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金融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分析 应对机制 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便捷了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现代企业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网上订单和网上汇款,比实地进行交易的效率更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就不得不引起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会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多大的影响,会多国际经济形势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所以谈论的重点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重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金融结构,对传统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互联网金融在实际运转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有着怎样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之前,我们应当明确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所谓互联网金融是由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领域。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是,互联网金融所采用的媒介不同,而且金融参与者的形式也不同。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参与者依托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得参与者的资金运转速度更快。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业务更加透明、金融参与者的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交易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当下金融者所需要的,所以,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符合大众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大众的基本需要。所以当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就被大众所接受和推广。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方式上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而且我们所说的互联网金融也不是单纯的指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之间的结合,而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依靠安全快速的运转被广大金融参与者接受并推广的一种新模式和新业务。互联网金融在推广之处也曾受到大量的质疑,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并接受和自觉推广互联网金融模式。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涵盖了个人贷款和企业融资等方面,并且也开创了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等业务。可以说,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在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也会越来越多的被采用,且会同传统金融市场一起促进国际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和模式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的结合,但也并不是这二者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金融参与者自愿加入并推广的一种金融模式。之所以互联网金融被广泛的接受和推广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和独特的金融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互联网金融的成本比较低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大的金融平台,金融参与者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在这个平台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以及找到自己所能接受的价格。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的话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交易平台,减去了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市场成本。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中,供求双方是进行的自助交易,减去了中介的费用,也没有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所以在交易中就省去了很多的成本,从这一层面进行考虑,互联网金融也减去了很多现实中所需要的成本。就这两点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成本比传统金融业的成本更为低廉。
2、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效率很高
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是,供求双方在进行交易时的速度很快,并不需要等待。传统金融市场上,买方在进行交易结账时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而互联网市场则不需要,在进行交易时是一对一的进行。交易速度很快,效益效率很高。
3、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很广
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很广,因为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存在,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中,任何地域,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交易。而在传统金融市场中,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交易。所以在这一点上,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是很广的。
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很大
作为新兴的一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大的运行风险。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供需双方之间的资金交易。而现在情况下,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所以出现资金纠纷时没有法律依据进行参考。这就容易导致钱到货不到或者货到钱不到的恶性时间的发生。另外,由于是网上交易,所以也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例如黑客通过电脑技术盗取客户账号进行交易或者直接到去账户资金问题的发生。在这种程度上讲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很大。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主要模式就是信息处理模式。这个模式也被大家所熟知,这是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在互联网上面,我们可以查找我们所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从金融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向参与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信息,让其能够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和处理,以归纳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自己的投资做出参考依据。
篇2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以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利用互联网作为金融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业务媒介,对金融业务相关流程进行重组,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通过对市场、用户、产品、价值链的逐步重构,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经营模式。余额宝、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打破了只有传统金融才能吸收存款的界限。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特点与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既具有互联网高度开放性及兼容性特点,又具有金融业的特点。首先,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的网络特点,网络效应显著。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开放、互动平台,通过标准化的服务和合同,形成互联网金融产品效用随用户数量增加而非线性增加的消费者规模经济。其次,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业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业务虽已经营信息化,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核心仍然是提供金融功能,包括支付清算、再分配资源和风险分散等。最后,互联网金融具有“去中介、去中心”、“扁平化、轻资产”的特点,互联网金融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具有双重性,既要面临传统金融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又要面临由于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金融的跨界经营、业务活动的“虚拟性”以及法律与监管的缺失等所带来的隐性风险。大致看来,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有:网络技术风险、操作性风险和虚拟性风险。
1.网络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运作,互联网金融活动的交易信息完全通过网络传输,然而,由于网络及计算机自身缺陷或技术不成熟,病毒、黑客等可能导致网络软硬件瘫痪、信息泄露或被篡改,这严重威胁到互联网支付密钥的技术管理以及 TCP/IP协议的安全性,致使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信息或资金被非法盗取、篡改以及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金融、传媒、支付类网站成为仿冒重点目标。
2.操作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高技术性带来操作性风险。大数据经营、操作主体变换、互联网金融账户授权使用、操作流程设计对网络系统依赖、真假电子货币识别,以及黑客入侵互联网金融机构放置逻辑炸弹、修改服务程序等致使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性风险无处不在。而且由于缺乏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设备,互联网金融机构使用外部技术支持来降低营运成本,从而使金融机构无法提供高质量虚拟服务,也可能引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
3.虚拟性风险。互联网的“虚拟性”使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者身份、传递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互联网金融活动信息不对称,这一方面可能会使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交易者利用虚假身份信息进行网络洗钱、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对在资金周转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实施有效的监管,引发支付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互联网金融是新时代金融创新的方向,它不仅使传统金融模式和运行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也使当代金融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这需要健全完善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配套技术、操作流程、监管准则和政策措施,以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一)完善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金融运行安全体系
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金融运行安全的基础。加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操作系统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以及金融信息、数据的安全防范技术等,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安全防护体系。
(二)规范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构筑操作性风险管理体系
规避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需要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不仅要建立互联网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管理、预警机制,还要从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两个层面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的防范机制。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监测,完善业务管理风险动态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统一标准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体系,营造权责分明、法理明确的互联网金融环境。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中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立完善的网络融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严格新业务开展报备和审查制度;改造业务开展流程,优化信息管理手段,不断规范和改进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的风险管理操作,推行基于大数据全程追踪和预警的业务管理风险控制方法。
篇3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会计要素;财务会计;影响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所谓金融衍生工具,就是指尚未履行之中的合约。它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简称金融衍生产品或金融衍生商品。现在,金融衍生工具主要以期货、期权、互换为代表,其中包括股票、债券、汇率、股价指数等。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金融衍生交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交易和投资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对利率、汇率等因素变支趋势和预测,以少量的保证金而操作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商品、掉期或买空卖空的交易形式。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应用的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特点如下:
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是以合约为基础,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订合约之日起便基本确定,但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
2.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价值的变动,即约定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而它将随着未来利益,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的相应指数变动而变动。
3.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金融交易时,易做空头。即一个投资者可以根据合约,有义务在未来向其他投资者交割某种他不拥有资产。
4.高收益和高风险形影不离。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时,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拥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大宗交易,以小搏大。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相一致,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预测有误,出现金融风险,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促进了现代金融交易的多样化发展,其金融交易理念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有着明显的不同,并且会对传统会计理论造成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是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事物或者事项的财务描述,过去的会计交易事项、形式都立足于过去时,就是所有经济关联都在过去结算完成,未来期间交易过的资产、资源的流入或流出和财务结算前毫无瓜葛,资产和负债等金融定义可以简单概括。而新兴的金融衍生工具性质截然不同,通俗的说现代的金融衍生工具就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事项,类似于“借鸡生蛋”的理论系统,利用签订的合约衍生出新的资产,且交易发生可以跨期进行的,这与传统会计中“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若把衍生工具列为企业资产,则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概念就应该有所改变;若把衍生工具列为负债,则它只是有可能将可能负债转化为现实负债,这在传统意义上的“负债”定义中是很难以概括的。由此,在面对新兴多样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要素定义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使金融交易增添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交易事项。
(二)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
一些企业或者个人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确认基础造成了冲击,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基础特点是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四项标准,现在的金融交易中主体的交易制度是权责发生制,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应该完全按照权利是否形成、义务(责任)是否产生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但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中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制度执行的,传统的财务会计往往只对交易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这也是为了对会计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验证的一种确保手段,但传统的财务会计采用的这种不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和走向的,现在的金融交易活动越来越不适合这种不完整的权责发生制使用了。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不断诞生和使用,传统概念中的金融交易活动框架已经逐渐转变,金融衍生工具在新的市场安排中占有很大份额,并不断改变着传统财务会计交易中的定义和要素,例如交易风险和报酬不再随着交换行为的发生而立即转移,明确的交易日期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金融衍生工具对财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风险和报酬的变化上,企业或个人在持有金融衍生工具期间,可能根本没有发生明确的交换行为,但是其可能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资金风险或者资产变动,也就是说市场价格的变动衍生工具的持有方的风险和报酬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实际的市场交换行为尚示发生。而传统会计是不能对这种市场风险与报酬的变化进行反映的,它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传统会计理论对金融衍生工具不适用,因此需要的新的金融定义和交易结构来迎合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对传统的财会计确认的基础产生了影响。
(三)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计量的影响
财务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系统信息中的核心环节,在会计计量中在尽全力的让被计量的对价值全部体现出来。在计量中完整的计量模式除了计量对象外,还包括会计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而里面,最重要的要是计量性的选择。传统的计量体系理论中,历史成本及其它的客观性、可行性是成为广大使用者接受的计量基础。金融衍生交易是经历了跨时代意义的演变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朝一夕即可形成的产物。从衍生交易合约的签定,再到换回原的资金,要经历程一个怎么样的过程。不是时间长短可以交待的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工具上的价格波动,与之相关联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值在不断演变,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可能盈利的阶段,也可能会一文不值,更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额亏损。这种情况中,在传统的历史成本中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上是不能体现在表面的。
从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市场关系方面考虑,合约价值随市场行情变而变化,有人认为,以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可能成赤未来发展趋势。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应分情况进行核算:一是初次确认金融衍生工具时,应取得了资产的付出和耗费,产生负债而得到补偿的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二是企业若想长期持有哪种金融衍生工具,对以投机为目的持有者,应将其产生的损益立即确认为当期损益。对以套期保值等避险目的持有者,如果规避的是已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风险,则应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列入当期损益。
(四)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会计财务报表是以日常企业会计核算资料为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成果。而会计要素是财务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资产、负债、所有才权益等,这几项是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分类。因为有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的产生,使得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得以改变,所以有机组合的财务报表也不能幸免于难。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会计财务报表结构和编制的影响。展开来说,全布展现在对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上。从现行的报表编制要求来看,负债资产是以流动性来排列和编制的。从而金融衍生工上,财务报表对企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何充分体现,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着很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特殊的经济业务不能反映,经济环境变经情况中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报表数据处理,程序信息表现方法方面无法反映,所以财务会计中的传统财务报表结构不能容纳金融衍生工具这一种不传统的新生事物,所以它不符合会计的要素定义。
(2)对会计财务报表的充分揭示的影响。常规理论,从事会计工作主要是公开发表财务报表,就要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负责,要对它以充分的揭示,告知全部重要的经济信息。在现有的理论中,有着很多重要的金融衍生工个交易信息,若一个会计不能使投资者在企业报表中获得相对应的相关信息,就不会看到潜藏的巨大风险,企业的参与者一旦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下失败从而面临巨额损失,就会使投资者有着意想不到的损失。
三、结束语
现在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处理问题上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在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理论巨大的冲击方面,已有学者对此做出的相对应的回应和研究,而在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只有在重视会计信息的表外揭示和提高财务会计表外揭示质量上才能提高财务报表的总体水平。仅靠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是达不到使用水平的。随着国产企业的运用日益壮大,前景会越来越有好。
参考文献:
[1]周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2]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有红.金融工具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通讯,2000(1).
篇4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优先序
一、宁波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1.宁波农村经济的特点
宁波经济一种外向型经济,有天然的深水港,贸易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的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外向型经济。与传统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在宁波X县Y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1000余户农民,仍然经营传统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不足40%,而这40%经营传统农业的农户中有87%主要经济收入为规模养殖水产所得,剩下的13%虽然也经营传统农业,但是规模小、数量少,农业收入平均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该村中另外60%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制造业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办厂生活,不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是生产汽车零部件或纽扣之类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销量好、订单多的产品。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宁波贸易及物流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其实现了转型。尽管还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但是基本上农村经济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农村经济,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从事传统农业如水产养殖业的农户,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产品初加工流程。宁波农村经济的这种特点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区农村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金融资源约束下,怎样更加有效的配置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产生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序问题。
2.宁波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再加上财政支农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另外还有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是农村内部自发性的是内生的经济活动我们暂且不考虑政策上对其的影响。宁波农村经济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农户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分为农业生产性经营和制造业生产性经营。这两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但是资金的回报率也高。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气候影响,该村养殖虾的农户基本上都亏本,而2010年养殖的虾蟹产量和销路都很好,初步测算其资金回报率都在200%以上。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中,60%的人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或需要资金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或设备,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过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撤出了乡级营业点甚至某些比较落后的县级营业点。农村现在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只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对于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农村经济体,有限的信用合作社显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农村房屋及土地产权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农户无法通过抵押或质押来取得贷款,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户们反映很多时候的贷款要靠村里或镇里的干部或有经济实力的人的担保,这样无疑会加大农户的贷款成本,形成了一种新的租金,同时也无法保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事业单位后,其绩效考核和职工工资待遇都同营业利润有关,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将农户的储蓄存款拿到工商企业处发放贷款,尽量避开风险较大的传统农业领域,不仅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从农村“抽血”供应其他产业。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难从银行产业取得,也不具备发展证券业的条件。所以只能依靠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财政支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直接通过项目投入到农业产业,比如养殖基地的建设投入或农户的免费技术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补贴来激励其加大对传统农业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发展保险业,鉴于农业风险大的特性,发展保险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险的支撑会消除农户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激励农户自身对农业产业的投资。但是低的保费收入赔付比使得保险公司对此并不热衷,这也同时需要政策上对保险业进入农业领域给予支持,如税收减免等,也可以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财政支农和保险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侧重,前期已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以此来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后期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激励农户的自发投资,同时减少财政直接投入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农村的非农业经营生产领域对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即制造业的农户中,其中90%曾取得过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贷款,而大部分人认为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自己的贷款需求,但是该村中的民间金融很发达,亲戚朋友甚至是钱会、合会等的资金拆借活动很频繁。宁波农村的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分工程度特别高,多数家庭的工厂产品单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这种生产单一产品的模式使得他们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但是资金的短缺使得他们无法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时,显然仅仅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投资再生产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如果通过财政支农来解决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显然这样发展起来的制造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迟早会被淘汰掉。只有通过政策上对银行业倾斜,诱导银行重返农村扎根,在现阶段农村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其资金回报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活农村经济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直到城市与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发展证券业,规范民间资金流转。
三、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侧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宁波农村的传统农业领域要优先发展财政支农和保险业;在非农产业要优先发展银行业和证券业。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前期要加强财政支农力度,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补助激励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考核标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免费或资助农户引进农业技术以及收集相关信息。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改革 创新
我国当前的部分商业银行的创新意识还是比较高的,创新的步伐也是比较迅速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其存在的创新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到创新处于被动趋势,进而影响到业务的发展的平衡性。商业银行要想顺利地实现创新,需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且结合最先进的技术,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并在创新过程中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互联网自身特点及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自身特点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被人们所广泛使用。所谓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有效结合,现如今,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利用大数据挖掘客户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提高交易配置与效率;第三方支付与资金的转移作用在不断成长起来。
(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分流商业银行存款。第三方支付存在延迟支付功能,并沉淀了部分客户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属于结算资金。资金最终会回到银行,但第三方支付将资金回流的渠道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散,进而导致银行的存款进行了根部分流。
掠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互联网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完善,交易成本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互联网本身还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并且能对用户的资质进行详细的判断,上述能充分体现出互联网金融的超高安全性,并存在一定的技术保证。因此,投资人可放心大胆地利用互联网金融,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使用率严重下降。
挤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很多,例如支付结算、交易与咨询等。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拓展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的价格要比银行网上支付便宜的多,第三方支付相比于银行支付还具有更快捷等特点,因此,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之间存在线下的竞争,从而积压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商业银行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推出了一些列不同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在利用这些金融理财产品的同时,会出现部分资金分流的现象,导致分出去的资金回不到银行的存款中,而是变为资金,并进入理财产品中去赚取收益。商业银行的此做法只是顺着当下的趋势而退出相应的理财产品,并没有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标准,进而使商业银行的创新目标没有一个标准存在,导致目标不明确。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个创新过程与创新效果。
(二)缺少足够的主动性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着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的开展,因此,银行的业务创新脚步才能进一步提升速度。互联网金融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进入信贷领域之后,商业银行开始效仿互联网金融,进入信贷领域,并加大对该领域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由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脚步等原因,商业银行进入信贷领域较晚,其业务开展范围也相对狭窄。商业银行属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但互联网金融佛纳甘的创新却领先于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这体现互联网金融从一定程度上消灭了商业银行的主动性。
(三)创新结构不合理
从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中间业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还处于严重落后的阶段。从外国的商业银行来看。外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并存中获取非常多的盈利。这部分盈利金额要明显高于利息所带来的收入金额。因此,不合理的结构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盈利。
三、推动银行创新的相关策略
(一)明确目标,挖掘客户需求
金融机构要想在当今的社会上赖以生存,就必须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用户所反馈的信息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并将用户的问题放在首位,将其视为创新的重点。市场调研在现如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尽量的去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二)借鉴外国经验,提高主动性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创新的脚步,结合自身的优点,主动的去开创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创创新业务的同时,需要借鉴外国的创新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大胆的创新。商业银行还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的情况,增加自身的主动性,采用先进的技术结合市场以及用户的需求,进行创新。
(三)转变传统关键,改变创新结构
国外的经验足以表明,发展中间业务是现在金融企业创新工作中的重点,商业银行需要将现有的传统盈利方式做出改变,加大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将中间业务视为未来创新的唯一方式,并在创新过程中实现结构的转型。积极的创新中间业务,并加大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充分满足客户的各种合理需求,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的整体创新。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效果,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盈利、与未来的创新。商业银行面对这种冲击需要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并结合自身情况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尽量将互联网金融冲击降到最低。总之,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提高盈利,降低外界的干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与深远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3).
[2]张晓宇,宋扬,纪金金,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5,(11).
篇6
【关键词】小微企业 互联网金融 融资 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1.5亿就业人口,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截至2013年年末,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若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而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越发凸显。因此,它的生存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十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很多政策给予小微企业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政策的号召下,也提高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力度。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困扰其发展。截止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3.95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仅仅余额17.39万亿元。
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话题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赢得了社会的关注。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之树。互联网金融因高效、快捷、普惠、低成本等的特点,拓宽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同时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大部分主要是从融资难成因、融资渠道等方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目前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小微企业融资研究还较少,主要是针对互联网金融融资的特点和优势,其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在传统融资中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缺乏信用等难题。
吴晓光(2011)认为,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补充和完善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也利于小微企业通过平台和银行融资。但也应加强网络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李安朋(2011)指出: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降低融资门槛、弱化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为小微企业融资指明了道路。但目前很多网络信贷平台运行不规范、风险控制不合理,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互联网金融信贷模式的健康运行。高国华(2013)认为一直受到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企业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最大的受益者,互联网金融将是服务小微企业的最好的方式。陈轩,苗丹丹(2013)指出阿里小贷利用自身信用数据库与交易平台,开创了无抵押、担保的全新信贷模式,将改变小微企业因缺乏信用难融资的困局。郭喜才(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有利于解决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小微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众筹和P2P网贷等模式更加快捷高效地融入资金。徐洁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之间具备协同合作优势,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具有普惠性、便捷性、针对性等特点,更好地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三、小微企业与互联网金融融资创新模式分析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企业自身经营不稳定、信用风险较高,再加上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融资相对不倾向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小微企业主要向传统金融融资的模式,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的路径。目前,小微企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的融资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三种:P2P网络借贷平台模式、电商模式和众筹融资模式。
(一)P2P网络借贷平台模式
P2P网络借贷平台模式是指点对点融资,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融资模式。它是小微企业通过第三方网络借贷平台寻求有资金实力并愿意满足其融资需求的借贷人群,从而使资金供需双方通过平台直接进行资金借贷,以帮助借贷双方进资金匹配的融资模式。互联网具有涉及面广、用户集中、传播迅速等特点,能增强小微企业与贷款方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与对称性,使小微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借贷利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而贷款方也可降低投资风险通过共同分担融资资金。P2P网络借贷平台模式主要有三种:线上模式(如拍拍贷)、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宜信模式),因其贷款门槛低、资金到位快,逐渐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有效渠道,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短期周转资金不足。
总结其融资模式流程如下:第一步,根据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要求,小微企业需要上传企业的营业执照、银行流水账单等材料,以获得资平台对其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的认证。第二步,在互联网融资平台上,小微企业可以自主的选择与其融资条件相匹配的利率,贷款方也自主的选择与其投资收益相匹配的利率,双方进行双向筛选工作,达成初步借贷合作意向。第三步,达成初步借贷合作意向的双方签订电子合同,并通过互联网融资平台审核后,借贷双方正式确定借贷关系,然后小微企业按月向贷款方还本付息。
(二)电商模式
电商模式是指由电商发起设立的小额互联网贷款公司,为满足电商平台上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电商企业利用自身大数据的优势,为其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需求,为线上小微企业提供了生产、销售、融资直到结算的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有效增加了电商平台的粘性,营造出良性共赢和发展的局面。这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平台融资模式,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抵押物的局限性,小微企业可以利用其在平台上的各种信用数据直接获得融资的需求。因此,电商模式具有融资门槛低、融资金额小、资金周转快、贷款灵活等特点。该模式以阿里金融(平台+小贷)为典型代表。
总结其融资模式流程如下:第一步,在小微企业向平台提出贷款申请后,电商平台对小微企业开展贷前还款能力评估。电商平台通过引入网络数据模型的方式,对小微企业历史经营及第三方认证数据进行交叉检验,评估其还贷能力。第二步,电商平台利用其平台对已贷款小微企业的经营行为、交易状况和现金流等财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小微企业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转换为信用评价,以控制贷款风险。
(三)众筹融资模式
众筹融资模式是指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为其项目或创意向公众募集融资资金的模式,而大众投资者通过投资少量的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完成项目或创意,并获得相应的股权或者产品等,具有大众化、门槛低和创新性强等特点。股权众筹融资平为小微企业网络融资开辟了一条新渠道,打破了传统股权融资模式的高门槛的要求。同时,创新项目众筹融资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创新产品生产的资金,也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创新产品的提前销售。
总结其融资模式流程如下:第一步,在众筹融资平台专业审核后,小微企业将融资需求和项目创意计划在众筹融资平台上,融资信息主要包括项目概况简介、融资规模与期限、预期收益率等相关内容。第二步,投资者通过浏览众筹融资平台,对自己认同的项目进行投资,将投资的资金打入众筹融资平台指定账户。第三步,若项目众筹成功,小微企业必须按约定给投资者回报,如股权或者产品等。
四、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体系建立
互联网金融高效、快捷、低成本等的特点,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渠道,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发展就是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因此,政府加强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体系建立,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小微企业共同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刺激传统金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多元化合作,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政府也应该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和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二)完善监管体制
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且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仍然存在网络安全、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问题。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加强投资者参与互联网金融力度,促进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多方的努力。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保障投资者、小微企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利益。金融监管机构应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监管,控制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和投资者的利益,以促进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加强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的管理。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立
为了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应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银行无法真正的了解小微企业信用,而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数据积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建立针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征信系统,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和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实现共享,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实现共享,鼓励互联网金融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实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安宝洋.互联网金融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创新[J].财经科技,2014(10):1-8.
[2]陈轩,苗丹丹.“阿里巴巴小额贷款”金融模式的前景探究[J].经济视野,2013(10):192-194.
[3]郭喜才.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4):109-112.
[4]高国华.中小微企业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最大受益者[N].金融时报,2013-7-15(007).
[5]茹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新选择[J].经济纵横,2014(10):88-91.
[6]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92-96.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盈利模式 风险因素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五次信息革命的进行,高科技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都提供了便利。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也成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催化剂,加速了在传统商业银行基础上移动金融的发展。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传统的商业银行迟早会成为社会的恐龙”,在中国2013年6月份随着“余额宝”的产生,大批互联网理财产品也应运产生,传统金融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相结合,走上“方便、快捷、靠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对这个词的概念却一直没有统一的界定。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这两个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它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充分结合,通过投资者和以理财产品为依托基金公司挂钩,基金公司再将资金投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便利、增加收益多赢的目的。
(二)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行业的区别
1.成本不同。传统金融行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较高的成本,相比来看,互联网金融具有完全信息化的特点,在资本运营和业务开展过程中,往往只需投资者在客户端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资金的配置,在金融部门方面也无需大量人力资源盯岗,在金融产品研发、发行、管理、回购等阶段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相比传统金融具有成本优势的特点。
2.效率不同。以前常见的金融部门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不管是信息传递还是业务运行,都有较长的时滞性,完成一个客户的投资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互联网金融通过电脑、电话、手机等手段,投资者和理财产品直接挂钩,省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繁琐中介过程,因此具有高效率的特点。
3.风险不同。传统商业银行自身具有较高信用,附属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一般都是国有控股部门的股权、债券等,风险系数较小。自余额宝出现以后,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也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些依附的基金公司和投资方向有太多不确定性,互联网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也赋予了它们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等。
三、以“余额宝”为例金融理财产品盈利模式分析
2013年6月余额宝产生以来,众多类似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也陆续产生,京东的“小金库”、网易的“现金宝”、苏宁的“零钱包”在市场上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格局。
(一)现有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应的基金产品
(二)余额宝自身的特点分析
1.收益率高。余额宝在2013年6月份成立时,七日年化收益率从4%上涨到春节期间最高6.7630%,明显要高于银行存款五年定期的存款利率,虽然现在七日年化收益率只有4.63%,但也仍旧高于普通银行存款利率。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尤其是一些中小投资者,截止到2014年2月份,已经有超过8100万的开户数和5000亿元的筹资规模,因此,高收益率使投资者如此青睐于余额宝这个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
2.流动性强。余额宝只需从淘宝网站使命认证注册就可以投资,只需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将资金转到余额宝账户,投资过程简单方便,投资和赎回规模也没有下限,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理财平台。另外是一种T+0的货币型基金,当投资者赎回时并不需要像股票一样遵循T+1政策,具有即时到账的特点,因此,资金流动性较强,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3.技术创新。自从20世纪末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提出要以“创新”两字贯穿金融市场中以来,余额宝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草根时代引领了一阵狂潮,开创性将互联网应用到金融市场中去,余额宝投资者可以通过客户端随时随地在网上购物并轻松付款。另外,余额宝操作简单灵活,在电脑和手机客户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账户余额、每日收益总额、每日年化收益率等各项指标的数值,技术创新是余额宝这类互联网理财产品最突出的特点。
(三)余额宝的盈利模式分析
余额宝通过与天弘货币基金公司合作,将货币基金主要投资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银行存款等低风险证券品种,分享货币市场的投资收益。据天弘基金披露的数据,2500亿规模的余额宝,超过80%投资的是银行的协议存款,因协议存款收益较好,并且可以提前支取,无论是从流动性和收益,都是面向千元投资额的互联网金融T+0货币基金最好的投资选择。
余额宝现在有大量融资规模,当与银行进行协议存款谈判时有更大的筹码,就能获得更高额的利息差,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经营冲击的同时,获取了较大规模的净利润。
四、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一)监管风险
目前,我国国内的监管体制主要是“一行三会”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现有的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影子银行的性质,在创新和盈利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行为不规范、销售行为不正当,所授权的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或监管不到的现象出现,因此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
周小川曾在2014年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提到,并不会取缔余额宝这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相反应加强监管。监管层“鼓励支持”的态度已然明确,随之而来的还有监管之手,风险提示不充分和部分领域的监管空白是目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最大的两个监管问题,现在的党务之急就是把握重点,加快监管步伐。
(二)经营风险
余额宝这类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虚拟性、不可控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特点,对于投资者来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汇添富的“现金宝”曾因为自身体制不完善,出现盗用投资者信息以非法手段获取本金的案例,另外,今年6月份深圳一家名为“科讯网”的P2P网贷平台超过2700万元的“跑路”事件,青岛港金属贸易融资公司在18家银行的贷款超过160亿元,涉贷的一些核心人员已经外逃,成为近期内最大一起“骗贷”案例。
2014年上半年央行曾对支付宝每日投资限额进行了规定,旨在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交易风行,另外还需要对领导者和管理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我们还需要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利率风险
周小川说,“市场上肯定有一种力量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新兴的业务方式也都是对利率市场化有推动作用的”。有些学者认为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推高资金利率,转嫁给实体经济,当这类新兴产品出现以后,大量的银行协议存款将传统商业银行置于不利的位置,更多的谈判筹码降低了银行净利润,增加了市场利率风险。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成为解决这一风险因素的关键性措施,在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应该放开银行的利率管制,更多的交给市场这张无形的手去解决,余额宝的这类新型理财产品市场将随之萎缩,余额宝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利率风险因素也随之降低。
五、结语
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军者,将科学技术和金融市场结合到一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步伐,不仅给融资部门带来了方便,同样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但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这类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理财产品未来的发展模式还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2]郭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产业与科技论坛(19),2013(12).
[3]刘凯.指尖上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分析.E-BUSINESS JOU RNAL,2013(12).
[4]温济聪.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下滑竞争加剧.经济日报(13),2014(05).
[5]陈小欢.互联网理财时代余额宝成功背后的故事.看天下,2013(07).
[6]关仕新.余额宝类理财产品风险几多.检察日报(003),2014(05).
篇8
【关键词】决策风险 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 数据安全
虽然大数据金融模式的运用,有效改善了金融行业以往存在的弊端,但却存在着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冲击、数据安全性有待加强以及技术决策风险系数持续升高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大数据金融模式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挑战与风险,为保证大数据时代金融行业的平稳发展,我们首先应对各项风险与挑战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入性分析。
一、大数据金融风险与挑战
(一)传统金融机构方面
为了保证金融行业的顺利发展,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方式以及开放程度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同时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影响,非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到了金融行业之中,直接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比造成了冲击,且因为非金融机构有着较为显著的技术优势,相关部门对对其实施监管难度相对较大,致使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大自身改革力度,以应对这一困境。
(二)数据安全性方面
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始终存在,如果不能对数据实施有效性保护,就会出现数据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这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一点,各金融机构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且一直在对各项安全措施进行完善之中,但由于金融行业有着业务链条过大的特点,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金融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各金融机构还需继续加大对金融数据安全性的管理力度。
(三)技术决策风险方面
由于大数据金融模式起步相对较晚,数据库建设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模块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且部分企业还是对结构化数据处理较为依赖,直接对非结构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导致金融机构只能通过探索的方式,来对大数据技术进行选择,这就会直接加剧技术决策的风险系数,可能会因为技术选择不当而使金融机构产生损失。
二、大数据金融风险、挑战应对策略
(一)优化大数据金融机构发展规划
现代金融行业最为典型的特点便是数据量过大,为了应对时代变化,金融机构也应按照大数据时代特点,对机构长远性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要以客户需求为发展基础,不断对客户数据结构进行补充与完善,并要加大对业务进行创新的力度,为业务风险控制做好准备。在对客户数据结构进行制定时,要将客户喜好、行为习惯以及基本信息等内容都加入到其中,并要数据处理技术对客户各项数据进行全面性分析,从而对客户价值、类型以及风险程度等进行科学u估,并要以此为依据对现有数据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形成动态化机构发展规划,为机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二)加大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力度
针对大数据金融技术存在的问题,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力度,以确保各项金融数据能够得到科学的收集与管理,为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提供可靠保障。由于大数据技术研究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各研发企业应加大对商业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力度,要为大数据技术发展形成良好铺垫。同时要对可视化技术、非结构数据处理技术以及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发展予以足够支持,要带动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保证各项数据处理技术能够更加成熟。此外还要加快知识库技术以及网页搜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速度,要保证各项单项技术产品的水平,进而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有效降低机构在技术选择中所面临的风险。
(三)完善数据安全管控工作
为了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各金融机构应将数据安全管理归入到日常风险管理系统之内,并要对数据安全动态监控信息进行强化,以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系数的切实提升。在对数据实施安全管控时,相关技术人员一方面要对结构内部各项金融数据业务进行明确,要对链条中涉及到的各个机构进行科学调控,并对数学安全管控标准进行统一,以保证对金融数据自我监督工作水平的切实提升;一方面要加大和监管机构的交流机会,保证监管机构能够对金融机构展开合理的指导,以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调整,保证数据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使客户能够掌握正确的数据使用方式以及数据安全防范方式,使客户也能够参与到数据风险管理之中,有效增强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四)增强用户体验重视力度
大数据金融产品要以客户为出发点,应加大对客户体验反馈的重视力度,以提升客户对于自身产品的好感度,保证产品在市场中销售量。为了达到这一点,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加大对产品内容以及服务方面的研究力度,可以实施用户交互式设计方式,在安全操作原则基础上,有效简化用户操作步骤,进而为客户提供出更加理想的金融服务;一方面要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建立社交网站、移动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型销售平台,运用新媒体加大增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及时对客户使用意见进行收集,以保证客户体验感受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要将移动金融与大数据金融有机结合在一起,使金融服务能够更加专业、高效,使机构可以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等传统产品办理因素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全方位的产品服务,使金融机构能够在行业中树立起良好口碑,获得长远性发展。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金融行业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对大数据金融模式进行全面性研究,要对新时期中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以及挑战进行深度剖析,并要结合时代特点以及金融行业发展特点,通过优化机构发展规划、加大技术研究力度以及完善数据安全管控等手段,科学对各项问题进行应对与解决,从而保证金融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巍,王祥兵.大数据金融:机遇、挑战和策略[J].财会学习,2016.
篇9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形式
社会经济领域一直是一个被人关注的“战场”,然而近年来信息技术和各种通讯手段的发展,使社会经济也逐步走上了正轨。互联网金融也在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业务经营信息化;二是业务运行网格化;三是业务竞争自由化。[1]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银行网络系统。银行网络系统是指在网络上有单独的网站为其服务,利用相关的网络手段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在银行就能够办理的相关服务。二是信贷网络系统。信贷网络系统是以网络平台作为载体,通过网络向个人和企业发放贷款的中介服务。三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商业银行具有相关的合同,给有一定的实力的企业或者个人信用担保。具体来说,第三方支付并不代表金融机构,为货物贸易提供支付服务也不是第三方支付所要做的。第三方支付主要是通过个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支付与结算,方便客户在商品上实现结算和增值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比较,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的发展以及监管的影响
随着网络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或者趋势,受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追捧,从发展趋势来看,会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不小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改变金融消费形式,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方面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是把在线交易、网上交易等原来只能在银行柜台进行的传统服务项目实行到虚拟的网络之中,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银行人员的工作压力和提升了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从而促使传统的金融机构必须立即开展有关网络服务方面的业务。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必然。
(二)互联网金融改变金融竞争方式,为金融产业发展提升效率
互联网的发展使交易的简单化,从前金融行业是一个进入壁垒高,发展资金成本较大,倾向于自然垄断的大型机构。现在来说金融行业的竞争已经提升到了网络之中,降低了成本,所涉及到的业务资金也是固定不变的。统计显示,传统金融机构成本的比例超过了50%,然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系统服务在线业务成本只有15%-20%左右。[2]
(三)互联网金融弥补传统融资服务业,大力支持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金融融资反应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人力或者物力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谈判和介绍,然后还不一定能够融到更多的资金。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浪费了金钱。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解决了此项问题,不仅大大降低了各个企业融资信息不符和交易成本等问题,还进一步解决了个人融资困难的问题。目前很多信贷平台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放贷,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地都可以施行此项服务。据调查发现,美国的一个放贷机构截止到2012年就向世界各个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4亿美元。平均每项贷款都在400美元左右。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融资服务业的不足,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但是在补充的同时,也有相关的业务风险和监管问题的出现,因此,互联网金融也在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一是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只是中央银行发放资金的单一模式,它促进了电子货币的快速流通。同时,原始的货币流通方式被电子货币所取代,现金交易很少出现在大量金额的交易之中,都是通过银行转账或者网上电子支付的形式。这样就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控制货币的流通,无法准确地控制数据和信息,难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变得复杂化。
二是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传统金融服务都是面对面的交易,这样安全性能高,如有风险或者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且解决。互联网金融是虚拟的,是无法触碰的,只能够通过服务人员在电脑上进行操控。客户信息储存在统一的一个网络环境之中,难免遇到相关的病毒或者漏洞,很难控制,这样就容易造成客户信息泄漏等问题。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弊端就是网络安全问题,如何实现网络硬件和网络数据完美运行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之前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和完善系统,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
三是进一步杜绝金融机构洗钱。在线金融交易的特点就是虚拟、没有痕迹可寻。在虚拟环境之中,除了交易记录,签名、视频和其他有关信息都处于被保护状态。主要是通过电脑下载证书认证,如数字签名认证状态。时间和空间的方便性导致互联网金融能够为罪犯提供方便之所,使其获得大量的资金,导致金融监管机构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控和分析更加困难。
三、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分析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病毒、黑客等词汇也随之而来,互联网安全成为了一个令各个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金融安全对银行来说更为重要,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要有一个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但是各国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的管理制度体系。所以,要想保障互联网金融安全,努力完善和发展互联网金融监管刻不容缓。
(一)网络银行监管分析
目前来说,网络银行并没有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组织机构,而是由传统银行在网络上开展相关的业务。监管机构和部门对于各国来说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现在只是加大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或者规定实施。监管层次和内容上也逐步完善,并实施了市场介入,对业务扩展进行管制和开展现场督察作为主要的监管形式。从而形成了以下两种模式:一是美国监管模式,它是通过补充新的法律法规与原有的监管体质相结合,使得新旧得到互补,更加适用于网络电子环境。美国对网络银行的监管与传统银行的要求没有过多的变化,但是重点强调网络和交易安全,从不干预或者干涉银行的正常发展。二是欧洲联盟监管模式。创新一直都是欧洲国家的发展需要,对于监管模式也是如此。欧盟的中央银行对欧盟的所有成员国家都施行统一的监管模式,这样便于以后的管理和方针政策的制定。其主旨是为了提供一个透明化的系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规范各个成员国相关人员的规章制度。监管重点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区域,包括各个银行之间的交易或者合并。二是安全。包括在交易中产生的风险,数据处理不当,网络被黑客攻击等。三是技术服务能力。这项是为了各个成员国能够积极参与开发相关的服务技术,提供有效的、有前景的发展策略等。四是风险承担问题。银行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金融危机或者突发状况要及时联合共同渡过难关。
(二)网络信贷监管分析
当前国家对网络信贷的监管,主要是依靠对信贷业务监管的法制和措施进行,由于网络自身的原因,在高水平信贷化以及证券化之间并未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体系。与国外相比,英国主要是在网络信贷实施的起点上,并未把这种网络信贷归纳到消费者信贷市场的范围之内,主要是通过公平贸易对消费者的信贷以及网络信贷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且实施部门主要是公平交易管理局,由它进行监管,按照政府颁布的相关实例和法规进行执行。但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对自身的约束本身就较少,自身没有资本要求,也没有风险控制的要求。除此之外,欧盟国家对于网络信贷的监管也主要是通过当前颁布的消费者信贷、商业操作规则、不公平商业条件等指导性文件来实施,具体的制度以及监管要求主要是通过注册的信贷公司或者部门,才能够有权利进行信贷的宣传以及信贷广告的发放,整个过程都对网络信贷的各个步骤实行具体的制定,对整个信贷形式以及信贷信息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控制。再次,我们来看美国对于网络信贷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多家监管机构进行网络信贷的监管,由于涉及到的监管机构较多,所以整个过程实施起来较为复杂,但是与美国较为普通的存款金融类组织相比,网路信贷的监督和管理比较宽松,并未按照市场规则实行限制,也主要是以对放贷和借贷的相关人员的利益进行保护为首要出发点。最后,日本主要是对非银行类的民间的企业或者是金融公司的资金监管,主要是依赖政府修订的法律和条例,进行监管,例如颁布《出资法》《贷企业法》等对信贷行业进行整个环节和行为的强制实行和规范。
因此,从以上阐述的情况,我们进行分析,多数国家和地区当前认识都到企业信贷监管需要实施,但是并未强制对网络信贷进行制约和监管,整个网络信贷的过程实施还是较为宽松,缺乏法律制约和规范。针对网络信贷的强制规范以及制约,需要不断地呼吁监管局以及相关部门,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具体地强制约束整个网络信贷的过程,逐步实现网络信贷的安全化,维护借贷双方的利益,完善借贷双方的管理制度,保证整个借贷过程的安全和合理,提高网络信贷的风险能力和评估效果。
(三)以第三方支付的网络信贷监管分析
第三方支付是支付领域的一个伟大创新,第三方支付虽然可以参与到整个商品的支付过程,不断地促进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着电子商务支付的速度。与此同时,这种以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又给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整个电子商务的监管带来了困难。据了解,在欧盟国家对第三方支付主要采取制度监管的方式进行,通过对电子货币进行监管,在电子商务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使用电子货币才能进行相关的业务,否则不能进行电子商务的各项活动。美国则主要是采取对监管目标以及监管手段两者相协调的情况下进行,强调维护第三方支付的速度以及安全进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防止第三方支付过程中出现商业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在第三方支付建立一种业务许可,只有在符合规定的第三方机构,才能够实行第三方支付,例如要确保其财务状况和能力、风险避免和管理都较为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够确保电子商务下第三方支付的良好实现。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监管的优化对策
(一)营造良好、宽松的互联网发展环境,满足实际经济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之中有很多形形的人,其中不乏就有心怀鬼胎之人。所以,要想加快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营造良好、宽松的互联网环境。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察和检查力度,完善和加强法规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虽然实现网络的清洁化和整洁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快步伐,不断完善,满足实际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监管制度,加强互联网和金融之间的协调
互联网金融具有跨地域的特点,对于跨行业监管问题,传统以及原有对互联网的监管手段存在不适应的现象,并不能对互联网进行监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跨行业和跨地区使得一个部门,一个原来的领域,进行单一的业务监管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对于互联网协调机制的建立和监管,主要可以根据监管部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进行,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监管融合统一;对于法律法规和相关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协调,对互联网金融信息和金融业的相关的业务进行综合考察,实现统计和建设;也可以采取金融监管的政策和体系对其进行监督,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的发展和监管。
(三)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条例,营造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环境
为了促进互联网制度监管的完善,可以采取建立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办法,其主要作用是协调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沟通,避免因为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各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制,这对于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组织代表以及转接进行相关的调查和访谈,不断对互联网的监管以及组织进行限制和规范,并且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权威的定义,其经营范围和监督管理都要严格制定相关办法。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根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切实做好互联网的监管工作,对于放贷、第三方支付以及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做好多层次、多角度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能够确保互联网行业的自动管理,机构行为的良好限制,实现良好的互联网秩序和环境。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以及特点,一是业务经营信息化;二是业务运行网格化;三是业务竞争自由化。其次,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以及金融监的影响,大致上作用于传统金融形式,增加了金融发展的多样性,促使金融业务开展发生变化;改变了金融模型,使得金融产业的发展更有效率。
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主要在网络银行监管分析、网络信贷监管分析、以第三方支付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优化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不断发展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管的对策:营造良好、宽松的互联网发展环境,满足实际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监管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篇10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及风险特殊性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强劲
互联网金融是在全球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始于银行金融业务的网络化。自1995年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银行的网络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13年中国网银交易规模为1287.8万亿元,大部分银行的电子银行替代率接近80%;截至2013年7月,我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数量已达250家,第二季度交易规模达1064.1亿元,环比增长64.7%;截至2013年末,国内P2P行业总成交量达1058亿元,贷款存量为268亿元,出借人数超过20万,较2012年200亿元左右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挑战传统证券业务的众筹模式也开始在国内入驻,并受到投资者青睐。2011年7月上线的“点名时间”,是国内上线最早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众筹平台,截至2013年7月该平台已经接到了7000多个项目提案,有近700个项目上线,项目成功率接近50%。
2012年堪称“互联网金融元年”,自此互联网金融不仅创新层出不穷,而且竞争日趋激烈。首先,电商巨头纷纷涉足金融行业,如阿里巴巴开放信用贷款和理财业务,腾讯与中国平安成立保险金融服务系统,苏宁小贷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等;其次,银行系电商也竞相上线,如建行的“善融商务”、交行的“交博汇”、招行的“非常e购”等;再次,互联网金融开始蔓延理财、保险业等行业,如余额宝、人寿联合快钱共推保险网销“三马”联合卖财险等,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创新与竞争开始愈演愈烈。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及其特殊性
互联网金融活动表现为货币和数字化信息在网络间的传达与调拨,交易双方互不明确,交易过程透明度低,这种依附于高科技和虚拟性的特性,对金融风险具有放大效应。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风险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具有金融属性,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活动面临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性、声誉等一切常规金融风险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本身附有的虚拟性、技术性以及创新性特点会给互联网金融附加很多系统性的隐性风险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强烈竞争态势下,互联网金融也频繁发生风险案件,显性风险突出。例如,银行网站遭遇黑客袭击、个人金融信息被盗取,P2P网络借贷行业早期由于基本处在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而多次发生“跑路”事件,以及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等情况。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互联网金融本身的行业交叉属性,目前对其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和可完全适用的法律约束,其发展还蕴藏着“隐性”风险。例如,由于监管的欠缺,不乏有企业打制度的“擦边球”,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特点进行网络洗钱,违规经营发行理财产品,暗箱操作线下业务等,不断触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风险底线等。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全面结合和创新的产物,其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有:(1)对信息技术装备的依赖,即互联网金融的一切活动都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装备,一旦技术出现问题,风险难以控制;(2)互联网的“虚拟性”特点,即互联网金融中的一切业务活动,如交易、支付结算等都在虚拟的电子信息中进行,交易者身份认证难以确认,容易导致信用风险;(3)金融的跨界经营,如金融“触电”、电商“淘金”等的发展使得金融的跨界经营已成趋势,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4)法律与监管的缺失,互联网金融行为缺乏明确的制度约束,单纯的行业自律会积累大量隐性风险。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类别及特点
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一切依托互联网展开的金融活动,包括了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实体机构、平台中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3]。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大致可分为六类。
综合而言,互联网与不同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所形成的各种模式类别,不仅传承了互联网资源开放化、成本集约化、渠道多元化、用户行为价值化等优点,同时也更加创新性地细化了我国金融市场业务,有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普惠发展”[5]。但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环境下,各种模式类别发展的多元性也使互联网金融风险在我国更具复杂性。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结合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来源和商业模式特点,与我国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风险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风险类别中。
(一)技术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很强,互联网技术性风险会对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资金安全构成威胁。例如,由于网络及计算机自身缺陷或技术不成熟造成的停机、堵塞、出错及故障等,以通过病毒、黑客等人为破坏手段构成的网络软硬件瘫痪、信息泄露、被篡改等,都有可能导致资金的截留或被盗。同时,互联网支付密钥的技术管理以及TCP/IP协议的安全性,对承担金融活动中资金主体的资金安全性来说也面临考验。因为互联网金融活动的交易信息完全通过网络传输,在这过程中存在非法盗取、篡改以及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据《2012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有84.8%的网民遇到过个人资料泄露、网购支付不安全、遭钓鱼网站等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总数达到4.56亿人次。此外,在技术支撑上,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通过购买外部技术支撑来解决内部技术和管理问题,而在互联网技术设备上我国又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国外进口的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对我国的金融信息安全问题存在的隐患也不得忽视。
(二)虚拟性风险
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给社交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分享平台,但其“虚拟性”特点也给海量交易者身份、传递信息的真伪判断带来明显弊端,容易引发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在虚拟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服务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客户大都会根据行业服务的平均质量来确定预期购买价格,可能会出现“低质量”金融服务机构驱逐“高质量”金融服务机构的现象;同时,在实际业务中客户可能会利用自身信息的隐蔽性,做出像网络洗钱、网络欺诈等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在金融活动中很多承担着资金周转功能,如第三方支付、电商系金融等,相比传统金融的线下严格审查,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虚拟性”特点,很难对在资金周转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实施有效的担保和监管,信用风险指数加大,如果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或引发支付风险。
(三)操作性风险
相对传统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大数据的经营、操作主体的变换、互联网金融账户的授权使用、操作流程设计对网络系统的依赖,以及真假电子货币识别等方面。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在于对数据的整合、模型构建和定量分析,由于平台数据获取主要是基于业务的交易数据,形成维度单一,再加上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刷信用”、“改评价”等行为,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风险控制在操作中存在风险“有偏”隐患;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操作主体大都是客户在自有计算机上实现,如不熟悉具体的操作规范与要求,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互联网交易系统的设计缺陷、安全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等,也可能引发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存在由于没有树立良好的信誉而导致的各项业务不能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有序展开而面临风险;互联网由于时效性和快捷性特点,往往一步小小的操作过失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如金融机构的“乌龙指”事件),而且互联网通过媒介对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操作风险会很快进而导致声誉风险。
(四)法律法规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风险主要体现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与现行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冲突造成的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猛,基于传统金融制定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很难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需求。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法律的运用风险,即现有法律运用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难以适用,容易导致交易主体之间的责、权、利边界不明确,一方面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某些金融行为(如虚拟货币)本身的违法与不违法难以界定;二是新法律空白风险,即新法律空白可能造成的“搭便车”风险集聚,而互联网金融由于本身涉及领域的交叉属性,使得其立法过程很复杂,难度超过传统金融,如实名制和客户隐私保护两难问题的解决等,更加剧了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
(五)监管覆盖风险
首先,互联网金融大都存在跨界经营,如电商系金融领域,这对我国传统金融的分业经营界限及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除了金融机构的信息化金融受原监管机构约束外,仅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法律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受央行支付结算司监管并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约束。而像P2P网络借贷、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势,虽然2014年上半年已被分类归口于银监会和证监会监管,但相应的监管法规建设任重道远,短期内监管的灰色地带仍会存在。其次,互联网金融由于其自身的行业交叉属性,与传统金融相比风险诱发的因素多样化,加上其虚拟性、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导致监管的全面跟踪难以识别,这也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再次,在全球化背景下,频繁的互联网金融跨国交易打破了地域限制,这种趋势对单独的国内监管也提出了挑战。
四、互联网金融特殊性风险的防范与监管策略
金融市场一般说来存在利润当期性和风险滞后性的错配,建立完善的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是经营金融业务的重要环节。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属性,只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二重”性,加大了其风险防控的技术复杂性和监管的难度。对此,我们可以针对互联网的“虚拟性”特点,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直面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一)从互联网技术层面构筑互联网金融运行安全体系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安全体系是电子金融与电子商务活动安全的基础,技术层面的互联网金融运行安全防范体系包括:操作系统安全稳定、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以及金融信息、数据的安全防范技术等。互联网金融运行安全体系的构筑,首先需在硬件方面保障互联网运行的安全环境,应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研发投入,增强互联网系统的抵御和防攻击能力。同时,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体系的信息安全上,应加强基本加密技术、安全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应用标准与协议三大层次的技术支撑,这是网络金融和商务活动的支付体系和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发展基础。
(二)从金融属性层面规范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控体系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本质是金融属性,在业务层面,不论是有金融牌照的企业还是其他形式的网络借贷公司,都应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充分认识金融信息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审慎管理信用、流动性等其他风险。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交叉性和金融属性,其风险管控不仅需要建立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管理、预警的机制,还要在严格内控体系的基础上,对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管理、资金流动性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建立金融风险的防范制度。如,对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应从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两个层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对P2P模式中存在的“多对多”、“资金池”、“期限错配”等流动性风险隐患应尽早进行规范;对互联网借贷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无抵押品问题带来的风险隐患应设计出相应制度等。
(三)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大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立法力度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法律法规建设,采取的方式是对仍然适用的法律继续沿用,对不适用的法律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制定相关新法规以补充覆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欧美逐步建立起了涵盖交易规则、交易保护、制度标准等内容的互联网金融法规体系。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借鉴国外经验,可以从三个层面加大力度:一是梳理与互联网相关的现有法律法规,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基础性立法工作,如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等;二是修订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律体系,如修订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金融不适用的条款,完善对互联网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三是补充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行业法规,如互联网公平交易规则、消费者权利保护以及安全法规等。
(四)从监管层面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需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做到有保有压。目前,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首先,要理顺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业务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在监管模式上应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特性,建立跨部门的监管机制,协调分业和混业创新监管模式;其次,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快速、频繁和虚拟性特点,监管部门应通过信息技术加强非现场监管,并有效建立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再次,对互联网金融的跨国活动,监管部门需联合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加强联动实施统一监管。
(五)从行业自律层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隐患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