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篇1

内容提要: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用法律规范来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更要求通过法律对企业产权的确认调动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及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创造企业活力。因而,构建国有企业法律体系以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着眼企业增量利益的调整,确认劳动者、企业家、技术人员产权以激发企业活力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立法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关企业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1]由于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企业制度。具有其固有的优势,有利于使国有资产决策和利用分散化、民主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决策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正规化的惟一途径。问题是目前的企业法、公司法和民法以及劳动法都只是从把国有企业重构为一个独立的经营者市场主体这一层面来规范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偏重于明确企业的民事或商事主体地位。也就是在没有把国有企业内部关系调整好(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没有剥离、自生能力、内部活力没有产生)之前就把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去与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具有“狼”性的非国有企业去竞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徒具公司制的形式,而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跟以前一样。要么是政府的执行机构,要么“内部人控制”,无法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我国企业立法不完善性有关。笔者认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立法应该:

1.在法律体系上应以投资责任作为分类标准,体现企业主体平等性。我国企业立法单从体系上看是较为完备的,以所有制为标准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外资企业法等;以投资者责任为标准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但是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同一企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调整而且其规定相互矛盾。例如: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公司法之间、独资企业与私营企业法之间都存在这种问题。二是法律条文在各企业立法之间重复较多,浪费了立法资源。三是各企业主体地位不平等。有的企业享有较多优惠政策,造成企业之间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不平等。基于此,现阶段做好企业立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梳理。理清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漆多俊教授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即把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分为并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而对《公司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之间的关系、《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间关系、《合伙企业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民法通则》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明析的分析。 [2]但是,这种分析框架中最为关键的一般法与特别法、普通企业法律形态与特殊企业法律形态的划分标准并不容易掌握。且这两种关系是否一定是在效力等级相同情况下才能使用,由于其提供的例子全部是同一效力等级,又没有作出说明。如果是,那末这种分析框架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是则如何建立这种分析框架。只有在对现行的企业立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十分明晰的了解才能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之间界限分明、覆盖全面的企业法体系。第二是设立法制的价值取向。我国现行的设立法制是以交易安全为价值取向而牺牲了经济效率。企业设立的特许主义与核准主义还是主要的准则,程序繁琐,耗时费财;立法内容多有重复且规定严格的法定资本及其交付期限,实行实缴资本和资本维持制度以及对企业经营范围严格限制;企业设立主体的法律责任偏重。在注重交易安全的同时失去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效率。而且过分地注重交易的安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因为只有效率法则才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法则。谁没有效率谁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立法应该效率与交易安全并重,让企业的设立主体有多种选择,既能灵活的设立,同时又能顺利的退出;把市场准入制度与企业设立准则主义结合起来;合理分配企业设立主体与中介机构及国家主管机关的设立法律责任,真正提高企业交易安全。

针对国有企业立法有的学者主张采用特殊形态企业立法,名称可以为公营企业法、国有企业法或国有企业改制法;有的学者则主张只按投资者责任立法,不单独针对国有企业立法。笔者认为既应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有很多国有企业要承担国家的战略和社会责任,不能采用公司制,只能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又要考虑到我国已加入了WTO,对国内外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需要平等对待企业、实行无歧视立法。因此,将外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法等分解整合到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国有国营企业法、股份合作企业法中,再辅之以国有资产管理法及特殊行业准入立法。基本上可以既保证了立法的统一性,又体现了企业的平等性。目前,国有企业在许多方面难以与非国有企业实质上平等,非国有企业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占有了先发的优势(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依据《公司法》第21条规定,国务院应对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办法作出统一规定,如不能作出统一规定则应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导性意见。其原则是体现平等性。这是国有企业在第一层面上重构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才能培育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经营者和市场竞争者。只要存在特权就很难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2.企业立法在理论上着眼于企业增量利益 [3]调整。目前我国企业立法受民法理论影响较大,重点是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立法是主流,就是1993年出台的以投资者责任形式的企业立法《公司法》也主要界定投资者的所有权(股权)与企业经营权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虽然涉及了股息的分配,它只是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没有涉及投资者、投劳者、管理者(严格意义也是投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民法理论对增量利益的调整采取理论逻辑是:确定物权所有者物权产生法定孳息(民法上把企业经营利润作为法定孳息)物权所有者享有法定孳息的收取权。但这种调整方法只能适用于农业社会时期工厂的所有者、经营者甚至生产者三者合一的时代,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产的社会化和信息化,以这种调整方法来调整企业利益的分配根本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第一是忽视了增量利益产生的劳动的存在。物是不能自行增值的,资产只有投入运营,在生产环节产生增量利益。而活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二是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在二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二是知识工人在职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跟企业中知识工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密切相关。而我国企业法并没有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性质(有的学者以人力资本的概念来代替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否认其参加利润分配的权利。就是对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也是采取限制的态度。公司法对专利、工业产权、信誉(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0%,高新企业不超过30%。第三是否认了按劳分配,实质是按资分配。目前,我国企业法所体现的分配关系还是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得利润、工人得工资。

(2)企业法理论应该是着眼于增量利益的调整(但并不否认对存量利益的界定),通对企业内部增量利益关系的调整调动投资者和投劳者的积极性来注入企业的活力。这是企业立法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通过法律界定投资者以决策劳动和资本所有者两重身份取得利息和部分利润,管理者以管理劳动以及形成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技术人员以其科技劳动和技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普通劳动者以其生产劳动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职工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多种途径:一是利润分享制。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普遍实行:在法国,199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人数达到140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0%;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有15%的公司实行了利润分享制,参加人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2%;英国政府1978年制定了利润分享法规,198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职工达到51万人 [4]而且这部分收入可以享受法律的税收优惠。二是企业价值分享制,即采取股票期权方式对企业的价值的增值分享的制度,199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1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3%的公司授予全部职工股票期权, [5]80年代英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授予职工股票期权。 [6]三是企业所有权分享,即职工持股计划(ESOP)。四是管理权分享制。职工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参与企业管理,代表全体职工利益,主要在德国普及,1976年德国颁布的《共同决定法》规定,职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比例为各占50%。 [7]企业职工通过参与利润的分配使企业的所有者与职工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应以各自的贡献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社会主义法律也应该给予明确的确认,确认其劳动力所有权(包括企业家产权)同资本、技术、信息共享利润分配。

3.在法律制度上应通过企业家产权制度、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制度、技术产权制度的确认及对企业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引导企业进行各种形式按劳分配制度和按要素分配制度,施行投资者、投劳者的利益制衡的各种公司法律制度,重构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1)企业家产权制度。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主体。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是解决我国企业家资源稀缺和国有企业企业家行为失范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要条件。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确认企业家阶层的法律地位。法律上有阶级划分,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有职业划分,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但没有根据所有权和经济职能进行的阶层划分。如雇主和雇员,董事、经理和雇员的划分。法律地位不明确,也就谈不上权利与地位及法律上的保障,鲍莫尔(Baumol)提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主要不是处决于该社会企业家资源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社会的制度机制对企业家资源 [8]的引导和发挥。并提出三条定理:各时代各社会间,决定企业家资源各种用途酬劳的游戏规则;各个社会企业家资源应用的方向因上述游戏规则的不同而不同;企业家资源在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的应用配置。即用法律确认适合企业家资源向生产领域配置和应用的游戏规则是社会发挥企业家生产力作用的首要的制度条件。因此,明确确认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并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是企业家产权制度的确认的首要条件。二是企业家产权的内容包括经营权、管理创新所有权、信息所有权、企业家以自己的经营形成的无形产权。法律确认企业家产权内容的合法性并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法律制度设计上,是以企业家产权可以作为出资的形式-产权股份化方式参与剩余索取还是在公司章程中以契约(合同)方式参与剩余索取;是以强制性条款规定企业家产权还是用任意性条款来确认企业家产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欧美公司法对此规定也不尽一致。三是企业家市场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家产权的界定和定价。国有企业的企业家90%以上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任命的。对企业家的评价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而政府对企业家的评价实际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务员考核,不能体现企业家的产权价值。

目前,国有企业中进行试点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以及“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控股收购”或“管理者收购”。实际就是对企业家产权取得剩余索取权的承认。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形成企业家与所有者和企业利益的长期相关和一致性。使企业家剩余控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成果,发挥其创新、开拓精神,塑造企业的活力机制。

(2)劳动者产权制度。劳动者的劳动包括投资者的决策劳动、经营管理者的指导与协调及监管劳动、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已包含在企业家产权中,技术人中的脑力劳动分两部分进行确认,一部分是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的结果: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法律上已给予确认。另一部分内化于技术人员劳动中科技劳动在法律上也应给予确认(将在下面技术产权中予以阐述)。因此,这里需要法律确认的劳动者产权制度主要是指投资者决策劳动与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劳动产权因为与投资者的资本所有权的合一而容易被忽略,认为投资者仅仅以资本所有权而享有剩余索取权,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纯粹的生产劳动或服务劳动对商品价值创造的影响越来越少而容易被忽略。另外“英雄史观”的深刻影响,忽视了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 [9]总认为企业的活力只是来源于企业家经营管理才能,殊不知,没有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企业是不可能搞好的,一个好的企业家最根本的作用只不过起到了激发全体职工的职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凝聚了企业职工的意志,上下同心、共担风险和利益的作用。知识经理也从监督劳动转变为亲自参加劳动;从加强工作方案和方法转变为理解工人。 [10]台湾《天下》杂志里有一句话说得好“经理与工人间相互理解,便能撑起企业大厦。”因此,劳动者产权制度的合法化是劳动者提升自己产权价值的催化剂,将极大地促进劳动者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和关心企业利益。因而它是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是劳动者产权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典型结合,在公司制中引入劳动者产权制度也应是个很好的尝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指导意见》,各省市也制定了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法规,上海、北京、深圳等十几个省市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组建职工持股会”的试行办法,目前,我国实行职工持股的方式大体有四种:一是根据国家体改委原制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在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内部职工股。二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时,职工以自然人身份入股。三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设立职工个人股;四是组建职工持股会向公司投资。严格地说,职工持股(ESOP)并没有真正体现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法律化。它还是以投资方式取得股权。没有体现以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取得股权产权制度,与职工持股收购(EBO。EmployeeBuy-outs)一样,还只是一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方式。

(3)技术产权制度。知识技术的载体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知识技术创造的价值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活劳动中的知识技术,另一方面依赖了大量内化在生产资料中的知识技术,形成合力,在创造新使用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使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相应地,知识技术产权制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产权,它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生产资料中形成物化劳动,是物权的一种形式。另一部分是知识技术内化于科技劳动者上的活劳动。这种活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简单劳动,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内物权”。“内物权”的股权化,是体现知识技术产权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的结合,基于知识技术在企业利润中的贡献,在公司法中应对技术产权出资比例给予适当的提高,当然,这与技术市场和评估市场的成熟和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但不能因市场的不成熟而限制技术产权的价值。这里有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到目前生产力水平的不够发达,资本还具有稀缺性,对技术产权在公司法中的规范还是以任意性条款予以规定,但在税收方面应有优惠的法律规定予以引导。

注释:

[1]史际春.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法律问题[DB/OL].http//civilaw.cn.2001—04—26。

[2]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企业、市场、国家与法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8。

[3]陈乃新.经济法是增量利益生产和分析法[J].法商研究,2000,(2):12。

[4]韩宝江.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51。

[5]NCEO.Employee stock options fact sheet.nceo.org/。

[6]Lesley Baddon,People's capital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profitsharing and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Roatledge,London,(1989).31~32。

[7]李永杰.国外股份制经济100年[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161~168。

[8]丁栋虹.企业家产权制度建设及在中国的实践[J].学习与探索,2000,(1)。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源稀缺,致使现代企业生存发展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何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增强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企业的管理难题。

【关键词】

现代企业管理;管理创新;分析;对策

0 前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为了改变企业管理的现状,加强企业管理,需要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本文将对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现代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1 总体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企业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动力无法与国际水平保持相同的前进趋势。供应链不稳定、外部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外部管理的难度加大。另外,我国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人员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也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难度加大。如果管理模式的变革无法满足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目标,那么势必会导致企业的管理与企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从而导致更高的管理成本。

1.2 机遇与挑战

到目前为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十余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背景下,企业能够更加平等地进入国际市场,这有利于部分企业加强出口管理,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减小了我国企业出口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另外,贸易过程中所出现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处理,从而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通过引进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技术,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发展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从众多跨国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完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2 变革创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对策

2.1 创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变革企业发展观

要想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发展,首先需要变革创新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新型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密切联系,因此只有变革原有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新型观念,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新的管理观念也能够拓宽企业管理人员的视野,确保企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不断创新改革发展模式,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营销力度,确保企业发展目标能够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相结合。

2.2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的管理制度需要和企业的运营模式保持一致。因此,为了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创新,确保管理制度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另外,创新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模式考虑在内,从而确保所变革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在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也需要对企业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提高企业新型管理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的管理能够更加透明化,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外,监督机制的执行也能够提高企业人员管理的人文程度。

2.3 创新企业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创新企业管理技术需要企业加强对西方先进企业的学习,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管理技术,并且将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外国先进管理技术相联系,从而将外国先进技术化为己用,实现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够减少企业管理中所出现的人力浪费现象,同时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促使企业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降低市场竞争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2.4 创新企业文化,优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自身的特色,对企业借鉴外资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创新企业文化并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包括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这是可持续发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体现。另外,企业需要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确保企业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通过变革企业管理结构和生产结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并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结语

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创建,需要改变企业管理观念,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将发展理念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管理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适应市场需求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以下本文将从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和局限性

一些企业在认识现代企业制度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盲目崇拜,以为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一切现存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到。实则不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非万能,只有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持最大的推动力。当前,企业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仅做如下分析。

1、部分国有企业政治化色彩过于浓厚,缺乏企业化管理

国有企或多或少还是有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存在了过强的政治色彩,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在用人决策时往往不是从员工的绩效考核、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出发,而是从其政治表现出发选任人才。这样势必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一线人才不断流失,而管理层冗员过多。另外部分国有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状况不佳,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更谈不上技术和制度创新,对专业人才不够重视,经理人很难独立做出决策。基于过强的政治色彩的国有企业,在多数情况下制定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都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企业化管理的活力。

2、管理制度缺失

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起点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也是其发展进程中最危险的时期。国企管理则更多表现出它的刻板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虽然经过了,经济转型时期的体制、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但是部分企业管理还一直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十分严重。

3、国企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难以留住人才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都存在着平均主义,煤炭企业也是这样,企业并没有按照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和不同技术难度而采取不同的计薪制度,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现在企业逐步实施了绩效薪酬制度,但是不同职位类型之间的薪酬标准、等级之间的薪酬差距不合理,薪酬与绩效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还是影响到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1、企业盈利模式创新

企业的发展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可以盈利,可以创造价值,可以用盈利回馈企业员工用盈利持续改善企业资金投入。所以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创新。现代企业常常是盈利模式同化,因为盈利模式的同化必然导致营销、管理、竞争区域的同化,你没有比赛但是在起跑线上你就已经输掉比赛了。所以,突破同化竞争的根本出路是盈利模式的差异化,一旦这种层次的创造取得突破,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持续,寿命才能长久。

当前,企业盈利的创新需要掌握三种技术:行业利润分区分析技术、模式设计技术、盈利模式实施管理技术。行业利润分区分析包括利润提供者分层、利润提供者价值版图分析、不同利润区盈利模式归纳、主要竞争者盈利模式优劣势分析等;盈利模式设计包括:利润提供者价值分析、利润提供者构成、盈利要素提炼、盈利要素匹配度检测、要素支持成本分析等;盈利模式实施管理包括:盈利指标体系设计、业务规划、财务方案、年度计划、营销体系设计、组织设计、人员管理方案、主要竞争者盈利变化信号监测等。

2、管理制度创新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普遍处于一种粗放式的管理状态,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缺乏创新意识和监督管理。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 理、薪酬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时,还得建立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而这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使原来的利益共同体导向向命运共同体导向转变。这其中尤其以煤炭企业为例,目前来说煤炭企业大部分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采用粗放型管理方式,与其他行业相比管理上较为落后,要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到高产高效,必须采取创新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作业,这包括加强生产质量、劳工工作环境、环保等等。

3、产权制度创新和治理结构的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也应该仔细地研究国有企业的优势,然后再分析它在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造,这样的态度才是客观、公正、合理的。首先,不能因为产权转让中出了些问题就自缚手脚,关上产权流动的大门,因为不流动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更严重的损失。其次,应当把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组、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兼并、联合、收购、拍卖以及条件具备情况下的破产等方式,推动国有资产的重新组合,使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有一个大的改进。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规模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照搬国外固有的模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框架,而应该因地因时制宜,着力塑造与企业自身情况相匹配的治理结构。

4、分配制度创新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分配制度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首先突破传统的分配模式,建立将企业职工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有效地将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参与分配。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管理股的方式使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智力、才华成为企业的无形财产,通过股权或期权的方式将其作为资本计入股份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实现劳动力资本的价值,使员工的利益真正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激励员工的敬业创业精神。

4、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的创新是指将科学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氛围,同时,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服务企业做精做强做出特色。

当前,公司的发展由过去强调做大的规模型向追求做精做强的质量型和特色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型和集约型转变。企业可以以独特的企业文化,持续推进公司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是让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专业管理相结合,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建设发展相结合,与职工的价值追求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安全文化、执行文化、精细文化、责任文化、营销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构建富有活力、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

结束语:现代化的企业是制度完善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是盈利能力强大又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国有企业只有真正能够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员工的发展,服务社会的进步,才能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其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大赫.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 才智. 2011(02)

[2] 李晓蓉. 试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 经营管理者. 2009(06)

篇4

科学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信息化技术时代,然而,全球经济格局也使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竞争力可从企业的管理中显现出来,所以,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由此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现状策略;创新

处在新经济大环境中,我国企业迎来了发展有利时期,然而也遇到发展瓶颈。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的现代经济管理策略及管理组织还很落后。国家颁布了多种经济扶持政策,各种投资名目开始多了起来,促使国内企业更好地发展。面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挑战,在经济管理上,企业必须寻求创新战略,克服现代企业管理障碍,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原则,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济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对策很重要,本文探究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此,企业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然将降低企业于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及利润空间,为此,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及实践是当前关键内容,关系企业未来能否可持续性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经济顺应时展潮流,吸收国外大小企业有利经验,在经济管理理念、模式及手段上创新,以经济管理促使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即是企业经济管理要具有有效性及科学性[1]。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根本特征

社会经济形式变动时,现代企业管理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企业要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就应充分认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深层次研究及分析、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引导企业开展工作。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层面。

2.1企业经济管理体现较强综合性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把价值作为工作基础,综合治理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涉及多种方面,如采购、生产、经营等,各项均牵扯资金运用及调配,从中可见,经济管理工作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

2.2财务指标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反映企业管理决策层起到很大作用,这和企业经营状况相联系,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月度、季度及年度报表,为企业多种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凭借。企业管理者只需要按照业务指标制定和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制定营销策略,调整生产技术,所以,各项经营管理措施的制定均要以财务指标为依据,促使经济管理目标更好地实现。

2.3经济管理体现在企业管理工作多种层面现代企业管理均会涉及资金使用及调配,也即是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持长期性。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为此,经济管理效果关乎企业、个人的经济收入。轻松的经济管理氛围对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及员工情绪的调动能起到积极作用。企业管理氛围营造好了,才可使企业各项措施更好地实施,同时获得预期管理效果。

3当前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现状

3.1经济管理理念滞后企业经济管理所管理的是企业的经营范围,以获取更高的经济价值。财务管理于企业管理中独立,融合了各程序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理念滞后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多数领导尚未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要知道,经济管理作用重大,仅将管理倾向生产及经营,使得经济管理职能发挥十分困难。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就是管理理念滞后,滞后的管理理念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革新。此外,于企业经济管理中,高层领导或者是主管人员管理幅度大,也就是让部门经理、负责人监督经济管理工作,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所以,创新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管理及战略管理重要性日渐显现,管理理念有助于时刻警醒企业经营管理者。实际管理中的战略管理理念及危机管理理念往往被视作会议或者演讲中的理论内容,而实践应用不常见。

3.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企业工作的开展。从当前情况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建设不完全自由,不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让管理工作混乱不堪,部门间协调长期得不到保障。和现代企业有关的管理制度,因为岗位责任制不明确,尽管设立了,但无实际效果。当前,多数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上具有两个相同的问题:问题一,尽管建立了管理体制和配置了管理人员,但是,制度落实不到位;问题二,管理体制束缚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速度常常快制度一步,所以,一旦制定的经济体制跟不上企业发展,对企业发展不利,虽然一些企业发展制度很先进。但是,速度不能跟上企业发展,速度过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使得系统资源被搁置。因此,经济管理体制的制定必须与企业同步。

3.3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单一的经济管理组织限制了现代企业管理。审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化经济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突出特征。很长一段时间,企业经济管理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未能彻底摆脱旧经济体制的束缚,照搬了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竞争力急剧下降,形成了落后的直线职能机制,出现了许多组织形式。

3.4内部控制管理缺失当市场环境迅速变化时,企业经济者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由于企业管理者缺失战略管理意识及危机管理意识,为此,经济管理化的实现仅是空谈,在经济管理实践中,经常出现经济管控受限情况,财务管理不能控制全局,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权问题。随着品牌企业的销售增加和形象的提升。多数企业加入公司联盟中。本文下面以加盟公司经济管理为例进行分析,企业总部统一管理加盟公司,由项目经理实施分层管理,所以,经济管理权利分配问题是经济管理的首要问题,管理及监督两者不可或缺,为企业财务提供对策[2]。

4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解决对策

4.1创新理念,营造经济管理创新氛围创新经济管理理念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企业要实现战略创新,前提是发展战略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其次,战略的发展也要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引入新的战略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使企业在经济管中制定方针、目标,形成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的理念。企业领导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认识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明确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改变原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指导,深入企业内部,宣传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战略执行中,企业创新运作方式及竞争方式,不可使用原有的方式,否则将削弱企业竞争力,创新战略可提升企业凝聚力。充分彰显企业优势,使优势扩大化,保持企业良好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何种阶段的发展,企业需要将危机管理融入其中,结合企业发展进程,不同阶段对应相应的危机管理,与企业发展同步,尤其是规模企业更要重视危机管理,此外,风险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4.2健全制度,建立全面的经济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创新是指企业改革制度,使企业更好地满足经济管理需求,此外,为经济管理注入新动力。在企业看来,经济管理主要配置是整体内部资源,完善企业产品功能,利于市场内部企业的构建及市场产品开发,促使运作机制及激励体系产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管理创新是基于全员参与及全体监督,制度创新使管理更人性化及柔性化。相比企业制度的先进性,企业制度适应性更靠前,适应性决定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旦企业制度过于先进而阻碍企业发展,那么这样的制度便需改革,制度的适应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及管理效率的提升。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构成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具体应做到下述几点:以综合考虑及综合分析为指导原则,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等实际状况,合理调整管理系统,明确经济管理责任及义务,提高管理效率,形成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明确自身职责,承担各自责任。

4.3完善经济管理组织完善经济管理组织对现代企业管理所起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各种各样,对经济管理模式选择,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考虑现代企业管理特征,工作完善及评审时,将评审分成诸多小的层面,结合多种评审结果,施行整体完善模式。对工作中长期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及优化,实现经济管理体系更好地优化。此外,评审经济管理体系时,引入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式,评审项目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个人,方便评审,明确责任主体,确保改革工作更好地开展[3]。

4.4加强内控,落实全面的经济管理监督强化企业内部调控,全程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是内部管理首要工作。单独凭借财务审计调控企业,当前尚有不足,为了确保制度的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就一定要制定内部控制策略,内部控制于企业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纯粹依赖财务审计不能有效掌企业经济,所以,财务管理相应调整,如企业生产范围的调整及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等,对企业财务开展十分有利,使财务管理更充分。

5结语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立足,增强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策略应用不可或缺。所以,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一定依靠科学系统的规范方式,实现企业现代经济活动的管理,为企业创作更大的利润及价值,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工作问题不断完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形成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平稳快速地发展[4]。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程系统而综合,具有复杂性及长期性。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中,建立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及经济管理组织,改革经济管理方式,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如此,才能逐步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促使现代企业健康发展。本文以上论述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其中难免存有一定局限,但都是针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做出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程文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05).

[2]张海鲲,黎恩勇.探讨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策略[J].企业导报,2011(23).

[3]梁钟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企业研究,2013(22).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 问题 对策

所谓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通过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我国企业须要尽快地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开展系统科学的动态企业管理活动,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观念陈旧

不少企业的管理方法仍停留在订制度,补台帐、翻报表、算奖金等等。还有些领导仅仅满足于听汇报,作报告,这些不切实际的管理方法,只会引起职工的不满。企业管理的不够规范也导致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定位不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脱节,推诿扯皮现象屡屡发生。我国企业因此而发展后劲不足、创新不够、竞争不强。面对近年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而是手足无措,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体制。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待提高

部分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面对市场竞争趋势的加大,企业为相创造各自的利益,不愿意安排时间给职工培训。造成企业职工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缺乏。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没有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

3、营销管理不科学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营销策略的运用。目前我国企业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虽然与我国历史遗留的问题有一些关系,但是主要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营销策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营销手段有待改进、营销创新动力有限、忽视品牌建设、短线思维局限了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等。

4、企业文化不能跟进

企业文化可以被当作企业赖以生存的软环境,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以及激励思想基本功能。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要与员工形成强烈的共通才能够顺利开展。一旦管理理念和目标与员工达不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共鸣,就难以取得预想的成效。然而,我国的不少往往忽略企业本身所处的背景和环境,增加了员工抵制情绪,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企业管理的对策

1、更新观念,规范企业管理

管理理念的更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针对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特别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工作比较混乱,基础比较薄弱。它们迫于发展以及竞争的压力,加上思想认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强,这些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必须更新管理理念,规范、创新企业管理。我国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就要把企业经营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整套科学完整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使企业管理科学有序化、规范化,促进企业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拥有一支强有力的职工队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位置、档次和今后的发展。一是完善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积极探索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快紧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人才选拔制度。要积极提高技工经济待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水平、责任大小和贡献等要素,确定岗位工资标准。要根据工职需要,开展竞争上岗,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成效突出、业绩显著的高技能人才,要及时提拔;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在技术革新创造发明方面取得较高效益的职工,要破格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

要创新营销理念。我国企业主要以传统产业的经营为主,随着传统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率也越来越低,为获取比较高一些的利润,传统企业往往会忽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应当树立绿色营销、低碳营销观念。企业在选择产品生产技术、生产原料、制造程序时,应符合环保标准;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时,应尽量降低产品包装或产品使用剩余物,以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积极引导消费者在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减少污染,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使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6

一、经济结构转型下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

(一)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可大大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利用先进、科学的工商管理理念有利于进一步精简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科学、合理的规范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效率,更好的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

(二)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企业采用工商管理模式,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长远发展方案,而且也可以清晰的调查企业自身运营情况,确保能够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明确把握企业未来的走向,防止企业会因为发展道路不明确而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有利于深入挖掘出员工的潜能

企业实施工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出企业人才的潜能。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下会明确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且可以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督促企业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更好的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可使企业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自身财务状况,而且便于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管理人员更全面的掌握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的话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也是促进企业顺利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保障。企业开展工商管理可以明确划分企业资产结构,确保企业可以合理投资。

二、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能力并不高,并没有高度重视市场调研的工作,这样很难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调整自身的业务方向,企业生产和市场自然就不能有效衔接,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当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不管是销售管理,还是质量管理方面尚未深入,这样很难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水平自然也相对低下。

(二)管理定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企业管理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这也使得企业管理主体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现代企业的主要追求目标已经定位在经济利益、社会责任上,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假如没有明确进行管理定位,很难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形势下自我发展。

(三)企业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科学、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可有效确保企业顺利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确保企业政令保持通畅。有的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仍然有一些不足和缺陷,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工作混乱,企业开展的各项业务也得到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支持,这样会使企业发展能力大大降低。

(四)企业管理实施不到位

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后,必须严格执行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是很高,这样很难真正有效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假如无法贯彻工商管理制度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这样也就不可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水平。

三、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强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得到优秀的管理人才,新经济体制管理下,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知识资源。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多为管理人才提供一些参与培训的机会,进而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但是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而且要求管理结构的教学质量必须要过关,为企业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突破管理理念

以往企业都是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很容易浪费资源,企业一定要打破只有高消耗才可以获得高收益、高产出的这种传统落后思想,只有转变之前的管理理念,扫清各种思想障碍,才可以将自我封闭观念转变成广泛吸纳各种高层次人才,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开放意识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产业转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将企业管理效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企业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划分不同岗位职责,而且非常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使企业工作人员可以真正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其次,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凡事紧紧围绕企业工作人员来展开,切实维护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篇7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企业经济管理,简而言之,指的就是为了使得企业能够取得应有的成绩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且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此应该在实际的企业经济活动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组织以及协调等。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以企业产品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逐渐向以企业经营为中心的经营型管理。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的可预见性

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之中,数据及指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的结果。各类相关数据及指标的统计与整理可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加以清晰地反映,从而为企业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特别是在企业领导层或者管理层在对重大事项决策的时候,经营数据和指标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经济管理体现以人为本

以前,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通过惩罚与奖励来使员工工作,其对员工的激励和控制还是外部的,员工按企业的规章制度去行事,在管理者的指挥下行动,管理的内容是管理员工的行为。这时,员工因为期望得到奖赏或害怕惩罚而工作。现代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人是有感情的,喜欢接受挑战,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这时企业要建立效应的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社会转型期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企业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企业的员工流动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员工流动成本不断侵蚀着企业的利润,人员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士气,大量熟练员工,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流失,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分析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从企业本身来讲,主要是企业的激励制度相对落后以及不合理等,员工不能从工作中获得工资之外的工作幸福感,工作人员失去信心时,就会对工作产生厌恶感,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这就给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些关键部门的员工离职的现象会经常出现,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十分落后

由于我国历史方面的原因,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系统性不强。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非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整体实力方面的竞争。若各个部门只顾着自身的利益以及自己的发展目标,缺少与其他部门或者其他企业之间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便会对外界的信息不知情。虽然企业的各个部门是企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然而企业的整体效益并非为企业各个部门效益的整体叠加,忽略了整体的管理理念,就会对企业的整体经济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影响。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还体现在对经济利益的单一的追逐,而对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忽略了,未构建一套完整的经营战略。

(三)管理创新意识严重匮乏

企业管理意识的匮乏导致粗放式广泛存在于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之中,那么这就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以往的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已难以确保现代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很好地促进作用。经济管理水平关乎着现代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效益,然而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的意识而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狭隘,坚持掣肘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以及理念。所以说,企业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模式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制约性作用。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创新管理对策,主要包括如下对策。

(一)实行“法治”,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实行“法治”,就是建立起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以系列制度实现企业各项管理的系统化。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是在继续实施传统管理制度中的约束性的条款的同时,构建起企业激励体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得企业在经营之中形成一个高效的执行团队。

(二)以人为本,创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造力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传统员工管理上,企业往往执行仅以员工绩效作为唯一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在新的背景下,应该实行系统化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实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起对员工的充分尊重。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及工作氛围,处处体现对企业员工工作的尊重,可很好地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二是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按照产权关系创建激励机制,通过“合伙人”或股份分配,建立起企业内的成员“命运共同体”,共享利益,共同担风险。从实践上看,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都享有企业股权,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企业”的主人,利于企业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更好的收益。

(三)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战略

企业的经济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发展,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驱动力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所谓创新经济管理战略,就是以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指导思想为根基,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减少管理成本,增加经济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促进本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篇8

成本会计的概述

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同时各个大小企业同时也随之不断的成长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企业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我国成本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即集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为一体的作业成本会计。这种会计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那些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众所周知,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品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作业成本会计以“作业”为中心,能够清晰地反映产品制造费用产生的原因,并为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成本信息,从而为制造成本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和经济效益。

成本会计的应用现状

尽管作业成本会计拥有如斯优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制造业、金融公司、财务公司、零售公司、医院等多个领域,然而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而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仍然较小,并且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够稳定,于此同时也会有不少企业管理者仍然沿袭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并且企业同时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这些不同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我国作业成本会计发展的滞后。

二、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主要应用于在高新技术企业模式,然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仍然比较低,发展还很不成熟,作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缺乏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外部经济的环境和成熟的经济条件。

三、成本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对财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财会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管理会计知识和成本计算模式,又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现代管理知识。然而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难以应付这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爆发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生活质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各大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企业不仅扩大了领域,更丰富了的内容,面对企业如此巨大的变革,企业会计也要迅速去适应企业的变化,不然只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现今社会我们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应当要充分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创新会计管理模式等不同的新新事物,并且还要培养管理会计的新想法的意识,同时还要大胆的去突破传统的企业会计思维定势,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作业成本会计的推广和应用,以促进企业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就如何把握企业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作业成本会计的宣传介绍,使其得到大力推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制造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基础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且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模式,因此我国企业管理者必须从自身做起,逐步培养管理效益的内在意识,提高对企业会计内在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逐步改变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从而加强对企业作业成本会计的宣传介绍。下面就谈谈企业作业成本会计的宣传内容和方法。

第一,在企业内部组办企业内刊、报纸,大力宣传介绍作业成本会计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突出强调作业成本会计的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尤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夸大其词,不泛泛而论,尽可能引起我国会计界相关专家的重视,并且要在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推广使各大企业认同并且采纳新的方案与方法。

第二,在企业内部举办座谈会,聘请一些专家。我们通过不同的国外知名专家进行对作业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的介绍与探讨,建立宣传栏,充分引用作业成本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具体应用案例,并且进行辅以介绍作业成本会计的核算操作系统,强调示范性优势性等不同的方面,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加深了对企业领导者和职工对作业成本会计的不同的认识和详细的理解,同时员工们还学会了举一反三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活学活用国外企业的丰富经验,为我所用这种经营理念和做事方法使企业等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型会计的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应用作业成本会计的前提条件,没有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业成本会计将无从实施,更不用说充分发挥作业成本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业了。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实施作业成本会计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下,才能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成本费用的使用限度,正确分析每个环节成本费用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管理型会计是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推动作业成本会计的发展,首先我们企业必须要加强我国的核算性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并且企业还要进一步的去完善和进行调整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充分发挥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从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然后做好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和成本精细化核算管理,规范财务的基础管理工作,完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考核,控制企业各项成本收支活动,积极开展资产清算核对活动,对资产使用实行明晰化管理,促进管理型会计的发展。

三、在我们通过建立不同行业的应用模式,推广作业成本会计的成功经验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不仅要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要同时建立适用于其他行业的 应用模式等很多问题,并且要进行拓宽其应用范围。我们为了使企业尽可能使这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得以实施起来,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试点进行摸索、探讨和研究,然后将国内企业成功应用作业成本会计的经验进行推广,进行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指导操作模式,完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的一体化。

篇9

关键词:绩效考核 企业管理 企业效益 管理体系

前言

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赢取剩余价值,绩效考核制度一方面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员工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有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的重要手段。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1.企业管理中运用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充分了解到员工的素质能力以及个性差异,根据员工的个人情况企业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既能发挥员工的特长又能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有效满足了员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企业的业务培训以及奖惩制度又起到了激励作用,促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业绩。员工的业绩上升也无形中带动了企业整体也获得提升,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

2.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

绩效考核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其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绩效考核也逐步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之中,在企业管理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企业对绩效考核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再加上企业不能很好地将绩效考核制度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和方法上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3.运用绩效考核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措施

3.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绩效考核功效

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功效不容忽视。企业的经营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主动加强对绩效考核相关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现代管理制度。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宣传,将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功效传播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在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的激励下,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此外,还要加强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结合,保证两项措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更强的作用。

3.2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尚不完善,需要企业在自身经营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不断实现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岗位的属性、特殊性的充分了解是首当其冲的,只有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绩效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管理必须明确绩效考核的标准,标准的制定要具备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绩效考核的顺利开展。此外,还要保证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绩效考核结果在全体员工中的具有权威性提供保障。

3.3把握员工的个人情况,明确绩效考核要求

企业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对象是企业员工,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要保证客观、公平、公正,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全方位的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的核心的员工的工作业绩,企业依据员工的任务完成程度、工作效率高低以及工作效益多少三个方面对员工给予准确的、客观的评价【3】。员工的工作态度也是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重在考察员工对待工作是否具有责任感和自觉性。

3.4强化企业的管理过程,注重绩效考核技巧

企业在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同时也要健全绩效考核的监督体系,保证绩效考核公平公正,避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第一,要积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外部的监督体系,一方面保证绩效考核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企业的“透明考核”开辟途径。第二,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都做好员工绩效的量化、细化工作,保证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公开。

3.5引进现代的软件平台,提升绩效考核水平

21世纪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离不开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持。企业的绩效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如何提高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思考的难题。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现状和条件,积极开发高效的现代绩效考核管理软件,构建稳定、多元的考核平台,实现企业绩效考核的科学化、便捷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探索新型的绩效考核方式和手段,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和体系,是每一个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明确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和在企业中顺利施行的可行性,加大对绩效考核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7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在“十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融入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去,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必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一方面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观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新的企业文化又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目前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应该重点从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对这两个方面有个整体的了解。

1.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它以制度的形式来实现对企业中人的约束进而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硬性约束,是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与约束,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通俗地讲,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约束,不具有强制性。企业的兴衰在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人在组织管理中实现人生价值,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并存,共同作用于企业中的人,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企业管理制度。二者内部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存亡。

1.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包涵、相互联系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最终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相反,不适宜的管理制度则会使企业偏离其核心,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背道而驰。其次,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前,制度的执行只能靠外在的监督进行约束,一旦监督不力员工就极有可能不按要求去做,管理成本很高;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员工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无须加强监管。可见,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当一些有形的制度真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那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和积累的结果。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会出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新环境创造出更好的保存企业核心理念的管理制度。

三、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

1.创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不一致,即是二者方向不一致,相互冲突,根本没有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一致,即处于共生状态,但也有高度一致和低度一致的区别。当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较为一致时,二者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是企业所追求和应该实现的,不良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则诱使企业不当行为,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乃至破产。所以,必须为两者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方法如下:第一,选择符合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共生,且能推进二者共生,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二,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培育员工。企业如果能够选择到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是非常有利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很难的。所以企业更应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并保留这些员工。

2.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个企业把自己倡导的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但要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还必须把它制度化,使企业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充分地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鉴于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管理体制,引导实践活动。企业的生命在于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培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实施,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行为。企业要采取多样的形式,提高广大员工参与和实施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从而建立一整套企业的管理体制,并用管理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落实。其次,在实践管理中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形成团队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而形成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价值观理念,引导员工认同团队,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要想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与管理体制一定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要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从而使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地激励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才能真正使员工自我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朝着企业既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焦峰峰.试述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5)

2.任相文.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4(9)

3.张道永.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之间的关系.现代商业.2008(9)

4.陈育俭.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