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认知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改革及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奠定了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基于这一重要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已初步形成完善的省、市、县区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网络,但当前的社会监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比如监管资源相对分散、监管过细等,无法形成有机的统一。因此,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机制与管理模式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增强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是指由企业支配并加以开发、依附于企业员工个体的,且对企业效益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力综合。人力资源管理以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本内容,通过控制、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以充分发挥企业团体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员工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已成为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只有通过培训和开发,员工才能掌握、熟悉并提高自己的技能,参与复杂的劳动协作和企业的管理工作;(2)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时代,技术更新、产品更新、设备更新、管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素质,而上述这些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才能实现;(3)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新技术能增加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活动,员工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产品质量会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监督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地级质监机构(除省级质监站是独立的外)大部分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质监部门由市政府部门发文设立和定编,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的人员相对紧缺,人事部门大多主要是根据本单位的情况灵活设定的,基本上是由办公室兼职。多数质监站基本上都是设立劳资与人事两块机构隶属于办公室,其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一个人事部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除了要管理干部劳资工作以外,可能还要承担向各级或各部门上报各类统计报表,管理各种保险、住房基金、职工培训等工作。这种情况下,由于事务繁杂,管理部门往往疲劳应付,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弱化。
3.2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不清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落后、理解狭义等均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进而造成规划及目标不清、职责不明。诸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在招聘人员时,明确了本单位本科生应达到多少人、高级职称人数应占多少比例等简单化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要求离人力资源管理所要求的组织分析、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评价、配置机理、绩效薪酬、激励机制、考评体系等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管理人员的观念里,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只是人事、办公室或某一级领导的事情。由于这种认识欠缺、理解偏差,部门或单位的管理者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缺乏与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形不成合力,呈现出一种置身事外的“旁观效应”。而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做好整体性规划外,需要机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例如:某部门空缺一个职位,而某员工申请了未获批准,其在日常工作中会表现的较为消极,影响工作情绪。若组织一套完善的提升政策,员工可以在组织中实现其职业发展,则员工对组织就会产生更强的忠诚感和献身精神。
3.3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
质监机构人事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职工进出、工资标准等方面自不够,大都还是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模式,多为被动的“管家式”管理,根据上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或要求,以站劳动人享事务性管理为主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范围仅局限于上级部门的框框内,如:人手不够时招聘员工,需打报告请示上级领导及主管人事部门层层批准,给指标方可进人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应更加注重整个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对该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行主动开放式的系统管理。
4关于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4.1合理设置监督机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明确当前的质监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人事管理阶段,多数管理人员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故应强调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决策人员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意识到人力资源是单位的第一资源,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需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门,该部门要求具有专业人力资源能力的人员胜任,且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机构的业务;在机构中享有良好的个人信誉;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熟知能如何推动机构的变革与重组等。
4.2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目前,管理水平和技术已成为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技能与技术管理的载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可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最终决定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从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的体制与现状来看,要想留住人才,应与其建立一种承诺和心理上的契约:(1)承认人才的表现,为其提供创业、发展与参与的机会;(2)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使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生涯规划;(3)改革物资激励的方式,创造更合适的激励工具,增强员工的事业使命感;(4)提供公众广泛认知的奖励,满足人才的真正工作需求、成就感和事业地位感,以实现其工作的稳定。
4.3改善工作方法,注重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增强,比如可通过网上沟通、网上招聘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将精力聚焦在更重要的管理工作方面,同时也可利用一些行政工作分包给专业化的公司来执行,由此,企业组织机构可由复杂化向简单化过渡,由金字塔向扁平化发展,增强员工工作时间的弹性及工作内容的选择性。
4.4塑造机构的社会形象,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应意识到当前建筑企业的竞争已逐渐由产品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质量监督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应以“诚信”、“效率”为基础和核心的市场经营观;努力树立“信用就是生命,精品就是市场”、“求实守约、追求卓越”等先进的理念,依靠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改变队伍作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增强社会信誉。
5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行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在企业使命、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其能与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业绩的目的,进而逐步实现企业长期战略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胜平,李一军.基于成熟度理论的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等级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6,25(2):133~137.
[2]颜爱民,魏佳,黄浩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结构维度的本土化探索[J].管理学报,2012,9(7):1058.
篇2
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筑行业得到极为迅猛的发展。为适应当下社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对此,本文结合现今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几点有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施工质量
通过优化建筑工程管理,不光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施工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建筑投入成本的控制。且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也能够为建筑行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故建设企业必须结合现有资源,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与控制,进而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既有问题
1.1建筑工程管理机制松散
现今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绝大多数多以分包工程的方式进行管理,故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各方参建人员的实际履职情况难以切实进行系统的监督,这就容易造成整个工程施工管理的混乱。再加上各方在施工环节中,都以保障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由此在处理交叉工程的过程中,逃避推诿责任现象极为普遍,也给工程的实际管理增加了不少的难度。此外,部分建设单位为节约人力资源成分,降低对聘任管理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的入职门槛,由此很多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都较为低下,这在管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时,就容易造成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履职情况达不到规范标准。
1.2施工工艺不满足建设标准
伴随着国内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各界对建筑工程的工艺、质量等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融入现代现今的施工工艺。而受建筑行业涉及交叉学科较多特点的限制,在实际施工的环节中,交叉部位的施工本就存在较大的难度,再加上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故在应用先进施工工艺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类作业问题。另外就建筑行业施工人员从业水平来看,由于大多数建筑施工者学历集中在初、高中阶段,对施工工艺的应用往往全凭个人施工经验,不注重行业规范,不知道如何使用现今的各类施工硬件设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施工工艺的应用。
1.3建设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
就实际情况而言,现今部分建设单位在成本控制的环节中,大多只重视事后成本的控制,不注重对施工环节中过程成本的控制。另外在成本预算的环节中,多直接以建设地区相关部门所公布的建材价格及修正参数进行预算,并没结合工程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且预算人员没有深入工地,对图纸、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等认知不够全面,故预结算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造价存在一定的出入。
2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提升措施
2.1加强对参建各方工作关系的协调
在工程建设之前,必须结合工程实况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适当修正,必须结合工程的每一建设阶段,对各部门以及分包企业的职责与权限进行认定,并且落实好建筑材料入场、现场签证等的管控,尽可能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提高交叉施工部位的质量水平。必须根据工程特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各个部门实际履职情况的监督,落实签字责任制度,当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确保其能够根据相关条例与合同规范等落实对施工过程及验收环节的监督管控,以此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2.2建设专业化工程施工队伍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的审核,并结合其个体化差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责任意识与专业技能水平,确保施工人员能够较好的应用现今先进的施工工艺与工程机械。结合工程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实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职业技能水平的认证,以考核的方式对其具体施工水平进行认定,为建筑单位施工人员的聘任提供可参照的标准。另外还应该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以点扩面,不断完善建设施工环节的管理模式,提高参建各方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以建设专业化工程队伍的方式,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3加强工程造价预结算管理
为保障工程建设效益,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一方面,造价人员必须切实根据政府部门所的当地建筑造价信息及其修正系数,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初步认定,并结合市场价格波动对预算结果进行不断修正,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施工现场,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掌握施工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对各类突发事故等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进行预估,不断完善造价预结算结果。而工程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对施工环节中材料浪费问题等的管理,以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以此实现对工程实际投入成本的良好管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结合建设环节中的既有问题,从管理机制、先进施工工艺应用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参建各方的履职成效,最终在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水平的同时,为国内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程程.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4):258.
[2]张冬虹.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162.
[3]张志敏.探讨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其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229+231.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工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关系着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代工程技术概述
现代工程技术主要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是人类将科技成果、知识、智慧等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达到生产目的的一种手段。进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及补充,开始逐步与现代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融为一体。相对于之前的工业生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完全可以为整个社会建设工程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2、建筑工程管理中现代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
2.1保证统计资料准确、快速
计算机具有精准、强大的计算功能,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等技术能够确保提供数据的精确性和正确性,同人力统计相比有天壤之别。计算机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避免传统人力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时间延误等主观性结果,减少刻意或非刻意事件发生;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数据统计和汇报的中间环节,从而避免统计过程中出现各类误差;
2.2现代工程技术能够对建筑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快速统计,及时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估算及管理、决策的依据
有利于监督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同部门管理、协调,资料和信息需要传递较长时间,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展速度,导致各参建方失去对工程管理的有效监督,管理工作效率下降。通过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将各类工程资料及相关信息分类存储,建立统一管理、交流平台,利用计算机现代工程技术、网络技术,使不同参参建方能实时监控到不同区域、不同建筑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情况,及时收集到最新资料,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有利于辅助各参建单位对工程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2.3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建筑工程的各参与方,特别是施工单位,通过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不断优化施工现场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调整施工进度,从而到达在有限的资源下确保最佳施工效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不断吸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信息,施工水平得到提高,为企业创优质工程也提供了良好条件。
3、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管理状况论述
按照技术布置质量角度观察,存在部分企业在施工管制活动中,由于质量调试观念不够明确,会不自觉地强调单位工序衔接问题,这使得过往质量根源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技术人员因此会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建筑架构形态创新价值之上,使得阶段性、地域性施工差异状况以及抗震细节等要素抛之脑后,后期质量安全问题当然不曾得到优化改良。对于现场施工人员来讲,安全意识将决定项目整体进度和应用价值。但是,各类施工项目主体在人员招聘、吸纳工作上不够细心,不能及时跟进技术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造成大部分外来农村人员自由穿梭在工地环境之中,偏偏这部分人群严重缺乏安全生产意识支撑,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施工风尚;加上特定法律知识的缺乏现象,使得部分人员对于后期权责承担结果不闻不问。截止至今,多少生产经营个体宁愿失去经济利益换取机会也要全面树立安全施工传统,正如上述内容陈述,大部分职员是完全未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和岗位资格认证的,其间安全管理制度也不能得到全面落实。再就是工程项目实际管理体制本就漏洞百出,有的企业将各类机械设备混乱堆放,包括后期成本、人员激励工作都处理得一塌糊涂。
4、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实效的必要措施分析
对于建筑单位来讲,其有义务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使得人员安全质量维护意识得到全面性支撑。需要始终明确的是,科学的施工管制方案决定可以稳固建设高效的市场引导地位,能够在全力保证竣工成果的基础上,缩减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现象,可以说为企业长远发展开创了伟大的适应前程。
4.1工程成本规划细则解析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经济组织之后,市场竞争频率变得更加紧张,管制主体在快速、安全、低耗指标要求充斥下,如何开创企业综合化优势竞争场景,这将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社会性课题。成本目标的优化调试细节不可否认得贯彻着最高认知标准,施工管制单位要做的就是依靠科学化的施工定额来尽量换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使得企业全员以及设备全过程交接传统得到有机绽放,其中包裹的是各类单位的责任网络体制以及班组经济核算指标等。当然,整个施工流程还必须树立一种伟大的成本规范标准,注意任何机械部件机理稳定条件,任何结构动力不足问题都将阻碍工程整体进度。坚持这类规范手段便可以有效消除施工规划的盲目患,使得现场节点衔接节奏更加平稳一些,全面颠覆过往手忙脚乱的混乱操作习惯。
4.2施工进度优化调试标准陈述
施工过程中,管制主体必须明确科学进度调整计划存在的必要性,联合施工部门进行工期规划结果考量、认证,同时结合既有设备资源条件确定工期最终设计结果。在进度设置层面上如若产生任何拖延现象,就一定会导致全员上下的调整活动,为了全面追赶现场进度,涉及既定施工次序以及资源投入数量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如若盲目追赶预定工期,就说明工程内部隐患节点调试精力多少存在不足状况,这类质量问题恰巧是造成工程信度危机的核心要素。
4.3施工流程中的质量维护细则补充
质量因素作为建筑工程千古不变的敏感话题,因为其在管理项目中涉猎的范围较广,调试细节自然不可轻视;各类诱导因素众多,管制主体必须保证保留一定程度的预见性认知潜质。为了将这部分质量问题进行科学管制,杜绝任何安全事故的滋生结果,就应该适当加大创新工艺、技术的挖掘力度。在施工人员选取上,一定要坚持一人多能原则,使得内部机构精简实效发挥到最佳状态;再就是施工材质的控制上,在购置流程中尽可能秉承合理经济原则,杜绝任何过分损耗结果。在采购层面上具体遵守施工合同标准要求,坚持“货比三家”理念而不做任何糊涂账;机械设备维护上,其关键使命就是在开工前期进行租赁细务安排,确保既有设备动力评估结果,尤其注重工程存续期消耗的经济资源数量,争取从中挖掘更为完整的经济方案,定时做好养护、检查工作。
4.4施工安全管理经验整合
将安全生产理念放在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安全管理中,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要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来保证安全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面了。
5、现代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5.1完善现代工程技术的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繁杂且不具有规律性,数据庞大的同时需要进行信息交换,所以构建一个强大稳定而且安全可靠的现代工程技术管理系统是建筑工程项目加强现代工程技术应用的关键一步。同时,因为一个工程项目的进程漫长且环节众多,需要系统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信息统计和归类,充分发挥出计算机高效有针对性的特点,有区别的针对不同的环节对系统的影响进行管理,从而改变以往依赖人力无法准确性的进行全局统筹的缺点,兼顾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善的现代工程技术管理系统。
5.2提升现代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
想要加强建筑工程中的现代工程技术应用,其核心部分就是如何对该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怎样有效的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建筑项目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实情况,兼顾工程的成本控制、进程、安全可靠等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的现代工程技术应用水平,还应该注重避免以往经常出现的随意性很大的管理模式,转而向有效率的制度化管理模式进行过渡,依照企业自身信息为核心,充分实现现代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5.3实现施工现场虚拟仿真
现代工程技术的引入,使建筑工程三维设计可以到达虚拟仿真,建筑工程可以直观、科学地展现不同施工方案的真实效果,定量地完成方案的对比,有助于实现建筑施工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最优施工。
5.4实现建筑工程数据及时交互利用
计算机现代工程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将工程管理人员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实时并传输,利用现场通讯设备、INTERNET网络等通讯传输手段实现各参建方数据信息及时交流,实现远程数据操控。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现代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工程必将深受信息化发展影响。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建筑行业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将被现代现代工程技术所取代,只有尽快提高自身信息化程度,才能提升建筑工程水平,提升建设单位竞争力,提高整个建筑行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兴良.现代工程技术对建筑工程领域影响的调查[J].价值工程,2013,(20):228-229.
[2]王辉.浅谈现代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4,(3):302-302.
篇4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是追求信息的高效性、实时性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得各行各业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能否在这个信息化社会生存下去的关键。而建筑工程管理中同样也应用了信息技术,并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利用大大减少了人力应用,不但提高了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工作的可靠性继而降低了工程的成本。此外,在工程开发以及设计中信息技术都能够提供极大的助力。建筑工程本身就是极其庞大的项目,所包含的的信息量也极大,这就增加了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因而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要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满足高效、可靠的工作要求,保证工程的进度顺利进行。而在这些庞大的工程信息之下,传统的管理工作是无法满足的,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不过,就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还具有十分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运用范围还是技术深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是工程管理领域的必然发展之路。时代的要求驱使下,建筑工程管理必然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投入,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能处理好建筑工程管理中庞大的信息,促进工程的顺利推进。
1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应用而言,起步较之于世界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管理运用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并且在目前的管理运用中,信息技术仅局限在某些环节中。另外由于很多国内企业对于信息技术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管理工作的核心信息,信息技术无法得以接触,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对建筑工程所有领域的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和交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负责人没有意识到在工程组织工作以及监控工作方面,信息技术所造成的影响,忽略了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在工程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无法真正得以深入应用。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软件开发不完善也是导致其无法深入应用的基础因素。软件的开发无法同时代相适应,无法面对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目前我国针对工程管理的软件开发力度还不足,种类相对较少,且功能还尚未完善,这就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无法全面覆盖。在建筑管理工作中,工程管理相关软件需要得到积极研发,并促进工程管理工程的进展,只有高效可靠、合理科学的应用软件才能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认知。而企业管理者认识的加深是带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的基础,即行业的发展需要领导者的正确认识。
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入是以认识的提高为前提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发挥其一个用的能力,为行业的发展扩展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是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随着市场竞争以及行业发展,如今的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力度也不断的加大,信息化建设中建筑行业的投入也不断的加大,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发展。但不得不说,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的水平,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建筑行业一定会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我国各地区的建筑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着较大的差异,相对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使用程度相对理想,而在落后的区域,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还是实际的应用状况都相对具有局限性。未来的发展中便需要对该种局面进行改善,除了加大政府干预外,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应用软件的时代性,加大开发速度,缩小区域差异,协调地区发展。
2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落实
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技术的渗透,要符合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建筑工程管理的流程复杂,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要解决这些复杂的流程管理问题。另外,建筑工程的数据量庞大,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供资料查阅和管理。如何灵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性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建筑工程实施之前的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工作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来做好充分准备。建筑工程管理还有注重成本的控制,成本的计算、优化、控制问题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最优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另外,建筑工程管理要求准确无误的工程进度管理,这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建设就更加方便。建筑管理的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不断地加以改善,要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研发通用系统,还要针对不同建筑工程,实现工程管理的最优化管理。数据中心的建立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之一,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很多的相关资料,对建筑工程的进程发展相当重要。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可行性部分的选择,只有将信息管理的可行性部分予以落实,再通过合理科学的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技术,综合实际的应用状况,才能予以实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时,需要注意的是技术的使用需要同行业发展的本质规律相适应,信息管理手段要符合科学原则以及合理原则。另外,工程的管理工作流程上需要有全面合理的组织,形成有序、全面以及完整的作业流程。要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实现工程管理工作中各部分同其之间的联系作用,使管理工作实现系统化,从而进一步实现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只有具有大局观,对各细节工作统筹协调管理,才能保证模块之间能够有效结合,实现对工程实施的有效监控。
3 多样化管理平台的实现
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遇到的问题还包括管理平台多样化上,工程管理中,会遇到多方利益冲突问题。而利益主体包括群众也包括政府,因此管理平台多样化的实现需要建筑企业对管理平台多样化全面考虑,根据建设要求的不同考虑管理平台的不同,以此实现工程管理对于工程的全面控制。有效实现管理平台的监控、回报以及综合管理作用,多样化的利益协调在管理工作中起核心关键作用,这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方向,是实现建筑管理需求完整性的基础,只有通过对管理系统以及平台进行多方面统筹多层次考虑,才能照顾所有人群以及多方利益主体,才能实现对各项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要求。综上所述,各方利益的统筹管理,结合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才能真正推动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任碧宇.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4.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因素分析
缺乏相应科学匹配的管理机制一直是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横亘在推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于工程施工及建筑企业来说,一套优秀的管理机制是不可少的,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根本依据,稍有欠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施工建设。但是这个问题却没有引起建筑企业的重视,现在很多为了能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节约工程成本开支的施工单位,都大量缩减了工程的管理部门,残缺的管理机构和一身多职的员工就是很好的体现。若是这样长久地发展下去,必然会使使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只能在受影响的员工积极性和无法良性落实到位的管理工作中流于形式。
(二)缺乏对工程管理的重视
今年来,建筑企业随着国家关注投入多数基础工程,良好的发展契机终于来到了面前,多数企业想分一杯羹,因此发展的重要途径便是承揽项目。与此同时,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忽视却导致了下降的质量和混乱的工程管理,管理的欠缺使得工程的投入成本在潜在中不断地增加着,最终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效益。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变管理阶层的思维认知,使工程管理的问题得到重视,从而提高其管理意识,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核算机制及重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着当前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那就是欠缺规范合理性的建筑工程核算。许多只把目光放在施工的进度和整体工程方案的施工企业,只考虑到工程的工期安排及时间方面,却不会对工程进行良好的核算,而在成本核算方法上,一整套必要的核算方法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无法对全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控制,工程的整体投入成本编就增加了。
(四)过度强调按时竣工,忽视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控制
工期即是金钱是建筑行业不改的思想观念,但正是这种思想观念使得多数的企业在赶超工期的同时,以牺牲工程施工环节的技术性和规范性为代价,不仅不按照工程技术规范流程进行施工,私自提前工程,还忽视对了施工前中后期的动态控制和科学管理。很多施工环节中不达标的质量和不合理的施工情况都是这样产生的。为此而受到的建筑企业的社会声誉,造成了建筑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局面。
(五)施工安全管理不足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方面就是当前建筑工程中存在严重不足的安全管理体制。一是为了节约成本的建筑施工单位不断地缩减着投入到安全费用方面的资金比例,同时也欠缺完善的安全保险设施制度;二是工程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有的根本连安全生产知识都不懂,而且企业也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不足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力度、不良的安全组织规划、不严格的安全管理力度、过度分散的施工人员和多变的建筑结构及环境,都是频发的安全事故的导火线。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要想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得到有效而全面的管理,就要认真地研究施工存在的问题,同时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影响工程管理的因素,这样才能良好地开展工程管理的工作。下面给出影响施工的几个因素:
(一)工程参与人员影响因素
毋庸置疑,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及管理的主要因素是作为工程施工项目开展主体的工程人员。先从领导阶层入手,其决定了工程施工的正确工程决策,对利用管理思想理论促进开展工程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再来就是施工中每个项目的主管人员和技术指挥人员,若是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那么就能够保证有条不紊的现场施工作业、泰然有序的现场材料管理和规范齐全的施工资料,工程的如期完工也就不成问题了。但如果在这个阶层出现了问题,就会直接导致频发的安全事故。最后就是专业劳务队伍,他们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其良好的人品素质和过硬的操作技术决定了工程的质量。
(二).材料设备的质量因素
除施工人员外,影响工程施工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施工材料设备,要保证施工的进度和整体的质量就必须有优质的材料和设备,不达标的材料设备将对施工的进度和整体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避免施工受到影响,就要测验检验好施工机械设备和原料及半成品、成品等。
(三)施工方法因素
保证工程施工整体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施工方法,它直接影响着整体施工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能及工程的进度。科学的技术工艺和施工组织方法能够积极促进工程项目的开展,当然,如果施工技术方法有问题,工程的项目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进度滞后和成本增加也就无法避免了。所以选择良好的施工技术方法,精确地把握,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增加效益。
(四)环境因素的质量影响因素
而造成工程施工阻滞的还有很多因素,譬如环境因素,如照明、地质、水文、噪音污染等。而影响更大的就是天气情况,暴雨潮湿极寒极热都是影响工程进度,甚至破坏工程质量。
三、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方法对策分析
(一)严格做好工程的核算工作
核算体系的构建在于科学合理,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中,这样才能让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明细的投入使用计划和成本运算,采用对比分析核算的形式保证工程资金的使用。并且应当及时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项目办理工程转资手续。这样才能完善和创新项目核算,构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严密的系统和切实有用的管理核算体系。这样一来,企业要向更深层次发展就无后顾之忧了。
(二)严格把好工程管理管理质量大关
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是构建工程质量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事前控制,就是控制项目前期方案、方法、图纸、材料设备和人的确定等的质量。事中控制,就是要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即评定和验收中间产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使工程项目进行规范正确的施工。事后控制,就是进行检验竣工质量、评定单位工程质量和审核归档工程质量文件等工作,对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还要开展目的性的PDCA循环,构建一整套符合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要分层逐项,还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发展点。这样才能让企业从攻关型与生产型转向管理型,让质量管理小组从一线过渡到二线,更好地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对工程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其自身拥有较强的管理意识,也要求其充分认识和利用自身的长处,以此找到科学的方法做好施工管理的工作。本文只对施工的管理创新、现场管理及后期管理等问题作了基本的探讨,而在现实的工程项目中,更需要的是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来强化管理工作,这才是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施工任务最根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喻杏荣.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思考[J].广东科技,2006,(10).
[2]杨建平,朱琳,张仕伟.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B/OL].
[3]丁士昭, 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1.姓名:高金彦性别:女出生年月:1973.2籍贯:吉林省德惠市
研究方向:工程管理职称:副高级工程师学历:大学本科
篇6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管理;措施
1引言
在建筑工程以及企业的发展中工程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成熟,建筑行业也慢慢得到了强化。同时建筑项目也慢慢变得复杂、涉及的参与方以及建设方逐渐增多,各方都应用了投招标的形式而确定合同关系。因此就出现了其合同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时也要求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的功能逐渐提升。建筑企业也从以前缺乏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意识到成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部门,同时引进人才。从这之中可以看出,在建筑企业对于投招标以及合同管理逐渐重视。而《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则是主要分析研究建筑工程领域中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问题,作为学生可以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课程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的项目招投标、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等等能力。与此同时,作为学生要求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程序以及重要性有所掌握,可以掌控建筑工程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的方法、实务以及方法。
2《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性质以及知识体系分析
《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该课程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以及建筑工程管理中一个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具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同《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等等组成一个专业课程群,可以形成建筑工程招投标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从教学要求以及知识体系的结构等等进行分析,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一般会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以及工程法律等等结构体系,其内容一般包括有招标、投标的基本程序以及投标报价措施、合同管理的基本概念、法律以及的合同订立的程序、索赔的程序等等。
3高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教学方法和具体实践
3.1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可见,可以包括有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等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与之相关的网络信息,比如说使用网络来查询当前最为流行的合同法以及投标法等等内容,便于提升学生的信息量。进而便于弥补因为课程内容较为新颖而导致教材内容落后给学生带来的问题,导致学生的知识以及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可以进行对接。
3.2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方法
因为《建筑工程投标与合同管理》课该门课程具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其培养的目的可以是促使学生可以较为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到实际中。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措施,注重培养学生对案例中问题而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可以逐渐加深对招投标和合同法的理解。在进行教学中,注重应用一些比较典型工程案例而将其引入到课程中,可以积极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之时,也应该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招标与合同管理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应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在具体工程案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3应用BIM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造价软件,其可以实现对此工程案例全过程造价管理进行模拟,可以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等等全过程来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同时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则就可以应用BIM软件实现对招投标以及施工等等阶段进行模拟。可以在学习招投标时,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来模拟编制招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课本的理论知识拉来对出现的合同和索赔合理解决,如此就可以促使课程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4推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此模式则要求学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如此才可以实现对专业进行整合,进而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实施以及设计其教学内容。在对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可以吸引一些高素质以及高学历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企业中邀请一些有着分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进而可以逐渐构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人才队伍,进而推动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结合,确保同目前最新的技术结合。
3.5注重应用问答式教学模式
通过应该用问答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氛围活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扩宽学生思维,使其可以积极思考课堂知识,提升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如果学生的具体认知同教师的观点存在的分歧,可以立即提出问题,主动同教师之间沟通,进而询问,便于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中的难点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循环和提升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合理使用问答式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时效性。
4结束语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学科,在目前其重要性也在逐渐凸显,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所在毕业论文以及课程设计中该方面的知识应用比较多。在参与到工作中很多有很多方面要求应用其中的知识。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逐渐完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步,其建筑市场的竞争也逐渐加剧,为了同目前的发展情况相适应,因此,《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同时展相适应,因此,对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进行改革以及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卉.“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3):29~30.
[2]任非.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J].四川水泥,2016(6):323+256.
[3]陆婷,《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微课课程探究[J].江西建材,2016(24):295.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徐秀维(1961- ),女,陕西西安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与投资控制;刘晨凌(1980- ),男,江苏连云港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DGZ201000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8-03
近年来,“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学院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被广泛认同。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规定了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确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引入多元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2010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企业70061个,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4043.37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以上。而江苏省有建筑企业16225家,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572.5万人,其中从事技术与管理的人员仅为95.46万人,占16.7%。按照实现江苏强省的要求,到2015年,全省建筑行业从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比例要达到30%。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绿色建筑理念不断进入,市场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建筑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呈上升趋势。
顺应建筑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据2010年统计,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540所(包括开办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在校人数225816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保障和专业发展空间。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缺少系统性,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匹配度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改革的成效不明显,学生实践能力依然不足,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实践教学在数量上满足了实践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要求,但对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系列化缺少系统分析和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各环节所要实现的能力目标、技术目标、职业态度目标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对应性不足,各种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担系统分析和设计不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及考核评价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承担实践课程的师资、实践场所、使用设备等保障缺少系统考虑,所以实践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效用,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和职级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以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综合考虑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人才提升和拓展目标。提升目标是为专业人才能够从事复杂任务或者是从单一的技术工作向管理岗位晋级的综合能力储备;拓展目标是为满足专业人才择业、岗位迁移的综合能力储备。
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如图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初次就业岗位为技术员,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参与现场施工与管理,所以其培养规格为初级施工员,其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基础,面积建设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基本目标、提升目标、拓展目标中所对应的能力、技术、知识、素质水平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本目标为能识读施工图,能测量放线,能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能参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与验收,能参与编制工程施工方案等。提高目标为能组织施工,能编写施工方案,能进行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拓展目标为能编写投标文件,能进行工程施工现场监理,能从事工程预算编制等。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突出技术知识,而技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由于建筑工程具有一次性、技术性强、投资大、协同作业性强等特点,无法在校内实现全过程生产性实训。同时建筑产品是大量劳动和生产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备的物化过程,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施工方法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习得,实践能力的获得必须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模仿观察。为了适应未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构建“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人才实践需求。
第一段“认岗”。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校内完成了制图与识读、工程材料等单项能力训练后,进入工程施工一线,感受工作氛围,认知建筑产品,熟悉工作环境,认知材料设备等,建立感性认识。第二段“跟岗”。学生在学习了主要的专业课程,并在校内完成了各工种实训、施工方案编制与组织设计等综合实训后,进入企业施工一线,进入不同的岗位,跟随岗位技术人员参与工程施工,亲身体验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融合和提升。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校内完成拓展能力训练项目和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承担岗位工作任务,融入企业生产,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考验和提升。
2.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抓手,分析岗位职业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课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2)。
3.实践教学组织安排。根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目标要求,结合“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统筹规划三个学年和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年通过单项实训和企业认识实践,让学生初步理解“如何做的”;第二年通过校内实训和现场“跟岗”实践,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技术做的”;第三年通过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承担岗位责任,实现“如何做得更好”(如图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技术进行综合训练,按照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设置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通过“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整体设计“认岗”“跟岗”“顶岗”实践内容(如120页图4)。
4.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能力目标,是实践教学内容选取的关键因素。职业能力即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即课程内容选取是以能力为核心,通过具体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来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是目标,任务是载体,技术是主线。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应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将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融合。
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应由校企共同开发,在模仿和再造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发展和创新性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要体现实践项目的功能设计,单元任务的能力、技术、素质要求,进度计划、角色定位、考核评价内容、成果表现形式、实施成效评价等内容,引入行业规范、标准、职业资格,贯穿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项目和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从“如何做”,到“做的技术”是什么,到能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能应用专业技术实现“做得更好”的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获得职业能力,获得专业技术,具备职业素质。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必须以实践课程有效性开展为目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由于企业建筑施工现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各种工序交叉进行,手工操作多,现场管理难度大,不能同时接受大批量学生进入工地实践,因此,应统筹规划实训场和资源,校内实训场所解决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和部分综合技能训练,校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现场施工技术与管理技能训练。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校内实践教学集中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按照学院要求统一管理,专业教研室在开学初期制订实施方案,主带教师具体实施,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聘请相应的企业能工巧匠示范和指导。实训质量评价由实践教学团队按照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的标准要求进行验收和评价。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特殊性,学生基本分散在不同的工地,实践教学任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校外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统一计划,提前一个学期做好实习项目和基地的筛选和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的落实工作,专业教研室与实习单位共同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实行随访制,考核评价采取现场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评价为主,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为辅的方式。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实训硬件以及实践项目任务设计和组织等软件,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同类院系的校内实训课程主要解决操作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试验能力训练,虚拟施工技术、远程施工现场视频将成为学生获得施工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咨询服务、合作申报研究课题等途径,与企业建立“互助、互利、互信”的关系,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暑期长假,鼓励学生走进工地,主动参与工程实践。
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学分制。充分利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家庭工程背景,引导学生利用暑期长假,结合企业施工项目,灵活选择实践课程,按照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完成学习内容,系主管部门组成质量检查和评价组织机构,对实践课程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减少校外实训基地的压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
2.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双师”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但拥有“双证”与过硬的专业技术是两个概念,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深入到企业施工一线,通过参与工程实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途径才能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因此“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立足点仍然是“校企合作”。建立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搭建教师接触工程、结交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台,建立“双师”教师职业能力论证制度,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提升。
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弱项。一方面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很难有时间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规律的不适应,造成其特长发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现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如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吸引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校内课堂教学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热点。
总之,建筑行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优化对提升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有着内在的促进作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行业和教育界的关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高职院校改革的热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40-02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智能化住宅的需求促进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地的智能化工程技术正逐步走向创新阶段[1]。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建筑业市场正融入国际大市场,这就需要我们迅速提高竞争力,而关键则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1]。然而,智能化楼宇系统实际的应用中与目前的研究现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为了适应智能化发展,满足企业对智能楼宇技术人员的需要,本文对智能楼宇系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展开研究。
一、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建设思路。
1.主要通过调研、归纳、排序、重组四个阶段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且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的资源与教学平台是基于智能楼宇系统项目的课程开发,主要采用“校企共建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三层进行。组织教学采取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
3.在校内,实施六步法中资询、决策、计划前三步,教学环境采用校企共建的智能楼宇实训室;在校外,实施六步法中实施、检查、评价后三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中企业在建的工程项目进行[2]。
二、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设置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研是深入学习国内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新成果,借鉴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其他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导,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开发方法形成专业课程体系[3]。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如下图所示。
《楼字智能化技术》课程主要介绍楼宇控制系统。楼宇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建筑物内部的能源使用、环境、交通以及供电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以便提供一个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的舒适工作和居住环境,主要包括对中央空调、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等系统的监控。这些系统一般运用在商场、宾馆、体育馆等大型的公共场所里[1]。因此要求我们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智能楼宇系统的职业人才,而《楼宇智能化技术》是楼宇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三、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设计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学习情境设计。针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建立以下九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是“智能建筑工程认知”、“智能建筑相关技术”、“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与消防监控联网”、“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办公自动化系统”、“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对每个学习情境要具体设计,包括使用工具与所需设备、能力目标、教学方案、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每个学习情境中都要有任务描述、任务分析、方法与步骤这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学会智能楼宇系统的规划与实施过程,掌握这一能力从而为学生长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设计。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来设计学习任务。每个学习情境由几部分学习任务组成,如“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学习情境是由“给排水设备监控系统”、“暖通空调监控系统”、“建筑供配电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电梯监控系统”共5个学习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5个学习任务,即经历了一次智能楼字系统中的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规划与实施的工作过程。
3.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卡与学习任务书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教师按课前编好的学习任务设计卡中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下放学习任务书,明确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实训,完成学习任务,每一阶段完成之后要按考核标准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四、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以顶岗实习项目和智能楼字新型实训室为载体,按六步法对每个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把现场教学内容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把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在建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和竣工工程案例的分析对比结合起来。具体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所示。
五、教学方法
1.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法。本课程选取“智能建筑工程认知”、“智能建筑相关技术”、“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与消防监控联网”、“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办公自动化系统”、“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九个学习情境,分别对应于智能楼宇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学习情境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如:消防监控系统工程实施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再将工程项目的分析、施工准备、施工、检测和验收作为学习情境中的若干学习任务。学习情境教学按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
2.智能楼宇实训室与顶岗实习的项目教学法。将校内理论教学与工程的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程主要以智能楼宇实训室和顶岗实习的工程项目作为载体,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法来实施。比如消防监控系统的工程实施,就选择了某商场在建的消防监控系统来作为工程的一个项目。消防监控系统的分析与消防监控系统的工程施工准备任务学习在学校智能楼宇实训室来进行,而消防监控系统工程施工与工程验收在学生顶岗实习工程的现场进行,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工程项目的实施和规划的整个过程。
综合企业进行施工过程中学生人数以及能力的缺乏等因素开设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并且在顶岗实习期间利用企业的配套设施来组织教学。这样不但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而且也实现了企业施工的现场需要。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智能楼宇系统实训室,形成智能楼宇系统课程资源,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景芝,张铁东.楼宇智能化技术[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课程性质、目标及特点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拓展必修课。从课程体系来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属于平台综合课;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市场的一般规律,建筑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建筑业及其建筑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具有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特殊作用,认识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需要经济学的知识。编制施工方案,需用到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编制报价书,需用到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工程承包合同,又是后续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基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来说,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就业岗位及其工作过程分析
对于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将到招标、工程造价咨询、建筑施工企业投标、项目施工管理等单位从事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所需要用到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知识不尽相同或侧重点不同,对应岗位及其涉及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知识与能力可以看出,对于高职学生,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所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基本上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因此该课程的知识传授完全可以基于工作过程[2]。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专业教师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偏重理论教学,使课堂气氛比较呆板,显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对学习效果是一个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后,还是只局限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实践,针对这类现象,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校内的本专业课程学习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实训任务的背景和线索,在实训教学中模拟工程实际设计多个实训任务驱动学生来完成,这将使得学生在校内课程实训中就可以获得一定的项目经历和锻炼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4]。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我院办学模式的要求,按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体系,以工程招投标工作流程为项目主线,以招投标任务为载体,按招投标流程分解工作任务,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完成招投标的具体工作任务,将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以任务训练单项技能,先按照建设过程中的各阶段设置相应的任务,用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单项技能,再综合各单项技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模式。
四、设计内容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进行课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推崇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过程,突
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设计以下几个项目:
课程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建筑市场认知模块、施工招投标模块、合同管理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与岗位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项目一:建筑市场认知模块通过建筑市场认知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有形的建筑市场及建筑市场的主客体,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及交易各方的行为,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建筑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
任务1 通过学生分组调研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以调查、问询、请教和收集为主,掌握招投标中心的一般运作程序,并完成调研报告。
项目二:施工招投标模块掌握工程招投标的工作流程与主要工作内容,使学生能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组织投标预备会、编制工程标底、组织开标、评标、评标后中标通知、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使学生能完成投标项目的前期工作,申报资格预审,提交相应保函,编制投标文件。
任务1 选取一个最新的招标工程项目,提供一份完整的电子图纸等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工程量清单,依照招投标工作流程,完成工程项目从报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公告,结合广联达等软件编制工程量清单,完成招标文件的相关任务,边教、边学、边做,在学生训练的同时,课程组分工完成同一工程完整的招标文件。
任务2 利用同一套图纸资料,让学生完成投标的工作流程,结合工程量清单,用软件编制该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完成投标文件的投标函与商务标,结合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完成技术标部分。
任务3 模拟开标、评标与定标,模拟合同签订。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开标时间、地点、评标方法等,完成模拟开标、评标与定标,模拟合同签订。
项目三: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使学生能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工程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管理,正确确定索赔事项,编制索赔报告,成功索赔。
任务1设定具体案例,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以集体的智慧完成任务。
五、结语与展望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市场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始终把握学科的前沿。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钱龙,李玮,基于项目导向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改革探讨, 职业时空,2010.1
[2] 尉胜伟《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初探》中国经贸导刊,2009,(22)
[3] 罗冠鑫,浅谈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实践与探索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改革;有效性
建筑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项目的增多,各大院校对建筑专业的关注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学难度大,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结构专业毕业的学生综合素养还有待提高,对工程监管、工程造价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保证高质量教学。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发挥自身的教学特点,抓住教学的关键,从实践和操作性着手,对建筑结构课程实施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我国建筑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建筑结构课程的定位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工程估价》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建筑工程计、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
二、高职院校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建筑结构授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教材缺乏专业特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授课的重要依托,然而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课程使用的教材仍旧较为落后,教学内容只是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等知识进行重新排序,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操作和实践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理念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由于传统思想束缚,使得教学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师不能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手开展授课。课堂上大量的花费时间讲解理论知识,不符合职业对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具有很大的不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课堂教学也往往是自己的一言堂,不能多样地运用项目教学法、小组活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式开展授课,阻碍了教学的效率。第四,教学缺乏实践性。建筑专业课程与实践联系的十分紧密,不过很多建筑结构教学的教师只知道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理论讲解—学生课程设计—教师评阅”的模式设计课程,无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分析能力必然得不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有效对策
1.改革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不能按照原来的模式,一定要发挥教学改革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新思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并体现就业导向,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对此,学习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和讲座,从建筑行业挑选专家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并提供给学生一些实践机会,将课程内容归纳为“常见结构认知能力”“荷载确定及荷载内力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确定与内力计算能力”等模块,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2.健全改革完善的课程考评体系。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综合分析,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能够帮助学校找到教学的不足。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结构课程测评体系,在对学生开展评价的过程中,也无法突出它的优势,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突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这样的现象,高职院校必须要完善课程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内容,增加考察的条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以便最大限度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改革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十分紧密,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突出建筑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学习之后也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进行培训,在学习完每个单元内容之后,都要带领他们到实地进行调研,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例如,要设置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突破传统的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学改革指出一个方向。同时,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还要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渗入实训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通过科学、系统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集体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陈怀亮,朱晓虎,吴志红.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李殿平.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体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刘晓敏.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 上一篇:新土地承包法实施条例
- 下一篇: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