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

篇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核磁共振仪、高档超声波诊断仪器等高端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带动了全球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增长大大刺激了各国在医疗电子领域的投入力度,各医疗电子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创新应用,促进了全球医疗电子产业的平稳发展,有力支持了医疗电子市场需求的增长。然而,由于医疗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较普通消费型电子产品长,因此产品更新换代过程相对较长,从而导致医疗电子市场规模难以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

从中国市场来看,2006年,在经济加速发展、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及国家相关政策变化等几方面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0.8亿元,同比增长15.6%,明显高于全球同类市场增长水平。

虽然从目前全球医疗电子市场的区域结构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仍是医疗电子的主力市场,但随着这些地区医疗电子体系日趋完善和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其增长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一些新兴的区域市场,如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太地区,一方面由于其所具有的人口优势,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成长的带动下,医疗电子市场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带动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区域,也是国际大企业竞相争夺的新市场目标。从中国与全球医疗电子市场规模增长率的比较来看,近几年中国市场的增长率持续高于全球水平,虽然其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仅为3%左右,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却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需求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其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医疗服务需求升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健康服务需求的整体增加,而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对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电子产品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第三,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对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第四,随着国内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疗机构的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成为推动医疗电子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篇2

中国数字电视主要由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四类通道构成,由于国内目前是有线数字电视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有线数字电视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中国数字电视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有线数字通道拉动。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市场规模达到1355.6万户,2007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市场规模达到2963万户,2008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市场规模达到5317万户,2009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市场规模达到8326万户,预计到2015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市场规模达到3.66亿户左右。

未来中国数字电视终端市场增长将依然以有线通道作为发展主体,在有线数字电视市场的带动下,地面数字通道、卫星数字通道也已经开始启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市场将在有线、地面、卫星、IP等多通道发展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特征研究

中国数字电视市场主要由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等各类通道构成,下面我们就针对2009年底,各类通道市场规模比例作一下对比,说明不同平台对于中国数字电视的市场贡献情况。

在中国带动数字电视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有线数字电视市场,有线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占据整体数字电视市场规模的74.47%,其次是卫星数字电视市场,占据整体数字电视市场的14.79%,地面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已经开始启动,占据整体数字电视市场规模的5.58%,IPTV虽然市场启动较早,但受困于产业政策的影响,IPTV市场规模只占据整体数字电视市场规模的5.16%。

未来几年,中国数字电视市场以有线数字电视为主,因为国家数字化战略的规定,有线数字电视将长期保持主要地位,但地面、卫星数字电视市场也将大规模启动,IPTV短时间内还只能作为辅助发展力量。

中国数字电视

中的有线通道发展热点趋势

2009年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在国家既定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区广电网络运营商通过借鉴各方先进经验,吸收各方有利资源,并加强自身服务意识,逐步推广和普及有线数字电视,并在结合各地不同的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相关增值服务。截止到2009年12月底,中国各省份及直辖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200万户,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达到36%,2009年,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市场增量规模为1400万户。(以上数字化程度部分根据总局和相关政府统计国内有线电视用户总量为1.74亿作为基数推算)。

目前,各地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上运营的业务基本相似,可分为如下几个种类:

1)基本业务:

即为广大有线电视用户提供的基本节目服务。有线网络运营商承担着宣传的职能,向所有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政府、公共、教育和综合性娱乐电视等公益性节目服务。数字化之后,原有的模拟频道以数字方式进行播出,应仍属于基本业务。

2)基于单向网络的增值业务:

除基本业务外,目前基于单向网络的增值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利用有线网开展的付费频道业务;二是指利用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信息业务平台,提供各种生活资讯、政务信息、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既数据广播业务。

3)基于双向网络的增值业务:

目前基于双向网络的增值业务主要是互动电视,即我们所说的双向互动电视系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形式,它为普通的电视机增加了交互能力,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服务,包括视频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多媒体信息服务、网络宽带接入等,有线数字电视软件产品如中间件等业务支撑系统也将在此阶段逐步启动。

2009年,在全国有线电视业务构成中,为运营商ARPU值贡献最高的业务为有线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开通用户中为运营商每月/每户贡献ARPU值为49元,其次为有线数字电视双向增值业务收费(除宽带上网)的服务,开通用户为运营商每月/每户贡献ARPU值为40元,排在第三位的业务为有线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开通用户为运营商每月/每户贡献ARPU值为31元,最后就是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费,开通用户为运营商每月/每户带来收入为24元,有线模拟电视基本收费,在网用户为运营商每月/每户带来收入为16元。

通过上述有线数字电视增值业务ARPU值构成,我们可以看到,有线网络运营商如果要在未来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发展增值业务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考虑在双向的环境下开展有线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和有线数字电视双向增值业务收费(除宽带上网)的服务,而这些业务都需要具备双向的网络、双向的终端设备及互动电视系统平台等。

4)有线网络双向网络改造及互动数字电视平台搭建市场容量

中国有线网络运营商开展有线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必须进行HFC网络的双向改造,在具有双向网络的基础上,还要牵扯后期视频服务器平台、媒体管理系统,对DWDM传输网络和系统周边硬件继承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增加相应的DWDM发射接收等相关设备,交互电视指令中心,交互电视的服务和计费系统,其他周边硬件继承及辅助系统的建设。

2010年,中国有线网络双向改造市场容量为286亿元,有线双向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平台市场容量达到38亿元;2011年,中国有线网络向改造市场容量为390亿元,中国有线双向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平台市场容量达到52亿元;2012年,中国有线网络向改造市场容量为450亿元,中国有线双向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平台市场容量达到65亿元;预计2015年,中国有线网络向改造市场容量为692亿元,中国有线双向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平台市场容量将达到126亿以上。

广电和电信在高速公路这个概念上,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和独有的个性特点,广电是基于以广播电视为主的多业务传输网络;电信从电话网络到ADSL、LAN等业务,是一个以传输IP数据为主的传输网络平台;在某些方面双方有互相的借鉴性,也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对广电的高速概念,我们既要满足互动电视的基础需要,也要有足够的IP发展空间;在网络改造上要既能满足互动电视需要也要满足IP数据需求,这需要在技术上很好的把这两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光节点、光工作站等处的网关设备要利用现有电分配网络平滑实现多业务的融合,提供多业务的高速通道。在高速通道上采用不同的技术方式来运载不同的业务内容,是合理的技术保障。

在高速路的架构上我们很容易理解如下的概念:需要运载的内容较多时我们采用大封装的运载设备,运载内容较小时采用适合该内容的载体进行快捷运载,高速路是我们的公用物理信道,针对不同的业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满足未来业务的应用。如在互动业务上,该业务类型决定了必须采用高效快捷的方式进行传输;而对PC机上网的IP数据,我们就需要容量较大的载体技术来运输,因为它的运载能力比时效性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对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更好的解决高速路上各种瓶颈问题,而且这种技术是可共存的,可平滑实施的。就好比体积大的物品需要采用箱式大货车运输,如果一个晚餐订购也使用大货车,就不如利用电动自行车等其他工具来的快捷和高效,这既是客户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

在这里我们提下有线数字电视“准双向”网络是指在双向网络改造的过程中,部分有线电视运营商已完成了前端和传输网络的双向改造,但向终端用户提供的数字机顶盒仅内置了网口芯片和预留了网口接口,而没有内置或外置可实现双向功能的调制解调器,其功能仅为一般单向数字机顶盒,导致终端用户在开通视频点播、时移电视等双向互动业务时需要在原机顶盒的基础上配置EOC终端进行二次升级改造,且受限于芯片的支撑能力,升级后“准双向”机顶盒的运行效率一般都难以满足互动业务开展的要求。

经过实践验证,“准双向”数字电视平移至少具有以下弊端:

1)终端投入较高:“准双向”数字电视平移由于终端机顶盒内需要增加网口芯片的原因,其机顶盒每台需要增加几十元的成本(该网口机顶盒成本与内置调制解调器的真正双向机顶盒成本接近),终端设备投入成本要高于单向数字电视平移成本。

2)需进行二次技术升级、技术落后:对于“准双向”数字电视平移,由于网口机顶盒实质上仍然是单向机顶盒,真正开通双向业务时仍需要最终用户另付费购买连接于网口机顶盒的调制解调器,并需要安排人员到用户家中进行与二次设备安装升级服务(其升级安装实现方式还有可能穿墙布线等),因此“准双向”数字电视平移的二次技术升级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均要高于一次性机顶盒发放。

“准双向”数字平移技术要求终端机顶盒必须预留网口方能进行后期的双向数字电视升级。而现阶段已有的技术可以通过串口技术对无网口的单向机顶盒(目前已发放的普通单向机顶盒即可)进行升级,不要求机顶盒一定备有预留网口,并且设备升级成本也远低于网口机顶盒升级成本。所以说“准双向”数字电视平移是一项投入成本高、技术落后的方案。

3)业务支持能力不足,限制双向互动电视的普及与推广:“准双向”数字电视平移,如需开通双向数字电视业务时,一方面,除了收视费外用户还需额外支付二、三百元左右购买外接的网口调制解调器进行双向升级,对于没有体验过双向应用的终端用户,并不清楚双向数字电视的好处,也懒于自己掏腰包进行双向数字电视的开通;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要到用户家中进行二次设备升级安装,这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布线施工等活动,最终用户端双向数字电视业务的开通需要至少两个以上独立设备来实现(设备数量的增加会使总体故障率提高),这些都会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家装美观等造成影响,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进而产生排斥情绪,因此用户有充分的理由不进行机顶盒的双向升级,从而使双向业务缺乏网络基础,最终结果是双向数字电视的普及遭到严重的阻碍,极大地限制了双向业务推广与增值运营业务的开展。

篇3

在英特尔中国物联网系统事业部专家王东华看来,数据洞察打造了无人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相比于传统零售,新零售更侧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与体验。

无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消费者对便利、多元需求的升级。在数字化时代,无人经济凭借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诉求。

资本则是无人经济兴起的另一主要推手。无人经济已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一大风口。据业界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已有约138家无人零售企业,其中57家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超48亿元。

近日,生鲜零售平台每日优鲜宣布,旗下无人零售项目便利购已分拆为独立运营的子公司,并获得腾讯领投的2亿美元融资。据业界统计数据显示,无人货架领域,三个多月的时间已经涌入资金至少超过30亿元人民币。

篇4

第一,物联网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发展基础之一,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关系着物联网发展进程,而每个国家互联网发展情况却各不相同(如表1)。(1)美国的信息化程度位于世界首位。到20世纪末为止,美国在“信息及通信技术领域,至少领先欧洲5年,领先日本10年”;据预测,2012—2016年美国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从1.74亿将增加到2.65亿,可以看出美国物联网发展基础设施已基本成熟。(2)201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始“连接欧洲通信”项目,共投入92亿欧元建设欧洲高速、特高速宽带网络(欧洲高速网速目标是每秒30兆位以上,特高速目标是指每秒100兆位以上),实现欧洲各国2020年物联网战略目标。到2012年止,欧洲网民数量是5.19亿。2012年6月统计数据得出,欧洲互联网占全世界互联网份额的21.6%(数据来源:ping-)。德国和意大利是手机上网率最高的国家,人数占到了34%,法国是28%,西班牙为26%,英国为24%。可以看出,欧盟积极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网速的提升,这直接影响着物联网发展速度。(3)日本信息化程度已经位于世界第二。据统计,日本1999年计算机安装使用数量为3630万台,仅次于美国;到2010年6月止,日本手机上网用户覆盖率达到75%,其高速网络覆盖率则达到82.4%。(4)韩国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极高速度发展着。经合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韩国高速网络覆盖率已达100.6%,国家高速网络平均覆盖率是54.3%。2012年5月为止,韩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2672万人,占全部手机用户总数的50.84%。纵观全球信息化发展情况,2010年ITU数据显示:到2009年止,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其中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是64.2%,而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为17.5%。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到46亿,其中发展中国家为32亿(印度是4.8亿、中国是7.5亿),为发达国家用户数量的2倍。发展中国家移动电话普及率仅为56.8%,而发达国家普及率则是113%(数据来源:2010年末ITU全球信息化指数)。

第二,物联网发达国家国家扶持政策美国。美国是由企业开发提出发展物联网蓝图,并在其核心技术完全成熟的条件下展开。作为信息化的更高阶段,美国政府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以保证美国在下一阶段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表2所示)。欧盟。欧盟把发展物联网产业战略作为走出经济窘境的“救命稻草”积极推进,并领先于美国制定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和政策、管理机制,在多地建立试点工程和开展研究项目,拟定发展物联网产业详细步骤。2007年,欧盟出台《RFID在欧洲———迈向政策框架的步骤》。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9月《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规划欧洲物联网发展自2010年始每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路线;10月正式对外欧洲物联网战略,通过ICT研发计划并投入4亿欧元。并且于2011—2013年投入3亿欧元支持与物联网相关的短期项目。日本。日本致力于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泛在网”的理念,日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高,在推进物联网产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障碍。日本政府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策略:e-Japan、u-Japan、i-Japan。2004年,日本由总务省召开“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把u-Ja-pan列为重点发展项目。2009年,日本开始实施IT战略中i-Japan战略,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社会每个角落。

韩国。韩国物联网建设同日本战略有其相似之处。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颁布《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则》,要“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如表3)第三,物联网发达国家实践成效物联网经济作为互联网经济的新阶段,以新形态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并初显成效。(1)在信息产业拉动下美国政府提出发展物联网,创建“智慧地球”的战略,以此希望保持21世纪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独霸地位。到2012年为止,虽然美国经济仍处于困境,但经济已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在2010—2012年间,欧洲各国经济出现短期快速增长,物联网无疑是其强大内生动力,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欧盟预测仅数字无线业务在此后15年间将为欧盟带来200亿~500亿欧元的经济利益。(3)在近40年里,日本从未停止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自身深度发展,已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其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网络手机终端零售等方面日渐完善,物联网发展基础已成熟。日本希冀通过物联网拉动经济增长,创建一个“低碳型资源大国”的长远发展目标。(4)韩国政府为了实现提出的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泛在信息社会,不仅大力支持企业开发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更在其公共领域投入较大资金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物联网产业在韩国的市场规模呈飞跃式增长趋势,2010年在韩国智慧城市进程中,与其直接相关的市场规模有50万亿韩元,到2014年预计可增至150万亿韩元。从美、日、欧、韩物联网产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各国物联网基础情况不同,其拉动经济增长的程度也不同,经济收益也不同。相同的是,物联网在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物联网战略实践与发展路径

发达国家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是顺势而为,而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已制定出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取得一定实践成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并明确提出了发展物联网的“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着力推动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五大任务。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物联网战略、政策以及细分领域的战略方向。国家物联网战略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据2011年《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的相关数据,201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4.85亿;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2年1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11.04亿;据陈海滢(2011)的研究,截止到2009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已达85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327亿元;据计世资讯研究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403.5亿元。宏观上,我国物联网建设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地区集群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空间格局。即便如此,我国物联网产业仍面临考验。尽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段距离。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无法同步;物联网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各省对物联网投入资金比例不同,也导致了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同步;另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又占比例的多数,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为此,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政策、技术等层面全面跟进。

第一,缩小物联网发展地区差距,强化物联网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开发。自物联网产业发展以来,政府扶持这一强化的行政力量主要集中在电信、移动等物联网商业领域内。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尚未得到全方位应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仍不具备完善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其服务水平。其一,通过比对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经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使物联网达到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解决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的物联网无法稳定发展问题。其二,我国物联网如RFID、多维条形码等核心技术在实践层面尚不具备大面积应用条件;物联网核心支撑技术如信息传感器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亟须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其三,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但物联网项目咨询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及管理服务、物联网预警服务、共性技术系统服务等物联网服务能力较低,致使应用水平无法充分发挥。其四,分析美国物联网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要由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商业实践。但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是国家先行,民间企业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虽单项技术市场规模可观,但无法形成产业联动。其五,中国物联网产业要扩大发展,必须破除其行业壁垒,使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整合,促使区域间物联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建立起来。为此,要学习引进并吸收发达国家物联网先进技术,破除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壁垒,这是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之要务。

第二,政策上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促成新型城镇化政策部署与物联网发展的联动与协同。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物联网发展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一定要符合国家现实,与其他国家政策相互配合。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下社会重要战略部署,物联网产业发展可促进各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快新型经济模式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将集约、低碳、绿色、智慧等理念完全融合起来并制定相应政策具体实施。新型城镇化是载体,物联网技术既是“智慧城市”战略的“黏合剂”,也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保障。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应政策具有针对性、前瞻性,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协同发展。

篇5

软件外包业――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垂涎欲滴的巨大蛋糕。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2007年全球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60亿美元,增长率为16.7%。预计2010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4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美国肯锡公司认为,2007年全球离岸外包的市场规模为750亿美元。

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给我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引进外包人才,扩大市场份额了带来机遇。据预测,未来三年全球软件外包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35%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而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会为中国软件外包企业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有望产生世界级的软件外包企业。

出口减缓凸显服务外包增长的紧迫性

据此前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下降了17.5%,进口下降了43.1%。据了解,自2008年11月开始,中国已连续三个月出现出口负增长,并且2009年1月出口首现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位数跌幅。

专家指出,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未来中国商品出口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进包括软件外包在内的中国服务外包,对于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此,最近国家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 商务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了贸检协作备忘录,共同推出八项措施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复了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对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主要有: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离岸服务外包收入免征营业税;中央财政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设备购置及运营费用和服务外包企业创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参加境内外各类相关展览、国际推介会、取得国际资质认证等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可按规定享受中央财政贴息政策等。

中国软件外包: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国家对软件外包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国际外包需求激增和国内软件外包企业日趋成熟的前提下,中国软件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国内专门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有近2万家,并形成了北京、太连、上海、深圳、西安等五大软件外包产业基地。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保持着年均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06年,中国软件出口外包收入达到了7亿美元;2007年,软件外包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2.7%;2008年1-4月,软件外包收入超过37亿元,增长达到137.9%。IDC预计,到2012年中国离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9.5亿美元。

据专家分析,在全球软件外包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目前中国软件外包正面I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正在把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服务转移到亚太等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专家认为,在参与全球软件外包竞争中,与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许多印度企业相比,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有着自己明显的特色优No首先,作为全球软件市场最具潜力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软件外包业在政策、市场、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方面表现出的综合优势,正促使中国成为国际软件外包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次,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经济安全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并不希望把软件外包集中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美外包业务中,届时印度的市场份额将由现在的70%-80%下降到50%左右,其余部分将由其他国家竞争。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排在与印度竞争的首位。根据IDC对美国客户的调研,虽然印度是当前外包的首选目的地,但未来两年中国将成为首选外包目的地。再次,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明显的优势行业将带动软件外包的发展。中国是全球制造中心,因此在嵌入式软件、物流软件、ERP等方面的软件外包具有明显优势。印度企业只是做纯外包,中国企业的业务是多方面的,可以满足不断涌现的外包需求。同时,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或者领先的市场,诸如消费电子(手机、数码产品、白色家电等)、数字电视、汽车等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跨国公司为了接近本地市场也将设计研发向中国转。

专家预计,在全球软件外包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未来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将呈现高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增长将超过目前的10倍。同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服务外包业最有力的竞争者,同时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基地。

全球软件市场:1000亿美元的大蛋糕

据IDG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其中,美国占40%,日本占10%。外包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美国市场被印度垄断,印度软件业80%的收入依赖软件外包业务,印度已经成为软件外包的第一大国。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菲律宾、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加入了世界软件外包的竞争行列。据赛迪顾问统讫2007年全球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60亿美元,增长率为16.7%。预计2010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4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麦肯锡公司认为,2007年全球离岸外包的市场规模为750亿美元。赛迪顾问预测,2008-2012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

专家指出,在软件行业中,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一直被视为基础软件的三驾马车,未来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仍将继续在上述市场进行拓展。而中间件、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需求将会有大幅提高。未来中国软件外包的突破点将会主要集中在中间件、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领域。

专家认为,未来全球移动软件外包市场将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值得中

国软件外包企业关注。据最新市场调研报告显示,随着存储容量拓展、处理速度提高以及更好的网络兼容性,全球移动软件厂商都在期望分享移动运营商推出3G服务后收入增长的喜悦。而这必将体现在移动软件产品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调研机构Frost&Sullivan称,2007年全球移动软件市场收入超过了179亿美元,预计到2013年,这一收入将增长到673亿美元。

全球外包市场五大趋势

据专家分析,未来5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BPO将成为外包发展的趋势,合作关系及无缝集成模式将成为外包的主要方式,外包在行业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外包服务结构将发生转化,服务将向高端发展。值得关注的趋势有:

――BPO:由于客户对成本、速度和灵活性需求的提升,传统IT外包已经不能够满足,而新兴的业务流程外包(BPO)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外包的主要内容。BPO包括人力资源、采购、财会、客户中心、后勤、研发、营销、工厂运作、培训。不仅IT行业需要BPO,而且BPO的每项业务都离不开IT业务的支持,从而产生IT外包机会。

――全球化:IDC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11年,中国的一些城市将超越印度的一些城市而成为头号外包服务提供商。尽管中国在外包市场上全面超过印度还不大可能,却是外包市场全球化的一个趋势。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希望利用外包市场方兴未艾的潮流。除了所谓的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国家外,埃及、波兰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离岸外包劳动力的来源。

――人对人外包:离岸外包通常是与大规模的业务调换相关。但研究表明:业界调换的规模正在日益缩小。据Evaluserve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离岸外包已经影响到了小企业,甚至家庭――它将这称作是人对人外包。这种外包的例子包括在线辅导、Web和软件开发、写作和编译服务。这些服务的客户可能是小型企业,甚至是消费者个人。Evaluserve表示,在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之间,人对人外包服务的收入超过了2.5亿美元。到2015年,人对人外包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超过20亿美元。

――绿色外包: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使得环保也成了信息技术总监考虑的一大问题。Selicon,com的CIOJury最近表示,在选择技术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方面,环境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虚拟世界:Second Life等虚拟世界的兴起使得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判断雇佣离岸外包员工的正当性。外包虚拟世界服务市场还刚刚诞生,但企业对Second Life等虚拟世界越来越有兴趣了,因此这一市场正在积蓄力量。

欧美: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市场

专家指出,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英文软件外包占据全球软件外包的绝大部分市场,全球软件的发包方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并且以全球500强企业为主。其中美国的软件外包市场就占据了65%,加上欧洲等国家的客户,这一比例约为80%以上。由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历史原因,目前中国软件外包的主要市场是日本,在欧美市场所占份额较小。中国软件外包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大力拓展欧美市场。我国软件业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两步走”的外包发展策略。从外包服务市场的区域上,把开拓日本软件外包作为第一步的突破口,第二步是进军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从外包服务内容上,先从软件外包测试起步,避免与印度较强的软件开发直接竞争,扬长避短,积蓄能量,早日成为全球的新兴外包市场。

在整体外包和全程服务上下功夫

篇6

信息资源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又一新动力,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新的制高点。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信息资源产业将成为今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又一新动力,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新的制高点。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大力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重视战略规划和指导

欧盟早在1996年5月就公布了《关于促进欧洲多媒体内容产业发展和鼓励在信息社会中使用多媒体内容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欧盟又于2000年12月颁布了《关于在全球网络发展欧盟电子内容与信息社会发展多样化语言的决定》,目标是通过全球网络来发展欧盟的电子内容,提高欧盟数字内容的使用率和内容产品出口能力。

英国于2000年2月公布的《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应从建立数字内容产业门户网站、建立数字内容论坛、提高从业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为创业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出口水平、鼓励开发政府信息资源七方面入手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爱尔兰政府于2002年11月出台了《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该战略提出了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在高增值的内容和应用领域建立产业群,发展世界级的数字内容产业,成为世界数字内容产业的领先者。

日本的《e-Japan战略》指出,要通过各项扶持政策促使数字内容产业的合理发展。2003年7月推出的《e-Japan战略Ⅱ》把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并指出,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在知识、文化方面应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综合推进内容产业的发展,利用日本的知识文化资产创造新价值,从而提升日本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深世界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二)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协调,发达国家都指定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一般有一个主管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该机构对各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跨部门的协调,其他有关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其开展相关工作。对数字内容产业的管理,国外好多国家或组织都积极倡导行业自律,政府只提供政策性指导,行业协会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为了确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健康有序地开展,发达国家还建立了监督机制和报告制度,指定某一机构或者独立行使职权的官员,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进行监督并及时公布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三)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较为完善

为了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国外重点国家或组织很早就认识到信息资源产业的重要性,组织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通过对一些国家信息资源相关立法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商业化开发、电子记录管理、数字内容产业、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更为特别的是,有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法律法规和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以前,还先行了一些政策性指导文件,以及时地适应发展的需要。

(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数字内容研发需要大量的先期投资,而市场风险较高,投资回报率难以确定。为此,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扶持数字内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英国政府在与投资机构保持对话的基础上,积极为创业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投资来源指导;设立贷款衔接资金,以便数字内容企业在投资未到位之前开始先期运作。此外,贸工部与“数字内容论坛”协商,准备向财政部提交有关降低数字内容企业增值税税率的建议。

日本政府为创业企业和中小型信息技术企业(包括数字内容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特别折旧制度,即这些企业除了选择普通的两年折旧制度外,还可以选择特别的10个月折旧制度。此外,日本内容制作企业还可以使用银行投资基金等低风险资金。

国外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状况

虽然目前国际上关于信息资源产业的称谓和范围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如欧盟称为“数字内容产业”,美国称为“信息业”,澳大利亚称为“创意性内容产业”等,但国外都非常重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其地位远远高于今天中国最热门的通信和软硬件产业。

信息业在美国已经是第一大产业。欧盟从2001年开始实施电子内容计划,全面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内容产业在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一)美国

1997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联合编制颁布了《北美产业分类系统》(简称NAICS),其中,一个非常重大的修订,即是将计算机设备和通信设备的生产等划入制造业,设立了新的信息门类(Information Industry),包含四个子类。2002年NAICS又进行了修订,将信息业下属的四个子类扩展成出版、电影和录音、广播、网络出版和广播、通信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搜索门户、数据处理服务等7个子类。新的分类表将网络服务剥离出来,可见短短5年中,网络服务发展之快。

从NAICS的演化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信息资源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它本身的价值将被发掘出来。未来,信息资源产业将逐渐占据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信息设备和硬件制造将从信息业中逐步淡出,成为制造部门的一个子类。

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数据,2002年美国信息业的收入为9046亿美元,共有经营单位13.7万家,提供384万多个就业机会。

(二)欧盟

欧盟自1996年开始实施、并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了四个计划:1996-1999年, 多媒体信息(Info2000)和多语言信息 (MLIS)两个计划;2001-2004年, 电子内容计划 (eContent Program);2005-2008年,电子内容增强计划(eContentplus)。这三个计划,都十分突出地把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作为重要内容。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1年的报告,欧洲的内容产业有400万就业人员,总产值达4330亿欧元,占GDP的5%,领先于通信产业(2540亿欧元)和硬软件产业(2120亿欧元),并且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25%,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目前,在欧盟成员国通用的产业分类表NACE Rev.1.1中,内容产业并没有集中的体现。这主要是因NACE的类目体系建立较早,内容产业这种新型的经济活动方式不太容易融入其中。由于对内容产业缺乏统一的统计分类,因此欧盟各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内容产业分类。

(三)其他国家

日本“内容产业”(含电影、电视、影像、音响、书籍、音乐和艺术等)的销售规模为每年11万亿日元,是日本汽车业的一半,是钢铁业的两倍多。日本游戏市场每年创造2万亿日元市值规模,动画产品出口值远远高于钢铁出口值。根据日本经产省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数字内容市场规模为20573亿日元。2002年家用游戏机和PC游戏市场规模为4886亿日元,在线游戏市场规模比上年增长了约3倍,为60亿日元。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分工产业链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它影响着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利益。研究国际分工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于制定国家外贸政策和外贸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分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万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2002年)认为“信息革命的真正革命性影响才刚刚被人们感觉到。而激起或助长这一影响的不是‘信息’,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计算机或数据处理对决策、政策或战略所发生的作用。它是电子商务,即互联网作为推销渠道的出现。这是10年前或15年前人们实际上始料不及的事情,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改变着消费才细分、消费者价值和消费者行为,岗位和劳动市场。”德鲁克指出,电子商务对信息革命的意义与铁路对工业革命的意义相似。徐正华和马智胜(2004年)认为电子商务是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廖玉麟(2000年)认为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流。本文拟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分工的特点和我国的对策。

一、国际分工理论

分工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对经济效率的追求,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的好处在于获得分工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得到生产效率的提高。他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分工能给贸易双方带来好处。

分工的外在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工业发达国家不得不向国外寻找和建立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市场,扩大了国际分工。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这种分工提供了物质条件。

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大小。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观点(即斯密定理),他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扬格进一步深化了斯密定理,提出了“劳动分工取决于劳动分工的水平”,即扬格定理。这不是同义反复,因为首先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即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时,中间产品才可能被分离出来,这是斯密定理的内容。但同时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因为一方面市场很依赖于购买力,即实际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又依赖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使生产链条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企业,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中间产品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生产链条的环节之间也在相互促进,从而使市场规模扩大。在这种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相互促进、循环演进的过程中,引起了报酬递增并最终导致经济进步。

劳动分工的水平还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一方面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另一方面产品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交易是需要费用的。分工越发达,交易次数及总交易费用越高。人们必须比较交易费用与分工的好处。如果交易费用超出分工的好处,人们不如自己生产而不分工。交易费用是由交易效率决定的,交易的效率越高,费用越低,反之,交易费用就高。因此,交易效率越高,分工的水平也越高。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电子商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企业所讲电子商务是狭义的,一般是指人们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商务活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从整个社会讲的电子商务是广义的,它是指各行各业种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分析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般从广义来分析。电子商务具有虚拟化、低成本、效率高和透明的特点。电子商务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深入到生产、交换、消费中,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经济。所谓电子商务经济,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网络为基本工具的生产方式。从经济特征和技术背景来说,电子商务经济就是“网络经济”;从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意义上来说,电子商务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的知识的作用上来说,电子商务就是“知识经济”;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特征来看,电子商务经济就是“数字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经济形态。

电子商务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范围扩大了,交易效率提高了。

首先,电子商务推动“无国界”全球大市场的形成。电子商务地出现,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格局,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以Internet为载体的“无国界”全球化大市场。这种市场被称为虚拟市场。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客商可以汇集在这个虚拟市场中,消除了距离的障碍,使各国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到大大加强。另一方面,虚拟市场的形成使得商品与服务等有关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充分、自由的流动。其次,电子商务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费用。一笔交易包括三种流,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与传统交易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可以通过网络瞬间完成。首先是文件处理成本的节约。通过调查表明,在传统的辅导贸易业务中,一笔进出口业务需要处理相关单据约200份~350份,业务流程可长达数月,而纸张打印及差错的总费用约用货值的7%。如果应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简化数据处理程序、缩短文件处理周期,而且可以消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大大降低成本。新加坡贸易网在运用之前每次报关需要3天,花费12新元~25新元,应用EDI以后,每次报关只需15分钟、1新元~2新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新加坡节省6亿美元文件处理费用。其次可节省传统业务中往返、住宿等许多交易中的人员费用。再次,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速度更快。企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规避市场不确定性,应对快速的技术变革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纷纷开始通过外包和全球采购等方式剥离加工制造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甚至直接出售国内外的生产性分支机构,形成价值链模块化。所谓价值链模块化,即某一行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节点间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也是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分工的深化主要表现在分工的精细化和水平化。国际分工的格局的重心已经开始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转变。所谓垂直型国际分工就是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工体系。水平型国际分工就是工业品生产的专业化协作,而且是有层次的。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是某个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供应过程的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区段、不同的环节在不同的空间区位完成,它是区别于在一个工厂内部完成整个工序流程的一种生产方式。国际的产品内分工是把不同的工序、区段和环节展开到不同的国家,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础要素。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一个是比较优势,一个是规模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产业内分工提供了条件。

三、结论和启示

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这种发民表现在产业内分工和水平型分工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演进为产业链条和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也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在生产环节,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这就意味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果我国继续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外贸条件会不断恶化,外贸利益会不断减少。要争取有利的外贸条件就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装备制造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提要:从刚开始的跨区域合作运营都市报,到后来的数字化运作、资本化运作,以及设想中的“城市综合服务体”,华商传媒集团趟过多条转型路径,其中的经验、得失成败值得正在探索报业转型之路的报人深思。

关键词:华商传媒报业转型数字化

华商传媒集团的主体报纸《华商报》由原来的内刊《侨声时报》改名而来,1997年由张富汉等人入主,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面改版。与当时全国风起云涌的都市报一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西安确立了绝对的市场地位。

从1999年开始,华商传媒集团先后跨区域合作运营了《新文化报》(吉林)、《华商晨报》(辽宁)、《重庆时报》等都市类报纸,现在这几张报纸在区域市场都牢牢占据了优势地位。

与大多数都市报一样,华商传媒集团的几张报纸也开始面临“透明的天花板”,报纸版面容量有限,无法持续再增加广告量;本地市场空间有限,竞争格局已趋稳定,无法再抢占市场份额;转型拓展成为必然的选择。从刚开始的跨区域合作运营都市报,到后来的数字化运作、资本化运作,以及设想中的“城市综合服务体”,华商传媒集团趟过多条转型路径,其中的经验、得失成败值得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的报人深思。

跨产业延伸:相关还是不相关?

华商传媒集团的多元产业几乎是与跨区域合作运营都市报同时进行的,其在报纸主业发展到一个平台之后就积极朝横向多元拓展。华商传媒集团的产业很丰富很多元,按照与主业的关系来划分的话,华商传媒集团的多元产业可以分为两种。

报业相关产业。如很多报业集团一样,华商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之路也是从印刷厂、发行部门开始的。立足于报业主业,围绕上下游的发行、印刷、广告,第一批多元化的结构单元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黄马甲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配送队伍,在西安、长春、沈阳、重庆共有12000名员工。与全国其他各类发行公司一样,黄马甲刚开始只承接自己报社的发行业务,后来开始业务多元化,譬如配送瓶装奶业务,在西安日均十几万瓶,每年都增长10%以上。目前,黄马甲公司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网络。据齐东介绍,黄马甲2012年以来,正在积极拓展快递业务。西安、沈阳、重庆、长春四个城市的黄马甲都在积极运作,日均配送已超过一万单。黄马甲目前收入结构中,来自报纸发行的收_入占比已下降到40%左右。由于华商传媒集团的四地报纸架构,黄马甲的最大特点在于这些业务的异地复制和导地联动。

华商数码公司原来就是华商传媒集团的印刷厂,现在承印着集团所属报刊以及全国上百家报刊,2012年公司总收入超过5亿元,规模已经发展得很大。接下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由报纸印刷向商务印刷拓展。

华商圣锐广告公司则着华商传媒集团旗下报纸的外埠广告。

这些公司属于报业产业上下游延伸多元化的产物,都没有脱离开主业。

与报业无关的产业。华商传媒集团萱事长张富汉多年前就强调有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几年来,华商传媒逐步形成主业+投资的发展格局。在主业都市报业务仍然呈现增长势头的情形下。用报业形成的利润涉足投资业务,取得较好的回报。

华商传媒集团主张以传媒控制资本,以资本壮大传媒,降低跨行业风险,避免人才瓶颈。投资业务形成的良好回报,使集团有足够的财力涉足转型业务的探索。

报业数字化:新媒体不是报业的明天

受全国报业数字化浪潮的裹挟,华商传媒集团在20IO年前后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数字化尝试,但总体上投入不多。如网络方面,有华商网、新文化网、重庆时报橙网等新闻网站,沈阳辽一网、96128购物网等电子商务网站、123hi城市生活消费平台网站。2011年,华商传媒集团高层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些年来,就华商传媒集团而言,我们已经错过了很多东西,比如分类信息网站、视频网站、网购等,我们动手晚了。所以接下来要把握住机会。”

但时间进入2012、2013年,华商传媒集团认识到,“在区域里做独立的互联网产品已经被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在PC领域,绝大多数垂直网站已经失去机会。”也确实,没有听说过有哪个团购网站是媒体做起来的,以前说团购网站拥有区域、资源、商家的优势,但是还仍然无法获得竞争地位。网络,毕竟是没有疆域的平台。

实际上,华商传媒集团的大部分数字化转型举措都带有探路的性质,投入都不多。齐东说:“跟随战略的好处是没怎么花冤枉钱,摊子铺得不会太大,但也会丧失先机。看清趋势,看懂别人,看透自己,在这个基础上要敢于尝试。”

华商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冀万林认为:新媒体转型是全世界报纸面对产业转型时提出的共同目标,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一种模式如果只是几次尝试不成功,可能是个性问题,但十几年都没有规模化的成功案例,就一定有必然性规律了。

传统报纸在内容、品牌、公信力、营销等各方面看似都有优势,然而互联网发展十几年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三五年,唯独报纸的新媒体转型趟不出一条路。这其实也不是报业转型独有的困境,产业升级时,原先在传统领域居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往往更加难以转身。现在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企业无法适应新环境下的游戏规则,无法平衡既得利益和转型利益,无法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

首先是行业规律认知冲突。传统的内容和媒介稀缺环境下,报纸以内容传播形成有效的人群覆盖,所以有“内容为王”的说法,但最终贡献收入的对价不是内容,而是内容吸引的用户注意力。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内容过剩、多媒体化、实时互动等特性,都是传统报纸未曾遇到的。多数互联网公司都不依靠阅读形成用户核心价值,搜索、社交、游戏、娱乐、服务……都比新闻信息更有黏性,这是真正“用户为王”的时代。而传统报纸的新媒体转型架构,依然习惯于依赖自身有限的内容资源。在网络营销社会化、移动化、碎片化趋势已经很明显的当下,多数都市报新媒体还是画地为牢,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新闻门户网站、展示广告营销的模式。优质内容必定有需求,但是传统都市报的内容生产和聚合能力有限且分散,结果是新闻聚合网站廉价整合嫁接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公信力,形成自己的商业规模。

其次是转型利益冲突。这是产业升级期间企业转型的共性问题。主业虽有下滑趋势,依然是现金牛,转型业务可能充满希望,但也充满风险,还往往与主业的现实利润贡献相冲突。要把握好既得利益与战略利益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决策者的洞察力与胆识,还需要有长效的管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显然不是传统报业体制所能具备的。所以,报纸新媒体转型总是在投入与发展的矛盾中纠结,缺乏战略性资源投入规划,新媒体项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报纸主业则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越陷越深。

第三是创新机制冲突。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有效的基础制度支撑。企业风险归根到底就是资产安全问题。大企业存在多重委托关系,股东与管理者分离,必须有相应的内控体系来避免股东权益受到不当损害,传统报业也是如此。这就与互联网创新需要的开放、自主、灵活形成了矛盾。团队风险是智慧、精力、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也需要对应的回报机制。市场化环境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是互联网创新和创业的主体,通过资本和风险社会化、创业者个人利益捆绑和激励,实现了有效的风险分散和控制、激发出高度创业激情。这在传统都市报体制内无法实现,而依托职业化团队发展创新或创业型项目,多数都是缘木求鱼。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中即使克服了上述障碍,取得个别项目突破,紧接着就会面临市场规模和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都市报是区域城市媒体,以展示广告为主要产品,目前单一中心城市的市场规模通常达到10亿以上。而互联网是无边界的开放平台,展示广告并非网络经济的主体,以展示广告经营为主的新浪的2011年广告收入为2294亿元,仅相当于两个城市都市报市场之和。区域互联网展示广告市场规模更非常小,而一些新兴社会化平台很难区域化。这是由互联网和传统报纸不同的传播方式、广告主营销模式决定的。

如果将数字新媒体作为都市报转型的出路,不论是通过孵化还是并购的手段,要想达到能够承载未来报业下滑预期的市场规模,显然只有两个出路。一是基于现有资源能力,发展区域互联网媒体模式,进而复制和整合,形成跨地域的市场和业务规模。这个确实有人在尝试,尚未有显著进展,而绝大多数局限于单一区域的都市报根本无力推动。二是跳出现有资源能力,以资本手段整合相对成熟的垂直互联网项目。目前也有人在做,但接下来就是整合难题,即使新模式成功,也可能与原有业务和团队的转型关系不大。

报业的破茧重生:一平台开放与数字化转型

采访中,华商传媒集团管理层认为,传统报纸面临的挑战不仅是阅读习惯改变,而是全产业链转型,单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行业萎缩不可避免,甚至有商业模式衰败的威胁,而新媒体转型既先天不足又无法支撑转型的战略期望。那么传统都市报的转型之路到底在哪里呢?

既然是转型而不是转产,就应该有三个基本出发点:基于现有业务和团队基础、围绕文化传媒产业、构建新的闭合产业链。否则从资本角度出发,面临主业下滑威胁,只需要退出夕阳的报纸业务,投资成熟的新兴产业即可,不存在转型的问题了。

基于都市报资源转型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平台价值。传统都市报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新闻信息传播,构建区域内主流大众人群的意识凝聚和传播平台,对人们的公共话题、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甚至是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将这种影响能力以广告的形式售卖给广告主,弥补信息生产成本并获得利润。

传统产业环境下,营销传播渠道有限,都市报直接将这种影响力以版面广告形式销售,就足以获得支撑完整产业链的收入规模,这是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选择。但现在环境变了,读者和广告主都有了更多更好的选项,都市报面临覆盖能力和经营效率的双重压力,两者互为因果,将导致报业经济的螺旋式持续下滑。要推动都市报的转型,就必须下决心斩断这个下滑曲线。也就是说,要在覆盖能力和经营效率两方面寻求突破并相互支撑。

华商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冀万林谈了自己的观点: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就是“平台开放”。都市报资源的核心是拥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超级平台,其商业价值绝不仅限于广告销售。传统模式下,都市报将平台作为经营手段,实现了现金价值最大化,现在要应对产业转型挑战,就必须发挥平台的战略杠杆作用,将其战略价值最大化。

具体而言,平台开放是指都市报以其现有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影响力为依托,围绕关联度大、成熟度高、具备增长潜力的行业,选择优质项目和团队,开放平台进行战略合作或经营模式转型,拓展进入城市文化、生活关联产业,扩大和深化都市报在细分领域的影响力,促进都市报原有的以新闻内容为导向的纸质城市信息平台,向以本地新闻、服务和应用为导向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生活消费信息平台转型,延续报纸平台的市场地位、覆盖能力和营收规模,形成数字化传播时代的新型城市媒体商业模式和完整产业链。

都市报平台的开放包括两个层次的战略方向。首先是商业模式的开放,更加灵活地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发挥都市报影响力的战略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现金营收。其次是创新机制的开放,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内部和外部创业团队的积极探索,在成熟的报纸管控机制下培育局部的数字化创业机制。

篇9

当红云红河集团的姚庆艳董事长、武怡总裁、许力为书记同时出现在会议室时,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是我从业十多年来第一次面对这么大吨位企业的领导班子,也是第一次采访领导集体,更是第一次一对多的思辨与挑战。我不仅感受到了领导们对这次采访及云烟(大重九)品牌的重视,更感受到了企业决策中的和谐之道与理性力量……

记者: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美国的学者凡勃伦就写了一部闻名世界的经济学著作《有闲阶级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奢侈品市场、高档消费进行了清醒的认知与剖析。一百多年过去了,请问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哪些高档烟草品牌?市场表现如何?

红云红河领导层:大家对万宝路、555、骆驼和ESSE、七星等国外品牌有所认知。但这些品牌在欧美市场都不是真正的高端。欧美包括日本这些国家的烟草虽然也做高端,但是不是体现在价格上,一二千元的很少。反倒是古巴的雪茄品牌高希霸、千里达等品牌雪茄价格上万元。其中雪茄卡施特罗,每克和黄金的价格差不多。西方的奢侈品贵得令人咋舌,但烟草“天价”的不多,因此市场表现更不容易表述。

记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与中国市场环境的区别在哪?消费者与中国的消费者有什么不同?

红云红河领导层:真正的市场经济是理性的。欧美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市场经济的洗礼,无论是市场环境或者是消费认知都趋于理性。你可以看到他们一幅油画拍卖上千万元,一部名人的手稿上亿元,但这些都是艺术品的范畴。虽然他们的奢侈品牌冲击世界,但奢侈品有奢侈品的市场规则与商品属性,更多的是文化属性。品牌,离开消费人群的定位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中国的高端商品又偏重于消费人群身份的判定上。因此在中国社会消费阶层不稳定的当下,的确存在“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消费现象。

中国与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最大区别是,国外不存在“礼品市场”的概念,而中国的礼品市场却特别庞大。2011年,中国的奢侈市场已突破千亿元大关。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独特的礼品市场无形中推高了中国的烟草高端品牌。

记者:目前,中国高档烟的品牌格局如何?

红云红河领导层:中国高档烟的品牌格局,按照2007年施行的卷烟新价类划分标准,全国一类卷烟的销量大致有250万箱左右的市场规模,占整个卷烟市场规模比重超过6%。不过,随着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一类卷烟已经不能完全作为高档卷烟的划分标准。较为通行的做法是把零售价格在450元/条以上价位的卷烟作为高档卷烟范畴,零售价格800元/条以上价位的卷烟作为超高端卷烟范畴。

记者:中国烟草行业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机遇与商业环境,消费趋势是什么?

红云红河领导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变革。烟草行业自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进“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以来,随着《百牌号目录》,两个“十多个”战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两个跨越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加快了工业企业组织调整,也直接推动了品牌数量的减少和规模的扩张。截至2011年,有12个品牌销量超过100万箱,有9个品牌商业批发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卷烟牌号数量进一步减少,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与此相适应的是,重点品牌销量增长明显,集中度明显提高,成为主导并影响中国高档卷烟市场的中坚力量,集中度呈上升趋势。这就是各个烟草集团提出的“规模产品高端化、高端产品规模化”的行业战略。

虽然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少数几个高档卷烟品牌垄断市场的格局,但品牌集中的趋势势不可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强势品牌的胜出,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高档卷烟市场将出现更加集中的品牌格局,更多的市场份额被优势品牌所占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与物价上涨的因素,品牌社会阶层化的烙印会越来越重,人们对品牌的依赖会随着品牌集中度的加剧越来越严重。2008年,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达到了160万户。2012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60万户。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以超越欧美国家数倍的速度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烟草高端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也是为什么近年“高价烟”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根本原因。消费趋势、商业环境与行业形势催生了大品牌的诞生,同时也加大了竞争的程度。

记者:红云红河所处的是什么样的行业背景,如何进行重新的战略定位?

篇10

调查发现,93%的消费者表示实体店购物“非常方便/方便”,远远高于网络(75%)和移动设备(61%)。因此,尽管各渠道的购物体验均在改善,但从“方便”性的角度看,实体店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埃森哲的调查显示,因电商的崛起,传统零售业正经历一轮前所未有的格局之变。如今的消费者已经成为不间断购物的顾客(non-stop consumer),他们使用网络、出入门店,并且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保持联系。想要吸引这些消费者,传统零售商必须不断变革,经历数字化转型,成为“无缝零售商”。

可喜的是,一些零售商已经开始行动。据埃森哲中国零售商全渠道零售能力调查,63%的传统零售商已开展多渠道零售。受调查企业中,61%已拥有独立官方网店,超过半数(52%)已在第三方平台开设了网店,30%已有移动客户端。但从整体而言,仅有16%的零售企业对自身目前的多渠道零售战略给出积极评价,而接近三成调查对象则明确表示战略实施不成功。

为了帮助零售企业了解、跟踪消费者的无缝化需求,埃森哲给零售商提出6大可以努力的方向:

1、重新定位实体店;

2、深刻了解移动大趋势;

3、消除渠道壁垒;

4、升级配送方式;

5、个性化互动;

6、抓住消费者的本质需求。

1、重新定位实体店

当传统零售商关店退出市场的新闻比比皆是时,埃森哲本次研究却发现了消费者重返实体店的有趣迹象。虽然68%的调查对象表示未来购物将更多地在网上进行,但是相比前一年该比例下降了8%。

消费者回归实体店的趋势说明,实体店的购物体验是其他渠道无法代替的。因此,在考虑实体店铺收缩与扩张的同时,零售商需要更大程度地在无缝零售环境下发挥实体店的作用。实体店与线上渠道绝不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支持,使得有更多影响消费者、方便消费者的触点,满足消费者不间断购物的需求。如何重新定位实体店在多渠道中的角色,将会是零售商的机会之一。

2、深刻了解移动大趋势

此次调研发现,中国消费者对移动购物的热情在不断上涨,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2%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未来计划增加移动购物,这一比例在美国和英国为23%。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已经达到6.5亿,接近PC网民数量;预计2017年4G用户数将达到4.3亿。2013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规模达1696亿元,同比增长168%,高于网络购物增长比例;而且中国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占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5%增加到2013年的9.2%。

在埃森哲的调研中,中国88%的受访零售企业管理人员赞同未来五年移动购物将盛行,但目前只有30%的零售商开通了移动购物渠道,这一差距意味着巨大商机。

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正在使用或者迫切期待零售商店内可以向手机推送购物券、积分、实时促销和用户评论等,他们期望零售商在实体店内通过移动设备提供服务。因此,对零售商而言,除了开拓移动购物渠道,移动服务也可以成为店内个性化营销的一大利器。

3、消除渠道壁垒

在数字化潮流的影响下,消费者渴望不间断地购物。特别是对于拥有多个移动设备的年轻一代,随时随地在不同设备之间、在线上线下切换已如饮水般自然。本次调研发现,如果线上或手机可以获得某一零售商的实时库存信息,43%的受访消费者会直接去附近的店铺购买。如果零售商有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但不在营业时间内,则有59%的受访消费者会去该零售商的在线或手机渠道购买。

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已经形成新的购物习惯,对他们而言,线上与线下已经没有边界和顺序之分,“无缝”已经根植于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认为零售商最需要提高的是一体化的购物体验。如果零售商能整合不同的渠道,消除各个渠道间的壁垒,将促进消费者更多购买行为的完成。除了容易实现的退换货,零售商可以考虑提供更方便的支付、配送和结账方式。

调查显示,中国的消费者对线上线下的商品、价格和促销的偏好展现出比西方成熟市场更为复杂的一面。部分消费者希望线上线下趋同,但仍有更多消费者喜欢在差异化的品类、价格和促销中寻找消费乐趣。因此,零售商需要一体化管理价格、品类和促销策略。

4、升级配送服务

相比全球其他市场,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更喜欢送货上门服务。调查显示,这一现象这不仅局限于在线或移动购物,即便是门店购物,很多中国消费者也愿意送货上门。

相较全球消费者,中国消费者还期待更快的配送服务。调查显示,58%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当天送达和限时送达非常重要,明显高于全球41%的需求比例。

中国消费者对配送的较高期待对零售商的配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综合权衡消费者需求和内部成本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优化供应链,提供快捷方便的配送选择,是零售商需要跨越无缝零售的一大难题。

对于退货而言,国外消费者认为方便性比价格更重要,而中国消费者的想法正相反。接近半数(43%)的中国消费者退货时会选择各种途径中最经济的方式。

5、个性化互动

中国消费者非常乐意接受个性化互动的机会。79%的消费者表示,只要有助于提供真正的个性化服务,他们不介意向零售商提供个人信息。80%的消费者表示,如果有人提供个性化的订购/配送计划,他们会增加购买量。

研究发现,最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促销方式是个性化的店内折扣和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优惠券,而通过APP进行的个性化促销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零售商需要与消费者进行多维度、多方式地个性化互动,才能有效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个性化互动具有“定制性”特点,如何为每位消费者“量体裁衣”提供消费者所想要的互动,这不仅考验零售商的数据收集能力,更考验的是数据分析能力。此次调研中只有13%的零售商对多渠道得来的消费者数据进行深入的整合分析。因此,零售企业还需要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方面持续改进。

6、抓住消费者的本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