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态环境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生态环境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的水利工程,实际上是为了对自然界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和调配而修建的一种工程,主要是为了减少人们财产和安全的损失与伤害,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在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水利工程开始摆脱以往单项工程的束缚和阻碍,顺利成为流域综合开发中的一员。在水利工程建设速度和规模不断深化的情况下,环境受到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在对水利工程规划进行生态效应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从生态基础上着手,深入分析和研究生态学原理,对水利工程规划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保留已有的水利工程,以及对保留的工程进行改善和升级。
2水利工程规划的生态效应特征
水利工程规划的生态效应涉及领域和范围非常大,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觑。水利工程规划生态效应的特征主要为:(1)时间动态性,水利工程在修建完成之后,它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和未修建之前不一样,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水利工程从修建完成之后就会产生生态影响,有的是随着时间来进行变化和体现的;(2)空间变异性,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特征都不一样,所以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3)两面性,生态效应主要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我们应该对因水利工程导致的生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全面具体地分析和研究;(4)系统性,一个流域因水利工程的存在而形成了一个工程—社会—自然—生态的人类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是一个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集群;(5)滞后性,从短时间来看,水利工程带给人们的都是经济效应,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效应一般都是在后期发展中呈现出来,而且会因为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具有潜在性或出现缓慢的特点;(6)生态效应和影响具有传递性,在对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源影响层面入手,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到最后的结果;(7)放大性,环境在受到人类的影响之后,会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态势;(8)生态效应具有积累性,梯级开发很容易影响流域的经济资源结构、生态系统的冲突与平衡、社会结构的解体与重构,而且这种影响较单项工程而言具有群体性、系统性、累积性、潜在性等显著特征,因此更加深远复杂[1]。
3水利工程规划生态效应分析
3.1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规划很容易对库区的微气候环境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会改变库区的气温、风速、湿度和降水。通过分析和研究大量的研究资料可以知道,水利工程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的空气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比陆地上空的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也比陆地的温度低4~5℃,相对湿度会增加10%~15%。在一般条件下,地区性气候都是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进行变化的,但是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气候就会出现变化,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1)对降雨量的影响。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降雨量会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水库的蓄水面积非常大,蒸发量增加,形成降雨。同时,降雨的地区也会出现变化,因为水库的低温效应,水库和周边地区的降雨会减少,较远地区的降雨会增加。此外,地势高的迎风面会增加降雨。降雨的时间也会出现变化,夏季水面的温度比一般地区温度要低,所以大气层比较稳定,降雨会减少。冬季水面温度较高,大气对流比较强烈,所以降雨会增加。2)对气温的影响。在水库修建完成之后,库区和空间需要通过水面进行连接,和空气间交换能量的方式和强度也不同于以往,一般情况下,水库的平均气温要高一些。3)对大气的影响。大坝建设对大气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国际上将该问题当成第一位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这种程度的重视,因为我国的电站一般都分布在高山峡谷中,水库的面积也比较小。同时我国并没有大量的大面积森林库区。
3.2对河道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规划的过程中,对河道的整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水生态环境离不开河道,在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护岸工程能够很好地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价值。此外,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对河道产生多种影响[2]。1)河道的顺直化会对自然水系产生影响,降低河水的净化功能,危害到生物的发展和繁衍,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2)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这种情况下,自然化的河流会从以往的复杂形态转变为若干种几何规则断面,会对河流横断面深潭浅滩交错的自然格局产生影响。3)修建堤防会导致河流侧向的非连续化,在汛期中,主流和分流会因为堤防而受到影响,阻止水流的横向扩展,形成另一种侧向的水流非连续性。4)对河口进行整治会影响该地区的潮水位,影响排涝总水量。5)人工裁弯改直工程会造成河床演变,引发河道冲刷,导致河道水位下降。
3.3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规划过程中,会引起水质的变化,一方面,水体在长距离的运送或存储过程中,复氧过程完成得非常成熟和成功,水体中的环境容量资源会增加。另一方面,库区的水体高度会增加,水流的速度降低,污染物不容易进行扩散和排解。
3.4对土壤和环境地质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水库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后,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靠近堤坝地区的地下水位会升高,将土地变为盐碱地。在被地下水浸没的地区,土壤中的氧气会减少,微生物的活动频率减少,土壤营养流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地表过度湿润,植物的根系无法有序进行呼吸作用,包气带会受到损坏[3]。此外,从水库沿岸向地下渗透的水体会在蒸发作用下将水中的盐分留在地表中,导致土地变成盐碱地。水利工程并不一定会引起盐碱化,但如果水库的设计和施工不当,盐碱化就一定会出现。2)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在修建大坝之后,该地区很容易出现地震、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地质灾害。水库之所以会导致地震的出现,是因为大面积的蓄水会增加水压,岩石和断裂面因为水压的影响出现缝隙,岩层和地壳的地应力平衡被打破,所以地震就会出现。水库在投入使用之后,水库水位增高,堤坝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弱,很容易出现塌方、山体滑坡和岩体掉落现象。水库一旦出现渗漏,周边的水文条件也会出现变化,很容易影响水库周边地下水的质量。
3.5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规划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移民这一问题。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移民以往的生产、生活以及人际社会关系都会被打破,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移民进行安置的过程中,还需应对和解决安置地人口增加,资源和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水利工程范围和规模的不同,对移民产生的影响不一样。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通过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和文献可以知道,该水利工程的移民问题并不明显。万家寨水利枢纽及引黄工程也对移民进行了很好的安置,增强了移民的生活质量。从宏观层面来分析,水利工程的规划会加剧人口的迁移,也会导致人地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周边的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都会受到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伤害。
4结语
一个水利工程的规划涉及多个部门,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1)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选定合适的目标,尽可能避免大量移民问题的出现,避免对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开发。同时,应该对已有的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危害和不利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根源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2)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对水利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我国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在重点保护地区和景区,对负面影响较大的水利工程进行深入审查和评定。(4)应该秉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不能忽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孙华林 单位:天津市华淼给排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尚淑丽,顾正华,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34(1):14-19.
篇2
项目实施之所以如此顺利,跟他们明确发展定位、提前做好科学规划有关。该镇通过深挖资源,准确定位,确立了打造“长三角旅游名镇和洪泽湖旅游门户镇”的发展目标,聘请国内外专家做旅游规划,启动文化、旅游、体育、科技和农业规划工作,将蒋坝的旅游资源一项一项挖掘出来。该镇整体合作、分片开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规划控制资源,成为淮安市洪泽区唯一一个全域开展旅游开发的乡镇。
不到两年时间过去了,美丽蒋坝PPP项目已被财政部评为第三批国家级PPP示范项目。目前,该示范工程和洪泽湖边上的天鹅湾温泉综合体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江苏省首批苏派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推进,蒋坝这座千年古镇,正经历着华丽蝶变。
对此,蒋坝镇党委书记王伟不无憧憬地说,再有不到两年时间,美丽蒋坝PPP工程就会完工。到那时漫步洪泽湖大堤,一边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一边是多彩的特色古镇,镇上有餐饮、民宿、酒吧、茶吧和咖啡馆,坐在阁楼窗口,抬头远眺是薄雾氤氲、渔舟唱晚,低头四顾是香气四溢的拿铁、古色古香的中式桌椅与青石板路,在这个千年古镇中古老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恰似徜徉人间天堂。
示范项目背景
打造苏北第一特色小镇 因地制宜进行旅游开发
蒋坝镇党委书记王伟说,他们正想因地制宜打造旅游名镇,又适逢国家及省级层面积极推广PPP项目模式,于是他们认真研究后拿出了美丽蒋坝PPP项目方案。这是蒋坝镇推出美丽蒋坝PPP项目的初衷,也是项目实施的背景。 古镇蒋坝的滩涂美景
一是蒋坝镇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想之地。洪泽区委书记朱亚文介绍称,蒋坝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蒋坝镇则是因造堤而兴起的集镇,也是历代治水官员驻扎之地,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镇里世界文化遗产1处,文物保护单位8处,是一个汇聚了洪泽湖、温泉、美食、湿地、各种文物古迹等优质旅游资源在内的千年古镇,又环抱着洪泽湖、具备高速公路出入口,不仅交通便利,还属于天然的“洪泽湖会客厅”。
二是打造美丽蒋坝PPP项目,是贯彻江苏省政府文件精神、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的需要。王伟说,江苏省政府曾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力争用3~5年时间,分期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因此,他们集中精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如期建成江苏全省首批苏派特色小镇,2017年年底前建成江苏省旅游名镇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到2018年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通过2~3年的时间把蒋坝镇打造成苏北第一特色镇。
三是通过引进美丽蒋坝PPP项目,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进行旅游名镇开发,激活当地各种资源和经济活力,加快老百姓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使得群众过上环境更美、经济更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生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来到洪泽区蒋坝镇,发现这里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在连廊长亭和古道牌坊中一条“丁”字形青条石街道伸向远方,走在上面,一种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扑面而来。
示范项目概况
项目总投资15.8亿元 分为三期实施
据江苏洪泽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萱介绍,美丽蒋坝PPP项目占地约12.1平方公里,总投资15.8亿元,特许经营期为10年。其中建设期2年,运营期8年。该项目采取建设、运营和移交的方式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内容包括观沧海、落霞滩等在内的滨湖风光带、温泉养生、隐逸快活X和古镇老街;二期建设内容包括清泉营地、百果飘香和彭城安养社区等;三期建设内容包括渔家傲在内的滨湖风光带和荷塘月色等。
该项目由淮安市洪泽区政府指定的江苏天鹅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大千生态景观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项目公司运作建设,所成立的项目公司即为江苏洪泽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0万元。其中江苏天鹅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参股20%,大千生态景观股份有限公司参股80%。
记者获悉,该项目的融资金额一共为5.2亿元,其中项目贷款2.2亿元,江苏省PPP融资支持基金3亿元。关于3亿元的支持基金,有2.7亿元来自于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专项额度,0.3亿元由江苏省财政厅出资。
另外,该项目在特许经营范围内,政府的可行性缺口补贴总额最高限为 88500万元。其中,特许经营期的后6年公共设施维护费用年均最高限价为360万元。
去年6月份,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宋义武一行实地察看了美丽蒋坝PPP项目的实施情况,称赞该项目进展快、前景好,还显现了PPP融资支持基金对开发蒋坝旅游的引导作用。宋义武表示,今后,江苏省PPP融资支持基金将会继续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到PPP领域,增强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同时强化风险管控,规范资金使用投向,加大对江苏省内重点PPP项目的支持力度。
示范项目进展
项目工地正在施工 投资额及建设进展均过半
对于美丽蒋坝PPP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江苏洪泽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萱介绍说,截至2016年底,该项目一期的投资额和建设进度均已实现过半,目前已完工的工程有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蒋翁於焱逦氯综合体一期工程。其中天鹅湾金陵酒店、游客接待中心、温泉别墅样板房的土建工程已经完成;别墅样板房的装潢已由4家公司进场施工;温泉岛主体完成验收;温泉酒店后勤用房的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温泉酒店苗木栽植已全部完成,2017年年底前可对外营业。
二是最美三公里观沧海、落霞滩段的绿化施工已完成(包括五里牌段),开始进入正常的养护阶段;迎水面的慢行车道正在建设,预计今年8月初完工;柳树湾段已完成全部的绿化和土地平整、园路铺设及水电预埋工程;完成石工堤段不锈钢板种植槽内土方回填工程;观沧海的新增不锈钢花池安装和原不锈钢板种植槽碎石回填全部完成。
三是头河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头河美丽乡村已完成拆迁和全村水系、管网及道路系统的蓝图设计。
最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美丽蒋坝PPP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都在紧张施工,运输机械来回不停穿梭,整个建筑工地一派忙碌景象。
示范项目经验
选准实力雄厚社会资本 政府与资方通力合作
美丽蒋坝PPP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中国经济周刊》梳理了一下其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是选准实力雄厚的社会资本方进行合作。在PPP项目运作中,社会资本方的实力高低对项目运作具有重要影响。江苏省建信招投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根东认为,就拿美丽蒋坝PPP项目来说,滨湖风光带、古镇老街等建设内容复杂多样、工期较长,需要社会资本方具有丰富的景观绿化经验和资金实力,项目选择的大千生态景观股份有限公司具备相当经济实力,主营业务即为生态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景观工程的施工与管养等。
篇3
关键词 环境规划;公共政策;执行力;历史时空坐标;适应性
文/王伟
“十三五”是我国的社会经济转型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在环境规划理论和管理实践上作出探索创新。本文立足新的历史时空坐标,对实践中我国环境规划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对环境规划编制工作展开思考、提出建议。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如从1973年算起,至今40余年,环境规划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进行到全面推广,在这期间我国政府召开了七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每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精神都将环境规划工作向前推进。现以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划分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
实践中我国环境规划面临的弱效困境
环境规划实践是整个规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目标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分析参照,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在制订、实施和评估上的实践存在以下弱效表现。
理论“创新”弱
当前采用的环境规划理论大多系欧美发展的环境目标规划法,通常是依据已有的模式,根据一系列数学化学公式编制出来的,给出的许多削减或建设项目目标很少考虑规划的经济分析与多元利益人关系,导致规划目标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减弱。环境容量核算、环境经济核算等领垣的基础研究长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尚未有类似诸如城乡建设规划中“容积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有量”的核心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制约了环境规划的发展和深化。
数据“支撑”弱
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对于环境信息数据的要求是很高的,目前环境统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尽人意,制约了规划的发展。在实际规翅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资料不足和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使得城乡环境系统变化规划很难搞清楚,环境容量难以确定,这就对环境规划很多具有重要作用的“指标”缺乏足够的信服力和约束力。
资源“调配”弱
规划的主要作用是调配资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经济社会项目资源调配权,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配置土地这一可以转化为“稀缺资产”的自然资源。这些年,这些规划的强势正是体现为对某种资源的支配力,环境规划的弱势根源在于其没有可供规划和调配的对象,为此常陷入“等、靠、要”的被动局面,缺乏人、财、物、信息的及时有效支持,严重制约着规划编制与实施任务的完成。
空间“底盘”弱
在以构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为最终目标的“多规合一”工作中,通常认为空间规划的“正规部队”是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者“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法律支撑完备、行政管制强力、组织体系庞大以及技术方法缜密。相比“两规”的成熟度,环境规划仍显稚嫩,对空间的谋划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实施中常罗列一些缺乏针对性的原则、标准,缺乏执行力度特别是没有可操作性的编制导则和约束性指标来控制城乡发展建设行为。
体系“合力”弱
当前环境规划体系一个很大缺陷是各类总体规划、要素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数量过多、类型庞杂,缺乏有效衔接整合,造成了自身体系紊乱。这些直接影响了环保工作的推进实施,尤其是不同行政级别的环境规划间环境职能、事权界定不清;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执行时,要么不知所依,要么形成政策投机博弈;整个规划体系难以形成合力,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难谈应对复合型、交叉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法律“保障”弱
想让环境规划摆脱“墙上挂挂”,深入落实到实践中去,就必须对规划的编制报批、实施和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虽然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但仍未将环境规划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的职权内容和范围的设定、各个环节中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以及相关的处罚规定缺乏实施细则。轻视过程控制,这是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环境规划流于表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话语“地位”弱
从发挥的作用看,我国现行规划大致可分为发展型与控制型两类。现在环境规划扮演的潜在角色仍是“经济约束型规划”,无形中使环保部门成为“孤立部门”,由于环保部门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使环境规划成为“孤立规划”,难以与其他部门规划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加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突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的指导作用,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如此则更弱化了环境规划对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作用,使环境保护失去了原本应作为综合部门的作用与地位,这也是导致环境规划成为“孤立体系”,不能有效付诸实施,环境保护工作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执行力与适应性导向下我国环境规划提升路径
针对执行力与适应性导向下的我国环境规划存在不足,从转型、统筹和差别化三个方面提出提升路径建议,以期对“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有所助益。
理念与定位转型
理念转型。环境规划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环保理念的成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和观点,还影响着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基于“生态文明”下的环境规划编制,必须在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导向性”特点的同时,将对环境资源的刚性管控和规划的“刚柔并济”相结合,塑立“统筹规划、动态维护、实时平衡、长效评估”的规划方法,通过研究环境资源约束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制约,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定位转型。在国家整个规划体系中,环境规划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进行到全面开展,背后实质反映出的是环境规划从缺位、弱位、失位,回归到“本位”。环境规划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均衡的重要工具。在中央当前推进“多规合一”建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进程中,环境规划作为环境安全底线的守卫者和环境宜居高线的营造者,应转变其部门规划、五年规划中专项规划的传统定位,上升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指导性与约束性规划,即国家规划。最终目标是通过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定位的转型提升,为将来处理环保规划与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效力关系设置规则,虽不是说环境规划一定高于其他规划,但也非常强调环境规划对于其他规划具有指导作用,任何非环境规划的实施都必须与环境规划相协调,不能够突破环境规划而绝对独立。
规划体系统筹
第一,对内优化体系形成合力。环境规划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而对层次的划分,笔名建议在常规空间尺度及行政等级等划分依据基础上,增加对主体粒度的划分考虑,构建一个“全覆盖、全要素、全过程、全关联”等级分明、分阶段完成的规划序列集合。初步设想率先面向城市开展规划体系建设,首先确立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然后其上位规划可增加区域规划(如省、流域、城市群),重点是在其之下增加分区规划,分区规划之下可设置环境控制单元规划;此举重在控制,指导项目实施,重在具体操作,强调依法行政、提高效能,构建出“区域规划一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一分区规划一控制单元规划”的主干规划体系。同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增加对产业园区、城乡居民社区、重点企业的补充规划。需要强调的是,尽快从规划法规、行政和技术三个层面完善支持环境规划体系构建,通过规章、制度、条例、规范、标准、规程、导则等形式,明确各个规划制定的范围、内容、程序,保证规划的合理性、严肃性和操作性。
第二,对外确立环境部门话语权。环境规划体系内部的整合有助于环境规划在整个国家规划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定位。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文件,全国28个市县列入试点名单。新《环境保护法》第13条指出“环境规划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综合来看,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政策性作用,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强调控制性作用,侧重于对土地功能的划分与用地指标的调配;城乡规划着重于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管控项目建设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目的在于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强调约束性作用。在这样一个规划目标逐渐趋同的大背景之下,当前环境规划应加强与其他规划在空间范围、规划内容、管理事权、行政程序四个主要方面的融合协调。环境规划应注重以质量标准、约束指标与空间红线输出为主要抓手,制定与环境相关的核心指标、标准、规范红线,确立环保部(局)管控能力与话语权。
从理念到方案的差别化
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加之环境规划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性。双重多样性之下,从理念到方案的“因地、因时制宜”差别化,将大大有助于方案的操作实施,提升解决问题的精确性,提高环境规划的能效。
第一,面向“主体”的差别化。首先是对“人民”主体的差别化。将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纳入常态化规划管理,使其成为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的前置条件,才能达到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福利最大化。同时,要加强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制度内参与和制度外参与相结合的公众(含NGO组织)参与方式,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次是对“企业”主体的差别化。面对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如污染型或高科技型企业:面对不同投资性质的企业,如国企、民企或外企;面向不同规模级别的企业,如大企业或小微企业;面向不同行政影响力的企业,如央企或地方企业,环境规划都意味着更加精细化的制定与管理考量。最后是对“政府”主体的差别化。从中央到省市到镇村,不同权力等级的上、下级部门拥有不同的权责,对环境规划有不同的影响力,而即使在同一权力等级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也会对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产生不同影响。在传统工程技术思维基础上,强化环保人对“主体“利益关系、权利规则的意识提升与技能学习,这是最终构建可实施环境规划共识方案的基石。
第二,面向“时间”的差别化。首先是面向“发展阶段”的差别化,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消耗需求是不同的;其次是面向“产业周期”的差别化。处于夕阳产业阶段的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与处于朝阳产业阶段的新兴产业的污染排放量是有很大不同的;再次是面向“污染周期”的差别化,不同生产阶段的污染排放周期,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速度会有很大不同;最后是面向“自然节律”的差别化,不同季节,不同自然地理与气象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的容纳与消解度不同。
第三,面向“空间”的差别化。环境规划的功能或最大效用,是通过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安排,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今后,环境规划应尽快完善对“空间”的认识与利用,建立高效、精准和可持续的空间数据库平台,分析当前资源环境特征,探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布局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解析中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殊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布局,统筹各相关部门在环境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效果。注重对以下几组空间关系的把握平衡:东、中、西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的地域空间;城市人居环境中的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存量空间与增量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通过识别不同区域环境功能、社会经济与环境区域分异特征,构建综合的环境功能分区,明确不同区域的环境功能定位,制定分区战略,实施分区指导,进而细化不同环境品质要求与警情风险等级控制单元。同时,通过环境空间解析,明确“水环境红线”、“大气环境红线”、“生态环境红线”、“风险防线”、“资源底线”、“排放上限”和“质量基线”等红线约束,突出环境保护要求的空间落地。
主要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刘年磊,蒋洪强.新《环境保护法》下的环境规划制度创新[J]环境保护.2014 (13):10-13.
[2]姜玲,系统管理:基于系统规划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探究[J].规划师,2011(3):12-15,26.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1.城市环境规划
1.1城市规划概况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2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2.城市生态规划
2.1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3]。
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4]。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5]。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6]。
2.3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阈限物质法则
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Hough评论说,“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7]。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
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目前我国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从根本上讲就是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效益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新晨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
[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重庆大学出版社225-228
[3]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6):18
[4]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1):4.
[5]欧阳志云,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6]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2002,(4):15
[7]HoughM.FormedbyNaturalProcess.ADefinitionoftheGreenCity.InD.Gordon.1990;17
[8]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4).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
为适应我国城乡建设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但在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普遍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同时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理解也不一样,各校根据各自的条件,设置了相关课程,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差异甚大。“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向的准确定位是解决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环保总局部属的唯一一所中专学校――长沙环境保护学校,2006年学院通过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的核心专业之一,从2002年以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一、设置专业方向的背景
该专业在2004年以前,一直沿用本科的名称,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把专业名称才改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征求意见稿)》中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核心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能力为: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就业面向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城乡规划等工作。这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问题,定位于城市规划、管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过大过空,导致各院校在开设“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时有些成了本科的压缩版,有些院校则无所适从。据调查,我国共有27所职业院校办有“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上,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相对规范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定位过大的情况,很有必要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
我院是以环境保护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分工较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一开始就比较具体,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随着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本专业生源充足,招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到2007年招生达340人,学生就读“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意愿十分强烈,每年新生有不少要求转入该专业,所以本专业实际就读的学生数远高于计划招生数,目前在校学生达760多人。由于学生数增长过快,同一专业模式培养下的毕业生数就会过多,就业压力增多,本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会增大。这是我们进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细分设置的另一原由。
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也越来越重视,资源环境管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资源环境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由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导致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可以设置与经济相关、突出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应定位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资源环境管理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与突出,为不同的资源环境管理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资源环境管理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
把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通过调研分析资源环境管理专业领域的行业背景,以及资源环境管理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并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重点突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我院于2005年起进行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改革,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调查,针对岗位需求定位专业。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初步定出基于不同岗位需求的三个专业方向,制订了这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使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
(一)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方向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在环境管理中必须遵守的一项制度,这表明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全国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达50000多人,而目前正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足15000人,人才需求量大。但国内各大专院校环境类专业均未涉及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专门人才的培养,我院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培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的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其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环境调查与规划、环境监察与管理等基本技能,能够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开发规划部门等单位从事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面向环保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等工作。
(2)面向各级政府及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管理、环境工程评估与咨询等工作。
(3)面向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管理、环境执法与监察等工作。
(4)面向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
态环境保护与开发规划、建设部门,从事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规划等工作。
(二)环境地理信息解析技术专业方向
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而环境信息大部分和空间位置信息有关。所以,地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工具。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还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模拟、分析和评价,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GIS应用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灾害预测、城市规划建设等众多领域。开设环境地理信息解析技术专业方向,是适应环境保护行业对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资源、环保、土地房产、城市、水利水电、交通、人口、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环境信息的分析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制图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环保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包括环境信息的采集、环境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
(2)企事业单位、环保产业的环境调查、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岗位:
(3)从事GIS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和分析管理工作:
(4)从事GIS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管理工作:
(5)从事国土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与绘图工作:
(6)环境信息数字表达的实现与管理;
(7)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方向
生态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国家每年要拿出数百亿元用来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需要大批热爱环保事业、具有较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没有生态保护专业,因此可通过设置专业方向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环境科学、生态学基本知识,具备资源环境遥感调查与处理(3S技术)、环境生态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技术等基本技能。面向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行业单位第一线的,从事资源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开发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1)在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部门从事资源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开发、资源环境管理等工作。
(2)面向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水土保持等部门,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3)各类环保公司、污染企业从事污染物的生物治理和生物修复工作。
(4)行业及产业部门(工业企业)的分析化验、环境监测等工作。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工作。
三、小结
篇6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生态型城市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成的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并以生态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生态型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城市规划的方向,为了确保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其规划的标准进行统一和规范,以其来作为城市规划的标准和参考。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为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就是将生态要求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城市规划方面符合生态要求,保证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生态型城市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
1、结合原则
在构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时候,必须要参考国家生态指标中的规定,充分了解国家生态指标中规定的含义以及要求,严格按照其中的要求去构建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保证规划标准中不出现与国家生态指标中的规定相背离的内容。除此之外,要充分结合国家生态指标中的规定,因为规定中的一些措施和手段都可以为规划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建,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建要结合国家生态指标中的规定。
2、兼容原则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地貌及人文风俗等客观因素,在进行构建规划标准的时候,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对其进行整合并和规划标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建不与当地的客观条件冲突。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建设行为,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建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这样可以建设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型城市。
3、简洁原则
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中,要将文字规定与指标量化相结合,充分利用这些形式来制定规划标准,省去繁琐的计算和制定方法,节约制定时间,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建设生态型城市中。可以采用具体的数字指标体系,这种体系直观明了,让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指标,并且相当准确,摒弃了以往不精确的计算方式和指标体系,如此一来规划标准简洁明了,对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大有裨益。
4、地方原则
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再将其结合到规划标准当中。每一个地区都有当地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这是环境长期存在的必然结果,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不可改变当地生态的自然循环和持续原则,要把生态环境放到城市建设的前边,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人与自然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构思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是城市规划的一种,是为了城市规划服务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包含着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两部分的内容。其中城市规划侧重于一段时间内,为了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的土地和空间的使用计划以及开展建设的总体部署。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以生态环境和社会心理为出发点,目的是营造一个能够使人类、自然以及技术和谐发展的最佳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生产和创造的能力,让城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得到共同的发展。可以看出,两个规划在建设领域以及主要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相比较来看,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内容架构方面是一致的,可以看出未来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达成更多的一致是具有充分可能性的。从字面来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中含有“城市规划标准”、“生态”两个重要词语,意味着标准注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对应和结合,这也是规划标准的基本构思之一。我们知道,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使用、公共设施、城市交通以及安全卫生等内容进行规划和管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的环境进行生态情况以及容量的分析;研究规划的目标,为评定工作进行指标体系的建设;调查和评价生态要素;划分生态功能区以及土地使用布局;制定规划来指导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园林、绿地的建设;合理的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管理的措施。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个规划之间在土地使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进一步加大两者在内容上的联系,在具体内容层面上获得的对应越多,生态环境规划标准也就能够更好的为城市的发展服务。
规划标准是一种保证指导城市规划顺利编制的准则,目的是使城市规划的制定和管理更加的规范和标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的。目前,很多城市有了自己的城市规划标准,还有少数城市制订了生态建设指标,虽然不是以正式的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存在,但是其内容上与生态建设标准十分相似。在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标准制定的时候,可以将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指标同时吸收进来,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融和,这也是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思。可以看出,建立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有效途径是将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内容相对应,整合指标体系,二者的良好融合是关键。
四、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措施
在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加强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水平。具体措施如下。(措施中可适当提一下当前的雾霾城市治理)
1、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型城市建设框架
在进行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整体建设发展框架进行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设计和构建。这一工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社会。通过对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统筹配置和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从而更好的调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构建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是其中最为主要也是基础性的规划内容。对它的规划建设主要包括几大方面,即:道路景观化,小区花园化,广场人文化,城区园林化,庭院公益化,河岸、湿地生态化以及环城森林化。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增大城市的绿化环保面积,从而在城市区域内形成一个良性、完整的生态平衡循环系统,进而不断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3、建设城市生态经济体系
各地政府要科学、合理、全面的统筹城乡生态经济建设,通过合理控制经济形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等措施,逐步的将企业由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向“集约型”、“低碳型”、“生态型”等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转变。同时,还要大力增加生态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努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环保性产业,从而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4、大力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要积极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生态文化,通过新闻、广告、报纸、网络等诸多媒体以及政策、制度等措施,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消费模式,引导人们自主的进行绿色消费、文明消费。通过多渠道的教育宣传,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主动将“环保”、“低碳”等生态意识贯穿于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实现全民化的生态城市建设。
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城市的现代化人居与自然化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降低了能源、资源、食物等的耗化,建立起能源、资源的生态化再生循环系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生态型城市时,要根据其相关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城市发展实情,大力建设集约型、低碳型企业,构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全面落实“新森林城市”规划,从而创造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和谐人居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乡村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迅速改变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的中心是城市,但是如今也蔓延到乡村中来。2007年末国家出台了以“城乡统筹规划”为特色的《城乡规划法》,政府也注重治理城乡发展的生态环境。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未来区域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现代城乡规划要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从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控制。坚持城市和乡镇是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进行规划,构成一个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1 什么是生态型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按照城乡的性质、规模和条件,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各要素的布置,为城乡建设的各方面制定措施。统筹城乡的和谐发展,就要将乡村地区的建设活动尽可能纳入到规划管理的范围内,加强编制相关规划或建设指引,引导合理建设布局,抑制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另外要加强城市和城市边缘的规划和改造。生态城乡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区。
2 如何进行生态型城乡规划
2.1 树立生态城乡规划的理念
合理的城乡规划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态理念,在生态的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我们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治理城乡污染。这样以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发展模式。
2.2 建设政治文明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必须以政治文明为前提。没有政治文明,就不可能有体现生态文明的城乡规划。如今我国的城乡规划还是在行政的主导下进行的,社会各阶层利益和意愿往往并没有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要在实施《城乡规划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程序,并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各阶层的意愿和利益,使其能更加透明,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城市政府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例如改变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引入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为地方政府执政提供更明晰的指导方针,逐步建立有利于营造城市良性合理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治理模式,丰富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手段,为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变发展型政府为监管型政府,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其次,社会公众要参与到城乡规划中来,探索实现城市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途径,推行信息公开,使得城乡规划更能体现公众参与的性质,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最后,各个部门要加强联系,在城乡规划中加强部门协作,发挥和增强人大与政协对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实现科学决策。可以实施环境效益评价体系,对于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要进行相关的对策和措施研究,并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控制。
2.3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城市是大多数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创造生态文明的集中地。既然城市污染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中心,那么生态型的城乡规划也必然以城市为中心来规划。
2.3.1 树立生态意识
城市空间结构应与区域生态环境支持系统有较高的协调程度,首先加强对“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等课题的研究,引导企业及市民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然后在这种生态意识下对区域环境状况调查及评价,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规划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污染环境的因素存在,特别是在注重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忽视乡村的环境污染,因此要特别进行控制。
2.3.2 以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保证城乡的生态规划
第一,我们要进行绿地发展规划,科学决策绿地面积并监控绿地实施面积。加强绿化建设,是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因为绿地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好的绿地设计、营建及管理,在提高其观赏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经济效益。在生态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种植绿色植物,提高城乡的绿化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还要完善景观结构,改善城乡的风貌,并尽一切可能引进和保护自然的林地斑块、水体斑块、湿地斑块和其他具有复杂群落结构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斑块。同时结合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借鉴国内外湿地修复技术的成功经验,规划好绿地的修复治理工作;第二,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构建水健康循环体系、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体系、建立海水开发利用体系、建立生态水系建设体系,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第三,在城市发规划设计中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乡规划要采用主动式太阳能设计,优化建筑能源利用体系,建设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
2.3.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具有生态功能
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不能离开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也是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之一。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应自觉增加其生态功能,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方式和构成。实现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导,并与公共交通有效衔接的绿色交通方式结构。构建“高密度、窄街道”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创造宜人的交通环境。以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因此城市、乡村规划要与生态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强土地的利用与管理,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共生结构,抓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轴,以生态的要求推动生活中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长效发展发展,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沈池明. 浅谈城乡规划管理的探索思考[J]. 科技资讯 2009
[2]钟炼亮.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措施探讨[J]. 科技资讯 2009
[3]王爱兰. 借鉴国际模式 建设生态城市[J]. 新视野 2009
篇8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贴于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篇9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生态环境 工业污染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一方面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已经十分紧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镇工业污染严重,一些城市污染进入农村,农村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农村的外部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排放和城市垃圾转移。乡镇企业中有很多重污染企业,化工、建材、冶炼等行业企业建在了自然环境良好的农村区域,甚至是河流和湖泊的周围。由于一些乡镇企业管理者环境保护意识欠缺,工业废水、废弃物等随意排放。这不仅会危及当地农村居民的健康,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各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污染也呈现增长趋势。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污染总量增多;农村工业企业分布分散且规模小,管理经营理念落后,污染治理措施不先进、技术不足;环保机制缺失,监督和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农村工业发展是加速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有力措施。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环境规划与治理问题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导致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群落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应始终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满足自身的生活、生产需要,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农产品,然后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如此便形成一个循环过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聚居在城镇,农村也在进行城市化发展,由于城镇的排泄物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链条被割断,引发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导致城镇废弃物排泄过于集中,加重了城镇的有机污染。随着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要维持原有的平衡,需要利用替代有机物,这些替代有机物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生态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后果十分严重,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水等发生污染,气候异常,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业。在农业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没有达到发达程度时,农业依然是“靠天吃饭”,气候变化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危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
政府主导缺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应占主导地位。当前的考核体制中,一些基层政府出于某种利益因素的驱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盲目引进污染企业,对污染企业实施包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在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利益趋同现象。还存在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追究机制缺失。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实施,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环保责任追究机制,针对违反环保职责的部分进行责任追究。环境管理权是政府的能之一,基层政府应履行好这一职责,发挥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缺失。广大人民群众是环境资源的拥有者,同时也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执行者。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导致政府的环保职能缺乏内部动因和外部制衡。而且我国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在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时缺乏积极性。另外,公众参与途径缺失,参与程度不够高。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中没有具体可行的制度来支持公众参与其中,尤其是激励性规定缺失,一些公众想要参与却没有合适的途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预见性和科学性,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当环境危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去治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现行制度中缺少事前预防的制度保障,公众无法全程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科学构筑城镇化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的科学化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差距,建立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制度建设上,要破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因素,鼓励建设和谐的城乡居民关系,尤其要避免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效益。科学筛选工业企业,设置环境准入标准。同时,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拒绝发达地区的污染转移,更不能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二是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要明确不同城市群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量身制定治理目标,以典型城市开展治理实验,为其他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提供借鉴经验。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考虑以下几点: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涉及多个地区、机构、地方政府等相关者,因而需要结合各区域特色进行统筹治理;构建保障体系,如改进生产设备,利用科技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为垃圾处理提供资金支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执法,遏制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对城市工业生产垃圾的处理和执法监督。完善司法程序,最大限度地保障城乡环境公平,扩大利益诉讼主体的范围,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此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应实行统一的环境标准,在营造城市美好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增强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一致性。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环境行为和意识上存在不一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城乡居民的支持,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当前城市居民虽然已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是滞后的。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弱,同样制约了其环保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城乡居民的支持与配合,要通过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变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具体而言,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教会居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以及回收途径。掌握哪些商品是环保商品,了解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商品垃圾该如何处理。还要发挥政府、企业的引导作用,提升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实施治理措施,提升治理效果。在政府引导下,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避免农村居民垃圾无处堆放而焚烧产生的垃圾,以及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作者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沈忻昕:《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宜居乡村建设》,《农业经济》,2015年第9期。
②戴、孙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1990~2009年的数据》,《生态经济》,2013年第11期。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问题;环保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递增,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资源和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环境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保证城市的正常持续发展,环保必须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就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整个规划中,做到未雨绸缪才不致于等到环境恶化了,付出再高代价也难以恢复。
一、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作为市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并且长期来延续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城市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城市人口的剧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超出了本来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震动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环境已到了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的规模、性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总方针。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早期介入的原则,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规划是综合性较强的规划,不仅包含通常环保规划所涵盖的环境污染整治规划,还应从保护和利用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与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有机的城市产业用地结构框架、节能环保的交通规划、城市自然环境资源保护规划、城市文物保护规划、城市减灾防灾综合保障规划、雨污水处理利用规划和城市园林绿化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规划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完整的城市生态资源利用保护规划。
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领域
在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前期需要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是环保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如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社会环境,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质量状况,如水、气、声、渣的质量现状及其治理状况,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功能区划等。前期工作完成后应针对基础工作作出环保规划应重点进行的内容,现简要从五个方面重要环境要素进行概述。
1、大气环境
城市环保规划中大气环境是最总要的领域之一,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分析城市大气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划分功能区,根据既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浓度,并制定出科学的排放规划。具体整治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工艺和布局 :优先发展高附加值、能耗低、排污少的清洁生产型产业和工艺;将污染型产业布设在城市的下风,并保留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功能,将高污染 的产业布置在环境容量大的地方,尽量避开环境敏感地段。优先和充分发展节能、高效、污染少的交通系统:禁止销售和淘汰尾气超标车,加快机动车燃料改造,使用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改变能源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供气,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或者把煤等污染重的能源集中转换成清洁能源后再使用。减少建筑扬尘:规范市政建筑施工和城市卫生管理,敷设管线要一步到位,增加城市硬化率,尽量减少扬尘污染。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有效利用植物来净化大气环境。
2、水环境
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指在对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容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其整治措施: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水排放量。如加强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雨污水截留管网等的建设,有效提高城市污水治理率和回用率,减少污水排放总量。河道的综合整治:河道治污工程量大面广,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如生物净化技术对受污染河道进行治理修复,从而提高其溶解氧水平和河道自净能力已迫在眉睫。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保障规划工作,减少灾害来临造成的对自然生态水体的污染危害。污水回用:生活污水可用于农林灌溉;增加工业用水及其处理废水的循环利用率;雨污水分别截流,雨水回用;鼓励城乡居民重复利用废水,这样就可大大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和污水排放的总量。改变落后生产方式,推行少废无废的清洁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污水治理设施和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尽量减少排放。
3、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三大类。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最主要的是注重生活垃圾,而最应防范的是工业固废,特别是工业固废中的危险废物。其具体整治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垃圾清扫、分类收集和储运处置利用及运营系统:一般性的固废应与危险废物按特性分类收集、储存与处置,禁止一般固废与危废混合收集、储存、运输、处置。一般固废和危废设施、设备及场所的规划立足长远,远近结合,同时要加强管理维护,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储运固体废物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垃圾分类后要及时送往相关部门回收,特别是对于已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垃圾填埋场、焚烧场及其他处置场所的建设和运行必须规范,严防造成次生环境污染。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可重复利用产品及易生物降解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在产业布局上,将可综合利用资源的产业进行集中设置,形成相关产业综合利用的有序的“投入、产出”生态产业链,实现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把固废进行综合利用。
4、噪声
噪声污染整治规划是在噪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功能区划的噪声控制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整治措施规划。用规划的手段防治:噪声防治必须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从空间地域避免噪声的污染,在区域功能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噪声污染的控制要求,各功能区不能混杂设置,特别是噪声敏感目标必须要远离工业区及交通干道。还可以利用城市绿化规划来阻隔噪声的污染。运用法律手段防治:噪声防治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先入为主原则、无污染免责原则,以法律手段来规范责任方的行为。运用技术手段防治:噪声防治遵循分类指导原则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可从空间地域、施工时间、操作规程和噪声源等方面进行控制。对噪声源可以采用吸声、隔声和减振等手段控制。
5、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项目在选线、选址、组成和内容、工艺技术、施工和运营方案等方面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
四、结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在利用地球环境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生态规律的惩罚,充满生命的生物圈就已不再适合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的生存,资源枯竭,就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城市的规划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城市规划环保规划必须先行,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