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研究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研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手机报、手机电视相继出现,成为近两年安徽传媒发展的两大亮点。新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多家报刊社、电视台都期待以手机媒体突出重围,这种思路固然不错。但手机媒体是个新兴的产物,它真正运行起来所需要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理性地探讨。本文试图从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实际操作中的要求等方面作出初步思考。
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用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出现乃大势所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及时出现,成为安徽省传媒发展的新亮点。新闻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竞争压力的促使,各家报社、报业集团以及电视台对手机媒体的青睐就不难想象。
但是,在欣喜与兴奋之余,对手机媒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静。毕竟,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仅仅是个开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要让这种新兴传播渠道下的传播行为,得到受众的认可并良性运转起来,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理性的思考。
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
(一)运行特性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和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行不通。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要清楚地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此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受众特性
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
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与其他媒介相比,手机传播的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属于非常手段。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
(三)对两个特性的认识
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靠什么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形势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就越大。
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受众相对集中、窄化,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这些特性也对手机媒体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做到以受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
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介是普遍适用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的规律自不必说。因此,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新闻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对手机媒介来说,时效性即时间新,内容新;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接近性即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服务性即提供给受众需要的、贴心的服务性信息;趣味性即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增添生活的“调料”。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提供给受众。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至关重要。
手机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凝炼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由此不难看出,消息的特征与手机传播的要求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受众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手机行业必然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1999年10月.高教版.
篇2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 视觉动态设计 研究价值分析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媒体形式,这些全新的媒体形式也为广告的创意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广告形式。新媒体广告具有传统广告形式所不具有的势,信息传播能力强,信息量大,可以说,新媒体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深入研究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研究价值,对于促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方式
(一)基于新媒体的动态交互设计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新媒体形式比较突出的优势。交互性是基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而设计的一种互动式交流形式,如果能够在新媒体广告动态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新媒体广告的个性化需求。[1]在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充分地利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与广告受众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让消费者真正地融入到广告之中,实现实时沟通,为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从而实现提升广告效果的目的。一般来说,在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互动技术主要有动态感应、构建真实动态场景和进行娱乐互动游戏等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技术,从而提高新媒体广告的交互性,实现与受众的交流和沟通。
(二)视觉动态设计中整合媒体的应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整合媒体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视觉设计和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整合媒体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在当前的广告发展形势下,单一的媒体形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广告的需求,对于广告的传播效力也显得有些单薄。[2]因此,在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整合媒体的问题,注重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动态设计的价值。
二、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应用价值
(一)视觉动态设计具有增强受众体验的价值
在当前的广告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单一式广告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受众不再是之前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而是主动参与并体验新媒体广告的乐趣。所以,在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实现与受众的互动。[3]另外,优秀的新媒体广告还注重与受众的个人经验和情感相结合,让受众可以通过广告,激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产生一定的共鸣,获得更多的感受。因此,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就是让受众尽可能地参与和体验广告的传播过程,并且能够从广告中获得视觉、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进而可以融入到广告之中,很好地接受广告所要传递的基本信息,达到新媒体广告动态视觉设计的预期作用。
(二)广告传播价值
无论是哪种广告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化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识,最后达成购买行为,新媒体广告同样也不例外。对于广告的受众,即消费者而言,无所谓新媒体广告还是传统媒体广告,广告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是关键。[4]当前,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对于广告也呈现出麻木的状态,传统的广告形式很难再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给传统的广告形式赋予了一定的新鲜感,使消费者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以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并且还可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这使得新媒体广告具有了一定的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视觉动态设计丰富了新媒体广告的表现力,传统广告的静态形式被颠覆,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观看和传播体验,并且通过交互式的形式,实现了广告的最大化传播效果。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新媒体广告具有传统媒体广告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并且凭借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较强的交互性和准确性,大大提升了广告的传播效率。因此,在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打破常规的视觉设计形式,不断提升设计质量,从而实现新媒体广告的最大化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玲玉.数字技术对新媒体广告形式带来的革新[A]. 2011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暨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41-48.
[2]廖鹏程.论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中胜出的有效方法――以视觉广告为例[J].大众文艺,2016(19).
[3]陈莹.新媒体下广告图形创意的视觉审美浅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2).
篇3
摘要:本文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型,可较好地缓解高校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步,对于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是解决高校对教学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学校本身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矛盾的有效途径。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加强各大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的氛围,拓宽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有利于开展一些各自力量难以实施的项目,推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促进跨领域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如通过各院校特色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增加了学科重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边缘学科应运而生。
2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可行性分析
我国各高校存在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校多区”和“一区多校”等情况普遍存在,目前影响这项工作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画地为牢,把资源视为自己所有,宁肯浪费,不愿共享。忽视教学资源的动态效果,缺乏市场机制,也是制约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因。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除了要发挥管理层的积极性外,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管理模式相对封闭,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共建共享渠道欠通畅,教师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也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阻断了资源共享的实现。
(3) 缺乏科学有效的协调和管理。由于各高校和教师对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及由此获得的利益各不相同,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和教师,共享的积极性不高;而资源相对匮乏的院校和教师,则强烈希望共享。
3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总体设计
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的需求,该项目应需具备以下主要内容和功能。
(1) 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在线制作和编辑。提供整套工具来编排课程内容,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构来创建学习单元,有顺序地学习内容等。
(2) 课程建设
提供整套工具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信息以及课程开放与关闭等功能。
(3) 教学素材和资源
在线教材管理、课程包的下载、支持平台内外部多媒体资料(多种格式文件的上载和发送)的导入导出等。
(4) 教学互动
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协作工具,如同步讨论、异步答疑、小组合作项目、虚拟课堂、问卷、电邮等。
(5) 辅工具
外部信息的集成、人性化向导、帮助以及系统维护(一般用户与系统管理员均要具备)等。还应具备相应的辅助功能(如模块、工具、栏目、向导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数据导入导出便捷、用户易用性强。
4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功能描述
(1) 资源上传:可以通过网格节点的门户系统进行资源的在线提交,也可通过客户端资源加工工具把资源加工好后,通过资源服务把资源从加工工具上传到资源服务器中,再到网格节点门户系统中。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2) 资源播放:把视频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压缩编辑好,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整理到视频服务器上。通过我们的搜索引擎搜索到资源之后,用户可以在线播放收看学校的视频资源。另外需要从版权保护和在线用户数量等方面考虑,制定视频资源的下载及播放权限。
(3) 资源检索:需要在各个网格节点门户网站上提供
资源检索系统。对校内系统进行全文检索,在检索完毕后,需要用户再通过校内系统的安全流程进行资源的访问。
这种校内资源全文检索,需要进行功能定制,并且需要提供一台Windows服务器作为资源检索服务器。针对各功能需求最终形成技术方案,实现学校进行校内资源检索的目的。
5小结
本文对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提出了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设计思路,可以缓解高校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迫切需求,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关勤,朱泽飞.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2] 贾让成等.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与分析[J].教育科学,2002,(2).
篇4
摘 要: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强大的功能,把文字、图画、视频、动画、音频等集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符合自然规律的学习情景,而高职教师如何对多媒体课件既要正确地认识,又要科学地、适时适度地应用;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高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教师面临的重大教改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学多媒体应用教学改革
当前最为流行的教改方式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运用于实际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来逐渐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化,这无疑是有益的尝试,我们以实际运用情况,就其利弊得失,进行阐述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粉笔、黑板教学的模式传承悠久,边板书演示边口述的,配合以教师眼神表情和语言交流,使教学节奏调控灵活,达到真切的“教”与“学”的情感交流与互助。教师可全面监督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反映,适时变化教学的程序和模式。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他的出现给高职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对传统的“一口、一手、一黑板”的教学模式提出极大的挑战。他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其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强的直观性,增强感知效果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不同媒体具有图、文、声、像、色并茂的多功能性,促成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增强对教材的感知。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使学生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的接受信息和知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象功能,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别开生面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在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之中。
(三)变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或者适时地插入恰当的图像资料,鲜明生动,这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可突破难点,从而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内容的分析上。通过多媒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长久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知识进行记忆,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置身于多媒体提供的声情并茂、情景结合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谈、讨论、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特定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为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多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逼真的声音,便捷的资料检索,组合自由、切换灵活的视频界面,可以使学生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使维持性学习变成创新性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劣势
(一)过于程序化,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度,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边。也就是说,教师已经规定了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课堂中的任务就是把这条路走一遍,不能有任何“越位”。学生也只能在教师引导下,跟着课件走。他们只能当观众,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看着教师播放各种资料,讨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课堂教学成了录像放映课,讲师成了“播放员”,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这种定向的、模式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的发挥。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 过分地注重形式,华而不实
因为多媒体可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形象,所以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显示效果,过多的图像、视频、音频做到课件里,生动性、形象性似乎提高了,但教学的主题却模糊了,重点难以体现。一节课下来,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学生欣赏了不少,但对所学的知识却不甚了解。
(三)条件限制,师生无法“互动”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虽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优势,但也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在授课教师成了课堂上课件放映员,完全没有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在讲台上以独具人格魅力的语言、手势、神态、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幕。整节课学生只看银幕,老师则只忙操作。如此缺少老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下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正确使用多媒体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综合考虑,突显科学性
教师要在熟练掌握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征和使用软件类型来设计。课件的设计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多媒体效果,突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除了考虑课件平面和动静的相互映照、音乐的搭配、色彩的和谐等技术性问题之外,还要注意突出课件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达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表达得更准确、精炼、生动、直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更集中、典型、科学、精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二)适时适量原则
多媒体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多媒体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对多媒体的应用考虑教学实际,该用则用,不该用的千万别用,切忌一味地求多求全。多媒体的运用在注重信息量的同时还要抓住时机,适时的运用多媒体。
(三)辅原则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于高职教学,应根据高职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为了单纯运用多媒体而置学科的特点于不顾,否则,就无法实现学科的教学功能。
(四)合作性原则
篇5
关键词:贵州大学生; 手机媒体; 影响; 对策
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良性影响
1.1 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安全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
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
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
1.2 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学习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
2 不良影响
2.1 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 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 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 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 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想象,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3 对策分析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 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 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 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i 吕菁,《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调查与分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科大;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103-05
当今社会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介资讯的有效获取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64 年,麦克卢汉在提出“媒介即讯息”: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不是媒介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本身。[1]10多年前,人们还习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来获取相关的资讯,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平板等移动媒介的加入以及自媒体的孕育,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信息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报告认为自媒体定义是一种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2-3]从前媒体是“广播”(Broadcast)模式:新闻自上而下由传者传播给受者的,现在开始向“互播”(Intercast)模式转变:新闻传者与受众改变角色的点对点( Peer to Peer)传播。[4]以微博、微信为主流的自媒体,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具备传统媒体的种种表现形态和特点,更有时效性强、受众主动性高、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特点。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便利的互动性、传播的有效性、用户的专一性等特点迅速崛起,打破了微信私人账号在公众传播中的诸多壁垒,在挖掘自身用户的潜在能量的基A上,创造了一个比微博更具黏性的自媒体交流平台,营建出别具特色的信息交流生态环境。[5]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将其作为自身对外宣传的官方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个人和企业通过此平台都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6]纵观各大高校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功能无外乎信息、互动服务。这两项内容利用学校官方研究生网站、微博等也能实现,那么选择微信平台的意义何在?其一,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定位更精准,即消息定向给目标用户,相比网站、微博用户针对性更强;其二,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抵达率更高。其通过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消息一旦发送,就会在终端通过微信平台通知用户,具有同步性,信息的抵达率几乎是百分之百。”[7];其三,微信平台内容更丰富、服务更贴心。一方面可通过设置多个菜单和关键词,融合多方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不受微博字数限制的弊端,信息整合更加方便,内容更加丰富,互动性和趣味性更强。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的运用对于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完善管理工作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ID:ustcyis)于2014年6月底开通,以“栏目化、公平化、生活化、服务化”的编辑风格和“生源需求第一、服务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历时短短两年的发展,从零开始到13 000的粉丝数,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招生信息的,与意向生源的互动等,特别是每年的研招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为更好的运营这个公众平台,本文将“中国科大研究生”近半年的发文数据和往年进行纵向对比,总结经验;统计并整理了同时期国内其他几所知名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天津大学)的相关微信公众平台近两年的发文数据,横向对比,取长补短,寻找调整方案。
1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为了解自媒体的宣传效力,从近两年中国科大及其他4所高校的相关微信公众平台文章阅读质量出发,对“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总体发展概况、年度阅读质量分析和与同类高校的相关微信公众平台对比3个方面展开分析。
1.1 总体发展概况
截至2016年9月底,“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共运营27个月,年度发文详细参数见表1(为便于比较,以下按每季度作一次统计)。
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9个月的文章阅读质量整体水平约是2014年(6个月)的4.5倍左右,约是2015年(12个月)的1.4倍左右;其中2016年篇文平均阅读量约是2014年总体水平的4.656倍,约是2015年总体水平的1.33倍,2016年篇文平均点赞量约是2014年总体水平的4.529倍;约是2015年总体水平的1.414倍;2016年最近两月文章阅读质量总体水平较2016前7个月总体质量又有所提高,其中篇文平均阅读量涨幅达9.03%,篇文平均点赞数涨幅达14.61%;相关分析如图1、图2所示。
2014年6月28日平台开通伊始,粉丝数少,缺乏管理运营经验,主要靠大量发文来“吸粉”,阅读质量偏低;经过半年的探索,2015年阅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靠大量发文来吸引粉丝数量的问题;2016年,运营团队吐故纳新,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提高文章总体质量迎合读者兴趣和习惯等措施,同时开展扫码有礼、有奖阅读、有奖转发、开发学霸测试游戏等大型活动宣传,使粉丝数量猛增,虽发文数量减半,但阅读质量近乎线性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天天发文到月平均发文量逐渐减少,阅读质量越来越高,逐渐实现“二八定律”的效果,即只需当前20%的文章便可达到往日80%的文章才能达到的效果。
1.2 年度读质量分析
为获得提高阅读质量的经验,这里通过分析“中国科大研究生”公众号2014年、2015年、2016年3个年度的阅读量分级,阅读质量指数(RI)最佳和最差的10篇文章,对其发展进行一个纵向对比。
1.2.1 年度阅读量分级对比
图3是近3个年度的阅读量分级百分比对比图,纵观3年阅读质量数据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低阅读质量文章占比越来越少,总体阅读水平偏向高质量阅读指数发展,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总体水平的提高。以90%为界(以下简称“90线”),可见2014年的所有文章90%在500阅读人次以下,阅读量低于100(含100)的文章占2014年发文总数的45%左右;2015年的所有文章“90线”阅读量阈值提升到了1 500人次左右;2016年发的所有文章“90线”阅读量阈值提升到了2 000人次左右。
假设以当前粉丝总数的15%人次为低阅读质量指数阈值(Low Reading Index,LRI),经计算此处LRI=2 000(即13 000×15%=1 950,以百为单位,取整为2 000),可以发现2014年处于低阅读质量指数线以上的文章约为2014年所有文章的1%~2%左右,2015年全年所有文章中LRI≥2 000的文章约占该年度总数的5%左右,2016年所有文章中LRI≥2 000的文章约占该年度总数的10%左右,虽然处于低阅读质量指数基线以上的文章占比越来越高,但是总体来看,占比还是相对很低的,公众号运营团队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发展空间也很大。严格说来,以目前粉丝总数的15%设置为LRI不太准确,以当年度粉丝总数的15%来衡量阅读质量结果将会更加准确,比如以2014年粉丝总数的15%设置为LRI,能更加真实准确的反应2014年度的阅读质量,此处设置LRI=2 000,为反映总体发展趋势,提供后期运营策略的调整参考。
1.2.2 年度“十最”分析
“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2014、2015和2016三个年度中,阅读质量指数(RI)排名前10位与后10位的文章信息如表2和表3所示。
综合表2和表3数据可知:高RI的文章大多都是有指导或者导向意义的文章。比如科大实力如何,读研究生好不好,研究生待遇如何等等,这将决定公众号的宣传对象,考研同学的选择和报考的决心;同时也有一些学长学姐的经验传授及一些题目和内容幽默风趣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吸引读者眼球,引起共鸣;低RI的文章大多是一些学术报告。这些报告一来过于学术,非相关专业人士一般很难读懂,即发散性小;二来题目过长,平铺直叙,丝毫不能引起读者兴趣,这也是导致低RI的必然因素;三来当天该性质文章过多造成读者视觉疲劳,失去兴趣,而且内容文字过多,造成读者阅读欲望缺失。
1.3 与同类高校的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对比
为更好地分析研究生招生公众号的运营和发展,我们对同时期国内其他知名高校的相关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调研。打开微信,使用查找公众号功能搜索关键词“研究生招生”,发现位居第一的是“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ID:tju_yz),属于C9高校的较少且排名靠后;以关键词“研究生”搜索,以高校命名的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ID:tsinghua_grad_edu)排在第一。综合考虑学校声誉和微信公众号的表现力,最终选取了“中国科大研究生”(ID:ustcyjs),“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ID:tsinghua_grad_edu),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ID:PKU_grad_edu),“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招生办”(ID:HITSZadmission)和“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ID:tju_yz)(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工大深圳、天津大学)一起这5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调研对象,将近3年的发文数据做一横向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的是这篇文章的吸引力,点赞数可反应读者对文章的认可度。综合2014―2016五校相关微信公众号发文情况和文章认可度分析(图4),在吸引读者关注方面,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在文章认可度方面,哈工大与科大位居前二位。清华大学月平均发文篇数近83篇,相比其他高校要高很多,但仍能保持近1 500人次/篇的阅读量,且总阅读量达到了近300万人次,其中有两篇文章的阅读量均超过了10万,点赞数也高达400左右,这和清华大学的办学地位和运营者的重视程度相关。数据还可以看到,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的公众号运营时间相比其他高校要早10~14个月,但文章的阅读质量相比天津大学来说并未体现出优势,因此“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是值得研究和学习,除了平台的历史发文,从其功能介绍或可略窥一斑: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官方平台,第一时间知晓天大最新研究生招生政策、活动,为您进入天大继续深造提供全方位服务。
2 问题与讨论
2.1 研招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位
“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建立伊始的定位是:中国科大研究生政策宣传、咨询、服务。首推的用户是2014年前来中国科大参加研究生招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各大相关高校的本科生,目标群体的需求较为单一。随着公众号运营时长的增加,订阅者分为各大高校有意向读研的本科生和科大本校的在读研究生两大部分。用户黏度的增加激励我们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调整运营策略,在不同时期需要有所侧重,提供两个阅读团队间的有效沟通。微信公众号团队最初是在一个专职老师领导下招募的学生团队,每个人负责编辑当天所有的发文,大家的热情都很高,但是对微信平台的整体文化构架不利。后期在成员建设方面成立专业队伍,分工明细,有负责信息收集、文字编辑,有负责视频剪辑、图片处理,有负责运营管理、活动策划等工作,添加原创成分;定期召开微信运营团队会议,进行经验交流与运营心得分享。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较好的实现了“生源需求第一、服务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2.2 研招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
相对于高校的研究生院及研究生招生网站,微信平台内容多元化,有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只是查找报考信息、校园文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更加直接可靠官方网站,然而,要激发人在心理层面对一所学校的兴趣与情感,更多时候突破口在一些细微处的亮点。这些亮点百度不知道,在官方的数据和新闻文字中也不易领悟,只有生活在科大、与科大共同呼吸的老师与同学才能时常感受得到。而微信平台,刚好是一个,可以通过精心编辑,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将客观事实、数据与主观感悟、感情有机结合,共同展现给大众的好工具。运营两年多,“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初步形成了“栏目化、公平化、生活化、服务化”的内容编辑风格。
2.2.1 “标题党”,栏目化
该微信公众平台在每条信息的标题之前都加上一个栏目名称这些栏目名称各具特色:有“文艺范儿”的,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夏令营》《吾爱吾师》《校友撷英》;有严肃“官方”的,如《研招速递》《科研动态》《夏令营导师推介》;也有清新随意的,如《毕业剪影》《趣味科大》《校园风物》……一方面是用或简短有力或有“文艺范儿”的栏目名称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另一方面便于自己整理和统计,从而进行整个内容上不同方向的比例的宏观调整。
2.2.2 均衡分配,公平化
中国科大有很多的院系,包含众多专业,该微信公众平台除了在《导师推介》栏目中依次介绍各自的导师以外,还在平时的其他主题信息方面注意均衡采选。如主题为往届夏令营的学生感悟、名师或校友、科研成果新闻、会议新闻、在校研究生或校友的介绍或成果等等的信息,采选时注意把资源均衡“分配”到各个专业和院系,总体上各个不同专业的信息都会出现一个,避免“扎堆”问题。
2.2.3 关注细节,生活化
在总体框架确定的情况下,就要从细节方面选材,为用户提供科大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常识和故事,为即将前来科大求学的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该微信公众平台以往届夏令营营员心得的方式,向受众“预告”夏令营的具体活动内容;科大生活小常识,如不同的研究生学号开头两个字母各自代表什么不同的意义;校友或学生撰写的关于科大学习和科大老师风格的文章,以及能体现科大文化符号的风景摄影、视觉标识、艺术设计作品等等。此外,为了调节氛围,“跟上时代”,不r关注时令信息和社会热点,比如节假日的文化宣传(端午节、儿童节、世界环境日等等)以及全球新闻(关注世界杯足球赛等)。
2.2.4 提升功能,服务化
除了每日更新最新资讯,该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常规服务项目,最初“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通过改造输入栏,开设校车查询、招生信息查询等人性化的常规服务;后期针对用户留言需求,在功能建设方面添加关键词回复,主题涉及网络宣讲、招生政策、考研保研、出国交流、夏令营等诸多用户关注的信息。同时,优化菜单栏以提高点击量:添加“问题咨询”与“意见反馈”菜单栏,指派专人负责回复,提高互动性;完善“报考科大”菜单栏,根据需求作适当调整;“最佳阅读”菜单栏或推文后添加关键词回复。这些功能的定制改变因实用而倍受欢迎,兼备互动功能,拉近学校与用户的距离。
2.3 研招微信公众平台的效果
“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结合PC Web端和移动端的跨屏互动沟通交流:Web端实现后台管理,主要包括活动的与管理,考生和活动的信息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功能;移动端则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考生实现零距离互动,包括活动报名,活动签到以及对考生个人信息和参与活动的管理等功能,帮助我校实现移动互联网在线招生宣传,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等特点,效果良好,较好满足了中国科大在线招生宣传与互动的需求。相对于微博对字数的限制,微信平台内容更加整合,信息量更大;每日一次更新,信息更为密集,不会被分散注意力。微信平台像涨潮退潮,每天如期而至,在运营时可以根据潜在受众刷朋友圈的时段特点,及时提供用户最新最关注的消息,让用户养成每日主动浏览一次的习惯;同时适时开展一些活动,刺激用户的大量转发。在这两年的夏令营报名、网络面试信息、推免工作节点的时节,相关微信的制作和转发有效的推动了研究生招生工作,能够精准有效的扩大辐射面,对于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中985/211高校比率的增加产生积极的影响。
3 结论
综合分析,“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两年多以来的运营,增强了高校在线招生宣传的效果,通过对该公众号的关注,学校与考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提升了中国科大研招宣传活动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微信宣传是基于强人人际关系的社交化宣传,用户的每一个分享行为都展示自我品位,塑造自我形象;宣传成效显著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受众自发分享的欲望。标题与内容要么高大上,要么接地气,例如,作为标题来说:“苏幕遮?筑梦科大”比“中国科大研究生?学术篇”更文艺,更有助于潜在分享者(多为校友)向朋友展示自己的品位和对科大的深厚情感,从而提高受众的分享概率。社交化宣传是网状传播,分享概率变大一点点,将带来整体宣传成效的指数级提升。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点对点的宣传优势,打造、具有相当高的质量与关注度的订阅内容,达到“低篇数、高产出”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付玉杰.介质为王:媒介融合态势下传统媒介的突围之道[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3-148,201.
[2]文艳霞.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出版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55-58.
[3]刘中望.媒介新技术:互联网与当代生活方式[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5-98.
[4]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134-138.
[5]李阳.微信公众平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J].社会科学辑刊,2014(2):57-61.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数控操作工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教程》作为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中包含的理论知识繁杂、抽象,并且与机床的实际操作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授课难,学生疑问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利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把老师难以陈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能否解决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问题,从而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我校在已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选择若干班级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共4项,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编程题。其中,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指令的基本功能、循环的参数含义等。编程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工艺的编排、基点坐标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等。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难度中等偏上。
二、考试结果分析
参加考试的两个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入学成绩相当,开设本课程之前所学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同,任课教师相同。上本课程时是同一教师任教,其中,0705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0706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免费论文,传统教学。表一是考试所得数据。
由表一可知:0705班及格38人,及格率84.4%;80分以上13人,优秀率28.89%。均分72.8;30-39分数段为2人,占4.44%;40-49分数段为3人,占6.67%;50-59分数段为3人,占6.67%;60-69分数段为8人,占17.78%; 70-79分数段为17人,占37.78%;80-89分数段为9人,占20%;90-99分数段为4人,占8.89%。
表一《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教程》测试数据
篇8
关键词 煤矿 安全氛围 六大安全监控系统 指标体系
对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员工的安全认识水平,还能够为煤矿企业制定安全政策提供依据。
关于安全氛围研究的文献,叶新凤[1]于2013年对煤矿企业安全氛围量表进行研究,确定了该企业安全氛围的维度;杜学胜[2]于2010年对四家煤矿企业进行安全氛围问卷调查;罗佳[3]于2011年对化工企业安全氛围进行研究;毕默[4]于2012年对建筑企业安全氛围进行研究;岑晓倩[5]于2012年对石油行业进行安全氛围的研究、魏伟青等人[6]2013年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评的实证研究及赵显[7]2009年对企业安全氛围及其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研究等学者们对安全氛围的研究。通过分析大多数学者们对安全氛围影响因素的研究都比较主观,因为这些指标数据都是需要通过发放问卷才可以获得,这样安全氛围评价结果就较为不准确。
由于近几年煤矿企业都装有六大安全监控系统,而煤矿安全氛围的一些因素可以通过这六大安全监控系统来真实的反映,这样就能尽可能的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判断。所以本文通过煤矿六大安全监控系统及煤矿的统计量来构建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安全氛围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真实。
一、煤矿安全氛围基本理论
(一)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定义
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在不同行业中对安全氛围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煤矿企业固有的特点,分析得出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定义:在煤矿企业的环境中,人们对煤矿组织安全政策和安全业务的认知、态度或者信念,组织管理层的安全态度以及安全督导的综合。
(二)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维度
对于安全氛围维度的研究,Yule等人[8]针对电力行业给出了6个安全氛围的维度;Tharaldsen等[9]针对海上石油业提出了5个安全氛围的维度;Pousette等人[10]针对建筑业提出了5个安全氛围的维度;Wu等[11]针对高校实验室提出了4个安全氛围的维度;Keren等人[12]针对制造业提出了7个安全氛围的维度;Cavazza等人[13]针对机械一些行业给出了安全氛围的5维度;Gyekye和Salminen[14]针对产业提出了5个安全氛围的维度;罗佳[3]针对化工企业提出了4个安全氛围的维度;毕默[4]针对建筑企业提出了8个安全氛围的维度;芩晓倩[5]针对石油行业提出了8个安全氛围的维度;魏伟青等人[6]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7个安全氛围的维度。再结合近些年来学者们对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研究,赵显[7]提出了3个安全氛围的维度;杜学胜[2]提出了3个安全氛围的维度;叶新凤[1]提出了7个安全氛围的维度。
笔者通过分析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定义,将煤矿企业的安全氛围分为三个层次:组织、个人、环境,再结合不同行业安全氛围的维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维度,即:安全态度、安全督导、安全政策、安全绩效、安全沟通、安全培训、安全监控、作业场所的安全性。
(三)煤矿企业组织结构图及煤矿企业六大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
(1)煤矿企业组织结构图。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首先,在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定义及维度的基础上,将安全氛围的指标体系先分为三层,即组织、个人、环境,然后再通过分析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将这三个层次继续细分,可得个人包括基层员工(如采煤工人、销售人员等))、中层管理者(如采煤队队长、技术科长等)、高层管理者(如矿长);组织包括技术组织、安全组织、生产组织、经营组织(分析文献及搜索材料得知该组织对企业的安全氛围影响不大);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组织环境。
(2)煤矿六大安全监控系统。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强制要求全国煤矿及非煤矿矿山都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员定位、监测监控、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六大安全监控系统。“六大系统”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发挥重大作用,将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煤矿安全氛围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煤矿企业安全氛围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在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定义及维度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影响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因素以及煤矿企业运行的本质所在,在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综合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严格按照煤矿企业安全氛围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将该指标体系先分为三层,即组织、个人、环境,再根据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将这三个层次继续细分。然后,再结合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维度和细分的层次,分析每个细化的层次哪些维度影响煤矿企业的安全氛围。最后,结合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六大安全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煤矿企业的统计量及煤矿企业出台的文件及政策这些客观量,分析每一个维度的指标,这样获得的指标可靠、客观、全面,且这些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所有主要影响因素,也适合评价模型的需要,所有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均可量化。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指标体系如下所示。
如上表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煤矿企业安全氛围中,通过文件查阅的用(0,1)变量;通过统计量查阅的用整型变量;通过安全监控系统监测的用整型量、连续量;通过问卷调查的用分段处理变量。
(二)煤矿企业安全氛围指标体系的说明
煤矿企业安全氛围指标体系的说明如下表所示。
三、结论
本文以煤矿企业安全氛围为出发点,依据安全氛围的相关研究,确定了优化设计思路。通过整合国内外学术界在不同行业中对安全氛围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分析得出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定义及维度,这样确保了安全氛围的针对性,然后结合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图、煤矿企业的六大安全监控系统及其主要功能,构建了煤矿企业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增强了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全面性,使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本文的评价体系并未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具体的确定,这需要结合具体评价项目,采用多人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判断法等予以确定,按其重要性程度直接给出权重分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本文尚未对一个具体项目做出具体实际评价,这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实践,使煤矿企业安全氛围的评价目标更具体,指标更量化,体系更完善且具操作性。
(刘建莉单位为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忠卫单位为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兆波单位为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李亨英单位为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刘建莉(198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方向:人因工程与系统安全。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140026,41272374),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3
135),山西省软科学项目资助(2013041018,2011041017-01)。]
参考文献
[1] 叶新凤,李新春,王智宁.煤矿企业安全氛围量表开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
[2] 杜学胜.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化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0.
[3] 罗佳.化工企业安全氛围与组织支持感、安全绩效的关系[J].河南大学,2011.
[4] 毕默.建筑企业安全氛围与安全领导力、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 岑晓倩.石油企业班组安全氛围测量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6] 魏伟青,马银萍,马灵.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评的实证研究[J].施工技术, 2013(18).
[7] 赵显.企业安全氛围及其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9.
[8] Yule S,Flin R,Murdy A . The Role of Management and Safety Climatein Preventing Risk-Taking at Wor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2007.
[9] Tharaldsen J E,Olsen E,Rundmo 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afetyClimate on the Norwegian Continental Shelf[J]. Safety Science,2008.
[10] Pousette A,Larsson S,Torner M . Safety Climate Cross-Validation,Strength and Perdiction of Safety Behaviour[J]. Safety Science,2008.
[11] Wu T C,Li C C,Chen C H,Shu C M . Interaction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and Individual Factors on Safety Leadership in College andUniversity Laboratorie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Process Industries,2008(21):239-254.
[12] Keren N,Mills T R,Freeman S A,Shelley M C.Can Level of SafetyClimate Predict Level of Orientation toward Safety in a DecisionMaking Task?[J]. Safety Science,2009.
篇9
关键词: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三级分类;管理
高校新媒体文化以其社会性、包容性、自觉性的文化特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政治倾向、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个性心理。
1.立体化的三级平台体系建设
(1)着力发挥一级平台的主流引导功能。宣传部门,学工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工、青、妇等组织作为高校本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组织,由其所设立的新媒体平台也具有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天然优势。从内容上,它更便于把握高校及相关上级组织的工作重点,传递主流思想;从技术上,它更容易争取优势资源,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做到更为先进;从组织上,它更便于管控和引导,容易把握正确的方向。
(2)切实发挥二级平台的同频共振作用。高校校属组织新媒体二级平台数量众多,内容上更贴近于大学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受众面广,关注量大,对师生的影响也更为具体,可被视为高校新媒体平台体系中的主体力量。“同频”就是要使二级平台与一级平台保持传播主流价值的同一频率,“共振”就是要使二级平台与一级平台遥相呼应,协同发声,加强信息的“二轮传导”,扩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3)努力促进三级平台的规范繁荣发展。高校校属组织三级新媒体平台数量庞大,是高校网络新媒体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其单个平台的受众相对较少,影响力相对较弱,呈现出受众细分明确的基本特征。对于三级平台的管理和引导既要本着鼓励其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其交流工作功能和宣传主流价值的原则,趋利避害,加强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管,确保其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科学的组织设置及队伍建设
(1)运作顺畅的管理机构体系设置。在政府层面,建议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宣传部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新闻媒体、高校等多方参与联动的宣传和管理运作机制。高校校级层面,设置由宣传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校属新媒体平台管理机构。针对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三级体系分布和师生参与的侧重点不同,建议还应设置体现管理层级和师生侧重点的管理机构。
(2)强大可靠的骨干管理队伍建设。数量众多的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需要一大批政治上可靠、能力上强大的师生骨干管理队伍。根据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机构体系的设置,分别选配教师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充实相关机构所涉及部门和单位。
(3)各尽其能的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根据现有的工作基础,总体上可以建设以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功能为重点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以加强网上正面舆论传播战斗力为目标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以扩大网络正能量群众基础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和以增强网络正能量支撑力为目标的“好网民”的大学师生网络宣传队伍。
3.相互协同的管理运作机制建设
(1)明确管理指导主体责任。第一,要本着“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各类校属组织对其所属的新媒体平台的运作管理责任,把组织的负责人作为该新媒体平台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第二,要落实学校各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其对新媒体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引导,建立登记备案和舆情事故责任追究机制。
(2)建立舆情分析反馈机制。高校要定期对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舆情状况进行分析和反馈,对于正面信息要积极鼓励,对于中性信息要加强引导,对于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既要进行线上的正面交锋、正面引导和正言澄清,又要进行线下的根源查找和处置。
(3)健全考核激励保障机制。在政府层面上,要将高校对校属组织新媒体管理的相关工作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信息安全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考核体系。在高校层面,要建立针对各校属组织、管理队伍和宣传队伍的考核激励保障机制。把校属组织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运行情况纳入校属组织年度考核或注册审查体系,把新媒体平台的师生管理队伍和宣传队伍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党政管理工作考核,学生干部考核、培养、选拔或志愿者管理考核等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26.
篇10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功利主义;评价机制;学术观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00-00收稿日期:2006-12-04作者简介:张福远(1978-),男,河北廊坊人,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高等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宗淑花(1969-),女,河北香河人,讲师,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如果拨开美国高等教育的美丽光环,笼罩在下面的本科生教育质量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指责就不绝于耳,而其中批评最多的则是忽视本科生教学的问题。
一、功利主义的驱使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之所以将本科生的教学置于边缘地位,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惟利是图”。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让学校和教师对本科生的教学都无法热衷起来。
1.对经费和排名追求―――忽视本科教学的幕后黑手
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有五条渠道: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学费、私人捐赠以及学校的销售和服务。以1995年为例,联邦政府及他渠道对大学投入的研究经费总共为269亿美元,而大学本身的投入为39亿美元,只占总投入的14.5%[1]。可见,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大学外部的支持。大学在获得外部经费支持的同时,一些不利影响也相伴而生。其一,外部对大学的投入明显带有实用主义倾向。这迫使大学潜心于见效快、易赢利的应用型研究,从而忽视了基础研究。其二,效益至上企业精神被贯穿到大学的管理之中。大学过分强调这种精神势必会导致教师太注重个人可见业绩,而忽视教学。其三,联邦政府对大学研究经费的资助大幅缩减。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后联邦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的经费资助不到以前的60%[2]。为了缓解财政危机,研究型大学不得不以更快更多的研究成果来换取外界的经济援助。然而,本科教学与外界的经济支持没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忽视本科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大学必然要施展浑身解数。其中开展研究项目、建设一流的学科、追求大学的排名为各大学所热衷,因为这些与研究经费的申请直接挂钩。于是申请项目、引进知名教授,以此来提高学科和大学的排名,就成了大学获取研究经费的主要手段。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Clark Kerr 认为,这种盲目的追求是造成本科教学被荒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他的著作《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中写到:由于一个学校的品牌是争取科研经费的门面,这就需要引进一流的研究教授。于是造成了大学花大价钱去挖“明星研究员”的情况[2]。然而,这些重金聘请来的大牌教授不愿意从事本科教学,大学只好再聘请专门的“教书匠”来应付本科生的教学。由此可见,研究型大学为了在研究经费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份额,纷纷将精力投入到研究项目的建设、学科排名的提升等领域中。而对于本科生的教学,因为不能得到实惠就自然居于次要地位了。
2.不合理的晋升与报醚机制―――教师远离本科教学的“罪魁祸首”
人们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追求更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这本来无可厚非,美国大学的教师对此也同样津津乐道。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研究型大学不合理的晋升和报酬机制,使教师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首先,来看晋升机制。在美国许多大学教师梦寐以求的是能够获得一个“终身教授”的职位。然而这极为困难,申请者需要做多项独立科研、发表高水平文章、指导博士生等工作才有机会争取到“终身教授”的职位。这些晋升的条件中,科研和学术是最重要的因素。2001年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对研究型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中教师在回答“你为何重研究,轻教学?”这个问题时,许多教师都提到:感觉教学并未被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奖励太少、在晋级中分量太轻[3]。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要想获得晋升机会就要在科研和学术上大做文章,本科生的教学自然就受到了冷落。再来看教师的报酬与学术和教学的关系。在研究型大学研究者与“教书匠”的收入差别很大,研究型教授年薪可以到20万美元,但是以教学为生的“教书匠”教一门课只有三千美元;还要面临失业的危险。所以在研究型大学,同事们将专心于本科教学的教师戏称为“奉献型教师”[4]。这种不合理的晋升与报酬机制长期存在,教师的思想中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即要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收入与威望,就要以研究为重。长此以往,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二、分类和评价机制的偏好
1.缺失的分类标准―――本科教学遭遇冷落的隐患分类机制会使事物产生一种“升级效应”,也就是说会产生一种追求更高类别的趋势。美国大学的分类机制,也同样对其产生着“升级效应”。但是,由于这种分类标准将某些重要的因素排斥在外,于是造成了在追求升级过程中的一些隐患。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确立研究型大学的两条标准:一是该大学是否设有研究生院,二是该大学是否为大学协会会员。197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报告,其中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分类的两个量化指标:博士学位的授予数和科研经费的数量。1994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1987年的分类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分类标准。新标准将研究型大学区分为研究型大学I 类和研究型大学Ⅱ类。[1]
从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分类的不断修正中,可以看出虽然分类的量化指标系数在不断变化,但是主要是以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和数量,以及得到研究经费的数量两个方面作为标准。而分类标准中对本科教育的相关条件却只字不提,这无疑为美国大学在追逐研究型的过程中忽视本科教学埋下了隐患。
2.有失偏颇的评价机制―――把本科教学导向低谷的无形之手美国大学的评价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其中以《美国新闻》的评价被认为最具权威性。笔者就以《美国新闻》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例来说明评价机制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影响。其大学评价指标包括7项指标,分别是:同行评价和学校声誉(25%)、师资质量(20%)、在校生的回返率和毕业率(20%~25%)、新生质量(15%)、学校资金(10%)、毕业率的增长(5%)以及校友捐款人数的百分比(5%)。从这7项评价指标中可以看出,没有一项指标是直接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标准。只有在“在校生的回返率和毕业率”这个选项中提出两个维度:“其一是一年级新生的回返率;其二是6年的毕业率。”第一年的退学率往往是4年中最高的,回返率占这一标准的20%。另外,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毕业少至3年,多至七八年。因此,6年毕业率成为衡量大学质量的另一重要标准,占此项的80%。于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回返率和毕业率,就成为了能够代表学校教学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估,也就是说本科生的教学对于大学评价影响不大。
三、学术观念的偏差
大学是学术的圣地,教师或多或少都摆脱不了对学术的倾慕,而学者型教师正是美国所倡导的大学教师形象。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绝大部分教师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学术起始于对知识的发现,即研究。因此,研究成了学术的最初含义与重要内质。教师往往把研究等同于学术,由此导致学者的职责就是研究。进而推之,学者的责任感越强,就越乐于把研究视为个人之事,就越易于出现自己埋头搞研究的现象。美国大学的大批教师正是因为有此学术观,才表现出重研轻教的行为。从另一方面而言,把学术等同于研究的学术观是排斥学者以教学为重的,因为教学不是研究,本科教学尤其与学者的研究存在着诸多差异。
然而,“学术二研究”吗?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如果将学术与研究划等号,则无法解除大学教师认识的内心矛盾。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学术范式,重新界定学术的内质。基于此,博耶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观,即学术包括发现、综合、应用知识与教学四个方面[7]。这种新的学术观,将学术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发现―综合―应用―传播,四者交替进行、相互作用、不断循环,构成了学术健全的身躯。而教学就是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于是教学就成为了学术研究过程的一个环节,也就不能被排斥在学术研究之外。如果研究型大学的学者们都能以博耶的范式来界定学术,把教学看作学术研究的一部分,那么就可以给教学以足够在重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就不会受到今天这样的冷落了。
综上所述,美国研究型大学对功利的追求导致的短视效应,缺失的分类与评价机制以及狭隘的学术观是造成许多研究型大学教师只顾研究不重本科教学问题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胡建梅.重建路漫漫―――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突出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世纪教育信息,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