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按照绿色成长计划的要求,我们设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在于指导自主参与型的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制度化
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法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学。此外,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班级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逐步建立一种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构成动态的班级管理系统。
2.班级管理主体多元化
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强调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更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倡导把教室还给学生。
3.班级管理民主化
班级管理要“两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像“水”,学生像“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级管理中的一顼重要任务。
4.班级管理个性化
注重完整性、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造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是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二、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1.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
从心灵入手去做德育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受教者,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是施教者,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意志品质的活生生的人,到四、五年级时,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主张,更不乐意去做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只有从心灵入手,才会迎刃而解。铭记“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我们老师要策略地先“亲”后“信”,放下架子,将心比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既严格要求,又不用条条框框去卡学牛,应从心灵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融入他们的思想,走近他们的生活,以幽默含蓄的情理说教取代生硬粗暴的批评惩罚,学生认可你、亲近你,师生融洽和谐,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2.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班级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能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衡量学生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尺度。
3.发挥班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对班集体的建设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手段。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因此,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第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传授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他们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以点带面”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培养干部团队的协作精神,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以面带面”的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的班集体。
4.以常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篇2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生班级管理的问题,历来都是教育界相当热门的话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要更加科学、有效。本文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概念、原则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班级管理;小徐班级管理;新课改
班级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组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坚环节,班级管理的效果决定着班级建设的质量,进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新课改强调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改善小学班级管理方式,要求学校的班级管理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更加科学、有效。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作为班级管理者的主角—班主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阶段特征和规定要求,结合本校和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调控、沟通、评价等手段,遵循教育管理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组织班级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指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标志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取代过去以“纯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被动式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革命。新课改体现了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将知识、经验和活动统一于课程中等卖点,并表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生活化和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自主参与原则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而自主意识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作为教育中一个环节的班级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应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过程中,首先是唤醒学生非觉醒状态或长期被压抑状态的自主意识,其次是自主意识的发展与壮大,最后是在自主意识的潜在驱动下,使自主参与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
(二)师生平等管理原则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在“师”与“生”和谐基础上,用对话和交往,突破课堂对人的限制,走进对方的教与学活动中,甚至走进对方的思想境界,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局面。
(三)班级全员奖励原则贯彻全面激励原则,要求班主任以及班干部在日常班级管理实务上必须“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作为班主任必须用同样的情况和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决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优异作为标准,以示区别;还必须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制定适当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激励所有班级成员;每一次考试、每一次比赛、每一次班级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四、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教育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成效。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矛盾冲突,还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良好的班级的形成。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做支撑,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以沟通为基础,实现学校互动与师生互动。师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情感上的相互交流,班主任所担任的科目的课堂教学上,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失为一个契机;响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也要求教师的主体性不能被弱化,也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加强良好的班风建设首先,一个班集体只有具备明确的集体目标才能激起强大的奋斗方向和动力,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校规和工作需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每学期的班级奋斗目标,使学生明白前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有序而高效,从而促进班级团结和上进;其次,树立好班主任的威信,要适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班主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指示结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时刻树立起榜样作用。再次,班干部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
(三)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干部制度有助于学生掌握社会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对小学生社会性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提升了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也从榜样学习、民主监督等过程中受益。班干部制度启蒙了小学生的民主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班干部竞争上岗的模式,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在班干部培养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跟踪辅助、以老帮新、开办班队干部学校、启发引导、活动示范等方式,培养小干部的工作责任感、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班主任为主导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首先要设置合理的班级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拼搏能够得以实现,不仅能充满动力,而且可以体验到达成目标的喜悦。其次要善于利用情感激励,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会自动自发地朝着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前行。
五、结语
篇3
1.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质量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地位,增加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学生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班级的制度规范,听从教师的管理。
2.给予关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处在学习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在他们眼中是非常神圣的,其重要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因此,我们在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并努力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而这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加强沟通,通过沟通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需要;二是,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参与中和学生变得更亲近,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三是,要给予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一个微笑、一句你真棒、一个拥抱、一朵小红花等都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一来,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了,班级管理工作自然也能够更顺利地展开。就像徐培老师一样能够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我们在平时对于一些好的想法和答案,也要及时地赞扬和夸奖他们,对于一些不是很好的想法,我会给他们指明方向,对于一些错误答案我会及时纠正和鼓励,这样一来,他们更愿意和我交流沟通,也更愿意和我诉说自己的想法和心思,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顺畅、高效了。
3.优化方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篇4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赏识教育;班主任
赏识教育是以信任、宽容、尊重、理解和激励为基本原则,对受教育者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适当的赞扬,让其在被肯定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主动发展动力。小学班级管理重在激励和引导,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和长项,加以肯定和表扬,实现个性化成长;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不足,适时加以鼓励,激发其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小学班级管理应树立赏识教育理念,在教育和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激励和赞赏,提高管理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树立赏识教育理念,确立积极教育观
班级管理是在一定思想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思想理念决定教育管理模式,制约教育管理效果。传统的班级管理重在“管”和“理”,通过一定的制度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遵守各项制度,不能违反班级和学校制定的守则。在这种教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更多是对学生进行管制,甚至压制,很容易让班主任陷入盯着学生毛病和缺点的怪圈中去,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批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碍于学生个性张扬。为此,小学班主任需要树立赏识教育理念,确立积极教育观,更多地从正面加以肯定和赞扬,放大学生的优点,强化他们的长项,弱化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断鼓励学生向着理想的目标努力,帮助学生不断树立自信,形成积极健康的阳光心理,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注重赏识管理多样化,突出管理积极成效
小学班级管理实施赏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注重教育管理赏识形式的多样化,突出管理的积极成效,让学生积极学习、乐观生活、健康成长。首先,用赏识的眼光鼓励学生。班级管理、师生沟通更多的方式是目光、眼神,每次的目光对视都可以给学生较好的激励,用关注的眼神注视学生的言行,给予他们更多的能量,会在无声中让学生受到鼓励,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力量,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激励。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诸如“你的思路很不一般”“你的想法已经很接近参考答案,还需要联系一下这个题目的已知条件”“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在XX方面再做努力,将会更加优秀”。这样的语言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肯定和表扬,能够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得到更多的学习动力。最后,平时的作业也是对学生进行赏识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作业上加上赏识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要简单地给学生画上对号和差号,也不能简单地给予分数,从而失去一个绝佳的教育管理机会。开展赏识教育能够让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更加人性化的评语和激励,能够让学生在信息反馈中得到更多的鼓励,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主学习,不断增强他们的信心,学会自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
三、全面评价学生,培养综合素养
教育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在管理中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需要对学生做好全面评价,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评价,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引导和激励。每一个学生的都有一定的个性,学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做好各方面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赏识教育理念下,小学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是一种筛选工具,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他们的特长进行表扬,结合他们的不足加以鼓励,不断发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对学生学习、交往、意志、态度、习惯、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小学班主任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教学生以知识,保护学生安全,还要教育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班级生活中能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成长,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立军.浅析小学生赏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6,(3).
篇5
一、管理当中的艺术
(一)注重班干部的选择班干部是班主任在工作实施时的重要帮手,也能在班级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选取班干部时,需运用公开、公平、公正三项基本原则,让学生选取自己心中理想人选,而不是由班主任按照学生学习成绩进行选取。通过这种方式组成的班干部队伍,才能更具有威信,才能在管理班级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班干部需要运用轮岗方式,对岗位人员进行定期轮换,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当选班干部的机会。
(二)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体现班级管理中,教育艺术的好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信服,也能使管理工作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同时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班级管理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如定期开展法律意识讲堂,文明礼仪代表选取等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安排。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感悟其中道理的同时,自身组织能力得到较好锻炼,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制定科学班级制度好的班级管理需要班级制度作为保证和约束,缺少制度的班集体,难以进行科学管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如扰乱课堂秩序的惩罚、迟到早退的惩罚等等。并且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严格遵守,做到一视同仁。
二、沟通当中的艺术
良好的沟通能够使班主任和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沟通中,班主任需要注重沟通艺术的使用。
(一)运用平等沟通方式班主任在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与学生平等的原则,使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尊重,因为,只有平等的方式,才能化成学生成长的力量。例如: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观是关系到学生发展的大事,要促生学生积极的人生观,首先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意愿。其次是以平等方式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同时需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尽量少否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逐渐增强自信,进而获得更好发展。
(二)倾听学生内心想法就班主任来讲,经常会使用约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很少主动去倾听学生心声。而好的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需要做学生的听众,获得其信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乐于将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向班主任讲述。同时班主任可以将生活作为切入点,用心记录学生的所想所闻,然后将其作为判断学生内心的依据。
三、惩罚当中的艺术
受认知能力发展影响,学生难免会犯错误。在此过程中,班主任也经常会对其进行批评和惩罚,但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是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班主任在管理中,需要注重惩罚的艺术。为了使惩罚在实施过程中更具艺术性,班主任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重公平性的体现,使惩罚方式能够发挥育人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进步。实际上,惩罚是次要目的,运用惩罚方式实现育人,才是管理中的主要目的。班主任要善于通过惩罚的运用,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实际上班主任在管理中实施惩罚的初衷方向是好的,能够发挥帮助学生辨美丑、明是非、改正缺点的作用,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处罚时,班主任需要注重自身态度的把握,考虑学生对处罚方式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与年纪。实际惩罚力度不应过强,需做到合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惩罚的同时有所收获。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在接受惩罚时,产生较为严重的抵触情绪,认同接受班主任对自身的惩罚,进而使班级管理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素质评价;班级管理效率;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79-01
身为一名班主任,怎样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繁杂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轻松有效,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能规范化,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虽然在现行的各种班级管理制度一应俱全,但究竟怎样去做,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学生做得怎样,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最终结果仍然是以成绩论英雄,甚至干脆以期末考试名次确定评价等次。这样下去,很难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削弱了班级德育管理的实效。
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以来,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直尝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周量化考评的办法,使学生既对自己一周的表现有个清楚的认识,也为学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学生总体上变的积极自觉了、自律意识强了,进取心足了,极大的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下面我就将我的实践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结合实际,制定周考核细则
周考评细则的制定能否全面周到,直接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影响到考核结果能否真实反应出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优劣、好坏。为此,制定出全面、行之有效的考核细则,是实行操行周考核做法能否成功、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步。所以我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取广开言路的做法,广泛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全班同学集中讨论,制定出了涉及学习、纪律、卫生、日常表现等等方方面面的《学生综合素质周考核细则》。在细则的制定中,我尽量把学生的表现进行一定的分值量化,实在不能进行量化的,我就另行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主测评内容进行考评,把测评的结果进行分值量化。另外在考评细则的制定中,还要多涉及一些针对不同学生的鼓励性加分项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希望,明确目标。
但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一长,一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分值疲劳。针对这一情况,我又及时的加入了一些与分值相关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根据每周正负分的总值,在负分达到一定程度时,给予捡一定数目的饮料瓶,或承担班内的一些小范围的临时性劳动等,这样既起到了惩戒的目的,又警示了他人,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考评的积极性。
二、客观公正,实施考评细则
考评细则制定出来以后,怎样客观公正的落实考评细则才是关键。我首先充分发挥班干部及各科课代表的职能,为考核收集好客观的资料记录,做到有据可查,使考评的结果具有说服力。但时间长了,班干部中也出现了一些循私情的现象,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每周的考评小组轮流担任,考评小组的成员与班干部一起负责记录周班内同学在各方面优劣得失,然后利用周会课进行量化评分。每周的考核结果均公开明示,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回头看”活动看到全班同学的表现情况。这样,依靠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给了每位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把遵守规范守则变成一种学生自觉的行为,真正把外在的强化监督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保证了管理效果,自我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在考核中应正确的应对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学生学习成绩与考评结果的关系。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一优百优,不能做到在制度人人平等,失去了考核评分的公正性。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只看事,不对人。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的考核上,应注重强调:自己与自己比——是否比以前进步了;自己与别人比——是否比别人用功了;自已给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超越了。通过设计的这些考核项目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取心。
2.考评中要注意确定学生行为习惯的总导向。规范、守则、班规班约虽全面,我们有时候却只要求学生去遵守,很少去讲为什么这样做,具体该怎样做。所以在考评细则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确定行为习惯的总导向。因此,在后来的摸索实践中,我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为内容的“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班级学生发展的总导向,也作为每周进行量化考核的一个基本依据。同时,对这个要求结合具体学生的言行案例,对照守则、规范进行讲解、评判,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查,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目的。
3.周考评结果应与期末考评紧密挂钩。考评切忌虎头蛇尾,周考评的结果要与学期末的考评紧密联系起来,使周考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期末考评的结果。不能两种考评、两种结果,使学生对平时的考核产生怀疑,影响到学生参与考评的热情。
四、考评办法实施后的效果
1.群策群治,民主化管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必事事躬亲,当好裁判即可,既有效的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2.在班级管理中,使守则、规范不断得到强化教育,其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自觉遵纪守“法”的风气。
篇7
关键词:班级管理;惩罚教育;惩罚艺术
本文通过对班级管理中采取“惩罚”教育艺术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惩罚措施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惩罚”教育艺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才能使得“惩罚”教育真正发挥出其效力,从而达到目标管理结果。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教育,才能让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并且还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呢?以下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惩罚”涵义
惩罚教育是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运用到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惩罚的方式有:以否定的语气与表情相向,批评、谴责、采取强制措施,给予处分等。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因此惩罚教育是一种高效、不可或缺、常用的教育手段。
二、实施“惩罚”艺术的重要性
(一)实施“惩罚”艺术是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措施
事实上,有很多的学校、很多的班级管理者都没有将“惩罚”艺术充分发挥出来,且没有对其引起重视,而学生们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使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班级管理者习惯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手段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这种手段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早已失去了威慑力,毫无危机感,仍是我行我素,毫无知错就改的意思,给班级上其他的同学也带来了困扰和误导,加大了班级管理的困难。因此,我认为学校以及班级管理者应对“惩罚”艺术教育的管理措施引起足够重视,运用惩罚教育手段来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行为,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其中问题的严重性来改正错误,从而实现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
(二)“惩罚”艺术教育能有效正确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
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天真无知,目空一切,不知道天高地厚,致使他们好走极端,容易闯下祸端,甚至招来意外麻烦。另一方面,学生们的性格各异,复杂多变,情绪容易激动,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为了正确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要采取合适的、科学的、有选择性的手段――即“惩罚”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树立正确的纪律观、法律观,尽量避免不犯或少犯错误。
三、实施“惩罚”艺术的原则
(一)惩之要公。在采用“惩罚”教育措施时要维护基本原则――公平性,不能因人而异,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一旦失去公平性就很难进行惩罚教育,不仅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服,而且另外被“照顾”的学生更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例如,很多学校领导以及班级管理者经常对有家庭背景或者政治背景的学生给予特别的“照顾”,对他们犯下的错误只是点评、说一下而已,没有真正做到“惩罚”教育。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仅助长了他们娇生惯养的性格,而且会误导他们走向极端,这样的例子已数不胜数。另外,对惩罚教育的学生进行公开,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警示作用,令其知道学校相关制度的威慑力,使其引以为戒。
(二)罚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我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做早操的学生罚他补做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物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之前我会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我会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重树信心。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受益终身。
(三)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对惩罚教育的力度要把握好,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对学生不是抱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罚要适当。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考虑其性别和年级,还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如果过了会引起受教育者心理不平衡,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引起偏激行为;如果少了便起不到惩罚效果,惩罚教育跟没有惩罚教育还是一个样子,对受教育者丝毫没有影响,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此外,对于学生惩罚教育方面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且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进行适度的惩罚教育。
(四)罚中有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何不学习一些这样的惩罚方法呢?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切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五)罚之及时。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应惩罚及时,否则时间一长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淡化错误行为,惴怀侥幸心理,导致不良行为一再发生、扩大。因此,惩罚教育应及时实施,及时纠正,将学生的错误思想或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学校领导或者班级管理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及时提出惩罚教育,以促进学生向正确、健康的道路成长。
结语:
本文通过介绍惩罚教育手段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将惩罚教育手段运用到班级管理上面来,同时注意遵循惩罚教育手段施行的一些原则,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改正错误行为且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实践告诉我们,“惩罚”教育不同于变相“体罚”,惩罚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正确的、科学的班级管理手段,是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的错误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而改正的手段。另一方面,对于这种方式的运用,要求班主任掌握相关惩罚的原则与力度,否则就会与变相“体罚”没有什么差异,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阴影伤害。因此,实施“惩罚”教育手段要掌握其度,懂得惩罚的艺术才能将班级管理进行得更加完善和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李秀雯.对待后进生,要爱,更要严――转化后进生失败的案例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0)
[2]陈莉,王沛.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孙云晓.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J].中小学教育,2003(05)
[4]蔡泽旭.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王俊萍,边琦,李龙.制定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理念浅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篇8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实施心理管理是切实可行的,但心理管理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受制约的因素很多。我觉得不妨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学生呼唤和谐、理解、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是实施心理管理的有利条件。心理管理是一种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现代教育新理念认为教育是一个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学生只有对班主任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才能在班主任提供的信息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个教师,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考虑他们行为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理解他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心理管理的通道,是学会心理管理的前提。
二、完善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所谓班主任的人格,就是班主任个人的人格规定,是班主任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班主任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班主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班主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学生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对班主任的言行、表现感受班主任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充实的力量,班主任切记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合作伙伴,也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之一,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和顿悟,一种在书本中无法找到的人生哲理,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意义和价值。班主任健康的人格是有效实施心理管理的有利因素。
三、重班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应善于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学生前进的奋斗目标,以统一全班学生的意志和行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和评比,使班集体处于不断发展和前进之中。心理氛围是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它是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的态度和占优势的情绪、情感状态共同组成的。班主任应该有意培养优良的班风,要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使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能起到“榜样影响”的作用,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他们的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实际上就达到了心理管理的目的。班主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主要是注意创设积极向上、融洽和谐,民主平等,团结互助、共同进取的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篇9
[P键词]机制创新;班主任;绩效工资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由此可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很多学校,多数教师不愿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学校管理机制的问题,必定会制约学校的发展。
一、精准判断制约学校发展的真问题
学校的机制创新,既要大胆积极,又要稳妥务实。而机制创新的前提是找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客观的分析。正确归因,才能使机制创新取得实效。
2015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侨谊中学在学年结束前按惯例进行下学年工作意向调查,结果在全校近百名专任教师中有超过90%的教师强烈表达不愿意担任班主任一职。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学校首先对教师畏惧班主任工作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一方面由德育处梳理班主任日常工作和一年中所有其他工作;另一方面广泛听取年级组长、班主任的意见,开展专题研讨。调查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管理难度增加。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素质提高,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特殊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升高,使学生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有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少数家长甚至过分维权,使班主任感到无奈和委屈;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也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影响,等等。二是班主任工作量增加。根据现有编制,教师是在教学工作量满额的情况下担任班主任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很多班主任经常要利用业余时间与家长沟通,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三是班主任的工作标准提高。随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品质的提高,学校对全体教师包括班主任工作设定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教师对班主任工作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作强度大和思想负担重。所以学校决定,先从为班主任减负着手,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改善班主任生态环境,打消班主任工作顾虑,为班主任赢得和谐的家校生态链。
实践证明,学校科学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就是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面地发现和了解校情,对制约学校发展的真问题作出精准判断和客观、准确的归因,然后才能结合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对学校发展作出理性、科学的决策。否则,改革力度越大,其推动学校偏离发展轨道的可能越大。了解校情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是一个学校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任何一所学校要得到发展,首先要在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上做文章,所以了解教师水平就至关重要。课堂是观察教师管理及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管理者要做到听课全覆盖,对教师个体而言,尽量能将随堂听课和教师有准备的课堂观察相结合。要使得课堂观察有效,教育管理者自己先要“备好课”,即要预先对本课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形成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是有效的沟通和访谈。沟通可以拉近管理者与教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心灵的距离越近,就越能相互理解与支持。课堂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沟通时永不枯竭的话题,除了与教师讨论教育教学问题,也可以对教师进行个体访谈,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科、年级集体活动,从中感受群体氛围、个体特点,听取学科、年级的问题反映。
三是有效的主题调研。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越尊重教师的意见,就越能激发教师关心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对学校阶段性重点工作或机制改革,往往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要积极发挥工会、教代会和理事会等机构的作用,也要广泛听取学校民主人士及不同群体对学校机制改革、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决策更客观、更科学。
四是有效的常态巡视。这是直观地了解班级学生状态、各班班风和教师管理最直接的渠道,也可从中发现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亮点和不足,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困难。经常巡视也有利于对偶然性问题或常态问题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
五是有效的亲历教学。管理者可以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班级和年级蹲点,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尤其是遇到有“特殊”学生的班级,要主动选派管理者担任该班的教学工作,现场跟踪研究“特殊”学生的行为,用实际行动告诉教师“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共同努力”,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坚强后盾。同时还可以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改革决策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机制创新是助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制约学校发展的共性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机制创新,才能使学校得到持续发展的动力。但创新的目的要切实符合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有政策依据,要争取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合乎绝大多数教师认同的逻辑,要对问题进行整体思考作出系统解决方案等。
2015年,学校针对90%以上专任教师不愿做班主任的情况,制订了《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关于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学校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依据《教师法》《无锡市事业单位岗位说明书》、本校各级岗位工作职责及有关管理规定制订《意见》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减轻班主任负担和压力,更好地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并为教师职务聘任、岗位晋升、评优等创造条件。《意见》中将班主任工作与教师晋级、职称挂钩,增设副班主任,并明确了详细的岗位职责与奖励办法。《意见》还对学校德育处提出了要求,规定德育处要规范、完善德育常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德育活动,全心全意为学生和班主任服务,真正为减轻班主任负担着想,阶段性工作突出重点、分解任务,整合活动;积极有效地调研班级管理中的难点、焦点问题,为班主任排忧解难,利用班主任半月谈等机会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和帮助,和班主任一样,要对副班主任进行定期指导培训。
在将《意见》提交教代会讨论之前,征求了不同年龄层班主任代表的意见。将《意见》提交教代会讨论时,教师代表提出了副班主任的人x能否自由选择、要明确副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等问题,于是,在《意见》中又增加了“副班主任人选在尊重班主任意愿的前提下安排”,以及“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等内容。考虑到有些班主任年富力强,无需配备副班主任的情况,还规定了奖励措施。
最终,教代会全票通过《意见》。2015年新学年开学后,所有班主任、副班主任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工作。2016年的教师工作意向调查显示,愿意做班主任的人数比例增加到85%以上,即使有暂不愿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也都注明了原因,加以说明。全体教师呈现出积极向上、敬业爱生的精神面貌。
三、学校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机制创新与制度维护同步的原则。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学校每年要对改革举措征求意见,根据新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微调。如绩效工资制度,学校每年都会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微调意见,交由教代会讨论,以作出相应的调整或补充。
二是坚持追求结果与注重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任何一项改革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利益,所以在改革举措推出之前,要广泛深入地做好沟通、协商工作。既要平衡绝大多数教师的诉求,又要使改革起到激励作用。通过广泛、耐心、细致、深入地做好沟通解释工作,以取得理解和谅解;通过恰当地做好宣传工作,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正是通过采用这些策略,最终,学校的绩效工资制度,在不同岗位和工作成效之间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并在教代会上得到全票通过。
三是坚持系统思维原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是相互联系或交叉的,所以对某一具体工作进行改革或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其关联进行整体思考;对教师某方面的工作提出规范意见时,要对其权、责、利同步思考。如班主任工作制度改革,既要思考班主任工作本身,又要对德育管理部门提出要求。不能只用单向思维解决问题,要多角度或换位思考,站在多方的立场体会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是坚持刚性制度创新与人文关怀不可偏废的原则。刚性就是制度的严肃性,就是要有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刚性管理是主旋律。如果在教育的法规、学校的理念、教学质量面前不能坚持原则,学校就难以立身,对敬业勤奋的教师也是一种伤害。但刚性不代表没有温度。机制改革一定会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人文关怀作为基础,只依靠制度,也许会事与愿违。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尊重、信任、关爱教师,特别是在教师遇到挫折时,多点宽容,多点真诚的帮助。只有平时温暖教师,才能在学校发展大局中得到教师的理解与认同。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态;爱心;班主任;工作;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12-03
所谓“阳光爱心教育法”,就是指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以积极的心态,凭借爱心做好班主任工作,运用“寓管于乐”的原则,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具体途径是通过“爱心”来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既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得到内化,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角色和基本素养的思考
做任何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思路,就班主任工作而言,既要准确地定位自身的角色,又要明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1.班主任工作的角色。小学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需要呵护时,班主任就是慈母,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当孩子有了缺点,班主任当是严师,引导他改正错误。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其实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班主任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班主任既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又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总之,班主任既辅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成长。班主任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学生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班主任既要执行和落实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又要将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学校,以便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养。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养实际就是班主任具备了怎样的素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养,众说纷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养最关键的有两方面:一个是阳光心态,另一个就是爱心。第一,用阳光心态来做班主任工作。阳光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快乐的心态、健康的心态。以阳光心态来做班主任工作,应该以主动的、积极的方式来做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应当把工作当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看作是培养人才、创造快乐、享受乐趣的过程。而不能是被动的、履行任务式的工作方式。第二,用爱心来做班主任工作。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对于班主任而言,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应该用爱心来熏陶学生、感化学生、鼓励学生和教育学生。班主任只有爱学生,才有可能勤奋地干好本职工作,只有爱学生,才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只有爱学生才有可能找到教育不同类型学生的方法和手段。
二、“阳光爱心教育法”提出的缘由
教育学生的规律和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只要遵循规律,并善于把握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之所以要采取“阳光爱心教育法”来开展班主任工作主要是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当然,这种方法同样适应许多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教育管理。
1.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地处城乡接合处,是一所村办小学,服务于周围四个自然行政村,既不是重点小学,也不是项目支持、扶持的学校。因此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办学的软、硬条件,学校的规模、图书资料、校园的内、外环境等方面,和那些城镇小学相比较而言,有较多的差距和不利因素。
2.我校的生源条件。学生的生源条件最为重要的有两个,一是本生源地的学生;二是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城乡接合部的村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均将孩子送往城区的私立学校,这对我校的生源是个很大的挑战。而部分外来打工者的孩子,其流动性较强。因此,我校的生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我们只有凭借班主任的管理艺术、教育艺术吸引周边学生及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到我校就读。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我校生存及长足发展的关键。
3.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步入新世纪,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劲,国际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传播媒体和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潮,不仅影响着学生家长的观念,也严重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如,部分学生是非和集体观念淡薄、合作意识薄弱、意志不坚定、畏惧艰难困苦,在学习方面,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主性和计划性,依赖性比较强,无上进心等等。这些消极因素对我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鉴于上述情况,承担了班主任工作之后,面对着一群性格内向、气氛沉闷、不够活跃的学生。我陷入了沉思,我认为学生的潜力、潜能是无限的,需要很好地开发,学生需要的是信心、勇气和力量,学生需要很好地引导,需要激活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于是,我就采取了“阳光爱心教育法”来做好班主任工作,目的在于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生,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三、“阳光爱心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所谓“阳光爱心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既是衡量班主任工作的标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目的。我认为,运用“阳光爱心教育法”应该把握住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班主任工作的所有出发点应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为宗旨,这些思想包括,政治素质、奋斗精神、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第二,班主任工作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既要促进学生的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或社会)的协调发展。唯如此,方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四、“阳光爱心教育法”的途径和措施
总结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在实施“阳光爱心教育法”的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