劳动仲裁范文

时间:2023-03-17 20:4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仲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仲裁

篇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一条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第四十九条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

篇2

重庆云阳县农妇熊德明经多名往届年度人物获奖者和位财经记者,以及多位经济学家的共同推介,成为中央电视台2003年的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之一。经济学家推介熊德明的理由是:当前中国农民打工收入已占家庭收入的43%以上,而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却十分普遍。熊德明的一句“实话”,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劳动仲裁制度,本应是解决包括报酬纠纷在内的劳动纠纷的主要途径。然而,一些劳动纠纷中劳动仲裁制度根本就无能为力。解决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是劳动仲裁制度的“职责”所在,然而在农民工就算上演“跳楼秀”,引起社会关注,领导重视,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也很难想到使用劳动仲裁这一明文规定的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这一制度为我们提供怎么样的劳动权益保障?《劳动法》设立劳动仲裁制度的目的,其功能究竟是什么?

二、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之下的劳动仲裁的功能

(一)法律功能的传统阐释及评价

法学的不同学派对法律功能有着不同的阐释。经济分析法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评价和分析法律制度的功能、效果,从而对法律功能进行经济分析,把法律优劣标准界定为,能否极大增加社会财富,减少社会成本;行为主义法学认为法存在与行为中,探讨了法与文化、法与社会分层、法与行为控制等一系列功能以及与功能相关的问题。1对各个学派的观点,我们更趋向于从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出发来研究法律的功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思想

法律功能是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所谓法律功能,是指法律作为体系或部分,在一定的立法目的指引下,基于其内在结构属性而与社会单位发生的,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运行)造成一定客观后果,并有利于实现法律价值,从而体现自身在社会中的实际特殊地位的关系。

(三)劳动仲裁功能新解

从社会学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里面,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法律存在于社会之中,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功能。法律和社会都各自又有整体与部分之别。一方面,法律并不是永远都作为一个整体抽象地发生影响,造成后果。法律有历史及国别之分,又有国际、国内种类之别。

二、帕森斯的“L—I—G—A”理论分析框架是一个可以纵横多向展开的立体式分析框架。从纵向分析看,对社会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进行LIGA式分析。

三、劳动仲裁功能层次论

(一)劳动仲裁在整个社会中的功能

基于劳动仲裁“有效解决劳资关系矛盾”的目的,我们认为在社会层面上劳动仲裁制度应该有如下功能:

1、经济上的功能

劳动仲裁在经济上的功能是指劳动仲裁对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直接发挥影响的能力,其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劳资双方和谐的用工关系。主要应表现为通过劳动仲裁制度的设计并执行来对劳资双方的加以调控,对雇佣行为和劳动行为加以规范,从而使经济在一定的法律秩序中运行,维护并服务于和谐的劳资关系。

2、政治功能

指劳动仲裁制度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政治改革的协调、规范和促进,进而影响政治生活,实现政治目的的能力。

3、公共功能

指劳动仲裁制度基于其所调整的用工关系的社会共同性,对整个社会用工关系和劳动力资源进行的管理能力。包括:维护劳动者生存的基本条件,保证社会劳动力的生息繁衍;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护基本生产、生活的稳定秩序;预防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保全社会结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达到社会的功能。

(二)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劳动仲裁的功能

进入到法律内部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1、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上看

劳动仲裁作为程序法它对劳动法的实体内容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劳动仲裁制度来实现劳动实体法的规定,使实体法上的内容得到程序的保障。

2、从劳动法体系上看

劳动仲裁应该成为实现劳动实体权利的主要手段,而现阶段实行的将劳动仲裁程序前置而又不实行劳动仲裁终审制度是相互矛盾的。既然将劳动仲裁前置必然是希望劳动仲裁制度在维护劳动权利种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现在实行的对劳动仲裁不服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提讼的做法却将劳动仲裁无力化。

(三)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劳动仲裁的功能

篇3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仲裁时效已过,劳动仲裁委会裁定不予受理。此时你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诉讼请求。

法律依据:

《劳动仲裁法》第八十二条,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申请劳动仲裁要钱吗?注意,劳动仲裁是需要费用的。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向劳动仲裁机构缴纳仲裁费。仲裁费包括受理费和处理费。劳动争议案件的争议金额以申诉人请求的数额为准; 请求的数额与实际争议金额不一致的,以实际争议金额为准。

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收费标准:

3人以下的,每件20元;4至9人的,每件30元;10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每件50元。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费收费标准:

(一) 没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每件300元。

(二) 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按下列标准累加收费:

1. 争议金额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 的案件,每件500元。

2. 争议金额超过1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 的部分,按3%收费。

3. 争议金额超过5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 的部分,按2%收费。

4. 争议金额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1%收费。

申请劳动仲裁注意事项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

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可受理劳动争议,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劳动争议委托人

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委托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人为律师的,应当有律师事务所出具的证明和律师执照,没有上述证明和执照的,不能以律师身份参加仲裁活动。当事人委托人的,应当填写《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写明委托事项和权限。当事人更换委托人、变更或解除委托人权限的,应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书面说明变更情况。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申请劳动仲裁,须亲自或书面委托人到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一式三份,递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两份,申请人留存一份(被申请人为共同当事人时,申请书一式四份,递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三份,申请人留存一份) 。申请书应用蓝黑或者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均须本人签名并落有申请日期。

申请书应载明下列事项:1. 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

理由;3.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依据。

篇5

答:一、书面申请

根据本法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以书面形式申请仲裁,有利于明确表达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及其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也便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查,决定是否受理,以及在决定受理后,向被申请人转达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及其依据,方便被申请人行使答辩的权利,有利于仲裁活动的进行。因此,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保留一份为正本,送达被申请人的各份为副本。

二、仲裁申请书的内容

仲裁申请书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要求对争议事项进行仲裁审理的书面申请,是重要的仲裁文书,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申请人提起仲裁的根据,申请人为争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本案并在仲裁中争取有利法律后果,应当认真书写仲裁申请。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所、联系方式,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申请书应当按申请人、被申请人分别列明以上情况。申请人由法定人代为仲裁的,或者申请人委托律师或他人代为仲裁的,还应说明法定人或委托人的基本情况。人是律师的,只要写明其所属律师事务所的名称,而不需写明律师的基本情况。写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有助于仲裁委员会审核、认定双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便于仲裁委员会与当事人进行联络。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仲裁申请书中的仲裁请求是申请人想通过仲裁程序达到的目的,是仲裁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仲裁申请书中必须记明的法定事项。因此应当写明申请人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向被申请人提出的具体实体权利请求,即要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被申请人履行什么义务,以及通过仲裁所要达到的目的。仲裁请求应力求明确具体,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在记明仲裁请求的同时,应当记明提出仲裁请求的客观基础,以充分的事实、理由来支持仲裁请求,这样才能使受案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明确其提起仲裁的事实依据和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件进行依法审理和裁决。仲裁请求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包括:当事人之间纠纷形成的事实、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请求的依据和理由等等。这部分内容作为仲裁申请书的核心内容,所述事实理由应当实事求是,简明概括。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申请人提出仲裁申请应有事实根据,而申请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因此,在仲裁中,申请人提出的仲裁请求是否合理,所根据的事实是否存在,应当有证据加以证明,如书证、物证等。申请人在提出证据的同时,应当提供证据的来源,以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核实。如提供的是证人的,要写明证人的姓名和住所或工作单位,以便于仲裁委员会及时核实和调查这些证据,确定能否作为定案的证据,从而及时、公正的裁决。可以另写一份证据清单附后。 一份完整的仲裁申请书除上述内容以外,还要写明选定的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全称,申请仲裁的时间,并在右下方写明申请人的姓名;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要写全称,并另行写明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篇6

能不能赢需要看是否有充分证据,且事实明确,如果有的话,那么仲裁赢得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国有企业同样受劳动合同法规制。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依据:《劳动法》第79条

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劳动仲裁;时效;建议

一 劳动仲裁概述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进行公断与裁决,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劳动仲裁从实体上讲,能引起劳动争议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产生、消灭或变更;从程序上讲,既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也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劳动争议当事人丧失了仲裁的保护,往往也可能丧失诉讼的保护。仲裁中的时效制度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关系甚大,涉及劳动者的仲裁请求权,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以便为立法完善奠定基础。

二 现行劳动仲裁存在的问题

1.劳动仲裁的法律属性问题

就其法律属性而言,劳动仲裁是一种兼有行政性和准司法性的行为。行政性主要表现为: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在仲裁机构组成中居首席地位,仲裁机构的办事机构设在劳动行政部门,仲裁行为中含有行政仲裁的某些因素。准司法性则主要表现为:仲裁机构的设立、职责、权限、组织活动原则和方式具有与司法机关特别是审判机关共同或类似的特点。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决定时,向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以争议的双方为诉讼当事人,不应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列为被告或第三人。然而,在现行体制中劳动仲裁机构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导致在仲裁活动过程中极易受到行政干预,使劳动争议仲裁成为了一种略带司法性质的行政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政府税收等因素的考虑,在劳资纠纷中往往偏袒资方,忽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使劳动者通过劳动仲裁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愿望落空,严重影响了仲裁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劳动争议仲裁委成员的素质问题

劳动仲裁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也是一大问题。相比民商事仲裁中仲裁员“必须从从事律师、审判、仲裁工作8年以上,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法律研究、教学等专业人员中选拔”的要求,劳动仲裁人员的资格要求要低得多。它的条件是“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劳动业务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办案能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有关的(劳动、人事、工会法律等)工作5年以上并经专业培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这导致劳动仲裁人员整体的法律素养比较低,难以胜任司法性程度很高的仲裁工作。目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多数是通晓劳动知识的专业人员,但对法律的理解和把握较欠缺。

3.仲裁时效的起算、中止、中断的问题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中止、中断以及最长时效保护的规定不够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目前在实践中,已被当做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来使用。但与一般的诉讼时效不同的是,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中止、中断和最长时效保护的机制,又不能适用一般民事诉讼时效关于中止、中断、最长时效保护的规定,与民事法律制度极不协调。同时使大量劳动者在不断要求用人单位履行义务、反复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轻信用人单位承诺、搪塞的过程中错过仲裁时效,使之不能进入法律途径解决,极易激化劳资纠纷,不利于预防和减少群体性劳资纠纷,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4.缺失仲裁监督的问题

劳动争议仲裁监督并无明确规定,长期处于若有若无的自我监督状态。《劳动法》劳动争议一章未规定对劳动争议仲裁进行监督的条款,在监督检查一章只规定了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并未规定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未对此做出任何监督。所谓“自我监督”即每个仲裁委员会各自内部监督,上下级间并无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其监督的作用很有限,这完全要依靠仲裁员自身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这种依靠是危险的,因为它缺乏体制外的一种有效制约,没有受到制约的权力必然会侵犯到劳动者的权利,并且真正的自我监督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统一的监督机构,会影响劳动仲裁的公平、公正,动摇劳动仲裁的威信。真正行之有效的监督应该是外力的作用,这种外力不是来自于上下级之间,而是来自于不同的主体之间。

三 完善劳动仲裁时效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强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准司法性

准司法性质的强化有助于弱化行政机关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中的绝对控制地位。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解决机制,劳动争议仲裁应高度重视自身机构独立性的完善。把劳动仲裁机构设置成严格按照“三方”原则组成依法律授权“独立行使仲裁权”的机构,配合建立完善独立的、非官方的工会组织和建立我国的用人单位协会等组织。只有如此,才能使劳动争议仲裁机制真正实现“三方”原则,保证劳动纠纷解决机制的独立性。而惟有在保证仲裁机构独立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地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目的。

2.提高劳动争议仲裁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提高仲裁人员素质,应首先从立法入手,充分利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三方机制”,从组织、人事、权限等各个方面综合落实劳动仲裁成员的素质要求。劳动行政部门、工会和用人单位团体选派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委员和仲裁员,都应当纳入各自的正式编制。无论哪一方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选派的代表,都应当遵循统一的资格标准,选派的仲裁员或陪审员,应当具备法定任职条件并取得法定任职资格,以确保其素质。

3.增加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从民法原理来分析,关系劳动是平等主体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产生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劳动争议也是一种产生

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纠纷,究其实质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对劳动仲裁委员的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同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判。劳动争议案件是民事案件的一种应是不争的事实。引入劳动仲裁时效中止、中断和权利最长保护时效制度,能够有效遏制用人单位通过拖延时间达到逃避法定义务的企图,真正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群体劳资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4.加强仲裁监督

加强监督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仲裁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这需要仲裁员的行为完全透明化,争议主体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监督的效果。除此之外,监察部门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2)对仲裁裁决进行监督。可制定相应的劳动争议仲裁监督办法,规定上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下级机构在办案过程中负有监督职责。主要监督事项为:仲裁庭组成或仲裁程序违法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确有错误而仲裁机构未在法定期内受理申诉、处理案件的。

(3)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通过仲裁旁听、公开审理等形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还可开设劳动仲裁举报网站或热线倾听群众的意见,加大劳动争议处理的透明度。对某些重大劳动争议案件,新闻媒体也有举足轻重的监督作用。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和责任的类型。只有监督而没有责任制度与其结合,监督必然是没有约束力和强制力的,将影响监督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双元、温世扬.比较民法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刘晓霞、何平.浅谈诉讼时效适用的误区[J].人民司法,2007(6)

[3]周迅梅.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J/OL].荆楚网(新闻湖北),2003.12.11

篇8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你委受理 与我(单位)的劳动人事争议一案,依照法律规定,特委托下列人员为我(单位)的人:

(1)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职务: 电话:

与委托人关系:

(2)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职务: 电话:

与委托人关系:

委托事项和权限为下列第 项:

一、一般(代为参加仲裁,代签仲裁文书)。

二、特别授权(代为参加仲裁,代为承认、放弃、变更、增加仲裁请求,进行和解、调解,提起反申请,代签法律文书、代为提起诉讼等)。

三、权限为:

委托人: (签章)

受委托人: (签章)

二 年 月 日

附注:1.本委托书一式两份,一份提交给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一份交受委托人。

2.委托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仲裁请求,进行调解、和解,提起诉讼,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最新劳动仲裁授权委托书范本】

xx市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你委受理我因工伤保险待遇诉xxxxxxx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依照法律规定,特委托下列人员为我方人:(注:人不得超过两人)

1、姓名xx,男,山东xxx律师事务所律师,联系电话xxxxxx。

2、姓名xx,男,xxxx公司职工,住址xxx,联系电话xxxxxxx。

委托事项和权限如下(写明要委托的事项和权限):

如:代为承认、变更、放弃仲裁请求,代为和解、参加庭审、代收法律文书,代收工伤赔偿款。

委托人:xx(手印)

受委托人:xx(手印)

篇9

2、向人民法院提交劳动仲裁裁决书原件。

3、申请执行的事项,只能是裁决书裁定的范围,不可以提其他要求。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四十四条

篇10

    原告甲与被告乙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甲任乙公司销售业务员,按销售业绩提成,并每月发给工资300元,后乙公司未向甲支付工资。甲申请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定乙公司按当地最底生活保障线每月150元的标准发给甲工资。甲对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但因甲不懂法,于数月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仲裁裁决。法院根据《劳动法》第83条“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规定,以超过起诉期限为由,判决驳回甲的诉讼请求。

    判决生效后,甲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在执行过程中,乙公司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称仲裁裁决适用法律错误。法院经审查认为乙公司的异议成立,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21条第1款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审查核实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之规定,裁定不予执行:……;(二)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的规定,裁定不予执行该仲裁裁决。

    裁定生效后,甲按照《解释》第21条第2款“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按劳动合同约定的每个月300元支付工资。

    「争议对本案的处理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驳回原告的起诉,理由是一事不再理。该争议原告已向法院起诉过,因超过起诉期限而被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原告再行起诉,有违一事不再理原则。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裁定驳回起诉。理由是: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必经程序,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后,仲裁裁决自行失去法律效力,争议又恢复到了原来状态,原告应当重新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再向法院起诉。

    第三种观点认为,法院应当受理。理由是超过起诉期限,仲裁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该裁决对当事人的纠纷作了处理,即当事人的纷争已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对法院、仲裁机构及当事人各方均具有拘束力。而在执行过程中,经审查,该仲裁裁决适用法律错误,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实际是人民法院经法定程度否定了仲裁裁决书的效力,争议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仍处于不确定状态。根据《解释》第21条第2款的规定,甲向法院起诉,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作出裁判。

    「评析

    《劳动法》第7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据此,确定了我国解决劳动争议需经劳动仲裁的必经程序。而从《解释》第6条“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如该诉讼请求与讼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如属独立的劳动争议,应当告知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规定看,仲裁机构的仲裁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只是形式意义上的仲裁,即程序意义上的仲裁。只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在法定期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裁决不发生效力。人民法院审理该劳动争议案件,不受该仲裁裁决书认定的事实、内容及裁决结果的影响。

    劳动仲裁不同于商事仲裁,商事仲裁采取的是一裁终局制,当事人一旦选择了仲裁,就排除了法院管辖。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除非符合法定事由方可申请法院撤销仲裁裁决。而劳动争议仲裁则不同,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重新作出裁判。

    对于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仲裁裁决书的效力如何,法律、行政法规没有作出规定。但从《解释》第21条第2款“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规定来看,应为否定了仲裁裁决书的效力。因为该规定缘于《民事诉讼法》第217条“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五)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规定。该规定中的“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显然是否定了仲裁裁决的效力。商事仲裁当事人订有仲裁协议的,仲裁即为法定的必经程序,比劳动争议仲裁更为严格。而劳动仲裁,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可以不受仲裁协议的约束,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处给予了当事人的选择权,即当事人既可以重新达成书面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不达成仲裁协议,而直接向法院起诉。

    据此,《解释》第21条第2款“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规定非常清楚,并未规定在此情形下,当事人应当重新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再向法院起诉。

    第一种观点以当事人已向法院提起过诉讼,再行起诉属重复起诉,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其是不能正确理解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内涵。因为,法律事实发生了重大变更。第一次起诉,是属于超过起诉期限而不予保护,因为仲裁裁决已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的争议有了定论。而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则仲裁裁决失去法律效力,其争议没有得到解决,当事人当然有权提起诉讼。若裁定当事人不能起诉,是剥夺当事人的诉权。第二种观点要求当事人重新申请仲裁,是机械的理解法律,因为当事人的争议已经过仲裁机构裁决,只是其适用法律错误而失去法律效力,若再由其仲裁则无任何意义,应允许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寻求救济。且《解释》明确规定“当事人可对于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