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惠民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18 17:5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惠民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3号)精神,蜀山区被列为全省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工作的唯一城区。为进一步创新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机制,为城区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工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样板。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惠民直达工程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各项惠民政策以及补助资金、惠及对象、涉及部门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惠民直达工程就是适应这种形势下的创新举措,通过建立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审核“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办”的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工作对象由重农民向城乡居民一体转变,工作手段由传统方法向现代方式转变,工作方式由侧重实际操作向实际操作与体制机制一体转变,工作重点由单项突破向系统化管理转变,实现上下一个渠道、一个漏斗、一个平台、一个系统,即一个完整系统的惠民政策落实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惠民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和资金直达应该惠及的享受对象。因此,实施惠民直达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立服务型、高效型、阳光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同时做好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工作是省市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我区的荣誉和责任。各级、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惠民直达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试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准确把握惠民直达工程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维护公平。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着力增强惠民政策落实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保障群众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2、规范操作,健全机制。按照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以对象准确为基础的资金分配机制,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资金使用机制,以公开透明为核心的资金监管机制。
3、科学整合,提高效能。从群众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动政策、信息、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4.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把惠民政策落实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科学确定惠民直达工程的具体内容
按照“巩固、规范、完善、提高”的思路,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具体内容为“五个一”:
1、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责,切实理顺部门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和政策衔接,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统一协调、整体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部门分割,各自为政,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问题,避免政策执行上的“盲区”。强化惠民资金管理,实行惠民资金由区财政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一个漏斗”向下。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采取“部门监管,群众监督,社会化核查”的方式,将监督检查工作贯穿于对象确定、资金发放的全过程,切实提高监督检查的时效性。
2、平台“一网联”。大力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开发惠民直达工程信息管理软件,建立“蜀山区惠民直达工程信息网”,采取五级【省、市、区(区直部门)、镇街园和社区(村)】网络管理,形成纵向到社区(村),横向到所有涉及部门的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惠民工程信息管理软件,将各类惠民信息录入惠民直达工程信息系统,建立集补助对象、资金发放、信息汇总、动态监管为一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领导决策,政策制订,资金分配,监督检查,绩效考评等提够依据。
3、审核“一线实”。充分利用报纸、简报、会议、农村电影放映、惠民政策告知单、惠民政策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让群众有效参与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收入测算工作,除政策规定的特定的补助对象外,应根据居民人口、劳动力状况、资源条件等因素综合测算其家庭收入,初步界定补助对象范围。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社区(村)居民代表会议,由群众进行评议。对群众评议的补助对象,经镇街园审核,并由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监察部门集中联合审核。对群众评议,镇街园审核,区级审批的补助对象,实行三级公示,全面接受群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和现象的发生。及时准确做好惠民补助对象信息更新工作,确保补助对象能进能出。
4、发放“一卡通”。区财政部门在金融机构设立惠民资金专户,各项惠民资金直接纳入专户管理,实行封闭运行。惠民资金由财政部门委托一家金融机构发放,区财政部门与机构统一签订惠民资金委托发放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金融机构确保资金发放及时准确。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将所有惠及城镇居民的各项政策性补助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发放范围,确保惠民直达工程全覆盖。金融机构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惠民资金发放花名册,按规定的时间将惠民资金直接打入补助对象个人账户,由补助对象持银行存折凭有效证件到金融机构支取现金。
5、服务“一站办”。进一步健全为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镇街园为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服务点,不断巩固和扩大为民服务工作的成果。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涉及财政、农业、教育、民政、林业、卫生、计生等部门的惠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服务范围。按照权责统一、条块结合的原则,从镇街园抽调专人办公,对群众申请办理的事项,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公开服务项目和程序,做到阳光操作。
具体操作办法详见附件1至5。
四、推进惠民直达工程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惠民直达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城区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因此,要实施好这项工程,必须按照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借鉴和创新相结合,试点和推广相结合,探索和完善相结合。注意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不断完善提高,加强重点创新。针对现有的“一卡通”、“一线实”、“一站办”管理制度,借鉴现存经验,重点要克服局限性,继续完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另外的“两个一”制度平台建设,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及时总结,注重与原有“三个一”的嫁接、整合、统一,使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有机融合。
2、注重协调配合,做好综合服务。财政部门作为惠民直达工程的重要职能部门,要注重协调配合,整合资金、信息和人力。整合的目的不是削弱部门的管理职能,不是调整部门权力分配格局,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部门履行职能、优化管理,共同落实好党的惠民政策。因此财政部门要换位思考,主动协调,赢得支持;相关部门要维护大局、服从调度,通力协作。
3、实现单项突破,注意系统关联。惠民直达工程的“五个一工程”体例上相对独立,整体上又不可分割。因此,一定要围绕总体目标和核心要求,制定详实的总体规划,准确把握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推进,在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同时,更要注意惠民直达工程的系统完整性,做到有分有合,整体推进。
4、大胆细心改革,讲究实事求是。惠民直达工程对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出考验,需要各方结合城区的个性、特点,共同研究、不断探索,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新路来。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既要大胆细心改革,勇于创新,也要实事求是,兼顾可能,在不超越现实条件的前提下,追求最佳效果。立足街居改革的基础,争取在信息采集网格化管理上有所突破。
五、切实加强对惠民直达工程的组织领导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区民生办合署办公,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具体负责惠民直达工程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建立各部门单位联络员制度。各镇街园要成立相当规格的惠民直达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专人办公。各村居要设立惠民直达工程办公室,做到有机构、有场地、有人员、有档案。在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惠民直达工程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镇街园、区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研究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及时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讲清各项惠民政策,宣传惠民直达工程的意义,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要通过会议、培训等方式,加大对镇街园、社区(村)干部的培训,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服务的准确性、有效性。要及时编发工作简报,通报工作动态和进度,总结工作做法经验,形成赶学比超态势,营造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
3、各方配合,整体联动。各部门要把全区“一盘棋”思想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工作纪律,各司其职,经常沟通,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区领导小组、惠民办要开展前瞻性、日常性、预警性的工作管理和督导,区财政部门具体负责惠民资金专户管理、指标下达、资金拨付和信息化管理等工作,区直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补助对象的核查、审批、日常管理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镇街园要做好惠民政策宣传、人员培训、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基层评议、便民服务等工作。
篇2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面临问题,同时也存在诸多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黑龙江省应该抓住机会,构建符合黑龙江省发展特色的普惠金融。普惠的关键在于让广大的人民可以平等的享受农村金融的服务,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建设出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符合黑龙江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一、黑龙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其中,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现在,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近年来一直把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是国家想要为更多农村百姓着想,为他们谋取更多社会福利的重要体现。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只有农村人口真正富裕起来,我省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提高我省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为了响应国家的经济政策,积极为农村人口谋福利,惠普金融的概念被提出,所谓惠普金融,即一个国家在现有经济政策、立法和规章制度的背景下,国家或者一个城市建立的一个可持续的、能够给人们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位公众服务,提出并实行更多的惠民政策,让公民享受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惠普金融这一概念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中践行的。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在惠普金融基础较强的城市大力推行,赢得了社会的信赖。现在,这一政策被迅速引进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省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在农村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位我省的农村居民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惠民金融政策,促进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省农村的惠普金融基础比较薄弱,惠普金融的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在建立惠普金融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包括人民的不同供给与需求、现有的经济政策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我省正在朝着不断完善惠普金融体系的方向前进,已经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会不断提出更多的惠民经济政策,为我省建设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影响黑龙江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因素
1.影响建设的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农村在经济建设,提出了很多为农村人口谋取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想快速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脚步,实现我国快速走向富强的道路的最终发展目标。我省的农村人口比例大,各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差距,且经济政策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标准,使得惠普金融相关政策在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随着我省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逐渐明显,地方居民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需求包括农民生活需求(农民日常消费、临时性消费及子女教育、婚丧嫁娶等的资金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和农村发展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需求)等等方面。另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金融政策的需求日趋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不同地方的金融需求,分析地方的经济特点,根据居民的实际金融需要提供合理的金融政策供给。只有提供科学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才能真正做到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
2.影响建设的市场因素
对于惠普金融来说,除了需要地方提出一系列可行的金融政策以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支撑金融政策的推行,可以说,良好的金融市场是发展相关惠民政策的重要保证。相对其他省来说,我省不能算是一个经济大省,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我省的经济水平只能算是中下等,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尤其是农村的惠普金融基础较差,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金融生态环境来供惠普金融政策的推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发展方向中,我省在不断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的同时,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的步伐,特别是要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现在,我省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混乱已经成为制约建立惠普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影响建设的政策因素
现在,我省一直处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不断有新的惠民政策提出,为促进我省新农村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惠普金融方案提出受到了国家现有经济政策的制约,国家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时候,是从国家的整体发展考虑,政策的推行也是以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为依据,是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但我省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进行惠普金融政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有自己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已然成为发展惠普金融的绊脚石,需要及时清除。因此,地方决策者不能一味遵循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应该结合地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地方惠民经济政策,提供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黑龙江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措施
1.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的机制
为了我省的惠普金融政策能够快速得到推行,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最大化发挥着作用,首先应该建立起一个健全的惠普金融机制。金融机制的建立主要要针对低收入群体,把他们的遗漏的信息纳入现有的征信系统,未来惠普金融政策的推行主要要在低收入人群实行。另外,惠普金融机制的建立要结合当下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把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建立起相关的信息网站,能够快速进行金融信息共享,还要方便居民查询相关金融信息。当然,要提供更多方便的金融产品供公众选择,推广银行卡、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服务等非现金金融工具的应用,加大惠普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黑龙江人民提供更好的惠普金融服务。
2.发展低风险的金融服务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是否选择一个金融产品,除了看其收益以外,主要还是考虑风险因素,若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经济风险,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没有办法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分析,他们可能往往选择放弃此类金融产品。真正能够在农村大力推广的惠普金融产品是必须要具备低风险这一要素。因此,在推行惠普金融政策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及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金融投资风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形成竞争机制,刺激黑龙江的市场经济发展。另外,还要深入农村开展担保业务,采取银行、社会、政府多方合作的形式,降低金融风险,同时简化小额贷款的操作流程,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公众操作,为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3.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务
在提出相关的惠普金融政策或者推广相关的金融产品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到实地进行考察,了解我省农村居民的现实经济需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在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各项金融服务。现在,我省农村金融发展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大家惠普金融也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惠普金融还是要以提供适合农民需求的以简单的存取、汇兑、贷款的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为主。另外,在推行相关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尽量简化操作程序,并坚持小额、微利的原则,为农村人口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建设合理的惠普金融体系方面还做得不够好,这跟惠普金融在黑龙江的农村发展起步晚有一定的关系。实践证明,大力在农村发展惠普金融,对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农村惠普金融的初步阶段有一定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会受到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不断进行惠普金融的发展道路研究,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惠普金融机构,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美玉.张宇青年创业融资困境及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9).
[2]基于大学生创业视角的风险投资基金模式初探[J].中国商贸,2014(5).
篇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精神,帮助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78号)要求,现就做好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意义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对于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确保国家助学政策实现既定目标,进而促进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和中部崛起战略,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好事做好。
二、高度重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利用多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面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资助条件、申请、审批、发放和还贷等基本程序及要求。要积极配合当地经办金融机构,掌握学生录取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确保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顺利申请到贷款。同时要随时掌握本地学生贷款情况,积极协助当地经办金融机构做好贷款学生的还贷工作。
各高等学校不仅要做好在校大学生申请贷款的各项服务工作,更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励志成才,完成学业,回报社会。
三、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有关要求
1、对今年录取的*籍高校新生,各高等学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务必寄送*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材料,同时告知学校相关收费标准、开户行名称和账号。
2、对已入学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提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各高等学校应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的相关信息,认真填写《*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生源地证明》,同时要建立相关信息库,避免学生同一学年内同时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两项贷款。
篇4
家电下乡应该是各方共赢之举,这既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民生工程,也是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寻求新增长点的经销商可以找到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据市商务局初步测算,4年间,市财政将支出7.8亿元用于家电下乡专项补贴。据此推算,4年时间家电下乡拉动的北京农村消费将达52.2亿。家电下乡之于北京,除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外,商业服务企业将成为另一受惠者。
一场启动北京农村消费市场的“内需之战”在2009年正式打响。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1月23日到1月31日,北京“家电下乡”试销阶段第一批13个试销网点8天时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4台,累计销售额达25万元。
尽管8天25万这样的成绩,相对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0747元的北京农村消费市场而言似乎还谈不上拉动消费,但试销期间13个销售网点吸引了4000多京郊农民前去咨询,越来越多的商家也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这项民心工程,我们理应对这一政策的作用寄予更大的希望。
“一个政策的杠杆将会撬动一个新的市场。”大中电器的品牌总监江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商家们更看重农村消费市场对销售企业带来的增量,这个政策,对试图通过开拓面向农村的二、三级甚至四级市场寻找新增长点的众多商家而言,将会产生如虎添翼的效果。
“其实这个数字恰恰说明了北京农村市场的强大购买力。受春节影响,农民主要精力放在了走亲访友上,对这项政策还没有完全了解,另外由于1月22日国家有关部委才公布下乡产品中标厂家及产品型号,23日启动的试销活动令生产厂家与销售企业没有形成有效衔接,每个试销网点组织的货源只有一两类产品,型号也少的可怜。”在房山区所有多镇都设有便利店的华冠购物中心,对北京的农村消费市场并不陌生,中心家电事业部主任张卫东认为尽管产销衔接对试销有影响,但这一惠民政策已经得到了农民的初步认可。他表示,目前家电下乡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农民认知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下乡产品销售会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
在采访中,市农委协调督查处处长任菜也非常认同张卫东的观点,他认为,8天25万也证明了这项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如果短时期内达到轰动效应,出现农民跟风购买的情况,说明政策制定肯定有缺陷,政府确定13%补贴,4年实施时间,本意也是不给农民构成短期购买的压力,引导农民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性消费,根据自身需求,购买到最适合的家电产品,让这项惠民政策能够长时间发挥作用。”
在政府商家对家电下乡坚定信心的同时,8天25万的成绩也让我们有所疑虑。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对依靠工资性收入的京郊农民就业和消费心理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下乡家电多为国家商务部等部门根据全国农村特点确定的产品和价格,这在收入远高于其他省市的北京农村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北京农民会不会买,会买多少下乡家电呢?
对于这样的疑问,北京工商大学研究消费经济的龚晓菊副教授表示,金融危机对北京农村消费能力的影响有限,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农民会不会买的问题,因为北京的农民大多在北京城区或乡镇从事服务业工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大多有着通过购买家电等消费品提高生活质量的意愿,如果政府,商家将这一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持观望态度的农民肯定会拿出钱来消费的。
其实,指望一个政策在短期内就能达到多大的效果,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即便没有政策农民也会消费,但有了政府补贴,肯定会刺激农村消费。“政府将根据北京农村市场反馈的信息对下乡产品、型号,价格,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及时作出反应,使下乡的产品能不断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农民只要感觉到政策是真正惠民,利民、便民的,销售量一定会持续增加。”市商务局市场运行处处长杨珊说。
而试销阶段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北京农村市场同样具有家电产品的刚性需求和潜力,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将这种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很显然,要想使家电下乡撬动北京农村消费,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充分研究北京农村的消费特点,量身定制符合北京农村需求的下乡产品,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政策的杠枰,用政府的公信力加上企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作保障,才能真正激发北京农村的消费潜能。
链接 北京家电下乡相关内容
北京家电下乡产品共有八类产品,其中由商务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招标确定产品型号和限价的“国六件”产品有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4类和本市根据当地需求选择的电脑,空调2类产品。最高限价分别为彩电2000元,冰箱(含冰柜)2500元,洗衣机2000元,手机1000元,电脑3500元,空调2500元。另根据本市农民消费需求情况调查,确定的热水器(含太阳能,燃气,电力类)和微波炉2类“京两件”受郊区农民欢迎,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作为本市自主增加的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最高限价为,太阳能热水器4000元,燃气类2500元,电力类2000元,微波炉1000元,其具体产品型号正在由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和市工业促进局通过招标方式进行确定。
篇5
家电下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惠农强农,带动工业生产,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主要是分析家电下乡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中总结出一些启示,为今后类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
1.私自留存、收购或借用农户身份资料申领补贴
一是私自留存、复印农户身份资料申领补贴。该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户需要提交身份资料给代审代垫网点,网点具备复印农户身份资料的权利,然后利用复印的农户身份资料虚开发票、伪造销售情况,或将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给城市居民,向财政部门申请补贴。该情况占用了农户可享受的指标,使得农户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失,严重违背强农惠农这一目标。不利于促进消费,严重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是收购或借用农户身份资料申领补贴。该情况除会损害农户的利益,不利于促进消费之外,在收购、借用农户身份资料时候,农户同收购、借用方实际上已达成了共谋,农户基于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将个人资料出售给收购方,以获取部分利益。在农户同收购、借用方共谋的情况下,违规行为的查处难度将大大加大,查处成本将大大增加。
2.以非家电下乡产品作为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申领补贴
生产厂商或经销商通过抽取、私自购买、违规申领、倒卖、伪造标识卡,或者通过上级奖卡、返卡等违规形式获得标识卡损害了农户的利益,以非家电下乡产品替代家电下乡产品,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产品价格偏高,次货劣货充斥农村家电市场。以非家电下乡产品作为家电下乡产品销售使得中标产品生产厂商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合法生产厂商的积极性。
3.产品价格紊乱
部分销售商利用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不了解,将规定的最高限价当成全国统一价,或隐瞒最高限价,销售价高于中标最高限价,一些销售商甚至规定购买家电下乡产品不允许议价,不能享受店内统一折扣、优惠,造成家电下乡产品价格虚高,家电下乡补贴前转至销售商口袋,农户利益被蚕食。
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1.“代审代垫”方式造成监管难
“代审代垫”方式使得销售网点既掌握了农户的资料和资金,又具备补贴审核发放权,这为销售网点单方骗补提供了条件。目前虽然通过电话回访增强对“代审代垫”方式的监督,但效果并不理想。
2.家电下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当前家电下乡信息系统在管理权限设置和查询功能上存在缺陷。在权限设置上,管理部门只有本辖区的查询权限,这与家电下乡可跨区域申领补贴的政策不符,给审核造成了困难。在查询上,管理部门无法通过系统查询到过往申领补贴产品的销售网点信息,这给发现投诉后的追查工作造成了困难,从而使一些疑似骗补行为无法得到证实。
3.执行监督政策不够具体
如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依据、办法、程序和权限还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此外,电话回访制度也存在不足,政策中未对电话无人接听的情况做出具体规定。
4.基础政策执行部门资源不足
首先,人员不足。家电下乡工作量大,加之分布不均匀,一些财政所只有三四名工作人员,每月销售量却达上千台,很难配备专人负责家电下乡业务。其次,经费不足。开展“家电下乡”网点和工作人员培训,购置计算机、复印机、电话机、装订机和档案柜等硬件设备,用于“家电下乡”资料录入、回访调查和档案装订、保管,均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
5.一些网点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监管
部分销售网点是“家电下乡”产品市级总商,在各县区均有分销商,但各分销商代垫的“家电下乡”补贴不在所在县区申领,而由总商在其所在地财政所申领,导致对各分销商的监管存在困难,补贴核查也很不便,同时也加重了总商所在地财政所的工作量。
6.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了解不足,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自我权利保障意识不强
虽然这两年通过宣传,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目前了解普遍比较浅显,对于家电下乡产品的一些具体政策缺乏了解,而且他们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只能通过销售网点的介绍来获取,这为部分不法销售网点误导农户提供了机会。同时,农户自我权利保障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保护自己身份资料的重要性,发现商贩违规行为时缺乏投诉意识,对电话回访配合不够,这给不法商贩违规操作、套取补贴提供了机会。
四、几点启示
家电下乡政策是我国开展消费补贴的一次尝试,时间周期长,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对财政资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今后类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1.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注重职权的划分
不相容业务要相分离,特别要避免将补贴审核、资金发放、原始资料保管集中于某个部门或某个人,通过合理的分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政策执行机制。
2.制定的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
政策文件是基层部门办事的依据,如果政策制定的不够具体、全面,基层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较为特殊的情况时,便没有了操作依据,事情也就很难办好。
3.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即时查询、快速传播的优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于执行面向大众的政策、强化资金管理、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就必须充分做好政策执行的需求分析,依据需求设计功能模块。
4.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宣传
惠民政策的关键是群众参与,只有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利用政策,惠民政策才能发挥出惠民、导向作用。因此,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做好政策信息咨询、和公开工作。
5.构建有效的政策执行体系
篇6
关键词:草根银行;农村金融改革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政府围绕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的问题,已进行过多轮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金融领域的问题依然很多,农村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产业。
“草根银行”指的是指经银监会批准的、在城市或农村地区开展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定位为穷人银行,即为小客户提供微额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草根银行”的出现不仅为我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思路,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做出了贡献。
二、我国“草根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草根银行”的萌芽(1988~1995年)
我国的”草根银行”萌芽于1988年6月。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由现任董事长的陈小军借了5万块钱和另外10个个体户凑钱,以10万元注册资金开办的银座金融服务社。成立之初的服务社设在台州市路桥区的一间临街小屋,仅有6名工作人员。1993年6月,泰隆城市信用社成立,当时仅有7名员工,注册资金为100万元。这两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性质上类似于我国历史上的“大钱庄”,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草根银行”。
(二)我国“草根银行”的发展(1995~2006年)
从1995起,“草根银行”在我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标志就是银座金融服务社从“大钱庄”转变成真正的银行。2001年重组后,银座金融服务社把自己定位于微小企业的伙伴银行,改名为路桥银座城市信用社。2002年3月,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政府股权仅为5%。截至2003年末,台州商行各项存款余额达83.85亿元,占该区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45%;贷款余额56.97亿元,占该区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6%,存贷款余额居全区金融单位之首。利润达到1.2亿元,总资产收益率达到1.6%,这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的。2003年12月,《金融时报》发表对我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排名,台州市商业银行名列第43位。
而另一个奇迹的创造者泰隆城市信用社在12年后的今天,各项存款余额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6亿元,其中95%的存款来自于微小企业,在贷款中91%也是面向微小企业,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88%。
目前,这两家草根银行的存贷款规模都占路桥总规模的60%以上。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专家学者曾到泰隆实地考察,认为泰隆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是股份合作制金融企业的成功典范,有力地证明了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民营企业是相得益彰的天然伙伴。
除这两家银行外,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新的“草根银行”也在相继筹建和成立,为农民融资和农村金融改革做出了贡献。如2006年1月江苏省内成立的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硕集富民合作社,2006年7月6日在河南省濮阳市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由民政部门批准登记注册的“草根银行”濮阳市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社。
(三)“草根银行”在我国的新发展(2006年至今)
自从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之后,“草根银行”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产业资本与民间资本均可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农村金融机构准入的放开。并选择了率先从中西部开始推行。这次改革将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中西部、后内地;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原则和步骤,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和惠民贷款公司、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吉林磐石融丰村镇银行等草根银行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先行者。在吉林、甘肃等省区又相继出现了不少的乡村银行。如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和甘肃庆阳西峰瑞信村镇银行。由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董事长黄光伟及业内人士在改革中探索出的“三结合、三联动、三位一体”的“草根银行”运作新模式,也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草根银行”的相继出现,许多农业银行和信用社都积极着手自己新的改革试验,这无疑是农村金融改革的良好开端。
三、我国“草根银行”成功的原因
(一)当地政府的开明态度
路桥两家“草根银行”崛起的背后是路桥强大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以及开明的政府。2002年3月,台州市和金融监管部门审时度势,为草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促成银座等18家民营企业组建了股份制台州市商业银行,市财政仅参股5%,参股的目的实际上是为草根银行化解政策。
(二)“草根银行”的正确定位
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户数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企业融资很难达到大银行规定的要求,导致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出现了真空地带,为路桥草根金融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土壤。民营金融的服务方向明确定位于为民营经济、私有经济和居民服务。
(三)银行内部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
台州市商业银行与泰隆城市信用社都是完全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其产权明晰,金融定位准确,其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内控制度都比较完善,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
(四)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高素质
“草根银行”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除扎实的专业知识外,都有着极强的责任感。由于信贷主要面向微小客户,又经常没有担保,对客户情况的掌握就极其重要,无论是在台州商行、濮阳市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社还是其它“草根银行”,信贷人员人数众多,工作扎实,对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发生危机(如2001年9月银座的挤提风险),员工们能够以银行为重为银行挽回声誉。
(五)服务理念的真正实施
“草根银行”能把服务农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他们的信贷员不仅了解自己区域里每一家农户的基本情况,也了解其贷款需求,并为其定制贷款计划,甚至技术服务。与惠民村镇银行同日开业的另一家“草根银行”——四川仪陇惠民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农民贷款前进村调查,并为农民制定投资方案和跟踪服务,这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很少做到的。
(六)信贷管理的高效率
“草根银行”的高效信贷管理不仅体现在信贷品种方面,还体现在贷款的批复方面。“草根银行”的贷款项目多种多样,是很多大银行想都想不到的,大的有专项农贷,如发展养殖业,小到如购买化肥、种子,甚至退还彩礼这样的申请都可能得到贷款(濮阳贷款互助合作社)。
在四川仪陇惠民贷款公司,了解了农民的投资计划、收益回报等问题后,如果符合规定,农民在两三天内就会得到贷款,这充分体现了贷款公司的高效率。而在台州商行,贷款请求绝大部分都是当天批复,最快时只需要半小时。这在大银行一般是不可能的。瑞信银行在客户刘佰琳提出贷款申请的当天,就深入实地调查,他们认为该公司经营风险小,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可观,而且能够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发展前景看好,于是落实了担保抵押等相关手续。从提出贷款申请到拿到15万元贷款仅用了两天时间。而另一农户白玉芳在她提出申请的第二天便顺利地到拿到急需的5万元贷款。可见很多“草根银行”贷款效率之高是其他城市银行所不能相比的。
四、“草根银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贡献
“草根银行”为穷人提供微额贷款,让广大的贫困人群都能找到消除贫困的途径,免于贫困,是推动社会底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成功的支持创业脱贫而不是单靠政府救济扶贫的新方式,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和金融制度创新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草根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创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新的运作模式
成功的“草根银行”往往采用与有关部门联动的运作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户+政府+村镇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这一全新的运作链条,从而使其得到健康、稳健、持续的发展和壮大。
(二)为降低信贷风险闯出了新路
“草根银行”贴近客户,互助联保,既保证银行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又保证贷款的回收,降低了贷款风险,为防范、化解、分散信贷风险创出了一条新路。
(三)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缺
“草根银行”的产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催化剂。“草根银行”做了大银行家不屑做的生意,管控大银行管控不了的风险,创造大银行家创造不了的业绩,填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域。
(四)抑制了地下金融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地下金融活动一直是影响我国金融业正常发展的障碍,近年来的迹象表明,政府对地下钱庄的打击越来越严厉,但地下钱庄却越来越兴旺。而“草根银行”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地下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
(五)为金融行业的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融业一直以来都是嫌贫爱富,但是几乎所有的金融企业都为不良贷款发愁,“草根银行”极低的不良贷款率(如台州商行2005年只有0.88%的不良贷款率)彻底颠覆了银行不与穷人打交道(即不能向农民和三无企业贷款)是因为穷人信誉不好的说法。证明了人格化的交易往往比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和条件更有效力。因此也为银行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营销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束语
篇7
一、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使得这项惠民政策的普及受到限制。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3月24日的《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截至2008年末,全国应缴住房公积金职工人数11184.05万人,实际缴存职工人数为7745.09万人;截至2008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缴存余额为12116.24亿元;累计为961.17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0601.83亿元,个人贷款余额为6094.16亿元;全国住房公积金提取总额为8583.54亿元,占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的41.47%。
从住建部公布的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城镇地区和企事业单位基本上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但是从住房公积金归集覆盖率和资金使用率上反映出这项制度在全国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已达到职工人数的90%以上,单位和职工的缴交率占工资收入的15%,个别达到20%,甚至更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但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低,公积金缴交率也较低,有的还不足5%这一规定比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没有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中西部地区甚至连部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都没有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这样就势必使得这些地区和单位的职工难以享受到国家这一惠民政策。
2.缴存比例不规范,行业间、单位间差距大,导致事实上的分配不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但上限的具体标准是多少没有规定,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普遍执行5%到20%不等的标准。条件差的行业和单位执行5%的比例,而条件好的就可以执行15%甚至20%的比例。由于是职工个人和单位分别按这一比例缴纳,随着职工工资的不断增加,看似不大的比例差距会使实际缴存额差距很大,且由于单位配套缴存的这部分资金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则势必导致了实际意义上的分配不公。通过检索某地级市住房公积金业务数据,该市职工缴存额前100?名的平均年缴存额为89388元,后100名的平均年缴存额仅为262元,前100名是后100名的341倍。而且前100名通过公积金贷款改善住房的为33%,后100名的公积金贷款情况为零。过大的缴存差距不但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同时也影响了这项制度的惠民效应。
3. 住房公积金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全面,行政执法难。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是1999年4月颁布,2002年3月修订的。该《条例》虽然对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使用、管理机构、监督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没有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政策又增加了住房公积金的执行难度。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立法工作明显落后住房公积金的发展,造成相关方面无法可依,仅仅通过一个《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就对整个庞大的住房公积金运作进行解释和相关工作的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如:增值收益的分配比例,特别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廉租住房补充资金提取规定等都没有细化,还有低收入人群如何通过公积金来改善居住环境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当前重中之重就是加快法规的建设,既保障住房公积金安全运行,又充分发挥公积金的效能。
4.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不高、业务范围有待拓展。
从住房公积金存贷比率上看住房公积金使用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住房消费市场。如何一方面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另一方面在继续加大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投放的同时,进行多元化投资和运作,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使住房公积金受惠于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住房公积金资金的使用途径较为普遍的一是放贷,二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三是购买国债。但是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公积金贷款比例小,购买国债变现慢等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住房公积金大量沉淀在商业银行的专户中,通过银行存款流向了非住房领域,没有高效率地为住房体系输送资金,笔者认为这背离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本意。
目前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分配顺序依次为风险准备金、管理开支和廉租房补充资金。且不说这增值收益的权属是谁的,单就廉租房资金的提取比例和使用情况,目前法规没有具体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监督和管理。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老百姓想通过廉租住房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有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充分发挥公积金使用效能的几点意见
1.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手段 ,加强检查监管力度。
发展住房公积金事业,不仅关系到职工合法权益,更关系到国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扩大内需战略决策的实施,因此要依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加强依法征管。一是加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单位和广大职工缴交住房公积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配合,加大监管检查力度,重点解决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小的问题,强化归集手段。三是依照《条例》规定,对拒不执行国家房改政策,擅自不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拖欠、挪用公积金的单位,特别是只重个人政绩不为职工履行义务的单位负责人,要追究其行政责任,并实施相应的经济处罚,以维护职工应享有的合法权益。
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监管,保证住房公积金的安全运营,防止资金流失和信贷风险
。地方财政部门通过定期检查资金经营状况和资金运营账务监督,评价资金经营状况;审计部门通过审查资金来源,使用投向及使用结果,全面检查资金归集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金融主管部门主要借助于各种金融法规检查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金融合法性;司法部门则从法律的角度对“中心”的资金管理及缴存者行为的规范进行监督,对各种住房公积金管理使用纠纷进行审理裁决,依法维护住房公积金管理使用的公正性。 2.扩大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使中低收入者受益。
一是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使用上,必须要求限量使用,每笔贷款上限不应定得太高,以保持住房公积金贷款在使用上的公平性。各地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贷款限额。 二是放宽贷款条件。可参照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发放条件,适当降低个人购房的首期付款金额。三是降低贷款利率。公积金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带有保障性质,因此应适当拉大与商业贷款利率差距,减少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支付负担,或实行差别利率,对于购买自住、小户型低收入家庭,应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确实起到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作用。
3. 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能,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社会保障作用。
目前各地住房公积金的使用途径多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放贷,二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三是购买国债。如何在继续加大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投放的同时,进行多元化投资和运作,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使住房公积金更好地受惠于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要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低存低贷的政策优势,发挥互和保障性作用,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受惠面。贷款的发放应尽量向中低收入职工倾斜。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要以方便企业、方便群众为原则,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支持职工直接使用公积金用于购房、还贷、维修和支付房租,改善职工住房条件。
其次是克服重归集,轻使用的倾向,保持公积金归集与个人住房贷款方式的协调一致和额度的同步增长,实现以贷促缴,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保证公积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增值性。
第三要千方百计提高公积金的效用,促其保值增值。在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公积金的资金运作努力实现增值收益,以便更好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社会保障作用。
4.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是1999年4月颁布,2002年3月修订的。到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配套法规尚未出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和修改。如前面提到的缴存比例问题,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15%的比例差距每月可能也不过百元,但时过十几年,工资水平翻了一倍甚至数倍,其绝对数额就会增加不少。如果单位配套缴存的比例不做修改,那么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增长,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之间在公积金配套缴存额方面的差距也必然不断增大,这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和各级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则会造成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影响到制度的和谐乃至社会的稳定。还有如增值收益的分配比例,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廉租住房补充资金提取规定等都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细化和完善。同时要认真研究如何健全公积金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借鉴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制订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篇8
得显著成效的一年。我股社保工作在局支部,局班子的正确领导关心下和有关部门、各乡镇财政所的通力协作配合下,紧紧围绕局中心工作,以服务大局为宗旨,以保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职尽责,恪守宗旨,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社保各项工作。现将一年社保工作总结如下:
一、社保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社保工作就是按照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要求,着力解决改善民生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作。其保障对象是生存在社会边缘,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弱势群体和社会特殊人群。我县人多,面广,聚居分散,贫困程度深,特别是农村贫困程度成正三角效应,这也是社保工作重点服务对象。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实施一系列的惠农惠民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和农民的投入(良种、退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龄补贴、农村低保、农村救助救济等等),使农村有了明显改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得到极大实惠,进一步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关怀,是践行“xxxx”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1、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继续完善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了对五险种的宣传力度,扩面工作取得实效,征缴率明显提升,基金自衡支付能力得到增强,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积累过剩,仅历年结余1667.84万元。造成基金过剩原因:一是核报比例低;二是外出就医定点医院少;三是特殊病种外购药品无法核报。
2、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着力解决了政策性和地方性政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及困难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我县167名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企业退休人员有了医疗保障,切实维护了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并大力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积极为职工参保,为企业职工筑起一道医疗保障线。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风险共担机制,有力地解决了农民看病贵问题。全县共127003人纳入合作医疗范围内,参合率达到93%。我县新农合工作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好成效,仅历年结余834.43万元。但由于新农合才刚起步,机制尚未完善,所定核报比例过低,造成参合资金过剩,形成二次补偿,给核报工作开展带来不便,同时参合人员也不能及时得到补偿。
4、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按照农民健康工程实施要求,在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建立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面、村级为线、家庭为点的医疗服务机构。全县村级共设立70个卫生室,建立了171个家庭卫生室,极大方便了农民就近、就地医治,农民健康得到及时有效保障。由于家庭卫生室属于个体医疗服务机构,自主性较强,管理不规范,操作随意性大,对其难以监控,在核报新农合基金时容易出现套取基金违规行为。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资金运作安全;社会救助面进一步扩大,使农村三无人员,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有最低保障,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解决农村群众基本生活、生产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民生工程,由于农村低保实施时间短,宣传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因素,以现金发放形式出现了搭车收费,平均发放违规现象。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规范,进行科学化管理,以存卡形式发放,确保了低保资金安全。今年我县扩面达到4700人,全县共47505人纳入低保范围,
保障了农村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切实维护了农村稳定。
二、2011年工作计划
1、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是就人民群众关心、热心的民政救灾资金、农村低保资金和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检查,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自衡能力。
3、继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扩面工作,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对象、规范低保范围,巩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成果。
篇9
我省经济受到的冲击虽然不如广东、浙江等经济外向依存度较高地区那般强烈,但是负面影响同样日益显现,出现了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现象,长期健旺的市场需求也有所阻滞。虽然说,我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我省上半年经济工作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遇到一系列特殊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比较好等可贵成绩,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下,任何对国际国内经济风云的轻视和忽略,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面对风险和危机,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这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格局调整尤其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对类似贵州这样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来说,蕴藏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较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我省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资金短缺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目前显得更为突出。今年上半年,受国家宏观调控以及我省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的影响,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建设,我省投资增速出现了大的回落,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回落较快。当前国务院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大幅度提高投资规模以扩大内需,这对贵州突破资金瓶颈具有特殊意义。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契机,抓好一些筹谋已久的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
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途径的我省科学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这个冬天对企业和地区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市场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只有那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寻求自主创新的地区和企业,才能不惧逆境、迎难而上,而这正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我们实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途径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种“倒逼机制”,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化和实践,推进产业结构、技术、体制的进步,促进科学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10
“五统一”缩小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差距
2013年,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由当时的400元和380~400元统一提高到了470;2014年,统一提高到了510元;2015年,又统一提高到了550元。目前,筹资标准中各级财政补助为人均466元,个人缴费为人均84元。这是前不久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一组关于统筹提高医保筹资标准的数据。看上去虽然只是几个数字的调整,但背后却是越来越惠民的医保政策的变化。
早在2011年5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实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五统一”,推进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所谓“五统一”就是指,城乡居民医保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市州级统筹、统一信息化和统一推行就医一卡通。2014年3月,新农合省级管理职能由青海省卫生计生委移交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城乡居民医保的管理与经办职能实现了全面统一。
从“五统一”到管理体制与经办职能的全面统一,一个以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为主体,以大病医疗保险为补充,以城乡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从制度上打破了城乡界限和户籍界限,消除了城镇和农村的“二元”差异。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实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五统一”,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而且有效缩小了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差,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优化经办服务,巧解“跑腿垫资”难题
不论是在哪个州哪个县,如果你选择来西宁看病,那么你既可以享受“先住院后结算”的优惠政策,也可以享受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的便捷服务。
和苏秀英同在一间病房的马莎勒8年前做了胆结石手术,大病虽然好了,可是刀口还是会偶尔发炎。由于去县里市里的大医院在路上费工夫,马莎勒索性就选择了镇上的卫生院。她告诉记者:“现在党的政策确实好,医院可以先看病,后付钱,出院还立马就能报销,只需要从自己口袋里掏很少的钱。像我这次看病,估计不会超过两百块钱。”
西宁市大通县塔尔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生德告诉记者,按照相关医保报销的规定,在卫生院治病的病人,需要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最多也不会超过200元。此外,卫生院还有一些让利患者的“土政策”,如药物零差率、减免取暖费等,据统计,2015年让利患者14.9万元。看病花的钱少了,负担自然也就轻了。
2012年8月,青海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同年,又推行医疗保险周转金制度,缓解定点医疗机构资金压力,降低参保病人预交金额,减轻群众负担。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整合和完善,青海城乡居民医保又实现了本统筹区域内和省内跨统筹地区即时结算。
“先住院后结算”“即时结算”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医疗保险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而且让城乡居民看病负担越来越轻,越来越方便,也让以往“跑腿垫资”的困扰一去不复返。如今,“先住院后结算”“即时结算”在青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带给群众的方便却被越来越多的人点赞。
大病医保再创新,把实惠让给农牧民
西宁市大通县新庄镇尕庄村72岁的马秀英,从2014年开始就成为了医院的常客。在她的眼里,慢性支气管炎虽然不是什么要命的病,却是花钱的病。她告诉记者,这两年光住院5次,就一共花了5.19万元。不过实际上自己出的钱也就1.5万元左右,新农合报销了3万多元,大病医疗报销补偿了4000多元。
马秀英家里5口人,靠儿子打工和种菜养家,一年的收入也才1.5万多元,家庭负担比较重。马秀英说:“要不是医保能报销这么多的钱,家里还不知道会欠下多少债。”
青海环境艰苦,重特大疾病高发,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成本较高,大病是导致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构筑覆盖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的大病医疗保障网势在必行。2012年,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覆盖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患者在常规医保报销后自付费用超过5000元以上的,可以再次享受大病医疗保险补偿,报销比例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