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网范文
时间:2023-03-27 01:1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保障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三个到位”打基础,为网络平台建设提供扎实的硬件保证
一是建设资金到位。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平台建设从资金上予以保障。去年以来,我市先后拿出2850万元改造新建社区工作场地,专门拨付150万元专项经费加强社区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市政府按每个服务所(站)每年1万元的标准,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安排工作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市政府每年还拿出部分资金,视各街道社区平台工作的实效给予奖励及经费补贴。
二是网络设备到位。首先为5个街道(乡镇)、15个社区配置了电脑、电视、触摸屏等信息网络设备,采用宽带方式与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实现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在社区同步。经过两个月的运行,在社区设立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此,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出资100万元,为100家社区配置了电脑、彩电等信息设备,社区配备了信息查询触摸屏,使我市基本搭建起了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化平台。
三是操作人员到位。我市面向全市下岗失业人员、退伍战士、待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公开选拔社区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特别是将微机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察。全市1588人报名竞争,经过业务笔试、微机操作考试,择优选拔录用12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8,并全部熟悉微机应用操作。工作人员上岗后,劳动保障部门还专门组织了三期微机操作知识、社区就业信息网使用等内容的培训班,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开发应用软件,为四级网络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一)形成四级网络组织体系。市劳动保障网络体系的组织形式分为四级,即以市中心劳动力市场为主,四城区劳动力市场为辅、182个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服务所(站)为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劳动保障城域网。
(二)通过城域网实现互联。由我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提供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一台V(虚拟专网)服务器,数据库作为全市的数据中心存储全市的社区就业信息,V服务器通过光纤连接到互联网,乡镇、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通过ADSL宽带或拨号上网的方式连接到互联网,然后通过市中心的V服务器认证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内部网。
(三)开发社区信息平台专用软件。我市开发了社区平台专用信息管理软件。各级劳动部门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网进入社区数据库,查询了解所属社区每一个人的相关信息。各社区可通过市劳动力市场的V服务器进入劳动力市场内部网,运行软件,将相关信息录入存储到市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库中。同时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网站下载最新的就业信息和政策法规,通过彩电或触摸屏向社区居民公布,或者由社区信息员将劳动保障信息送到居民家中,以实现全市信息的共享。同时,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的应用整合了分散的信息资源,促进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加强。
三、“五项服务”进社区,使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功能
(一)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础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从去年开始,我市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情况进行了普查、登记。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逐门逐户将18.5万份调查表分送到辖区每户居民手中,一户一表一卡,对社区居民的就业状况、培训就业愿望、经济状况以及享受城市低保情况等进行了登记,并建档建卡,纳入市劳动力市场信息数据库统一储存,全市共享。
(二)实现对失业人员社区网上服务。去年,我市将花园西路和青山湖两个社区确定为失业人员社区管理服务试点,将失业人员的管理、享受失业保险的按月审核、党团关系、计生服务等职能交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经过试点很受失业人员的欢迎。今年,利用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将市直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开始全部移交到各社区,这样做既方便了失业人员,又强化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三)及时传送相关信息,促进岗位信息与求职者实时对接。一是及时传递最新劳动就业政策信息。今年以来,市网络向社区居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101个,每天滚动播放10次,社区居民有5万人次收看了政策。二是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共享作用,及时提供市内外就业信息。截止到10月底,全市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共开展各类“社区就业招聘会”活动281次,3.3万人次参加,推荐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786人,登记免费培训2142人。各社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集体参加今年9月28日全市劳务集市,就帮助20__余名下岗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用工协议。三是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办社区就业实体112个,家政服务队16个,治安联防队32个,社区 卫生保健站12个,各社区还通过承包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保安、保洁、家庭护理、搬运、装修、清运垃圾等服务性岗位,使5000多人实现了就业。
篇2
一、总体目标
到年月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联系和监控管理平台,保障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两网化”管理的内容
“两网化”管理分别指“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
(一)“网格化”管理是指根据以镇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一网格至少配备1名劳动保障监察员,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包括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
(二)“网络化”管理是指在网格化监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汇集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用工信息数据库,同时,在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中整合开发运用具有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主要功能的劳动保障监察监控管理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网格”监察体系。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试点的意见》(琼人社发200号)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镇两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全市建立一、二级网格14个,其中一级网格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二级网格的划分以镇为单元划分,全市共划分12个镇和兴隆旅游经济区二级网格,共计13个二级网格。
(二)建立“网络化”监察体系。充分利用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平台,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以及各镇二级网格进行联网,依托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进行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监察。
(三)落实人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意见》(琼人社发200号)要求,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全市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13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29名(其中,市一级管理平台3名,其他12个镇、兴隆旅游经济区各2名)。专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应从回我市报到未就业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中统一组织考试,择优招聘。招聘的专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列为全额拨款专项事业编制,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列为公益性岗位人员。
(四)落实工作设施。一是为各级网格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依托“金保工程”二期建设监察管理信息系统;二是为二级网格提供必需的工作场所(成立劳动保障监察站、办公地点设在镇政府)和配备适用的交通工具。
(五)落实工作经费。“两网化”管理工作经费、人员及装备经费纳入统计财政预算,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支出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除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外,应积极配套资金,确保工资待遇的落实,稳定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全面覆盖和动态监管。
(六)建立基本数据库。以“一户一档”方式采集网格内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信息,建立网格地域内用人单位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逐步形成全市用人单位网格化管理数据库。
四、工作职责
(一)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职责。
1、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对辖区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
2、设立镇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指导镇设立社区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
3、负责对辖区内网格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上岗培训、工作部署和业绩考核等;
4、落实两级管理网格的工作人员,协调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的办公经费、各项待遇以及工作装备和设施;
5、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维护;
6、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全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电子信息档案和基本信息数据库;
7、负责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的管理;
8、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提供必需的办公条件。
(二)镇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网格职责。
1、建立辖区内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电子信息档案;
2、对辖区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并上报有关情况;
3、协助、配合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等工作。
4、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
5、反映、传递辖区内用人单位的违法信息和劳动者的检举、投诉;
6、采集网格内全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并以网格为单位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档案;
7、协助、配合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有关工作。
(三)专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职责。
1、对所负责的网格内的用人单位进行监管;
2、对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3、依法处理所负责区域内的劳动举报和投诉案件;
4、做好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四)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职责。
1、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2、反映传递群众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
3、反映群众对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加强劳动保障工作的建议、意见和要求;
4、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员开展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处理等监察业务;
5、及时采集和维护辖区内各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基本信息,全面掌握各用人单位在用人管理、工资支付、劳动标准、社会保险等方面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制定网格化网络化工作实施方案,划分网格,建立工作机构,成立“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人员、办公场所和设备设施配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面推进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
(二)启动阶段。积极做好专职劳动保障人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的招聘和业务培训等工作,确保月底前到岗到位;财政部门应确保“两网化”管理工作经费、人员及装备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全面启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网格化管理,完成建立网格、健全制度、划分区域、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等基础工作。
篇3
一、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是指以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所为依托,将劳动保障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各网格的人员、职责和任务,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数量、用工人数、合同签订、参保、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情况,对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非法用工,瞒报漏缴社会保险费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可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实现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劳动保障特别是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监察管理全面覆盖和动态监管的目标。
(二)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
由于我市目前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企业转制的关键时期,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存在力量失衡、作用缺位等问题。
1.企业在劳动关系格局中处于强势,并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些企业经营者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无视国家劳动法规政策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忽视职工的合法权益,把职工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少中小企业主的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手段陈旧,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尖锐,劳动争议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2.职工在劳动关系格局中处于弱势,难以体现主体地位。由于职工在劳动关系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部分职工劳动技能单一,就业领域狭窄,在资方与劳方的对垒中处于下风。一些职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为保住岗位,往往对企业侵权行为采取无奈、隐忍、弃权的态度。企业利益驱动和劳方的被动退让,加剧了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失衡。
3.政府作为企业劳动关系的干预力量,影响力有待强化。从现实情况看,有关部门过度重视地区经济发展,忽视职工权益维护,对劳动权益受侵害问题反应迟钝、冷漠。同时劳动仲裁效能低下、劳动监察缺乏威慑力。另外,我市劳动监察执法人员不足问题突出,难以深入实地调查解决大量的职工投诉案件。
(三)开展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建立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制度可以逐步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劳动保障维权工作机制,可以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监察监管范围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提高劳动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劳动保障长效管理机制,工作模式从被动反应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劳动保障监管部门能更快掌握主动权,从而将劳资纠纷等案件解决在苗头,而不是等到劳资双方行为过激后赶来救火。
其次,使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监察执法更加贴近企业和职工,发现劳动纠纷和违法行为,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能极大的方便劳动者,畅通了诉求渠道,让劳动者能在家门口投诉劳动纠纷,让劳动者能很方便的维护自己的应得利益,真正将劳动争议化解在源头与基层。
再次,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解决了劳动保障尤其是劳动监察人员不足的问题。我市劳动监察员人数较少,劳动监察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放在劳动监察大队,多数劳动监察案件也均由劳动监察大队处理,柳市社保所虽然设立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柳市办事处,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执法权,维权能力十分有限。近几年乐清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保障案件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仅依靠劳动监察大队现有的人力已不能完全满足全市的劳动监察工作需求。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的平台作用,在各基层所建立劳动监察中队,同时通过逐步对镇一级和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管人员进行大力培训,增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扩充劳动保障的人员数量,借此进一步增强我市劳动监察工作的力量。
二、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
(一)编织起一张密集的劳动保障网格化网络。我市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依托现行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进一步加强各级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以网格为单位,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都有设立综治中心,内设民事劳动调解中心;在各村居和社区基本都有社区服务中心,内部也设有矛盾纠纷调解岗位,一般由村委成员担任。网管化管理将依托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所平台,聘请镇村两级相关人员担任专职监察员或兼职协管员,将本辖区内各乡镇综治中心和村级网络连点成线,把本辖区内的企业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分片、定岗、定责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劳动保障网格化运行机制,而劳动保障大队则将各条线连成整体,统筹监管。由此形成了以乐清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为龙头,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站所为骨干,专职监察员和兼职协管员为基本力量的三级工作队伍。各级工作人员分头把守,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将劳动纠纷化解在基层。
(二)做好网格化管理相应的制度建设。应做好网格化管理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三级网络的工作人员职责和责任落实制度,走访登记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报告制度及业务培训制度等。同时,加强对网格内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实行红、黄、蓝、绿四色分类管理。如对有重大和较大劳资矛盾的企业分别挂上红、黄预警信号,进行重点监控,发现劳资纠纷隐患,第一时间上门督促并跟踪调查。
三、落实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的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制度,是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对于我市来说,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尤其对基层站所和乡镇村居一级来说,更是全新的工作挑战,上级主管部门应做好基层劳动保障所和乡镇村居的培训指导工作,让基层工作人员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
(二)精心组织,措施到位。要按照“网格、经费、人员、基本条件”四到位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一是认真分析当地用人单位数量、分布状况及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网格划分;二是争取市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明确协管员等的经费来源和标准,保证经费落实;三是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力争人员尽快进入工作岗位;四是落实协管员工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工作设备,保证协管员具备基本工作条件。
篇4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各计划单列企业:
目前我市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其供养直系亲属的救济费标准,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企业普遍反映按死者本人标准工资待遇偏低、且不易操作。经研究现就有关救济的标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根据供养直系亲属的人数分别给相当于死者本人工资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救济费。“死者本人工资”指按死亡时全市最低工资为标准。
二、所需资金仍在原渠道列支。
三、本通知自2001年1月起执行。
篇5
一、工作目标
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目标,在已建立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充实村(社区)的劳动保障监督员、协管员网络队伍。科学划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管理和执法监督责任区域,把网络延伸到村(社区)和规模企业一级,逐步建立起“一级执法,二级监管,三级服务,四级网络”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依托现有的省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和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对比和动态监控,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工作内容
(一)建立网格
按照“每个网格内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200家,工业集聚区可按企业用工人数不少于10000人划分为一个网格”的要求,街道劳动监察设1个大网格,以村(社区)为一个网格,整合成20个小网格,帮助规模上企业建立劳动保障工作室,形成由大、小网格编织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全街道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体系。
(二)落实人员、场地
按照区里的要求,街道大网格由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人员担任网格责任人。村(社区)劳动保障小网格原则上由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担任,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进行选调,可以从村(社区)两委干部、调解委员会成员和大学生村官中选聘;企业劳动保障员根据企业规模,可从人力资源管理或工会办公室人员中聘任。在场地上,街道、村(社区)设立劳动保障办公室和接访室,便于群众来访投诉举报;要配备必要办公设备,便于与市、区、街道联网,形成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络。
(三)明确职责
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要加强对网格内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及时受理并调处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完成日常巡查、书面审查和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劳动保障协理员主要负责实时采集和反映网格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为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管理提供帮助和服务,并调处劳资纠纷;企业劳动保障员负责报送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材料,对企业内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费缴纳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自查,防范和及时化解企业内发生的劳资纠纷。
(四)完善制度
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工作程序、监督考核、信息报告和人员管理等内容。特别要完善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考评制度,将考核、考评结果与其奖励挂钩。
三、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阶段
街道办事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启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11月底前完成监管网格划分,落实网格监管人员,连同实施方案上报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二)实施培训阶段
2010年12月15日前,街道办事处制成辖区内网格分布示意图和人员配置列表,将完善的各项制度在工作场所上墙公布。并组织开展一次对全街道网格内的劳动保障专(兼)职监察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和企业劳动保障员的培训。劳动保障协理员对网格内的用人单位以“一户一档”方式采集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动态电子信息档案,逐步形成全街道用人单位网格化管理数据库。
(三)总结提高阶段
2010年12月底前,街道办事处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进行总结上报,全街道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全面运行。街道办事处将对村(社区)、企业单位网格具体实施情况组织考核验收,其结果作为街道综合考核的依据之一。
篇6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以构建覆盖城乡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为目标,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模式,实现监察执法重心下移、监察执法过程前提。推进网格化和网络化工作模式,加快建立监察维权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建设,提高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规范执法行为。
主要任务是:
一、进一步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河北省举报查处劳动保障重大违法行为奖励办法》。制订《河北省用人单位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暂行规定》等制度文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资金投入力度,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
二、建立健全维权执法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日常巡视检查和年度书面审查制度,依法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纠。以加强对侵害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基本权益严重的重点行业和中小型非公有制单位为监督检点,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监管的同时,突出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纠正和处罚力度。着力建立完善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并实施农民工权益告示制度,在企业(工地)显著位置设置农民工权益告示牌,接受农民工监督;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对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单位限期定时报送工资支付书面材料,建立工资支付档案,实施重点监控;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对曾经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按照一定比例预存工资保证金,专门用于垫付拖欠工资;全面推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借助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应用软件,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信息档案,准确掌握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实施分类监管。适时向社会公布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单位和重大违法行为,增强用人单位法制意识,树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权威。
三、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针对存在的严重违法侵权行为,结合本地实际和不同时期的特点,组织开展“劳动用工百日执法检查”和“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5次专项行动。劳动用工检查分为整治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查处非法使用童工三个阶段。检查的重点是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支付最低工资、就业资格准入、非法使用童工情况。特别突出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拒不执行最低工资以及非法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劳动用工备案、招用人员身份核查等基本劳动制度的落实。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加强机构、制度、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把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作高效、服务到位、覆盖城乡的工作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年12月底,全县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全部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力争县乡镇村级建站率达到90%(年达到100%),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三、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建设标准
(一)机构设置
统一冠名为依兰县××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工作站。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隶属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领导,接受县劳动保障部门业务指导。
(二)工作职责
乡镇村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主要工作职责: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应承担乡镇、村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的基础统计、信息查询、政策宣传咨询、用工求职登记等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台帐和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有转移愿望和已经外出务工人员的基础情况,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管理、培训、转移、维权等工作,积极开展乡(镇)、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援助工作。
(三)人员配备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由副乡镇长担任,配备1名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由村会计担任。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名单、联系电话需报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四)工作制度
由县就业局帮助建立完善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台帐、工作考核等工作制度,并对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实现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办公场所
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村劳动保障工作站要有一定面积的固定公共服务场所,配备办公桌椅、1台计算机、1台打印机、电话等。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窗口有服务柜台,有政策宣传栏、信息公告栏。有条件的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要与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网络连接,纳入全市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管理。
(六)资金渠道
按照省人保厅文件要求,村兼职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补贴100元由再就业资金解决;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网络建设费由再就业资金解决。
四、推进步骤
(一)准备阶段(8月10日—8月31日)
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财政局副局长、县劳动就业局局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就业局,抽调专人负责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推进工作。
(二)实施阶段(9月1日—11月30日)
按照工作目标及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好乡镇和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工作。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组织实施对乡镇和村级兼职工作人员的配备考核和培训工作,并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实施情况在每月25日上报市就业管理局。完善现有的工作设施和办公设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在原有的基础条件下,提高软硬件的建设标准,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正式挂牌并开展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对照方案要求,对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并于12月10日前形成数字准确、客观真实的自检自查报告上报市就业管理局。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是事关加快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按时完成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任务。
篇8
【关键词】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
时至今日,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档案管理制度改革进程的深入,决定了劳动案件与劳动保障信息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更是起到了最为直接的作用。传统的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模式因存在诸多弊端已难适应现代档案资源管理的切实需要,唯有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才是现代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保障。
一、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科学满足社会的基础需求,确保劳动保障监察档案资源管理科学。在社会的基础构成中,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是经济体系不可撼动的利益元素之一。如果单靠事业单位本身,其能发挥的价值微乎其微。因此,为科学提供劳动保障监察案卷资料给相关事业单位,现代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拟定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的科学共享,无论对事业单位优化发展,亦或是科学利用档案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迎合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制度变革需求。以往档案的隐秘性较强,很多社会个体的资料与能力信息并不共享,从而导致案件选择与资料考察等活动中无法及时考量其能力,从而错失启用其机会。因此,为扭转传统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改革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与时代要求。基于此,创新人事资源管理制度与模式变得十分必要。
二、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没有具备良好、创新与科学的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理念,都是运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根本就没有对单位内部的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劳动保障监察在相关案卷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化意识非常淡薄,加上缺少人力和物力方面上的投入,导致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也由于仍然使用传统的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会经常出现大量重复的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另外,很多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并不是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并且工作经验也相当匮乏。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案件处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效率与及时性,不利于实现该单位的良好发展。
三、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的管理对策
其一,扭转传统管理思维的统一化管理模式。传统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中并未有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所有的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全都汇聚于一起管理。因此造成调阅性不强,管理难度大,管理效果差等现象。此外,由于社个体的能力差异,身体差异,其档案管理是否存在特殊性皆不确定。但传统管理并未对此分类,从而造成档案管理事倍功半的结果。对此,扭转传统管理思维统一化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工种建立分级化管理,确保各工种按照能力等级、身体情况及年龄情况分门别类,有助于档案管理开展的科学化。此外,针对社会特殊人员的劳动案件管理相对简单,而一般人员管理则较为复杂,因此在分级管理之外,构筑分类管理模式,将特殊群体与普通群体档案管理分类处理,可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保证档案管理的科学开展。
其二,借助互联网络,建立科学调阅新模式。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在制度与模式变革过程中,为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推荐作用,应有效借助互联网络系统,实现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信息的互联网共享。当然,为保证个人信息的隐私与机密,针对共享性网站的建设与安全防护要科学处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需要对信息进行方向性公开,同时,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在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体系中,可对社会更多案件信息进行汇总与编排,以便不同机构在调阅案件信息中能更快速及精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如今,劳动监察档案的合理应用与科学调配已经成为社会资源利用关注的焦点。对此,站在档案管理的思维视角之上,探究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模式的科学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保证社会资源科学利用意义重大,应注重档案管理制度的合理建设,以此来保证档案管理模式发展科学,能及时精准地为需求事业机构提供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良好劳动监察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小彤.权力与监督:抗战时期四川省县长权责的扩增与民意的运用[J].研究,2015(03):79-89.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富民强国的重要国策,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实际工作中更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扎实地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积极履行新时期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作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成果的深化,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南,也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应当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此,就要把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用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来检验我们的工作,并将此作为衡量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具体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维权与监察、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从而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方向和依托。监察工作涉及广大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关切事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把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一个不断满足劳动者维权需要、促进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制环境。
三、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机制
劳动合同系列新法颁布实施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在诸多方面面临着巨大而又现实的挑战。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拓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思路,不断完善监察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大力加强对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察执法工作的业务指导,以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能真正发挥其“维权”和“护法”的作用,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提高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实现法制宣传的长效化。新时期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要求,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在推进维权意识的理性化和提升劳动关系双方遵守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自觉性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普法宣传形式,形成多角度、广覆盖、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格局,重点是抓住劳动合同系列新法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针对我市各类用人单位普遍关注的劳动保障重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培训,引导各用人单位正确理解和解读劳动合同系列新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各项内容、操作方法和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及其背景,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守法经营、依法用工意识以及企业工会组织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能力,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近年来,通过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推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主办监察员制度、错案追究等相关制度,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起到了多方位的监督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实现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体制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的内部监督机制,严格规范监察执法行为,切实做到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并重,杜绝行政执法错案和行政不作为案件现象的发生,注重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稳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篇10
【摘要】河北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政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行为的劳动保障监察,其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立法、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赋予监察强制执行权,完善执法程序,增加刑事立法,加强刑事责任追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劳动者的维权需要。
关键词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
【作者简介】王艳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不断增多,劳资纠纷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作为政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行为的重要执法手段正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建设向科学化、法制化、网络化迈进,是目前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现状
(一) 强化日常监察执法
一是畅通群体维权渠道。全省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设置了举报投诉信箱,设立了举报投诉接待室,在建筑施工现场设置了维权告示栏。同时,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监控新闻媒体舆情信息,发现违法线索及时跟进、及早介入。二是妥善处理举报投诉案件。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实行案件台账制和首问负责制,实行“一站式”维权服务,对职责范围内的案件及时登记受理,并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对超出职责范围的做好解释说明,并告知维权渠道和受理机构。
(二) 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2013年,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中,查处各类违反就业管理相关规定的行政违法案件458 件,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活动179件,吊销许可证4件,责令退赔劳动者各种费用20.1万元。在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中,督促763户用人单位进行社会保障登记、505户缴纳社会保险,对581户用人单位处以罚款。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中,为1.56万名农民工补发工资8896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补签劳动合同9.58万份。
(三) 推进“两网化”管理工作
截至2013 年底,全省设区市本级“两网化”管理覆盖率达到91%,153个县(市、区) 已连通专网,129个县(市、区) 系统上线。市级“两网化”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石家庄市开展了网上数据信息比对,唐山和秦皇岛市利用网上监察系统办理书面审查业务,有效提升了执法效能,完善了执法手段。
(四) 完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
2005年和2007年,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先后制定了《河北省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河北省用人单位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暂行规定》,2011 年出台了《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和《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试行)》,2013年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严重问题,2013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责任,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关于建立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住建厅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合作机制的意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还下发了《河北省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督办查处办法》。
二、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监察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规的贯彻实施,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维权需求不断增长,劳动争议案件大量攀升。面对众多的企业和大量的劳动违法案件,劳动监察机构力量明显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日常劳动执法和检查活动。河北省目前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仅1746名,从业人员却有4183.93万人,劳动保障监察员与劳动者的比例高达1∶24000,远未达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8000的要求。河北省虽然成立了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但未明确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的具体事宜,加之人员编制少、执法力量弱、装备和车辆不足等原因,到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展监察执法工作。市、县监察机构专职监察员严重不足,部分县级机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未实行参公管理。乡镇一级受人、财、物等因素制约,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制约了“两网化”管理的全覆盖,直接导致监察力度的弱化。
(二) 监察执法权力缺乏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主要的处罚措施是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责令限期改正、行政罚款等,但是并没有赋予劳动监察部门自行强制执行的权力。行政权力的缺乏,使许多案件的调查取证和查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面对大量的用人单位出现的欠薪、欠保等案件,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既不能对违法单位的财产实行查封、扣押,更不能对责任人进行留置,一些违法行为人常常采用逃匿、毁损名册或账簿凭证、变卖或转移财物等方法逃避监督检查,有些当事人甚至一跑了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经常升级为群体性事件,既损害了监察的公信力,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 违法处罚力度小,不到位
从我国现行立法规定来看,违法者承担的法律责任很小,惩罚力度很弱。例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如果出现无理抗拒、阻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履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000 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此低的罚款额度,对违法单位达不到应有的惩戒目的,反而容易导致用人单位为节约用人成本铤而走险。此外,对违法行为处罚不到位的现象也较普遍。部分监察部门及工作人员由于存在怕得罪人,怕上级干预,怕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思想,对违法行为做出处罚的案件较少,因此,雇主会逐渐产生侥幸心理。
(四) 监察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某些地方政府片面注重GDP增长,“重资本轻劳动”观念根深蒂固,在思想上形成了“先发展后规范”的错误观念,将劳动保障监察同改善投资环境对立起来,以不同的方式对劳动监察机构开展的活动进行干预,如划定“特别保护单位”、设置事先报批程序、限制检查次数等。某些私营业主也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自居,当因违法受到处理或处罚时,千方百计寻求当地政府的庇护,致使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有始无终。劳动监察部门在执法时面临经济发展大局与严格执法的两难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劳动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受到限制和打击,主观不作为情绪滋生。
三、完善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的对策措施
(一)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河北省目前基层劳动监察机构还有一部分属于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建议将这些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范围。不但要把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办案费、专项检查费、装备使用维护费、人员经费和业务培训费也应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保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一些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县,应加大省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专项经费或转移支付的形式,为其配备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必备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摄录工具等基本的办案设备,以便更加有效地推进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增加劳动监察机构的人员编制。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专职监察员与劳动者的比例应达到1∶8000的要求,河北省应拥有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5230人,尚需增加3484人。建议提高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规格,增加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编制,充实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尤其是增加县区的人员编制数额,提高劳动保障监察的能力,确保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能够及时受理、及时处理投诉,特别是对一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用工行为,能够及时有效地予以监督、监察和处置。
加强劳动监察人员能力建设。要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按照公务员的招考要求,公开招录熟悉法律法规、素质高、作风正派的人员充实到监察队伍中来。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加强劳动监察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系统学习行政执法程序,重点加强行政管理和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方面的培训,着力在业务培训时改变劳动监察人员的工作作风。要建立规范的奖惩和晋升淘汰机制,保证监察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 赋予劳动保障监察强制执行权,完善执法程序
应尽快出台河北省行政法规、规章,赋予劳动监察机构,尤其是基层劳动监察机构一定的自行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权力,一旦出现用人单位恶意逃薪,隐匿、转移财产等行为时,劳动监察可以采取查封资产、冻结银行账户、变卖拍卖等手段,使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劳动监察执法权,主要包括调查权、调阅检查审核权、中止调查权、请示协助权、查封扣押权、处罚权等。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劳动监察内部程序,明确劳动监察受理时效,建立监察期限的延长制度、中止制度,不断规范劳动监察执法行为。基于防止权力滥用的考虑,立法应对劳动监察机构自行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范围、程序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防止劳动监察机构滥用权力,损害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 健全劳动保障刑事立法,加强刑事责任追究
我国对劳动违法行为的惩罚侧重追究民事责任,轻行政处罚,少刑事责任,这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就拖欠工资来说,相当多的国家将其列为刑事违法行为,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也明确将此等行为入罪。从国外对劳动权益的刑法保护看,其保护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法国刑法典》有关于侵犯劳动平等权、使用童工、妨害工会活动的犯罪条款。借鉴外国立法,我国也应增加对劳动平等权、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组织工会权以及妇女、未成年人特殊权利的刑法保护。同时,可以增加欠薪、欠保罪名,追究恶意欠薪、欠保者的刑事责任,从而对用人单位起到威慑作用。
(四)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的营造关键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增强法律意识,切实转变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看法,要充分认识到劳动保障监察不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能调整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不仅不会妨碍招商引资,不会妨碍就业和经济发展,还可以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提升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力。各级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视程度,处理好优化经济环境与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治环境。
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要以劳动监察为主,建立起经常与集中、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法制宣传制度,使宣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利用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解决劳动者关心的问题,让劳动者能够明确自身的合法权益,学会依法维权,明白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劳动保障监察寻求法律援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