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范文
时间:2023-03-29 20:1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传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价值取向是指用什么视角和标准来确定新闻价值,它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的价值含量和价值导向。因此,现代传媒增强传播意识,就要特别注重价值取向问题。
媒体传播意识的价值取向应当体现时代精神。和谐精神是当今的时代精神,政治建设讲民主,社会进步讲和谐、经济交往讲“双赢”,体现的都是“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广播电视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优势,弘扬舆论引导之“势”,发挥引导之“术”,把握引导之“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一项调查显示:64.1%的被访者表示,“当看到社会上的不平事”时会想到找记者、媒体;有24.3%的被访者“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会想到找记者、找媒体。可见,今天的普通百姓都知道通过新闻舆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媒体传播意识的价值取向应当以人为本,关注民情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重人、保护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因此,媒体宣传的价值取向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平民视角宣传民情民意。
民生新闻是媒体近几年推出的一档颇受欢迎的节目。为什么?因为民生新闻实现了三重价值的体现。有关专家认为,新闻价值包含表层、内层和深层三种形式,即对“事态信息”“情态信息”和“意态信息”的表达。
民生新闻的生活状态报道提供给观众的是接受主体对新闻文本的人物、事件和现象等“事态信息”的感知,满足了电视观众最基本的“知事”需求,因此也就实现了最基本的“新闻表层价值”;民生新闻的生命状态报道提供给观众的是接受主体对新闻文本的感情、情绪和情味等“情态信息”的体验,满足了观众最强烈的“知情”需求,因此它也就实现了“新闻内层价值”;而民生新闻的生存状态报道是接受主体对新闻文本的道理、本质和规律等“意态信息”的解读,满足了电视观众最成熟的“知理”需求,因此它也就实现了“新闻深层价值”。
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在于,社会新闻更多地从传播的角度播报,而民生新闻更多地从老百姓的角度播报,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身边的事情,并寓教于乐,达到以新闻教育和认知的作用,从百姓生活的全景图里,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脉搏,同时也使人民的生活、生存、生计、生命得到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媒体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把中国社会阶层分为“穷人和富人”,有些媒体津津乐道于少数人如何“致富”,着力渲染富豪的生活,宣扬奢侈和高消费。羡慕富人,讥笑穷人,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的媒体要为大多数人服务,绝不能充当少数所谓“富人”和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这是社会主义媒体一条重要的“底线”。媒体所有的报道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媒体传播意识的价值取向应当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具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娱乐等社会功能,应当为社会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并以此作为传播意识的价值取向。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广电媒体宣传中出现了不和谐音。比如最常见的是广告节目,虚假的内容加上新闻节目中的一些“虚货”,造成受众对党的宣传工作的不信任感、对政府工作的不认同感。
二、定位取向:向谁传播是现代媒体传播意识的首要问题
在媒体日益增多并面向市场化以后,媒体与受众实际上是双向选择关系。能否让受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关键在于媒体自己对受众的忠诚度。因此,现代传媒增强传播意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定位取向,即首先要明确向谁传播的问题。
解决定位取向应当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近年来,广播实行专业化和受众细分化,从“广播”到“窄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小众传播,这是否就意味着“广播”、大众传播的结束和“窄播”、分众传播、小众传播的开始呢?否。因为它还应从实际出发来界定。对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市场而言,由于社会分层清晰,受众需求差异明显,其细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因而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在目前的中国,它却有些超前且不符合广播媒介市场的发展实际。事实上,我国广播媒介市场不仅有传统的大众化市场特征,而且也具有新时期分众化市场的因素。因此,在对其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广播媒介这种市场状况,坚持大众化专业频率的定位,它既不同于传统“大而全”的综合频率对受众的“总囊括”,又与分众传播、小众传播和窄播时代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频率的精准定位不同,而是在基本明确或锁定目标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受众规模的最大化。
解决定位取向应注意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媒体的宣传定位根据需要而定,其传播意识应时刻关注事情本身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在定位取向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广播电视来说,节目的定位也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
媒体传播意识中的定位取向还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和敏感话题。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可人们往往容易重视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结果出现片面性。媒体的定位取向也经常出现类似的问题,忽视特殊群体和敏感话题常常造成宣传定位不准甚至相悖。比如,动画片传统的观众是少年儿童,但随着近年来动画产业的发展,不少动画片已经将目标观众瞄准到成年人,片中也开始出现暴力、粗口、等不宜儿童观看的内容。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我国一直没有电视电影的分级管理制度,没有人能决定一部影视作品是否适合少年儿童观看。在很多国家,动画产品已经成人化,而在我国,动画片习惯上还是少年儿童在看,这种国情导致了许多西方的成人动画进入中国,却被青少年观看。“小孩子不喜欢的肯定不好,但小孩子喜欢的东西未必是好的。”不适合孩子的动画片必然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动画片应当强制分级,准确定位。
三、文化取向:怎样传播是现代媒体传播意识的重要因素
媒体传播本质上是文化传播,现代媒体的传播意识应当十分重视文化取向。对于广电媒体来说,文化取向既涵盖在传播内容里,又表现在传播的方式方法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电视是一种包装媒体,在传播意识中不仅要重视传播什么,而且要研究怎样传播。
广播已经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传播,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原始的双向互动传播;二是通过热线电话、互动短信和网络三种形式的即时性实现。手机短信就像是一个空中聊天室,大家可以畅所欲言。针对短信的特点,娱乐竞猜、交友、点歌送祝福、话题讨论等广播节目纷纷开通短信平台,从而促进了广播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变革。网络直播帖具备了短信在即时互动传播方面所具有的全部特点,同时还具有克服了广播传播在地域上的限制,突破了手机短信字数的限制,而且可以同时上传图片、音频甚至视频等鲜明特征,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直播帖的内容不仅传播者可以阅读,所有参与的受众都可以阅读,使交流更加热烈和充分。
篇2
关健词:广告传播 版式构成 形式美 法则
引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内地平面(美术)设计强询的是美化、装饰、对传统艺术的发掘、研究和继承。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开放,平面(美术)设计全面引进了“三大构成”,出现了中西兼并,多元发展的态势,继而平面(美术)设计中版式构成的内涵不断得以发展和延伸。
20世纪的现代版式艺术与我国以往的版式艺术相比其根本性的改观就是引进了“三大构成”。而它的引进相当于给我国传统版式艺术进行了一次“革命”。而实践证明.这次“革命”是成功的。
一、版面构成的概念
版面构成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切视觉传达艺术施展艺术魅力的舞台。
所谓版式设计,即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视觉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版式设计的范围可涉及到报纸、杂志、书籍、画册、企业VI等,它的设计原理和理论贯穿于每一项平面设计的始终。
版式设计,应追溯到20世纪初欧洲的两位设计大师—莫里斯和李捷斯基。英国人莫里斯,其设计风格严谨、朴素大方,十分简洁淡雅。在版面中采用对称式结构、美观的字体,新颖的版面编排和精美的装饰纹样,具有经久耐看的效果。“设计之父”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在欧美国家造成了惊人的妙果并产生广泛的影响。而倡导构成主义的李捷斯基在点线面和色彩处理上运用规律排列,追求秩序美。他用理性的简洁的几何形态构成图形。着重于形体美,节奏美和抽象美。开创了现代版面设计先河。
说到版面设计,人们自然会把它局限于书籍刊物中。还有人认为版面设计只是技术工作,不重视它的艺术价值。更有人认为版面设计只要规定一种格式即可,只须放上字体而不需要什么设计。长期忽视整体考虑,仅在图片和图形上下工夫。这是多么大的误区!这种保守的传统的设计风格,严重影响着版式设计的发展。
二、版面构成的设计原则
版式设计是通过版式设计更好的传播信息。只讲究完美的表现形式而脱离内容,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的表现,版式设计都会变得空洞和呆板,也就引发了版式设计创新发展的研究。
(一)创愈是关健
为了更好的使版式设计为版式内容服务,我们就要寻求合乎情理的版式设计语言。创意是设计的第一步。它在版式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内容与形式紧密相连的表现方式已成为版面构成的发展新趋势,设计师们敢于打破前人设计传统,不重复以往习惯性的条条框框,并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觉出新意来,已掀起了一场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革命。一件成功的广告设计作品,经过创造性精心设计的编排,以突出的视觉要素构成形态,具有美的韵味的设计格调与良好的印象效果。使消费者对广告版面产生非同一般的心理接触效果,在瞬间的第一感觉过程里,激发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
(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版面构成是传播信息的桥梁,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这是版面构成的根基。只讲表现形式而忽略内容,或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表现,其版面效果都是不成功的。只有把形式与内容合理的统一,强化整体布局,才能取得版面构成中独特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如何获得版面的整体性,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1)加强整体的结构组织和方向视觉秩序。如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斜向结构,曲向结构等。2)加强文案的集合性,将文案中多种信息组成块状,使版面具有条理性。3)加强展开页的整体性。无论是产品目录的展开页版,还是跨页版,均为同视线下展示,加强整体性,可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三)版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版面艺术设计的构成离不开艺术表现,美的形式法则是设计师为之奋斗而总结出的理论精华。它是通过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等形式构成法则来规划版面,把抽象美的意念诉诸于观者,并从中获得美的教育和感受。
1.重复与交错
在版面构成中,不断重复使用相同基本形式或线,它们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是相同的。重复使设计产生安定,整齐,规律的统一,但重复构成的视觉感受有时容易显得呆板,平淡,缺乏趣味性的变化。故此,在版面中可安排一些交错与重叠,打破版面的呆板,平淡的格局。
2.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来自于音乐概念,正如歌德所言“美丽属于韵律”。韵律被现代版面构成所吸收。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秩序,重复性连续排列,形成一种律动形式。它有等距离的连续,也有渐变,大小,长短,明暗,形状,高低等排列形成。在节奏中注人美的因素和情感—个性化,就有了韵律。韵律就好比是音乐中的旋律,不但有节奏,更有情调,它能增强版面的感染力。
3.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同等同量的平衡。对称的形式有以中轴线为轴心的左右对称;以水平线为基准的上下对称和以对称点为源点的放射对称;还有以对称面出发的反转形式,其特点是稳定、庄严、整齐、秩序、安宁、沉静。均衡是一种有变化的平衡。它运用等量不等形方式来表现矛盾的统一性,揭示内在的含蓄的秩序和平衡,达到一种静中有动或动中有静的条理美和动态美。均衡的形式富于变化,趣味,具有灵巧、生动、话泼、轻快的特点。
4.对比与调和
篇3
关键词:传播;沟通;媒介;人际
现代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处处充满着挑战。效率至上的年代,静心交流和耐心沟通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工业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city”一词不再只是指代大的城镇,它更指代独特类型的定居地,隐含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意涵。人口数量的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使得沟通成为影响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时候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与接受者因信息解读的误会导致了不必要的争端。一件小事在沟通不当的情况下便很可能引发后续一系列的矛盾,这在电影《有话好好说》中反映的尤为明显。影片中赵小帅追求安红的方式标新立异,原本为了展现心意选择雇人喊楼,没想到却把事情越弄越糟。紧接着安红为了摆脱赵小帅的骚扰,让新男友刘德龙和赵小帅“好好谈谈”。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刘德龙希望直接通过群殴赵小帅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暴力行为引来了赵小帅要砍掉其一只手的疯狂报复。随后赵小帅在两人的斗殴中失手摔坏了张秋生的手提电脑,但他并不愿意和老顽固张秋生协商赔偿,从而招致张秋生对自己死缠烂打的说教……事情一步一步的恶化,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实际上都与当事双方沟通不畅有关。
电影中的人物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遇到事情后渴望与对方交流解决,但沟通的过程往往一波三折,事情的发展总是不能按照原先的设想进行下去。尽力努力挽救,可事态依旧如刹车失灵般难以控制。在百般努力无果后,人们往往不得不承认一个看似无比荒唐的结局。影片将生活中微小的冲突放大,向我们展示信息的传播,有效的交流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与人沟通呢?
“沟”译为水道、通道,“通”则为贯通、往来、通晓之意,“沟通”的前提是要有沟,把不通的管道打通,让死水成为活水。沟通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是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并期望得到对方相应反应的过程。沟通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传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双方传递出来的态度。是否拥有诚意,是否用心交流,对于解决问题都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大家倍感压力,容易沉浸在烦躁的情绪里。因此在与他人的沟通中难免会带有浓烈个人情绪,难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带有情绪与怨念的交流,注定使得信息接收方很难准确把握和理解信息传递的原本内容。所以要想有效沟通,营造平心静气的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然后双方才能就沟通的内容坦诚告知自己的看法,如果对于沟通的内容还遮遮掩掩,指望以此取得优势,那沟通的结果显然不会很好。最后,双方都应该抱有吃亏的态度。“吃亏”不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事情短期内都无法说出它到底是好还是坏,忍一时退一步,也许获得的就是另一片更广阔的蓝天,而双方彼此谅解往往可以使得沟通更加流畅自如。
说出去的话语传递是你所表达的信息,但传播从来都不仅仅只是一个单向度的输出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者从中得到了什么。沟通交流从来都不是张口说话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双向的分享。我们的社会因为每个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得以进步。在各类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自媒体的运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信息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人群之中飞快的传播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随着媒介化普及正处于急增的状态,我们时刻面临着信息的大爆炸,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迅速缩小,交流看似正在频繁进行着。“communication”由最初被赋予“使普及大众”、“传授”的意涵,变为指涉广播报纸等媒介。正是由于现代社会丰富的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communication”才使得人类社会得以维系,使得社会有了前进的可能。
但在这一过程,对于人们之间的沟通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相对于闭塞的时代,传播不畅、沟通不便。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和身边的人才有了更强烈的对于交流的渴望。而现在,我们常常觉得可以说话的人更多了,但可以沟通的人却更少了。人们熟悉并习惯于运用媒介所推行的交流,远离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面对面互动。我们接受了媒介符号间文化形象的互构,却对现实生活缺乏客观真实的整体感知。我们不再需要通过社会交往与沟通了解公共领域,但作为社会人,我们必然需要通过传播与沟通行为促进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人与人之间本性渴望交流,但我们又害怕受到伤害。今天的我们都在忙着说话,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说话的意义。静心的交流,耐心的沟通,真诚的传播,有话好好说。
[参考文献]
[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4年,序言.
[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12页.
[3]殷晓蓉《交流语境下的传播思想史――解读彼得斯的》,复旦学报,2008年第3期,115-123页.
篇4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现如今新媒体正在快速发展,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但是电视却不受其影响,依然占据重要位置,在电视节目当中,播音主持人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播音主持人最真要的作用是指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当主持人完成工作之后,主持的效果较好也说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以及修养较高,这些都与主持人综合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电视节目最重要的就是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这将比电视就自身价值更重要。在当今现代传媒的视域下,优秀的但是播音主持人做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要遵循节目的策划方案,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群体,要保证自己在主持阶段有更好的表现,这些都是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人最基本的艺术要素体现。电视节目所呈现的效果能够影响较大部分的群体,其影响力不容忽视,为此,电视节目在播放期间,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误导观众,让观众能够通过电视节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我们常见的新闻节目当中,可以观看到国家的消息,以及民族的意志,这是一个严肃的节目,主持人的表现将体现出整个国家的素质,所以,此节目的播音主持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形象,以维护国家形象为核心,不断向观众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正能量舆论导向。
二、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电视播音主持人很可能会忽略自身的职业素养,无法达到更高的标准。如果想要提高电视播音主持人整体的职业素养,就要从根本入手,保证电视节目所展现的都是较为客观的态度。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的环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世界也有不同的见解,认知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观众在观看节目期间,都会根据电视节目中多呈现的不同情况,在自己内心形成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评价,对电视节目也有自己的见解,很多人会因为电视节目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因此,需要电视播音主持人从自身做起,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并且在主持过程中,要不断引导观众对节目形成正确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电视播音主持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引导观众形成客观的评价体系,对节目做出正确的评价,防止有不当言论出现。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保证在主持期间,不能带入自己的情绪,每个人对事件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主持人要做到的就是不被其他因素所干扰,防止影响自己的认知。如果做出不恰当的评价将会对节目有很严重的影响。为此,电视播音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进行隐藏,以客观的角度进行主持,保证的节目的效果,避免观众因自己的主持而产生不恰当的判断。电视播音主持人一定要保证自己在主持期间不能出现失误,主持人的想法要具有客观性,这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自己的价值观一定不能转移到观众身上。例如,在主持期间经常遇到某种事件是存在两面性的,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应以客观的态度应对此次主持,很多主持人会认为这种事件是积极的,但是不能将自己另一面的情绪表达出来,不能带有自己的情感,防止将此次事件主持意向偏离正轨。也有很多主持人认为这种事件是消极的,但是在主持期间不能暴露自己消极的情绪,这将预示这主持人不够专业,客观的态度才是主持人应有的职业素养。主持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上要保证客观对待,与此同时,也可以从积极以及消极的方面进行统一介绍,不能出现较大的差别,防止扭曲寓意。
三、坚持语言技巧的训练掌握
电视播音主持人要具有声音的辨识度,声音一定要悦耳,让观众听起来很舒适,这也是艺术最基础的条件。每个人的声音都有所不同,不管是音色还是音调都存在差别,即使有的人声音较为尖锐,或者是较为深沉,让人一听上去就是有差别之处的。电视播音主持人还应该根据观众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条件去塑造出一个不同的形象。主持人可以根据声音条件对自己的形象进行重塑。声音条件虽然是天生的,但是也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进行改变,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技巧,让其发挥的更好,并且在主持期间,可以应用一些手势,搭载自己的表情变化来迎合自己的语言节奏,这也能体现出自己的语言功底,以及自己的主持内涵。现在电视上很流行娱乐节目,这种节目的效果应该是幽默且风趣的。而带有专题色彩的节目,支持人的语言更应该保持冷静,防止出现偏离效果的言语。带有竞争色彩的节目应该保证现场的气氛恰到好处,防止出现冷场。不管哪一种节目的主持人都应该保证自己的声音具有一定的特质,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还应该了解节目的性质配合节目。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电视播音主持人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面对突况也能够更好的应对。如果主持人对地震事件进行描述时,要善于发现其中正能量的东西,例如,地震中被掩埋的孩子终于得到了救助,这就需要主持人能够表达出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顽强的意志,将现场情况描述的绘声绘色,与此同时还应该清晰的表达出现场的救治进度,让大众能够更全面的对此次时间进行掌握。主持人的语言能够打动大众的心,并且能够通过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感知这次事件的重要性。因此,电视播音主持人要时刻保证自己语言上得到严谨度,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些都是艺术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人要予以高度重视,不断进行训练。
四、对节目进行再创作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一度创作以及二次创作进行定论,作家的艺术作品是一度创作,经过导演以及演员将作品进行演绎,然后搬到银幕上,这种情况叫做二度创作。党播音主持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有声的交流,在主持期间,主持人将不断提升自己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这才能以真实的情感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为了提升自己二度创作的能力,就要对作品类型进行合理划分。例如,作品类型有很多,有些是叙述性质的,那么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应该有声有色的讲述作品中的内容,充分形象的对内容进行诠释,保证语言的自然度,语言的情感也要与作品内容的情感保持一致。面对作品有评判性质时,应该保证自己的语言坚定不移,眼神也应该保持坚定,不能飘忽不定,语音语调都应该足够沉稳,在态度上也应该保证明确。作品带有抒情性质时,应该保证自己的语言能够感染观众,为观众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在此期间,主持人的语调更应趋向于平稳状态,情绪更加饱满,这样才能在演绎的过程中不断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电视播音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但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更加真挚,还应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保证用词用句更加精准。针对不同的作品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善于在不同作品之间进行转换,这是播音主持人最基础的条件,自己在语言表达上不能出现错误,才能保证观众更对节目的认可和支持。在主持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努力,来打造出更具感情的主持人形象。主持不能过分夸张也不能太过于做作,真实的情感才是打动观众最好的武器。
五、结语
篇5
随着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机电设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设备的实际操作还要有关于机电的理论知识,当然社会也越来越需要这种机电专业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加深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定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或者为学生提高工作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符合机电技术的发展要求,也会使学生更加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为技术发展培养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在这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上立足也是每一个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机电专业是一种理论抽象的科目,而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只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懵懵懂懂,因为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来,使学生专业技能太过薄弱,在未来的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不能符合企业对机电岗位工作的要求。再有就是教材的选择上,这些教材往往都是理论性、专业性太强,内容抽象难懂,尽管教师解释,学生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同时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相差太远,实用性太差,与企业的要求契合不上,有些教材甚至已经过时。所以对于机电技术应用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相结合,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业结合应用好机电知识
机电专业讲究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但是关于机电的教材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使学生对于机电的学习效率一直提不上来,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教师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对于学习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还是以实际操作为基础,如何在今后的工作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自己成为一名级能型人才。
对于工业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来说,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制作手工模板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些简单的模板,如:开瓶器、一些小零等等,学生可以上网资料,设计出有自己想法的东西来。这样也会训练学生正确使用钳加工设备和工具。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设计的图纸,将具体的加工界线标明,并能独立安全的使用进行制作的工具(台钻、手锯等),对于不同的地方,能够使用不同的工具,能正确进行抛光,在完成制作后能够清理现场,遵守生产规范。教师可以将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多媒体对学生作业的制作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评出做的最好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亲手进行制作,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会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毕业前期去企业实习。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业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等等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也越来越有信心。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一些创新,比如让学生对机器设备进行系统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力量
篇6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化 传播 大众传媒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交流特性是我们所无法忽视的问题。在日本的江户时期,日本社会把中国的汉学看作是其本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日本的文学改良运动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我国新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现状来看,电视剧交流和文学交流是我国与日本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对现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问题的探究,可以为我国文化的海外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现代中国文学与日本影响关系的综述分析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作为大众传播传播中的重要载体,现代中国文学已步入了“世界文学”格局的发展中,现代中国文化传播已成为世界文化传播的主流形式。在大众传播中,中外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发生了重要改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与关注的重点。有学者认为,就中日文化传播而言,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在近代之前,日本以受中国影响为主导;在近代以后(以为分解线),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流向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此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以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包括近代日本文化(陈渝,1995)。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直接就中国现代文化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中国现代文化与日本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如《论近代日本戏剧对我国早期话剧创作的影响》(黄爱华,2004)、《日本影响下的创造社文学之路》(童晓薇,2011)等;《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李怡,2009)、《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王中忱,2003)等。
但是,影响是双向的,中国现代文学并不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发展中经过不断创新、改造以及基于地域文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居个性与魅力的现代中国文学,并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文学与文化对日本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笔者在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影响的研究文献时,只有在部分单篇幅的文章中略有涉及。如在《试论鲁迅文学的世界影响》中论述了中国鲁迅文学思想对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吴作桥,1991);在《“始自于绝望的希望”":《竹内好的悖论》深刻论述了鲁迅文学对日本竹内好的影响(孙歌,2005)。近年恚随着研究深入发展,人们认知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影响研究的重要性。但是,总体而言,多集中与探索“鲁迅文学及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其探索范围与领域相对较小。全面综合性以及其他角度的分析与探索有待进一步研究,已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本文以大众传媒的影响为中心对“现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现代中国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一)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历程
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和研究的过程。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为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在这节段,日本学界主要对鲁迅、郭沫若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较为关注。从大众传媒的所带来的影响来看,《新青年》这一杂志在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新青年第二个阶段是以后至二战结束这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虽然中日两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但是日本学术界依然把中国作家鲁迅的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在《鲁迅全集》传入日本以后,日本学界形成了用具有本国特色的鲁学研究体系。1936年由日本学者竹内好、冈崎俊夫等人创办的《中国文学月报》和《中国文学》两大刊物成为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在这两大刊物创办以后,中国作家矛盾、吴组湘、丁玲和林语堂等人的作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日本的第三个传播阶段是二战以后至今这一历史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的反对美日安保条约运动以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这一新型学科在日本的历史地位得到了确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没有被日本翻译过的中国文学作品也开始得到了译介。中国作家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等作品甚至被编入了日本中学的国语教科书之中,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日本的经典化知识化渠道的构建,可以让日本的青年学生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一定的认识,这就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中日历史文化的共同研究,不能回避日本在历次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就是说,日本正确面对的历史是中日历史文化的共同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现代中国文学在日本译介和研究的主要特征
在对现代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经常会将中国文学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与日本本国的社会现实相互联系,进而在契合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躬自省。以日本学者竹内好1948年发表的《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一文为例,作者在对作家鲁迅的作品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主要以鲁迅所采用的文学启蒙手段为主要切入点,对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问题进行了批判。同时,当中国“人民文学”在日本得到传播后,引起了众多日本学者的关注,如中野好夫、小野忍、驹田信二、饭冢郎、高仓穰以及吉川幸次郎等等。“人民文学”文化思想成为了日本学者对战后日本社会改造的重要思想精神寄托。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不仅是文学上的交流,更是思想上的沟通。而这一点在中岛健藏“就是为了不陷于对政治绝望的不幸深渊里去,我们也需要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有力证实(王小平,2008)。此外,受到中国汉学传统的影响,日本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以资料考据见长。《论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和《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是日本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三、现代中国影视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一)中国电视剧在日本的发展传播历程
电视剧是一个很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表新形势,从我国文化a业发展现状来看,大众传媒在这一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众传媒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现代电视剧在日本的传播,也是我国现代文化在日本传播的一种表现。在1972年中日建交以后,中日合拍电视剧的措施成为了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大重要措施,电视剧的拍摄工作甚至还受到了两国政府部门的关注。1985年中日两国合拍的《黄河》(日本称《大黄河》)在日本的播放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影视文化在日本传播的一种表现。1989年老版西游记在日本全国电视网播出以后,日本也翻拍过类似题材的作品。在1991年以后,中国创作的一些历史题材电视剧(如老版《三国演义》老版《水浒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有关的现代电视剧开始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并得到日本人们的喜爱与热议。就《三国演义》影视作品而言,无论是老版的《三国演义》,还是新版《三国演义》,其所具有的英雄情结、经典历史场面以及故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日本群众的审美特性与思想价值链接。彰显了现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有效传播,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共同追求。进入21世纪以后,《流星花园》(台版)和《宫》《陆贞传奇》《兰陵王》等影视作品也开始销往日本文化市场。
(二)中国电视剧在日本传播的相关措施
从我国电视剧在日本文化市场的传播情况来看,缺乏振幅扶持,是电视剧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此,我国有关部门需要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层面入手,对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市场的引导工作和推广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从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来看,影视作品的传播是促进两国民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此,我们也可以对韩国、日本的先进经验进行吸收。从日本的电视剧播放模式来看,周播是日本电视剧的主要播出方式,为了适应日本观众的收视习惯,我们还需要对在日本传播的电视剧进行适当的精简。
(三)中日历史文化的共同研究
在现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研究过程中,中医历史共同研究的问题已经开始得到了日本新闻媒体的关注。从读卖新闻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情况来看,《朝日新闻》认为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努力,但是在《读卖新闻》中,相关媒体对中国的做法有所指责,这些因素的存在与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随着中胛幕的不断发展,两国在历史文化领域的共同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让中国文化更好地在日本得到传播。
四、结语
现代中国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中国现代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塑造,是我国当前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慧芸.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电视剧在日本传播历程与启示[J].东南传播,2015,(01).
[2]杨四平.现代中国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篇7
一、在广告活动方面,提高创作和的质量
同其他媒体广告一样,广播广告也涉及创作和等活动,这是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首要环节。提高广播广告创作和的质量,是使广告信息有效传播的途径之一。
广告创意应新颖别致,吸引听众。“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以广告策略为基础,对抽象的产品诉求概念予以具象而艺术的表现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广播广告是否能够完成有关产品信息的有效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作品是否创意新颖、吸引听众。优秀的广告创意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的兴趣保持长久。如盼盼牌防盗门广播广告,利用了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让太上老君府安装了盼盼牌防盗门,使得本领高强、法术变幻莫测的孙悟空无可奈何,显示了盼盼牌防盗门坚不可摧的特点,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用音响音乐,引导听众展开丰富的想象。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手段的广播,虽然传播功能较为有限,但可以给听众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听众展开丰富的想象。广播广告在注重语言艺术的同时。运用音响、音乐同时作用于它的听众,完成信息的传递,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典型的音响可以反映人物活动、事件变动、现场气氛和情绪,而这些往往很难用笔墨描述”。如西北航空公司的广播广告,模拟飞行现场的各种音响,通过飞机的轰鸣声、风暴声、旅客惊慌的叫喊声、飞机着陆声、乘客欢呼声,再现了一次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飞机安全降落的过程,表现了广告主题——保障航空安全,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广告音乐的运用既能给听众艺术享受,又加强了有声语言的感染力,提高了广告的传播效果。如力神速溶咖啡广播广告:(轻松、浪漫的萨克斯管乐曲)海角天涯自多情,“力神”一杯暖人心。“力神”速溶咖啡、“力神”速溶椰子粉,即冲即饮,情趣倍增。(乐曲扬起,情深意长)调出色香味,融入椰岛情,海南速溶咖啡厂,朝朝暮暮伴知音(配乐渐弱)。此则广告运用了悠扬的萨克斯管乐曲,引导听众展开想象,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为产品的畅销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采用情感诉求策略,以情感尺。这种情感诉求策略,即通过对听众情感层面的劝服来达到广告传播目标,引起听众的兴趣、启发联想,刺激购买行为的发生。人是有感情的,在广播广告中。采用“动之以情”的途径,听众往往会受到暗示而动情,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而采取行动。“广告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固然可以被视为一种表现方法,但更应视为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满足情感需要转变。如果在广播广告中,渗透情感攻势,运用亲情、乡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就可能使产品成为赢得听众的最佳选择。
诉求信息应单一,简洁通俗。广播以电波为载体。进行线性传播。而广播广告的播出时间一般有15秒、30秒、45秒和60秒等几种,时间短暂,信息稍纵即逝。又加上听众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如果广告中承载过多或复杂的信息,当受众还没有听清时,这条广告就播放完了,难以形成记忆,又无法马上重复收听,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对产品进行广告定位,准确地找到单一诉求点,尽可能用简洁、通俗、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采用适当的媒体组合策略。媒体组合策略是指在同一个媒体计划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媒体,组合运用。由于每一种媒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媒体组合运用可以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广告的到达率,弥补不足。由于广播广告不够直观形象,可以与电视、报纸广告相配合。电视广告增加产品的视觉冲击力,报纸广告对产品进行详细解释,这样在发挥广播广告先导作用的同时,配合好其他形式的广告,既降低了成本,又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是很合算的。如葵花胃康灵的广告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组合。受众在广播中听到那位老人亲切的话语后,便会想到在电视上见到的戴着老花镜、坐在摇椅上看报纸的老大爷的形象,从而加深了受众对广告的印象。
选择适宜的广告时机。广播广告要选择好广告的最佳时机,时机不当,就会使传播效果受到影响,也会造成广告资金的浪费。可以从产品的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及广告频次等方面来确定。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导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选择适宜的时机。在产品的导人期,由于新产品上市,产品缺少知名度,应集中广告;在产品的成长期,适量;在产品的成熟期,减少广告力度,适当提醒受众;在产品衰退期,应降低广告量。另外,不同的产品有特定的销售周期,即淡旺季。如羽绒服冬季旺销,汽水夏季旺销,因此广播广告的应在旺销季节之前开始。旺销季节之后减少广告量。另外,广告频次也应合理安排,合理的广告频次能以合理的费用提高传播范围。可以采取均衡频次,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一次广告;也可采取变化频次,在节假日、体育比赛或重大事件前后加大广告攻势。过后恢复正常频次。
二、在媒体受众方面,选准目标听众
广播广告的投放,选准目标听众是提高到达率、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对目标听众的特征、收听习惯、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广告人员要认真把握,对目标听众进行定位。如果不能准确定位目标听众,再有价值的信息,再完美的表现形式,也不会实现有效传播。
把握目标听众的收听习惯。广播以诉诸听觉的方式对听众传播。对理解力的要求较低,不像印刷媒体在传播上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另外,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就可随时收听,因而听众群体广泛。由于“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广播听众对各种信息的接受、记忆,依据的是自己的喜好、需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由于听众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他们接触广播媒体的目的也多种多样,主要是了解新闻、放松自己、消遣娱乐、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等。如开车族喜欢收听交通台的节目,便于了解交通状况;学生由于不便于看电视,常常利用中午或晚上听新闻或音乐;而老年人更喜欢全天收听广播。因此广告投放时,要注意到目标听众的收听习惯,才能使广告有针对性。
了解目标听众对广播广告的态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广播广告对促进产品销售、刺激需求、传递商品知识、树立企业形象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但广播广告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就像中央电视台招标段一样,一分钟就是一分钟,不能延长。如果不按编排表执行,在执行中无限度延长,听众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转换波段或关机,这样广告信息就不能有效传播。因此,广播广告的播出。也应考虑到目标受众心理承受的程度。否则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篇8
1.1现有传播方式对非物化类无形农业科技传播作用式微农业科研成果分为物化类有形成果和非物化类无形成果。物化类有形的科研成果包括农业动植物新品种、新疫苗、新材料、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型农业器械和新型设备等;非物化类无形科研成果一般泛指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协调生物与自然关系的途径、方法与技巧,通常以音像、配方、技术操作规程或工艺流程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物化类成果和非物化类成果只有被农户完全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目前农民科技培训侧重在物化类的科研成果,非物化类成果的传播效果亟待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研究中,用大量的数据证明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栽培技术等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与专家一致,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同样认为这些非物化科研成果的培训需求很大(表1)。
现有的最普遍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是培训班、示范展示田和现场会,它们在推广“优良品种”等物化类成果方面的优势自不待言,但非物化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其传播过程要求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参与,它需要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对被传播者进行面对面的具体指导,传播者和被传播者只有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现有的缺少互动的灌输式的以数量规模为考量(动辄培训几百万农民)的传播方式很难完成这些非物化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也是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调查数据中农民认为培训非常有用的占32%,认为一部分有用的占48%,而有20%的农民认为科技培训“根本没用”(表1)。
1.2基层农业科技传播能力薄弱长期以来,吉林省县级以上(含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设置完整,传播能力较强,但县级以下的农业技术系统则相对薄弱,这即是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农业技术队伍专业素质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吉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表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有专业水平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较深的矛盾,农业科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目前,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种植业中经济特产作物的比例大幅增加,养殖业中的名特优养殖的比例也在增加。从吉林省新农村热线12316的农户来电咨询比例中可以发现,农民在这些领域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而农业技术人员中拥有园艺特产专业知识的人员占比为4%~5%,农畜加工和果蔬加工专业只有0.5%的专业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农户需求。从理论上说,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是以农业技术传播为主要职能的专业技术机构,其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美国学者利伯曼关于专业人士内涵的界定,专业人士的基本条件有八条,其中包括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而吉林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教育提高机会和获取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表3),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传播能力亟待提高。
1.3农民对科技致富认同度较低“科技使农民致富增收”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从吉林省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种植特点看,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在于一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国家竞争力,而不在于农民的增收。农民接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留守的老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这也是造成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对“农业科技可以致富奔小康”的态度呈现地域特点。对该问题的回答与乡村外出打工人数有一定的关联,而乡村打工人数又与耕地占有量及周边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有关,占有耕地多则外出打工人员少,对科技致富的认同率高(表4,长白地区耕地少但山区资源丰富,和其他地区不同,另论)。以往在研究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时,多从教育供体找原因,诸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技术更新问题等,实际上教育对象的需求分散性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原因,现有的培训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增加了难度。
2提高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思路
提高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困难之一是传播对象分散化和与之相对应的传播方式的简约化、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困难之二是传播主体长期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不仅体现在农民方面,也体现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方面。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乡级)作为向农户传播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同时又是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被传播者,他们对现代农业科学素养的不足增加了传播的难度。
2.1发挥政府职能优势,以组织传播为主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元化传播农业科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特殊的公共产品,该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农民可以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农产品消费者以间接形式通过消费农产品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提供的服务。由于农业具有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大功能,国家与社会自然就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受益者,因此应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和项目建设(如新农村建设、高产创建、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等)结合起来,在经费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可以从近期和远期分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短时期之内,可以考虑让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把对农民的科技服务与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政府的投入不足,又使他们在乡村人际传播方面发挥特有的优势,把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从远期来看,要扩大乡村社会系统内部传者和系统外部传者的范围。乡村社会内部传者的主体是农民群体,乡村社会外部传者的主体是由乡村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乡村精英、走出乡村社会的外来者组成的群体。政府可以通过扶植培养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乡村科技传播事业。培育途径可以在传统农民转型培训过程中开发、培育一批,在社会人才资源中导入、培育一批,在涉农院校学生中培育、储备一批。
2.2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之中当前应该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但目前在农村有一些种田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一些外出打工者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对现代科技的传播,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处在提升的状态。多数农民需要有效地引导,使他们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切入点,这个目标或切入点应该是与农民增收紧密相连的,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
篇9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术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备忘录,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话筒、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1]。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主要是现代社会所公认的大众媒介意义上的传媒话语,即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及本文的核心——第四媒体网络。
一、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特征
(一)话语的广泛性——政治民主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传媒内部话语关系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由“单一政治维度”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多向维度”转变的发展,传媒容纳并呈现政治、经济、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话语形式,根据自己的意图与模式给予改造和再组织。
这种话语的广泛性特征,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地理范畴以及社会范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话题与话语开放促进了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尤其对私人领域生活的渗透。一方面,鸡鸣狗盗的琐碎之事可以成为媒介向公众哗众取宠的工具,另一方面,对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的关注也成为以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话语的广泛性与开放在网络中表现更为显著。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更受到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二)话语的直观性——消费经济下的媒介的“视觉转向”
市场经济严格说来就是消费经济。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其市场运行及生产行为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口号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和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当前我国传媒呈现出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这种消费主义倾向,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
正是在这种消费经济的影响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媒介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视觉形象(包括图像和活动影像)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的“读图时代”早已来临,电子媒体的“影像时代”也已到来。这表明形象已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此即媒介的“视觉转向”。
媒介的视觉转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力张扬,在形式上就表现为传播符号的视觉化。形式上的表现主要集中于文本形式的变革。报纸的彩版、大量的图片、耀人眼目的标题,电视技术的更新以及时尚、另类等元素的介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图片专题,都有利于形成视觉冲击力,刺激人们的消费欲。
(三)话语的世俗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提出,我国当代传媒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平民化色彩浓厚、凸现平民意识、表达对平民的关怀的新闻报道和节目,从以《第七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的兴起并形成规模效应,更加凸显了传媒话语的世俗性。这种世俗化的倾向以平民的内容为关注焦点,以娱乐化的手段制造话题,虽然备受争议,却也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普遍欢迎。
所有的传播行为都有两个指向:一是披露事实,告知情况的指向,一是传受双方相互交流、互动的指向。后一指向认为,传播是相互关系的协调,而非对立。这一指向使传播从权力话语转向身份认同话语,主要是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不是阶级身份的认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更强调情感、体验和娱乐。就连党报也从过去强调政党的声音,发展到现在强调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大多党报都将本地新闻放在了重要位置,本地新闻的数量在所有新闻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高达40%以上,报道的角度也有了新的解读。如报道城管部门的技术革新,不仅从官方的角度,更是从百姓的视角,看到了各种问题诸如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违章搭盖、油烟扰民等,都可以在短至数十秒内反映给监督和指挥中心。这就切合了城市化、市民化、个性化的需求。正是在关注世俗平民,报道世俗生活,追求世俗价值,表达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当代媒介在价值追求上更强调人在感性上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而实现受众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二、网络话语世界的话语独特性
(一)网络话语的碎片化
在传统新闻中,一个报纸版面或广电新闻栏目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往往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连续报道必须在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文本样式提供给受众,客观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都割裂了新闻本身的内在联系,使动态的事件扭曲成静态的画面。这使传统媒体更重视新闻作品本身内部的组织,强调要素的完整。然而在网络新闻中,时间和空间统一在一起,各种新闻与评论的不断加入使新闻基本沿着事件的发展而成为变化着的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伴随着新闻的过程化,网络话语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网络新闻在追踪当前发生的事件时,往往以很短小的篇幅出现,它们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断,必须与其他报道联系起来才称得上有头有尾。如网络中的滚动消息通常是一句话新闻。彭兰认为,网络新闻“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形成新闻的‘瞬时化'或‘碎片化':一些新闻在网站中转瞬即逝,事后很难查证;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各个片断,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2]。
应该说,碎片化拆散了传统新闻的完整性,代之以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既是内容的不完整,也是深层意义架构的不完整。与传统新闻相比,新闻文本碎片化造成了更多的文本间隔、差异和矛盾,使传统新闻追求的意义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这就削弱了新闻作者对文本的控制,使受众在建立对事件的理解结构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另外,如果从互文的新闻报道网络的角度看,反而会观察到其丰富的一面。其实,碎片化的现象在电视新闻频道中也存在着。但相对于电视的瞬间即逝和线性刚力,网络新闻因为其异步性和海量信息,使这些碎片可以长时间共存。正如网络专题以超文本方式对信息的聚合。对照梵?迪克的假设性新闻图式结构[3],网络新闻可以说是将完整的新闻结构拆开,以各种方式重组,使文本间呈现出分裂又融合的景观。
(二)网络话语的可写性
“在网络新闻时代里......一个重要的新角色进入到了信息传播领域:那些阅读、观看、利用新闻信息的人。由于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已经完全消除,被采访对象如今有可能在报道中加入新的信息,新闻报道表面上是个已经完成了的作品,实际上却永远没有完成。[4]”网络改变了原本完整自足的文本观,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可写文本。在这一可写文本中,“作者已死,文本是动态开放的网络,能指在各种互文中游移;读者获得了作者的地位,阅读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无限多元。”
微博的流行,使普通网民更方便地成为了新闻的发出者。人们争先恐后的发表最新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意见,成为了新闻的生产力,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社会生存现实。具有网民特性的专职网络记者又根据网民提供的信息发掘新闻,将微博的信息融入到专业的新闻文本中去,成为开放的新闻的组成部分。
另外,网络新闻专题多姿多彩的“超文本结构”彻底改变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结构,在文本构成上,不仅有文字文本,还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甚至影视文本,并且各个文本间及每个文本之中的词语、句子都能与其它文本交错互连。运用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专题实现了多种文本的平面组合和互通,构成一个有声音、图画、动画、影视、文字等各种传播介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信息网络形态,文本的互文特征在此得到很好体现。
(三)网络话语表述的自由化
比较传统媒体与网络话语的表述特征,网络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话语权力,话语的表述因而也更加自由与多样。正如前文所述,网络话语生产突破了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因而无论从话题的选择上,还是话语的具体表述上,都表现得更加自由、大胆。
一方面,各大网络媒体纷纷开设专题,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不仅是“海量的信息”,更有“海量的文字”,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文字顺序把相同的信息说出来,体现出表述的自由。在网易的“滚动专题”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标题不同,但内容一样的重复报道,并安排在同一个专栏之中,这种现象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中是不允许存在的。它出现在网络中,显得理所当然,并能强化这一新闻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话题和语言的选择上,网络可以说包罗万象,体现出更为宽松的自由度。无论是高雅、严谨的书面语言,还是低俗、下三烂的口语表达,都在网络中得到集中而完全的呈现,这更是传统媒体中所不可能出现的。在对这种“自由”的把握中,人们各抒己见,平等对话,形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乌托邦世界”[5]。
总之,网络话语的种种特征形成了网络的独特文化,也就是说网络文化实际上是通过传媒话语生产、实践与控制而形成的。这种生产、实践与控制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其他形式的话语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密切关系,但仍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来源:《今传媒》杂志 作者简介:刘晗,女,武汉东湖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编选:)
参考文献
[1]蔡敏.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OL].academic.mediachina. net,2003-07-07.
[2]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 (荷兰)梵迪克.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现代化;大众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向迈进,拓展了传播路径与形式,使影视戏剧艺术传播量与日俱增,这为影视戏剧艺术大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一些影视戏剧艺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使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偏向于通俗化,影响到影视戏剧艺术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十分重要,不仅是提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质量的需要,更是我国影视戏剧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思考
(一)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缺乏人文精神影视戏剧作品艺术性厚重,通过观看、解读其戏剧作品本质,能够探析戏剧作品要表述的思想情感,增强受众面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达到更好的教育、引领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传播效度,以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素养、人文精神,感染大众,对大众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增强大众对作品的认同感,以此更好地将影视戏剧艺术作品流传于世。而基于影视戏剧艺术的受众面是大众,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在创作、传播形式上为了增强自身商业价值,缺乏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的融入,使作品局限于作品形式,缺乏深厚的艺术性,这与影视戏剧艺术传播形式背道而驰,不利于我国影视戏剧艺术作品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二)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社会批判性趋势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在大众化发展历程中,过分迎合受众需要,缺失作品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性,影响到作品的传播效度。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呈现是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传播,使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直达人们内心,与人们所思所想一致或者相反,通过此效度,彰显作品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让人们进行深思,以此实现作品传播效度。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呈现形式,都与这个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使人们通过作品的传播效度,引发深思。
二、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发展路径
(一)凸显作品的艺术品位与人文价值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生成,受到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生活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影视戏剧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即通过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给予人们一定的引领、教育作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升华。这一作品创作效度会与商业化发展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影视戏剧艺术创作中,需要协调作品传播的大众化与商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两者的融合,既是作品满足大众化发展需要,凸显教化模式,又是作品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使作品获取较多的商业价值。例如,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创作应紧跟时展模式,与文化、政治、经济相融合,通过作品反映这一时代文化内涵,让后人通过对作品的观赏,更好地知晓这一时代的文化。在作品传播中,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效度,将作品投放到各大网站中,获取人们的关注。
(二)凸显作品的创造性影视戏剧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之一,我们通过一些好的作品,诸如《红楼梦》《雷雨》等,能够深入了解作品所处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性、风俗以及文化特征。但每一个时代具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而所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具有个性化。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护作品自身具有文化内涵、教化性,同时也需要与时展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相适应,以此促进作品更好发展与传承。因此,推进影视戏剧艺术走向大众化、现代化,需要在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满足人们对影视戏剧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例如,借助现代技术优势,增强作品场景的逼真性,给予观众视角、听觉上的冲击与享受,实现传播的大众化、现代化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