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融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融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合作社融资方式

篇1

一、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发展及融资概况

(一)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北美地区农产品价格下跌,极大影响农民收入,削弱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时在国际市场上,面对欧洲国家和亚太地区农产品竞争,北美地区农产品出口减少;而国内农产品需求降低,居民食物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出现了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下跌的情况。为了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美国许多州出现了农民自己筹资建立的合作组织,主要从事具有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2]:1992年1月,北达科他州农民成立以小麦加工提高其产品附加值的面食食品加工公司;此后,明尼苏达州、南达科他州等纷纷建起创新的合作组织,被称为“新一代合作社”(NewGenerationCooperative,NGC)。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明尼苏达州的美国方糖合作社、南达科他州的大豆加工合作社、北达科他州的通心粉种植合作社、北达科他州的北美野牛加工合作社以及爱荷华州的火鸡养殖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也很快在加拿大南部地区发展起来。

(二)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融资特点

北美新一代合作社与传统的合作社模式有较大区别,融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美国的新一代合作社的融资特色表现为[3,4]:第一,社员入社的股本出资额较高。为了满足合作社的发展要求,新一代合作社实行交易份额制,每位社员必须按照交货量来支付相对应的股金,每股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一般来看,社员的入社支付股金在5000~15000美元之间。社员也会因为入社费用较高的关系而更加关注合作社的发展。第二,对社员持有的股本有最高与最低等诸多限制。社员不能自由退股,但允许股份转让,合作社一经建立,成员数就基本稳定,不再吸纳新社员。社员持有的股本占总资本的40%~50%,其余资本通过发行优先股,吸收外部投资而获得。第三,社员持有股本与非社员持有股本的权益不同。社员缴纳股本之后,享有同投资额相当的交货权。社员须按自己缴纳的股金数额交纳数量充足的初级农产品,如果交货不足必须补偿合作社的损失。社员资格受限制,但社员的交易权在经过董事会同意后可以转让和买卖,不仅可以转让给社内社员,还可以转让给社外人员。非社员可以购买优先股获得投资入股的报酬,但是没有投票权。第四,发展新项目需要增资,增资方面主要通过发行新股由原有社员认缴,或是通过向外借贷的方式获得。由于合作社的资本存量固定,它就可以获得银行的优惠贷款。第五,在特定条件下社员有赎回权。社员死亡或者达到一定年龄,可以由合作社赎回其股权或是转让交付。赎回义务履行的前提是该合作社的董事会愿意购买会员权益,以及有明确的规章政策规定。董事会的决议对于赎回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会员之间很少见。加拿大新一代合作社尽管各社利益联结机制不尽相同,但是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一样,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也采用权益融资方式,发行两种具有不同权益的股票,给社员的返利一般根据社员的惠顾额进行,分红则按照股份分配[3]。如萨斯喀彻温省的小麦合作社对外发行A、B两种股份,A股为社员股,持有者具有投票权,但没有参与分享投资收益的权利;B股是上市股,社员和非社员都可以认购,持有者没有投票权,但有参与分红的权利,任何持有者的持有量不能超过B股总量的10%。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为小麦合作社带来巨额资本,也稳固了它的资本存量和社员构成,便于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北美新一代合作社通过高额入股、股金和交货合同可以转让、社员的进入和退出有一定的限制等做法,一方面使得合作社有了数目可观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使合作社有了固定的资本存量,从而有效解决了资本不足的问题。它以权益融资为主、负债融资为辅的方式筹集资本,在权益融资的基础上向专门的金融机构进行借款,这样既能以固定优质的资本存量获得银行贷款帮助,又能多渠道的扩大资金来源。新一代合作社还积极地进行商业化运作,取得了农业产业经营上的较大成功。

(三)政府对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融资帮助

美国新一代合作社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美国政府将合作社视为自治、社员所有和管理的企业,给予巨额财政税收扶持。设立农业部农业合作社管理局专门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帮助,并从法律上对主要与社员进行交易的合作社免除公司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一般农业合作社享有只有工商企业纳税的三分之一左右的低税赋,比一般的企业更占有融资优势。美国国会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案》和《海外合作社发展法》,使合作社免受垄断的限制和扩大了在海外业务上的授权。政府还给予农业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援助,除设有中央合作社银行外,在全国12个农业信贷区分别设立一个合作社银行。这13家银行以全国约6000家农村合作社为贷款对象,是合作社资金的主要提供者[4]。合作组织能够享受到合作银行提供的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和保险保障[5]。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我国农业合作社成长速度快、涉及面广、影响大不容小觑,农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问题更是不可忽视。据调研资料显示,我国农业合作社有80%以上的机构普遍处于融资难困境中[6]。农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量大,而已获得金融支持数量相对较小,缺口很大;融资渠道狭窄,大量合作社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辽宁省为例[7],截至2010年5月,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53个,社员总数达到48.2万户,合作社为社员及非社员农户代购农资达到35.56亿元,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达到89.8亿元,从合作社流动资金占有量来计算融资需求很大;共有26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业务,为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计发放贷款4.85亿元,其中对社员发放贷款4.04亿元,占合作社贷款总量的83.43%,而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获得贷款仅为14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33%,金额只有0.8亿元,占专业合作社贷款总量的16.57%,远低于合作社社员通过小额信贷形式获得的贷款数量,无法满足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难的原因

1.农业合作社内在制度限制其筹资能力农业合作社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它采用社员缴纳一定数量的股金入社的方式进行设立,没有最低的股金限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并按照为社员销售的产品数额分配盈余[8]。因此,它的股权融资极其有限,资金积累能力差,难以取得负债融资。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社员出资入股的股权融资为主,这些资本金除去各种营业费用之外,用于经营的剩余资金并不多,而社员大多数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只能将小部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这样也就无法聚集大量股金。很多合作社依靠自有资金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都存在困难,就更谈不上提高盈利能力了,所以农业合作社盈余积累较少,而且现有的盈余分配机制也不具有对外部投资者的吸引力。而我国农业合作社负债融资则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正规商业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多,而且农业合作社常常不具备办理贷款业务的资格,资产难以成为抵押品,经营风险、对贷款需求的多样性等更使得金融机构对其开展贷款业务难上加难。

2.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问题导致经营可持续性差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大多建立时间不长,经营管理方面还处于摸索时期,缺乏管理经验,管理人员也常常变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财会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务公开性差;业务经营也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产品销路有限,盈利数额少等。这些不仅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贷款审查,也导致了农业合作社可持续经营困难。

3.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资格审查条件不够灵活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抵押贷款金额能够符合农业合作社的借贷资金需求数额,而小额贷款的要求对象和数量都不符合。抵押贷款需要有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品,农业合作社缺乏抵押品,有资格作为抵押品的农村土地也因为其作所有权、使用权、抵押出让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法律限制丧失了抵押资格。农业合作社由于自身经营和收入来源不稳定,也使得金融机构很难为其办理贷款业务。我国缺乏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也使农业合作社无法获得发展所需的信贷支持[9]。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的农业合作社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它每一步的前进都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帮助。中央、各地方政府纷纷努力,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资金帮助,但受扶持的合作社数量较少,资金支持力度不大。而且合作社的发展不能总是过分依赖于政府的帮助,它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现在,农业合作社的融资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缺少抵押担保品,没有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没有更多地生产、加工、销售的扶持政策,这些都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积极、深入的扶持和帮助。

三、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对我国农业合作社融资的启示

(一)对初创期农业合作社融资的启示

对处于初创期的农业合作社,要借助内部制度的健全完善、扩大外部融资渠道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首先,完善农业合作社的内在制度,增强筹资能力。可以规定社员缴纳股金的最低限额,提高合作社自有资本额;“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也需要在进入合作社后,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不允许在短期内退社,即使有退社的社员也需要将这部分股份转让,来保证资本金数量的充足和稳定[10];合作社的分配盈余方式也可以进行改善,在一定比例的积累下,剩余数额按照销售比例进行分配;积极地吸引外部资本的投入。其次,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需要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明确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会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经常性公开财务状况;为员工举办定期培训,招聘专业人员;聘请专家指导,拓宽产品销路,扩大宣传推广,合理预算降低成本等,从根本上来解决农业合作社持续经营上的困境。第三,以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为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借鉴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经验,对于缺少抵押品的合作社可以通过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给与发展的支持,并且可以配合少量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建立针对不同种类的合作金融机构,为生产不同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合作社提供贷款。而且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多以风险较大,期限较长的贷款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则可以提供风险相对较小、金额较少、期限较短的贷款。第四,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处于初创期的农业合作社由于缺少资金来源,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间接资金帮助。在资金帮助方面,可以由政府建立合作金融组织,专门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扶持;可以由政府建立担保机构,为合作社的贷款业务提供担保服务或是给与贴息支持;也可以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经营支持方面,可以为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和专家,加大对合作社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扶持力度,提供生产销售的宽松政策环境。

篇2

刚刚过去的2011年,温州老板出逃、“倒闭潮”等说法不绝于耳,“高利贷”又成了人们提及温州时的一个热词。如何破解“企业融资难”的困局,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规范民间借贷根本之策在立法

长期关注温州资本市场的省人大代表、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认为,民间借贷乱象的出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周德文说,温州民间资本约有8000亿元,而民间借贷的规模在1200亿元左右,这些资本在地下横流。

“按照国家规定,正常借贷的利率,不能高于基准利率的4倍。但实际上,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普遍高于基准利率4倍。长期民间借贷利率的月息一般为3分到4分,尤其是一个月内的短期民间借贷利率,达到8分、1毛,有的甚至高达1毛5。”

“参与民间借贷的,一般都是资金相对较少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本来利润就很微薄,这么高的利息,已经远超他们的承受能力。”周德文说,据他了解,2011年温州几乎所有实业行业的利润,都只能保持在1%~3%,而2007年和2008年时,实业行业的利润,还在8%~10%之间。“因为高利贷参与者多,一旦资金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断裂,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在周德文代表看来,规范民间借贷的根本之策,在于立法。

“加快金融改革,政府应开放小银行注册登记,将‘地下’资金引导到地面,让民间借贷公开化、合法化,建立规范的民间借贷市场。”

周德文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民间投资”和“民间借贷”立法的建议》,“浙江民间借贷活跃,应该而且可以先行先试”。

在审议省人大常委会、省高院、省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时,来自金华代表团的刘淑芬代表也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立法,“合理疏导民间资金,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不过,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我省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首选自由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仅有极少数中小企业才能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省人大代表、温州空港国际购物中心董事长张福龙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深有感触。张福龙说,尽管政府建立了各项中小企业的专项补助资金,但由于数量有限,能得到财政扶持的中小企业屈指可数。

张福龙认为,当前的金融体制亟待完善。“信用担保机构方面,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担保人才;企业方面,企业信用意识薄弱,参与担保兴趣不浓;银行方面,银行不愿承担风险,对小额担保贷款不感兴趣;政府方面,担保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

他在调研中发现,因为中小企业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与金融市场的对话与沟通渠道,需求与信贷体制滞后,全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企业个数少,融资规模小。

“尽管现行的信用担保机构数量不少,但多数‘不务正业’,服务对象大多不是中小企业,所以不能实实在在为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作用。有些担保公司实际却从事高利贷,高昂的利息给一部分中小企业带来了‘金融黑洞’,陷入劫难。”

为此,张福龙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得金融机构在法规指引下,能够根据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决定贷款水平、利率的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制”。

他希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化金融服务。“政府应该为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征集和监管,促进更多的商业银行进入中小企业贷款领域,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宽松、高效、低成本的融资环境。”

同时,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监管。“由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成分复杂,个别企业存在洗钱、关联企业交易、欺诈行为、过度无序竞争等隐患,所以需要加强监管。”

“在政府的倡导和引导下,企业与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使得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快,无后顾之忧,金融机构则放心大胆地借贷,形成良性的互动。”张福龙说。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是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省人大代表、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友达认为,“保险”和“贷款”是关键。

“不解决农业保险问题,农业就没有出路。”彭友达说,对农民而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农作物,而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一年的辛苦劳作很可能颗粒无收。目前的情况是,虽然国家有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是局限很大。如西瓜大棚使用的塑料薄膜,就不让保险,所以2011年下半年的海南台风,他们西瓜专业合作社损失了近3000万元。“我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农业保险相关扶持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彭友达被媒体称为“追着太阳种西瓜”的人,他告诉记者,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共有26个种植基地,每年需投资近1.6亿元。

“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实物做抵押,很难从银行贷到钱。我们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合作社社员投资。”彭友达说,如果风调雨顺,资金没有问题,一旦遇上洪水、台风,要补种自救,就要为资金问题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资金。可银行说,你台风刮了,用什么抵押,用什么偿还?即使能够贷款,手续一办,耗时个把月,也就错过了补种的时节了。”

彭友达建议,应该允许将农民土地上的经济作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农业发展基金要多向农业合作社倾斜,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规范发展,切实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题。“目前,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放款给农业龙头企业,应该一视同仁,将上规模的专业合作社也纳入放贷范围。”彭友达说。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融资困境;破解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又称为农业一体化。对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于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服务实现一体化和系统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的特征。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主体界定

(一)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主体

农业产业化融资主体就是对农业资金有需求的主体即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户主要有农业经营个体和农业经营集体两种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的专业化知识,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呈现出短期临时周期、金额较小,无抵押担保物,风险较大,同时资金需求的农户数量巨大但零散的特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产品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等,具体组织形式包括农户加公司,专业农业协会和股份制合作模式。中央历次出台的农业政策性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各种专业协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成立的专业协会已达上万个。农业龙头企业可以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或中介组织。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主要有:龙头企业经营的产品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70%以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此外对于总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规模以及年销售收入也有相应数额的规定。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扩展农业市场,促进区域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金融供给主体

从当前农业资金融资的渠道和方来看,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方式主要有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和民间非正式融资。政策性融资包括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银行两个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自身具有的弱质性,对外部市场资金吸引不足,要求政府必须进行财政资金的投入,承担农业发展的职责;政策性银行在我国主要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功能,主要是通过这个金融机构实现的。贷款方向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农户、龙头企业等。商业性融资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融资的主要商业性金融机构,这些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的融资主体提供信贷资金,但其自身的经营目的和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并不能为中小规模农业融资主体提供足够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但从规模上看,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的信贷总量是最大的,目前它仍然是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困境的主要方式;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减轻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扩大融资规模,减轻政府与银行的资金供给压力,促进企业转变和改进经营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果。民间非正式融资是处于正式金融体制范围之外的灰色金融。本文在研究中把农业产业化融资供给方主要界定为政府、金融机构。

三、农业产业化融资与金融支持的困境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的现状与困境

1.农户融资状况当前,农户对于资金需求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农户融资需求金额小,筹资频次高且具有临时性。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其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维持和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购买农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周转,所以农户在融资规模上相对较小,当农户需要资金时才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生产周期结束后就会还款,融资的次数较高。第二,农户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对于自然环境依赖程度高,加上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户的市场意识不足盲目生产,使得农户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当风险较大时,农户的收益波动性大,收益水平较低,此时融资困难。当风险较小时,农户收益较为稳定,收益水平较高,比较容易融资。我国农户的资金需求呈现上述特点,加之,我国农户数量是巨大的,每一个农户的需求又有所不同,要为每一个农户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金融支持的难度可想而知。2.龙头企业融资状况龙头企业主要分为形成中的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生产技术成熟,管理水平较高,管理制度健全,经济效益稳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均较为顺畅。对于正在形成的龙头企业,受市场供求关系波动影响较大,经营风险高,流动资金不足,收益波动性大,缺乏抵押担保物,达不到金融机构放款条件,直接上市融资门槛高,融资渠道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于资金规模的需求。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问题

如前所述,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融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但农业现代化融资供给现状并不乐观。1.政策性融资供给第一,政府财政投入。首先,政府财政投入规模方面。政府财政对于农业支出每年都有百亿元的规模增长,但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财政投入规模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其次,政府对农业现代化资金引导机制方面。目前,各地方政府大都设立了农业现代化专项资金,也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产业化的融资问题,但政府更侧重于大型和中型的社会性农业建设性项目,对中小型农业加工企业的融资引导性不足;最后,在设施农业建设融资方面。政府在设施农业融资中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功能定位不清晰。第二,政策性银行融资。农业产业化包括的范围很广,但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服务范围仅限于生产种植环节中粮,棉、油的收购,在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没有涉足。对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开发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缺少落地的制度安排。2.商业性融资供给第一,商业性金融机构方面。商业性金融机构自身具有盈利性,讲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其虽然可以为农业产业化部分融资主体提供信贷资金,但无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经营风险较大抵押物不足的中小融资主体提供相应的、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融资虽然可以有效减轻财政和金融机构的融资供给压力,有利于优化农业经营的融资结构,拓展融资渠道,但是从财务角度而言,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主要是发行债券和股票,无论那种筹资方式,其资本成本均较高。从实务操作角度讲,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发行债券,其发行的条件和要求都相当苛刻,导致目前农业企业资本市场利用程度较低。只有极少数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高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获得资本市场融资,一般的农业企业,即使是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实现。总之,我们在进行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融资主体考虑利用不同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方式,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对于规模性龙头企业可以商业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为辅,而规模较小正在发展中的龙头企业,农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还是依靠政策性金融。同时,应对农业价值链融资机制积极推进,使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获得高效的外部资金,还可以扩展融资渠道,获得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内部融资。但目前总体上讲,无论是各融资主体还是农业现代化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并没有完全得到有效满足,与其发展速度相比融资状况仍处于滞后状态。

四、从供给侧进行高效金融支持,破解农业产业化融资需求的现实困境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政策性金融在农业产业化融资中的基础作用

1.政府财政方面加强财政资金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支出力度,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同时确保资金投入的充分到位。为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农业创新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手段,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开发更多满足农业产业化需要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非财政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发挥支农政策效应,支持农业产业化。根据农业产业化价值链循环的周期较长的特点,考虑适当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资金使用周期的需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农村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完善农业企业再贷款授权管理办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政策性金融机构方面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优惠信贷作用,今后,应该在粮棉油收购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创新开发、农村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业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其政策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准入门槛,放宽其信用等级标准,提高农业企业的资信程度;加快引入信息化办公和管理理念,提高结算效率,探索不同的信贷模式,农业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服务,满足农业企业的实际结算需求。

(二)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提升金

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融服务质量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得到全面快捷的金融融资服务,金融机构应该把融资服务渗透到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1.增加农业抵押物的品种,拓展农业融资渠道农业抵押贷款缺乏有效担保物,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开发新的抵押模式,探索土地经营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等新型抵押物,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融资规模,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2.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贷款的流程,管理办法、扩大分支机构的授权,将涉农信贷比例情况纳入分支机构绩效考核,更好地破解农业产业化融资难题。3.创新农业还款方式农村商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针对农业生产流动资金不充足,周转贷款筹资压力大的特点,可创新农业还款方式,对现代化观光农业、农业高科技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领域进行倾斜,帮助发展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4.健全银保互动,增加再担保公司,促进现有信用担保资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合作,一方面消除了农业企业担保不足的难题,同时降低了银行的经营经营风险。同时,在具体业务上,逐步开展农业企业融资租赁、农户信用担保、合同履约担保、票据融资担保等新业务,改变业务单一的状况。设立再担保公司,降低担保公司的风险压力,改善中小农业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风险

农业的生产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后这些风险就体现在工业龙头企业和农业金融机构上,减少这些风险,就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但一直以来,农业保险没有起到理想效果,农业产业化融资困难。发展农业保险,要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着力,双管齐下。在探索农行政策性保险的发展模式的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开发有利于满足用户需要的保险产品,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险业务,还可考虑引进外资农业保险公司,增加农业保险的竞争性和有效性,建立多层次的保险机构,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具体措施上,可以增强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和农业工业企业保险意识;推进保险与再保险,成立多样性的农业保险运营机构,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保险业务,减少保险公司本身具有的市场风险;健全政府财政上的农业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保险机制。

(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农业产业化融资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发展各种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逐渐地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短期融资方面,可考虑发展短期融资券债券、商业票据以及综合性的短期债券品种。长期融资方面,继续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强强联合,在国内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在此过程中,要求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培育促进农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组织,帮助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甚至是国际资本市场。此外,可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助力农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的设立,不仅可以将分散的资本集中投入到农业产业化运行中,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供给规模,而且由于外部市场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邓雅静,冯庆水.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证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7).

[2]宋玉龙.对齐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现状调查[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3]张晓萍.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与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篇4

[关键词]国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5-0165-03

当前,全国按照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精神,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的流转,土地流转呈现出“规范化流转和规模化流转的趋势”。然而,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体系、服务体系以及市场机制,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流转意愿较低,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规模化流转困难,从而降低了农地效率,无法发挥土地流转的最大效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较好的运转模式,效果良好。因此,我们探讨国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对于推进泰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幸福泰安的目标,借鉴和指导意义重大。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对土地、资本、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土地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作为农业生产基本要素,只有进入市场由市场合理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而立足国情,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集中连片经营方式是基础,因此我国土地流转应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保护和调动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的同时根据地方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新技术、新品种以提高生产率和效益,扩大现代化生产的范围,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以及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土地进人市场流转既能给农民带来实现土地经济价值的货币体现,又能为农民从事更多非农工作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致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以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来看,地租几乎全部被承包农户所得,土地流转给承包大户或者农业企业经营,光是租金就可达到或超过以前的亩产值,这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而随着农户土地的流转,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支配时间多了,可以选择的职业多了,这不仅增加了农民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同时也规避了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起到了一举双赢的效果。另外,大多数农户离开土地后,开阔了视野,在为农业经营公司打工时也可以学到专业的种植、加工等技术,为今后自身发展奠定基础,无形中也增加了收入。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对于土地征用而言,农村土地人市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的要素配置,打破了政府原有的垄断供地格局,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优势,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增加了农业经营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土地征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土地入市流转提高了土地资源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了土地资源的闲置程度、浪费水平和土地撂荒的概率,增加了土地市场的供应量,基本实现了土地的供求关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带来了社会福利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能够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

在农民“自愿”流转的前提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使分散的每家每户的土地通过出租、转包等流转方式集中到种植大户、经营能手或农业企业手中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农业有效益的提高。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土地相对集中,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也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广阔空间,如农业土地实现规模化集中,农民、村集体、投资企业三方通过合作大力开展多种规模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的多元化收入。

二、国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验

(一)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

法国是典型小农经济发展的代表,土地经营效率低下,农业发展缓慢规模小且分散经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为改变这一农业生产的不利状况,法国先后出台了多个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促使小农场的合并,鼓励中等农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最具意义的《农业指导法》通过土地经营权的转换进行土地整治,进一步加快土地的集中使用,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除此之外,法国还通过一些法律上的规定来保护土地,促进土地的流转。如私有农地一定要用于农业、不准弃耕、劣耕和在耕地上搞建筑;土地转让不准分割,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置土地事务所和土地银行等相关机构促进土地的有效管理和流转。明确而切实的法律法规不仅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效率,也减少了土地流转过程中交易双方的矛盾和人地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形成了现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制度。包括《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地方性规章等。虽然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具体规定有很大的进步,使得农地能够有规模的流转,也加强了实际流转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但相关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并且在具体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有法难依、甚至无法可依的问题,如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全面的法律规范,无法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合理的经济手段引导扶持土地规模经营

美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度,农用土地所有权流转以市场调解为主,并且美国政府采用信贷支持、利息调节、价格补贴、政策引导等经济手段,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法国通过在政府贷款和纳税、土地购置等方面进行政策优惠,对青年农民优先分配工作,对年龄大的农民提供养老金的支持,运用合理手段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化牧场的经营。我国也应积极采取各种经济手段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各类金融机构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为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户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制定农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融资担保机构为有条件的经营规模主体提供相关服务等,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进度。

(三)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为减少土地流转过程出现的阻力和矛盾,法国在推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村土地用益权可以通过出租、转让、抵押等多种方式流转,并且鼓励农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流转方式结合的流转形式,充分注重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土地流转的多样化,合理分配财产权,处理人地的矛盾,不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促进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适应现代化农业结构的调整。多种流转方式不仅给农地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选择机会,充分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而且进一步改进了农业融资方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国际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由于国情不同、农业发展现状不同,土地基本情况不同,因此应适宜地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例如,泰安市采用的基本流转方式与其他地区相同,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而部分地区根据土地现状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探索运用新型的土地流转模式,如泰安市宁阳县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权益保障”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联合、合作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探索实行了“股份+合作”的流转模式,流转的土地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和民主管理,社员按劳计酬,年度盈利按人股的土地面积计算,使得社员收益大幅增加,带动周边村(居)积极加入土地流转,实现了统一规模经营土地。

三、国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启示

(一)立足国情,因地制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国外大部分国家都是实行土地私有化,土地可以直接自由的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而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分配渠道主要是政府在起作用,而不是市场配置,土地无法进行自由买卖,更多的表现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因此,我国土地流转应根据我国国情,紧密贴合相关法律、政策,适时适宜的推进土地流转。

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农业大国相比,农村人口多,但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城镇化发展缓慢,土地规模经营普遍低,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差异明显,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也远远强于其生产功能,导致了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所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区域角度,我国的土地规模经营都不适合采取统一模式,只能根据各个地区实际的农业资源情况采用灵活的适度经营模式,以一定的形式、方法对土地进行不同程度的集中,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和规模经济的实现。

(二)明晰产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呈现出新的趋势,由早期个人所有权的绝对性向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从重视土地的归属向重视土地的利用发展,而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流转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不良的竞争状态,阻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良好发展。

首先,应完善土地所有权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对土地所有权给予平等保护,禁止借助公共权力侵犯集体土地所有权;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收益分配等,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保持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以及土地投资经营者进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纠纷案件中的积极作用,以此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促进其适度流转

从国外土地流转的有益经验来看,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土地政策的重心也从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逐步向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和合理流动的方向转变,因此,在土地流转工作中,要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在制度上,要完善土地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农民长期的生活,健全土地流转信贷制度,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为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形式上,应加快土地流转形式的创新,鼓励农户以入股的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使流转时间加长,带动土地资源、生产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的优化配置,并通过合理的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促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四)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农业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