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21-01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发展到今天,其受众群体依然庞大。传统媒体较之于新媒体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之处。新媒体指的是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也包括博客、博客等。综合来看,新媒体的概念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变化,重要是与网络相关的延伸,都可将其归结到新媒体中。在数字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一些新的影视形式在不断涌现。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宽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的出现,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一些新媒体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强占传统影视传播产业市场,改变传统思维方式,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革新影视传播思路,是现阶段影视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分析
与传统媒体固定的传播载体相比,新媒体拥有更多的传播载体可供选择。传统媒体在影视传播方面,其传播载体基本都是固定的,如电视机、电影院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多样化,在影视传播方面,其传播途径由固定转为移动,去传播方式由强制传输转为互动传输,其传播内容反馈方面,由事后反馈转为实时反馈。总体而言,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基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所有的新媒体都是与网络相关的延伸,信息化网络成为新媒体传播最主要的载体。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都必须通过连接网络达到传播效果。传统媒体的影视传播途径相对固定,只能透过院线或者购买光盘等方式实现传播。新媒体传播的途径的多样化,使影视传播不再局限于外部环境,可以从手机、网络等多种媒体实现影视传播。另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个性化影视作品蓬勃发展,有代表性的如微电影等,个性化意识的逐渐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改变,普通受众对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需求,更开始注重参与。影视作品的制作从专业化向大众化发展。
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分析
现阶段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要有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途径融合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与受众的高互动化。新媒体依托网络技术,在数字领域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比如数字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信息接收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就影视传播而言,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途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移动终端方面,受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影视作品,也使影视作品传播的广度扩大。
2.1 传播途径多元化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供受众选择的方式多。传播途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线性单向传播,其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信息,受众被动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这在影视传播中的表现是,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可以实时与其他人评论作品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动态的传播方式,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与改进都是极为有利的。
2.2 传播途径融合化
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的出现,实现了传播途径的融合。信息网络作为媒体传播的桥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分工和界限,催生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其具体表现在可以再网上收看或收听电视广播节目,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影视作品等,新媒体传播途径的融合是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巨大优势。
2.3 传播行为个性化
新媒体使信息不在是固定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个人意愿或观点的表达成为可能。其在影视传播中的具体表现为微电影的传播等。个性化在充分表现的同时,难免会带来诸多问题。不良信息、不健康信息或视屏的,对保护个人隐私、净化传播内容带来了挑战。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新媒体传播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对受众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提出了更好要求。
2.4 传播速度实时化
网络直播的普遍出现,使信息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是传统媒体不能相比的。传统媒体在节目播出之前,要经过前期制作与后期剪辑环节,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而且节目的播出有延迟性。新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现场直播所需要的技术成本与资金成本直线下降。但是,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实时化也有很大的弊端。媒体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在网络直播中,一旦出现失误将不能及时弥补,这也是网络直播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2.5 与受众的高互动化
与受众的实时互动是新媒体独有的特点。依靠网络技术,新媒体在传播中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传输。使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接收受众反馈,在得到实时建议的同时,更拓宽了信息来源。受众可以很方便地对新闻进行个性化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新闻,成为新的信息来源。与受众的高互动化在影视传播中的具体表现为弹幕。目前几乎所有的视屏网站与手机视频工具,在观看影视节目的时候,提供弹幕功能,方便受众直接交流,或给影视作品提出意见。
3 手机电影发展
手机短片在手机成为一种媒体之后才在真正意义上出现。网络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成就了手机短片。手机电影是手机短片的一个重要部分。手机电影是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电影形态,手机电影也是电影在诞生一百多年后发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手机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占领电影受众市场,并成为电影产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手机电影的表现方式、接受方式、创作方式等各个方面,均颠覆了传统意义的电影制作模式。中国的手机用户量超过七亿人,手机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免费模式是手机电影的最大亮点。虽然,手机电影还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屏幕尺寸,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显示技术、手机摄像、数据通讯能力的综合发展,使手机在影像创作和播放领域的功能全面整合,手机使用者既创作个人纪录片、剧情短片、个人视角的新闻,也成为这些影像作品的消费者,手机技术延展了摄像机和显示器在生活中的便携性,将以上两种设备的功能加以整合,令消费者卷入影像消费的互动中。
篇2
进入新世纪,微电影的创作开始盛行。2006年初,自由职业者胡戈的视频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为是“微电影”的雏形,其内容重新剪辑了陈凯歌当年电影《无极》和法制频道《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将对白经过重新改编,滑稽的视频片段重新剪接,另类搞笑的广告穿插其中。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无极》本身,并引起陈凯歌导演的起诉和中影公司的不满。此事件在当年引起的轰动效应一直延续至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商业定制的“微电影”是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时长为90秒的《一触即发》,是“微时代”的产物,其实质是商业广告,也就是说微电影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利益推动的结果。这种微电影成为广告营销市场的新宠:如在网络上一夜走红的微电影《老男孩》,其背后是雪佛兰冠名;姜文的《看球记》也是与佳能合作……越来越多大牌的导演开始进入微电影领域。
新科技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新型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3G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移动电视,wifi(无线上网),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数字化的媒介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也使得微电影的创作和繁荣有更大的可能。就时间而言,数字化媒介打破了观众必须在某一时间观看的羁绊,可以在任何时间里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并且能无限重复;就空间而言,数字化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介地域性的局限,可以在任何地点都实现与任何形态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观众再不需要去电影院遵循规定的场次,大家一起在黑暗中非常专注地紧盯银幕了,“电影院里庄重的聚会”被“一代又一代生产影像符号的电子产品”代替。同时,数字化媒介的出现大大拓展了电影传播者的队伍,即使是普通受众也可以参与到各类传播活动当中,信息接受者又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这也成为微电影不断发展、被更多人群掌握和参与的重要原因。国家正在逐步规范和重视微电影的创作,并引导微电影产业更有效和健康发展。2010年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举行,包括“短片展览展映、新媒体产业论坛、短片交易市场、新媒体项目投融资”五大板块;面向海内外高校学子的2012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于2012年2月28日在南京大学拉开帷幕;播放微电影的网络平台有优酷网、V电影、微电影频道等专业网站,已经在受众当中形成很好的口碑。
二、新媒体平台下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微电影由于在数字新媒体平台里更为自由和互动的传播特征,使得电影艺术从曲高和寡的神圣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全民皆可参与的新电影时代。它的低门槛、广泛参与性和互动性贴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与新媒体的特征紧密相连。微电影所具有的新型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电影“电影院—观众”这样一种具有固定空间的传播模式,“电影院内部那种训导式的交流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冷淡”。相比传统的观影方式,观众可以运用新媒体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电影。在微电影中,观众不再仅仅是一个观看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电影创作者提供的艺术理念和“训导交流”,而可以参与到电影的策划、拍摄、后期反馈的全部过程中,从而成为了电影的参与者。这种主动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微电影在新媒体中的认知度和参与性。
从艺术爱好者到新媒体运营商,再到专业的电影制作公司,大家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到其中。虽然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极大丰富了微电影的数量和内容,真正达到了全民参与的传播特性。随着传统媒体开始考虑跨媒体;而新媒体面临不断的更新和换代,未来真正能够实现盈利、取得影响力的微电影还是专业团队制作出的作品,并不是那些个人随意拍出来的作品。微电影具有与商业联姻的天然优势,可以将品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影像来包装、传达,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营销手段。大型的商业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为一些品牌创作的、旨在传递品牌价值的微电影,虽然相对来说投入成本稍高,但制作团队专业,影片在故事情节、画面质量上都有很强的可观性。像“天堂鸟影像”作为最早研究国外视频营销的专业制作机构,陆续推出了品牌微电影、品牌故事、系列网络剧等艺术与商业高度融合的微电影,使他们制作的产品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营销工具,逐渐为大品牌商家所青睐。相比电视广告,微电影营销的性价比非常高,其传播范围之广、接受度之高、传播成本之低,吸引了众多品牌商尝试和采用微电影营销。其中凯迪拉克汽车、周生生珠宝、梦洁家纺、网易等等各行业商家已经成功运用微电影营销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这些微电影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网络平台免费传播,点击率均在百万次以上。这些由专业团队有商业目的定制的微电影,提升了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和口碑,又达到了极大的商业利益。现在,甚至一些在院线上映的商业电影也制作出合适的微电影在新媒体上为自己宣传造势,为电影票房贡献力量。2012年上映的电影《寒战》,集结了郭富城、梁家辉、刘德华三位香港金像奖影帝,以及新生代男演员李治廷、彭于晏等强大演员阵容。与影片同时推出的微电影《唯一抉择》是《寒战》的官方前传,邀请影片的主要角色李治廷倾情出演。执导这部微电影的仍然是《寒战》的导演梁乐民与陆剑青,并用拥有魅丽拍摄体验的HTCOneX手机参与了微电影的部分拍摄,同时该手机更以秘密武器的身份在片中展现,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样大胆的尝试,极大程度推动了手机拍摄微电影的先河。在拍摄过程中,导演通过HTCOneX手机特有的“HTCMediaLinkHD功能、夜间微光快速连拍模式,让李治廷饰演的廉政公署首席调查科主任在HTCOneX手机的帮助下一步步接近所谓‘寒战’任务的真面目”。比如:其中有一场厨房戏,场地非常狭小,导演就利用HTCOneX手机体积小的优势,在特别的角度拍出了特别的画面。导演还利用手机边拍边录的功能,可以“轻松在摄像的同时抓拍清晰的图片,这样既能回顾检视录制的影像,又能同时得到最想要的剧照”,让导演在狭小的空间内保证了高品质的电影画面。因此,HTCOneX手机不仅是该片中推动故事发展的秘密道具,更是协助影片拍摄的锐利机器。这部微电影神奇之处就是把手机“广告”变成了故事“内容”,在新媒体上既为电影《寒战》做了很大的宣传,又为HTCOneX手机做了最大限度的广告营销,达到了商业利益最大化。另一种微电影强调个人的艺术表达,以短小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现实、感动观众、传递情感,用相对简陋的设备完成对这个纷繁世界的个性表达。简易设备带来低门槛,互联网又逐步延升到了各种移动设备,使得现今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权利、互动交流的很好地与传播学中全民参与、互动交流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微电影原本就兴起于草根阶层,取材于社会真实事件,相比于传统电影更接地气,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它没有更多的商业诉求和市场回报,可以表达更多个人感受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微电影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而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理念。微电影优势就在于创意。中国当下最大的微电影传播平台优酷网站上,绝大多数的微电影来自于年轻人在网络上的投稿,内容包罗万象,反映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优酷则通过在片头插入广告来实现盈利。这些不同创意形成的微电影主要的传播渠道是像优酷这样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各类媒体的相互联系互动,便可以将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种理念、任何一个热点,传播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微电影《洞藏酒的那些事儿》、《微电影再见理想》、《我们结婚吧》、《白色恋人》、《独立包装》、《岸边的记忆》、《誓不低头》、《我的城管女友》、《空巢老人》、《假如爱情》、《老男孩》等等,都在不同时间段引起了较为轰动的社会反响,使得草根阶层也可以引领时尚话题、关注社会热点、表达艺术主张,达到了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和相互交融。微电影的传播特性可以概括为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性、传播内容的广泛丰富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开放性,而这些特性又决定了微电影发展和繁荣有着商业性和自娱自乐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全民参与,在“眼球经济”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孕育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和产业前景;另一方面,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和开放性,个人影像表达的权利更容易被容许,人们不用再艰难地寻找森严壁垒的展示平台,也规避了严格的影视审查制度。
三、新媒体状态下微电影的困境和解决对策
篇3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而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受众与媒体产生的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可能带来利润的立足点。
关键词 全媒体;新媒体;信息消费;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09-02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也日益发达起来。于是出现了人们目前所看到的新旧媒体融合现象:新旧技术的融合与不同媒体界限日渐模糊同步发生,多种媒体应运而生,组成了全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报业不再是单纯的纸媒,电台也不只是单纯的电台,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民媒体的时代。全媒体的概念催生了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1全媒体的含义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各类媒体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了不同的境遇。传统媒体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而新媒体也因为其信息高度自由化传播的特点而不知如何将信息传播做得更为科学有效。旧媒体的本质和特点已广为人知,要研究全媒体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解析新媒体。
1.1什么是新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及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它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所以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全媒体在现阶段呈现出的区别于以往旧媒体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来说,还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2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清晰。前者是信息者,后者不管喜欢或是厌恶都必须被动地接受,想要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无从下手。但新兴媒体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是可以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传者。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具有更多主动性,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接受标准更高。与此同时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称他们为信息的用户较受众更为合适。
就像很多具有实物的商品市场一样,由于生产力提升,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主导者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如今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促成买方消费,卖方就要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消费者体验就是方法之一。而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
3全媒体时代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
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前者通过受众的反馈将传播效果大大提升,更趋于理想化;后者则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让受众不再像旧媒体时期一样同质化,转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3.1全媒体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
很多传播学学者在大众传播研究中都强调受众的反馈存在延迟,不能像人际传播中的沟通一样及时回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传受双方不平等。以传统媒体为例,即便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注意到了受众的反馈环节,设置了一些反馈渠道(如:报纸、电视台、电台与读者、观众、听众的互动栏目和板块),实现传受双方的直接对话,但这种沟通仍然只能反映一小部分受众的意见。
但全媒体时代涌现的新媒体则不同。首先,互联网就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模式,这是相较于就传播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网络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更是其一大优越性。在新媒体中,受众参与程度空前广泛,这也使得他们更为热情地参与。他们的对信息的处理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和参与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媒体互动性引发的受众主动性让新媒体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这些特点都成为新媒体经营的有利条件,更成为全媒体时代媒体经营和发展的可用之处。
传播学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得受众反馈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这使得媒体能够更便捷地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3.2全媒体让受众获取信息更为主动
互联网规模的快速扩张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以虚拟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种情势下,受众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了。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积极使用媒介,更广泛地参与到媒体信息传播中。
现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一个新媒体载体上可以承载所有旧媒体承载的信息形式,例如纸媒的文本、图片,广播媒体的声音信息,电视媒体的视频信息。而新媒体在信息编排上也更为灵活,采取随时更新信息,共受众自主选择的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不仅表现在信息内容和接收形式上,也表现在接收时间和顺序上。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一般采取传者为主,受众被动接收的形式,例如广播和电视的线性传播。这种形式让受众只能遵循传播者的时间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让信息有了互动和点对点的特点。受众这种新的获取信息方式首先是主动的,其次是个性化的,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受众主体意识的强化带动了受众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进了个性化传播的发展。这源于受众自主选择信息后对重点选择信息范畴的纵深化研究,这种对信息的深挖让受众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可能,进一步形成了个性化。
4受众行为对全媒体发展的意义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下,受众行为已经产生了明显有别于旧媒体时期行为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发生之余,受众与媒体产生了更多互动。这种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获取利润方式的立足点。
4.1新媒体构建及时沟通平台
目前,手机媒体作为与网络媒体平分秋色的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了目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移动互联的特点,让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而依托手机媒体而存在的媒体软件更成了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比如微信。
作为微信的使用者,他们既可以看到其他使用者的信息,也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筛段,把自己感兴趣的再转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在以受众身份接受信息后,再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自己或筛选、或加工的信息产品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模式无疑夺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使其不得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夺受众的关注度。
4.2新媒体打造更多商务平台
如果全媒体时代仍像旧媒体一样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生存,那无异于天方夜谭。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让所有的媒体缺乏了垄断优势,所有的媒体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是不能让经营缺席,离不开利润的支撑,而这些均来自于受众。
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很多媒体或想要进行宣传的企业纷纷申请开通了公众账号,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参与到受众“朋友圈”中把受众变成自己的忠诚型受众。另一方面,借助参与受众“朋友圈”的便利条件,可以把想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并期待受众能够成为自己宣传的帮手,把信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确有效,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虽然微信最初只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程序,但随着其“朋友圈”的海量信息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寻找商机。而微信本身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即突破简单通讯工具的本质,向可购物、能支付的全方位社交平台迈进。
类似微信公共账号这样的平台在新媒体上比比皆是,其经营模式或有一些差异,但它们有一个永恒的共同点,就是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吸引受众作为所有工作的起点。媒体在经历着一个受众范围从大变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媒体的内容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这里的内容不单纯是新闻,更要涵盖经营的对象。同理,新媒体的经营对象不妨定位于小众化,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培养自己的受众(也是顾客),在大浪淘沙的全媒体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墨守成规不知变革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单纯升级媒体硬件,忽略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人,也必然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曾经的旧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那么如今的全媒体就应该以受众为王。消费信息的时代,受众就是消费者。忽略消费者的感受,不去关注消费者的喜好生产产品又如何能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又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5,42-4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引言:“没有视觉的局限,就没有心灵的形象;没有某种的盲目,就不会有可以持守的表象”。新媒体精确制导式的传播世界不但将基于不确定传播的实在世界划分为了精确的信息格子,而且借助有线或无线的传输网络为人们构筑起了一道道屏障和围墙。无论社会制度,还是就企业管理,因应新生秩序进行规范与调整,打破“蜗居人生”和民主神话趋势盲目流行的状态,都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相对的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意识到数年来传统媒体独霸世界的局面将一去不返,认识和研究进而吸纳、融合并与新媒体协调发展是企业新闻工作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企业新闻工作要大力提倡、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既要不断挖掘、培育和延展已有的内容信息,又要敢于尝试新的媒体形式,借助新技术,传播新内容。
一、新媒体介绍
百度百科的定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企业新闻工作、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企业新闻工作、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另外,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表现出以下特点:1.传播速度的实时性。2.传播内容的丰富性。3.传播形式的多样性。4.传播模式的开放性。5.信息沟通的互动性。6.传播覆盖面的广泛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工作的变化
(一)企业新闻工作传播主体的变化
在以传统媒体主导企业传播的时代,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是主要的信源,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承担着采集、制作新闻信息的职能,虽然不少企业新闻传媒开设了热线电话,公布了记者的联系方式,但来自基层的信息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新媒体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 等新闻、表达观点,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传播形态,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正逐渐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虽然专业的传媒在传播环境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信源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博客越来越多地由个人化媒体走入大众传媒,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企业新闻工作组织结构的变化
尽管受制于体制与行政管理等因素,但一些企业新闻传媒依然进行了结构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上海证券报》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进报网融合,推进形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项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过程中,企业新闻传媒应该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防止其对危机管理的消极破坏作用,利用其对危机处理的积极功能,全面调整危机管理策略。基于新媒体鲜明的信息传播特点,它一方面对企业新闻传媒危机的发生推波助澜,给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又给企业新闻传媒的危机管理以新的视野和观念,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企业成功化解危机的重要因素。企业新闻传媒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工作流程的变化是新媒体冲击下企业新闻工作的必由之路,既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又能为受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信息与服务的需求。
(三)企业新闻工作传播方式的变化
何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战略》一文中说:专业媒体不断的发展,越来越个性化,很多品牌在这种环境下都会碰到一些问题。所有的企业家想了解,什么人关注媒体,我们怎么跟他们接触。企业新闻工作的新闻内容越来越少,媒体商业化。这为公关从业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发挥好互联网新媒体,我们要好好发动有影响的人,影响与我们沟通好、交流好的对象群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新闻传媒的融合功能不断增强,接受与新闻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更多的企业新闻传媒开始采用多媒体方式在多种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写、说等手段的选择和组合,使新闻传播方式表现出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的特点。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滚动新闻不仅参与第一线的采访、收集现场动态、实现滚动发稿,而且整合相关新闻,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新闻报道,企业新闻传媒新闻信息的滚动使得新闻素材的采集和制作能够对应不同介质的媒体, 每种媒体都能从中获得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产品。整体上看,展示在不同媒介上的新闻产品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其联系在于企业新闻传媒主题的一致与新闻内容的互补,差异则在于的时间、报道的角度、表现的形态等方面,这些联系与差异,契合了媒体分众定位的策略,促进了企业新闻传媒产品链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工作的走势与策略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新闻工作在传播活动中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为了适应新环境又采取了哪些创新手段呢?
(一)整合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范围。
篇5
关键词:微博;传播特点;“全媒体”;随手拍照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46-01
这是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在“全媒体”语境下,多种媒体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状态,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在“全媒体”语境之下,微博传播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微博传播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本文就以新浪官方认证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开设的,引起了全国网友、各地公安部门的关注并得到了新浪微博的官方认证。微博内容均是全国网友提供的街头乞讨儿童照片和信息。目前,该微博已经形成了若干固定志愿者共同管理的小团队,分别负责摄录、筹备等工作,保证信息更迅速更有效的传播。
一、全媒体语境下微博传播特点之一:随时随地记录
微博的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任何人只要注册了账号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并且者只需在能上网的手机里或者能够上网的工具里下载了微博客户端甚至直接从互联网页上登录,在内容编写框里输入想的信息,并在信息内容里 “@”你想传递信息的目标受众的用户名,该用户也会在自己微博里收到提示,并且者的粉丝同样也会看到这条微博。这样信息的来源就可以遍布全国各地,网友的数量有多少,就有多少信息来源的潜力。这些潜在的信息提供者,就好比是“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线人”,形成了一个密集的人脉网络,能够最大程度的提供信息。
二、全媒体语境下微博传播特点之二:及时拍照分享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介大大缩小了信息发出到接收反馈产生的时间差,从而保证了传播的即时性。而微博的出现将这种时间差进一步缩小,甚至发展到“零时差”程度。内容简洁,每条微博一般不超过140个字,帮助提高了微博的速度。并且微博集IM软件和博客的优点于一体,不仅支持用户发送文字和图片,通过微博还能发送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通过手机拍到的现场的记录往往比传统媒体来得快,而一边拍照和编写简短的现场信息一边点发送就可以分享现场乞讨儿童的情况。新浪微博除了可以直接登录网页或者上网手机之外还同时支持短信、彩信,多途径的方式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融合表现方式以及几乎“零时差”程度的分享让“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信息传播能够达到“你所看到的就是正在发生的”的地步。
三、全媒体语境下微博传播特点之三:核裂变式传播
在新浪微博中,“转发”功能使得信息快速流动。微博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而是一种裂变传播。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粉丝当中有不少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明星或者有一定知名度的各界人士。这些具有影响力的所谓的名人微博又被成千上万的用户关注,因此“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一旦得到名人微博转发,这些名人微博的粉丝也就成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间接关注着。以此类推,这样一传百、百传万的核裂变式传播模式对信息的推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经常得到相当数量的转发次数,由此可见,信息的传播虽然没有做到滴水不漏,但也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了。
四、全媒体语境下微博传播特点之四:获取新鲜资讯
与信息的传者平等,信息的受众通过手机、电脑等上网工具,也可以随时随地第一时间获取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并且将自己觉得有用的信息进行“转发”,成为了二次传播的传者。如今很多新闻最快的已经不是从网页新闻上获知了,而是在微博上,甚至有记者直接从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这间接说明了微博受众获取资讯的及时和便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也是利用这种获取资讯的及时和便捷让很多失散的家庭重获团圆。
但是,“微博”的确是把双刃剑。因为它可以轻松应对突发事件却也容易滋生谣言;它可以让信息丰富多元却也可以使信息泛滥失控;它可以方便个人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威胁到了个人隐私;它让表达自由和监管艰难并存。怎样才能让它健康发展呢?解决的办法永远都是说起容易做到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媒体的“把关”职责这看起来寥寥数字的背后必定是又是一番艰苦探索和努力尝试。
篇6
【关键词】纪录片;新媒体;发展
1 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碰撞
中国纪录片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传统媒体也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一路相随并见证了中国纪录片的成长。随着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中国纪录片的传播发展了,随之新媒体的出现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良好伴侣。所谓新媒体,就是指除广播、电视、报刊三大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媒体,其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等一系列新兴的高科技热门的数字媒体。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影像传播平台也与过去的传统媒体迥然不同,波及范围面也更加广泛,受众也从传统媒体中发生分流,并且越来越明显。
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碰撞和结合也被视作纪录片产业的一股春风。传统媒体在播出资源和收视率导向评价机制方面,使得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一压再压。当互联网的海量存储、丰富的内容、自主选择则性以及较强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特征,都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这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和发展空间。
新媒体与中国纪录片的碰撞,使得新媒体为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空间。首先,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很能适应新兴的媒体传播,同时新媒体传播也使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新鲜活力。其次,在这个纪录片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也适应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新媒体与纪录片的碰撞无疑擦出飞速发展的火花。
2 中国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特性
网络现已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的众多特点迎合了纪录片作品发展的特征。与电影电视相比较,网络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发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时效强、更新快、贴近实事。
纪录片的网络传播比电视、报刊传播更新的更快,时效也更强,同时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时事,各个网站的纪录片频道会实时的推出相应纪录片,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为了满足大众对短视频的需求,纪实频道也会对原视频进行精切加工,把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进行情切和整合,如CNTV的纪实频道将同一主题的所有视频进行归类整合,重新编排成为一个专题,为了满足大众对视频的各种需求。
其次,网络媒体提供了海量的存储空间和非线性观看。
网络的储存量可以说是海量无限制的,网络大众可以实现无时间限制循环观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反复观看性。新媒体的这一特点也刚好与纪录片的跨时空、跨领域、跨文化的特点相呼应。而电视的传播是有限制的,它拥有固定的时间、固定频道,一次性观看的特点。网络电视却能实现让每一位大众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和播放速度。网络电视可以完全实现网民的自由观看点击、多角度探讨,这些特点都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最后,双向传播更加有利于纪录片发展。
新媒体网络更好的提供了制作者与大众、大众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并促成了网络上互相探讨的空间。在电视传播中,电视大众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大范围的互动沟通。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这可以让受众者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与更多的受众者探讨,这就为影片形成了一个探讨区域、互相沟通的平台。这种方式为纪录片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给受众者。这样的信息交流,可以让制作者及时的得到反馈信息,并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制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及时的了解受众心理和个性需求。
3 中国纪录片的新媒体发展趋势
新媒体下的纪录片传播不仅仅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传播的渠道,同时也影响着纪录片的发展。目前,中国新媒体下的纪录片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发展的曙光已经照亮制作者和受众者。
首先,中国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的小受众人群逐步走向准确受众。
以收视率为测评标准的媒体中,纪录片一定是小受众人群化的媒体传播。但是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大众网友可以随时关注自己喜爱的纪录片,没有播出时间和次数的限制,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受众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互动谈论,新媒体也通过这个平台把受众者汇聚在一起,这些都成为纪录片从小受众人群逐步走向准确受众。
其次,新媒体网络平台为纪录片提供了展示发展平台,并促成纪录片类型丰富。
网络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网络杂烩,虽然视频分享网站上,原创专区了很多原创视频,凡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视频也无法被准确的成为纪录片,但是,确实有一些优秀的纪录片通过这个新媒体网络平台得以传播,使纪录片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大,也繁荣了纪录片的美学风格。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DV也成了大众喜爱拍摄的器材,在DV的技术支持下,网络短片、手机电影也不断地涌向社会,DV拍客也成为社会力量。科教频道推出的《DV民众影像》和《群民大拍档》便是新媒体技术与电视的结合。
最后,新媒体网络将为纪录片的制作与营销开创了一个新的空间。
网络时代新兴一种理论叫做长尾理论,是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中认为,因为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的储存流通所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当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所以当时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就有人购买。搜狐网和奇艺网等网站都开辟了纪录片频道,一方面为了夸张自身的网络资源、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网络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整个网络传播中,众多潜在受众者因为在网络上随时点播、反复观看的特点从而成为真正的受众者。通常大部分纪录片的受众者为男性,并且均为高学历、高收入、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他们具有话语权和消费能力。
4 结语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在新媒体的传播下是随同这个社会与时俱进的,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纪录片的市场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媒体和创作者还是带来很大的创作空间。只要媒体人在纪录片的制作上、市场运营等各个方面都能坚持精品原则。我们相信,中国纪录片通过新媒体网络这个传播平台会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张秀.浅析电视纪录片栏目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电视,2009,2.
篇7
关键词 新媒体 传播 革命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指出了传媒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而新媒介必然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等内容的革命。新媒体以其平等、自由、互动、开放、合作、无边界的传播特点,“人人都是源头,人人都是受众”和“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普遍现实,给整个社会、文化、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传播变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本文从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五个方面来分析新媒体的传播革命。
传播主体的革命:从“媒体”到“全民”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主导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可以自主性地寻找和接收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可以主动信息,新媒体传播的传授关系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传播形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传播主体不再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传播主体主导传播过程,其他组织、机构、个人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了多元。传播主体正在从“媒体”走向“全民”。“全民”的传播主体形成以后。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能通过新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2002年底,美国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把这种变化概括为we media(自媒体)。自媒体目前的主要形态是博客、播客,近来发展迅猛。据美国The Diffusion Group公司的名为《播客:事实、虚构和机遇》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美国“播客”用户是80万人,2005年美国播客用户是450万,2006年是1150万,2008年是3300万,预计到2010年人数将达到5680万。随着播客受众的不短增长,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自媒体网络上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主导传播的局面。实现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传播内容的革命:从“单一”到“复合”
在现有的大众媒体环境中,媒体按照传播形态可以划分为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些传统的媒体传播的是单一的文本(SMS)、音频/音乐(Sound&Music)、视频(TV)、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信息。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和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在主要的传播载体中,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所有的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供受众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浏览。与此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像传统电视一样收看直播节目,并且自由选择电视剧或影片:利用手机上网,聊天、发送电子邮件、阅读电子报:像PC机一样运行应用程序浏览新闻,搜索下载资料。所以说新的传播媒体能够通过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使得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者之间的边界。”
传播方式的革命:从“单向”到“双向”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预言:现行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体制将会被一种新的点对点的传播体制所代替,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地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传播。我们可以概括为“点对面”式的传播。也就是说,相同或类似的信息,从传统大众媒介机构这个“点”,向公众这个巨大的“面”进行传播。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传播呈现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点对面”、“面对点”和“面对面”等三种新媒体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是“双向”的传播。双向的传播方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进行互动。
传播受众的革命:从“大众”到“分众”
传统媒体的受众人群很广,包括了各个年龄,各个文化水平,各个收入标准的人,受众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新媒体的发展是在互动技术、搜索技术等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新媒体对受众技术使用、掌握以及文化素质水平提出了要求。新媒体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上班一族和学生群体,其中上班一族多为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中高收入者,这些群体呈现年轻化的特征。根据《iResearch艾瑞-2006年中国3G用户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手机网民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上,18岁以下的仅占34%。在美国,手机网民同样以年轻人为主。同时,在悠视网提供的资料中,22岁左右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25岁左右的用户,大专学历的占69%,本科学历的占18%。该网站用户的平均家庭月收入为3845元,远高于北京、上海的平均家庭月收入水平。这些数据反映了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多为具有一定特征的团体。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随时进行信息传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受众“大众化”的特点,新媒体受众人群具有特定性,正在逐渐变为“分众”。
篇8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进入21世纪,“新媒体”成为传播领域的流行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悄然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拓展了人们的视听新领域。新媒体中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为文化领域带来更多机遇与变革,创新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构建了新的传媒秩序。随着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则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便捷、高效、安全地获取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传播渠道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服务,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传播模式发展。
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能提高中国文化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形式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77项之多,其中少数民族有676项,汉族有301项,在这些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蕴含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按照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技击类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跤、田径、射术项目等;民俗娱乐类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空竹、棋戏等;保健养生类传统体育运动,如导引、太极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意义,例如中国武术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因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淳朴的内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大众群体广泛练习的运动项目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体育和体育文化源于生活,源于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源于人们征服世界的渴望和具体实践,必然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和竞技性的特点,如摔跤、赛马、赛龙舟、舞狮、散打、武术等民间体育项目,都呈现出激烈的对抗形态,在对抗中切磋一流技艺,取长补短,交流感情,决出胜负,将比赛场上的运动员和场下的观众融为一体,提高了互动的氛围,最终实现竞赛的和谐统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竞技体育还是人们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方式,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进入现代社会的今天,人们更是以体育新闻为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传统体育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借助现代竞技技巧,百花齐放,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比赛规则。以对中国最具规模和最有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这一届奥运会有28个大的竞赛项目,其中不少比赛项目都与中国传统竞技体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武术成为该届夏季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在万众瞩目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强化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感。
再则,中国传统体育竞技总是与节庆联系在一起,如每年端午节各地都要举办龙舟大赛,九九重阳节举行登山活动,春节庙会上举办花样繁多的体育娱乐活动,还有定期举办的武术节、太极文化节、文化庆典活动、拜祖大典,以及近年来在全国城乡兴起的广场舞,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广场舞大赛,使民间体育与传统节日结合得更加紧密,丰富了节日文化和体育文化,推动了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了儒、道、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儒文化中的伦理、包容、和谐的特性融入传统体育文化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礼仪规范;道家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传统体育运动借鉴自然界的万物生灵的和谐之理,使人体的养生保健理念遵从自然的发展;佛教中的结缘、感悟、信仰等理念深刻影响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理念,使少林武术形成了独特的少林功法和套路,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习武爱好者争相学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其中的“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知行合体”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众多文化中形成具有自己显著的、鲜明的、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
二、新媒体拓宽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领域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12月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7.6%和38.7%,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电脑端向手机端迁移趋势明显;中国网站总数为423万个,中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64亿,较2014年底增加4546万,增长率为8.8%,网络新闻已经成为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外的第三大互联网应用。显而易见,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越发稳固,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用户从手机、电脑上看电视、看报纸、点播和下载节目变得轻而易举。新媒体将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巧妙结合,形成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微信、微博、数字电视等,加强了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一)新媒体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的传播手段使体育新闻更便捷地在第一时间走进公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满足人们对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的渴求。2014年3月21日,作为国家级搜索平台――“中国搜索”上线开通,自2013年10月起,中国搜索开始筹建,首批推出新闻、报刊、网页、图片、视频、地图、网址导航七大类综合搜索服务,以及国情、社科、理论、法规、时政、地方、国际、体育、财经等16个垂直频道和“中国新闻”等移动客户端产品和服务。在这里,体育新闻占有重要的位置。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等传统媒体兴建的新闻网站,新浪、搜狐、百度等国内知名网站,各省市区委党报、都市报创办的手机报、APP、微信、移动终端都无一例外地把体育报道放在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领域。
(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体育报道的垄断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的体育报道尤其是奥林匹克等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报道,往往会由一家或数家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出巨资买断转播权,播什么、不播什么都由其说了算,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受时间空间和媒体经营等因素制约,播出的内容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无论传播媒体的平台与介质如何变化,媒体的生存法则还是内容为王,所以,为受众提供好的内容是媒体不变的责任[2]。新媒体出现后,进入每个人都是编辑、记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信息的新时代。在体育比赛和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现场,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视所听编成文字、声音和图像向场外发送,再通过层层转发,把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一家或几家传统媒体垄断重大体育赛事报道的局面再也不可能出现了,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公众。
(三)新媒体改变和优化了受众结构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通过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大军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构成并优化了网络受众结构。在数量庞大的网民中,青年人是新媒体重要的用户群体,新媒体给青年人提供了独特的审视视角和多样的展示平台,新媒体的发展成为影响和树立青年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载体,而青年人个性鲜明的特点更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四)新媒体的共享性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博客日记、微信等形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体验、观点等,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在人际间的传播。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目的从过去的单一信息传递向自我参与、相互交流的目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大众传播中,使受众群体主动性增强。利用新媒体的这个特点,可以拯救、保护、发展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非常高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但是由于人们的参与度不高,在大众中缺乏认知度,例如朝鲜族的跳板、瑶族的打陀螺、布朗族的藤球等。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使有“可读性、唯一性、接地气”特点的文化信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打破“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使传统体育项目以多样的形式得以传承。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发挥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形式多样,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表现形式,提升体育运动项目传媒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新媒体的传播现已成为人们接收社会讯息的重要生活方式,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单一地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来了解信息,体育爱好者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中的微博、微信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自拍的图片、视频、声音,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感,形成一则“体育微新闻”,通过网络链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意见。利用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媒介即时传统体育项目的赛事,让人们即时、快捷地观看和了解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过程。通过手机电视的形式让人们不再受直播时间的限制,把相关视频下载后,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并能选择“暂停、重播、选放”相关视频,并且根据个人喜好保存相关传统体育项目的视频。利用微信中的公众号传播体育权威人士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化文章,结合体育官方部门设置的公众号,发表权威的体育新闻,提高网友们的关注程度,达到传统体育文化在大众群体中广泛传播的目的。
(二)利用新媒体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体育新闻传播的是体育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关注体育新闻的群体具有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竞技体育赛事是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展现运动员高强的竞技体能、坚韧的心理素质、精湛的运动技能为主,其激烈的对抗性、比赛结果的悬念性能吸引青年人的持续关注,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由于竞技体育赛事的特点符合中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必然决定了其受众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体。中青年人对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尤其喜好,体育新闻媒体突出竞技体育报道,也是为了满足这一受众群体的需求。而新媒体受众群体更是以中青年为主体,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可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三)利用新媒体全方位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丰富,有着很高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但由于传播范围小,造成人们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不高。因此,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利用其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图像、音频、视频、即时传播、互联互动等优势,为青年受众群体所喜闻乐见。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传统体育活动的传媒视听效果,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充分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中去,让人们体会传统体育文化给其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升个人的文化精神。
(四)利用新媒体加强公众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博客日记、微信群聊等形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体验、观点等,使每个人共享信息和体验,同时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有利于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人际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多渠道传播的特点,关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艺术性、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等特性,依据现代大众群体文化娱乐需求,科学地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新媒体传播媒介即时传统体育项目的赛事,让人们即时观看和了解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过程,搭建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平台,扩展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交流,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大众群体间的认知度,带动人人自觉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去。让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去,使每个人都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构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模式,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汤立许.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1.
[2]陈颢天.多屏化信息时代如何构建纸媒的良性生态体系[J].新闻爱好者,2015(9):72.
篇9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网络传播时代
我们通常将报纸、杂志和书籍等纸制媒体,及广播、电视和电影等电子传播媒体划归为传统媒体范畴,将依托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媒体划归网络媒体范畴。
1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利弊分析
1.1 传统媒体的特点分析
现代社会人们每天接触到的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国内外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这些媒体来实现的。这些媒体各有其特点:报纸的优势在于传播具有理性信息和较抽象的信息,如讲话类、论述类和数字资料类信息,同时报纸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适合于传播时空跨度大的信息;二是读者接受信息具有较大自由度,即可依兴趣选择阅读信息,偏爱的文章可重复阅读;三是便于携带和保存;四是报刊和杂志的阅读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专业性越强的信息对知识水平也有更高的的要求。
广播和电视媒体的优势体现在下列方面:一、快速传播。可在全球范围之内实现信息的同步发射与接收。二、广覆盖。与发行量有限的报纸相比,广播和电视具有无限“发行”的特点。三、传播方式生动逼真,使受众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
1.2 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
网络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具有综合性优势。通过网络能够进行文字、即时声像的传播,网络在面融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和报纸的优点。二是具有互动性的优势。网站与网民之间、网民和网民之间能够进行方便、及时的信息交流,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三是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在目前的世界上,很多政府部门、公司、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信息。而资源共享使网络具有了内容极其丰富、使用十分方便的特点。这些优点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所以,互联网有“传媒的传媒”这种说法。
1.3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不足
从传播效果与作用的角度来看,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都非尽善尽美。这些媒体中的其中一种具有的传播优势,恰好构成了其它媒体的传播劣势。如报纸和杂志的缺点是缺乏视听和动感,阅读报纸和杂志要受文化知识所限。广播的缺点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通过广播进行资料的收集有一定的困难。电视的缺点是不可携带,而且收看的时间和内容都受到限制。网络的缺点是对设备具有较高要求,而且网络的信息量庞杂,缺乏精准性和专业深度。
2 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的有效融合
2.1 网络媒体之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
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构成了传统媒体模式,这些媒体呈相互分离状态,各种媒体内部及媒体之间又存在着自由竞争。这些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又受制作程序、出版周期及播出时段的局限,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受到一定影响,新闻价值受到削弱。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信息传播方式更快捷,更及时,加上计算机具有的庞大的信息存储能力,使网络媒体具有海量的内容可供选择。在信息传播的路径方面,网络媒体既可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进行同步直播式报道,也可采用将新闻信息在网页上进行公布的异步传播,将新闻生产的周期压缩至最低,直至为零。网民可在网页上任意进行浏览和下载。尤其突出的的是,通过非线性双向互动方式,网络媒体可以使网民主动掌握与控制信息传播,并可以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与制造中去,使现代传媒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得以充分展示,“人”的价值的得到充分重视。网络媒体这种与网民“亲密接触”的模式,使其赢得了媒体受众的支持和喜爱,并因此而异军突起。
2.2 传统媒体对网络优势的有效利用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媒体的生态环境,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面临的竞争形势更为严峻。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应扬长避短,在新闻的制造和传播及市场运作上,应更加注重针对性和专业化,对市场做进一步的细分,找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同时,还应采取主动方式,将互联网具有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将传统媒体自身的功能延伸至网络中,以新“增长点”来拓展自己“相对优势领域”。
伴随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的加快,竞争也呈现全球化和激烈化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效整合以实现集团化经营模式是大势所驱。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整合过程,也是现有媒体产业的结构调整过程和媒体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整合使媒体运营的成本得以降低,资源浪费现象得以抵制,媒体的品牌价值得体现。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媒体整合,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并获得规模效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通过与网络媒体整合,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及市场竞争的互助,实现媒体的最佳组合,进而打造出媒体自身的广阔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林江.网络传播特性与传统媒体的网络化[J].中国出版.2000(12).
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的传播媒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应运而生。网络新闻媒体,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借助互联网新闻和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Hose Mercury News)创办,开创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它的发展历程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着重谈一下它的特点、优势及弊端。
一、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一)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避开假新闻不谈,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是最强的。它的制作过程不及报刊,电视那样复杂,所以记者可以对才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同步报道。报纸的时效概念是用天计算,电视是以小时,而网络出现后,时效竞争的单位缩短到分钟。如中美关于加入WTO谈判的报道,和讯网是全球最先谈判成功的消息媒体,并每隔10分钟或5分钟更新一次。
(二)无界性。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任何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自由畅通地与全世界的计算机交换信息。尽管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其传播的信息又是实实在在的。网络的出现将单个人真正推到了全世界媒体面前,实现了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概念由于信息的自由高速的流通变得模糊,麦克鲁汉在30多年前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正由理想变成现实。
(三)无限性。我认为网络新闻的无限性表现在数量多,内容杂,来源广,载体多样化。每天全世界发生的新闻事件成千上万,相对于报刊版块和电视时段的有限性,网络媒体就体现出它优越性了,可以通过超链接,阅读世界每个角落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杂主要是说囊括了各方面的信息,如财经,体育,娱乐等。网络新闻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点于一身,使新闻的报道手段更具综合性、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可储存性。报纸的储存性会因时间久远纸张的磨损而减退,电视的储存性较差。而当受众在网上阅读到赶兴趣的新闻时,还可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另一方面,如果某家新闻网站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报道,或者针对某个专题开设相应的专栏,对同一事件积累了大量的新闻信息,那么,感兴趣的人就可以通过搜索和浏览以前的新闻,了解整个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五)低廉性。因特网的发展实现了话语权由传统媒体转向大众的本体的回归,这不仅是由于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为公众提供了这种技术上的可能,更重要的在于因特网营造个人的言论空间所需的花费是极其低廉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人无法自由发表看法,媒介经营的高昂成本也阻止了外来的资本参与竞争。网络用户们如果想发表言论,只需付很少的上网费,便可在任何一家网站开设的论坛或聊天室里畅所欲言,即使用户需要建立并维护一个个人网站所需的成本也是很低的,因为绝大多数个人网站并不拥有顶级域名,他们只是将个人主页挂靠在提供个人主页空间服务的商业网站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有1000个网站提供个人网站服务,最大的网站有100万个个人主页,这些飘扬着个性风采的个人网站组成了因特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互联网新闻传播所具有的优势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带有革命性的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迅猛进展,社会对新闻信息需求剧增。互联网传播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
(一)多媒体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新闻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体之间所有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
(二)互动性强。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三)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提供了受众接受更多新闻信息和自愿新闻信息的机会,实现了社会化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突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滞后和不全面的缺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新闻传播模式。我们可以实现通过制做相关新闻、再制作新闻专题、在制作新闻资料,一步步地把由新闻引发的社会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除了新闻信息容量大之外,新媒体还有很多其它特点,比如:可以准确快捷的查询以前的新闻信息、查询相关的新闻新闻和背景材料等等都非常方便。
(四)内容个性化。从新闻传播的内容上看,新媒体更富个性化色彩,并向“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说,大众媒体由“一对多”模式正向“多对多”模式和“一对一”的模式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向特定的一个人特定的新闻信息,许多新闻热点和社会舆论皆从网上开始而起,如“郭美美炫富”、“表哥杨达才”等等,都是由新媒体兴起,最终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极大兴趣,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深度思考。
(五)方式多向性。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互联网新闻传播所存在的弊端
(一)无明显的传播方和接受方。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传播学观点,就是新的传播媒介诞生,都会给人体带来新的延伸,从电视到互联网,技术上的进步可以列举出千条百条,但它使得受者和传者都各自独立,它们之间的依附性正在逐渐地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日益失去年轻的读者,传统报业陷入困局,业内就有关报纸前途命运而发出的各种危机论调纷纷出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影响力日渐下降的传统报业,选择了一条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新道路。
(二)信息琐碎。即时、快捷、简短是Twitter交流的最大优势。字数的限制并未局限人们表达的欲望,它鼓励人们不是更多地写,而是更频繁地写。这一优势带来另一问题:人们被淹没在过于琐碎庞大的信息海洋中。Twitter本身也饱受这样的困扰,已经多次因为服务器不能负载而出现瘫痪。如何在如此庞大的信息海洋中生存是微博及其用户需要考虑的迫切问题。
(三)虚假新闻频出。微博用户的匿名性同BBS、博客等网络平台一样给予虚假信息的天然土壤,微博无疑也给予谣言扩大的威力。在前不久的伊朗大选危机中,网络上突然大量出现了号称来自德黑兰街头的伊朗民众通过各种方式的信息,引起巨大的骚乱。美国国务院后来承认,他们要求微博客网站取消了原定的系统维护升级,以保证“德黑兰街头民众能够继续使用该系统进行联系”。但无人确定这些信息的人究竟真的是来自“德黑兰街头的民众”还是某些国家别有用意的安排。这场政治危机也被称之为“Twitter革命”。美国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夏克也直言不讳地评价说,“微博客很容易受到操纵,目前已经有操纵微博客虚假新闻的事例出现。”
(四)侵犯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未经授权,支付费用就去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日见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网络侵权的灾区,社会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个人文字、拍摄的照片等都拥有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知识侵权行为。但是,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如果没有及时保存好有关的证据,就会陷入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
(五)网络信息监控难度更大。Twitter作为即时互联网,不易进行网页抓取。而其他即时通讯软件和手机短信的使用,使其对虚假信息的扩散途径跟踪变得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1]任志明,张洁.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梁杰.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前景[J].新闻爱好者,200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