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规划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规划的定义

篇1

本规定适用于×××县行政机关行

使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

第二条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行政机关应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应当取消的审批事项必须予以取消。

入驻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部门和单位其行政审批项目、职能划转要严格执行《×××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公管理暂行规定》。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制定《入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办理业务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入驻窗口的所有审批事项的内容工作流程和办结时限,实行项目审批超时默认制。

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制定出台《×××县重点项目联合审批实施办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要求,且属我县许可范围内的较大项目,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要求实施联合审批,并实行缺席默认制。

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各入驻部门和单位与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入驻业务窗口及窗口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人员调整变化必须经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同意,人员考核以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主,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评定制,服务效能督查制、服务水平月评制、服务责任追究制。

第三条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

凡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符合减免条件的予以减免。实行收费公示制度。除企业自愿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资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企业以任何理由搞摊派、拉赞助等。严禁“白条”收取各种费用,否则一律按“乱收费”行为严肃处理。

进一步加强对入驻企业集中收费工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定费,实行动态调整,保持相对稳定,做到应收尽收,并定期通报公示。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范企业缴费行为,研究制定便企缴费措施,督促指导各入驻企业按计划定期缴费。各执收部门一律不得单独进入纳入集中缴费范围的企业进行收费。

对不按规定进行缴费的入驻企业,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按照《×××县集中缴费管理暂行办法》向企业发出催缴通知,限期缴费,连续两次催缴无效,以书面形式向县环境办提出申请,由县环境办报县政府有关领导批准后,取消其享受入驻企业集中缴费优惠资格,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足额征收,确保集中缴费任务的完成。

第四条进一步规范行政监督检查行为。

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严禁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人员实施行政执法。严把行政执法证件的核发和审验关,确保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

行政机关应当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计划。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计划(各级政府统一部署的专项治理和安全生产、刑事案件监督检查除外,其他特殊临时性监督检查必须经县环境办批准),要提前报县环境办审核备案,开具《实施监督检查计划同意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查时,必须出示《实施监督检查计划同意书》、出查书和执法证,证件不全的,当事人可以拒查或向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或县行政监察机关(县环境办)举报。

行政机关派员到企事业单位出查,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发出查书。出查书一式两联(a联由当事人保留,b联由出查人员持有)。出查工作结束后,应如实填写出查报告并组卷。

上级行政机关组织的临时检查,由本级行政机关报告县环境办,参加检查相关人员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后,再行监督检查。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检查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对出查人员负责的区域和领域每两年进行轮换。

第五条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

依法享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应当制定《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实施办法》,对违法行为进行轻微、一般、严重的分级,明确违法行为的主要情形、主要情节及其法律特征,作为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根据。行政机关实施单项行政处罚或同一监督检查涉及多项处罚,确定违法行为分级为轻微和一般的,由实施处罚的行政机关负责把关实施;分级为严重的,报县环境办把关后实施。

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行政处罚之前,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行政机关进行处罚时,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给予行政处罚从轻、减轻、从重的理由和依据。

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情节比较轻微的,实行首次不罚(特殊情况经县环境办批准的除外),限期纠正;对限期拒不纠正的,视违法情节和情形实 行分级处罚。

第六条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

各企业要依法经营,严格规范财务制度,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维护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认真履行发展环境建设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符合规定的监督检查,要如实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纳入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缴

费的入驻企业,要自觉地严格遵守《×××县集中缴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按时主动地缴纳核定的规费。

第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实行责任追究: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款之规定的。

(二)在公务活动中,工作不负责任,擅自离岗、缺岗,贻误工作或造成损失的;接收服务对象钱物、代币购物券,或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的;违反规定摊派报刊等物品的;暗示或通过迂回渠道向投资者介绍施工队伍、推销商品、设备等,引起投资者不满的;违反规定让服务对象报销各种费用的。

(三)对议定事项借故拖延、推诿、不按规定时限办理,或者人为设置障碍,造成议定事项落实不到位的。

(四)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应作为而不作为,致使招商引资项目流失,或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后果的。

(五)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对投资者的投诉借故拖延不办的;违反规定干扰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将行政执法职能转让给社会中介机构或其它经济组织进行有偿服务的。

(六)有其他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

第八条违反优化发展环境行为责任区分为直接责任者、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追究方式有:

(一)责令改正并作出书面检查;

(二)诫勉谈话或函询;

(三)通报批评;

(四)责成或建议有关部门作出停职待岗、职务调整、降职使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组织处理;

(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六)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根据损害发展环境后果和影响大小,分为情节较轻、情节较重和情节严重三种。

对于情节较轻,给发展环境造成损害后果较小的责任者,责令整改并作出书面检查,或者通报批评;

对于情节较重,给发展环境造成一定损害后果和影响者,分别给予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或者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或者责成县有关部门、建议县内垂直管理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组织处理;

对于情节严重,给发展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后果和影响者,给予或建议县内垂直管理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分,行政降级、撤职、开除处分。

第十条县纪委和监察局是优化发展环境实施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的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积极受理投诉和举报,对影响和损害发展环境的问题和行为,认真调查和处理。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 环境规划 应用

城市本身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的一个地方,因此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在其中的体现。对于城市环境的规划来说,首先会从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健康保护角度出发,请尽量创建一个清洁、优美、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开展生态城市环境的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指的是人和自然进行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下的一个理想的人类居住形式,它的内涵主要有技术和自然的融合。在生态城市当中,综合效益的获取、人类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最大限度发挥,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态城市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三者得到高度和谐的一个新型城市。

二、环境规划和生态城市的关系

环境规划指的是为了能够让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把社会、经济和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根据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安排。把环境的规划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指的是在开展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建立起一个可以对城市生B化进行引导的环境规划体系,从而使得城市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对环境条件进行适应,避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生态环境受到比较大的破坏。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应用

(一)建设生态型的园林

生态园林是一个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所建设得到的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当中,生态园林的建设是最高层次的一个工作体现,也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并且这个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的,它可以对绿色的植物进行利用,从而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得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都得到提高。对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气候进行调节,并且吸收环境中的有害和有毒气体,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对生态的平衡进行调节。基于生态型园林的功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当中,在环境规划的开展过程当中,应该加强生态型园林的建设,使其能够促进城市建设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可以把城市和大自然进行紧密的联系。

(二)开展大气污染的整治和规划

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工作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大气质量现状和它的发展趋势展开功能区的划分,同时按照所拟定的环境目标对各个功能区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进行计算,最终制定出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大气的污染治理工作是有依有据的,必须结合城市的能源结构情况,同时站在交通状况中对首要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确定,并且寻找出一些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方便人们在开展治理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最终达到更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为人们的居住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水污染整治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开展环境规划的工作,要重视水污染的整治和规划工作,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加强对水污染的整治规划是必须的,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主要是对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在所得到的调查结果等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来对最大允许排放量进行确定,寻找出最佳的治理方案。结合我国在水污染方面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应该对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在生产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少废水或者无废水的工艺来进行,最终实现有效的水资源保护。

(四)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固体废物的整治也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固体废物的整治工作处理得当,那么生态城市的建设效果就会更加突出。固体废物的整治规划,主要是根据环境的目标对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进行考虑,同时结合处理处置的指标体系,制定出一个最终的治理对策。当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处在固体废物的包围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固体废物的问题进行解决,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固体废物的整治规划过程当中,要结合不同的固体废物,找出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升固体废物整治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的规划是一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规划方法,他在规划的过程当中会把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从自然要素的规律角度出发,尊重它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开展进行确定,最终促进自然资源要素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得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处于一致的状态,促进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坦, 吴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6, (1).

篇3

关键字:住宅建筑;环境规划;节能设计;应用分析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也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开源”与“节流”的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每个建筑设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建筑节能设计,是通过一定的建筑构造做法,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从而达到能耗的减少以及热量的节约,这样使住宅的舒适度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这也是节能设计在建筑中的最终目的。以下对节能设计作具体的分析。

1 住宅建筑环境规划节能设计的原则

1.1 建筑规划节能设计

(1)要让住宅建筑布局得到优化,又要让住宅区的风环境质量得到提高,这是住宅建筑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一项工作。为了更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在夏季要作好良好的通风,在冬季,局部的最大风速不超过5m/s,这样有利于减少住宅冷风的渗透量,从而大大地减少了住宅冬季采暖的负荷。

(2)为了使建筑规划设计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建筑物的合理间距以及有利的朝向应特别的注意,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对于冬季主导风向的袭击,主卧房间应避开,这样才能使建筑物在夏季减少太阳的辐射热,在冬季可以增大太阳的辐射热。

1.2 建筑物节能设计

通过构造、技术手段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能耗,减少排放,这都是建筑单体中主要的节能设计。对于越小的体形系数,体积大、体形简单的建筑以及多层和高层建筑,就会产生越好的节能效果。居住建筑平面布置,在夏热冬暖地区,必须保证一定的通风性。节能设计的最主要手段,是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创造环境微气候的思想来体现的。

(1)阻断热桥节能设计。热量传递的路径是热桥,它会使冷热量损失造成,局部结露现象产生。所以,在施工设计中,要想达到良好的保温节能效果,就应该采用保温隔热的措施对墙体混凝土梁柱的嵌入以及预制板接缝等,从而阻断热桥。

(2)外墙保温隔热节能设计。保温隔热是外墙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传热系数小、蓄热能力及强度较低的砌块墙体都是外墙所采用的方法,比如说,外保温、内保温以及内、外混合保温等等。但在建筑中,都是推荐采用外保温技术,原因是它从安装牢固度和安全性来对外墙考虑的,这对于外墙保温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外墙保温方式。

2 节能设计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和探讨

2.1 建筑中水的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与人们身体接触的水只有约40%(包括:饮用、烹饪等),这部分用水必须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其他的用水就不需要高水质的标准,这就是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在建筑单体中,将一些污水进行

分流。对于优质的排水收集起来作为中水的水源比如盥洗废水、淋浴废水、洗衣废水等,所以,建筑节水节能新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对中水的合理利用。

2.2 建筑屋面节能技术。(1)架空板隔热屋面。它的定义是在做好防水层层面上,架设平板通风隔热层,做一些通风的屋脊以及进风口等,从而使太阳不直对着屋面照射,这样就可以隔热和节能了,这些都是利用隔热板和屋面之间的空气间层来实现的。(2)种植绿化屋面。在屋面,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这样有利于保温隔热性能和防水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屋面减缓老化、延长寿命,这都是对防水有利的。(3)住宅建筑做一些倒置式的屋面。就是将防水层与原先传统的屋面构造中的保温层进行颠倒,将防水层放在保温层的下面。

(4)住宅建筑的屋面保温层在选择保温材料中,要特别仔细的选择,不能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给屋面造成很大的重量以及很大的厚度。

2.3 遮阳设施节能。它是按照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遮阳设施节能的。对于降低太阳辐射过热以及眩光改善室内环境的气候,从而使室内的热舒适性和视觉的舒适性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这是传统的节能技术―建筑遮阳,这也是节能的最终目的。

2.4 门窗节能。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是外门窗,它的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因此,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对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要减少以及对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要减少。它的节能措施有以下两点:(1)对住宅外窗的气密性要提高,从而减少冷空气的渗透。比如做一些设置泡沫塑料的密封条,使用一些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都用于框与扇的密封;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是用于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各种弹性压条是用于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

(2)设置“温度阻尼区”。温度阻尼区,是将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有一中间层次,而中间层次又像热闸一样可阻止一些直接渗透的室外冷风,这样使外墙、外窗的热耗损能够逐步地减少。而对于住宅来说,设计一些封闭式的楼梯间,这样更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2.5 建筑的绿化。多种一些树冠面积大的乔木是十分有利的。但目前很多开发商为了省钱房前种的遮阳乔木只有小酒杯粗,十年、二十年都难以长成。建议乔木应首选速成树,树冠面积大的树种,最好是移植已生长多年的高大乔木。有条件时要尽量保留原有的树木。除了室外绿化外,建议要重视建筑屋顶面和墙面的绿化。特别是东西山墙可以种攀缘植物。此外平屋顶上可开辟屋顶花园,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对屋顶的辐射热,有利于建筑节能。

3 结论

对住宅建筑环境规划设计进行节能设计的同时,我们应实地考察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的利用。总的来说,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人们对改善建筑热环境的迫切要求,建筑节能技术在今后会有一个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甜.浅谈居住建筑环境规划节能设计[J].四川建材,2011(02)

[2]朱爽.节能设计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管理

篇4

1从最优化值到最小—最大值: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途径

关于方法论总起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即最大—最优化途径(maximization-optimizationapproaches)和最小—最大约束途径(minimax-constraintapproaches)。每类途径又可根据经济和生态指标进一步划分,形成一个2×2方阵的方法类型(表1)。

表1环境与发展规划中的可持续途径[1]

TableApproachestowardsutainable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planning

生态最优化途径和经济最大效益途径都基于理性模式,依赖于完全的信息并相信基于科学知识,人们能制定一个最好方案。而最小—最大值约束途径的一个共同点是追求回避最坏结果的出现,而不是追求最佳状态。最小—最大值的概念取之于搏弈论中的最重要原理,即最小—最大值原理[2、3],它用来说明竞争双方为保障各自最低利益所应采取的战略。最小—最大值是一种平衡点,这一原理提倡对政策与策略进行多角度的或双向的选择,这种选择实质上是一种反复辩护的过程,本文所取之义就是在保障自身最低安全水平条件下,允许对方寻求最大利益的一种战略。

2最大—最优化途径

2.1经济最大效益途径

在经济最大效益途径中,货币价值被用来计量自然资产和人造资产,基本指标是成本效益。它根据成本—效益模式,分析和追求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最大社会效益,允许以人造资产来取代被消耗的环境资产。如果这样,只要最大地获取自然资本与人为资本的总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当代人的经济活动肯定可以使后代人的生活更好而不是更差。这一途径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中的有效性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怀疑和反对[4、5]。理由包括:

(1)它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环境资产的成本或效益可能导致“定量偏差”(quantitativebi-as),因为估价大多基于人的偏好,即“支付意愿”(willinesstopay)。一个合理的环境计价必须依赖于完全的信息背景,但这种背景往往是不存在的。今日的杂草也许正是明日的癌症良药。

(2)它假设自然资产是可以用人为资产来取代的。这样一来,所谓的可持续性就被误以为可以通过维护最大的人为资产和自然资产之和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保护环境资产来取得。

(3)它把效益作为人类代际之间以及人与其它物种之间环境资产分配的唯一决定指标。但实际上,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只能反映当代人的此时此地的偏好,而不是下一代人的、更不是其它物种的偏好。所以,以经济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指标无法指导可持续环境与发展的规划。

2.2生态最适途径

生态最适途径基于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包括地质、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等的分析。规划的目标是寻求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生态最适性。通过景观规划师I.McHarg的“自然设计”(designwithnature)[6],这一途径被系统化而成为本世纪规划史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McHarg把该方法总结为“所有系统都追求生存与成功。这种状态可以描述为负熵—适应—健康。其对立面则是正熵—不适应—病态。要达到第一种状态,系统需要找到最适的环境,使环境适应自己,也使自己适应于环境”[7]。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寻求一个生态最适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状态。这时,对景观的每一种利用都反映景观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所在地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来发掘。正如McHarg所相信的“我们可以因此判别生态系统、机体和土地利用的合适环境。环境在本质上越适合于它们,适应过程所做的功就越小。这种适合是一种创造,这是一种最大效益—最小成本的途径”[6]。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最适途径与经济最大效益途径在本质上遵循同样的理性思维。

生态最适模式在景观及环境规划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广为应用。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它被作为自然决定论和技术崇拜论的模式而遭到许多学者的严厉批评。Litton和Kieiger[8]认为,这一模式对解决问题并无益处反而有误导之嫌。

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模型都相信人类的知识可以为人类寻求一条明确无误的、最佳的行动路线,认为这正是规划所要遵循的。完全的信息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是取得这一目标充分必要的条件。这一规划的理性模式早已受到人们的怀疑[9、10]。人类的知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有人甚至认为知识尚不能完全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11]。这种观点得到Simon的认知学研究的支持[12]。他认为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没有一个决策过程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则。人类并不需要完全的信息和同时考虑所有可能方案后再作决策。人类并不追求最优,而是追求满意的、并且基本上是可行的途径。

尽管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都遵循理性模式,而实际上两者所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兼容的[13],经济上的最优化途径并不是生态上的最适途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相矛盾的。由于对这种矛盾的认识,人们提出众多的通过限制经济发展来保证生态过程和环境健康的途径。

3最小—最大约束途径

3.1对经济过程的限制

最低安全标准(SafeMinimumStandard,简称SMS)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众多关于限制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概念之一。最早由Ciriacy-Wantrup[14]提出,用来解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这一概念试图阐明怎样避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坏状态,如物种的灭绝。这种最糟状态是不可逆的,而其社会损失又是不可确定的。SMS认为物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其可再生性只存在于一定阈限之内。一旦超出这一阈限,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就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库的枯竭。由于社会和自然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可逆的后果是不可知的。防止这种灾难后果或最坏后果的一个办法是采用最低安全标准。利用这一标准,使足够的栖息地得以保护。SMS实际上来源于搏弈论的最小—最大值原理[2、3]。

假设社会必须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取其一:一是建水坝,从而获得电力,但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二是根据SMS,不建水坝,从而保存了濒危生物,但丧失了电力。再假设,可以获得的电力价值为X;而濒危物种对未来的价值有两种可能性:可能性一,价值为0;可能性二,价值巨大,为Y。这样,两种政策选择与濒危物种价值的两种可能性构成最大社会损失(表2)

表2不同政策选择的社会损失矩阵

Table2Societallossmatrixfordifferentpolicyoptions

由表2可以看出,在采取建坝政策时,最大的社会损失发生在濒危生物对未来具有巨大价值Y的情况下,此时的损失为Y;在采取SMS的不建坝政策时,最大的社会损失出现在濒危生物对未来并无价值的情况下,此时的损失为X。最终选择哪一个政策,取决于Y与X的大小比较。如果X

这一最小—最大值原理没有把利益的代际之间的分配考虑进去,也缺乏可变通性。对此Bishop[15]提出了一条改进原则:除非社会利益的损失大到无法接受,SMS都应该被选择。至于多大的损失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大”的问题,不仅仅应从经济上来分析,还应从伦理上来分析当代人会愿意承受多大的损失而不去向后代强加某种不确定的环境阴影。有人认为,SMS概念可以直接应用于所有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问题。因为它允许现代人有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同时能保护它们为后代所享用。SMS也能间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而鼓励资源的节制利用[4]。

除SMS和最小—最大值原理外,学者们也提出了其它类似概念,如“可持续限制”(Sus-tainableConstraints,简称CS),“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即PP)等[4、5、16]。这些概念都强调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而给后代预留以备不测,防止“最坏”事件或“很高损失”的发生。

但这种最小—最大值途径应用于规划中同样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关于“最坏事件”,在规划过程中,只能是根据不完全信息来判断的。最坏事件不可能是已知的或可预见的一系列后果之极坏状态,也不可能是想象中的最坏事件。所以,它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被作为任何政策的借口,来处理环境损失不可知时的情况,结果使政策本身失去可辩护性。第二是关于“很高”的社会损失。无论是SMS或是其它相似概念,都不能明确什么是“很高”的社会损失[16]。SMS、PP等发展限制概念在发达国家中的小范围景观或环境改变时看来有意义,争议的只不过是新建一个度假区还是增设一块保护地的问题。但在发展中国家则困难得多,在那里,为了生存而开垦一片自然地也许会带来非常高的社会损失(包括稀有物种和栖息地的消失),但是不开垦这片自然地带来的损失也同样是非常高昂的,因为它关系到居民的生存和温饱。

3.1.2发展阈限概念

发展阈限的概念自Malisz在60年代提出后进一步由Kozlowski等人发展完善[17~19]。该分析方法最早用于城市规划,特别是居民区的规划,是针对开发过程中受到的客观环境制约这一现象提出的。这些限制导致开发过程的间断,表现为开发速度的减缓,甚至停顿。克服这些制约需要额外的成本,即阈值成本,俗称“门槛费”。这些“门槛费”通常很高,它们不仅仅是一般投资费用,同时也是社会和生态代价。

在某一地域内的一系列阈限中,有一些是关键阈限,比其它阈限强加给开发过程的限制要大得多。克服这些关键阈限面临异常的困难,需要异常高的额外成本,并有可能为开发战略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克服或只能通过换取地理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损失来克服的阈限,被称为顶级(或边界)阈限。这些阈限标志着城市发展和土地开发的“最终”位置、规模、类型和时间限制[18]。

阈限分析方法有几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它基本上是一种定量化方法,多种开发方案都折算成单一的衡量指标,即阈限费用。尽管该方法声称也考虑社会和生态效益,实际上它只落实到经济成本问题。在房地产开发方案中,效益指标由每一种开发方案中的阈限费用除以住房单元数来求得。其次,阈限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也非常局限,主要只适用于住宅区的开发,而对其城市发展问题只起到间接的参考作用。

3.2生态约束途径

3.2.1承载力

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即CC)是用以限制发展的一个最常用概念。CC最早在生态学中用以衡量某一特定地域维持某一物种最大个体数目的潜力[20],现在则广泛用于说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它被定义为“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限度”[21]。CC意味着我们应该在对环境造成的总的冲击与我们所估计的地球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余地,因为尽管我们知道环境存在着某种顶极的界限,但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越过这种界限。

正象可持续性概念一样,承载力也是非常难以定义的。它必须同时考虑资源、基础设施和生产活动,另外还要考虑社会对生活质量的偏好。在区域环境规划和管理中,CC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22]:①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资源;②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期望,包括物质需求和服务需求;③生产原材料和生活用品分配方式及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④环境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同化能力。

CC概念应用较多的是自然公园游人容量的控制[23、24]。在这些应用中,承载力的定义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社会承载力,涉及到游人对其体验的满意程度;二是自然承载力,它与自然本身的环境和生物过程有关,并与自然地的保护相联系。前者可以根据对公园使用者的抽样调查来确定;而后者则通过某些方法来测定,如简单的专家评定,复杂的模拟、遥感技术和长期的定点观察。只有当CC能真正被定义之后,其在环境与发展中的应用才有意义。然而,定义CC的方法远未成熟,定义CC必须依赖于建立某些限制因素与增长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很难确定的,这正是CC研究很难有成效的主要原因[25]。CC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某一地域的内在的某种数值,环境能承受的冲击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环境管理者对环境维护的目标,所以,有多少观点就可能有多少种承载力的定义。因此,Hardin[26]提出了文化承载力(CulturalCarryingCapacity)的概念。

3.2.2顶极环境阈限

顶极环境阈限(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s简称UETs)是上述城市与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阈限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延伸,用以讨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发展的种种限制。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强加在发展过程的阈限中,有一些限制是绝对的、最终的,即顶极阈限。Kozlowski对UETs的定义是“一种压力极限,超过这一极限,特定的生态系统将难以回复到原有的条件和平衡。某种旅游或其它开发活动一旦超越这种极限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坏”[18]。

UETs是开发过程的最终环境边界,它们在为开发过程确定生态上健康的“答案空间”(SolutionSpace)上有关键的意义,每一层次的规划都在这种“答案空间”中寻求开发的途径和方案。这种“答案空间”被认为是对定义“承载力”的一个贡献。规划应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指导甚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可以通过把规划过程分解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来解决:即限制性的和促进性的[19]。在限制性阶段中,优先权应归于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而在促进阶段中,规划应注重在“答案空间”中探索各种开发的可能性方案,而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边界是由规划的限制阶段所决定的。

UETs从环境的4个方面来定义“答案空间”:地域边界、定性边界、定量边界和时间性边界,由此来确定特定开发项目的区位、规模、类型和时间。可以通过分析开发活动形式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结合对主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来确定UETs,这种环境评价包括下列各方面:①特有度(DegreesofUniqueness),即一种环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频度;②变异度(DegreesofTransformation),即环境元素或成分偏离原先自然状态的程度;③耐受度(DegreesofResistance),即忍耐不良冲击的能力和受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④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Significance)。

UETs方法虽有许多启发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其中的一个重要局限是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UETs的定义基于对发展形式与其对环境冲击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以及对环境因素的评价。但这种分析和评价所依赖的信息通常是不易得到的。UETs方法的主要目标是为开发规划定义一个生态上健康的“答案空间”。超过这一空间,自然资源的保护应具有优先权。但当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其它物种的生存同样面临着威胁时,UETs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当人类生存的“答案空间”与物种生存的“答案空间”重叠并相互排斥时,谁应有优先权呢?这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资源规划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UETs方法最早从旅游开发活动中总结出来。在那种情况下,人类生存不是一个问题,而且,旅游活动带来的生态破坏相对来说较易解决。但在其它情况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用UETs有许多因难。

3.3安全格局途径

在分析以上各种可持续规划途径,比较其利弊的基础上,笔者曾提出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简称SP)概念[27~29]。与城市和经济发展过程的阈限一样,生态过程也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但是这些阈限对整体生态过程和环境来说都不是顶极的或是绝对的。它们是维护与控制生态过程的关键性的量或时空格局,如生物保护中体现在不同安全水平上的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距离等阈限[30~33]。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样,景观中也存在对维持其它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安全格局[1],包括:农业安全格局,它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视觉安全格局,它们由对视知觉有关键影响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使环境的视知觉过程得以维护在某一水平上;文化安全格局,它们由对乡土文化有关键影响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使地方精神与乡土文化过程得以维护,等等。基于安全格局的定义、识别和应用的规划方法称为安全格局途径。安全格局途径认为生态过程和其它过程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冲击的忍受能力是有阈限的,但不承认最终边界的存在。同样,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与资源的依赖也是不均匀的,或是阶梯状的。安全格局是各方利益代表为维护各种过程进行辩护和交易的有效战略,它在尽量避免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努力使自身利益得到最有效的维护。不论最终的发展与环境规划决策和共识在哪一种安全水平上达成,安全格局途径都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达到高效。同时,安全格局把对应于不同安全水平的阈限值转变为具体的空间维量,成为可操作的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环境及生态规划设计的语言,因此具有可操性。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方法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安全是有等级层次的和相对的,不同水平上的安全格局可以使生态或其它过程维护在不同的健康和安全水平上。

(2)安全格局可以根据过程的动态和趋势来定义,而过程的动态和趋势是可以通过趋势表面来表达的。所以,根据趋势表面的空间特性可以判别对控制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局部、点和空间联系,即安全格局。(3)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维护生态或其它过程的层层防线,为规划和决策过程提供辩护依据,为环境和发展提供可操作的空间战略。

4讨论

作为总结,可以作以下几点讨论:

(1)无论是以经济最优或是以生态最适为目标的可持续规划都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规划不可能是绝对的、唯一的,既非经济决定论的,也非环境决定论的。规划是多样化的、可替代的和可选择的,即规划应是可辩护的。(2)环境会对发展强加某种“最终”的或是“绝对”的限制,对此规划必须遵循。但是,这种限制或边界是很难定义的,或是难以接受的,它在规划中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3)在规划所依赖的许多经典概念和模式受到怀疑和摒弃之后,规划方法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探讨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新概念和模式,使可持续规划更为有效。安全格局途径正是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尝试,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还有赖于广泛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Planning:WithaCaseinSouthChina.Doctoral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95

2VonNewmannJ,MorgensternO.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1947

3LuceRD,RaiffaH.GamesandDecisions:IntroductionandCriticalSurvey.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57

4FoyG.Economicsustainabilityandthepreservationofenvironmentalassets.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0,14(6):771-778

5PearceDW.Thegreatenvironmentalvaluesdebate.EnvironmentPlanning,1994,26:1329-1338

6McHargI.DesignWithNature(l992ed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9

7McHargI.HumanecologicalplanningatPennsylvania.LandscapePlanning,1981(8):109-120

8LittonRBJr,KieigerM.(AReviewon)Designwithnature.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71,37(1):50-52

9FaludiA.ADecision-centeredViewofEnvironmentalPlanning.PergamonPress,1987

10AlexanderER.ApproachestoPlanning:IntroducingCurrentPlanningTheories,ConceptsandIssues.GordonandBreachSciencePublishers,1986

11DavidoffP.Advocacyandpluralisminplanning.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5,31:331-338

12SimonHA.ModelsofMan,SocialandRational.NewYork:Wiley,1957

13PearceDW.Anincompatibilityinplanningforasteadystateandplanningformaximumeconomicwelfare.EnvironmentandPlanning,1973,5:267-271

14Ciriacy-WantrupSV.ResourceConservation:EconomicsandPolicies.Berkeley,1968

15BishopRC.Endangeredspeciesanduncertainty:theeconomicsofasafeminimumstandard.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8,60:10-18

16PerringsC.Reservedrationalityand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Technologicalchange,timeanduncertain-tyin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154-166

17UnitedNationsThresholdAnalysisHandbook.NewYork: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1977

18KozlowskiJ.ThresholdApproachinUrban,RegionalandEnvironmentalPlanning:TheoryandPractice.St.Lucia,(Queenland,Australia):UniversityofQueenlandPress,1986

19KozlowskiJ,HillG.Towards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Guideforthe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UET)Method.Vermont(USA):Avebery,AsggatePublishingCompany,1993

20dumEP.FundamentalsofEcology.Saunders:Philadelphia,PA,1971

21IUCN/UNEP/WWF.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Switzerland:Gland,1991

22BishopAB,FullertonHHetal.CarryingCapacityinRegion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1974

23HeldRB,BricklerSetal.AStudytoDevelopCriteriaforDetermining.TheCarryingCapacityofAreasWithintheNationalParkSystem.DepartmentofRecreationandWatershedResources,ColoradoStateUniversity,1969

24KussFR,MorganJM.Estimatingthephysicalcarryingcapacityofrecreationareas:Acasestudyfortheapplicationof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80,35(2):87-89

25OtolanoL.EnvironmentalPlanningandDecisionMak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84

26HardinG.Culturalcarryingcapacity:Abiologicalapproachtohumanproblem.Bioscience,1986,36:599-606

27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8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9YUKong-jian.Ecologists,farmers,tourists-GISsupportplanningofRedStonePark,China.In:CragliaM,CouclelisH.GeographicInformationResearch:BridgingtheAtlantics.Tayor&Francis,1997,480-494

30MacArthurRH,WilsonEO.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31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

32FrankelOH,SouleME.ConservationandEv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33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InstituteofPlanners,1965,31:331-338

12SimonHA.ModelsofMan,SocialandRational.NewYork:Wiley,1957

13PearceDW.Anincompatibilityinplanningforasteadystateandplanningformaximumeconomicwelfare.EnvironmentandPlanning,1973,5:267-271

14Ciriacy-WantrupSV.ResourceConservation:EconomicsandPolicies.Berkeley,1968

15BishopRC.Endangeredspeciesanduncertainty:theeconomicsofasafeminimumstandard.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8,60:10-18

16PerringsC.Reservedrationalityand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Technologicalchange,timeanduncertain-tyin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154-166

17UnitedNationsThresholdAnalysisHandbook.NewYork: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1977

18KozlowskiJ.ThresholdApproachinUrban,RegionalandEnvironmentalPlanning:TheoryandPractice.St.Lucia,(Queenland,Australia):UniversityofQueenlandPress,1986

19KozlowskiJ,HillG.Towards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Guideforthe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UET)Method.Vermont(USA):Avebery,AsggatePublishingCompany,1993

20dumEP.FundamentalsofEcology.Saunders:Philadelphia,PA,1971

21IUCN/UNEP/WWF.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Switzerland:Gland,1991

22BishopAB,FullertonHHetal.CarryingCapacityinRegion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1974

23HeldRB,BricklerSetal.AStudytoDevelopCriteriaforDetermining.TheCarryingCapacityofAreasWithintheNationalParkSystem.DepartmentofRecreationandWatershedResources,ColoradoStateUniversity,1969

24KussFR,MorganJM.Estimatingthephysicalcarryingcapacityofrecreationareas:Acasestudyfortheapplicationof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80,35(2):87-89

25OtolanoL.EnvironmentalPlanningandDecisionMak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84

26HardinG.Culturalcarryingcapacity:Abiologicalapproachtohumanproblem.Bioscience,1986,36:599-606

27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8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9YUKong-jian.Ecologists,farmers,tourists-GISsupportplanningofRedStonePark,China.In:CragliaM,CouclelisH.GeographicInformationResearch:BridgingtheAtlantics.Tayor&Francis,1997,480-494

30MacArthurRH,WilsonEO.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31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

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re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create toda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 science. Conduct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be from requirement,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local and global.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defined, then for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 1992 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使得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城市生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在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分析和评判当今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规划实施的必然性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生态化―建设城市大生态,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生态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生态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生态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4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4.1 内涵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 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 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是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为了迎接严峻的环境挑战所作出的一些努力, 其积极意义均在于为了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也说明日益加剧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后果已迫使人们必须达成一种共识, 为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协调的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2 目标

1)城市自然生态要和谐。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地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基本消除,各类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城镇基本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农村基本达到“生态示范区”的要求。最终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 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畅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风险的和谐自然生态系统。

2)城市经济生态要高效。城市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生产和流通渠道畅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及管理创新能力强,自然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总体经济竞争力较强。 形成以绿色或生态产业为特色的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最终建成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流量, 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的高效率的经济生态系统。

3)城市社会生态要文明。城市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人口素质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达到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与升华,最终使现代化的社会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4.3 内容

1)环保系统子规划: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 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运转系统子规划: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和处理系统等。

3)管理系统子规划: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 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 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绿地生态系统子规划: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 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子规划: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虽然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我国城市化水平仅达 25%左右,处于起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前沿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许多省市都提出了“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口号和目标,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此人们在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 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康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类环境;误区;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attention, each distric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esent a thriving scene, but should also see, the socie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re are some errors.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towards life and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the fiel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human environment; Erroneous zon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被我国所认识、了解并逐渐熟悉,同时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兴起。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景观建设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及其建造业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误区(包括从事景观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部分从事景观设计的业内人员、开发商、建设管理部门等等),影响并阻碍着景观设计行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人们普遍对景观设计缺乏一种更科学、更深层含义的认识,大多数人群还是以单纯、狭隘的造景设计来理解与定位景观设计学的内容和地位。然而景观设计不仅是指设计和创造身边一切具有观赏与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象,更应该从反映改善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它、发展它。[1 ] 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目前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误区,找出现今它在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辨清方向、端正态度、调整认识,以更高的着眼点去从事及发展景观设计学科。

1景观与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把它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 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又把景观当作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景观设计”或“景观规划设计”是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创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将景观设计定义为: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2]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景观设计的误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诸如人地关系如何协调,人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优化,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问题,急需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人员,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美化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出较优的解决方案,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方案,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存在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景观专业教育不够科学,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浮躁的心理,开发商更多的从商业炒作上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以及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等等,它们无一不使景观设计在发展中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给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与阻碍。

景观设计的显著进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景观设计的发展则主要体现于各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我国各地在大力进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日益重视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各级城市政府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时期,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蔚然成风,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较以往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规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制度正在建立。为了促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同时,开展了旨在提高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水平的评优活动,如评选“国家级园林城市”,并专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用于表彰环境质量高、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各城市都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环境质量,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有许多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等。

第二,生态环境正在受到普遍关注。通过对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反思,人们逐步觉悟并意识到大规模的建设所产生的诸多弊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应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因而,城市在得到美化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获得较大改善。

篇7

【关键词】 城市 环境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design.

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1.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2.环境问题分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2.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2.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3.工程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3.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3.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3.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3.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3.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3.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3.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要与国际接轨,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一起,解决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1998,(11),54-56.

[2]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 ],建筑学报,2001,(5),47-50.

篇8

关键词:乡村园林规划设计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乡村需要园林吗?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但提高的今天,园林、生态环境开始深入人心。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住居地。乡村园林以乡村环境为背景,乡村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环境中孕育、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环境密不可分, 故而, 乡村园林和环境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 作为乡村人们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园林在乡村人们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乡村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 许多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园林这一领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 乡村园林的含义 “乡村园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乡村”简单的讲就是农村的意思。“园林”是以自然地形、地貌、水体、建筑、构筑物、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创造出视觉无尽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乡村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 它们不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3 乡村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园林存在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城市园林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园林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园林。新一代的乡村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 乡村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美国和日本在乡村园林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当前国外在乡村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 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园林、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我国, 有关乡村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 传统地方性乡村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陈志华1999) 。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程极悦1987 , 张浪1996) , 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 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园林的关系。

4.3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 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 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 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有一些与乡村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 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 分析乡村园林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变发展。

4.5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 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园林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 乡村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列乡村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 乡村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 乡村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 乡村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 乡村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 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5.8 乡村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 乡村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 乡村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 而在于寻求乡村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园林的发展模式, 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园林规划设计, 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 乡村园林研究的方法 有关我国造园理论很多,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 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 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乡村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园林的构园特色; 找出乡村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 乡村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园林有别于城市园林, 城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园林则是运用自然, 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 从艺术追求而论, 如果说, 城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那么, 乡村园林则是“虽由天作, 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 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 乡村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 而目前国内的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 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建立乡村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 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 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 发掘保护传统乡村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 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 因此, 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 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 以及乡村园林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和环境保护的研究, 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 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 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篇9

关键词: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clean production is "energy saving, consumption reduction, kind and efficiency". Actively conduct cleaner production benefit to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waste "reduce, reuse and recycling", and to improve the whole quality of the enterprise and market share, to enhance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leaner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necessity.

Keywords: clean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二十世纪六七年代初,发达国家重经济快速发展,轻工业污染防治,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公害事件接连发生,引起了社会强烈反映。此后环保问题被提上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各国通过实践,最终认识到"预防为主"才是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的根本。70年代末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调整了环保战略,逐步实行“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源头削减”为主要内容的污染预防政策,形成了当前世界环境保护的新潮流[1]。1979年4月欧共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1984、1985、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并致力于向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以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并降低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危害性。显然,清洁生产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最小化,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相对过程。清洁生产自其诞生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环保的主流思想,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本文基于清洁生产的内涵、国内外清洁生产现状及其与当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证了加强实施清洁生产及管理的必要性。

1. 清洁生产的内涵及现状

1.1 清洁生产的内涵

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这一定义在国内也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采用。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能,降废,减毒。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包含了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以及清洁的产品三个内容。其最终的目标是保护人类与环境,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1.2 国外清洁生产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清洁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达国家清洁生产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导向和大型企业的自愿性。如1990年,美国能源部发表了“废物消减政策声明”,国会通过了《1990年污染预防法》,宣布以污染预防政策取代长期采用的以“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矿企业必须通过“源头削减”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从组织、资金、技术和宏观政策等方面授权美国国家环保局执行联邦政府的新环境政策。德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家也都高度重视高科技在污染预防、清洁生产战略中的应用,并通过法规管制、经济刺激、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途径推行清洁生产。而在企业界,许多公司已经开始转变观念,力在减排降害的同时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此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批清洁生产国家技术支持中心、非官方倡议以及手册、书籍和期刊等,实施了一大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UNEP自1990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清洁生产国际高级研讨会,在1998年的第五次会议上推出了《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截止到2002年3月底,已有300多个国家、地区或地方政府、公司以及工商业组织在《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上签名。至今,清洁生产已经建立了全球、区域、国家、地区多层次的组织与交流网络。

1.3 国内清洁生产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就曾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识到清洁生产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缺乏完整的法规制度和操作细则、技术水平低、资金缺乏、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制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一方针并未得到准确的贯彻和执行,清洁生产的作用也尚未充分发挥出来。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逐步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的援助和许多外国专家的协助下,我国启动和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清洁生产的项目,清洁生产从概念、理论到实践在我国广为传播。

篇10

主张个人、单位和环境民间组织具有国际环境法主体资格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国际环境法有对国内个人、单位权益保护和对环境民间组织可诉求的权利的规定,有他们在一定的情况下协助国际条约在国际和国内层面上实施的规定。如1991年《美国与加拿大关于空气质量的协定》规定了召开公众听证会、征求公众综合意见的可执行程序。据此协定,公民直接享有一定的听证权利,承担一定的听证义务,并可提起有关的诉讼。在欧洲,具有一定超国家色彩的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指令等区域文件,对成员国及其公民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如在一定的情况下,个人、单位和环境民间组织可以根据1978年的《禁止使用或者排放特定物质的指令》,对成员国和其他违法主体提起赔偿要求、请求履行法定职责等诉讼,从而在欧盟区域的层次上成为欧盟环境法的实施主体。

第二,一些条约规定,个人具有在国际法庭上起诉其他国家的国际诉权。如1990年签署的《〈欧洲人权公约〉第九议定书》,该议定书赋予了个人、非政府国际组织和个人团体成为人权法院当事人方的地位。

第三,国际刑事法庭作为永久的国际审判机构,可以审判那些被指控犯有战争罪的人。按照法理,缔约国内的任何人利用国际法所禁止的作战破坏环境,他也可成为战争罪的主体。

第四,个人和非政府组织能够参与或有关国际环境条约谈判和协商活动,参与和影响国际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在国际环境法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在制定和实施《世界保护大纲》方面,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再如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1989年发表的独立法律意见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产生强烈影响,从而提升了非洲象的保护等级。

第五,已经出现这样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国家、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同时成为其资格平等的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利。如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虽然它们属于非政府国际组织,但却有众多国家或地方政府参加。这说明环境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否认个人、单位和环境民间组织的国际环境法主体资格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国际环境条约虽然涉及个人和民间组织的利益,但这项利益,如同动物享有的是人给予的福利而不是权利一样,它们往往是条约的主体根据其国内管辖权所给予或施加的,其实现大多不能自动执行,往往需要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其他手段去保障。

第二,个人依据特殊条约享有的国际法庭诉权,但这项权利是以国家放弃或限制其享有的起诉豁免权为前提;个人在某些特定的国际法庭享有起诉权在没有成为全球普遍性的国际法律机制之前,只能属于国际法上的特例。

第三,如同致害的动物能在一些国家被判处死刑但其不能成为刑法的主体一样,个人成为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和惩罚对象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国际法的主体。

第四,个人和非政府组织虽然能够参与或有关公法性质的国际谈判和协商活动,参与和影响国际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但其不享有条约的缔结、参加和退出决定权,由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等传统的国际公法主体最终制定或认可的条约、协定、习惯所直接反映的就是国家之间的意志和利益的协调过程和结果,而对于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意志和利益,往往在国内法的层次上加以解决。

第五,国际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非政府国际组织,它们是按照登记和活动所在国家的私法和团体管理法进行活动的,因此,不具备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地位和活动意义。

产生上述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法律主体的定义或主要性质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国内法的制定者或立法者与国内法的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内法中的主体是指享有法律权利、承担法律义务者而不是指国内法的制定者,立法者可以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则不一定是立法者。国家是国内法的制定者,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个人、单位不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但却是根据法律享有法律权利、承担法律义务的法律主体。因而国内法中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单位、组织和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