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1

【摘要】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鉴证应运而生。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涵义、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助推我国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正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为了满足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对上市公司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自2006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正逐年上升,目前中国百强企业中78%的公司报告企业社会责任,较以往有了显著的增长(KPMG,2015)。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是改善信息质量、提高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归纳总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相关研究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涵义

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其包括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和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VeriSustain(2009)定义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为通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14种风险类型(涵括经营道德、环境、社会和员工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隐患和风险,进而帮助公司发现优势找出差距,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的过程。AA10001鉴证标准(2010)将其定义为由专门的鉴证机构进行,通过遵循一定的方法及流程,依据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原则,对各个组织公开的数据、流程等方面的信息作出评估并提供鉴证意见,以增强组织公开披露信息的可信性。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将其定义为有会计师事务所或社会责任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对报告内容是否达到相关鉴证标准提出专业意见(李增泉,2012),并提出相应的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报告的信任程度(阳秋林等,2013)。

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现有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目前法律环境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Simnett et al(2009)和李正等(2013)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环境越完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与此同时,Perego(2009)和Kolk et al.(2010)的结论却完全相反,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环境越差,企业越愿意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以提高可信度。τ诰济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将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Joyce,2005),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肖荣,2011)、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李正,2013),企业越倾向于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而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公众、媒体、地区信任度等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产生影响。公众需求与压力越大(Simnett et al.,2009;Kolk and Perego,2010)、所处地区信任度越高(李正等,2013)的上市公司,选择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可能性更大,而被媒体曝光负面社会责任信息的上市公司,则较为不愿意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李正等,2013)。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内部因素,学者们主要从企业规模、负债水平、财务绩效、报告标准选择、所处行业、公司治理和董事会规模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社会绩效、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按照GRI标准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与其鉴证行为正相关(于雪莲等,2016;殷红,2016),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股权成本较高的企业、上一年度鉴证过的企业(殷红,2016),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上市公司(阳秋林等,2014)具有更倾向于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鉴证。

三、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经济后果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尚不丰富,然而就已有研究而言,目前研究方式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法和档案研究为主,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通过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可以提高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水平,从而影响报告使用者(Hodge et al.,2009;Gary Pflugrath et al.,2011;阳秋林等,2013;孙岩,2012),并对相关利益者和经营管理者作出的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Edgley et al.,2010;O’Dwyer,2011)。此外,进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积极的市场反应,增加价值相关性(李正等,2012),起到良好的信息传递作用。

四、结语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相关研究,学者已从其涵义、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总体来看,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从制度层面探究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因素,此外还可以研究企业进行社会责任鉴证的动机。现有研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经济后果方面,还较为薄弱,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如研究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Perego 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oosing different assurance providers: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6(3):412425

[2]Roger Simnett;Ann Vanstraelen;Wai Fong Chua.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3]李正,官峰,李增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3:102112

[4]孙岩.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清晰性、第三方鉴证与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4):97104

[5]肖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6]阳秋林,毕立华,李冬生.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市场反应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03:7073

篇2

一、企业财务目标理论梳理

(一) 利润最大化论利润代表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利润越多意味着投资者的财富增加的越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以此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利润最大化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具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或投资者增加自身财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论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既考虑了各种风险因素,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这种财务目标理论的缺陷有:一是强调股东的利益,必然会忽略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相关利益,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二是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很多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将一些不可控因素引入企业的理财目标中是不合理的;三是它只适合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

(三) 企业价值最大化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投资者报酬的现值,即未来一定期间归属于投资权益的现金流量,按考虑风险报酬率的资本成本换算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然而,在整个的测算评估中也存在着很多难题,比较费时费力。

(四)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论现实中,在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思想指导下。一些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的财务管理经济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极有可能做出仅仅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理财行为而对社会、环境的责任不管不顾,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由此也可能导致企业自身的终结。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应运而生。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指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供应商、顾客甚至企业所在社区、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就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提出是财务管理内容的一个创新。由于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企业行为和理念与社会发展是相协调的。在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企业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相应的成本就会增加,但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企业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会得到更多社会信誉和消费者的认同。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简述

(一) 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公司开始将社会责任上升为公司战略,视其为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尚无统一认识。美国经济学院密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期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它要求工商企业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找出基本的道德真理。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里基,w.格里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但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而只是一个限制因素,满足社会需要才是企业永恒的目的,利润只不过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回报。而我国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对社会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二者基础上的道德责任,即社会责任可以表现为提供就业、缴纳税金、保护环境、支持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等。

(二) 社会实践尽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无法完全统一认识,但是企业界和理论界在对待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实体之一,遵守国家的法规法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是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当然,企业到底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取决于那些与企业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愿望,取决于企业和社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力量博弈,以及最终达成怎样的共识。

三、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

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企业战略发展;长远发展;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随着1997年美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规范的问世,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为各国企业及政府所重视提倡,社会责任会计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发展成为财会管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也正在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普及社会责任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深圳股票交易所在2006年9月25日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引导》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方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责任,公司可将社会责任报告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随后,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2008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又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界定为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等八个方面。

二、我国经济现状及所处的政治背景简述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尚不完善。在这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较为突出的阶段,社会责任会计在指导企业的持续稳定的长远发展和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企业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带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力,是解决就业和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前期缺乏长期规划和战略思考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不和谐,企业发展与职工关系的不和谐,企业的扩张与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等问题日益突出,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2005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伴随着我国开展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深入,社会责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变得举足轻重。

三、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其中既包括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逐渐完善、高效以及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站在一个制高点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总体的规划和部署,在这层含义上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而在这两个特性中社会责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责任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应具有整体性。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走向。企业的发展应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并紧紧围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肩负着我国经济的繁荣,肩负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的使命,企业有责任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致富国家和人民。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应站在国家的高度,与经济市场的发展步调一致,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来发展繁荣我国的经济市场。

企业的发展应具有长期性。企业的长期发展依赖于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销售市场等环节,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到这些因素的和谐关系。

1.资本市场是企业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是企业的生存命脉。企业的发展必须兼顾债权人、股东等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只有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才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经济资金需求,才能使企业有实力发展壮大。

2.资源市场广义上包括生产资源和企业的基础建设资源,这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基础建设资源事关企业的立足。厂房、办公场所的建设、职工福利建设以及企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都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企业只有与当地政府、人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实现“量”的增加,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得到企业本土的支持。生产用原料、燃料动力等资源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扩大的量的需求,但是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加之如前所述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导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例,有调查表明:我国1845个应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矿山中,只有2%的矿山综合利用率在70%以上,而75%的矿山综合利用率不到2.5%。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企业才能谋得长远的发展和壮大。

3.劳动力市场是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劳作,职工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主导。改善企业职工的劳动环境,优化职工的福利和薪酬待遇,增加激励奖惩措施,企业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加职工工作的热情,才能取得根本的发展,才能持续长久的保持高速发展。2012年8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吉林传媒有限公司在吉林省文化产业改革后实施积极有效地员工激励措施,不仅增加了员工的个人工资,企业的效益也稳步上升,近年来其产业的增加值始终保持在20%以上,远远高于吉林省的GDP增速。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认真考虑职工的社会福利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与职工的利益矛盾冲突,取得与职工关系的和谐发展。

4.销售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在终端市场上得到销售到达顾客的手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顾客判断一种产品好坏优劣的参考指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质量、利益、影响力。质量是大部分顾客选择产品的首要考虑因素,一件产品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其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所谓的利益就是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感觉到所购产品对自己来说是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与爱好,投其所好的设计、生产产品。企业影响力的形成不仅要靠其过硬的质量,还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报道正面新闻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创造良好的形象,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做慈善活动、改进生产技术、引进新的生产模式等方式不断扩大在顾客群中的影响力。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牢记自己为顾客服务的使命才能得到市场份额的高占有率。

总述

社会责任对一个企业来说不仅是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企业只有认识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的利用以及销售市场的稳定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加以重视和维持,企业才能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赢得一席之地。

篇4

话题一:食品安全与消费者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2008年的一大社会问题。食物中混入有害物质,伪造食品消费期限等有关商品诚信的问题经媒体大量报导,引起了消费者的不安。因缺乏职业道德出现的造假问题暂且不论,饮食业界即使进行一定程度的质量管理,还是会出现问题进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一旦问题出现,问题商品被回收,停止生产,供应商被迫破产等一系列问题就会随之出现。这一点与CSR的重要课题之一 ――供应链管理问题是共通的。

过去,供应链管理主要集中在服装业的劳动条件,家电、玩具行业的化学物质管理问题上。但是最近的饮食行业的供应链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生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食品的主要产地之一为中国,如何确保中日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以保证质量管理和生产流程的透明性将会成为今后CSR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8年11月的专栏中,我们曾经谈到日本构想设立消费者厅以保证消费者利益。目前日本的状况是,产品服务的管理职权分散在各个部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迅速对应。成立消费者厅的构想正是为了改善“条块分割”的管理弊病,从而迅速应对消费者问题。在今后日本的CSR课题中,消费者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话题二:非洲与BOP Business

2008年5月在日本横滨召开了TICAD4(第四届非洲开发会议),非洲各国首脑聚于一堂。金融危机前的资源价格上涨等问题,使很多在业务上与非洲资源相关的日本企业十分瞩目这次会议。会议期间,非洲问题被媒体大量报导,一般市民对非洲的关注度也急速上涨。

这一届TICAD的最大特点可以说是对CSR的关注。非洲与CSR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通过资源开发以及生产而实现与企业地域社会责任的共存关系。联合国千禧年开发目标是一个典型例子。与其它地区相比,非洲国家存在贫困、艾滋病以及初等教育不足等很多社会问题。因此,作为业务开展前提,企业在必要时需要代替国家和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参与当地社会的安定问题,确保稳定高质量的人员雇用,以及直接与业务相关的活动。

另一方面是将非洲作为市场来开展的CSR活动。今年作为新型开发模型而受到世人瞩目的,面向BOP(Bottom/Base of the Pyramid 贫困层)开展的CSR,通过努力逐步实现创造就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在实现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开发的同时,企业逐步掌握潜在市场,实现企业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话题三: 洞爷湖会谈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无疑是2008年CSR领域里的热门话题。气候变暖与企业CSR的关联主要有两个侧面:一是新型业务机会的出现,二是新规定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前者在上月的文章中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本期主要就后者进行简述。

《京都议定书》得到批准,最大的目标是在2008-2012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日本政府在这一目标下,在各个领域提出了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日本经团连提出自主行动计划,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

在欧洲,对于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引进义务制――以Cap & Trade(限额交易)形式的排放量交易制度。这一制度目前已经走出欧洲,逐渐渗透成为世界通用制度。日本以经团连为中心,曾经对这一制度进行过强烈反对,但以洞爷湖会谈为契机,政府设置了被称为排放量交易统合市场的机制,开始试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交易。

这一试行与通常的Cap & Trade不同,企业没有强制性的限制,而是根据自主行动计划设立目标,根据目标达成程度进行必要的交易,目标的设定也有相当程度的自由。除了绝对值以外,还可以按生产总额或销售总额计算的目标数值设立原单位目标。另外,这一试行计划除了自家公司的削减量以外,同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等京都信用机制一样,也承认日本国内的信用活用。通过这一机制,大企业通过支援中小企业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信用机制购买指标,进而实现自身的排放量削减目标。

话题四:金融危机与对CSR产生的影响

金融危机会给CSR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最近倍受瞩目。但是要得出具体结论还需要一些时间。

随着企业业绩的恶化,CSR预算将会被大幅度削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2008年12月,大多数日本企业的2009年财政预算已经明确。参照泡沫经济崩溃时期的经验,可以预知文化、艺术活动,慈善募捐活动以及过度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预算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的CSR活动已经脱离开单纯的募捐等公益活动形式,很多活动直接关联业务活动,所以即使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活动本身是可以继续实施的。

另外一点是对社会责任投资(SRI)方面的影响。目前在欧洲,一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停止SRI运用。世界股票价格暴落,金融业务成绩的下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SRI。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妥当的CSR业务可以挽救业绩的下滑。但是如果从过度的市场主义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以相对长期的运行机制将使SRI受到更多的瞩目,各国的财政对象将更加倾向于环境对策,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将会在实际意义上强化SRI。

篇5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与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人们在大学生社会责任评判上存在较大分歧,不利于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开展。运用修正的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量表,对广东省1040名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尚佳,但呈现出担当与疏远的矛盾状态,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仍需加强;性别、专业、年级、社会服务经历、动机都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有显著影响;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分离、生存压力是导致大学生疏远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丰富的社会服务经历和源自内在动机的社会服务更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为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需要创新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从认知导向走向“认知-实践”导向;丰富社会实践类型,完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责任教育,将“服务-学习”有机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1-008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IA110155。

收稿日期:2013-07-29

作者简介:魏海苓(1980-),女,山东青州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道德教育研究;广州,510420。

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重要地位。如康德(I. kant)所言,“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1]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与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时代,作为独特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如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大变革,导致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淡漠国家和集体利益,逃避或放弃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阿什比(E.Aahby)曾指出:“英国大学目标的实质仍然是造就有教养的人而不仅是有学问的人……教育的成果不是书而是人。”[2]美国波士顿大学顿安(Kevin Dunan)也强调,“今天,高等学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心、品德、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感。”[3]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亦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研究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围绕大学生社会责任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社会责任感的结构与测量。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中的社会责任维度量表[4],高夫(H. G. Gough)等编制的社会责任感人格量表[5],伯科威茨(L. Berkowitz)和莱特曼(K. G. Lutterman)编制的社会责任感量表[6],斯塔瑞特(R. H. Starrett)的全球社会责任感量表等[7],奥尔尼(C. Olney)和格兰德(S. Grande)开发的社会责任阶段测量量表(SSRD)[8]43-53。二是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如威利斯(J. A. Willis)和戈索尔斯(G. R. Goethals)研究了大学生社会责任与心理压力和榜样的关系[9],维特(L. A. Witt)研究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角色外行为和满意度的关系[10],兰提尔瑞(L. Lantieri)认为是自我意识障碍以及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疏离[11],肯内梅尔(K. N. Kennemer)则提出参与社区服务的预期、家庭收入、宗教、性别是预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最重要因素[12]。三是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如王艳[13],马库斯(G. B Markus)等[14],贾尔斯(D. E. Giles)和艾勒(J. S. Eyler)[15],肯德瑞克(J. R. Kendrick)[16]等的研究都验证了服务性学习对于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积极影响。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重要性、现状、成因和培养对策等方面。研究者普遍认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但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评判、归因和测量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评判上,彭定光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17]41-44,朱晨静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出矛盾状态[18],刘微微、盖臣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增强与减弱并存的双向趋势[19],郑玉莲等则认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复杂多样、参差不齐的多元态势[20]。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上,主要围绕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如彭定光分析了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17]41-44,车文辉、杨琼则研究了媒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1]。产生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选用上,目前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偏重于思辨,实证研究偏少且研究设计规范性不足,测量工具普遍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

魏海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鉴于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选用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量表(the Scal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SSRD)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以“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围绕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活动的态度和实践情况开发。根据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尝试阶段(exploration),个体饱含热情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认为自己所面对的人都是需要帮助的,并因能帮助别人或得到他人认可而备受鼓舞,对兴趣、社交和被他人认可的积极性较高,更多地关注自身表现;领会阶段(realization),个体更为自知,更加坚信自己的信念,更关注于某一特定的人群或者事件,并且开始真正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而不仅仅是为了有趣或是得到他人的赞扬,开始意识到服务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行动阶段(activation),个体具有更强的自我认知,更积极地参与服务活动,且觉得自己与服务对象密不可分,开始将社会服务融入到其生活或职业生涯中,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8]43-53

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多元文化差异和中美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SSRD量表进行了修正,通过实证调查来把握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广东省1040名大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其中男性占28.1%,女性占71.9%;所属专业,理学占8.3%,工学4.4%,农学5.5%,医学4.6%,文学15.3%,经济学17.9%、管理学10.2%,法学10.9%,教育学18.5%,艺术学4.5%;所属年级,大一占31.7%,大二占27.6%,大三占35.4%,大四占5.3%。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是在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量表基础上修订而成,原量表包含64个题项,采用4点评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修订和建构量表时,根据我国大学生对所有题项的回答,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以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作为提取因素的标准),KMO值为0.884,Bartlett’s的球形度检验的χ2值为7375.573(df=595,P=0.000)。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依据因素负荷情况、题目与总体的相关度以及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的变化情况对问卷题目进行删减,主体问卷最终保留35道题目,包含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体变异量为63.234%,分别为:尝试阶段,包含6道题;领会阶段,包含9道题;行动阶段,包含20道题。主体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33,其中,三个维度的各自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672、0.720、0.857,总体以及各维度内部的信度比较高,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

正式施测问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社会服务经历和动机。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共包含35个题项,采用5点评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担当与疏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般特征

为检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般特征,对三个阶段的单题平均数排序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阶段2&阶段3”单题平均数的差异为0.38742,t=20.804,p=0.000<0.001,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维度1&维度3”单题平均数的差异为-1.24544,t=-49.215,p=0.000<0.001,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表明三个阶段的单题均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更多的处于社会责任感状态的领会阶段,其次为行动阶段,尝试阶段表现得最弱。在对“参加志愿活动的最主要原因”问题的回答上,“丰富人生阅历”和“对志愿工作感兴趣”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6.6%和27.8%。由此可以判断,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态尚佳,但社会责任感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出担当与疏远的矛盾状态。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时较为自知,能够主动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能够意识到社会服务过程是与被服务对象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更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行动上。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志愿者中超过80%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汶川地震后,大学生们不仅积极募捐、献血,争当志愿者,还多方调查认真研究、撰写抗震救灾报告,为灾后重建献言献策,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大学生尚未将社会服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或职业生涯中,社会服务活动的持续性较差,且对产生弱势群体社会根源的关注不够。上述矛盾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角色迷惘,由于尚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知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从外部环境看,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尤其是市场经济逻辑、后现代思潮,在增强大学生竞争意识、批判意识、自我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性别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影响显著。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尝试阶段,有显著差异存在,t=3.058,df=1006,p=.002<.01,达0.01显著水平,男、女生的均值差为0.81779,表明男生较之女生在尝试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在领会阶段上,无性别差异(p=.791>.05,t=-.265,df=995);在行动阶段,存在显著差异,t=-2.708,df=424.992,p=.007<.01,达到0.01显著水平,男、女生的均值差为-1.99352,说明进入行动阶段的女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方面表现得更为执着和投入。该结果与科德尔(K. N. Kennemer)的观点一致,认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热衷于参与社会服务活动。[22]吉利根(C. Gilligan)的研究也指出,女性情感丰富,富有同情心,在做责任判断和归因时,女性感到自己拥有更多的责任。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自我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对与她有关的对象拥有更多的责任心。[23]

第二,专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影响显著。从表2的方差分析摘要表知悉: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三个阶段上,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8.468(p=.000<.05)、4.073(p=.000<.05)、3.823(p=.00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不同阶段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雪费法(Scheffe)显示,十个专业的大学生在尝试阶段,农学专业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其他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领会阶段,农学专业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其他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行动阶段,艺术学和教育学显著高于医学,其他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各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设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关。以“暑期三下乡”为例,各高校组织者都重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活动,如某高校动物科学学院师生对渔业资源进行调查、林学院师生对区域绿化树种调查、人文学院学生对农民工情况进行调研、教育学院则开展义教服务等等。专业背景和实践体验的差异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发展上的差异也与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关系。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显示,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7%),最低的为农学(53%),2011-2013年9个“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中,农学专业占据3个。[24]而且,调查显示,目前学农学的仍以农村孩子居多,他们的就业渴望远比城里孩子要强烈得多,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一毕业就失业。所以,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时,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农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兴趣、社交和被他人认可的积极性较高,非常关注自身表现。

第三,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方差分析后知悉(表2):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三个阶段上,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603(p=.187>.05)、3.329(p=.019<.05)、2.830(p=.037<.05),领会阶段和行动阶段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后两个阶段具有显著差异存在,而在尝试阶段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事后比较最小显著性法(least Signiticance Dittevence LSD)法显示,在领会阶段,低年级大学生(大一、大二)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大三、大四),在行动阶段,二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这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更乐于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且大二学生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可能的原因是:大一时,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社会和人生的期望都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感觉自己是“准成人”,具有更高的自我要求,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政治生活和祖国富强,并渴望在其中承担责任,做出贡献。[25]经过大一的各种尝试后,大二的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方面更为理性也更有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及至大三、大四,大学生的现实压力开始凸显,尤其是在专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又转而关注自身的发展,而疏远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疏离并不代表他们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反,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上“有心无力”的尴尬心态。

第四,社会服务经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影响显著,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表3),社会服务经历(包括参与次数和频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三个阶段上,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146(p=.330>.05)、1.381(p=.247>.05)、37.902(p=.0007<.001),只有行动阶段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在行动阶段,社会服务经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次数和频率与社会责任感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热衷于社会服务活动的大学生之所以长期坚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甚至毕业后选择全职做社会公益,与大学期间的社会服务经历关系密切,如“爱心中国行”公益组织创办人梁海光大学毕业后选择做全职公益人的想法就起源于大一大二时的下乡支教[26]。

第五,动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影响显著,源自内在动机的社会服务更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大学生社会服务动机方面,选择情况如下:“丰富人生阅历”占36.6%,“对志愿工作感兴趣”占27.8%,“迫于学校(学院或专业)的要求”15.3%,“丰富简历”6.6%,“积累志愿时数”3.8%,“从未参加过志愿工作”3.8%,“因为身边很多人都参加了”3.3%,“为了获得奖学金”2.8%。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动机更多源自内在需求而非外部压力,也进一步验证了前文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所担当的判断。有关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发展的方差分析显示,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8.461(p=.000<.001)、1.253(p=.271>.05)、8.856(p=.000<.001),在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尝试阶段和行动阶段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不同动机的志愿活动参与情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事后比较雪费法显示,在尝试阶段,“对志愿工作感兴趣”的大学生得分最低;在行动阶段,得分最低的是“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说明社会服务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社会服务效果更佳。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的过程是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互动的过程,是大学生形成知识技能,丰富情感和态度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三)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目前国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尚佳,但呈现出担当与疏远的矛盾状态,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仍需加强;第二,性别、专业和年级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影响,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分离、生存压力是导致大学生疏远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服务经历和动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显著影响,丰富的社会服务经历和源自内在动机的社会服务更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的措施

为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结合上述调查结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尝试和改进。

(一)创新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从认知导向走向“认知-实践”导向

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它需要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感知和总结而获得。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基础,而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实践则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现实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主要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中心开展公民责任教育。在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和方法选择上相对单一,以知识性的责任概念和责任规范的讲授为主。这种脱离学生个体的经历、需要、感受和体验,凭靠一腔热情和想当然的责任说教,致使大学生对各类责任教育产生麻木和厌恶之感,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无益。

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创新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将责任认知与责任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知行统一。具体来讲,在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环节、反思环节,经由实践和反思来内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的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才能去发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和责任感的确立的现实基础只能是其生活世界,舍此,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装饰”,[27]“回归生活世界是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28]。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社区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以社区现实社会问题和公共服务问题为中心,为大学生创造责任机会,让他们参与其中,促使其不断产生对他人、社区和社会承担职责和履行义务的需要,从而推动个体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和发展。

(二)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完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

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更直观的认知;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在角色承担中体验社会责任感,继而为转化成责任行为提供条件。反观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在活动形式还是管理体系上都存在欠缺。在社会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等。尽管这些服务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沦为形式,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反而会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弱化其社会责任感。加之大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时,往往立足于慈善和爱心,把自己当作服务者、奉献者,而非学习者,普遍缺乏对社会服务之于个体生命价值塑造方面的认识和体悟,甚至被支教学生发出“叔叔阿姨,你们别来支教了”的呼声[29]。在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上,高校与政府、社会诸单位间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常出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不规范、沟通不畅的情况,如出现“学雷锋月”独居老人被献爱心学生5次剃头的尴尬。

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完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首先,丰富社会实践类型,推广“菜单式”社会实践活动方案。通过学生“下菜单”的方式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还有助于活动组织者合理规划、组织活动。在活动类型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定制情况,实现各类社会实践类型的有机组合,如社会调研、社会公益活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等。这种“菜单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定制方式有助于将社会服务与个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的体验中感受生活、感悟责任,形成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构建高校、政府和社会多方主体协调互动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由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由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育人系统工程,因此,在社会实践管理方面,不能仅靠高校一个维度,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等其他相关主体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制定弹性化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常规规划与例外管理相结合、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需求相匹配,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责任教育,将“服务-学习”有机结合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曾提出过“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30]同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主要是以一种隐蔽式、间接性的方式将社会责任价值观渗透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这种隐蔽性、间接性和渗透性的社会责任教育方式,有助于打破目前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教学的专门化、知识化和灌输化,实现显性社会责任教育与隐性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讲,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经验,将社会服务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开展服务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在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中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1]服务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服务活动,而且还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一部分。在“服务-学习”中,社区服务和知识的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学生要对服务实践进行有计划地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同时还要针对服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与撰写心得体会,实现服务提供者和学习者的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责任教育,将服务性学习引入课程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其情境联系起来,探索对于社会问题根源的不同解释、发现意义的多层次性。同时,学生通过对服务和服务过程中的反思,能够将概念内化,进而获得学习与成长,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尔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

[2]阿什比,E.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0.

[3]转引自: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4-7.

[4]纪术茂,戴郑生.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最新研究与多类量表解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12.

[5]Gough,H.G.,et al.A Personality Scale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2,47(1):73-80.

[6]Berkowitz,L.& K.G.Lutterman.The Traditional Socially Responsible Personality[J].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68,32(2 ):169-185.

[7]Starrett,R.H.Assessment of Global Social Responsibility[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78):535-554.

[8]Olney,C.& S.Grande.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J].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995(2).

[9]Willis,J.A.& G.R.Goethals.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reat to behavioral freedom as determinants of altruistic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73,41(3):376-384.

[10]Witt,L.A.The Effect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atisfaction on Extra?role Behaviors[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4,15(3):329-338.

[11]Lantieri,L.Hooked on Altruism: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J].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1999,8(2):83-87.

[12]Kennemer,K.N.Factors predic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D].Newberg:George Fox University,2002:1-70.

[13]Wang,Y.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s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ourses[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3:1-398.

[14]Markus,G.B.,et al.Integrating community service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enhances learning:Results from an experi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3,15 (4):410-419.

[15]Giles,D.E.,& J.S.Eyler.The impact of a College Community Service Laboratory on students’ personal,social and cognitive outcom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4(17):327-339.

[16]Kendrick,J.R.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in an Introduction in Sociology Course[J].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996(3):72-81.

[17]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

[18]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96.

[19]刘微微,盖臣.论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学术交流,2012(4):193-196.

[20]郑玉莲,等.浅谈9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3):96 -99.

[21]车文辉,杨琼.媒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 (4):93-99.

[22]Kordell,N.K.Factors Predic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D].Newberg:George Fox University,2002:28.

[23]Gilligan,C.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5-50.

[24]邓晖.2013大学生就业报告透视[N].光明日报,2013-06-14 (6).

[2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07-232.

[26]邓仲谋.全职公益人能当终生职业吗?[N].广州日报,2010-05-31(D12).

[27]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师博览,2005(5):6-7.

[28]刘桂梅,彭忠益.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9(4):39-43.

[29]殷航,潘芝珍.山里娃娃盼支教老师留久一点[EB/OL].新闻.新快网.(2012-11-04)[2013-10-07]. http://news.xkb.com.cn/gongyi/2012/1104/233805.html.

[30]赫尔巴特,J.F.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1.

篇6

关键词:股东至上主义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一)股东至上主义此理论认为,公司是基于股东投资人股所形成的,且享有相当于所有者的权利,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赋予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股东投资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上,相应地形成了以股东权保护为中心的体系。传统上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和改革也都是遵循着这一理论框架而进行。但自上个世纪以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各国公司治理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构成了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有力挑战。首先,股权内部挑战。传统的公司治理多为私人或家族持股,“二战”以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出现了法人股权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该模式相对于大公司日益分散化的股权以及因股东专注于投机而引起的对公司监控不力最终导致“控制权”弱化的公司现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处于相对弱势股东权的保护。然而这一模式仍然没有解决公司作为利益系统所应具有的权利平衡作用。再加之投资者的法人本身有自己的法人利益,同时又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委托人;这样一来,投资法人利益、被人利益以及公司利益就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逻辑矛盾。其次,经理权挑战。经理权究其实质乃商法上的权,是独立于股东权的公司制度权利体系中的又一重要权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纷繁已使公司经理成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公司在组织技术的要素中,管理要素已日益凸现出其重要地位。但公司经理以此为契机,由单纯的“他人资本管理者”发展到拥有公司控制权的庞大“经理阶层”,从而爆发“经理革命”。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法学家,不得不对这一影响公司命运的特殊利益阶层权利结构予以关注。因此,单纯地强调股东权及其对经理权的严格控制,已不再适合经理权的法律性质及其实际发展;但过分地强调经理权,而无视其他利益主体的存在价值,只能是有害无益的观点。实际上,经理权的过分强大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构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使公司制度所涉及的相关权利(包括经理权在内)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而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就此而言,以股东权保护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已不能做出有效的回应。再次,职工参与经营权挑战。经营权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权利,一般是指股东依法定程序通过取得董事或监事资格等手段参与经营管理公司业务的权利。经营权通常为作为股东权益代表的董事会及其下属的经理层所拥有。但随着经济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在“公司法学的理念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一个健全的公司法律制度是经济利益与对人平等权利尊重的民法价值的双重努力下的结晶”。就特定公司职工而言,其本身具有“人质”效应:当公司出现经营危机时,作为股东可以通过“用脚投票”,转移投资方向减少其损失;而作为职工由于其工作技能的资产专用性,使得其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出迅速的回应。这说明职工与公司之间的紧密程度以及赋予其参与经营权的重要意义,职工参与经营权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如挪威于1980年修订的《宪法》中明文规定,有关职工在其工作场所享有共决权的条款应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并据此建立了独特的公司大会制度;德国则建立了职工监事制度,赋予职工参与经营权;其他一些主要欧洲国家,也都纷纷建立了保障职工参与经营权的具体制度。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在公司管理中参与公司运行的各种人员和组织都成为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和利益的分享者。由此可见,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社区、相关的社团、社会组织还有政府等都可以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显然利益相关者的范围是宽泛的。美国学者克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对于公司及其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主张所有权、权利或者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克拉克森进一步把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两大类:一级(Primary)相关团体,是指那些对于公司的生存不可缺少的人。包括公司的所有者、客户、职员、社区及政府,也可能还包括其他方面,如供应商和债权人等。二级(Secondary)利益相关团体,包括与公司的生存关系不大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但公司的经营对他们的利益有影响。二级利益相关团体包括有关各方,如环境主义者、媒体、学者和批评家、贸易组织,甚至竞争者。所谓“利益相关者”指的是“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入而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主体”。 “利益相关者”治理就是要让所有这些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主体参与到公司的组织机制、决策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中去。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企业契约理论”,将企业概括为“生产要素的交易,确切地讲是劳动和资本长期权威性的契约关系”,由此更多的学者开始将公司理解为一个由物资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间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即具有不同资本的个人和组织通过谈判来分配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谈判的结果就是形成有约束力的企业契约。可见,公司不只有股东一个人的利益主体,债权人与股东投入了物资资本;经理人员等经营管理者和职工是人力资本的投入者;顾客、社区等投入社会资本(信誉资产)。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都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利益请求权,这种利益可以通过经济形式也可以通过非经济形式表现出来。

鉴于股东至上主义存在的问题,使人们把眼光逐渐转移到企业利益相关者上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唯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是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管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要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下,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讲,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等),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1984年,美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发表了名为《利益相关者探讨》的文章,认为股东的利益不应该被看作居于最高地位,而应是利益相关者网中的一员。公司是一个利益关系网,每个关系网中的各个要素都是建立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在公司治理中公司的管理者不但要为实现股东利益服务,也应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始在公司法中规定,允许经理对比股东范围更广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其实是要构建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基于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西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实践。主要包括:(1)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

最早出现于美国的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范围出现董事会职能减弱,公司经营者成了企业的真正主宰,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公司业绩不佳,股东利益被侵蚀。董事会的沉默和缺乏监管的管理层控制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独立董事作为具有独立的外部董事和一种有效的监督经营者防止内部人控制的方式逐渐形成(2)职工持股计划。也称为股票期权计划,是将股票期权概念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而形成的一种制度。是指经营者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享有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这种股票期权是公司内部制定的面向管理人员等特定人的不可转让的期权。这种制度是美国经济学家、律师路易斯・凯尔索(LouisKelso)最先提出来的,因而他被称为职工持股计划之父。西方国家兴起职工持股计划的原由之一就是顺应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同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等非人力资本在地位上等同,并且认为人力资本价值是企业最主要的无形资产。西方职工持股计划制度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发展,主要原因即为有效解决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股东之间存在的委托――关系所固有的利益冲突,以及提升人力资本这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其实质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90%以上的公司都推行了职工持股计划。(3)管理层收购。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迈克・莱特(Mikewright)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和剥离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被分立或剥离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出售给了原先管理该企业的管理(或经理)层。后来,英国对此类收购进行融资的主要机构工商金融公司把这种现象起名为经理人融资收购(Managementbuy-outs),简称为MBO,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西方国家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主要理论简述

(一)托管责任理论托管责任理论认为,公司是有自己个性、特点和激情的机构,关注的是利益相关者群体――投资者、雇员、供应商、顾客和管理者等的广泛利益,而不是只关注其中某一类。因此,这种公司很自然地被看成是一种社会组织,拥有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这样的公司制度和管理模式,应当界定为“托管制模式”而不是“股份制模式”。在托管制模式中,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是公司资产的受托管理人,而不是股东的人。受托管理人的职责是保持公司的资产,并公正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为了促进公司利益的发展,他们有权在任何情况下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采取行动。

(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高于公司盈利。早在1924年,谢尔顿(sheldon)就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群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按照一贯的解释,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会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应有角色的义务”。该定义包括利他主义原则和受托管理原则。公司社会责任内含公司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以及整体社会的利益,理论上公司的社会责任通常与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道德、社会福利及社会权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以此为理论基础。

(三)共同所有权理论 共同所有权理论认为,在资本相对稀缺并且相对重要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古典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强权观或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制度与现实情况显得比较和谐。但进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特别是以人力资本为关键要素的新型企业,资本强权观就显得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公司并非是简单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其作用在于管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向企业提供专用性资源的并不限于股东,供应商、贷款人、顾客,尤其是企业雇员往往都做出了特殊的投资,都面临被“勒索”和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所以,公司从经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难以被市场复制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且是围绕着关键性资源而生成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是一种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其次,对企业的权力并不需要财产权来支撑,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力的来源。按照风险承担者应该获得风险控制权的逻辑,那些向企业提供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分享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再次,企业的本质在于创造和分配组织租金,而组织租金是企业专用性人力和非人力资本联合生产的产物。既然组织租金是团队成员共同创造的集体产品,自然应该由各方共同拥有。因此,向企业提供专用性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并实行共同管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三、西方国家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理论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各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利益相关者财务目标理论更多的关注人力资本这种企业的专属资本在企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企业本质上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是两种生产要素博弈均衡的结果,并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同时,相互依赖的资源也是相互特异的,从而存在替代成本。为保护相互依赖性的资源免于受损,企业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契约,以确保一个可以预期的补偿,而共同治理逻辑恰恰有助于保持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

(二)有利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 现代公司的有限责任原则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物资资本所有者常常会在资本市场上扮演“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格差所隐含的套利机会。一旦企业发生危机状况,投资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用脚投票”一逃了之,不会考虑企业长期利益。相反,企业的经营者与广大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则向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被接管或破产倒闭,人力资本随着其所有者的失业会大幅贬值,因此他们更有积极性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这方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会比“股东至上”模式更有助于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有利于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首先,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会激励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益的更加关注,从而减少员工的偷懒行为和企业激励监督的成本。其次,共同治理模式使企业与员工、供应商、债权人等之间签订了一份隐形保险契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了企业的隐形保护,这使得利益相关者在向企业投入更多专用性资本时无须担心遭到企业的敲诈,从而这种长期合作会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另外,在物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中,经理人员可能会利用控制权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发生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处在公司外部的股东很难监控经理人的行为。而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信息优势,银行既有动机也有能力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员工则在企业的内部,能直接观察到经理人的行为。因此,他们参与公司治理能明显降低成本。

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秦皇岛;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76-02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地发展,很多国内外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严重匮乏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阻力,也成为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阻力,导致了企业和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有所下降。高校的教育使得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术的教育,但是距离进入企业,适应真正的日常工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此时,如果企业提前介入高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实习和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领会企业文化,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1 简述校企合作中的内涵和背景,以本次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工程为例

校企合作的概念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都主动的、共同参与的一种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技术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素质教育质量也能够上升,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在其中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东北石油大学与东方罗尔的合作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其二者关系可以被分到“技术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范畴中。“技术服务”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就是高校在结合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后,根据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对高校学生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是由企业指定授权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进入高校来完成的。“技术服务”模式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技能专项提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本次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计划,其背景清晰,理由充分。自从1995年Java技术推出以来,10多年间Java/J2EE已发展成为最流行的软件开发平台。就目前主流开发的技术而言,Java所占的比重无疑是最大的,不论是在大型的企业级应用、桌面应用及消费性电子产品中都能看到Java的身影。在这个大环境下,根据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3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其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平均年薪能够达到10~20万元。

从本例可以看出,东北石油大学的教育计划和需要Java技术软件人才的企业不谋而合,从而在这一大背景下,初步达成了促进高校Java软件学习,并把人才输入到软件企业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尽快掌握基础和创新技术。

2 校企双方的需求与职责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使得高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的扩张需求联系起来,并且这样的联系愈加密切。最终,校企合作概念的提出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便捷而清晰的桥梁。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位置在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往更专业、更深层次的知识中去钻研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具有过硬基础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使创新科研人员得以脱颖而出。不仅如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素质教育也一样都不能缺失,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完整的人格,这样的教育也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在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时,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落实授课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中青年教师骨干的能力。其次是要培养有特色的优势专业,这要求高校要跟随社会规律的变化,紧随市场的需求,在配备质量优秀的教师后,随时地、灵活地开展各种新兴专业。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培养的人才,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检验出教育的真正水平。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很明确,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这要求企业要提升其知名度,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看到高校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审视当前形势,力争找到与高校的利益共同点。除此以外,企业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不但包括了保护社会环境、支持当地社区,还要鼓励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和企业之间要做到关系紧密而和谐。由于国家政策对校企合作的政策尚不健全,所以更要认真对待合作意愿,合理设计合作目标和内容,尽量双方协调,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创新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行为,具体体现在将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职位相对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校中的知识进行实践培训,最后转换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

3 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就是不但要顾及高校教育的完整性和技术的专门性,还要顾及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意义上不浪费教育资源,提高高校学生的有效就业率。相信在此次的培训之后,高校的专业群将被建设、完善,有利于保证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了良好的企业风气。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经验将有所增加,为下一次的合作或者长久的合作打下基础。

其次,校企合作的意义是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学校提供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企业提供教师和必要的设备支持,而最后双方都能在这场合作中获得相当的利益。但是事实上的校企合作中发现,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特别是对于人才的不可度量性,或许需要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发现问题。所以,校企合作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态度。在未来,设想的最和谐的校企合作应该是“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即高校利用其硬件设施(教室、计算机、多媒体设施等等)与企业共同投资先进的培训设施和设备。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学生甚至教师都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改造等等环节,这样企业就得到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此外,通过人力资源的更新,企业的研究、生产、经营都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对于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的高校而言,企业能主动地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这类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的模式一般为“订单式”培养。由于这些企业财力雄厚,可以通过投资、提供教育地点等等方法来搭建属于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降低校企合作对企业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及风险,也同时解决了高校教育资源不足情况。

对于地方中小企业而言则以本案例为代表,更倾向于聘请第三方专业教育机构,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其创新资源有所增加,所以也非常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4 总结

校企合作有其固定的模式,通过构建双方利益结合点,整合教育与实践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校企合作不但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拓展就业渠道, 有利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晶.校企合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2] 刘晓明,杨如顺. 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30-31.

[3]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81-84.

篇8

【关键词】贸易保护;WTO;自由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间的经贸联系不断加深,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来,以期为自身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自身发展。从理论上看,自由贸易是一种双赢的贸易机制,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发展趋势,但是各个国家还是或多或少地采取一定地贸易保护措施。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贸易保护也一直存在,并且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合理。

一、贸易保护理论简述

(一)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20世纪相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这有其深层原因:首先,全球经济趋于疲软,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其次,传统工业产品一向是国家保护的重点。再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销售价格偏低,而出口数量猛增,必然促使进口国家对之加以设限。最后,WTO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方面的措施不力。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转换及实施手段的变化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其关注的焦点已扩展到社会问题,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伯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

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WTO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政策的若干调整不利于中国外贸稳定增长

1、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保护重点将从限制外资流入转向限制内资外流,不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吸引外资

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实现全球产业跨国转移的载体,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的扩张正是以大量跨国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的。但是,由于经济危机时期对资本流入的需求上升,降低了东道国对外资质量的评估,削弱了东道国对外资操纵本国经济的担忧。这些因素促使东道国减缓出台对外资的限制性政策,放宽限制以吸引外资流入的政策竞争在发展中国家间即将加剧。

2、各国为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不断出现,导致各国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出口鼓励政策的竞争

金融危机使各国国内需求出现萎缩,依靠外需拉动增长的重要性不断增长。目前,各国政府促进出口的直接支持措施包括加大出口退税力度, 以及对本国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有的国家官方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业务范围从出口卖方融资扩大到买方信贷,并增加了官方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资金。

(二)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不断下降,中国外贸制度被进一步滥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政策实践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主要表现为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贸易政策设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基于多边贸易体制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当前各国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都力求不直接违反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同时竭力强调对现有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这主要表现为: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的政策手段实现贸易保护目的;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利用诸边条约或区域贸易协定等保护成员国利益等等。

必须强调的是,多边贸易体制以各成员国间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为基础,因此必然在规则严密性及法律约束力上无法与国内法规比较。因此,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转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成员方间的诚实信用来实现的。在经济繁荣和贸易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主要成员方能够从贸易自由化公共产品中获得巨大利益,因此也就有动力自觉维持诚实信用;但在经济低迷时期,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则会使各方成员在贸易保护政策上展开“失信竞争”,导致整个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目前,尽管各国的贸易政策措施尚未动摇多边贸易框架,但面对恢复前景不明的世界经济,已然初现的“失信竞争”将可能长期侵蚀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

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的下降和多边贸易规则的滥用无疑对中国外贸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面临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多边贸易规则在约束他国贸易保护政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为我们应对贸易争端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解决平台。其次,中国在入世之初曾被迫接受多项特殊条款,并导致中国在后来的贸易争端中由于这些制度障碍而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目前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的下降,中国外贸中的一些制度已经出现了被滥用的趋势。

(三)环境保护将对中国外贸提出更大挑战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贸易议题也未成为谈判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认为,与碳排放相关的贸易壁垒在短期内尚不能够对国际贸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一趋势对全球贸易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此外,随着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也不能排除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引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议题或新措施,这点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尤其需要关注。

三、贸易保护主义对WTO的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了解并积极运用WTO规则和各项机制

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和规则,从而运用这些规则和各项机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改善贸易环境。

(二)进一步推动国内“四体联动”贸易救济体系建设,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面对国际经贸摩擦的增多,积极运用本国贸易救济手段维护本国贸易利益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此外,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应当成为我国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将违背和滥用WTO规则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诉诸争端解决的重要途径。国家还应当抓紧研究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以维护国内产业的稳定发展。贸易调整援助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因贸易或产业转移而遭受利益损失的产业、企业及其工人进行补偿和扶助的政策,在美国、欧盟都有成熟的法律和实践。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对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下维护国内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做好长期应对贸易摩擦准备, 依靠产品竞争力提升中国外贸抗风险能力

加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所在。中国在今后的贸易政策调整中应当更加重视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的调整重组又无疑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内需、外需旺盛,即便是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空间,企业往往缺乏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力增强所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在危机中应难而上,取得突破。中国应当抓住此次“危”中之“机”,在加快外贸恢复的同时实质性推进外贸结构的优化和改善。

(四)维护并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所呈现出的特征,一方面表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趋势,任何主要贸易国家都不愿也不能够逆潮流而动,公开放弃既有的多边贸易规则并执行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但另一方面,各国对多边贸易基本原则的偏离也反映出现存的贸易自由化制度建设进程正逐渐失去吸引力,各方成员在贸易保护政策上展开的“失信竞争”使多边贸易体制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个拥有巨大贸易利益的发展中大国,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中国对西方主导制定实施的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公正性的体会也正日益痛切,争取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贸秩序已成为我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在入世过渡期内,中国基本采取了“韬光养晦”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避免成为矛盾焦点起到了作用,有助于我国成长为排名前三位的贸易体。

四、结束语

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中始终存在的两股力量,此消彼长。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自由贸易成为理论主导和发展趋势,但是从实际主导的时间长短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却更胜一筹。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领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伟,阮炜峰.我国应以何种措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J].商场现代化, 2011(11).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01).

[3]金缀桥.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J].中国集体经济, 2012(03).

篇9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 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明确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鼓励学校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但现在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分不清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区别,片面的认为订单式培养就是现代学徒制,然而这两者从概念到教学效果上都是不同的,区分好两者的不同点,学校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指“人才定做”,是指打通产学合作的路径,校企双方实现合作共赢,是职业教育学校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在本校选择学生进行专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产生的原因:因为专业限制和教学体制的问题,学校很难培养出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而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综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就是为了能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补充式”填补,但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都是短暂的,内容简单,培养出的人才技能、理论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订单式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综合性人才短缺的情况,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大量可用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也是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教师与师傅共同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学徒工学交替,一边学理论,一边学技能,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

现代学徒制的内容 现代学徒制度是订单式培养的延伸,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和实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各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企业的员工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培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就是,培养对象的学习环境是在企业一线生产车间和学校进行切换,对校企来说,招生即招人;对培养对象来说,毕业即就业。管理方式实行双重管理,即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学徒的身份也是双重的,即一方面是在校学生,另一方面是企业学徒工,在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的毕业证书。

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校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提高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战略选择;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技术,又有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者效果比较

订单式培养是现代学徒制的前身,现代学徒制是对订单式培养的延伸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人才培养效果上也存在显著差别。

校企联合培养比较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订单式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明晰的安排,即有明确的初始岗位安排,这就导致订单式培养很少考虑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而现代学徒制考虑全面,即对学生初始岗位和以后发展岗位都进行考虑,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率。在人才师资力量上,订单式培养主要是本校教师和企业内部人员兼职教师讲课;而现代学徒制是本校教师与企业一线师傅共同传授知识与技术。在教学形式上,订单式培养主要是模拟实际操作场景进行教学;而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实际岗位上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在教学考核上,订单式培养主要由学校进行最后考核;而现代学徒制是由学校、企业、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实现了考核多元化,提高了人才的质量。

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 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通过企业与学生双方双向选择就业,但多数学生最终不会留在企业岗位上,导致就业率低;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招生就是企业招工,学生毕业后有明确的初始和发展岗位,就业率明显提高,也给缺乏人才的企业带来大量技术型精英。

通过以上内容的比较,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和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现代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发展情况,深入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容和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推广现代学徒制中的实岗育人、双师育人的教育思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

篇10

胶囊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药药品的质量,所以对于胶囊产品的控制就非常的有必要。而在制作胶囊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原料就是明胶,所以药用明胶的质量就会对胶囊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药用明胶质量对中药胶囊安全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明胶;胶囊;安全;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89-02

〖FL(〗

1 前言

明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药药品质量不合格的问题,所以应当引起所有胶囊生产厂家的注意,一般来说找清楚所产生的问题之后,就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来做检测。但是对这个问题真正的控制,还应当有明胶企业的努力。

2 常见的影响问题

2.1 蓝矾皮胶问题,即铬含量超标问题:

蓝矾皮胶是采用制革厂经过铬盐鞣制后剔除下来的革皮废料加工生产的胶,含有较多量的铬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的潜在性危害,只能作为工业胶用。蓝矾皮胶中的六价铬若被人体长期吸收,会引起粘膜发炎、溃疡、皮肤过敏、皮肤湿疹、鼻中隔溃疡、喘息性气管炎等。六价铬中微溶于水的盐有致癌作用。报纸曾批露蓝矾皮胶样品送往北京中国疾控中心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营养源研究所、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国家三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5家单位分别进行铬含量测定,蓝矾皮胶中的铬含量一般都高达50mg/kg左右,有些甚至更高。正规的食用、药用明胶的铬含量都在2mg/kg以内。所以,凡是铬含量超过2mg/kg的明胶。我们可以判定,都掺入了蓝矾皮胶。这必须引起使用者的警惕,应加强对铬含量的检测。

2.2 过氧化物问题即双氧水超标问题:

过氧化物在正规生产的食用、药用明胶中应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检测超过10mg/kg的含量,可以判定它是在制胶过程中,人为添加。有些工厂卫生条件差,为达到防腐或使明胶色泽白等一些的目的,在胶液中加入双氧水。有些工厂在胶液中加入较多的双氧水,干胶中可检测出含量几百甚至上千mg/kg的双氧水。甚至有些工厂加入的是工业级双氧水。过氧化物同样对人体有害,它能使人体中的蛋白质慢性氧化、凝聚。长期较多的摄入。能使人早衰,表现为血管的脆性、骨骼的疏松等,所以应严加控制。应用含超量过氧化物的明胶生产的胶囊易脆碎,且易褪色。简述人体内的过氧化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会产牛自然的过氧化物,称作“自由基”。它是处于不断产生和消除的动态平衡之中。它能“烧死”体内的细菌,清除体内的废物,是人体有效的防御系统。

2.3 微生物指标问题:

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明胶制造厂的技术、装备、生产过程的控制、人员、管理等问题以及制胶用水质量情况不同,微生物指标的控制不稳定。某些特殊要求的指标如液化菌、孢子菌、高温菌更是经常有检出和超标,某些胶厂加人一些防腐剂、杀菌剂起了一定作用,但仍然难以稳定。而防腐剂、杀菌剂加得过量的话,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为此,上述铬离子、过氧化物、微生物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药用明胶应用于胶囊生产中影响安全性的主要问题,必须加以重点注意。

3 药用明胶对产品的影响

3.1 无论是药品还是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均对企业的检验能力做出了规定,如: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设备、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这样才能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质量控制的相关活动,质量管理部门则应负责辅料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因此,质量管理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并有与辅料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场所、仪器和设备等等。对于开办生产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即应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专业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在我国药用辅料实施许可证管理,已获证书企业说明在现场验收时被认为已经具备了上述相关人员、设施、设备和检验操作能力。质量管理者应当尽职尽责“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质量控制的相关活动”,应当始终如一地坚持以检验结果为依据,以质量标准为判据的原则,认真行使“放行和拒收”等质量否决权。

3.2 对于胶囊安全性能的控制,在产品注册时要求企业不仅仅只是提供原料的来源和执行质量标准等申报资料。在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第32条规定中,对原料来源和安全性能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生产药用明胶或其他辅料所用的动物组织或植物,应有文件或记录表明,该原材料没有受过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如要求供应商提供卫生检疫部门的动物健康证明或其他检疫、检验证明材料。从而进一步要求企业要从生产源头来控制产品的质量,并且在药品管理法第11条规定中对原材料的总要求已明确规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4 药用明胶的行业管理

4.1 食用药用明胶为行业的主要产品,它广泛应用于国内食品药品和胶囊的生产领域。食用药用明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随着我国食品药品行业的迅速发展,食用药用明胶需求不断增长,总体来说,目前食用药用明胶的供应渠道是正常的。但是也确有一些不法厂商以工业明胶或制革厂的革皮(俗称“蓝矾皮胶”)生产的革皮胶冒充食用药用明胶销售,或将其掺入食用药用明胶一起出售,危害消费者健康,扰乱食用药用明胶市场秩序。

4.2 食用药用明胶生产企业要严格坚持自律,担当社会责任。必须认真执行《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

4.3 食用药用明胶生产企业决不能唯利是图而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弃社会良知和企业道德于脑后。严禁使用革皮生产食用药用明胶;严禁将革皮胶或工业明胶掺人食用药用明胶。否则,必将承担法律责任。

4.4 食用药用明胶生产企业在生产食用药用明胶产品过程中,不得违法添加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或添加剂。

5 结束语

对于胶囊的安全生产,一定要把控好药用明胶的相关问题,所以应当使用合格的明胶产品,并且使用严格的生产标准。这样才可以生产出合格的胶囊产品。

参考文献

[1] 赖奕坚,黄伙水,邹亚娟,许实. 空心明胶胶囊中铬含量的快速测定[J]. 光谱实验室. 2013,5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