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要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学概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盛唐诗人岑参有诗云:“忽如一夜春展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把眼前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比作忽来的一场春风的话,那么这场春风将要吹开的朵朵梨花就是学生全面提高的综合素质,而在这综合素质之中最主要的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不断地创新,而新课程改革正是适应也体现了这一社会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这探究即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常见的现象是老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或者是你讲我记,毫不相干,语文课如今已经在“中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名单上名列榜首。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要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自由、轻松自在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课堂是一个舞台,是学生的用武之地,教师不要只做演员,而要多做导演,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绝不能像家长一样指东划西,发号施令,强迫命令学生做这做那。
要明白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强相互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只能降低教学效果。为了保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要首先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让学生有亲近的感觉;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平等的意识;倡导对话,鼓励学生质疑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这样,创新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学起于疑”,疑是探索创新的起点,疑是探索创新的动力,疑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诱导学生善于思考学会生疑,鼓励大胆质疑,再无疑处起疑,这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也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勇于质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学中就应十分注意鼓励启发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和问题,即使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也不批评、讽刺、挖苦,并引导其他同学为他的大胆发言、进步而感到高兴。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就爱说,敢说,爱问,敢问,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极大的引发了质疑的愿望。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三、教授方法,学会独立创新。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若授制之以渔”,语文教学亦如此,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能大胆主动质疑,这不意味着已达到了目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同时,逐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新。比如,在讲授戏剧和小说单元时,让学生尝试表演,让学生在熟悉课本,认真研究剧情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人物生动地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物鲜明的个性以及各种表现手法都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就是人的课堂,就是情感的交流所。不能平平淡淡,死气沉沉的度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各种方法,把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当然,凡事总有个度。不可为了投其所好而刻意为之。
四、丰富阅读,拓宽创新空间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弊端;提问;数学心得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2010年在全国铺开。这场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从2001年正式拉开序幕以来,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结论有褒有贬,也出现许多问题,使得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场教育改革不是中国的空想主义,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在经历类似的教育改革。很多国家也曾经或正在面临我们改革前的教育问题,他们已经改革了或正在改革或将要改革。香港2002年进行教育改革,改革前的教育状况和内地的教育状况差不多,但到2007在与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测量的比较中,已明显看出学生学业水平提高迅速。台湾的教育基本延续的是内地2001年教育改革前的教育,在2007年进行学业水平测量时,比香港落后了许多,但以前它总是比香港高。可见,过去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已不能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式、新要求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根据自己教育改革前、教育改革中的经验与体会,对数学新课程改革谈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同行商榷。
一、充分认识过度形式化数学教学的弊端
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数学教学受西方形式化数学教学形式影响很深。以学习高度形式化、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概念、原理、做题方法很难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造成学习与生活的隔离,数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教出来的学生只会是高分低能。《教育是什么》一书中写道:“人们容易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当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出现,哪怕它比过去的要简单、更正确,也会受到巨大的阻力。”我国古代的数学教育是重运用的,数学教材《九章算经》是为解决农耕、水利等现实问题服务的。早在唐初就将《九章算经》列为数学教科书,并尊为古代数学群经之首。西学东渐之前,《九章算经》是中国数学家的必修读本。纯粹从经验出发而产生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肤浅性,使得我国在高端的数学领域的贡献不大。公元前300年左右,《几何原本》的逻辑演绎范式,几乎决定了自它以后整个西方数学和科学的发展史。西方的数学教育重形式化、重逻辑推理,使得数学研究得以深入,产生了众多的数学大家。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开始感觉到自己落伍了,要学西方,学他们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其中也包括数学教育。于是中国的数学教育也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条件已大为改观,精英教育已向大众教育转化。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去钻研高深的理论,而是希望通过数学的学习,提高自己处理日常数学问题的能力。于是中国人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都进行了调整,既体现数学教育的经验性,又体现其抽象性。在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抽象的数学知识又反过来指导更大范围的实践,使实践更有效率。
二、充分认识过于经验化的数学教学的弊端
在新课改的道路上,由于教育理论水平的不足,出现了唯经验化与唯形式化的尖锐对立,对在数学教学如何融入经验,如何用数学知识来指导经验产生了怀疑,因而决定按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教书,没能正确地对经验进行提炼、升华。有的知识逻辑推理成分要多一些,因而形式化的方面就要重一些。毕竟我们学得更多的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虽然重要,但也不可能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学生曾经或能够体验到的。数学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说要在课堂上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的数学问题都展示出来。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使数学知识的传授变得自然、有活力,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进入课堂的生活情境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生活情境。还可以是选取一些经过教师有意加工改造过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知识来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经验只有经过理性的分析、提炼,成为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理论时,才成为知识。
三、控制提问的数量,提高提问的质量
伴随着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课的课堂上都充斥着数量繁多的提问,数学课堂也未能幸免。这是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误解。以前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接受知识,这样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建构,仍是静态的知识,学生不能内化,因而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现在教师总是让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同样成不了学习的主体。以前是以教师讲为主、现在是以学生思为主。只有学生对某个问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思考才会有所感悟。如果学生对这一问题一无所知,思考也是白费工夫。数学教师应该想一想,教师先先后后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有的甚至是绞尽脑汁也思考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又迟迟不讲,让学生思考、再思考,学生还有听数学课的耐心吗?只有学生经过调动生活经验、调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经过短暂的思考又能回答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或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为让学生发言而提问,看一堂课学生是不是主体,不是看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也不是看学生思考时间的长短,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否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以学生为主体是针对过去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提出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很多时候,学生是很愿意听教师的直接讲授的,教师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比学生知识丰富,在恰当的时候怎么能不讲呢?
四、不要盲目追求高速度
有的数学教师在理解新课程理念的高效率时,理解为了高速度,其实高速度不等于高效率,有时可能恰恰相反。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有的数学教师为了提高高考成绩,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上完了三年的课程,第一遍学习是快马加鞭,到了高三一年的复习时又大而化之,学生的数学功底始终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来,结果高考成绩也不理想。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第一遍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遍学习如果很扎实,在后面复习时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在每一学期都把该学期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扎实,并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呈螺旋形上升,上到二年级的内容时,不忘与一年级的内容联系,上到三年级的内容时,不忘与一、二年级的内容相联系,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这才是真正的水到渠成。当然要做到让教师不赶进度,除了教师要放松迎考心态,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贯通外,还需要学习教材的编订者编订教材时充分考虑各册教材的前后相连,真正体现知识的环环相扣。
五、要写教学心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有了感触,或是成功的案例,或是失败的教训,把它们写下来,可以加深对数学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在写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了,写作的内容不管是思想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都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如果发表出来,好的经验还可以在同行中得以推广,为数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数学教师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从内心上尊重学生,而不是追赶时髦。
参考文献:
篇3
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制约语文课堂教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填鸭式”、“封闭式”、“强受式”和“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这种怀疑的口吻问我这个问题。
我无以回答。我总觉得,以有用无用来评价语文,实在是难以看出有多少合适的答案。
论考试得分,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论学习热情,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学习效率,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如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不能适应。
语文当真这样“没用”?我心的确难平,为自己有职业,更为了语文。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
三、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可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四、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了。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解决。
五、希望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篇4
摘要: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时期医院药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型工作赢得越来越高的呼声,医院药房传统的单一供应模式型,即基本围绕着“药品”进行被动管理,只有药品的调制剂和相关的账物管理等的模式,已不再适应这种形势。探索新形势下的药房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更直接有效的药学服务就成为现今药房的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所学知识、调查结果以及当今发展趋势提出在药房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思路,并力图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思想和理念来加强学生对药学服务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药房工作模式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时期医院药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型工作赢得越来越高的呼声,医院药房传统的单一供应模式,即基本围绕着“药品”进行被动管理,只有药品的调制剂和相关的账物管理等的模式,已不再适应这种形势。探索新形势下的药房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更直接有效的药学服务就成为现今药房的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药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药学人才应在必须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上有所改变,因此,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就必须适应形势进行相应的改革。笔者结合暑期在医院药房对新时期药房工作模式的学习,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及学生掌握技能重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者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精神
1.新时期的药房工作模式要求我们提高药学服务者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精神
随着全社会文化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医学知识的普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公众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的状况,而是追求高质量合理用药。药学服务者不仅要保证提供给患者准确、质量合格的药品,而且要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实施个体化给药,同时确保医疗费用更为经济合理。因此,药学服务者应从用药、饮食、心理保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学服务者的职能应迅速从药品供应管理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上来。因为这是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患者对健康需求增长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药学服务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而具备高素质的业务能力的药学服务者是做好以上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医患关系是当今医院的一个主要矛盾,药学服务者整天与患者打交道,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好药学服务者与患者的关系,首先要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职尽责,认识到自己的每项工作都与患者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待患者态度要诚恳、热情周到,要用“心”去服务,让患者感到亲切、心情愉快,暂时忘却病痛。医学服务者应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弱势”的病人角度出发,诚信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2.在教学中不断培养药学服务者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精神
(1)明确药学服务者在未来药房管理中的职责不仅仅是配方发药,更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各种各样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多方面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更新,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之对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药学服务者一定要熟悉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课程,使学生对国家药品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药学服务者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来引导药学服务者业务知识结构的改进,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药学人员自身继续教育,更新知识。
(3)提高药学服务者的思想素质。药学服务者通过一次次的优质服务不仅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能使患者通过窗口看到医院整体形象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灌输职业道德思想,提高其思想素质,使之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二、在教学中加强药学服务者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学习
1.加强学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学习
(1)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现代药房借助于计算机网络速度快、准确性好、效率高的特点,已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价中解放出来,减少了工作量。对医师处方的书写进行了规范,通过电子处方的应用,使药品名称规范、调剂更准确无误,使现代药房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强了药品的管理,降低了药品的亏损,简化了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了信息数据处理速度。计算机系统可以长期、准确地保存入出药品及有关数据,可以对所有门诊、住院及已出院患者的用药况进行快速查询,这样既可以方便医生搜集资料,又可以方便患者个人或单位查询用药具体情况,从而增加了医院的透明度,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另外,药学服务者可以了解每月药品的盘存数据,掌握当月的盈亏情况,统计购批差计算。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科学、简便、规范,既保证了门诊用药,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药房管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高科技,从根本上实现了药学服务者职能的转变,更加有利于药学服务。
(2)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教学
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有很多优点,同时也是新时期药房工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学习。首先,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计算机信息化方面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其次,引进药房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让学生进行学习及了解,掌握这些系统的内容及操作。
2.加强学生对药房管理制度的学习
药房的各项管理制度较为健全,主要包括《药房调剂制度》、《品、一类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其他如岗位质量责任制,药品购进、验收、储存、保管、养护制度,处方调配管理制度,拆零药品管理规定,特殊药品购进、储存、保管和销售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对于这些管理制度也应在教学中引入,作为几个章节内容进行介绍。
3.加强学生对药品质量管理的学习
药品质量管理在药房中也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学生药品质量管理的学习。药品质量管理主要是对药品入库、药品出库、退药、特殊药品、急救药品等五个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药品进货时渠道正当,出库时质量检查过关,无过期失效药品。对特殊药品做到“五专”,账目要日清月结、账物相符,处方分类装订、单独存放,实行双人保管、调配、复核、签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加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先找寻出我们专业对口行业的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面对药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药学人才在必须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上应有所改变,因此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适应形势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苏伟.21世纪医院药房的发展.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大连.中国医药导报.
[2]黄玉凤.加强门诊药房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药学实践杂志,2003,2:107.
[3]徐建国.医院药房管理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52.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改 主要问题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20-01
从2011年开始,以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为理念,以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为对象的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随着近几年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使得新课改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从我国新课改的倡导到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教学实践中就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为了使新课改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改亟待成长和完善。
第一,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现行教材把教本变成了干枯的读本,要求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性增加了,造成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有限课时的矛盾。
第二,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造成历史学科知识碎片化。高中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专题性的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浅了不理解,深了“啃”不动的僵局。事实上学生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很大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惑。这个问题是由课标所决定的,教师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三,教材知识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在一些专业性知识方面表述更加深入。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社会科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音乐美术方面的古典音乐、印象派绘画等。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在同时期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则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不具备这份“资源”,历史教师又不具备这份“资本”,造成历史教学很难解析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第四,如何落实开放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是有实际困难的。开放式学习,需要校外、课下学习的空间、条件和一定的时间,但学生课业负担不能保障时间。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设想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教科书,从政治的层面贯彻国家意志,历史学科本应具备的人文因素十分贫乏。历史教育本来应当是公民养成性教育,培养有真正公民意识和人文意识的人,但现实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种实用主义主导的功利性教育。
2.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2.1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2上课――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3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2.4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参加学校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3.结语
目前,我国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开展,因此,针对教学现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琼,高中历史新教法探究《文理导航》2013年第7期.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教练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一
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改的路子不是平坦笔直的,而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在这条路上问题是随处可见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观念的束缚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一切改革的最大阻力都无一例外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不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减负”声越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
(二)评价与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的不匹配。我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的许多弊端是大家深有感触的,如“中考升学率成为政府与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用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成绩来取舍学生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权”、“用终结性的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分数仍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评价依据。教育管理者仍“热恋”着应试教育,学校的教学观念仍是争取高分和追求升学率。于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们不愿在别的方面花费精力,只是一味追求分数的提高。追求高分的教学仍着眼于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追求升学率的教学仍注重于某些“重要学科”,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副课”,学校也不希望思想政治教师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校的资源。因此,改革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足。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实践活动资源(如课内辩论、讨论和演示、课外参观、调查、访谈等)和信息化资源(如网上收集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等)。而这些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在调查中80.00%的教师都认为使用新教材的难点在于缺乏课程资源。这就表明,多数新课改实验学校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力度还不够,在观念上也存在着认知的片面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来开展。在江苏新的高考制度下,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主要是看考生的语数外学科的成绩,在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对应的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是关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其他都是“小学科”。为此,学校和领导们也注重这“三大科”的投入,对“小学科”的投入就相对薄弱。比如,思想政治教师想给学生定制时事学习材料,领导们认为没必要。
(四)思想政治课教条化与死板化。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通通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限制了,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即传授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能合法地、合理地、有效地进入教学过程,他们自身也就被排斥在课程和教学之外了,他们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老师教着、学生学着“客观知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也就演变为纯粹的记忆和背诵过程。比如,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对“思想政治课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这个的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270人中有189人认为是记忆和背诵,占70.00%,还有40人认为是空泛、讲大道理,占14.81%,也就是说这个学习过程除了与考试有关外,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人生无关,这又怎么能调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呢?
二
前面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和缘由,那到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要解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改变现状,在总结实践经验及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可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深刻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与理念要求。如果连教师自己也“吃不准”,那么还怎能“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对新课改先行学习领会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新课改的基本教学理念。
理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深入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及学校领导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之前未雨绸缪,首先要为教师讲清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内心深处理解理论培训是实施新课改的必然,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新课改,再分发培训资料,先预习热身,分组讨论学习,初步了解新课程的理论精髓,之后再参加专家组织讲解的理论培训。这样教师对新理念就接受得比较主动,获益匪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努力建设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师资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课改正是需要这样一批有责任心有抱负的专职教师(不是附带的),这些人的积极主导作用也许正是影响新课改效果的重要因素。要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要求,根本还在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自身出发进行提高和完善,主要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
第一,扩充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又渗透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兼容性和相关性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大特点,所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理论知识素质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还应及时掌握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系的理论,如: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管理学、民族学、宗教学、信息学、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知识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
第二,积累相当的教育理论知识。缺少教育理论知识,常常使教师的课堂显得单调乏味,缺乏教学艺术。对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如何看待学科与教师自身的功能与地位,如何将单调的书本知识讲得精彩生动,如何将自己掌握的理论体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学生领会理解掌握的常识性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这些都需要教育理论知识作基础。
(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新课改的评价体系就是公平正义的试金石,来不得半点马虎。
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和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作出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从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评价行为。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打破以往“一尺量优劣,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把书面知识考核和行为考核结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品行表现的多样性,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监控和考核,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控、自我教育,使政治课的评价功能从注重鉴别与选拔转向激励与教育。
第二,实施综合考评,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新课程评价强调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纸笔测试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教育部颁布国家课改实验区2004年中考和中招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的、综合性的素质评价应该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公开、公正、公平,能够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所以,实行综合考评能有效的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以评促教、以教促学的教育目的。
(四)着力营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氛围。“大气候”是我们常用到的热门字眼,初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也需要我们去营造这样的“大气候”——一个相适应的教学氛围。
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情趣性。
第一,语言表达应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名言警句和漫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
第二,理论分析应简明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同时也符合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
第三,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应多样化,如适当使用传统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情景再现、小品表演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中多种器官并用,学得懂、记得牢,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总之,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要敢于向传统观念、习惯、政策、措施、利益发出挑战,不断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的变化,真正推动新课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必须走下去。我相信,只要广大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就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走出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光,蓝维等.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2]赵爱华等.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董红.创造型教师基本特征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39-01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实施,我校于2010年8月正式步入全国新课改的行列之中,我有幸成为了我校新课改的第一批实践者,担任2013届三个班的物理教学。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应该说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作为我校第一批新课改的实践者,在这四年多的新课改教学中,有不少感受和体会,下面就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教学建议谈谈个人的看法。
问题一: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理解偏差,角色失误
有些老师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理解偏差,认为是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对高中课堂实行推倒重建,以适应新时期p新高考对教学改革的需求。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教学问题的理解认识比较肤浅,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少p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讲或少讲)。最终使所谓的“高效课堂”变成了低效课堂甚至无效课堂。
应对策略:正本清源,活学活用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师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要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来安排,是学生活动的辅助者。但新课改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要在教师的控制和指导下进行。那么,在课堂教学具体实践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根据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p难点。
课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深刻领会课标,并按照课标要求,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设计,以此为指针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这一任务是学生无法完成,无法取代的。
2.创设合理的思维情境,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优秀教师往往能够恰当地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联系社会生活的事例,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愉悦中展开。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闪亮火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思维误区,适时纠正,帮其回到正确的思维上来,长此以往,学生活用知识,敢于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便可得以养成。在讲物理习题时,教师要贯彻正确的解题思路,特别强调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易错点,找出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剖析出错的原因。
因此,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确确实实讲在当讲处,授在疑难处,疏在迷惑里,导在愤悱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
问题二:轻效果,重形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差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明显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有意识的把这种学习方式引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但学生是合而不作,作而不合,究其原因:(1)教师提供的问题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2)为合作而合作,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问题都合作。(3)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4)合作学习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
对策:
1.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2.精心设计设计问题、认真准备教具,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教具也要认真准备,尽量减少教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
3.做到科学分组。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
问题三: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对策:
篇9
李良荣: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农村,在浙江宁波镇海。在农村生活,我经常和一群小孩子一起上山砍柴,下河摸鱼。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可能就是我小学四年级以后的班主任,他的名字叫张资平。我的家和张老师家离得很近,和邻居差不多。寒暑假就经常跑到老师家里去。张老师有一个皮箱,装的是各种各样的书。我随便帮他做一点事情,有的时候是砍一担柴啊,有的时候下河摸点鱼虾啊送给他,这样他会抽一本书给我看。我到五年级的时候,一般《水浒》、《三国》都可以看明白了。看多了之后呢,我就经常给一帮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子讲书里面的故事,这样一来,远近很出名。
那个时候看的东西一直影响到我上初中以后。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成绩是班里最好的,被保送到镇海的柴桥中学。但是只读了一个学期,全家就搬到上海来,所以我就到上海继续读中学了。
蔡颖:您大学本科读的就是新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新闻感兴趣的呢,是读大学以前,还是做新闻这一行以后?
李良荣:我考大学之前根本没想过要学新闻,读新闻,主要是因为我这个人好胜心太强,当时大家都认为复旦最难考的是新闻系,所以我说我就报新闻系。我中学的时候成绩也一直很好,门门功课都很出色,当时还是学校团委的副书记,正书记都是老师,副书记是学生能担任的最高职务。我的好胜心也是那时候养成的,就是说一定要做最好的,这是我的一个性格问题,并不是对新闻有什么热爱的感情。我家在南市区,当时南市区在上海是属于比较差的区,从来还没有一个学生考到复旦新闻系,所以我说我就要去考。当时我根本没有要当新闻记者之类的志向。
蔡颖:您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出版成书以后,我在后记里面读到,“3年的研究生,这篇论文花了两年半时间,为了写这7万字的论文,我手抄了30万字的资料。”
李良荣:对呀,那些资料我到现在还保留着。写论文要找旧中国的报纸,当时没有资料,我们很苦啊,到处去找,新闻学院的资料室里有一部分,还有一些呢,要到上海图书馆去找。整整一个半月时间,每天早晨6点多我们就要从学校出发,坐车到上图刚好8点多。人家开馆了马上进去,找到资料我就把它抄下来,拼命地抄,一本一本的。那个时候没有复印机,而且就算有设备也不会让你复印,因为那些时间太早的报纸纸张很脆的,不能复印,不得不全部靠手抄下来。手抄得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到新鲜的东西就抄下来,当时不知道有没有用,拿回来慢慢再去消化。
蔡颖:您那本书后记里还提到,“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时候就早上买四只馒头,中午一口馒头一口开水,5分钟吃一顿饭。”可是您说:“当时只感到一种幸福,因为又有了重新读书做学问的机会,这是‘我’十年梦寐以求的幸福境界。”为什么您对20年前艰苦的研究生生活如此怀念呢?
李良荣: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在努力完成一件事情,而且是自己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以前没有过这种成就感,人家叫你起草报告你就得写,哪有自己喜欢不喜欢的。我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了一种事业感,写论文是我自己愿意做的,这样再苦我从来不会感觉到厌倦。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还小,我没有额外的收入,一个月就51块5毛钱的工资。一个月30块钱要交给家里养孩子,实际上自己就20块钱生活费。在这么个条件下读书,物质条件是艰苦了一点,但是我那时候很满足,觉得有奔头儿,有一种振奋的、向上的劲头,感到自己可以重新读书,做学问、做事情。
蔡颖:据我所知,您最近连续两年是新闻学院毕业班的学生评出来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您是怎样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
李良荣:怎么说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热爱学生,这样才能热爱这份工作,做好它。有的老师上了几年课可能会产生惰性,就觉得厌倦了,但我不厌倦。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好或者不好的时候,但是无论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情,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最好的心情。
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新闻学概论》难上,因为是纯理论的东西,不容易讲明白,学生听着也觉得枯燥。但这门课我讲了整整20年,而且我从来不厌倦。我每一年讲它的时候都会补充很多新的东西在里面,一些最新的例子、材料和学界的新观点。这样的话,总给我自己和我的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不管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还是其他某种想法,我觉得我给一年级刚刚进来的本科生上这门课,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一辈子对新闻信念的理解、认识和追求。
蔡颖:您觉得做老师的真义在于什么,或者作为一个老师,您最想给您的学生什么呢?
李良荣:我从来不说什么远大的目标、理想,为祖国为党培养人才之类的话。就一个东西,从心底里从感情上爱学生,其他一切都是空的。说这个话,我是真心实意的,我觉得学生都是很聪明的,你骗不了他们。你用心对待他们,学生是能感觉到的。我心底里觉得学生可爱,热爱自己的学生,打个比方,我就像老母鸡一样,保护着我所有的学生。新闻学院的人都知道,可以得罪李良荣,但是不要得罪他的学生。这样我也换来了学生的爱。
我最想给学生的是――怎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他们以后出去都是当记者的,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一个有良心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记者,做一个真正关心老百姓的人。
蔡颖:那您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是一个学者吗?
李良荣:在教师和学者之间,我首先是个教师,我得先尽一个教师的本分。如果做学问和当教师之间有矛盾的话,我会放弃做学问而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学生有事来找我,我都会拿出时间、拿出耐心对待他们,这一点我的学生都知道。
蔡颖:很多学生觉得你很有个人魅力,有位同学告诉我,他之所以报考您的博士生,是因为您既是一个做学问的行家,又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您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呢?
李良荣:我一直认为,不要死读书,绝对不是书读得越多,学问就能做得越深。生活得有节奏。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性格,永远都是很本色地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最讨厌别人做作,或者故意做出高深的样子。我想怎么做,就做了。我的确也是个很喜欢玩的人,玩给了我很多精力很多乐趣,一个人如果不会玩,就没有乐趣了,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天天那么枯燥地生活,天天做学问,这个“学问”是做不好的。而且,我已经到这个年纪了,可以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这是我这么大年纪的人的特权了。当然我对自己的控制已经很自觉了,玩起来也不会很过分,但我绝对是一个真实的人,不会故意做出一副严肃的学者样子。你们不知道,我唯一喜欢看的电影是武打片,还有拳击比赛、足球比赛我爱看。
蔡颖:很多您的学生都觉得李老师的心态特别年轻,甚至比年轻人的思想还开放,您是怎么保持这种心态的呢?
李良荣:那是因为我一直和学生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我绝不是故意讲客气话。实际上学生交给我的作业,我并不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批改,我学得比他们还认真,是吸收他们的东西。不管一份作业写得怎么差,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去看,只要里面有几句话、几个提法是好的、新的,我都会把它抄在自己的本子上。我觉得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啊,他们见识很广,接触到的有些东西是我没看到的。虽然我这个人非常傲气,但我从来不停止学习,不断吸收别人的东西。现在,我有点恨自己的就是记忆力比以前差了。
如果说我比别人用功的话,还有一点,就是我跑媒体比别人跑得都多。我有很多学生在媒体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苦恼,和同事之类的不好讲,都愿意和我讲。毕竟我是来自教育单位,搞学术研究的,跟我说实话谈问题他们没有顾虑,这样我可以了解他们好多情况,又会向他们请教好多东西。这样一来呢,我有时候也给他们出出点子、搞搞策划,而他们也给了我很多,至少给了我一大堆问题去思考,让我感觉到可以一直追随新闻实践的脚步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的所有论文都是来自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了解决困扰新闻实践者的问题,这样我也能够抓住最前沿、最尖锐的东西。
蔡颖:您从教这20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良荣:做教师,确实给我很多快乐。我的所有收获嘛,用古人一句话说就是“桃李满天下”。我到任何一个地方去,我的学生哗啦哗啦都上来了。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做学问、干事业的,他们做得很有成就感,这个也就是我的成就感。感觉到自己的学生刚刚进大学的时候,不懂事、毛手毛脚的,过去这么多年,一个个都成了有用的人,也为人父母了。什么叫“桃李满天下”?我觉得只有当老师的人才会从这句话中切身感受到这是多么快乐。
我的最大成就,是我培养了一大帮子学生,并不是说我为祖国培养了多少人才,我就感觉到自己很快乐。幸福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和生活目标,医生能够把一个垂死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是他的快乐;一个记者写出很多好的作品,被社会认可,他也感觉到快乐和幸福。这种快乐没有什么差别,就像做教师也好,当木匠也好一样的。
蔡颖: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或者说劝告呢?
篇10
【关键词】网络新闻 可扫描性 建构
网络新闻的受众主体呈年轻化,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讲究效率。此外无论从阅读时间还是阅读效率来看,网络阅读的心理卷入水平要明显低于纸质阅读。同时,网络文本的超文本特征使得网络受众不再是媒体提供什么,就阅读什么,受众开始掌握主导权。网络文本非线性以及网络新闻阅读环境、受众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受众阅读时间短等都使受众为网络新闻阅读构建出新的阅读模式,其特点便是扫描式阅读。
一、网络新闻的可扫描性
Jakob Nielsen在一项关于人们如何阅读网页的研究中发现,79%的受试者只扫描网页,仅16%的人逐字阅读。他建议网络新闻采用可扫描式文本:强调关键词、有意义的标题、一段一意、倒金字塔、缩减篇幅等①。
对于受众具体如何扫描,Nielsen 2006年一项“眼动研究”记录232位用户的网页阅读行为。他发现,网络新闻最明显的阅读模式是类似“F”型。受众注意力首先是水平移动,经过文本区的最上面部分,这就是F字母的上面一横。然后,注意力往下移动一点,接着在水平方向移动,覆盖一个较“第一横”短的区域,这是F的第二横。最后,用户以垂直运用的方式阅读剩下的部分,构成是F的一竖。但扫描模式并不总包含上面的三部分。根据眼动仪记录的热量图,Nielsen总结了三种阅读模式:E型(当受众对文本底层进行水平阅读时)、倒L型(当受众只对最上部分进行水平阅读时)和F型,F型是最主要的模式。②
与传统平面新闻线性的精读相比,网络新闻是一种非线性的扫描式、跳跃式的阅读,不再需要从一由二至三的阅读。然而,这种扫描式、非线性阅读往往使受众在超文本彼此串联链接中,容易出现认知负荷和迷路现象。网络新闻受众非线性且呈F型的阅读模式,需要我们重新考虑传统的故事讲述方法,去解构和重建它,使之符合该种扫描式阅读。在这里,我们称之为网络新闻的“可扫描性”(Scannability)。
本文所要建构的“扫描性”,是为了使受众迅速、切中关键地获取信息、保存信息而为网络新闻构建写作、编辑模式与方法。本文将这种扫描性构建在三个层面:网络新闻的结构、网络新闻的标题和导语、艺术装饰性的其他元素。对网络新闻而言,网站建设、网页的设计、文章在网站的位置、整合等等也是构建网络新闻扫描性的可行措施,但本文暂不予关注。
二、图纸—网络新闻的组织结构
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与排列。结构可以帮助提高观众和读者对报道的理解,加强他们的参与程度。③好的结构本身即是一种标记,这是我们构建网络新闻这座大厦的设计图纸。为网络新闻构建出一种利于扫描阅读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章标记,对信息的获取、理解都将产生促进作用。产生于电报时代的倒金字塔对网络新闻是否适用?还是应该另有一种叙述模式?
网络新闻研究者不约而同采用“层”、“区块”或类似概念作为网络新闻段落单元。Mike .Ward强调要确保每个区块能够独立。人们可以只用阅读任意一区块,而其他区块不阅读,而这一阅读仍然具有完整意义。同时,超链接使一个区块可以与多个区块相链接。而传统平面媒体自然段之间逻辑关系是紧密的起承转合,相互勾连,人们无法只阅读其中某段或某块。
层块是组建网络新闻的砖块,我们认定“层块”是网络新闻的基本组织单位。那么,区块和区块、层与层是依据何种模式组织,以便网民在超文本非线性的交互串接的迷阵中轻易地获取信息?
以“F”型为主的阅读模式,意味着,对于除文章开头之外的其他部分,受众只做纵向阅读而非横向阅读,受众的注意力只对每个段落开头稍作停留。从受众阅读模式来看,注意力很大程度上从多到少分布。从根本上来讲,倒金字塔就是这样一种原则,只不过它是按重要性的大小排列。因此,网络新闻的阅读模式是要求采用“倒金字塔”模式的。正如艾丰所言,“倒金字塔”的实质就是快速交流的逻辑,既是快速表达也是快速接受。
“不论是在网络还是在其它媒体上,‘倒金字塔结构’都是硬新闻报道的一种主导性结构。这种结构在许多方面都几乎完美地适应了网络媒体,同时它还与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紧密相连”。④保留倒金字塔结构,按照重要性或是相关性来排列区块或层,区块之间相互连接。这种结构是与网络新闻的自身的及时性、互动性、链接等特征以及网络受众注意力分散、阅读速度快、阅读时间短等特点相适应。
三、模型与门户——网络新闻的导语和标题
1、导语—微缩模型
网络阅读的阅读模式以F型为主,为了满足受众的这种阅读模式,我们应当把最关键的信息放置最前面,以便受众能够在开头就能扫描获取关键信息。而这最关键的F的第一横,便是网络新闻的导语部分。
传统新闻的导语一般提供新闻五要素中最关键的某一个、某几个以便吸引读者往下阅读。这意味着,网络新闻的导语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至关重要的信息。BBC新闻在线有一个“4段原则”。他们在其记者工作手册《网络记者》(the Online Journalist,2000)中强调,尽可能多的至关重要的信息应该放置在一个故事的前四段,包括上下文和背景,这是为了确保故事会有意义。⑤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互联网用户希望他们的新闻是放在“胶囊”中的,他们想尽可能快地知道谁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新闻的导语可以分为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直接式导语无疑应该是网络新闻的中流砥柱。更进一步,与传统平面新闻相比,这种直接式导语应该像门彻所言具有包裹新闻的“胶囊”作用,也就是说“撰稿人应该努力在导语里面回答五个W与一个H”⑥此种导语类似于论文的摘要,我们不妨把这一层叫做导语层或导语块。它已具备新闻故事所有基本要素,就像网络新闻这座大厦微缩模型,受众单阅读它便可管窥全豹。
2、标题——大门小户
伯恩特学院2000年出版的《网络阅读习惯的眼动研究》再次证明,网络读者首先跳转到标题、题注和故事概要,而不是图形和图片。⑦网络新闻标题大致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就是吸引受众点击链接到正文。其二,即便受众不链接进正文,只浏览标题也能大致明白新闻内容。这是网络新闻标题应具备的双重功能。网络新闻受众往往对标题形成第一依赖,网络标题往往决定是否点击链接。通过提炼突出新闻要点,慎用长题,使用实题等原则。区块化写作要求网络新闻用多级标题。
四、艺术装饰品——网络新闻的其他要素
Morkes&Nielsen认为能够强化网络新闻的可扫描性的元素包括“标题、黑体、制图、主题句、目录”等。这里,笔者认为构建网络新闻可扫描性的第三层面(微观层面),包括文字(字号、粗细、下划线、颜色)、多媒体元素(图片、视频、音频)、目录链接等。
文字方面,网络新闻与传统平面新闻差异不大。由于电脑屏幕对人眼的不适感,网络新闻字号的大小、字间与行间距的适中显得尤其重要,不能过于紧凑也不宜太过突出。
网络媒体是一种超媒体,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媒体元素,这正是网络新闻较传统新闻独特性所在。以图形为例,“在超文本文件中有效地利用图形,可以帮助表达作者的意念”⑧同时,在文前设置目录并链接,这些目录可以就由文章各个区块的小标题组成,点击即可链接到相对应的区块,起到索引作用。无论是图形等多媒体元素还是链接,都可能因为运用不当而造成夸张、误导、分神等情形。图形可能分散注意力,超链接更是可能让人找不到回头路。所以,多媒体元素的应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这些元素归根到底要为新闻主题服务。正如克雷格所说,应将网络新闻打造一个内容丰富、信息完整的“新闻包”,各个部分、各种要素都要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就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⑨
参考文献
①Jakob Nielsen(1997,October1). How Users Read on the Web.From
②Jakob Nielsen(2006,April 17).F-Shaped Patt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From
③⑥梅尔文·门彻 著,展江 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④⑨理查德·克雷格 著,刘勇 主译: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⑤Mike Ward.(2002).Journalism Online.Oxford:Focal press,112
⑦Mike Ward.(2002).Journalism
Online.Oxford:Focal press,03
⑧林华,《文本呈现模式及讯息设计之研究》[Z]. 台北:中华传播学会1997年年会暨论文研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