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财务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财务问题

第一,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受到工作经验和资金规模的限制,创业建立的企业往往都是小微企业,组织结构非常简单,业务量非常少、业务范围也很狭窄。大部分初创企业为了节约资金成本,往往只雇佣几名员工,有的小微企业老板就是员工,员工也大多都是兼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量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不设专门的岗位对其进行管理,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往往聘请兼职工作者来负责,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相去甚远,大学生创业建立的企业根本谈不上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系统。在这种背景之下,创业者往往将财务管理工作简化为记账工作,他们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市场拓展和产品设计上,根本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理念,也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之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了企业战略发展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财务管理的帮助和支持。大部分的大学生创业者都不是财会专业出身,对财会知识知之甚少,在校期间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财务管理专业培训,导致了他们在创业之初难以发挥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财务管理只是一种辅助的、附带的工作。

第二,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有一些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有一些则是其他专业的。不断是否来自经济管理专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缺乏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是凭借个人的摸索和探索来实施财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企业内部也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初创期,完善的赊销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也不甚了解,这就很容易造成款项难以回收,应收账款坏账比例加大,资金周转不灵,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产生呆账。另外,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着销量低、产能过剩的问题,月末库存占用资金会比较高,最终造成了营运资金的呆滞。

第三,筹资渠道狭窄。所有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面临着筹资困难的问题。初创者能够将自己的蓝图和构想变为现实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和顺畅的融资渠道。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自有资金,这里笔者所说的自有资金大多来自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和奖学金积攒以及父母的资助;其次是亲朋借贷,亲朋借贷资金大多都是借助于父母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亲朋借贷的优势是无需支付利息,也没有很大的还本压力,这部分资金给创业者带来的物质负担是比较轻的;再次是银行借款,银行借款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核程序,还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或者担保抵押物品,大学生由于刚刚踏入社会,信用登记尚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作为抵押,因此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尽管目前政府正在大力地支持大学生创业,也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是很难介入到银行和大学生之间的,政策的落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最后是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一线发达城市中兴起,目前正在逐步面向大学生创业者,风险投资者往往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来挑选他们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然后将资金投入到大学生创业企业之中。风险投资基金在发达国家中已经被证实是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风险投资基金起步较晚,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还不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二、解决大学生创业财务问题的主要策略

第一,提升创业者财务管理意识。对于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高校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财务管理意识,让他们参与到财务管理相关的课程知识学习,让学生通过辅修、二学位或者旁听的形式来提升财务管理理念,让他们了解到财务管理在企业之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在经营管理中应对各种财务管理难题的准备。另外,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财务管理知识的讲授和财务管理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SYB和KAB等多种多样的创业培训课程来灌输财务管理理念。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应该高度重视其财务管理的问题,将科学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要建立起完善的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报表、投融资、报销、赊销、审核等制度进行完善的规定,使得财务管理放在和企业管理的同一种高度上,而不仅仅将财务管理工作看做是记账的手法。另外,初创的企业也要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岗位,聘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而不是聘用兼职人员和将财务管理工作出去。虽然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会增加企业的支出,但是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够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一剂良药。最后,创业者还要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资金,很多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在总结教训的时候都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资金短缺和资金链的断裂,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创业者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运作能力,能够子啊很大程度上避免市场风险。

第三,拓展融资渠道。大学生应该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国家、各个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一般来说,这些政策大体上包括允许分期支付创业注册资金,简化金融机构借贷手续,创业贷款政府贴息等等。其次,大学生要在创业中做到灵活经营。创业者可以充分利用商业信用进行适度负债,比如说合理地利用现金浮游量,尽快地收款,在不影响商业信用的前提下推迟付款日期等等。最后,创业企业可以开展股份融资,通过设立企业股份,吸纳资金充裕的个体以资金作为股本加入创业团队,不仅可以缓解融资难问题,还能够分散创业企业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许新强.现金流量角度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会通讯,2009(23):145-146

篇2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越来越为企业经营者看重。企业因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特点不同,财务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本文剖析了首都机场航空安保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财务管理方面困境,有针对性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控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从而促进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与发展。

二、安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

财务管理是公司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购置、资本融通和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利润分配实现企业的整体性的经营管理。而在具体某个企业运作过程中,因为企业因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特点不同,财务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1]

安保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由初建到发展扩大,成为业界领先的公司。公司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的空防安全,与其他公司追求的利润、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同。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刚性增长,在公司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阶段,极易陷入“成本”困境。财务管理如何能够适应公司从初创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的需要,如何促进公司的发展,是摆在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公司自成立以来,从加强制度建设、到严格的预算管理、到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的的财务管理,完成了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三次提升,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三、安保公司初创阶段,加强制度建设

(一)安保公司初创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安保公司前期财务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对安保公司前期管理的状况归纳如下。

在安保公司成立初期,财务基础方面工作不够规范,财务人员少,财务管理方面的具体设置也非常简单,一个人常常要负责几个人的工作内容,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记账的工作,同时报税、工资核算等等也必须要完成。在这种工作安排和氛围之下,难以建立内部稽核及监管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员工之间的权责不够明确。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和体系十分缺乏,因此在财务活动中很难做到有章可循,很多情况的处理都不够规范,尤其是资金管控、财务报销流程、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度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的财务管理,迫切需要进行规范。例如经营部门与财务部无收入核对机制,导致经营部门承接项目纳入部门业绩,而实际收入未入账;授权审批程序混乱,货币资金的支付手续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出现,影响了公司财务整体工作的稳定性,甚至影响到财务信息质量。而且随着安保公司的发展,管理层次逐渐增多,产业链条加长,业务控制环节多,财务管理监控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二)初创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的选用,并让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起到规范的作用。就此公司在成立初期,出台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从基础抓起,涵盖公司财务工作的所有领域,构建合理财务管理的空间,使公司的财务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顺畅运作。同时,注重财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公司财务人员的选用以专业为标准,要求持证上岗,到社会上招聘有经验的财务工作者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按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于财务人员合理配置,分工明确,让财务人员根据标准的国家会计制度以及公司制度与要求进行标准化操作。

公司初创阶段的财务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除财务规章制度外,其他的管理规范也逐步建立,如合同管理规定、采购管理规定等。针对公司经营过程中风险和漏洞,逐步完善,逐步整合,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最终使公司各项业务能够按照流程、程序实行标准化运作。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中,强调监督和制衡机制,例如明确“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原则、关键岗位职务不相容的设置、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等。确保了公司各项制度的执行。

通过制度的系统建设、有效执行,为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完成了第一次提升。

四、安保公司快速发展阶段,加强预算管理

(一)安保公司快速发展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安保公司在2008年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收入的增长,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也不断上涨,再加上其他运行费用的增长,收入增长被成本费用的增长吃掉。

安保行业作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之一,社会对其的需求正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之中,同时安保业务也向着市场化、专业化迈进,这就使得安保公司的管理者,有着更高更远的眼界。由于市场的扩大,客户增加,应收账款逐渐增多,资金周转天数逐年增加,营运过程中出现资金临时性短缺,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需求逐渐提高,对财务人员资金管理方面准确把控能力要求提高。而当时在安保公司之中,财务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这种对于资金的流入、流出预测及分析都显得非常薄弱。

(二)快速发展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加强预算管理

安保公司为了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控制人工成本、运营费用的过快增长,在2008年开始试行严格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以强化预算管理方式提升营运资金的管控能力。

实际在2008年以前,安保公司已经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编制自身所需预算时,为降低预算执行的难度,经常从部门利益出发,尽量扩大预算,预算上报过程中“层层注水”,加大不合理预留。公司在整体平衡预算过程中,审核压缩预算难度加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次年能够继续增加预算费用,会在期末将未使用的预算额度突击花销,造成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安保公司制定在2009年《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所有收入、支出均纳入预算管理:

在收入的预算管理上,公司不但对客户的业务量进行预测,同时关注客户付款能力的考察,即加强对现金流入量的管控。公司按客户付款能力,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按不同等级客户采用不同的定价政策。通过对客户分级管理,客户付款条件的调整,使得公司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明显减少,增加了公司现金流入量。确保收入能及时变成现金的流入,避免了短期资金短缺的情况。

在支出管理上,由于安保公司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公司营业总成本较多,为控制人工成本,公司授权人力资源部订立完善的职工薪酬体系,员工薪酬按岗位、级别订立晋级机制;核定各部门岗位合理编制,岗位编制增加需报人力资源部核准。人工成本预算严格按岗位编制数与该岗位人员薪酬计算。既保证了每名员工福利,同时也确保人工成本总量控制预算范围内。运营费用管理上,全部运营费用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每笔预算均需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确认有必要方可纳入公司预算。此外,每项运营费用设定一个部门归口进行管理,运营费用由归口管理部门而非使用部门上报预算,例如办公用品由采购部制定预算,并控制预算的使用;一线部门使用设备的维修费由维修部制定预算,并控制预算的使用。预算费用使用和管理分部门进行,有效避免了原来预算使用和管理为同一部门,各部门为了各自利益而扩大预算。

经过推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安保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逐渐完善,同时财务部逐渐建立适合的财务分析体系和模型,其中财务的预算指标分析,成为财务分析管理的重点,各预算执行部门关注的焦点,预算执行分析的结果,广泛使用于业绩规划、盈利分析、效率改善和薪酬制定中。加强预算管理使得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完成了第二次提升。

五、安保公司成熟阶段,提升经营效率

(一)安保公司成熟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2012-2015年,安保公司业务收入逐渐从高速增长回落到平稳增长阶段,收入增长率降低,而航空保障规模日益增加,保障标准不断严格,为保障员工的稳定,人均人工成本必须保证一定幅度增长。业务收入与人工成本增长率的一降一升,直接导致安保公司面临亏损的境地。为了保障公司顺利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公司逐步拓展安保相关业务。在拓展业务前,公司通过测算具体每个项目成本,确定对客户的合理收费标准。然而在各个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项目人员交叉使用,具体项目使用了多少人工难以界定,因此公司最重要的成本支出-人工成本难以单独核算。各项目负责人均认为承担的业务项目为公司提供了高额利润,希望公司能给予一定奖励。但公司总体利润并未得到提升,究竟哪个项目为公司提供了高额利润,哪个项目又是公司的“出血点”?如果财务管理不能合理分摊人工成本、清楚的划分各项费用,使公司项目利润不能确定,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层难以确定业务拓展方向,难以对公司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进而制约公司整体发展。

(二)成熟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提升经营效率

为保证公司顺利发展,安保公司的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以精细化核算,分级预算管理为手段,达到提升经营效率的目标。

具体实施的措施有:

第一是划分业务单元:对各业务类型,结合部门、科室多角度将公司划分为不同的业务单元。划分的原则遵循业务单元能够独立核算,即能够准确的把握自身的收支状况为标准。

第二为了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将公司经营目标,层层落实、层层分解。使经营压力、经营利益有效传递到各业务单元。

第三为保证业务单元能够做到精确的核算,向业务单元派驻财务人员。由派驻的财务人员对业务单元的成本费用进行精细化核算,分析业务单元盈亏总体情况,和业务单元承担的不同业务项目的盈亏情况。

第四针对人工成本难以在各项目间清晰划分的情况,由业务单元派驻的财务人员,根据具体业务项目实际情况,协调业务项目负责人,协商确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如按实际工时记录计算人工成本,按实际人员配备比例分配人工成本等办法。

第五培养管理人员的经营意识。通过对各业务单元下达经营指标,制定合理的绩效奖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主动性。使管理人员为达到经营指标,积极改进管理,优化和缩减内部成本,同时向市场要效益,输出新业务,开拓新市场;做到开源节流,促进业务单元的良性发展。

2012年-2015年安保公司达到成熟阶段,为保证公司能够持续发展,保持稳步增长,财务管理上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促进公司收入的增长,保障员工薪酬的稳步提升,财务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标而实施的精细化核算、分级预算管理等措施的有效实行,使得公司财务管理完成了第三次提升。

六、结论及建议

从制度建设、预算管理到提升经营效率这三次提升,与公司发展阶段相适应,有效促进了公司的成长。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任重而道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效率和成本原则。越规范细致的制度,其执行成本也越高,所以在实施成本细化管理时不要出现过分追求细化而影响运营效率的问题,过分拘泥于步骤和程序的细分到位,会造成公司付出大量的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平衡好效率和成本的关系。

篇3

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心得一

《高级财务管理》是我们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由张延波老师主编,课程中心内容主要是企业集团相关的财务管理策略与政策以及如何规范集团财务决策与控制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研究。其具体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集团最大的优势与成败因素

企业集团最大的优势体现为资源的聚集整合性与管理的协同性以及由此复合而生成的集团整体的竞争优势。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阶层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任何一个企业,若想加入集团,取得成员资格,必须首先以承认集团的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服从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接受管理总部的统一领导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被接纳为成员企业。

企业集团的成败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两条管理控制线依存互动,构成了企业集团生命力的保障与成功的基础。

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母公司或管理总部要想对子公司等成员企业进行有效的治理,确保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的贯彻实施,必须能够对子公司等成员企业保持有效的控制权为前提。在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制的企业集团里,控制权研究的实质是产权结构或股权结构。在有关股权配置方面,母公司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充分发挥资本杠杆效应与确保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彼此间存在着一个度的把握。同时,母公司欲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一个基本前提是,母公司必须是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包括绝对第一大股东与相对第一大股东两种不同的情形。而不同情形的第一大股东身份,控制权的稳定性、遭受的权力制衡程度以及资本杠杆效应也就各不相同。

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当局或集团总部为界定各方面财务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规范理财行为所确立的基本制度,简称财务体制,包括财务组织制度、财务决策制度、财务控制制度三个主要方面。

三、企业集团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依托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结构规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务战略实施策略也不相同。1、初创期财务战略定位:在集团初创阶段财务实力相对较为脆弱,为了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应保持稳健原则。初创期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稳健与一体化。2、发展期财务战略定位: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3、成熟期财务战略定位:由于市场份额较大地位相对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低,应当采取激进的筹资、扎实的成本控制、高股利、现金性分配战略。4、调整期财务战略定位:采取财务资源集中、高负债率筹资、高支付率分配战略。

四、企业集团预算控制和投资政策

预算控制不仅以市场预测为基础,而且更进一步针对预测的结果及其可能的风险事先制定相宜的应对措施,从而使预算本身便具有了一种主动的反风险的机制特征。透过预算控制的循环过程,企业集团将日益发现诸多裨益的取得已不单纯地源于预算编制本身,而更主要地来自预算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以及因此不得不在强化沟通与协调过程寻得的答案。

投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目标规划,而对集团整体及各成员企业的投资及其管理行为所确立的基本规范与判断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财务标准等基本内容。

五、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在技术革命不断进步、竞争风险日趋激烈的当今经济社会,一个企业集团能否拥有先进的、高科技含量的固定资产,直接就意味着是否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企业集团还必须明确的是,即使是当前市场上最先进的设备,一旦投资形成,便意味着该设备的技术性能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停滞于当前水平上,在技术革命不断进步的冲击下,其原有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地位。为此,要求企业集团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可创新观念,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更新技术性能,以持续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因而,关注技术进步,鼓励并融通财力支持成员企业加速机器设备等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是企业集团制定内部折旧政策必须考虑的一个首要因素。

六、企业集团无形资产投资政策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品牌、技术专利、专营特许权、商誉等。作为一种特殊资本,无形资产主要地表现在观念形态上──存在的非实体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是企业进军市场的旗帜,和竞争制胜的王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拥有了驰名商标、品牌,也就意味着居于了竞争的优势,对市场空间的扩大和占有率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当今的国际社会业已进入了一个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能否在培育、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成为企业集团及其竞争对手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的关键。

七、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管理策略

融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规划,并确保投资政策及其目标的贯彻与实现,而确定的集团融资活动的基本规范与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投资需要,是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的指导原则。要求总部在融资政策的制定上,必须以推动投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着眼点。应当在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框架下,根据与集团核心能力、主导产业或业务相关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与财务标准的基本规范,通过计划的形式,对集团整体及子公司等的融资规模、配置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时间进度等事先做出统筹规划与协调安排,从而在政策上保障融资与投资的协调匹配。

依据融资政策以及目标资本结构规划,管理总部必须将未来计划期内融资的总规模、来源性质、期限结构、时间进度等通过预算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必需的融资成本、风险以及质量特征实现加以规范,然后通过预算的细化,对融资活动进行具体的落实并控制实施。

八、企业集团纳税计划与股利政策

纳税是企业取得并保持法人资格与权利地位的先决条件。纳税计划不能以利用法律的纰漏为着眼点,更不能以偷逃税款为手段,而应当从法律意识出发,将税收的杠杆导向功能引入企业集团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机制,实现集团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筹资与投资活动的合理规划以及收益、成本、风险的最佳匹配。

股利政策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在遵循股东财富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税后利润在股利派发与企业留存彼此间的分割关系问题。在有关股利政策是否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认识上,分为股利无关理论与相关理论两种。现金股利是企业以现金方式支付的股利。在现金股利的决策上,除了需要考虑上述一般因素的影响外,还必须密切结合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状况来进行。股票股利是企业将股利折成股票而向股东进行分配的形式。股票股利一般是经由无偿赠送红股,即留存收益转赠资本的途径实现的。严格地讲,那种通过资本公积金转赠资本而赠与股东的股票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

母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是单纯地站在母公司自身及其股东的立场,还必须同时兼顾子公司等成员企业的利益期望,必须协调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等相互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不仅如此,作为集团的管理总部,母公司还必须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即管理战略角度,对集团整体的股利政策进行统一规划,以规范各成员企业的收益分配行为能够建立在有利于整体战略目标不断推进的框架结构范畴之内。

通过对《高级财务管理》的学习,使我着重掌握到如何运用会计政策与财务管理策略把财务管理与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明白了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模式构成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手段实现相互间的制衡。

然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模式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财务管理则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者为实现财务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它们两者间的联结点在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层次。

企业集团的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在集团的财务战略管理上完成的是批准和监控功能,总经理等高层执行人员则是注重于财务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各个层次完全融入到整个财务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那么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在战略层次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企业集团治理主体的形成及选择对财务战略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企业集团治理主体的安排将影响财务战略主体的动力;③财务战略从其与环境的关系上可以分为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和内向管理型财务战略,财务战略主体通过不断的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选择和实施,可以达到局部调整财务治理结构的目的,而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的开展又依赖于企业可利用的财务市场治理机制,内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则是基础和保障;④在组织结构上,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层,总经理等高级执行人员则是决策层和下层人员的联系纽带;⑤企业集团治理和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在企业层次上,企业集团治理作为基本构架规定了财务管理的导向和原则。但在具体的操作层次上,财务管理的微观活动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下,会对企业集团治理起到调整的作用。正如钱德勒所说:当管理上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

我们应该知道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相关利益主体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且这种经济关系都是通过契约纽带连接起来的,要使契约有效,当出现财务契约预期的情况时要明确谁有决策权,这就是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对权力配置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所有权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是在既定所有权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权形式不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的权力配置也不相同。如在股权集中情况下,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的所有权决定控制权或者说所有权同控制权结合较紧,而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所有权同控制权相分离。

二是企业内部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对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之间配置剩余控制权,股东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和经理分享剩余控制权。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问题,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责、利界区,形成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财务制度的有效运行。

如果企业只拥有权益资本,则经理人员承担破产风险的机会比较小,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差些,也不会有财务违约情况,从而形成不了对企业经理人员的压力。但是,若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融入了债务资金,一方面可约束经理人员将现金用于盈利能力较差的投资或低效率的扩张行为,另一方面,偿债的压力致使经理人员为了避免清算失去权力而设法提高资本收益率。正是由于债务资金的这些作用,所以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倍受关注,尽管各国的债权人保护制度不同,但对企业注资份额较大的债权人来说,都会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来制约经理的行为。

作为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实现的前提: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由于公司内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与偷懒行为,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在财务方面主要表现有:利用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财务决策,加大股东的投资风险;运用股东对经理人员日常财务经营决策不得干涉的要求,经理人员通过增加其在职消费或与其他人进行合谋行为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或者因作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以损害公司的利益。这些行为,将会制约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顺利实施,为此,必要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协调各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由此可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各司其职,互相制衡。其中,财务战略决策权掌握在股东会和董事会,日常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而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则是分散配置的。

所以建立健全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决策效率,完善公司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加速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它对于我国企业财务制度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财产所有者缺位、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分,就是因为没有构筑合理的产权结构;企业财务经理人员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对财务经理人员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报酬激励约束、控制权激励与约束、声誉激励与约束、市场激励与约束等主要机制;而企业内部财务决策失效甚至失误,就是因为没有建立相应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包括财务战略决策与财务战术决策机制,集权型、分权型、集权分权结合型等权力配置模式。

因此企业财务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高效、富有活力、激励约束相容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

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在企业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对具体经济业务只掌握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对《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运用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才能把财务工作做得更好。

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心得二

本学期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在马德林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获益匪浅。

由于马老师在国外学习第七周才回来,所以我们的课程也是从第七周正式开始。前面几周,我们都在好奇高级财务管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马老师循序渐进地慢慢走近神秘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将这门复杂的课程学习内容用最简单明了的案例教授给我们,使我们从各个角度了解了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下面谈谈我个人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对财务控制的进一步认识财务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运用特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规范化的控制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现就财务控制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财务控制必须以确保单位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的。财务控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实现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他既是工作中的实时监控手段,也是评价标准;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财务控制的局限性:良好的财务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为此必须对这些局限性加以研究和预防。局限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二是财务控制人员由于判断错误、忽略控制程序或人为作假等原因,导致财务控制失灵;三是管理人员的行政干预,致使建立的财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二、CFO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司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CFO(首席财务官)更多地参与公司战略规划,预算的编制与实施,业绩管理,重大购并等重要领域活动,他们作为CEO(首席执行官)的真正合作伙伴,列入高层管理者的行列。新形势下CFO的作用和技能的变化是建立在企业管理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在现代企业中,CFO应具有全局和未来意识,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以往的企业管理是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多种职能如生产、财务、市场营销等,对不同的职能实行不同的管理,即所谓的职能管理,这种职能管理使得传统的财务总监的工作局限于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对企业财务部门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熟悉也不关注。而战略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管理的是企业总体的活动,所追求的是企业总体效果及长远利益。企业战略管理涉及到大量的资源配置问题,有些资源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调整,或者从企业外部进行筹集,财务总监应具有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的能力,同时,在未来迅速变化和竞争性的环境中,还应经常考虑对未来的变化采取预应性的措施,对年度预算作必要的调整,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现代企业的CFO还应具有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机会越多,风险也就越大。影响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因素可分为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即企业财务风险由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组成。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等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企业内部管理、交易法律合同等风险。随着高新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企业在研究开发投资项目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大,发展的机会增多,要求管理者有更多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新形势下的CFO要从传统的财务工作中脱离出来,要有敢于揭示会计数据背后的问题和风险的勇气,要报喜也要报忧,同时也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和解决公司的问题和隐患,避免公司错失经营发展中的良机。

此外,CFO必须具有团队工作的能力,处理好与CEO合作与监督的关系。传统的财务总监的工作重点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上,由会计工作的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CFO已进入公司的决策层,参与公司对外投资、资金使用的调度、贷款担保、资产重组等重大经营决策活动,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FO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分析能力、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和特殊组织地位,在多功能的团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FO的职能和作用要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与CEO之间的合作与监督的关系。CFO首先应该是CEO的得力助手与合作伙伴,在日常管理中表现为上下级关系,在涉及到重大决策需要与董事会或股东沟通时,CFO则成为CEO的合作伙伴。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二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并加强合作。

三、企业集团最大的优势与成败因素企业集团最大的优势体现为资源的聚集整合性与管理的协同性以及由此复合而生成的集团整体的竞争优势。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阶层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任何一个企业,若想加入集团,取得成员资格,必须首先以承认集团的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服从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接受管理总部的统一领导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被接纳为成员企业。企业集团的成败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两条管理控制线依存互动,构成了企业集团生命力的保障与成功的基础。

四、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母公司或管理总部要想对子公司等成员企业进行有效的治理,确保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的贯彻实施,必须能够对子公司等成员企业保持有效的控制权为前提。在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制的企业集团里,控制权研究的实质是产权结构或股权结构。在有关股权配置方面,母公司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充分发挥资本杠杆效应与确保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彼此间存在着一个度的把握。同时,母公司欲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一个基本前提是,母公司必须是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包括绝对第一大股东与相对第一大股东两种不同的情形。而不同情形的第一大股东身份,控制权的稳定性、遭受的权力制衡程度以及资本杠杆效应也就各不相同。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当局或集团总部为界定各方面财务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规范理财行为所确立的基本制度,简称财务体制,包括财务组织制度、财务决策制度、财务控制制度三个主要方面。

五、企业集团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依托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结构规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务战略实施策略也不相同。1、初创期财务战略定位:在集团初创阶段财务实力相对较为脆弱,为了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应保持稳健原则。初创期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稳健与一体化。2、发展期财务战略定位: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3、成熟期财务战略定位:由于市场份额较大地位相对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低,应当采取激进的筹资、扎实的成本控制、高股利、现金性分配战略。4、调整期财务战略定位:采取财务资源集中、高负债率筹资、高支付率分配战略。

六、企业集团预算控制和投资政策

预算控制不仅以市场预测为基础,而且更进一步针对预测的结果及其可能的风险事先制定相宜的应对措施,从而使预算本身便具有了一种主动的反风险的机制特征。透过预算控制的循环过程,企业集团将日益发现诸多裨益的取得已不单纯地源于预算编制本身,而更主要地来自预算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以及因此不得不在强化沟通与协调过程寻得的答案。投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目标规划,而对集团整体及各成员企业的投资及其管理行为所确立的基本规范与判断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财务标准等基本内容。

七、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在技术革命不断进步、竞争风险日趋激烈的当今经济社会,一个企业集团能否拥有先进的、高科技含量的固定资产,直接就意味着是否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企业集团还必须明确的是,即使是当前市场上最先进的设备,一旦投资形成,便意味着该设备的技术性能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停滞于当前水平上,在技术革命不断进步的冲击下,其原有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地位。为此,要求企业集团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可创新观念,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更新技术性能,以持续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因而,关注技术进步,鼓励并融通财力支持成员企业加速机器设备等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是企业集团制定内部折旧政策必须考虑的一个首要因素。

八、企业集团无形资产投资政策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品牌、技术专利、专营特许权、商誉等。作为一种特殊资本,无形资产主要地表现在观念形态上──存在的非实体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是企业进军市场的旗帜,和竞争制胜的王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拥有了驰名商标、品牌,也就意味着居于了竞争的优势,对市场空间的扩大和占有率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当今的国际社会业已进入了一个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能否在培育、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成为企业集团及其竞争对手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的关键。

九、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管理策略融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规划,并确保投资政策及其目标的贯彻与实现,而确定的集团融资活动的基本规范与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投资需要,是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的指导原则。要求总部在融资政策的制定上,必须以推动投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着眼点。应当在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框架下,根据与集团核心能力、主导产业或业务相关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与财务标准的基本规范,通过计划的形式,对集团整体及子公司等的融资规模、配置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时间进度等事先做出统筹规划与协调安排,从而在政策上保障融资与投资的协调匹配。依据融资政策以及目标资本结构规划,管理总部必须将未来计划期内融资的总规模、来源性质、期限结构、时间进度等通过预算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必需的融资成本、风险以及质量特征实现加以规范,然后通过预算的细化,对融资活动进行具体的落实并控制实施。

十、团队合作的收获

整体上来说,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上课形式很好,不像别的课程都是老师一个人讲,这门课老师和同学都上去讲。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刻的学习,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来。

而且通过小组合作,我们每个人也学到了很多,比如说团队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以上只是能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这门课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的也许更多。我觉得学习任何课程,那些一开始没有认识到的收获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对你产生更大的影响。总之,学习了《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真的是受益匪浅。

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心得三

在这一学期的高级财务管理学习当中,老师将这门复杂的课程学习内容用最简单明了的案例教授给我们,使我们从各个角度了解了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方面对这学期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总结.

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一共通过5个案例分析来讲解企业5种情况,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紧缩,破产重组,公司并购,私募股权融资。

企业战略目标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伟大的企业都具有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

企业紧缩告诉我们企业在体积臃肿效率低下或经营不善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需要实施紧缩政策或出售部分资产换取运作资金,如:首旅集团旗下的中国康辉旅行社的MBO

企业在没有认识到自身臃肿,扩张的满目,效率的底下,资金紧张等,且没实施有效的紧缩政策那么破产重组将是我们的下个课题。如:五谷道场的盲目扩张至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后通过破产重组最终度过难关。

篇4

关键词:生命周期;中小企业;融资战略

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供应与支持,然而现实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即使在市场机制灵活、资本市场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同样问题。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建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战略现状及分析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企业范围界定、企业生命周期及融资

(一)中国中小企业范围界定标准。《中小企业标准暂定规定》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行业等制定以下标准: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融资特点。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Weston和Brigham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们将企业发展分为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理论认为,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为了开拓市场、研发新产品,存在经济、战略上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下降等特征,资金短缺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此时企业经营风险很高;进入成长期后,产销基本趋于稳定,销售量、利润逐渐增加。销售额的上升使产品的单位成本快速下降,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与初创期相比经营风险降低,同时为了扩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必然要加大资金投入;成熟期阶段销售增长缓慢,竞争转向成本效率,更注重成本和服务,行业生产能力和人员增加的速度势必下降,否则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但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和机会多,投资报酬率高,财务杠杆效应显著;衰退期企业走向消亡,主要表现在利润、产品种类缩减,研究开发及广告活动减少等,但衰退期经营风险仍低于成熟期。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战略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想要获得国家认可的融资,无疑属于“弱势群体”。根据中央人民大学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地下融资机构的调查显示,依靠正规融资机构融资的中小企业占60%。从地区分布看,西部中小企业43.18%的融资来自地下借贷,中部为39.8%,东部为33.99%。

(一)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尚未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规模小,实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多数采用的是家庭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混乱,产权制度不明确,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

(二)融资风险和成本较高。公司治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企业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中小企业各种融资的成本太高,负担重,增加了其到期不能偿还本息的风险。

(三)金融结构不合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及民间金融机构数量少并且自身资金规模小,借款期限短。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并且中小企业没有一个比较系统性和长久性的规划,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很不健全,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

三、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一)初创期融资战略分析。企业此时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市场占有率小,财务状况具有“低负债、低收入、高收益、极少分配”的特征,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高,企业融资战略应关注经营风险,尽量降低财务风险。建议企业采取稳健的融资战略。

初创期不宜采取债务筹资,应采取权益融资的战略,创建稳定的资金框架,以保证企业目前的生存和以后更好的成长。由于企业在初期的融资渠道比较少,通过留存收益来提供资金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个时期,企业要积极向市场上的风险资本传达高收益投资项目的详细信息,同时通畅的信息渠道也有利于银行借款融资,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成长期融资战略分析。成长期企业销售额增大,利润和现金流量增加,由于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有一定滞后性,此时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会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仍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另外企业需要募集大量的资金进行项目投资。企业应采取以权益融资为主、负债融资为辅的战略方针。企业在这一时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等,应选择适当的扩张型融资战略。

(三)成熟期融资战略分析。此时企业占有市场份额,销售规模也达到一定水平,企业的成长速度趋缓但利润率急增,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经营风险相对于成长期下降,并且企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企业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把延长企业的寿命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目标,需要不断创新,在这一时期应主要采用保持型和激进型的融资战略。可以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并且可以使用负债进行融资,而不再单单是权益融资。

(四)衰退期融资战略分析。衰退期企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竞争者数目减少、设备老化、人力资源匮乏、竞争能力下降等经济特征。实际增长率开始下滑,并出现负增长,但是现金流量仍是正数。从战略角度上看,企业应采用防御收缩型融资战略。可保持其激进型的资本结构即较高的负债率,有效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企业在衰退期具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以其现有产业为后盾,高负债融资战略也是可行的。(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许秀娟.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6):13-15

[2] 张玮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筹资战略浅析[J].经济管理,2010(6):77-79

[3] 郭延冰,王鹏.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战略选择思考[J].北方经贸,2009(12):54-57

[4] 熊敏.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2008(6):19-25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集团化 财务管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2008-2009)》称,截止2009年底,民营企业已达657.42万户(而到2010年6月已达789.41万户),创造的GDP已经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40%以上,其中民营上市公司5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5%。我国民营经济无论是资产规模、人员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绩面前也应该看到差距,从外部来看,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大部分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从国内来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有企业正通过集团化并购,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综合实力,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也将面临集团化管理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对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以期共同商榷。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营企业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民营概念的出现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私人所有制下的私有企业从经济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目前为止,民营企业这个概念还未获得政府文件的正式认可。所以, “民营企业”这一概念并不是经济学的专业术语。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是相对国营企业的概念提出来的,是私营企业概念的延伸,一般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许多民营企业都具有“双重角色”,投资人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管理者重企业经营而轻企业管理现象严重,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个体经济发展壮大而来。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观念普遍落后,经验主义思想严重,无法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更不用说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来指导企业的运营过程。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主要依靠个人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民营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在民营企业处于中小规模阶段,尚可以通过投资人参与管理行为来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规模的扩大,这种缺乏全局性的财务理念,容易放大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造成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风险增大,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二)民营企业理财内外部环境危机并存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影响巨大,特别是民营企业集团化进程中将遇到理财内外部环境危机并存的局面。国内环境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国上调了5次存款准备金,截止2011年5月18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1%的历史高点,导致民营企业贷款难度激增,而在集团化过程中由于资金“瓶颈”而无法壮大,甚至出现集团资金连锁反应的窘状。在外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金融危机下由于市场信心不足,企业销售不畅,同时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造成经营风险增大,加上国内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生产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很多民营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况,而民营企业集团由于规模大,失去了原来做为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经营状况普遍陷入困境。

(三)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民营企业表现出个人专权和家族式控制,而在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仍然难以摆脱这种局面。有些民营企业集团将内部控制定位为各种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制定,认为有了这些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规章制度关键是要靠有效执行,没有有效执行的制度和缺失制度情况是一样,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有些民营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仍然没有摆脱大股东“绝对话语权”现象,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有些民营企业集团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只要依靠外部审计就能解决内部财务管理的问题,不需要花费固定的费用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财务管理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对民营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集团化是现代民营企业制度确立的方向,也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对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意义重大。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认知度。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民主式和参与式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步消除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二是树立合作与竞争的理财观念。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必然要扩大“竞争半径”,要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沟通也合作,来建立一种和谐的竞争关系,确保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三是要确立资本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资金“短板”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要通过多元化筹资渠道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达到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施

在初创期,由于受民营企业集团资源有限的制约,创新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都还明显不足,再加上资金有限,难以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在这个期间民营企业集团收入和利润都比较低,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都比较高。为此,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实施财务管理主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控制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避免集团化后企业财务管理界限不清晰,带来的管理缺位现象,同时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二是要合理筹集资金。由于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经营不稳定,且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在外部融资受到较大限制时,主要还是靠内源资金来解决,通过投资者的追加投入或减少分配的方法来积聚内部资金,或者通过投资于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或区域,来争取政府财政无偿资金或贴息贷款支持。三是在业绩评价方面,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应重点考核收入增长率以及EVA增长、研发费用增长率等,以内部业务流程的规范合理为考核修正指标,重点对初创期的财务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业绩评价。

(三)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施

民营企业集团在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逐步摆脱初创期的发展“短板”,已经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成为其主要内容,要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减少低效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来不断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资金管理方面,民营企业集团要逐步依托其规模优势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并以资金成本的高低作为筹资战略的决策依据。在业绩评价方面,民营企业应以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为财务战略评价标准,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望.对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10)

篇6

[关键词]电商企业;财务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购物越来越便利,基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购物问题,并且由于信息的集中,网络购物平台的便利性已日渐显现,人们甚至戏称“只有想不到,没有搜不到”。如此,众多电商企业便在如此高科技时代应运而生,并以大大高于传统企业的速度飞速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都要经过初创、成长、发展壮大到衰退、重生的过程,当然电商企业也无法例外。电商企业从21世纪初的迅猛崛起发展到现在,经历过初创、成长期以后,便需要经历发展壮大期。而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面临诸多管理问题,其中包括亟需规范的财务管理。

一、电商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电商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它的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支付手段的现代化。

在电商时代,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贸易活动进行贸易活动,在商品交易中利用网络平台的电子单据、电子货币交易和信息传递,避免在商品交易中时间的浪费和信息出现错误,从而实现交易便捷、快速的目标,为企业经济交流活动节约时间成本,提高企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数据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符号逐渐取代会计数据,磁介质逐渐取代纸介质,避免了商务活动中时间的浪费或者信息出现差错。同时,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电子商务实现了动态核算。

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的信息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因而能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

二、电商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建立适合电商企业的资金流系统。

电子商务资金流的一个最为显著特点就是支付形式的网络化,外在表现形式最终是信息流,其具备数字化、直接化、透明化等特点。在电子商务平台支撑下,交易与结算手段加快,从而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财务部门,起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反应灵敏、管理严格的企业范围的内部资金流管理系统,并且通过已有网络设备实现在企业内外范围内的资金数据的共享与实时结算处理。

(二)健全电商企业财务监督预警系统。

在电商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注意和相关监督部门结合起来,通过制定相关的措施监督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加强财务管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制度能够顺利运行,并且为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另外电商企业还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实时监督企业经营中的潜在风险,结合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并将环境信息转换成财务指标数据对风险进行预先告知,并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解决措施。并在加大控制风险管控力度的同时,切实掌握电商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实现会计数据、经营金额、财务信息等的自动全面统计处理,以促进电商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财务工作的时间、空间、效率等观念都将发生巨变。财务人员不能仅停留在关注企业过去的企业经营成果和现在的财务状况上,要能分析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财务人员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财务、业务信息,还要关注供应链、关联企业、客户等外部信息。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内部控制所面临的挑战,企业必须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加强人员财务会计软件使用的培训,对于会计软件,要考虑软件开发商的持续发展能力,日常维护能力,技术支持能力和渠道策略。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在流程再造的基础上设计,关注其与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融合,将信息需求模式分为核算导向、控制导向和决策导向,并寻找三种导向与企业现代信息技术的电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类支持环境的关系。对外安全、高效、便捷地实现电子货币支付、电子转账结算和与之相关的财务业务电子化,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及时互动。

而对于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而言,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财务问题涉及资金问题和公司机密等,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导致流失,甚至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对其传递手段和储存工具要求严格。为此,许多学者提出各种安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如形成网上公证牵制,分离监控与操作,设置灾难风险控制,以及在企业内部设立与当前企业中的审计委员会相类似的内控机构、网监会等。

三、结束语

电子商务主要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最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弥补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缺陷,使企业财务管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祥菊.电商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要求.时代经贸,2013第24期

篇7

关键词:新三板资本市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新三板是我国近十年发展起来的重要资本市场,是挂牌企业数量最多的一个资本市场。截止2020年4月30日,新三板挂牌8626家企业,其中创新层658家,基础层7968家,总股本5472.89亿股。中小型高新技术在新三板挂牌融资,拓宽了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直接融资平台。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作用

(一)提升企业品牌宣传效应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投资者可以在股转统系查询挂牌企业信息,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企业社会知名度,让社会投资者更多了解企业,强化了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企业的认识,表明企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企业具有非常高的成长性,提升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对企业拓展市场具有明显的宣传效应。

(二)提升企业价值发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企业和股东的股票可以在全国股转系统进行报价交易转让,实现非限售股份在交易系统内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增强了企业股票的流动性,企业的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被社会投资者认可,从而充分体现创业者团队及个人的价值,企业非限售股股东可以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出售套现,实现了财富的增值,为企业股东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

(三)提升企业综合融资能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有助于解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借助新三板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帮助企业改善资本结构,使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依据企业战略布局的需求向投资者定向增发股票,引入合格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这一块资金不需要支付利息,是企业的股本,进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之前,首先要找准企业市场定位,把脉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在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的位置,让企业发展布局战略清晰化。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过程中,企业要接受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协助,将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纳税行为规范化,创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完善企业的治理层架构。在新三板挂牌后,券商会常年对企业进行业务督导,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在全国股转系统进行披露,会计师事务所会对企业半年或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督促企业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架构明晰,权责合理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治理能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研发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较大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后,企业处于企业生命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呈现蓬勃发展良好态势,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引领市场前沿,技术创新快,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企业研发新产品项目是个较漫长的过程,从研发新产品市场可行性调研,到报批立项,从高新科研人才的引进,原材料、研发设备的源源不断的投入,整个研发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和保障,甚至出现资金长期被新产品研发项目占用的情况。对于部分新产品研发项目的投入会有研发失败的风险,一旦研发新产品项目没有成功,那么企业就会承担较高的资金损失压力,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而会造成企业日常经营性资金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对企业生存发展造成危胁。

(二)企业筹资策略不完善实际控制人及其家族的资金投入是不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阶段股本资金的主要来源,这部分资金有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体系没有权威机构进行评估,企业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融资能力有限,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流的连续性,随时有流动资金可用,中小型高新企业经常采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进行债务偿还,为了获得一笔新的银行贷款,甚至到民间借贷市场借上一笔15天期的高息过桥资金,用过桥资金把到期贷款还上,过桥资金的利息费用较高,随着借新债和还旧债的次数逐增多,融资越发困难,筹资的风险和难度在不断加大。

(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合规性审核是内部控制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项,尤其是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准备挂牌新三板之前,会由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牵头,对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合规性审核,查找企业的不足之处。1.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流程控制不完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之后,会按照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要求,多方面对财务制度进行流程优化设计,对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疏理、重构,但财务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联系不紧密,进而造成企业管理上出现漏洞。一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资金审批流程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企业资金使用决策仍是由实际控制人一个人决定、自己说了算,“一只笔”的问题仍然存在,财务人员盲从于实际控制人。过于简化的审批流程会带来舞弊的风险,给企业的资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财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2.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不相容财务职务岗位设计,坚持财务部门定期轮岗制度,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要从企业顶层设计,确保实现财务管理全过程的控制,目前财务内部控制运行制度不健全,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普遍存在,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没有建立明晰执行监督管理机制,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监督机制不健全。3.审计稽核监督机制不完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运行是否有效性,除财务岗位定期轮换外,内部审计稽核等职能部门的组建要得到管理层重视。出于成本的考量,目前,不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没有成立审计稽核部门,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稽核部门,但审计稽核部门工作覆盖面不广、审计广度、深度不够,审计稽核部门工作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不利于改进完善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四、完善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挂牌新三板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应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减少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披露半年报、年报财务信息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建立完备企业研发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规避机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性,研发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研发资金使用办法,统筹研发经费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严把研发项目预算、决算,资金划拨和支出审批,对研发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管理,逐级审核、审批,力求节约使用,确保研发经费申请、使用畅通,为研发新产品项目保驾护航。对市场不明朗的新产品研发项目,减少资金预算投入,确保研发资金高效使用,同时为研发项目购买商险保险,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二)完善融资战略和提升融资效率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并非一项独立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一环,它是支撑企业战略管理、驱动投资增长所需财务资源的保障机体。企业融资方式应多样化,强化融资风险管理机制。随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半年、年报财务数据在全国股转系统定期披露,企业的发展成果会在全国股转平台得到展示,会受到更多合格投资者和银行界的青睐,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方式选择多样性,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

(三)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首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行为准绳,财务报表及附注要真实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从规范会计原始凭证做起,拒绝做假账,确保财务报表和账目准确、完整、真实。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单独设置研发费用明细辅助账,对研发费用支出进行详细核算和归集。其次,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东会、监事会,加强督促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尊重财务部门独立会计核算,遵守会计法规,不得授意财务人员篡改财务资料,给财务部门核算施加压力,优化审批控制流程,杜绝“一字笔“现象。最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要加强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建设,对会计核算进行严格稽核审计,提出书面整改意见,财务部门要依据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及时自查自纠,需要追溯调整的事项,要和审计部门沟通确认后及时调整。

(四)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财务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企业管理层应从制度源头建设抓起,让财务内部控制运行顺畅。一是财务人员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能够迅速处置,提高管控财务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财务人员融入营销业务机制,让财务人员为营销部门提供专业财务建议,将财务控制活动贯穿于各个经营环节,从研发新产品项目到销售终端;三是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

篇8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财务战略;选择

一、初创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企业在初创期时会面临很多风险:

财务上,由于厂房的建造、设备的购置、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多呈现负数,并且由于企业尚未建立一定的市场地位,信用度不高,金融界对企业还缺乏信任感,这使得企业的外部筹资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企业新产品的价格、销售量都比较低,资金回报率低,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还需要个过程,这些都使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管理上,由于企业刚刚设立,企业规模小、员工少,企业的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各方面体制不完善,企业缺乏一套系统以及科学的管理体系。

在信息获取上,由于初创期企业刚进入市场,对生产经营活动、外部环境缺乏了解,知识和经验均不足,因而无法快捷地获取社会资源以求得迅速发展。

初创期的企业财务具有以下特点:

(1)一般规模较小,采用财务集权治理模式。

(2)刚刚进入市场,缺乏固定的销售渠道,利润和现金流入均较低。

(3)一般现金需求量大且不稳定,资金筹集困难,市场份额较低,财务环境生疏,财务风险较高。

(4)企业利润分配较少或基本上不进行利润分配。

(5)产品和市场大量开发,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成本管理不力。

在初创时期,由于企业负债融资缺乏信用和担保支持,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企业资本主要来源于创业者和风险资本。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技术研发风险、产品推广受阻、同业竞争剧烈、融资不利以及资金回收难等经常发生。因此,该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现金流量最大化。在初创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在企业财务战略的指导下,最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使企业生存下来,是企业初创期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应采取以“低负债、低收益、不分配”为特征的稳步成长型财务战略。

在筹资方面,由于这个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很高,必然要求有较低的财务风险与之搭配,因此主要采用权益资本融资,因为企业采用负债融资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较高。

在投资方面,要处理好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由于企业资金短缺,所以一般采用集中化投资战略。初创企业必须利用有限资金投资于某个特定市场,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个特定目标市场服务,增加主要业务的销售量,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的能力,最终站稳这一目标市场,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收益分配方面,初创期企业收益低且不稳定,现金流量通常是高负值,融资渠道较少,留存收益是很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大量资金的要求,企业可以采用零分配股利政策,将留存收益积累用于充实资本,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二、成长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成长期企业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销售能力增强,生产规模扩大,业务迅速增长,发展速度加快,其高销售额将产生比创业阶段更充裕的现金流。但企业面临的风险仍然比较大,当企业快速成长时盲目多元化经营,就会忽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贪图规模的扩大时,就会忽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同时企业为了获得投资回报,会注重投资项目的盈利性,而相对忽视项目的风险性,这些都会使企业陷入失去控制的局面。

成长期企业财务具有以下特点:

(1)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规模的日渐壮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发生分离,多采用财务分权的治理模式。

(2)企业规模不一定足够大,可能仍然无法享有规模经济效益,加上企业研发支出等各方面的开支依然较大,导致企业成长期盈利水平较低。

(3)生产能力的相应提高等也需要大量资金,使成长期企业的发展资金依然紧张,但其较易取得债务资金,资产负债率偏高。

在成长阶段,企业财务战略的任务是谋求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争取成为拥有巨大市场实力的强势企业。一般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多采取“高负债、高股本扩张、低收益、少现金分红”的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

从筹资策略上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愿意提供资金,企业举债的资信条件得到满足,通常能贷到数额大、成本低、附有优惠条件的贷款。因此,在融资方式上,企业应该更多地利用负债筹资。

从投资策略看,这一阶段的企业宜采取一体化投资战略,即通过企业外部扩张或自身扩展等途径获得发展,以延长企业的价值链或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同时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必须将人力资本投资纳入投资战略体系之中。

从分配策略看,这一阶段企业从亏损逐步走向盈利,企业有一定规模的现金流入,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必须把这种现金流入再次投入到销售中,因此,企业可在定期分配少量现金股利的同时采用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一方面鼓励企业投资者,另一方面积累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成熟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随着产业的不断成长,企业就进入了成熟阶段,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变缓,产品已逐步达到成熟,销售收入剧增,企业拥有大量的资金,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企业形象已经确立。由于这个阶段企业的现金流量容易预测,成长期的市场营销的高投入转变成了成熟期的高市场份额,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降低了,当然此时企业面临的风险是与这个阶段稳定发展的时间以及公司能否保持一个较高的市场份额有关,主要有:主要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缺少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面临成长极限。因此企业应注意新产品的研制和投入,及时替代原有旧产品,占有市场,拓展经营渠道,防止出现生存危机。

其财务上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企业盈利水平稳定、现金流转顺畅、资产结构合理,财务状态处于十分稳定的时期。

(2)随着企业进入成熟期,逐渐形成了以职业经理为主的财务治理模式。

(3)成熟期企业为避免因外界环境或企业内部的不利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或破产清算的风险,负债比率一般较低。

成熟期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增长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战略一般应采取“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的稳健型财务战略。

在筹资方面,由于企业此时具有较为丰厚的盈余积累,在资金的使用上应以内部资金为主,以防止企业在战略调整过程中出现过重的利息负担。财务指标的优化和低成本融资渠道的畅通,能够使企业的业务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采用积极的销售政策如赊销来提升经营业绩,从而使企业营运良性循环等等。

在投资方面,企业多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战略,以避免资本全部集中在一个行业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企业需要为快速成长阶段积累下来的未利用的剩余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但市场容量有限,这便导致企业转向其他行业。企业也可继续采用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的方式,巩固其规模经济的效益。

在收益分配方面,企业成熟期现金流量充足,筹资能力强,能随时筹集到经营所需资金,资金积累规模较大,具备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而且投资者收益期望强烈,因此适宜采取高股利支付比率的现金股利政策。

四、衰退期企业财务战略选择

从成熟向衰退的过渡是一系列竞争加剧的结果,包括技术替代、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产品结构的变化等。此时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日益缩小,短期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企业运营能力较弱,其他竞争者抢占企业原有市场,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外部经营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有可能会迫使企业经营终止。

企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企业应采取“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从筹资方面看,企业衰退期仍可继续保持较高的负债率。因为一方面,衰退期既是企业的夕阳期,也是企业新活力的孕育期,采取防御战略不是全面的退缩,而是积累内部力量,寻找新的机会,谋求新的更大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衰退期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以其现有产业做后盾,高负债筹资战略对企业自身而言是可行的。

篇9

关键词:江苏省;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14 —03

当前,江苏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2001年至今,江苏民营经济领先全国高速发展,在江苏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苏省统计局2012年3月12日公布: 2011年江苏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5767.6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3%,增长了11.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

一、江苏省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然而,融资难却成为长期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对江苏民营上市公司的实地走访调查,结果如下。

(一)主要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

江苏民营上市公司无论是在初创时期还是在发展时期,都是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有调查显示,民营上市公司初创时的启动资金90%以上来自于自有资金、继承家族,以及合伙集资,而在初创期过后的后续投资中,至少62%的资金仍然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企业前期的利润来解决,这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快速成长时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合法的股权融资渠道只有深圳和上海这两个股票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目前是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上市公司很难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有严格的上市要求和审批程序,还要求具有相当的实力。江苏民营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融资的渠道基本上是闭塞的。

(二)很难获得长期的债权融资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在保证公司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股东谋求收益最大化。从江苏省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上来看,资产负债率普遍不高。虽然如前所说,江苏中小民营上市公司以内源性融资为主,但目前银行贷款还是其取得外部资金,尤其是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信贷中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成为了江苏民营上市公司贷款的主要方式。但大部分商业银行倾向于保证贷款,信用贷款越来越少。在保证贷款中,抵押贷款的比重日益提高,而抵押贷款的贷款条件苛刻,抵押门槛过高,因此很大一部分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存在着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条件和寻求担保难的问题,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在债券融资方面,我国目前对债券发行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管理模式,民营上市公司很难达到所规定的最小发行额度要求,因而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国家规定企业债券利息征收所得税,也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再加上民营上市公司规模小、信用风险大等自身特点,导致在实际中,民营上市公司仅有的发行额度也很难完成。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很难获得长期的债权融资,只有通过短期的流动性负债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长期负债的比例很低,债权结构不合理。

(三)商业信用利用率高

从江苏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在全部负债中的平均比例是49.09%。可见应付账款在整个外源融资中的比例非常高。而据一项关于江苏民营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商业信用,即应付款在企业外源融资中的比例平均为23.1%,仅次于银行贷款。应付账款虽然成为民营上市公司短期融资的一部分,然而,在应收应付关系中,由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被大企业占用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

(四)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结构是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方面。一般情况下,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50%左右比较合理,如果流动负债所占比率偏高会加大上市公司资金周转的风险,从而成为公司经营的隐患。通过分析发现,江苏省民营上市公司近三年的负债结构都非常不合理,流动负债所占的比重太高,长期负债使用的非常少,甚至近三年有几家公司没有使用长期负债。这反映出江苏省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净现金流量不足的情况,公司才会使用过量的短期债务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

二、江苏省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江苏省民营上市公司内部的原因

1、抗风险能力弱

长期借款按有无担保,分为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民营上市公司由于缺乏产权明晰、容易变现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作抵押,而信誉度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有担保能力的企业一般不愿替其出具担保,所以抵押贷款较难。此外,还有一部分民营上市公司还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落后,市场调研不充分,生产的盲目性大,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缺陷,当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企业就会发生经营风险,引发亏损和破产。该类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进入金融市场后通过债券或股权融资的可能性小。

2、财务透明度不高

民营上市公司大多实行家族、家庭式经营,家庭和企业区分不清,往往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低质量、粗放式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极不利于企业资金核算和规模发展。许多民营上市公司为了减少税费支出,往往会在财务报表和账务处理上做文章,通过少计收入和资产,多计成本和费用等手段,达到避税或者逃税的目的,甚至有的企业编制几套报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弄虚作假的问题突出。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银行机构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真正的财务数据、经营状况使而难以按照合规程序和手续帮它们获得贷款;另一方面,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机构贷款审查工作的难度,造成了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反过来又制约着银行机构对民营上市公司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篇10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高等院校办学规模、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资产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就高校的资产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高校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教育经费属无偿的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一)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财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资产购置的账务处理,当发生购置业务时,将发生额一次性记入支出:即

借: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

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这其中,固定基金科目的性质属于净资产类,类似于企业会计中“所有者权益”科目。按照该记账方法理解,本年度支出增加。设备在未开始使用报废之前,已经全部记入支出,而固定资产增加,固定基金也增加,而固定基金的增加意义不大。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一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即使使用年限再长,也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只要实物存在,无论它是否能用,都不会办理报废手续,都会永远在账面挂账,使账面或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严重失真。

2.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表现为:(1)资产使用范围不清。近几年来,高等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在大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给予这些人才一定量的“科研经费”资助,而这些经费实际是正常的教学经费挪用过来的,其实质不同于横向合作意义上的科研经费,这些经费变成了某些人个人消费经费的来源,数码相机可以买几个,用于储藏实验品或试剂的冰箱放到家里使用等等,购买的固定资产尽管办理了资产入库手续,但却长期被用于私人生活;(2)按照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的规定,凡成批购买的东西,即使单件物品的金额小于500元,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以上的,也要办理固定资产手续,有些人在购买这些物品时,为了逃避办理固定资产入库手续,就化整为零,将本应成批开的发票,分成几次开或者单个开,使这部分资产脱离于学校资产管理范围之外;(3)校办企业长期占用学校的办公用房或设备,校办产业最初创办的目的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为院校增加收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校办产业越来越起不到原来设定的作用,但却长期无偿占用院校的办公用房和机器设备,收入也不上交。

3.资产清查不及时,不到位

有些高校的资产清查不是定期清查,而是为了应付需要,比如评估才去清查,在清查时,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清查队伍,人员不专业,不敬业,为完成任务而清查;在行使清查任务时,由于一部份资产掌握在个人手中,不一定见到实物,不知实物在用情况如何。

4.资产报废不及时,账实不符

有时实物早已经不能使用或者不存在了,因为无人负责办理报废手续等原因,始终在账面挂着,造成账实不符。

(二)流动资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着现金流动不均匀的问题。上半年由于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费拨款,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半年由于学费大批量到账,资金比较充裕。近几年来,高等院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目的而向银行贷款已成为普遍现象。由于贷款额度比较大,到位之后资金一下子又用不完,全年资金流动不均衡,这就存在着一方面银行贷款又存款,另一方面又得支付高额贷款利息的问题,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之间存在者很大差额。由此产生了如何最大程度利用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问题。

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主要核算的是职工个人因公而向单位暂借的款项。无特殊原因,按规定应在两个月之内归还。但许多情况下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居高不下,借款长期不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暂付款的总额长期居高不下,高达上千万。严重影响学校的资金运转。

(三)无形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对高校而言,无形资产主要是指:“院校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院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它财产的权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无形资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中又暴露出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主要有,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被评估入账,账面不作反映;无形资产的占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二级部门利用院校名义办理各种辅导班名目繁多,所得收入却很少上交;高校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科研,个人用于科研研究或申请专利技术的费用由院校报销,但私自转让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转让收益归自己所有,风险却归院校负担。

二、高校资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在教育经费的使用观念上,重视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观念淡薄,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管理体制的问题

从目前外在大环境看,相对企业工作人员而言,高校在职人员确实不存在失业的风险问题,在大多数教工的观念中,办学所需资金和人员工资由国家供给,不存在效益问题。因此,出现提倡节约,但浪费不会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提倡绩效管理,但触及个人利益时,管理体制就会重新制定等等问题。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传统的观念下,财务管理一直被认为是后勤部门的服务性工作范围,院校有关经济决策及经济问题研究讨论时,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率不高,一直认为只要付款就行,即使是口头上说重视财务,也是在付款问题上争取使自己部门更方便使用资金而已,没有把财务工作提高到资金运筹和财务管理的角度上来。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许多人普遍存在着过去的想法和认识,认为高校的财务管理仍然是有多少经费,花多少经费,把经费争取到手,然后把经费花出去就行。其实高校财务管理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预算经费管理问题,而是牵涉到贷款核算、如何更好利用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在高校财务人员的配置上存在着人员不专业的问题,仍然认为人人都可以干财务,也实施竞聘制,但却很少有人因此而离开财务工作岗位。

一言以弊之,责任和权利的相关体制不完善,责任没有直接与个人利益相挂钩,经济责任体制不健全。

(二)财务核算制度改革不到位

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核算当前高校经济活动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形势需要,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无法使高校适应今后形势发展的要求。因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三)签批管理的多头化

高校的教学经费被条块化,分别为校级领导、院(系部门)领导、行政部门领导划分,攀比现象严重。在配备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方面谁也不想落后,造成有限的教学经费不是重点投放在教学设备上,而是投放在行政办公设备上。在对设备的管理上通常是设备(资产)部门管理教学设备,后勤部门管理行政设备,由于各自管理标准不一样,应由教学部门采购的设备可能后勤部门采购了。

三、改善高校资产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继续推进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国际上通用的权责发生制更深一步地引入到预算会计中,力争建立一个更合理的核算制度,将折旧制度引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去,以更精确的数据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二)认识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在新的形式下,高校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机构负责人要认识到高校财务管理不再仅仅是一个记账、报账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一个预算经费管理的工作,不再是历史上所谓后勤管理的一个部门,不再是拿钱买东西之后的一个“善后”部门和“事后登记”部门。健全高校新的会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管理,要把“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要将财务工作的重心由财务核算转变到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上来。

(三)加强财务机构的建设,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人员的业务素质

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要记好账、管好账,数字上不出差错,就是一个好财务人员的标准。要注重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要使财务管理机构内岗位的设定、岗位的职能符合内控的要求,并对各个岗位的财会人员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力求通过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改善。只有使机构、人员、岗位和职能真正符合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一支能应对挑战的财务专业队伍,才能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各校在加强对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并实行奖优罚劣,以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和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风险意识。

(四)加强对应收及暂付的控制和管理

对借款进行分类管理,无合理原因,对任何暂付款都要实行按规定还款的制度。实行借款定期公示制度,对恶意拖欠者实行工资中强行扣款制度;建立分部门管理制度,对二级单位欠款总数达到一定程度的,就停止向该部门所有就有的借款。

(五)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树立效益观念

高校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高校由过去的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变为多渠道筹资。在高校大规模办学的情况下,在教学经费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不耽误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应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可以鼓励二级单位开辟各种渠道,如办理培训班,收取合理的培训费,但必须在高校“大财务”的控制之下,对二级单位办理培训班的负责人培训财务管理基本知识,使其认识到资产的使用是有偿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创收收入就应该归二级单位自主使用的观念,并由学校负责人、财务管理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共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办法,既要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又要合理分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