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传播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川酒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
以酒为载体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显示川酒文化的传播大致经过早期传播阶段、书写传播阶段和现代大众传媒阶段三个阶段。早期传播阶段主要以酒的神话传说、酒故事、酒人物等为主,体现了人们对白酒诞生的探索。书写传播主要是通过画家、书法家、作家、医学家的笔来描绘中国白酒发展历程及制作工艺。现代大众传媒阶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白酒文化传播。
二、泛媒体时代,川酒文化传播的内容
在四川,随着巴蜀文明演化汇集,人们关于酒的观念、意识、想象等渗入社会心理形态及社会意识形态之中,衍生出具有鲜明巴蜀民族特色的川酒文化;另一方面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一批名酒品牌,拥有收藏丰富的酒文化博览馆、数百年历史的烤酒窖和藏酒洞、世界级的白酒酿酒大师和评酒专家,川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川酒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习惯及风俗文化,白酒产业从产生以来即与白酒文化共生共存。开发川酒璀璨的文化资源,也必然能够形成强大的川酒文化生产力。
(一)川酒品牌文化的传播。四川白酒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各大名酒将自身文化的开发打造与品牌营销紧密融合,五粮液的“中庸文化”、国窖1573 的“年份文化”、水井坊的“雅文化”、沱牌的“舍得文化”、剑南春的“唐文化”等,都是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品牌形象,最终实现营销的目标。川酒各个品牌的打造过程也是川酒文化推广的重要部分。
(二)川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播。川酒原产地的地理条件,北纬30度附近神秘地带,水热资源配合好,原料丰富,长期酿酒等造就了川酒资源的唯一性。四川同时拥有多种香型多种系列的白酒,他们的原料特色、酿造工艺、发酵工艺等成为不可替代的川酒资源。也是川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川酒饮酒文化的传播。巴蜀地区因白酒而衍生的独特生活方式,悠久的川酒历史,“酒城”“酒都”城市文明建设都是四川饮酒文化的代表。
三、泛媒体时代,川酒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一)数字及影视广播传播。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仍然是川酒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白酒企业主要是以广告的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介向公众传递自己的品牌文化。如泸洲老窖:天地同酿,人间共生的经典广告词就体现了他古老的窖池文化;“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则体现了剑南春酒对唐代酿酒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往大多数川酒企业主要是通过电视广告轰炸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泛媒体时代,受众的个人表达性增强,信息的传播已经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只有那些有生命、人性化的广告,才易于受众感悟、接受、认同。
(二)利用“微”平台,推动川酒文化的传播。(1)微电影:今年不断有白酒企业依托产品目标人群和品牌诉求拍摄不同主题的微电影。洛阳杜康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微电影《父爱》、《爱,就要回家》、《隔壁的父亲》先后斩获河南省首届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周华健代言“泸州老窖・特曲老酒”微电影《扑吧》,传递一生情,一杯酒的友谊;宝丰酒业拍摄的《青春之无知无畏!》塑造的小宝酒的青春形象,向年轻人传播了“年轻无极限,小宝让我们的青春改变”的主题;宋河微电影《粉色铅笔盒》真实的情节让所有观众为之潸然落泪。微电影在酒业正呈现出发酵之势,并引起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关注。(2)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布和获得平台。它既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符合现代人关注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信息以更加轻松和娱乐的形式出现。大多数川酒企都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一方面,即时企业新闻、最新动态,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同时也是与受众沟通和互动、传播酒文化的平台。(3)微信: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了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微信把交流方式从电脑搬到了手机上,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微博,在短时间内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微信平台成为川酒品牌推广与产品销售的一个新渠道。
(三)借助酒类多种交流平台促进川酒文化发展。结合新媒体技术,还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来传播川酒文化。例如:利用微博、微信、广告以及网络等途径品酒会的信息,组织白酒爱好者参加,事后又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分享品酒感受,就是很有效的传播形式。也可以把川酒文化与旅游文化一起宣传,酒都宜宾就开发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五粮液十里酒城流杯池、酒文化主题公园等旅游景点;酒城泸州除了拥有1573国宝窖池群,还包括近万平米的滨江路单碗广场、横跨长江的泸州国窖大桥、泸州纳溪区清溪酒谷“花田酒地”景区等多处酒文化特色景点;射洪拥有中国白酒第一镇――沱牌镇;绵竹则被称为酒乡画都。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的传播川酒文化。
文化是四川酒业发展的灵魂,川酒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泛媒体环境下,川酒文化传播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川酒文化的受众在扩展、推广效率在提高。这些不但利于川酒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也将对白酒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莎,许静.白酒企业国际市场文化营销“微传播策略研究”[J].酿酒,2013(09).
[2] 林洁.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白酒文化传播体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3(32).
篇2
【关键词】融媒体 电视媒体 传播新思路 分析
随着互联网及其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革新,消费者在接受媒体信息资源的方式上开始日益呈现出碎片化趋势,这种变化加速了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媒体之间的组合形式开始向着立体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群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发展开始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与互联网等新型媒体无法分离,而电视媒体要想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进行传播新思路的研究。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传播媒介特点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是1978年葛洛庞帝所提出的,人们自此开始从一种融合的角度关心传播形态的发展。现阶段融媒体自互联网的普及态势下更加深入人心,开始受到各个传播媒介的重视。融媒体指的是媒体从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转换为一种将媒体介质之间隔断打破的方式,任何的媒体都可以利用融媒体的传播与表现形式,含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媒体融合,进行新闻资源信息的多维度、直观性、多时空传播,实现了网络、电视、报纸与广播等新媒介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所有传播媒介开始趋向于一种自由化与平等化的态势,所有的传播媒介与用户都是融媒体的重要一环,微媒体与自媒体等传播介质形式开始不断出现,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具有平等性与高度参与性。融媒体背景下的电视传播这一媒介也有了一定的更新,呈现出一种电视媒体融合的态势。
数字电视是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发展的重要部分,指的是电视信号的处理、接收与发射等过程中利用数字信号的传播系统或设备,能够实现受众的高段清晰画面形成,通过电视与网络的有效连接,能够实现观众的主动性点播模式,有效突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交互式的网络电视,通过移动宽带的利用,以家庭的电视或者电脑作为其播放的一种终端设备,集多媒体、网络与通信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通过互联网宽带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多种交互的数字媒体相关服务。移动电视通过数字相关技术,利用数字信号与地面接收技术实现电视节目的播放,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接收方式上的移动状态,在时速不超过120公里的交通工具中,依然能够保证信号的清晰与稳定,能够让受众在旅途中获取电视节目,利用网络与手机电视的一种电视播放形式,通过网络的连接,实现随时观看电视节目,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融媒体这一背景下,电视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单向的信息输出,而应在此背景的驱动下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
二、融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传播的新思路探索
多元化电视传播媒介,实现电视和新型媒体的融合性传播。在融媒体这一背景下,多种媒介传播形式开始不断融合,推动了电视内容的横向性发展。电视的传播除了“内容为王”这一优势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媒介方式的拓展,实现渠道和内容的双向发展。电视媒体需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技术与数字技术,不断关注并趋同多元化的媒体,不断实现媒介的有效拓展。电视传播还可以在互联网用户中着手,拓展其手机端以及PC端的业务。比如开设电视频道的网络端口,通过引进其他台的优秀节目,实现手机受众的关注,创建并完善手机的TV客户端,做到节目内容的电视宣传和推送传播。
注重电视内容传播的交互性,不断增强用户的参与度。传统的电视媒介是一种单向性的内容传播,用户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电视内容。在融媒体这一时代背景下,用户自身的主动形式更加明显,实现了个人对电视节目的自主性选择,同时也能够实现与节目的实时互动。因此,电视节目的媒体人,应当充分将用户偏好与关注进行收集并研究,时刻关注用户的互动与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收视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实现电视内容的供给完善。如在2016年浙江卫视播出的《奔跑吧兄弟4》第9期节目中,节目组将“撕名牌”这一环节的主动权交予微博的网友,这种互动形式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实现了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积极良性互动,是实现电视内容增值的重要手段。
建立一种以版权为基础的电视内容多屏播放路径。融媒体时代下媒介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特征,促使了电视内容的版权相互融合。电视媒体在此背景下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立足自身本质面向网络的纵向性延伸;传统电视及各类网络媒体的一种横向性联合。电视媒体是内容和版权的生产者,而除了电视端的播出与推送之外,网络媒体的多屏化播出也是其重要输出形式,成了对电视端播出内容的推送,还包括网络媒体内容的多屏播放。
近年来,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新浪等网络大媒体平台,开始注重电视版权内容的引进,以其优质的电视资源吸引互联网的用户,以提高其网络观众的占有率。在这种理念和形式的影响下,版权基础电视内容正在网络客户端上全速发展。比如浙江卫视与各个视频网络平台的合作,将其综艺节目授权到网站中进行播出,网站平台通过购买版权的形式实现内容的播放,有力地提升其影响力,是实现电视和网络平台双赢的重要举措。随着版权市场的不断拓展,版权内容开始在媒体中呈现出其核心地位,传统电视在融媒体这一背景下,更是需要建立一种以版权内容为中心的传播路径。
结束语
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媒介开始受到巨大冲击,形成一种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激烈竞争态势,电视新闻媒体要想在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积极实施创新战略,实现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篇3
1 自媒体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
1.1 自媒体概述
要想了解档案信息资源化管理,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媒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时展的产物,能够将信息资源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的共享,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是通过数字化的操纵而实现的一种体系,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等能够分享信息资源的一系列载体。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的时代,在过去,传播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常常因为信息的中断而失去联系,但是科学技术改变了这一问题,而真正实现了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1.2 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概述
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共享是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既然自媒体是当下主要的媒介,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得以实现。首先我们需要将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且集中起来,再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最终就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是要想真正的实施起来,还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档案信息资源始终具有三个特色,其一是创造性,其二是开发性,其三是规模性,通过这三个特点,我们就能够最终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
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首先是主动向不确定的对象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其次是单一的向确定的对象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第三种方式是传播者根据不确定对象的要求有选择性的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最后的方式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向确定的用户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通过这四种档案信息传播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广泛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的掌握档案信息的资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3 自媒体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关系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既然时代带给我们新鲜的体验,我们就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就会出现不同的传播媒介,因此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传播媒介方式,但是原有的媒介已经不能同现在的时代相适应,所以自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先进的传播媒介,作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媒体可以说是一项翻天覆地的变革,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我们充分抓住这次机遇,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2 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的特点
2.1 首先,我们是不能摒弃传统媒介的,因为它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并且现在仍然在使用中,但是我们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发展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上。自媒体的传播是一种独有的传播模式,具有中心化的特点。同时又要与现代化的新兴媒体进行有效的区分,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正是通过自媒体得以实现的,兼有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特点,人们手中的的档案信息化资源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完全不具有障碍可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方式一定还会继续扩展下去,最终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传播媒介。
2.2 档案信息“把关人”发生变化。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的档案信息比较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信息,而且档案信息前不再经过专业把关人的过滤,把关只能由原来的档案信息之前延迟到档案信息发出之后,由此“把关人”的作用开始弱化,并且这种把关已经开始出现滞后现象。虽然有些自媒体运营商已经对一些词汇、信息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由于自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它已不能阻挡浪潮的来袭因此,一些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违背档案真实性的档案信息自然也就会进入自媒体传播媒介。
3 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创新服务研究
3.1 立足现有馆藏,改变传播策略
第一,挖掘现有馆藏,此为传播的“生存之道”。开放利用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因此,传播内容可以集中在具有地方特色或其他档案信息不可替代的档案信息及珍贵档案信息上。
第二,从长远上看,优化馆藏结构,采取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与资源开发并举战略,及时开放档案。这就需要档案部门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储备有价值的档案;在开发策略上,应采取独立开发、公益性开发与商业开发i者相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能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吸引用户的眼球,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3.2 对档案信息进行“把关”,保证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
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必要像纸质档案一样强调档案的“原件”--无论其载体形式如何,是否具有原始性,只要该份档案文件记录的内容与当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表达的内容信息一致,并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以上两种内容信息确实是一致的,就可以认为该份档案是真实的。
国家、档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度,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档案信息进行传播的目的是便于广大用户的利用。但是,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不像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那样制度健全,有相关的法律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因此,自媒体要想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发挥正能量,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也离不开档案部门对信息的引导。
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给人类带来了数字生活的方便与乐趣,借助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物如微博、论坛、QQ、MSN,人类进行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信息传递,正如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说“人类之间的交流正在被0和1所垄断”,人类迈进了一个“非物质的比特社会”。[1]
1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
2005年12月26日,在科技部牵头下,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在北京正式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白皮书重新定义了数字媒体这一概念,即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是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而数字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通讯手段,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展开捕获、加工、存储、传递、再现的综合处理,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2]
2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主题,提出 “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的研究方向。为了促进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数字媒体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国家相继成立了上海、北京、长沙、成都等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基地。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
3 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
20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宣告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也对信息传播形式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而它的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传播的多元化
数字媒体技术的魅力之一在于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数字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所需传播的信息进行汇聚与创造后,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色彩、动画、音乐、影像、三维空间等元素共同作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丰富性,保证受众体验的完美性和逼真感。2012年丽水世博会四大特色设施之一世博会数字画廊(Expo Digital Gallary, 简称EDG),是运用最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海洋文化的艺术画廊,它长415米,宽21米,由最高分率达654万像素的大型LED屏幕所构成。高清LED屏幕将世界七大海洋的数字影像生动逼真的表现出来,同时三维立体全息声音系统生动的还原了世界七大海洋的声音,彰显了本届世博会海洋文化的主题。观众在欣赏3D立体音响和华丽的影像秀之余,还可以通过“梦想鲸鱼”互动环节参与召唤屏幕中的鲸鱼,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自拍后可向LED屏幕传送自己的影像,并在数字画廊中实时显现。图像、视频、音频、互动等信息多元化的组合,共同打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数字娱乐空间,让观众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与感动。
3.2 传播的交互性
无论是电视、广播、印刷物,还是路牌、霓虹灯等传统媒体的传播都是强制性地把信息灌输到受众的记忆中,企图让人印象深刻,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从而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而数字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主张让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找选择,化原来的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单向变为双向,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获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苹果公司Ipod音乐播放器广告为苹果公司较为经典成功的广告创意之一,鲜艳的色彩背景下,不同姿势、不同穿着的各类人群被处理成黑色的剪影效果,唯一不变的是手里举着一个白色的小盒子Ipod尽情舞动,这则系列广告画面简洁,极具视觉冲击力,随时随地通过Ipod享受音乐的创意理念也深入人心。位于柏林的一家Ipod专卖店在橱窗展示设计中就采用了这组著名的形象,而不同的是一旦有行人经过,橱窗中广告上的人物会随之起舞,直至路人离开,如果行人足够多的话,整组人物都会随之一起跳动,疯狂的随着音乐扭动身形,进而带动路人加入舞动的行列与广告人物互动,享受ipod带来的动感音乐体验。[3]
3.3 传播的实时性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时与快速是信息的生命,所谓实时,指的是在某事发生或发展过程中的同一时间。强实时意味着能在几十毫秒或更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数字媒体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具有强实时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印刷媒体需要经过制版、印刷、等多个环节,数字媒体可以实现随时和瞬间传播信息,通过轻松的一按鼠标或者键盘就可以实现将信息实时的传播到世界各地。Web2.0数字化时代的代表性产物——微博,就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在Web、Wap、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单向、或者双向通常小于140字的简短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即时分享,其信息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尤其面对突发事件,微博的实时性更为明显,2010年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发生火灾,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许多网民用手机拍下火灾现场的照片,上传至微博,对火灾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直播,微博报道的实时快速压过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3.4 传播的开放性
数字媒体技术的运行环境之一就是开放的网络平台,数字媒体突破了受众地域范围的局限,信息一旦进入网络,就可以实现全球共享,只要具备相关的输出设备与网络连接环境,数字媒体传播技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的开放,人们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传播与接收信息,各种信息也不再受容量的限制,这是传统印刷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非物质性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受成本的制约可以面向全体受众全方位开放。借助方便实用的检索功能,只要输入查找的信息的关键词,很快可以找出几十条、上百条甚至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
4 结语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信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每一种新兴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们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媒介,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又为信息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在延伸了人类既有的认知经验的同时将人们的认知领域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A·奥汗年著.数字化电影制片[M].施正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2]马进宝.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探讨[J].海峡科学,2010,(02):81-84
[3]张世锋.技术推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篇5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彼得?卡尔?戈德马克就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理念,其本身主要是采用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通信网络,进而通过无线网络向用户提供射频服务。就现实情况来说,艺术信息在数字媒体中的传播有着较大的变化,从技术上来看,计算机处理功能的逐渐增强,网络技术的成熟为新式的信息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数字媒介中艺术信息传播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信息传播模式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信息对相关的要求进行满足。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让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信息。
1 传统艺术信息的传播
就现实情况来说,当今的艺术信息无论是文化推广还是文化继承,都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于艺术信息传播的重视,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今天,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新鲜的人文艺术取代了原来的艺术,从而使得传统的艺术信息处于濒临消失的窘境。因此,要想很好的实现对于艺术信息的传承,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艺术信息不断进行改进,满足当今市场的不断需求,并且从源头的角度加强对于艺术信息的保护,加强群众对于艺术信息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1.1 艺术信息传播依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在21世纪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进一步推广我国的艺术信息,那么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媒技术,从而加强宣传力度,确保民众能够接受到最为纯粹的艺术文化;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播形式,进而在保证纯粹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当代人们对于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无尽追求。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扩展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程度,从而促进我国艺术信息的进一步发展。
1.2 艺术信息传播根植于本民族和本地域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艺术信息已经不能再固步自封,而是应该积极融入到现代新媒体的发展模式中。民间艺术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势必要借鉴现代艺术发展的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与现代艺术文化相融合,得到现代人的认可。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适当的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艺术节,招商引资、广交朋客,吸纳资金,让民间艺术信息的产品融入强大的市场经济浪潮,获得青春的活力。
1.3 艺术信息传播根植于校园教育
就现实情况来说,要想能够很好的体现当今艺术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注重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这是因为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校园中,都可以蕴含有艺术文化的影子,其中不仅仅蕴含着文化的底蕴,同时还可以承载着我国的艺术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当高等院校的教育和民间音乐艺术紧密结合,意味着当地极为注重民间艺术的发展。
就现实情况来说,我国的艺术信息的变化并不快,这是因为其中牵扯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努力。为了能够进一步保护新媒体时代下艺术信息的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又或者是民间的群众,都需要形成一种非常顽强的团队力量,进而构建全方位的民间艺术信息。
2 数字新媒体发展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艺术信息的进步。
2.1 数字媒介的传播特点
2.1.1 艺术传播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介进行艺术传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大多数的时候,人们被动的阅读他们所观看的内容和相关的信息,但是没有办法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人们通过网络传播就可以随时的关注自己的艺术形式。
2.1.2 艺术传播的主动性
就现实情况来说,人们主要是主动地获取艺术信息。对于这些受众人群来说,他们只需要打开相关的信息渠道便可以理解艺术,使得受众人群必须在艺术信息传播中?于主动的角色,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可以发现,艺术信息无处不在,总是主动地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2.1.3 艺术传播的参与性
在过去,人们对于艺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程度是比较低的。因此,我们不仅主动的探索和寻找艺术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的通过电子邮箱进行艺术交流,甚至是通过数字新媒体进行交流也是方便快捷的。
2.2 数字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数字媒体自身是有着特殊性的,让其成为传统媒体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无形中使其成为传统媒体加快更新观念运行的步伐。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这场变革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3 数字新媒体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就现实情况来说,在我国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艺术信息与新闻的传播也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的内在机理关系。
2.3.1 使新闻的即时传播成为现实
信息传播主要就是指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者事实,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新的新闻和信息是构成要素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等原因,传统新闻信息往往是滞后不畅的现象,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
2.3.2 单项传播转为双向交互传播
结合文献[2]的研究可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数字媒体传播方式的路径是具有单向性的,受众是没有办法利用这些媒体对传播者进行反向信息的传播。网路使双向交互方式的传播成为可能性。数字媒体可以全方位的对信息进行传播,全方位的提供新闻信息。因此在全面多元化的分析中,信息的传播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2.3.3 多元化的艺术信息传递方式
数字媒体集中了所有的传统媒体的模式。可以形成文字、声音、图像、图表等为一体的传播的单元模式,构成了多媒体信息的模式,让人们能够接受和习惯性思维的逻辑。也更加符合人们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因此可以发现,我国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因此要想能够深入分析我国的艺术信息,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2.3.4 数字媒体能够适应不同个人的需求
虽然每个人对于艺术的需求不同,但是这不会影响他们对于艺术信息的追求。就现实情况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独立的愿望重视受到共同环境的塑造和规范的,这也是大众传媒的基础。由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的艺术生活,将眼光转向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因此,网络满足大众共同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部分人的个人化需求。
3 防范数字新媒体对不良艺术信息的传播
3.1 加强对数字新媒体艺术信息的监控
数字媒体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升级和活力,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加强数字媒体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加强发展建设,规范网上行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数字媒体艺术信息的真实性,强调立法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对数字媒体中不良的艺术信息进行筛选,防止各种网上违法行为的发生,确保网络的健康发展。
3.2 提高艺术信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对于当今的艺术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应该坚持对正面宣传的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当前艺术事业的根本任务。数字媒体的变革都是随着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是现实社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写作是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新媒体; 对台广播; 技术更新
当前,以手机电视、互联网络为代表性的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对广播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传统广播样式不积极应对,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技术与观念上的更新,则必将会被新媒体形式所淘汰。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传统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其提供新的、更加多样的信息传播途径,使听众获得良好的视听享受。
1 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对台广播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广播样式,在新闻内容、传播观念、传播目的、传播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独特之处。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双刃剑”作用体现的十分明显,比如新媒体应用以前的对台信号垄断优势、中短波信号发射特征、台湾民众的网络普及水平日益提升等诸多原因,使当前的对台广播面对新媒体时的劣势更加突出,但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对台广播的技术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1]。
现在,我们可以针对海峡之声电台一档栏目的调查窥见广播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新闻频道于2010年2月正式启动了《夜航船》节目,它以情感谈话为主题,在大陆是调频播出,而在台湾地区则是以中短波的方式进行播出,开播后不久便引起了两岸民众的极度亲睐。除了节目内容的优势特征之外,很多人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节目的收听和互动。据调查显示:大陆地区的听众主要是中青年群体,其年龄在16~35岁,站到总听众的90%,其中87%的听众是采用手机媒体进行节目收听的,只有7%的人选择传统的收音机媒体,而其余的人则是通过MP3、MP4、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形式收听节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93%的听众采用新媒体来收听这档栏目,很难想象年轻人会拿着传统广播收听节目,对于他们而言,收音机仅仅是手机、网络、MP3等设备增加一个应用功能而已。然而,针对台湾地区听众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岛内热衷于该节目的听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占到总听众的85%,年龄大致在40岁以上,而且也大都是采用传统收音机进行收听的,其次才是网络、车载等。为什么针对同一档广播节目,听众之间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别呢?
目前,大陆采用短波的方式进行对台广播活动,虽然也有一些大陆广播电台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调频播出部分节目内容,但这些节目或者是大陆地区的对台频道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当前针对台湾地区的中短波广播对听众尤其是年轻听众的吸引力非常小。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台湾地区的广播听众进行了一次节目调查,结果显示:收听大陆广播的台湾听众群体中,年轻人非常少,一方面是由于中短波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也与台湾地区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了解新闻信息的习惯转变有关,因此,两岸地区的听众会针对同一档广播栏目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给对台广播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台广播必须快速实现与互联网络等新媒体形式之间的融合,更新技术水平和传播观念,从而突破传播渠道的局限,提升节目的视听效果以及台湾地区听众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其最终的传播效果。
2 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2.1 做好在线广播,吸引岛内的年轻听众群体
正如上文所说,当前我国的对台广播主要是通过中短波进行信号发送的,这种严重滞后的“硬件”技术,极大地影响到其在民众之间的公信力以及收听率的提升,然而,通过网络广播技术或者是广播渠道则可以带来技术上的提升。台湾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3月发表的《2010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中详细指出,到2月为止,台湾已有1622万的上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2%。由此,台湾地区传统的广播电台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站,比如飞碟电台、佳音电台、好家庭古典音乐电台、渔业广播电台、大汉之音、绿色和平电台等等,都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的实时传播。广播电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电台的出现不仅延展了广播节目传播的范围和类型,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其收视率[2]。
在大陆地区,很多对台广播机构也开通了网络电台功能,使广大听众也能够在线收听广播节目。比如目前传播范围比较广的海峡之声网,与台湾地区的二十多家网站连接。根据听众IP地址提供的信息显示:海峡之声的听众大部分来自台湾地区。目前对台广播在调频播出方面仍然受到诸多的技术限制,但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与广泛普及,则可以打破这种技术障碍,尤其是在线广播是是突破障碍的一种最主要的渠道。
2.2 关注对台广播数字化的发展潮流,加强与台湾地方电台的合作
数字化广播起源于欧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DAB(数字音频广播)和DMB(数字多媒体广播)两种形式。台湾地区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数字广播的推广,但由于数字广播不仅需要电台部分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号发射台的改变,而且还需要听众拥有数字广播的硬件设备,因此,其推广速度非常的慢。但是对于广播媒体未来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台湾的相关部门早已作出明确肯定。现阶段,对台广播应当紧跟数字化广播的发展趋势,从硬件设备、技术条件、人才资源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应变准备。当前,在台湾地区无法设立调频发射台,但是却可以制作专题节目,购买岛内的广播时段免费的进行内容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台湾地区的电台进行合作,建构策略联盟或者是联播网实现对台广播节目的顺利落地。比如海峡之声已与岛内中南部诸多中小型电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早期的联合采访、节目置换到当前比较长期的两岸广播协作网等。未来,随着对台广播技术水平的提升、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与大陆电台合作的日益紧密,对台广播将逐渐实现数字化的节目内容,为此,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3]。
2.3 借助网络媒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广播服务
随着对台广播未来网络化、数字化的发 展趋势,其网站除了能够实时传播广播节目以外,还应该根据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节目内容服务。目前,对台广播中的大部分广播网站不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不仅页面设计粗糙,而且也缺乏有效的互动环节,尤其是无法了解听众的意见。这里面既有媒体从业人员传统意识的限制,同时也有技术水平匮乏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对台广播必须找准定位,发挥对台新闻产品“专、快、深”的特征。“专”就是强调权威性,要求网站突出两岸关系,不应该求大而全;“快”就是对台广播新闻的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加快新闻资讯的传播速度;“深”就是请有关专家对两岸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与台湾地方电台进行连接。其次要立足于电台节目内容,增加网站特色产品和服务,比如对台广播既可以为广大听众提供节目的下载服务,而且还可以根据听众需要,将相关内容发送至他的邮箱或者是手机中。最后就是要健全网络调查机制。对台广播的节目编辑可以根据热点新闻,设立相关的调查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岛内的不良舆论。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完善调查系统,对听众群体中的调查者有所回馈等。
总体来说,新媒体为对台广播的技术更新以及收视率的提升带来了重要影响,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节目和硬件设备的更新;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新媒体的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从而使对台广播更好地入岛,发挥两岸和平统一的“催化剂”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剑文.网络调研是对台广播入岛调查的新手段. 中国广播,2007(9):37-40.
篇7
关键词 新媒体;影视传播;传播途径;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21-01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发展到今天,其受众群体依然庞大。传统媒体较之于新媒体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之处。新媒体指的是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也包括博客、博客等。综合来看,新媒体的概念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变化,重要是与网络相关的延伸,都可将其归结到新媒体中。在数字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一些新的影视形式在不断涌现。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宽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的出现,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一些新媒体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强占传统影视传播产业市场,改变传统思维方式,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革新影视传播思路,是现阶段影视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分析
与传统媒体固定的传播载体相比,新媒体拥有更多的传播载体可供选择。传统媒体在影视传播方面,其传播载体基本都是固定的,如电视机、电影院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多样化,在影视传播方面,其传播途径由固定转为移动,去传播方式由强制传输转为互动传输,其传播内容反馈方面,由事后反馈转为实时反馈。总体而言,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基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所有的新媒体都是与网络相关的延伸,信息化网络成为新媒体传播最主要的载体。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都必须通过连接网络达到传播效果。传统媒体的影视传播途径相对固定,只能透过院线或者购买光盘等方式实现传播。新媒体传播的途径的多样化,使影视传播不再局限于外部环境,可以从手机、网络等多种媒体实现影视传播。另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个性化影视作品蓬勃发展,有代表性的如微电影等,个性化意识的逐渐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改变,普通受众对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需求,更开始注重参与。影视作品的制作从专业化向大众化发展。
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分析
现阶段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要有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途径融合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与受众的高互动化。新媒体依托网络技术,在数字领域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比如数字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信息接收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就影视传播而言,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途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移动终端方面,受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影视作品,也使影视作品传播的广度扩大。
2.1 传播途径多元化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供受众选择的方式多。传播途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线性单向传播,其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信息,受众被动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这在影视传播中的表现是,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可以实时与其他人评论作品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动态的传播方式,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与改进都是极为有利的。
2.2 传播途径融合化
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的出现,实现了传播途径的融合。信息网络作为媒体传播的桥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分工和界限,催生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其具体表现在可以再网上收看或收听电视广播节目,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影视作品等,新媒体传播途径的融合是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巨大优势。
2.3 传播行为个性化
新媒体使信息不在是固定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个人意愿或观点的表达成为可能。其在影视传播中的具体表现为微电影的传播等。个性化在充分表现的同时,难免会带来诸多问题。不良信息、不健康信息或视屏的,对保护个人隐私、净化传播内容带来了挑战。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新媒体传播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对受众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提出了更好要求。
2.4 传播速度实时化
网络直播的普遍出现,使信息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是传统媒体不能相比的。传统媒体在节目播出之前,要经过前期制作与后期剪辑环节,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而且节目的播出有延迟性。新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现场直播所需要的技术成本与资金成本直线下降。但是,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实时化也有很大的弊端。媒体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在网络直播中,一旦出现失误将不能及时弥补,这也是网络直播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2.5 与受众的高互动化
与受众的实时互动是新媒体独有的特点。依靠网络技术,新媒体在传播中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传输。使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接收受众反馈,在得到实时建议的同时,更拓宽了信息来源。受众可以很方便地对新闻进行个性化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新闻,成为新的信息来源。与受众的高互动化在影视传播中的具体表现为弹幕。目前几乎所有的视屏网站与手机视频工具,在观看影视节目的时候,提供弹幕功能,方便受众直接交流,或给影视作品提出意见。
3 手机电影发展
手机短片在手机成为一种媒体之后才在真正意义上出现。网络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成就了手机短片。手机电影是手机短片的一个重要部分。手机电影是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电影形态,手机电影也是电影在诞生一百多年后发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手机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占领电影受众市场,并成为电影产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手机电影的表现方式、接受方式、创作方式等各个方面,均颠覆了传统意义的电影制作模式。中国的手机用户量超过七亿人,手机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免费模式是手机电影的最大亮点。虽然,手机电影还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屏幕尺寸,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显示技术、手机摄像、数据通讯能力的综合发展,使手机在影像创作和播放领域的功能全面整合,手机使用者既创作个人纪录片、剧情短片、个人视角的新闻,也成为这些影像作品的消费者,手机技术延展了摄像机和显示器在生活中的便携性,将以上两种设备的功能加以整合,令消费者卷入影像消费的互动中。
篇8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方面而言,手机信息传播经历了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手机的通话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这也是手机最早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业务的兴起使手机开始向大众传播媒介迈进,当前手机媒体已经成了新闻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但同时,它本身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为此,本文就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特点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实时性
手机的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再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全世界的一体化,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在最大的程度上与他人沟通与交流。同时,凭借手机的“移动”随意性,使得手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主流通讯工具,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机场,无论是居家,还是旅行,处处都有手机的身影。此外,与传统媒介新闻相比,手机媒体在使用上的方便性更为明显。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新闻,省去了买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站的步骤。可见,手机新闻选择的或然率与传统媒介新闻比较而言,具有一定优势,更为快捷方便。
(二)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
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手机也在逐渐的开发自己功能来替代传统媒体的一些记录传播方式,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大多数手机媒体用户选择手机报或手机电视作为获取新闻的渠道,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便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方面的考虑,他们把手机媒体当作忙碌生活的调味品,利用在公交车、地铁、电梯中的小段时间来完成对信息的获取。此外,手机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使传播与接受。那些具有突发性且时效性强的事件的传播,都能体会到手机媒体的优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必上网,也不必看电视,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了解到最新的情况。
(三)新闻信息互动效果明显
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与受众的有效、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多听听受众的心声,从而留住受众。近年来,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短信平台”、“短信参与”的字眼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手机短信在运用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暗示了手机媒体在提高受众参与、加强传受双方互动方面的巨大潜力。手机媒体自身在新闻信息的同时,通过鼓励受众以短信方式参与评论、答题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新闻传者与新闻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加之手机媒体新闻信息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新颖的形式帮助手机媒体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二、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途径
(一)加大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当前,由于手机体裁短小、语言简洁等特点所造成的手机媒体新闻信息内容的简略,已经成为制约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要了解新闻事实的详细信息,单纯依靠手机媒体提供的浮光掠影般的“概况”,显然是行不通的。为此,对于手机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而言,要以内容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为不同的受众制定不同的信息服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有利于手机媒体争取受众。手机媒体只有在内容上下功夫,使自己的信息短、新、深,用有限的篇幅提供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量,才不会在新闻信息传播的战场上输给其他媒体。
(二)改善管理,发掘受众潜力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手机媒体只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发展思路和运作模式,才能更好地使自身的内部环境得以优化,整合自身资源,求得独立发展。为此,应该切实加强对手机媒体传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传播行为,保障其生存与发展。同时,吸引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短信评论,可以提高受众对所订阅的信息的关注程度,完善传播链条;鼓励受众发送自己拍的手机图片参与新闻图片的选登,既加强了传受双方的联系,也为手机媒体拓展了新闻来源的渠道。由此可见,每一种新闻媒体,只有充分地重视受众,切实地为受众服务,真诚地欢迎受众的参与,才能使其自身发展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与其他媒体进行良性互动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其业务开拓与普及仍处于起步阶段。手机媒体同样没有完全脱离其他媒体而成为独立自主的新闻信息传播载体。在信息来源方面,手机媒体离不开其他媒体的“信息支持”。因此,手机媒体需要与其他媒体的良性互动,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才是其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的互动空间很大,但是,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它们之间互动合作所带来的好处都是毋庸置疑的。例如:报纸开设短信平台、广播电台在节目中设置短信互动话题、电视台开辟专门的短信通道供观众交流与互动等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的良好开端。
篇9
关键词:文化折扣文化接近网络传播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注视同一个文化符号、分享同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原貌呈现,并且其更新也具有了即时性。比如现在谈到美国,人们不再只注目于其标志性符号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是万宝路,在经历了星巴克与嬉皮士的风靡时代之后,与奥巴马、金融危机并肩而行的是一股“美剧热”。
美剧从引进到风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之前在国内的收视败北到如今的引领,究竟是什么让美剧能够一跃成为受众的新宠?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电视时代:遭遇滑铁卢
在此,我们以《绝望的主妇》为例。这道美国所推的文化“主菜”曾经在多国收视率极高,被誉为“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而2005年在国内的收视率仅为0.4%,完全不及同时期播出的韩剧所拥有的良好收视率。现实效果与预期理想的差异,以及之前《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剧的“碌碌无为”,似乎都昭示了美剧在国内市场的无可作为。
根源: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和语言被公认为是最能抵消外来电视节目影响的两项因素。主要由于电视传播所面对的是国家和地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民众,多具有传统和保守的意识形态。
首先,“文化折扣”的现象造成难以解读美剧魅力。“文化折扣”指根植于某种文化的节目文本,可能在某种环境里具有吸引力,而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减弱,因为受众会发现很难认同文本所论及的事物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正是由于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受众很难适应美剧中原汁原味的幽默、刺激、大胆和跳跃性;另外在价值道德、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加上脱离了美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美剧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很难被大范围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本土文化“滤镜”的存在导致价值道德判断的差异。本土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语境使得受众在理解文本之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倾向性,这在受众理解、接受和处理文本的过程中起到了“滤镜”的作用,受众会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由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而理解和对待异域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呈现的生活产生偏差性理解。比如儒家文化、家庭亲情观和个人隐私意识的影响往往可能让国内受众在对同一件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产生与美国观众大相径庭的效果。
再次,内容的删减以及配音技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电视台引进美剧进行播出的时候,多会自主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比如删减性色彩的画面、有所保留地翻译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另外,很多拙劣的配音技术音调失真、节奏和画面不搭调,使得美剧原有的风貌大打折扣,受众观看时感觉到困惑和难以忍受。
相比之下,先入为主的韩剧成为劲敌。在美剧进入受众市场之前,韩剧就已经成功地打人中国市场,《大长今》、《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剧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波韩流,不仅家喻户晓,也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相比而言,时髦靓丽的美国主妇不折不扣地输给了婆婆妈妈韵韩国主妇们。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两点:
首先,韩国在文化上的接近性。韩剧能成功打人中国市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在心理上的接近。例如,《看了又看》中提倡的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家庭伦理观念是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而他们的生活习惯、礼节礼貌、集体意识也很符合中国人的行为模式。由于韩剧文本中所蕴涵的韩国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并以此为根基融于社会行为体系之中,因此两国在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上具有了相当的共通性,使得中国观众对韩剧文本和内涵的解读变得更容易、更深刻。
其次,风格的塑造适合电视剧模式。当电视作为传播媒体时,受众多是被动接受。他们观看电视剧的目的,多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打发时间,观看也往往呈现出无意识的伴随状态,比如同时在谈话、进食、做家务或是打瞌睡,他们需要的是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不需要运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剧情。韩剧在传播上为受众提供了特定的模式,比如剧集长、情节发展缓慢、温馨、家庭氛围浓厚,非常适合主妇们通过电视观看。以至于其风格作为一种标志性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与接受,为进一步占领中国电视市场这片蓝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信息时代:涅槃重生
20世纪末互联网的盛行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所特有的自主性、即时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中的各种边界,便捷了跨文化传播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的差异性在这里被淡化和忽略,受众更多的是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网络技术所赋予受众的自与细分出来的受众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以2005年《越狱》的网络传播为起点,《绝望的主妇》、《英雄》、《迷失》等美剧重整旗鼓,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涅槃。
传媒革命带来了接受行为的转变。用互联网来传播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主要依赖的是受众自主下载或是在线观看的方式,这种点对点的形式好比自助餐的模式,观看者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掌握播出和接受的权利。而借由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的特性,摒弃了之前存在的时差干扰。受众不仅可以打破频道、节目播出时间表的限制,甚至能完全远离电视——受众不再娱乐致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传播中具有了主导权和能动性,这使得他们乐意并且着迷于这样的传播方式。
分众之后,网络受众的特征。如今媒介形式多样化,受众从被动接受模式化、同质化的信息到可以主动获取,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网络的繁荣、其他新媒体的出现更使得媒介竞争尤为激烈,受众有了极大的自主性,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兴的技术革新肢解了大众,出现了分众的局面。
报告显示:国内25岁以下网民占49.9%,18-24-岁的网民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比例(30.3%),学历多为高中或高中以上。
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文本得以解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可以勾勒出大陆美剧迷的标准形象:大中城市的18~30岁的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高校校园网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
在内部文件传输迅捷的网络系统,让走出家庭生活氛围的学生迅速成为网络影视资源的重度依赖者,而从家用媒介——电视观众队伍中剥离。这是没有机会接触网络的人无法拥有的娱乐体验,也是美剧迷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另一部分已毕业的年轻人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在闲暇时间里追求刺激和消遣。这都使得美剧具有的原始魅力能够充分地被受众解读。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回避了由文化差异而来的“水土不服”。
网络传播群体的形成壮大,“美剧热”给予了受众身份的归宿感和忠诚度。借由传播方式而来的分众战略为美剧占领了网络这片“影视剧”不曾涉及的蓝海,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参与这项被贴上时尚、新奇标签的收看运动。而互联网上的BBS、博客等讨论组,官方网站、贴吧等聚集地为美剧观看者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受众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组织。而且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会有定期的聚会。这不仅使他们的“美剧迷”身份有了很强的识别性,在心理上也具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对美剧的忠诚度。
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分众化;类型化;音频节目
新媒体时代,随着4G的普及与5G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丰富,数字技术改变了传媒生态。传统电台以实时广播为特色,在新媒体内容的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在传播互动、传播范围和传播时效方面,与移动互联网媒体存在着显著差距。传统电台纷纷在移动音频平台谋求突破,而分众化与类型化传播显然是音频节目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
一、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改变了广播媒体的传播途径
新媒体时代,正不断改变广播媒体的传播途径和接收方式,各种科技产品被嵌入到音频节目接收端。21世纪以来,随着汽车在中国城市家庭的普及,调频广播成为广播新宠儿,很多人都选择在车上收听广播。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接受音频节目的方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大都是通过智能手机的方式,而且可以实现自主化选择节目。而随着汽车的智能化以及车联网的逐步普及,很多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都可以点播音频节目,人们在车上打开传统收音机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些新媒体方式,将广播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彻底打破。这其中既有对传统广播的挑战,也有对音频节目的机遇,借助新媒体网络,传统广播“新媒体化”后的音频节目可能随时随地服务受众,且不再受电波发射功率和收听范围的限制。
(二)新媒体改变了广播媒体的受众群体
传播途径的巨变,也不断改变了接收人群的数量与质量,同时传统广播实际到达率正在逐步收窄。尽管通过增强覆盖可能会保障一定听众数量,但广播节目大都仅在一个频率进行播放,相对于互联网而言限制太强。而通过网络,用户能随时随地对自己喜欢的栏目进行选择,并保持收听连续性,能更好地塑造忠实的用户群体。于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的受众群体不断涌现。比如以前听综合类广播节目的以中老年受众为主,听音乐类广播节目的以青年受众为主,这主要是由收听的时间、空间等决定的,抓住了这两类人群,几乎就抓住了全部受众。而如今,大量学龄前儿童受众涌入音频节目收听时长,这是由于孩子的父母担心儿童的视力受到视频节目影响,代替他们选择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但是传统广播中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节目却并不多,以至于他们只能选择一些互联网公司制作的音频产品,其中就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内容,很可能对少年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改变了受众的收听习惯
传统广播收听,有其伴随性和延续性的特点,以前的很多受众经常会选择每天在同一时间收听同一档节目,我们通常会将其称为收听习惯。而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收听习惯随时有可能被打破。如手机导航APP广泛应用后,大家在车上收听广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当开车前往一个不熟悉的地点时,几乎完全要依靠导航,无法收听广播。很多出租司机以前是日间广播时段的忠实受众,但他们目前由于需要留意收听打车软件的派单,所以也几乎不再收听广播。就是这些细节的改变,使很多受众的收听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
(四)新媒体改变了广播媒体广告经营方式
广告经营几乎是大多数广播电台主要的收入来源。传统的广播广告多以插片的形式存在整点、半点等固定时间段。这些广播广告多半有电台中的相关广告部门经营销售,根据客户需求制作。城市调频兴起后,广播广告也出现了冠名播出、特约播出等形式。但在新媒体时代,此前的广告形式则对客户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很多音频节目在上传新媒体平台时都会把前后的插片、冠名广告全部删除,即使不删除,受众也很容易通过拉动进度条跳过广告部分。于是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广告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些电台的广告也开始尝试植入式广告和节目式广告。植入式广告主要是在节目中对某些产品或广告客户进行推荐,但具有一定隐藏属性。节目式广告则是制作一期与普通广播节目类似的广告节目,节目中有主持人、嘉宾等,在节目中介绍产品,在节目前会加一句“以下为广告时段”的提示。但无论哪种形式,都算不上新颖,节目主创的获得感以及存在感持续走低,造成员工的创新动力不足,难以满足大众的实际需求,并没有结合新媒体对收听场景进行优化,难免造成品牌影响力下降和广告效果不佳的情况。
二、4G/5G时代音频节目的发展机遇
(一)由大众变为分众
移动互联网媒体主要进行点对点传播,特点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对于信息有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可通过多种途径。大众对信息差异化的迫切需求,使音频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分众化和窄播化。
(二)由准时变为随时
传统广播节目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而新媒体的优势是随时随地传播。这样能够合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同时还能将自己制作的内容进行上传,并且进行重播与回放。
(三)由完整变为碎片
在编排节目方面,传统广播节目对于完整性非常重视。板块性结构是大多数节目的形式,主要是将新闻、民生、娱乐等信息内容完整的为受众提供。而当下却更流行微传播、碎片化传播,它与移动端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相符,用户可以随时拿出手机点播。
(四)由受众变为用户
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新媒体开始不断渗透,并且不断改变着受众群的需求。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充分释放用户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并增强与其他受众和节目组的互动,因此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从需求的内容分析,通过新媒体生产和传播内容,从受众向用户逐渐转变,最终完成从受者向传者的蜕变。
三、新媒体环境下音频节目分众化与类型化的创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广播节目的品牌价值
新媒体音频节目只有精准的定位用户,才能对节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通过品牌树立,为媒体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及时获取用户的需求。节目策划者通过分析和处理大数据,对用户的喜好和使用习惯精准了解。通过精心策划和综合研判,将富有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推送给用户。随着不断完善的数据,用户能更好地体验精准生产的音频节目,由此使音频节目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延续。通过生产更多服务性和本地化内容,促进用户黏度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可充分考虑到时展的要求,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的融合创新进行思考。首先,要保证现有受众覆盖面,确保传统平台受众基数不变;其次,有效实现拆分内容多平台分发的要求,结合节目实际情况予以切割,进行互联网二次传播,而后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客户端进行碎片化的小板块传播,这样就可在尽可能的短时间内完成二次传播、多次传播、扩散传播;最后,重视打造“网红主播”,结合抖音、微博等互联网客户端,增加主播的曝光度和人气,以获得更多受众青睐,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相互引流,进而提升节目传播力。传统广播节目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与受众互动基本通过第三方微信平台开展,借助技术升级能有效实现良好的音视频互动,还能借助于设置打赏、点赞、投票等进一步提升自身功能,避免广播互动受到微博、微信的限制,从而能实现互动功能的多样化,与受众形成有效互动。
(二)实现分众化传播,节目生产更加贴近受众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往往更加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为此,需要广播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独特资源,在原有大众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分众化传播,打破时空限制,面向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受众,采取差异化手段进行同步传播,制作不同版本,结合各个分众化人群特点,满足受众细分需求。例如同样是介绍经典诗词《静夜思》的音频节目,如在传统广播中介绍,只能在有限的线性时间中选取适合绝大多数受众的内容进行播出。而新媒体音频节目则可以围绕这一首诗制作不同版本,如启蒙版、青少版、男生版、女生版等等,根据不同受众特点,挖掘周边内容,各版本既有共通,又各不相同,特色鲜明,也更加贴近受众。
(三)打造类型化音频节目,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
新媒体时代,用户可运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过去长篇大论的广播节目,对于新媒体用户的收听习惯已明显不能适应。为了使用户更易接受,音频节目应充分与碎片化的要求相结合,通过节目类型化发展,实现音频节目裂变式传播。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广播打造的融媒体产品《环球华人·人物志》,在策划初期就注重打造节目的类型化特点,打造讲述型声音纪录短片,以短小精悍的海外华人故事讲述为主要内容,突出音频传播的碎片化特点。而讲述型声音纪录短片这样的类型在传统广播节目中是不存在的,这样的类型完全是为了满足受众对讲述类内容的需求和碎片化传播方式“制造”出来的。此外,在传统类型化电台的运行中,由于制作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往往会比综合类电台节省更多人力,类型化音频节目亦是如此,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音频节目的专业化水准,同时降低制作成本,更能满足更多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具体操作中,也可在传统广播节目中,挑选出适合类型化传播与碎片化传播的内容,在对节目标题进行类型化改造后,在新媒体平台。通过这样的类型化传播,将使受众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