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高职 教学 制约

《经济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运用经济学基础原理,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了解现实社会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无疑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经管专业学生感到《经济学原理》是难度较大且较枯燥的一门课程,学生综合学习效果欠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目前《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制约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相制约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基本是会计、统计、文秘、促销员、营业员、物流管理员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常被忽略。而经济学恰恰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造成学校培养目标与课程本身性质的相制约。

(二)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自身特点造成的制约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在于理解社会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利用配置和利用问题。课程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它是一个完整、严密、前后紧密衔接的理论体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必须紧跟教师讲授,一旦前面的课程落下几节后面的课程便难以理解。尽管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习和使用价值,但课程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感到枯燥、缺乏趣味性、晦涩难懂,致使一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学习。

(三)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不足与课程要求较高之间的制约

要想学好《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需要许多领域的知识,比如需要高等数学、英语、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状等综合知识,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是文、理兼招,且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特点,大多数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则不容易接受。再者,大部分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实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同时,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会操作、能实践就行了,没有必要掌握那么多理论知识。所以,很多学生把《经济学原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上。

(四)课程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之间的制约

《经济学原理》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由于课程的自身特点的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就高职的教学而言,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被认为是其一大特色,这门课程似乎缺少了这一环节,而且由于课程自身特点的因素在向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效益始终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一样,都是对人的能力培养,但社会对其的客观要求及其产生发展背景与空间决定了其办学思路与理念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注重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以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而是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一种具有高等教育特点和职业教育特色的双重特性的高等教育形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学。《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的程度,而且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对高职层次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协调教学中的制约

基于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应作如下整合和处理: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又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宏观经济学为辅,微观部分从经济学的基础讲起,并重在应用,近似于管理经济学。宏观部分仅介绍一些基础的知识,但强调微观基础和宏观政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突出主体,淡化经济领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任何经济活动都是按照经济主体行为进行整合的。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按照经济主体行为分章教学,尽量结合一些实例来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重在应用,淡化理论。由于《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加之刚入校的新生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淡化理论,比如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论证,要进行淡化,通过一些案例来讲授经济学原理;联系中国国情,力求洋为中用,力求本土化。在授课过程中所用的数据、案例应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还要对《经济学原理》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行全方位的改革。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调查研究法和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授到影响供求的因素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个季度内影响学校周边市场的某种商品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并且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讨论中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要经常布置一些时事的宏观经济学热门话题,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课下阅读经济类书籍报刊的习惯。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让他们学以致用,用成熟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即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他们运用书本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弥补这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要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在高职《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同时,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经济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伟民. 简述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待处理的几个关系. 商业研究,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