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虚拟经济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34-01
自从货币诞生特别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之日起,以通货膨胀为主要特点的货币危机就时时困扰着社会经济。经济学家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解释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并依此为理论指导试图在实际中避免和治理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的第一代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危机的基本原因是实物经济基础状况恶化;20世纪90年代的“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市场预期的突然改变更可能引发货币危机;第三代的货币危机理论则更强调金融危机的传染和对微观层次的研究。货币危机微观成因研究的代表人物、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则认为经典的MF模型忽略了实际汇率对投资的影响,因为企业投资水平受制于它的财务杠杆和所有者权益的净值。
1 虚拟经济的基本要素
虚拟经济以虚拟资本为载体、是相对实物经济而言的信用制度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
首先,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物质生产及其有关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其主体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运动的权益交易,其本质在于资本证券化后的有价性和有息性,即价值的虚拟性。其次,信息经济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虚拟经济运行提供了载体与媒介,使其变化更为快捷与便利,但并未从根本上将利润与实体经济分离,只是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运行效率。第三,虚拟经济具有“投入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特点。由于虚拟经济在资源动员、支付结算、风险配置及信息揭示等方面更具有克服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一般功能,生产能力的提高就不再需要以增加成本为代价,也就使固定投入具备了“投入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特点。第四,现代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虚拟经济以金融系统为基础,其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其交易媒介主要是金融衍生工具,其交易行为构建了金融衍生品市场。
2 背离实物经济的现代虚拟经济
过度背离实物经济是虚拟经济在当展的特点,表现为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即原生金融资本价格的膨胀和金融衍生资产衍生化程度的加深。
(1)原生类金融资产及其交易: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基本吻合与对应。
在这一层次上,虚拟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与实际个别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借贷资本(包括外汇)、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和股票作为原生类金融资产与实际资本基本上一一对应,因而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也基本吻合。如股票便是最典型的虚拟资本,其虚拟价值增值主要来自公司的股息、利息和其价格变动引起的收入两部分。前一部分与个别资本实际价值增值过程直接相关,后一部分虽然其价值运动过程与实际价值增值过程相脱离,但它却直接代表实际资产并始终与它并存。
(2)衍生类金融资产及其交易与发展: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
在这个层次上,金融衍生资产的价值增值过程外化和虚拟化程度更高,它主要包括各种证券化资产、共同基金及金融期货期权等,它们是在原生金融资产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可作为纯粹为金融衍生交易服务的衍生类金融资产。如金融期货期权直接以风险为交易对象,它只与整个地区、行业、国家地社会生产(即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世界经济状况密切联系。而指数基金、指数期货期权等作为高级金融衍生品,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对应物,甚至连间接投资的内容也没有,其价值增值过程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至此,虚拟经济扩张已发展到与实物经济扩张相关性很小或完全无关。
因此,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有关专家曾指出,目前每天的金融交易中,只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目前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超过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由此可见,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物经济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当金融资产(包括原生类和衍生类金融资产)的市场均衡被打破,实物经济中的虚拟成分会急剧增加,从而打破其他几种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力市场的均衡状态,使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过度背离,有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①虚拟经济的急剧膨胀打破了市场均衡。
假设某国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且资本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在某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实物经济和原生类金融资产的风险急剧增加,而衍生类金融资产的风险则相对降低,人们处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对衍生类金融资产的需求也相应剧增,其价格变化的敏感性比原生类金融资产市场和商品劳务市场的价格的敏感性更高。短期内市场需求剧增,使得衍生金融资产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彪升,市场均衡被打破,交易量同时大幅攀升。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并通过心理预期作用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收益预期和风险升水的主观判断,原生类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便会高于其基本价格,市场价格高于基本价格的部分就被称为资产泡沫。泡沫资产的存在说明原生类金融资产的市场均衡被打破。
原生类和衍生类金融资产市场失衡时,金融资产总量剧增,而货币的供给在短时间内是呈刚性的,而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也急剧上升,使货币市场均衡打破,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导致实物经济中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生产性投资减少,经济增长减缓,内需不足;同时,利率的上升导致汇率上升,出口下降,外需也下降。这使得商品劳务市场上的总需求相对减少,而这两个市场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又具有较强的刚性,它们的均衡也被打破。再者,利率的上升进一步引起国际游资的流入,推动衍生类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持续高涨,形成恶性循环,使市场进一步远离均衡状态。
②相对稳定状态被打破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市场这种非均衡状态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但这种相对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微小的干扰所破坏。即当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物经济而达到某种呈现一定的相对稳定性的临界状态时,这种没有真实价值支撑的虚拟资本(主要是国际游资)很可能由于预期因素的突然改变而推出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或是巨额外债的归还,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减少,本币相对供大于求,汇率大幅度贬值,引发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向邻国转移,导致更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此时,整个经济的相对稳定被打破,使经济发展出现大幅度波动,再加上此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非常大,从而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危机和衰退。
虚拟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必然性,是与实物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实体经济相背离,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篇2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篇3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展示了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巨大危害。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得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而形成经济泡沫时,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进而危害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之后的股票指数、金融相关率、GDP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动情况,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探索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适度关系,并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金融相关率
1. 问题的提出:经济虚拟化的普遍化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并且这种虚拟化逐渐出现独立于实体经济的态势,即所谓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虚拟经济已经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而是在经济中渐居主导地位。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的GDP不再主要由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创造,而主要是由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创造。
在50~60年代,美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传统经济所创造的GDP占其GDP的比例为40%~50%,其中,制造业创造的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为25%~27%,金融与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1%~14%。虚拟经济(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职业服务业)创造的GDP占比不过为14%~19%。7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实体经济份额逐步下降,虚拟经济的份额逐渐上升,一路上涨。到2009年,美国传统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美国总GDP比例已经下降到26.87%,制造业下降到11.22%,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GDP比重占到21.53%。2009年,美国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总GDP的1/3(33.58%)。美国经济不再依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来支撑了,而是靠金融、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来支撑,金融(保险)、房地产和职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成为美国新的三大支柱产业。
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较低,传统的实体经济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支撑,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在加快。我国从1991年到2011年,金融相关率指标从0.89上升到1.8。
2.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现状
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我国现行的统计数据情况,为了便于数据的采集,采用M2与GDP的关系来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度。用金融相关率指标来衡量虚拟经济,用GDP指标衡量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是在90年代初进入逐步的规范化发展阶段,所以本文采集了从1991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1991——2011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以下特点: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明显的背离。M2和GDP总量呈逐年上涨趋势,而货币供给量增长量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上证指数总体趋势上升,但其波动程度与GDP增长率出现严重的背离。在2000年至2005年、2007至2008年、2009年至2011年这三个阶段,广义货币供给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明显上升,而上证指数出现大幅下降。
(2)虚拟经济围绕实体经济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并有大起大落现象。上证指数变动率均值为22.66%,M2增长率均值为20.25%,GDP增长率均值为10.41%。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别进行了调整,所以,该指标1997年以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在1997年——2011年的15年间,M2增长率最高是2009年的27.68%,最低是2000年的12.3%;GDP增长率从1991年——2011年的21年里,最高是14.2%,出现在1992年和2007年,最低是1999年的7.6%。上证指数上涨幅度最高的几年分别是:1992年上涨了166.57%、1996年上涨了65.15%、2000年上涨51.73%、2006年上涨130.43%、2007年上涨96.66%、2009年上涨79.98%;下降幅度较大的年份有;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下降22.3%和14.29%;2001、2001、2004年,三年分别下降20.62%、17.52%、15.40%;2009、2010、2011年,三年分别下降65.39%、14.31%、21.68%;同期GDP增长率最低是7.6%。三个指标的方差分别为:3436.22、41.79、4.32。可见,虚拟经济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
(3)虚拟经济(上证指数)缺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功能。例如,2008年,GDP上涨9.6%,而上证指数下跌65.39%,同期广义货币供给增加17.82%。2011年GDP上涨9.3%,居世界前列,而上证指数下降21.68%,全球倒数第二。2009年,GDP上涨9.2%,与其他年份相比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当年的上证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上涨了79.98%。金融市场对经济反映功能的弱化这一现象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表现的更加突出。
(4)货币供给系数(金融相关率)过高,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货币需求的单项挂钩理论,我国的M2增长率变化较大,只对比1997年调整之后的数据,2009年最高达到27.68%,2000年最低,12.3%。如果对所有样本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货币供应系数达到1.99,即GDP每增长1%,广义货币供给量最少要增加1.99%。美国的货币供应系数(前文的金融相关率)平均约1.1。相比之下,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过快。金融相关率这一指标的高低,直接表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货币供应系数高,表明经济中的虚拟经济程度高,经济中可能蕴含着较高的泡沫及危机的可能。
3. 结论与建议
虽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已经呈现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为其带来收益、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有隐藏着巨大泡沫、带来危机的可能。由本文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研究确定涵盖衡量虚拟经济指标的政策目标。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以往仅限于调节实体经济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必须扩大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把虚拟经济纳入的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之中,这样菜啊能更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如考虑将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纳入中央银行的统计和调控指标内。
第二,确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浮动范围。根据前面的分析,金融相关率应当作为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的指标,要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做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就必须使金融相关率指标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凌岚,王学鸿.虚拟经济视野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2]兰日旭,张永强.历次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
篇4
关键词:金融虚拟 金融安全 金融资源观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全球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58%,全球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是6.58%,全球国际资本流动增长的平均速度是13.67%。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实践影响的数据计算得出:全球虚拟经济规模为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产品年末余额为95万亿美,股票市值为36万亿美元,债券余额为29万亿美元,虚拟经济规模大体为全球GDP总和的5倍多。全球外汇交易已基本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传统占主导的经常账户的资金往来规模与资本账户国际级资本流动规模相比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各种金融工具在世界各大主要金融交易所实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交易,其标的物也由传统的实物交易不断衍生出期权、期货及各种指数的交易,极大的丰富了交易品种,使金融体系逐步成为实体经济上方运行的一套新价值运动体系。
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波及的范围及造成的破坏程度也是惊人的: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整个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金融虚拟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这种倾向越加明显。如何有效地利用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分散和管理风险,特别是如何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安全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就需要我们站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一、新金融观――金融资源观对金融虚拟的认识
(一)传统金融观的片面性
传统金融理论对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新金融的认识存在片面或不足。
譬如,大部分金融教科书中对金融的认识是从货币资金的融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去考察的,即资金融通观。这种认识的视角还是局限在货币资金这一基础环节,而新时代下的金融早已不是简单的货币资金的融通,它还涵盖了风险管理、公司结构治理、宏观经济调控等新的内涵。
再如,有的学者将金融简单视为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服务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或直接将其简单认为是服务业,在考察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时也只是将金融服务产生的GDP与一产、二产简单加总,这种“产业论”固然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对金融的认识有一定见地,但对于金融一些虚拟的、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还是不足的。
(二)金融资源观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克服了传统理论的瓶颈,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创新性地认识到了现代金融的时代特点。这种理论认为,金融是一种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对。金融资源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其本身是一种资源,是社会性战略资源,是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对其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激发、推动、诱导、调节和配置的功能。
二、金融资源观视角下的金融虚拟
所谓金融虚拟,是指在金融尤其是金融工具与金融工具的运动所表现出的超越于实体经济合理界限的规范性、本质性特征或状态,其主要表现为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与实务资产的联系日益疏远。
(一)低度虚拟――与基础性金融资源相关的金融虚拟
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直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互分离的过程。从远古时期的偶然的以物易物到不断扩大范围的以物易物,从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再到金银充当固定交易媒介,社会资源的流通与价值交换都是实实在在的交换。然而,随着纸币的产生、票据的流通以及钱庄、票号的兴起,使得社会资本的流动速度大大加快,资源配置在跨地区、跨行业间配置变得越来越容易,社会闲散资金通过早期类存款机构形成集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经济中出现了由基础性金融资源――货币资金派生出的金融虚拟,早期的这种虚拟衍生性不强、杠杆性不高。
(二)中度虚拟――与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金融虚拟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壮大,信用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各类服务于这些产业的专业金融机构开始出现,金融业已不再简单是从事吸纳存款、发放贷款的银行业,而是拓展到包括证券、保险、担保、租赁、公司治理、咨询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行业。然而,与这种虚拟相伴随的是金融活动与经济活动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金融波动更容易引起经济活动的波动甚至引起经济活动的大起大落。
(三)高度虚拟――与高层金融资源相关的金融虚拟
所谓政策性金融虚拟指的是在整个经济、金融运行体系之上,政府当局可以利用金融去干预经济发展。最为我们熟知的是中央银行采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的干预,这种调控职能可以对整个经济体运行的效率、经济的冷热采取全面的调节;而无息贷款、优惠贷款利率、进出口利率补贴、贷款方向的指导等一些由商业银行或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对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虚拟对金融安全的功能分析
(一)正向功能分析
1、金融虚拟提升了价格机制在经济总的核心地位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供需力量对比决定了商品价格。现货交易规模小而分散、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并且缺乏统一、完整、高效的市场与价格形成机制,受预期影响也较小,这些特点使得现货价格有某些方面的先天性缺陷,如区域性特征明显、预期性差、非公开、非竞争性强等特点,而这些缺陷使得现货市场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现货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滞后性、不完备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现货市场周期性波动;二是现货市场自身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经济主体无法获得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2、金融虚拟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首先,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提高了现货市场运行效率。其次,衍生品市场保证了微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再次,衍生品市场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依据。
(二)负向功能分析
1、金融虚拟的演进加剧了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而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2、金融虚拟弱化了货币政策效果
金融虚拟的演进扰乱了货币供应增长与物价间存在的稳定关系。在金融虚拟性日益提高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下,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的资金通道是双向开放的,不稳定的货币流向会对物价水平造成冲击,从而冲淡货币政策的目标。
四、金融虚拟对金融安全影响的政策启示
(一)科学认识金融虚拟加强金融安全意识
金融虚拟演进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加剧和强化了金融脆弱性,增加了资本市场波动和社会风险,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二)加强金融监管防化系统风险
现代金融监管在维护国家安全、经济金融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全球经济金融共同安全方面具有极端重要性,是传统金融监管旨在持币人金融财富安全乃至银行业安全这一地方性、微观性地位与局部作用所无法比拟的。由金融虚拟导致的现代金融强烈脆弱性、结构的高度复杂性、金融的巨大外部性、日益明显的虚拟性与独立性,使现代金融监管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和极大的监管必要性,现代金融面临更大的艰巨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常海中.金融虚拟性演进及其正负功能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P115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丛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3]曾康霖.试析金融与经济的分离――从金融的独立性管窥虚拟经济[J].财经科学,2004(5)
[4]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P77
[5]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J].经济科学.2002(3)
[6]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P52
[7]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8]庞浩,黎实,贾彦东.金融安全的预警机制与风险控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9]徐爱田,白钦先.金融虚拟性研[M],北京,中金融出版社,2007
篇5
摘要词:虚拟经济 特点 发展 对策
为了适应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要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重组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要努力采用市场化手段,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发展虚拟经济创造条件,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虚拟经济的利弊分析
对虚拟经济持肯定态度,主张支持鼓励的人认为,它是市场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实物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动员储蓄转向直接投资。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储蓄额在攀升,过高的储蓄率又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许多生产过程因缺乏投资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但动员分散储户的储蓄具有较高的成本,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着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
2、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虚拟资本可以使很多有风险的实物资产转换为可更安全保有的金融资产,而虚拟资产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度流动性,又使企业能以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资本存量的积累。
3、便利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实体经济中资产的产业转移和重组存在两方面的障碍:一是不同产业部门因其产品不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及相应的生产装备也不同,这使专业性实物资产难以实现产业转移;二是资产的产业或企业转移会受到进入障碍。
4、加速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巨额的国际游资是现今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便利了国际贸易融资,尤其是短期贸易融资,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5、传递投资信息。评价实体经济的效果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搜集和整理企业、经营者及经济运行的信息需付出高信息成本,这可能妨碍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项目。而虚拟经济活动可以迅速传递经济信息,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6、调节国民经济。虚拟经济通过资本、产权的证券化运动调节实际资本的流动,使资金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造就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
7、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加强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物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其只要表现是:
1、虚拟经济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虚拟经济独立于实物资本之外,流动性很大,是投机家的乐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虚拟资本同实物资本脱离得更远,流动性更强,更可以供持有者突然大数额、远距离运作,从而对一国、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2、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帐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础。自从纸币特别是后来的帐面货币、电子货币产生后,人类便进入了虚拟货币时代。虚拟货币的出现虽然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弹性,但也使货币的过量发行和货币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当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大量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之害。
3、虚拟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物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物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能力。
4、虚拟经济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基础中投机活动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不断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5、虚拟经济过度增长客观上要求重新分配国民收入,而众多投机商的加盟,势必会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酿成政治动荡。
二、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对策
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有效的延伸,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间。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虚拟经济,都要从现实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的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点,明确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予以保护,适当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
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2、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3、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
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会计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给现实经济提供经济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机,为此,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防止通过虚拟经济进行非法金融交易、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
篇6
虚拟企业是指为把握市场机遇,将分布于协作企业中的所需资源集成而来的非法人动态组织。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需求个性化、又竞争又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虚拟企业强调利用和集成不同企业中的互补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它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又一条途径,被认为是企业未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应用前景十分诱人。
虚拟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它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非法人经济组织。(2)它与市场机遇为一一对应关系。虚拟企业应市场机遇的出现而建立,随市场机遇的消亡而解体。(3)物理范围的分布性。虚拟企业中的成员可能位于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4)成员资源的互补性。成员资源的互补性使虚拟企业成为优势资源的统一体,从而拥有市场竞争优势。(5)市场机遇的快速应变性。虚拟企业能够快速地拥有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资源,缩短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时间。(6)成员的独立性。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市场机遇是联结它们的纽带。虚拟企业成员可根据需要退出某虚拟企业,也可以同时是多个虚拟企业中的成员。
二、虚拟企业对传统会计的挑战与冲击
(一)虚拟企业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系统限制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及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之内,相应的会计主体是有形的实体。
虚拟企业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使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实”的物理空间,还对应于网络中“虚”的媒体空间。“虚”的媒体空间跨越了现实中的地域界限,并且,虚拟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化性,可根据业务需要随时膨胀或缩小,也可能立即解散。因此,虚拟企业与传统的会计主体相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由虚拟企业成员构成的临时联盟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会计主体假设,对各协作企业在虚拟企业中的权益等予以计量的方法都适合于这种特殊的会计主体。
(二)虚拟企业存在的临时性(短暂性)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会计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这两个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期间,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
虚拟企业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挑战。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呈现出短暂性特点:协作企业通常可根据市场的需要立即加入或退出虚拟企业;通常在完成某项交易后,虚拟企业立即解散。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对虚拟公司不再适用。
由于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会计分期这一假设也就没有必要,也无法用以计量和报告虚拟企业的经营状况,其会计报告的披露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网络经济中强烈的时效性使定期报告系统很难跟上变化的经济环境,传统的定期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虚拟企业的要求。虚拟企业的灵活运作方式决定了其对会计报告的要求灵活多样,而且常要求能同步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即以实时会计报告代替定期会计报告。
(三)虚拟企业经营的“动态性”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挑战
历史成本由于客观可靠、可验证而得到普遍采用。这一原则受到虚拟企业的挑战:第一,虚拟企业的交易对象常是一些活跃于市场上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价格波动频繁,故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当前决策相关性较弱;第二,虚拟企业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属非持续经营,因而,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
(四)虚拟企业的交易迅速性对权责发生制的挑战
在虚拟企业中,企业的销售确认、款项收计、成本配比、财务成果核算常可通过电子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不存在前后会计期间分别予以确认和款项实际支付的问题。此时,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其基础,而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比较合理。以现金的收入或付出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基础,以在交易期间内实现的营业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作为交易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虚拟企业的现金流量。
(五)虚拟企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性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
货币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虚拟企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其产品通常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大。一方面,虚拟企业打破了地域界限的束缚,使全球成为一个大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从而加剧了货币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电子货币的流行,交换和结算可通过网络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在瞬时交易中,币值几乎稳定不变。因此,短期存续的虚拟企业适应币值不变假设,但长期存在的虚拟企业则会因为面临巨大的货币风险而完全不适应币值稳定假设。
三、适合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把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概括为“向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提供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合理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为此,分别从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
1.从国家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需要经济总量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但应强调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一步而言,保障企业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对企业在不执行政策时进行惩罚的法律、法规。虚拟企业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虚拟联盟体,国家无法对不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虚拟企业予以惩罚,能够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依然是实体公司。故国家只要监管好实体公司,也就间接地监管好了由实体公司参与组成的虚拟企业,因此,国家并不需要虚拟企业提供会计信息。
2.从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债权人和投资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依然只是实体公司,而不可能是虚拟企业。不论债权人进行信贷还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关注于自身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虚拟企业只是集中地使用各协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它本身并不直接拥有有形财产,也就没有抵押品;同时虚拟企业不是法人组织,也就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虚拟企业不可能成为财务资本所有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也就无需对外提供有助于进行信贷和投资决策的信息。
3.从内部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虚拟企业中的高层人员通常是原实体企业的首脑精英们,各实体企业通常只是依托于虚拟企业实现某一目标,一旦交易完成,虚拟企业也就解散,故虚拟企业通常没有长远经营战略,也谈不上提供用于战略决策的信息。然而,各实体企业组建虚拟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虚拟企业内部必然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同时各协作企业也都通常要求能实时掌握虚拟企业业务开展情况,以加强业务监督与管理。因此,虚拟企业应当提供所从事业务的经营情况及经营收支信息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虚拟企业没有外部会计信息需求,也没有法定的对外信息披露责任,虚拟企业会计核算只需满足内部经营监督与管理和内部利益分配的需求,所以不能采用一般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其会计核算以及账户设置、报表编制等都可简化。从虚拟企业的特点来看,其会计报告应以披露各协作企业所投入资源与产生收益的比重为重点。通过会计报告的编制,可将各协作企业的核心优势予以量化,对外可提高对优势企业的吸引力,对内则明确划分收益。
(二)虚拟企业中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
在传统企业中,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根据现代产权理论,虚拟企业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1.资产的确认。在虚拟企业中,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通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虚拟企业资产要素可由人力资产、知识资产和财务资产三部分组成。人力资产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专用知识、组织结构等组成。财务资产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
2.产权与剩余的确认。传统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虚拟企业条件下,会计恒等式可改为:资产=产权+剩余。其中,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剩余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
3.收入的确认。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它不能完整揭示收益,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在虚拟企业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是知识密集性产品,知识密集性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性产品、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因此,虚拟企业条件下,收入的确认不仅要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要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此外,虚拟企业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销售风险大大降低,资产置存收益的实现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4.成本费用的确认。虚拟企业成本费用归集和核算的范围、归集和分配的标准、期间费用范围等较传统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确定计算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无形资产摊销时,可以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销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入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其二,采用作业成本核算制造费用。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5.利润的确认。按照传统,利润是对实体资本的回报。在虚拟企业条件下,利润通常应是对知识和实体资本共同投入的回报。
篇7
虚拟是指为把握市场机遇,将分布于协作企业中的所需资源集成而来的非法人动态组织。当今,全球化、市场动态化、需求个性化、又竞争又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虚拟企业强调利用和集成不同企业中的互补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它为企业的壮大提供了又一条途径,被认为是企业未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前景十分诱人。
虚拟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它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非法人经济组织。(2)它与市场机遇为一一对应关系。虚拟企业应市场机遇的出现而建立,随市场机遇的消亡而解体。(3)物理范围的分布性。虚拟企业中的成员可能位于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4)成员资源的互补性。成员资源的互补性使虚拟企业成为优势资源的统一体,从而拥有市场竞争优势。(5)市场机遇的快速应变性。虚拟企业能够快速地拥有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资源,缩短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时间。(6)成员的独立性。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市场机遇是联结它们的纽带。虚拟企业成员可根据需要退出某虚拟企业,也可以同时是多个虚拟企业中的成员。
二、虚拟企业对传统的挑战与冲击
(一)虚拟企业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系统限制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及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之内,相应的会计主体是有形的实体。
虚拟企业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使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实”的物理空间,还对应于中“虚”的媒体空间。“虚”的媒体空间跨越了现实中的地域界限,并且,虚拟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化性,可根据业务需要随时膨胀或缩小,也可能立即解散。因此,虚拟企业与传统的会计主体相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由虚拟企业成员构成的临时联盟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会计主体假设,对各协作企业在虚拟企业中的权益等予以计量的都适合于这种特殊的会计主体。
(二)虚拟企业存在的临时性(短暂性)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会计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这两个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期间,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
虚拟企业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挑战。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呈现出短暂性特点:协作企业通常可根据市场的需要立即加入或退出虚拟企业;通常在完成某项交易后,虚拟企业立即解散。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对虚拟公司不再适用。
由于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会计分期这一假设也就没有必要,也无法用以计量和报告虚拟企业的经营状况,其会计报告的披露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网络经济中强烈的时效性使定期报告系统很难跟上变化的经济环境,传统的定期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虚拟企业的要求。虚拟企业的灵活运作方式决定了其对会计报告的要求灵活多样,而且常要求能同步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即以实时会计报告代替定期会计报告。
(三)虚拟企业经营的“动态性”对成本原则的挑战
历史成本由于客观可靠、可验证而得到普遍采用。这一原则受到虚拟企业的挑战:第一,虚拟企业的交易对象常是一些活跃于市场上的商品或工具,其价格波动频繁,故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当前决策相关性较弱;第二,虚拟企业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属非持续经营,因而,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
(四)虚拟企业的交易迅速性对权责发生制的挑战
在虚拟企业中,企业的销售确认、款项收计、成本配比、财务成果核算常可通过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不存在前后会计期间分别予以确认和款项实际支付的。此时,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其基础,而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比较合理。以现金的收入或付出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基础,以在交易期间内实现的营业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作为交易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虚拟企业的现金流量。
(五)虚拟资本的快速流动性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
货币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虚拟企业作为知识的产物,其产品通常含量高、更新换代快、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大。一方面,虚拟企业打破了地域界限的束缚,使全球成为一个大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从而加剧了货币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推广和货币的流行,交换和结算可通过网络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在瞬时交易中,币值几乎稳定不变。因此,短期存续的虚拟企业适应币值不变假设,但长期存在的虚拟企业则会因为面临巨大的货币风险而完全不适应币值稳定假设。
三、适合虚拟企业的核算
(一)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把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概括为“向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提供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合理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为此,分别从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角度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
1.从国家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需要经济总量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但应强调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一步而言,保障企业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对企业在不执行政策时进行惩罚的、法规。虚拟企业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虚拟联盟体,国家无法对不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虚拟企业予以惩罚,能够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依然是实体公司。故国家只要监管好实体公司,也就间接地监管好了由实体公司参与组成的虚拟企业,因此,国家并不需要虚拟企业提供会计信息。
2.从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债权人和投资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依然只是实体公司,而不可能是虚拟企业。不论债权人进行信贷还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关注于自身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虚拟企业只是集中地使用各协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它本身并不直接拥有有形财产,也就没有抵押品;同时虚拟企业不是法人组织,也就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虚拟企业不可能成为财务资本所有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也就无需对外提供有助于进行信贷和投资决策的信息。
3.从内部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虚拟企业中的高层人员通常是原实体企业的首脑精英们,各实体企业通常只是依托于虚拟企业实现某一目标,一旦交易完成,虚拟企业也就解散,故虚拟企业通常没有长远经营战略,也谈不上提供用于战略决策的信息。然而,各实体企业组建虚拟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虚拟企业内部必然涉及到利益分配,同时各协作企业也都通常要求能实时掌握虚拟企业业务开展情况,以加强业务监督与管理。因此,虚拟企业应当提供所从事业务的经营情况及经营收支信息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虚拟企业没有外部会计信息需求,也没有法定的对外信息披露责任,虚拟企业会计核算只需满足内部经营监督与管理和内部利益分配的需求,所以不能采用一般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其会计核算以及账户设置、报表编制等都可简化。从虚拟企业的特点来看,其会计报告应以披露各协作企业所投入资源与产生收益的比重为重点。通过会计报告的编制,可将各协作企业的核心优势予以量化,对外可提高对优势企业的吸引力,对内则明确划分收益。
(二)虚拟企业中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
在传统企业中,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根据产权,虚拟企业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1.资产的确认。在虚拟企业中,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通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虚拟企业资产要素可由人力资产、知识资产和财务资产三部分组成。人力资产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专用知识、组织结构等组成。财务资产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
2.产权与剩余的确认。传统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虚拟企业条件下,会计恒等式可改为:资产=产权+剩余。其中,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剩余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
3.收入的确认。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它不能完整揭示收益,从而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在虚拟企业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是知识密集性产品,知识密集性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性产品、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因此,虚拟企业条件下,收入的确认不仅要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要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此外,虚拟企业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销售风险大大降低,资产置存收益的实现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4.成本费用的确认。虚拟企业成本费用归集和核算的范围、归集和分配的标准、期间费用范围等较传统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确定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无形资产摊销时,可以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销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入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其二,采用作业成本核算制造费用。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5.利润的确认。按照传统,利润是对实体资本的回报。在虚拟企业条件下,利润通常应是对知识和实体资本共同投入的回报。
篇8
关键词:虚拟实际职业学院会计教学
职业学院的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普遍存在着畏难的情绪,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影响了毕业以后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当然,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职业学院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原因之一。在有限的课时内,各种各样的会计专业术语、名词、方法、表格、科目、项目等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机会去消化,只能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去应对。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引入课堂,致使课堂教学从以往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喜的收获,但也有值得教育者不断反思的地方。只有通过逐步提升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教学理论、方法,完善授课内容和模式,才能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应用人类思维扩展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会计,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对所有的学科都是适用的,但对于会计的学习是肯定适用的,这个方法应该是会计教学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 “虚拟实际”教学方法概述
(一)“虚拟实际”教学方法定义虚拟实际就是想象,但虚拟的想象和纯粹的想象是有区别的,纯粹的想象是没有限制的,而虚拟应该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虚拟是不脱离实际的,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是将实际生活切片、组合的想象,虚拟的事物都是实际发生过的或可能发生的;第二,虚拟是有可操作性的,如人们说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网络的特点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去的。虚拟实际就是根据实际的虚拟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必要的信息,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可以看出,情境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起点。那么,如何再现情境,帮助学生主动构建会计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应做好“虚拟实际”教学法的设计。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虚拟由小到大的各类经济活动的事实,并要求学生既要虚拟经济活动,又要用会计的手段记录这些虚拟的经济活动。当然,对于这些经济活动记录的规则学生可能是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但对这些活动的本身应该不是陌生的,陌生的只是那些规则而已,而这些学习和熟悉同正常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自己需要学习,这样就将老师的教授变成了学生的请教,既避免了老师枯燥的讲授和学生的单纯用记忆去学习的弱点,又利用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学习方法的优点,同时又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在虚拟的经济活动中学习会计知识。
(二)虚拟实际教学方法的优点虚拟实际教学方法是针对灌输教学方法的弊病而提出的,它有以下好处:(1)能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其实,学生的学习并不在于学习内容本身难度的大小,而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即便简单的学习内容也是很难学会的。因此,教育教学中最低的保障也就是不要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如果一旦学生有了畏难情绪,那是很难学习好的。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类似幼儿的游戏,它摆脱了学生对枯燥、乏味知识的厌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畏难情绪。(2)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教学设计的首要目标便是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创设虚拟实际作为可供选择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式,它具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其探索是积极有益的。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观点“所谓智能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中可以看出,思维活动只有在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同样,会计思维能力的评估与发展,通过将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在较少人物场景和较短时间内凸显现实,构建知识的虚拟实际教学中予以实现,此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思维冲动,进而增强学生的现实感。(3)符合学生学习的记忆特点。人类的记忆特点是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度,由于人生开始使用的是机械记忆的方法,所以在人的潜意识里就认为机械记忆方法是自己记忆的最后手段,所以在理解记忆阶段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去记忆,很多学生将不该用机械记忆的学习内容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去记忆,这就是我们学校反对的“死记硬背”,而机械记忆的缺点就是容易漏记和忘记。会计的知识的特点是不需要理解,但却需要理解的记忆。而在理解记忆里,以自身经历的记忆,哪怕是虚拟的自身经历的记忆也是最清晰、最牢靠的记忆。虚拟实际教学法恰恰符合了学生的这一记忆特点。(4)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人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数都符合“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规律,虚拟实际教学法就是遵守这一规律进行教学的,此方法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培养的逐级提高的“进阶”式教学体系,教学设计的内容可供不同阶段的学生按兴趣选择,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平日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虚拟实际教学法实现了职业院校教育中开放性教学的要求,解决了教学的有限时空与学习的“无限时空”之间的矛盾。(5)解决现行实训的瓶颈问题。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会计是每个单位都需要的,但所需的人数不是很多,且单位的财务属于企业发展的内部信息,因此资料具有高保密性,致使一般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训,即使接受也不会像工学专业那样,可以安排大批学生到企业工厂内部进行实习。这样会计专业的实训就出现了瓶颈问题,而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教师充分设计和利用的实际进行模拟训练,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为其以后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二、虚拟实际会计教学方法意义及步骤
(一)应用虚拟实际会计教学方法的意义鉴于学科教学受限于客观条件,甚至缺乏还原生活、重现历史的可能性,或教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亲身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得高职院校实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缺乏。而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却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通道,它弥补了专业学生无法亲临工作岗位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缺憾,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际中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使学生从中深刻领悟教学内容,同样达到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效果。也许职业学院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能用或不能完全用虚拟实际的方法教学的,但会计学科却是完全可以用虚拟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第一,会计学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就是说一定是先有经济活动,然后才有会计活动,这样会计学科就不像其他的学科那样要求创新,起码未来从事会计实践的人不需要注重培养会计的创新能力。第二,会计学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之上的,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离开经济活动。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经济活动的会计。只要用虚拟的方法将生活的会计逐步地扩大到社会需要的会计,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的任务。经实践证明,在会计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需利用虚拟实际,只有那些内容繁多、零散,导致学习者无法在基础知识目标和自身经验之间建立高效的联系桥梁的课程,才有必要考虑采用虚拟实际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可以看到,虚拟实际教学法符合会计教学的特点,并且有助于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院、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使用此教学方法。在进行虚拟实际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创设虚拟实际教学的目的是否明确;虚拟的内容是否与现实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选题是否足够典型,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趣味性;是否有相关会计准则、规范作为依据;是否有助于将抽象的问题、知识具体化;是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会计知识、会计准则;是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以上这些因素的考虑,没有进行重要性的优先度排序,亦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仅是教师作为备课、选题时的必要参考内容,若以上因素所具有的答案大部分是否定的话,那此次虚拟实际教学的设计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总之,会计专业虚拟实际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套模拟实习资料,使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整个流程都有着直观、清晰的了解与掌握,进而有效地培养出可成功被企业、被社会所接受的会计人才。
(二)虚拟实际教学法步骤 (1)消除学生学习会计的畏难心理。有时,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不一定是自己实践的结果,而更多的是道听途说来的,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畏难心理多半从别人那里来的,因为刚入学还没有学过会计知识,尽管这种为难心理是道听途说来的,但也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的第一步不应该是教知识,而应该是“教心理”,应该将会计学的另一面告诉学生。会计早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行业,从业人数之多足以需要很多的院校去专门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会计知识、加之会计知识的衍生知识,如证、期货等知识早已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了,而且,其从业人员的资格也由会计工作人员晋升到了会计师了。而且,会计学的书籍品种、样式也多得不可胜数。但如果我们就这样地向刚刚迈出高中校门来到职业学院准备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介绍会计学是不是会感到沉重而艰难?会计是记录人类经济活动的,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记录你的口袋进来多少钱、出去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如果这样解释会计的话,不管会计有没有学问,每个人就都是会计了,是我们自己的会计。再扩展一点,会计是为别人――通常是为老板记录其收入、支出和剩余的。不管是跨国公司的大老板还是只有几个员工的小老板,会计的职能都是一样的。这些帮着别人记录复杂而数额大的收入、支出和剩余的人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学生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去帮助别人记录这些经济活动。这样和学生去讲学生会相信,学生相信的同时也就不会认为学习会计是件困难的事了。(2)要求学生按会计通行的借贷格式为自己建立“会计账”。借贷内容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就经济活动而言,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单位,也有其经济活动的内容,也许,这内容是很简单的,但不管多简单都具有经济活动的特征。学生通过对自己简单的经济活动的记录就会从宏观上懂得了会计的实质,必将进一步消除畏难心理,树立信心。(3)要求学生虚拟食杂店并做会计工作。食杂店是应该比学生自己的经济活动要复杂,是有进货、卖货、差价、房屋水电成本以及利润的,是要有会计行为的,但几乎所有的食杂店都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都是由老板自己担任的。学生通过对虚拟的食杂店经济活动的记录,将更加了解会计的业务。(4)要求学生虚拟一家超市并自己承担会计工作。在食杂店的基础上拓宽业务、扩大规模,其实这就是超市了。超市的业务就难免涉及到银行和税务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懂得银行、税务的业务,学会如何管理银行和税务的账目了。(5)要求学生虚拟一个贸易公司并自己做会计工作。贸易公司和超市的业务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在虚拟的贸易公司里,学生可以进行大宗买卖的虚拟,并可以将零售和批发联合起来,这样的经济活动将更加丰富起来,学生虚拟的项目越多,会计的记录就越复杂,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就会越多。(6)要求学生虚拟一个独资的小型加工工厂并做会计工作。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不仅要接触流通方面的经济活动,还有可能接触加工制造方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不注重制造加工方面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接近的行业,自己虚拟一个独资的加工工厂,虚拟原料来源、原料价格、雇佣人数、雇佣人员工资、卖出价格等,并虚拟税务登记,按税务要求提供税务报表。(7)要求学生虚拟一个股份公司并自己做会计工作。股份公司的兴起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进步,是当前企业的主要形式。股份公司的会计业务显然比独资公司的业务要多出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利润的最后分配。学生毕业以后就业的范围是不能排除股份公司的,因此对股份公司会计业务的熟悉是职业学院学习会计的学生必须完成的课业。(8)了解工贸公司的会计业务。当学生学习并熟悉了流通、制造领域的会计业务以后,下一步就必然要进入工贸一体的经济活动的会计业务。所谓工贸一体就是一个企业兼有生产、流通为一体的职能,当今的世界的大企业已经不是简单的工贸一体的企业了,而是同时还兼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的批发职能。有的企业还有研发的队伍。这样的企业的会计业务是很庞大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完成的,固然要有相当的分工。 当然,对这样庞大的工贸公司进行虚拟实际是不现实的, 然而,庞大的工贸公司其实也不过是上述各种公司的合并或组合而已,但学生却一定要对这样公司的会计业务有所了
解才行。会计虚拟实际教学可以采用单人实训和分组实训两种方式。对于基础平台和业务平台,应以单人实训进行,但在具体内容上,则要求进行财务分工,即虽然是一个人操作,但同时也扮演着多种身份;对于体验平台,可采用分组方式进行实训,同时也要求进行财务分工,但需注意的是一个人只可以扮演一个角色,其余的学生可彼此进行换岗再实训,进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教师所创设的虚拟实际教学,必须与以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结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接受度的评估,根据所在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以便有效地维持学生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保证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熟悉、掌握及运用。总之,通过虚拟实际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记账、核算、报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个企业资金的运转及筹措后投放成本的预算、决策、分析、评价等实际业务,虚拟实际教学在让学生学习基本会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其动手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站在一个更好的起点来审视自己,进而较快、较好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结论
会计学由于其繁杂的术语、科目对于刚走出高中学校校门的学生来讲,按部就班地教授确实难为他们。然而他们却有活跃的思维和思维过程中的超常的记忆。教育应该开发、利用这一点,相信虚拟现实的教学方法应该给会计教学带来新的飞跃,对会计专业教学方式和手段模式的改革,满足会计专业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及为市场经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虚拟实际的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诸多的优点,但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采用此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还应给学生安排必要的校外实习,工学交替、校企联合,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技能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海鹰:《课程教学探究》,《职业教育探究》2007年第2期。
[2]栾甫贵:《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9期。
篇9
关键词:虚拟经济;价值创造;金融监管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and researches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real economy and fictitious economy.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fictitious economy doesn’t create value,and the source of fictitious economy. The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finance should comply with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and be guided by financial supervision to serve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fictitious economy,value crea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3-0049-04
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让虚拟经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话题。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始终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使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随后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重申,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坚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协调,其本质在于二者在社会价值创造中作用的不同。从理论上分析和探究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对虚拟经济本质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工作。本文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入手,分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以及虚拟经济的价值来源及其特点,提出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马克思价值理论以及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的创造是社会福利增进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的物质基础。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将劳动划分为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因此,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将价值的增殖过程即价值增殖链用如下形式表示:
其中,G、G'分别表示度量价值的货币量,W为以货币购买的作为生产要素的商品,包括生产资料Pm及劳动力A,P为生产过程,W'为投入生产过程并生产出来的新商品。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企业用价值为G的资本,在市场上购买同等价值量的生产要素W,经过企业组织生产,生产出包含新价值量的商品W',新商品经过市场上的售卖,获得以货币量G'的新的价值量。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增殖量ΔG=G'―G。其中,G包括企业购买生产资料Pm所支付的费用c和使用劳动A所支付的费用v,即G=c+v。生产结束并实现了产品的售卖后,新的价值量G'=c+v+m,其中c、v是生产要素价值的转移,m为劳动力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增殖部分。以上的价值增殖过程也是实体经济的价值增殖过程。
二、虚拟经济及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增殖过程
(一)虚拟经济的本质
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当前,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债券等;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以钱生钱。虚拟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投机,通过实施投机,获取收益的增加。那么虚拟经济的收益来源于何处?关于虚拟经济体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要在明确虚拟经济准确含义的基础上,分析虚拟经济体在价值增值链中的所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
(二)虚拟经济在价值增殖链中所处的位置
在价值增殖过程即价值增殖链中,价值的创造表现为经过生产,价值链中购入的生产要素W与新生产的商品W'不同,最终体现在以货币形式计价的G与G'的不同,即ΔG的形成。ΔG即为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增殖量。下面,我们根据价值增殖链各个环节来分析以金融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这个价值创造链中的位置。
1. 筹资阶段G。G是企业用于购买生产要素W的货币资本,其中包含企业原始积累的自有资本,以及从金融系统中融到的借贷资本。在筹资阶段,虚拟经济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理性选择投资对象及其投资量。这是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创造的起点。
2. 购买生产要素阶段G―W。从企业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是企业利用货币资本购置生产要素W的过程,其实质是资本形态的转化,是由货币资本转换为生产资本的过程。而从生产要素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则是生产要素获得报酬的过程(虽然工人工资并不一定在每个生产之初即获得支付,但将按此分析并不影响结果),货币资本G此时被物化的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以报酬的形式分割,货币资本在这一轮的价值增殖过程的使命也就此终结,下一个阶段即为生产资本开始执行职能的过程。
3. 生产阶段W…P…W'。这个阶段,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消耗,新的商品被生产出来。新的商品和原来买进来的商品相比,不仅使用价值形态不同,而且价值量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价值增殖。这个过程虽然存在价值增殖,但没有虚拟经济的影子,虚拟经济没有参与价值增殖。
4. 售卖阶段W'―G'。这个阶段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是新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资本由商品资本回归货币资本的阶段。这个阶段也仅仅是实现资本形态的转变,资本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虚拟经济不创造价值,它仅仅是以借贷资本的形态参与价值增殖,整个价值增殖过程中,借贷资本都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实现了资本形态的转变,当实现了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变后,价值增殖过程就脱离了与借贷资本的任何联系,借贷资本在本轮价值增殖中的任务就此终结,等待下一个经济轮回的到来。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针对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借贷资本,实现企业融资需求的简单过程,这并不是虚拟经济的全部形态。虚拟经济的其他形态是否会创造价值呢?下面借助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的论述,我们来分析这些形态的虚拟经济获得收益的过程,以此来分析其价值源泉。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及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分配的过程
(一)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成思危把虚拟经济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头的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甲向有闲钱的乙借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约定到期后甲向乙还本付息。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它通过借还循环运动而取得增值。这时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第二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个人之间的借贷发展到银行和有价证券。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介的银行出现了。人们把闲置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以用手中的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就是虚拟资本。
第三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即形成了虚拟资本进行交换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进而由股票、债券逐步发展到期货交易。早期的虚拟资本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流动性,从而妨碍了闲置货币向生息资本的转化。有价证券市场化以后就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进行跨国交易,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等债务国政府和铁路公司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金融市场上发行利率固定的债券,但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陆续出现了期货交易方式,1973年还出现了期权交易。
第五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渐增大;同时,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也越来越大。以上三个因素促进了各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可以说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二)虚拟经济参与价值分配的过程
根据成思危对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总体而言,按照虚拟资本的运动反映的虚拟经济活动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参与实体经济的价值增值过程(无论是个人向企业直接提供资本还是集中在中介机构向企业提供资本),虚拟资本没有被再交易,这个阶段包含成思危先生划分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简称为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虚拟资本以借贷资本与实体经济发生联系后,又将虚拟资本载体投放至虚拟资本市场中进行再交易,这个过程包含成思危先生划分的第三、第四、第五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简称为虚拟资本市场化阶段。这个阶段虚拟资本被不断交易的原因是虚拟资本隐含的预期价值可以为投资带来收益。这样的分解过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虚拟资本收益的来源。
1. 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的收益来源。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参与生产,其收益来源是企业使用资本所要支付的利息。其获取收益的过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假设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货币资本由G1和G2两部分组成,其中G1为企业自有资本,G2为企业获得的借贷资本。经过生产形成的新的价值G'可以分为三部分G1'、G2'、G3',其中,G1'用于支付企业自有资本G1的本息,G2'用于支付借贷资本G2的本息,G3'是价值增殖在支付完各项费用的剩余,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社会福利增加的体现。通过这种分解,借贷资本的收益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实体经济价值增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同时,借贷资本收益的获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投资不能马上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而是在实体经济生产的产品完成了商品售卖后,才可以获得收益。这是借贷资本的高风险的本源。
2. 虚拟资本市场化后的收益来源。虚拟资本作为借贷资本收益的来源是虚拟资本市场化收益来源的基础。在虚拟资本市场化阶段,借贷资本在参与了实体经济购买生产要素之后而未获取收益之前,将虚拟资本在虚拟经济市场中进行包装出售。这种交易实现的原因,源于购买者对虚拟资本预期收益的评估,当虚拟资本预期收益的现值大于现期成本时交易发生。假如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市场信息完全,虚拟资本本身的预期收益P=G2'―G2是明确或者说基本确定,那么虚拟经济市场中各个交易对象最后获得的收益只能是P的一部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最终获得了全部收益P。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中必然不会有泡沫的出现。
但市场总是不完美的。一方面信息不完全,每个交易对象无法准确获取所交易的虚拟资本的价值本源为多少,而且经过若干手交易后,虚拟资本本身参与的经济活动也不一定为交易者所熟悉,这样,就必须借助于第三方的评估。如果第三方的评估是不准确或者是有意歪曲的,那么必然会导致经过若干手交易以后,最后一手的成本必然会远远大于虚拟资本本身的收益P,这就是虚拟经济的泡沫。另一方面是虚拟资本收益P的不确定性。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虚拟资本收益具有滞后性,虚拟资本收益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中生产的W'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或供不应求。当经济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时,社会的普遍预期是经济会不断发展,需求会不断扩大。在这个预期的指导下,虚拟资本经过市场共同的向好预期的鼓动,其市场交易最后一手所支付的成本必然大于虚拟资本的收益P。这样也会造成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虚拟资本无论是以借贷资本出现,还是实现了市场化、证券化,其价值的源泉还是在于其作为借贷资本参与生产所获得的利息,依然是来源于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虚拟经济不创造价值,虚拟经济得到的收益源于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再分配。这是虚拟经济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的基础。
第二,虚拟经济的收益补偿具有滞后性。由于实体经济创造价值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虚拟经济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实体经济欠收绝收,虚拟经济必然会受到连带。这是虚拟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源。
第三,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对未来的非理性预期。
(二)政策建议
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要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生存大计。当前是国家“十二五”规划起步之际,经济转型势在必然。金融机构是否有效参与“十二五”规划以及区域性经济政策规划的落实,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将引导被监管机构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建设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厘清监管思路,将短期内防范风险、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与长期内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监管目标相结合,并在监管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加强。同时,要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透明度建设不仅是预防虚拟经济泡沫化、克服信息不完全给金融机构的收益带来不确定性的手段,也为金融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OL].(2008-10-25)
篇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剧与企业边界的网络化拓展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的有限理性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现实基础,即垄断、异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避需要经济调节主体的全球联合。
【关键词】
经济危机;企业边界;有限理性;经济调节主体
一、企业的有限理性导致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
在私有制的前提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出企业的信息较多,但是信息仍然不完全。企业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某个市场的过渡繁荣或经济泡沫。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导致企业整体的非理性,损害到经济主体的整体利益。因企业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垄断。某些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使单个企业的实力增强,获取利益的能力增强。垄断企业的异化,使企业受制于自己生产的商品,企业的命运由商品决定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商品越来越作为企业的对立面而存在。企业法人企图超越市场和国家,却代表着企业的利益,即企业就是为了赚取暴力,从而进行财富分配。企业的出现集聚了大量财富。国家将企业看作与市场一样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错误的。国家是市场和企业存在的制度保障。市场是中立的。
二、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都可以导致某一领域的极端失衡,都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基础。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共同起作用。垄断使企业实力增强,从而加剧了异化和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异化使企业不能以人的意志来左右企业的发展,而是由资本的意志和商品的意志推动企业中的人为资本和商品的逐利性和内在价值的实现而服务,从而加剧了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内在驱动性;信息不对称是现实存在的一种状态,企业有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内在动力,企业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来为自身盈利服务,这就加剧了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进一步为垄断和异化创造了条件。当引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现实基础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若政府的监管不力就容易导致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在信息不对称的庇护下不为多数人所知,一旦这种结构性失衡被识破,就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的风险规避行为,从而使经济危机发生和蔓延。
三、企业边界网络化拓展的财富分配机制酿造了危机
企业本身是一种财富分配制度,与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公平性不同,企业配置资源有缺陷。正因为以往人们将企业配置资源的缺陷归咎于市场,所以才造成各种国家干预措施无效,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使得市场机制不能起到理论上所讲的资源配置作用。企业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远远大于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一定程度上,如果市场发挥了作用,企业就不能从中获利。能够约束企业行为的只有国家,因为市场是中性的。所以,国家应该研究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而不是单纯的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市场、企业与国家的边界的确定,有助于解决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有利于做到公平分配利益和资源。
四、企业边界的网络化拓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现实的联系到虚拟的网络联系,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这表现为企业内部母子公司之间边界的模糊和企业外部边界的模糊。母子公司之间由于统一管理与本地融合之间的权利配置,逐渐变得灵活和柔性,因此,母子公司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外部边界由于外包、战略联合等使企业的边界网络化拓展,虚拟化拓展,实际的边界缩小,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企业的虚拟边界更大了。
从企业的空间边界来看,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全球化生产网络。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来看,实体经济中,企业的边界受资本、资源等限制不能无限扩张;虚拟经济中,企业的边界可以网络化无限扩张。下表展示了资本主义历史上较严重的5次经济危机,从危机波及范围、危机走势、企业边界变动和危机中政府角色4方面进行了描述。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边界拓展了,危机发生的范围和领域也拓展了,而政府在其中干预强度不断增大。随着企业边界的拓展,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加剧了危机产生的现实基础。垄断特点由私人垄断、对生产和销售的垄断、实体经济中的垄断过渡到超级垄断与自由放任并存、金融垄断占主导、以金融资本控制工业资本、虚拟经济中的垄断。异化的特点由实体经济中企业的异化、商品和劳务与企业的对立过渡到虚拟经济中企业的异化、资本、知识和信息与企业的对立。信息不对称的特点由资本不能实现“惊险的一跃”、生产与消费脱节、工农业生产过剩和过渡信用消费过渡到金融领域各种相互监督和制衡的企业之间存在道德风险共同酿制危机、从实体经济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过渡到虚拟经济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边界的拓展使得危机酿制的现实基础从实体经济领域扩展到虚拟经济领域,从一国范围拓展到多国范围,使得危机的现实基础越来越雄厚和普遍,从而导致危机的复苏越来越乏力,危机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企业边界明晰时,资本主义经济调节主体有较强的调节意愿,因为企业边界较小,经济危机发生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少,不调节会使本国经济衰退严重,但调节能力较弱,调节手段有限,危机就产生了。当企业边界网络化拓展后,虽然经济调节手段和经济调节力度增强,但资本主义经济调节主体的调节意愿减弱,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但影响本国经济,而且会转嫁和波及其他国家,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公共治理领域。
五、企业边界的网络化拓展要求经济调节主体的边界相应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