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

篇1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册;城市文化;宣传;作用

Abstract: museum is a critical part of culture construction。It becomes very important that every museum needs to seek more chance for high publicity to enhance its roles in culture transmission。 While museum brochure is the fundamental media as to museum。 From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museums of WuHu city , target on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ry to stat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brochure by analysis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and the key points of use via its design,presentat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museum brochure, city culture,publicity, role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逐渐被重视与追溯。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而宣传画册的投入使用是博物馆宣传的首选也是基本方式之一。宣传画册作为承载博物馆文化的载体,不仅需要体现博物馆的特色,更要将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新颖独特的博物馆宣传画册,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达到了传递该城市文化的效果。本文对博物馆宣传册进行深入探究,结合不同阅读人群,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及游客的特点,总结博物馆宣传册的使用要点及在博物馆运营中的积极意义,使宣传册的使用真正有效的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2 我国博物馆及其宣传册的运行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博物馆数量在不断地上涨。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博物馆数量的增长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博物馆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不断被重视,它已不仅仅是城市里的一座建筑物,更是城市文化的象征,是探究和追寻城市历史文化的代表地。

几乎所有博物馆都会通过自行印刷、发放博物馆宣传册为基本的宣传方式。而博物馆宣传册是由博物馆根据举办展览的内容自行策划印制、发放并置于展厅的固定部位由参观者自行取用的画册。虽然每所博物都有其自行发放的宣传册,但其正面意义并未被充分利用,网络上有关博物馆宣传册作用的信息含量也相对较少。

3 博物馆宣传册在城市文化宣传中的作用

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了收回并保存在城市发展中遗留下的珍品。它凝聚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博物馆宣传的目的在于向这座城市的群众普及本土文化,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公众的凝聚力。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博物馆宣传册旨在将城市博物馆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传递给公众。

3.1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递作用

城市博物馆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宣传册承载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变更性,向社会发散,向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发散。这就体现了宣传册对城市文化的传递作用。博物馆宣传册将城市历史文化无形的在游客之间传递开来,潜移默化。

3.2 对城市教育文化的宣传作用

博物馆在城市运营中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其对市民和游客的教育作用,包括知识文化涵养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等。而博物馆宣传册的发行与使用必然需要承担博物馆的这种属性,宣传册内容的真实性,严肃性,能够让每一位市民及游客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内涵,增加市民的自豪感和的爱国思想教育。

3.3 对城市旅游文化的推广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现在旅游人数更是在逐年增加,博物馆作为拥有大量城市人文藏品资源的机构,对游客自然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吸引大量的市民及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是城市旅游景点不二之选。博物馆宣传册的投入能让游客第一时间了解和认识博物馆,从而深入博物馆感受城市文化,宣传册的促进作用增强了游客对城市的良好印象,在推动城市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 博物馆宣传册的设计原则和使用要点

4.1 博物馆宣传册的设计原则

4.1.1注重外观设计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也得到一定提升。在追求利用价值的同时,欣赏价值似乎也显得尤为重要。视觉上的冲击往往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宣传册的外观决定了其整体风格,内部设计则决定了其传达信息的效果。把握每个环节,,在设计宣传册时,应把重要部分排版在“最佳视域”部分。做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宣传册发挥出更大的宣传作用。

针对宣传册设计原则的这一要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我们设计了一套芜湖市博物馆宣传册。上图为部分作品展示图。图1是宣传册封面的设计图,通过不规则图形构成一个中间镂空的长方形平面(210mm×148mm),对每个图形进行颜色的调整(灰度的百分比)、透明度的改变,使整体具有层次感。背景图采用的是芜湖市博物馆外墙图片(外墙图片与长方体平面整体色系一致),进行剪切、改透明度,与长方形平面融合。图2是部门内页的设计图,整体色调统一,排版舒适。

4.1.2分析阅读群体,注重人文关怀

在对芜湖市博物馆的多次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芜湖市博物馆的原宣传册在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方面还有不足。例如,生字僻字未加注释,容易造成访客困扰,不利于文物信息的传播;整体风格单调,平庸。不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语法使用单一。不利于文化的多向传播。

上海都市里的博物馆宣传册,该宣传册包含了上海市的各博物馆,宣传册分别在文字的使用上选择中文、韩文、英文三种语种单独成册,充分考虑到外籍游客的需求。针对不同国家的访客,设计不同语言版本的宣传册,不仅使博物馆文化在它国之间得到了更好的宣扬,更是在外籍游客面前彰显了我国的大国身份,展示了我们的人文关怀。

4.1.3重视游客情感体验

重视访客的情感体验,让访客在离开之后还能有较好的情感依恋是终极取胜的方法,那么博物馆运行过程中在宣传册的利用上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许多游客在景点游玩之时都会通过购买景点的纪念品来纪念此次游玩之旅。因此,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宣传册设计相应风格的明信片,附于宣传册。通过赠送一些纪念品增强访客的心理依恋,丰富访客的情感体验。

4.2 博物馆宣传册的使用要点

一套小小的宣传册对城市文化的宣传作用表现在了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更好地将宣传册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发挥出来。例如,拓展博物馆宣传册的阅读对象,投放到中小学,作为低龄学童的课外书籍。设计时需采用注音版;与旅行社合作,投放博物馆宣传册,让更多的游客接触到宣传册,从而选择到博物馆参观。宣传册上需添加必要的交通信息和参观路线;多语种版本宣传册共同使用,让外籍访客有着同样的文化熏陶体验。

5 结语

城市博物馆内典藏了大量出土于本地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流传至今的手工艺品,甚有对历史场景的重塑。其组成部分整体展现了城市文化风格,决定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它是城市历史发展、变迁的缩影。宣传册的使用在博物馆宣传中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却是不可忽略的媒介。博物馆宣传册的价值就在于它需要将博物馆承载的文化与精神传递给这座城市的人群,让访客感受到博物馆文化在城市文化发扬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浅谈博物馆的宣传工作》[J]市场周刊(14页),2007年5月

[2]冯丽娜:《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2012年5月10日

[3]杨敏:《浅谈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J]实践与探索(267页),2012年

篇2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专业素养;培训

一、博物馆讲解员职业发展及其专业素养的培训目的

1、博物馆讲解员职业发展

讲解员是联系科学文化与公众素质,历史与现实,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展览宣传教育的媒介,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载体。管理者既可把讲解员定位为解说人员,也可以是专业人员,既是博物馆形象大使,还是教育人员。而要培养优秀的讲解员,讲解团队的负责人要在充分了解每位讲解员的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其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目前比较常见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有专业型、公关型和比赛型。对于“专家”讲解员,要求在初级讲解员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学习,钻研展览背景和展品承载的历史信息,深入挖掘文物的经历和历史内容、情感内涵并传达给观众,并讲出陈列展览的思想观点。“公关型”讲解员主要服务于博物馆公关策划和品牌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品牌活动策划能力,将博物馆形象进行更有效,高覆盖率的传播和推广。如果能在大型讲解比赛中获奖,既能在讲解员团队中树立榜样,也能促进未来的职业发展。

2、讲解员专业素养的培训目的

讲解员是博物馆中比较特殊和关键的岗位,既要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观众参观,还担负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能,以及协调处理、写作研究等义务与职责,这就要求讲解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专业素养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讲解员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业务技能、审美意识等专业素质,以达到开放式讲解接待的标准要求。

二、博物馆讲解员专业素养的培训要求、要点与策略

1、博物馆讲解员专业素养要求

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养,不仅能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整体形象,还关系到其教育与社会职能的发挥。这里笔者依据博物馆讲解员的职业发展与社会功能需要,提出以下四点专业素养要求:

一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和参观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灵活展现无声的历史文化载体,贴近观众、现实和生活,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美育与愉悦功能[1]。二是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全面系统的文物常识与历史知识,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能力,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笃实业务基本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要。三是具备专业的业务技能,拓展文物知识的理解和内涵,灵活地为观众解答释疑;参与文物讲解词的写作,从思维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处理上融入历史与文化的氛围,多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文物的历史地理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发展多语种讲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四是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树立端庄大方、可亲可近的形象,有机结合讲解词的历史内涵与现代观念,以不同展现形式展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特征的文物,塑造独特的形式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声、光、色、影,在讲解历史演进和现代构建中构成时空幻化场景,享受历史传承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的和谐美。

2、培训要点

博物馆讲解员培训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基本原则,树立“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心理素质、内在气质与业务能力为目标,在日常展馆工作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地演习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出具备高素养的精品讲解团队。讲解员培训要点包括培训内容、形式和考核三方面工作。

(1)培训内容

讲解员培训内容是全面展开培训工作的基础,也决定着培训的实际效果,主要包括讲解词、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储备,具体内容指讲解员职责与个人形象塑造、基本接待礼仪、讲解仪态训练、基本发声训练、语言和技巧指导、接待英语口语训练、示范讲解观摩、展览内容介绍等内容。

(2)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是培训工作的手段,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养的培养途径的灵活多样,结合培训内容可分为基础授课、实际操作、以及外出观摩、推演训练和自学背景知识[2]。培养高专业素养的讲解员,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摈弃“青春职业“的旧观念,根据博物馆的不同内容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培训与职业能力考核,实行在职培养、专业进修及脱产或半脱产培训。同时经常开展技能竞赛,实行奖励优秀,加强岗位练兵,并加大集中培训。

(3)考核形式

博物馆讲解员考核形式多种多样,而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采取验收讲解,配合理论考试、心得汇报或日检查、周考核、月考试等形式,考察讲解词的背诵、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知识储备,有效督促培训,和讲解员的学习进展和知识储备。

3、培训策略

为了高校培养出较高专业素养的讲解员,应立足于岗位基础,针对个人特点,确立“三型一特”的培养思路,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有特长”的博物馆精英[3]。在培训过程中,博物馆应依托企业,取得上级单位在财力、物力及政策上的支持,尤其在培训政策上,一方面开设了阅览室,打造优越的学习空间,为讲解员提供学习便利,塑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规范培训制度,制定并执行“四个一”岗位练兵制度,每日一学、一练,每周一查,每月一考――理论与实操考试的岗位练兵活动,调动了讲解员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知识储备,提升了业务技能,进而提升其专业素养。

三、高专业素养的博物馆讲解员团队建设

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关键是通过讲解让观众有所收获,全面了解展品讲解方式涵盖了教师、主持、演讲等艺术表现手法,讲解内容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和艺术性,因此需要一支讲解水平过硬、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讲解员团队。首先讲解员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发展的基础,同时还须科学、合理、规范、健全的培训体系[4]。其次通过岗前培训全方位了解博物馆周边环境、机构设置、展览设计、工作内容等情况,并定期由馆内专家、相关领域的学者针对我馆各项展览陈列、博物馆发展现状等文博知识和动态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新要求、新趋势,提升讲解理念,拓宽眼界。再次还要优化讲解团队的人员结构在人员招聘和人员分工上进行合理安排。最后要建立月度、季度、年终考核与奖励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进行管理和监督,健全讲解员良性竞争机制,为整个讲解团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博物馆讲解员在展馆工作中扮演着多重重要的角色,其专业素养牵系着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培训工作的研究与进展将极大地促进博物馆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雨笙.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中国培训,2006 (12):32-33.

[2]师瑞玲.浅析博物馆讲解员业务培训的新形式[J].文博,2013(2):78-79.

[3]吴杨.刍议企业博物馆讲解员的选拔与培训[J].大庆社会科学,2013(6):64-66.

篇3

一、研究文创传播的价值

文创,顾名思义就是文化创意产品,它是指利用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化资源和商品进行创新和升级,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形成高价值的产品。文创是诠释博物馆馆藏文物历史价值的有效载体,是彰显博物馆深厚底蕴、使中华文化“活”起来的有效载体。文创产品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通俗、清晰、简单、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可化身文创商品,让游客在兴趣盎然之中快乐购买,带回分散在各地的家,分享给家人以及亲朋好友。

(一)可以增加博物馆的资金来源

博物馆在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满足大众的心理和文化需要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本质上还是公益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由于制度原因,博物馆经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很难满足博物馆在日常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通过促进文化产业长效发展,获取相应经济效益,从而为其发展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蓬勃有序地发展。

(二)提升博物馆知名度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物质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文化消费观念在不断变化。目前,公众参观博物馆不仅是为了看展,更是为了体验相关的文创产品。优质的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促进博物馆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

(三)让博物馆涵盖的历史以更多形式传播出去

中华有五千年的历史,每个博物馆都蕴含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而博物馆原先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就是“高冷”和有距离感的,甚至会被认为有些枯燥。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沉浸式、互动式、通俗化的平台,使得博物馆文化传播得以以更大众化和普及化,缩小了博物馆和大众之间的距离。这使得博物馆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从而进行更好地传播。

二、博物馆文创受众分析

(一)线下平台

根据猎豹用户研究中心调查数据可知,线下博物馆的参观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8—40岁,占比接近九成。主要职业类别为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普通职工,占比分别为20.37%和18.51%。

(二)线上平台

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共同的《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该年仅淘宝天猫逛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90后”用户占了1亿。根据阿里电商平台的统计,购买力水平较高的都市年轻女性是消费的主要力量。众所周知,00后已然崛起,90后早在前几年就成为社会顶梁柱。他们日益成为文博机构参观的主力军,并在不久的将来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因此,抓住这一代的年轻人,就意味着抓住了博物馆文创的未来。

三、科举博物馆文创传播现状分析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虽然建馆四年就在文创传播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如文创产品设计、文创传播等,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文创设计方面

科举博物馆的线上售卖文创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大部分都还是1.0版本的文创产品,即马克杯、书签、钥匙扣、笔记本、背包等小件生活日用品或文具,这类产品通常都是将文物的形象、Logo等元素直接印制到产品上面,更多的是具有观赏价值而缺乏实用价值,并且定价偏高。比如“状元及第”T恤、“金榜题名”书签、金榜题名青瓷对杯、科博定制复古线装本等。另外,这个版本的文创产品因为数量较为有限,就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第二部分是属于2.0版本产品,开始注意从文物中提取元素进行产品设计。比如状元服吊坠是采用科举时期的状元的服装元素、“状元及第”足金吊坠则取材于“状元游街”瓷塑,运用状元帽的元素进行设计。第三部分则是由极少数融合部分科举文化的3.0版本产品,这类创意作品是从文物自身中剥离出来,发掘出其内在的意义,目的是突破次元壁垒,玩转流行文化。比如“千字文”扑克牌。由此看出,现阶段科举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还停留在2.0版本,且占据大多数的还是1.0版本的产品。博物馆没有优秀的文创产品,其经济效益降低,从而逐渐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维持良性发展,博物馆的职能就难以深入。[1]

(二)线下传播平台

科博2017年开馆至今有10个销售窗口(一层文创小屋、文创精品店、金陵佳话、负四花车、负四照相、鸿儒驿站、MM艺术馆、南苑照相、南苑茶社、糕点房)。负一层主要是商铺,与负一层的布局相融合,打造书香型休闲茶吧,在重要的时候,会举办一些开设互动体验式的活动;文创精品店主要经营科博的文创产品;金陵佳话结合街区的复古风格,引入与店铺贴近的商家,比如:陶艺拉胚、汉服体验、香道体验等;负四花车则以商家入驻为主,商家自主进行产品销售;南苑结合祈福主题及沿路风光,打造休闲清吧。其中只有文创精品店售卖相关文创产品。

(三)线上传播平台

科博线上自有传播渠道包括淘宝天猫旗舰店、微店等销售平台,也有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等媒体平台。科博的官方网站内容类型较为齐全,但存在信息滞后或是不齐全的问题,很多信息在官网上不能及时找到。例如文创产品这方面,“五子登科小状元”摆件可以在淘宝旗舰店看到,在官网“文创产品”类别里却查无此物。第二,科博的网站设计只适用于PC移动端,当用户拿手机或者其他设备打开官网时,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在销售平台方面,淘宝天猫旗舰店开创不久,存在文创产品不够齐全,且店铺页面布局简陋的问题。相比之下,微店的文创产品最为齐全,且有一些符合微店经营机制的活动。但微店附属于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属于私域流量,在其他公开平台也很难找到相关链接索引到微店,所以微店的受众也不多。最后是社交平台方面,科博开通了微信、微博、抖音、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但起到的实际作用都微乎其微。微信公众号、微博有在持续更新,但微博更新的内容很多和科博没有关系,其次也没有互动性;知乎、小红书最近更新也是半年以前了。由此可以看出,科博的社交平台首先运营内容存在很大问题,其次各个平台之间比较孤立,关联性不强,同时,没有起到社交平台互动的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科举博物馆文创传播趋势研究

(一)IP化传播

IP不是简单地对文物进行复制,而是在文物外观和内涵的基础上提炼,使其成为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态度。[2]在文化消费的大环境下,文创IP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生态圈中的一种潮流。好的IP不仅能使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背景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和追捧,从而转化为消费力,促进博物馆的经济发展。因此,科博的文创产品创作应深入挖掘科博的文化内涵,把其中富有故事性、有趣的或是特别的传统元素进行创新性再创作,最大程度保留其内涵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进行融合,使其更具有IP化传染力。它可以在文学、影视、游戏等各个文化消费领域中得到广泛地运用,从而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并吸引受众。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IP就是将唐朝的“丰满美”与现代的“萌”相结合的唐代仕女艺术,从其身影中可以看到唐朝仕女的落落大方和仪态万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唐盛世文化的热爱。陕西历史博物馆更是用了各种移动宣传和推广平台为唐妞IP进行宣传造势,同时通过春晚、国内外重要赛事、交流会等展示唐妞的形象,使其在短时间内曝光量大大增加,对围绕唐妞IP开发的文创产品的宣传起到了带动作用。很多原本普通的文创产品因有了优质的IP而变得有价值,受众也愿意为此买单。针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现状,具体来说有两种对策,第一种是将“五子登科”文创产品中小状元的形象进行再次精加工,使其形象精确并固定下来,并赋予它恰当的人格进行传播;第二种对策是重新在博物馆的馆藏或历史文化中寻找新的元素进行IP形象设计,而后对其进行宣传。第二种方法因其工作量大且需要创新性,可以利用赛事实现,举办文创产品设计比赛不仅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文创宣传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品牌塑造平台,而且比赛通过奖励、宣传等机制可以吸引一群有梦想、有活力、有能力和热情的选手进行智慧创意的碰撞,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策略。

(二)场景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使得AR、VR、魔墙系统等技术更加普及,它为博物馆丰富陈列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技术人员利用这两项技术,可以还原文创的内部结构、来源背景,同时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介,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场景互动化方面做得好的博物馆要数史密森设计博物馆了,其馆内含有五大互动体验,分别是数字笔、互动桌、壁纸房、姿势匹配和加工实验室。第一个数字笔,从2015年开始,史密森会给每一位参观者发一只数字笔,这个笔是不可以书写的,但是可以给你提供信息。你可以用它点击展品的标签,展品的信息就会存储在馆里的在线账号上(门票后有账号信息)。第二个互动桌,博物馆里有7张互动桌,配备了高分辨率的触摸屏,用户可以在上面浏览馆内的展品信息。这个桌子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随便在上面作画,然后系统会根据匹配程度找到展品。壁纸房是在互动桌的基础上,你可以在壁纸房内的互动桌选择想了解的壁纸,它们就会充满整个墙壁,体验艺术作品的宏伟与壮观,你也可以在桌上画出自己的设计作品,然后显示在墙上。[3]姿势匹配则是让参观者了解人体与设计的关系,受众可以在屏幕前摆个姿势,动作传感器会捕捉动作,然后系统会找到与姿势相匹配的设计图案,展现在屏幕上。最后加工实验室也是受众参与度最高的一个项目,受众可以用这里准备好的材料进行设计。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之前采用了AR自助语音导览系统,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MR智能讲解服务。但该项服务在实际体验中只是将屏幕上的东西放进了AR眼镜,没有将MR技术很好地与文物结合起来,只是流于表面。因此,科博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将现代技术与文物陈列进行更好地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更好地反哺文创产品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尝试将这些新技术直接地应用于文创产品的展示,利用3D、VR等方式将文创相关的内涵、故事或是来源背景以三维的形式展现给受众,可以使文创产品真正地“活”起来。另外,因线下博物馆的受众主要是大学生和公司职员,所以可以举办一系列兼具文化、互动、体验同时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文化传播活动,让年轻群体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与活力。

(三)互动化传播

博物馆的文创发展既需要靠博物馆自身进行,也要靠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达成。正是基于互联网背景,我们可以借助很多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如博物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以及其他移动端应用。博物馆官网是就相当于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大门,现在的人要想知道一个博物馆的信息,首先就会登录其官方网站,所以博物馆官网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鲜明的主题,才能让观众有读下去的欲望。同时,由于移动端用户数量庞大,因此为提高用户的浏览体验,网站应针对不同的移动设备开发针对的主页。现阶段,科博需要做的就是改进官网的设计;同时,官网的信息更新要及时、全面,确保受众能第一时间在官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微博的影响力在2009年开通之后,短短几年时间便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快餐文化中,它的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在此方面,科博微博的运作首先需要改进的是日常运营的内容,将转发或者自编辑的社会热点问题微博替换成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如每天介绍一个科举名人,说说他和科举的故事;也可以将一些现行的、受到热议的教育制度和科举联系起来,给受众科普科举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受众的兴趣,促使受众进行互动。如故宫博物院的微博每晚会有一个“晚安微博”,微博图片会放一张文物图,配文“今夜的晚安来自XXX”。微信以快速、即时、灵活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与官网不同的是,微信是信息交流平台,用户几乎可以24小时接收到信息,且属于熟人网络,因此它的用户黏性更强、交流体验感更好、有效性更佳。[4]因此,科博首先确保各个社交平台的稳定运营且从博物馆自身出发改进运营内容;其次,要提高各个平台的关联度,可以建立网站——微博——微信的宣传体系,使受众可以全方位了解到博物馆的信息。博物馆还可以开发自己的移动APP和移动端H5界面应用。如今移动APP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故宫就以文物藏品和历史文化为基础,先后开创了《紫禁城祥瑞》《每日故宫》《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清代皇帝服饰》等多款APP。其中《紫禁城祥瑞》采用了卷轴的浏览方式,为用户揭开藏在紫禁城内的祥瑞符号和知识。这种融合美学、趣味和学术性为一体,利用形式丰富的多媒体交互手段,受众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愿意分享出去。H5技术则可以利用在一些阶段性活动上,主要方面就在于要满足测试者对自我展示与外界认同的需求。网易云音乐在这方面早就掌握了流量密码。2021年5月26日,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一张长图,那就是网易云音乐的性格主导色测试,在微博上也出现了#今天刷朋友圈的我##网易云人格主导色##网易云人格主导色遭微信屏蔽#3个词条,成为现象级刷屏案例。

(四)联合化传播

博物馆可以和其他的品牌进行跨界合作。跨界联名在这几年可谓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新趋势。在2021年9月,橘朵就携手敦煌开创了“橘朵敦煌瑞兽系列”联名彩妆。12月份,南京博物院联合南京大排档推出年货礼盒,镇馆之宝西汉金兽变身为守岁烛;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则联合生鲜超市推出“鲜生博物展”,让你在购物中沉浸式打卡吴地文化。各种联名款层出不穷,但究其根本,那些受到大众欢迎的联名都是基于博物馆和联合品牌的特色进行设计的文创产品,因此科博要跳脱出传统手办、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套路上,发掘出更有特色的“科举之风”,积极与其他行业合作,为文创发展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机遇。博物馆还可以和其他平台合作扩大传播范围。例如2017年年底,中央电视台和故宫联合,携手国家级博物馆(院)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引发强烈反响。5万名豆瓣网友给出9.2的高分,节目一举荣登豆瓣年度综艺榜榜首。

五、总结

综上所述,博物馆被视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如今的博物馆也不能故步自封,继续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突破时空的界限和受众形成友好的陪伴关系。目前科博还处于博物馆与互联网融合的初步阶段,科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静.浅析中国当下博物馆文创的设计要点[J].大众文艺,2021,(09):62-63.

[2]马琳,侯力丹,赵雨晴.“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研究[J].大众文艺,2019,(14):56-57.

[3]潘靖.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导览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篇4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对一般的社会而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就是研究、收藏、展示以及教育(汉宝德,2000)。研究与收藏,旨在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建立学术的途径。展示与教育,则在提供全民的文化信息,增进个人的知识修养,也兼具休闲文化的功能。由此观之,博物馆本身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位在台中市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即以“协助各级学校达成其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为建馆目标。

本研究团队中的各个学校,皆位在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简称科博馆)的附近。面对近在咫尺的知识宝库,原本应有密切的学习与运用。然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为此,乃着手设计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研究分析。

为了探讨教师们运用科博馆教育资源的现况及困扰,乃针对科博馆2公里以内的8所小学,设计所需要的问卷进行调查。同时,随机抽样调查距离5公里内4所小学的教师们,探讨运用科博馆资源偏低的原因,并设法找出改善的方法供相关单位参考,期能提升教师运用科博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的意愿,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1.2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研究所欲探讨的问题有三:(1)距科博馆较近的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参访科博馆的次数是否较高?(2)对于科博馆的庞大教育资源而言,教师的认知及使用的情况如何?(3)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科博馆,有何困扰的因素?为了进行问卷调查,选择科博馆附近的12所小学(表1)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分为A、B、C三组。距离在1.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15分钟可到的4所小学,标记为A1-A4。距离在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大于20分钟的4所小学,标记为B1-B4。距离在5公里以内、不宜以步行方式前往的4所小学,标记为C1-C4。

当执行本研究时,将会面临一些限制。首先,因碍于人力、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无法进行全面性的大规模调查。即便如此,所选择的12所小学,仍然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统计性。其次,针对科博馆附近小学的教师们,运用自行编篡的《台中市小学教师利用自然科学博物馆资源辅助教学调查问卷》,可以获得相关资料的数据,作为量化分析之用。从汇整的数据统计中,可以了解小学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时的现况和困扰。然而,研究的结果较不容易延伸至其他属性的使用者。第三,虽然本研究的数据有限,但量化分析后的统计性结果,可作为日后进行大规模研究时的基本依据。

2文献回顾

2.1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

1986年,自然科学博物馆成立于台中市北区馆前路一号。建馆目标有二:

(1)阐明自然科学之原理与现象,启发社会大众对科学的关怀与兴趣。协助各级学校达成其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

(2)收集有代表性之自然物标本及其相关资料(含人类学遗物),以供典藏及研究,并作为展示及教育之用。各项场馆设施迄今仍陆续完成、启用,全区面积近14万平方公尺,每年参观人次在300万人以上。

2.2科博馆的教育资源

从教育资源的面向来看,主要展示区分为六大区块。包括:太空剧场、科学中心、生命科学厅、地球环境厅、人类文化厅及植物园等。永久展示区,涵盖了天文、物理、地球科学、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及人类学等领域。另外,还有随时推陈出新的临时展演。科博馆将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各类主题结合在一起,透过科技整合,来展示或演示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博馆是科学传播中的重要平台之一,其丰富的、有趣的知识,实是科普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许多学者研究指出,科博馆对于小学教学,有正面、直接的帮助。许宗仁在《运用科博馆教学辅助自然科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成就与态度影响之研究》(许宗仁,2003)中指出,运用科博馆教学辅助自然科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持正面肯定的态度。透过科博馆的学习,能够激起学习自然科学的动机。

2.3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的情况

当运用科博馆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意愿及行动规划,不仅会影响科博馆的使用频率,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科博馆的彰显成效。教师若能善用科博馆所提供的各项资源,进行校外教学,当可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如此,不仅对学生提供多样式的学习,亦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学习,建构出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习的成效(谢鸿儒,2000)。左曼熹(2003)的研究中提到,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只有教师,才能使博物馆中的学习活动与学校中的教材做适当的联结与延伸。苏丽英(2008)的研究中也提到,在学生团体决定参观博物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不仅扮演着推手的角色,更具有决定能力与消费的决策权。陈慕迪(2002)的研究中指出,当教师想运用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校外教学时,往往会受限于(1)教师本身对科博馆资源的认知程度,(2)学校行政的支援与配合,(3)科博馆辅助资源的配合。若这三项因素无法改善或配合,则将会大幅降低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进行教学的意愿。

3.研究方法

3.1研究架构

3.2研究对象

为了进行问卷调查施测,首先要决定出研究对象。兹以科博馆为中心,考虑路程1.2公里以内、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的四所市立小学,随机抽样80位教师,作为A组样本。其次,考虑路程1.2至2公里的范围、步行时间15-30分钟的四所市立小学,随机抽样80位教师,作为B组样本。最后,考虑路程2至5公里范围内的市立小学,随机抽取4所小学,再抽样80位教师,作为C组样本。在此研究中,所有的路程计算,均以google地图作为基准。在google地图中,通常会有好几条建议的“规划路线”。兹选择其中最近的“规划路线”,作为本研究的行走路线。

3.3调查问卷

以“台中市小学教师利用科博馆资源辅助教学调查问卷”为蓝本,收集文献探讨,拟定研究架构,设计所需要的调查问卷。有关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要点,分别叙述如下。

(1)在教师背景的资料中,将包括性别、学历、职务、担任自然与生活科技或生活课程的经验、专业背景及任教年资等。

(2)在运用科博馆教学的资料中,将会涉及下面三项议题。

A.带领学生前往科博馆的频率,其中包括:

A1带学生去科博馆的前往动机

A2教师对于科博馆的喜好程度

A3学校与科博馆间的距离考量

A4学生前往科博馆的交通方式

B.教师对于科博馆资源的掌握,其中包括:

B1教师对于科博馆的认知程度

B2对于科博馆教学的使用方式

B3教师期待科博馆的教学效果

C.执行科博馆教学的实际困难,其中包括:

C1学校配合科博馆的行政支援

C2教师本身的科博馆教学经验

C3执行科博馆教学的场馆空间

4结果分析与讨论

2012年2月21日发放问卷,3月5日回收。实际的发放情形,如表2所示。问卷回收后,相关次数统计数据汇整后,分析内容如后:

4.1教师背景资料

教师背景资料,大致符合台中市现行教师结构状况。惟任教年资“五年以下”较少,系受少子化影响,近五年内新进教师较少之故,非取样偏差。

4.2教师使用自然科学博物馆教育资源现况

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频率(见表-3),A、B二组明显高于C组,显示距离较近,确实会增加前往科博馆的次数。若以自订的“加权”方式计算,经常使用的人数乘以4,偶尔使用的人数乘以2.5,很少使用的人数乘以1,从未使用乘以0,加总后除以人数,可以发现A、B、C组的前往次数,每年为1.09次、0.99次与0.55次,但是每年平均一次的次数,仍属偏低。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使用0次”的教师有68人。前往动机为“依学校课程计划”的教师,使用次数大都有每年一次以上。显示将“前往科博馆进行教学活动”置入“学校课程计划”中,有提高前往科博馆次数的作用。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动机:在可以复选的状况下,前三强选项分别为:“自己选择可以搭配学校课程的教学活动”(59%)为主,其次为“依学校课程计划”(42%)及“有难得一见的特展”(37%)。由上述所得的比例,可以印证文献回顾中苏丽英(2008)提到的在学生团体决定参观博物馆的形成过程当中,教师不仅扮演着推手的角色,更具有决定能力与消费决策权。

(1)喜好程度:“喜欢”及“非常喜欢”带学生前往科博馆的教师比例占全体调查样本的71%。

(2)前往方式:步行距离15分钟内的A组4校,对于往返交通方式,83%选择步行明显高于其他二组学校,显见地利之便。

(3)137名(67%)受访教师认为,科博馆与学校的距离会影响带学生前往的意愿。

4.3科博馆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形

教师使用过哪些方式去运用科博馆的各项资源的前三名,依序为:利用预约系统,预约剧场教室教学活动或解说员导览130人(63%)、利用周三上午的免费时段103人(50%)、及鼓励学生办理“家庭卡”或“恐龙卡”,以便多次入馆78人(38%),第一项为免费教学设施,须“团进团出”。第三项为“付费办理、多次进出”,显示“使用费用”,影响非常大。受访教师认为科博馆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学校教学的比例高达94%,显见科博馆对于协助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地位。受访教师对于科博馆的各项设施了解及使用情形,使用情形最高的前三种,依序为:植物公园、太空剧场等节目、各项常设展览。最低的为:科学咨询、科博馆出版品及科学研习。在影响教师使用科博馆教学资源的困扰中,前五项依序为:担心学生安全及秩序、没有适当时间前往、热门课程预约不易、往返交通问题(A组除外)、部份展览及剧场收费过高。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在此研究中,以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周遭五公里以内的12所学校为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探讨教师对于科博馆教育资源的使用动机、使用频率、使用项目及使用后的效能进行调查。在各组样本中,所有路程的计算,均以google地图作为基准,选择最近的“规划路线”,作为本研究的行走路线。经数据分析后,可获致下列的结论。

(1)教师普遍认为科博馆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协助教师教学及辅助学生学习。

(2)科博馆与学校的距离会影响带学生前往的意愿及前往的交通方式。

(3)将“科博馆教学”置入学校“课程计划”中,可提高前往科博馆的次数。

(4)“使用费用”是决定使用科博馆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5)教师具有学生团体前往参观博物馆的“决定权”与“消费决策权”。

(6)离科博馆较近的学校,前往科博馆的次数较多,但每年平均一次,仍偏低。

(7)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教学的困扰为:担心学生安全及秩序、没有适当的时间前往、热门课程预约不易、往返交通问题(A组除外)、部份展览及剧场收费过高。

5.2改善与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中所提出的问题,乃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为了改善运用科博馆资源教学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下列的各项建议。

(1)交通改善:建议政府加强规划科博馆周边公共运输系统,增进交通运输能量及便利性,促进前往意愿。

(2)策略联盟:市政府教育局可常态性办理教师科普资源运用研习营,让教师了解、熟悉科博馆资源及运用方式。订定教师使用科博馆资源的奖励办法,提升使用资源的频率。科博馆可采行策略联盟,主动提供课程教学方案,协助学校融入课程计划,即可提高前往使用的次数。

篇5

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且历史悠久的大国。明清之前,因受到经济、历史等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变化并不大,在建筑方面始终表现出拘谨、压抑的感觉,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风貌,这个体系是以木构架为房屋的结构体、以建筑的群体组合为主要形式,善于将建筑装饰运用到其中来塑造形态。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形成中国古代建筑鲜明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对实用功能的追求

传统建筑装饰的使用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建筑外部或室内空间看起来美观;二是使被装饰的空间具有实用性。纵观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始终围绕实用性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人们对传统建筑装饰的继承和创新,让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越来越舒适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内容丰富,既包括了建筑物外表装饰,也包括了建筑室内装饰。先人在半地穴居住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室内空间常常潮湿阴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通过用火烘烤地面或是在地上铺垫泥土来阻挡湿气和潮气,后期探索中,砖出现了,这种吸水性强、使用年限长、防滑耐磨等优点能够解决建筑装饰中很多问题,让空间功能更实用化,也让它比其他装饰材质更具优越性,时至今日砖材及其施工工艺依旧被广泛应用。除了室内装饰,室外装饰也同样注重实用性。比如建筑外部用土块堆砌的外墙,这种墙的缺点是不耐风雨侵蚀,先人最开始的解决方法是刷白灰,但时间久了白灰容易成块脱落。在砖石材料发展大批量生产时,这一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人们在外墙侧砌筑一面砖墙,以此大大提高了它的保障性,满足了建筑外墙遮风挡雨的功能性。由此可见建筑装饰是在解决室内外居住环境等问题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何让建筑空间更具实用功能是促使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从实用功能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建筑装饰的使用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求,原始社会,人类运用贝壳、骨头做成的饰物装饰自己,让自己以美示人,后来发现经过装饰的居住环境也能达到同样效果,空间会更具有美感并使人感觉愉悦,便出现了建筑装饰,使这种美感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人们对这种美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也促使了最初建筑装饰的发展。建筑装饰也能将人的希望、诉求寄托于建筑之上,最常见的则是建筑通过建筑装饰来展现该户主的富庶与地位。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实用功能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发展,也让我们更为直观的了解建筑装饰。

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特点

2.1美观性与装饰性

传统建筑装饰是与建筑物本身的构件相结合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建筑主体部分上美的加工,而不是独立产生的,在满足建筑重要构件的实用功能后,再使之成为具有文化内涵、欣赏价值的装饰构件。拿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来举例:北京乾清门的宫门,红色调的大门上有一排又一排的门钉,大门中间位置还有一对雕有兽类纹样的门环,门框上面的横木上有两颗或四颗门簪,有的是多角形,有的则是花瓣形,在门框下面,还有刻着鸟兽之类的装饰纹样的石头,这些看起来都是附加的装饰,但其实他们与大门的构造都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满足门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增强大门的美观性,凸显这一区域的重要性。还有苏州拙政园楼阁轩榭中的漏窗,它的设计与回廊、院内的山石、古木、花卉构成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的建筑风格。苏州园林中漏窗与古代建筑中的大门上的建筑装饰所表达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建筑结构构件上,会做有精美的木雕、石雕或装饰图案之类的装饰,这些传统的建筑装饰手法常常被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使整体空间体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突出它的装饰效果。

2.2寓意美与内涵美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很多图案和造型都具有强烈的寓意性。我国古代很多建筑中,都采用雕刻或绘制图案的方法来含蓄的暗示吉祥与富贵、权势和地位等,以此表达出当时人们的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与愿望。在这些建筑装饰中,有的是用谐音表达,如社旗山陕会馆照壁,基部是青石须弥座,上面通过刻艺术变形的“寿”字和蝙蝠图案,取谐音“福寿”,寓意着“福寿双全”。整个照壁装饰样式多,吸引眼球,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当地文化内涵。也有用装饰图案直接表达的,如牡丹、竹、珍禽异兽等,他们大多数寓意吉祥富贵、正人君子、禄寿双至等内涵。建筑装饰中也有表示权势和地位的,古代宫廷、大殿的横梁、柱子、栏杆上往往雕刻龙、凤、麒麟等图案,这通常代表着当权者的尊贵、权势。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常常与龙联系在一起,龙是中华文化里的图腾之一,因此我们能看到不同龙的造型在宫廷重要地方的运用,以此来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除了在装饰外观上表达寓意,建筑装饰的色彩也是同样具有寓意性,在建筑方面,紫禁城中主要有黄色和红色两种颜色,黄色象征皇权,红色象征国家昌盛风调雨顺之意;天坛的祈年殿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屋檐呈蓝色,用琉璃瓦铺置,蓝色象征天空。故宫文渊阁的色彩应用也别出心裁,屋顶是黑色琉璃瓦,檐边绿色琉璃瓦镶边。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文渊阁又是藏书之处,火是这的最大隐患,于是人们将文渊阁屋顶铺设成黑色,希望以水灭火,使这座藏书楼远离火灾的破坏。除了皇家贵族通过建筑装饰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像徽商、晋商所居住的富宅也会以此装饰自己的宅邸,来区分他们与皇室、平民百姓的不同,他们的住宅既不像宫廷建筑布局那样对称规矩,也不想普通居民那样风格简单朴实,建筑装饰中经常运用多子多寿、吉祥如意、财源广进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进行装饰。

3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室内设计的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为一名设计师,怎样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合理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使空间更具内涵与艺术性,是设计师需要始终探索和创新的问题之一。简单来说,有好几个方面是我们可以去探索的:如在色彩方面,传统建筑装饰的色调大多数中规中矩,稳重单一,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可以赋予它其他美的色彩,增加亮点,给空间带来更多的活力和跳跃感;在材质上,传统建筑装饰多运用石材、木材这类让人觉得陈旧冰冷的材料,现代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装饰材料,结合传统装饰的外形内涵,使空间既充满现代感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的流露;在空间布局上,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讲究对称平衡美,传统建筑装饰自然也遵循这一布局要点,现代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在对称平衡中寻求变化,以此来丰富整体空间层次。下面,我就两个主要方面简要阐述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室内设计怎样合理结合。

3.1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建筑装饰结合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推陈出新,既保留了传统建筑装饰带有的历史的味道,也展现了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作品中常可见到两者结合碰撞后带来的艺术火花,恰当运用这两个元素,会让室内空间的艺术性得到升华。当然,在建筑设计中,这两者带来的艺术效果会更加突出。在学习过程中,有幸了解到了有“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之称的贝聿铭,他的代表作有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等。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他将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经验与才能结合传统的建筑美学融入其中,创造出了风格有别于其他普通博物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时特意融入了苏州当地建筑文化,还将主体物其置于庭院之间,这都是为了让新馆的外形特点能与周围环境相融。在北京香山饭店设计中,现念与传统建筑装饰的结合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使用黑白灰三种单调的色彩,重复使用两种几何图形中最常见的正方形和圆形。其中饭店正门、窗户、墙上的装饰和天花吊顶的灯具等都运用了正方形的造型,圆形则用在了像茶几、漏窗这种局部装饰性强的物体上。圆与方的交错融合,达到了设计师利用重复韵律的设计意图,极具苏州园林特色的传统建筑构件、装饰以现代设计理念充分运用在香山饭店的每个部分,由此可见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北京图书馆的屋顶设计也是结合了现代设计与传统建筑元素,屋顶虽然采用歇山式但我们能看到改变的地方:屋面变平了,屋脊呈直角,唯有的传统元素是四周角上的起翘。实践证明,传统建筑装饰仍适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互相补充,传统建筑装饰在不断利用中得到创新与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因为有它的点缀更具特色与内涵。

3.2将现代装饰材料与传统建筑装饰结合

材料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更新与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装饰材料发展迅速,不同的装饰材料在空间设计中得到不同诠释。装饰材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将传统图案附于材料表面之上,像这样的装饰材料,既保留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底蕴,又能起到丰富空间装饰效果的作用。学习期间与老师同学去苏州博物馆参观,领略了整座博物馆在设计方面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感。苏州博物馆的屋顶主要材料是由现代常见的钢材料组成的,而不是传统的木质材料,因而为这座博物馆增添了新鲜的时代元素,人们在感悟苏州悠久建筑历史时也能被这现代元素吸引,何乐不为呢。墙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壁纸,是一种应用相当广泛的环境艺术装饰材料,它具有色彩多样、图案丰富、安全环保等优点,在新中式风格的墙纸中,将传统美注入简洁实用的现代设计中,它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与现代装饰材料结合在一起,以现代装饰材料的原材料、人的审美需求和观念来设计具有传统历史底蕴的装饰材料,使两者达到双赢的装饰效果;仿古砖是釉面瓷砖的一种,仿古砖的“古”是取“古典、典雅”的意思,它以仿造传统的样式做旧,以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占据着材料市场的一片领地。,仿古砖中的一些品种,通过在砖上点缀传统装饰元素,施以釉面,使得复古中带着时尚感,简洁大方又不失细节。仿古砖通过样式、颜色、图案来营造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在仿古砖盛行的当下不少人对它的“仿”仍心存疑问,认为它可能是纯粹的模仿或者抄袭传统装饰文化,但事实是,仿古砖力求推陈出现,为现代室内空间带来一种朴素、古风古韵的氛围。

4结语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全世界各族人民在长远的发展中,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变现形式,这些文化往往都是与人民的生活联系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容着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意识、世界价值观和想象力。手工艺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其发展与传承方面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同时也兼有时展的烙印。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它是美学与生活的融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在历史上的辉煌是举世瞩目的,就拿天津的杨柳青木板年画来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经了数百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藏品著称,其传承的完整度,是目前中国遗留下来的年画艺术中为数不多的珍贵手艺。但是在现如今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正在濒临灭绝。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手工艺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的方式传承,其本身具有多种特性,如生态性、变异性、传承性、活态性等,所以对其进行保护的难度相对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等手段的使用使得数字化技术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令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有了崭新的途径。

目前,保护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许多课题,其中尤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储传统手工艺,建立传统手工艺数字化资源数据库最为重要。这样可以实现手工艺的备档和共享,进而对手工艺进行挽救、传承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并深入探讨了数字化的优越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简要分析了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采集与存储提供保障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然而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基本上停留在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拍照、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保护手段,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手段都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如书籍容易生霉以及录像带会因为老化使得色彩蜕变等,这些都会使记录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损伤,其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另外由于拍摄时存在角度等技术因素的限制,也会对传统手工艺的保存和使用产生影响。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和存储方式。

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提供了新的保护手段,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实现对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有效保护。不仅可以把一些传统手工艺的档案资料如前期手稿、照片、制作工艺的影像等,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将其保存在实物的介质中,如光盘、数字磁盘等,之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扫描,利用数字摄影以及目前最先进的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文物的图形结构保存,并且有着高精度的纹理信息。另外,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的完整保存也有着重要提升作用,通过数据库的保存和处理,可以使文物信息有序,方便人们对其进行检索。

现如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已经实施了一些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对手工艺进行保护。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将那些珍惜的传统手工艺记录成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全面真实地将其中的历史价值保存下来。拿杨柳青木板年画来说,年画的成品的最主要来源是工艺师直接的手工作业。在以往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通常是用文字、照相、视频等方式来记录工艺师的制作过程。但是这些措施无法将工艺师的制作工程完整准确的记录下来。摄像在录制时只是在二维空间的有限几个角度上进行,虽然能够生成录像带和电脑光盘等方便储存的数据,但是在重现整个制作工程时,还是需要工艺师参与其中。在这方面,现代数字化技术就有着更大的优势。通过现代科技获取的信息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更加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其方便整理和重现的特性,也可以达到传统保护所不具有的保真要求,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长久的储存下去。

三、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和广泛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利用三维场景建模,在经过渲染,最后在利用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动画技术,对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进行真实再现;第二,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将多种媒介形式传统手工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等进行传播,这样打破时间、场所的限制,综合运用现代科技,使其适应大众传媒,成为一种崭新的应用平台,充分的展示和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博物馆就是一种适合于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它有别于普通的博物馆,它不仅包括静态藏品的展示,而且还对传统手工艺的艺制、传播方式、原材料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等数以万计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整个过程进行数字化的转换,转换成数据,存入网络中。

就拿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来说,它与传真画像、寺庙壁画、石刻线画并称为正宗的中华民族绘画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在创作过程中,几乎都同是要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将两者完美地高度统一。年画艺术秉承了这一传统,将巨大的魅力和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全部融会到质朴实在的民间年画中。而当人们使用数字博物馆后,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就能看到杨柳青本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一幅完整的杨柳青年画,要经过勾、刻、印、画、裱五大工序――勾,即勾勒轮廓;刻,即将勾成的轮廓刻成版样;印,即将版样印在纸上;画,即在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裱,即将成形的图画装裱起来。通过数字博物馆,使人能如同身临其境的体验整个过程。在未来数字博物馆不断地发展,大众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数字博物馆,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流传下了的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媒体,这种信息载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所以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将其受众从单纯的博物馆参观人员扩展到全世界每个介入互联网的用户。

四、数字化保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以高科技为主流的趋势不可逆转,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创造情感,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不是机械的而是富有人性化、情感化。那么我们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这尤其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投入。而工业设计本身就同时具备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双重背景,那么为了配合实现高科技生产的目标,就更加需要专业人才不但具有较高的传统科学素质,同时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能力,并且要融会民族、文化、艺术、信息等综合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将培养复合型高标准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将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建立完整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二)数字化技术与原生态的平衡

数字化技术虽然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播与重建具有巨大的意义,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数字技术的运用,也会使传统文化变得数据化和遗产化,这就会造成文化的原生状态的遗失。

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传承,意即传授与继承,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且传于后人的过程,传授者和继承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定要在人文的角度给予科技以明确的方向,赋予其正确的文化立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不停地在发展、在变化,那么我们在应用数字化技术时,必须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转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共同关注的方向上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统一的,都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那么我们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时,必须转变单纯关注“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转而对“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同时进行关注,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向。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型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原生意义,那么它们才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领域中更好地生存,长久持续地发展。

(三)文化风险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把数字化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存在这一定的风险。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条件有限,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支持,这样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内涵陈述与订正的权利。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一方面,这样就为他国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对一些未能发现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开发的权利,造成文化遗产的丢失。

参考文献

1吴娱:《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2陈芳:《浅析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厂》,《浙江工艺美术》,2002(3)。

篇7

关键词:极简极美;美术馆;室内;空间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art museum interior space design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ior design concept is contracted, and general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ior space design art gallery elements.

Keywords: extremely brief extremely beautiful; Art museum; Indoor;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室内空间设计,摆弄形式不难。达到用简单之美来不留痕迹的彰显自然天成不易。设计要感受不到设计,做一个没有商业的浮华,用最简单的摆设、布置构成最自然的室内空间,每个角度都是一副画。以最基本的素描技术为理念,化繁为简,将变化多端的美术流派包容。这种“极简极美(less is more)”的形式没有“装修”肤浅的形式,实现让观众在良好的光线和舒适的尺度空间里欣赏艺术品,在优雅轻礁的背景下,人与作品情感交融,进入一次愉快的心灵旅程。

一、美术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变化

(一)传统美术馆的室内空间

最早出现的美术馆,并不是为展示艺术作品而专门设计的。比如著名的法国卢浮宫美术馆,原本是中世纪的一座堡垒。它所展示的艺术作品,以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以及其他传统工艺品、家具。坦率地说,它的内部展示空间对有些作品来说,并不理想,很多展厅几面墙上挂满了画,显得过于拥挤,作品之间相互影响而削弱了各自的力量;许多过道走廊也被用来挂上画,狭窄,视距不够,影响了观众对艺术品的鉴赏和研究。

(二)当代美术馆的室内空间

当代艺术大展由于策划人这一角色的介入,在展示概念上新花样曾出不穷。传统美术馆相对静止、固定的展示空间不能满足现今的需要,因而,一些建筑师在处理当代美术馆的室内空间时,经常选择更为简单的设计,甚至预先留下可变的、灵活的空间以满足新奇的展示设计要求。

(三)无限延伸的空间

当代美术馆不仅是展示、研究、保存艺术品的媒介,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活动的空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和标志,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骄傲。因此,当代美术馆的室内空间,除了它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无限延伸的象征的意义。

二、美术馆的室内空间设计

美术馆尽管是“看”的场所,但成功的室内设计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设计,还要做很多看不见的设计。美术馆的室内设计应该建立在低调的姿态、平静的形态、简约的设计,努力积累这样一种较为克制的空间设计理念之上,“内敛、含蓄、克制、简约”笔者所推崇的设计状态。

“看”的见场所,看不见的设计,让室内设计消失在建筑空间和艺术展示之间,表现于无形…“平静、从容、清淡”是空间设计的主旨和目的,几乎以一种材料、一种肌理、一种色彩,让一种从容平静的空间感受贯彻始终、一气呵成。尤其是空间的立面和地面上几乎可用一“平”如洗的纯净手法,将空间的写意、大气、整体的建筑气势做了极致的刻画。

美术馆室内设计强调公共建筑的永久性与文化艺术空间的高雅与简洁,强调以艺术为中心的空间设计,通过对空间尺度的掌控,让室内空间与建筑形态成为艺术的背景,同时采用抽象的设计语言,将东方情绪融合于空间之中,在公共区域中隐藏地域特征的形象,形成宁静舒适的空间对话。

美术馆在用材上强调“粗物精造”“极简极美”,把材料的光亮转变为细腻的纹理,并大量采用本土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通过石材表面拉丝加工实验,使天然石料的自然气息获得释放,有效地满足了背景空间的需求,在柔和的光线下使人们产生隐退的感受,让明亮与色彩留给艺术品,使观众、艺术品与空间融为一体。

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整体室内设计就已宁静、纯粹为主要风格,摒弃了繁琐,豪华的设计,避免给人的视觉压力,力图创造一种质朴简美的亲和力。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内部公共空间主要以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作为装饰,外表光洁柔和。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

三、当代美术馆空间设计要点

(一)极简极美•极雅极致

著名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大师米斯•凡德洛曾经提出过一句经典设计名言“少即多(lessismore)”。因而,空间设计宜将“极简极美,极雅极致” 作为主题,遵循“少即多”的原则,延伸原建筑简单之美的理念,来打造简约,别致,却又高度功能化的空间。

(二)视觉色彩设计

在视觉方面,空间应当以黑白灰为主要色调,无色胜有色,将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繁杂自然生态概括于一体,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营造出美术馆特有的轻盈,宁静和淡薄。通过对地域文化特质的深入思考,设计者应该用一种融合、开放、节制、并且有效的表达方式,来阐述美术馆所应赋予人们的视觉价值与思想意义。

而在功能层面上,可以通过淡化空间本身,来突出展品,达到一种简约但不简单的纯、静、禅的空间氛围。空间内应多以基本几何形态为空间划分的主体形式,而在各功能空间内部、局部位置则可以穿插一些自由构成的形态,如,画卷,书等体现文化韵味的形态,以加强空间的动感、节奏和韵律变化。在空间立面的构成形态中,设计应摒弃了传统繁琐的造型语言,以简约的几何形态创造出简洁明快的视觉空间,排除过多繁杂无用的非功能形式对人产生的视觉及心理潜在压力,创造出自然环境的心理感受。

(三)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的理念是从功能和美感上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建筑整体的特点,同时为各种临时的展览提供足够的技术上的空间。设计采光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天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如中庭;二是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如部分引入自然光源的展厅,配合遮光布和避光布,能够更好的营造展厅的气氛;三是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如一些全封闭式的展厅。在灯具的选择上,多以轨道灯为主,增强展厅的灵动性。

四、展厅设计和细部设计

(一)美术馆的展厅

装修简洁淡雅,强调以艺术为中心的空间设计,通过对空间尺度的掌控,来突出展品,使展品有最适宜的展出环境,令参观者得到深刻的艺术享受。在柔和的光线下使人们产生隐退的感受,让明亮与色彩留给艺术品,使观众、艺术品与空间融为一体。人们观赏之余,忘却了光线的来源,墙面的装饰,种种低调设计的营造,只为在观众与艺术之间建立自然的对话,在空间艺术氛围中品味艺术品的美妙。

(二)室内空间细部处理

说一个建筑有细部并不是指烦琐的线脚、高昂的造价,而是指在近人的尺度上考虑到细节处理,往往很简单的手法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美术馆的大面积墙、柱面都采用简单统一的浅白色内墙涂料,只在门厅、茶室、书店作条形木板吊顶,

用企口明缝搭配简单的内藏式筒灯,使得服务区区别于展区,暖色调使人更放松,于质朴中见精致。

栏杆、扶手、画框、主展厅的门窗框、家具都是与术吊顶相同的木制品,分格简单中有设计,与美术馆的整体气氛很协调。空调送、回风口结台所在空间,成了线脚或装饰,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参考文献:

[1]The Architecture of Museums,Francisco Asensio Cerver,1997,Hearts Books International New York.

[2]关:贾斯廷•哈德森,编著.孙硕译.博物馆建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Richard long oficial website,WW1N.ri chardlong.org.

篇8

关键词 屋顶绿化;防水层;排水层;施工技术;浙田

中图分类号 TU98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3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用地日趋减少,原有绿地也不断遭到侵蚀,因而屋顶绿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屋顶绿化在增加城市绿量、涵蓄天然降水、美化城市景观、缓解热岛效应、节约能源、降低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城市创造了生态、休闲、运动、交流的新型绿色空间,同时促进了建筑与园林环境的融合和渗透,改善了城市生态景观[2]。

屋顶绿化是指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通过人工提供栽培介质、其植物可以在部分人工辅助的措施下(如灌溉)进行自然生长,从而达到绿化的效果[3]。由此可见,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问题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应大力提倡进行屋顶绿化[4]。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在青田县抽取屋顶绿化点,进行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实地调查,记录屋顶绿化施工技术中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基质层、防水层等,总结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的特点,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地点的选择。选择施工技术具有典型性的3个屋顶绿化点作为调查地点,主要有青田县石雕博物馆、青田县正达开元大酒店、青田清溪门社区。

1.2.2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实地勘察、现场记录等方法。总结分析,并得出调查结论。

2 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现状

根据3个屋顶花园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绿化形式与复杂程度不同,其绿化施工技术相差比较大。根据绿化形式的不同将这3个屋顶绿化技术归纳为3类(表1):①花园式。青田县石雕博物馆;②简易式。青田县清溪门社区;③草坪式。青田县正达开元大酒店。

2.1 花园式屋顶花园绿化技术(青田县石雕博物馆)

施工技术基本分析:在沥青防水层上加保护混凝土、防根布,完成自动喷灌系统的铺设后,其上面用珍珠岩设置排水层,铺设透水布、轻质土壤,最后为了防止土壤飞散铺设透水布、火山砂砾。同时绿化区域主要由木质铺装与花坛结合步道和植物种植区构成,最设立高1.2 m的护栏以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由于青田县石雕博物馆的屋顶绿化是开放式的,所以要注意的是积水与渗漏问题,其选择用珍珠岩作排水层的材料,做法是在防根布和防水层等的上面铺设一层珍珠岩,然后在里面铺设透水管,将其与排水管连接。通常施工时也会选择砾石、焦碴、珍珠岩或陶粒等透水性好的材料。近年来,也有新的渗排水板材出现,其作用主要是支撑土层,它的多孔结构还能将土层中多余的水渗漏到板层下并通过排水管排走。为了防止排水层堵塞,可以在透水层的上面铺玻璃纤维等过滤层与上层土壤分开,不使土壤流入不排水层。

2.2 简易式屋顶花园绿化技术(青田县清溪门社区)

青田县清溪门社区位于青田县宝幢街附近:由于考虑到建筑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所有建筑都适合屋顶绿化施工,所以就采用在花盆或箱子中,加入轻质土壤、自然土壤、植物体等的方法来美化屋顶,同样也达到了屋顶绿化的效果。

施工技术基本分析:在花盆或箱子中,加入轻质土壤、自然土壤、植物(种子)等,平时可浇入使用过的污水来对绿化进行浇灌,个体的重量不超过25 kg。这样的绿化方式不用考虑常规屋顶绿化的施工隐患,但因为没有常规的绿化施工结构分层,所以种植基质的选择成了该屋顶绿化施工技术的重点。

种植基质的选择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房屋结构承重的问题,为了使花草树木旺盛地生长,并考虑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其主要的标准有晶粒大小、抗冻性、结构稳定型、抗风性、渗水性、最大保水性、养分含量、通风性以及pH值。目前,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基质种类很多,有自然土壤、改良土壤和人造土壤等。

2.3 草坪式屋顶花园绿化技术(青田县正达开元大酒店)

施工技术基本分析:在防水布上均匀地铺上碎石作为排水层,然后在上面铺上山砂和草炭堆肥混合物作为土壤。铺上苗块后立即成景,因只种植草皮和少量的灌木,所以在施工结构上省略几个层面,如过滤层、隔根层等。

草坪式屋顶绿化在施工技术上具有以下特点:①方便:养护方便,基本无需浇水、施肥、防病、修剪和除草,也能到达常年景观效果。如果稍加养护,景色会更好、更美观;建设方便,在铺好介质的层面上铺上苗块,立即成景。②轻型。增加重量小于50 kg/m2,适用于任何屋顶绿化;③价格低廉。是最常规最简单屋顶绿化。

3 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技术要点和解决方法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8.3 ℃,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 747 mm。在调查中发现,青田县屋顶绿化施工的主要问题是积水与渗漏。因此,青田县屋顶绿化的施工重点要放在排水层和防水层两方面。

3.1 防水层的基本施工方法

屋顶绿化施工基本构造剖面分层是屋顶完成面、排(蓄)水层、过滤层、种植基质层、植被层、防水层、隔热层。在前文调查的3个屋顶绿化中会出现积水和渗漏问题的调查点,主要是防水层与排水层两方面的施工不完善,解决方法是在设计时按屋面结构多设置几道防水设施,目前屋顶花园的防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刚、柔之分,并各有特点。

刚性防水层因受屋顶热胀冷缩和结构楼板受力变形等影响,容易出现不规则的裂缝,而造成刚性屋顶防水的失败。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在厚30~50 mm的细石混凝土中配置钢丝或钢筋网外,一般还可用设置隔离层等方法来解决。即在楼板平层上,铺一层布或废纸等以形成隔离层,然后再做干性防水层[5]。

柔性防水层先做涂膜防水层,再做刚性防水层,所用混凝土中可加入适量微膨胀剂、减水剂、防水剂等,以提高其其抗裂、抗渗性能。这种防水层比较坚硬,能防止根系发达的乔灌木穿透,起到保护屋顶的作用,而且使整个屋顶有较好的整体性,不宜产生裂缝,使用寿命也较长,比柔性卷材防水层更适合建造屋顶花园。

同时与在旧建筑的屋顶花园建设上需要处理的技术问题:①检验旧建筑物是否有承载潜力。重点要根据原设计图纸、施工资料进行校核。③根据旧建筑的现状规划设计园林建设施工图,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打洞、穿管等破坏原结构的设计。③要对原旧建筑屋面进行一次彻底的翻修防水处理,然后进行试水试验,无渗漏现象后可进行园林工程施工。

3.2 重视防水试验与防水层的使用材料

建造屋顶花园时必须进行二次防水处理。首先,要检查原有的防水性能:封闭出水口,再灌水,进行96 h的严格闭水试验。闭水试验中,要仔细观察房间的渗漏情况,有的房屋连续闭水3 d不漏,第4天才开始渗漏。若能保证不漏,说明屋面防水效果好。

实施二次防水处理后,最好先取掉屋顶的架空隔热层,取隔热层时,不得撬伤原防水层。取后要清扫、冲洗干净,以增强附着力。防水层应选择低温不碎裂、高温不流淌、防水效果好不宜老化的防水材料。目前,常用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或涂料等防水材料作防水层,近年来一些新型防水材料也开始投入使用。

3.3 保证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及合理运用土壤改良材料

防水层是保证屋顶不漏的关键技术问题,但屋顶防水和排水是2个方面,同时还要处理好屋顶的排水系统。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蓄水检验,经检验无渗漏后,在其上再铺设排水层。再在排水层上放置隔离层,其目的是将种植层中因下雨或浇水后多余的水及时通过过滤后排出,以防植物烂根,同时也可将种植层介质保留,以免流失。最后在隔离层上铺种植层。

4 参考文献

[1] GOMEZ C G,GOMEZ T L.Plant species in green terrace roof[J].Agricul-tura Revista Agropecuaria,1996,65(773):1029-1031.

[2] KERNER F,CZIMBER G,PRISZTER S.Plant species suitable for esta-blishing living roofs in Hungary[J].Acta Botanica Hungarica.1999(42):187-192.

[3] 江天梅.屋顶绿化[J].上海建材,2006(4):29-31.

篇9

【关键词】羌族博物馆;大跨度;连廊;空间柔性连接;支座;空间桁架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能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减小占地面积,缓解大城市的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和用地紧张问题。上世纪末至今,高层建筑形式日趋多样化,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多塔连体高层建筑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一方面,连体可以方便两塔楼之间的联系,用做观光走廊或休闲咖啡厅等;另一方面由于连体的设置,可以使建筑外观更具特色,营造出一种更加和谐的建筑氛围。

如何高效、准确地对复杂高层多塔楼连体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多塔楼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连体结构

连体结构因为通过连接体将不同的结构连在一起,体型比一般结构要复杂,因此连体结构的受力比一般单体结构或多塔楼结构更复杂,结构设计应着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1)扭转效应明显

较之其他体型结构,连体结构扭转振动变形较大,扭转效应较明显,应引起重视。

当风或地震作用时,结构除产生平动变形外,还会产生扭转变形,扭转效应随两塔楼不对称性的增加而加剧,即使对于对称双塔楼连体结构,由于连接体楼板变形,两塔楼除有同向的平动外,还很有可能产生两塔楼的相向运动,该振动形态是与整体结构的扭转振型耦合在一起的。实际工程中,由于地震在不同塔楼之间的振动差异是存在的,两塔楼的相向运动和振动形态极有可能发生响应,此时连体部分结构受力很不利。

对多塔连体结构,因体型更为复杂,振动形态也将更复杂,扭转效应应更加明显。

(2)连接体部分受力复杂

连接体部分是连体结构的关键部位,其受力较复杂。连接体部分一方面要协调两侧结构的变形,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承受较大的内力,另一方面当本身跨度较大时,除竖向荷载作用外,竖向地震作用影响也明显。

(3)连接体两端结构的连接方式

连接体结构与两侧塔楼的支座连接是连体结构的另一类关键问题,如处理不当结构安全将难以保证。连接处理方式一般根据建筑方案与布置来确定,可以有刚性连接、铰接、滑动连接等,每种连接方式的处理方式不同,也影响着连体结构分析设计的方式,本文将做主要分析。

2.1 设计要点

连体结构属复杂结构体系,规范对此类结构的设计也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在结构整体计算中,转换层结构、加强层结构、连体结构、竖向收进结构(含多塔楼结构),应选用合适的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在整体计算中对转换层、加强层、连接体等做简化处理的,宜对其局部进行更细致的补充计算分析。

2.2 连接方案及实例

2.2.1 塔楼两边悬挑

此种方法用于连接体跨度较小时,采用连接体中间设抗震缝, 由塔楼两边悬挑的方式来处理。此种连接方式概念最为明确,分析最简单,但受连接体跨度影响较大,应用受到限制。

2.2.2 强连接方式

当连接体包含多层楼盖、且连接体刚度足够,能将主体结构连接为整体协调受力、变形时,可做成强连接结构。强连接结构设计时就要做到真正使其连为整体,完全协调受力。

当连接体与两端塔楼刚接或铰接时,连接体可与塔楼整体协调,共同受力,此时连接体除承受重力荷载外,更主要的是要协调连接体两端的变形及振动所产生的作用效应。一般情况下,连接体同塔楼的连接处受力较大,构造处理较复杂,选择合适的连接体刚度、结构形式及支座处的构造处理非常重要。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采用的是强连接方式[2]。该工程两塔楼相距17. 5 m,在11~12层形成连体,连接体在12层采用整层桁架形式,并采用吊杆吊住11层连体楼面钢梁,连体楼面桁架弦杆和钢梁与主楼、副楼均刚性连接。整体结构体型为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结构主塔楼与副塔楼均采用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体系。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该工程有以下特性:

(1)结构的高阶振型占据很大比重,连体的存在使得结构表现出复杂的地震反应。

(2)在结构抵抗侧向变形的能力方面,结构层间位移角除了在连体楼层上部有一定突变外,整体分布基本平缓,表现出了良好的弯剪型曲线,层间位移角在规范限值内,满足规范在多遇地震下弹性变形的要求。

(3)连体以下楼层,结构的扭转状况分布都比较相近;以连体为转折点,其上楼层增长趋势减缓。

(4)考察连体对于整体结构的影响, 由于连体的作用,在X 向,结构连体楼层刚度明显高于连体以上楼层刚度,地震作用下主楼上部楼层的X 向加速度增长较大。

(5)在三向地震作用下,连体底层楼板中心部分竖向加速度反应显著高于两端。

篇10

关键词: 设计史教学 设计伦理教育 教学改革

设计史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外设计的主要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和相关思潮,结合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经济、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树立科学的设计发展观,建立正确的设计伦理观,并以此为其从事设计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设计伦理教育在设计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伦理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伦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目标点的种种关系的道理与规范,以人为本是其根本,它能从宏观的角度和理论的深度平衡‘利’与‘义’的关系。合理调节并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设计伦理是社会伦理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旨在调整社会的设计道德观念,促进设计与人、设计与社会、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计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与设计有关的种种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已看到,在世界日益兴起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已开始影响大众的消费价值观。设计师、设计教育者站在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大背景下,对现代设计的有关伦理问题进行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2]设计师建立健康的设计伦理观对于设计的良性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摇篮,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加强设计伦理教育的渗透,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设计伦理观的设计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许平教授所指出:“当今天的人类社会正在日益普遍关注设计行为的社会责任时,伦理学的主题进入设计艺术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3]因此,在设计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并重的原则,不仅要传授设计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不断深化对学科教学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设计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设计伦理教育

设计史课程教学内容中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概念较多,如何使学生真正深入历史的进程并思考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且对设计伦理思想的流变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的设计伦理观,这在具体教学中显得较为困难。我在多年设计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1.提高系统性和针对性,在理论阐述中渗透设计伦理思想。

设计史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萌芽期的设计、手工业社会的设计、早期工业化社会的设计、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的设计、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我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都将设计伦理思想作为宏观的主要线索贯穿其中,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设计史论知识点和设计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设计的伦理内涵从设计萌芽期的以实用性为主,手工业社会的阶级性特征,工业化社会鲜明的民主性,直至后工业社会人―物―环境的高度和谐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设计伦理的内涵都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呈现了不同的特征。这种以设计伦理思想演变为线索结合史论的教学安排不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而且能改变传统的设计史教学在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忽视或分散的情况,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的设计伦理观。

其次,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设计伦理内涵的变化特点,结合设计史中的相关思潮和理念对设计伦理内涵的难点和要点展开分析,在有针对的渗透中逐步深入设计伦理的教育。如在厘清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原因、特征时,强调指出:“现代设计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之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方向,转而提出要为民众服务口号下的产物,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4]教师可有所倾向地将现代主义设计观与手工业时代的设计观作比较,在清楚剖析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特征的同时,也强化学生对现代主义设计民主性的认识,使学生理解现代主义设计不仅试图改变社会的物质外观,而且在深层次上力图通过设计改良社会,通过社会民主革命构建理想社会。这种民主性既是现代设计有别于手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是现代设计的重要伦理内涵之一。这种有针对性的讲述和辅导可使设计伦理道德教育不流于空泛的说教和形式主义,既能让学生有深度地把握设计史的发展要点,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设计伦理思想的认识。

2.增强趣味性和思想性,在问题讨论中深化设计伦理思想。

在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伦理道德教育的渗透要讲求趣味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设计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阐述设计史理论和分析设计伦理思想时,应避免向学生自上而下和由外向内单向强制地灌输,避免封闭、刻板和程式化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模式,要注意教学中的生动性与互动性,多开展启发式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堂上增强问题讨论环节,巧妙地将相关的设计伦理问题与当次课的教学重点相结合,并通过现代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教与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在课前精心构思,合理安排好问题讨论在课程中的位置,问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可结合课堂演示的感性的设计形象提问,可从设计史中的经典案例入手提问,也可在古今对比、中西对比中提问,等等。这样不但能巩固当次课教师讲述的史论重点,优化设计史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能使道德伦理教育不囿于空洞的道德说教,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其对设计伦理思想的理解。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通过科学而合理的“设疑”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进一步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有所提高。如我在教学中分析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时安排对“日本无印良品”、“上海新天地心灵超市”的经典设计案例设疑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反应也很热烈。在相互辩论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能感知当前设计将不再囿于满足大众的物质需要,而是指向人类的精神文化层次。同时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由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认识到未来设计的发展要强调设计的道德自律,把环保、生态、节能、绿色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总之,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既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自觉探索、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形成健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念。

3.凸显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设计伦理思想。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是设计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史的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性,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和周边城市的设计资源,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相关展览及市场考察调研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认识,深化学生对设计史中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进一步在实践中感悟设计伦理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如为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学生实地感受贝聿铭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设计手法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领悟其建筑中彰显的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再如讲述北欧风格的设计时,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分小组自行参观上海宜家家居,拍摄图片回来做成幻灯片课堂交流,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欧设计中的人性化、科学性及对社会、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好地理解北欧设计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伦理内涵。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设计的内涵和伦理属性也在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因此,研究设计理论和渗透设计伦理道德教育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在设计史的教学实践环节还应强调凸显时代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设计思潮和设计伦理思想的最新变化。如我组织学生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展馆设计,这些展馆展现了设计与科学、艺术的高度融合,彰显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倡导了更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通过实践参观,学生不但完善了知识体系,拓宽了视野,而且把握了时代设计的新节奏,充分认识并领悟了当代设计伦理的内涵是注重在深层次上审视人类设计意志与设计发展的合理性,追求人―设计―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将改造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伦理意识融入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了“现代设计的伦理观念对于设计的发展方向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5]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三、结语

在设计史的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设计伦理道德教育,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自我思考感悟的状态下形成健康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教师应通过理论渗透、问题深化、实践感悟的方法把设计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设计史教学之中,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实践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当前全国高校中设计生源呈越来越扩大化的趋势,设计人才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设计时,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以史为鉴,以德育人,加强设计伦理观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设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姜松荣.第四条原则――设计伦理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9,(2):58-62.

[2]许平,刘青青.设计的伦理――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7,(3):44―49.

[3]鲁晓波.关于设计伦理学的一点思考[J].观察家,200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