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

篇1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育方式;文化内涵;《灰姑娘》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本国经济实力的影响。然而,每一种教育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在影响其发展。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1]。这种能力和成果又会影响人类社会实践,进而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更是如此。因此,中美小学教育方式的不同培养出不同的学生,同时反映出不同教育方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2.美国和中国小学课堂授课方式的差异

2.1 美国小学课堂教授《灰姑娘》中所反映的

2.1.1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美国课堂上,老师讲解《灰姑娘》的时候,采用 “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首先,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老师请学生讲《灰姑娘》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照本宣科,说明美国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学生讲完之后,老师对学生表示感谢,说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在美国文化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是朋友的关系,学生帮老师把故事讲完,所以老师对学生表示感谢。

2.1.2 要守时,自尊自爱

之后,老师问学生们喜欢或不喜欢故事里的谁?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都回答喜欢灰姑娘,因为灰姑娘善良、可爱、漂亮。而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他们对灰姑娘不好。对于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接着问“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们都回答灰姑娘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老师告诉学生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且提醒学生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会吓到自己的朋友。而且,开玩笑地说女孩子长大和男朋友约会时,更要注意,否则,男朋友会被吓晕,并做晕倒状。

在此,老师不仅教育学生们要守时,而且告诉学生每天都要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的。这些知识是日常生活中必须用到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人是否爱惜自己,尊重他人。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别提出。另外,在美国课堂上,学习氛围很轻松,老师很幽默,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开玩笑。

2.1.3 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们假设自己是灰姑娘的后妈,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同时,老师告诉学生们回答时一定要诚实。有学生举手回答,如果她是灰姑娘的后妈,也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因为她爱自己的女儿,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老师做出评论说,大家看到的后妈好像都不是好人,但其实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时,告诉学生要诚实地回答,要直视自己的弱点。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如果自己是那个后妈,会怎么做。老师告诉学生后妈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这是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理解和宽容。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会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对每个宽容。

2.1.4 重视朋友

老师接着问,灰姑娘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她锁起来,但她最后为什么能去,而且还成为了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学生们回答,是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了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了仆人。老师又问,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赶回家吗?学生回答,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美国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但老师很幽默,学生们也可以开玩笑。

老师总结说,虽然灰姑娘有了仙女的帮助,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朋友。美国教育重视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这是我们的常识,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一个小故事中的一个小情节,小孩子完全可以明白朋友的内涵。

2.1.5 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要爱自己

下面,老师请学生们想了想,如果灰姑娘因为后妈的阻挠就放弃参加舞会,她会不会成为王子的新娘。学生们都回答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是灰姑娘自己决定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老师告诉孩子们,就算灰姑娘没有妈妈爱她,这也不能成为她不爱自己的理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要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就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灰姑娘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

从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中,学生们学到了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把握,这是与美国的文化相一致的。在美国的文化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其他任何人的约束,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2.1.6 善于发现问题,出错不是可怕的事情

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们想了好一会儿发现,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表扬孩子们很棒,并指出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最后,老师担保,如果孩子当中谁将来成为了作家的话,一定比那个作家更棒,孩子们欢呼雀跃。

美国文化是海洋文化,他们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有不断地出错、改错,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不断地进步。同时,在美国教育中,以“鼓励”为主,老师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每个学生将来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学生从老师的鼓励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会更加自信,并且会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感兴趣,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2.1.7 结论

美国的课堂是内容充实、丰富,并且令人轻松、愉快的课堂。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灰姑娘的故事,而且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节普通的小学课,学生们学到了要守时,自尊自爱;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宽容他人;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要爱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出错不是可怕的事情。这是一节生动、有趣,而且有意义的课。

(二) 中国小学课堂教授《灰姑娘》中所反映的

1. 课堂上是学习具体的知识

上课铃一响,老师走进教室,首先问,今天这节课要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没有?学生回答预习了。老师接着问《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它的作者是谁?哪国人?作者的生平事迹是什么?老师又问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接着,老师开始讲课文,找学生回答怎样分段,并说明分段理由。学生回答完毕,老师让学生看第一段。此时,很多学生开始趴下睡觉。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就是讨论具体知识和回答相关问题,比较保守和内敛,缺乏新意。老师要教授的只是文章内容,很少存在感情的交流,也很少存在其他与课本内容无关的信息的传递。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反而越来越疲惫,感受到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单调,不断有学生开始睡觉。

2. 学生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

老师接着说,大家注意这句话,这是个比喻句,把......比喻成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回答说因为作者......这样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师又问,如果把课文中那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有没有原来的好?为什么?这时,又有更多的人开始睡觉。老师生气地质问大家:“怎么这么多人睡觉!考试的时候都会做了吗?考不好就毕不了业!更别想考上什么大学......”

老师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是老师和学生都知道的固定模式。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培养下,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抹杀掉,更不存在个性的发展。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时精力集中,对课本的内容记忆牢固,不准有走神等小动作。因此,当老师发现有学生睡觉时,会生气地质问学生。一方面,这说明了课堂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说明老师的权威性。

3. 结论

中国的课堂比较保守、严谨,缺乏一定的生气和活力。老师给学生所传授的只有知识,很少有相关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要中规中矩,聚精会神地听课,回答的问题也都有固定的模式。这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好处,但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一)美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传统思想保留的较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束缚较少。同时,美国是海洋文化,他们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

西方的教育强调个性和自主、能力和创造力,个人是人性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教育本质是“学习者了解自己”[2] 。美国的教育以孩子为主体,强调个人的努力、平等,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学生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自然地成长,而不是别人的意愿。而老师的职责在于挖掘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他们知道真正的教育决不是强制的,兴趣也不是强迫出来的,强制会毁掉孩子的兴趣和独创性。因此,美国的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实用性,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美国的教育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必须了解的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带动和鼓励下,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同时所受束缚较多。因此,文化价值观上相对比较保守和内敛,缺少冒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相对而言,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接受新思想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观,束缚个性发展。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要自制,做一个好学生;要听话,听从老师的教导;要有礼貌,尊重老师;要谦虚,潜心学习。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力集中,洗耳恭听,对课本的内容记忆牢固,不准有走神,东张西望等小动作。这种教育模式使中国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一定的创作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通过对美国课堂和中国课堂中,教师教授《灰姑娘》的教学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美国的教学方法更具有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老师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方式相对比较保守和内敛,缺少一定的创新精神。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力集中,对课本的内容记忆牢固,不准有走神,东张西望等小动作。这种教育模式使中国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一定的创作性和主动性。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各国应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传统与现代模式相结合的情况下,使本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守明, 洪霞. 西方文化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9 (10), P6.

篇2

“气” 、“势”与艺术的渊源

“气”、“势”与艺术的渊源,源自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

1.“气”与“势”与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

在书法艺术作品中,“气”和“势”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是评判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判断准则,甚至成为由作品进而评判作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指标。如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图1)“满目忠义之气”,在讲求笔势的同时,深层次是其“意味美”。 笔法、字法、章法和个人修养等因素所形成的“势”使书法作品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气”。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图2),其布局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u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概括起来,书法里所指的“气”主要包括:其一,主体(作者)之气,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修养对作品有极大影响,这就是常说的“字如其人”; 其二,客体(作品)之气,主要指作品的流动之气,即行气,和由主体创作状态影响到作品的精神风貌,如雄浑之气、奇秀之气、忠义之气等。“势”则主要包括:其一,运动和速度,有了运动和速度,字的笔势和神采才会张扬,这也是书法的首要特征;其二,力和趋向,主要指作品的力度和字的结构趋向,当字的结构打破绝对的平衡后,便会给人一种趋向性,即通常所说的视觉张力。

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如果把“气”看成是影响作品统一风格的整体因素,那么“势”则是加强和促成这种统一风格的整体元素。“气”与“势”在中国传统书法体现的方法是“气韵游走”。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形式,强调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而是呈现心性价值,以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书法得其“韵”,即可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冥合之境,反之,则意味尽失。尤其“气韵游走”的草书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气脉贯通,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也最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表现书艺精神。书法作品前后呼应、全篇贯气必须借助于“势”,因为“势”的要素是运动和趋向,有运动便能促成流动之气,有趋向便可促成贯通之气,所以“势”促成“气”;另一方面,好的作品必然在其整体之“气”中彰显“势”。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这二者的实现都要依赖于作者的修养和情绪,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图1)、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图2)都因包含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而气贯势通。

2.“气”与“势”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渊源

在绘画作品中,尤其以中国传统国画为典型,气韵生动而通畅,正是传神思想的精密化的表现方法,是对绘画为了表现作者自身内涵提出了更为深刻的陈述。例如齐白石老先生的系列画虾作品(图4),从墨法上看,用淡墨画虾体,用浓墨点睛,把墨、水与宣纸结合的气韵效果把握得很好,使虾看起来通体透明,形象生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在左右点上几笔淡淡的墨,虾的头部在晶莹剔透中有显得变化多端。虾的腰部再用淡墨点出,与头部重墨形成明显的对比,把透明的、游动的、活生生的虾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用虚实结合,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的线条,使纸上之虾看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所以中国传统国画的“气韵通畅”的表现具有神形合一之美。

“气”与“势”的美学内涵与中国文化海报设计的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与“势”是作为一个普遍的美学概念以及审美标准。而对于中国文化海报设计而言则可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海报设计作品的主体形象,它主要传达视觉上的意象美,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形和色组合,而是一种完形的、能够让视觉认知的外在完整表现,以及消费者在视觉观察时能够体会到作品本身的一个气韵流动形势;第二个层次是海报设计作品整体形象之上的一种内涵,是通过一定的文化积淀来理解感知的,它包含着传统文化特定的、稳定的某种寓意、境界,能够在消费者观念里长久的时间中广泛接受的依托或印象,是中国文化海报设计的根本所在。当在中国文化海报设计中处理好民族文化在广告中的特殊作用,能够用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高度凝练地体现出来,使之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样不但减少了海报设计的商业气息,增加其文化艺术品位,还增强了海报设计的艺术表现张力,使我们在接受广告传递的商品信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海报设计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视觉享受。

了解这些,在我们进行中国文化海报设计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设计的作品更具有文化与韵味。

“气”与“势”美学内涵在中国文化海报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气”与“势”的美学内涵在中国书法作品与传统绘画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气韵游走”和“气韵通畅”,为充分表达中国文化海报设计的主题与内涵,进行设计实践,以论证此表现形式的可行性。

1.“气韵游走”在中国文化海报设计中的运用实践

以“三星堆”为主题的海报设计为例(图5)。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制品、玉石制品以及黄金制品,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表现出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极为罕见的人类上古史奇珍,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为了传达三星堆遗址是“长江文明之源”和 三星堆出土的旷世神品的信息,海报设计的整个构图采用气韵游走弯曲渐进的线条来表现“长江文明之源”:线条笔断意连,采用了金属陈旧色彩,同时沿着线条四周散点排列三星堆出土的旷世神品;观者视线可沿着线条的脉络游走,整幅海报体现出宁静淡雅的禅意韵味,透露出沉淀千年的历史优雅和绵绵不绝感,给以观众一种宁静的感官享受。

2.“气韵通畅”在中国文化海报设计中的运用实践

以“羌族”文化为主题的海报设计练习作品(图6)。???首先我对少数民族羌族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在博物馆、图书馆、网络平台了解、收集了大量的羌族少数民族资料,整合提取具有其特色视觉元素,设计了以“羌族色彩”宣传主题海报。整幅海报构图简洁干练,由上自下贯通一气,使整张海报气韵通畅,同时用绘画笔触的自然弯曲带动了整个画面的活力。鲜艳的色彩和羌族特有民族特色手工艺作品图案做点缀,构成整幅画面。尤其在这幅作品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气”与“势”的典型美学应用实践,由绘画笔触的一带而下,酣畅淋漓,构成色彩鲜亮的恢弘大气。

结语

中国文化海报设计是伴随着人类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它同时具有刺激消费、沟通产销的营销功能和传承文化、美化生活的延伸功能。因此,在中国文化海报设计注入美学内涵,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国文化海报设计形式,使中国文化海报设计既能传承文化,又能美化生活和促进销售。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篇3

关键词:文化自觉;新媒介语境;纪录片;意识;传统;国际品牌

从2012年5月到2014年6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相继推出了两季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但记录了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文化,也深层挖掘了中国文化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一时间成为了中外观众与广大纪录片创作者所关注热议的焦点。这部纪录片从中华美食文化中所侧面反映的人们对文化家园的建构与巩固、对社会发展与民情动态的生动再现,这一切都体现出了在新媒介语境下纪录片创作所诠释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价值,它是借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对文化传统的真实回归。

一、基于文化传统的创作艺术反哺

《舌尖上的中国》除将传统中华美食文化体现得色味俱佳以外,还真正回溯和探究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两季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创作者看来,《舌尖》所体现的是一种对文化自觉思想的高度概括,它已经成为了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艺术化象征。

可以说,基于文化传统的艺术创作反哺是该部纪录片创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它利用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将最本质的中国饮食文化还原出来,并追根溯源,它也是当前纪录片创作所希望表达的表征上的文化自觉生动化,这在纷繁喧嚣的现代工业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上,创作人将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创作经验有效迁移至本作品中,用艺术化与平民化相结合的的视域来展现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在艺术与自然中的反哺过程。

在《舌尖》中,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气息也是相当浓郁的,所以纪录片在基于文化自觉角度的创作过程中也拥有了现代审思的眼光,明确这些鲜明地理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元素体验,这也是《舌尖》能够吸引全国各地观众收看的主要原因。在文化自觉中,这就是一种借助新媒介语境来回溯和凝视珍贵故土情怀与乡音的艺术灵感再现。例如在安徽徽州制作毛豆腐的姐妹之家、在漠河每年年末以渔捕为传统习俗信仰的老渔民、秦岭制造槐花蜜的养蜂夫妇、将厦门乡土味道带过海峡两岸的思乡老者、返乡制作雷山鱼酱的打工夫妇,他们都用自己对美食的理解来诠释着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供人们去审思,并对文化进行再建构。这些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文化的、动态的素材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叙事依托、传达着以艺术化影像世界中人类活动的生动景象,这就是文化自觉在《舌尖》中的有效体现[1]。

二、基于国际品牌的文化自觉塑造

纪录片是一种思想表达方式,它在某些方面与语言一样具有着类似的功能性,体现着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思想知识传播功能。《舌尖》通过人们内心深处所蕴藏那种对食物、对生活的认知转化,细腻镌刻着关于美食的每一个故事,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流变。它不仅仅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积淀,也是在追求着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同胞质朴却真实的思乡情感。所以我们说,《舌尖》在创作过程中是存在跨文化自觉性的,它通过新媒介语境来表达这种跨文化自觉内涵及语境,用对田野、五味、厨房、时间等等元素的影像演绎来阐释基于视听饮食的意象美学,生成不同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判断。应该说,《舌尖》中创作者对影像、对文化自觉的表达是非线性的,它完全突破了传统纪录片叙事空间的约束限制,给予了《舌尖》更更富的文化底蕴内涵,使得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内涵被得以进一步加深,构建了基于新媒介语境的、具有强大隐喻功能的影像符码。

对于《舌尖》的创作而言,新媒介语境就是在全媒体发展下具有代表性的媒介生态语言,它应该基于纪录片创作的媒介生态语境基础上,做到对创新性纪录片语言及文化的提炼整合。在《舌尖》中就巧妙的运用到了国际化与中国化相互融合的艺术创作语境与视点,建构起了让所有国人都能理解的多维艺术空间,找准了纪录片叙事的完美平衡点,有效将中国文化中所蕴藏的自觉价值内核与审美意识达成共识,并以多元化的、有益的美食美学加以润色和彰显,利用快节奏的剪辑与纪录片情节化、故事化作为推动力,再配合专业化的解说与音乐渲染效果,《舌尖》基于文化自觉艺术表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就完全显现出来,也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树立了具有普遍意义与价值判断标准的具体审美形态[2]。

总结: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在社会中地位的深刻认识,《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优秀的、宣扬中华美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纪录片,它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自觉性是具有历史责任担当的,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一次华丽渲染,也是对新媒介语境下国家文化自觉意识的深层次体味。

参考文献

篇4

现在,随着人们对茶叶研究的深入,以及对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挖掘,使茶叶的综合运用进入了多元化阶段。由于茶叶具有去除腥味、减少油腻、增加风味、丰富色彩、增强咀嚼口感等多种饮食效果,以及可平衡、调整膳食营养结构等物质功能,茶叶正逐步入主厨房,继而进入了中华美食序列。尤其是随着人们的普遍认同,其参与频率已越来越高,品种形式也层出不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著名餐饮业商家,相继推出了“茶宴全席”、“迎宾茶宴”、“婚礼茶宴”、“生日茶宴”等多种茶宴大菜或套餐,其中包括茶菜螺羹、脆炸龙井、香茗脆皮鱼、茶豆花、乌龙戏玉珠、龙井爆皮蛋、茶叶卤仔鸽、茗缘贡菜等数十个品种,从而使品茶方式从传统单纯清饮转向品吃茶菜的历史新阶段。与此同时,福建福州的别有天茶艺居,近年也推出“枪旗银芽”、“凤凰藏名”、“茶香凤翅”等系列茶宴私房菜,为传统茶事、茶艺注入了新的内涵。

纵观各地茶宴的品种构成,虽然色、香、味、形千姿百态,但其制作内容大同小异。例如,烹制茶肴的茶叶材料一般包括茶叶、茶沫或茶汤,辅以鸡、鸭、鱼、肉或青菜,烹调方式包含蒸、煮、炸、凉拌等,但必须掌握茶叶用量的适度,搭配茶品种的可融性和科学性,方能调制出精致、可口、健康的茶肴。

眼下,春节即将来临,情意融融的合家团圆饭即将登场,人们又将开始充满喜悦与期盼的忙碌。下列几种美食不乏茶宴经典之作,虽不令人称奇,却也颇具特色,诸君不妨一试,相信你们的家庭年夜饭一定会别开生面,回味无穷。

其一、银针庆有余

主料:净桂鱼肉200克,银针茶10克。

配料:火腿肉25克,冬笋10克,水发口蘑10克,菜苞12个,鸡清汤750克,杂骨汤500克,鸡蛋清1个,湿淀粉5克,精盐1.5克,味精0.5克,胡椒粉10克,鸡油10克。

做法:

1、将桂鱼肉洗净,片成3厘米长、1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用蛋清、精盐、0.5克湿淀粉调好上浆;

2、火腿切成2厘米长、1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冬笋、口蘑切成片;

3、炒锅置旺火上,加鸡清汤、盐、味精烧开,下鱼片、冬笋、口蘑、菜苞,氽熟后捞出,放入鸡汤碗内;

4、茶叶盛入透明的玻璃杯中,冲入开水,待茶泡开竖立于水中时,入鸡汤碗。汤中撒上胡椒粉,拌匀即可。

其二、红茶熏鸭

上料:鸭1只,红茶20克。

配料:红糖6两,五香粉、酱油、砂糖、盐及料酒各少许。

做法:

1、鸭先洗净,用开水烫过后捞起备用;

2、将五香粉、酱油、砂糖、盐及酒加水,与鸭一起煮至八成熟备用;

3、将茶叶及红糖混合后置于烤肉架上,再将鸭以温水熏至金黄色即可。

其三、香雾酥肉

主料:猪五花肉1000克,云雾茶10克。

配料:小葱段、姜、酱油、醋、精卤、大料、小茴香、花椒、饭锅巴、红糖、肉清汤、麻油各适中。

做法:

1、选四方形五花肉1块,用铁叉平着叉入瘦肉中间,在炉火上烤焦到皮起泡时取下,放在淘米水中,浸泡15分钟,刮尽焦皮层,用水洗净;

2、将肉放在锅中,加入清汤,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将大料、小茴香、花椒装入小布袋中扎上口,与盐、葱、姜一起拍松放到锅内,换小火烧至用筷子能穿过肉时捞出待用;

3、用铁锅1只,放入捣碎的饭锅巴,同茶叶、红糖拌合在一起,上面放一个铁丝箅子,把肉放在箅子上(皮朝上),盖好锅盖,放在旺火上待锅里冒出浓烟、熏出香味时,离火焖至烟散光,把肉取出,先切成同样大的4块,每块再切成两分厚的片,整齐地摆在盘中,浇上酱油、醋、麻油即成。

特点:此菜皮色略黄,光亮中泛微红,具有浓郁的茶叶香味,酥烂适口,肥而不腻,因熏烟缭似云雾,故名。

其四、龙井虾仁

主料:鲜河虾500克,新龙井茶5克。

配料:蛋清半只,绍酒8克,精盐1.5克,味精1.5克,湿淀粉20克,熟菜油500克(约耗40克)。

做法:

1、取河虾去壳挤出虾肉。将虾肉入小竹箩里洗几遍,再放进碗内,加盐和蛋清,用筷子搅拌至起粘,加湿淀粉、味精搅拌匀。静置1小时浸渍入味;

2、茶叶置透明玻璃杯中,用沸水冲开,即滗出茶水,茶叶、茶水分置备用;

3、炒锅烧热,先下少量油滑一下锅,倒出后再下熟菜油500克,至油四成热时即端锅,倒漏勺中沥油。再将虾仁倒锅中,将茶叶连水入锅,烹酒,放入火上颠翻、炒熟、入盘。

其五、观音鸡汤

主料:鸡腿2块,铁观音茶5克。

配料:萝卜500克,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

1、萝卜洗净削皮、切块,鸡肉洗净切块备用;

2、铁观音焖泡5分钟,留茶汤备用;

篇5

居住在绍兴道附近的居民,提起“鑫源海鲜大世界”,都知道是王长河经营的。这家“高档装修,工薪价位”的酒楼生意15年来一直红红火火。04年,他又开办了祈年湾海鲜阁,生意同样红火。40岁出头的他可谓商场上的成功人士。自称日:有一点闲钱、有一点闲心、有一点闲地、有一点闲空。生意闲暇之余常聚友聊天,甚为自得。但当独自静下心来,却于心底深处升出一种成功的浮华背后无枝可依的失落,精神空落落的感觉。一次与奇石的偶遇,让他与其“一见钟情”,找到了收藏的所爱,心灵的寄托。

奇石孕育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石头是什么?石头是一群群貌似安静实则鲜活的跳跃着的生命,石头是一个个在天地间已挺立亿万年、遭风雨雷电洗礼的大写的人!”聊到石头,祈年湾奇石博物馆馆长王长河完全是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

王长河说,赏石入道必读史。经历了奇石文化在中国数千年的持续发展,这些在大自然的精雕细琢下的奇石,经过历代文人的赞美、赏玩,并附加了宗教、道德、价值等烙印,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精髓部分之

自传说中女娲炼彩石补苍穹,骨骼化石造乾坤到夏禹凿石治水降恶龙,远古先民凿石制器的使用,自其立言于春秋,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移情于明清至今日石文化全面发展的热潮。可以说,“石”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名状的联结。

按照王长河的话说,石头的美要用心悟,而不能仅靠眼睛看出来。品评奇石不仅要从石头本身去感受,更要结合它所传达的人文韵味去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同,只有全面的欣赏和审视,才能惊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感慨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

奇人奇才办奇事

冯骥才说:“全世界玩奇石之人,我就欣赏两个人,咱们天津的王长河就是其中之一,他为藏石界,餐饮业所做的事情,所带动的影响,不是所谓的有文化有学识之人就可以做出来的。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是一个奇人,是商场上的奇才,他做的亦是奇事!他把石头真正玩活了,玩火了。”

王长河做了什么?他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奇石博物馆,还是一家能“吃”的博物馆!而核心文化――双石(食)文化,是王长河运用自己的商业头脑,独出机杼的创新!所谓“双”是将博物馆和餐饮业相结合,将奇石与美食相结合。让人们走进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北路26号祈年湾海鲜阁(祈年湾奇石博物馆)这方雅致之地,品着美食,佐以美酒,赏奇石之蕴。吃出品位,赏出情趣。对于这种高水平的创新举措,王长河平淡回答:“一石在手,万目通灵。由石到人,由人到石,藏石给我很多做人做事的启迪。传统单纯的博物馆仅仅是通过‘博物’,宣扬某种单一的文化。而且,对于大众来说,很难频繁光顾博物馆。这种局面,是不能让博物馆发展和扩大的。在没有人参与的赏石活动中,石头就仍然是石头。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更深的了解奇石,热爱奇石,我想,将奇石与美食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博物馆的生存问题,也赋予了饮食文化新的内涵。”

篇6

[关键词] 英译;美食文化;归化和异化

[基金项目] 西安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4W22):西安特色美食文化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19-1

一、引言

中华美食历史悠久,派系庞杂,文化积淀深厚。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发达,交通工具先进,世界人民对了解境外文化,尝试体验异域美食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色美食文化已经成为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有效窗口,特色美食文化英译就是一个必须的桥梁和纽带。

二、美食文化英译研究

翻译界在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解码转换时讨论历时最长的是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是继直译意译之后提出的一对十分重要的翻译概念。最早提出归化异化设想的是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他在1813年6月《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中提出翻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让译语去接近源语;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让译语去接近译入语。前一种途径就是异化,后一种途径就是归化。根 据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所提出的文化认同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进行文化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源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目的语的受众所认可和接受。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英译的《红楼梦》中的美食翻译是目前反响最好的译本,但是他的译本却受到国内翻译评论界的批评,认为他一味追求“归化”外国文本,有太多不忠于原著文化之处。2012年,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籍作家,翻译他作品的那些翻译作家们当然是功不可没。但是翻译他作品最多的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坦言在以后的翻译中他将更尽力忠于源文本。分析这样转变的原因就会发现,首先今日莫言已是诺奖大师,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国际影响都使翻译作家对莫言的认识和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其次翻译策略中的目的论对作品本身要坚持其原意的要求更加强烈;第三莫言的祖国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过多的“归化”翻译不利于本土文化的输出。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视角下翻译的两种策略,虽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它们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却是不同的。归化是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所以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维持译入语的纯洁和巩固译入语文化的已有规范。但是因为归化是面向译入语的,所以它在沟通两种文化时并不着力向译入语文化引进异质文化,因此它在推动不同文化交流方面作用是有限的。而异化是面向源语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向译入语文化引入新的、异样的文化,所以它会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有稳定因素和变革因素,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该语言及其文化向前发展。归化促进的是译入语语言文化中的稳定因素,异化促进的是译入语语言文化中的变革因素。国际交流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认同,在于多元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受所译内容、国际形势、源语国综合国力、译入语国国民意识形态与接受能力的预期等等多种因素影响,一定要根据翻译实际全面分析影响翻译实践的各种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符合既定翻译目的的翻译方法。

传统上国内英语翻译专家在进行涉及美食文化的翻译时,考虑更多的是英语国家受众在思维共性、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言语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可接收情况。这种完全或更多异化的翻译策略,很容易导致受众对其所要接受的新文化缺乏充分的认同, 不利于文化之间真正的交流 从而导致翻译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美食文化翻译方面要么只是做菜品翻译不注重理论提升,要么总结出了翻译的具体方法却针对面过窄不具有概括性。在做文化输出翻译时应该坚持翻译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美食文化的英译应该以目的语为主要依托,英译的英语语法、句法、词法都要符合英语使用规范。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特点,英语正逐渐成为新闻、公示牌、路标、产品介绍、城市介绍、企业宣传和旅游介绍等方面的主要外语,但是在英译中也不能一味依赖于归化策略,过度倾向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语言习惯,要在国际上闯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词汇和意象,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世界人民从美食文化的角度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为此,在美食文化英语翻译时, 有必要在与民俗、典故和文化等主题相关联的翻译中注重异化策略的使用。

三、结语

特色美食作为一个特殊文化符号,既是形象硬件,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为人们提供服务,更是形象软件,反映着一定的服务态度和居民生活水平。随着全球化交往步伐的不断加大,特色美食文化英译是面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英译输出美食文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华深邃文化的广泛传播,营造更好的国际文化氛围,提升国家的国际化形象,更好地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1]王颖.翻译方法及研究[J],现代交际,2011,(05).

[2]王爱莉.翻译及文化移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2002,01.

篇7

        职业学校中烹饪专业的基本目标就是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实用型的烹饪技能人才,从职业学校走出的专业人才不仅具备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在合理进行烹饪专业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指导,深入社会,参与实践,参与社会实践能为毕业后很好的适应就业,为技能的最佳发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对于刚接触烹饪专业的新生来说,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组织他们走进 名校,与优秀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观看高年级优秀学生的作品展览,包括正规的作业评批、冷菜拼摆及食品雕刻等的获奖情况、观看娴熟的烹制技艺的vcd,关于烹饪的演讲比赛,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展示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源流长,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确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发起一展身手的强烈动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烹饪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新工艺、新设备、新原料、新理念也层出不穷,我们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计划,合理选取教材,不拘泥于教科书,把有关的新知识和科学技术补充应用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增加学生技能实践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餐饮的社会实践岗位上,体验服务与奉献的乐趣.

        二、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于实践

        在以前的专业教学中,都比较偏重于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在工作中处于被动消极状态,作为烹饪专业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强化实习教学,增加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直观性教学,以此加大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在油温的识别上,边讲授理论边演示实践,三四成热的温油锅可能达到的温度是多少,观察油面情况,原料下锅会有什么状况。:

        其次是借助理论知识参加和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烹饪技能积极引导学生适时参与社会实践,到餐饮服务单位参与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实践吸取理论的精华,理论又对实践提供帮助,两者相互渗透和巩固,达到了理论实践的和谐统一。

        四、引入竞争机制,“技能不过关,将来无饭碗”。

篇8

关键词:闽菜 菜名 语言学 文化学

闽菜作为菜系之一,其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其人文社会条件,它以福州菜为代表,闽南、闽西菜也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味鲜美、质鲜嫩、汤菜多、菜悦目是闽菜的特色。烹饪方法上,闽菜以“炒、熘、爆、炖、蒸、煨”见长,菜肴多“甜、淡、酸”。食材选择上,闽菜充分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山珍野味与海味鱼鲜并长。海产品、内河的水产品以及香菇、笋等山珍是闽菜原材料的重要来源。

“佛跳墙、荔枝肉、全折瓜”等福建名菜深受人们的喜爱。闽菜菜名,作为标志这些美味佳肴的符号,或生动形象,或别具一格,或朴实简洁,或雍容富贵。人们在对这些菜肴进行命名时的用意可见一斑,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菜品的名称从诞生开始,在被使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人们的选择和淘汰,只有得到社会、心理、文化认同的那部分,才得以逐渐稳定,与菜品本身建立起比较确定的联系。

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闽菜名或闽菜命名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例如,翁小云在《闽菜命名特点及翻译对策》一文中将闽菜菜名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写实型”菜名、“写意型”菜名、“半写实半写意型”菜名、“典故型”菜名、传统地方小吃名、药膳名。另外,还有一些文章探求闽菜名的内涵,如钟安妮的《论中国菜名的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菜名反映出店家的愿望、菜式的来源、对顾客心理的迎合并由此折射出当地民众的价值取向,还可折射出一个地方的烹调特点和社会习俗。

本文从菜谱、网络中收集了600个闽菜菜名,将其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语料具体来源如下:

1.《家常闽菜1000样》

2.《中华名菜荟萃——闽菜》

3.美食天下:省略/Topic/CaiXi/MinCai/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所选语料进行分析,探求闽菜名的命名特点,并阐释闽菜名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特点。

一、闽菜名称的音节特征

在收集到的600个闽菜名中,音节数从两个到七个不等。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以上图表可知,音节数为三、四、五的闽菜名构成了闽菜名的主体部分,其中四音节最多,五音节次之,三音节位列第三。音节数为二、六、七的菜名数较少,仅占菜名总量的4%。另外,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未见单音节和音节数在七个以上的菜名,主要原因可能是音节过少的菜名不足以传递帮助人们了解菜品的主要信息,而音节过多的菜名则存在记忆、使用不便等问题。

吕叔湘先生说:“在现代汉语的语句里,双音节是占优势的基本语音段落。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说:‘把单音节的补充成双音节,把超过两个音节的缩减为双音节……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闽菜名的结构也反映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倾向。在我们调查的材料里,四音节的闽菜名占总量的47.5%,而这些四音节的菜名往往是由两个双音节的词语组合而成,例如:太极明虾、枇杷拌鸡、福建鱼丸、葱烧鲫鱼等;也有少量四音节的菜名是由单音节词和三音节词两个部分构成,例如:糖八宝饭、炸酿枣卷、酥猪肝排等。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形式。四字格词语音节整齐,形式匀称,平稳均衡,明快上口,作为汉语词语的典型形式长期以来被广泛使用。四字格还是一种相对经济的表达形式,更适合传达丰富的语义内涵。具体到菜名上,四音节的菜名或是交代该菜的主要原料,或是体现该菜的烹调方式,简明且易于理解、记忆、使用。四音节闽菜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原料+原料

芝麻虾球 萝卜鲫鱼 肉米鱼唇 桂花干贝 鲟肉豆苗

2.烹饪方式+原料

清炒海蚌 清炖过鱼 白拌黄螺 扒烧全鸡 炝糟鸡丝

3.配料+烹调方式+主料

葱烧草鱼 肉烧白菜 酒醉排骨 冬菜炖鸭 蜜浸火腿

4.地名+原料

同安封肉 厦门薄饼 福建鱼丸 海南猪肝 山城溪鲤

5.借用四字成语

游龙戏凤 百花争艳 秋水芙蓉 梅开二度 吉祥如意

6.修饰性词语+原料

龙须燕丸 蝴蝶肚尖 酸辣兔肉 酸八宝菜 凉冻蟹钳

这些四音节菜名的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但都能较好地体现菜名的特点,内容清晰简明,实用性较高。

五音节闽菜名在调查材料中的比重仅低于四音节菜名,它所传递的信息相较于四音节闽菜名略多,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原料1+修饰成分/烹饪方式+原料2

虾仁芙蓉蛋 鸡茸金丝笋 芽心跳熘蚌 棱角烩花菇 花芋烧猪蹄

2.原料1+原料2+种类

鲜笋鲫鱼汤 豆腐鱼尾汤 发菜海蚌汤 百合花生糊 冬瓜排骨汤

3.烹饪方式/原料+原料+形状

白炒香螺片 软炸鱼皮卷 鲟肉萝卜珠 椒盐墨鱼花 虾子玉兰片

三音节闽菜名占调查材料的17.3%,其结构形式与四音节闽菜名类似,但相比四音节菜名略显单薄,如“醉排骨”“炒面线”“清炖鸡”“炸五香”等。但不乏一些生动形象、措辞优美或是带有典故的三音节菜名,如“莲花酥”“雪片蟹”“佛跳墙”“翡翠丝”“全折瓜”等。

篇9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承议论文高三范文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议论文高三1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者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传承议论文高三2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传承议论文高三3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传承议论文高三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以及我们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态。,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

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传承议论文高三5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最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2饮食。

这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对同一件事物感到厌倦,就连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样。不过,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讲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讲究营养,这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一种文化再生。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归根到底,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3服装。

我们来粗略看看近几年来的流行风吧。复古永远都是主角,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流行中开始怀念。怀念古典的厚重,和经过岁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装、旗袍、印花布、刺绣、扇子装潢……它们已经生根在都市的尘灰中,已经在笑语盈盈里散发着脉脉温情。

篇10

关键词:小吃;地方名小吃;饮食文化;旅游

“民以食为天”,我国这一“烹饪王国”的美名早已名扬世界。在我国,吃的风味多姿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各地传统风味小吃,更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展望报告:截至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这必然会给我国整个地方特色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一、地方小吃的概念

小吃,亦称小食。一般指正餐(午餐和晚餐)以外用作点心及夜宵的各种风味食品,主要为垫饥或消遣之用。小吃包括糕、饼、面条、馄饨、饺子、元宵、粥、羹、汤等类型,品种繁多,有些还用作正餐主食或筵席菜肴。原料以米、面等粮食为主,兼取鱼、肉、蔬、果等。制作方式多用烧、煮、烩、蒸、烘、烤等技法。口味酸、甜、苦、辣、咸、淡、香、鲜俱备,丰富多样。“小吃”之名,始见于宋代,当时的汴梁(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都市,均以各种小吃著称。但小吃食品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后在农桑节令、年节喜庆、历史事件、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小吃食品不断涌现。其中不少品种相沿至今,成为我国各地习见的传统食品或具有地方名气的风味特产,即地方名小吃,如的酥油茶和奶酪、云南的过桥米线和抓抓粉、四川的担担面、湖南的罐子鸡、安徽的三河米饺和鸭油烧卖、上海的南翔小笼馒头等。总之,各种名小吃都是有一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的。

二、地方小吃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也随之转变,进而对自己的饮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活跃、更新、发展的趋势,人们不仅希望吃到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快捷方便、风味多样、科学安全、功能有效的食品,而且对饮食生活开始更新观念的审视。其中小吃的流行、品种的多样和口味迥然成为我国当今饮食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据统计:2007年,我国餐饮消费达到12352亿元,连续17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大大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人均餐饮消费达到915元。2008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比2007年增幅高出5.3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8%,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2010年全国餐饮业的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加强。而在目前国内饮食市场中,小吃消费每年占全部餐饮市场的三分之一,对旅游城市的消费拉动具有明显作用。

三、地方小吃在饮食业中的作用分析

(一)生活水平提高,名小吃更加流行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改换口味的同时,追求高档化,这就促使了地方名小吃更加流行。因为目前许多民众饮食不光是为了充饥,更是追求某种文化品位,享受特种文化的氛围。因此,地方名小吃更受大众的欢迎。

(二)人们交往增多,小吃是联络情感的重要媒介

现代社会,人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增多,除公务往采取宴请以外,一般民众的事务换,小吃则成了联络情感的重要媒介。人们在小吃店里边吃边聊,吃罢以后,事情也就解决。不仅花钱不多,而且同样达到解决事务的目的。这比正式宴请来得方便和自然,且开支不大,是广大民众交往的主要形式。

(三)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地方名小吃,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加之许多地方小吃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一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在三峡地区,重庆火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外地人到重庆,除游览观光以外,必吃火锅,甚至有人专程前来品尝,此时的重庆火锅,就成了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

(四)丰富饮食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饮食是饮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内容,人们通过品尝食物达到对一种饮食文化的物质认识。而地方小吃,特别是地方名小吃,具有取材广泛、花色繁多、营养合理、主辅兼备以及应时应典、雅俗共赏等特点,是我国传统烹饪的高超技巧和独具风采的“美食”特征的直接体现,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弘扬地方文化,推出地方品牌,为旅游的发展创造条件

地方小吃,特别是地方名小吃,凝聚了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总特点,是地方文化的集中表现。发展地方小吃,特别是地方名小吃,对弘扬地方文化有重要作用。民以食为天,小吃尤其是夜间小吃,在游客行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游客来到一个城市,很重要的旅游内容就是品尝当地小吃。小吃虽小,但用料、做工、火候都非常讲究,要制作出地道、美味、可口的小吃,其难度不亚于制作一道佳肴。一种地方风味品尝过以后,回味无穷,特别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小吃,给人会有更深刻的印象。有些地方小吃不仅可在当地食用,还可以供旅游者带回,作为旅游体验的延续,而旅游地将这些特色小吃加工为旅游购物品,不仅提升了产品自身的价值,还延伸了旅游产业价值链,更好地发挥了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收入,扩大旅游商品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旅游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地方形象,创立地方品牌。这对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是有重要作用的。

(六)是不同国家饮食文化交融的切入点

时代愈发展,世界一体化趋势愈明显。各国都重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饮食这一块,由于小吃的类型多样、风味各异,因而较容易为外来游客所接受,是不同国家饮食文化交融的切入点。

四、地方小吃的发展对策

(一)发扬特色,勇于创新

餐饮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地方小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具有特定的特色,将特色和特定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做大做强地方小吃。不过,要发扬特色并不容易,特色小吃来源一定要正宗,包括原料、厨师以及加工工艺等,这些都是做好地方小吃的关键因素;另外,特色一旦形成,就要加强宣传和保护,树立起良好的特色形象。

同时根据地方名小吃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过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品,用新产品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使自己适应饮食文化发展的需要并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二)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地方小吃,特别是地方名小吃在开发时,首先要突出地方特色,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狠抓产品质量,注意培育品牌;再次要加强与文化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宣扬与地方特产有关的名人典故、民间故事,以借助名人的影响力。

(三)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适当兴建美食文化街

由于地方小吃目前的分布都很分散,许多城镇到处是摆摊设点,这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容易造成交通等方面的不便,同时给管理上也造成极大的困难。地方政府应根据城镇的职能和区域分布,做好规划,筹措、引进资金,兴建美食文化街。或有关部门也可协调成立非赢利性的小吃协会,把分散、个体的小吃经营者组织起来,进行地方小吃品种的改革、发掘和创新,共同挖掘小吃市场的潜在顾客消费群。同时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开展品尝当地小吃、美食的旅游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市容的管理,而且也方便群众,更能促进小吃市场不断走向繁荣。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区域行业经济的发展均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放眼国内,在上海、成都、重庆等城市,餐饮零售业的良好发展与政府的支持紧密相关。上海为筹办美食节,其副市长亲自带领餐饮界人士,统一着装,到新加坡考察;在成都,政府划出3000亩地兴建美食街,不仅汇聚了4000多种美食,而且还注重文化精包装,志在将成都名小吃发扬光大;在重庆,政府出资修建了长达4公里的南滨路饮食街,成为当地饮食消费的主要据点,并且与旅游观光高度统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发展地方小吃,特别是和旅游等项目相结合,往往需要一些政府行为,提升其文化品位,增加客源。

(五)更新观念,抓好地方小吃的营销管理

目前,我国地方小吃营销观念陈旧,独立发展,缺少整体的营销理念和促销手段。实际上,我国的地方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许多地方名小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相联系。其品种繁多、特色各异,完全有可能和能力发展为品牌小吃和连锁企业,甚至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小吃。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改变营销观念、加强促销活动,营造饮食文化氛围,提高饮食文化的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地方小吃,特别是地方名小吃,作为餐饮市场的一大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传统精华,且对旅游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当大力弘扬和推广各地的美食文化,使我国的名小吃带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里特.弘扬科学与先进的饮食文化[J].饮食文化研究,2006(4).

2、张蕾,张新建.我国餐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市场研究,2009(7).

3、郑亚章.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与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9(5).

4、彭娟.广东餐饮零售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