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及适应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与此同时,对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在环境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用预警原则,可以更好地对环境展开相关的防范工作,可以在后续的环境治理中节约成本。

【关键词】环境规划 管理 预警原则 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此,使得很多国家都把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重要任铡J导噬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都是经济活动生产所导致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的经济一直都属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因此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环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公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着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时候,也要加强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

一、预警原则的概述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办法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展开明确的解释。在关于对环境进行改善及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的措施方面还不够具体,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把握会更多地在环境污染和影响的预防等环节中进行体现。实际上预警原则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它首先诞生于德国,具体指的是在人们没有了解或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国家或者社会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尽量来减少甚至消除生产活动进行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最终来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目的,同时减少环境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改善和维护时所要消耗的成本。实际上,我国已经把预警机制纳入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当中,但是受到我国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问题,预警机制还没有成为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主要的原则和必须要利用的准则。

二、预警原则的应用方法和重要性

对于预警原则来说,它的主要运用方法是对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和潜在的影响展开分析,同时把环境影响当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展开系统的分析,同时寻找它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会对地区当中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综合各种分析的结果,推导出地区环境中准确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最终根据这个结果来对未来环境的保护展开规划和管理工作。

在我国,人们的保护意识树立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都比较晚,因此在环境的保护力度方面稍显不足,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导致能源的消耗非常快速。近20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是在环境的消耗和污染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令人十分的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启动预警原则也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发挥预警原则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和规划,最终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效果得到提升,改善当前的环境保护现状。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应用研究

对于预警原则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我们可以对某一个或几个相似的地区展开效果的对比和分析工作,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这个地区或者城市的环境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在我国,预警原则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区是东南沿海的几个大的旅游城市。对于旅游城市来说,当地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非常突出,因此,他们在进行环境的保护和规划的时候,需要通过预警原则来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管理原则。

城市在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之前,需要通过预警原则对环境展开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同时把分析的结果交给上一级进行核查,将其作为城市后续规划的一个主要的依据。对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工作需要在预警原则之下进行规划,同时,要把预警原则作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针,使环境保护能够作为经济发展之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项目。在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同时对地区或者城市中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更好地推动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

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可以发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部分旅游城市当中,他们的环境治理效果是比较不错的,在环境的保护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对环境展开保护工作,同时对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这些城市的知名度不断地上升,并且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切实的做到了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预警原则的适用,可以对环境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更好的辅助,从而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建设一个生态城市的目的。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和实施,可以使得我国的环境现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当中,应该在环境的规划和管理中加强预警原则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推动我国环境的建设和生态的保护、发展。以上的粗浅之见,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的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珞平, 陈伟琪, 洪华生.预警原则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4, (s1).

[2]金艳, 严航贞.预警原则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5).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1、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其真正目标是创造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有质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有:①整体性、②高效性、③和谐性、④可持续性、⑤全球性。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构筑生态型城市已是21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3、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3.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①尊重规律与因地制宜相结合;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③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④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⑤政府市场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⑥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2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内容

①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③生态人居环境规划;④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⑤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4、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对策分析

4.1科学规划和构筑生态型城市的发展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宏观上要求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制定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

(1)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调查和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变化发展;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寻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

(2)注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严格限制污染重、运量大、耗能多的工业项目,以调整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为主,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3)着眼于跨世纪现代化城市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规划,各风景区和主要河道,道路干线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与多种类型公共绿地构成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地系统。形成由大地绿化、城镇绿化和庭园绿化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高低错落的绿化网络,更好地发挥调节城市空气、温度,美化城市景观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功效。

4.2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与利用

(1)土地利用要讲求节约和高效性。各项建设都要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尽量少占耕地,通过改善结构、布局等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2)还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考虑。生态优先原则为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定义了一个生态健康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优先权。在以生态规划方法编制城市规划中应控制生态敏感地区范围,确定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先将其保护、控制起来,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设用地。

4.3倡导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1)倡导生态文化,创造高度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以生态文化逐步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诱导绿色、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

篇3

关键词:三峡地区;乡镇环境规划;三斗坪镇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25303

1引言

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产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涉及范围广、迁徙人口多。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0多个区(县)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涉及一百多万需安置移民,1632家工矿企业[1]。如此巨大的移民工程,也决定了移民安置工作的困难性和持久性,移民乡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选择符合三峡地区区情的乡镇环境规划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乡镇环境规划分析

2.1乡镇环境规划作用

乡镇环境规划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对促进乡镇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以污染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乡镇环境规划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效益的统一,使乡镇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2]。

(2)指导乡镇的建设和管理。乡镇环境规划中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目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给人们提供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

(4)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乡镇来讲,合理的乡镇环境规划可以让乡镇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2.2乡镇环境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2.2.1突出特色与重点

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环境,因此突出乡镇环境规划特色与重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特点,找出制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4]。

2.2.2.与省、市、区规划相协调

乡镇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期,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和复杂,城镇快速扩张导致未来发展的可变性很不确定。因此,环境规划必须以区域总体规划为主线,合理的将环境保护目标容入总体规划之中[5]。要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与大区域的规划做好衔接。

2.2.3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乡镇环境规划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当地风俗民情,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支持,尤其是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决策者的认可,这对规划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只有这样规划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

2.2.4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乡镇的发展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编制乡镇环境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认识到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2.3乡镇环境规划重点内容

2.3.1控制水污染

近年来,库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控制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十分关键。一是库区工业污染,长江、乌江、嘉陵江175m水位涉及的26个区县中有51家企业的污染较为严重,直排工业企业共有210家;二是库区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等经地表径流造成的污染;三是库区生活污水及船舶污染[6]。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2防治大气污染

移民乡镇要发展,经济支撑必不可少。由此导致煤炭、石油、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物、粉尘等有害物质无限制地排入大气层中,这也是导致三峡地区乡镇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的根源。

2.3.3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船舶垃圾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仅库区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就达3.79×106t。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106t,危险废物3.95×105t,综合利用率约为43%,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4控制噪声污染

噪声问题与经济发展同样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产生的工业噪声,工厂机械生产产生的噪声,城镇交通产生的交通噪声等。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业的快速发展,噪音扰民现象越来越严重,乡镇噪声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3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

3.1规划区域背景

三斗坪镇位于夷陵区西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中段南岸,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有“三峡坝首第一镇”之美称。三斗坪镇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mm,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mm之间。长江是流经三斗坪镇的最大河流,流经该镇24km,三斗坪境内有大小溪河3条(杨家溪、龙进溪和高家溪),支流39条,全长149km,年流水量15亿m3。

3.2规划范围、期限和目标

本规划区范围为三斗坪镇所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9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177.9km2。到2015年(近期),实现乡镇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破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生态镇和优美乡镇考核要求。到2020年(远期),全面实现三斗坪镇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其创建成中国旅游名镇,三峡移民创业和谐镇,峡江生态宜居镇,户外运动特色镇。

3.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斗坪镇水污染源主要以生活废水为主,工业废水污染源主要为生猪养殖产生的废水。镇内河流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大气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集镇区,以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生产源主要集中在矿石开采区和石灰石烧制区。大气质量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噪声污染源主要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噪声和工业噪声,其中以交通噪声污染影响最大。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采矿企业、石灰烧制、茶叶加工厂和生猪养殖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7]。

3.4环境功能区划

(1)水环境功能区划。杨家溪和龙进溪均为地表水环境Ⅱ类功能区,高家溪为地表水环境Ⅲ类功能区。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镇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保护区,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其他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保护区,执行国家二级标准。

(3)声环境功能区划。三斗坪镇乡村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规定标准值要求。三斗坪集镇、各村委会的所在地,居住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自然村,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S334省道经过的村庄、居民点,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5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3.5.1水源保护规划

农村饮用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是建设新农村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饮用水源保护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采取优化保护工程建设、严把农村点与面源污染的集中措施,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9]。

三斗坪镇在水源、水质有保障,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地区,有供水规模集中在100人以上的饮用水源地9处,水源主要源自于山间溪水。由于现今三斗坪集镇供水水源黛狮沟(山间溪流、泉水)的水量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量要求,规划将高家溪作为三斗坪集镇供水的备用水源地,确定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松树沟水库库区水面及水库周边200m范围内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不等进行人类一切活动,防治农村化肥、农药和养殖对饮用水源的影响。严禁养殖业、加工业等污染源进入。

3.5.2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对三斗坪镇村区域燃煤的生活锅炉、茶炉、大灶逐步进行改造,控制和消减区域内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工程的进程,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技术和使用沼气,减少生活燃煤量。控制机动车辆造成的大气污染,强化汽车尾气管理,建立有效汽车尾气监督检测机制,切实落实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科学化、规划化、法制化。

3.5.3声环境保护规划

合理调整镇区交通设施布局,在S334省道及主干道路两侧控制噪声污染。对经过居民生活、商贸、文教区车辆,采取严格限速、限制鸣笛及车流时间等措施。临近集镇的高层建筑,应采用能降低噪声的建筑材料,住宅建设避免封闭式庭院及周边街坊的平面布置,集镇街道两旁加强绿化。

3.5.4固废污染控制规划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袋,定点收集。加强对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实现产业间的物料循环和链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医疗废弃物和其他特种垃圾单独存放,单独处理,对一般医疗垃圾进行焚烧、降解;对一些具有放射性,有毒性,挥发性医疗废弃物采用专用垃圾容器封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并进行特殊处理,确保医疗垃圾处置的安全性和无害化。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结语

三峡地区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乡镇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他结合了区域的资源特色,在环境最大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实现乡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重点通过目标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等项规划手段,在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环境保护规划设计,进而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

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结合三斗坪镇自然、社会现状和环境质量现状,制定了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保护方案,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协调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三斗坪镇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琳.影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王海云,王振华.三峡地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733~12735.

[3] 高山.乡镇环境规划研究――从案例分析到理论总结[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 杨旗,王静.论小城镇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13(7):203.

[5] 贾涛,陈一静,宋立生,等.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0):15~18.

[6] 徐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8] 郭怀成.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黄磊,方芳,郭劲松.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初探――以重庆市朱沱镇为例[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9):50.

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科技;矿山;安全

矿山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视。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扩大化,矿山也逐渐发展壮大,包括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水泥矿山、煤矿和非煤矿山等,矿山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力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变化,矿山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矿产品作为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其需求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矿山的数量和开采规模剧增。矿山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矿产资源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发生了恶化。归纳起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了解社会与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矿山最新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矿产资源的开发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等等。

1 矿山开发的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

统计表明,70%的农业生产资料和80%的工业原材料都来自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已有近200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力庞大的就业人数,发生的经济额度高达数千亿元。随着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和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储量逐渐减少,很多矿山已经进入深部开采,很多已经或是正面临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状态。由于高新技术和矿用设备的飞速发展,现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呈现出新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难题:(1)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露头矿山的开发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下矿山容易发生塔防、突水、火灾、岩爆、矿产资源自燃等重大伤亡事故。金属矿山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粉尘、辐射、噪声等污染,给工作人员带来多种职业疾病,且致死致残率高,危害人数众多。(2)矿产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后,破坏了矿产所处岩体的应力平衡状态,应力发生变化和转移,在此过程中采场围岩发生位移、破坏,甚至发生岩爆、滑坡等动力灾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的动态变化,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难以掌握,灾害预测的难度很大。因此,矿山的安全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3)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会面临一大危害――高温带来的热害,部分矿山的开发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热害问题,而且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高温环境下,作业难度大,甚至无法作业,另外,对人身的伤害也十分严重,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现热晕、中暑,严重时会使神经中枢系统失调。(4)矿产资源的开发生产了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粉尘、酸性水和重金属有害元素。(5)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地表会被破坏、水土流失、山石,严重破坏了矿山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比如植被减少或消失,地下水系统被破坏,大气被污染,矿山排出的大量废土、废石和尾矿,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往往使矿区成为不毛之地。

因此,实现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创新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

2 矿山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的活动主要包括:采掘、选矿和冶炼等。随着矿业的发展,各类矿山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众多。

2.1 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采矿是重要的资源开发活动,可分为煤矿类和非煤矿类的开发,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的开发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土地、山体、植被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另外,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尾矿、矸石等废弃物中,一般含有酸性、碱性、有毒有害等成分,污染山体或土壤;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产生粉尘、废气和毒气等,对大气造成重大污染。

2.2 选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矿是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及矿产品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又称为“矿物加工”,是对开发的矿产资源中有利用价值的矿物提纯、改性的过程。选矿是按照矿产资源可利用价值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对矿产资源进行选择、处置的过程。在选矿准备阶段,矿产资源及原料堆放要占用土地,对地表及地下产生不同的污染;在选矿工艺流程中,矿产资源粉碎过程中,会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等。因此,选矿活动对土地、空气和地下水产生多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

3 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

矿山生态环境伦理与文化建设是矿山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的前提。矿山生态环境伦理,是指矿山企业在处理生产经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矿山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随着矿山的飞速发展受到重视。矿山企业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归根结底,是发生了生态环境伦理危机。因此,面对矿山的粗放型发展,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建立并重视生态环境伦理准则,构建生态环境文化,尤其构建以“良心、良知、良能”等良善价值观为导向的伦理与文化体系,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与路径。

3.2 制定科学的矿山生态环境规划

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是从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按国相关家政策法规对企业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定位、优化,形成制度,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矿山企业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做到以下要求:(1)明确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的、目标、意义。(2)广泛收集企业所在地区地理、地质、气候、人口、交通、当地的矿山企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制定矿山企业中长期生态环境规划,重视生态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4)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伦理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规划,使生态环境规划落实到位。(5)在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形成长效机制,调动广大员工及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 结束语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条件越来越复杂,矿产资源的开发工艺和技术多种多样,各矿山企业发展不平衡,我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问题一直存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科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矿山企业高度重视并实施矿山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对矿山企业自身,还是对社会,对生态环境都具有长远、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经济潜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履行生态环境责任,对树立“生态环境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具有宣传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矿山企业的生态形象,促进矿山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绩文.矿山环境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2]朱训.中国矿业史[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3]卞娜,苗泽华.微观视角下的企业生态责任国外研究评述[J].生态经济,2013(8):105-110.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R].北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0.

篇5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空间环境 服务环境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文化场所,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载着教学科研及信息情报交流的使命。良好的环境创造尤为重要,能彰显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从图书馆服务心理和环境角度看,却是图书馆服务重要的有形展示。而环境设计和营造关系着服务组织各个局部和整体表达出的整体印象,影响读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因此,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有其重要价值体现。

如果说空间环境是硬环境,服务环境则是软环境[1]。两种环境都应以服务的人性化和便利化为追求目标。

1.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

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主要指建筑物造型和地理位置的选择。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符合建筑美学要求,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蕴,不仅满足功能需要,还要满足读者与馆员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内部空间主要指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布局、阅读环境。内部空间设计要符合高校文化建设,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把图书馆建设精神乐园。

1.1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原则

所谓设计原则就是规划设计图书馆服务环境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应该遵循的设计标准。既然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是对整体服务环境的规划和设计,那么就要充分考虑高校图书馆的任务和职能,考虑与用户直接有关的前台环境,涉及支持这种服务的后台环境,在主要考虑读者体验需要的前提下照顾到馆员的工作需要。高校图书馆服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1.1功能第一原则。在图书馆服务环境规划和设计中,环境功能是从属服务于特定功能空间的,随着电子技术的介入,高校图书馆逐渐转向多功能模式,针对读者的阅读活动提供的服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图书开架外借服务、网络续借服务、网络书目查询服务、电子资源检索共享服务等,因此,图书馆环境功能作用的优劣直接影响空间功能的实现与否。高校图书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不同功能分区,但要重视馆内各功能区设置布局的合理性和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如图书馆的入口区、标示栏、咨询服务区、读者检索区、阅览区等要设置在读者进入图书馆就能一目了然的区域;流通部的设置要体现空间大、藏借阅一体,且社科、自然类图书在楼层分布上要合理有序;样本书库可以放在相对高的楼层;技术部放置临界流通部的楼层,便于系统维护;服务环境规划和设计都应有不同特点。

1.1.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设计是诸多设计者推崇的,人本原则是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要求服务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考虑,既符合人性三大需求:审美需求、自然生理需求和由此产生的心理需求。而高校图书馆则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里的“人”指到图书馆的读者和提供服务的馆员。

1.1.3灵活性原则。图书馆服务环境的灵活性是体现图书馆建筑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服务环境一旦设计和布置完成后,许多环境因素是固定不能变动的。读者是图书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服务需求则是不断变化的,心理与情绪永远处于活跃状态。一个凝固的、不变的服务环境难免给读者产生死板、缺乏生命力的感受。因此,在服务环境设计中,尽可能增加一些活的因素,以调动用户情绪,适应以后读者服务需求的变化,降低今后改造的成本,是服务环境设计中必须着重考虑的。

1.1.4图书馆环境生态化。对大自然的亲近和渴望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强烈需求。静谧、温馨、环保、绿色的室内外环境是建设生态图书馆的必备条件,因此创设环境时要尽量引进自然景观,精心布置格局和室内绿化。树木、草坪、花园、石桌石凳的点缀,窗外望去景色宜人,室内外葱郁的绿色植物,使长时间阅读的读者解除疲劳,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人和自然的亲临可以使身心得以舒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激发人的创造力。在建筑构造上采用大面积玻璃,让读者看到蓝天、白云,感受阳光的光影移动,在大厅、走廊、阅览室等区域放置绿色盆栽和花卉,在大厅墙壁装饰石材浮雕图文,在书库阅览室悬挂名人名言及大师的绘画书法作品,这种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使人倍感亲切,与环境认同,产生自在、温馨的舒适氛围,这种高品质的生态文化氛围会吸引更多读者。

1.2高校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无论是前台环境还是后台环境,设计一般包含环境条件、设施布局与功能、标识人造物这三大环境要素。

1.2.1环境条件设计。环境条件指影响人类潜意识的基本背景要素,可以被视、听、嗅、触四大直觉感知的相关环境因素,如色调、噪音、音乐、气味、室温与照明等,它们影响读者停留在图书馆的时间长短或是否再一次光临。这些稳定的环境特质通常不会被人们明显地觉察或意识到,但对人的心情、工作表现,乃至生理健康都有深远影响。人们一般希望提供有相当水准的潜在环境,当这些环境因素不被读者认知,就会使人感到特别不舒服,马上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发规避行为。如当用户感觉到光线不够明亮时,就会减少到图书馆的次数。

1.2.2设施布局与功能设计。服务环境是为实现特定服务目标而存在的,服务设施布局是服务环境的核心,形成服务的功能性环境,对提高服务效率和改善用户的服务体验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设施布局与功能设计在服务环境设计中更显重要。设施布局指机器、设备和家具匹配、规格和样式及其空间的关系。功能设计则指机器、设备和家具能够协助读者和馆员执行任务和达到服务目的的能力。设施布局与功能设计,对于必须独立进行的自助式服务尤其重要,因为用户无法依赖馆员的帮助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公用目录检索设备、陈列图书与期刊的橱窗、书架的样式和质量等都是用户成功而满意地利用图书馆的关键。

1.2.3标示系统和装饰品的设计。标示系统和装饰品是服务环境中用来传达服务信息的要素,如标识牌、指向牌、各种艺术作品等。馆内外的标识是显性的沟通载体,可以用来标示各部门的名称、导引方向,还可以传达行为规范;其他符号和装饰品一般仅能提供隐性的线索,主要用来传达行为规范和对行为的期望。标识系统和装饰物,对用户第一印象的形成和传达服务理念具有关键性作用。

2.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

空间环境提供的是各种方便舒适的设备和欣赏的物质感觉和精神感受,服务环境则从精神文化功能来讲,直接影响读者的心理、情绪和创造性思维,这里的服务环境主要指馆员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2.1服务环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1灵活性原则。高校图书馆馆员在服务中要灵活应变。善于运用服务性语言,做到耐心、细致,让读者满意而归。

2.1.2艺术性原则。沟通也是门艺术,服务性语言讲求艺术,如言语热情、循循善诱使人心悦诚服;语言冷淡刻薄使人反感,容易引发矛盾。

2.2服务环境的主要内容

2.2.1图书馆员的语言艺术

服务性语言讲求艺术,如言语热情,循循善诱可使人心悦诚服;语言冷淡刻薄,则会使人的情感态度走向反面。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能引发喜悦,带来快乐不仅会提高语言的魅力,避免出现不愉快场面。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面对不同性格、脾气、习惯的读者,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留心读者的心理活动,站在读者角度想事,多为读者考虑。和读者交流时,一定要避免生硬的语言,说话要表现出图书馆员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说话讲究艺术语言,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如“请进”,“图书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它吧”,文明、亲切、热情的服务语言给读者带来温馨友善的感觉。若发现有读者破坏书刊,尽量不要使用指责语言。

2.2.2图书馆员的体态语言艺术

体态语言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表情、姿态、手势等身体动作,发出的某种信息以达到交流思想、情感和意向的目的。体态语言在信息交往中发挥着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一种语言形式。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服装整洁,装扮雅致,面带微笑,满腔热情,这样的体态能使学生心理安定,集中注意力,身教胜于言教。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好体态语言,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了解读者的心理活动。用手势、目光、信号等体态语言暗示读者,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才能很好地与读者交流沟通。服务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读者从中切身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文明高雅的学习场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素质教育。

从环境组成来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建设必须从图书馆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开始时就加以考虑,并把服务环境建设贯穿在馆舍建设、装修、布局乃至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科学、合理、艺术化的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给人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同时保持图书馆高雅、宁静、大方,充满知识殿堂特有的神秘魅力。图书馆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读者都是图书馆服务环境规划、设计、营造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大家只要同心协力,就能创造优美、舒适、便利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冯星宇.图书馆环境对读者的心理影响[J].河西学院学报,2006(4)126-128.

篇6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国家在建筑设计方面形成名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盖娅运动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完善,生态设计的理论大丰富,出现了一批利用太阳能、覆土、地下空间等优秀单体建筑实例。

1、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阿科桑底(Arcosanti)是他进行"生态建筑学"探索的一个实例。该项工程位于凤凰城(Phoenix)北70英里处,面积为860英亩的土地上。1969年美国著名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LanL.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并从理论上站住了脚。

2、20世纪末,美国凯特。奥利维亚。塞申斯提出的“绿道”的概念,在环居住区绿化境保护、利益、美学上有巨大的价值,将对我们有很好借鉴作用。使居住区的绿地也成为这个巨大的循环系统的成员。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居住区绿地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住宅组公园、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的绿地定额、服务半径、绿地面积和平均每人绿地面积。

二、国内对住宅绿化的研究

1、国内对于住宅园林的设计历史悠久

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等思想,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2、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的贵族园林毕竟不能代表今天大众化的住宅绿化设计

但是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与国外的建筑生态绿化思想在今天均影响了我国的住宅环境绿化设计。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当前对于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面的文章很多,关于原则的规定与阐释也很多。如:贾俊丽的《住宅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对国内外住宅小区绿化环境规划理念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功能的需求,阐述了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提出了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措施。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徐高福的《住宅区绿化建设初探》,2005年《广东林勘设计》第4期等均以生态住宅为主要内容。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住宅区绿化植物多样性选择和生态优化配置模式,对人居环境绿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中福建省惠安县林业局的杜海阳撰写的“城市住宅绿化环境设计的现状及思考”,通过对城市住宅绿化环境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应具备的原则,以及充分认识住宅小区园林植物的功能性,使栽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绿化地区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利该树种良好的生长发育,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类似的研究非常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当期总体来说,国内对有关的设计的研究非常多,政府对于这方面的规定与要求也逐步在规范,但是整体来说都还不够成熟。

三、我国住宅绿化建设的历史

1、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苏州的园林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后,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环境景观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实验小区,在考虑并开始注重环境的营造,提出了人要居住在优美的环境中。进入90年代,扩大试点后,环境景观概念进一步深化。后来,随着个人住购房时代的来临,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景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带来了生态小区和绿色小区概念的流行。近来,住宅创新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达到自然与人的相通和统一,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融合。

篇7

在海南师范大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李波。十几年来,这个体育老师已自费救助了上千只野生动物。他开玩笑说:“家里那小阳台,除了海豚没住过,基本上什么野生动物都住过。” 本期一起感受“动物天使”李波的“疯狂”环保主义。

他已救助1000多只野生动物

虽然是自己一人居住,可是李波却说,他家里的“常住人口”有三个,他把一只体型庞大的苏俄猎狼犬亲切地称呼为“儿子”,还有一只从街边捡回来就一直养着的流浪猫。但是说到“流动人口”,可就不计其数了,这些年来入住过他家的既有龟、蛇、蜥蜴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也有大量像猴面鹰、夜鹭、苍鹭等罕见的野生鸟类。李波说:“好多小孩会称我为动物园园长,因为我家里就是一个野生动物的临时救助站。野生动物数量在减少,很多已经快灭绝了,必须通过人类的帮助。那么我的救助为什么要把它们拿到家里头?是因为它们在救助过程以后还是无法回到大自然,比如生病的,比如是幼年的,放回去也没有生存能力。救助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方法,比如说进行治疗啊,包括喂食啊,还有一个大家很难想象的问题就是很多还需要训练的,因为野生动物一但不训练就意味着生存能力会退化,特别是幼年的。这是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

近十年来,李波至少花费了20多万人民币元义务救助了1000多只野生动物。包括各种鸟类和海豚、江豚、野猪、蟒蛇、眼镜蛇、穿山甲、猪獾、豹猫、椰子猫等,其中还有不少濒危的国家一、二级陆生、水生的野生动物。李波专门购买了近四千元的书籍,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摸索,他救治后80%的野生动物康复并被野放。他的经验就是鸟类相对容易接受救助,而野生哺乳动物容易发生拒绝进食、逃脱现象,有的还主动攻击救助者。因此救助野生动物要坚持“尽快康复、安全放生”这一基本原则。

成为国内知名的“动物保护神”

现在,李波已经成了海南甚至是国内知名的“动物保护神”,他不但经常从海口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小贩手中买回小动物放生,也会常常因为接到其它市县热心群众打来求助电话而奔波数百公里。有时为了一头山猪,他会花掉上千元钱;为了救一只海豚,他会包船到几百海里以外的深海区去……讲解、劝说、购买、治疗、训练、放生,李波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坚持了十几年。

为了让在校大学生一起传播保护动物的理念,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李波向学校领导建议并开设了一门新课,这就是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的“动物福利”。这门公选课限定名额150人,但每学期都有七八百人报名,甚至出现上千人报名的盛况。

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a.尊重规律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b.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调和;

c.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d.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

e.政府市场调控、社会共同参和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

f.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良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1.2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a.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含: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b.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c.生态人居环境规划;

d.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e.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普遍的地区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进程,预见城市增加到稳固态的进程。

2、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2.1 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和环境的资料和数据,包含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和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足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生态进程、生态潜力和制约提供基本。

2.2 生态分析和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和环境的性能生态进程特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稳固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与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生态分析和评价首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生态进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与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合适度评价。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规划目的的研讨。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规划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里面包含社会、经济与环境3方面的内容。

2.3.1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绘与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依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采取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与多目的决策法,在参考与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征,从调和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沛施展人对繁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2.3.2 规划目的与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与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与相应的年限一样,以利用同步、调和、可比、互为运用。

2.4 生态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布局。

2.4.1 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征与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讨其特征、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与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措施。区划的方式可采取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与居住用地合适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2.4.2 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讨。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讨城市用地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关系,依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与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与科学根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2.5 人口合适度规划。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需通过研讨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加率、机械增加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根本情形,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加强人口素质措施以与实施人口规划措施。

2.6 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良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良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2.7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需充足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和绿化、美化相结合,依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性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研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生态城市的设计

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设计,充足体现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在设计生态城市的进程中应主要斟酌下面3个方面的内容。

3.1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依据不同城市的特色环境,对城市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加以规划并进行适当的人工处置,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在设计建筑景观时,应在做好建筑景观平面规划的基本上,重点设计空间天轮廓线,尤其是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对低层建筑和高层超高层建筑进行优化布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重点斟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并且增强城市溪、河、湖、江周围的林带与草地建设,使城市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与现展理念完美交融,从而进步城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

3.2城市产业设计

设计城市产业时,应学习发达国家设计生态城市产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内相关国情,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的基本上,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以绿色环保为宗旨、以高效节能为目的、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工业体统。同时,城市还应注重文化、医疗、教育、信息、旅游与物流等产业的投入力度,慢慢调整与革新目前已有的不足产业,努力实现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加大清洁生产的审核力度,建立环境信用评价系统,让企业接受全社会的监视,从而促进城市产业迅速发展。

3.3城市住区设计现状

合理应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设计城市住区。首先,对城市住区进行合理布局。依据城市发展目的与长远规划,综合斟酌城市生态环境,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并对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其次,保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通过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的朝向等问题的合理设计,解决建筑物的采光、透气、保暖等问题,从而下降由于取暖与采光等造成的能源消耗。

4、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生态化建设城市大生态,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与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重视文化的要求,人们愿望不仅是居者有其屋,并且愿望该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与生理上的舒适水平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重。建设生态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基本目的;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必需通过增加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的,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郭新志.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前进论坛,2010.

篇9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景观;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尤其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化进程,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但工业发展导致了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种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早在1898年,英国知名社会经济学家、社会环境规划师E.Howard就根据当时英国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田园间应该形成某种特殊的"默契",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而这点在我国专家学者中同样得到了认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就是建造一个宜于居住、利于人们一切的活动、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成为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使城市人文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更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主流方向。

1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本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城市及城市景观生态进行规划,同样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共享和谐。

(二) 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环境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体验者为整个社会群体,所以,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 敏感区特殊对待原则:根据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环境敏感区进一步划分为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等。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要求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得到特殊的重视。

(四) 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它集中表现为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一般分为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个主要方面。坚持多样性,坚持协调共生原则,是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的重要前提,不仅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同样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

(五) 生态美学原则:这在实际规划中较为常见,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对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准则。

(六) 地方特色原则: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城市地域特点的生态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七)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的整体过程中,应该将景观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单位来进行思考和设计,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和谐城市的实现提供帮助。

2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实际操作中在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从而为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实施中,对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合适场所进行大量种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可以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支持。

(二)保护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点。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和分布都有详细要求。通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受破坏。

在进行绿地的分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因素的限制。对一些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并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形成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等,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闲地块有效利用,通过精心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岛、立交桥等交通绿化,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等,都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三)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进行既经济又有效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采用自然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等挺水性植物去除BOD和氮;用浮萍等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硒等金属,抑制藻类的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TNT、DNT等化合物。合理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间优势的互补,构成高效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功效,又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并能有效发挥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功能,属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多做努力。

(四)弘扬绿色低碳理念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

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关领域进行细致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低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绿色建筑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具体实施起来,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的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 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标准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轨道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结语

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创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水平,更是人民赋予城市规划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12):71.

篇10

【关键词】大学 海洋环境科学 培养计划 特色课程

1.引言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处于一流的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根据自身的特点、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是二本学院的立足之本,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计划的设置。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以海洋环境科学为特色的培养方案的设置。

2.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根据学院确立的以“理论基础适度、专业特色明显、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制订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

3.培养计划设置的原则

根据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能力”的基本原则;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制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因此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应有的作用,培养海洋环境领域的实业人士。

4.特色培养计划的设置

4.1地方建设的需要

浙江是个海洋大省,省政府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遥感应用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及外海远洋渔业开发技术等作为科技兴海战略的重点领域。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临港石化、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海洋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压力,海洋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培养海洋环境科学的急需人才,是满足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事业对人才的需要。依托地方发展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区别于其它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学生。

4.2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要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其核心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科学尤其是海洋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海洋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环境法、环境评价与规划、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以及环境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具备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3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而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特色辅助课程、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强化课程。培养计划80%以上涵盖了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实验与实践的内容。结合舟山地方特色在环境学中增设了海洋环境科学(双语);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中我们开设了海洋管理学、海洋专业经济学、海洋与环境法、海岸带综合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自然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化学海洋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地学(双语);环境技术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海岸环境工程、港口环境污染防治、海水分析化学、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环境科学实验有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海水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一(一周)、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二(三周);环境科学实践教学有社会实践调查(一周)、认识实习(一周)、专业实习(十周)、毕业论文(十周),其中基础实验128学时,专业实验256学时,专业实践26周。

4.4培养计划特色的体现

课程设置突出海洋特色,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生态学、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水淡化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实验教学突出海洋特色,指导学生利用海洋环境科学技术、方法进行海洋环境污染的调查、海洋环境容量的分析、海水养殖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资料的整理挖掘、环境影响的评价和环境治理等系统的研究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海洋特色,已与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中心、浙江海洋研究所、岱山、嵊泗、秀山海水淡化厂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建立了多处具有海洋特色的教学实验基地、教学改革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依托当地的涉海类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不仅为学生的综合技能锻炼和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个选择。

科学研究突出海洋特色,环境教研室教师有近二十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基金有四项,都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容量分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有关,学生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新苗计划、校级科研项目都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呈相关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计划体现了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进行,不断更新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的指导思想,同时更新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时代适应性、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式。

本项目得到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2010040)和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的资助,还得到了环境科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大力帮助。

资助信息: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处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家军,俞亚萍.由大学人才培养计划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22(8):80-82

[2]宋凤敏.闵锁田.刘智峰.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改革与修订[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