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规划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规划的特征

篇1

特别是在娱乐业不断成熟的今天,娱乐模式及消费群体的细分更加明显及专业化,所以在项目策划的时候必须首先要明确方向,确定娱乐的模式及不同的消费群体。因为它的功能、装饰风格、服务方式、经营理念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前期的策划设计与以后的经营服务是分不开的,所以清楚地认识不同娱乐模式及区分不同的消费群体有利于整个项目的总体策划。

(1)夜总会:夜总会常被人们形容为衣香鬓影、纸醉金迷,其娱乐模式为唱歌跳舞、掷骰饮酒、丽影相伴等。在这种模式下既要照顾二人世界的娱乐空间,也要考虑到集体共乐的公共气氛。消费的群体则主要是一些生意上的商务应酬或知己共聚的人,他们的消费大都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派,豪华高档的装饰硬件和体贴入微的服务软件是该模式的主要特征

(2)娱乐会所:娱乐会所除了常见的娱乐模式外,主要特征是更具有私密性。以接待为主,使顾客有一个典雅、安全、舒适的娱乐环境,体现出顾客的尊贵身份。到该场所的顾客非富则贵,追求高档、优雅的环境,希望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及帝王般的享受。

(3)慢摇吧:一种新型的娱乐模式,它根据人的娱乐心理需求设计出一套以音乐、灯光加美酒的模式,让人们逐渐达到亢奋的状态。开始时以较为明亮的灯光、节奏较慢的音乐,让人们心情放松,聊天饮酒,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节奏逐步加强,灯光逐步调暗,加上DJ及领舞者的鼓动,使人逐步达到兴奋的状态,然后随音乐起舞,找寻High的感觉。在一些经营成功的慢摇吧,你可看到千姿百态的舞姿。晨操,人们为的是锻炼身体;而慢摇吧内看到的则是晚操,在“闻乐起舞”的同时,达到运动身体,放松心情的作用。慢摇吧与迪斯科的区别在于音乐节奏的循序渐进,让人们有一个从平静到兴奋的心理过程。再者,由于慢摇吧的定位比迪斯科要高,因此客源的素质及消费相对也比迪斯科要高。虽然都是在同一节拍下,但人们各自展示不同的舞姿,不一定只在舞池跳,就在座位边也可跟着节拍起舞,通常到高档慢摇吧消费的客人主要是时尚的白领阶层、年轻的老板们,他们都带着玩的心态,在热闹的气氛中放松心情。

(4)迪斯科:劲歌热舞、激情四溢是迪斯科的写照;音响强劲、集体共舞、狂欢豪饮是迪斯科的娱乐模式。以舞池为中心,DJ及领舞为主持,带动全场气氛,让人们共同创造出热烈的氛围。到迪斯科消费的群体,大多数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主要是为了感受热烈气氛及抒发内心情感,以高度的兴奋刺激来消除精神上的疲劳。但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对场所的装饰更重视灯光和音响的效果。

(5)表演吧:在酒吧中兼带有二三人的小型表演,使歌手与客人打成一片。听歌、饮酒娱乐同时进行,这类酒吧称之为表演吧,消费者主要以朋友聚会饮酒、情侣约会等为主。

(6)表演厅:表演厅顾名思义是以表演为主。表演的特色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场所的吸引力,特别是一些娱乐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对表演已没有什么新鲜感。如果节目一般,便失去了表演的意义,所以节目特色是表演厅的生命力。而通常到表演厅欣赏节目的顾客大都是家人、情侣或三五知己,他们大都是带着观赏、消遣等目的去消费。

(7)量贩KTV:量贩KTV是以唱歌为主的娱乐模式,对唱歌的音响要求较高。它一般按小时计算房租,酒类小食可在场内超市平价采购,免费或平价提供餐点,相对消费较实惠。消费客源以白领工薪族、家庭、同学聚会、生日Party为主,装饰讲究干净实用、灯光明亮。

二、不同功能场所策划设计的区别

1.选址环境的区别

每一个区域的客源都会有着消费能力、消费目的、娱乐情趣及对服务要求的差异。如何将自己设想的目标客源与选址匹配?这是一个娱乐场所经营成功的第一步。

(1)夜总会:夜总会多以生意上商务洽谈和应酬为主要消费目的,加上目标消费群体大部分都有私家车,因此,夜总会选址应位于商业中心地带。以商业区的灯红酒绿相互映衬为上,且有便于寻找的路名、街名,并要求交通便利、公路畅通和有足够的停车位。

(2)娱乐会所:娱乐会所对应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夜总会的要求基本上一致。选址需要环境优雅、安全。会所一般以接待会员式固定客源为主要经营方式。

(3)慢摇吧:由于它的娱乐方式、环境气氛、DJ、音乐等因素,决定了消费群体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对生活质量有所追求的白领、SOHO族、新人类等年轻人。这类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对玩的方式、音乐类型、场所气氛等都相当挑剔,而往往只有发达城市和地区才有足够多的这类消费群体。因此,酒吧选址应在消费水平都比较高的城市和地区集中的酒吧街或主要针对同类消费人群的商业中心等年轻人集中的地方。

(4)迪斯科:它和慢摇吧的娱乐模式较为接近并都曾经红极一时,现由于政策因素有所影响。同样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但这类人群的消费能力不如慢摇吧。因为受交通工具影响,所以选址应在市或镇中心人口稠密的地区为好。

(5)表演吧与表演厅:它们在日新月异的娱乐行业中已退出主流,在发达城市和地区难于存活,只有少部分常有新节目的酒吧拥有固定的客源,却也是明日黄花了。但在二线城市、城镇中心仍有较大市场。表演厅跟表演吧的命运基本一致。在城市中大型表演进入了大型歌剧院、音乐厅等一些公众文化设施。私营表演厅已退居二线城镇地区,风光不复当年。

(7)量贩KTV:是新兴的自助式KTV。鉴于人们的接受程度,一般只适于较为发达的城市。面对的消费群体以白领、工薪族、家庭与学生为主。这类人群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私家车辆代步,消费能力有限,因此量贩KTV选址应在居民稠密的区域较为合适。

2.平面布局的区别

平面的功能与整体空间、经营策划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了以后经营的成败。它是设计、策划、经营三者的综合体,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1)夜总会:以房间为主,走廊应“曲径通幽”、“四通八达”,让“点”与“点”之间的路径有多种可能,令客人有走不尽、看不完甚至有迷失方向的感觉。夜总会的房间应有各种等级区分,由“普通房—豪华房—总统房”等来满足不同消费性质、消费目的人群的需求,接待大堂应尽显尊贵气派,过长的通道应设小型休息区、景观区等,以便供客人聊天及接听电话。

(2)娱乐会所:以接待会员为主,而会员拥有着“非富则贵”的身份,所以娱乐会所强调私密性、安全舒适、豪华典雅等。平面布局以房间为主,房间数量无须太多,但功能应该应有尽有或者不同的房间有着不同倾向的功能来满足客人的各种娱乐及商务的需求;娱乐会所对外门面及接待厅无须像夜总会那样炫目夺人,小而不失华丽是对会所的要求。

(3)慢摇吧:DJ台、领舞台及舞池是全场的中心焦点,应安排在全场都能看到的醒目位置。为了丰富空间层次感,应设计适当的高低错落,使空间充实多变并提高后面位置的视点,形成全场“聚”的气氛。如果有中空二层的还应设置部分半层座位区,一、二层能通过楼梯与高中低区域连接起来,达到人气连接、相互呼应的效果。如空间过高则需应用造型或其他功能将部分空间压低,使空间既气派,又感觉整体充实而尽显人气,容易达到“闹”的氛围。场内为了凝聚人气,舞池无须太大。散台、卡座、通道等空间距离应尽量紧凑。高级场所散台不宜过多,且台面宜用圆面透光材质。在慢摇吧发展较早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座位设计应较为开敞,便于互动。另外,座位设计须相对独立,便于客人在大气氛下有自娱自乐的空间。

(4)迪斯科:平面布局与慢摇吧相似,只是舞池相对要大一些,并变成弹簧舞池,座位空间可稍小,靠边一些。

(5)表演吧:平面面积不宜过大,因为歌手与客人的沟通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烘托出气氛。表演台也不该太大且应设在场中心,吧台则应设置在场的左右两侧。这样既不会妨碍散台及卡座,又能共同观赏表演。

(6)表演厅:表演出场费用较高,相对面积要大些、座位也要多些。观看的座位太少会导致得到的收入不够支付演出的费用。由于表演厅面积大,所以平面布局应丰富多变、错落有致,以避免单调、空荡。舞台是全场注目的焦点,可适当运用电动机械及现代科技使舞台显得灵活多变,令观众百看不厌。现代的舞台不仅要有主表演台,还需要在观众区设置副舞台,并与主舞台用表演通道相连接,让演员与观众有更多近距离的接触,共同制造气氛。当然舞台还可以是立体的、多角度的,如空中舞台及高架天桥,可与二层观众直接亲密接触,演员地下通道的出场方式亦会尽显神秘。电动升降梯可连接一、二层舞台,以上、下纵横三维的立体舞台打破传统的表演方式,让顾客有耳目一新之感。

(7)量贩KTV:平面设计讲究的是简洁大方、舒适实用,且房间应具备一定的数量,并分出大、中、小等房型供客人选择。另外,设计的房间面积不宜过大;超市及餐区应放在营业区中间及门厅处,便于顾客发现及取餐;通道宜宽阔、笔直;洗手间也应设在K房外侧。

KTV房伴随着娱乐业的出现而诞生,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平面布局也在不断地更新,而且不同的娱乐模式其布局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夜总会KTV房是与佳人共乐的娱乐模式。在玩法上既要照顾集体气氛,也要顾及二人世界的情调。所以布局除了大沙发区之外,中、大型房还要设置一些角落位置,放置一些与之配套的娱乐设施;在众多的房间中因地制宜地分别设置几种,如:秋千、飞标、舞池、桌球、自动麻将、电动按摩椅、茶艺、足球机、网上冲浪、小型高尔夫球、操作间连小酒吧或小沙发区,以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而迪斯科房则刚好相反,它只需一个大的沙发区,只要坐得人多,不需其他多余的东西。夜总会的舞池设计在远离视线的小地方,便于两人的交谊舞;而迪斯科房的舞池(弹簧舞池)则应放在房中央最大的空位上,便于集体一起跳迪斯科。夜总会大房的布局需要适当的高低错落,屏风造型内设置一些小区间;而迪斯科房则需要空间宽敞,既不需要高低错落,也不需要有碍视线的间隔,只需在一些高级大房设置一个小型DJ台,让DJ直接在房内控制现场效果。若天花的高度允许,可设置一个小灯架,放置一两支电脑灯和频闪灯,挂上一对音箱,使舞池更具有气氛。量贩KTV房相对较为简单,除了一些特大房拥有多个小酒吧外,一般的房间都是以一个沙发区为主。一些较大的房间除了在沙发区能唱歌外,还在电视机侧面设多一级地台,上面放置高椅、小电视与麦克风,让歌者面对沙发区唱歌,而且茶几设计适宜大一些高一些,方便客人用餐、放东西,点歌台、服务灯设置在客人方便使用的地方。

除了房间布置不同外,在以房间为主且房间数量较多的场所内还应设计多一些特色房,如:生日房、三维空间的复式房、较私密的情侣房、带花园式阳台的休闲房等。

3.灯光气氛的区别

灯光在夜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灯光昏暗及冷色调的场所中,客人的心情会比较压抑,相反到了灯光较为明亮且以暖色调为主的场所中,人的兴奋度就会提高。一定程度时灯光再逐渐调暗,让人们进入一种迷幻的境界并达到兴奋的状态。

(1)夜总会与娱乐会所:在灯光气氛要求方面,它们基本相同,在房间内要营造出温馨、舒适、高雅的气氛,以间接光源为主,避免光源直接照射客人眼睛形成炫光点。茶几、装饰画、工艺品等可用聚光灯照射,以增强艺术氛围。在暖光源为主的环境中要有一点冷光源作对比,避免颜色单调乏味。

(2)慢摇吧与迪斯科:慢摇吧要求灯光根据不同时段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在开场前段,灯光较为明亮及以暖色调为主,随着时间推延,灯光逐步调暗变冷,到最后只剩下一些LED、光纤等弱光源配合音响效果,时而亮一下频闪灯以带动全场气氛。为了方便DJ控制全场气氛,应将全场光源控制设在DJ台内,通过电脑统一调节。迪斯科灯光大致与慢摇吧相似,但它要比慢摇吧的更暗、更冷一些,虚幻迷离的光源多一些,以配合客人现场的感受。

(3)表演吧与表演厅:以暖色光源及间接光源为主,舞台的灯光变化是全场的焦点,造型内的装饰灯、专业的电脑灯与激光灯等都应不断地配合节目表演的内容变化而变化。让客人感觉置身于一个千变万化的场景之中。

(4)量贩KTV:灯光要求变化不大,达到明亮、清晰、温馨、舒适即可。

4.装饰风格的区别

娱乐模式的不同,消费群体素质、年龄及身份的差异,导致装饰风格有所区别。量身订造的娱乐环境,置身其中会使客人感觉亲切;反之,感觉会格格不入,难以久留。设计风格与娱乐模式的相匹配是装饰硬件的重要部分。

(1)夜总会与娱乐会所:装饰风格要求较为接近,其接待客人的层次及年龄都较为相似。这类身份的群体大都喜欢高档、稳重、简洁的装饰风格。为达到上述要求,在设计上应选用一些高档、典雅的材料;沉稳的色彩,使整体风格协调统一、高贵大方。

(2)慢摇吧与迪斯科:以年轻人为主,时尚、新潮、别致的装饰风格会对他们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新颖特别的装饰材料、跳跃丰富的色彩、现意的造型,会使场所呈现与众不同的格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表演厅与表演吧:客人视线更多的时间都是集中在表演台上,所以场所的整体风格只需大方得体、色彩明快,且将舞台设计得更加丰富多变。

(4)量贩KTV:设计风格要求简洁明快、清新脱俗、色彩和谐,让人感觉干净实用、简朴大方。

5.经营策划的区别

不同的娱乐模式,有着不同的经营方法;不同的服务对象有着不同的服务要求。针对娱乐模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让正确的策划确保项目的投资回报。创意公司20年的娱乐策划设计经验告诉我们:同是一个娱乐项目,不同的经营手段、策划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1)夜总会与娱乐会所:以房间为主的服务模式,是人对人、心贴心的服务过程,因此拥有高素质服务人才是该类型场所经营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达到以上要求呢?优厚的待遇及必要的素质培训是必须的,确保员工拥有与客人的沟通能力。当具备了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后,必能达到"花香蝶自来"的效果,再加上业务的推扩,不难开拓局面形成良性循环。

(2)慢摇吧与迪斯科:以厅为主的娱乐模式,凝聚人气,制造气氛是该类型项目的首要条件。为了达到目的,应精心策划一系列的推扩活动,将人气在同一时间内凝聚。如:邀请名DJ或名歌星、开业期间优惠价格、广告全面推广、吸收大量好的业务员……然后通过经营留住顾客,形成热闹—更热闹的良性循环。在内部气氛的制造上,应编排灯光、音响、领舞等不同时间段的节目及变化,将气氛带入一个新的。一晚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经常性的变化更新会使客人耳目一新。

(3)表演厅与表演吧:以表演为主,节目特色是这类场所的生命。如何将节目适合当地文化,以及不断更新换代,吸引顾客是重中之重的事。

(4)量贩KTV:以唱歌为主的KTV,如何将音响、灯光、装饰、超市、服务做到最好,在消费者中营造口碑,树立品牌是最佳的宣传。

三、不同地域场所策划设计的区别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经济、气候等的差异,娱乐场所策划设计也有所区别。

首先,不同文化底蕴地区的策划设计差别很大。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设计上要根据当地一些风俗习惯上的色彩、特色来设计。苏州人杰地灵,更是以苏州园林而闻名于世,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当地人在设计上喜欢休闲、自然的风格。湛江的KTV房至今都喜欢房中房;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的窗口、现代的大都市,所以现代的西洋风格在此大受欢迎。

其次,娱乐设计与其他设计一样,大都经历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过程。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后状况导致娱乐业发展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各地区在设计上的差异明显存在。因此我们设计时要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方可迎合当地的审美需求。寒冷的北方喜欢暖调为主,喜庆的颜色感觉上温暖一些,而南方则喜欢中性一些的色彩;北方喜欢手感暖和的材质,而南方则喜欢一些感觉清凉的材质。

篇2

关键词 环境规划;公共政策;执行力;历史时空坐标;适应性

文/王伟

“十三五”是我国的社会经济转型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在环境规划理论和管理实践上作出探索创新。本文立足新的历史时空坐标,对实践中我国环境规划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对环境规划编制工作展开思考、提出建议。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如从1973年算起,至今40余年,环境规划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进行到全面推广,在这期间我国政府召开了七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每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精神都将环境规划工作向前推进。现以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划分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

实践中我国环境规划面临的弱效困境

环境规划实践是整个规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目标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分析参照,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在制订、实施和评估上的实践存在以下弱效表现。

理论“创新”弱

当前采用的环境规划理论大多系欧美发展的环境目标规划法,通常是依据已有的模式,根据一系列数学化学公式编制出来的,给出的许多削减或建设项目目标很少考虑规划的经济分析与多元利益人关系,导致规划目标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减弱。环境容量核算、环境经济核算等领垣的基础研究长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尚未有类似诸如城乡建设规划中“容积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有量”的核心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制约了环境规划的发展和深化。

数据“支撑”弱

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对于环境信息数据的要求是很高的,目前环境统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尽人意,制约了规划的发展。在实际规翅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资料不足和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使得城乡环境系统变化规划很难搞清楚,环境容量难以确定,这就对环境规划很多具有重要作用的“指标”缺乏足够的信服力和约束力。

资源“调配”弱

规划的主要作用是调配资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经济社会项目资源调配权,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配置土地这一可以转化为“稀缺资产”的自然资源。这些年,这些规划的强势正是体现为对某种资源的支配力,环境规划的弱势根源在于其没有可供规划和调配的对象,为此常陷入“等、靠、要”的被动局面,缺乏人、财、物、信息的及时有效支持,严重制约着规划编制与实施任务的完成。

空间“底盘”弱

在以构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为最终目标的“多规合一”工作中,通常认为空间规划的“正规部队”是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者“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法律支撑完备、行政管制强力、组织体系庞大以及技术方法缜密。相比“两规”的成熟度,环境规划仍显稚嫩,对空间的谋划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实施中常罗列一些缺乏针对性的原则、标准,缺乏执行力度特别是没有可操作性的编制导则和约束性指标来控制城乡发展建设行为。

体系“合力”弱

当前环境规划体系一个很大缺陷是各类总体规划、要素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数量过多、类型庞杂,缺乏有效衔接整合,造成了自身体系紊乱。这些直接影响了环保工作的推进实施,尤其是不同行政级别的环境规划间环境职能、事权界定不清;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执行时,要么不知所依,要么形成政策投机博弈;整个规划体系难以形成合力,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难谈应对复合型、交叉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法律“保障”弱

想让环境规划摆脱“墙上挂挂”,深入落实到实践中去,就必须对规划的编制报批、实施和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虽然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但仍未将环境规划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的职权内容和范围的设定、各个环节中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以及相关的处罚规定缺乏实施细则。轻视过程控制,这是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环境规划流于表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话语“地位”弱

从发挥的作用看,我国现行规划大致可分为发展型与控制型两类。现在环境规划扮演的潜在角色仍是“经济约束型规划”,无形中使环保部门成为“孤立部门”,由于环保部门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使环境规划成为“孤立规划”,难以与其他部门规划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加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突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的指导作用,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如此则更弱化了环境规划对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作用,使环境保护失去了原本应作为综合部门的作用与地位,这也是导致环境规划成为“孤立体系”,不能有效付诸实施,环境保护工作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执行力与适应性导向下我国环境规划提升路径

针对执行力与适应性导向下的我国环境规划存在不足,从转型、统筹和差别化三个方面提出提升路径建议,以期对“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有所助益。

理念与定位转型

理念转型。环境规划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环保理念的成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和观点,还影响着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基于“生态文明”下的环境规划编制,必须在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导向性”特点的同时,将对环境资源的刚性管控和规划的“刚柔并济”相结合,塑立“统筹规划、动态维护、实时平衡、长效评估”的规划方法,通过研究环境资源约束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制约,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定位转型。在国家整个规划体系中,环境规划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进行到全面开展,背后实质反映出的是环境规划从缺位、弱位、失位,回归到“本位”。环境规划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均衡的重要工具。在中央当前推进“多规合一”建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进程中,环境规划作为环境安全底线的守卫者和环境宜居高线的营造者,应转变其部门规划、五年规划中专项规划的传统定位,上升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指导性与约束性规划,即国家规划。最终目标是通过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定位的转型提升,为将来处理环保规划与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效力关系设置规则,虽不是说环境规划一定高于其他规划,但也非常强调环境规划对于其他规划具有指导作用,任何非环境规划的实施都必须与环境规划相协调,不能够突破环境规划而绝对独立。

规划体系统筹

第一,对内优化体系形成合力。环境规划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而对层次的划分,笔名建议在常规空间尺度及行政等级等划分依据基础上,增加对主体粒度的划分考虑,构建一个“全覆盖、全要素、全过程、全关联”等级分明、分阶段完成的规划序列集合。初步设想率先面向城市开展规划体系建设,首先确立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然后其上位规划可增加区域规划(如省、流域、城市群),重点是在其之下增加分区规划,分区规划之下可设置环境控制单元规划;此举重在控制,指导项目实施,重在具体操作,强调依法行政、提高效能,构建出“区域规划一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一分区规划一控制单元规划”的主干规划体系。同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增加对产业园区、城乡居民社区、重点企业的补充规划。需要强调的是,尽快从规划法规、行政和技术三个层面完善支持环境规划体系构建,通过规章、制度、条例、规范、标准、规程、导则等形式,明确各个规划制定的范围、内容、程序,保证规划的合理性、严肃性和操作性。

第二,对外确立环境部门话语权。环境规划体系内部的整合有助于环境规划在整个国家规划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定位。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文件,全国28个市县列入试点名单。新《环境保护法》第13条指出“环境规划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综合来看,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政策性作用,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强调控制性作用,侧重于对土地功能的划分与用地指标的调配;城乡规划着重于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管控项目建设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目的在于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强调约束性作用。在这样一个规划目标逐渐趋同的大背景之下,当前环境规划应加强与其他规划在空间范围、规划内容、管理事权、行政程序四个主要方面的融合协调。环境规划应注重以质量标准、约束指标与空间红线输出为主要抓手,制定与环境相关的核心指标、标准、规范红线,确立环保部(局)管控能力与话语权。

从理念到方案的差别化

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加之环境规划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性。双重多样性之下,从理念到方案的“因地、因时制宜”差别化,将大大有助于方案的操作实施,提升解决问题的精确性,提高环境规划的能效。

第一,面向“主体”的差别化。首先是对“人民”主体的差别化。将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纳入常态化规划管理,使其成为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的前置条件,才能达到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福利最大化。同时,要加强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制度内参与和制度外参与相结合的公众(含NGO组织)参与方式,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次是对“企业”主体的差别化。面对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如污染型或高科技型企业:面对不同投资性质的企业,如国企、民企或外企;面向不同规模级别的企业,如大企业或小微企业;面向不同行政影响力的企业,如央企或地方企业,环境规划都意味着更加精细化的制定与管理考量。最后是对“政府”主体的差别化。从中央到省市到镇村,不同权力等级的上、下级部门拥有不同的权责,对环境规划有不同的影响力,而即使在同一权力等级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也会对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产生不同影响。在传统工程技术思维基础上,强化环保人对“主体“利益关系、权利规则的意识提升与技能学习,这是最终构建可实施环境规划共识方案的基石。

第二,面向“时间”的差别化。首先是面向“发展阶段”的差别化,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消耗需求是不同的;其次是面向“产业周期”的差别化。处于夕阳产业阶段的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与处于朝阳产业阶段的新兴产业的污染排放量是有很大不同的;再次是面向“污染周期”的差别化,不同生产阶段的污染排放周期,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速度会有很大不同;最后是面向“自然节律”的差别化,不同季节,不同自然地理与气象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的容纳与消解度不同。

第三,面向“空间”的差别化。环境规划的功能或最大效用,是通过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安排,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今后,环境规划应尽快完善对“空间”的认识与利用,建立高效、精准和可持续的空间数据库平台,分析当前资源环境特征,探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布局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解析中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殊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布局,统筹各相关部门在环境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效果。注重对以下几组空间关系的把握平衡:东、中、西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的地域空间;城市人居环境中的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存量空间与增量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通过识别不同区域环境功能、社会经济与环境区域分异特征,构建综合的环境功能分区,明确不同区域的环境功能定位,制定分区战略,实施分区指导,进而细化不同环境品质要求与警情风险等级控制单元。同时,通过环境空间解析,明确“水环境红线”、“大气环境红线”、“生态环境红线”、“风险防线”、“资源底线”、“排放上限”和“质量基线”等红线约束,突出环境保护要求的空间落地。

主要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刘年磊,蒋洪强.新《环境保护法》下的环境规划制度创新[J]环境保护.2014 (13):10-13.

[2]姜玲,系统管理:基于系统规划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探究[J].规划师,2011(3):12-15,26.

篇3

关键词: 居住区 园林环境 建筑设计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使得当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也更加注重对小区园林环境的建设。但当前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没能很好地将园林设计与城市总体及小区环境结合起来,因而也未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下面本文将简要探讨如何从不同层次来做好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不同层面

1.城市层面

进行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时,首先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找出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城市总体环境之间的切入点,协调局部园林环境与城市环境和绿地系统的关系。于是对应于城市规划层面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便产生了,它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并非侧重具体方案的探究,而是更加偏重于概念性、模式性的研究。

2.居住区规划层面

居住区规划层面上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也即是在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进行整体构思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使其与居住区规划相结合与协调。这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应由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相互协调,根据建筑布局和园林布局的需要来相互调整,取得居住区总体布局与园林布局的双赢。

3.建筑设计层面

在建筑设计层面,应加强建筑师与风景园林师的配合,园林师要学习建筑的有关知识,建筑设计师也要学习园林学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解决好园林与建筑的互动问题,使景观更好地为建筑服务,使建筑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景观,形成一种建筑与园林环境交融的境界,使建筑仿佛从绿色空间中“生长”出来的。

4.风景园林层面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层面,也就是从本专业出发,由风景园林师来解决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问题。

三、 居住区园林环境城市层面的规划设计

1.结合城市总体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领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规划和功能分区,结合城市的人文环境特色和历史文化脉络,熟悉规划中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等各项控制指标的规定,初步确定居住区园林环境类型和基本指标。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还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指标体系,给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进行明确定位,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性。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把握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人群特征,以便居住区园林环境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更好地为城市和居民服务。

2.处理好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对居住区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如对周围山水条件等自然环境进行研究,看能否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了解周围用地的情况,周围的园林环境情况,周围地块的居民的居住、就业等状况,并充分研究周边环境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发展情况。促进居住区园林环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既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为本居住区服务,又要体现出居住区园林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意义,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的整体。

3.把握生态格局关系

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应考虑到绿色廊道、斑块的问题,对城市中业已形成的绿色廊道,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采用人工手段建设绿色斑块,建立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相衔接的,适宜居住区园林绿地的,能使园林绿地产生生物物种迁徙和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环境体系。

四、居住区园林环境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

1.结合居住区总体规划

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应加强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专业的协同工作,通过景观途径协调解决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城市设计等各方面的矛盾,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密度问题、活动空间问题等,要改变以往重视实体空间、轻视绿色开敞空间的观念,风景园林对规划建筑专业的简单被动适应的局面,应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风景园林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2.加强园林环境与居住区的建筑布局的融合

居住建筑的布局是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基础,应结合不同的建筑布局形式,灵活地进行园林环境的规划,如对于周边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园林布置在居住区的核心,这样有利于形成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增强了可达性,能均匀地为周围提供服务;对于行列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采用园林形成网格的布局方式,这样能使住户获得良好的朝向,而且有利于良好的空气、水等引入居住区;对于点群式的建筑布局形式,可将建筑散点布局,园林环绕建筑,能将建筑溶解在园林之中,形成建筑四面皆有景观的效果。

3.结合原有地形和植被

居住区及其环境受居住区用地及周围环境的地形状况影响非常大,园林规划设计师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读懂”山水,“读懂”地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将天然地形作为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宝贵财富,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整理,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平整土地”,应借助地形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住区园林环境。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天然植被的利用,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这样有利于保持自然的植物群落演进,并营造出许多人工植物无法比拟的美学效果。

五、居住区园林环境从建筑设计层面的规划设计

1.加强居住建筑与风景园林的互动

在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建筑和园林的互动关系,让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景,园林具有良好的空间。建筑设计层面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建筑到园林,再从园林到建筑的反复磨合和适应。要想促进建筑设计与园林规划设计间的融合,不能仅停留从建筑总平面图或屋顶平面图的深度,还应深入到每一户的套型和立体的套型关系,来研究最佳的园林环境设计方案,获得良好的风景。反过来,从园林总体布局的角度,还应对建筑的设计提出要求,要求结合园林的规划,来安排住宅的套型,充分考虑建筑的立面与园林环境相协调,形成居住区园林景观与建筑的协调统一。

2.力求使居住建筑获得良好的风景

获得居住建筑的良好风景,首先要加强对山水条件和一些气象条件(云、雨、光)等有利自然条件的利用,其次是人工的构造出优美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同时还应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美学价值,加强建筑的布局、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打破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使它们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融入园林景观环境之中。应从风景的角度,来设计建筑的楼栋、套型和套内房间等要素,使它们的朝向、视野、采光等都有利于获取良好的风景。

3.居住建筑与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共生

在建筑设计中,可在居住建筑设立平台层建立空中花园,也可通过首层架空使园林穿过建筑,还可建设屋顶花园,形成建筑与园林互相渗透的居住形态,拉近建筑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筑的内部,也可设计套内的入户花园、空中花园、阳光室等,创造室内的园林空间,形成居住建筑与园林环境共生的格局。

六、居住区园林环境风景园林层面的规划设计

1.改善居住区局部小气候

居住区的园林环境不仅起到景观作用,还可通过其植被、地表、水体和建筑形态来改变局部小气候。首先应考虑园林景观区的采光条件,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合理布置广场景观设施,如通过精心的安排树林、透明的阳光厅、完全遮荫的柱廊、构筑物等,既能让人们盛夏得以避暑严冬又能受到日照。其次是充分利用住区中建筑、水、植被等调节区域小气候,引导室外气流,提高空气质量。

2.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

植物是园林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丰富多彩的植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景观作用,还能改善物质环境,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益于调动人们的情绪,缓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健康。植物应合理选择和搭配,物种应具有多样性,多用乡土植物,乔、灌、草的搭配要合理,植物种植形式要美观,符合住区的整体风格。

3.加强对水景的构造和利用

水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水体不仅在蓄积雨洪、提高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设计手法有很多,如喷泉、跌水、溪流及人工瀑布等,有效提高了住区的自然韵味。

七、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从文章探讨的四个层次出发,取得最佳的整体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 方咸孚,李海涛,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城市总体规划;一个城市要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生态环境,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规划。现在许多决策者们都认识到,必须强化城市环境规划,将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与经济建设,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市形象工程。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的标志。要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园林城市目标,进行城市总体形象的策化和塑造,做好绿化与文化、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进行街道、河流、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城区边缘等窗口部位的形象设计建设,搞好城区公园的策划设计和建设。努力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绿化质量,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先、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预防和控制城市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绿化、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第一需求,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林地建设,重视物种多样性和绿地的保护及修复,全面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创造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则应根据环境规划中确定的环境容量和功能区划来制定,并依据环境容量明确城市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高起点、高要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和空间形态设计,合理规划城区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要针对城市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在科学的指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环境预测,对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抓住主要的环境问题,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相应的环境功能分区,确定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等,实现功能分区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城市环境规划要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匹配,既要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也要有近期的城市环境建设计划,要按照人口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划建设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使环境容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相统一,环境质量与市民生存要求相一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功能区划和发展空间布局未确定,更需要加强小城镇城市化的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把规划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环境规划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地区的优势,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把环境做为城市的重要资产来经营,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土地能否增值的基本条件之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第一资源,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标。一个没有规划的城市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方向。

篇5

【英文摘要】Preventive systems are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law system that reflect preventive principle,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program system,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clean production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 system…… Preventive systems are the key point of Environment Law‘s amendment. And we can learn some experience from Taiwan’s Environmental Fundamental Law.

【关键词】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制度;启示

【英文关键词】 Environmental Fundamental Law; preventive systems; enlightenment.

【正文】一、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法律制度研究的意义

大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在原先《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立法初衷是作为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统筹规定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然而由于其立法时间早,立法理念落后等原因,现行《环境保护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整体性使我们必须对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和规范予以修改,而预防类制度的完善是修改《环境保护法》的重点,预防类制度在环境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防类制度是环境保护法中体现预防原则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现今预防原则先已被公认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首要原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在处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几乎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然而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却使人类付出了更惨痛的代价。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将环境政策的重心从末端治理转移到事先预防,并在环境基本法中规定了一系列的预防类制度,落实预防原则。大陆《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把重心放在预防类制度上,以体现预防原则。制定于2002年的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是人类跨入21世纪后颁布的第一个环境基本法,该法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原因如下:

首先,台湾的《环境基本法》制定于2002年,该法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美、德、日等国先进的立法理念与体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顺应了循环经济的浪潮,这使该法的很多规定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大陆的环保法制定于1979年,1989年虽作修订后至今,但均在1992年第二次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前,其立法理念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上,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台湾地区《环境基本法》对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可以为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提供借鉴的范本。

其次,大陆和台湾地区本是同根生,同文同种,共为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在两岸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人员往来也日益增多,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和投资基地,衍生出很多环境保护问题。学习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经验,使两岸的环境保护法律得以沟通和协调,并以此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之际,对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予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规划制度

环境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基本任务和措施的规定,环境规划制度是环境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环境保护的预防类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是最适当且最能实现预防原则要求的一种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标志着国家的环境政策已从消极的“污染防治”跨越至积极的“环境管理”。

台湾《环境基本法》第一章总则第7条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总的规定,“‘中央政府’应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策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永续发展指标,并推动实施之。地方政府得视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之需要,依据前项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订定自治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并推动实施之。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计划之执行情况,并公布之。”第二章规划及保护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具体的规定:第16条“各级‘政府’对于土地之开发利用,应以高品质宁适和谐之环境为目标,并基于环境资源总量管制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并推动实施。前项规划,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相关设施。”;第17条“各级‘政府’为维护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得视自然条件、实际需要及兼顾原住民权益划定区域,采取必要之措施或限制人为活动及使用。各级‘政府’应视土地使用及人为活动限制程度,予以补偿及回馈。”;第18条“各级‘政府’应积极保育野生生物,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湖泊、湿地环境,维护多样化自然环境,并加强水资源保育、水土保持,及植被绿化工作。”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规划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环境规划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规划遵循环境优先原则

环境规划是一种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合理战略,牵扯的内容十分广泛。环境规划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环境保护规划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如国土利用规划,其是从宏观角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较长时间内国土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所作的总体安排,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交通、通信、动力和水资源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等此类。所以环境规划要考量到所涉及的各种利益,不能顾此失彼。制定环境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衡平各种利益的过程,衡平即分出主次,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取舍,有侧重。台湾《环境基本法》第7条和第16条均规定,环境规划的制定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环境生态保护应优先考虑,即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过去末端治理环境问题的失败,使许多国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须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程度上,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环境保护优先。环境优先原则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已在环境法规中肯定了环境的优先保护地位。台湾《环境基本法》规定环境规划应顺应了持续发展理念,遵循环境优先原则,无疑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符合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

2、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状况

《环境基本法》第7条规定各级“政府”推定实施环境规划,并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把评估的结果作为肯定政府绩效或作为环境规划修改的依据。这一规定就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执行力和拘束力,环境规划并不仅仅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环境规划的执行力表现在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完成环境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使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环境规划的拘束力表现在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情况,评估结果是考量政府绩效和环境规划是否应修改的依据。环境规划的执行力和拘束力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强制力,这避免了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被束之高阁、形同虚文的情况,确保环境规划下达的目标和任务能及时完成,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展。

3、规定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环境基本法》第16条、17条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界基因库的完整,并保存社会及人文环境资源及景观,《环境基本法》规定各级“政府” 视自然条件及实际需要,分别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域,对保护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总体规划。目前“政府”规划的各类保护区总面积非常之大,约占台湾陆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为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区内限制某些人为活动,这会对原住民的权益带来侵害,因此,《环境基本法》又规定,“政府机关”应对受限制着的权益给予一定的补偿及回馈,以体现公平正义。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基本法》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注重自然资源的保育。这一规定对确保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第4、12、22、23、24条对环境制度的作了规定。《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规划制度规定的比较笼统,还停留在宏观阶段,规范性较差。从已有的规定来看,环境规划主要还是针对污染防治,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没有提及。环境规划的理念依然是末端治理,没有贯彻了持续发展理念,体现环境优先原则,并且《环境保护法》没有规定环境规划的地位和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导致环境规划的指标每年都无法完成。

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增加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建立环境规划的定期评估制度,以保证规划能按时完成。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开发建设或其他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供有关审查批准等一系列行为规则的总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其后被很多国家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科技手段对环境影响做出的科学评价,具有预测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体现了预防原则,被认为是预防类环境制度的支柱。

台湾《环境基本法》第24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或减轻‘政府’政策或开发行为对环境造成之不良影响。”同时该法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共参与制度也作了规定:第11条“各级‘政府’得聘请环境保护有关之机关、团体代表及学者专家备供谘询。各级‘政府’得邀请有关民众与团体共同参与加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第29条“‘行政院’应设置‘永续发展委员会’,负责永续发展相关业务之决策,并交由相关部会执行,委员会由‘政府’部门、学者专家及社会团体各三分之一组成。”;第34条“各级‘政府’疏于执行时,人民或公益团体得依法律规定以主管机关为被告,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

《环境基本法》第24条明确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一般的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一般的开发行为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行为,包括工业、交通、水利、农业、旅游等建设行为,这些开发行为在动工之前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很多国家和地区环境法规中都对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了规定。除此之外,台湾《环境基本法》把政府政策也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环境的整体性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来说,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开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重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事件都很多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政府政策不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长久性、整体性和难以恢复性的。因此,比起一般的开发行为,把政府政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体现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环境破坏的功能。另外《政府政策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办法》对应当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工业政策、矿业开发政策、水利开发政策、土地使用政策、能源政策、畜牧政策、交通政策、废弃物处理政策、放射性核废料之处理政策和其他政策。规定这些政府应当进行评估的标准是政策可能使环境负荷超过当地涵容能力,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危害国民健康或安全,危害自然资源之合理利用,改变水资源体系,影响水质及妨害水体用途,破坏自然景观之和谐性,其他违反国际环境规范之要求,或有碍环境生态之永续发展。

2、注重公共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公共参与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之中,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环境法中的公共参与原则是一国政治活动民主理念在环境管理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承认,如美国在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认了公共参与原则,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予以落实。台湾《环境基本法》第11条、29条也对公共参与原则作了规定,公共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涉及到每个人,公共参与环评保证了环评决策过程的透明,结果的公正。另外《环境基本法》第34条规定了环境诉讼制度,环境诉讼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保障。当环境决策机关剥夺了公众参与的权力,或者决策机关没有慎重考虑公众的意见,或公众对环境决策机关的最终结果有异议时,公众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要求司法机关对决策机关的行为进行审查。因此,环境诉讼是实现公共参与的重要救济手段,真正使公共参与环境决策落到实处。《环境基本法》对公共参与原则的规定,保证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公开,环评决策结果符合公众的利益。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3条,从该条规定来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只限于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规划并没有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大缺憾。很多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如当年政府积极发展十五小企业,即小造纸、小制革、小燃料、小土焦等,造成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些企业污染严重,主张取缔。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污染企业仍屡禁不止,对环境构成极大地威胁。比如近来出现的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就与太湖周边的乡镇企业污染有密切关系。大量的污水排入太湖,致使水中磷氮过量,造成蓝藻暴发。太湖被污染,自来水无法饮用,无锡市上百万居民上街抢购纯净水。只有对政府经济开发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另外《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公共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具体规定,第6条笼统性的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这条规定远不能满足使公众真正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因此,建议在《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首先扩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将政府的宏观决策纳入评价的范围,并具体规定哪些政府政策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具体标准是什么。对公共参与环境评价作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确实保证公众的参与权,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四、清洁生产制度

清洁生产制度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的又一重要环境管理制度。清洁生产意为 “更清洁的生产”,是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工艺技术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制造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本质为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的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清洁生产制度是清洁生产在立法上的体现,是清洁生产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台湾《环境基本法》第5条对公民个人在生活领域消费绿色产品进行了规定:“人民应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减轻因日常生活造成之环境负荷。消费行为上,以绿色消费为原则;日常生活上,应进行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人民应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并负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6条规定了进行事业活动的清洁生产要求:“事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预防及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及劳务,以达永续发展之目的。事业应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37条规定了从事清洁生产和其他环保事业的鼓励措施:“各级‘政府’为求资源之合理有效利用及因应环境保护之需要,对下列事项,应采适当之优惠、奖励、辅导或补偿措施:一、从事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保护。二、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三、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四、再生能源之推广及应用。五、研发节约能源技术及设置节约能源产品。六、制造或设置污染防治设备。七、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迁移。八、提供土地或其他资源作为环境保护之用。九、从事环境造林绿地。十、其他环境保护有关事项。”;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各级‘政府’应采行必要措施,以促进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制品及劳务之利用。各级‘政府’之采购,应以再生资源制品及环境保护标章产品为原则。”

(一)《环境基本法》清洁生产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定了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5条规定了公民的绿色消费责任。公民的消费行为和日常生活,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环境基本法》规定公民应以绿色消费为原则,对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倡导公民绿色消费、购买清洁产品,不仅可以减少日常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生产清洁、对环境污染少的产品。公民消费行为的改变,可以促使企业自觉改进技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公民绿色消费可以较低的成本推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2、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6条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企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预防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节约与回收可再生资源。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对企业清洁生产责任的规定是清洁生产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了从生产源头控制或避免污染产生的理念,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被动末端控制污染的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要予以避免或减少。清洁生产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采用清洁原材料和清洁的生产工艺,同时对可再生资源要回收循环利用。

3、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

《环境基本法》第37条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为了有效的推行清洁生产,《环境基本法》规定了对从事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再生能源的推广及应用等行为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或补偿等措施。政府对从事清洁生产给予鼓励,能有效的促进企事业更加积极的研发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4、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公民个人和企业的要求,政府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促进可再生资源或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原材料的使用。这些措施包括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政策、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购买清洁产品等。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虽然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这一制度明确规定,因此,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有关内容作出规定,包括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政府推动清洁生产的责任和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并引进循环经济条款,使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到废物回收能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系统,实现无废物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

五、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是技术要求和各种量值规定,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具有政策的期待性,对于申请环境开发或利用行为,自要超过了环境标准数据的规定,申请者即可清楚的得知其申请行为无法得到许可。预防原则在事务上的体现,就是各种环境标准的设定。

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25条:“‘中央政府’应视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准,订定阶段性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地方‘政府’为达成前项环境品质标准,得视其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订定较严之冠之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用于该辖区。各级‘政府’应采必要措施,以达成前两项之标准。”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制度的特点

从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标准的制定具有阶段性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中央政府”应以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平为依据,订定阶段性的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环境保护及环境品质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环境标准须分阶段制定。不同阶段依据客观情况,制定不同的环境标准,这样才更能体现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环境标准的制定遵循地区差异性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辖区内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制定较严格的管制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应于该辖区。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人口数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些地区这种差别是相当巨大的,因此环境问题与地区关系密切,制定环境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标准。如果忽视地区差异性,片面追求环境标准的统一,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台湾《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地区差异性。

3、规定“政府”达成环境标准的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以达成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法律化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一经颁布,就具有法律强制力,必须严格予以执行。为保证环境标准的实施,各级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实施环境标准的措施,达成环境标准的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9、10条,具体规定了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个层次,横向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类。《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并具有合理之处,但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对《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环境保护法》应明确规定环境标准应分阶段制定,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其次环境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地区差异性,大陆地广辽阔,东南西北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应实行不同的环境标准。最后,应规定政府为完成环境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环境标准未完成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注释】[1]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金瑞林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6

【关键词】环境规划;生态建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新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地提高。然而,在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气候变化以及生态危机等方面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因此,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之中,人们提出了“环境规划”的城市规划理念。所谓“环境规划”指的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城市规划。目前,城市环境规划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融入环境规划的理念及内容,首先对城市环境规划的背景进行简要地分析介绍,然后主要阐述了如何实施城市环境规划。

一、目前城市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质量日益严重

众所周知,城市建设越大,人口越多,就必然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市中心经常见到堵车的现象,堵车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了环境,汽车尾气排放的NOx是酸雨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不力,同样加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城市垃圾处理不合理,生活废水、污水乱排放,造成城市河流的严重污染,例如,南京2011年6月秦淮河出现大面积死鱼,其主要原因是秦淮河上游的生活区和工业就进排放污水进入秦淮河造成水体污染。

2、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生活区与工业区、农业生产区相互层叠,布局混乱,工业区的大气污染与噪声污染与水污染都较为严重,如果把生活区和农业生产区规划在工业区附近,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影响,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不能饮用纯净的水,农业生产也会受到污染,工业区的污染物会随着大气沉降和地面径流和灌溉的方式进入农业生产区对农作物产生污染。

3、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在城市建设中必然要先破坏原有的环境,例如旧城拆除过程中容易引起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在河边湖边建设房屋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另外,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粉尘和烟尘会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汽车发动机,切割机,搅拌机等机械设备的运作会产生噪声污染。很多项目在建设地基的时候,进行排地下水,对降低地下水位,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如何实施城市环境规划

基于如上阐述可知,加强城市环境规划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打造“生态”、“环保”型的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是着重地阐述了如何实施城市环境规划。

1、认准城市“环境规划”中的“环境”

在城市环境规划之中,首先要找准“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规划中的首要考虑到得环境因素,它要求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最大化地保护及延续,并使得城市生活在自然与人类得以共存的环境之中进行发展。(2)城市的规划环境。它要求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环境控制去努力影响未来。规划应当是未来主义的和实证主义的,它的目的是控制和驾驭环境。(3)城市的建筑艺术环境。它要求既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风貌,显示出城市所特有的人文思想和个性化的特征;又能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及人们对建筑风格的追求,通过建筑艺术的设计展示出来,使城市生活的经济及文化的要求在城市建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现。

2、以建设“生态导向型城市”为目标实施城市规划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地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首先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对于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2)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生态系统及其脆弱,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

3、从整体出发分层规划

城市宏观的生态环境概念是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促进了城市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微观的生态环境概念是城市的植被种类与面积、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及水资源、资源的总量与质量。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越大越好,但是这种大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绿化面积足够大,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就好像回到了原始社会,因此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大小也要有限制条件,必须是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等为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人口的增长和所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对资源的开采不超出环境的承载量为约束。因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做得好,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才会稳定。

城市可利用资金、资源和环境容量包括了:①人口发展规模和密度的调整规划,②经济的发展速度,③整体发展结构的调整规划,④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规划。首先要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全局出发,确定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效益有机统一的最佳环境生态总目标,总目标可以完成的前提下,根据城市规划特点与功能,在进一步对城市内部的各个功能区、产业进行结构的具体调整,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使得环境规划的理念融入至城市规划之中,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居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不断地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规划好了城市的生态,就等于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有了真正好的环境才能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喜悦感!

【参考文献】

[1] 董 珂. 城市规划过程控制[J]. 城市规划汇刊, 1998,(3

篇7

关键词:高层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探讨

Abstract: about top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op comfort level.

Key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explore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与生活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居住品位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注重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不少居民在选择住房的时候,已经不再局限于室内的功能和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小区内不优美的景观环境予闲暇时能够得到活动和放松的场地。因此,设计人员在环境规划设计当中,就需要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例如小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小区的主题与风格等。而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够忽视人们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紧紧把握住人们的心理需要,做好环境的规划设计。

一、小区物理环境的规划设计

小区的物理环境主要指的是小区的住宅建筑、设施等一些物质系统。由于高层小区的楼层都比较高,因此,在进行环境规划设计中,首先要进行合理选址,要对小区当地的周边环境状况、地形、土质、气候以及地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调查;还要调查该地区人文环境,主要包括通信、供燃气、供电、排水、供水、交通等各种情况以及条件。在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要保持住宅建筑在以后使用的过程当中与周围气候环境相得益彰,还要最大限度地维护整体生态平衡。通过恰当的选址,使小区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其次,住宅建筑的间距和密度。住宅建筑的间距和密度对建筑物所能接受到太阳辐射面积的多少有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间距和密度,从而使得在冬季建筑的采暖不会受到相邻建筑的阻挡而产生影响。因此,要满足建筑物通风与日照的需求,就是要保证建筑之间具有着有效的间距,不是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如果建筑的密度过大,就意味着小区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间,而且较大的密度也不能满足建筑对通风、光照、间距的需求,这样间接地就增加了能量消耗。因此,在规划当中,要合理确定住宅建筑的间距和密度,保证大寒日照约3h,冬至约1h,而且山墙间距不开窗约6m,开窗约8m,宅顶退台,既有利于利通风也节约了土地。

二、小区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

首先,绿地环境。在小区的绿地当中,各种藤木、竹类、灌木、乔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草坪要优化配置,使之有色彩、有深度、有层次等的变化,而且形态要高低起伏。在布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季节的变化,最大努力做到随季节进行景变、形变、色变,使之千姿白态,鲜花常开,四季常青。其次,人工造景。在小区内要推土成山,挖土成池。在绿地内布置一些假山、水面以及建筑雕塑、小品等,再加上蜿蜒曲折的且具有质感、图案、各种色彩的园路,人们置身于其间,移步景异,会给人们留下无尽的乐趣和联想空间。小品的体型要精巧,而且尺度也要适宜。建筑小品的种类很多种,有坐椅、花台、栅栏、矮墙、廊、台、亭等等,其体量、质感、造型、色彩等均要应与周围的环境统一和谐,给人以亲切感。同时,雕塑的设计要切题,立意就是要美化环境,增加小区环艺术氛围。假山的色彩、尺度、形态、位置、选材等也要与整体环境统一协调。绿化的布置要坚持独树疏花便是景的思想。在重视构思实景的同时,也要注重虚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物质形态与人们的观念形态互相结合、互相呼应的关系,景有情则显。一些充满诗情画意意境,都是景与情、物与意相互结合、相互呼应的结果,引人入胜。环境中的静为实景,动为虚景,例如倒影、月影、树影,虫声、鸟声、水声、雨声、风声等等,使小区整个环境当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小区的社会环境规划

首先,小区的道路环境。在建筑的建筑的间距和密度合理的情况下,也为小区道路的规划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小区道路规划应当尽可能的与建筑的用地结合起来,为建筑争取良好的朝向创造有利条件。小区的道路也是小区的一个风道,道路布局以及路网结构要有利于小区通风,并且实现城市绿地及小区绿地的空间有机结合,将绿地中的新鲜空气引致小区,以改善小区的小气候,提高居住的环境舒适度。小区道路走向一般要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这样有利于小区通风;同时,也要与冬季的主导风向保持一定角度,以抗御冬季寒风吹袭。其次,如果小区内的机动车比较多的话,“人车分流”技术是解决小区内交通问题的一个理想措施。如果一些机动车在小区里乱行乱放的话,再美好的环境也不能真正地为居民服务。

总结:

在高层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当中,必须充分利用好地理环境,在绿化和造景方面也要精心布置,对小区内的车辆也要管理好,减少各种因素对环境的冲击。通过合理的环境规划设计,营造一种健康舒适、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平,彭重华.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1-15

[2] 杨慧琴,雷劲松.城市高层住宅居住环境和社会心理调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12)

篇8

    关键词:GIS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nvironment ,简称EGIS) 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 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 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 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 空间统计分析(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毕业论文 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 叠加分析(Overlay Analysis) 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4. 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由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 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 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 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 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硕士论文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 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 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 维和3 维的显示等功能。

    5. 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国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

    1. 数据采集的技术比选

    当前环境管理决策要求EGIS 提供的数据种类及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信息采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GPS 技术、视频技术、高清晰卫星图像、实时环境监测技术等等。这些实时信息采集系统都有很多传感器,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气压及水质等等。如最近微软公司正在基于Virtual Earth开发一项新技术,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搜索大量的实时信息,如道路拥堵情况、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甚至是汽油价格等等实时信息,这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采集空间及其相关的实时信息,这无疑会推动更多的数据采集技术的开发。

    2. EGIS 与环保信息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五年内EGIS 将会与环境信息化越来越紧密地集成起来,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有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二者的紧密集成还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 制定所需空间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标准,以保证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

    2. 空间数据的获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径,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 研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集成,并分析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4. 研究环境信息与空间信息及其分析、模拟结果的综合表现方式;

    5. 建立示范项目以便分析和测试集成的效果。

    3. 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随着空间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积累,EGIS 的数据库的维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可能会使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维护是要继续研究的课题。如:采用什么技术来实现空间数据的更新与历史数据的备份? 如何实现新旧空间数据的合并和统一? 如何利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技术来更好地发挥数据的利用价值? 遥感数据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等等。

    四、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 的重点领域,从GIS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 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 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 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发展EGIS 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 统一规划。由于EGIS 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 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 注重基础。由于我国GIS 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 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职称论文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

    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篇9

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缓冲模型

Abstract: Environmental GIS basic concepts and functions, while cited environ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focus and direction to elaborate and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environment;the buffer model

中图分类号:[P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技术,从其产生后短短的二三十年的历史中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GIS给传统的信息系统引入了空间的概念,使得抽象性的数据变得直观和容易理解。同时在环境信息化中有了突出的表现,通过该系统可查看全市地表水、空气质量等功能区规划图,而且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还缀入了降尘、降水、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

一、首先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叠加分析(Overlay Analysis) 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3、缓冲区分析(Buffer Analysis) 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基础空间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信息化中的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 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 维和3 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最后浅谈环境地理信息的发展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 的重点领域,从GIS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 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 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 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1、由于EGIS 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 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由于我国GIS 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这样才会更突出表现环境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保护领域,而且还有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突发应急系统)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田伟利,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强;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

篇10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字:环境保护规划设计 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3、科学管理

3.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3.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