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模式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激励的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郭翠(1989.08-),女,汉,山东肥城人,硕士研究生,会计学。
冯学彬(1987.10- ),男,汉,山东沂水人,硕士研究生,会计学。
摘要:企业在创业阶段困难重重,必须重视股权激励,不仅留住人才,更要留住人心,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因此,本文结合创业企业股权激励的实践,在分析创业阶段企业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方式――股权激励模式。
关键词:创业企业;股权激励;受限制股份单位
1.引言
随着企业注册条件的放宽,我国涌现出大量的创业企业,“创客”一词也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本次两会的热点词汇,政府表示:“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万事开头难,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创立初期势必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企业自身探讨经营模式。众多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人才问题,因为创新型人才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具备优秀的人才,且所有人才都能齐心聚力,才能稳定管理团队,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说“工资‘留人’,股份‘留心’” 。员工的工资,尤其是固定工资会使员工懈怠,出工不出力,不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工资和奖金代表员工过去的绩效,是对员工以前行为的奖励,具有滞后性,激励作用不明显。还有的企业承诺实现利润后向员工分红,但这种方式存在风险,不确定性大,激励效果差。可见,如果员工与企业利润无关,不享受公司的股份,“无产无恒心”,肯定不会对企业尽心尽力,甚至使员工流失,并带走其他高端人才创业,与本企业形成对手。基于传统激励方式的弊端,企业家考虑到赋予员工股权,使其增加对企业的责任感,基于此,便出现了股权激励模式。
创业阶段企业股权激励是指企业在成立时,承诺给予员工一定的股权,使员工能够有权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与企业的未来紧密相关,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忠于企业。
2.创业阶段企业的特点
企业在创业阶段的不确定性很大,如果没有相对诱人的待遇和条件,一般很难长期留住人才,这就需要股权激励机制。而股权激励机制的设立必须考虑到企业在创业阶段的特点。
(1) 管理团队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企业在创业阶段,投资者会招聘自己的亲朋好友,而此时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一旦使基层员工感到待遇不公平,便会导致员工辞职。另一方面,创业企业比比皆是,就业选择余地很大,所以跳槽的机会很大。
(2)资金有限,激励不足。企业创立之初,资金来源有限,由于企业知名度不高,规模也不大,所以贷款和募集资金都有限制。另一方面,创业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资,比如要建厂房、购设备、引进先进技术等,所以不会给员工高薪报酬,更别提奖金福利了。对员工的激励力度不够,势必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3)创业阶段风险高。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出,不一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这不仅看技术和产品本身,还要考虑人员配合、营销策划方方面面的事情。一旦失败,起初的一切投资全都无法收回,员工不仅没有工资,也面临着失业。
(4)创业阶段发展前景理想。如果企业的技术、产品能广泛的被顾客接受,市场广阔,那么该企业的发展会很迅速,对员工具有很大吸引力。
企业在创业阶段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模式,尽可能的避免员工出现不满的情绪或者担心企业前景不好而失业的情况。
3.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激励的必要性
股权激励对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激励的缺陷,还可以为企业增加绩效。
(1)股权激励可以为企业留住人才。由于企业在创立之初,资金有限,体制不健全,对人才的吸引力小,要想引进人才,使他们死心塌地的留在企业,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激励。这种激励模式需要具有长期的效果,股权激励模式就迎合了这一点,它可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积极的投入到企业发展中,为企业出谋划策,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效益,同时也增加自己的收益。
(2)股权激励可以减少委托产生的风险。企业投资者和员工的目标不一致,投资者希望企业做大,少分利润,而其他管理、基层人员希望多分利润,获得可观的收益。二者利益不一致,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股权激励模式是赋予员工一定的股权,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与投资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承担利益和风险,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股权激励的提出可以暂缓创业阶段的财务压力。创业企业的资金紧张,如果完全以现金支付员工报酬,不利于企业的再投资和扩大规模;如果支付的报酬少,就会使员工感觉不到实现了自身价值,没有满足感,也就没有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后,可以使企业流出较少的现金,同时赋予员工一定的股权,当企业资产增值时,员工也会获得可观的收益,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4.创业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设计
企业在创业阶段规模小,管理机制灵活,发展前景广阔,对于人才的竞争又比较激烈,因此更加主动地去寻求实施股权激励的方式。根据企业的特点不同,实施股权激励的时机以及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能够持续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股权激励模式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几种典型模式如下:
(1) 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2014年首次夺得中国首富冠军的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经提出这一模式,使员工逐年取得股权,保持了阿里巴巴团队的团结稳定,员工斗志昂扬,最终使阿里巴巴发展壮大。
这种激励模式是根据员工未来价值的大小逐年授予员工一定的期权,即每一份受限制股份单位都是分n年授予的,每年授予1/n,当员工工作满一年以后,才能将受限制股份单位行权。这样,对于员工来说,每年都会有新授予的期权,每年也都有未行权的期权,新的期权是对员工未来的认可,未行权的期权会使员工在跳槽前仔细斟酌,是否应该放弃可观的收益。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也能够约束员工行为,从而推进企业发展。
(2) 专利股份期权。企业在创业阶段急需各种创新要素,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标新立异,别具特色。像专利、商标这种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很容易被替代,价值极其不稳定。基于这一点,企业可以与员工约定好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价值,授予提供专利技术的员工一定的技术期权,当目标实现后,员工就可以将技术股份行权。这种方式有利于留住技术人才为企业增加创新力。
(3) 风险抵押金。企业在创立初期,会设定目标,尤其是一些财务指标,比如年度资产报酬率应该达到多少,或者成本费用利润率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等。这种模式就是以设定业绩指标为基础,当相关部门的员工实现了本部门的目标后,授予该员工一定的风险抵押金,并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对其考核,如果能继续保持这一目标,不仅会实现风险抵押金,还会按照未来比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另外授予员工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具有长期激励效果。
5.结论
股权激励的模式与企业的特点、所处行业和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在设计时必须注意激励的限度,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不经努力就能实现。另外,要充分听取员工的心声,例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提出了“自助套餐”的方法,让员工参与设计,这样更有利于企业上下形成团队整体认同、团结的局面。股权激励应与工资、奖金等其他方式配合发挥作用,既注重以前绩效的奖励,又不忽视对员工未来价值的认可。(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股票期权制 激励有效性 激励模式
股票期权激励指公司向主要经营者(激励对象)提供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约定价(行权价)买入固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股票期权)。在期限内,公司股价上升,经营者可行权获得潜在收益,股价下跌,则经理人丧失这种收益。公司对股票期权的支付是未来的或有支出,只有经理人通过努力使得公司的经营业绩好时才可能支出,而这种状况正是股东所期望的。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五种模式
仪电模式。上海仪电于1997年开始在其下属的上海金陵等四家控股上市公司实施期股奖励计划。仪电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每年在获得基础收入同时,可获得“特殊奖励”,这笔收入以股票形式发放。仪电控股按照奖励的额度,从二级市场购入该上市公司股票,存入集团特定账户。获奖人享有相应的分红、配股权,任职期满后,可出售股票获得收益,也可继续持有股票。
武汉模式。武汉国资公司对其所属的武汉中商等三家上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的报酬实行年薪制,并将年薪中风险收入的部分折成股票期权授予法定代表人。
贝岭模式。上海贝岭于1999年7月正式推出模拟股票期权计划。“模拟股票期权”是借鉴股票期权的操作及计算方式,将奖金的给予延期支付,而不是真正的股票期权。该计划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对其年收入中的加薪奖励部分采取股权激励办法。
泰达模式。1999年9月,天津泰达推出《激励机制实施细则》。根据《细则》,泰达股份将在每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布后,根据年度业绩考核结果对有关人士实施奖罚。
吴中仪表模式。2000年,吴中仪表公司提出其股票期权方案。方案要点为:采用期权与期股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期股和以全体员工为发起人的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授让国家股(或法人股)组合方式,探索国家股(或法人股)逐步减持的新方式。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政府仍然是市场的主导力量,控制着企业生存环境。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之下,对经营者的激励才是有效的。产品竞争没有完全市场化,企业生存受政府的影响往往多于市场本身的影响;资本市场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在这种无效的竞争市场下,会引导被激励者重视企业发展以外的竞争条件的创造,从而降低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效率。
我国的经理人市场不完善。经理人的声誉机制(信号显示)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理人为了获得股权激励而采取了不利于公司发展的策略,并不见得会得到相应的制约;且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大多是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聘用的,这更难保证经理人不会采取不利于公司发展的策略。
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成熟。一旦股市低迷就容易出现长期低迷,而一旦兴旺就难以控制;我国的投资者也缺少成熟市场投资者的理智,容易一窝蜂而上,使得股市的波动非常大。这样,股票的价格就不可能客观地反映出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从而股票期权激励设计的客观标准也是不确定的。
提高我国股票期权激励效率的建议
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对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大意义,应改变国有股比重过高的畸形股权结构。
建立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完善经理人绩效考核的标准。应尽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从而建立配套的市场运行保障体系,同时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经理人的报酬和其经营业绩完全挂钩,经理人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机制,应适当提高股权融资门槛。强化上市公司管理,对于违约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募集资金项目收益率应作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重要核准条件,对募集资金应实行动态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
明确股票期权的试用范围,以免造成制度滥用。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作用,要受到外部体制环境、企业内部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情况不同,决定了股票期权在这些企业的适用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综合分析各类企业的不同情况,笔者认为目前在国内企业中,股票期权制度比较适合在以下三种类型的企业中实施: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李小杰,唐元逵.略论中国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技术与市场,2009(1)
篇3
关键词: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模式 股权分置改革 比较
综观世界各国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虽然在产权多样化、流动性、资本运作与企业制度安排方面基本相同,但在股权结构和控制运行方式上却各具特色。目前西方国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公司股权结构模式:一种是以美、英为代表的公司股权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公司股权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股权相对集中,且以银行和公司法人持股为主。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公司股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各国股权结构的差异所导致。由于美、英与日、德的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一种是与美、英为代表的公司股权结构模式相适应的“公司控制市场主导型”模式;另一种是与日、德为代表的公司股权结构模式相适应的“银行控制主导型”模式。
一、英美公司股权结构及其治理模式
(一)英美股权结构特征(1)英美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当分散,多数上市公司缺乏控股股东。英国上市公司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平均低于15%,美国则不足5%。英美公司股票的个人持有者占很大比例,这些小投资者所持股份在某一家公司的全部股份中一般只占很小比例,很难对公司的决策过程发挥实际影响。由于股权的分散程度高,股东在公司决策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用手投票”的能力受到限制,股东的监控更多的体现在“用脚投票”上,通过股票买卖的形式来获取资本的短期收益。(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美国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各种养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险、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以养老基金的规模最大。20家最大的养老基金拥有全美上市公司lO%左右的普通股。尽管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总量很大,但目前机构投资者在每一股份公司中的持股份额却很低,因此公司股权仍十分分散。如1990年,机构投资已拥有美国全部大公司股权的60%,但在单个企业中拥有的股份是很有限的。英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60%左右,但具体到单一公司的持股比例平均不足5%。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机构投资者为分散投资风险,采取的是多元化和资产组合的投资方式,二是有关法律和规定也限制机构投资者对某一家公司大比例持股。如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美国的保险公司在任何一家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该公司股票总值的5%,养老基金和互助基金不得超过10%,否则在纳税上就有不利影响。(3)股权流动性强,股东地位较高。美国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极强,换手频繁,为发达国家之最。在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交易活跃,公司接管或兼并事件发生频繁,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控制和约束直接而有力,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也对公司管理者形成间接约束。美国法律比较注重保护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公司奉行股东第一主义:公司的经营上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二)英美公司治理模式股权高度分散导致经理层在上市公司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由此造成经理层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侵害,出现经营权滥用问题。然而,英美上市公司极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股东对公司控制力不强,使股东很难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股东对经理进行监管的收益往往少于成本,“搭便车”的心理普遍存在。而且由于股权流动性强,股权结构变得不稳定,股东联合起来对公司治理实施有效影响的可能性变小了。其次,持股比重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并不是最终所有者,因此更加注重股票的短期收益,并不太关注公司的经营业绩。所以,机构投资者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决策,而是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间接影响经理们的经营行为,难以在公司治理中直接发挥积极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英美公司形成了与股权高度分散相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
从内部治理看,英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CEO)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和决策机构,代表股东行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通过制约经理层来实现股东的利益,经理层通过经营决策权来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当经理人员不能成功的实现股东的预期收益时,股东可以通过改选董事会并由董事会罢免经理。第二层次,董事会。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由股东选出的董事组成。董事会是公司的法定代表,它有权依据公司的业绩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处罚,董事会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业绩。英美国家实行单层董事会制,作为公司执行机构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有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之分,内部董事在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负责。外部董事是由公司之外的一些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成,不参与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其目的主要加强董事会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即所谓的独立董事,他们在某方面拥有独特专长,是某个领域的资深专家或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络。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能够较客观地提供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有利于公司内部管理的改善,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层次,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一般会雇佣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以此来提高公司的决策能力。其最高级别就是首席执行官,也就是常说的CEO。首席执行官是公司决策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责人,许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由董事长兼任,因而是公司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此外,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有一些公司CEO下设首席经营官,来协助首席执行官来负责日常管理。首席执行官是公司的委托人,其权利的实施是由董事会授予的,并受董事会监督。
从外部治理来看,外部治理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形式。美国大多数州的公司法虽然将管理公司的权力交给了公司的董事会,从而大大削弱了股东管理公司的权利。但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和各州的成文法及普通法中,都有许多条款和原则专门规范董事在管理公司过程中的行为,以加强董事的责任,防止董事和懈怠职守。第一,经理市场的竞争。竞争性的经理市场可以使经理^员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在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的不同岗位之间流动,并由市场决定其薪酬。这样,职业经理管理能力就成为其能否被聘用或者职位提升的重要指标。能力强并对股东负责的经理人,就有较大可能取得较为良好的业绩,也就会被企业高薪聘用;相反,那些能力低而又不愿意对股东负责的经理人,就很难取得较好的业绩,其薪水也就会较低,甚至会被辞退。因此,在位的经理人为了珍惜自己,都会竭尽所能,把公司的经营业绩提高上去。第二,敌意收购的威胁。由于美国和英国公司的股权较为分散,且流动性大,这为敌意收购提供了可能。当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不善,从而导致其市场价值低于实际价值时,公司的外部的收购者就会通过资本市场大量收购分散的股份,对企业采取敌意
收购行为。然后通过更换管理层,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此外,严格和完善的外部信息披露以及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加强对经理人员约束的另一个重要保证。英美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最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的会计制度和独立审计制度,保证了企业运作的高度透明性。法律要求上市公司按季度披露财务报表,严格限制内部人利用未公开的信息从事公司的证券交易。证券法还要求内部^必须定期向证券管理部门汇报其拥有和交易公司股票的情况。总体上讲,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中,外部市场治理发挥的功效比内部治理更为显著。这种依托市场作用的外部控制型治理模式,必须有几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即产权清晰和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以及完善发达的资本市场。
二、日德公司股权结构及其治理模式
(一)日德公司股权结构特点(1)股权高度集中。虽然德国和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它们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却有着共同之处。德国和日本公司的一个特点是股权集中,企业资产主要来源于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二战前日本大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于财阀之手,二战后的初期,由于实行了“解散财阀”及“证券民主化运动”等政策,使得一般民众的持股比例迅速上升,1949年曾高达69.1%。但此后,日本公司的股权就不断地由个人向法人集中。现在日本公司的股权主要由法人(包括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控制,法人持股比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40%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75%左右。德国公司股权结构中,最大的股东是金融公司、创业家族、保险公司和银行,而且它们的持股比较集中,这与英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形成了鲜明的反差。(2)法人相互持股。由于德国和日本在法律上对法人持股缺少具体管制,导致法人相互持股现象比较普遍。法人相互持股有两种形态:一是垂直持股,如丰田住友公司,它们通过建立母子公司的关系,达到在生产、技术、流通和服务等方面合作的目的;二是环状持股,如三菱公司,第一劝银集团等,其目的是相互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资产和经营关系。据日本著名学者奥村宏先生推测,法人相互持股在法人持股中占70%左右,在全部上市股票中占40%左右。另据统计,1970年、1975年和1989年日本的法人持股比例分别为54%、60.8%和73%,法人持股比例为上升的趋势。(3)股权稳定,稳定性高。在日本法人持股形式大多采用集团内企业交叉持股或循环持股。在德国,股权主要由银行、工商业公司控制。大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的现象普遍。由于法人相互持股的目的不是为了分红和买卖股票获取差价,而是为了加强联系、稳定关系,因此很少发生公司的股权大规模流动或转移的情况。(4)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在德国和日本,是由银行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在参与公司的各方面的经营事务中,形成了独特的银行体系。日本实行主银行制度。所谓主银行是指企业把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日本的主银行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指企业与主银行之间在融资、持股、信息交流和管理方面结成的关系;二是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指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三是银行之间的关系,指银行和银行之间在同企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这三层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以银行为核心,通过对企业的相互持股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国实现全能银行制。所谓全能银行制是指银行为企业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其中既有传统的银行业务,还包括投资和证券业务、不动产业务、对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进行救助、企业的并购等。银行最初的业务主要是向企业提供贷款的业务,但企业拖欠银行的贷款时,可通过债转股把银行变为企业的股东。
(二)德日公司的治理模式 由于股权集中,且相对缺乏流动性,德、日公司治理不能像英美公司那样通过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来实现,而是通过内部大股东,通常是一家银行,来控制和监督经营者行为,达到参与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一种主动或积极的模式。如果股东对公司经营者感到不满意,可以直接通过“用手投票”来表达其意见。从内部治理来看,德、日两国虽然同属于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但它们在具体做法上还是有一些明显差异。如德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的是双层董事会制度。依照法律规定,德国公司的业务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相分离,必须成立相对应的两种管理机构,执行董事会(即管理董事会)和监督董事会(即监事会)。管理董事会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个执行监督董事会决议的执行机构,它相当于美、英等国的经理层。监督董事会是公司股东、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和监督机构。德国公司法规定,监督董事会具有以下重要权限:第一,任命和解聘执行董事,监督管理董事会是否按公司章程经营;第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核;第三,对关系公司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决策权力。在监事会组成人员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银行的代表占有较大比例,发挥重要影响。德国在1996至1997年度的一份报告表明,在德国最大的85个公司监事会中,有75个监事会银行占有席位,并在35个监事会中担任主席。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司监事会有职工代表参加。按照德国1976年通过的《参与决定法》规定,凡雇员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公司都必须吸收职工参加监事会,且比例要达到50%。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式上与美国类似,采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结构,不设监事会,但设有独立监察人(也称监事)。由于日本公司普遍存在着法人持股,总经理是法人股东代表,也是监事会的重要成员。日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股东代表特别少。从总体上看,具有股东身份的仅9,4%,而在上市公司中,具有股东身份的代表更少,只有3.9%。董事会大部分成员由内部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组成。日本公司的董事会并没有真正成为行使监督权力的机构,而由经理人员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实际上控制了董事会的运行。在日德公司治理模式中,公司员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德国公司治理的一个特征是职工参与决策制,企业职工通过选举职工代表参与监事会和职工委员会,监事会的副主席由职工代表担任,以此来实现参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决策权”。职工参与决策制是通过有关法律得到保障的。如德国法律规定,在工人数500人以上的公司中,监事会的1/3必须是工人代表;如果公司正常雇佣的工人超过2000人,则监事会成员的一半必须是工人代表,且其中一些必须是工会代表。在日本公司中,经营者的选拔、连任以及工作业绩都需要得到员工的支持和认可。日本企业的员工把进入公司董事会看作是毕生的追求,与美国相比,董事由员工晋升而来的比例较高。日本企业内部员工的终身雇佣制、企业工会组织的存在为员工发挥治理功能提供了良好基础。从外部治理来看,第一,相对衰落的控制权市场。在日德主银行制的影响下,国内股票市场的重要性也小得多,股票市场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日德公司的控制作用远不如美英国家的公司重要。在日本和德国,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较为少见,故而投资者在未经最大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很难取得大比例股份以实现接管,此外德国法律对个人股东投票数量的限制也不利于接管。因此,美英等国常见的敌意接管在日德等国极为少见,日德公司相对集中、稳定的法人股东持股为主且法人相互持股较普遍的股权结
构,成了有效防止敌意接管的天然屏障。美英公司与日德公司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企业经营不善时发生接管的频率。据统计,1985年至1989年间美国和英国年均接管金额占总市值的比重分为41.1%和18.7%。而在日本和德国,通过股票市场以改变公司控制权为目的接管事件则少得多,分别为3.1%和2.3%。除此之外,在德国,由于大量职工代表出任监事,故通过接管来更换管理人,员的可行性不大。由于管理人员有长期合同,即使一个入侵者能取得一家德国公司的所有权控制,这些合同也能阻止接管者迅速对管理部门改组,所以接管对管理者的威胁相对美英公司的管理者来说要小得多。第二,经理人市场相对不发达。除了控制权市场远不如美国活跃,由于大量有交易关系且企业相互交叉持股,使企业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各种联系,主银行制又使企业有了较为稳定的银企关系,因而日德公司在产品市场、借贷市场等其它外部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如美国激烈,因而外部市场对日德公司的制约作用没有美国那样重要和明屁。除此之外,日德等国基本上不存在一个外部的经理市场。以日本为例,日本公司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人事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将劳动力市场内部化的效果,因而外部经理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必要。虽然没有一个外部的经理市场,但公司内激烈的晋职竞争和对管理腐败行为的严厉处罚,使得日本式内部经理市场在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的作用上并不逊色于美国式的外部经理市场。
篇4
【关键词】意义 现状 内容 措施
一、探究的意义
(一)注册制改革渐行渐近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2014年5月29日的演讲中表示要搞中国式的注册制,多渠道股权融资将得到推动,这将使得证券市场投融资功能得到健全,当前许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解决。从更深远的意义上,二级市场不规范甚至犯罪行为,行使得证监会有精力去打击,普通投资者权益将得到保护。
(二)股权众筹在中国发展迅速
股权众筹在2011年正式进入中国,国内第一个利用股权众筹融资的案例是美微淘宝卖股权案。其通过众筹获得1194个众筹的股东,占到美微传媒股份的25%,整体融资500万。目前国内有天使汇、原始会、大家投、天使客四家典型股权众筹平台。
二、研究的内容
(一)证券发行注册制
我国推展实行注册制改革是完善融资渠道、增加企业融资量、拓宽投资者投资方式的手段之一。中国实施注册制发行制度将使得证券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直接融资比重将得到提高,股权融资的渠道将多元化,债券市场进一步规范。注册制改革催生了新的融资模式产生,股权众筹就是其中之一。
(二)股权众筹及其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的模式发展非常迅猛,这种通过互联网平台融资的方式称作股权众筹。普通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出让的一定比例的股份,共享公司的发展成果。近年来,国内的投资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这种众筹模式中,使得创业者快速获取创业资金。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股权众筹能否带来较大的利益,究竟有哪些漏洞,是股权众筹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优化国内股权众筹平台,研究股权众筹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三、股权众筹模式中风险管理机制的探究
(一)众筹模式中风险因素及其影响
1.不完善的投资者。投资者的利益、我们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保护,一个完善的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将会有效的防止不良证券进入市场,敦促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健康发展,更有效的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是证券市场健康、良好发展的前提。
股权众筹平台的人人投没有对投资者设立任何门槛,而是实施了准入零门槛制度,这种投资者审核制度的不完善会给投资者、企业和平台同时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股权众筹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企业的项目构思、企化方案、营销策论的公开会降低正规审核制度不全带来的风险,但过渡公开存在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
2.与非法集资界限不清。股权众筹发展过程中,非法集资者将利用股权众筹的漏洞,将线下筹资的传统活动逐渐变成线上筹资,使公募与私募的定义被逐渐模糊;并利用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使线下私募变成了在网络上进行私募;我国股权众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触犯法律的风险。
(二)有效降低股权众筹风险的合理措施
对股权众筹的风险管理应当以保护投资者、促进融资企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调研前期我们分别针对众筹准备、众筹执行中、众筹结束三个阶段初步设想了一系列有助于降低股权众筹风险的措施:
1.众筹前期。政府在制度层面上将股权众筹合法化。有关部门需学习国外关于股权众筹融资模式的相关法案,借鉴美国JOBS法案中的立法定位等内容,具体分析我国股权众筹中有触及法律红线的风险这一现象,出台有益股权众筹合法化的制度。
2.众筹执行中。首先,创建使优质投资者作为领投人,其他投资人跟投的投资模式,利用优质投资者投资者的成熟经验、丰富资源,借鉴投资者经验教训,提高众筹进行的成功率。
其次,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出面向股权众筹平台的监管服务。投资人认投项目时把投资款转入监管账户,项目实际实施或切实具有实施可能时,再按照投资人的意见分批次将投资款转入目标项目公司基本账户。
3.众筹结束。应要求募资成功的企业及时公开包括经营战略、年度财务报表、签署合同、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各重大事项,解释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一些数据含义。
以上几点是我们前期想出的有利于降低股权众筹风险的措施,相信随着调研的深入开展,我们将提出更多切实可行富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东.股权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及风险防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22(4):162-168.
[2]张雅.股权众筹法律制度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J].西南金融,2014,11:47-50.
[3]束景虹.机会窗口、逆向选择成本与股权融资偏好[J].金融研究,2010,04:72-84.
[4]Johnston,Marsha W.Crowdfunding Collection And Composting[J].BioCycle,2015,563.
[5]施勇.美中企业股权融资比较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
[6]王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问题研究[D].沈阳大学,2015.
篇5
【关键词】股权激励;激励强度;激励模式;激励有效期;公司业绩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173-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管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批准号:12A630069)
【作者简介】付东,河南教育学院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管理。(河南郑州450046)
一、引言
委托理论认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这种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问题。随着2006年《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利用股权激励解决问题成为公司治理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对股权激励治理效果的研究大多从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角度展开,研究结论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提升公司业绩,起到了缓解冲突的预期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无关甚至是负相关,股权激励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
之所以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股权激励契约本身更加深入的研究。股权激励契约是一个包含激励强度、激励模式、激励期限等众多因素在内的系统化激励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契约的选择对经济交易的后果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更加细致地研究股权激励契约内容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能够深刻揭示这种激励方式的治理效果,并为上市公司设计合理的激励契约提供帮助。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从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内容来看,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模式、激励有效期都是影响激励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深入分析股权激励的治理效果,就应当逐一分析上述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一)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业绩
公司发行的股权激励数量的多寡决定着激励强度的大小,因此可用管理层获得的股权激励数量代表激励强度。关于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业绩关系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趋同效应和背离效应。趋同效应认为股权激励使得管理层与股东形成了基于共同产权主体的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效激励经理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公司业绩。Jensen和Meckling(1984)研究发现,提高经理的持股比例,会使其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张俊瑞、张建光、王丽娜(2009)认为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财务业绩指标在一年后有明显提升。潘颖(2009)发现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比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背离效应认为当管理层获得的股权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增加对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利用股权激励为自己谋利,进而损害公司业绩。刘浩、孙铮(2009)认为如果激励对象,特别是管理层控制了股票期权的行权价和出售价格,以及拥有了重定价的谈判权,股权激励就可能已经丧失其固有的刚性,而可能沦为了管理层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工具。盛明泉、蒋伟(2011)发现,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强度指标和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指标与多数公司业绩指标呈负相关关系。
我国规范的股权激励措施实施时间不长(自2006年开始),激励强度不大,管理层暂时难以通过股权激励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因此笔者更认同趋同效应。而且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管理层是企业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具有人的主观性这一特点,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比约束更为有效。股权激励适应人力资本特性,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公司业绩。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二)股权激励模式与公司业绩
2006年以前由于缺乏统一监管以及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呈现出多种所谓“创新模式”并存的局面(包括限制性股票、业绩单位、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延期支付等),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为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提供了规范。现行的股权激励模式包括: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通常由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提取激励基金购买一定数量股票授予激励对象,只有当激励对象努力工作,公司业绩达到激励计划要求的条件时,才允许其出售股票并从中获利。在这种激励模式中,不仅激励基金的提取条件、激励股票的归属条件都与公司业绩(如ROE、ROA、EPS)息息相关,而且出售激励股票也必须达到相应的业绩要求,它将激励对象的私人收益和公司业绩紧紧绑定在一起。股票期权是以公司股票为标的资产的看涨期权,是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在未来以约定行权价格和条件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股票增值权是一种分享未来公司股价上升(超过行权价)所产生的超额收益的权利凭证。尽管股票期权与股票增值权的收益来源不同(前者收益来源于二级股票市场,后者收益来源于公司),但是二者本质相同,激励对象私人收益的大小都直接取决于公司股价表现而非公司业绩。虽然从理论上讲,公司业绩的好坏会决定公司股价的高低,但是在中国低效率的股票市场背景下,国家政策、市场流动性、投资者风险偏好、投资者情绪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公司股价,公司业绩并非影响公司股价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三种激励模式中,限制性股票的私人收益更多地依赖公司会计业绩指标,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的私人收益更多的依赖公司股价表现。受何凡(2010)对股权激励模式分类方法的启发,本文将限制性股票称为业绩模式,将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统称为非业绩模式。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业绩股票模式比非业绩股票模式更能提升公司业绩。
(三)股权激励有效期与公司业绩
股权激励的有效期是指从授予时间算起股票期权可以执行的期间,即股票期权的寿命期间,它是影响激励对象收益和风险的一项重要契约设计内容。证监会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期跨度较大,少则3年,多则10年。一般而言,激励有效期越长,激励对象的私人收益与公司价值的“绑定期”越长,激励对象便越注重提升公司长期盈利能力,越关注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反之,激励有效期越短,便越易引发激励对象的短期行为,忽视对公司业绩长期稳定增长的关注。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股权激励有效期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06年1月4日证监会颁布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开启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化运作的大幕。因此,本文以2006年为起点,选取2006-2011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为初始样本,为防止经营异常情况以及会计核算特殊性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剔除ST类和金融类上市公司。除去数据缺失样本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数为435个。本文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
1.被解释变量
查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说明文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公司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以及营业收入利润率(Rom)等指标作为公司业绩评价条件,而且以往的实证研究中也多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因此,本文选取上述三个指标作为业绩衡量标准。其中总资产收益率反映包括负债形成的资产在内的总资产的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营业收入利润率反映公司核心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2.解释变量
股权激励强度(strength)的度量:公司股权激励说明中披露了发行激励总数,为消除公司总股份数额差异的影响,将发行激励总数除以公司总股数的商作为衡量激励强度的指标,该比例数值越大股权激励强度越强。股权激励模式(model)的度量:按前文所述,激励模式可分为业绩模式和非业绩模式,因此采用虚拟变量表示激励模式,该值取1表示业绩模式(限制性股票),该值取0表示非业绩模式(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股权激励有效期(validity)可直接从激励说明文件中得到。
3.控制变量
综合参考李维安等(2006)、潘颖(2009)、盛明泉等(2011)、何凡(2010)的研究,本文选取资本结构指标——资产负债率(asset-liabilities ratio)、公司规模指标——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size)、股权结构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 ratio of the largest sharehold-er)这三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公司负债水平、公司规模、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各变量定义见表1。
4.模型设定
为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设定如下模型以进行回归分析:
模型1:
Roa=C+β1Strength+β2Model+β3Validity+β4Alr+β5Ln(size)+β6Sr+ε
模型2:
Roe=C+β1Strength+β2Model+β3Validity+β4Alr+β5Ln(size)+β6Sr+ε
模型3:
Rom=C+β1Strength+β2Model+β3Validity+β4Alr+β5Ln(size)+β6Sr+ε
三个模型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利润率三个指标作为回归因变量。c表示截距项,βi为待估计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描述性统计
表2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知:有效样本数量为435个;样本公司经营存在亏损状况(业绩指标最小值均为负数),平均盈利水平在10%左右(Roe、Roa、Rom均值分别为11.6%、7.3%、14.7%),业绩波动幅度不大(三个业绩指标标准差较小);股权激励强度普遍较低(strength均值为3。68%),样本公司最低发行激励总股数与公司总股数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strength最小值为0.0000),样本公司最高发行激励股数也只占公司总股份的10%(strength最大值为0.1);样本公司中有19%的公司实施了业绩股票模式(限制性股票),其余81%的公司实施非业绩股票模式(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激励有效期最短3年,最长10年,平均5.09年;样本公司负债水平高低差异较大,但平均水平为38%,较为合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差异悬殊,平均持股水平为34%。
(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3是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内容与公司业绩的回归结果。从整体上看,三个模型的F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表明三个模型均对公司业绩变量具有解释力;调整R2分别为0.196、0.075、0.253,说明模型3的拟合度最高,模型1次之,模型2最低。
从模型l的回归结果来看,Strength回归系数为0.226,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说明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业绩(Roa)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假设H1得到证实。Model回归系数为-0.003,但统计不显著,即没有证据支持业绩股票模式比非业绩股票模式更能提升公司业绩这一观点,本文假设H2未被证实。Validity回归系数几乎为零,且统计不显著,表明证据不支持股权激励有效期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的观点,本文假设H3未被证实。Alr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公司负债水平高,业绩差。Ln(size)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证明公司规模大,业绩好。Sr回归系数统计不显著,表明没有证据支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会影响公司业绩。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业绩指标时,回归结论与模型1相同,进一步证实了模型I的检验结果。
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来看,以营业收入利润率(Rom)作为公司业绩指标时,回归结论出现细微变化:首先,Strength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水平降低,但仍足以支持本文假设H1。其次,Model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即实施业绩股票模式(限制性股票)公司的业绩反而更差,这与本文假设H2正好相反。这一检验结论证实我国现阶段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的激励模式更能提升公司业绩。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综合以上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业绩正相关。无论以那种业绩变量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均证实激励强度越高,公司业绩就越好。这一结论给我们重要启示:在我国现阶段股权激励强度普遍较弱(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部分的结论)的背景下,增加发行激励股份数占公司股票总数的比例具有提升公司业绩的正向作用。今后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时应当考虑增加授予的激励股份数额,以增强股权激励措施的治理效果。
篇6
引言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特点,两权分离引发了问题,为了缓解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西方国家最早提出了一种长期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制度。这一制度在西方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完善公司治理模式,提高公司绩效有很大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股权激励制度开始在我国萌芽。2006年开始,我国关于股权激励计划的法律制度更健全,法律环境更稳定,这保障了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市场上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社会环境与法律制度与西方有很大差别,所以这种起源于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的股权激励政策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许多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股权激励政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造成不同影响的因素等方面。而本文重点为对不同股权激励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为上市公司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股权激励方式提出参考意见,协助上市公司深入完善其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一、相关文献述评
在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方面,徐大伟、蔡锐和徐鸣雷(2005)对管理层收购的25家企业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三次方的非线性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为0―7.50%时,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随之提升;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7.50%―33.35%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带来的问题是其对外部股东进行利益侵占,从而公司的成本增加,最终表现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负相关;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33.35%时,随着持股数的增加,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又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李维安、李汉军(2006)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40%,公司绩效随着持股比例的升高而提升;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时,股权激励无法发挥显著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40%之间时,高管的股权激励发挥显著作用,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为倒U型关系。顾斌、周立烨(2007)认为,从行业角度看,交通运输业的公司股权激励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不明显。徐宁(2010)则认为,规模小、成长性高的上市公司对股票期权模式更为热衷,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有正的效应。
在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方面,吴网红、魏巍(2008)通过研究认为,企业业绩与股权激励模式的成本有紧密联系。为了使股权激励的效应最大化,应根据股权激励模式成本,考虑上市公司发展阶段和类型,选择操作上可行、比较能发挥激励功能的股权激励模式。廖敏(2009)对2006―2008年间宣告实施股票期权模式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在剔除行业因素影响后,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应总体上不并明显;从不同的激励标的物来看,股票期权激励效果不如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
在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对于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这一问题上,国内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从实证结果上看,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及非线性相关的结论都有证实。但是,考虑到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时间不长,随着我国股权激励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政策能否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仍然起到促进作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模式是否都仍然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两种模式下的激励效果是否会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实证分析。
二、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企业规模情况分析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287家上市公司宣告实施股权激励政策,这些上市公司在公司规模上差异显著,表1为上市公司规模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规模较小,5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几乎占了考察样本的三分之二,50亿―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占了14.29%,还有28家上市公司规模在150亿元以上占了9.76%。
由此可得,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由于公司规模的不同,实施状况也有很大区别:规模较小的公司更倾向于实施股权激励政策。这可能是由于较小规模的企业更具有灵活性,更容易推行股权激励政策,并且规模较小的企业,其对成长性的需求也越大,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使公司获得绩效方面的提升。
(二)激励标的物情况分析
我国允许的股权激励标的物有股票增值权、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及其他证监会允许的激励方式。表2为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所选择的激励标的物的情况:到2012年为止,64.81%的上市公司选了股票期权为其激励标的物,还有31.71%的上市公司选择了限制性股票,仅仅只有10家公司选择了股票增值权,只占了总体样本的3.48%。
由表2可以看出,股票期权方式下,股票来源全部都是定向发行的,限制性股票方式下,定向发行也占了95.6%。而在股票增值权这一方式下的10家上市公司中,90%选择了虚拟股票,10%选择了定向发行。
(三)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如表3所示,在整体股票市场中,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数量也最多。所以,从行业中的比重来说,制造业中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仅占到整个制造业的上市公司的10.58%,低于信息技术业的27.09%、传播与文化产业的13.89%、社会服务业的13.41%以及建筑业的13.04%。对比发现,在信息技术业中,股权激励政策的推行程度更高。
通过对样本行业分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行业不同导致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情况也大不相同。对比发现,股权激励政策在信息技术业中的接受程度较高,其原因可能是信息技术业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经营者希望通过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吸收优秀人才,稳定科技团队,解决治理问题。
(四)股权激励有效期的情况分布
股权激励政策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方式,激励有效期较长,会更有利于被激励者将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从长远的角度上为公司创造价值;若激励有效期较短,被激励者容易被短期利益蒙蔽双眼,不能从长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股权激励政策也不能较好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表4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政策中的激励有效期的选择情况。
从表4可得,有将近79%的上市公司选择的激励有效期为4―5年,而选择较长期的激励有效期的公司相对较少,仅仅5家公司的激励有效期为10年,只占了1.74%。这表明,激励有效期过短,是目前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容易出现公司管理层为追求短期利益,做出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并出现后续激励不足等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股权激励是一个受到国内外企业广泛使用的长期激励机制。在综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利益趋同假说的提出为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多数学者对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对公司绩效的提升持肯定态度。并且,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经营者将成为所有者,这样经营者就会站在股东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做出最大的努力,所以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委托这一问题。因此,本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公司绩效水平的改善显著正相关。
股权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激励方式对公司绩效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最主要的激励形式是股票期权和限制性期权,基于前面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文献综述,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两种激励方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度大不相同,有一些学者认为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优于股票期权。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激励方式不同,激励效果也不同,而采取限制性股票的方式带来的效果显著优于股票期权的方式。
(二)样本的选择及来源
本文的样本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
1.选取2006―2012年间宣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
2.对1进行筛选,选出2006―2012年间宣告并持续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
3.在2的基础上筛选出了2006―2011年宣告并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
4.剔除了采取股票增值权模式的上市公司。
基于上述原则,通过国泰安数据库筛选出2006―2012年间宣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287家,其间连续实施的上市公司164家,在2011年前已经宣布并连续实施的上市公司87家,剔除ST公司、金融保险业,以及相关财务数据异常及不完整的,最终得到实证研究样本共71家公司。
(三)变量的选取
变量类型及其定义如表5所示。
(四)模型的建立
四、实证研究
(一)股权激励实施与否与公司绩效改善实证检验
1.相关性检验,变量相关系数如表6所示。
2.模型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7。
由表7可以看出,调整R2为0.106,说明拟合优度一般。对实证样本和配对样本的数据进行F检验,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这就说明总体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相关。以上结论说明模型设置比较合理,估计结果可信度较高。
从参数检验上来说,解释变量股权激励实施前公司绩效的回归系数是0.064,大于零表示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绩效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而虚拟变量D1的回归系数为0.0于0,并且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公司绩效水平的改善是显著正相关的,从而我们接受假设一。
(二)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与公司绩效改善实证检验
1.相关性检验,变量相关系数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变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
2.模型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9。
由表9可知,调整R平方为0.717,说明拟合优度很好,并且对整体方程进行F检验发现,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总体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相关。以上结论说明模型设置比较合理,估计结果可信度较高。
但从参数检验上来看,D2的显著性概率为0.316,明显大于0.1,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我们拒绝假设二,即实施限制性股票带来的绩效改善程度略微高于股票期权模式,但是两者差异不显著。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检验结果来看,未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企业的绩效水平显著低于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企业的绩效水平,由此我们通过假设一: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公司绩效水平的改善显著正相关。
虽然施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种方法都能带来业绩的提升,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却并不明显。所以我们拒绝部分假设二,即实施限制性股票带来的绩效改善程度略微高于股票期权模式,但是两者差异并不显著。
(二)对策建议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证实了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确实能对公司绩效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股权激励方式的不同对公司绩效的改善程度的确存在些不同,但是这些差异却不明显。在我国进一步推行股权激励政策是有必要的,同时从我国的实施现状来看,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情况也有差异。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优化股权激励方案,建全监督机制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要确定合适的激励对象,分配合理的激励额度,选择适当的激励方式,顺应股权激励制度的长期效应,为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提升公司绩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注重激励对象薪酬方面的激励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其精神层面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为股权激励政策能够长久、成功的实施提供保障。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股权激励政策应具有较好的灵活度,能适时调整,以减少证券市场环境的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为了防止经营者追求自我的短期利益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在实施股权激励政策时建立健全配套的监督机制,致力于整个股权激励计划的健康有序进行,提升公司绩效。
篇7
关键词:企业 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机制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企业通过股权的形式来分配收益,借以激励企业员工,使员工与企业结成稳定的利益统一体,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发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对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等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从股权激励基础理论入手,对企业股权激励进行讨论。
二、股权激励基础理论
(一)股权激励理论
股权激励机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委托理论和契约理论三种:首先,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本,是能够带来现在或未来收益的存在于人的知识技能与健康等综合价值存量,是企业维持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人力资本是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着产权问题,其所有者属于个人,因此需要依靠激励机制来调动。企业是一个特殊市场合约,由众多独立要素所有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企业通过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使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得以认可。其次,委托理论由米契尔・詹森与威廉・麦克林于1976年首先提出,该理论认为,任何满足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合约中,人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如果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过使人承受完全风险,即让他成为惟一的剩余权益者,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委托理论中,由于委托人无法观察人的私有信息,也不能观测到人的行动选择或者观测成本太高,只能观测到企业的业绩,因此委托人需以激励契约来促使人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第三,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的两权分离管理方式,促使委托关系的产生,而委托关系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的,在激励机制方面,股权激励可以弥补不完全契约的不足,企业高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经营能力决定了高管人员获得的股权激励的收益多少,因而具有自我激励作用。
(二)企业股权激励常见模式
按企业股权激励的表现形式,常见模式有管理层收购(MBO)、经理层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三种;按基本权利义务关系则可分为现股激励、期股激励和期权激励模式三种。管理层收购模式是指管理人员通过举债融资来收购所在的企业,改变本企业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与资本结构,从而达到本企业重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一种股权激励模式。管理层融资收购真正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结合,企业管理层不仅包括企业的董事长、董事、财务主管等高级管理人员,也包括子公司的相应高级管理人员。经理层股票期权模式是指有条件地授予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和部分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本企业股票的权利的一种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员工持股模式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企业部分股权,并委托一个专门机构作为社团法人代为管理和运作,委托机构以法人形式进入董事会参与管理、按股分红的一种新型企业财产组织形式。
三、企业股权激励的几点讨论
(一)结合企业生命周期选择企业股权激励设计方案
企业在进行股权激励设计与策略选择时,应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特点,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个阶段制定符合现状的方案,妥善解决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问题。如在企业的初创期,由于企业现金量相对不够充裕,因此应采取长期激励尤其是首先考虑股份,激励对象最好是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关键人才,应给予一定的实股,使每一个员工与企业紧密相连。但在企业衰退期,由于员工存在对企业的信心不足,股份激励作用相对较小,反而现金激励员工会觉得更实惠。因此,企业应考虑生命周期,选择适合企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员工持股总额及分配等关键因素进行方案设计。
(二)经理人、股东利益与企业股权激励关系问题
实践中企业股价的变动不仅取决于经理人本身努力,还与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有关。在企业股权激励中,经理人往往关心的是其股票市场价格而非企业的长期价值。尤其当受激励成本与经理人投资能力限制时,经理人持有股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经理人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在股价相对高位时减持股份,经理人持份数量和时间的改变,会使公司股价与公司长期价值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将制约股权激励的效果。
四、结束语
文中从企业股权激励理论、企业股权激励常见模式、如何进行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应结合企业生命周期选择企业股权激励设计方案等建议,供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研究借鉴。
文献参考:
篇8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利益输送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5-0028-05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
股权激励的实质是鼓励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利益为股东和企业创造长期价值。但在监管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很可能成为管理层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渠道。因此,揭示和认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利益输送问题,对于监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和加强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理股票期权在美国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经验和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管理层利用股权激励机制而获得较高的业绩报酬得到了普遍认可。Jensen等(2004)发现,在1970年至2002年的30年左右的时间内,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的CEO报酬从1970年平均的85万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940万美元,增长了10倍左右。针对如此快速增长的高管薪酬,Dow和Raposo(2005)认为这是公司为了适应更为复杂的商业环境,提高了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敏感性,给予管理层更多的基于公司股票收益的薪酬所致。Bebchuk和Fried(2003)则认为,这种普遍、持续而且系统性地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的天价高管薪酬现象是不合理的,是管理层自利行为的根本表现。
我国对经理股票期权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近些年来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方面,魏刚(2000)认为管理层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经营绩效并不存在“区间效应”,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也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增泉(2000)发现,经营者年度报酬与企业的业绩并不相关,但是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潘淑清(2007)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设计,发现经营者责任制及年薪制不同程度地鼓励经营者的短期努力,而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报酬和企业未来业绩联系了起来,故能激励经营者为提高企业长远业绩努力。
在高管层股权激励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方面,刘斌等(2003)在研究薪酬与业绩的互动效应时曾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薪酬,均不存在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的机会主义行为,没有发现支持管理层在前一年利用会计应计处理减少报告盈余的统计证据。但是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会诱发其盈余管理行为。王克敏、王志超(2006)研究发现,高管激励补偿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在引入大股东控制影响条件下,大股东控制与高管层激励补偿水平负相关,并使激励补偿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的显著性增强。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此作了类似研究,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上述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但总体而言,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内部人控制状况通过合理设计治理结构有所减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经理层在股东单位或股东单位控股的关联单位的双重任职及关联性程度整体不高,但差异性较大。激励约束机制严重不足,其中股权激励约束性最为弱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引入及其主要方式
股权激励机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采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借鉴国外股权激励制度,1993年深圳万科集团实施股权激励。从1997年开始,上海率先推出企业高管层股权激励分配制度的施行方案。紧接着,武汉、浙江、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公司逐步实行了股权激励机制。2008年5月初,中国证监会出台了《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及《殴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2号》文件。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是对2005年底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有益补充,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制度建设也会更加纵深化和规范化,因此,中国资本市场将越来越规范、健全和完善已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股权激励的基础不同,股权激励主要可分为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和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两种:
(1)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典型模式是股票期权,即上市公司授予特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和条件认购本公司股票的一种权利。被授予人实际购买这种股票即是行权,行权价和市场价的价差即是被授予人的收益。这种激励方式要求公司有一个明确、公平合理的股票价格,且公司股价应能综合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因此,以股价为责任基础的激励方式要求有一个在公开的资本市场下形成的股票价格,一般在上市公司中应用较多,而对于非上市公司其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有效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是以股价为责任基础来设计安排股权激励的。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股价与业绩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以股价为责任基础的股权激励归根到底是以业绩为责任基础的。
(2)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目前我国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几乎都采用了以业绩为责任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以激励对象即管理层人员的阶段性工作绩效为考核标准,对其发放奖金、股票或股票认购权,并加以必要的事后制约和调整。具体方式主要有业绩股票、业绩单位、股票参与计划、账面价值增值权等,并且有些以股价为责任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如股票增值权等在进行适当的变通设计后也转换成以业绩为责任基础,以更好地适应我国企业的实际需求。
以业绩为责任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将激励对象的工作业绩与可获奖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较为有效地激发激励对象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下,实行以业绩为责任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较为可行。但以业绩为责任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如对于激励对象岗位责任的界定、业绩指标的确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方案制定的要求较高等。目前,我国各地公司采取以业绩为责任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激励对象为高管人员、核心技术掌握者和业务骨干,激励力度普遍还不大,仍处于摸索推广的阶段。
三、上市公司现行股权激励制度的缺陷引致的不合理利益输送
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颁布以来,截止到2007年1月31日,已有42家上市公司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国外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效果已经表明,恰当应用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有效解决委托问题,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动力,为股东和公司经营者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如果企业的高管仅仅把股权激励计划当作追求自身利润的工具,而不理会企业的经营管理,那么,股权激励计划同样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从我国已经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42家上市公司来考察,股权激励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管理层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自定过高股权激励比例。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数为“内部人控制”,因而导致引人股票期权制度后出现经营者为自己定薪定股,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情况。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含相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的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没有一个机构真正落实国有资本经营权,行使决定经营者人事任免、业绩考核的责权。上市公司经营者多为与控股机构关系密切的“内部人”,甚至与控股公司责任人是同一个人,只要控股机构同意,上市公司经营者很容易控制公司。这种结构,加上企业未建立严格的审核体系,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不合理制定过高股权激励比例可能性很大。私人或非国有法人控制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也有同样的问题。
2005年和2006年分别颁布了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为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股权激励营造了新的法律环境,解决了股票来源问题,完善了行使期权的利益兑现机制,给出了计划实施的具体流程,使中国的股权激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激励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却成了上市公司向管理层输送利益的渠道之一,因而也出现了一部分公司因为股权激励而导致业绩亏损的情况出现。由于这一原因,伊利股份2007年度亏损2000多万元,若剔除股权激励对当年利润影响,其2007年净利润为4.39亿元。海南海药2007年的激励成本约为7220万元,由此使2007年度亏损3390万元。股权激励的本意是将公司管理层与公司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捆绑起来,以促使管理层更加努力地经营以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而由于股权激励本身所导致的业绩亏损,则有悖于股权激励的初衷。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上述两家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激励过度现象,其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分别占其总股本的9.68%和9.88%,基本达到中国证监会、国资委以及财政部相关规定的上限(《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股本不得超过总股本10%)。
2、管理层自律行为的缺乏引致通过盈余管理操纵股价。管理层缺乏自律行为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利用会计准则的规则缺陷,通过股权激励计划为自己谋求利益,而不注重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如美国的安然公司,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但是上市公司最终走向了灭亡。二是很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是受到整个市场环境影响的,尤其是在2007年以来,整个市场的资金较为充裕,股票指数的大幅上涨更多的是由于低价垃圾股的疯狂上涨所导致,而并非是上市公司自身经营管理的提高与改善。由于单纯以会计业绩与股票业绩作为管理层业绩的计量机制并不完善,并且会计业绩与市场业绩是相互影响的,管理层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的会计业绩,进而使公司的股票价格被高估,从而提高自身所持有的股票期权的价值。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在授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时,行权价格不应低于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和前30个交易日内平均收盘价的较高者。上市公司管理层就可以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利用信息披露进行盈余管理,即尽可能多地公布“坏消息”,尽量少地公布“好消息”,从而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预期导致股票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后,出售股票前,管理层会尽可能在有效时间内公布“好消息”,并且拖延“坏消息”的公布,从而提高“正常价格”,在股票价格的一高一低之间,管理层就很可能在股权激励上获得超额收益。
3、公司管理层降低业绩目标以便于获取股权激励报酬。作为企业的股东,他们关心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这样才能带来稳定的收益,使股东权益最大化。对上市公司股东而言,自身价值最大化体现在股票价格最大化上,而影响股票价格最重要的因素正是上市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是业绩股票期权模式,并在进行实际操作业绩股票期权时由于缺乏相对独立的机构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多数公司是管理层自己给自己激励,所定的业绩目标与公司现有的业绩水平相当甚至更低,管理层无需经过什么努力就可以很容易地取得业绩股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由董事会下设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拟定草案。周建波、孙菊生(2003)研究发现,将独立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作为股权激励实施主体的公司业绩增长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将董事会作为股权激励实施主体的公司业绩增长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理,以高级管理人员、业务技术骨干作为激励对象,公司业绩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激励对象,公司业绩增长低子行业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当激励对象包括董事自己时,激励制度往往沦为董事的福利安排。管理层通过自身在董事会的影响,利用股权激励为自己谋利。
四、规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政策建议
股权激励的实质目标最重要,股票期权形式只是达到激励目标的手段之一。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制度时,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行之有效的创新性股权激励形式,进行谨慎选择,从而避免股权激励成为上市公司一种福利高管层的权利。为规范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激励行为,我们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加强股权激励制度监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从公司法、证券法、税法及相关会计准则等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不断完善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解决资金不足有很多方法,如延期支付、贷款支付、无现金行权以及股票互换,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关的规定来规范股权激励的行为;必须以法律形式详细确认独立董事的职权,使其对董事会决议拥有否决权,真正实现外部董事的独立性;要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等具体要求;根据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特点,确定合理的股权激励会计处理方式;调整修订股权激励的税收政策,形成构建完整的制度框架体系,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营造一个有法可依的运行环境。
2、进一步规范行权价格。管理层通过操纵股票期权行权价格进行利益输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从而达到管理层进行利益输送的目的。因此,证监会应当固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下的股票期权定价基准日的具体时间,公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下的股票期权发行折价率确定的原则及程序,增加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制定的透明度,防止管理层通过操纵期权行权价格进行利益输送。
3、加强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信息披露。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仍处于弱式有效,股票价格不能有效反映企业业绩,股票市场违规操作现象严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健全,更没有建立起功能齐备的期权期货市场,这是推广股票期权制度的最大障碍。因此,规范股票发行与交易运作,完善信息披露,监控与打击违规行为,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成为股票期权在我国推广的基础与保证。强化信息披露,建立股票期权申报制度。其一,股票期权方案由公司董事会按照各项法
规的规定进行设计,然后报请股东会批准并向证监会备案。在设计时可以聘请专业顾问公司设计咨询性的实施方案,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提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导性的建议。其二,严格基本信息及重要信息的披露制度。有关股份回购、股票期权授予和行权信息等必须披露。公司高层人员的详细薪酬项目及数量金额等必须向股东和证监会报告,与股票期权计划相关的任何交易必须向证监会申报,并公开披露。
4、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票期权发挥激励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应该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由于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经理人,独立董事作为独立的“仲裁者”,可以利用这一超然的地位考察、评估、监督公司经理人,防止经理人侵害股东利益,以维护股东权利。所以应充分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注重实效,不搞形式,改变我国公司董事会基本上是由内部董事组成的现状,真正发挥外部董事的作用,并使其拥有否决权。其次,应该让监事会真正执行监督之职,保持其独立公正的地位。监事会成员应该由相关利益集团成员组成,比如内部职工代表、小股东代表、债权人代表等。最后,设立独立的薪酬委员会。对于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企业,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在董事会下设独立的薪酬委员会负责股票期权的日常管理,同时注意保持薪酬委员会与受益人之间的独立性,防止双方串通勾结,削弱股票期权激励效果。此外,裘宗舜等(2007)研究发现在政府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需注意保持公司治理的独立性。加强上市公司作为法人机构的独立性,真正落实公司的经营自。政府也应当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作为,不得擅用职权,逾越法律边界。
参考文献:
[1]Jensen M.C.,K.J.Murphy,E.G.Wrack.Remuneration:Where we’ve Been,How We Got to Here,What arethe Problems,and How to Fix Them[R].Working Paper.2004.
[2]Dow,J.C.C.Rapoao.CEO Compensation,Change,and Corporate Strategy[J].Journal of Finance,2005,(6):2701-2727.
[3]Bebehuk L.A.,J.M.Fried.Execufive Compensation as an Agency Problem[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3,(3):71-92.
[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5]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6]潘淑清.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设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7]刘斌,刘星,李世新,何顺文.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J].2003,(3).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篇9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新版GMP、新版GSP的贯彻实施,以及医药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都给药品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药用辅料行业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入药用辅料行业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部分药用辅料大品种上,行业竞争加剧趋势较为明显。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长效激励机制,招纳及稳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管理层及骨干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尔康制药公司于2013年订立了股权激励方案。本文通过对比尔康制药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公司业绩的变化,得出股权激励促进尔康制药业绩显著提升的结论,并对其股权激励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二、股权激励概述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股权激励是通过向公司管理层或其他员工授予股权,使其能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重大决策、并与股东分享企业利润的同时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促使激励对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努力工作。现阶段,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有:股票期权模式、限制性股票模式、股票增值权模式、业绩股票激励模式和虚拟股票模式等。
(二)股权激励的运行条件
1、有效的资本市场。股权激励的有效运行要求资本市场的股价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缺乏效率的资本市场很难通过股价来确定公司的长期价值,也就难以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来评价和激励经理人。
2、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是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条件之一。经理人市场在有效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以提高企业业绩为己任,从而保证自己的价值和声誉,进而提升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3、扶持性政策。股权激励诞生的初衷是合理避税。在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企业能更好地运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充分激发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
三、尔康制药股权激励方案
(一)公司简介。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0月22日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原料药、药用辅料的生产、销售;药用空心胶囊、软胶囊的生产、销售;辅料及化工产品的研究、生产与销售;技术咨询与转让;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保健食品、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的销售。
(二)股权激励方案内容
1、激励对象。本计划激励对象共计142人,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所有的激励对象必须在本计划的有效期内与公司或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任职并已与公司或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签署劳动合同。
2、标的股票来源和数量。尔康制药公司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向管理层和骨干授予300万份股票期权,占尔康制药股本总额23,920万股的1.25%。
3、激励的有效期。本激励计划的有效期自首次股票期权授权日起计算最长不超过5年。股票期权授予后至股票期权可行权日之间的时间,本计划等待期为12个月。本计划自授权日起满12个月后可以开始行权。激励对象按安排进行分期分批次的行权,可行权日须为计划有效期内的交易日。
4、行权价格。首次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33.12元。该价格的制定依据是取草案提要公布前1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和前30日平均收盘价中的较高者。
5、行权条件。在公司绩效考核方面,以2013年净利润为基数,2014年、2015年、2016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70%、113%;2014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9%、2015年不低于10%、2016年不低于11%。同时,激励对象需达到年度个人考核要求。
四、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财务指标是评判公司绩效变动最直观的数据,本文将对尔康制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前后共计四年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进行逐一分析,进一步判断股权激励如何影响了公司的业绩。
(一)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的源泉,本文采用了营业净利率、反映耗费成果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及体现资金使用效率的净资产收益率三项指标来评价尔康制药的盈利能力。2012年尔康制药的营业净利率为40.51%,2013年骤降至19.16%,而2015年又回升至34.11%,结合市场环境进行分析,2013年营业净利率的骤降是由于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引起的,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产品价格无法提高,进而压缩了产品的生产利润。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之后由于管理层的领导有方,员工的团结合作使得公司在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同时缩减成本开支,逐渐摆脱了竞争带给公司负面的影响。而从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指标上也能看到这一点,2012~2015年尔康制药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27.74%、28.85%、32.49%、59.73%,公司每付出一单位的成本费用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多。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也从2012年的13.87%升至2015年的29.02%,代表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运用自由资本的效率越来越高。尔康制药股权激励计划方案的时间为2013年12月,对比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方案及时有效,在企业业绩正要下滑之际,给了公司董事、中高层和骨干人员一剂强心丸,使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应对危机,顺利度过转折点,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偿债能力。企业是否有能力及时清偿各种债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这一能力正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本文采用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来评价尔康制药的偿债能力。总的来说,从三项指标来看,尔康制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偿债能力水平,流动比率2012年高达15.08,2014年为近年来最低,但也达到3.12,速动比率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资产负债率2012~2015年分别是5.92、7.81、24.44、11.33。但对比2012年,2014年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明显降低,降幅达到80%,说明在股权激励之后公司举债增加,利用自有资金的效率变高。虽然较高的偿债能力避免了一定的风险,但适当运用财务杠杆才是促进企业蓬勃发展的战略选择。2013年股权激励方案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路攀升,可能是股权激励方案的使得高管不再为了规避风险而避免借债经营,而是将公司利益与发展作为首要考虑,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后高管也拥有了公司股权,公司业绩的提升将会增加其个人收益。由此可见,股权激励的合理运用能够增加公司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三)运营能力。公司的运营能力与其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只有运营有效,才能不断盈利,进而更好更快发展,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是各类资产的周转率。尔康制药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2013年之后都有所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由2012年的0.93增加到2014年的1.49,提升了1.6倍;总资产周转率也从2012年的0.71增加到2014年的0.75,实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流动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4亿元,增幅达到256%,这些数据都说明公司的经营能力在不断提升。
(四)成长能力。本文选取了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净资产增长率三项指标来分析尔康制药的成长能力。三项指标中除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幅度不太大之外,其余两项指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净利润增长率从2012年的28.94%增长到2015年的109.71%,达到了2.8倍的涨幅;净资产增长率更是从2012年的9.6%增长到2015年的157.97%;其中,2014~2015年是公司飞速发展的时间段,同时这也是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的时间段。股权激励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企业上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净利润增长率发生了巨大变化。净资产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资本扩大规模的速度,如此大幅的增长也是来源于股权激励消除了高管的短期行为,激励高管与股东共同分享企业的利润、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放眼于公司长期发展。企业规模大意味着其市场占有份额大,公司的竞争力也同时增高,有利于做大做强。从营业收入增长率这一指标来看,2013年至2014年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也近15个百分点,这对比其他未实行股权激励的同行业公司来说,增幅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股权激励给尔康制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势头,对尔康制药业绩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通过以上对尔康制药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股权激励以后公司各方面的业绩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尤其突出的是公司的成长能力。这说明股权激励作为长效激励方式对公司的成长以及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员工与公司结成利益的共同体,向企业长期目标进发。
(二)建议。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尔康制药的业绩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是其股权激励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行权条件单一且较为保守;第二,激励幅度过小。就此,对尔康制药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考核指标多样化。从尔康制药股权激励的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行权条件仅仅考虑了财务指标中反映盈利状况的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样的评价指标过于片面。我们认为应该引入其他反映财务状况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以及市盈率等反映市场表现的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的引入也很有必要,因为财务方面的指标更多的反映了过去的状况,而非财务指标能够预测未来。
2、适当提高激励幅度。根据相关规定,股权激励标的股票的数量不得超过当时公司股本总额的10%。这一规定只规定了数量的上限,而没有制定下限。尔康制药股权激励方案中,该比例仅为1.25%,远不及10%的上限规定,这样较小的激励幅度会制约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尔康制药应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结合公司发展战略,拟定出更加有效的激励幅度。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是保障股权激励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股权激励从制定到实施需要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公司必须完善治理结构,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柳娜,张丽.我国企业股权激励的机制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2.
[2]杨海燕.深市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
[3]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5.
篇10
商业模式立体化
商业模式贯穿于整个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好的商业模式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利润增长,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沉淀和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2010年,企业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呈现出立体化趋势,价值链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等构成商业模式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产业链整合与细分齐头并进。2010年,国企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范围内的运作呈两极化趋势,国企在整个过程中扛起了产业链整合大旗。以中粮集团为例,集团公司2010年在全国各地原有资产的基础上加快投资整合步伐,投资范围从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到屠宰加工、深加工到冷链配送,持续推动了粮油食品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全产业链”战略。在“全产业链模式”下,公司以消费者和客户需求为向导,覆盖面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产品,通过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节约了中间成本,有效的提升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相对于国企的“全产业链”式扩张,民营企业利用其“短小精悍”的优势积极探索专业技术、合理规划资金投向,在细分行业中大放光彩。广州国光长期专注于扬声器和音响产品的研发生产,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进入专业高保真,监听音箱等高端领域的企业,四维图新凭借其新兴通信技术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导航电子地图供应商。从产品的细分到业务的细分,使龙头企业更聚焦于自身的专利技术研究,也使得优质资源、资本将进步向优势企业靠拢。
轻资产模式备受青睐。相对于传统企业看重实物资产的特点,轻资产模式更看重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核心技术、流程管理、治理制度、企业品牌等。这种资产占用企业资金极少的特点也正是轻资产模式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的原因。如美邦服饰,巨星科技等开始逐渐放弃自身原有模式,利用自身品牌及渠道优势,建立起轻资产品牌战略。企业通过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整合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够有效的组织资源,以最少的有形资产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
盈利模式纵横延伸。上市公司盈利模式作为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0年取得了巨大发展,多数企业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固定的盈利模式,开始积极探索企业自身盈利模式以外的赢利点,增值服务无疑在这个年度成为了企业的首选。立思辰的创新称为盈利模式拓展的典范。作为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一员,立思辰凭借多年经验总结出了四种不同的收费模式,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的客户:企业设备全购置型,全租赁型,半购置半租赁型和全外包型(客户无需考虑设备的购买,由立思辰提供设备,但是服务单价比相对偏高)。这四种收费方式都是按照打印数量收费,区别在于优化设备时的支付方式上,前期支付越高的企业,后期服务费用就越低廉,反之亦然。
股权激励理性化
伴随行业竞争加剧,上市公司间人才流动也日渐频繁。鉴于此,上市公司纷纷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方案的激励机制较以前上市公司有较大的优化,更为科学和理性。
股权激励实施率大幅度提升。2010年,63家公司新公布股权激励计划,未实施终止的只有1家。而2009年公布的30份激励计划中未实施终止的有4家,2008年公布的61份激励计划中未实施终止的更有31家之多,2007年和2006年未实施终止的公司也分别有6家和10家。2010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在数量上比以往更多,实施率也比往年明显增高很多。这一现象体现了上市公司在拟订股权激励方案时已经不再跟风,而是出于自身真正的需求,上市公司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了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民企渐成激励主角。从推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类型来看,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中,央企6家、外企1家、地方国企14家、民营企业18家,民营企业约占公司总数的46%。2007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中,民营企业约占了公司总数的42%。这个比例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上升至57%和79%。近一年来,民营企业更是成了绝对的主角,实施股权激励的63家上市公司里有57家是民营企业,占公司总数的90%。
冷门行业激励升温。在经历了前几年房地产、信息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热浪之后,2010年诸如公共事业,纺织服装业等冷门行业也开始逐渐探索激励计划。相对于往年热点突出的局面,这一年来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的行业分布已趋于平均化。
方案设计凸显理性。2010年公布的激励方案在内容和形式等上呈现出了更多的理性
一是,激励覆盖面有所扩大。相对于过去激励对象较少、激励覆盖面较窄的现象,2010年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在激励范围上有所扩大,除了公司管理层,更多方案涉及到公司的技术人员及核心员工。
二是,考核条件更加严格。大多数上市公司主要以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为业绩目标。数据显示,早期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中大多要求净资产收益率在10%左右,而年均净利润增长率多在10%-25%之间。而最近公布的激励方案中考核条件有明显的提高,如2010年6月公布激励方案的路翔股份,在考核条件方面规定2011-201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11%、12%,并以2009年净利润为基数,2011-2013年净利润增长率达到或超过40%、80%、120%。
过去的考核条件通常以净利润增长率为考核指标,而企业单期的净利润高增长率只能说明企业在当期内业绩有爆发式的增长,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成长价值。近年来上市公司在拟定激励方案时逐步引入“复合增长率”的概念,作为一个长期时间基础上的核算指标,复合增长率能够更准确地说明企业的潜力和预期,更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成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