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统计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播统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播统计分析

篇1

【关键词】传统新闻媒体自媒体冲击策略

传统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民众的青睐,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它通过专业的信息采编人员对新闻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规划并传播给受众。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自媒体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以“自主化、大众化”优势在信息市场争得了一席之地,并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很大冲击。

一、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又被称为个人媒体,是指个人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或发表个人评论,只要拥有通信软件和网络就可以实现,因此自媒体对新闻撰稿人没有要求,人人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发表个人评论,同时自媒体的时效性也是传统媒体远远不及的。自媒体的诞生加快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传播有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同时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环境下,应认真探索传统新闻媒体的变革与创新发展,提升新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技术性。目前,自媒体的存在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微信、微博等。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新闻主体逐渐向个性化与大众化趋势转变,社会大众利用媒体和网络就能随时了解并评论当下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聆听更多人的心声。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

1.裂变式。裂变式传播形象地体现了自媒体传播的速度之快,某一新闻事件通过自媒体能在极短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向外界扩散,短短1小时内,新闻有可能传播至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但也有利有弊,其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噪音传播”,信息极有可能被掩盖或被恶意篡改,从而使人们看到虚假、错误的信息,人们往往容易受先入为主的影响,要想人们重新接受正确的信息要耗费很长的时间。2.个性化。自媒体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局限,越来越体现个性化特点。用户可以将自身的感受或自己主观看法融入信息并将其传播,个性化特征作为自媒体传播的最大亮点,现已逐渐发展为自媒体新闻的独有态势,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而且个性化信息也获得了更多的传播途径。3.立体化。在网络信息传播中,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除了文字还结合了视频与图片,更加呈现立体感。同时,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新闻信息能更好地向大众展现新闻全貌。

三、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冲击

1.传播主体失去垄断地位。自媒体的到来终结了传统新闻媒体垄断地位。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普及,使每一个有终端设施且能链接到网络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这些人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以图文结合或视频的形式通过自媒体传播给自己的粉丝、朋友以及关注者,供他们观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进行转载,进行二次传播、再次传播,信息一旦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进行传播,则会产生“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效应。2.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在当今网民约5亿受众、微博3亿受众的影响下,自媒体爆发着惊人的能量。尤其是当前最盛行的有“第五媒体”赞誉的手机,更是成了移动传播的领头羊,其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便捷化的观看形式,应有尽有的信息资源,个性化的参与方式,自由化的表达形式。互联网现已成为社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之一,自媒体在新闻信息的散播、获取以及互动方面都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大部分年轻媒体受众都被自媒体吸引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3.对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形成很大挑战。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都是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因此,不管是采编经验还是采编技术,都大大优胜于自媒体撰稿人。在当前的自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能够利用移动设施随时将身边发生的事件及时地进行传播,而新闻信息则要经过工作人员对事件的求证过程,待到确定其真实性之后再进行传播。如此一来,传统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将大大落后于自媒体。自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只经过简单的收集、记录、传播等三个环节即可,无需经过刻意的加工和规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更加能符合大众的信息需求。4.只有产品缺乏服务的媒体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传统媒体给人们提供的更多的是产品,而非服务。在信息化盛行的当下,民众更需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内心思想和感受的平台,即便电视台也允许观众参与互动,广播电台也接受听众来电,但仍然受制于框架的局限,无法真正满足民众的需求。互联网的兴起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更迅速,信息形式更灵活,信息内容更充裕,互动反馈更及时,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多方面满足民众需求,而只能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媒体终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四、自媒体视阈下传统媒体应对冲击的策略

1.拓展传统媒体的功能性。自媒体的诞生使传统媒体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对此,传统媒体应结合民众需求重新进行功能定位,拓展自身的社会功能。首先,始终保障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紧紧抓住报道的主动权。“保障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传统媒体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最根本的要求。自媒体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多元化信息的和享受,同时也让人们品尝到了虚假信息、低俗新闻所带来的苦楚。因此,传统媒体要从一而终地坚持信息真实性原则,担当虚假流言的“终结者”并且对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深入剖析,向民众报道最真实的新闻事件,让社会民众信服。其次,牢牢抓住传播的主动权。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可再像以往那般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地来处理新闻事件,要保障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尤其是在处理重大群体性新闻事件时,更要坚持客观、公正的信息报道原则,牢牢抓住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再次,实现传统媒体与自媒体融合,取长补短,实现双方的融合。2.提高信息质量,凸显传统媒体的优势性。传统媒体应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始终坚持将新闻信息的内容当作其核心竞争力。新闻信息的内容包含以音频、视频、图片等在内的多项内容。在新闻信息鱼龙混杂、良莠掺杂的当下,传统媒体更应以高端的设备、丰富的资源、专业的技术来展现自身的优势,以提升信息内容质量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将为民众带来个性化信息服务作为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是一个个性化信息需求时代,只有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传统媒体才能重新赢得失去的用户,获得持续发展。对此,传统媒体应通过“大数据”搜寻的结果挖掘民众的信息需求,并根据大众的不同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3.改变经营战略,展现传统媒体的效益性。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经营战略,展现自身的效益性。对此,应从两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展现品牌效应,拓展新领域。由于自媒体造成的冲击,致使传统媒体的境况更加困难,印刷业首当其冲。但就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使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的所有用户中,约3/5的人仍习惯于浏览传统媒体。这说明自媒体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媒体的。所以,传统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展现品牌效应,开发新资源,拓展新渠道,寻找盈利点。如,在自媒体的影响下,很多杂志被迫出局,但《经济学人》却迎难而上,努力拓展新领域,不但摆脱了被淘汰的危机,还取得了销售量步步高升的喜人业绩。第二,由单一经营向复合经营进行转变,扩大增值产品,增加服务收益。传统媒体经营方向的转变能有效地规避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五、结语

篇2

摘要 通过小扰动的方式,实现了典型供电系统的低频振荡模式,在机电扰动的状态下,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的功率增量也将通过本地模式以及区间模式扰动组成。对于相同供电模式内不同发电机的机电扰动模式,本地模式分量之间将相互抵消,区间之间的分量将加强,通过仿真分析将验证机电扰动将在电力系统中产生渗透性传播,传播的速度与发电机转动惯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 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特性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16-02

低频振荡同时也是功率振荡,其根本在于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引发的电机功角之间的相对振荡,同时也将使发电机的输出电功率发生周期性的振荡。从更大范围上而言,电力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电机的扰动状态下将产生功率振荡,只要在电机扰动作用下都能形成功率振荡,而是在弱阻尼的状态下,相应的系统并不能迅速完成系统的振荡过程,而在负阻尼的作用下,都将产生增幅振荡的情况。而当系统产生低频振荡时,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发生低频振荡时,系统的每台发电机都将相对于其他发电机产生一定的振荡,同时低频振荡也将将分为本地模式以及区间模式,本地模式也将体现出在一定区间机组范围内的相对振荡,而系统区间模式是电力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后果。

相应的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的低频振荡研究,并从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的传播特性角度分析,但电力系统的众多问题都与都与运动过程中的能量相关,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机电扰动传播特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区域内部机组之间由于机电扰动而形成的本地模式将相互削弱。但同一区域内的区间模式将相互叠加以及增强,从而导致了联络线振幅较大。通过相应的仿真分析了解到,在互联系统中,电力系统间的机电扰动还可通过联络线渗透传播,渗透传播的速度受到发电机转动惯量的影响。

1 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分析

1)电力系统的供电区域内,机电扰动将引发当前所在区域内的本地振荡模式以及区间振荡模式。电力机组输出电力功率的增量由本地振荡分量以及区间振荡分量两个部分构成;

2)在同一供电区域内部,不同的机组输出的电功率的区间模式的分量符号应保持一致,而本地模式的振荡分量符号则应保持相反;

3)相同的供电区域内部,若干机组并联在同一条母线上,那么在母线的连接处,区域之间的模式幅值将增强,而本地模式的幅值将遭到削弱,由此联络线一般振幅较大。

2 电力系统机电扰动的传播速度

长久的研究以来,人们普遍以为有功功率一光速速率在电网中传播,在相关的研究人员通过同步测量电力系统的机电动态响应后了解到,机电扰动的速度比光速要晓得多。要实现从理论上研究机电扰动的传播速度,还应建立电力系统的连续系统模型,从波动理论这一视角研究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建立了由多台发电机构成的链式电力系统的机电系统模型。假设电力系统中连接起来的模型参数处于均匀分布状况,当发电机相互靠近,两台发电机之间的间隔距离接近于零时,可以得出离散模型到连续体模型的电力系统机电波方程。

根据所推出公式得知,电力系统连续体中以密度为基本分类形式的发电机组的转子角动量、阻尼和机械功率以及线路电纳以及电导等。若是电力系统机组的连续体具有均匀的参数且长度为无限,那么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假设不考虑初始速度的影响,而后可推出对电力系统机电波方程的通解。

由机电波的传播速度公式可了解到,机电扰动的传播速度与线路的电纳以及发电机的转子角惯量相关,但发电机的转子角惯量与转子角速度有关,当系统中的线路参数以及角的频率保持在一定的数值时,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速度只受到电力系统发电机转动惯量的变化影响。那么,电力系统中无连接的发电机组长距离的输电线路,由于转动惯量趋向于零,那么其具有较大的传播速率,其传播速率与光速接近。

3 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的仿真分析

3.1 机电振荡模式

为了明确电力系统中机电扰动低频振荡的传播过程,在该模式基础之上,以IEEE 4机11节点系统为实例进行仿真研究和说明。响应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未安装PSS的状况下,通过测试电力系统的三种机电的振荡模式,在模式一的振荡试验中,振荡频率为0.64,振荡模式2中的振荡频率为1.12,最后振荡模式3中的振荡频率为1.16,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

在图1系统中的G1处施加机电扰动为具体研究实例,实现机电扰动传播特性的研究,在0.5s后在机电连接组的G1开端施加扰动,0.5s后消除扰动,为观察机电波的变化状况,揭示其实质,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Prony方法对相关支路的波形进行分解,分解后的波形图呈现持续变化的模式,也就是本地模式在受到小干扰后呈现波动到平稳的发展曲线,而区间模式则呈现出由平稳到波动的发展曲线。将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的机电波形通过Prony 分解完成后了解到,其结构为区间模式分量以及本地模式分量两个部分构成,而机电振荡模式1下,相应的特征值为0.1080±j4.0258,频率为0.6407,阻尼比为-0.0268。模式2的特征值为-0.6788±j7.0460,频率为1.1214,阻尼比为0.0958。

4 结论

通过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增量方程了解到,机电扰动将引发电力系统供应区域的多个区间以及本地模式之间的振荡,使用小扰动的仿真分析方式,将连接在同一母线上的不同支路振荡输出响应可了解到,在同一个供电区域内部,不同自己之间的本地振荡模式符号相反,然而区间模式的符合则保持一致。由此可了解到,在母线的连接处,本地模式将遭到削弱,而区间模式则得以加强。并且,以联络线两端有功功率的相角对比,明确了电力系统中机电扰动的平均传播速度与发电机惯量密切相关,机电扰动在机电组中的平均传播速度远小于光速。

参考文献

[1]王德林,王晓茹.电力系统连续体模型中机电波传播特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16).

[2]郭成,李群湛,王德林.电力系统机电扰动的传播特性[J].电网技术,2010(4).

篇3

【关键词】 船舶通信 电力线 载波通信 OFDP

当前,船舶通信的内容主要由广播电视、局域网以及电话构成;且其通信技术通常为双绞线。这种通信技术虽然具有抗干扰好、效果好以及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其成本非常高,且电缆常因各种因素(如,船舶设备数量的增加或者是减少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动,从而使得其成本大大增加。而电力线载波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加之,据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的对船舶的通信成本进行控制,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其通信的水平。因此,对船舶通信中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电力线载波技术概述

1.1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含义

电力线载波技术是 指采用电力线进行数据和信号通信的一种方式,主要被应用于电力网通信领域之中。而电力线载波通信即是电力载波通讯(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它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电力线并以载波的方式将模拟或者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一种技术。同时,电力线载波通信也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现已被广泛应于各个领域。且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线载波技术会越来越成熟。

1.2电力线载波技术的优点

之所以要将电力线载波技术应用到船舶通信之中,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能够有效的减少因信道的时间弥散性而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电力线通信环境中的信道受到干扰;二是,它能够通过分配突发性干扰信道的方式来将突发性干扰转变为随机信号,以此来使得信号通过简单的纠错就能够将信号进行恢复,从而有效的减少电力线通信环境中因信道衰减而带来的副作用;三是,它还能有效的抵抗窄带而带来的干扰;四是,它的安装较为简单且设置也较为灵活,从而为用户宽带、互联带的铺设提供了方便,进而有利于促进智能家庭自动化的实现;五是,它为电力公司的电力管理提供了一个传输的通道,从而有利于电力、图像综合业务、话音以及数据传输通信技术的实现;等等。

1.3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通信噪音问题和信号衰减。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对通信噪音问题进行分析。一般而言,通信噪音主要由无线电广播受到干扰和低压电网出现相连负载所致。噪音问题的出现,会使得电力线在传送数据时引发一系列各种问题,从而大大加大了确保数据传输质量的难度。同时,通信噪音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相关部门或单位必须对通信噪音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

二、解决船舶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策略

由上文可知,噪音问题是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电力线载波技术能否顺利地应用到船舶通信之中。因此,相关部门或单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据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解决通信噪音问题的主要有效手段之一。笔者以分析电力线通信环境中噪音的特性为出发点,以OFDM技术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来总结出以下解决思路和方法:

2.1电力线通信环境中噪音的特性

由于船舶电力系统具体复杂性的特性,使得通信噪音也具有这一特性。通过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可知,电力通信环境中噪音的特性主要包括:周期性、随机性、持续性以及多变性。其中,周期性的噪音是由谐波噪音频率达到交流电频率的倍数而产生的,主要受船舶的大小、线路的负载情况以及用电设备的数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这还会给电力线载波通信带来严重的影响,如误码率上升、通信信噪比降低以及信号频谱被噪音频谱所覆盖等。随机性噪音主要由船舶复杂的电力网的操作而引起的,通常表现为短时间的脉冲噪音。持续性噪音主要由船舶中电力设备的负荷、相位以及周期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而多变性噪音则是指噪音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其对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中应用的影响最小。

2.2 OFDM技术的相关内容

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它是在多载波调制(MultiCarrier Modulation,MC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它的调制是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的基础上实现的,其解调则是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基础上实现的。目前,OFDM载波技术是现实复杂度最低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多载波传输方案中的一种。

将OFDM技术应用到电力线载波通信上的作用主要在于是电力线上的高速数据通信成为可能。其基本原理主要表现为:将可用的信道带宽划分成多个子信道,且每个子信道应无限接近于理想信道;同时,通过利用载波的正交性而使得在规定范围频段内的载波输出一定的速率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总的传输速率是由所有载波传输数据合成的。

2.3措施

虽然电力线的船舶通信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因通信噪音问题的存在及通信噪音本身的特性而使得其发展较为缓慢,从而导致某些假设与模型并不能真正地应用到实际中去。而通过根据通信噪音的特性而对电力线载波技术进行改进,能够有利于其在船舶通信中的进一步利用。根据相关的实践研究并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解决通信噪音问题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提高信号接收端可靠性和灵敏度的方式来解决因信号频谱被覆盖而产生的通信噪音,从而能实现对信号进行正确识别的目的;二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周期性噪音和突发性噪音对通信造成干扰,则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信号收发的运行体制进行强化;同时,信号收发的运行体制主要包括预读机制、重发机制以及纠错功能等;三是,为了进一步解决通信中存在的噪音和衰减问题,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利用扩频通信技术来进一步提高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四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应用的噪音问题,相关部门或单位则应将OFDM技术引入其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或单位应不断加强OFDM技术的解码能力、编码能力以及抗衰减能力。

2.4基于OFDM电力线传输在船舶通信系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在上述措施中,OFDM技术的应用和优化是解决电力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应用中噪音问题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或单位对基于OFDM电力线传输在船舶通信系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OFDM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同步问题和非线性失真问题,其具体内容如下:

2.4.1 OFDM的同步问题

由于在多载波系统中,若载波频率出现偏移现象,则会对子信道产生严重的干扰。而OFDM系统属于多载波系统,且其输出信号是由多个子信道信号合成的。因此,这使得对OFDM系统中子信道信号的正交性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同步仍是OFDM技术中的难点之一。一般而言,OFDM的同步问题主要包括时钟位置偏移、采样频率偏移以及载波频率偏移。要解决OFDM的同步问题关键在于其同步算法。当前,OFDM的同步算法被大致分为两类,即通过利用长训练序列或者是导频信号来实现载波同步的目的和通过利用OFDM循环前缀的相关性来达到系统同步的目标。前一类算法虽然其性能较好,但是它会给功率和带宽造成一定的损失;而后一类算法不仅能精确地完成载波的同步,而且还满足了电力线高速率、高实时性以及短突发的要求。基于此,要解决OFDM的同步问题,则应选择第二种同步算法。

2.4.2 OFDM的非线性失真问题

由于OFDM系统的输出是由多个子载波信号组成的,当所有信号的相位一致时,则会导致其输出的瞬时功率会远大于其平均功率。基于此,若系统的线性范围满足不了信号变化的要求,则会导致OFDM出现非线性失真问题。因此,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则应在大功率补偿的状态下进行相应的工作。要实现这一点,相关部门或单位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来对OFDM信号的峰平功率比进行降低,以此来使系统的整个性能获得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线载波技术是一项主要的通信方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线载波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基于此,船舶通信中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而目前,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中的应用存在噪音问题。因此,相关部门或单位必须对噪音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船舶通信中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参 考 文 献

[1]李圆明,张密.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船舶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 (11).

[2]李妍.基于电力线载波技术的船舶通信研究[J].船电技术,2010 (3).

[3]蔡新梅.船舶通信中应用OFDM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J].船电技术,2013 (3).

[4]周乃义,刘国平,陈庭勋等.基于OFDM技术的船舶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的设计[J].船电技术,2014 (12).

[5]林恒斌,李长策.电力线通信技术在船舶上应用的研究[J].电力与电工,2012 (1).

篇4

关键字:AIS;监控;设计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046-01

随着航行水域内的船舶交通量逐步增大,传统的VTS、ARPA提供的航行信息已经不能满足船舶航行的需要,AIS在船舶避碰、海事监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 AIS介绍

AIS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简称,集现代数字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于一体,是工作在VHF海上频段的新型船舶和岸基、星基广播系统。

2 系统架构分析

基于AIS技术的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可系统架构包括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1)数据采集层。船舶上安装的AIS发送机可以向AIS接收机发送本船的相关信息,包括船舶名Q、位置、速度、方向等。

(2)数据处理及存储层。该层的功能是处理和解码AIS 数据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3)数据显示层。处理后的船舶信息可以显示在船舶实时监控系统的客户端。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以图形化的方式监控船舶的位置、航行方向及速度,相关的文字信息也同时显示在客户端上。

3 船舶动态监控系统技术分析

船舶实时监控系统集成了计算机、通信、GIS、GPS、数据库等多项技术,多用户实时访问及历史轨迹的查询与回放是船舶实时监控系统的两大关键技术。

3.1 多用户实时访问

船舶实时监控系统的刷新频率为1s。为了显示每条船舶的实时位置,客户端每秒钟需要从服务器获取一次船舶的最新信息。如果每个客户端每秒钟查询一次数据库,如图2所示,将大大增加服务器的负载,从而使客户端的数目受到极大限制。

对于普通的船舶实时监控需求,数据库将每秒钟生成一次最新态势文件,该文件中包含每条船舶的最新位置和相关信息。数据库服务器每隔一秒会将最新态势文件发送给文件传输服务器;然后,文件传输服务器将该文件及时分发给每个客户端;最后,基于最新态势文件,客户端将实时信息显示在海图上。

3.2 历史轨迹查询及回放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想知道一条或多条船舶在某一时间段的历史信息或航行轨迹,需要查询数据库中存储的海量数据。如何提高查询效率是利用历史数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笔者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将所有的记录分成不同的数据块。

4 结语

笔者提出的一种船舶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在船舶动态监控系统中,每条船舶的实时位置和相关信息都可以显示在大量的客户端上。该系统运行稳定并具有良好的运行界面,有助于加强船舶管理,提高船舶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 关政军,刘彤.航海仪器.[M]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 现代传播科技;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视编辑;应用科技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12-02

基于计算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系统(NonlinearEditing)是广受影视编辑青睐的现代编辑工具之一,目前已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应用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编辑日新月异的新需求,该套系统也在不断去陈推新、升级换代,应用功能越来越完善,已基本取代以磁带的剪切、复制与转换为主的传统方式,是当今影视传播的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

作为后期编辑应用的重要工具,非线系统(NonlinearEditing)具有其难以替代的优势,但也有其应用领域的明显不足,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完美与完善仍然需要一个配套硬设的协调与突破。

基于计算机的硬件平台基础,非线性编辑系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编辑人员对数字信号在任意时间,对任意画面精细编辑、修改、拾取和特技处理,节时而高效。

1)输入输出接口单元。一个重要的数据接口单元,目前一般采用串行数字接口,但也会对视频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中央处理单元。它是整个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核心,整个音视频处理功能就是基于这个核心单元来实现。其系统为PC系统、MAC系统和基于SGI等工作站平台的系统的多构架组合。基于应用区别,其板卡解码方案集成了相应系统来进行。纯软件解决方案有CPU+GPU方案(微软公司),但应用并不广泛;

3)存储单元。这涉及到网络带宽系统以及网络的稳定性,目前的存储多为软存储(虚拟存储),硬件存储不多应用;

4)网络单元。网络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MDC(MctaDataCnotorl)服务器。网络设备主要是网络的组网方式,目前多采用FC+以太网双网结构。组网方式的目的是满足带宽要求,同时也对网络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5)软件单元。这是商家在版开开发的基础上独立开发的扩展应用程序,在应用领域很实用。

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内容是基础,而后期的包装对于提升播视效果、提高收视率且具有绝对的影响,在这方面,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越性的优越性就会展现出来。

1)非线性优点之一:任意编辑。非线性的重要优点在于充分体现了对音视频的任意编辑与修剪。之前的对传播带的剪切、复制、转换等方式来编辑影视文件,只是将原始素材序列组合,编辑中只能插入或者替换,并受等时长度限制,在删除、缩短或者时间调节上,无法编辑。而非线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大大克服了以上限制,可在任意时间,对任意画面精细编辑、修改、拾取、加长、缩短或特技处理。其快捷、灵活的非线性编辑已经克服了传统编辑方式“素材不可随机存取,成品不易进行修改”的弊端,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它的优点还有很多;

2)非线性优点之二:任意应用。新型编辑系统在资源应用上,可以借助以计算机功能采集极其丰富的应用资源和素材资源。包括音视频资源以及绘画、动画等画面资源,并借助于多媒体软件,设计出无限多种数字特技效果,这可以极大激发后期制作编辑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是节目质量和可视性极大提升。在非线应用中,并列的多线程任务均可在一个环境中编辑完成,诸如对图像、动画、声音、字幕,包括特技等,环境的自识别系统且可做到音频与视频同步应用转换;

3)非线性优点之三:高保真信源。传统的线性编辑方式的实质就是复制,基于模拟信号基础,在复制时存在着衰减,如果如出复杂的多任务系统编辑,对信号的传输影响较大,容易扰,劣迹明显。

新型编辑系统的基本核心在于音视频处理都是基于数字信号源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受干扰的可能性。音视频的编辑信号编码不会丢失,其信号源就不会受损,音频、画面质量就可保证。特别是反复的转换、剪接,仍可保持高保真的优点。

完美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仍然需要一个多方协调的开发过程,目前,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素材上下载耗时。基于非编网络系统,上下载的过程实际上是视频播放的过程,上下载耗时和视频时长相等,这严重影响效率;

2)软件问题。对应于相应板卡,各大厂商自行开发一系列应用软件,包括编辑软件和管理软件。但因为厂商后续开发的侧重点以及开发水平不一样,软件的质量与功能大别很大,应用工作中很难把握,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完美;

3)网络问题。带宽不足是一个明显的欠缺。视频流数据往往需要较大的带宽,数据的传输往往耗时较大,如果是基于每台编辑工作站实时共享带宽,其速度可想而知。目前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各种虚拟存储技术。但这也只是应时选择,从长远来看,网络带宽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必然会制约非线编辑系统的应用与扩展。

无论怎么说,非线性编辑系统仍然是电视后期编辑的不二选择,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为后期编辑创作带来灵感与激情,从而创造出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电视节目。作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我们期待着更加完美的非线性系统的出现。

篇6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调速变换器技术以及电子电力器件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使兆瓦级以上的交流电机调速变换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型的航海船舶系统中,从而为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发奠定了积极的技术基础。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运行效率高及运行经济环保、推进功率大、机舱布置更加紧凑灵活、船舶操纵性及舒适性较好等众多应用优点,因此近些年来在我国的航海事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微机控制技术与交流变频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流电机的应用技术得到推广。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的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推进功率以及实际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船舶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也从传统的军用系统逐渐扩展到民用系统及河运和海运系统中,从而展示了其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我国大型的船舶控制自动化系统中经常采用永磁式同步电动机作为其推进器的推进电动机,但与中小功率电力推进系统相比,船舶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其性能的优越性以及性价比等相关影响因素。就我国目前的实践应用情况看,采用较多的电力推进系统是专用型的变频异步电动机。这类中小型的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一般主要由配电装置系统以及柴油系统和含滤波器的变频控制系统及异步电动机等不同运行装置组成;其中还包括了其它相关的负载系统以及操作控制系统单元。本文重点研究设计的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还包括了模拟负载系统。

2 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推进设计要求

2.1 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推进功能要求

由于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直接面向电力主推进变频控制器装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实现的自动化控制功能如下所示:

2.1.1 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操作指示功能

启、停控制系统: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推进系统既可以在驾驶室进行遥控操作控制, 也可以在变频器柜展开就地操作控制。

船舶电力推进工作模式选择:船舶电力推进控制输出信号的变频器工作模式选择主要包括功率模式、转矩模式以及速度模式三种。为了确保船舶电力推进控制器在同一时刻只能输出一种模式选择信号,该系统中可以通过转速连续调节推进控制器,就能够根据车钟的实际运行转速指令,对螺旋桨转速进行连续调节, 在这一控制过程中还包含了临界转速避让功能。因此,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指示、变频器、电动机还有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检测及显示都能够实现自动化推进控制。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对各种故障状态进行实时显示及报警等。

2.1.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连锁控制功能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联锁控制: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可以实现变频器的启、停控制,但是在此运行过程中必须与车钟“手柄不在零位”的信号进行联锁控制, 因此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能对实际的运行错误操作流程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安全保护功能: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在驾控台可以设置相应的紧急停车按钮, 当系统运行时一旦出现危险,可立刻强制停机。

2.2 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推进性能设计要求

推进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和工作的重要组件是螺旋桨,因此在设计时要确保螺旋桨的运行工作特性与船舶电动机的运行工作特性频率一致,从而提升整个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性能。但通过设计研究发现,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以及螺旋桨的运行特性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满足螺旋桨反转性特征以及系缆性特征和自由航行特征等三大设计要求,从而结合螺旋桨的不同设计性能参数要求进行空载设计。

3 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过程

结合上述两种系统设计性能要求和系统推进功能要求,本文设计研究中采用一种的ACS-800矢量自动控制变频器,通过对船舶中的异步电动机定子中的电流矢量进行科学控制和测量,利用电磁原理分别对船舶电力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转矩电流以及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进行有效控制,最终达到对电动机转矩进行自动化控制的设计目的。因此,从其设计以及应用原理分析,这种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对船舶电力推进异步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参数监测以及动适应、识别等,该设计系统在对自动异步电动机系统运行参数进行辨识之前能够对系统中的有效矢量以及系统运行组件进行算法控制及转矩切换控制、运行功率控制等。

从总体的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船舶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变频器是通过系统中相关的模拟量输入板块进行有效控制,而该系统结构中的设计经过实践表明,模拟量板块中的标准信号输入是通过PLC自动化控制系统来实现的,首先系统中的模拟量通过网络输入到系统的端子中,经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数据信息采集以及控制实时传输通信,使PLC中的信号经过系统传输发送至上位机中,由此通过上位机的信号传输,经过PLC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变频器信号的传输和控制,从而使我国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高效安全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航海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船舶的舒适性以及操纵性和推进功率等相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大型的邮轮以及工作船舶等,传统的柴油动力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船舶运输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对船舶电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元璋,冯宁,李海量.全电力推进船舶推进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航海,2007(04):92-95.

[2]俞万能,李素文,马昭胜.小型船舶电力推进控制系统的研发[J].中国航海,2011(03):18-23+48.

篇7

关键词:统计工作 统计制度 单轨制 统计分析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发展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迈出大的新的步伐。如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工业统计中应用抽样调查方法……等等。但是,制度方法改革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呼声也始终不绝于耳,且日渐强烈。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主观方面很大程度在于统计部门及广大统计工作者没有就改革的目标模式形成共识,以致不改不是,改也不是,怎么改都难合适;不同领导有不同思路,改过来又改回去。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规范;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更大步伐。确立面向21世纪的统计发展战略,必须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统计事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四化建设。

一、关于“一套表”

即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二、关于“计算机网络化”

即政府统计部门之间实现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包括上报与反馈)。21世纪之初,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规划将告完成。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联接;建成完整配套的数据库系统,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还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也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在服务科学决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网络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统计数据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准确、全面、及时、系统的统计数据,是各级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做出科学、合理、正确决策的必要依据。

三、加强基层统计分析工作。

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充分认识统计工作在宏观调控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发挥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作用,统计工作的重点是服务,服务的重点是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寻求规律,通过分析发现本质,通过分析找出内在的联系,把企业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等预测分析出来,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更好地创造统计信息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3.1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反映了统计工作的水平。在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中,能有效地检验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使统计工作得到改善、加强和提高。另外,经常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能综合锻炼提高写作人员的素质,全面增长统计人员的才干。总之,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十分重要,那种认为“统计报表是硬任务,统计分析是软任务”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是万万要不得的。

统计分析报告也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提高统计地位的重要手段。统计分析报告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比一般统计数据更集中、更系统、更鲜明地反映客观实际,又便于阅读、理解和利用,因而是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

3.2统计分析是衡量统计工作水平的综合标准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写作全部工作水平的综合。前面几个环节是统计的基础工作,统计分析才是出成果的阶段。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来自高质量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分析写作。但是,如果仅有较好的写作水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都是低质量的,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统计分析报告写不好,当然是统计工作水平不高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还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统计专业知识。需要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如何,也就反映了统计工作水平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标准。另外,统计分析的结果虽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如表格式、图形式、文章式等),但只有文章式--统计分析报告为最好,也最为常用。因此,统计分析报告也是表现统计成果的好形式。

3.3统计分析报告是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统计信息又是社会信息的主体,而且是最全面、最稳定、较准确的信息。统计信息要通过载体传播,而统计分析报告是主要载体之一,适合于报刊杂志上发表,传播条件比较简便,具有较大的信息覆盖面,是传播统计信息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中国统计,2002,3.

篇8

关键词:情报科学;载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情报科学》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较具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他所刊载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情报科学》2012年(1-12)期所刊载的387(书评除外)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及引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数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所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载文篇数、平均每期的载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页数及篇密度等。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总页数1907页,载文量为387篇,期均发文量为32.25篇,篇均页数为4.93,篇密度为0.20。以上数据表明该刊文献数量较多,文章篇幅适中,读者获取信息量相对较高,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平台。

1.2 基金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的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2]。基金论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论文率数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从侧面间接反映刊物报道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率高,说明期刊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3]。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所载基金论文192篇,占论文总数的49.61%,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基金论文77篇,占论文总数的19.90%,有效地保证了《情报科学》明显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点的入口,同时也是论文论述的核心及重点,它为研究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检索此文献的最便捷的路径。统计结果表明该刊2012年全年标引关键词为1468个,篇均关键词3.79个。说明该刊比较注重提示论文的主题和标引深度,为用户检索利用和文献的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表3列出的是使用频次前十名的关键词,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这充分表明《情报科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以图书情报学为主的刊物。

2 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4]。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专著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引文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作者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情报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引文量越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篇均引文量13.46条,远高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这说明《情报科学》作者掌握的相关资料全面,注重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2.2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引文类型把引文分为期刊、图书、网络、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其他(包括报纸、报告等),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情报科学》的引文主要来自期刊,占总数的68.46%,略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学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来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为引文中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与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出版连续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分不开的,今后期刊仍将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首选情报源。随着各种文献资源开放存取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网络资源的认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占总数的12.00%,略高于图书。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2.3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引文语种的分布是测试期刊发文作者利用国内外文献和情报吸收能力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全年引文外文文献达35.73%,说明该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载文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语种较单一,获取英文以外的外文专业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统计分析

对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献的传播利用及老化规律,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文高峰区在09-11年,这与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观点吻合。同时普莱斯指数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50%高[6]。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保证了本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本刊是图书情报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统计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种,引用次数合计达1255次,占总的期刊被引次数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报科学》,为174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被引次数分别为165、119、105、102和94次,这六种期刊的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图书情报学刊物,说明这六种期刊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的主要情报源。他们代表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情报科学》,被引次数最多,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该刊办刊比较有连续性,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小燕.2003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力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4):40-44

[4]董文鸳,袁顺波.2002-2004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J]. 情报科学,2005,(9):1348-1352

[5]赵阳.《图书情报工作》1989-199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图书情报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1.

篇9

关键词:《档案管理》;2012年;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 引言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1],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刊发了大量高被引的论文,备受业界关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档案管理》2012年的载文情况,作者对当年刊发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各项统计。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关键词作了必要的规范,归并了重复引文,剔除了无文献来源的注释性引文,并对全部引文逐一进行了核对,修正了引文中的差错。

2 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2012年刊发的文章从栏目发文量、作者及地域和机构、主题、基金论文、引文类型及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NKI检索了被引情况。根据载文实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作者统计分析不含“通讯”、“卷首语”、“文摘”等栏目的文章,主题统计分析不含无关键词的文章,引文统计分析不含无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类注释的文章。

3 载文统计分析

3.1 载文栏目发文量。2012年《档案管理》设置有“卷首语”、“理论探讨”、“争鸣”、“业务研究”、“局馆长访谈”、“专题沙龙”、“调查报告”、“海外采风”、“工作园地”、“史料钩沉”等18个栏目,共刊发文章277篇,表1是主要栏目的发文数量。发文量集中于“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表中单列了占比)。

3.2 作者分布。作者统计针对“工作园地”、 “业务研究”、“调查报告”、“理论探讨”、“海外采风”等9个栏目的242篇文章,其中独著210篇,两人合著28篇,三人合著4篇,分别占统计文章的86.78%、11.57%和1.65%。

3.2.1 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发文6篇,共两人,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共12人(“+”后为第二作者发文数),另有马帅章等28人发文2篇(含非第一作者)。

3.2.2 第一作者地域分布。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河南作者(168篇),其次是北京(9篇)、山东和上海(各8篇),发文作者涵盖了19个省市。河南省又以郑州、开封、濮阳作者发文数量居多(105篇)。

3.2.3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由于有些文章作者单位不够具体,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242篇文章中,各类院校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作者占比较高,分别发文102篇和82篇。

3.3 主题分布。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的主题[2],因而选用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2012年《档案管理》中有关键词的107篇论文共有关键词401个,篇均3.75个。涉及关键词305个,最多的仅出现8次,可见分散度较大。为较好地反映文献主题,可将表达相同或相关概念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统一,如将“档案馆”、“档案局”、“档案部门”等统一为“档案馆”。规范统一后,利用自编的软件处理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3.4 基金论文。2012年基金项目论文共25篇,基金论文占比超过10%。其中,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研究》、《档案执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各发文3篇,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立法技术研究》发文2篇,基金发文量如表4所示。

3.5 引文统计。2012年《档案管理》文章中,列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类注释的论文96篇,共有引文725条(其中外文13条),篇均引文7.55条。从年代分布看,2005年后的引文数量占66.62%。引用文献类型中,期刊论文最多,占比达70.62%,其次是电子文献、图书和学位论文。表5列示了引文的年代分布(“其他”为1980年前或无法确认年代的)。

引用文献中的期刊论文共涉及期刊139种,其中以档案类期刊为主,排在前9位的都是档案核心期刊,其次是非核心档案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

3.6 被引统计。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3年4月23日,2012年《档案管理》刊发的被引论文达25篇,其中《中部六省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被引3次,《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等两篇各被引2次。表6列示了十种档案学期刊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

4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4.1 从栏目发文分布看,“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是发文主体,“工作园地”和“业务研究”两栏目的发文量超过发文总数的一半,表明《档案管理》特别注重结合工作实际,与其“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1]的定位是一致的。

“卷首语”是许多档案刊物共有的栏目,但《档案管理》六篇卷首语的内容均为“档案依法行政管理”,对做好档案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4.2 载文中独著文章居多,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超过40人,他们独立或合作发文的数量超过100篇,表明《档案管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队伍。但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3]。

发文作者的地域和机构数据表明,《档案管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注重反映本省的研究成果,注重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业务交流,不断传播和促进学术研究。发文作者集中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和各类高校,反映了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3]。

4.3 从关键词的词频可以看出,《档案管理》2012年特别注重刊载“档案执法”、“档案法规”和“立法”方面的文献,同卷首语的内容相呼应。此外,“档案馆”、“档案”、“档案管理”、“档案鉴定”、“档案服务”等也是刊载的重点,有很强的实际工作指导价值。但列有关键词的论文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4.4 基金项目多为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项目级别较高。基金论文占比虽不算高,但针对性很强,较充分地反映了档案科研特别是档案执法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4.5 引用文献表现出期刊论文多、核心期刊论文比重大、引用年代新的特点,表明刊载的论文注重高水平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注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的借鉴,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成果。但列有引文的论文偏少,有些著录不准确,外文引文较少。

4.6 尽管统计的时间段较短,而论文的被引和被引率均有较大的滞后性[4],但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2012年载文被引同其他档案类期刊2012年载文被引的对比表明,《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被引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在档案类核心期刊中有较高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杂志社.《档案管理》简介[EB/OL].(2011-04-25)[2013-04-01].http:///w_NewsShow.asp?ID=0:2628.

[2] 倪丽娟,于淑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04~2008年《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0(1):19~22.

[3]袁小翠.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档案管理,2011(6):60~62.

篇10

1. 液面深度测试

在开采油井的过程中,油井动液面的深度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参数,通过检测油井动液面深度,能够科学高效地进行油井开发,大大提升生产力。但如何准确的进行油井液面深度检测使其精度达到更高便成了石油工作人员的难题。

在对回声仪测得的反射波数据分析处理上,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些较好的方法。在利用接箍反射波获取声速的研究上有周家新等提出的基于AMDF计算抽油井套管环隙内声速的方法,对接箍波数据分帧,通过AMDF第一谷点计算该帧内相邻接箍波的时间间隔从而求出声速;吴新杰等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汪建新等提出的短时自相关函数处理的方法。对液面反射波识别的研究中有张朝晖等采用低通椭圆滤波器滤波方法;吴新杰等研究的分形模糊控制滤波方法;王海文等提出的基于谱减算法识别液面反射波位置。

以上提出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能较好的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辨识出液面波。但其中基于AMDF算出的声速并不是很平滑的变化,帧的选取不同对结果影响很大,谱减算法中的过减系数和谱减洗漱的取值也会产生影响,最终可能导致计算时产生更大的误差,准确性反而下降。

本文针对于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对数据频谱分析,采用相应的FIR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较好的自动识别出液面波,同时利用接箍波脉冲周期性的特点,找寻其基波并滤除杂波,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后获取能量最大点和经过算法处理统计分析出接箍波间时差得到两次声速,分析出二者误差很小故取平均值得到声速,从而更准确的液面深度。流程图如下图1.1示

2.液面波辨识并求时间

井口装置发出的声波信号含有各种频率成分,随着信号的向下传播,其幅值会逐渐衰减。声波信号到达动液面时,主要体现为低频的波,高频成分随着距离的增大快速衰减。声波到达液面时发生的反射,表现在声波记录仪曲线上会是一个大的幅值的变化。下图2.1为回音信号时域图

回音信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回音曲线有脉冲特性,其中反映特性的脉冲有起始脉冲、液面脉冲和接箍脉冲;起始脉冲和液面脉冲的幅度最大;接箍脉冲信号为准周期信号,在每个接箍周期内接箍脉冲的幅度最大。

2.1 快速傅里叶变换。傅里叶变换能使信号分解成不同频率的叠加,使信号的分析从时域变为频域,便于我们观察分析信号的特征,快速傅里叶变化使计算量大大减少,节省了程序运行时间。

FFT是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的快速算法,使算法复杂度由原本的O(N^2)变为O(NlogN),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如同更为人熟悉的连续傅里叶变换,有如下的正、逆定义形式:

根据旋转因子 的周期性和对称性,将N点DFT分解为求两个N/2点的DFT,进而逐渐分解,大大简化运算。

下图2.1.1 为回音信号FFT后频谱图

从图中能十分清楚的看到许多的高频成分,也就是由于噪声干扰所产生的频率成分,这时我们需要对其中的高频成分滤除,保证液面反射处的声波得到保留,使其很明显的凸显出来,从而再分析出声波在油井中传播所用的时间。

2.2 窗函数设计FIR滤波器。FIR滤波器滤波后的信号在保证任意幅频特性的同时能保持严格的线性相位关系并且有很好的稳定性,所以一般选择FIR滤波器。窗函数法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据技术指标要求,选取合适的阶数N和窗函数的类型w(n),使其幅频特性逼近理想滤波器幅频特性。

2.3 求时间。由图中可以大致找到液面波位置,在5000-7000中间位置点,借助matlab程序将这2000个点截取出来,然后经过傅里叶变换找到能量最大值所对应的点便可求出声波传播时间。

3.声速的计算

3.1接箍波的截取。由于油管和套管之间的每段接箍间长度是相同且一般为9.8m,而声波一般在油井中传播的速度范围为300-500m/s,所以完全可以在回音曲线上找出一段比较均匀的接箍回波进行分析。

由于油管的长度是相同的,而声波在接箍之间传播时间是相同的,所以接箍反射波具有周期性,从接箍反射波中可以看到有许多波峰和波谷,均为不同的接箍对声波反射的结果。下图3.1示为截取的500-800点的接箍波图形

3.2接箍波特点。由于油管的长度相同,声波在接箍之间传播的速度短时间近似为为一常数,因此接箍波具有周期性,而套管环隙中各处的声速可能受井内天然气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不同,所以接箍波为一准周期信号。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信号的频谱中除了直流分量之外,基波的幅值最大,脉冲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基波上,所以可以认为该脉冲信号能量主要集中在基波上,所以应提取基波信号并进行分析。

3.3声速的计算。经过通带为15-22HZ的FIR滤波器滤波处理后的除去直流成分的波形图形如图3.3.1示

方法一:找能量最大点。根据理想接箍波的频谱特性可知,接箍波脉冲能量主要集中在基波上,基波的频率W和理想接箍波信号的周期T的关系为T=2π/W。将滤波后的图形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后分析其频谱图如图3.3.2示

从图中可知,最大能量所对应的频率即为基波的频率F=17.5781HZ,所以得到接箍波的周期T1=1/F=0.05689s。

方法二:统计分析接箍波的时间间隔。从滤除直流成分之后的波形可以看出每个接箍波都会经过原点,所以可以寻找所有斜率为负值且经过原点的点,计算相邻点之间的差值从而得到相应的接箍波之间的时间间隔,统计分析这些间距点。经过统计分析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标准差较大的数据应该舍去,可以看出选取的接箍波数据不太合适或者滤波不够彻底)后得到间距x~=28.44,所以接箍波周期为T2=x~/Fs=0.05688s。

由方法一和方法二分别求出的接箍波的周期误差只有0.00001s,可以求二者得到的速度的平均值使声速计算更为准确。所以求得声速

V=4L/(T1+T2)=344.5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