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联系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在我校基本做到了常态化,部分教师基本掌握了四个课型的教学流程,在主题内容选择上尝试过与语文学科整合,与德育活动整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根据《宁城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整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和《宁城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整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研究性学习为统领,以与语文学科相整合为先导,将“中国传统节日”设置为课程主题,通过美文、古诗词等国学文化表达出来。以点带面,拓展到各个学科,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具有开放、实践、综合、自主和研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发展个性诸方面得到提高。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1、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综合能力。

2、引导教师理解课程理念,掌握教学流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任教学科整合的方法。

3、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模式和策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年级能力目标

三年级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并能提出2---3个感兴趣的问题。

2、培养学生能从问题中筛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培养学生能把问题归纳成主题的能力。

4、学会填写活动计划表。

5、学会小组合作的方法。

6、知道搜集信息的途径:访问、上网、查找书籍等。

7、能明确被采访对象,掌握访问的技能,会制定访问提纲。

8、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针对信息能简单地进行筛选。

9、培养学生掌握上网获取信息的技能。

10、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1、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成果。

12、培养学生倾听、质疑能力。

13、能总结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

四年级

1、知道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

2、学会从时间序列上安排研究活动的基本阶段内容。

3、能够搜集一定的文献资料,从中得出自己的基本结论。

4、初步掌握保存资料的方法。

5、学会信息的手段和方法:编制简报、手抄报等。

6、能用恰当的方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7、能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反思。

8、加强学生汇报交流能力的培养。

9、在完成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完善三年级能力目标。

五年级目标

1、理解问题解决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自己制定活动方案。

3、根据自身优势,学习组建团队参加活动。

4、能合理地确定调查对象,了解调查问卷的基本要素。

5、对调查所获取的信息能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整理、统计。

6、培养学生用DV片、幻灯片等信息。

7、会撰写倡议书、社会宣传提纲。

8、对整个活动过程能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思考。

9、在完成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完善四年级能力目标。

六年级目标

1、能够从时间、地点、人员分工、具体活动任务等方面设计研究活动程序。

2、利用各种途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综合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信息。

3、基本能用调查报告、观察报告、小实验报告进行交流。

4、在总结与交流时,会引用资料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5、具备总结交流的艺术技巧。

6、在完成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完善3—5年级能力目标。

四、主题目标

1、基本了解通用主题“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故事、民间习俗、文学记述(诗词作品不少于5首)、传承发展。

2、搜集、整理、理解、熟记、默写课外古诗每个主题不少于10首,并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

3、能对中国汉字演变、成语故事产生兴趣,并爱上中国的国学文化。

4、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清醒的认识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和危害,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趋利避害。

五、课程内容

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通用主题

个性主题

通用主题

个性主题

三年级

走进教师节

走进李白的(山水)诗

走进元宵节

走进王昌龄的(边塞)诗

四年级

走进重阳节

走进杜甫的(抒情)诗

走进清明节

走进刘禹锡的(励志)诗

五年级

走进中秋节

走进王维的(田园)诗

走进端午节

走进贺知章的(咏物)诗

六年级

走进春节

走进孟浩然的(山水)诗

走进儿童节

走进白居易的(边塞诗)诗

六、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1、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学校设置的主题,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缩小主题范围,确定与语文学科关联、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特别是引课时的情境设计,能引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课程实施

第一步:主题生成与活动策划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生成子主题,由子主题生成活动主题。

(2)指导学生填写(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等。

第二步: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活动计划或活动方案。

3、总结展示

第一步:材料整理,策划展示,形成报告。

(1)对调查结果或搜集的内容进行整理、统计;

(2)策划、准备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3)撰写活动体会(逐渐上升为报告);

第二步:交流展示,活动评价。

七、课程评价

1、评价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监督管理落实情况。

2、评价教师主题活动案例、论文等。

3、评价学生小组研究计划、报告等。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

1、领导小组

组长:照日格图

副组长:方国梅

成员:张秀珍于素艳温福德

2、指导小组

组长:方国梅

副组长:张秀珍

成员:全体综合实践课教师

3、指导顾问:于 萍

(二)5月12日前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三至六年级上下学期各两个,学校会同年级组共同确立,将“中国传统节日”确定为通用主题,根据学校实际再确定8个个性主题,主题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与国学文化相结合。

(三)5月12日前根据指导中心实施方案,制定苏木皋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四)5月下旬召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整合”教学改革启动会议,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施教师参加,学习两级方案,培训教学流程,并启动第一个主题“走进端午节”活动开展。

(五)本学期内研究制定苏木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办法,教师、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促研,以评促改。

(六)以语文学科为先导,促使“实施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并在本校发挥引领作用。逐渐由语文学科扩展到其它学科,由实施教师普及到所有学科教师。力争用一年(现在至2018年5月)的时间出典型教师,形成具备全县推广的经验。

篇2

高考不分文理对现在的中小学生有何影响?下面采访省教育厅权威解读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2019 年入学高一学生实行新方案

东莞时间网讯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3日,记者就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采访了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

1、改革亮点

体现广东特色,分项目分步骤推进改革

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亮点和特点?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高考改革的五大任务和23条具体措施。我省改革方案体现了广东特色,如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等都是我省的改革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分类考试制度等,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省改革方案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推进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201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2019年的调整和优化二本招生录取批次,2019年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改革内容,既有已启动的单项考试招生改革,也有未来改革的任务和路线图。

2、中小学招生

实行学区制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招生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对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全省统一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

具体改革办法由各地市制定。

3、学业水平考试

14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次数是多少?

省教育厅: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均列入学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等14门。学考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为最终结果。

从2019年开始,我省学考就已提供1年2次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学考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学考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4、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制定方案实行631录取模式

问:怎样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基于高考基础上综合评价录取是指什么?

省教育厅: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我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一是规范评价内容,确保全面真实。如实记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活动和表现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突出表现。三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记录和评价程序,建立公示、申诉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

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2019年,我省在南方科技大学试点进行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生改革,即在学校录取的标准中,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简称631录取模式。

5、改革衔接

今明两年入学高中生仍执行现方案

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什么时候启动?从现在到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期间,我省高考实行什么方案?

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明确我省2019年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综合改革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制定并公布。

我省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1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即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行新的高考方案,现在在读的高中学生以及2019年、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仍执行目前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不变,从2019年起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卷。

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前,这几年过渡期,各中学和考生要按照目前的高考方案要求安排好教学和备考工作。

6、考试科目

不分文理科,学业水平、外语可考两次

问: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分文理科?考试科目如何组成?哪些科目提供一年多考?

省教育厅:考试科目设置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意见》对此已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实行3+3考试模式,也就是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组合上不分文、理科。

为减轻考生集中应考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统一高考的外语科目,将创造条件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参加考试,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使用。

7、高考录取

篇3

今年升初中孩子,中考时可能用新方案语数外减至120分

沈阳市中考将改名为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数外由150分减至120分;外语20分听力计入总分;往年不考的生物地理计入总分,满分90分……

这些在去年曾经向社会广泛征求过意见的沈阳中考改革内容,如果今年教育部能够批准,今年沈阳秋季入学的新初中生就将按照新方案中考。

昨日,召开的2012年度沈阳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沈阳市教育局局长苏文捷介绍,沈阳中考改革方案已经研制完成,并多次征求意见,今年要组织实施。

如果方案今年能通过,今年就可以实行“体育与健康考试将由目前的区县(市)组织逐步过渡到由市里统一组织”,组织统一测试可以降低招生学校组织工作压力,减轻考生参加测试的负担,同时确保标准统一,实现公正、公平。

虽然中考改革方案还没有经教育部最后批准,具体内容没有对外透露,但从之前沈阳市教育局公布的《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方案》)中可以看出,沈阳的中考改革将从考试科目、考试分值等方面进行改革。

记者从沈阳市教育局了解到,中考改革方案目前正等待教育部有关部门最终讨论通过,这意味着,如果今年9月前,改革方案能得到通过,沈阳秋季入学新初中生就将按照新方案中考。

沈阳中考改革六大猜想

根据《方案》内容整理出沈阳中考改革的六大猜想,如中考改革方案最终批准后有改变,以改变后为准。

猜想1

外语听力计入总分“人机对话”20分

英语听力成绩将计入总分,初步设定为20分。目前,沈阳中考进行听力测试,但听力成绩并不计入总分。

在沈阳市教育局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今年沈阳市教育部门要做好外语口语听力人机对话等设备和软件技术保障系统的筹备工作。

从此信息看,沈阳市的英语听力计入中考成绩将很快实行,因为沈阳市将通过人机对话形式进行外语听力口语考试,这是借鉴国内部分城市的先进经验。

专家分析:

沈阳市教育专家于永昌对此分析认为,外语听力考试能督促学生活学活用英语。

猜想2

考生物地理历史思品闭卷变开卷

现在沈阳的中考中不考生物地理,所以导致很多学校不开设生物地理课,甚至有的连生物地理老师都没有,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书呆子”症状,只知语数外。

所以在《方案》中提出,生物地理计入总分,生物50分、地理40分,满分90分,于初二结业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引导学校开齐开足课程,认真执行新课程计划。

同时,历史和思想品德合卷考试由闭卷考试变为开卷。

于永昌认为,将生物地理纳入总分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生物地理放到初二结业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

专家分析:

于永昌认为,原来闭卷考试学生成绩不理想,也不能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不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兴趣,让他们了解历史,懂得思想品德,开卷考试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学习历史知识和思想品德意识。

猜想3

语数外减至120分作文分可能会减少

沈阳中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分值一直各为150分,而国内其他副省级城市,多数城市中考三科已经变为120分。

所以《方案》中将语数外总分由现在的150分减至120分。

专家分析:

于永昌认为,适当降低语数外三科分值,利于各科目间的均衡。因为语文分值减少,作文分也会跟着减少,根据比例,作文分变成40分会比较合理。

猜想4

命题会贴近生活减少机械记忆内容

《方案》指出,命题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并贴近学生生活,要尽可能地以学生学习经历作为问题的背景,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要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减少客观题数量,增加主观题目。

不出偏题、怪题,不出人为编造的计算、证明过于繁琐的题目,不出似是而非的题目。

专家分析:

《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专家组成员孙绵涛教授对考试命题的贴近性给予了肯定,他认为考试内容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的转变,命题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然就会注重实际。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也避免学生死读书,成为“书呆子”的状况。

猜想5

中招看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可自评互评

《方案》提出要加大学业考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中招录取中的权重。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应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此,沈阳市教育局在中考改革征求意见时就说明,支持招生学校对学生考查科目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等设置个性化要求,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招录标准的做法,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地发展。

猜想6

毕业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

《方案》规划从2013年开始,沈阳初中毕业生实行毕业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以升学考试取代毕业考试。从2014年开始,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初二学生因为处在改革初期,所以初三时(2013年)仅实行毕业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而现在初一的学生将适用全新的改革方案,从2014年开始实行学业考试。

篇4

截至2013年元旦,我国已有27个省市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推进异地高考,应该说,由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异地高考方案的公布和实施,各种矛盾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真正考验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政府的是2013年。在笔者看来,与异地高考成为2012年全年度关注的一个热门教育话题一样,2013年,异地高考还会继续成为全年度的热门话题,而与之相关的教育公平问题,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更多关注。

首先,既已颁布的异地高考方案如何实施,将影响到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走向。据媒体报道,在率先宣布于今年开放异地高考的黑龙江,推进异地高考遭遇阻力,按照黑龙江的政策,只要有3年高中学籍,即可在黑龙江报名高考,可是一些随迁子女却难以在当地高中办出学籍。如此看来,虽然黑龙江设置的异地高考门槛不高,可是,在现实中,教育部门、学校极有可能设置人为的障碍。浙江的异地高考方案,也让随迁人员有担忧,浙江的异地高考方案是与中考联系在一起的,为此,在中考方面是否设置门槛限制,将直接影响到异地高考的开放度。

其次,北京、上海的具体方案会是如何,直接关系到异地高考的全局。一直以来,笔者认为,如果北京、上海、广东的异地高考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可以说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北上广是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根据已经公布的方案,北京只是过渡方案,2013年中将出具体方案,上海只是原则方案,具体方案也将在2013年中出台。可以想象,围绕这两地的具体方案,将有持续不断的博弈,今年两会之上,北京、上海的异地高考方案,将会是一大热点。

再次,高考改革方案会否落地,决定高考公平推进程度,也反映我国教育部门推进教改的诚意。教育部在2012年的工作要点中曾明确提到,要研究制订并高考改革方案,可遗憾的是,直到年底,也不见高考改革方案。众所周知,高考改革,是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最重要改革之一,眼下,《教育规划纲要》已经颁布近三年,具体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落地,这已经让公众对教改失去信心。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高考改革精神,如果我国切实推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高考改革,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异地高考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根本无需各地自行出台方案。因为按照这一改革,我国的全国性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全国所有考生在任何地方都可报名高考,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也就不存在了。简单地说,要扩大高考公平,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推进异地高考,扩大高考公平如此,我国整体教育公平的推进,也是如此。比如,2012年让人闹心的“营养餐”问题,问题就出在缺乏公众参与监督的基本机制,只有建立这一机制,让家长和社会公众有权参与营养餐供应商的选择、菜单的确定、饭菜质量的监督,才能减少、杜绝营养餐安全问题和短斤缺两问题,这将是2013年营养餐供给重点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校车安全问题,2012年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但年底的校车事故,让大家对《条例》的作用很是怀疑,原因在于,我国虽有了法规,但并没有解决政府主导问题,购买校车的经费没有落地,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还是依靠不合格的校车上下学,超载、超速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治理,只有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摊机制,保障投入,才能给乡村学校学生安全的求学环境。

篇5

江苏又在酝酿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了。据报道,最有可能的模式是高考考语文、数学以及文理“小综合”,而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对此,江苏省有关方面回应称,高考改革方案还没定论。但这一方案还是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在笔者看来,江苏拟定的高考改革方案,不论是英语一年两考,还是不计入总分,都无法减轻学生负担,也不可能让英语教学回归本质。因为这一改革并没触及导致英语教育发生异化的根源。

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近年饱受舆论诟病,被指是“应试英语”“全民英语”。有调查显示,我国学生花了长达12年时间学习英语,却只有5%的学生能做到用英语无障碍交流。改革英语势在必行,人们也看到不同的改革方案,有的提出取消小学英语,有的取消英语听力和口语考试,可这都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反思造成英语教学变异的根源。

我国的中小学英语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实行单一的学科分数评价,与此同时,学校没有自,于是所有学校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对学英语提出“一刀切”的要求。如果不打破单一的高考分数评价体系,不给学校办学自主空间,不管怎么调整英语的分值,都不可能带来根本改观。

要让英语教学回归,必须推进真正意义的高考改革,这就要打破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确定了清晰的改革思路:推进考试和招生分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拿英语改革来说,如果高校自主招生,完全可在现有高考不变的情况下,由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要求,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包括科目要求),学校再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大学面试考察自主录取。不同的学校提出的科目以及成绩不同,有的学校、有的专业会提出英语成绩要求,有的则可不提英语成绩要求,这就建立起多元的评价体系,也引导基础教育多元、个性办学,有的学校可开设英语,将英文作为必修课,有的学校则可不开设英语,或者把英语作为选修课,而选择哪所学校、是否选修英语,选择权在学生,而不再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

篇6

论文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及形式与基础教育教材相差无几,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加上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上的厌学,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极为不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1.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客观上决定了职业学校在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强化服务专业课程功能的原则

“职业”是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所在。多年来,我国职教工作者在借鉴国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一直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围绕着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形式及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就“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达成共识。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参照,突职业特色;课程结构以学生素质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形式以探究和实践为主体,以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也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开发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校本教材。

2.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我校实施的“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表明:我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随着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开发的研究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的历史变革。2005年12月全国职业技术课程研讨会议强调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相沟通的职教课程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06年9月在机电类专业实施了《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种为核心,根据实施项目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提出了“全方位跟进”的要求。我校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方案相应出台。

二、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

1.方案概述及内涵

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原则,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内涵可概述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就业岗位对语文学科知识需求为核心,以突出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为前提,以语文应用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构建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这里,“以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校不同时期应知应会的项目要求,结合专业课内容,选定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再按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及教学规律,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本方案将学生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解析为3个层面l0个项目,分别是:

(1)就业岗位需求层面。以就业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现代企业技能型劳动者应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文阅读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口语表达、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②常用应用文体写作;③快速阅读方法。

(2)终身学习能力需求层面。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本位,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所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应用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发言、演讲、辩论等形式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②常用文体写作技巧;③略读、精读、比较、研究等阅读方法;④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及文言文知识。

(3)个性发展需求层面。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及个性发展为参照,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及个性发展需要。参考的项目有:①文学作品赏析;②美学基础;③文学创作。

2.方案特点

此方案的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就业岗位能力及专业课程需要,选设语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用性强。

二是打破学科体系,加强了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沟通与联系,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篇7

1.1实施改进和推广实施阶段。(1)总结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效果,对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2)继续编写其余重点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为继续推广教学改革方案做好准备。(3)结合新修改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校本教材,在新生计算机班级中继续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4)根据试点及推广的效果,选派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找出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的差距。(5)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对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改革方案。

1.2总结阶段。(1)召开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总结会,聘请参与改革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所有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参加,探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2)根据试点、探索阶段和改进推广阶段的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改革的目标

(1)探索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2)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校内和校外实训更好地与企业对接。(4)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活动来有效地促进教学。(5)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思想技能得到综合提高。

3改革的总体思路

依据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作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根据新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积极推行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建立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对完整的工作项目,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终促成由动作技能、实践性思考、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

4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情况

4.1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本专业确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课程学习分为基础学习(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学习三个学习领域。

4.2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4.3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类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应用类和网络类的技能竞赛,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现有取得的竞赛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进取,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4加强和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了多个校内实训场所,新增了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训实习环境。

4.5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了两名专业带头人去企业学习培训,感受企业氛围,学习现代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专业带头作用。选派了部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熟悉当今企业所需的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4.6教学评价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完全以教师评价来决定的,改革后的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来组成,同时在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4.7穿插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学习反映很好。对于中职类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素质、法律知识等相对薄弱,对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也很少涉及,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这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

5改革的成效

5.1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更愿意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更愿意钻研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时下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继续讨论继续钻研。教学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风貌大大改观。

5.2“以赛促教”成绩显著。学生参加学校、省级技能竞赛,在参加省中职类学校技能竞赛中获多个奖项,成绩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浓厚了,学习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为主动学习。

5.3穿插教育效果明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授思想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和企业文化、创新教育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学习了其它相关知识,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篇8

2014年新高考方案的提出,立即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在高考中是否考英语、怎样考英语以及英语考试占多少分会极大地影响着大学以下各级学校、特别是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大学以下的各级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因此,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讨无疑是一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英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自2014年7月8号正式颁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来,社会各界热议不绝于耳,该方案其总体上是要适当减少高考考试门数和改变高考考试方式,其中英语逐步转变为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这次改革释放出的理念,众专家认为,是在与西方教育的招生选拔体制相靠拢。“一年两考”是在增加英语考试的频率,弱化“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把英语考试从“应试性”推向“应用性”。而有的专家认为,英语采取社会化考试,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一年能有两次考,是否会鼓动学生因为要得高分而反复去“刷分数”?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了。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同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因此目前英语课程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开设。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语言的启蒙为主,而且在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上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是依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式,导致目前的英语教学,越往上走越趋向于应试教育。

(二)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如有的教师只有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等环节,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英语,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却不是很多,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丧失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传授,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高考成绩的提高为导向的,所以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的方法时,主要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这使得很多高中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处于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氛围,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建议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明确英语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的中英语教学,也应当结合英语高考改革中的变化,对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改革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英语已有强烈的外在需要――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考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的考核办法,着眼于学生英语的表达与应用能力,将英语实实在在地学成一门可以运用的国际语言,学生不再是只会做书面试题的英语哑巴。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紧跟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

(二)拓展考查的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要拓宽测试与考查的内容,实现教学题材和测试体裁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图书知识化、生活化和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做到既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多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话题,又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篇9

关键词:舞蹈学;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学科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88-01

在大多数高等教育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观点及想法。由于大多数舞蹈学专业学生自幼学习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论文撰写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专业领域中,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发挥优势及特长,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科特色发展创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找到正确的方针路线,才能真正的体现学以致用、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对艺术专业领域的毕业论文改革与创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8周,通常以论文形式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将艺术类毕业论文改为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也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结合舞蹈学学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在培养舞蹈人才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单一,更不应急于求成。所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对适应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

第三,制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舞蹈学毕业设计方案。基于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舞蹈学专业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将毕业设计分为编创作品、汇报演出两种方式。编创作品即创作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即汇报表演舞蹈,均属于实践性质。两者目的都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及特色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具体的手把手的教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必须通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名符其实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师指导环节,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他们。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项研究符合舞蹈学专业学科发展建设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高等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科建设得到有效的实行、发展和提高。

三、舞蹈学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项目制定

舞蹈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对此项目的定义,其次是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是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1、毕业设计选题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选题来源不限,由系(院)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选题原则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养目标为原则,内容应与选题紧密相关。学生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表演。创作作品的学生要结合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创编,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搜集题材,风格体裁不限,充分展开想象力,体现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3、评定方法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成绩。评分细则应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质量与水平评价(作品难度、完整性、表现力等)、学生组织纪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等几项内容着手。总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组构成,比例为60%和40%。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学是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学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宽的。在此,笔者对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及研究还不够深远,所做出的改革方案还微不足道,希望借此引发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讨,让今后高校舞蹈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篇10

1.抓住高考改革的“牛鼻子”,对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导向”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2013年,教育部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确立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高考改革,确立了“3+3”的高考新方案,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指日可待。当然,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干预主要是依靠多样化的评估与督导实现的,而非依赖单一的高考制度变革,用高考给学生松绑是大势所趋。应该说,多一把改革的尺子,基础教育就能多一份改革的活力,多一片自主发展、自由创作的天地。

2.依托课程改革的“轴心骨”,借此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船。

新世纪之初,我国学者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为基础教育全局改革的抓手——推动国家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着力推进“三维”课程目标、三级课程体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教学评价改革,由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新课程体制下,学校的课程权利、教师的课改创意、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了保证,僵化的旧课程体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矫治。

3.利用教师专业的“助推器”,引导改革走向实践、改出实效、落到实处。

目前,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教师标准建设,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启动全新的教师资格认定方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实施大制度化的以“国培”领先的“三级培训”活动,试图以此把新课程理念植入教育实践的体内与教师的观念系统中去。

4.回归教育改革的“社会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不可能被控制在学校空间内,因为每一个基础教育机构都是社会的细胞,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一次社会化行动,都会引发社会大系统的微调与重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引发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城镇化集中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家长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失语”现象、名牌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锐减问题等,都促使国家突出改革的社会性与协同性,努力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与社会相融合、相共生的社会机构,而非普通的知识文化传授场所。尽管如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较为突出,需要研究者在深入社会调研、广泛吸取异国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思考“深改”内涵,以此为国家后续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谋与建议,力促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少走弯路、直击主题、迎难而上。

二、从美国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价体系看基础教育“深改”的要素

美国历史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大都是由教育基金会或民间教育协会组织发起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富布莱克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都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始作俑者。这些改革大都建立在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大规模调研、分析与理论架构基础上,且都有一名关键“教育人物”的领衔与主导。基础教育改革是复杂的,如何科学评价改革的成效、成败、得失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棘手的莫过于评价框架蓝图的研发了。英国研究者夏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效能评估体系,它对我国基础教育“深改”观的确立而言颇具启示意义。夏普认为,完整的学校改革方案效能评估必须至少考虑“4板块26条指标”,这就构成了一个“8855”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全面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夏普还依据这一理论框架设定出了量化指标体系,并在全面评估美国历史上的六个学校改革方案基础上析取出了五个失败方案,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和一个成功学校改革方案,即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从这一评价框架来看,名副其实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核心要素,即改革思想、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

(一)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建立在深邃的改革思想体系之上

改革思想是完善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元素,它的形成需要改革者充分考虑四个因素,即研究支撑、基本假设、教师地位与学校态度。改革思想首先来自研究,包括对过去类似改革活动的研究与当下教育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活动及其结论能够提高改革成功的机率。所谓教育改革思想,其实就是改革者对基础教育活动的基本观念与价值体系,它们主要来自改革者对那些所谓不言自明、铁定如山式的教育假设的质疑,来自他们在美好基础教育蓝图指导下对即将要发生的教育变革的把握与预测。例如,夏普把尤金•郎(EugeneLang)的五个假设(Lang'sFiveAssumptions),即变革不可能来自学校外部,改革必须考虑父母与社区资源,必须调动学生与家庭的积极性,必定会改变学校现在的态度与权力关系,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等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源泉,其内在合理性不言自明。稳妥基础教育改革一定要将教师置于改革领导者的地位,聆听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担负起改革主心骨的角色,教师的支持、素质、观念是学校改革、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点。正如萨拉索塔所言,“如果教师会跟随改革,那是因为整个改革方案的意识形态符合教育学生的利益。”在改革中,学校有可能不支持改革,极有可能敷衍改革,致使改革蓝图在实践中被架空。完善的教育改革思想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态度,学校在改革中的实质性参与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命线;如果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不发生根本变化,改革根本不可能发生并走向深入。所以,稳健的基础教育“深改”思想系统应该具有研究的视野、科学的理念以及教师、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参与,全面考虑这四个因素才可能提出科学、可行、完善的教育改革蓝图,为整个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蓝图支持。

(二)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强调“教与学”这个主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学,创建有效课堂,促使学生全体、全人、个性化发展是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夏普的研究中,教师对“有效课堂”的定义剖析成为评价教育改革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萨拉索塔指出:有效课堂基于“有效学习”,这种学习形态不仅关注“全部孩子发展”,而且还要实现学生各方面,即“认知、情感、情绪、动机与态度”的平衡发展。在美国初期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倡导教师中心式的改革,习惯了用工业主义思维去理解教育,进而把学生视为任由教育机器去模塑的“原材料”,把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灌输”过程,而在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方案关注商业主义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开始倡导学生中心式教学,推崇个性化学习、“做中学”与工作课程(Work),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社会底层学生的特殊关注、对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预期、家长与社区的参与等成为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全新关注点。学习是“社会——个人间的一场交易”,“知识通过‘做’来获得,没有被动的接受性”,所以,美国基础教育应质疑的是“:谁在学习什么和向谁学习,在可观察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什么‘学习’概念?”这一质疑切中了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学习问题,因为“改革包含的哲学理念是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在完善的教学改革中,完整、有效、主动的学习活动才是整个教育“深改”最终生效的基石。

(三)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

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教师的教学专业则是支持这一改革的“炉底石”,任何无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教学改革必然是空洞而又虚幻的。“教学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与观念、义务,包括个人的与人际相融合的合金艺术”,所以,“伟大的教师是伟大的艺术家,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稀罕”。撑起教学活动大厦的正是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准。因之,教师的教学专业资质不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教学活动大厦的支柱与基石,我国基础教育“深改”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培训与教育观念更新角度做好“深改”的大文章。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出,“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基础教育改革不仅要建立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与在职专业培训,还要“与培养未来雇员的成熟教师及学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要探究“遴选出允许学生去学习、成长、成熟的优秀教师的方法”,进而双管齐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育观念更新方面,改革者不仅要帮助教师建立有效教学的观念,还要引导他们“遗忘”旧教育观念,甚至要改变教师的日常工作表,促使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四)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彻底变革学校系统

基础教育“深改”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改革,学校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受力面,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力点与生力点。无疑,变革学校系统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的学校政策,变革的直接对象是学校的官僚体制。学校政策的形成主要涉及三个因素:政府介入改革的深度、政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学校的内部结构。一般来说,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它从经济、政策、权力角度为改革保驾护航,确保有力度的改革顺利展开。就美国而言,政府支持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基础教育是美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工具,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变式例证;其二,基础教育承担着国民社会化、美国化的重任,因为“社会化是一个在哪里你能够变成为其他人想让你变成的人的地方。”在学校政策形成中无疑会带上制定者的烙印,会无形中发生制定者自身的“利益输送”现象,基础教育的“改革计划必须认识到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威胁,并在不与改革哲学基础妥协的情况下整合他们的要求。”在改革中如何有效回避政策制定者的教育态度、教育常识对教育政策的微妙影响,是催生完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现实要求。当然,教育政策只是变革学校系统的外因,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自身的觉醒,是学校放弃官僚结构,走向平衡的新结构。美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表明“:学校官僚机构是禁止协作、窒息学生与教师权力的工具”,因此,学校的“许多基础改革必须包括重建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内容……(在学校中)建立平衡的结构”。应该说,在当下基础教育“深改”中,我们一定要打破重视宏观改革而轻视细节改革,只顾改革前景而不顾改革后效,只管体制改革而不管学校变革等误区,努力克服重蹈覆辙的低效改革循环,努力创建持续增效的改革“增循环”。

三、基础教育“深改”的关键品质探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可谓轰轰烈烈,而一进入实践领域则只是“小波微澜”,甚至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风平浪静”,改革的声音对他们而言就是“耳边风”,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办学方式依然横行,旧的基础教育文化依旧在教育事业的底层中运转。在这种改革环境中,新型课堂、新型学校、新型教师几乎只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浮油”而已,我国基础教育机体的筋骨并未被彻底撼动。甚至就连看似简单的中小学“减负”问题,我们也要把它当作“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正有实效的基础教育改革,它一定是一场“全面、深刻、长效”的“深改”工程,一定是触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灵魂、根基的改革。我们认为,良性、深入、实效的基础教育深改应该具备以下五个关键品质:

(一)聚焦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实质是学校改革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是围绕重点、以点带面、牵动全局式的改革。任何改革尽管需要面面俱到,但在具体实施中肯定只有少数几个枢纽链环,如我国当下的高考改革、美国的学校改革、英国的教学改革等。以此为支点、运用改革的“杠杆原理”来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局,才是实现成功改革的应有策略。改革需要聚光灯,基础教育改革的聚焦点是所有教育问题的集结点,是关联改革对象所有方面与链环的线索。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改革是公立学校改革,学校才是改革的基本单元,学校的社会关系、教师教学、权力结构等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缩影,立足于学校改进的改革才是有聚焦点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一改革思维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其合理性昭然若揭:一方面,基础教育“深改”绝非简单的国家工程,它只有落实在每一所学校中才可能真正见效,学校改革成效是基础教育改革效能的直接监测点;另一方面,立足学校的基础“深改”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改革,只有这种改革才可能准确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连锁性:基础教育“深改”是一次联动性实践

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是能波及、牵涉、关联基础教育事业全局的改革,因为每一点教育改革行动都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呵护配合与连锁性反应才能完成。从某种角度来看,改革是一个正向能量的传递、传动过程,这一能量能否有效抵达社会系统的末梢环节才是批判改革深度与实效的核心指标。在这里,郎的学校改革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全面的学校改革一定是“连锁性”、“传动型”的,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外因——学校近邻(家长与社区)——师生调动——学校结构”联动式变革。正如其所言,学校与非学校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学生能够从个人、教育、社会等方面感受到学校与非学校世界之间的非连续性。”基础教育“深改”的全程理应是:始于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家长与社区资源,调动师生改革积极性,最终变革学校内部的文化与权力体系。鉴于此,在后续基础教育“深改”中,把握好改革的枢纽链环,保证改革力量的有效传递非常重要。应该说,国家、学校都只是基础教育改革力量的传递者与媒介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尤为重要。进一步讲,国家要做好社会要求与学校改革之间的媒人角色,其主要职能就是准确表达社会期待,并借助政策的纽带将之传达给学校;学校要做好政府、社会、社区与学生之间的媒人,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必要与社会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力量传递的最终目标是要利用学校的重建、政府角色的调整来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真正发挥学校、学生作为改革终端主体的能动性。

(三)深刻性:基础教育“深改”需要深度的理念与方式变革

好的改革追求的不仅是见效,更要见“真效”、见“深效”,追求一种有深度的教育改革形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之一。当前,我国理解的基础教育“深改”主要追求的是体制机制意义上的“深效”,其标的是要解开基础教育利益链环上的“死结”,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解套,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变革。而在美国,他们所理解的“深效”更多是深层的教学理念变革与学习方式变革。在约翰•夏普看来,基础教育“深改”的阻力主要来自中小学教师、政策制定者、研究者思维深处固结的一些隐性共识、正统理念与缄默意识。与之相应,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需要新理念、新体制、新文化的创造与引入,更需要教师去“忘掉”旧理念,需要研究者去反省隐性改革共识,需要政策制定者去放弃心灵深处沉睡的种种顾虑与纠结。应该说,只要把这些改革意念、杂念统统革置换掉,一种全新的学校范式才能在基础教育中着陆、生根,国家才可能迎来真正有深度的基础教育改革。

(四)长效性:基础教育“深改”必须关注学校经历改革洗礼后最终沉积下来的东西

在当前,许多学者潜意识地把基础教育改革理解成为一场“风暴”,一场“龙卷风”,理解成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变革行动。其实,这恰恰是对教育改革规律的无视,是对基础教育“深改”真意的误读。有效的教育改革总是渗透性、沉淀性、慢效性的,尽管学校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洗礼与冲刷,但在学校中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都只是改革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光点。指望所有的教育改革举措都能够在基础教育机体中生长起来,那只是一种痴心妄想。夏普在反思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失败学校改革,即兰卡斯特方案(LancastrianPlan,1806)、年龄分段方案(Age-gradedPlan,1848)、盖里方案(GaryPlan,1906)、特朗普方案(TrumpPlan,1959)和基础学校联盟方案(即CES,1984)与一次成功学校改革,即一学校发展方案(即SDP,1968)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哪怕是失败的基础教育改革,其中那些真正有效的成分也会在基础教育文化中生存下来——这就是一场基础教育改革的“终效(”即最终效果)。正如其所言,“道尔顿计划(theDaltonPlan),推行个性化教育,尽管失败了,但却被广泛吸收,兰卡斯特计划(LancastrianPlan)、特朗普计划(trumpPlan)、盖里计划(GaryPlan)成为美国教育的基础。”真正长效的学校改革一定是渐进式的,是在改革洗礼中被基础教育实践所认可、所吸纳、所存留下来的真正有效改革举措的文化积累与隐性沉淀。

(五)公平性:基础教育“深改”是一项社会平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