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77-03

为了解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对本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进一步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医药人才,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工作。

1 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1.1 调查对象

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5年11月,笔者从《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中,按专业、就业地区随机抽样,以邮寄、直接送达的方式,向调查对象发放《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调查表》。第二阶段为2006年3~4月,组织相关就业工作教师走访了在南宁、柳州、玉林、贵港等地就业的部分毕业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

1.3 调查内容

共18项(评价16项,建议2项)。

1.3.1 评价项目及评判等级:

①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印象:

A好;B较好;C一般;D差。

②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评价:

A明确;B比较明确;C基本明确;D不够明确。

③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

A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要;B能够较好适应社会需要;C基本适应社会需要;D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A重视;B比较重视;C一般重视;D不够重视。

⑤所学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

A合理;B比较合理;C不合理。

⑥对学校课程安排的评价:

A科学;B比较科学;C不科学。

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的评价:

A管理严格,控制水平高;B管理比较严格,控制水平比较高;C管理一般,控制水平一般;D管理松散,控制水平差。

⑧认为学校对自己的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

A基础理论;B专业知识;C基本技能;D社会实践;E毕业实习。

⑨对学校毕业实习环节的评价:

A安排科学,管理规范;B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C安排基本合理,管理基本规范;D安排不科学,管理差。

10对学校的学风和学术文化氛围的评价:

A学风很好,学术文化氛围浓;B学风比较好,学术文化氛围比较浓;C学风一般,学术文化氛围一般;D学风差,学术文化氛围不浓。

11对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的总体评价:

A效果好;B效果较好;C效果一般;D效果差。

12对学校教师素质的评价:

A德才水平高;B德才水平较高;C德才水平一般;D德才水平差。

13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A效果很好;B效果较好;C效果一般;D效果差。

14对学校的社会声誉的评价:

A好;B较好;C一般;D差。

15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评价:

A满足;B基本满足;C不能满足。

16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

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1.3.2 建议项目:①对学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议;②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2 调查结果统计

共发出调查表37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为95.1%,可使用339份,占发出调查表的91.6%。

可使用的调查表中,临床医学专业201份,药学专业103份,生物技术专业35份。339份调查表的评价项目统计结果见表1。

3 调查结果分析

①我校的教学工作得到毕业生的一致认可。41%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评价好;5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较好;另有8%的毕业生认为印象一般。

②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34.5%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思想明确;52.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思想比较明确;12.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基本明确。

③我校培养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30.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58.7%的毕业生认为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10.9%毕业生认为能基本适应社会需要。

④学校对教学工作比较重视。35.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54.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比较重视;9.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为一般。

⑤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合理。33.9%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设置合理;64.3%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设置比较合理;但有1.8%的毕业生认为设置不合理。

⑥学校的课程安排较为科学。 39.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课程安排科学;58.7%的毕业生认为课程安排比较科学;另有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课程不科学。

⑦学校的教学管理较严格,对教学质量控制的水平较高。56.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严格,控制水平高;25.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控制水平比较高;另有17.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管理一般。

⑧在“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的工作影响最大”这个问题上,46.6%的毕业生认为是“专业知识”;22.1%认为是“基础理论”;13.3%认为是“基本技能”;12.7%认为是“毕业实习”;5.3%认为是社会实践。

⑨学校的实习安排较为科学。31.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环节安排科学,管理规范;52.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环节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16.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安排基本合理,管理基本规范;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安排不科学,管理差。

10学生对学校的学风和学术文化氛围评价较好。52.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很好,学术文化氛围浓;29.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比较好,学术文化氛围比较浓;18.0%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一般,学术文化氛围一般。

11毕业生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质量总体评价好。35.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效果好;58.4%的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质量效果较好;6.2%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一般。

12学校的教师素质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36.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师德才水平高;58.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德才水平较高;5.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师德才水平一般。

13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37.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很好;49.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较好;1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一般;0.3%的毕业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差。

14我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并得到毕业生的认可。34.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好;58.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较好;6.8%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一般。

15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调查。30.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63.1%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基本满足工作的需要;6.5%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16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40.7%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满意;58.4%的毕业生比较满意;0.9%的毕业生认为不满意。

4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

毕业生十分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此次调查活动中,他们向学校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

4.1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建议学校最好再增加一些综合实验课程和实验课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种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

4.2 课程安排方面:希望增加专业课的学习时间,适当调整一些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安排。

4.3 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希望本专业相关学科都能及时增加一些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内容,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深入;希望能根据社会用人市场的需要,及时增加一些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4 外语学习:希望能适当增加英语的学时。

4.5 教学管理方面:建议更合理地安排实验、实习、见习课,以提高学生实践课堂的学习吸收率。

4.6 学风建设方面:建议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学生对科研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营造更好的校园学风氛围。

4.7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方面:希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及自信、诚信、谦虚的品质。

4.8 在现有基础上,还要更深入探讨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

5 调查总结

学校长期重视教学工作,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成效显著。统计分析339名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比较明确的占87.3%;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能够很好、较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达89.1%;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比较重视的达90.3%;认为毕业实习环节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的达83.5%;认为教师授课质量效果好、较好的占93.8%;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满意、比较满意的达99.1%。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教学工作得到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对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值得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学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整改,以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2

2、每年6月的第二周: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自愿报名,填写审批表,按照自己意愿只能选择两个拟转入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交转出学院审批,批准后将审批表交教务处教务科;

3、每年6月的第三周:学校按学部共同课程安排转专业考试,公布考试成绩,相关学部组织召开相关学科的教授会议,对成绩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并打分,在合格人选中择优选择,按接收能力的上限比例推荐给相关学院;

4、每年6月的第四周:相关学院按照应接收人数和学部教授会议推荐意见确定录取人选,教务处将初步意见向学生公布;

篇3

    参与社区早接触实践课程的同学90%以上意识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最常见的病种;约70%同学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除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如开药、静脉点滴和疾病诊断)、预防接种、健康教育讲座等常规工作外,家庭访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60%以上的学生认为与大医院相比,社区医院具有相对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表2)。

    2学生对社区早接触课程评价和意见

    建议绝大多数同学(约98%)都认为社区早接触课程对他们认识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总学时(18学时)的安排也较为合理(表3)。从课程的设置方面看,尽管3/4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实践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比较合适,但约1/2以上同学认为目前实践课程安排在上午可能需要调整(表3)。从学生反馈的最感兴趣的实践内容上看,尚未开课的学生期待更多的是协助医生接诊、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录入等工作内容,但已完成课程的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兴趣并不大,反而对参与家庭访视赋予较高的兴趣。另外,5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践前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卫生政策法规、健康教育方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

    访谈中,学生提及希望调整实践课程时间段的主要原因有:上午去社区实践,下午还要回校上课,路上花费时间较多,难以保证实习的时间,对下午听课也有影响;另外,社区上午的工作主要以门诊服务为主,下午的工作内容相对更具社区健康中心特色,因此学生希望能对实践课程的时间给予调整,比如:集中在3个整天或者选择下午时段,或者改成暑期小学期形式。此外,学生们也指出目前各个社区中心学生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希望实践课整体安排上有统一的实践大纲,多安排参与一些社区不同于综合医院的实践内容(如家庭访视、健康教育讲座等)。

    3讨论

    以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和发展潜能的优秀医学人才”为目标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专业八年制教育中,拓展学生看待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视野是很重要的,安排“社区早接触”课程是向这个目标努力的尝试。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结构性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已逐步成为我国现在和未来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也需要医学教育从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从培养单纯临床医师转变为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全科医生服务本领的新型医师[1-2]。本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早接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机会。比较已开课和尚未开课学生的问卷可以看到,未上课的学生有1/2以上不知道家庭访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是具有社区健康服务特色的工作内容。完成课程的同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贴近社区居民,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等优势有了更具体的体会,对社区健康中心的一些负面想象(例如,管理不完善、医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等)相对较少。

    通过对社区健康服务的亲身参与,更多的同学观察到老年人群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面临的主要病种,并切实体验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预防、医疗、健康教育和保健为一体的功能,这些都与国家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定位相一致。通过学生对课程评价和意见反馈可以看出:各个社区中心提供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效果参差不齐。这可能是由于每个中心的社区特点和教学资源有差异,各个中心安排带教教师和实践内容,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由社区医生当天的工作安排决定,而课时的限制及固定的授课时间安排更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学校在课程中设计的全部教学内容增加了难度。另外,学校对各个中心的特点和教学潜力尚缺少深入细致的了解。

    总之,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中心的沟通,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教学管理者及带教老师加深对实践课程教学目的理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教学安排等手段,保证完成实践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这对保证课程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实践内容的设置上,让同学有机会更多了解并参与独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的工作内容(如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也可能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如果开课前能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卫生政策法规、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实践课程中得到更丰富的收获。    1社区早接触课程效果

    参与社区早接触实践课程的同学90%以上意识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最常见的病种;约70%同学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除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如开药、静脉点滴和疾病诊断)、预防接种、健康教育讲座等常规工作外,家庭访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60%以上的学生认为与大医院相比,社区医院具有相对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表2)。

    2学生对社区早接触课程评价和意见

    建议绝大多数同学(约98%)都认为社区早接触课程对他们认识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总学时(18学时)的安排也较为合理(表3)。从课程的设置方面看,尽管3/4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实践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比较合适,但约1/2以上同学认为目前实践课程安排在上午可能需要调整(表3)。从学生反馈的最感兴趣的实践内容上看,尚未开课的学生期待更多的是协助医生接诊、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录入等工作内容,但已完成课程的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兴趣并不大,反而对参与家庭访视赋予较高的兴趣。另外,5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践前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卫生政策法规、健康教育方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

    访谈中,学生提及希望调整实践课程时间段的主要原因有:上午去社区实践,下午还要回校上课,路上花费时间较多,难以保证实习的时间,对下午听课也有影响;另外,社区上午的工作主要以门诊服务为主,下午的工作内容相对更具社区健康中心特色,因此学生希望能对实践课程的时间给予调整,比如:集中在3个整天或者选择下午时段,或者改成暑期小学期形式。此外,学生们也指出目前各个社区中心学生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希望实践课整体安排上有统一的实践大纲,多安排参与一些社区不同于综合医院的实践内容(如家庭访视、健康教育讲座等)。

    3讨论

    以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和发展潜能的优秀医学人才”为目标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专业八年制教育中,拓展学生看待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视野是很重要的,安排“社区早接触”课程是向这个目标努力的尝试。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结构性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已逐步成为我国现在和未来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也需要医学教育从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从培养单纯临床医师转变为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全科医生服务本领的新型医师[1-2]。本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早接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机会。比较已开课和尚未开课学生的问卷可以看到,未上课的学生有1/2以上不知道家庭访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是具有社区健康服务特色的工作内容。完成课程的同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贴近社区居民,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等优势有了更具体的体会,对社区健康中心的一些负面想象(例如,管理不完善、医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等)相对较少。

篇4

关键词:

客房服务与管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20

1现状分析

1.1学生动手能力强,但学习兴趣低

高职高专学生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聪明好动、乐于尝试、求新好奇,虽不擅长枯燥的课本知识学习,但对任务的领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表现较为突出。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而目前学生基本上是以课本内容学习为主,方法单一,知识繁琐,理解困难,不符合学情,所以学习兴趣低。

1.2校内实训资源充足,但利用率低

学校建有标准客房实训室,配备有床、床头柜、电话机、电视机、茶几、沙发等客房设施设备和产品。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是河南工院招待所,设置有多套标准间,可直接用于客人接待。但目前校内客房实训室利用有限,学校招待所也暂时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平台。

1.3课程安排学期滞后于企业实习时间

目前该课程被安排在第三学期,根据学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二学期出去到企业实习,在还没有完全接触和学习客房知识情况下,学生就会部分进入客房部工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企业则培训成本更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再开始学《客房服务与管理》,兴趣和新鲜感明显下降,而且学生会认为学校学习没有用,只能在实践中锻炼掌握知识,从而对学校教学产生怀疑。

1.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片面

目前该课程以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的比例进行考核,平时成绩依据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依据“一卷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侧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而大大忽略实践技能考核。表现的结果是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临时抱佛脚、考试成绩却不高,这就有违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内容

2.1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酒店客房部岗位设置包括管理层的部门经理、主管、领班,服务操作层的服务员。管理层注重客房产品设计、服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安全管理知识,基层服务员注重客房清洁保养、对客服务、公共区域清洁保养、洗衣房服务、布草房服务知识。根据学生从基层服务向中高层管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酒店客房岗位设置,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应依托教学内容,将传统讲授法改进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相结合,详略有当,重点突出。教学手段应综合多媒体展示、信息化资源设计、客房实训室演练和工院招待所岗位锻炼。另外,将任务完成情况好的学生表现,录制成微课作为教学资料。

2.2教学模式

把教室搬到客房实训室和工院招待所,通过现代设备将理论和实操过程有机结合。教师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学生在学校就可掌握客房服务技能,满足酒店企业用人需求。另外,学生到校外酒店实习时,在老员工指导下掌握更新的岗位知识,迅速进入角色,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在岗位上巩固理论知识。

2.3校内实训资源建设

一方面,完善客房实训室。根据客房睡眠区、盥洗区、办公区、起居区和储存区设计,补充相应设备设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室反复训练和操作。同时为了实现理论授课和实操演练一体化,在实训室中增加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听、看、做。举办的客房服务技能竞赛也在此进行。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工院招待所的客房资源,给学生提供锻炼平台。根据工院招待所入住情况,淡季时利用空余客房实操演练,旺季时让学生作为志愿者提供客房清洁和接待服务。

2.4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应综合平时课堂表现及参与态度、实践技能操作、理论知识、职业素养,编写《客房服务与管理考核方案》,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学生必须同时通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才能获得学分。考核从注重结果向过程转变,从考核教材转变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技能操作,从笔试拓宽到协作组、团队小组整体考核,从单一教师考核转变到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考核;从单一教室考试转变到教室、实训室和酒店客房。

3实施建议

按照“一二三四”步骤实施。

3.1成立项目小组

具体内容包括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确定成员,明确岗位职责,制定会议制度。

3.2开展调研活动

开展两项调研活动:一项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调查,设计《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认知与意愿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及希望通过学习获取的意愿;一项是对学校相关部门领导、酒店专业专兼职教师、学校督导和酒店从业人员调查,了解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想法。

3.3分配三大任务

三大任务包括:一是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方案、技能竞赛方案的完善制定,这主要由酒店专业教师承担;二是客房实训室完善;三是工院招待所洽谈合作。

3.4组织四方评估

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应收集四方的评估和反馈意见,包括最直接受益者学生、教学的监督者―督导组、专职教师以及校企合作酒店。

参考文献

[1]谢丽梅.理实一体化的《酒店客房实务》课程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4):59.

[2]殷艳苓.“教、学、做”教学模式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3,(09):240.

[3]赵晶,肖萍.《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8):24-26.

[4]周雪,王飞.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职教育,2013,(1):142.

篇5

【关键词】培训;年度计划;课程

企业培训的年度计划会受到企业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讲师对教材的直接控制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不同企业之间的培训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企业做年度培训的调查表的内容时,应该尽可能的详细,通过对需求课程的一系列的列举,通过对培训主体、培训体例、课时安排、教学大纲等一系列的列举来详尽的阐明培训调查表的内容和形式。调查表应尽可能的去除形式的特点,由被调查的对象提出各自的观点汇总到培训中心,经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上报企业总部负责人,这个比较简单的流程看似非常容易,但目前需要做的是细致的工作,要到位,在繁琐的调查表内容的项目中提炼出真正能使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向。

一、岗位技能差距和重点的技能培训项目

在确定培训方式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与企业基层人员进行广泛的沟通,认识到员工的需求和他们对课程的建议,认识到课程对于员工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当然,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对于职业规划比较明朗的员工来说,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会大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得来的数据,要展开一系列的工作步骤:

第一: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是基础性工作的第一步,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体现了员工的素质差距以及他们对于业务水平的掌握程度和他们下一步对于职业业务目标的高低,都体现在原始数据上,需要培训规划作出比较明确的答复,以满足最普通员工的培训需求,达到未来良好的培训目的。

第二:制定培训解决方案,要明确所有的培训项目,对现有的培训模式和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彻底分析其中的不足,从师资、后勤保障、课程安排、入手、资金等方面入手分析是否到位,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因素进行调节,后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方案。

第三:培训计划的初步拟定,一份较好的培训报告的,需要得到广大的员工的支持,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同,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分析报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达到较为良好的期望目标。应及时与各个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对于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

二、制订课程需求单和预算清单

课程的需求是根据员工的具体要求来实施,这个实施的中心是员工,被培训的人员支配着整个培训课程清单的列举,甚至有极少数的员工会有单独的课程的安排,这涵盖了一些个性化的培训课程的安排,或者根据员工不同素质要求,针对员工学历文化水平不同的分类课程,清单应该是既实际,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又能极大的发挥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在培训预算方面,尽量做到精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生一些情况,导致了实际培训需求超出了年度预算,这就需要启动预备案,在做一个预算的同时,做好一个备案,对于某些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调剂,要进行科学的部署,以较少实际教学遇到的困难。管理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学中心的任务完成。

在课程安排上,要积极探讨适合的路子,要研究社会上一些培训项目开展的情况,研究相同企业之间的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通过社会资源的研究调研,积极发挥本企业的优势,达到理想的课程安排和精简的预算建立。

三、建立培训课程目录, 制定课程开发计划

培训需求的安排为了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打下了基础,在实际培训课程的安排上遵循着统一师资、统一调配、统一进度的要求。将常规课程与随机调配课程区分开来,在课程安排上要适当照顾女员工的假期等问题,要适当考虑不同员工的掌握情况。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对于课程的开发和目录安排要适当考虑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对整个的课程的管理要保证课程的连续性的原则,在每一个可行性方案的具体实施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跟踪服务,从侧面系统的分析课程的可行性,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系统。

实际教学中,一线的教师会体会到更多的案例,在员工出现的实际性的问题上,教师要结合理论与员工分享教学成果,切合实际,将使得教学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使得员工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尽快的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教学上,要安排尽可能多的实际参观、实际操作的课程,以满足学院对于实际操作的迫切需要。使课程变得生动,脱离了空泛的讲授式教学的普通模式。

四、加强年度培训计划制订过程管理

首先,要确定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通过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之间互相协调,使得培训课程顺利进行。这其中包括了培训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各个分支机构的协同。这使得年度培训计划能够明确的提出并得以真正的实施。

同时,在培训过程进行随时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召开动员会议,培训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工具,在现场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实时的教学管理,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得以确认。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执行力的不同,他们之间的意见的不同和实际操作中的人员的变动等等问题的出现,将使得计划的实施出现较大的波动,给正在实施的教学计划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需要企业各个管理部门有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和随机事件方面有积极的预备,为完成年度计划提供最有力的保障。这个过程的管理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实际操作的具体实施,一步步以培训的顺序作为参考对象,从中实施对整个课程的实施的管理。讲究科学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创新性的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在培训课程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1]唐立新.员工培训体系的有效性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12) .

篇6

1.“专门小组+专业标准”,征集和遴选家长课程

重庆一中专门成立了由七位教师组成的家长课程工作小组,进行课程实施方案的专项探索。我们首先以问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和需求进行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家长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开展形式提出建议。在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家长课程工作小组制定‘家长课程征集书”,面向所有学生家集课程资源。征集书除了详尽阐述开设家长课程的原因、目的和意义之外,还附上授课意向表,供各位家长申报课程。家长对此反应热烈,在第一次征集中,就有500多位家长发来了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内容涵盖学生素养培养的方方面面。

对收集上来的家长课程,工作小组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以‘新颖、趣味、专业、实践”为标准进行筛选。新颖,即课程内容应区e于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力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趣味,即内容活泼生动,能调动起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即授课家长应是所教授内容涉及领域的研究专家或从业人士,并且自身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实践,即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性,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基于以上标准,工作小组从500个课程设计中筛选出22个精品“家长课程”,作为第一期家长课程的首批示范课程,剩余的则留存备用。

2.“学生助教团+专业教师”,对课程进行审核与指导

为了让授课家长更好地了解重庆一中学生的学情以及校园软硬件设施,也便于家长在备课过程中及时与学校沟通,工作小组召集授课家长的子女,成立了“家长课程助教团”。助教团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一是向家长提供学校的教学情况,为其答疑解惑:二是成为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地联络双方:三是与家长一起备课,并结合自身观感,对家长授课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修改意见,以使课程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比如:工作小组为“家长课程助教团”布置了“备一节课,听一节课,改一节课”的“三课”作业,即帮助家长备一节课,听家长上一节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帮助家长修改课件以更好地适应学情。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家长完成备课任务,也是一次亲密的亲子互动,更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锻炼。

除了通过学生从受众角度给予授课家长以必要的建议外,工作小组另为每一位授课家长配备了一名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会严格审核授课家长的教案和课件,并以教学专业人员的身份给家长提供专业的课程审核修改意见以及教师授课的技能技巧,随时帮助家长解决在课程修改以及授课技术上的难点和困惑。同时,各授课家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也要参与到此过程中来,配合工作小组的专职教师处理好动员家长、联系家长等事宜,这也加强了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与联系。整个备课过程历时接近一个月,每位家长的课程方案基本上均修改了六次以上。

3.“网上选课+走班上课”,精准对接学生兴趣与家长课程

结合年级课程安排,家长课程的上课时间定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每门家长课程需要两个课时。家长可根据各自情况自行选择其中一个时间段来校上课。家长课程工作小组收集家长的生活照片、职业、课程内容等基本信息,制成图文展板,供校内外海报宣传之用:同时形成简易版的课程名称和汇总表格,印发给全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作为其选课时的参考。在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家长课程了解之后,班主任和信息课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的方式选择自己心仪的“家长课程”。由于教室容量的限制,每门家长课程的学生选课名额不能超过60个,满额后将无法再选。未选上课程的学生,在征求其个人意愿后,可调配至其他未满额的课程中。

选课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走班上课。工作小组为每个授课班级配备教学监管教师,对新形成的班级进行临时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家长上课时,家长的孩子作为学生助教随行,为家长做好教学前的电教设备调试以及教学用具的准备。此外,备课环节中负责审核与指导课程的专职教师,也将巡视和监测课堂教学情况,以保障课程的正常进行,并在课后提出反馈意见,参与家长课程评价,为下一次授课做好相应的准备。

篇7

台北市的一份调查搜罗了老师们最常遇到的与家长的交手难题,希望资深教师的解答能帮助老师找到沟通的“最佳解”。

疑问:有家长抱怨功课太多,有的觉得太少;有人觉得考试太频繁,有人觉得考试过少、练习不够,我该怎么处理?

解答:这样的抱怨反而是个好机会,让家长知道老师的教育理念。你可以向家长说明,为什么派这些功课?这些考试的用意何在?说明在这个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孩子需要的学习是什么?

另外,中学分科教学和小学包班制有很大的不同,导师无法统整各科考试及作业,使得刚入学的新生家长及学生感到不适应。每科老师指派的作业及考试可能两三天后才要验收,孩子思考学习的时间逐渐从“天”转为“周”。这个新的学习阶段正是孩子要学习规划时间的时候。老师应将中学学习方式的差异告诉孩子及家长,请家长协助孩子规划时间,适应中学生活。

在这些“原则”下,有经验的老师应容许依学生的个别差异,调整作业数量及评量次数。当家长反映作业太多或太少,私下请家长自行斟酌孩子适合的作业量,并签名负责即可。

疑问:班上有过动与疑似情绪障碍的孩子,家长不愿意带去鉴定,我花很多时间在这两个孩子身上,其他家长对他们也产生反感,甚至扬言转学,怎么办?

解答:与家长沟通前,先做孩子具体的观察记录,记下孩子何时发生什么事,例如分心、冲动等。如果你担心误判,就邀请具特教或辅导专业的老师入班观察。

和家长沟通时以“他上课常常离开座位,拿同学东西。我已经帮他调整位置,也提醒他上课要专心”这种具体、没有价值判断的陈述,表达孩子的状况及你的努力,问问家长,孩子是否在家也如此。要先排除跨情境的差异,因为有时是因为课程安排不当造成的,并非孩子本身的问题。

建议孩子就医时,让家长知道你并没有要标签孩子,只是希望透过不同的方式协助他们。就像孩子一直咳嗽,我们也会带他去看医生,了解是生病,还是环境过敏,找到原因才有可能帮助他改善。

至于班上其他孩子和家长,可以用“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制造那个孩子不在的机会,用故事的隐喻说明他的状况,“上帝在制造他的时候少了一样东西,他不是故意要捣乱,他是因为缺少那东西,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并教导孩子如何和他相处。所以,当所有人都得午睡他却不用时,学生就能够体谅;当他因为无法专心,开始拿笔敲桌子时,学生知道对他最大的帮忙就是不理会这动作。

在家长会时可以跟所有家长说,孩子年幼时遇到的事,可能长大也会遇到,他必须学会和各式各样的人相处。班上孩子能够在这么小的时候遇到这么不一样的同学,是一种福气。如果当事人家长同意,老师也可以当引子,将他介绍给其他家长认识,让全班家长的资源一起帮助那个家庭。

疑问:家长上课时喜欢站在教室后面,课后还会指导我的教学,甚至想要帮我上课,如何处理?

解答:当家长提出进教室观看教学的要求,老师要能敏感分辨,家长不放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

在开学初的座谈会上老师可以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展现教育专业。学期间,每个月也可以写一两封信给全班家长,说明这段时间教学的主轴、孩子值得赞赏及仍需改进之处、需要家长协助的部分。

如果家长还是不放心,找个时间和家长谈一谈,了解他的担心与建议,跟他分析你的想法、你的教学、秩序管理、荣誉制度等,每个做法背后都攸关你的教育专业考虑。也让家长知道,有任何不放心或有任何建议时不需要特别到班上看教学,可以透过电话、书信或面谈,你都会尽力给予答复并调整不足之处。

少数家长则是不放心孩子上课的情形。你可以先向家长说明自己对孩子的观察,若有需要,可以开放一两节课,等他观察完后再讨论帮助这个孩子。

有些时候,家长只是热心,希望可以协助班级事物,也和全班同学们有机会相处。这些家长会是班级经营上很好的助力,让家长知道他可以帮忙什么,并表达你的感谢之意。

疑问:我有些课会让孩子分组讨论,但是家长说我上课总是闹哄哄,我该怎么解释?

解答:在开学初就向家长说明,分组讨论教学能够带来许多传统教学不可得的好处,包括合作学习、沟通、表达、倾听、包容接纳等。

也让家长清楚分组的实施方法。例如每组几个人?讨论时做什么?分组是基于什么考虑(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多久换一次组别?并说明,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像传统教学这样安静。

但是分组讨论真的要达到上述成效,关乎老师的带领功力,这决定了老师是否有办法引导学生上一堂好的讨论课,并建立孩子讨论的常规。

老师要让孩子清楚的游戏规则。包括:

讨论前指导。分组不是为了竞争,是为了学习,每组都要互相尊重。讨论时声音要放低,发表的时候要接纳不同意见。

课程中主持。设定讨论、发表及聆听接纳的时间及应有的态度。

讨论后回馈。让孩子知道,最好的讨论,是每个人都愿意发表意见、倾听接纳不同意见。你很高兴他们做到了。

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检核与改进机制。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填学习单和回馈表,藉以了解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有没有学习?学到什么?秩序会不会太吵闹以至于影响学习?再依学生回馈的情况调整教学,或是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

当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检核机制清楚,也会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自信。这自信会使你面对家长的无理指责时,可以从容说明;就算家长说的是实话,教学的确不够好,也能有勇气坦然面对与改进。

疑问:家长动不动就告状到校长室和教育局,我真的很不舒服,怎么办?

解答:归纳有经验老师的建议,有四个方式,可以降低老师被告状的机率:

1.带新班级之初就向家长说明,我们都是孩子教育的合伙人。希望家长对教育方法有意见时请直接向老师反映,老师会调整修正。并举例说明,曾有家长告状到教育局,绕了一圈还是回到老师这边处理,但是过程费时费力,也伤了老师的心,最后伤害的还是孩子。

2.提供多元的沟通管道。如果你连电话都不给,家长无处反映,当然直接找上行政主管。

3.倾听家长需求。多数被直接告状到教育局的老师,家长几乎都不是第一次反映意见,通常是因为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才另寻它径。

4.孩子发生任何事情,主动并立即处理,最好在孩子回家前电话告知处理状况。这样能避免孩子为规避责任的一面之词,让家长心疼委屈,直接偷偷打电话告到教育局。

就算你做了所有预防,还是可能运气不好的被告状。如果告状内容属实,就真诚面对自己做得不好的部分,诚心道歉,并寻求解决之道。如果那只是诬告,你又找不到对象说明,建议老师做两件事:

1.在课堂对学生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做。

篇8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城市中学进行走访调查,与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情况相结合,将其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情况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整个中学阶段体育课时非常少甚至有的中学在课程表上安排了体育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其他科目所占用,学生长时间无法进行户外体育活动,身体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大多数安排体育课程的学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男女混合教学,无法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化的身体素质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最终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良。

(二)中学领导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高考压力如影随形,很多中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学生的文化课高度重视,忽视了体育课程等其他艺术科目,教师和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备战高考之中,忽视了体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学校在其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过于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需要方面去进行考量,多数采用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

二、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定义

所谓的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制定的差别性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能够彻底摒弃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弊端,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他们的体育学习热情。

(二)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意义

中学阶段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来自老师、家长的压力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有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进而患上心理疾病,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体育课程作为放松学生身心、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合作意识都有很好的帮助。中学体育分类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

通过对现阶段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分类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将其模式的应用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内容中应用分类教学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进而模仿的形式,教学内容过于死板、陈旧,现代化的分类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了这种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观念,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在北师大版“运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制作教学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刻记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在教学形式中应用分类教学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分类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不同成员的分组教学,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技精神,帮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在课程安排中应用分类教学

篇9

关键词 排球 现状调查 调查研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身体素质状况是国家兴衰的标志。少年强则国强。学校体育是完成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广泛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增强中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中国排球协会在排球运动发展规划中制定的目标是:大力发展以青少年和学校为重点的群众性排球运动,全面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排球技术水平。诸多学者在前期已经对中学生排球运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县城偏僻的郸城县来说,中学体育教学受地方经济和学校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其部分中学开展排球运动不是很理想,很多方面还处于不完善阶段。所以笔者对郸城县的几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用以了解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锻炼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不足,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本研究以期为郸城县政府部门和相关学校提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促使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打造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郸城县实验中学、光明中学、京华中学、第三实验中学共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郸城县四所中学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10多篇有关排球运动发展与调查等方面的文章。阅读体育专业书籍,为本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材料支撑。

1.2.2调查问卷法

随机选取了郸城县的实验中学、光明中学、京华中学、第三实验中学共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4%。

1.2.3访谈法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向郸城县初中学校的体育老师及有关领导了解学校排球运动开展现状。

1.2.4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EXCEL2003百分数统计。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的程度及对排球课程安排认识的调查

学生参与排球的程度一定条件下反映了学生对排球活动的认知程度,对排球活动的热爱程度以及学校排球课程教学情况。对排球课程安排的认识调查可以反映学生对排球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由调查表可以看出,在366名被郸城县初中学生中有245人参与排球活动,有121人不参与排球活动,说明郸城县初中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排球的。在学校排球课时的安排上,认为太少需要增加的有244人,说明郸城县初中体育课程排球项目的课时安排不足,可能有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排球运动的开展。

2.2郸城县初中学生性别及年级结构情况调查

男女生在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时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活动量较大,竞争性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深受男生青睐;女生则侧重于选择身体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健身娱乐性质的项目。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时间观念不同参与排球活动也会不同。

2.2.1 郸城县初中学生性别比例的分析

在245名参与排球活动的被调查者中男生有172人,女生有73人,男生的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女生参与排球活动少很大程度上由于青春期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认为对抗性活动有损“淑女”和“文雅”的形象,大运动量活动后形成的肌肉坚实而不美观等原因,大部分女生还是追求“以瘦为美”,追求所谓的“骨感”。

2.2.2郸城县年级分布比例的分析

调查显示,在年级分布调查中7年级人数较少,由于刚步入中学生活,在排球技术的掌握程度上有局限,及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具备情况不了解。9年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最少,是因为9年级的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上,仅有的每周2节体育课及大部分的课外活动时间用来练习体育加试的项目: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跑等必考项目,对于排球技术则无人问津。8年级的学生处于中间阶段,各方面的情况相对较好。加之这个年级的学生正值学业压力不大,因此,可以很好地开展排球技术教学。

2.3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次数和时间的调查

2.3.1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次数的调查

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次数不仅仅反映了学生对排球的喜爱程度,也反映了学校课程安排情况,适宜的活动参与不仅可以增进学生技战能,培养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兴趣,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调查可知,郸城县初中学生(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14页)参与排球活动每周3次的占调查人数的16.6%;每周2次的占调查人数的55.8%;每周1次的占调查人数的19.3%。结合调查显示,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体育课,还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参与排球活动。可见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时间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2.3.2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时间的调查

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时间,反映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健身、健心的机率。这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参加排球活动达到增强体魄,增进健康的目的。调查可知,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时间30分钟以下的最多,占总人数的47.4%。其次是30-60分钟时间段的占总人数的35%。60-90分钟、90分钟以上以及时间不确定的分别占总人数的3.4%、3.4%、6.8%。说明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时间偏少。郸城县初中学生锻炼集中在体育课上,课外活动时间参与排球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1.2%。访谈中得知,郸城县中学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渠道不够多,课余文体活动不够丰富。学校应注重学生体育课以外活动项目和活动时间的规划,列入课程表,并认真执行。

2.4郸城县初中学生排球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师资配备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场地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的必要物质条件,也是检验一所学校规范程度的因素之一。本文对郸城县初中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可知,郸城县初中学生在参与排球活动的过程中,有排球专业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占45.2%,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技术教学48.8%,学生能完成排球基本技术教学目标要求的54.5%,学生中参加过校级以上排球比赛的仅占9.69%。可见,郸城县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能进行排球基本技术教学的不到一半,学校组织的排球教学比赛太少,学生缺乏临场排球比赛的经验,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郸城县初中学生侧重于考试项目的参与。对排球技术的学习比较被动。

(2)郸城县初中学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时间较短,每次30分钟以下的比例较高,学生参与次数少,每周2节的体育课是学生参与排球活动的主要时间。课外时间学生参与排球活动不乐观。

(3)郸城县初中学校专职排球教师少,不能进行较系统的排球技术和战术教学,排球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另外,学校排球场地器材不足。

(4)上级部门及学校组织排球比赛少,学生缺乏比赛经验,参与排球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2建议

篇10

一、会计专业独立实践课程基本情况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从教学效果来看,独立实践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无论是手工记账还是借助计算机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认真操作。独立实践课程一般集中进行,每学期初的前4周和学期末的后4周是独立实践课程最集中的时段,每门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1-2周的课程设计集中学习,在此期间,一般避免安排其他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专攻一门课程设计。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定目标和任务,要求在课程结束时完成预定的任务。很多学生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或者能够比其他同学提前完成任务,非常勤奋刻苦、废寝忘食,他们完成任务后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二)案例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 通过接触实际案例和实习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理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比较抽象、枯燥,实务资料也非常有限,加之现在与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缩短,学生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匆匆忙忙、似懂非懂,缺乏对课程内容清晰和具体的认识与把握。通过课程设计,面对实际案例和资料,曾经模糊的内容变得清晰,抽象的理论也成为具体实际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得到了强化。如初级会计学中的凭证、账簿、报表,理论课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只局限于一些浅显的概念、分类等方面的认识,但在课程设计中,面对真实的凭证和账页进行填写时,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很快就一一得到了印证。

(三)师生交流顺畅,教学氛围融洽 课程设计时,教师和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随时回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多,教学氛围热烈而融洽。由于课程设计中是以学生做为主,教师只起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因此,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自己动手,遇到困难或发现问题时能够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教师也有时间和精力解答每一个同学提出来的问题。另外,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与理论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不同,课程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会计专业独立实践课程教学的不足

(一)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的困惑 按照教学安排,一般是先上理论课程,学完理论课程以后,就安排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但课程设计的安排时点总是有些不妥,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由于大部分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初的前4周或者学期末的后4周,相比较而言,能排在学期初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态度和效果都相对较好一些;而若安排在期末,则与后几周的考试周重叠,导致学生总是一边复习其他课程,一边参加课程设计,遇到考试时间和课程设计时间冲突时,就得无条件给考试让路。因此,若将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学生一般会比较焦虑和浮躁,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使学习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但从理论课程和独立实践课程的安排来看,本学期上完理论课程,接着就进行独立实践课程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由于刚刚学完理论课程,学生对内容的记忆比较清晰,通过实践课程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得到很好的衔接和锻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相比之下,安排在学期初的课程设计往往都是针对上学期所学过的理论课程,经过一个假期的间隔,很多学生对前面学过的课程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从而影响课程设计的效果。然而,独立实践课程时间的安排不可能仅从学生和学科角度出发,更多的会牵扯到其他课程安排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情况。即便仅从教学安排来说,由于独立实践课程较多,必须采取期初、期末都排课,才能满足目前所有的独立实践课程安排,因此,上述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独立实践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流于形式,成绩评定标准不具有客观性 课程设计一般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出勤;平常课堂表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最后完成提交的作业;答辩;实践报告等。成绩评定过程中综合考虑以上各部分内容,采取五级评分制,按照一定的比例最后确定综合评定成绩。在这一过程中,诸如学习态度、提问以及答辩等方面,很难有精准的计量标准,在成绩评定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所以,即使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以及不同学生之间,可能都会存在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上的偏差。因此,如何能够使考核方式更合理,评价标准更客观,尽可能减少教师主观因素的干扰,成为目前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难题。

(三)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存在抄袭现象 目前本科教学中最大的困扰就是少数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有抄袭现象。这不仅存在于理论课程中,而且在实践课程中更严重。理论课程中,只要是限定时间上交的作业,总有部分学生因为不会做或不愿意自己动手做,而参照别人的作业,有时候甚至一个班级中出现一种或仅仅两三种统一标准答案。对此,老师都煞费苦心想对策、讲道理,包括承诺学生不分等级、不打成绩,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对于全程只有一个大作业的实践课程来说,相同的资料,集中而有限的时间,大量而琐碎的计算和业务处理,都成为课程设计中先天不足的诱因,导致总有一些学生借鉴和模仿别人的作业,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这种现象更明显。

(四)教师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个体差异,影响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目前大部分独立实践课程都要借助于计算机和各种财务软件,而负责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都是本系的专职教师,不同教师由于日常理论课程教学的分工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组,包括会计学、审计学、税法、成本与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不同课程组的教师对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和储备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除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讲教师外,其他课程的教师都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的熟悉程度很有限,而面对大量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时候会感到力不存心。同样,对于各课程组的教师而言,面对非本课程组的一些细节问题同样会感到底气不足。如作为主讲会计学的教师,当遇到税法方面的一些具体规定时,总是担心会出错。由于实践课程往往是一个年级几个班同时开课,但以行政班级单独指派教师,所以在安排教师时,在本门课程的教师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安排其他课程组教师补充进来,这种教师本身学科和个人知识储备、计算机技能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到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会计专业独立实践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一)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独立实践课程,协调好其他课程考试安排 理论上说,独立实践课程应该是在理论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种实际练兵行为,只能是同时进行或者在理论课程结束以后进行,所以,在学期末安排本学期理论课程对应的独立实践课程应该是其中优选方案,但只有在最大程度地降低期末考试或其他课程对课程设计的干扰后,这种优势才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安排、考试安排过程中要组织有实践课程教师参加的专业论证,全盘考虑,拿出最佳解决方案。教务部门在安排全校必修课考试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针对部分课程进行试点,改集中安排的实践课程为分散进行,这样既能够缓解机房期初期末的资源压力,也能够避开期末考试的干扰,但具体设计进度必须注意要与理论课程对接,分散学习的效果如何也有待实践来验证。另外,可以考虑错峰排课的思路,并不一定所有课程都是从开学到放假这样的长学期课程,可以试行课程短学期集中安排,比如8-10周为一个理论教学周期,然后安排实践课程教学。

(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独立实践课程的考核与成绩评价体系 建议以各课程组为单位,组织对独立实践课程的研讨和开发,通过调研和论证,积极改进考核方式,建立和完善成绩评价标准,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考核方式,要重点关注其实际效果,好的考核方式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规范的、可操作性强、量化程度高的成绩评价标准,如,借助于单机版的财务软件,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既定的任务,不仅避免了学生抄袭,而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意识 会计这一行业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为社会科学的会计学科,对现存法规有着高度的依存性,只要相关法规修订或改变,会计处理就要随之发生变化,对新知识新内容的不断学习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常态,要想成为一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职业能力。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种专业学习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的学习能力)应万变(的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学生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改变,认清学习目标,才能摆脱那种只求分数、只顾眼前的短视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作弊行为。另外,应积极探索借助计算机或网络系统约束学生的抄袭行为,如实名认证、单机版财务软件的使用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学生的作弊行为。

(四)加大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培养跨学科的多面手 目前,课程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课教师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不熟练,集中表现在一些比较难的教学软件应用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会计教师而言,会计软件的应用是会计独立实践课程中最大的障碍,急需采取一些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大教师的业务培训。包括计算机培训、各种财务软件、教学软件、办公软件等的培训,建议以学院为单位,定期举办计算机和软件培训班,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操作技术。(2)实施课程轮换制度。建议在教师个人能力所及的情况下,进行课程轮换,鼓励教师开设新课程,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多元化的专业教师人才,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如,鼓励专业课教师担任会计信息系统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3)办公室中专门安排容量大的电脑并安装常用的财务软件,以备教师平常学习和使用。(4)编制统一的课程设计教学指导书。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程式化的问题,如由于学生操作不当会出现一些计算机问题、系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有专业的解决办法。因此,建议在每次课程设计过程中都编写统一的教学指导书,将常见问题及其对应解决办法列举出来,这有助于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2JGYB2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项目“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编号:50280235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