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篇1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目标;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1-0010-05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落实情况综合反映出来。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从2002年新课改初期的“抽象、笼统或大而全”,逐步向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的方向过渡。然而,理想的目标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进行评价,目标设置的适切性更是值得关注和认真把握的。假如目标适切性把握不准,同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重点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目标体现“适切性”的必要、顺利达成的几个关键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贯彻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等基本原则。

(一)系统化

首先,通过从一般到特殊逐级地把目标具体化,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完整体系。其间必须考虑目标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纵向要充分实现各层次目标的连续性和递进性,横向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目标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关系,采取有效策略加以整合。

其次,要综合考虑和分析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如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要分析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等,分析学生的一般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学生与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作用、地位和相互关系等。

(二)具体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与具体,避免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层次教学目标设计,解决的是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如果教学目标含混不清,势必会影响“如何教”,影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影响“教得怎么样”,影响教学评价结果,也就不能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失去明确方向,影响教学效果。

(三)层次化

层次化原则要求设计与表述某一个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反映和表达全体学生的个体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如布卢姆等对教学目标都是分层次的,他们的累加性的分类,表现为每个层次的行为或操作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行为或操作。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在现行教材中被分为了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即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方法的提纲挈领的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它比较明确地划分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几大领域,现行的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的编写体例就是依此划分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每一个领域目标来具体化和层次化的。

例如,小学一年级第1课“我上学我骄傲”的现行教学课时目标表述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接纳自己的新角色,认识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为自己的新角色感到骄傲。这个就是对“认识自我和生活适应”领域中具体到一年级学生的目标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对应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到的“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内容目标的具体实施,可见目标的系统化、具体化和层次化。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适切性”评估

由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领域在不同地方教材中的排布是不一致的,所以,对于各领域目标的阐述至今没有统一,所以不在此作研究和讨论,此处为了更好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发展,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教学目标进行“适切性”的评估和讨论。

笔者根据黄甫全教授主编的《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中对“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等相关内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制定出了一套量评工具,对现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评估,以此来检测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评估表格如上页表1。

下面是小学六个年级教学课时目标的评估数据:

教材情况:小学共 6 册,合计96课。

课程目标的适切性评价结果:

“内容表述”符合要求的有 56 课,占总课程数的 58% ;部分符合要求的有 40 课,占总课程数的 42% ;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有 0 课,占总课程数的 0% ;

“起点确定”符合要求的有 78 课,占总课程数的 81% ;部分符合要求的有 21 课,占总课程数的 19% ;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有 0 课,占总课程数的 0% ;

“语言表述”符合要求的有 6 课,占总课程数的 6% ;部分符合要求的有 47 课,占总课程数的 49% ;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有 46 课,占总课程数的 45% ;

“系统层次”符合要求的有 15 课,占总课程数的 15% ;部分符合要求的有 70 课,占总课程数的 74% ;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有 11 课,占总课程数的 11% ;

“达成效度”符合要求的有 93 课,占总课程数的 97% ;部分符合要求的有 2 课,占总课程数的 2% ;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有 1 课,占总课程数的 1% 。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时目标的心理学科特性还是把握得很好的,在“达成效度”上达到了97%。但现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课时目标还在“语言表述”和“系统层次上”存在一些问题,而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起点确定”的评估维度在“完全符合”上也只有81%,“部分符合”的占到了21%,从数据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的目标设置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切实依据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小学中高年级教学内容来对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从“语言表述”的数据则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教学课时目标对于学习的主体认识还不够深入,还在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理念很容易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容易导致教师的个人主观经验传递或强加于学生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所以,需要先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课堂观,而这可以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开始。

三、目标“适切性”的必要性

任何一节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都会有目标设置,目标适切性无论是“部分符合”还是“完全不符合”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目标设置的适切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目标“起点确定”过易,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花些功夫。但有时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误区,认为较为容易的目标便于达成,结果就忽略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过易的目标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班内大多数学生感到目标容易达成;另一种是班内少数学生认为目标过易。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新课程标准第四条明确指出:“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假如教学目标设置过易,无论是大多数还是少数学生,不通过努力就能掌握,甚至出现不学就会的情况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很容易出现被动参与的局面,难以达到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素养得到提升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目标过难,难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辅教学的有效性

假如教学目标设置的难度超过了师生共同努力的达成度,不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收获成功的体验,而且,一节课下来,也很难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四年级的一节课“沟通小达人”,假如一开始就设置“掌握与人沟通的技能,体会成功沟通带来的快乐”的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沟通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事情,不会一下子就很愉快。如果课上只是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那就只停留在言语内容的口语交际表达上,而没有经过情感的共鸣和心与心的对话,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一旦目标的难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便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难以评判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教学目标设置达到“适切性”的具体方略

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最适宜的?设置适宜的目标需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一)把握课标中各层级目标是设置“适切性”教学目标的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无论是2002年的实验版还是2012年的修订版,都分别就各层级目标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归纳。其层级递进性大致可以表述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课时目标。本研究所讨论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课时目标,即针对一节课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从课程到课时目标维度逐渐清晰化,目标内容逐渐具体化,目标难度逐渐标准化。而且,各层级目标又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即从下至上,逐步归属,一个领域内每一个课时目标的达成,集结着领域目标的实现;一个年级中,一个个领域目标的达成,又反映着年段领域目标的完成。由此可以推断,要设置具有适切性的心理健康教学目标,需要全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中的各层级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联性。

(二)全面把握学生的发展性是设置“适切性”教学目标的关键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而言,无论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最终都是要对学生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好教学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工作。过去,我们在课前准备,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有一项工作需要做扎实,即“学情分析”。分析学情,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受益。其实,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想使目标的设置难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能否设置出难度适宜目标的关键。学生的发展既有心理的又有身体的;既有知识、技能、方法的,又有道德、情感素养的;既有近期的,又有长远的,等等。就某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脱离学生发展的需要而盲目设定。充分了解学生,要能够做到:既要全面把握全体学生的普遍性发展的需要,还要把握个别学生的特殊发展的需要,否则,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难以贯彻落实“让每一位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

(三)目标语言表述的科学性是目标“适切性”的直接体现

目标表述,直接为选择内容和经验提供依据,并为教师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基本准则。如果目标表述正确、清晰和通俗易懂,就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目标表述不当,不仅会浪费为目标设计和确定所花费的各种资源,而且会对课程和教学活动产生误导。

教学目标语言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 “能认出……”“能描述……”“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具体目标的语言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

心理健康教育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的目标语言描述可以参见下面三类动词。

A.认知目标动词(分三个水平)

【了解】描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

【理解】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归纳、收集、处理、阐明

【应用】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

B.情感目标动词(分三个水平):

【经历(感受)】体验、参加、参与、交流

【反应(认同)】关注、认同、拒绝

【领悟(内化)】确立、形成、养成

C.行为目标动词(分两个水平)

【模仿】尝试、模仿(模仿)

【独立操作】运用、使用

由此可见,无论哪一方面的因素,都对目标的准确设置有影响,但其影响又是相对的,只有在全面、系统地考虑多因素的基础上设定的目标才是最适宜的,也是便于达成的。

五、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顺利达成目标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有的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脱节,即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都未充分考虑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成了与目标不相关联的结果。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无论各项活动安排得多么新颖与精彩,由于未能达成目标,也不能算是理想的或优质的课。因此,心理课教学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将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用到诸多教学手段,不同的课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性,但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手段,应考虑的前提就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有效教学手段的选择就更为重要。

如小学一年级的课“得表扬了”,教师在游戏进行中表扬学生,让学生进行及时体验和感受反馈,学生当下的感受真实有效,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能量提升很快,教学效果很好;相反,有的教师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忆自己受表扬的情景,通过语言来再现场景与感受,则增加了难度,因为没有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的。因此,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成正相关的,教学手段的合理程度决定了目标的达成度。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将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心理课上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被普遍认同,但如何激发兴趣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有的教师课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不够深入,仅仅通过一些小游戏调动一下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的激发方式,一旦某节心理课上不做游戏,学生就没有了兴趣。因此,兴趣激发时机的选择和切入点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

基于中小学生好动、勇于挑战等心理特征,为了便于达成目标,创新环节的确定最好能够出现在基本部分主教材学习期间,因为这样安排,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参与主教材学习的兴趣便被激发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学与练的注意力、投入程度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学习的效果也自然能够提升,目标的达成度就会更高。

(三)课堂诊断与激励评价跟进将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师除了要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实施教学以外,课堂诊断与激励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行为的反馈可以直接显示出存在的问题,假如任课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情况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多种激励评价措施,便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那么究竟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采取何种形式的激励评价措施才更有效?就课堂诊断而言,主要是通过课堂观察与分析判断等方式,及时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激励性评价应该是灵活的、多变的,具有及时性和实效性的。如通过面部表情或眼神的变化,或通过语言或行动(如轻轻拍打学生的肩膀以示鼓励),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断定某一教学环节需要采取激励性评价,就需要及时跟进。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对目标适切性的把握能够反映教师设定目标的能力和水平,能否顺利达成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设置与落实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设置具体且适宜的目标,并能够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具体地指导学生学习,才能确保目标顺利达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钟志农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

[4]谢维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2.

[5]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6]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分析;培养目标;应对策略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8]罗世强,康钊.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1-53.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61-01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尤其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慢了半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三: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这些都是本人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认为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给学生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长期被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

三、原因探究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

3、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冶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像牲引起的烦恼,异生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六、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

2、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活动性原则。④协同性原则。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②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③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④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⑤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德育基地等。

⑥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⑦其他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篇4

从课程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课程。”它像一般活动课程一样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特性,但又与一般的活动课程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活动课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共享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长期积累起来的优秀的心理活动课资源,提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水平,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在市教委德育处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市性的“中小学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集与评选”活动。

一、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

本次活动历经了筹备、区县初评、专家复评、组织录课、对优秀课录像进行审阅、对活动进行总结等阶段,整个过程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年底结束,历时9个月时间。

本次活动征集的教案,反映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确立起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理念,突现出心理活动课的特色,但还存在一定不足

从心理活动课教案本身看,广大心理教师基本可以做到:

(1)整体构思逻辑清楚,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及课程主题密切相关,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感悟。

(2)能运用一定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教学环节的安排具有层次性,重点难点把握得当,连接过渡自然、顺畅。

(3)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灵活恰当地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动设计合理,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4)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师生、生生心理相容、平等和谐。

(5)专注倾听,对学生发言不进行价值判断和干预,能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

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案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吻合,活动衔接不够自然;出现“活动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完全变成了“活动”(游戏),对“活动”的导入、分享与总结尚有欠缺,活动与教育目标有距离,活动主次不清,表面上学生参与性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深层次的感悟、体验不足,情感与认识的升华被忽略。

(2)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现场的感受、情绪不能即时关注和引导;整个活动过程重预设、轻生成,没有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3)对课后延伸重视不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在课堂上几十分钟内完成,学生只有把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等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并不断强化这些感受和体验,久而久之,才能成为习惯,进而内化为素质。心理活动课如果仅仅重视课堂环节,而忽视课后延伸,就很难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许多教师对这一点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关注程度不一,不同内容主题的心理活动课之间存在水平上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但是从目前我市心理活动课的主题内容看,许多教师关注的仅是学生的沟通交往、情绪管理等少数教育内容,而对入学适应、生涯规划、意志力、危机应对等问题关注不够。尽管在下发征集通知时专门对教案的内容范围和数量比例作了严格的规定,但是,结果仍然是一些内容的教案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比较高;而另一些内容的教案数量少,水平相对比较差。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水平不平衡

在心理活动课教案的数量和质量上,区县之间、中小学之间存在不平衡。有的区县不仅参评的教案数量多,质量也高,如西城区、东城区、延庆县、大兴区等;有的区县获奖教案数量少,质量明显偏低。朝阳区、房山区等基础好的区县仍然保持其优势,部分郊区区县发展迅速。西城、东城、崇文(2010年归入东城区)、宣武(2010年归入西城区)等区,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研力量雄厚,一直在全市乃至全国保持着领先水平;部分郊区县如大兴、延庆、密云等,由于近年来认识到位,有专业教研员指导,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4.区县级相关部门教研员的专业指导是提高教师心理活动课水平的关键

区县级相关部门(德育室、教师研修学院、教科所等)对心理活动课比较重视,有专业教研员指导、经常开展心理课教研活动的区县,心理活动课教案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县。如西城区,有专业的心理教研员,长期以来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全区中小学心理教师中进行专题教研,稳步扎实地提高教师的水平;大兴区、延庆县也在专业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定期教研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调查还发现,北京市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达到了73.2%,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中77.3%将活动课列入了课表。2006年徐志芳等人的调查结果为,北京市41.7%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23.28%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与之相比,北京市2009年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明显提高。

但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城区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比例和是否列入课表两项都居于前列,大兴区虽然在将心理活动课列入课表一项的比例略低,但在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项高居榜首。延庆、通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不足一半,门头沟与昌平不足60%。这与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西城是北京市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和丰厚积淀。2009年,大兴区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比例都名列前茅。总之,通过此次征集和评选,我们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和水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引导提供了依据。

二、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但是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者对心理活动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成是心理咨询。有相当一部分校长认为,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就等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针对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心理活动课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热衷于学习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还要向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宣传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兄弟省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和水平。

2.心理教师的培训应体现专业化

我市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对心理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导致培训内容与心理教师的专业需要不吻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误导作用。例如许多区级培训邀请精神病医院的医生讲授神经症、精神病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请某些咨询或治疗专家讲授诸如“箱庭治疗”“催眠治疗”“音乐治疗”等技术,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掌握了这些心理咨询技术就实现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所以许多教师不惜自费花巨资去考“咨询师资格证书”。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许多心理教师热心承担心理医生的工作而淡化了自己的教师角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事实上,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心理教师是教师而不是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校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目标、任务等是有差别的,在培训内容、管理要求等方面不能混为一谈,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

因此,在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方面应该有清晰的定位,使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应分为两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系列和学校心理咨询员系列,两个系列在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应有明显区别。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构建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

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各级领导、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致使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的发展中仍然没有比较完备的课程标准,各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上各有侧重,制订的目标各不相同,所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它既需要有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必须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又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具有相同的属性,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充分,忽视理论研究和指导,就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还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歧途。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2001年北京市就有61.8%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至今使用的教材各种各样,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区县或学校用的竟然是刚从别的学科转过来,只上过一两节心理活动课的教师编的所谓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有二十多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有的是必修课,有的则是选修课,课时安排也从一学期几节到三十多节不等。这种表面看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科学发展非常不利,它会导致各个学校自行其是、重复摸索,长久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它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制订,也不利于校际的交流和协作,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与中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有本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有自己的教育大纲,有通过审定达标的教材,有相对稳定的课时保证,有一定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有教研室,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其教育效果,而现状与之相距甚远。只有加强理论研究,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标准,才能保证我市心理活动课的质量和水平。

4.开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活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征集评选活动,我们发现我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拿出全国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示范课,不少教师经常被兄弟省市邀请。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师资源。区县间的交流分享不够,致使区县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没有明显改善。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科研活动的比例偏低(参加过区县级及以上活动的占38.5%),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县、类型与地域之间的差异。针对此,我们应该建立市级和区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机构,初步构建基本的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常规工作制度与合作模式,形成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交流平台,有计划地、定期地进行研讨,提高心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胡永萍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8.

[3]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

[4]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5]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 教育研究.2002(5).

[6]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7]〔美〕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李子建,尹弘飚.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篇5

【摘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渗透、德育方法运用等方面都应该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开设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一条主线,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做法

课程安排。由任课教师自主整合心理健康内容和思品内容。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四年级以上将原思品课改为“心理健康?思品课”,每周一节。

教材运用。选择了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平出版社),学生和教师分别配备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师资配备。由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应组织班主任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学知识读书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较大程度上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技巧。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班级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以及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对教材进行分析、取舍,活用教材。对教材体系及知识点不作任何删改,以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为赶进度硬着头皮上课的不良现象;凡教师吃不透的内容或与本班学生现状不切合的内容予以删节,凡教师认为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内容予以拓展。同时,教学模式上要求师生互动,避免教师“灌注”,提倡教师以疏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剖析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整。教学方法上,以故事、游戏、演讲、个案分析,以及班级存在的问题分析等为主,淡化心理知识,重视学生实际心理。

教学评价。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喜欢程度来进行调查。设置“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喜欢吗”和“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喜欢吗”两个问题,并分“特别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四种选项由学生选择。学校根据学生“不喜欢”率来评价教师。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全校学生“特别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占53.3%,“喜欢”占33.1%,两者占86.4%;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在实施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选“特别喜欢”选项的男生占87.6%,女生占84.7%,经X2显著性检验,学生性别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喜欢程度没明显相关性。

三、.寄宿生“特别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占66.9%,走读生占44.4%,经X2显著性检验,X2(1)0.05<X2(1)=4.50<X2(1)0.01,有显著差异,可见寄宿生比走读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四、.父母职业与学生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系。经X2显著性检验,无显著差异,父母职业与心理健康教育无明显相关。

五、.优生、后进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系。经X2显著性检验,无显著差异,优生、后进生与是否喜欢心理健康教育无明显相关。

六、.从小没跟父母生活的孩子,特别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占65.1%,跟全校学生选“特别喜欢”选项的53.3%比,经显著性差异检验,X2(1)0.05<X2(1)=5.375<X2(1)0.01,有显著差异,可见从小没跟父母生活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通过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调查,结果100%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对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完善个性、学会与人交往等方面,有指导作用。84.8%的教师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帮助。例如:二年级一位小学生学了《爱惜生命》课后,“拯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鸟;三年级一位小学生学了《克服嫉妒心理》课后,主动向教师讨教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四年级一位小学生平时心胸狭窄,自从开设心理健康课后,渐渐变得胸怀宽阔。

三、对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思考

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非传授系统心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应该建立正确的课程观,将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将学生的心理表现、生活中的故事等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这样才可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得到学生的普遍喜欢。

四、由班主任兼任比专职教师任教更有利

班主任作为思想工作先导者,他们直接与学生交流思想,能较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不仅是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一位“医生”,也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保健医生”。由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好处:一是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更有针对性;二是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向课外延伸,结合班主任工作可对学生实施不断的“强化”措施;三是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心理教育机制,使班主任工作更加生动有效;四是普通学校可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避免苦等“专职心理教师”而坐失良机。

实践证明,班主任最懂学生心理,适当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训练,完全可担当重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专职教师兼任,有其优势,但最大的缺陷是与本班学生心理现状脱节,容易太专业化。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专业化并非好事。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心理健康教育;机遇;挑战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实施,这次课程改革与已经广泛开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课程改革实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同样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不能顾此失彼。不论是新课改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要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针对个别人或者是个别现象。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以往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主动参与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为学校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性。

新课改强调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活动课程,增设综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宽教育的内容。新课改要求改变过去繁难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多开展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打破单纯的教师授课,学生死记心理学知识的做法,让学生真正能够随时反省自己的心理状态,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新课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的掌握,能够为将来学习新知识,面对新环境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以健康成熟的心态迎接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多共同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新课改的基础性目标之一。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出时代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也开始出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技术性。目前,很多中小学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问题来处理,在实施中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套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这反映在当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先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的需求相距甚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有很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接受过正式培训,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实际教育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鉴于目前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片面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生活心理教育。生活心理教育一般包括性格、情绪教育、社交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的,缺乏对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的重视。

三、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们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每年可以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提出系列专题,进行滚动研究,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持续性与实用性,使之能够有效地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研究的着眼点虽是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加强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整合,要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起来提出建议,使学校教育中能够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师资培养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政策的保障和理论的支撑还远远不够,还必需要有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中小学应积极开展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3.积极创设心理育人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创设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使师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价值感。学校环境除了在物质环境方面要改善办学物质条件,美化校园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出一种亲和的人文环境。学校的人文环境应该体现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充分维护学生的尊严。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果一所学校的心理氛围是缺乏友善和关爱的,那么学生就会变得冷漠和压抑,但是如果学校的心理氛围是轻松愉快的,人人都能懂得相互关爱和尊重,学生处处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受到尊重,那么学生就会身心愉悦,不论是学习还是与人相处都会变得轻松和愉快。

4.创新教育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各科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创新教育模式。学校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会、少先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在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才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良好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孙永玲.新课改背景下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2]潘永康.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2008,(05) .

[3]朱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09) .

[4]李海艳.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

篇7

当然,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如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效果不太理想等等。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定位更值得商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优化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和社会适应的能力,预防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发展与锻炼成才、人际交往与恋爱情感、求职就业与创业创新、情绪调节与人格健全,及社会适应等方而的困惑,促进德、智、体、关等全而发展。通过分析纲要发现,2002年的纲要没有把潜能开发这个目标纳入其中。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适应环境、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而发展,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促进潜能的开发潜能开发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可喜的是,教育部于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经把潜能开发纳入其中,并确定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尽管大学生的《纲要》暂未公布修订稿,但把潜能开发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成为趋势。

潜能和潜能开发的定义、内涵等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通常认为潜能是指个体存在的潜在的能量或能力。托尼巴赞在著作《大脑第一》中说,我们当中隐藏着达芬奇式的人物,通过训练,有人会具有达芬奇那样的聪明才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潜能、社会潜能、艺术潜能等九个方而的潜能。潜能开发,是指通过训练把这些潜在的能量或能力变成显性的能量或能力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潜能开发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带有自己特殊的使命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并找到自己的天赋属性,充分发展自身特有的潜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们每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和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而发展为基本特征。教育要唤醒每个人潜在的各种能量,让人的天赋能够自由发展。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各种天赋和潜在的能力,并提供各种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完善自己的人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常规教育措施,不仅要正常开展,更应该发挥其潜能开发的功能。比如,个别心理咨询不仅仅只是解决部分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团体心理辅导也不仅仅只是让部分参加的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更不是仅仅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与平台,让每个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发展潜能,并通过锻炼来开发这些潜能。同时,使其不仅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也在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及具有天赋方而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使人生意义和价值都能得到更好的彰显。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更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大学具备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的各种条件。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原本就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遗憾的是,当下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没有能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甚至有人说,从小学学习开始到大学毕业结束,都没有能很好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直到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才从成功的事业中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中小学教育没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潜能,甚至遏制了学生的潜能,是因现有的中考、高考政策和学生评价体系所致,且这些政策和体系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彻底改变的。尽管教育行政机构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的推进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问题。因此,期望中小学教育通过快速的改革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大学在学生培养方而存在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教育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方式,及搭建各种学生锻炼发展的平台,为开发学生发展潜能创设良好的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具备学生潜能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

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对潜能开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大学和教育行政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所谓最难就业季现象的出现,不少大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不够扎实、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能力素质的欠缺问题暴露无遗。大学生不仅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欠缺。部分学生自上大学之后,没把学习和发展当回事。在中国,能考上本科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其智商毋庸置疑,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学生自身不够努力有关,更多的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等密切相关。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模式和理念确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甚至阻抑学生的发展。比如,有些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强人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水平较低;实践育人的理念没能很充分的执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等等。所有的这些现象,严重阻抑了大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及许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正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改革。因此,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是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所要求的。

充分认识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并探寻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的思路与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的成效。同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了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入手。

澄清功能认识,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级行政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从业教师应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明确意识到潜能开发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一些专家和从业者的呼吁下,教育部已经修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把潜能开发纳入了新的纲要之中。从教育行政机构的角度,相关机构应尽快组织修订大学生的指导纲要,把潜能开发目标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并引导各高校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中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当然,开展此项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程序。从各个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潜能开发立即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尽快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

整合各种师资力量,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功效。近年来,由于充分重视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而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实践工作的,也包括理论研究或经验总结的。从专家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繁荣的背后,存在实效性的欠缺,大量的宣传讲座、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课程等并不能让学生满意,没有能达到期待的功效。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尽管辅导员也接受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事实上离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效。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引进更多的、具有深厚理论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学专家团队的建设和充实,可以为深入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当然,要实现有效开发大学生潜能的目标,还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这两个方而的工作还没有充分结合,基本上还属两个系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学工系统的辅导员等完成,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发展不一定熟悉;专业发展教育一般由专业教师开展,而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各高校应整合教育师资力量,形成一支综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心理学专家团队、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员等共同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统领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由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发展教育与潜能开发的具体工作。当然,要对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与特点、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有效认知自己与专业特点、了解本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学习方法,以便更有效的学习、锻炼和发展。

篇8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槽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主更谈不上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贴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冶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像牲引起的烦恼,异生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对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

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篇9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为根据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征,借助于多种心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效的提升其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准确的认识自我,增强其适应环境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心理品质。

一、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制定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健康标准。这样就会造成在相同的一个问题上,每个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的看法与衡量标准。例如,当学生呈现出厌学情绪的时候,部分教师会认为这是差生的想法,部分教师觉得这是学生的思想问题,极少有教师会认识到这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统一心理健康标准的缺失,导致教师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二)流于形式化

很多学校认为办学的最终目标即为升学以及应试,这样就会充分关注应试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尽管学校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创建学生心理档案,然而由于有关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并不准确,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尚未进行实质性操作。

(三)趋向于德育化

首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小学都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分至德育的范围,觉得在德育建设的进行中即可充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必要再单独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实际上,尽管德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都是“育人”,然而二者具有显著不同,无法等同看待;其次,很多小学会学生的将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而让班主任以及思想品德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也会按照处理思想品德问题的方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二、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体现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其不只是一种方法与技术。随着其教育理念的而不断更新与深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渗透到人才观、教育观以及学生观,变成实施学校教育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成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社会与学习 应该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此类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二)创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所谓的“三位一体”,即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合力,统一协作。目前,因为学生每天大概有不少于50%的时间都会在校外度过,所以要创建以校园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科学的教育引导,借助于家长与学校的力量帮助学生了解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抛除不合理的教育方法,积极的营造出可以促进家长与学生奋发上进的家庭氛围,从而帮助孩子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要创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得三者合力,统一协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借助于很多渠道与形式为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创建并办好心理咨询中心。由于小学存在着不均衡的地域、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很多困难都会造成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场所以及人员,从而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授课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深入了解有关规定以及学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尽可能早的规划我国的教育相关专业以及心理辅导,积极的培养出大批的专业人才;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的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所有地区的师资培训计划中充分加入相关培训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学校要积极的完善教学理念、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等。伴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社会对其的日益重视,相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严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36):89-90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小学

小学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时不但要教会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形成良好学习方式以及养成健康心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班级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心育全方位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的意义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遇到任何事时都可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在小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社会等原因造成对他人冷漠、对待人事物消极的态度,并且不能有效控制自身情绪,易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根据这一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使学生心理可以往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弥补自身不足,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进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社会阅历比较低,在对待人事物上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心理发展偏颇,对以后的人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对待人事物都可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不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保证其可以健康良好的发展。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生年纪小,社会阅历低,在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影响。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促进其提升心理素质,使其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进而提升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1.以班级为集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小学生参与的第一个社会集体,以班级为集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班级心理氛围,为其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方向。为学生营造班级心理氛围就是保证大部分学生心理发展方向都是良好正确的,以大部分带动小部分,帮助小部分心理有异的学生“走回正途”。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教师应该认识到班集体所具有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美好、团结友爱、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具有一个明确的前进目标。要在保护每位学生个性基础上,进行大目标前进,让学生为共同的理想一起努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班级起一个名字,如“团结之家”、“乐观团体”等,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个统一的目标去努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相处方式,使其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进而可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效率。

2.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难点的就是学生课下活动,因此,想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具有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课外活动,精心选择活动方式、内容,并不断延伸活动中具有的内涵和道理,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现在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态度。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在进行课外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健康积极人格。教师可以以“班级是我家”为主题,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向其分配任务,如一组进行板报设计,二组排列课桌等,并且每周不同组别的任务要进行轮换,最后由大家评论出哪组做的最好。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项任务显而易见都不是任何一个人单独就能完成的,学生我去的更好的成绩只有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以此之长补彼之短,真正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而且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各项能力,丰富其心理精神文化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3.良好师生关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自身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心智上还不成熟,身心发育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生比较敏感这一特点,教师对待每位学生态度如何学生都能明确感觉出来,并根据教师的态度来决定自身学习态度。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师生平等教学方式。针对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不能进行讽刺,应该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产生退缩心理。例如,班级在建立管理体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其根据自身观点为班级管理提出建议,并且教师要给予肯定。另外,教师还可以就班级管理为学生量身设定一些岗位,让学生实现自制,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使其在自制过程中不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弥补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存在的优点。

三、结束语

小学正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应该引起人们重视。而且在新时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怎样才能在小学阶段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保证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形成良好学生生活习惯,并且还可以促进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不断提升其个人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雅娟.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