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统计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统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统计分析

篇1

关键词 台站迁移;气象要素;影响因素;安徽铜陵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16-03

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气象观测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气象观测数据已不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1-3]。2011年12月底观测站迁至郊外农村(西湖新区)。为了解新、旧观测站因地理位置、周围环境不同而形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选取迁站前后20年的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与农业密切相关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影响因素,为气象资料在农业生产、灾情分析评估等方面提供参考。

1 新旧测站参数及周边环境对比

铜陵市新旧气象观测站参数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新旧站直线距离相距6 620.5 m,观测场海拔高度相差26.5 m。

图1为新旧测站的地坪圈遮蔽图和人为障碍物仰角对比图。由图1(A)可见,旧站被高大的人为障碍物近距离包围,特别是其西北方向被人为障碍物遮挡,仰角达23.0°,探测环境已不符合规范要求。由图1(B)可见,新测站在郊外农村,远离城市,四周空旷,最大仰角5.5°,探测环境符合标准[4-5]。

2 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对比分析

选取旧站1996―2007年(以下简称“旧站前”)、旧站2008―2011年(以下简称“旧站后”)和新站2012―2015年(以下简称“新站”)的各月平均气温(含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运用差值统计方法,分析、查找两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差异和原因[6-8]。

2.1 气温差异分析

气温是代表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变化能够反映局地环境的改变。迁站前后3段时间气温差异计算结果见表2,其中T1、T2、T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月平均气温,TG1、TG2、TG3、TD1、TD2、TD3为同时段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由表2可知,新旧站气温通过海拔高度差值(26.5 m)订正(新站全年平均气温按照近地面层的平均递减率0.006 5 ℃/m计算,减去0.16 ℃)后,年平均及最高、最低气温比迁站前4年偏低0.2~0.4 ℃,但年平均、最低气温比旧站前偏高0.1 ℃,年平均最高气温比旧站前偏低0.2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迁站前4年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受到周围人为障碍物影响,空气流通情况及地面散热相对较差,城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等排放热量日渐增多,城市“热岛效应”日渐增强,气温上升明显。总体来看,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新站在郊外农村,远离城市,不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四周空旷,空气流通性好,气温更具真实性。

此外,季节按天文学划分,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来年2月为冬季。从表2看出,冬、春季节气温差值较大,夏、秋季节气温差值较小,说明在夏秋季节铜陵气温稳定性较好。

2.2 风向风速差异分析

2.2.1 风向年分布差异对比。图2~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旧站主导风向均在NE到ENE之间。旧站前(图2)年最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20%,次多风向为WSW,出现频率为12%,排在第三的是ENE,出现频率为11.4%;旧站后(图3)最多风向为ENE,出现频率22.1%,次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15.8%,排在第三的是WSW,出现频率为14.4%;新站(图4)年最多风向为ENE,出现频率13.9%,次

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12%,排在第三的是NNE出现频率为9.7%。新站除最多风向和WSW风向频率较旧站减少外,其他各方向风向频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原因是新站四周空旷,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旧站观测数据统计表明,铜陵地区秋冬季盛行东北偏东风,春夏季盛行西南偏西风,且风向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风向季风气候特点明显。

2.2.2 风速月变化差异分析。迁站前后3段时间风速月变化情况统计结果见图5,其中F1、F2、F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的月平均风速。从图5可以看出,1-4月新站风速均大于旧站(F3>F1>F2);5―12月旧站前风速最大(F1>F3>F2);新站与旧站前风速差值(F3-F1)介于-1.2~0.4 m/s之间,平均差值为-0.4 m/s,新站与旧站后风速差值(F3-F2)介于0.1~0.5 m/s之间,平均差值为0.3 m/s。旧站后与旧站前风速差值(F2-F1)介于-1.5~0.0 m/s之间,平均差值为-0.7 m/s。数据分析表明,旧站后观测场周围高大建筑物增多,不仅阻挡了气流,而且在其背风面形成的湍流也削弱风速,年平均风速降低明显;旧站海拔高于新站26.5 m,旧站前年平均风速大于新站符合风速随高度递增原理;新站地处农村,受周围人为障碍物影响较小,四周空旷,气流畅通无阻,风速贴近自然气候的风速,更具真实性。

2.3 相对湿度差异分析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而饱和水汽压与气温成正相关。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当实际水汽压不变时,则相对湿度减小;反之气温降低,相对湿度增大。迁站前后3段时间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统计分析结果见图6,其中U1、U2、U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图6分析结果表明,新旧站相对湿度在春秋冬季差异大,在夏季差异小;新站年平均相对湿度(U3)分别比旧站前(U1)和旧站后(U2)偏大2%和7%(U3>U1>U2);旧站后城市热岛效应日渐增强,气温逐年上升,湿度(U2)减小,低于旧站前;新站的相对湿度最大。原因在于新站远离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小,且距观测场100 m以外东、西、北边有人工湖(西湖)。

2.4 降水量月分布情况

迁站前后3段时间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状况见图7,其中R1、R 2、R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图7分析表明,新站(R3)在春季月平均降水量比旧站后(R2)偏多,与旧站前差值不大;新旧站在汛期(4―9月)各月降水差值相对较大,非汛期(10月至次年3月)各月降水差值较小;旧站前年平均降水量相对偏少,新站与旧站后基本持平。新旧站各月降水量年内分布极为不均,呈现单峰型特点;年总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冬季降水最小,旧站前与旧站后月平均最大降水量均出现在6月,新站则出现在7月。

3 结语

旧站受探测环境破坏、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加重因素影响,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考虑海拔高度差因素后,新站年平均气温比旧站偏低0.2~0.4 ℃;新站相对湿度大于旧站7个百分点。

新旧站主导风向未发生改变,均以NE到ENE为主导风向;新站除最多风向ENE和WSW频率较旧站减少外,其余各个方位的风向频率均有所增加,新站风向更能反映大气的运动状况;新站年平均风速比旧站偏大0.3 m/s。

新旧站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年总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冬季降水较小,总体分布呈现“单峰型”特点。新旧站在汛期各月降水量差值相对较大,非汛期各月降水量差值较小。

综上所述,铜陵站迁址前后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周围环境、站点海拔高度及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在应用两站气象资料指导农业科学生产、灾害分析评估等方面应结合气象要素差异情况综合研判。

4 参考文献

[1] 韩兆洲,王斌会.《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 Excel 数据统计分析[M].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宋超辉,刘小宁,李集明.气温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3):289-296.

[3] 汪永盛,王家助,高洁.台站迁移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浅议[J].浙江气象,2003(2):43-46.

[4] 周昊楠,王秋香,华烨.乌鲁木齐逐月气温资料均一性检验和订正[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1):27-30.

[5]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6] 吴必文,温华洋,惠军.基于Γ分布的气压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496-501.

篇2

在中国民用航空领域中,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需要具有飞行气象情报及气象资料的交换、备供、存储等能力,由相关网络设施、通信分系统及数据库分等部分组成。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目前使用的该系统,与民航北京气象中心联网,接收并汇交相关气象情报及资料,向其汇交本地雷达、自观、报文等气象资料,同时接收其下发的国内、国际飞行所需的综合航空气象情报信息,为石家庄航空安全提供保障。下面将以通信分系统为例,以软件设计角度对系统需求、概要、详细设计等三个阶段进行简单解析,从而更加容易理解该系统的通信分系统。

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由上图所示,石家庄机场的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气象数据收集处理和信息应用组成,展示时气象信息使用用户通过局域网,以web网页或飞行文件综合方式获取航空中所需气象情报。

业务处理部分主要包括气象数据库和通信分系统,可通过通信系统收集处理民航报告、常规报告、自动观测资料(AWOS)、风温廓线仪、自动站资料、Bufr资料、Grib资料、Fax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本地图形图像资料、多媒体资料、雷达等资料,随后,通过预报综合平台及网页版的形式进行气象信息业务的展示。数据库管理子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可对资料处理、数据库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有资料处理子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2 通信分系统需求设计

通信分系统是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全系统的气象资料接收、检查与处理、发送,及请求的应答。本通信分系统分为通信系统以及监控维护操作平台。为数据库分系统和数据交换服务器提供数据源,支持一个数据源同时向多个本地相同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功能。在系统设计时满足了以下需求。

2.1 在通信分系统中需要配备一个通信前置机,数据传输同时支持AFTN、PSTN和网络传输模式。

2.2 以安全可靠为重点,监控系统对监控的内容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以声音、闪烁或者不同颜色进行告警。

2.3 对气象资料的处理达到准确、及时,保证地区中心通信主机与地区中心数据交换服务器上的数据实时、完整、一致。

2.4 充分考虑操作的方便,将监控和操作与通信分系统整合到一起,开发以鼠标为主、键盘为辅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应有详尽的联机操作手册,界面设计合理,逻辑清晰,使用方便,颜色的搭配应美观大方。

2.5 与其他分系统间的接口要尽量简单,使各分系统故障时不影响其他分系统为基本考虑,并易于界定故障点。

2.6 利用通信中间件的开放性,与其他分系统的信息传输,尽量采用通信中间件。

2.7 通信分系统应用软件应设有守护程序,确保通信应用软件的主进程不间断运行。

3 通信分系统概要设计

通信分系统在概要设计时要求有以下约束条件。

3.1 安全可靠为重点,对气象资料的处理达到准确、及时。

3.2 充分考虑操作的方便,将监控和操作与通信分系统整合到一起,开发以鼠标为主、键盘为辅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应有详尽的联机操作手册,界面设计合理,逻辑清晰,使用方便,颜色的搭配应美观大方。

3.3 与其他分系统间的接口要尽量简单,使各分系统故障时不影响其他分系统为基本考虑,并易于界定故障点。

3.4 利用通信中间件的开放性,与其他分系统的信息传输,尽量采用通信中间件。通信分系统应用软件应设有守护程序,确保通信应用软件的主进程不间断运行。

4 通信分系统详细设计

通信分系统的详细设计,是根据上述功能需求书、功能规格说明书和概要设计说明书完成的,对通信分系统各个进程间的控制流程和数据流程,说明了组成各个进程的主要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输入、输出参数和数据流程,以及通信分系统与数据库分系统、图形图象制作分系统之间的接口、输入输出、数据流程。

4.1 系统程序结构

通信分系统的业务处理部分,包括通信主机上的通信软件和通信分系统的监视、维护和操作界面。业务处理部分是实时系统,负责不同气象要素收集、发送缺漏报文图形文件要报处理,通过MQ管道技术和多进程方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通过内消息队列管理,交换进程间信息及参数。异步线路资料的发送接收;气象资料的检查与处理;电报公报报告信息处理;监控、维护维修监控平台综合化;MQ通道管理报文处理发送;数据库落地文件的生成等,都是该通信子系统所包括的功能。

4.2 通信业务处理结构示意图(图2)

4.3 通信业务处理部分功能列表

4.4 通信分系统起始程序(inimss)

以系统起始程序为例,该程序对整个分系统使用的全程区进行起始,并按起始表格文件($homw/ini/mssini.ini)的指定,在全程区生成所有表格,同时本程序还要起始作为信息交换的工作区(即各子分区)。

在本分系统中,大部分进程需要使用全程区进行控制信息(排队)及数据信息交换。为了方便全程区的使用,在每个使用全程区的程序中需要生成一个程序头,存放全程区各个表格的指针。对于该表格的生成,本分系统提供一个函数xmapse.c。xmapse.c的输入参数为全程区的名字,结果是将程序头进行起始,而该程序头的指针是pgl。

4.5 监控导航

依据航空气象用户尤其是设备保障用户的需求,提高监控维护的直观性和高效性,需要将运行状态、维护维修界面图形化,以监控部分导航条项为例,它提供监控功能的总导航,包括进程状态、线路状态、缓冲区及文件系统状态、排队状态、MQ队列及通道状态,操作系统状态。加载并显示相关界面,并将通过通信链路接收到的后台程序定时发送的监视信息显示在相关界面上。

5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城市;乡村;城乡系统;系统特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1-0060-04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从功能上看,农村是城市的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食品和生产用原材料,城市是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除满足本城市居民的基本活动外,主要为其他地区提供各种服务;从土地利用方式上,农村土地主要用于农作物耕种,城市土地有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生产用地、绿化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等不同用地方式,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高;从居民的生活方式上看,农民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城镇居民则为现代化生活方式;从居民从事产业上看,农民从事传统农业,城镇居民从事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从居民居住条件看,农民多以家庭院落为居住形式,城市居民则以单元楼房为主;从生产方式上看,农民多为自给自足,而城市居民则更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农村人口密度低于城市;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农村消费基尼系数高于城市等等。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人们就把城市和乡村对立起来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就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城乡系统属于复杂系统

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城乡系统,城乡系统属于复杂系统。这是因为:

第一,城乡系统是非线性动态系统,若用系统动力学方程表示,则城市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

X′=f(X)

乡村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

Y′=f(Y)

二者之间的耦合运动方程为:

X′=f(X)+q(X,Y)

Y′=f(Y)+p(X,Y)

其中p(X,Y),q(X,Y)分别表示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耦合作用。城乡交通、信息、经济等的联系,城乡经济的相互促进都是城乡系统耦合作用下的系统整体涌现。

第二,城乡系统的子系统本身就是复杂系统。以城市系统为例,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都具有分形特征,这表明城市系统具有空间复杂性质。

第三,以城乡系统之间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为依托形成的城乡之间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将城市和乡村紧密的连接起来,由此而形成的城乡系统空间结构,市-县-乡镇-村的城乡等级结构,反映了城乡复杂系统的高度结构化的特点。

第四,城乡一体化进程演变的动态过程,使城乡系统构成要素的空间状态、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城乡一体化过程本质就是一种系统相变过程。

二、城乡系统是自组织系统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自组织理论对系统复杂性的本质和来源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普利高津、哈肯、艾根等人断言复杂性是物质世界自组织运动的产物。协同城市、混沌城市、分形城市、细胞城市、沙堆城市等自组织城市理论的提出证明城市是自组织系统。由城市和乡村共同组成的城乡系统的自组织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城乡系统的自创性、城乡系统的自生长性、城乡系统的自适应性、城乡系统的自相似性等充分显示了城乡系统的自组织特点。

(一)城乡系统的自创性

马克思认为:城市诞生于乡村,乡村是城市的摇篮。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产品交换、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以及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生产者。从而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城市产生了。可以说,城市的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1902年萨母巴特在德国提出了城市基本活动的概念,认为城市不能孤立的存在,城市的基本职能是为城市以外的区域服务,即构成城市的基本活动,它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以外的区域当然包括广大的农村区域,农业生产剩余的市场在城市,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主要在城市,农民接受中高等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的机会也主要由城市提供。同样,农村也不能脱离城市而发展。郎迪勒里曾指出:农村发展的目标,无论如何认真构思,都无法独立于城市或者完全通过“自下而上”发展战略而实现。由此可知,随着城市的产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质、人员、交通等联系就十分的密切,城与乡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城乡系统。

(二)城乡系统的自生长性

根据贝塔朗菲的理论,用微分方程描述系统的自生长。令城市系统自生长的动力学方程X′=f(X),展开为泰勒级数,且假设没有其他要素的“自然发生”,得:

X′=ax+bx2+

由于城市系统的自生长有非线性特征,以展开式的前两项逼近真实系统的自然生长,得到方程的解为:

得到城市化的S形曲线(见图1),反映了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中期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和后期城市化趋缓阶段。而城市化是城市和乡村共同作用的过程,城市化过程就是城乡系统不断演化发展的自生长过程。

(三)城乡系统的自相似性

城市系统具有分形特征是早有论断的。1997年陈彦光等提出了城镇体系的分形维数的测算方法,后又提出用城市边界的维数来刻画城市形态,用城市人口、土地、经济的投入和产出的相互关系描述城市内部要素的分形结构特征。城市分形的特点是部分与整体具有的某种自相似性。那么城乡系统的自相似性又表现在哪呢?我们可以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获得一定启示。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等级规模、数量和分布规律的理论,分别对以市场职能、交通职能、行政职能等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分布呈六边形结构。换个角度,实际上中心地(即城镇)及其补充区域(即以城镇为中心的乡村)共同构成的城乡地域系统为六边形结构分布特征,符合克里斯塔勒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下的各等级中心地问的区域数量关系。如在交通原则下,各等级城乡地域系统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由于数字排列是按4的

倍数在变化,在克氏理论中常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不难看出上述数字排列关系还具有如下特点:为40,41,42,43,44,…,4n,且六边形城乡地域系统边长是1,1/2,1/4,1/16,…,(1/2)n。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等级图(见图2)中可以看到,不同等级的六边形城乡地域系统层层嵌套,图中的任何一部分与整体都具有相似的形态,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城乡系统的分形维数。同理,在市场原则下、行政原则下的城乡系统的维数也能计算出来。这种在非外界因素作用下的城乡等级空间秩序自发的产生,是城乡系统自组织的又一证明。

由上述分析,显然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下的城乡系统是具有自相似特点的。当然,不同等级城乡系统担负着行政、交通、市场等共同的职能,其维数肯定与单一职能条件下得到的维数不同。而且,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存在着的一些缺陷(如忽视集聚利益,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的假设,k值不变性等)也使实际的城乡系统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分形。

三、城乡系统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系统的有机统一

(一)城乡系统又是他组织系统

在国外,开始于15世纪70年代的英国圈地运动,将农民的土地转化为资本,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同时通过国家立法,又迫使农民成为工场手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为城市的扩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在我国,由于人为的分割城市和乡村,形成城乡二元系统:城市一个体系,农村一个体系。城乡居民从事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卫生和住房等公共政策偏向城市,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合理地流动,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上述状况是由城乡系统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城乡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演化发展,是通过政策手段对城乡系统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干预,具有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特点。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人们正是认识到道路交通是城乡联系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才积极进行城乡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引导和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乡村空间布局的优化与转变,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带动沿线土地的利用开发,提高整个城乡系统的运作效率。这是典型的他组织方式。

他组织活动作用下城乡系统耦合动力方程可进一步变形为:

X′=f(X)+q(X,Y)+F(t)

Y′=f(Y)+p(X,Y)+F(t)

其中,F(t)为作用于城乡系统的他组织作用力。F(t)既可以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增强、耦合作用增大,又能破坏城乡系统间的联系与整合。

(二)城乡系统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系统的有机统一

如果把城乡系统的自组织看作一支“看不见的手”,城乡系统的他组织就是一支“看得见的手”,对城乡系统起着调控的作用。他组织活动应建立在自组织活动之上,在一定条件下,他组织活动并不能决定系统的内部行为,而是激励系统自发形成某种有序组织的内在、独立过程。可以把他组织活动作用下城乡系统耦合动力方程中F(t)的时间t作为城乡自组织系统中新的状态变量,就可以将n维的城乡系统转化为n+1维的城乡自组织系统,使他组织活动通过系统内的自组织起作用。

像城乡规划,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正式审批,需要政府借助行政、经济、法律手段、自上而下组织实施,这使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是一种他组织活动。但规划方案不能脱离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点和城乡关系演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投资建设的部分乡镇企业,由于脱离了乡镇发展的规律而大量倒闭,有些还造成了乡村环境污染的加剧。规划还涉及到城乡利益的调整,城乡居民的需要的满足和实现程度。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城乡融合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城乡二元关系的坚冰,但城乡关系远远没有理顺,面临着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还是城乡协同发展的选择。在城乡关系发展的分又点上,选择的不确定性使城乡规划所勾画的蓝图指向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而不确定性由城乡居民的创造性和选择性决定,因此,要使城乡规划所提供的可能性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选择,使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城乡规划方案的价值取向应与大多数居民的基本价值取向相一致。

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系统发展的目标。是由不稳定系统向稳定系统的发展演化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城乡分离的系统是超稳定系统。政府通过建立户籍制度人为的把城乡居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将户籍跟劳动人事关系、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紧密相连,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阻碍了城乡联系。此时,由计划控制的城乡系统表现为“绝对稳定”的特点。但是,平静的表面下却是暗潮汹涌:一方面,城乡的差距使乡村居民具有改善自己生活状态的主观愿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推动农民到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随时提供生产的原材料、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需要消费工业产品的农村市场。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状态,城乡系统在超稳定状态下,有许多不稳定的动力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城乡制度和政策对城乡系统的影响逐渐减弱,城乡人口流动频繁、交通联系、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城乡系统超稳定状态被打破,城乡系统演化发展进入到不稳定阶段。城乡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目前,城乡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农产品价格过低,农业产业化没有实现,城市工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弱,为数不多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起来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大。

篇4

(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做好企业统计分析服务工作,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目前,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应重点注意思想重视、搜集资料、选择统计方法、谋篇布局等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 :企业;统计分析;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16-01

一、高度重视企业统计分析信息并着力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思想认识。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关于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企业的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也就不能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和管理。因此,企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统计分析工作。加强统计分析工作的宣传与组织,提高广大统计人员对统计分析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统计人员的任务就是提供报表”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统计人员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重视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汇总工作。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重视统计分析人员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重视统计分析人员的选拔和业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逐步把统计分析的目的、意义、统计分析方法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使统计人员提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熟练掌握统计分析的工作方法。

二、必须注意广泛地搜集和整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全面占有资料。

要做好统计分析必须占有大量的数据和情况资料,但要做好统计分析,仅靠数字资料还不够。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注意经常搜集和积累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投资等各方面的情况资料。这些材料的收集,一可以通过建立必要的信息传递制度,要求各基层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提供书面分析材料;二可以通过参加业务会议掌握一些情况;三可以通过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掌握大量“活材料”;四可以注意收看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文件、工作计划、总结、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具体措施等资料;五可以通过企业报刊等宣传媒介了解企业经济及各方面发展动态,以便作为自己开展统计分析的依据或参考。此外,搜集国家政策、国家宏观基本面及同行业等各方面的外部资料也十分重要。无论搜集哪方面的资料,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搜集,一定要注意资料的日常积累。

三、熟悉和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统计分析方法是进行统计分析之器,要搞好统计分析,首先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分析对象进行基本的量化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对这些方法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对一些综合指标,如销售收入、利润、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的分析,因素分析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分析方法,它既便于掌握、运用,又能通过对经济现象多因素的分解,利用统计指标体系,测定多因素影响的某种经济现象的总变动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影响程度,基本不会产生什么分析误差,并且能够透彻地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使企业便于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为企业经营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对于趋势性、预测性分析,尽管分析方法很多,但很多预测方法比较复杂,对预测结果还要加以修匀,运用较难且不好掌握,预测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使用发展速度预测法,由于采用的基期数与预测期时间间隔较短,变数相对较小,预测结果反而更准确,同时也可以减轻运算量。因此,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四、统计分析报告要精心组织,合理谋篇布局。

尽管在分析前往往要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如果分析报告写的不好,之前所作的一切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精心组织,合理谋篇布局对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非常重要。在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拟定分析提纲,根据提纲进行适当选材,否则,面对材料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正式写分析时,首先,应从数据着手进行量化分析,然后,结合数字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把数字与情况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找出现象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摸清问题产生的实质与规律,做出结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建议。同时,在写作时,还应该循序渐进,注意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紧扣主题,做到层层深入,并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因为有时一张表、一幅图、几句话,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问题。

五、要勤动笔练习,提高分析写作能力。

篇5

关键词:多并联分支管集箱 内套筒 径向引入 分配特性

0 引言

现代工业中,径向引入多分并联支管水平分配集箱系统已经普遍应用在锅炉受热面及其它换热器和凝结器等设备中。联箱的几何结构、进口质量流速对分支管集箱系统的流量分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研究的是联箱总体结构不变时,通过改变内部套筒的几何结构来提高联箱各分支管的分配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到定量的数据及分析结果。

1 实验系统及实验参数

1.1 实验系统

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本实验的实验工质为空气和水。数据测量系统、水路系统和气路系统组成本实验的试验系统。

1.2 实验段几何结构

在先前对笛形管实验的基础上[1],设计了四个几何结构不同的试验段进行实验。分别将试验段编号为5#,6#,7#,8#。5#是将3个小孔(每个5mm)开在内套筒径向和四根分支管对应的正下方,3个小孔成45°排列;6#将2个槽(每个2.4mm)开在内套筒上,其位置是在中间两根分支管的正下方延伸到端面,如图2(1);7#在内套筒上开孔(9mm),一共四个,位置是分支管正下方向中心偏移15mm处;8#将孔开在4根分支管正下方以及左右两根分支管的中心,同时内套筒上也有1个7.4mm的开孔,一共6个,如图2(2)。没有任何部件加装在1#联箱里,其结构是传统联箱;2#是将一个笛形管加在联箱内部,笛型孔的直径为9mm,3#试验段是在2#试验段基础上将笛型孔直径改为6mm,4#试验段是在2#试验段基础上将笛型孔两侧移动15mm。

1.3 实验参数

本次实验参数范围如下:

气相入口流量:0~15m3/h;

液相入口质量流速:0~0.5m3/h;

工作温度:15-30℃(常温)

工作压力范围:0.11-0.15 MPa

1.4 处理方法

并联分支管中气相和水相的流比定义[2][3]如下所示,该定义为了更准确的分析气相和水相流量的偏差程度。

wk,j―并联分支管内气相和水相的质量流量

N―分支管的数目

βk,j―并联分支管内气相和水相的质量流量与全部分支管平均质量流量的比值

上式反映了并联分支管偏离均相分配的程度

2 实验结果的分析

2.1 比较实验段整体分配情况

不同工况下分别对1#~8#进行实验,其气相流比和液相流比分布图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偏离(1,1)坐标点的是1#,这表明分配效果最差的是1#。而在坐标点(1,1)附近均匀分布的为3#,4#,7#,8#,以坐标点(1,1)为圆心,半径为0.2的圆内,分配尤其均匀的是7#,8#。

图3 实验段整体分配特性

2.2 固定入口气相质量流速时分支管分配特性的比较

当6.78kg/(m2・s) 作为联箱的入口气体质量流速时,将水相的质量流速逐渐提高,分布在0.9~1.1之间的是7#的气相流比,而在0.85~1.3之间的是7#的水相分布;当10.2kg/(m2・s)作为箱体入口气体的质量流速时,同样将水相的质量流速慢慢提高,得知在0.85~1.1之间分布的是7#气相流比,0.85~1.1之间分布的是7#水相流比;总体来说,流比的分布相对集中在1上下,说明水相的增加对7#试验段各分支管分配均匀性影响不大,分配更稳定。

把5.43kg/(m2・s)作为联箱入口气体的质量流速时,并将水相的质量流速逐步提高,在0.9~1.1之间的是7#的气相流比,0.85~1.2之间分布的是7#的水相流比;把6.78kg/(m2・s)作为箱体入口气体的质量流速时,同时将水相的质量流速逐步提高,发现0.85~1.15之间分布的是7#的气相流比,在0.85~1.2之间分布的是7#的水相流比;总体来说,流比的分布相对集中在0.85~1.2这个区间,分配比较均匀稳定,说明水相的增加对8#试验段各分支管分配均匀性影响不大。

2.3 固定入口水相质量流速时分支管分配特性的比较

当56.7kg/(m2・s)作为联箱入口气体的质量流速时,将气相的质量流速逐步提高,发现分布在0.85~1.2之间的是7#的气相流比,0.85~1.15之间的是7#水相分布;当85kg/(m2・s)作为联箱入口气体的质量流速时,将水相的质量流速逐渐提高,得知分布在0.9~1.1之间的是7#气相流比,0.85~1.25之间分布的是水相流比;总体来说,流比的分布相对集中在0.8~1.25这个区间,分配比较均匀稳定,说明水相的增加对7#试验段各分支管分配均匀性影响不大。

当56.7kg/(m2・s)作为联箱入口气体的质量流速时,将气相的质量流速逐渐提高,分布在0.85~1.2之间的是8#的气相流比,分布在0.8~1.2之间的是8#的水相流比;当113kg/(m2・s)为联箱入口气体的质量流速时,将水相的质量流速逐渐提高,发现分布在0.9~1.1之间的是8#的气相流比,分布在0.8~1.2之间的为8#的水相流比;总体来说,流比的分布相对集中在0.8~1.2这个区间,分配比较均匀稳定,说明水相的增加对8#试验段各分支管分配均匀性影响不大。

3 结语

由此实验可得知,套筒加装在联箱内部可以使箱体内气相和液相的分配变得均匀,分配效果得到提高。加装的内套筒几何结构不同时,其分配效果也不一样。不过分配效果相较于传统联箱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分配最为理想的是7#、8#试验段。

参考文献:

[1]许哲.内套筒联箱内气液两相流实验和T型三通相分离研究[J].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致病菌谱。 方法  对机械通气≥48h的84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1例,发生率为48.8%,机械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平均时间为6.8±3.5d,从机械通气2d~10d,每增加1d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增加4.3±2.3%。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者44例,28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3.6%;血糖浓度正常者40例,13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32.5%,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致病菌培养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6.1%,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6.8%,真菌占7.1%。 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通气时间、血糖水平有关,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革兰氏阴性杆菌;血糖;通气时间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病率高,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加强预防是控制该病流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目前,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本病的易感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制定。尽管现有医疗条件下,许多易感因素难以避免,但许多研究证实,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部分VAP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本文对在我院经机械通气≥48h资料完整的84例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3年3月我院住院的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8h资料完整的84例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对入组的84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机械通气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时间关系,血糖水平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测定机械通气前后2d内的空腹血糖。人工气道建立后,每天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抽吸深部分泌物置于无菌试管中送培养,并对感染菌群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入组的病例中41例(48.8%)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7~86a,平均45±23.9a。

2.2 机械通气时间与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  机械通气2d,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例(6.0%),3d 8例(9.5%),4d 15例(17.9),5d 19例(22.6),6d 21例(25%),7d 27例(321%),8d 30例(35.7%),9d 32例(38.1%),≥10d 41例(48.8%)。机械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平均时间为6.8±3.5d,从机械通气2d后~10d,每增加1d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增加4.3±2.3%。

2.3 血糖水平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84例机械通气患者血糖正常者40例,高于正常值者44例。40例血糖正常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3例,发生率为32.5%,44例高于正常值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8例,发生率为63.6%,两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χ2=6.931,P<0.01)。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平均血糖浓度为10.11±2.40mmol・L-1,明显高于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平均血糖浓度7.58±2.13mmol・L-1(t=2.239,P<0.05)。

2.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种类  4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1种致病菌感染28例,2种致病菌感染11例,3种致病菌感染2例。在所有56株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6.1%,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6.8%,真菌占7.1%。

3 讨论

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较复杂,在进行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口咽部的细菌可经气管插管壁直接向下蔓延到支气管肺部,人工机械通气如果吸入的气体湿化不足可直接损害黏膜及纤毛运动,使上皮细胞发生坏死,分泌减少,引起引流不畅而导致感染。另外,吸痰器,呼吸器,雾化器,监护室内的空气及医护人员的口咽,手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感染源。本组病例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为48.8%,较国外报道的68%低。其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机械通气时间每增加1d,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加4.3±2.3%。有报道在接受人工气道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增加1.0%。因此,为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首先应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

血糖浓度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密切相关,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者,其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63.6%,明显高于血糖浓度正常者(32.5%)。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者其下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机械通气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有一定意义。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致病菌株的变迁总趋势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明显增加,因此,在应用抗菌素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时,应当考虑致病菌株的这种变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1990,13:372

[2] 郭丽萍.危重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细菌耐药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1997,17(2):23

篇7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通讯技术 发展方向 应用分析

智能变电站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通信系统的技术支撑,以此实习变电站内部设备之间的的通信,以及变电站之间的网络通信。现有的通讯技术包括OTN(有光传送网技术)、PTN(分组传送网技术)等,下文将对通信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技术特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智能变电站通讯技术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智能变电站通讯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讯技术的配套设备应用还处于实践阶段,设备的性能与设计预想存在一定的差距,设备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设备与二次系统的配合度低。通讯网络模式采用的是开放式协议,使得网络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加之网络节点与装置交互时,极易受到恶意攻击,使得通讯系统的稳定性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智能变电站通讯技术与发展方向

2.1智能变电站通讯技术

1、OTN技术

OTN技术属于下一代骨干传送网,其是在波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应用于光层网络的传送网。OTN作为新一代光传递体系,其组网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业务调度能力。善于解决IP业务,包括超长距离传输问题以及超大宽带传输问题等,可以为2.5Gbit/s以及10Gbit/s业务提供数据传统通道。OTN技术的应用主要发挥的是完全向后兼容的优势,除具备SONET/SDH管理功能外,还能够为WDM提供组网服务,实现端到端的连接,能够规范ROADM。

2、PTN技术

PTN技术的应用,能够完成层面设置。基于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来设计,承载多项业务。PTN技术能够支持分组交换业务的实现,且可以实现通道之间的双向点对点连接,PTN技术能够实现50s切换保护。PTN技术融合了SDH技术的优点,使得OAM更加的完善,进而使得智能变电站的通讯网络不仅能够实现切换保护功能,还能够实现通道监控功能。PTN技术与GMPLS结合,实现了资源自动化配置,进而提高了网络系统的生存性能。

2.2智能变电站通讯系统组网形式

1、PTP+E1组网形式

PTP指的是精密时钟协议。PTP即时间同步技术,采用高精度时钟传输实现同步。主要是利用PTP时间,完成同步网的构建,该种组网方式具有可行性。PTP+E1组网方式,将时钟设备所发送的PTP同步信息,传输到交换机系统内部,以此确保交换机能够支持PTP,进而提供PTP信号,将数据同步信号输入到协议转换器。PTP+E1组网方式能够对以太网PTP时间同步信号进行转换,将其转换成2M数字信号,再利用SDH通信链路进行传输,各变电站的SDH设备能够接受到信息。利用协议转换器进行信号转换,对2M数字信号进行转换,使其成为以太网信号,再将以太网信号传输给变电站PTP从钟设备,利用扩展形式进行信号传输,最终实现时间同步。

2、B码+E1组网形式

该种组网形式采取是手工补偿机制,来消除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延时问题,或者通过自动补偿机制,来消除信号传输时出现的延时。B码+E1组网理论精度能够达到微秒级。其主要针对时间同步设备所传输出来的信息数据,进行同步处理,在2M通道内实现封装处理,接着利用SDH网络,借助其E1通道,实现时间编码信号的实时传输,进而将时间编码信号传递到同步节点网络中。

三、智能变电站发展方向

智能变电站主要建设方向是智能电网,在此过程中智能变电站是主要环节,只有提高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才能尽快实现智能电网建设。基于智能电网建设体系,要将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系统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构建具有较强稳定性的通信系统,实现全网通信。在构建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要基于变电站系统功能,优化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兼容,实现通信系统集成化与模块化建设,提高信息自动化采集程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的建设,站控层不仅负责控制设备与协同设备,还负责监视通信与控制通信等,因此要基于功能需求,扩展站控层,采用紧凑架构,优化通信数据采集与传输,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互,提高智能变电站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四、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为了发展的方向是智能电网,而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中,智能变电站建设是主要内容。智能电网系统的建设,利用通信网络与技术,实现变电站内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同时能够实现各个变电站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全网通信。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因素;对策

1.引言

施工质量是建筑行业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其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把握好施工质量,可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耐久性,从而确保人民生活质量,避免人员伤亡。但是施工过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且完工后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因此,如何保证施工质量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本文通过对一些现有项目施工的调查,归纳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2.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2.1人为因素

参加施工的人员包括施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作业者。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及质量活动能力对施工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施工质量控制必须以控制人为基本出发点。决策者的决策失误,管理者管理不善以及作业者的操作不当都会导致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例如在一些工程中,决策者只考虑了眼前利益,节约所谓的成本,结果导致了更大的浪费;现场操作人员没有将模板支撑牢固,使其产生变形或局部沉降;制作混凝土构件时,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等;施工人员的素质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此项工程的成败。

2.2 材料的因素

材料包括工程材料和施工用料,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房屋、公路及桥梁等等都不开材料,各种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故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保证。材料质量达不到验收要求,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导致安全系数偏低,建筑无法正常使用。例如一些“豆腐渣”工程,因为使用了劣质工程材料,最后导致坍塌破坏,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此外还有机械的因素、方法的因素。

3改善施工质量的方法和保证措施

3.1 健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明确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思想、观念和理论。它的目的在与控制产品质量,而后发展到通过不断改进来提高质量,从而通过控制、改进过程和整个质量体系来确保、提高全面工程质量。另外还要明确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已经成为改进组织业绩的框架,其目的在于帮助组织达到持续成功。

3.2 提高施工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施工过程中的主体,为了防止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必须加强对参与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标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掌握相关规范,坚持原则,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其次,在施工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各单位应积极开展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业务、安全和质量等培训,并规定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施工队伍不允许进场施工。有了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就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

另外还要确保材料质量,合理选择并正确使用施工机械设备

3.3 严格控制施工方法

方法控制包括整个工期内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和检测手段等的控制。建设单位必须组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进行图纸会审,避免图纸差错使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将施工图报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十分重要。先进的施工工艺不但可以加快工程的进度,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总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技术是质量的保障,质量是技术的体现。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一方面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创建出“精品”工程;另一方面,将质量、技术和经济融合在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和革新,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坚持将敢于创新与善于创新相结合,加强技术的积累、引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另外还要加强安全控制。

3.4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

政府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此外还要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提高监督整体水平;必须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表现的监督力度,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力度,加大对施工单位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

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监理工程师必须重点把好施工人员质量关,抓好人员资质审查与控制工作,审查承包单位承担任务的施工队伍及人员的技术资质与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经审查认可后,方可上岗施工。通过监理的控制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所有的施工队伍及人员的资质均符合要求。

4结束语

施工质量是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关键,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的命根子。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严格的进行设计、施工及监理。企业若要快速发展,创造精品工程,必须以保证质量为中心,具备优秀的职业团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顾立明,李圣林.浅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J].科技信息,2007(29).

[2]毛鹤琴.工程质量建设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

[3]顾尉慈.建设项目质量监控[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4]苏振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篇9

【关键词】ILS导航台 供电等级 负荷接地 防雷 人工接地极

1 导航台负荷分级及导航设备机房分级

根据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ILS 导航台用电按一级负荷设计,其中导航通信设备机房等特别重要的场所的部分用电按一级负荷别重要的负荷设计。根据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ILS 导航台的导航通信设备机房按A 级机房设计,A 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设施应按容错系统配置,即同一时刻至少有两套系统在工作。

2 供电设计

仪表着陆系统航向导航台电气设计分析以虹桥机场某航向台为实例进行分析。ILS 导航台为机场内无人值守导航台,导航台采用双路供电,第一路由机场外变电所引来一路9.8kV高压电,通过台站内的9.8/0.39kV箱式变电站转化为0.39kV低压电给设备供电。第二路由机场中心变电所引来一路0.39kV 低压电为设备供电,两路电源在导航台机房内经双电源切换开关转换成单路低压电为设备供电。供电负荷情况:2 台空调2P 空调(一主一备使用)1.8kW、1 台0.9 kW除湿机、ILS 设备功率2kW,导航台总用电功率为4.7kW。

3 防雷设计

3.1 直击雷防护

查表后某导航台平均年雷暴日为28.4,根据《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MH/T4020-2006 中的规定确定防雷等级为甲级。

对于直击雷的防护,航向阵列天线采用避雷线作为接闪器,把雷电流接下来,用引下线引入大地,从而达到防止直击雷对天线系统的危害。避雷线采用25mm2裸铜线,安装高度为5m,引下线一般采用园钢或扁钢,规格为50 mm2裸铜线,所有引下线要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还应加大截面积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为了减少引下线的电感量,引下线应沿最短接地路径敷设,与平行布设的航线天线、馈线、信号线、控制线、电源线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1.8m,并且通过4*40mm 镀锌扁钢就近接入接地系统。

3.2 感应雷防护――电涌保护器SPD设计

电涌保护器SPD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电源SPD,第二种是信号SPD,第三种是天馈SPD。

信号SPD分别安装在航向设备遥控信号端口、监控信号端口以及遥控和电话线路,SPD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连,我们将航向信号SPD固定在设备机架上,接地端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的铜芯导线就近连接到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接地线应平直,长度不宜大于0.5m。

天线系统的ILS射频电缆例如CL、DS等通过天馈SPD连接到主机柜的底端,天线馈线承载矢量信息,在安装SPD的同时需确保不会对发射信号的相位产生影响。根据被保护的仪表着陆系统航向设备的工作频率、输出功率等要求,选用合适天馈SPD,参数为插入损耗≤0.5 dB,驻波比≤1.2,响应时间≤10 ns,平均功率≥1.5倍系统平均功率,特性阻抗一般设计为50欧姆,传输功率满足系统要求,工作频率为108----111.975 MHz。

电源SPD 应安装在防护区的每个界面处,当设备需要精细保护时,可采用多级SPD 进行防护,应使各级SPD 之间达到能量匹配,当防护区模糊时,建议靠近设备处加装双端口集成的SPD 以克服单级SPD 或多级SPD 的缺点,双端口SPD 既提供了大的通流量,又提供了能量匹配和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第一级安装在配电系统总出线处(配电柜处);第二级安装在各系统供配电柜(UPS配电箱和障碍灯处)内;第三级安装在导航设备前端。各级SPD通流量分别为:第一级不小于20kA(10/350 μs)(开关型),第二级不小于40kA(8/20μs )(限压型),第三级不小于20kA(8/20μs)(限压型),第四级不小于10kA(8/20μs)(限压型)。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应大于0.5m,受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凯文接线法,接地线长度应不大于1m。当电压开关型SPD至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 时,在两级电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或采用内部配合好的复合式SPD。当电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电涌保护器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

3.3 电位处理

根据《民用航空通信导航3 设施防雷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导航设施的接地阻值不大于4 欧姆,本导航台所在地土壤属黑土地,含少量石块经实地勘测,土壤电阻率为89Ω/M,测量时无降水,土壤性质:黑土(相对湿度5%)。取季节系数ψ=1.0。本设计采用多根人工接地体设计,各防雷器、机壳地、工作地、交流地等与接地汇接排有良好连接。

由于此台与DVOR台站合装,所以ILS和DVOR/DME设备应采用共用接地方式,ILS航线天线和监控天线设置人工接地体,并用埋地接地线与台站接地装置互连。对接地电阻进行估算:单一垂直接地体的接地电阻为 22.18Ω,采用9 根接地体,成网格状埋设时的接地电阻为2.9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2]中国联合工程公司.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3]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4]MH/T 4006.2-1998 航空无线电导航设备第1部分仪表着陆系统(ILS)技术要求

[5] MH/T 4006.2-1998 航空无线电导航设备第2部分甚高频全向信标(VOR)技术要求

作者简介

洪小川(1984-)男,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电导航、天线技术。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系统;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每个施工企业的根本目标。因建筑产品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性,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都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成本管理工作应贯穿于施工生产及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而近年来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招投标价格偏低,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危及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施工企业却并没有认识到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有的企业虽然施行了工程项目评估和考评办法,但工程成本却始终没有得以有效控制。

(一)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

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这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及资金,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

1、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崐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

2、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3、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

(三)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2、技术措施

(1)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2)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3)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3、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127;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

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贯穿在工程建设自招投标阶段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于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术希.浅谈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陈晓晨.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比较[J].纪实,2008,(5).

[3]亓凤华,赵飞.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科技信息,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