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现象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教育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向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其中学生是被管理者,而学校是管理者,教育理念向来都是“以人为本”,这又说明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调查发现,在部分学校,虽然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有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却可能忽视“平等”二字。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竟然是“怕”,一些学生也缺少对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感。当前还存在着一些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甚至身心健康明显是不利的,这是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精心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
“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虽然已经积极渗透于各个学校,但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意识地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现就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进行以下的探讨。
1.体罚,侵犯学生人身权利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原以为不会再出现体罚学生这种事情。然而,却在网上看见“男老师打女学生”的视频。这件事情引起了各界关注,多数人不能理解一个教师为何会这样粗暴地对待学生。最后,教育厅对这个打学生的教师进行了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教师应该是循循善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风细雨,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应该用“体罚”。我国的《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均规定,教师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教师体罚学生是直接侵犯学生的人身权,而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其中包括公民的生命、自由、健康、人格、名誉等权利。教师若随意侵犯学生的人身权,从法律意义来说是触犯了法律。
2.语言伤害,侵犯学生人格尊严
由“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的“你认为最急切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校园伤害三大问题(即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之首。语言伤害会对学生精神以及心理带来潜藏性的损害,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性格习惯的养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语言伤害在课堂上较为典型的就是“你怎么这么蠢,这种问题也回答不出”“你是猪吗”“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等等。这些语言伤害,对学生的摧残在外表上似乎难以察觉,所以,个别教师用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顾忌。然而,这些语言伤害带给学生的有时甚至比体罚带来的伤害还要持久、痛苦。这些语言伤害,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生活勇气,造成厌学、逃学、违法等严重后果,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教师的语言伤害,其实是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权。
3.差别待遇,侵犯学生平等受教育权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其他方面的长处,甚至有些教师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给予差别性的待遇。比如,安排座位时,学习成绩好的往往可以优先选择座位;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如果纪律还差,有的教师还会将其赶出课堂,甚至说出“你不要上课,别影响其他人上课”之类的话。这在侵犯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在有差别的待遇中,部分学生感觉自尊心被伤害,从而变得自暴自弃,既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原因
每个公民在履行自己义务的同时,也有着享受自身权利的保障。在有的学校,学生的一些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而一些学生权利受到侵犯的本质原因,是因为部分教育管理者民主意识的缺乏以及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匮乏。
1.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意识匮乏
学生的合法权利被侵犯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意识缺乏,不懂得学生有哪些权利,不懂得如何尊重学生的权利。部分学校教师对民主意识的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淡忘,使其不能明确地知道学生拥有哪些权利。这样,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任性而为,从而可能在无意识当中侵犯着学生的权利。
2.部分学生对自我权利的保护意识匮乏
中小学生因其年龄和心理的稚嫩,使其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在被人侵犯自身权利时也几乎毫不察觉。自我权利被侵犯时都感觉不到,也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则被侵犯的几率会加大。因此,学生应当学法守法,在被侵犯权利时能及时进行自身保护,采取适当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四、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避免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对策
要想减少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学校相关制度的完善;当然,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但这也离不开懂法律的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现就怎样改变教育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这一现象进行以下的探讨。
1.强化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思想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自身的民主思想,在思想道德、言行举止上起到表率作用。教师也只有个人素质明显增强,知法守法,才不会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所以,中小学应当设置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让教师懂得“什么是民主,怎样做到民主”“什么是权利,权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只有让教师知道哪些行为侵犯学生的权利,才能避免今后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的权利不被侵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培养中小学生自我权利保护的意识
学生是自我权利的保护者,若学生本身缺乏自我权利保护意识,则会更加容易被人侵犯。所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班主任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班会,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讨论,对学生进行自我权利意识的培养。在国外,有很多课程就学生权利与规则意识进行教导,我国也可以借鉴学习。例如,在各学校开设“自我权利意识培养”课程,让学生明白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该怎样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自身的权利,还能使学生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合法合理地去维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自身权利最有效的保障,学生和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才能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与被管理中才会有着微妙的化学反应,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侵犯与被侵犯权利的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本质原因是部分教师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深人了解“怎样做是侵犯学生的权利”,做一个知法守法、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好教师,在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友好的教育管理。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知道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适当地拿起法律武器对自身的权利进行保护。
4.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知道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因其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有时难以知道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在自身权利被侵犯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权利进行假意的剥夺,然后告诉其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珍惜权利的意识。在剥夺其权利的同时也使其了解到侵犯他人权利的不尊重性,今后其对待他人的权利就会表现出尊重的态度。也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使得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当然,在进行假意的权利剥夺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其明白这只是假设,不要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五、结束语
篇2
一、现行教育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其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与中小学教育有关的法律主要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同时,作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国家教委)了许多部门规章,各地也制定了许多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规章,可以说,教育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法律和政策制度中存在许多缺陷,成为横在学校和教师工作中的一道道坎,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这种缺陷和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法律制度对学生重权利轻义务,保护过度,约束不力,造成学生法纪观念淡薄;而对学校和教师约束过多,权力过少,教师的尊严和安全失去保障
教育法律也好,教育制度也好,对学校和教师的义务与责任规定得比较多,要求很高也很详细,而能行使的权利却不多,尤其是没有有效的教育管理权,教师对学生说不得、批评不得、更是体罚不得,否则就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处分,同时还会受到家长的威胁、辱骂甚至殴打。相反,法律对学生的权利规定得很全面,而对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规定得很少很笼统,尤其是学生违纪违规所应承担的责任,法律制度几乎没有规定,使学生成了无所约束的自由主义者,导致部分学生法纪观念十分淡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百般宠爱,国家的法律和教育主管部门居然也对学生百般庇护,让家长有了一个很好的靠山,对教师有了个很好的呵斥理由。在这样一种极不对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可以随意违纪,可以随便辱骂甚至殴打教师,而教师却不得还口,更不许还手。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出了问题,有关部门往往把板子都打到教师身上,给教师难看,教师的尊严受到严峻挑战,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所以,对违纪学生教师哪还敢去管,安徽教师“杨不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教师没有惩罚违纪学生的权利,就不能维持好课堂秩序,就不能将知识完整、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就会失职,最后又是教师的错。教师管不是,不管也不是,两头受气。
2.削弱教师的教育管理权,剥夺教师必要的惩戒权,使教师难以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把教师推向非常尴尬的境地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之中,思想活跃、精力旺盛、表演欲强,但是自控能力比较差、是非观念比较弱,在学校里和班级中经常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甚至违反法律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和教育,必要时辅之以一定的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才能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自觉性还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在国家和社会还没有为学校教育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后续保障措施的情况下,现在国家教育法律和政策制度就全面限制甚至完全剥夺教师的教育管理权,是不合时宜的。不管学生怎么违法乱纪,教师都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连让违纪学生站在教室后面或教室外面、面壁反思、写反思等也被看作是变相体罚而应禁止),也不得开除,教师唯一能做的是苦口婆心的教育,如果学生不听,教师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继续违纪。极少数学生正是抓住学校和教师的这一软肋,肆无忌惮地违反纪律,无意中助长了学生的违纪欲望,使学生的私欲膨胀,变得无法无天。在这种极不正常的制度氛围下,学生成了无所顾忌的强势群体,而教师成了逆来顺受、敢怒而不敢言的弱势群体。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正常工作,而且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取消留级制度,弱化毕业制度,降低学习要求,给教育管理带来难度,影响义务教育的公信度
在义务教育实施以前,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学生如果有几门功课考试成绩不及格或思想品德不合格,就应该留级。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是有一定的威慑力和促进作用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实行义务教育后,情况就完全变了,只要学生九年时间坐满就行了,至于他们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思想品德如何,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了。义务教育成了学生混日子的教育。按照现在的教育制度,不管学生成绩怎么差,平时表现怎么差,时间一到个个都自动升级,个个都毕业,学生没有一点留级或不毕业的顾虑和担忧。这样,少部分问题学生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也根本不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当回事,肆意妄为,我行我素,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也使义务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大打折扣。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书育人 只教不育 教师信仰缺失 重建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贯彻始终[1]。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永恒的、持久的、激励性的力量,教育信仰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当前在我国教学中,“只教不育”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学生个性化发展被磨灭,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规格。
一、教师“只教不育”的危害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教”的根本目的在“育”,“教”是“育”的一种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的本质。教师产生“只教不育”教育信仰,是忽视了“教书”兼“育人”的同等重要性,势必对教育产生诸多危害。
(一)对人才培养的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以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机械地将这些间接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品德、智力、体质、身心发展如何,则漠不关心。因此,在教育中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智育寥寥无几,德育不受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将体、美、劳教育变相取消[3]。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匠”,教导学生成为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结果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2.不利于学生公平接受教育
在激烈的考试升学竞争压力下,分数作为唯一选拔人才标准,教师教学只重书本知识且面向少数优秀学生,用一把尺子度量人才,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公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气质,教师要坚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进而给予关注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便引导和帮助学生长善救失,而非泯灭学生个性。
(二)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危害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是教师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思想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开端,即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特殊职业积极的心理准备和稳固思想基础。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的支柱和前提。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加以修正,就会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危害。
1.教师专业知识被局限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具备所教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科知识等,并不断积累、更新。在教师“只教不育”的教育信仰影响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传授和更新自身学科知识,不主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素质发展,缺乏相应的教育学知识,势必造成专业知识匮乏。
2.教师专业能力被限制
“只教不育”,教师就成为“匠”,成为僵化式培养人的“机器”,单单具备教学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除了教学能力外,教师还应具备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监控调节能力等。由“只教不育”转变为“教育并重”,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
3.教师教育思想混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当今,不少中小学教师对教书育人本质产生误解,来自各方面的因素扰乱了教师思想,教师不再视该职业是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而只是一种谋生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以致教师不会以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
二、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教育信仰偏差形成的原因
教师“只教不育”现状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教书育人”信仰的偏差理解,使得“教书”与“育人”相对割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认知的缺失
教师信仰是以“确认”为思想前提的,任何教育信仰首先是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认知基础上。没有一定的教育认知作理论支撑,教育信仰会成为无依据的自以为是。教师教育认知主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认知和对教育作用的认知,当教师对其一或其二教育认知出现缺失时,教育信仰随之出现偏差。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缺乏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错误理解教师职责造成,他们只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却忽视德育在学生身心成长中的作用。
(二)教育情感的迷失
教育情感是随着教育认知的产生出现的,是教育信仰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具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情感,如果缺乏积极的教育情感,教育的认知就很难转化为教学行为,难以形成教育信仰,产生为教书而教书,造成只教不育。
(三)教育意志的丧失
教师的教育意志能够帮助教师坚定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行为,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追求,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也不会丧失教育意志。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权利、利益、名誉等诱惑常常极大地冲击教师已有的各种信仰,在“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意志丧失导致的师德腐蚀并非个别现象,继而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只教不育等教育信仰偏差的现象。
三、转变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的对策
转变教师不正确教育信仰对实现教育目的意义非同一般。教师重树“教育并举”教育信仰,引导学生思想、个性、意志和行为健康发展,是解决当下“只教不育”教学现象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提升教师积极的教育情感
情感是激发信仰的引子,是维持持续某一行为的动力。教育情感是教师教育信仰的助推器,有了情感才有努力做好事情的期望。首先,加强对模范教师的宣传和学习。学习优秀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高尚人格,唤醒并强化教师的教育信仰。其次,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加强对教师本人的培训与教育,使其逐渐树立使命的意识,这是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的基础。
(二)磨炼教师坚定的教育意志
教育意志是教师执著坚持其教育行为的动力,教育贵在坚持,不能缺乏连续性。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一个教师应当拥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即使遇到各种困难,也不会阻挡他追求教育信仰的脚步。其次,教师要实时自我监控,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及时自我反思与监控,不断在潜意识中坚定教育意志,端正教育信仰。
参考文献:
[1]徐月欣.教师教育信仰在现实中的误识与重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03.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浮躁现象;教学质量
一、过于重视学生的个性扰乱了课堂秩序
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正在提倡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以生为本,小学语文教学也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如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提倡以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的个性为教学目标。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固然是教育领域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体现,而逐渐忽略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长久以往,小学语文课堂的秩序会逐渐被扰乱,教师难以控制语文课堂。所以,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浮躁现象。很多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不遵守课堂秩序,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发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严重扰乱了教师讲课的进度,而且也会打乱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思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对教师的管束也有些肆无忌惮,经常在课堂上溜号,做一些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相干的事情。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都反映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秩序被严重干扰,老师的权威性也大不如前,难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要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纪律涣散,而是要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重视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同时,也重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让课堂秩序能够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是可以自由学习又不任性妄为的,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跃同时也有秩序约束。语文课堂归根结底也算是公共场所,是公共场所就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方式,教师也应该在需要的时候给同学们讲明制度的高压线,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按照规章制度来展现自己,这才是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正确方式。
二、过于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扰乱了惩罚制度
在素质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教育领域提倡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用激励学生的方法来代替各种惩罚制度。虽然这样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学生是有作用的。但如今的教育工作者过于重视激励法的使用,无论学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是给学生以侧面的激励,而减少或减轻了对学生错误的批评和惩罚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语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犯的错误只是简单的指出并激励学生下次做得更好,对学生的错误没有一点惩罚措施,而且也不怎么批评学生。这种没有威慑作用的激励法很多时候能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做到“吃一堑、长一智”,避免以后犯下更严重的错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激励与惩罚并用,该激励的时候就激励学生,该批评和惩罚的时候也要批评和惩罚,让学生能够牢牢记住犯的错,防止下次在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合适的批评和惩罚并不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不是违背了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而是一种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只要教师在适用过程中有度就可以了。同时,激励法如果利用得好,也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定学习信心的有效方法。但是,当老师在激励学生的时候,应该以事实为出发点,要适度应用,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我膨胀的心理。激励法的应用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时间点,在学生最需要激励的时候,教师使用这种方法的效果才能发挥出来。比如,当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的时候,教师应该看到并且给学生一些激励,这样可以给学生打气,让学生保持努力学习的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已经明显有所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浮躁现象,也应该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充分重视,小学语文的课堂秩序维护和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浮躁现象,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才能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车林.返璞归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位[J].课程教育研究,2015(18).
篇5
“无性教育”简言之就是无性别针对性的教育,忽视男女生性别上存在的天然差异而对男女生进行统一化的教学。
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剧变,其生理形态和代谢机能不断完善,自然的性别属性导致男女生在体能和心理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单一陈旧的体育教学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进入青春期后的初中生逐渐减淡了小学阶段对于体育课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心理上不断滋长的不和谐因素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进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传统的体育教学常常忽视了男女生性别上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厌学或者逃课的现象。有些中小学校虽然注意到了针对男女生性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是在实行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贯彻和落实,只是做表面的工作。而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则需要针对性的体育教育理念来促进。
二、针对体育“无性教育”的改进措施
1.开设多种选择和特色的体育项目
开设多种选择的和特色体育项目有助于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项目,得到切合自身发展的提升,丰富自己的体育活动范围。例如,篮球、跆拳道、武术等项目有助于培养男生坚毅和刚强的品质,开设形体、舞蹈、羽毛球等项目则对于女生身形的塑造和性格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2.个别性教育和统一性教育相结合
个别性教育指的是根据男女生性格趋向所选择的体育教学项目,而统一性教育指的是男女学生一起进行的基础性的体育教学。体育课程的开展本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需将统一性教育与个别性教育相结合,类似于跑步和跳远这种基础性项目需要保持。并且定期进行体质检测,引起中小学生对于自己体质提高问题的关注。
3.体育测试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体育测试大多是通过对于专项测试成绩而打分和评估,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针对他们各自的特长项目,应该相应地开设加分测试项目,加入加分测试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课余锻炼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保持,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塑造不失为一种有利的手段。
篇6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的症结所在之一在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大多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深入思考与建构,对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等一些事关课堂教学成败得失的关键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考虑。尤其反映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表现为笼统、模糊、尺度把握不准,层次性、发展性体现不明显,搞不清楚如何借助教学目标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坐标和灵魂。只有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细,更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使其在小语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从而为彻底改变小语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提供现实的可能。
二、重文本解读,忽视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也应理所当然的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时刻谨记:小语姓语,也姓小。
三、拓展延伸反客为主,漫无边际,也是造成一些语文课堂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课堂是孩子放飞理想的平台。尤其课程改革使这种理念深入了每一个的教师的心里,我们的语文课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延伸犯方面,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方面,为延伸而延伸,为拓展而拓展,为自主而自主,只带领学生蜻蜓点水般的接触文本后,便开始呈现繁杂的拓展内容,使拓展变成了一种无的放矢的花架子,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其实教师应该更多的指导学生关注文本,因为我们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上走个来回。课堂上着重引领学生阅读文本,一切的拓展都要适合教学所需,为教学服务,适时、适度,让语文课实实在在做语文的事,拓展要以“本”为本,把握好度,否则容易偏离教学目标,本末倒置,把好好的一节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四、重词句训练轻语言积累。语文的学科特点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经历了把阅读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的历史教训后,老师们开始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强化语言训练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课堂又呈现出一番“训练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语言的特点,设计大量的训练点,却不知训练的目的何在。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语言训练贯穿了教学始终,多达7处。而忽视了强化朗读训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忽视了以情励学,为学生搭建起感情的桥梁,去追寻希腊神话的神韵。特级教师王菘舟在谈到“语文味”时曾提出语文学科需要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这正恰说明了“读”这一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的重要。
五、对学生的了解分析不够。学生是动态的、有差异的。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注意备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基础状况了然于胸,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课堂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以强化。我们每个教师都有点石成金之术,不同的是:有的人把这种方法使用出来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有些人这种能力却经常处于“闭关”状态。什么原因?就是平时缺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不要认为学生一无所知,许多语文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已经运用,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因而他们身上的这种能力不恒定,不能又意识的去运用。如果我们经常和学生接触,就会发现埋没在他们身上发光的金子。只要教师及时点出,就会使“顽石”变成“灵玉”,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六、教师把主要精力花费在过渡语的设计上,把过渡语设计成了一段段演讲词,凌驾于学生之上,灌输给学生,强加给学生。一节课下来教师激动不已、心潮澎湃,可是孩子们真正为之动容了吗?心灵为之震颤了吗?成人化的语言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如果把教师慷慨陈词的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是不是课堂的实效性会强一些呢?学生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呢?
篇7
一、落后的经济拖缓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1.封闭的地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湘西地处中国中部内陆,虽然受到了经济改革与“西部大开发”风潮的影响,经济得到了相对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湘西地势复杂,交通、信息闭塞,这就造成了湘西在实现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衔接东部与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灰色地带;再加上这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的弱点,使得这地区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全国其它各地。
2.落后的经济拖缓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基础的薄弱,制约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自然使得这地区对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显得相形见绌。这样,便造成了在教育事业上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局面,从而也使得在这地区被视为“副科”的音乐教育学科形同虚设。
由于狭窄的地域性限制与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两河中心小学的教师队伍有着极度的不稳定性。两河中心小学四面环山,地域狭窄,可发展的空间极度有限,从而使得这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相对的极其落后。这样,便限制了教育部门对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使得这地区现今依旧欠缺专业的音乐教学教师,完整的音乐教学设备。
现今的两河中心小学,全校竟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这门课程上,教授学生的也只是一些兼职或者干脆兼任教授几门课程的“音乐教师”,其水平根本就远远达不到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的地步。这样,便使得学生连最起码的识谱,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音乐教学的质量无从谈起。
而在教学设备方面,因为受到了有限资金投入与“升学率第一”为目标的限制,学校通常都会把资金用来购买所谓主科的各种仪器(生物,化学),而音乐这门课程根本就不会从中得到相应的资金投入,像录音机,多媒体这些最基本设备的解决便遥遥无期。这样,便使得音乐教学变得更加困难、艰巨。在上一节音乐课时,老师们仍需用“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模式来进行音乐教学。如此,不仅使得音乐教学效率极低,还会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观念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限制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观念陈旧
由于湘西地处内陆,交通、信息闭塞,又因教育改革起步比较晚,使得这地区的人们受到了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模式的禁锢,升学率成为学校的首要教学目标,从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两河乡中,其大部分人都是属于少数民族的原著,由于狭窄的地域与落后经济,再加上受到了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的限制,使得这地区的教师们教育观念陈旧,对于传统的古老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崇尚,从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在现如今的两河中心小学中,依旧是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有着主副科之分。在安排课程时,虽然也安排有音乐课,但是,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模式思想的制约,音乐课时也会被主科的内容所代替,这样,音乐课程便形同虚设。如此,音乐教育在学生的脑中便一片空白,再加上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便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教育发展荡然无存。
三、对传统音乐缺乏认识
湘西具有山多、民族多的特点,又受到了楚文化影响,便造就了这一地区的人民自由奔放,能歌善舞。由于这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受到外来的文化影响相对较弱,其歌舞无论是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文化背景的创造上,都具有浓郁的、独特的民族特色。如歌舞《苗山赶秋歌》、《歌声阵阵象飞泉》等,这些歌曲都独特的呈现出湘西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
由于这一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历来受到人为灾害,使其在传承与发展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很多音乐典籍已经失传。而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了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级政府都极力倡导发展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这一地区不断受到应试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中实行,外来流行音乐的不断冲击,又因对本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认识不够,便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逐渐的被“汉化”,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严重脱节。如这一地区中,中老年人人能歌善舞,但是,在受到严重“汉化”影响,并担当传承与发展重任的青少年中,能继承这一地区民族歌舞的,却是寥寥无几。
四、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
按照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然而湘西这一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忽略了对于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使得音乐教育在这一地区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两河中心小学中,音乐这门课程便是被视为一种仅能用来娱乐的学科。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音乐只不过是人们在业余时间用来作为消遣的一种工具。这样,音乐教育在人们的眼中,理所当然的也变得可有可无了。基于此,人们便忽视了音乐之美,音乐教育的作用与目的,音乐的教学理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五、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认识不够
篇8
关键词:高中教学;教学管理;低效现象;对策分析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当教学目标确立之后,课堂教学的质量就直接受限于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定完成的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向学生迁移的方法等。
一、高中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
(一)教师安排的课堂内容繁多
教师安排的课堂内容太多,且教师只注重讲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例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一一讲给自己的学生,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认为只要讲完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天天吃“夹生饭”,完全没有消化,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死记硬。需要用知识时,害的花更多的时间和精。
(二)教师为节省时间,用教辅资料代替教科书、教案
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对课堂知识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组合,导致所教的内容只是简单的迁移,脱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一些教师凭借以往的“老经验”,不管有用还是没用都拿到课堂,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但却做的是无用功。
(三)教师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
教师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提高课堂教育管理的方法上,而是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课后作业。试想,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锻炼,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到位。那么,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处理效率不仅低,而且会消耗宝贵的课后时间。
(四)教师讲课缺乏新意新课
复习课、习题课全都是统一的讲解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讲解模式,只是知识的再现与复述,学生早已不在感兴趣。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针对高中教学管理中低效现象所需要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一)教育者采取积极行动,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学校领导应该动员广大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例如:组织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学习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教育思想,是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匹配。同时,应该培训一些老年教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相信有领导的带头作用,教师的积极学习与探索,高中教育管理中的低效现象一定会有所改良。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成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快速掌握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对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在高中教育管理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行总结,更应该与其他教师多交流与沟通,相互借鉴。例如:学校可以在每周的特定时间,让各科任教师以小组会议的形式,讨论自己在本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三)理顺年级组与教研组的职能关系,强化教研组的作用
高中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与学科教研组职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恢复和强化学科教研组职能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教研组的培训与管理资源开展教学改革,提高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四)强化集体备课的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例如: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备课的形式、研究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环节等做出统一的规定。为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应该实施责任制。另外,学校领导可以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强化监督与管理。
(五)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管理中的反馈信息
教学中的信息反馈主体是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与集体应用知识的情况得出教学的优良。因此,教师要多留意学生的近期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为参考,结合学生的实践指示应用能力,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知识盲区,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补充与引导,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长远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语
优化高中课堂教学结构,改善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需要高中校领导以及全体教师的重视与努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与反思,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积极支持并加以领导,同时强化制度方面的建设,建立措施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使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常新.新形势下高中教学管理的优化[J].学周刊,2016(08).
[2]吴君.关于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赤子(中旬),2013(12).
篇9
一、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的分析
首先是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不明确导致低效。目标不明确,就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不少的教师在上课时只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方法、过程目标,完全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很重要,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只要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提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对学习发生兴趣,成绩自然也就会向着良性的趋势发展。
其次是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第三是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民主,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组讨论交流流于形式过于泛滥。老师就是在“作秀”。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达6次之多,有些讨论间隔的时间特别短,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频频地小组讨论无疑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质量。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要善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去学习。下面就低效现象谈一点解决的办法和初浅的策略。
二、避免低效现象,创设高效课堂的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创设情景等各种手段引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要给予鼓励,让他们以后能自主积极地思考,勇敢地发言。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温馨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只有立建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平等对话”、“民主教学”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让课堂充满着温馨的氛围。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还有补充吗请继续”。课堂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的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探究、体验、交流。还有“你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使语文课堂要真正能让学生常常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和“百感交集”,教师必须学会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观点。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创设情景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满堂讲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不是课堂的主角,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还需要教师充分的备课,不要局限于课本的条条框框,在充分理解教材后要设想各种课堂上的生成,十到十五分钟是自己的组织引导时间,其他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标能够激起思考。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不能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2、提问方式要有有效性。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篇10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