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产品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产品税收政策

篇1

为应对国内经济衰退,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涉及资金7890亿美元,其中35%用于减税。

该方案中主要的减税措施包括:刺激消费方面,在2009和2010税收年度,给予每个美国中低收入居民纳税人每年不超过500美元(每个家庭不超过1000美元)的薪酬税收抵免;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子女税收抵免放宽规定期限内首次购房税收抵免的条件。促进投资方面,对企业2009年新购置资产的税收给予特别扣除;企业在2008年和2009年发生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前结转5年。为稳定就业,在2009年和2010年,对新招聘越战老兵和16岁-24岁无业青年的企业给予就业税收优惠。

日本:降低部分企业所得税率

日本政府通过两次修订2008年度预算和编制2009年度预算,出台了约87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用于减税的约12万亿日元。

为刺激消费,对购买于2009-2013年人住的房屋,购房人将获得10年内最高500万日元(购买普通房屋)或600万日元(购买高档房屋)住房贷款的税收减免优惠。

为促进投资,该国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对年度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自2009年2月1日起,重新实行对中小企业的亏损退税政策。停征土地转让的特殊附加费用,此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有效。转让土地所有权时缴纳的登记税,分别减按1%和0.8%税率征收的优惠政策延长至2011年3月31日。个人在股票交易中获得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所得享受10%优惠税率的政策延长至2011年。

英国:推迟提高税率计划

为刺激消费,英国政府临时降低增值税标准税率,从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增值税标准税率从17.5%临时降至15%;根据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标准相应提高,由2008-2009年度的每人6035英镑提高到2009-2010年度的6475英镑。

为促进投资,公司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4月1日起从30%降为28%,该国推迟提高对小公司适用优惠税率的计划,将期限延长至2010年4月1日。延长公司亏损向前结转的期限,对公司2008-2009年度产生的经营亏损允许向前结转3年,但结转额最多不超过50000英镑。为防止集团公司总部迁至低税国,计划在《2009年财政法案》中规定,对公司的境外股息免征公司所得税。此外,对酒税、烟税、燃油税和民航乘客税,提高了消费税征税标准,以增加税收收入。

德国:提高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2009年1月13日,德国政府宣布第二个约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并于1月27日以补充预算案的方式获议会通过。

涉及的主要税收政策包括:2009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170欧元并调整税率表,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由15%降为14%;从2009年7月1日起降低医疗保障税(缴款)税率;给予一次性子女补贴每人100欧元;针对2009年购置或生产的固定资产,实行25%的余额递减折旧,并提高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

俄罗斯:减轻企业税负

2008qq 2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减轻企业税负以应对经济危机,2009年减税总额约为5500亿卢布,相当于俄罗斯GDP的1%。

在促进投资方面:将企业所得税税率调低4个百分点,从24%降至20%(小企业适用税率从15%降至5%);提高用于现代化改造、重组、设备维修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在购置当年的扣除比例,由10%提高至30%;截至2009年底,取消公司所付银行贷款利息的税前扣除上限;为帮助石油企业渡过危机,石油的矿产税起征点从每桶9美元上调至15美元,对一些重要石油产区的开发实行税收减免。

巴西:优惠政策振兴汽车工业

为减缓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市场需求,巴西政府宣布实施联邦税收减免政策,减免金额预计达84亿雷亚尔(约36亿美元),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金融操作税和汽车工业产品税。

为刺激消费,对个人所得税提高了适用各档税率的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个人消费金融操作税税率从3%降至1.5%,有效期限视情况另定。为促进投资,优惠税收政策主要涉及汽车工业产品税。汽车企业享受工业产品税减免政策,排气量不超过1000毫升的微型轿车(酒精或酒精燃料)免征工业产品税(原来为7%);排气量在1000毫升到2000毫升之间的汽油燃料汽车,其适用的税率从13%降至6.5%,混合燃料或酒精燃料的汽车适用的税率从11%降至5.5%1排气量超过2000毫升的汽车,税率不变。

韩国:加速所得税扣除计划

该国在2008年提出降低公司税税率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减税计划。在刺激消费方面:到2010年,所有税收区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都将下调,从目前的8%-35%,下调至6%-33%。收入扣除额度将提升到100万韩元~150万韩元。遗产和赠与税税率将会降低,从目前的10%-50%降至6%-33%。

在促进投资方面:公司所得税扣除计划将进行加速,从5年计划变为3年计划,从目前的13%提高到25%:中小型企业的税基从1亿韩元提高到2亿韩元;资本利得税的纳税门槛将从6亿韩元提高到9亿韩元。

印度:鼓励出口

篇2

大凡有幸踏出国门、来到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无不惊叹于美国各大超市、商场充斥着的中国产品之丰富,铺天盖地的“中国制造”,从服装、纺织品、玩具、礼品到各式家用电器,还有最新款式的电脑、iPhone、iPpad等,应有尽有。而更令中国人惊叹的还有这些原本产于中国的“中国制造”,价格之低廉,甚至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而有些产品价差之大,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根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2010年年终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透露,2010年中国赴美的人数大概在100万,平均每人退税购买的商品就在7000美元以上,就是70亿元,仅仅在美国,中国游客购买高档商品就要消费46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游客自海外疯狂购物,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外物价差距,从2010年8月开始海关对进境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开征进口关税。

那么是什么导致本是同根生的“中国制造”中美两国间的巨大差距呢?

倾斜的政府税收政策

中国政府专为出口商品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先天性地制造了“中国制造”在中美两国间的价格差异。

中国对美贸易非常庞大,每年达数千亿美元的规模,2008年按照美方统计达3377.72亿美元,但中国输美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品、玩具、日常生活用品及家具等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作为低端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是一个重要条件。为了推动出口贸易,加强产品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政策不断调整,退税力度不断加大,大大刺激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贸易,同时这一政策也直接导致在美国出售的“MadeIn China”总是价格较低,而且要比中国国内售价便宜。

出口退税是国家或地区对已经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把在出口前在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者消费税等间接税的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该项制度是政府鼓励出口的一种手段,通过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跨国物品流动重复征税,提高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出口。

1985年,中国将工商税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特别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在商品流通环节普遍课征增值税,选择性课征消费税的税收制度。与此相适应,出口商品则应退增值税和消费税。1994年的税制改革,最具有政策含义的是,规定了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即货物在出口时的整体税负为零,实行“应退尽退”的中性原则。所以,1994年后,中国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政策: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为17%和13%;对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为6%。据此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6.13%。从后来的中国出口贸易实践看,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应退尽退”政策的出台,给中国出口商以较大的议价空间,较内销产品,可以降价达16.13%,甚至更多,以扩大出口。老外也深知中国这一出口补贴政策,以此压中国企业降价出售,而扣除了出口退税的产品成本价,就成为一些企业的出口报价的底价。一些外贸企业也专吃“退税饭”,其主要利润来源,就是政府每年的退税款。

“中国制造”退税后在进入美国海关时,美国政府还要征收关税。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也是WTO成员国,当前WTO成员国的平均关税率为6%,但美国的进口关税一般为2%。

此外,在美国,商场或超市出售的商品其标价是不含税的,在付款时,收银员要加收政府课征的销售税,这一点与中国不同。销售税率,各州不同,从0~10%不等。纽约的销售税率为8%,犹他州为6.75%左右,有些州的税率更低,而且是累退的。

美国的关税加上销售税仍低于中国的出口退税额力度,因此在美国的“中国制造”价格低于中国就是很自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的直接财政补贴,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年均超过25%的高速增长,让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享受到“中国制造”的实惠,却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由于出口退税超出了中央财政的承受能力,1995年开始出现了欠退税现象,2003年全国出口退税欠款超出2000亿元人民币。为了减低出口退税对中央财政的巨大压力,政府也想降低出口退税率或取消出口退税,但退税率的下调幅度甚或取消,受出口形势的制约,过低的出口退税率势必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进而扩大失业率,降低整个经济增长。国家也曾经多次大幅度调整出口退税率,但后来下调的退税率又不得不上调,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不得不大幅提升出口退税率。

恶性的企业间竞争

中国恶性的企业间出口价格竞争,也在谈判桌上拉开了中美两国“中国制造”的价差。

2009年,中国以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家。尽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但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品,再加上没有做出品牌,进人的门槛低,因而价格竞争成为中国出口企业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以量取胜,以廉取胜,是很多出口企业的经营思想。

中国企业间的竞争,伴随着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深化而日益加剧。随着外贸经营权的不断放开,在中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底,全国对外贸易经营实体超过74万家,其中有民营企业38.6万家,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的行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占这些出口贸易企业的绝大多数,达80%以上,而且其出口额也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0%以上,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这些中小企业,由于所有制、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议价能力差异巨大,降价是他们唯一的抢夺订单的法宝,价格低了,还要再低,价格一降,就再难以上调。

一年两度在广州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也是世界上仅有的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会,2010年的秋季交易会,就设有标准展台5.7万个,有23599家境内外企业参展。为揽到出口订单,众多中国出口商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在此进行最激烈的竞争,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很多未参展企业,也通过各种方式,争夺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近年来众多行业又遇上产能严重过剩,再加上世界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

的世界进口市场的收缩,中国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达到白热化。每一家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序混乱,互挖墙脚,不断把出口价格推向新低,最终导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企业利润等于零,让利海外的结果。

中国企业的相互杀价,得利的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众多跨国公司,他们在谈判桌上以一对多,以静制动,旁观中国企业竞相降价,尘埃落定,获得企业最低出价,并以此作为在美国出售该商品的标价依据。与此相对照,“中国制造”的同类产品,其中国零售市场出售的标价依据,却是国内批发市场的平均价。

低价者,胜;剩下者,王。获得海外订单的中国企业,消化成本、谋求微利的主要方式,就是不断压榨劳动力价格,使得中国沿海企业工人的工资长期得不到提升。

庞大的流通体系

中国商品流通的一大特色,就是异常庞大的流通及销售体系,环节众多,渠道冗长,更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级供应商,从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各个环节,步步设卡,层层加码,每过一关,都被收费,结果就是大幅度推高了商品的国内市场终端零售价格。

税收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的各种名目的税收,是商品价格推高的一大原因。按照中国的税收政策,商品从生产到流通,要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税种。而且从生产厂商到销售终端,每一个环节,政府都要征税。此外,企业除了缴纳这些政府公布的税费,还要支付各主管部门名目繁多的各种上不了台面的费用。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10年GDP总值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财政部的数据,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增幅几乎是上年的两倍。对比两部门数据发现,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速。与此同时,全球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仅在以1%左右低速增长或负增长。

商品从生产厂家到销售终端,还要经过运输,在中国运输费用也占商品销售价格的很大一部分,运输费用中的过路费是大头。在中国,收费站比服务站多,过路费比燃油费贵。在美国,高速公路叫FreeWay,高速公路上也有收费站,但很少,而且收费不多,有时在高速路上开车一整天,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沿途也见不到一个收费站,真正是FreeWay(免费公路)。至于汽油,美国的汽油绝对比中国便宜,而且其中还包含各种税费,卡车司机在公路上只管开,直到燃料耗尽,再不会发生其它费用。这样一来,美国的运输费大大低于中国。

商品经过长途运输,好不容易运到商场或超市大门口,进入上市阶段时,还要缴纳一大笔费用。商场及超市还要征收进场费,摆上货架以后,商场及超市还要依据该商品的销售额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俗称扣点;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管理费、广告费、节日费,如此等等。此外,商品进超市或商场,非常困难,企业还要进行公关,还要付出一大笔公关费。

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媒体矛头齐指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和农贸市场的场地费,即摊位费,并曝光一些城市农贸市场高昂的摊位费。据报道,在南京的一些农贸市场,一个1米长的摊位,一个月需1000元人民币,一年就是1万多,农民仅卖一些青菜萝卜,就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遑论南京黄金地段一些大商场、大超市的摊位费有多贵。

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内厂家、商家所付出的这些所谓税费、过路费、摊位费等都要被打入商品销售价格中,自然推高了商品国内市场的终端销售价。

篇3

关键词:加入wto;税收政策;调整;不同影响

一、加入wto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我国加入wto是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也是和现代市场经济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将牵涉到我国税收的重新设计和调整。高效、公平、透明、法制,将是我国税收调整的基本政策,其实施的成效对确保我国入世后获得经济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一)加入wto要求我国建立新的符合国际规范的税收制度

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wto(gatt)一直致力于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提供相对公平、稳定和充分竞争的环境,其所确立的一整套规则体系也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为处理国家间税收关系和处理涉及外国公民或法人征纳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而言,wto在税收上的约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国民待遇原则。即税收无差别待遇原则。这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税收惯例。它要求一国税收可以区分征税对象(即征税客体)的不同而设有不同的税种,不能因纳税人(即负税主体)的不同而税负各异。应当是不分纳税人的国籍(中、外籍)和资金来源(内资和外资)都依法负有同等的纳税义务。

在全面理解wto有关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上,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该原则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是间接税,对于所有税和财产税等直接税种的国民待遇问题,则属于wto规则未加规范的领域。因此,要结合国际税收规范和我国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中的政府承诺全面理解税收国民待遇原则。二是该原则所谋求的是给予同等纳税的义务,不受税收歧视的权利,但只要不扭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它并不限制基于本国政策给予外资和进口产品的税收优惠,也不限制对内资或国内产品征税和税率调整。任何国家的税收都不可能不体现政策,而没有差别也就没有政策。三是wto的国民待遇原则主要根据各成员国经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协议实行,而且在协议中一般都根据不同国家的开放程度规定了不同的过渡期。

2.最惠国待遇原则。它主要要求在货物贸易上不仅税制、税收政策公平,而且要求税收征管、征收方法公平,以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关税环境。

3.市场开放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该原则要求在wto体制下多边谈判的基础上,任何缔约国都要大幅度削减关税,消除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不限制其他缔约国的商品和服务进口,开放本国市场。

4.公平竞争的原则。该原则要求用市场价格参与国际竞争,禁止成员国采用补贴或者倾销的办法。这一方面要求进口方在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时采用反补贴或者反倾销措施,同时对税收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税收优惠的实施提出了不破坏公平竞争的要求。

5.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国通过在报刊上刊登或设立查询点或通知wto等各种方式,及时公开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及与其他成员国缔结的足以影响其贸易政策的协定。wto规则还特别规定,如果一个成员需要提高关税或者其他税、费的税率、费率,必须提前公布,否则不得实施。

6.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在wto体制中根据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设置了种种例外条款,如幼稚工业保护条款,关税可较发达国家高,可继续享受普惠制、可利用“宽松条款”等等,无疑是wto在追求实质公平方面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原则下,我国可以“合法”地利用其身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总体遵循一般规则的前提下,灵活利用这些“例外”优惠,赢得一个短暂的缓冲期。

(二)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新的形势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存在通货紧缩的趋势;从微观上看重点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自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始终没有调动起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这与现行的税收政策不无关系。

1.1994年税收改革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选择了对投资课以重税的政策取向,已明显不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生产型增值税制,它只抵扣了原材料、燃料等所含的税额,而不抵扣购进的固定资产中所含的税额,实际上是重复征税,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企业的重复征收问题更为突出,抑制了投资,不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而且我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如果换算成国外“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2.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差异的矛盾已经积累到必须加以解决的程度。加入wto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和进口设备实行特殊的低于国内企业待遇的税收政策。这是基于我国国情,服务于对外开放政策,适应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演进而形成的,对我国引进外资和经济增长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一是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外资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面比内资企业宽。据一些资料反映,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比内资企业低1/3到1/2左右,使得外资的投资回报率一般要高于内资的投资回报率,致使国内资金投资受到约束,放大了外资对内资企业的“挤出效应”,也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二是税收流失严重。据一些研究报告估计,1996年,中国对外资的税收减让使税收流失达1300亿元,1997年这个数字约为1700亿元。税收收入的流失构成了吸收国外投资的重要成本。三是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背景是我国的高关税壁垒和大量的非关税限制的存在。加入wto后,随着市场准入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国内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直接竞争压力,如果不调整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我国企业的竞争劣势将更加显著。

3.税种配置的不合理抑制了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的空间。我国目前仍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项流转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60%.而其中增值税收入比重畸高,整体税收的走势过度依赖增值税,抑制了国家财政支持积极的产业政策的能力。而且,同国外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相比,我国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仅为15%左右,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乏力。现实是我国贫富差距的程度在惊人的发展。这一方面降低了社会资金的边际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相对贫困人口比例的增加也限制了社会消费,使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更加突出。

4.税费不清加重了政府财力不足与企业负担过重的矛盾。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各类收费数额预计占我国gdp的10%以上,而我国各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12%,二者相加的总体负担大约在22%-25%之间,我国与国际可比的宏观税负不算重(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税负为17%,含社会保障税),但总体负担并不轻,重就重在非税负担上。过多过乱的收费不仅使企业不堪重负,而且侵蚀了税基,减少了政府的可支配财力。

二、加入wto后我国税收调整的主要走向

(一)在降低关税总水平的同时,完善国家主权利益的关税保护体系

1.在逐步降低并约束关税总体水平的同时,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根据入世的有关协议,我国承诺到2004年降低并约束关税至9.5%~9%.大多数产业的最高关税要降到15%以下,极少数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保护的幼稚产业的最高关税也要约束在30%以下。

另一方面,随着关税总体水平的降低,我国要依据有效保护理论和关税结构理论,利用wto规则关于允许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例外条款,并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要求相结合,不断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形成“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制成品”、“比较优势明显产品到比较优势不明显产品到缺乏比较优势产品”的由低到高的梯级关税税率结构,以体现对产业的不同保护。

2.大力清理整顿和削减关税减免优惠政策措施,逐步统一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我国关税名义税率高,但实际征收率却低。近两年尽管打击走私和加强征管力度明显加大,但实际征税的数额仍不到按名义税率应征数额的1/4.主要就是因为关税减免太多,税基过窄。今后,关税优惠的重点将逐步倾斜到国家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上来,同时要注意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在关税政策上的平等待遇。

3.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严格实施把加工贸易纳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或指定的保税工厂、保税仓库进行保税管理的制度,把现行的“不征不退”改为“有征有退”。“入世”之后,中国将实行彻底的零税率。

4.调整税制结构,增补重要关税。工业化国家现行的关税税目总量一般为1万多个,而我国关税税目总计只有7000多个。因此,要细化税制结构,增设新的税目,同时增补一些特别关税,如进口附加税、反补贴税、反倾销税、紧急关税等。

5.利用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规定的较大的灵活性,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卫生、环保产品可以按产品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实行差别性进口税收政策,将某些不合要求的国外产品阻在关外。这也是日本、韩国及其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常用的国际惯例。

(二)建立能保持收入水平可持续增长和满足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税收结构

1.对不符合中国入世规则要求的税收政策进行清理、调整和修改,并废除不符合反倾销和反补贴原则的税收政策。

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

(1)进口产品税负高于国产品。如对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而进口不免税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饲料等免征增值税;进口粮食等农产品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销售自产粮食等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农产品购销经营的商业企业计算缴纳增值税可以按收购价款的10%作进项税额抵扣。

(2)对一些含有无形资产的产品,进口时征收了增值税,进入国内后,还有可能对其中的无形资产再征收营业税。而同样的产品,在国内则一般按照混合销售只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3)限于国产设备的技改项目投资抵税。从1999年7月1日起,对内资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的国产设备,可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所载价税合计金额的40%,从购置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时,可以延续在不超过5年期限,用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抵免,并且对准许投资抵免的国产设备,企业仍可按设备原价计算折旧。

不符合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税收政策有:

(1)按出口业绩减免税。如外商投资的产品出口企业,在依法减免税期满之后,如果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负担率不得低于10%.外国投资者再投资于产品出口企业100%退还所得税。这种对出口企业特殊的所得税优惠,构成了对本国出口产品的直接税补贴。

(2)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向我国公司、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由我方用产品返销或交付产品等供货方式偿还价款的本息,免征预提所得税,可能被作为出口补贴。

(3)“以产顶进”和“以出顶进”等有替代进口性质的补贴。为了鼓励加工出口产品的企业使用国产钢材,国家对宝钢、鞍钢、首钢等27家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的钢材,实行“以产顶进”办法给予免、抵、退税。再如,为了解决国产棉花积压,鼓励企业使用国产棉加工出口产品,对国产棉实行“以出顶进”,给予免、抵、退税。

(4)对国内特定厂家生产的数控机床、铸锻件、模具产品等实行的增值税先征后返。

(5)对国内远洋渔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此外,我国还要废止那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税种,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屠宰税等。

2.逐步统一税制,促进公平竞争及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的税制体系。

(1)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的超国民税收优惠待遇将逐步取消,以间接性的和产业导向性的税收优惠来取代现行的普遍性外资税收优惠。预计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将允许特区自行决定是否继续给予外资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但时间不会太长。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预计可能需要3年时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国内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甚至更低)趋向于折衷水平──25%.

(2)逐步调整进口机器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统一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原内外有别的其他税种。

(3)增值税要由目前的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这将与国际上通行的消费型制度下所有的外购帐目都可以抵扣税金相一致,从而使国内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抵扣,降低生产成本。

(4)适当扩大消费税征收品目,实行有差别的消费税税率。最主要的措施是对一些特定行业如餐饮、夜总会、按摩等娱乐业和一些服务性行业以及包括烟、酒、化妆品、珠宝等奢侈高档消费品(现时烟、酒、化妆品已在批发层面征收消费税)开征高消费税,税率按行业不同,如电子游戏机等的消费税,可能高达20%.其次对国内供应能力不足并且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非生活必需品和国内有开发潜力但没有形成实际生产能力的产品,如大排气量轿车、部分汽车配件、数字化产品(部分应用软件、影碟)等等,也实行较高的消费税税率,反之则实行较低的税率。与此同时,香皂、护肤品等老百姓日常消费品将不再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此外,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也要考虑征收消费税。

(5)为减轻农产品市场放开后对农民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应以建立新的农业税收为核心,通过农业税收改革、规范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并减轻开放农产品市场后给农民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新的农村税制应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开征遗产税和社会保障税,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社会分配不公,维持失业和无业人员的最低生活标准,保持社会稳定。

(7)积极推进“费改税”改革,调整地方税种,建立起以规范的税收收入为主、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政府收入体系。

3.为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灵活运用wto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税收政策,主要有:

(1)加大对农业、企业技术进步、科研成果转化、环保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比如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即对国内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产品可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2)对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企业如纺织、家电、矿产品、建材产品等,实行加速折旧等间接方式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

(3)充分利用wto规则允许的对贫困地区的补贴方式。当前主要是配合西部开发战略,鼓励内资和外资企业到西部投资,并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4)对在能够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大型、高科技的投资项目,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环保等产业部门的国外投资继续实行税收优惠,并逐步以间接优惠为主。

(5)应降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以增强国内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4.随着税收在参与国际之间的权益分配日益重要,为防止税收流失,进一步完善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税收政策。主要对转让定价、国际资本流动和新兴产业应税行为的认定、适用税种、税收管辖权、税收抵免等有关问题进一步研究,加快制定和完善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的相关税收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内容主要是指明税收调整的方向,并不意味着我国加入wto后都会立即发生改变。尤其是调整的两个重点,增值税的转型和改革对外商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实行渐进式调整策略,分步实施,平稳过渡。

三、对经济影响的静态分析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我国即将到来的重大税收调整从经济上讲,通过转变税制,扩大税基,公平税负,实际上起到了减税的作用,将对生产和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减税让利,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就是个有力的证明。减税之所以会具有扩张效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可支配利润的多少。根据市场原则,企业之所以要投资和经营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这里的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在交纳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税之后,留归企业可支配的利润最大化。因此,减税会直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增强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同时,调整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的级距,事实上降低了边际税率,提高了普通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2.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消费型增值税由于向资本有机构成高、抵扣比重大的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消除了税负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上的过高累退性,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以及基础产业较为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同时,现行税收优惠的改革,体现了税收政策与政府产业政策、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政策的协调。关税和国内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国内幼稚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加强资源税、财产税、房地产税等税种的征收管理,发挥税收对生产经营的“硬约束”机制,避免对资源、劳动力、房地产的浪费,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促进出口。我国出口产品的增值税退税率经近年的调整,已达平均15%的水平,但仍低于一般产品17%的法定税率,留有一定的降低税负的空间。而且现行增值税的税率要比现在的名义税率高,即使出口全额退税也仍然不能退尽,这样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打折扣。出口产品得以彻底退税,有利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次的税收调整有望为我国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据估计仅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每年可新增投资1%,第3年gdp可增长0.59%,税收减少1%,当年经济可增长0.25%,从中长期看又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强其宏观调控、实施产业政策的能力。

(二)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1.关税调整的影响,会明显有利于那些具有零部件出口优势、原材料进口和出口导向型的产业。随着我国反倾销、反补贴税的制订和实施,国内钢铁行业、造纸行业对国外公司的反倾销诉讼将有更完善的法律环境。关税降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如汽车、电信设备、医药、化工等行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化学制药类和生物制药类中短期内受的冲击也会比较大。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则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将面临长期的挑战。

2.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受益最大的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反过来说,对资本构成低的企业,可能会有负面影响。目前的转型可能分两步走,首先在税负较重和重复征税严重的行业如传统的煤炭、冶金、钢铁行业以及鼓励发展与投入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转型,以推动其发展,然后再推广到其他行业。这样既可以减少大量进口产品由于实际税负低形成的对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优势,减轻对幼稚产业的冲击,还可以鼓励国内这些原本税收负担较重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获得较快的发展,甚至还可以促进外国资本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直接投资,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3.所得税率统一是大势所趋,对外资企业以及特区内企业都会有影响。根据有关部门2000年颁布的政策,各地实行的对上市公司所得税先按33%的法定税率征收,再返还18%、实征15%的优惠政策将在2001年年底到期。但我国优惠政策的调整会使一些行业和企业受益。高新技术产业和西部地区的企业,由于它们普遍继续享受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特殊优惠,对于这些企业的相对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4.消费税政策的调整对一些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和烟、酒等行业影响较大。特别是啤酒和平价白酒生产企业,由于竞争激烈,增税负担难以转嫁,企业赢利能力必然受到制约。对一些农业企业而言,由于国家已停止实行对从事肉禽蛋、水产品和蔬菜批发业务的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税收政策,也会使其收益减少。随着国家有关补贴政策的逐步取消,预计受影响的行业和企业会增加。而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的减免措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 中国加入wto与税收改革[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闵宗银。 刍议加入wto后的我国金融税制改革[j]. 新金融,2000,(1)。

[3]杨之刚。 适时推进税制调整[n]. 经济参考报,2000-07-05.

[4]毕伟强,林荔丹。加入wto,中国税收将有改革[n]. 中国税务报,2001-02-23.

[5]郭振林。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税收政策[j]. 福建税务,2000,(2)。

[6]李明。 关税调整怎样与加入wto对接[n]. 中国信息报,2000-12-03.

[7]钟音。 加入wto后,如何运用税收优惠政策[ol].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年08月23日。

[8]刘隆亨。 加入wto对我国税收的几点影响[j]. 财贸经济,2001,(2)。

[9]隋丽。 我国加入wto后的税制模式选择[j]. 涉外税务,2001,(3)。

[10]证券明报社。 ab股印花税率今起降至2‰[n]. 证券时报,2001-11-16.

篇4

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经历了产生和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些政策是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相联系的。西方国家循环经济及其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末端治理阶段。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的向自然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凸显出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人类,于是人们开始注意环境问题。20世纪70、80年代,德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早期都经历过末端治理过程。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国的政府都积极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及奖励惩罚制度:一是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对污染排放的处罚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奖励。1972年德国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要求关闭垃圾堆放厂,建立垃圾中心处理站,进行焚烧和填埋。后来德国意识到,简单的垃圾末端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在1986年颁布了新的废弃物管理法,试图解决垃圾的减量和再利用问题。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义务,并于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日本从70年代起实施环境保护末端治理战略,并于1970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制定《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目的是确保废弃物的适当处理和再生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废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于80年代以后转向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的“管端预防”,实现了发展战略的新突破;美国也于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加强对废弃物的末端治理。这一时期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污染的防治和垃圾的处理。

(二)生态治理阶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强化,逐步认识到,与其被动地等待废弃物产生后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如主动采取行动,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尽力把废弃物消灭在产生之前。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纷纷提出了生态治理,并通过立法和政府政策加以实施。在这一阶段,政府政策从提倡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转变为强制推广清洁生产:一是制定清洁生产标准,二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三是运用环境管理工具。日本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随后制定了《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和《特种家用电器循环法》等;德国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处理法》,并于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美国90年代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对电池生产过程中汞含量加以限制,禁止在制冷设备生产、使用过程中排放含有氟氯化碳的制冷剂。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污染预防法》,变末端治理的污染控制政策为源头治理的污染预防政策。为推动资源的回收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宣布,到1993年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5%。生态治理理念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强调在生态阈值的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原来的仅对人力生产力的重视转向在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力,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切实有力地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生态治理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用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三)深生态治理阶段。深生态治理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不仅强调处理好“生产—资源—环境”的关系,实行生产全过程治理,而且主张将制度、体制、管理、消费、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注重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将生态治理的领域从生产、环境领域扩张到管理、文化等生活领域。在这一阶段,政府循环政策重点是:一是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二是构建绿色技术支持体系,三是构建循环经济绿色消费。日本进入新千年以后,逐渐意识到建立不受环境与资源限制的新型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融合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并先后颁布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可循环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等;德国于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等;而美国人的生态理念十分重视循环消费。美国人开展循环消费的渠道很多,既有家庭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旧货买卖。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方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政策

循环经济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提出了循环经济策略,并以法律和政策手段为先导,推进其发展。日本、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如下政策手段:

(一)投资政策。西方国家主要采取预算拨款、专项资金、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利率和抵税优惠等投资政策,兴建环保设施、环境开发技术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合理利用能源项目、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等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2003年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财政预算为35.1亿日元,2004年为24.7亿日元。日本还对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各种补贴政策:对中小企业从事的有关环境技术开发项目给予补贴,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给予补助,补助费均占其研发、生产费用的1/2左右;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率为1/3的补贴;对推进循环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予以补贴率为2/3的补贴。日本政府还实行特别折旧率政策,对各类环保设施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加14%-20%的特别折旧率。日本政府还实行优惠利率贷款政策,对从事3R研究开发、设备投资、工艺改进等活动的各民间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享受1.85%、1.80%、1.75%政策贷款利率。美国政府通过实行抵税优惠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如对生产节能型家电的厂家提供抵税优惠;对消费者购买节能设备也能获得抵税优惠;对购买燃料电池车等新型车辆的消费者可享受抵税优惠。德国对兴建环保设施,其补贴数额相当于投资费用的一个百分点,对建造节能设施所耗费用,按其费用的25%给予补贴。

(二)税收政策。西方国家主要采取征收新鲜材料税、生态税、垃圾填埋和焚烧税等税收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征收能源税以达到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保存不可再生资源的目的。日本政府对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项目,给予各种税收优惠:对废旧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产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以获得三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对公害防止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美国联邦政府对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潮汐的发电技术投资总额的25%,可以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扣;风能和闭合回路生物能发电企业自投产之日起10年内,每年生产1千瓦时的电,可享受从当年的个人或企业所得税中免交1.5美分的待遇(2003年提高到1.8美分)。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10%。德国实行生态税政策,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所有的地方公共交通工具只支付增加的能源税率的一半;公共的货车和铁路运输只负担电税的50%;合并生产热和电力的设备,其每月的使用率或每年的任意使用率不低于70%的,可以完全减免现行的矿物油税;直接使用由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和由此类能源制成的蓄电池或类似系统产生的电免除电税。

(三)收费政策。西方国家主要实行废旧物资商品化费、垃圾处理费、污水治理费等收费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废弃物收费的征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向城市居民收费,另一类是向生产商收费(又称产品费)。德国政府采取垃圾收费政策,强制居民和生产商增加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投入。垃圾处理费的征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向城市居民收费,以垃圾处理税或固定费率的方式收取;另一类是向生产商收取产品费,即要求生产厂商对其生产的产品全部生命周期负责,充分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德国政府还实行押金抵押返还政策。先后颁布了《饮料容器实施强制押金制度》和《包装条例》,规定任何人购买饮料时都必须多付0.5马克作为容器的押金,以保证容器使用后退还商店以循环利用。购买液体饮料的容器是不可回收利用的,购买者必须至少多付0.25欧元的押金,当容器容量超过1.5升时需要至少多付0.5欧元。日本实行对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日本法规中规定,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产品费的征收更充分地反映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要求生产商对其生产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负责。产品费的征收对于约束生产商使用过多的原材料,促进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筹集垃圾处理资金都有较大的帮助。

(四)政府优先购买政策。在消费性支出方面,西方国家政府主要通过绿色采购行为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如推出鼓励和推动绿色采购的法律与行政命令,出版各种指导纲要与手册,积极推动绿色政府采购活动。为了促进国家机构积极购买对环境友好的再循环产品,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绿色采购法》。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均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购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美国采取了由政府部门带头使用新能源方式的办法,美国已经要求其联邦机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2011年达到总能耗的7.5%。2002年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拨款3亿元用于实施太阳能工程项目,在2010年前,在联邦机构的屋顶安装2万套太阳能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政策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而西方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以法律和政策手段为先导的推进模式,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有重要启示。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政策机制:

(一)投资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投入偏低,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合理。我国“十五”期间的环保投资仍然不及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应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在实施财政政策时要从国情出发,坚持“集中财力、重点突出”,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力优先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和产业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应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电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公用性事业应给予财政补贴、中长期低息贷款等。

(二)税收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系统的环保税收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税种,有关生态环境税收的规定不完善。为此,政府应加大财税手段的应用,开征环境保护税,具体包括诸如污染税、原料税、资源税、产品税等税种。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增强资源税、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对一些亏损或者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对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的企业应加以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

(三)价格政策。西方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少采用价格政策。而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合理的价格关系。即“商品高价、原材料低价和资源无价”的扭曲价格,结果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浪费。为此,政府应改变财政补贴的项目和额度,调整资源环境商品价格,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府应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应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扶持建立能够使各种资源能够合理流动的开放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明晰资源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进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以促进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收费政策。目前,我国的垃圾收费等环保收费政策不合理,从而造成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投入不足,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的收费力度。应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另外,采用政府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的政策,对于促进和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李慧明,等.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

[5]单宝.循环经济与政府政策[J].技术经济,2006,(1).

篇5

关键词:煤矿巷道 进项税额 抵扣问题

2009年9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13号,以下简称“113号文”),将“矿井”和“巷道”列入了构筑物范围。据此,地方税务部门不允许煤炭企业抵扣“矿井、巷道及其附属、配套设施”的进项税额。煤炭企业的“矿井与巷道”是否属于113号文规定的构筑物,矿井和巷道的附属与配套设施能否抵扣进项税,为修缮上述资产发生的进项税能否抵扣?笔者每年到煤矿企业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业务时,不同煤矿企业的财务人员也会问到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增值税理论、税收负担等情况,进行了探讨。

1、煤矿井下巷道及其附属设施抵扣进项税额的理由

1.1、生产巷道不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煤矿井下的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布置在采掘工作面附近,直接为煤炭生产服务,习惯上称为生产巷道,不属于税收政策所述的“不动产在建工程”。

不动产在建工程是一项资产,是需要在财务账面上确认且不能移动的固定资产,而煤矿企业的生产巷道是随着煤炭开采的推进而坍塌,属于煤炭生产中的一次性消耗,不属于增值税规定的不动产在建工程,也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

113号文规范的是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并没有对企业一次性消耗物资的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新的限制性规定。在增值税转型前,煤矿井下“生产巷道”没有被定性为不动产在建工程,全国煤炭企业对生产巷道进项税额都进行了抵扣,而今我国全面实施了增值税转型,对进项税抵扣范围也给予了放宽。

1.2、煤炭井下巷道不属于税法所述的“构筑物”

1.2.1、煤矿井下各类巷道都是员工在其间生产的场所,不属于113号文规定的范围。煤炭企业生产实行“两班生产一班检修”的循环作业。所谓检修就是对井下所有设备、巷道内所有管线路和所有巷道进行检查和维修。这些检修活动就是员工在巷道内的作业过程。井下大巷不仅是职工在其间进行生产调度的作业场所,而且是员工在其间为维护安全生产而进行的通风、排水和供电等服务的作业场所,同时还是员工在其间为运送材料、煤炭产品和人员的作业场所。

1.2.2、煤炭生产场所不仅包括采掘工作面,而且包括其他各类巷道。从各类巷道在生产中作用来说,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是布置在采掘工作面附近,是井下采煤、掘进直接作业的场所;开拓巷道是煤矿通风、排水、运输和调度的生产场所,也是井下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场所。

1.2.3、113号文的附件所列举的矿井与巷道,应在113号文件所述的“构筑物”之内,而不应该超越正文的精神。煤炭企业的矿井与巷道是员工在其间生产的场所,不属于113号文件所述的构筑物,

1.3、煤矿井下附属与配套设备不同于其他设备与设施

地面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是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而进行的投入,是该类固定资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煤矿井下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既为生产巷道服务,又为开拓巷道服务,上述设备与设施属于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固定资产,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取得的进项税额也是能够抵扣的。

2、煤矿井下巷道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影响

2004年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紧张状况持续,煤炭价格上扬趋势明显,煤炭企业大面积巨额亏损局面逐步改善,煤炭企业税收逐年提高。2008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我国宏观经济转型,煤炭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尤其是进入2012年后,煤炭价格一路走低。尽管国家采取了减税让利的措施,但煤炭企业的综合税负一直较重,且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2.1、煤炭企业现行税收和社会负担过重

2.1.1、增值税抵扣范围窄

煤矿能够抵扣进项税的只有辅助材料、电力、修理费、生产用工器具和设备等,而对于占生产成本比例较大的迁村购地、青苗补偿、塌陷治理等费用,由于无法取得抵扣凭证,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2.1.2、煤炭产品税率高

2009年,我国实行增值税转型后,煤炭产品的增值税税率由13%恢复到17%,煤炭企业新增生产用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煤矿生产用设备多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期间集中形成,正常生产期间新增设备较少,相应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

2.2、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加重煤炭企业税负

将不构成固定资产的“生产巷道”定义为“不动产”,将构成固定资产的“矿井”、“巷道”定义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的“构筑物”,那么,煤炭企业井下巷道的开拓支出、维修支出以及附属与配套设备的进项税额均不能抵扣,增值税税负还将增加。

当前,煤炭行业的安生生产形势严峻,如果对煤炭企业征收高额的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煤矿生产经营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61-02

1 产业政策

1.1产业定位政策

资源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都为第一产业,与农业一样同为基础产业。而我国把资源产业作为了第二产业,国家对资源产业索取过多,税赋不合理,导致资源产业投入不足,被迫走上了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建议国家参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对资源产业重新定位,树立基础产业的地位,制定相应的低税赋扶助政策,建立全球资源供应体系与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开发与保护资源并重,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大致可以归纳为主导产业选择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资源型城市在确定新的主导产业之前应根据自身特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的调研,发展能带动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产业扶持政策则是针对城市目前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这些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扶持之后可逐渐成长为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如山西提出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就是依旧把煤炭作为主导产业,同时重点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

1.3产业财政税收政策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要支付巨大的转型成本,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分级财政中增加地方政府留成比例,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比如税赋过重是资源型产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从产业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应调整资源产品税赋,改生产性增值税为消费性增值税,以扩大抵扣范围来降低应缴增值税税率。制定资源产业转型中专用资产补贴税,落实税收返还政策,降低部分税种的税率。

1.4产业金融政策

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都是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基础,因此产业转型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金融政策方面,主要是产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比如要求国家政策性银行设立转型专项资金,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允许商业银行灵活处置资源企业的不良资产,鼓励直接的资源融资,对产业的推出和替代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等。

2 社会政策

2.1再就业政策

资源型城市转型应该是以生存、稳定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发展和繁荣。在选择转型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解决职工的就业和温饱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转型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是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优先安排符合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的资源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组织招商引资并成立企业园圃,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2.2社会保障政策

国家或城市的再就业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但单靠再就业政策还远远不能解决转型中遇到的大量失业下岗的问题,还需要建立社会保障政策来配合与辅助。因此国家需要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来解决下岗职工的安置费和基本生活费等费用。同时建立社会最低保障体系,在解决职工进入社会统筹问题时,国家应给予经济补偿。

2.3人力资源政策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都是低价输出原材料,因此这些城市的劳动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人才极度缺乏。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想在短期内实现转型,就需要国家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给予这些城市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各个资源型城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放在重要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政策。比如,建立职工培训基地、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开展市校合作等。

3 环境政策

3.1生态环境保护

国家要从满足市场需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关系,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有增长无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设立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环境治理及土地的复垦。同时建立一套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激励机制,比如对利用废渣、废灰等企业实行优惠的扶持政策,将城市环境质量和企业遵循国家环境标准和状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3.2投资环境营造

经济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形成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也可以增强国家对该地区支持的信心。经济转型的环境和氛围需要地方政府来营造。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大力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成功率来考核招商引资效果,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相关部门及民间人士进行考评。

3.3发展环境维护

篇7

论文摘要:证券税制包含证券流转税、证券投资所得税和证券交易利得税等税种。国外的证券流转税正朝宽税基低税率方向发展,其作用日渐淡化;证券投资所得税的税率不断下调,计税方法不断优化以处理股息重复征税;证券交易利得税正逐步推广,税负普遍从轻。我国现行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证券投资所得税的税负偏重,调控功能较弱,证券交易利得税也不完整。我国的证券税制政策调整,应以宽税基低税率来改革证券流转税,运用一体化方法完善证券投资所得税,并合理设计计税依据和税率以健全证券交易利得税。 

 

一、导言 

 

证券市场是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形象地称为现代经济的“晴雨表”。税收作为政府调控证券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证券税制是由多税种、多征税对象、多税率组成的税制体系。它主要涉及的税种有三种。一是证券流转税。这是对证券的发行和流通课征的税,包括证券印花税和证券交易税等。二是证券投资所得税。这是对证券投资所产生的股息、红利、利息所得课征的税,即通常所指的股息税和利息税,它们经常列入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范畴。三是证券交易利得税。这是对证券买卖差价收益课征的税,理论上应归属于资本利得税范畴,许多国家未单独开征资本利得税,就把证券交易利得归入普通所得税计征。总体而言,国外证券税制模式的发展表现为初期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模式,成熟期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模式,税制目标经历了“效率优先——公平为主——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调整过程,具体制度设计也体现出“简单——复杂——简单”的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各国之间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调整各自的证券税制政策,以更好地鼓励投资的增长,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各国证券税制的发展动态,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然后结合我国证券税制的运行状况,做出适当的证券税制政策调整,可以更好地规范和调节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贯彻社会公平政策。 

 

二、国外证券税制的发展动态 

 

(一)证券流转税的发展动态 

理论上认为,证券流转税会降低证券价格水平,迟滞资本的流动,缩减市场成交量,影响证券市场效率,总体的消极效应较大。所以,证券流转税通常适用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已不再征收证券流转税,现在仍旧征收该税的部分国家,也在积极调整相关的税收政策。 

证券流转税的发展动态主要表现为:(1)证券流转税改革朝宽税基、低税率方向发展。随着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因而各国证券流转税征税范围也从传统的股票市场扩展到债券、基金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涵盖整个资本市场。同时,证券流转税的税率呈现不断下调趋势,甚至许多国家已完全废止证券流转税。(2)证券流转税普遍运用差别税率来调整证券市场结构。通常,股票交易税率较高,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税率依次降低,基金税率更低甚至免税,而各种衍生金融产品税率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投资主体也实行不同税率,短期投机者适用的税率要高于长期投资者适用税率。这些措施的目的都在于调整投资结构,促进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3)证券流转税主要采用单向征收方式。因为双向征收无差别地对待买卖双方,抑制投机效果较差。如果仅对卖方征税,那么仅增加卖方成本,促使其延长证券持有期,这样可以鼓励投资抑制投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单向征收税负远低于双向征收,也符合证券流转税率不断下调趋势。因此,绝大多数国家的证券流转税仅对卖方征收,只有极少数国家仍采用双向征收方式。 

 

(二)证券投资所得税发展动态 

证券投资所得税中最主要的是股息税,关于股息税的理论争辩很激烈。传统论代表poterba和summers等认为股息税对新股投资和留利投资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解决股息的重复征税具有重要意义。而新论代表auerbach等认为,股息税会对新股投资产生重要影响,但并不影响留利投资。经验论证中,支持股息税传统论和新论的实证证据基本是平分秋色。各国分别根据各自的经济特点采纳不同的股息税理论,并积极调整股息税政策。 

股息税的发展动态主要表现为:(1)证券投资所得税税率呈不断下调趋势。oecd国家在1980—2000年之间,平均最高个人所得税率从67%下调到47%,平均公司所得税率在1996—2002年之间从37.6%下调到31.4%。这些持续的轻税政策强有力地刺激了投资需求,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2)妥善处理股息税已成为完善证券投资所得税的核心问题。现实中,美国等极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

三、我国证券税制的运行现状分析 

 

我国的证券市场从90年代初起步,经历十多年的风雨坎坷,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证券税制也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总体来说,我国形成了以证券流转税为主体,证券所得税为辅助的证券税制模式。它对证券市场初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然而,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成熟,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加以仔细研究并及时调整完善。 

 

(一)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现状分析 

1.在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在90年代基本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增长速度较快。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一路攀升,从1995年的0.42%增长到高峰期2000年的3.63%。随着2001年后的证券市场持续低迷,证券交易印花税收人大幅萎缩,其占财政收入比重也相应下降。 

(2)税率偏高,税基偏窄。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90年代初起征时设为6‰,这是个非常高的水平。直到2001年前,税率仍维持在4‰的高水平。2001年后的股市持续走低,政府才调低税率至2‰,2005年1月后调低至1‰。2007年5月底,政府又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1‰上调到3‰,而世界上征收证券流转税的国家的税率基本都在1‰左右,且多实行单向征收,实际税率远低于我国。另外,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际上仅对股票交易征收,并没有将债券、基金和金融衍生工具纳入征税范围,税基相对较窄。 

(3)调控功能不显著,股市投机很活跃。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曾多次进行调整,试图调节股市的运行。但事实证明它对股市的调节大多为短期影响,并不能使股市进入理性运行状态。例如1998年6月调低印花税率后,虽然当日成交量涨幅达20%,但后期成交量不增反降。2000年股市狂涨,印花税也未能抑制过度投机。2005年1月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率,试图挽救过度颓废的股市,而结果恰相反,一周后股票指数不升反降,跌幅达1.69%。而2007年5月30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1‰上调至3‰后,当日股指重挫下跌6.5%,连续三日内股指累计暴跌近14%,市值蒸发12873亿元人民币。印花税的巨大震荡影响已远远超出决策层的预料。种种现象表明,印花税显然不是调控股市的优良税种。另外,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对买卖双方征收,它对抑制我国股市过高的换手率作用甚微。 

 

(二)证券投资所得税的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出口 退税

一、出口退税政策演变

出口退税政策是调控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我国1985年正式建立出口退税制度并在此后进行了若干次调整。其中比较大的一次调整是2004年,试图通过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使得出口产品的结构得以优化,从而带动我国外贸增长模式的变化。2006年的调整是继2004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针对国内需求大的商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或调低出口退税率针对国家支持出口的商品(比如高科技产品)调高了出口退税率。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自制定以来,经过数次调整,这与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出口退税的几次调整

1978年至1994 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实行市场经济,很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进出口贸易处于较低的水平。1993 年,我国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这一时期,尽管出口退税已经覆盖全部出口产品,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绝大多数产品征收的是没有实行抵扣制的产品税或者是很不规范的增值税,所以这种退税是不彻底的。

1994年至1997 年。由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口企业数量激增,同时延续全额出口退税政策,政府财政压力大,很多企业不能及时退税,政府出现拖欠退税款的情况。这一时期开始,退税率不再实行。一刀切。而是根据商品类别制定不同的退税率。

1998年至2003 年。这一年爆发了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我国为了应对危机,提出在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两项目标。因此,这一时期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又作了

全面的提高,退税率的调高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出口贸易发展。

2004年至2008 年。2006 年提高了“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免)税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9 年至今,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长期以来以“投资、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遭受重创,外部需求急剧萎缩,沿海大量出口企业倒闭。为了帮助我国大量的出口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口贸易出现“自由落体”式下滑,我国政府从2008 年8月起再次调高出口退税率。

(二)我国出口退税的实现目标

第一,贸易目标。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促进其发展是重要的。出口退税保证我国的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平等竞争,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优化结构目标。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盲目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等,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负效应,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中考虑出口结构,通过出口差别退税率的办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第三,财政目标。以所得税为主的西方国家在出口退税方面会很少涉及财政收入问题,因为退税与所得税无关。而以流转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平衡国家财政收支便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出口退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退库的多少。

二、推行出口退税政策中的缺陷

出口退税虽然对于促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增长与调节贸易结构有重大意义。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出口退税制度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为此,有必要对出口退税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出口骗税的猖獗

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以后,国内一些外贸企业迫于生存压力,正试图或已经开始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伴随着利用现有政策的诈骗行为。早在90年代初期,广东就曾有国外接单、国内下单、向外贸公司买单、抬高价格利用出口退税骗取国家财富的案例,但这只发生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另外,从后来统计的诈骗数额来看,广东的这些公司虚开发票故意抬高价格的数额并不是十分巨大,可以看出,在当时外贸行情比较不错的大背景下,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只是零星的少数一些企业,大部实体企业还是能够按照外贸的一般规则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到了后期,经查阅资料发现,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已经由广东发展到东南沿海的大部分城市,甚至内地的山西、河南、云南等部分城市也有不法企业加入进来,由于全国范围一直无法准确地估计利用出口退税实施诈骗的具体数字,根据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的官方网站统计,以浙江为例,2008年至2012 年期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50%左右,其他省份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倒交税的问题

“倒交税”问题的产生,理论上主要是因为企业进项税取得和出口退税收齐单证申报不均衡造成的,同时受退税率和征退税率之差影响,使出现。倒交税。现象的可能有大有小。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具体含义是:“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根据“免、抵、退”税办法的含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企业生产的货物全部用于出口,不应该出现交税现象,但由于生产企业免抵退实行按月申报,免抵退税额形成的月份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选择性,故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企业生产的货物全部用于出口时,在现实免抵退税执行过程中存在倒交税问题

(三)退税程序繁琐

第一,在时间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 25 条规定:“纳税人出口适用税率为零的货物,向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可以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货物的退税,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但是法律却没有规定税务机关向出口企业支付退税款的具体时间。因此,即使出口退税制度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负担的退税款比例,但出口退税速

度慢这一情况依然存在。现阶段,自出口企业申请退税日期起,最快也要两个多月才能拿到退税款,而一般情况下要3~4个月以上才能拿到。第二,在程序方面,退税管理体制不科学。在中国的出口退税日常管理中,税务机关设置了严格和复杂的审核审批程序,要对企业提供的单据进行严格审核,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的电子信息核对相符后,才开始办理退税。对金额较大或来自敏感地区的货源,还要发函调查。这种复杂的工作程序最终导致出口退税办理的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长且效率低,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对企业资金的周转造成阻碍。

三、改善出口退税政策消极面的建议

(一)加强出口退税的法制化进程

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应切实加快出口退税的立法进程。中国的增值税制度作为出口退税权利的根基所在,已趋于稳定、规范,这为出口退税立法完善奠定了基础。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条例》已经纳入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规划,因此,应尽快制订并颁布,以提升出口退税法律位阶,将出口退税认定、申报、审核审批、税款退付、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法定化,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系。为了维护出口退税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税务部门执法的严肃性,保障纳税人的出口退税权利,减少因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带来的对出口预期的不确定,必须规范、完善的出口退税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切实做到依法退税。要建立责任制,严格出口退税执法,明确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征税机关、退税机关的责任;要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处罚依据,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通过立法,建立规范的约束机制和全国性的出口区域性的计算机网络,切实做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增强打击出口骗税的能力。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执法必严,切实保障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出口退税法制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需要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税法的权威性,在执法过程中,增强执法效率,要时刻体现税法透明度,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二)企业加大对退税政策变化的预警

出口退税率调整效应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大宗出口项目,谈判周期长,从意向到谈成,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一旦出口退税率下降,现有执行业务会产生较大影响,可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的下滑甚至亏损,企业为此就要自己承担由于退税率的变化而损失的部分。因此,外贸企业制定计划和经营决策,应加强对国际经贸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研究,加大对政策变化的预警和应对。应对“倒交税”,如果企业能够预见下个月进项税额较小,可能出现“倒交税”情况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解决:(1)在不超过90天收齐单证的前提下,将本月部分收齐单证申报推迟到下个月申报,这样可以使本月免抵退税额小于计算退税的期末留抵税额,使下月上期留抵税额大于0,用于抵减下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大于进项税额部分。(2)在不超过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期限的前提下,将本月的部分进项税额暂不认证抵扣,推迟到下个月再认证抵扣,使本月部分应转化成当期应退税额的免抵退税额转化成当期免抵税额,同时增加了下个月的进项税额。至于推迟收齐单证申报和进项税认证抵扣的数额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确定。

(三)完善增值税制度

企业漠视程序法规,大肆虚开增值税发票,这主要源自于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各种税种可以相互抵扣。出口退税与增值税紧密相关,当一个外贸企业出口产品以后,要求退税的税种主要就是增值税,因此,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对于出口退税意义重大。从国际上的惯用情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增值税都是按规定入库,经常能和法定征税率保持一致,手续简单明了,产生风险的系数极低。目前,国内由于增值税在各大税种中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范围狭小、多种抵扣并存,给出口退税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同时,也是造成利用出口退税进行诈骗的主要原因。国家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出口退税进行诈骗,不得以通过降低退税率和设置复杂的退税流程来降低风险,但随之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出口退税效率的下降。因此,简化退税流程,完善增值税制度势在必行,逐步实现对于增值税不再与其他税种相互抵扣和减免的现象,保持出口退税的专属性,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四)简化出口退税程序

我国现行的退税管理手段大多比较落后,手续繁杂而成本太高,既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防范出口骗税的要求。所以,在硬件上要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其对出口退税的申报、审查、评价、预测等一套流程实现无纸化,从而加强对出口企业的退税情况的监控。与此同时,加快全国出口货物计算机管理网络规划建设,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金税”工程为依托,逐步形成税务机关、海关、银行等多部门对出口企业实行信息共享的科学化管理,保证对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情况的实时监管。其次,在软件上要逐步完善对增值税的管理。例如,使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增值税;改革“以票管税”的这种征管模式,使其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在核查票据的同时,征管部门更应该对每户企业的经营情况、税收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如果在退税申报过程中出现异常,则应立刻向稽查部门报告,使征管和稽查紧密相连,实现对偷骗增值税的监控。

总之,出口退税的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关系到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的流通等重要前景。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加强出口退税科学化建设,确保出口退税的科学性,能够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顺应经济时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使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芳,薛维哲.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篇9

关键词:外贸企业 出口退税 管理策略

出口退税制度对我国的经济以及对外贸易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收政策。自政策出台以后,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其是指对于那些要出口到国外的货物会将其在国内生产以及流通方面的已经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退还给企业,这样做是为了要减轻产品税收负担,在不含税的情况下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进行公平的竞争,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让出口的数量提高,扩大出口创汇。

一、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现状

当前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出口上存在成本高的问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在不断降低,运输成本却不断升高,国内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人工以及物价都在提升,这些因素就使得外贸企业存在出口成本高的问题,加大了出口的难度。因此外贸货物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经常会存在剩余货物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企业就转而将这些剩余货物采取内销的方式进行销售,目的是为了减少库存,让资金能够正常运转。出口货物的数量与企业出口退税的申报具有紧密的联系,出口的减少使得企业所获得的退税款项也相应的减少,这就使得出口骗税的问题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出口骗税的手段包括虚报出口货物价格,虚开发票,以空头公司形式骗取出口退税以及乱用海关商品代码等。

二、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出口退税相关配套培训无法及时更新

对近几年的出口退税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发现,主管出口税务机关都会定期对退税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尤其是新企业更加需要加强退税的培训,但是相关的系统软件以及政策却存在不定期更新和审计的问题,最多一年内或出现多次的更新和升级,因此面对不定期更新和升级的出口退税系统软件以及政策,就需要企业内的退税人员能够及时适应这些变化,通过使用自身的技能处理好相关的问题。但是外贸企业或者是新兴外贸企业的财务人员通常却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这为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带来一定的困扰,使得税务部门在管理上存在不足。

(二)选择出口方式不合适

出口退税和出口方式之间联系紧密,每一种出口方式,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都是存在差别的。因此外贸方式通常分为自营出口以及委托其他外贸企业作为出口。如果是委托出口,那么在选择企业时,需要注重企业的选择,要选择有关联的企业。外贸出口方式也非常重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利润也是不同的。

三、提高出口退税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审核结果,细化疑点原因

出口退税是要由外贸企业的财务人员将其交到主管税务机关官网,准备预审,经过预审之后,审查的结果也会通过系统告知企业。预审会存在疑点,通常原因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没有报关单信息,当前的报关单都是通过电子口岸进行下载,之后将其导入退税系统,但是由于报关单数据传过程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则需要去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信息查询。第二种原因是发票问题,发票信息还未到总局,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多种,一种是购货企业发票未认证,一种是发票已认证仍未有信息,主要是国税对不同企业的审核类型不同,目前对一类企业和二类企业实行认证信息审核通过,对于其他企业实行稽核信息。另外,购货发票存在虚假问题等,这些运营都会造成发票问题,影响审核进程。海关的电子口岸平台已经实现了和主管税务机关出口退税平台端口之间的有效连接,因此就应该利用好这一点,将审核的结果通过这一平台发送至企业,审核结果要清楚、明细、具体,这样企业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想出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将审核结果进行细化,可以有效提高审核的效率,出口退税相关环节的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加快企业出口退税办理的效率。

(二)开通信息查询平台,及时反馈出口退税流程

出口退税中涉及的内容较多,流程也多且复杂,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是息息相关的,企业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在单证审核方面较为严格。企业中申报出口退税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正式申报后,退税款到达企业账户中的时间是无法确定的。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被应用到出口退税系统中,企业能够通过这一系统,了解到有关退税的相关进程,进而企业可以掌握退税款的动向。比如退税款还在进行审核,企业通过查询就可以了解这一情况;在审核通过之后,主管税务机关统一将退税款转入到企业备案的退税账户中。

部分情况下企业会出现函调的情况,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预审疑点为“供货企业(xxx)为总局特别关注企业”、“该商品(xxx)为核查商品”、“申报出口商品代码(xxxxxxxxx)为特别关注商品”,关注级别为1-3级,“申报出口商品代码(xxxxxxxxx)为特别关注商品”,关注级别为4级,并且该商品对应的单张报关单同一商品代码从同一供货企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额累计大于等于10万元的,对上述四种情况必须对供应商进行发函核查并且回函结果正常的,才能申报退税。函调的过程就是企业申报退税,由当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告知企业,机关要检查备案资料原件,并且要留下复印件,方便供以后审查,经过审查合格后,才能去函销货方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去取数审查,由销货方所在地的机关查验,检查之后需要将函调的结果及时告知企业所在地的机关,如果检查合格,就可以将退税款下发给企业。如果检查不合格,没退税款将延迟发放,情况严重的,则不予发放。函调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企业的信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不法商人的骗税行为,这个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加强国税退税申报网站的建设,每个省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通信息查询平台,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让整个过程实现透明化,能够清楚地查询到信息,清楚函调的进度,让企业能够在充分了解退税款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增加对业务真实性的监督

通常,都会对业务的真实性抱有质疑,在这方面的控制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则是因为对业务的掌控不全面,其实施的方式以及地点都缺乏有效的跟踪。就其实施方式来说,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产,一种是外包。但是两种实施方式都有一相同点,那就是都需要工厂进行,传统的实施方式是由工厂来制作出仓单以及进仓单的,由于是工厂自己制作,就会导致漏洞出现,这就为那些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其会利用这个环节来谋取利益。因此要想加强业务的真实性,就需要从进仓单以及出仓单上入手,做好监督工作,具体可以将工程自制转变为主管税务机关来进行制作,尤其是在进行统一的发放以及监督方面,这就可以有效减少不法商人钻空子的行为,减少漏洞,有效提高业务的真实性。因此可以使用建立成本体系的方法,让主管单位负责进出仓单的管理,进行统一印制,通过不定期抽查,来检查和监督业务。这样就能将仓单以及发票进行对比,查看二者上面的数量是否一致。

(四)扩大出口退税商品的适用范围

就目前我国在出口货物税收方面的政策来说,可以分成出口免税并退税、出口免税但不退税以及出口既不免税也不退税三种情况。具体的流程是企业需要先申请进出口权,在有权进出口货物时才能进一步的对出口货物的出口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核定,这就使得企业在申报增值税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企业缺乏对出口退税行业规则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因此就很容易在其不知情的情况申报退税的情况,但是结果往往是退税无法通过。因此,应该让所有的出口商品公平竞争,让工作更加简单,流程简化,可以促进出口外贸行业的外展,提高整体的经济水平。

(五)企业要完善自身

针对出口退税的相关变化,企业为了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需要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在产品的质量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笔者所在公司是营服饰类产品的,公司秉承“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优质服务”的企业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由税务成本上升而带来的损失。企业不应该单纯依靠出口退税,而是要完善自身,开发新产品、加大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效益。企业应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注重对固定资产的再改造、充分利用好原材料的价值,多进行创新,走好品牌经营的路线。企业出口的货物主要销往欧洲、北美和南美洲市场,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在出口市场上存在集中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避免这种过度竞争的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出口市场的结构,在对现有出口市场良好的管理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促进外贸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出口退税的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技术含量,保证产品的质量,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在管理好自身的基础上,加强对出口退税的管理,明确审核的结构,加强对业务真实性的监督力度,扩大出口退税商品的适用范围等,不断完善出口退税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范子英.出口退税政策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J].世界经济,2014(4).

[2]周朝勇.外贸企业出口退(免)税常见错误解析100例[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3.

篇10

一、1―5月外贸运行基本特点

1―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80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4435.3亿美元,增长27.8%;进口3578.1亿美元,增长19.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57.1亿美元,增长83.2%。

(一)出口增速明显高于进口增速,顺差继续大幅增加

1―5月,出口增长27.8%,进口增长19.1%,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8.7个百分点。5月份当月外贸顺差达到224.6亿美元,继2月份后单月顺差再次超过200亿美元。外贸顺差累计达到85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9.2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

1―5月,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3570.2亿美元,增长33.3%,高于去年同期增幅1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65.3亿美元,增长33.3%;进口1604.9亿美元,增长24.4%。加工贸易进出口3630.7亿美元,增长18.1%,低于去年同期增幅5.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268.6亿美元,增长22.2%;进口1362.1亿美元,增长11.9%。

(三)民营、外资及国有企业出口快速增长

1―5月,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1497.6亿美元,增长37.7%,其中出口1031.1亿美元,增长41%;进口466.5亿美元,增长3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647.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出口2556.4亿美元,增长25.3%;进口2090.7亿美元,增长18.8%。国有企业进出口1868.7亿美元,增长17.6%,其中出口847.8亿美元,增长21.1%;进口1020.9亿美元,增长14.8%。

(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势头良好

1―5月,机电产品进出口4382.1亿美元,增长21.6%。其中,出口2540.2亿美元,增长27.5%;进口1841.9亿美元,增长14.6%。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324.9亿美元,增长16.2%。其中,出口1257.6亿美元,增长24.3%;进口1067.3亿美元,增长15.8%。

(五)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发展状况良好

1―5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1298.7亿美元,增长29%;中美双边贸易总额1151.8亿美元,增长18.2%;中日双边贸易总额912.4亿美元,增长15.5%。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额增长54.4%,与印度双边贸易额增长53.7%,与东盟、香港、韩国、加拿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增幅均在20%以上。

二、1―5月份贸易顺差情况和发展趋势

(一)1―5月份贸易顺差情况

从今年1―5月情况看,外贸顺差继续扩大,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5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9.2亿美元,增长83.2%。除3月份顺差较低外,其余4个月份顺差都超过100亿美元,其中,2月份、4月份单月顺差都超过2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6和224亿美元。

1、从贸易方式看,1―5月加工贸易顺差为906.5亿美元,高于同期贸易顺差总额49.4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为36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6.7亿美元。

2、从产品结构看,1―5月,机电产品顺差为698.3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81.5%;高新技术产品顺差190.3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22.2%。

3、从贸易伙伴看,1―5月,我对欧盟贸易顺差465.3亿美元,同比增加159.6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598.5亿美元,同比增加95.8亿美元。

(二)全年贸易顺差预计

按照2007年出口增长15―25%测算,进口增幅须高于出口增幅26―28个百分点,才能实现贸易平衡;进口增幅须高于出口增幅3.4―5.6个百分点,才能够使顺差规模不继续扩大。今年1―5月,实际进口增幅低于出口增幅8.7个百分点,预计今后7个月出口增幅会逐步回落,进口增幅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按此趋势,预计全年贸易顺差2500―30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00―1300亿美元。

(三)美国、德国、日本贸易顺差历史情况与我国比较

从历史上看,美国、德国、日本均出现过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且持续较长时间。

1、美国。从1874―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顺差,其中1888―1970年,连续83年顺差。1915―1921年的年均顺差超过10亿美元,1942―1967年的多数年份顺差都在40亿美元以上。贸易不平衡度(国际上通常用顺、逆差占贸易总额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该比重小于10%就属于基本平衡。)有63年高于10%,有26年高于20%,有11年高于30%,有5年高于40%,最高时曾达58.4%。

2、德国。从1880―2006年有统计的127年中,有74年是顺差,其中,1952―2006年连续55年均为顺差。70年代顺差规模保持在40―194亿美元之间,80年代后半期突破500亿美元,2002年顺差规模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1967―1982年,德国连续16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顺差世界第一,1983年被日本超过,2001年再次超过日本。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4年,1988年最高时达12.7%,2005年也高达11.3%,比我国同期高4.1个百分点。

3、日本。二战后,日本相对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日本产品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1965、1966年日本就出现了贸易顺差。70年代以后,日本进口部门替代能力不断增加,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由贸易平衡转向持续的贸易顺差。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连续18年高居世界第一。顺差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年份有7年,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有19年,超过20%的年份有3年,1986年高达24.6%,远高于我国2005年的7.2%。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比较,我们发现这三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当一国持续出现大规模贸易顺差时,该国制造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加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如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1年,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0.5%和23%。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竞争力,通过对美英等国和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出口,长期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贸易盈余,从而延缓了工业化进程。

三、下半年外贸运行预测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世界经济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4.9%,世界贸易增长7.6%。二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对国外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需求显著增加。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产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加,其中相当大部分是面向出口的。

外贸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土地、工资价格上涨和环保成本上升,使得企业成本上涨加快

据主要进出口商会反映,近年来土地、工资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环保成本上升,相应造成企业成本上涨加快。一些企业反映,工资提高过快,其影响甚至超过汇率升值和调整出口退税率。一些外商对我国贸易前景有一定的担心。少数外商甚至开始把部分订单向其他国家转移。

(二)人民币升值加快对进出口影响明显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是小幅、渐进的上升,但最近升值步伐有加快趋势。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7年6月18日,人民币累计升值7.86个百分点。尤其是最近人民币汇率出现加快升值的现象。今年1月1日到6月15日,人民币累计升值2.35%。最近一周(6.11―15)累计升值0.55%,创造单周最高涨幅纪录。人民币升值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对于机电产品的大型成套项目,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较高的国产化率和自主知识产权,合同金额大、收汇周期长,有的长达十年、二十年,但由于没有良好的金融保险工具锁定远期汇率,所以已签合同项目将随人民币升值而不断蒙受损失。而且因远期汇率的不确定性,许多以前可以签的大型项目都不得不放弃。

(三)出口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

自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煤炭、非金属类矿产品、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等255个税号(8位码)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陶瓷、纺织品、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等1130个税号(8位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自2006年11月1日起,对磷矿石、稀土等矿产品,木材及初级制品,铁合金,钢坯等99个税号的产品加征10%出口暂定关税;对铜、镍、铝、钨、锰等11个税号的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加征15%出口暂定关税。2007年4月15日,国家又取消了83个税号钢材品种的出口退税,其它76个税号的产品由11%或8%下调至5%。自2007年6月1日起,对部分钢材品种和菱镁矿等资源性产品开征出口关税,提高钢坯、铁合金等产品出口暂定关税税率。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不利影响,都将在今年显现出来。

(四)“两税合一”政策对外贸发展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订具体实施办法。我国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4%,外商投资税收政策调整必将影响到加工贸易发展,特别是对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相当高,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

据主要进出口商会反映,我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已达70―80%,在欧美市场已达30―40%;玩具等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50―80%;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已达到23.7%,日本19.3%,加拿大19%。

根据目前趋势,我们初步分析,下半年出口增幅会有所回落,进口将基本稳定或有所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四、主要措施建议

外贸顺差规模过大仍然是当前外贸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外贸工作的重点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采取措施缓解贸易顺差大量增加的矛盾,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密切关注美欧等国针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贸易壁垒,妥善处理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磨擦。

(一)加快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出口。进一步取消或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与出口业绩直接挂钩的补贴、税费减免等鼓励出口和过度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

(二)扩大进口

1、加快进口主体的培育。营造进口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环境,促进一批专业化进口队伍的形成。

2、完善通关服务。海关要缩短货物验放时间,简化手续,便利进口。商检部门要完善进口检验制度,适当下调商检费用,降低企业进口成本。

3、完善新产品税则号的管理政策。对节能环保型和高技术的新产品,如无相对应的税则号,建议可由有关行业部门或相关机构认定后,国家可实行鼓励进口的暂定税率。

4、恢复进口信用保险,使中小企业的进口潜在需要为实际可操作的进口需求。

5、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机械设备给予贴息支持。修改和完善进口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对民营资本企业实行自愿招标制度。加强国际招标机构的管理,提高其招标水平,降低招标费用,吸引企业参加招标。继续降低机器设备及零配件关税,便利进口手续,积极鼓励进口。

6、适当进口部分消费品。一是扩大肉制品、奶制品等食品进口。二是适当扩大名牌家电、服饰、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进口,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研究制定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将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

2、对限制类商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外开展的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制度。

3、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

(四)完善出口成本构成

1、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地方政府严格督促企业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农民工5险1金能够实现跨区域流动,确保农民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好处。

3、严格执行环保和安全标准。一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内环保和安全标准。二是跟踪研究国际市场关于环保和安全的标准变化,分析其对我出口产品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五)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发挥进出口商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引导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出口效益。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加大对出口名牌产品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到国外进行品牌推广、宣传、广告等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

(六)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进出口商品检验体制,改进检疫检验服务。加快海关、质检部门各种通关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口岸”联网工程,建立“政府牵头协调、统一信息平台、手续前推后移、加快实货验放”的大通关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口岸管理环境。

(七)建立重要资源性产品储备制度

根据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的变化,完善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同时,积极推进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逐步建立重要物资的境外生产供应基地,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基础能源、原材料的需要。

(八)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要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敦促有关国家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健全进口监控体系。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在海外设分销网络。

(九)建立中小外贸企业金融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