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金融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由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对个体行为研究的不足。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首先分别阐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分别分析与对比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将探讨通过分析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传统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风险管理理论 启示
风险管理理论一直占据着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目前金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与差异性[1-2]。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依据的。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学者针对以股票作为标的资产的买进期权提出了定价公式。该定价公式认为可以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中预测出期权存在的风险,同时标的资产的价格还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的预期。这一理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理论基础。风险价值模型作为风险管理方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模型是对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并对金融资产的具体风险进行了考虑。然而这种方法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管理范围较窄,主要以金融资产的客观概率为基础,无法使经济主体的风险得到有效反映。
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3-4]。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5]。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6]。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五、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7-8]。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
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弥补与纠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上,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均作为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更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然而目前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仍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与投资决策心理等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立体的理论体系。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栋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探讨[J].商情,2011,(31):6-6,136.
[2]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115-120.
[3]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48-54.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3,(12): 91-92.
[5]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53-54.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256-257.
[7]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经济论坛,2013,(5):93-94.
篇2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认识;思考
一、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
行为金融学涵盖的学科众多,同时综合了多种理论知识,包括人为的影响因素中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经济相关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基础学科决策学等。行为金融学和以往的金融学相比较,传统的金融学考虑的情况较为单一,分析解决问题的层面也较窄。行为金融学通过分析多种情况,同时注意到各个因素的多个层面,从而得出更为具体的、详尽的理论假设,并且加以建立成相应的模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想要充分的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加以运用,是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的。
1.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假设。
1.1人类的理性并不具有普遍性。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基础出发,承认了人心理的感性因素,从而得出,并非所有情况下人们的决断都是呈理性趋势的。这一点在传统的金融学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传统金融学的各个知识点,就是在人们都是理性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知识构架的。行为金融学对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将人们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这三个过程。从人的决策心理过程,都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偏差情况的产生,这就是投资人的心理因素差异,每个阶段的差异,就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群体发展差异。这种群体的差异和每个阶段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最终的就导致决策的差异性结果。当投资决策结果改变时,此时资产的定价就出现了偏差。因此,从投资人的决策的理性化程度,就可以看到资产定价所呈现出来的资产价值,与当前真实的资产价值,是有偏差的,这也是行为金融学所要陈述的一个要点。
1.2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从市场的有效性出发,与传统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并没有假设市场是有效的,它认为市场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市场存在着假设上的缺陷,市场上的价格在实际情况中,受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其他相关的因素制约,不能够真实的体现当前的价值,因此价格操纵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其次市场存在检验缺陷,有效性的检验是需要从预期收益模型相关的模型,从而估计收益,预期和实际相符的情况下,市场才是有效的体现。同时预期收益模式的基础是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市场的有效性检验是无法得到预期的。最后,从套利的有限性看,当前套利的行为在股票中是很难找到适合卖空机制的替代品的,而且也法律也限定了此行为,行为金融学从投资市场的噪音和成本代价角度出发,从而确定了套利行为发生的成本代价性。
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2.1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行为金融学用价值函数取代效用函数,进行经济的预期行为估计,价值函数的特点体现在:首先价值函数的自变量不同以往,是从投资者自我做出的各资产的损益来进行的。根据资产的损益情况出发,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依据投资者个人心理价位确定的,而不是从现有资产组合出发的。其次价值函数的表现是S型曲线,其中盈利部分就用凹进表示,亏损用凸起表示。这个形式和投资者相应风险偏好有关,当投资者在盈利情况时,会有风险规避的情况发生,抛售出一部分股票取得利润,而风险偏好型则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持有股票,这也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的不同而定的。同时投资者价值曲线,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情况。投资者往往会受心情的影响,从而对亏损和盈余的敏感性进行后续的预期。
2.2行为金融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对资产依照层次,划分成为金字塔的形状,每层都根据不同的投资目的和风险报酬得出。金字塔由高到低,分别是风险和收益的由高到低,但是资本的保全性在高层是较弱的。而传统的金融学中,仅仅根据马柯维兹均方差组合进行资产组合,资产组合从整体角度,根据不同的证券协方差而进行处理,两种方法在理论上市不同的,当前流行的在险价值组合与行为金融学原理更为接近。
2.3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行为金融学研究者,提出与传统金融学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不同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MP)。他们认为应该从投资者的行为出发,针对资产的定价进行考虑,是非常重要的。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模型,从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二者结合出发,从而得出二者相结合的情况,这种资产定价模型更加客观,同时考虑了理性和错误认识的情况。
3.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运用。
3.1异常现象的解释。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出开放式基金,但是却用高比例赎回的情况。这是仅仅用行为金融学才能得出恰当的缘由展示的现象,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对盈余和亏损的敏感性出发,从而得出投资者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是,就会有卖出股票的意愿,但是当资产运营处于亏损状态时,边际效用处于不断降低的情况,甚至出现负效用的情况发生,但是投资者对于股票,反而更愿意持有。这种情况被称为“前景理论”和“处置效应”。
3.2投资决策的指导。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从投资决策角度出发,让投资者排除不理性因素,从而得到做出正确指导的投资行为。例如当股票市场上涨价时,有些投资者容易盲目追涨,从而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够使得投资操作的进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减少因为非理而带来的损失。行为金融学中,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基础,能够从人本身的认知和情感偏好的角度出发,从而对经济行为给予正确的指导。
二、由行为金融学引发的几点思考
1.行为金融学是不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发现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所以行为金融学比传统金融学更加贴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但是这并不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否定,传统金融学是先从规范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然后再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去验证金融理论并不断加以改进。所以说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理论只是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不能说成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
2.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启示。每个新学科的发展历程,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同样行为金融学最初也遭受了传统金融学截的嘲讽。传统金融学从经济学的规律角度出发,认为行为金融学过分关注到人的行为学和心理学,从而使得学科分析有所混淆。这就使得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结合考虑的角度全面而广泛,这样正符合金融学发展的道路,从实践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原理。因此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给予我们创新的重要性体现。从证券市场出发,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行为金融学能够融入实际证券市场,首先从当前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出,发展战略的实际应用出发,我国证券市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并且要审时度势,对于发展计划进行改进和更新,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展。其次,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来进行研究,应该针对证券市场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的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得研究有效,并且深入实际。
三、结语
总之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探讨,又结合了传统金融学理论的相关分析区别,分别从前提假设、理论模型和相关分析条件等方面出发,从而得出行为金融学的正确认识。又从实际的市场状况与实际行为金融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得行为金融学理论更有深入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与我国的证券市场结合的更为紧密。
作者:夏宏武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沈莉.股票投资中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与应用[J].前沿,2014,Z2:114-115.
[2]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西南金融,2013,8:66-67.
篇3
【摘要】股票市场存在的众多异常现象已经很难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加以解释,这就迫使学者敢于拓宽思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心理学等知识应用到金融学之中,行为金融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质疑,投资者往往存在许多认知偏差,而过度自信就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关于过度自信问题的研究已经日臻完善,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与解决,本文着重就过度自信与交易量、投资者收益、股票价格波动率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构建模型并推导得到过度自信与交易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与投资者收益存在反向关系,而与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存在正向关系。为了验证模型推导的正确性,本文选取中国A股市场的样本股票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与模型推导的结论是一致的。
【关键词】过度自信;过度交易;投资者收益;股票波动率
一、引言
当20世纪70年代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之后,随之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等经典金融学理论组成了完整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这些传统金融学理论都是以完美市场假设和理性投资行为为基础的。但无论国内外,股票市场存在的众多异常现象很难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加以解释,比如中国股票市场长期普遍存在的暴涨暴跌与高换手率现象,这就迫使学者敢于拓宽思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对异常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研究,追根溯源,由此打开了新的金融思想领域。特别是将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到金融当中的理论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在2002年度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将人的一些行为特征与投资行为相结合的研究日趋增多,行为由此金融迅速崛起。
行为金融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质疑,投资者往往存在许多认知偏差,而过度自信就是广泛存在的一种,是指在人们通过观察自身行为结果认知自身能力的过程中,由于受情绪、偏见、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的心理特征。学者在众多领域对其进行了研究。就金融领域来看,过度自信会给投资者行为以及整个金融市场带来许多影响。本文就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过度自信与交易量、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投资收益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篇4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篇5
关键词:刺激需求;经济效率;财政手段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01-0025-03
一、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衰退期宏观政策选择逻辑
传统经济学理论关于经济衰退期宏观政策手段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凯恩斯学派。该学派认为。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总需求的不足,因而造成总供给的减少,因此拉动经济的根本性方法是刺激需求。
在凯恩斯学派的影响下,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陷入经济衰退期,而整个国际环境并未衰退时,经济衰退国家可以主要通过扩大对外贸易顺差来拉动本国总产出。具体的政策选择包括:本币贬值、降低(或者取消)出口关税、加大出口退税额度、对外贸企业实行政策扶持等。
如果是世界性经济衰退,则正确的政策选择应该是刺激内需,以内需拉动经济。但由于处于经济下滑期的居民消费全面萎缩,因此刺激内需的主要路径选择是政府投资,即政府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桥梁、港口、机场等,以此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包括钢铁、建材、煤炭、能源等,从而形成一个宏观需求拉动总供给的逻辑链条,以此实现经济复苏,缩短经济周期。
二、金融学理论关于政府投资决策的规范研究
金融学历来被视为远离宏观问题的科学,金融学的许多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微观经济问题领域,但这并不影响某些金融学结论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解释。比如,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对企业资产结构问题进行研究时,关于投资决策的理论就被莫迪利亚尼认为是可以运用到宏观经济问题里来的。下面,我们就沿着MM的思路,运用其中的有关方法,来说明政府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
(一)经济复苏的标志是单位投资量创造的价值,而非产出总量
根据金融学理论,经济体发展(或好转)的评判标准是市场价值的增长。而非产出总量的增加。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产出量为准则的评判标准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仅以GDP为例,政策决策时制定的发展目标并没有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比如通胀因素、国际能源价格突变因素等。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一方面是(名义)GDP的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确实经济下滑”的现象。而以市场价值为准则则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因为任何市场价值都隐含着不确定性的预期;二是市场价值不仅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同时还隐含着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是政策决策的可靠依据。而总产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也就是说,期末总产出的增加并不说明未来产出变化趋势。
但是,经济体市场总价值的增减仍不能全面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好的”经济永远以效率为基准。结合经济体的市场价值,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应该是单位投资量创造价值的不断提高。也可以说,这是经济复苏的真正标志。
(二)政府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产出效率
假设经济体当前的平均产出效率为r,当前总投资量为W,年产出价值Wr,则其市场价值为V=Wr/r=W,单位投资量创造的价值为V/W=1。现在政府决定由政府投资来刺激内需,总投资量亦为W,所投资项目及相关产业的平均产出效率为R,则年产出价值为WR。投资后经济体的总价值为V=Wr+WR/r单位投资量所创造的价值为V/2W=r+R/2r。当且仅当R≥r时(即政府投资项目的产出效率高于现有经济体平均效率水平),政府增加投资后的单位投资量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原水平(即大于1),政府投资才能拉动经济,实现经济的复苏。反之,如果R≤r,则政府增加投资后的单位投资量所创造的价值小于原水平(即小于1),说明政府投资不但不会拉动经济,反而会加快经济下滑。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政府投资能否拉动经济取决于所投项目的产出效率,而与其他变量无关。
三、金融学关于政府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金融学对政府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金融学理论――资产复制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套利定价模型(APT)理论基础上的。根据套利定价模型,任何一项资产的收益水平都可以理解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ij=α+β1Ijl+β2jl+…+β nIjljn+εj。如果我们把这个表达式理解为各种头寸的组合,则说明资产的某种头寸可以通过其他相关头寸的线性组合加上一个误差项复制而成,这就是资产复制理论。
根据资产复制理论,金融学家曾将历史上某个时期美国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经济政策)进行复制,他们选择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基础设施项目,然后构造一个与该项目在同一时期内预期收益与相应风险完全一致的投资组合。构造完成后,研究人员重新打开这个组合时却发现。组合头寸中包括了诸如梅西百货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空头头寸。也就是必须卖掉这些公司的股票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而当时的美国百货零售行业和消费品行业恰是经济衰退期效率最高的产业,也就是说,根据金融学的实证研究,当时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内需,并以此拉动经济的举措,实际上相当于把资金从效率高的产业转移到效率低的产业,因此不但没有拉动经济,反而使经济陷入更大的衰退中。这个研究的结论不仅与前述规范分析的结论相同,而且也与当时美国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四、经济衰退期政府经济政策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传统经济理论(主要指凯恩斯学派)关于经济衰退期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存在重大缺陷,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抓住“经济复苏的根本力量在于单位投资量所创造的价值的提高”这一本质,片面强调了政府投资的能力,忽视了政府投资的效率。因此,盲目推行政府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衰退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关于经济衰退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以下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激励高效率产业发展
经济衰退的原因众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往往是产业结构出现问题,一些无自主知识产权、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比重过大,长期以来占据太多的稀缺资源,一方面没能给社会创造出足够的财富,另一方面又挤压了某些新兴产业(主要指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阻滞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复苏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减少低效率产业比重,加大高效率产业比重。
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市场机制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存在市场制度缺失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二是政策倾向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存在政策滞后问题。因此,在产业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尽早完成政策倾斜转型,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高效率产业,制约低效率产业。
(二)适时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运用税收杠杆调整经济
从金融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视为其所从事产业发展的看涨期权,标的物即为该产业的产出能力,税收无疑是这项标的物的“分红”。根据期权定价理论,分红降低了看涨期权的价值。因此,任何税收的降低都是提升企业所在产业产出能力的价值。根据这个原理,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
首先,对于高效率产业实施降低税率的政策,甚至在某些朝阳产业的发展初期可以实行税收补贴。以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该产业;其次,对于低效率产业采取加大税收政策,降低这些产业的价值,迫使社会资金流出,转向更高效率的产业。
(三)政府适度投资
篇6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金融租赁业务由于涉及交易环节较多,交易结构较为复杂,不但面临客户(承租企业)不能按时履约的信用风险,也存在供货商不能按时履约的信用风险,因此,相对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其信用风险更大。
遗憾的是,很多金融租赁机构依然照搬商业银行机构那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在按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基于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过度自信、羊群行为以及公司的资本结构均没有涉及。但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就不能回避这些因素了,这既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租赁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指明了方向。
篇7
1.1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一是平等开放式讨论。平等开放式讨论表现为教师扮演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角色。教师赋予学生课堂的话语权,成为学生发言的倾听者,使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充当学生发言的沟通者,促进学生激烈辩论;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引导者,确保课堂讨论热烈和主题始终锁定教学目标,保障教学有序进行。二是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营造氛围,使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由传统的教师讲授拓展至案例自学、团队协作和教师的点评、总结。教学不再限于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反复强调并使学生明白:面对同样的金融情景,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答案因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和动态的,不同答案的差异在于与情景的匹配程度,让学生改变定向思维习惯。三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除了自我编写案例,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集案例。只有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能动性,学生才能主动搜集资料提供符合要求和感兴趣的案例供教师选择。
1.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者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要素,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知识的主动因素。金融学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遵循金融学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撰写的金融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情景中,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应达到运用语言和多种视听手段真实描述特定金融活动情景要求,以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金融活动、金融现象进行分析或解释,并提出方案。它不是通常的例子,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悬念,只是纯粹为支撑或理解某一观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尤其是中外)的案例比较。因而通过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多个案例情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组成团队主动进行资料搜集、比较分析和协作学习,借助讨论,根据间接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因此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Analysis)
2.1.1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
为了让枯燥的金融学理论变得生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针对性地引入实际发生的金融现象,让学生充当主角,扬长避短研究案例,提出观点,相互切磋,并鼓励、引导与教师平等辩论。同时利用案例的比较分析、点评与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在同一金融理论或思想指导下,背景不同,时期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不同。这些都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学习金融学课程前,学生大多具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知识,而金融学中的货币、信用、通货膨胀等内容是前面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化,因此运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联想,对比以前课程的论述,甚至让学生发散到更多学科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视角思考经济现象。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采用的案例,大多背景复杂、知识集成性强、跨度大,学生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案例的阅读、研究尤其是比较分析,必须主动进行组合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方可高质量展开。
2.1.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全局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的有机统一。这要求教师必须采用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典型案例,及时回答学生形形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讨论,科学高效点评总结学生的对策,确保教学活动热烈有序。这些构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挑战,应对挑战促使教师准确把握快速发展的金融学理论脉络,提高对金融现象的关注度,深化对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运行和金融改革等现实背后的理论认识,熟练驾驭课堂的技巧。
2.2劣势分析(WeaknessAnalysis)
2.2.1建立案例教学库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库主要由任课教师创立。无论是金融学教材及其教辅资料,还是各高校金融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网站案例库,绝大多数是国外案例,且时效性不强。为实现案例的三大功能,我国金融学案例库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国内典型案例。因此,精简、更新国外案例,选择、增加编写相当数量可与国际案例比较、鉴别和启迪的综合型与时效强国内典型金融案例,成为建立对比式教学金融学案例库的难题。
2.2.2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所形成的障碍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这与西方社会推崇个人奋斗、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自由、喜欢坦率直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相一致。我国中庸思想影响深远,传统文化倡导尊长、礼貌与谦逊,当面怀疑他人观点,甚至质疑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目前教育体制仍为应试体制,强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增加了大学生对基于能力中心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适应。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使我国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难以出现西方课堂上学生公开挑战彼此观点和质疑教师的活泼高效情形。
2.2.3耗时长与不适宜大班教学的限制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是学生深入到案例的讨论比较中,这不可避免产生知识传授效率低耗用时间长的后果。本科金融学课程的总学时一般48学时左右,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及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以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为手段讲授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既有学时难以保证每章主要内容运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金融市场为例,先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讲清楚金融资产等专业强的内容方可进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同时为保证讨论比较的充分性和学生的参与性,20人左右的小班选择这一方式效果最好。我国高校教学课时减少容易增加难的困境和金融学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的实施。
2.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Analysis)
2.3.1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提供了机遇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更要求课程授课情景化和拟真性,利用、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知识应用于实践。与此相适应,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日益受到高校、院系领导的普遍重视,在科研立项、经费保障、人员支持等方面受到照顾,这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随着用人单位招聘对实践经验者优先的普遍推行,高校为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积累实践经验。重视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的共识,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可促使大学生重视和获得实践经验。这为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3.2案例渠道拓宽,搜集编写便利
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相继发生,对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形成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如何趋利避害,众说纷纭,正是案例分析和比较的极好话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投资理财问题的大量涌现,金融学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围绕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开设专栏节目,利用网络开设投资咨询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拓宽与加强,国内高校吸收国外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容易。这些为金融学案例收集和编写提供了素材和经验,有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2.3.3教育经费持续追加,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颁布和近些年的执行情况,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达到4%,这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搜集资料、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需要资金,而各级政府对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受益匪浅。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在课堂讨论之外,诸如小组讨论、辩论会、情景模拟、学生自行准备案例与教师讨论等教学形式都可被引入,使这一教学法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为巩固、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2.4威胁分析(ThreatsAnalysis)
2.4.1保障制度措施缺失
制度的建立是推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可靠保证。目前有关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工作量核算、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质量评估和案例对比式的案例资源库建设以及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经费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制度举措匮乏,严重挫伤采用这一教学法的教师热情和积极性,加剧他们对克服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高风险的巨大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担忧。比如可能因学生不适应而影响教学评价和教学进度,甚至不利于教学薪酬和职称评定。
2.4.2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
与单纯的课堂讨论不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比如计算机房成为专业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部分,还应配备必要的软件以保障较好地模拟实际金融运行,目前教学设施还难以达到基本要求。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课堂能力。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的教师通常不愿意留在高校,导致高素质教师流失。部分高校教师资源不足,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实践方面培训。师资现状堪忧。
2.4.3实践存在偏差
由于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认识不当和前者的理论实质认识模糊,教学出现如下情形:一些教师引入金融学案例,视案例比较为理论讲解的必要环节,甚至等同举例教学;一些教师过多使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忽视甚至抛弃传统讲授法,导致学生的金融理论体系不完整。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时,或者表现为包办,案例展开全过程容不得学生的质疑,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或者放任,听而不评,听而不言,缺乏引导作用。完整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过程因而缺失,学生误认为其与案例教学、举例教学大同小异,课堂吸引力不强。
3完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思考
3.1夯实教学基础,正确对待传统教学
个人思维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一基本前提,只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可能达到预期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一些理论知识难以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展开,事实上片面推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必然造成学生无法掌握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全貌,也无法严谨专业到位地分析现实问题,从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人才要求。考虑到目前紧张的金融学课程学时,以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将课程最重要和学生必须运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完成较适宜。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掌握案例必备的金融学理论知识。
3.2强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和金融学科教师培训
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的重大项目应向金融学案例编写倾斜,加大相关项目立项和推进的力度;高校间应尽快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建设金融学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以本土金融案例为基础,结合境外案例,拓展案例源泉,通过比较分析提升案例资源库编写质量。建议组建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搭配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团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金融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与知名人士参与教师培训,选派有潜力的主动性强教师到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明显的国外高校研修,创造条件让教师开展这一教学法的研究,奖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
3.3促使学生更新观念,改变学生的考核机制
鉴于国内大学生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完全适应,高校应多途径宣传这一教学的必要性和作用,促使学生解放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思想,善于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学会扼要突出重点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理性辩论和科学对待不同的意见或质疑,营造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适宜的文化氛围。为了使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活动、学生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的评分标准等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进行紧密联系,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与监督学生的课后总结,在学生考核方面强化学生平常表现的跟踪与记录,大幅度提升课堂表现占金融学课程成绩的比重,减少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
3.4加快强制度建设,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科学方法论;内在缺陷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9-0020-01中国图书分类号:D035文献标志码:A
1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分析
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想要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基于自身框架,充分将金融学体系有规律的纳入到其中,这是危机过后经济学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根据目前的体系理论发展形势看,虽然宏观经济金融模型架构的程度较为乐观,但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在缺陷。一是大多数的研究都将银行机构的建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却忽视了金融市场与银行机构之间的联络关系,影响了模型的实际解释。二是某些重要的金融变量在模型中的部门之间没有较为明确的传送制度及有效方式,因而无法依托于模型的评估机制上,做出全面客观性的分析。三是大部分模型依旧被看做成单纯性的线性关系,使许多突发事件对经济以及金融系统所带来的潜在性的危机得到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估。四是家庭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财产债务信息统计表均未纳入到当前的模型中,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家庭与企业的财产债务统计表不均衡,甚至经常与金融部门较大杠杆性相适应,这表明纳入家庭与企业部门的财产债务,能够有利于对宏观经济发展动态信息的理解。五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行为及稳定性能经常不属于当前模型范畴中,但欧洲债务危机却明确的表示出,财务部门的稳定性会根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加大政府债务风险,进而对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体带来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此,强加国家资产债务统计表的分析,能够更加精确的表示公共机构的失衡情况以及其有体系的风险。最后,针对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间具有不确定性的动态联动机制,宏观经济制度在面对失衡的分析不应只是单纯的结合金融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并掌握金融系统的内部发生扭曲会最终造成整个系统以外的全部失衡,以及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原因。
2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构建
2.1完善金融学理论体系
金融学的理论要取得突破性的革命进展。在西方国家传统的体系类别划分下,金融学通常是将经济体资产所定价格与企业金融作为代表,这是较为常见的微观经济学典型,而含有货币、信贷等方面的信息则会被分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在形式上体现出作用却不对实质性的事物造成影响。但在现实情况下,含有货币、信贷以及利率等所有这些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金融变化要素,却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有着显著的区别于其他经济变化要素的运行轨迹,同时还会对实际经济体造成不容小觑的重要影响。
2.2提高对金融规律认知
宏观经济学应全面提高自身对于金融学规律的认知,必须要将其上升到全新的层面。虽然在建立完善的金融学基础理论体系中,会遇到金融要素与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方面的问题,但宏观经济学想要真正完成全新的构建,就应在其基础上不断向前迈进,在更高的角度上去构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互统一的基础性理论框架。针对宏观经济学以往发展过程中所堆积下来的诸多短板问题,首要任务就是应重新构建其金融支柱。主要指的是系统性将金融体系视为单独存在的完整个体,进而基于内生性的角度,对框架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展开研究,而不是单纯性的只分析货币与信贷。并基于此,对宏观经济学的整个框架分析并依据结构对其重新构建。基于相对较高的角度上去建构一个有着内生性逻辑,又含有金融、实体经济以及政策间彼此作用的综合性理论框架。框架既要有依托于家庭、企业、金融部门以及政府相關行为方式的微观基本性要素,也要充分结合微观基础到宏观展现的传输机制与有效途径,从而产生较为完整的宏微观连接明确的统一性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06):3-11.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89-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业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金融业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新局面,民资银行粉墨登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破冰出炉,股票期权交易上市,等等,面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挑战,传统金融企业必须应对这些改革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与此同时,金融业的创新与融合的新形势也使金融人才培养与管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高等院校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新时代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
一、互联网金融新时代我国金融业发展特征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2014年12月,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在深圳前海挂牌试营业。微众银行以“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银行采取有别于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无营业网点和柜台,完全依托互联网为目标客户群各类金融业务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同时,另外一家民营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也已经通过国家审批等待开业,其负责人近日透露,网商银行不经营现金业务,不设营业网点,“是一家纯网络银行”。这种模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全新的网络化经营方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2.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明显加速。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2014)》,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金融业务的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境外企业进出口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15%的企业占比达26%,比2013年提升了10%,约有87%的境内企业和69%的境外企业打算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收付结算中的使用比例,分别较2013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110%和8%。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目前累计已经突破16万亿元,货物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金额占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人民币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投资往来的第二大支付结算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金融业务即将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
3.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以保证金和杠杆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随着金融业创新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达到两千余种,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适应客户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投资产品组合更加便利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4.互联网金融发展为金融风险监管提出挑战。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高科技网络的完美结合,它通过整合在线交易的海量数据,对客户资信进行快捷化的审查,以电子支付方式完成信用消费、资金支付,让客户享受到便捷及时的金融服务。互联网实现了无地域、无时限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但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网络安全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严峻挑战,增加了金融业风险,其中包括信息风险、交易风险、监管风险等,迫切需要金融行业及监管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规避系统风险。近几年,互联网理财产品呈现井喷式增长,但其本质是借助电商平台与基金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仍然受利率和货币市场的影响,如果盲目追求高收益率,可能导致血本无归的投资风险。
二、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新时代,金融业改革发展一日千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市场从分业经营趋向混业经营,如平安集团已经构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投资平台。金融业发展不仅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和顶层设计的高级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管理和实物操作的技术人才,因此,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学校金融学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进行及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相适应。但在现实中,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却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金融学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对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金融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面各具侧重点,需要在教学进度设计时重点考虑,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尚未明确[1]。
2.教学内容方面,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内容比例不合理。我国金融学教学长期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两大核心课程体系,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往往注重宏观金融学方面的分析,以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为主干课程;而以国际金融为主干课程体系的教学,集中反映公司财务、企业融资、企业财务管理等微观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的投资学等,更加偏重市场投资、企业资产管理,偏重微观金融的研究和教学。
(二)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应用能力培养
1.理论研究型人才还是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没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标,没有根据金融市场需求设计培养方案。造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业产品研发和基层管理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学毕业生难以按期就业。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意识,实践环节薄弱。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应用价值的教学是舍本逐末,因此,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侧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理论内容庞杂、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内容较少、讨论式或研究式教学学时偏少等问题,总体上缺失实践教学的设计与能力培养。
三、互联网金融新时代对金融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金融业的新变化对金融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能综合应用计算机、英语、法律工具,具备较好的计量经济学分析能力。
1.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知识。互联网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要求金融从业者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有较深入了解,对现代金融理论及应用有充分认识,能够对宏观金融政策进行理论解读,同时具备微观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运用金融理论分析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金融从业者要具备交叉性、跨市场风险监管的能力,具备把握系统性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检测的时机和能力。
2.具备敏锐的金融市场分析能力。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展开了以金融理财为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需要金融从业者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我国金融市场投资工具日益丰富,与此同时,金融投资和管理的风险难度也在不断增加,需要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准确把握国家金融经济政策走向,必须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直觉和敏感性,具有良好的金融市场的洞察能力,具备风险预警和检测能力,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做好风险提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有良好的金融服务意识。
3.富有创新精神和持续钻研,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互联网金融是社会科学创新的产物,网络金融新时代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会更加融为一体,金融与经济将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金融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将会更加普及,突破时空的限制。因此,要求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不可墨守成规,要具备创新精神,同时,要具备多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够将金融与统计学、数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互相交叉的边缘科学进行融合,这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从业者所具备的素养的基本要求。
4.具备基本的外语、计算机及法律应用技能。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迈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金融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要求金融人才熟悉国际金融理论惯例,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同时,适应金融国际化要求,为金融市场电子化、信息化、工程化做准备;要求金融人才熟练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编辑和大数据信息处理和计算。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法律盲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诸多问题,而互联网理财业务本身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其过度扩张将引发一定的法律风险。这一现状需要金融人员具备保护投资人利益以及较强的法律自律意识。
5.具有扎实的金融数学和计量分析能力。金融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借助数学和计量分析工具,因而定量分析在金融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最近推出的金融期权交易工具,对数学模型的分析依赖性更强,创新金融衍生产品,防范金融风险,进行金融产品精算,等等,都离不开金融数学和金融计量工具。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熟练应用数学工具,具备分析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量分析能力,这是现代金融业发展对专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四、互联网金融新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把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培养新形势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金融业管理水平,发展普惠金融,适应互联网金融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的需求,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快节凑的金融市场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原来以银行货币信用为核心,货币、信用、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增加以金融市场为主体,以货币经济、金融经济、金融工程为侧重点的内容,以及金融产品精算、风险偏好测量、金融政策演变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尚未有成熟教材的情况下,用余额宝、P2P、众筹等经典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营销模式及风险管理案例,通过分析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无网点、无需客户面对面的纯网络金融服务经营模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经营流程[2]。
2.改革教学方式,适度增加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课,很少主动参与到课程中与老师一起形成讨论和思考,这样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互动交流。如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为教师在课程中增加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设定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展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将经典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享给学生,案例与讨论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下较大功夫搜集整理经典案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案例作为“导入式”或“总结式”,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情景与案例的结合程度来设计,案例分析的情景及过程需要抓住案例内容的精华,不可断章取义,也不可花费太多时间讲解案情,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可学性”和“内涵型”,以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式教学的效果。
3.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业快速发展,需要研发型和高级管理的金融人才,但是基层管理和业务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确定了培养金融业基层管理和应用性业务人员的目标,就会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方面有的放矢,如课程内容增加实训课程,校外参与金融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政策及环境现状,有选择地储备从事金融业的能力和资质,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针对一些互联网金融热点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实践,可以聘请银行业的专业人员走进校门开展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3]
4.对教材选择和考试制度进行创新改革,适应互联网金融对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高校很难及时将反映市场特色的教材与课程相结合。因此要加快课程设置和教材配置步伐,教学方案和进度应该及时调整,教材选择在尊重真实、客观、准确反映金融学特征和规律基础上,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的效果。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要求方面,既要继承发扬国外经典理论,让学生奠定坚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也要有分析中国金融热点和事务的内容,要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指定主要教材和辅助教材,弥补一本教材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缺陷。
创新考试方式,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要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完成情况等均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比如在金融理财课程考核中,教师将3名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一人扮演理财师,另两位扮演客户,要求就家庭理财中某一问题咨询理财师。这样的咨询过程用手机录制成视频节目,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内容。学校应增加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环节,避免期末死记硬背,要综合考评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合理,也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参考文献:
[1]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06):45.
篇10
【关键词】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实验教学
一、金融工程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工程金是现代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通常而言,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利用数学、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工具,结合金融学理论,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分解等方法创造出符合金融市场中不同参与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借助工程化方法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金融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程序化过程,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因此,金融工程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特征,它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在金融工程中,既需要无套利定价、风险中性等金融思想和技术,又需要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想,还需要能够综合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等工具处理各种金融问题。因此,从金融工程的本质含义看,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如下特征:
交叉性和边缘性。金融工程学的内容极为繁杂,而且变化与发展无比迅猛。它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思想把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程大量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方法以及运筹学优化技术等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工具。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程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受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启发,金融工程领域正在积极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实验金融学。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和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已经向金融工程全面渗管,导致金融工程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应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我们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毕业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对金融资产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取舍、分解和重组,最后将经过重新调整和搭配过的风险收益契约化、规范化、产品化;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的秩序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金融手段、方法与方案。同时,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方法已经表明金融学已经从抽象的理论中走出来,开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金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推动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使金融工程学成为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使金融市场充分而灵活地适应各种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灵活性的特点。
定量化和最优化。由于金融工程需要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一系列程序化过程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准确地定量分析。因此,金融工程广泛地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等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正因为把数理工具和现代金融原理结合起来,才使金融工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金融工程不仅要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决办法。最优化是金融工程的思维核心,是量体裁衣和个性化服务的本质体现,金融工程在解决任何金融实际问题中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如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都需要在无约束条件或者多重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迫切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思想及方法论一经出现,就对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专业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同时它还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并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主体,其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课程体系就是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因而可以从事在实践中与金融工程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一组涉及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有机组合。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国外高校实施“宽口径”的通通识教育,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通常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由于金融工程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应用性,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因而其课程设置扬长避短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有三种模式:强调金融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数量方法的学习课程开设较少;强调工程化方法训练的工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工程化、运筹学和数量方法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强调数量分析的数学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随即过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重于宏观金融,注重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设计以及政策分析,而微观金融研究和教育则比较落后。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展开了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的大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金融教育体系接轨,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金融教育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种金融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我国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由于国外并未有金融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借鉴,上述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从各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原来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从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看,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模块,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分析工具模块,包括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工程化理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金融工程案例、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不同类别大学都在运用自己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扬长避短,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由于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重视宏观金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而反映微观金融范畴的体现金融工程特色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固定模式。
2、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关系。一般而言,理工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尤其是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分析工具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忽视了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训练。而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
3、金融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鲜有工程化产品创新案例,注重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或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训练,而欧美国家高校极为重视的实践教学,在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极大的损害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
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各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性模块主要包括金融工程案例教学、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中金融工程实验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介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三、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也给中国的金融工程教育带来了不少启迪。
1、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由于金融工程是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分析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金融工程实验可以逼真地模拟市场,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断溶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已经称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3、金融工程实验是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金融工程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特征赋予了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投资分析、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能够掌握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中,大幅修改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专业选修实验课。
课程实验。投资学、运筹学、金融衍生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必修实验课:金融工程实验、证券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专题实验,每门实验课为2学分,共36课时。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融工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金融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利用金融衍生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全部内容,能够验证证券定价理论、证券组合以及关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验证工作原理。通过金融工程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所学主要专业课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强化金融工程和证券投资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结合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为撰写毕业论准备。
专业选修实验课:MATLAB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门。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种修改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课时,更好地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化的特色。执行这个新的教学计划一定能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6).
[5]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作者简介:
- 上一篇: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征
- 下一篇:对环保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