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教案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标尺
各级竞赛最能检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且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学校可以更准确地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中挖掘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吸取很多教训。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深刻认识到了比赛的重要作用,因此鼓励并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比赛。自2010以来,学校先后在国家级和省市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共取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四项、江苏省一等奖五项、省二等奖六项、省三等奖六项、连云港市一等奖八项等优异成绩。而且,学校连续四年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最佳组织奖,充分展示了信息化教学的实力。
由于学校是一所医药类职业院校,这些获奖成果更多地被贴上了“医药卫生”的标签。在四项全国一等奖中,两项为教学设计形式,两项为课堂教学形式。其中,房德芳老师的“听觉器官及其保护”的教学设计,因为其合理地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将学生用双眼不能直接看到的耳朵构造,以画面、视频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获得了有关领导的肯定;王晓慧、房德芳和徐波老师合作完成的“与艾同行――艾滋病病毒的发病机制及传播”教学设计,是深入传染病一线得来的成果,通过到第一现场了解艾滋病的发病、症状、治疗过程,更好地感受病人的心理,使得该项教学设计更加真实和可信。
对学校而言,大赛获奖仅仅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起点。“这些获奖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形式,是我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颗颗宝贵的种子。”房德芳老师说。这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形式成为重要的教学成果,被细化、分解,并向其他知R模块和专业教学的过程传播和渗透。一方面,这些获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听觉器官、艾滋病、心脏等方面的医药卫生理论和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些获奖的教学设计进一步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并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参照,帮助其他教师举一反三,更好地应用信息化工具,设计更多更新的教案,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此外,大赛获奖的教师们组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信息化教师团队,通过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思维和信息化教学方法,助推全校教师信息化综合素养的提升。
“经过信息化大赛的洗礼,我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加全国信息化大赛获奖的王晓慧老师说,
“在这个信息化教师团队中,有房德芳老师等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领路人,在交流学习中感悟到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源于课堂、基于课堂,最后回归课堂。”
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
“智慧校园”是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直以来的建设目标。为了走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校园”建设之路,学校充分考虑自身的校情、学情,将“中医药文化”作为核心工作,从而营造一个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的育人环境,并将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充分融合在一起。
“2016年是学校的‘智慧校园’发展年,‘发展’是关键词。”副校长冯维希介绍说。为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学校在为新校区校园规划时,就注重将中医药这个国粹融于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网络建设中。
篇2
本文分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改革构想、实施方法和改革目标,主张应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
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自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以来,本课题拟继续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基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与规律等,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的教改措施、拟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文学课程综合改革》
本课题从陕医大现代文学教学发展足迹和现状出发,对现代文学第一课堂在教学机制、师资状况、学生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试图寻求促进现代文学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现代文学教学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
2、《现代文学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论文方式考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比例调整为4:6,即平时成绩占40%,除常规的出勤、提问、讨论外,重点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课堂练笔等计入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占60%。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能力测试有效结合,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
3、《现代文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是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比例等应用问题。逐步实现现代文学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4、《现代文学课程第一课堂教学研究》
主要是解决现代文学课程与美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融合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实施
1、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讲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知识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是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以分组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自主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动态,对学科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观点,撰写相关论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文学课程的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原著,文学专业学生的作品阅读不是纯粹的娱乐,应该带着问题阅读,运用知识储备,分析作家作品的创作意图、主题和艺术性等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授课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进师生的了解。
(3)多媒体与影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最大优点是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课题根据实践教学大纲,适度安排多媒体和影响教学,辅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力求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学生平时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如课堂讨论、试讲、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结合陕医大学生特点和现有条件,尝试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学生试讲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中国现代文学是陕医大人文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内容庞杂,作家作品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教师明显力不从心。如何根据教学大纲,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精讲多练,重视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科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和鉴赏能力。
四、已有基础与改革目标
1、已有基础
(1)《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陕医大2014年精品资源共享建设项目之一,已开展多次实践教学,包括学生讲课、小组讨论、作业讲评等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2)《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012年分别荣获院级、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荣获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多媒体课件比赛中二等奖;在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荣获高校文科组三等奖。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工作。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了教学改革优秀论文奖励机制;开展教案展评活动;举行多媒体课件大赛等,调动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标
篇3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和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笔者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涉及的医古文有《华佗传》、《大医精诚》、《秦医缓和》等篇目。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对医古文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较差,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为提高医古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已取得良好成效,并将做法总结为以下“三个结合”。
一.与拓展知识面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医古文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热爱这门课尤其重要。卷帙浩繁的中医药古代文献,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各种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的结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巨著都是璀璨的明珠;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药大家的成就万世敬仰;“麻沸散”、“官药局”等最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要努力让学生领略到医古文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励他们到这浩瀚的海洋中遨游。
(二)以议古论今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如讲授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预习,使之了解到该序文叙述的东汉末年伤寒病大暴发,出现“家家有僵尸,户户有号泣”的惨状,并由此深刻体会到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领略其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悲剧情况,深化他们对序文内涵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曾流行的H5N1、SARS、ADS等感染性疾病,运用现代医药学知识,阐述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大环节在传染病流行中的作用,并与古代的伤寒作一比较,且在中间用我们广东惠州当地的客家人做的擂茶的医用价值,引进“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课堂气氛活泼生动。
(三)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介绍学习医古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医术高超、淡泊名利、救死扶伤的华佗,勤奋不倦、精研医术的李时珍,大医精诚、仁爱救人孙思邈,精诚笃实、医者之师扁鹊等古代医家,以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体验感和兴奋感,然后再过渡到对课文的讲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水到渠成得“流”出来了,自然就萌生了学习兴趣。
二.与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和专业素质
(一)善于挖掘医古文中的道德典范
“厚德以载物”,医古文是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医德与医风教育的最好教材。历代许多医药大家都重视个人的道德品性修养,强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后人树立了道德典范。华佗、扁鹊、李时珍……他们不仅为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具有淡泊名利、忠信笃诚的高尚品质,慈悲为怀、救死扶伤的为医之道,志存救济、造福民众的行医风范,舍己忘我、兼爱众生的人格情怀。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既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德专论名篇,也是后世医家的医德教育范文。书中把“精”(专业要精)和“诚”(品德要高尚)作为医生修养的两个标准,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文中对医生的治学态度、诊疗作风、思想修养、学术道德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论述的观点对学生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善于挖掘医古文中的人文和专业典范
医古文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精神素养的理想教材和载体。如孙思邈对医生提出的严格要求:医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诊治时,应“详察形候,纤毫莫失”;态度上决不能“自矜己德”而“经略财物”。华佗多次拒绝举荐为官,“医乃仁术”,悬壶济世要“以人为本”等。这些以感性事实说话,价值取向明确,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生动例子、熠熠生辉的精神、高大的人物形象,有着深沉的感召力与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三.与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创新课堂内外教学方法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医古文中的许多内容不仅要讲述医道,更要讲述医理。目前,卫生医学院校的语文老师多是学中文出身,除了钻研自身专业外,应该找机会多听一些医学课程,尤其是中医课程。课外要多接触一些中国古代医学和古代文化的知识,涉猎一些诸如《中医学思想史》、《中医发展史》之类的专业书籍,甚至深入到临床一线请教专业医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授课时做到融会贯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如在讲授《太医精诚》中,笔者不但向学生们介绍国内外医史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日本及周边国家在中医典籍研究方面的特点与进展,还融进了我国研究古汉语有哪些优势和成就等,这些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更增加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增强了其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报告式讲授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互动的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归纳式、自学式、精讲、多体系、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同时,为医古文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医古文课堂教学。如编写电子版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采用多层面、多链接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古代汉语知识与现代汉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联接起来,使学生在听课中以及阅读课文全文后,充分认识医古文作品处处渗透着古人对天文、生物、心理等的理解,联系医学生自身所学专业,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增强学生医学文化素质,提高学习效果。
(三)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要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医古文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开展我身边的药物展览会、收集经典医方活动等,努力以课堂教学带动课下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如在讲授了《太医精诚》后,结合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的特点,笔者以“寻访身边的乡村医生”为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到各社区、村庄采访一些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在举行了交流会的基础上,以学校名义,把最让人感动的两名惠东的乡医邀请到学校,为大家做讲座,学生反响非常大,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段逸山.医古文(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于雪梅.试论医古文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作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02).
[3]傅海燕.医古文 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的探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04).
篇4
关键词:中药炮制 实践教学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需求和中药材自身性能,为满足医疗、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进行的一项制药技术,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和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需要的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使学生进一步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笔者以中药炮制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实践教学
按照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中药炮制技术课程看似简单,内容却涉及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真正掌握这门知识需要有大量的实践。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本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论讲授和实验的比例大概为1∶1至1∶4,故应以实训为主,要精讲多练,加强个别指导,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1.教师示范阶段
对每种炮制操作,教师选取一种或两种典型药材,按照中药炮制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示范,并结合学校多媒体的教学,将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视频以供教学使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锅的预热、火力的控制、投药量的多少及炮制前后药材的变化等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将易出现错误的环节,按照错误的方法进行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将之与正确操作的炮制品进行对比。
2.学生操作阶段
教师完成示范操作后,按照学校的具体实训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发放实验器具和中药材或饮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操作。开始实验之前,可以先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该药生品的性状(主要是表面和内部颜色以及气味等),再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在实验室里巡视,以便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将这些问题整理成册,作为理论教学的素材。
当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时,教师应不急于解答,而应让学生自己先思考,通过回忆整个操作过程,并结合教师的示范录像,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自己找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法,有条件的可重新进行操作。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理论基础较差,动手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堂讲授
1.启发式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意识差,以传统的“教案+板书”的方式讲授各种炮制方法的操作、火候的掌握,学生感觉抽象,不易掌握。所以无论教师课堂上用多么形象的语言描述药材性状和炮制过程,学生还是无心听、无心记,到了实训时学生依然不认识药材,操作不得要领。
许多炮制技术实际上来源于生活中的烹饪方法,所以,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解油酥蛤蚧时,就提醒学生联系烧烤的操作步骤;炒焦时就联系把菜炒糊了;油炸三七时就联系炸排骨等等。
2.视频演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对比是该课程的一个难点内容,光靠粉笔板书讲解,学生难以掌握。而通过制作形象丰富的图片,比较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图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此问题。也可以将教师示范或以往学生实训完成的炮制品,分别选取两种典型代表——合格品、不合格品,制成正反两方面实例的图片穿插在课件中,不仅使得课件图文并茂,还能让学生用实例照片进行比照,增强感官印象,从而掌握中药炮制品的成品性状。
对于具体操作步骤,理论讲授时采用形象动画式箭头代替一贯的文字灌输式就更加简单明了。若再多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视频讲解,就事半功倍了。如:对于清炒法、各种加辅料炒法及炙法等,都可以采用视频片段,这样更为直观。尤其是当没有实验设备或实验材料而无法实验时,如发酵法、发芽法、复制法、巴豆制霜法等等,操作较繁琐,步骤较多,若采用视频讲解,学生就可充分理解。另外,当无法在学校参观到实验设备和器材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在工厂的实践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视频,剪辑成图片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蔡中齐,王和平.《中药炮制技术》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
[2]孙立艳.《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北方药学,2012(1).
篇5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非计算机类的在岗教师。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其中教育类专业教师13人,占15%;卫生类专业教师59人,占70%,其他12人,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从2011年10月开始,2012年3月结束,采用随机抽样的匿名问卷方法。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信息意识现状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态度、情感、意识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具体内容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目前我校教师现有信息意识的部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我们从信息意识模块的调查结果了解到: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仅10.71%的教师熟悉,超过60%的教师对这个概念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50%以上的教师对“循证医学”这个术语不了解;从未听说过HIS的占20.24%;64%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只有91.67%的教师认同在科学研究中应该详细标注出参考和引用文献。以上数据说明教师的信息意识较薄弱,缺乏了解专业新生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在调查表中体现出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92.86%的教师愿意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85.71%的教师希望教研部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超过60%的教师认为在Excel数据处理、Photoshop图片处理、FrontPage等网页制作、方正奥思、Author-ware课件制作和Flas制作等技术上亟待提高。
2信息知识现状
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养的基础。从调查结果看,90%以上的教师熟悉如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应用,而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近80%的教师只采用了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虽然在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收发邮件、文件上传下载等知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设计以及信息技术文化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3信息能力现状
信息能力是指以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软件的应用、评价、开发的能力,对信息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鉴别、检索、开发、评价、利用、交流、创造的能力,它是信息时代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
我们设计了相关内容的其中两个问题的选择情况如表2所示。通过对信息能力的调查统计发现,当前教师的信息能力并不令人满意。首先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低:大多数教师只会用Office软件制作技术含量不高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55.95%的教师由于操作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应用不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是从表2反映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处理能力一般,特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能力较弱,仅22.62%的教师能较熟练使用excel统计医学数据;在问题“若您申报成功了一项精品课程,您能制作网站并将其教学资源上网吗?”的回答上,仅7.14%能独自实现该操作。当然,教师的信息能力在逐步增强,大多数的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电子教案和部分教学素材,与学生的交流虽然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但电子邮件、BLOG、BBS等也渐渐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发展趋势。
讨论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促进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培养高等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信息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坏。针对我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1加强培训,提高技能
开设不同类型、不断线的培训班,可根据年龄段、专业类别、不同技术基础等方面为区分度,建立由专人负责的、系统的长期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可以采用以下六个模块进行金字塔式的培训,每个模块对应于多款硬件、软件和知识点的教学。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只有掌握了低一级模块的内容才能实施更高层次模块的培训。同时,培训的模式也因层次的提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越高,越要引导教师与其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可以选择较底层的模块进行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方式,可以避免对教师进行同一层次的低水平操作技能的重复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才会因此不断提高。
2营造氛围,促进应用
通过建立学校的整体信息化环境,促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近年来,随着我校校园网的开通,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教师通过对FTP、成绩管理系统等的使用,教师的信息意识明显有所增强。所以,学校应提供信息环境和平台,同时,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观摩、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授课比赛,尤其是医学课程抽象内容的课件制作,聘请专家进行医学信息讲座等,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改变观念,自我培训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素养的提高仅仅依靠外来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或许会出现培训的知识在你掌握之后,该知识已经过时,所以单纯培训的方式,既不利于解决教学中即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满足现实应用的需要。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法则或许可用“熟能生巧”来概括,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怕出错、怕硬件出问题的畏惧情绪,建立相应的自我培训机制,才能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上做到与时俱进。
篇6
关键词: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23-02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而临床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临床教学基地。在利用临床教学基地来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有待得到进一步科学有效地解决。
一、临床教学基地面临新的挑战
1.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容。有调查显示,在2002-2007年间,我国的医学生增加六倍多。而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医学院校招生增幅更是出现不低于20%的比例[1]。如此大的临床教学任务,也导致临床教学基地出现严重短缺。
2.教学软件硬件严重不足。部分基地对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不够,有些设备设施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示教室、标本模型、电教设备等缺口太大,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3.临床教学重视力度不够。一些基地领导自恃专业临床能力优越,轻视教学的傲慢情绪凸现,这种思想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学基地的健康发展。再加上临床医师重视医疗,轻视教学现象普遍,从而降低了临床教学的地位。
4.临床教学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明显欠缺,对教学文件精神的把握不到位,执行中出现一些纰漏。个别人员认识不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性不高。个别带教老师只带不教,或只教不管,造成管理和教学的脱节。
5.带教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带教医师不仅承担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安排很多时间承担教学任务,这导致他们常常疲惫不堪、顾此失彼。部分带教经历较短,带教经验不足,带教意识有待强化。多数临床一线医师具有较丰富的疾病诊治能力,但普遍缺乏带教方法和经验,带教效果不理想。
6.学生实践操作机会缺乏。随着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许多病人不愿配合学生的实习工作。临床医师往往担心学生出现差错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更多的让学生在一旁观摩而不愿让学生动手实践。
二、我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
近十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为确保扩招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强教学基地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
1.严格基地遴选标准。在教学基地的选建过程中,我校严格按照《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的通知》的要求,按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医院自主申报、专家现场考察评审、双方签署协议,分级分层的选评和建设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评审指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基本条件。申报非直属附属医院应为三级甲、乙等医院,申报教学医院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医院核定床位总数、医师学历与技术职称占比要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带教教师队伍稳定,教学用房、图书阅览室、学生住宿、教学设备等条件满足临床教学需求。二是临床教学管理。医院要把教学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综合改革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要有专职院领导分管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机构职责明确,要建立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并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三是教学实施情况。具体指标包括:备课与教案、讲稿;教学病例收集;带教教师与学生比;见习检查考核;对学生试诊单及医疗文件书写的批改;临床操作指导、病例讨论、病区讲课、教学查房、学风医德教育、考核鉴定等。
2.有序推进基地拓建。我校在校生人数从1995年的1500人左右增至现在的11000余人规模。同时,根据我省医药卫生市场的需求,我校不断拓宽专业设置,从1995年的10个本专科专业增至现在的20个本科专业。招生人数的上升和专业教学内容的增加,都给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校一直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临床教学基地已具规模。学校从2008年的48所医院拓展至现在的126所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6所,教学医院54所,实(见)习医院52所,另有药学实践教学基地32个、管理类实习基地34个、生活美容实习基地6个。这些教学基地圆满完成了我校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任务,确保学校各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还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附属福建省人民医院入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附属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附属康复医院、附属厦门中医院、附属漳州中医院、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福建元一律师事务所、厦门医药研究所等7家基地入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3.规范基地教学管理。修订医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科室轮转安排,划定主干实习科室与选择实习科室,更好地对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计划。制定了《本科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分配工作方案》,规范本科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分配工作;组建了医学专业临床能力培训与考核专家库,并建立临床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报送制度。每两年召开一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通报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交流实践教学经验、安排下一年度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对“实践教学基地先进集体”、“优秀带教教师”、“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者”进行表彰。每年举办一次福建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基地建设与教学管理研讨班”,针对教学院长、管理干部、教研室秘书等不同群体,分批专项指导培训。学校每年开展一轮教学基地巡视,通过与基地领导、科教科负责人、临床带教及实习生召开多场座谈会,实地考察医院环境与教学软硬件设施,并就如何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换意见。
4.提高带教业务能力。学校与基地联手推出诸多教学激励政策,将医院“科教兴医、科教兴院”发展战略意识与医生个人发展驱动有效结合,在兼职教授职称评聘、科研能力提升、博硕导师评聘、对外学术交流、学业进修深造、引领医院文化及高层人才引进等方面实施“一揽子”工程,鼓励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临床教学工作。通过修订《评聘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职务的暂行规定》,细化教学活动数量与质量内容;每年都举办一次福建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师资培训班”,邀请省内外专家为学员做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不定期组织学校的教学标兵和教学新秀、教学专家到各基地开展指导、巡回示范教学,每年还组织各基地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提升临床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出台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类校管科研专项课题,提高一线医护员工的科研能力;学校、医院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或教学与临床骨干进行岗位挂职,增进医改与教改的目标有效衔接。
5.推行毕业临床统考。学校始终严格把好医学人才质量出口关,既适应国际医学评估标准,又接轨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建立具有特色的多站式技能考核系统,组织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强化考核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医学类专业学生全部回校参加统一的OSCE考试,统一考核模式与难度系数,横向比较各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实行优奖劣汰制,以此带动并督促基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推进教学基地内涵建设。
三、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体会
1.统一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临床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等医学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通过临床教学基地采取各种途径和条件把临床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和人才优势培养起来,而临床教学基地在承担临床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增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对发展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有明显作用。要做到这些,关键在学校和基地双方领导的认识,要找到双方的平衡点,构建稳定有序的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在规模和质量上对教学基地进行建设和提高。
2.抓重点、树典范带动基地建设。各基地的医疗水平层次不同,为更好地推动教学基地稳步发展,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树立典型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等办法。实施附属医院与教学、实习医院对口支援协作计划,发挥附属医院的医教研优势。对部分承担较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基地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基地提出的申请和建设方案多加重视,仔细考虑,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对基地进行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对重点建设的基地给予足够的资源和人才配置,提高责任医师的积极性,增强基地教学能力。
3.推进医教协同培养人才战略。全力推进医教协同人才战略,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强化建设标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格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推进临床教学规范建设。组建专家库,落实首席专家、讲师团、骨干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制定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科学合理编制操作规范流程指南与临床情景式考核评分表。开展多媒体示范教学。统一临床教学基地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做好出科考核与实习中期、后期质量检查。推行教考分离,实行医学生毕业统考,加强各基地的实习质量监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临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鼓励名医名家为本科生授课;加强各基地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强化质量主体意识,建立教学督导评教制度,持续改进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理论;设计原则;网站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26-03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GSBM2009GXG162)
作者简介:陶维天(1976-),男,硕士,甘肃中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及医学信息学。
1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推动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以学习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方式为特点的专题学习网站应运而生。
因此,为适应教育创新、研究性学习、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建设以本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这3个重点学科为主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要求。
2理论基础
2.1专题学习网站的性质
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习者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的设计、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通过学习者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学习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
2.2相关教育技术理论依据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主要是基于网站的不同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间的整合。通过学科课程与网站教学实践的整合,利用网络拓展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后,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目前,影响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设计的主要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
2.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的作用,认为学习效果、学习收获都是由环境所决定,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重视各种教学/学习情景的设计,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营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创造各种刺激条件,安排多种刺激因素,以形成对学习者多方面、多角度的刺激和影响,实现并巩固刺激——反应的理想联结,从而改变学习者的行动。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时,突出专题的中心内容,通过多种媒体、生动的网页、其它资料扩展和设计合理的练习,创造具有刺激条件的学习环境,并形成强化机制。
2.2.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作用发挥,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它反对把人看成是一个在认识上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教师在形成学生知识结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发现学习、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这几种学习类型都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
关注个体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允许和鼓励学习者对先前习得的材料做出联系,强调认知结构的作用,新知识受原有结构的影响,并且指出个体可以通过与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之间的作用,大大促进自己知识的发展。
专题学习网站通过收集、制作和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等多种多媒体,以超文本方式组织学习资源,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具有较强交互性的专题网络教学课件,适合学习者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而且,网页中设置了有与专题相关的扩展知识及种类多样的媒体资源的链接。扩展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回忆原已接受的知识,还可以学习与专题相关的新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媒体资源的嵌入使得知识具体而直观,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化、探索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可以监控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指导,改变了传统的讲授角色。
2.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学生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②知识具有情境性;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④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⑤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⑥重视教学策略;⑦重视发展性评价;⑧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多媒体技术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能更充分地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2.2.4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混合学习是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包括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定制内容与非定制内容的混合等。
混合学习的本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既要发挥教育者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建设意义
(1)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巨大的网络教育资源库。不受学校水平、教材等条件的限制,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科专题学习网站专门针对学科特色,整合与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提炼相关的专题知识,并围绕专题知识,在网络平台环境下提供专题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等重要资源库,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增加。
(2)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全新的教学互动的方式。专题学习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跨越了时间、空间,使得交流随时随地,无处不在。
通过专题论坛等方式,为登录学科专题网站的使用者创造了教学互动的空间。
(3)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认知结构,选择学习内容,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
通过学科专题网站记录学生个人的学习轨迹,通过师生、生生学习评价,能够实现每个学科学生个性学习的记录。
(4)专题学习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专题学习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可以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5)专题学习网站是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课程平台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存储与资源的环境,应用它的资源共享性。交互性是专题学习网站最大优势所在,充分发展网络的交互性,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4研发队伍及使用对象
(1)网站建设人员。包括网站设计维护人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设计人员、学科学术骨干教师。
其中,网站设计维护人员提出网站建设构思及框架,教育技术理论设计人员实施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并对网站学习过程提出指导意见,学科学术骨干教师也参与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人员的诸多需要。
(2)使用对象。学科相关的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生(本科生、研究生)。
4.3使用者表现方式
为了体现网站的交互性、自主与研究性学习特点,网站使用者表现方式主要体现为教师—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等几种方式。
5网站设计
5.1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
(1)对象的特定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不像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等面向普通大众,一旦专题内容确定,它就有特定的受众群,究竟供哪门学科、哪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使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因此,针对中医院校特点,主要建立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各学科特色的网站模块,使其既有区别又有融合,既体现学科特色,又体现学科交叉。
(2)内容的整合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与网络课程的最大差别在于网络课程的内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教科书知识点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它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则是以某个专题为线索,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顺序,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有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知识模块,从而达到高度的整合。
(3)功能的综合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展示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庞大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搜集和检索资料;构建了协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专题进行讨论协商;提供了在线评价体系,方便学生进行网上自我评价,这是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网络课件等无法比拟的。
5.2网站的基本结构
基于网站的设计原则,我们根据学科性质,设计网站基本结构如图1。
5.3网站模块内容简介与技术实现
(1)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专题知识讨论学习的知识储备,比如学生的选修课程,相关课程,可链接至相关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学科网站。
实现方式:Web网页方式。
(2)专题知识。专题不等同于单个知识点,也不等同于课程,它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关知识特征的知识点提炼而成,体现知识的有机融合。这些知识点可以取自一门学科也可以覆盖多门学科。
根据3个主要学科特点,按照其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如下专题知识: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研究(中医学)、中药的生物技术研究(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系疾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等若干个学科专题,以专题为核心内容,围绕专题设计和补充网站的其它模块及内容。
实现方式:Web网页方式。
(3)专题资源。收集整理与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按有关的资源建设规范分类、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源入库,并提供良好的资源上传、下载、资源维护、资源检索、资源应用等资源管理和应用功能。
实现方式:或购买商业化资源平台做公共链接(需遵循专题学习网站规范、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
(4)专题学习应用工具。为学习者提供能应用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的工具。实现学生在线交流、讨论主题知识、反馈学习情况等功能;体现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实现方式:交互式Web网页、论坛,其定的工具提供功能介绍和在线下载。
(5)最新研究进展。此专区在专题网站基本组成里面原本没有,但在学习网站试用后,有老师提出建议,既然是自主式、研究性的学习网站,能否结合专题需要,围绕本学科发展,引入“最新研究进展”专区,促使师生紧跟学科发展,在网站创设环境下围绕专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6)名师。此专区的设计也是源于学院申博建设宣传需要,围绕专题学习网站使用对象,对学科教学名师做重点介绍,还可根据需要,链接学校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网站。
(7)专题论坛。按学科性质,分为主版块与子版块(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划分),主版块主要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生园地、教师园地,后来根据需要又增加了中医药文化板块;论坛日常运行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按照不同权限,让学习者可以按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发问、回答。
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某一研究专题的来龙去脉,形成对专题研究更加全面的认识。
实现方式:架设开源论坛并与专题网站做相互链接,专题网站用户数据库与之共享,从而实现一站式登录,在论坛发表主题,参与讨论。
(8)专题学习评价。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并将其设计成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或以其它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学习评测。如知识评价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等。
实现方式:Web网页在线自我测试,教师利用后台管理系统、论坛等对学生做出评价。
以上均通过统一管理后台实现了模块设定、基础知识、专题知识等的添加和修改,并通过用户角色及权限限制,确定由各学科指定骨干教师或学科秘书负责内容审核与更新,最终达到了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目的。
6结语
学科专题学习平台网站自2011年2月投入使用以来,广大教师及学生踊跃注册使用,并提出不少宝贵意见,网站也经过了多次修改,后又增加了重要二级板块“最新研究进展”,使其功能模块更加完善。同时,整合了学校已有的各类相关自开发、商用资源平台,如医学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知识数据库、临床医学知识数据库、公共教学素材数据库、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等。
篇8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知识规范和知识体系。护理教育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掌握护理教学技能方法,为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选取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4版《护理教育学》教材,通过目录内容的对比,得知现有《护理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如下。详见表1。通过对国内《护理教育学》教材比较得知,其知识体系包括了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护理教育课程、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等。虽然教材理论体系全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足。(1)学生学习获得感不强。护理教育学是一门运用教育学规律、理论与方法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发现护理教育规律的学科。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较难掌握与理解,学习难度高,获得感不强。(2)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的知识体系有着明显的教育学痕迹,多借用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为来阐释护理教育,护理教育理论特质凸显不足,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选课初衷是想多了解医学教育理论或护理教育理论,开阔学科视野,但学习后觉得和教育学原理或概论课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叠,未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学科支撑,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现有《护理教育学》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设置了“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课程单元,包含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护理心理学》存在交叉与重叠。重复性的理论讲授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削弱了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护理教育学》教材优化的原则
2.1坚持立德树人
体现尊师重道教材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指导地位,体现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5]。《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新时期《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传递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新时期尊师文化的民族根基。”[6]“尊师重道”是中华精神文明中师道文化的精髓,《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中,以“尊师重道”为立德树人着力点,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主线。通过对护理教育经典思想的解读、护理教育家榜样引领、护理教育热点问题分析等,引导学生尊重护理教育规律、热爱护理教育学科、崇尚护理教师职业。
2.2对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凸显护理教育特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临床教学能力”[7]。护理教育学课程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关联性的课程,需要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教材体系与内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初步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初步”作为程度副词相对于高级、高深而言,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护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教学提供保障,为研究生阶段护理教育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能力”则是明确了本科阶段护理教育学课程以传授教学理论与培养教学技能为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护理教育学》在教材知识体系优化中,应以护理教学的理论、技能方法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特别是鉴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关注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既契合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又凸显了护理教育的学科特质。
2.3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立体化教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8]。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了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护理教育学》应建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资源。这种资源不仅限于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转化,更应该丰富数字教材元素,开发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使护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二维码、信息链接等方式,提高知识容量,及时为学生推送护理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教师教学实践需要,编写辅助教学的教案、课件、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弥补由于教育学学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护理教育学》编写体例与知识体系
3.1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体例不仅是知识呈现方式,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导引索。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护理教育学》应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设立“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单元教学前,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栏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关键术语”提炼单元教学的核心词汇,发挥提纲挈领作用;“思维导图”运用结构图明确单元知识理论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识记。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栏目。“问题情境”作为单元教学的导语,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护理教育热点现象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课程教学创设情境;“实践活动”则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如观察、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方式,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思考”是在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后设置“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栏目。“单元小结”是总结单元学习内容,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加深知识记忆;“拓展学习”为学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读本,拓宽视野;“自我评价”分为学习收获与学习不足,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2教材知识体系
篇9
[关键词] 工科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人体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 R32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30-04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而上海地处国际大都市,对外交流则更为广泛。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都接受大量留学生,因此全英语教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校留学生教育相较其他院校而言开始的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00多所接受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大学。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持续拓展,我校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接受海外大学的交流与进修生。其中,来我校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进修的大多是从事医疗器械与食品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肯尼亚、卢旺达、叙利亚、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他们来到中国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培训,因此,进入学校后主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学生以必修或者选修的方式学习[1]。关于对工科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笔者已经有所阐述[1]。对留学生的解剖学教学计划基本上参照我院研究生要求执行,但在教学、考试方面的要求稍低。本文将人体解剖学在工科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
1 目前教学现状及遇到的困难
1.1 语言交流障碍
我院留学生多来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应用能力比我院一些教师甚至还强。比如有一名印度留学生,在英国有3年的研究生经历,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过英文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仍会遇到困难。第一个问题是留学生的口音很重,把国际音标的清辅音 t、k、p 读成浊辅音 d、g、h。而教师大多接受的是标准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教育,从没有听过带有口音的英语。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留学生用带有浓厚的当地口音的英语与教师的“中国式口音”混杂起来,造成“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说的你也不明白”的情况,使得彼此交流经常会产生误解,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个问题是人体解剖学课程的专业术语多而生僻。全身骨头就有206块,肌肉就更多了,有600多块,再加上身体九大系统各个部分的器官,需要记忆的单词以千计数。这其中很多单词非常生僻,如头侧部耳上方叫“颞部”,胳膊又分“臂部”和“前臂部”等。即使是专业教师也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这些专业术语的写法和发音,这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1.2 文化和素质方面障碍
我院留学生在教育体系、教学理念、课堂组织上和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学习上有一些困难。目前,我院留学生中人数不多,因此,常把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放在一起上。这样的小班课程能明显感觉到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非常认真主动,布置的作业不仅能完成还能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老师常常会因为利用很多时间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使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而一些留学生则不愿学习,上课时间概念不强,经常迟到甚至旷课。这些问题和他们自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1.3 教材缺乏,课时限制
工科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方面还有一些困难。目前国内并无明确的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材[1],而我院使用的教材多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教材。当然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全英文教材就少之又少了。目前我院对留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内人编写的双语教材。这个教材与国内中文教材相对应,教师使用起来较方便,但对于那些英语接近于母语的留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另外,这些教材多是为医学专业学生而编写,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医学的留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除了教材方面的困难,课时方面也有所限制。人体解剖学课程在医学院的课时相对较多,内容丰富,总学时约30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为尸体解剖和观摩,以动手操作为主[2]。而工科专业留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总共36学时,且没有安排尸体解剖和实验课[3]。与医学院比较[4],教材相同的情况下,课时却压缩了将近1/4,在学习的时候常感觉重点不突出。而我院的研究生虽然课时相同,但大多已在本科上过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工科专业留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医学基础课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与那些已有基础的学生相同的学习内容,是相当困难的。
1.4 教师工作量和回报的矛盾。
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工作量大:要找英文教材、重新编写教材、备全英文课件和练习口语。在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付出比平行中文课程多好几倍的工作量。有人曾做过统计:中文课程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5∶1,而全英语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 20∶1。既然全英语教学备课时间要多出4倍,那么回报是否也同样加倍呢?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全英文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与一般课程教学工作量是等同的,甚至在申报一些教学奖项上也有偏颇。大学的教学奖项大多偏重于本科教学,而针对研究生则很少。这种政策上的偏重极易导致教师不重视全英语课程,甚至出现申报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寥寥无几。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为主,例如我校对教师的考核情况,其中科研比重甚至占到一半以上。年底考核,晋升职称更是直接与科研挂钩。教师使用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却在教学效果、课筹、工作量计算上都不如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显得回报比率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优秀的教师无法全心全意的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甚至抵触全英语教学。
1.5 教学手段缺乏
与医学院校不同,针对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为辅。我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理论课时为48学时,辅以实验课时16学时[1,5]。而留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就更简单了,只有36学时的理论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欠丰富。一门本应以动手操作和观摩为主的课程,变为以教师讲解为主,这让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顾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内容,因此难以讲的很深很透,更谈不上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了。
经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总结,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医学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对本教研室而言,全英语教学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通过与同行专家的交流,经过对存在问题的仔细分析,笔者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2 解决方法
2.1 勤练内功,加强师资选拔与培养
从同国际接轨的方面来说,应加强全英语教学的培训和锻炼。匮乏的师资是长久以来困扰全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师资的培养需要长久的计划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加强师资的选拔。鉴于医学课程与英语专业跨度较大,所以最好的师资莫过于经过专业英语培训的医学专业师资。本教研室教师均为医学专业院校毕业,且有多一半的教师还曾到国外访问交流,在教师资源上还是有优势的。这些教师如果加以专业英语培训将会是非常好的全英语教学师资。其次,重视师资培养。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口语与听力的熟练应用,所以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训应放在这两方面技能上。当然,最好的培训方法莫过于采取出国培训的方式。最后,还要增加双方沟通。关于语言障碍方面,我院留学生与医学院留学生的语言习惯很相似[6],如英语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口语带有浓厚的口音和大多是清辅音和浊辅音分不清。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加强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经常与留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发音特点及表达方式,这一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留学生的本国文化和习俗。在备课方面不仅仅简单的背诵英文教材,更应该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使得在课堂上能够用英语准确熟练地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近几年,我校在全英语教学师资培养和英语培训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如设有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和国际师资课程培训项目等。每年会选送一批人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英语,这些措施使得教师的全英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本教研室毕竟开始全英语教学时间短,加上受汉语母语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很多方面还在摸索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强记解剖英文词汇,用英文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全英语教学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2.2 改编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程教材
面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及辅助材料不足等缺点,应适当地进行教材的补充和编写。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最新的医学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以此来扩充并更新日常的教学内容[7-9]。因我院留学生大多为研究生且英语水平较好,对这几批留学生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英文原版教材往往价格较贵,将给这些来自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因此,可从学校图书馆借用外文原版教材,也可根据情况采用电子版英文教材。目前给留学生使用过《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Sylvia S主编的原版教材,电子版使用的是《Gray's Anatomy》等教材。当然除了改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技巧,可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等。这样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CBL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当减少专业术语量和难度。注意内容的选择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做到既完整、连贯、全面,又能够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形象生动。突出与留学生相关专业的联系。
2.3 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付出与回报不匹配
全英语教学要付出成倍的工作和付出,如果长期的辛苦努力得不到回报,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于教师的工作付出得不到回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国内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中山医学院采取的是提高留学生班上课的基点和课筹,大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侧面上激励教师参与留学生班的教学。为了解决根本问题,他们还提出,在各个高校是否能够把参与本校全英语教学作为晋升或者考评的必要条件[10]。我校目前对全英语教学的支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提高全英语教学基点。我校计算教学工作量以教学基点为基础,根据理论课时和所选学生数浮动。计算公式为理论教学工作量=总学时×[教学基点+(选课人数-40)/选课人数]。一般课程教学基点为1,而全英语课程教学基点为1.5。②设立专门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目前本校已开设有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校级全英语示范课程以及市级全英语示范课程,这些课程均有相应的基金支持。③对全英语课程予以科研项目支持。本校设有校级全英语核心项目,上海市设有市级全英语示范项目等,均有大量经费投入。这些政策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毕竟是小范围,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委和学校等相关部门还需要设立以下长期政策:①增加全英语课程基点。②设立全英语精品课程。③把全英语教学也加入职称考核评定。④加设全英语课程的科研项目。
2.4 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选择最适合工科专业全英语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调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我校教学课件均已采用多媒体课件,可适当增加一些教学视频和手术录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医学基础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安排观察临床手术、解剖动物等实践性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如德国海德堡生物塑化机构制作的视频《anatomy for beginners》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很适合作为留学生的课堂辅助材料。②采取以CBI为主导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CBI教学法[11],即基于内容教学法,是国际公认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一[12]。CBI教学法的使用是把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最优手段之一,可以大力推进该教学法的使用与研究[13]。本教研室采取的措施是每次设一讨论主题,课堂上以“圆桌型”座位方式,有小组讨论和整组讨论等形式[14]。如讲运动系统章节部分,安排讨论的议题是“腰椎病的预防和治疗”。先安排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内部讨论,然后进行组间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较为自由,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对于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否则会影响讨论效果。
CBI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技巧:①用最直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组织学的兴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首先要介绍医学术语,在介绍人体结构时要在特定的姿势和状态下,如介绍解剖学的3个面:水平面(将结构分成上下)、垂直面(将结构分成左右)和冠状面(将结构分成前后)。教师拿一面包,指导学生用小刀从3个面将其切开,帮助其理解。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学科,牵扯到大量专有名词,很多词汇生僻,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比如胳膊叫上肢,大腿叫下肢,屁股叫臀部,上臂屈侧肌肉叫肱二头肌。笔者采取让同学们点读的方式,当学到消化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点读出消化道的起止点;当学到运动系统时,让学生在身体表面摸到骨头,并念出该骨名称。②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引领学生理解结构功能。如理解肺的通气,把肺泡比喻成气球,肺通气的动力则为吹起的力量,阻力则为气球回弹力。经过这番比喻,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便迎刃而解。③用极大的耐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留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国学生不同,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不习惯填鸭式的中式教育,喜欢在课堂上随时发问。在全英文教学的初级阶段,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可以要求学生们将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课后集中讨论。下课后,他们会问很多问题,内容甚至超出医学基础范围。教师都予以耐心的解释,即使遇到一些难题当时解决不了,教师也会搜索相关资料,下次课堂继续解答。这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克服语言障碍,耐心和爱心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重要。④科学记忆法帮助记忆。医学基础专业词汇繁多,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用一些歌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在给留学生教学中则采取了总结记忆法。每章节最后,都把功能相关联的专业名词串连在一起,方便记忆。
3 小结
笔者在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有待加强,以便扫清交流障碍;教学方案、教材要改革和改编,对工科类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制订出符合他们需求的学习计划[5],更好地开展工科专业留学生全英语解剖教学。本教研室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加强教师自身培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对全英语教学有所帮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和内容上的改善,相信全英语教学会越来越专业。但对工科类留学生全英语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有一些经验,还要继续摸索提高全英语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15]。虽然大多数本科也设有英语教学,但目前大多为双语教学。全英语教学主要针对留学生,但留学生人数毕竟有限,全英语教学要有所发展,还要面向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人体解剖学全英文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展开,我们期待同仁们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共同进步,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期望高校、教育委员会等相关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对全英语教学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全英语教学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王艳,陈昌乐.如何给非临床医学生上好人体解剖课[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90-91.
[2] 宋敏,曹更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3,17(15):242-241.
[3] 刘建斌,童小华.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尝试[J].华章,2013,8(8):183.
[4] 王军,刘健华,原林,等.解剖学“大爱无疆、无语体师”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解剖学研究,2013,35(1):65-67.
[5] 王艳,随力,蔡文杰,等.工程专业人体解剖学发展思路探讨[J].心理医生, 2011,5(9):821-822.
[6] 倪世容,倪似愚.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全英文教学的体会[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 2282.
[7] 张洁,靳二虎.留学生影像诊断学见习课全英语教学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94-395.
[8] 王玉,黄光英,张明敏,等.我校全英语留学生班中医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1):53-54.
[9] 王璇,吴蕴棠,黄国伟.留学生营养学全英语教学实践和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7):168-169.
[10] 何文智,杨军辉,陈安,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全英语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13(7):131-132.
[11] 马璟,杨世艳,唐莹.CBI教学模式在航管专业大学基础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9(3):45-46.
[12] 何广惠,江卫华.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CBI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10(1):74-77.
[13] 张丽华.CBI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9(4):262-263.
[14] 崔颖.CBI下6T教学法在商务交流技能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