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范文
时间:2023-04-09 10: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教学就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综合能力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且对于阅读量来说,可以衡量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满足教学要求课本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编制的。因此可以展现出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每一堂课,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满足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说,在高中语文课本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1.文章类型上存在问题
对于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来说,首选问题主要在文章的类型上,多以现代文为主。在教材中文章的类型与内容上都倾向于对现代文的解析,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诗歌与散文,但是在数量上却是比较少的,这样也就造成了文章在类型上出现了分布不均的现象。其次是对于课文的形式上,也出现了分布不均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一些学生对于文体上的掌握,最终也就造成了在写作形式上受到的相应的影响,这样也就使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写作的体裁。
2.课文精读,设计略读
对于课文来说,在阅读形式上主要是在精读与略读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高中语文教材也调整了题材之间的比例,这样也就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教学目标。在设计精读与略读部分的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对课本阅读量的增多,并以此来满足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
3.进行适当的延伸,满足学生对于课本阅读量的需求
当课本阅读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扩展,从课外阅读量上来进行相应的补充,以此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且通过此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相关思考
1.要坚持满足阅读量的实际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其实就是促使学生积极阅读的一种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数量,还要保证好学生的阅读质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并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进行阅读吸收好文中的知识,掌握好文章的主旨。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逐渐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而这也成为了增强学生阅读量的重要要求之一。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还要在有限的课堂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中要求的阅读量。
其次是对于一些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来说的,对于这一部分来说,要重新审视好阅读量。另外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很大一部分都会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影响。对于一些学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完成课本中的阅读内容,还可以自觉通过课外阅读来不断充实自身的阅读量。对于一些资质一般的学生来说,只能够尽可能的提高在课本上的阅读量。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量存在差距的现象。
最后教学方法上的转变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效率。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好阅读教学的难易程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才会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2.增加阅读量的外在影响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新课改实施以前,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桥强调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对于阅读量来说却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在新课改的逐渐实施与发展过程中,高中学生的阅读量也开始得到了重视。且在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就成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创新能力。在新课改的不断影响下,让学生从阅读中增强对语文的记忆力。且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就成为了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量要求的不但增多,让语文教学向着语文的方向发展就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样也就可以保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学习语言,感悟语言。
3.掌握好阅读的质量
在保证学生阅读数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保证好学生的阅读质量,杜绝出现让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本进行分析,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并以此来达到阅读的效果。且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掌握好课文的难度,就会使阅读的进度受到影响,最终也就完不成阅读的目标。因此在选择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出有效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想要提高阅读的效果,就必须要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积极扩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不断进行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背景・理念・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78-79.
[2]吴永军.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兼评山西忻州七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5):634-635.
篇2
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让我们高中学生不知道古今字、异体字为何字。即使对口口声声学习的通假字也貌似知道,实际上不知所以。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只有《唐宋家散文选读》才有关于通假字的文言知识,而且只是明火执仗地吞噬了古今字的通假字知识。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而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甲字就是本字。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知”同“智”。另外,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比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有了新字之后,如仍使用原字表达该意义,通常也把原字说成是新字的通假字。如“大王与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孰”便是“熟”的古字,也看做“熟”的通假字。
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古汉语中重要的字词知识,所以应该让通假字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吐出来。
一、吐出古今字
第一种通假字是真正的通假字,叫古音通假,即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音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同音字,如果按照字面讲,就讲不通。如“蚤”与“早”,为什么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了一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呢?这要追溯到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原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也就是说汉代时期的古人如同我们今人,在默写的时候,写了一个白字(别字)。我们的白字是“同音”字,而古人的白字既有同音字,又有音近字。其实音近只是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而在古代的某个方言里是相同的,就像“生”和“性”,即使在我们今天的某个方言里也可能是相同的。我们今人写了错别字要进行订正,但是古人的典籍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为了保持这些文献的完整性,我们就对这些可能是因为失误引起的文字错误以通假字美名。
由此看来,通假字应该是先秦时期的书籍所特有的。其他时代不应该有通假字了。但是以后时代的文字中也有很多通假字,如“早”借用“蚤”,最早的《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早”写成了“蚤”;先秦的《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也写成了“蚤“;汉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字自来谢项王”,还是写成了“蚤“;宋代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仍然写成了“蚤”。这又是为什么呢?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一代代典籍传下来,一代代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成了合法的通假。
第二种通假字实际是古今字。把古今字和通假字混在一起,混称古今通假,抹杀了古今字同通假字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新字称为“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暮)”的本意就是太阳落在草丛中,就是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坚决反对把古今字当做通假字:表示选择疑问代词没有本字“熟”,一开始就借用本义是“事物加热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来表示,后来没有为这个疑问代词造字,而是替“孰”字本义所表示的词造了个“熟”字。我们不能认为“熟”是“孰”的本字,“孰”是“熟”的假借字,如果这样认为,是不合乎汉字发展的历史事实的。
又如先秦时期没有“躲避”的 “避”,“邪僻”的“僻”,只是借用本义是“法律”的“辟”字。也就是说,“避”“僻”等都是后来造的字,不能认为是“辟”的本字,不能说“辟假借为避”等,因为“辟”和“避”“僻”等不是同一个历史平面上产生的。
所以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最大区别是:是否本有其字,如果本有其字,就是通假字,如果本无其字就是古今字。至于古代是否本有其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所学的课本都是经过古代汉语专家研究透彻的,我们中学课本应该担当起传授古今字的任务,以增加我们中学生的古汉语知识。
二、吐出异体字
在中学课本中现存的异体字较少,更不会在通假字的知识中被提起或当作通假字的一种诠释,可以说被通假字吞噬后消化殆尽,如果吐出的话,也仅仅是残存的皮毛。
异体字,是字音相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如孔乙己说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古书中异体字数量很多,给阅读古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解放后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5055异体字,如“茴”的四种写法,“龙”的九种写法,甚至是百寿图中“寿”的百种写法。在文言文中,有的已经不再使用已被废除的的异体字,如“假舟楫者”中“楫”的异体字“”已不再使用。但是有些古书是按照原书影印的。至于旧的版本,当然原封未动。但是,掌握一些有关异体字的常识,对阅读古书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列举有的版本中仍保存并被当做通假字的异体字例子:
①百越之君,首系颈,委命下吏。(贾谊《过秦论》“”是“俯”的异体字)
②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贾谊《论积贮疏》“”是“亩”的异体字)
③沛公不胜杓,不能辞。(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是“杯”的异体字)
④忽魂悸以魄动,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恍”的异体字)
⑤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徐宏祖《游黄山记》“钜”是“巨”的异体字)
⑥予购三百,皆病者,无一完者。(龚自珍《病梅馆记》“”是“盆”的异体字)
⑦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骖”是“参”的异体字)
⑧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苏轼《赤壁赋》“籍”是“藉”的异体字)
⑨,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庖丁解牛》“”是“嘻”的异体字)
由上文的例子可以知道,既然是废除了,异体字在现代汉语中对我们来说是“不认识”的字,即偏旁部首熟悉,组合后陌生,但是在课本中只叫通假字。
三、具体吐法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区别很大,但是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的书下注释中只用“通”字,在苏教版的语文课本的书下注释中只用“同”字,而不管是 “通” 还是“同”,又通通叫做通假字。如果对三者进行区分,就不能仅仅用 “通” 或 “同”解决问题。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书下注释似乎告诉我们,书下注释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明三者(以荀子的《劝学》中的“通假字”为例):
(1)用“通”字表示通假字。“通”可以看做是通假字的简称,如“通”、“生通性”、“畴通俦”“无通毋”、,“、生、畴、无”除了和本字意义相通之外,都有自己本身的意思,所以人教版中用“通”表示所谓的通假字就无可厚非了。
(2)用“后来写作”表示古今字。如“知,后来写作智”、“共,后来写作供”。 虽然比“古今字”三个字还烦琐,但是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古今字在当时本没有其字的特点,这是用“通”或“同”都无法涵盖的。
篇3
郑 正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 以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语文课程, 作为一门主要的基础工具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就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相互配合、有机整合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语文; 校本课程资源; 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兴起。学术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很多争议,这里笔者比较同意徐玉珍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一书中对校本课程开发做出的界定:“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简言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所开发的课程。
二、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迟,对其概念、设计、开发、评价等问题存在较多分歧。实施国家课程有现成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而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各地学校面临诸多的问题,例如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发主体开发能力不足、学校特色没有充分体现等,而其中最大的难题是:课程资源在哪里?
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一本教材, 一个大纲, 一册教参, 一个课堂, 导致校校同课程, 师师同教案, 生生同书本, 个个同结果的局面。语文教学内容单一, 形式呆板, 气氛沉闷, 缺乏创新, 生成成果转化率低; 语文教学严重脱离自然, 脱离社会, 脱离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语文素质难以全面提高。语文校本课程的现状是课程资源缺乏充分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原本是一个最大限度利用课程资源的机会,丰富的课程资源也给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无限空间。但是,一方面由于各级学校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自校长到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大相径庭。以往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单调的。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内涵十分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指出: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以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一)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中课程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教材的研究,同时又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极大地拓宽了原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使理论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在中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与盲目。在新课改的实际推行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目前主要依靠的还只是少数语文学科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而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面前往往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极其淡薄和微弱。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其他主体如学生、家长等都被忽视了,因此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就显得很单一;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有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深刻认识,致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很盲目,开发与利用方式不当,教师一味地利用多媒体填充课堂内容,增设花样,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重视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从对人影响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语文课程的全部外延,即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关注点集中于教科书、活动、新闻媒介、网络、自然风光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语文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学校制度、学校物质环境、班风、学风等等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更是忽略了人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学生这一宝贵资源。其实,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语文课程的两个方面,有时处于互补状态,这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时则是互逆的,那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二者有时是互逆的,就忽略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不能因为隐性课程资源由于其自身的特质而不便开发就不进行开发,这样的态度不利于语文课程的建设,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丰富,但是缺乏系统性,利用效率低
大语文观点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但是生活中的资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组织是不能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 在开发过程中就必须符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选
择, 也必须经过科学的理论原则的过滤与筛选。现在学校和教师只在需要课程资源的时候才会去开发,才会去寻找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利用完并没有进行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所以在之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效率低下。许多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课程资源很分散,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语文备课组,整个学科有语文教研组,但三个年级的备课组之间往往缺乏交流和合作,语文课程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各年级语文课程资源衔接机制急待提高
(二)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中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相互配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除了语文教师之外,还有学生自身和家长。教师除了引导课堂教学,发挥开发资源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去引导学生和家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身的潜力进行深层开发,激活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激活学生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外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自主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师生和家长可以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课堂教学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那些可以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的书本知识和学生经验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等,组织一些演讲比赛、讨论会、辩论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或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和家长到学校开展讲座等。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和讨论,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实际的做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机整合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 不仅包括教科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 还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等。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当地特点,努力发挥当地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人才
总的说来,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是课程资源;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动态生成的内容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3、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开发在广大中小学校已经广泛开展。学校需要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资源,如果学校只在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时才组织师生去调查研究、查找资料、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就会降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有时资源太多,杂乱无章,也会降低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好地实施,使校本课程的资源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最好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分科归类,进行有序管理,这样找起来方便,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戴树贵.浅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Z1).
[4]李玉新.中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索[J].成才,2004,(12).
[5]李全华.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2):83.
[6]刘瑞娜.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教学与管理,2006,(12):56.
篇4
一、科学制订课程内容,形成高效课堂构建的教学体系
推进生本视角下的高效课堂构建,应该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理论性研究,根据课改要求,结合高中语文学科及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的路线、思路和方法,并据此制订相应的规范和大纲,进行课程安排。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的特点,制订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以期满足不同高中语文基础学生的需求,有效吸收知识,在有效衔接的同时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在课程标准的设置中、在内容的组织编写中,一定要对教学模式、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在有效教学中通过以课堂活动为桥梁,汲取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的新元素,以此来促使语文教学方式、内涵、效果的不断提升,提升高中语文的交际价值与社会功用。
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形成高效课堂构建的学生基础
推进生本视角下的高效课堂构建本质在于沟通,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对话能力。在高效课堂构建中引入课堂活动,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采用课堂活动方式调动学生情绪,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实现教学互动双赢。同时,在有效教学中引入课堂活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摆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地进行语文化思考,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体验参与语文活动的细致感觉,只有学生充分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语文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才能激励学生深刻地体验高中语文内涵,把握高中语文的思维特点,做到个性化展示,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高效课堂构建的师资保障
推进生本视角下的高效课堂打造核心在于打造一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条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借助理论研修、校本培训、团队培养等多种手段,优化语文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环境,促进教师综合教育素质的提升。帮助全体教师能够将生本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理念,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效率,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高中语文的总体教学质量。
篇5
一、不断更新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例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头脑中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强调更多的是材、法、统一考试、统一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因而积极性受到了压抑。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强调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育实现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尽快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二、要不断悦纳新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要实现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多面手,会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自己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想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请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三、转变教育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要由过去教师为主体地位向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四、不断尝试、摸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不断更新、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一言堂,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乐趣,使学生几乎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付诸实践,不断尝试、摸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主人,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篇6
新大纲强调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据此,小修订本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它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修改后的每册教材都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如下。第七册的积累运用三和积累运用七分别安排了:(1)收集值得保留的资料,做成剪报;(2)召开科技知识介绍会,并出专题黑板报或墙报。
如:第三单元课本安排的(1)收集值得保留的资料,做成剪报;平时,我们在阅读报纸、杂志时,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值得保留的资料。为了便于随时查找、引用,我们可以剪成剪报。
收集、积累剪报的一般方法是,如果报刊是自己的,就把需要保存的资料整齐地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贴在一个本子上(可以用过期的杂志)。如果报刊是借的,先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复印下来,再剪贴在本子上。
你还可以给每一类剪报起个恰当的题目,用彩笔画上美丽的装饰。剪报既可以成为你的小小资料库,又可以成为给你增添乐趣的亲密伙伴。从现在动手剪报吧!过一段时间,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各自的剪报,看谁的剪报做得好。
教师可以从剪贴、分类、装饰等几个方面来指导,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怎样做剪报,应当注意哪些事项。然后,可以发给学生若干张旧的少年儿童报纸(或让学生从 家中带来),让他们快速浏览,从中挑选有意义的文章、图片剪下来,按照一定的类别粘到一个大本子或一册旧杂志上,在加上标题,或画上花边。学生作好后,可以在小组内传看,或教室里展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剪报贵在坚持,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这项实践活动是教学生做剪报,激发学生阅读报刊、搜集保存资料的兴趣,学习收集、积累剪报的一般方法,培养随时随地搜集资料的习惯。实践活动重在亲自动手去做。因此,不要过多的讲解剪报的作用和方法。
再如:开一次科技活动介绍会,会上可以展示自己的小制作,说说制作的过程和体会;也可以讲讲自己从科普读物中了解到知识和趣闻;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科技成果……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从大家的介绍中精选一些内容,办一次展览。
课前,教师主动与少先队大队部、自然课老师、科技馆、少年宫或图书馆联系,为这次实践活动作好准备。同时要布置学生参与制作、阅读科普读物、了解科技新成果等活动,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制作组、采访组、读书组。总之,要作好此次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并给予具体指导。
介绍会可以采用全班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例如小记者广播站,将自己采访到的科技新发展以及参观科技馆、天文馆得到的见闻向同学介绍;小博士讲台,将自己读到的科学家的有趣故事、科技趣闻向同学讲述;小能人展示台,展示小制作,介绍制作过程和体会……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介绍会,人人投入,个个介绍。教师最后做总结发言,肯定成绩,提出希望。
活动过后,可以精选内容,配图配画,出一期《爱科学、用科学》的板报或手抄报。
篇7
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一些转变,而且,教学方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高效自主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为了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以及“我”对母亲无限的感激之情,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文章借助几件事情来刻画母亲的?(2)为什么说母亲是“严父”?(3)概括说一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阅读理解试题也是各种语文考试中占分值较大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仅是简单的“题海战术”,将学生放置在无尽的试题解答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仅是考试的工具,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的价值。因此,在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中,我选择了个性化解读模式来提高阅读质量,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在本节课的阅读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了重点解读,比如,对“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等句子进行了重点解读,以该句为例,有的学生从父亲的外表上进行了解读;有的学生从该句子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了解读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份浓厚的父爱,而且对学生自主解读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语文写作向来就是一个难点,但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反映着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进而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写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自主仿写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在教学《雪》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在教学时,我组织了仿写活动,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的个性,引导学生对下面的句子进行仿写,如: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__________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学生以生为本观念的落实以及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篇8
【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学;兰州地域文化
1.前言
从本质上讲,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在语言使用过程亦是文化交流过程。在语言教学中,这一倾向也特别明显。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目标语文化向母语使用者的渗透,学习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第二,在学习者接受目标语的过程中,也会习惯性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表达本地文化。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将本地文化素材运用到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地文化,还是培养学生乡土感情、加深本地文化认知的重要手段之一。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沿途重镇,积淀了浓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地里景观上看,城市依山傍水,形成了美丽而独特自然景观。兰州历史悠久,在汉代就设立县治,号称“金城”,隋朝之后称兰州。自汉至唐乃至两宋,兰州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和商业枢纽,在促进中西方文化和商业的交流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因为如此,兰州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地方文化和诸多名胜古迹。今天的兰州文化遗产包括佛教文化诸如五泉山、道教文化像白云观等注明古迹以及极具文化交融地带的兰州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这些灿烂的地方文化,是英语教师可以援引和渗透到英语教学中的丰富资料。
2.本地文化在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中渗透和穿插本地文化,可以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利用兰州本地文化作为教学素材,能使课堂英语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语言学习,特别是语言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是一个一个相当枯燥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克服这一缺陷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特殊的地方文化材料,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殊效果。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模拟导游的身份介绍兰州本地的旅游景点,从而一边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一边培养他们对兰州本地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了解,以此达到培养他们乡土感情的学习目的。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认识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之外,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知识)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援引地方文化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兰州地方文化,丰富他们的本地文化知识。
其次,高中英语教学穿插一些与兰州民俗相关联的语言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亲密感,同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交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翻译和口语练习中融进一些和本地文化(比如兰州吃文化)相关的语料(诸如兰州拉面和兰州百合等)。翻译练习举例如下:
a.你喜欢兰州拉面吗?
b.当然喜欢。兰州拉面调料独特,很有地方特色。
诸如此类的例句,立即拉近了学生和地方文化的距离感,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的课堂教学,一改语言教学刻板枯燥的形象,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目标。
第三,地方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这一点上,可以极大地培养热爱本地文化的激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融入本地文化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识,并且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提高他们对乡土的热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融入真是的学习情境,并学会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引入一些和兰州本地文化相关联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些课堂活动灵活多变,能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本地特产做一个宣传性质的商业广告。以流传兰州的《砂锅窑》为例:
“兰州砂锅,驰名全国;坚固耐用,轻巧灵便;不炸不裂,米汤,又香又粘;煎炒鸡蛋,既嫩且鲜;熟菜炖药,色味俱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使用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材料,培养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识,从而也培养他们珍视和保护地方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特殊的兰州本地文化,讲解这些地方特产的来历及特色,让他们对家乡文化产生深深的自豪感。
3.结束语
总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功能、多视角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作为一种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地方文化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他们吸引学生、培养语言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熟练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浓厚情感。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实践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甄桂英.呼唤有主体文化导入的英语教学,《继续教育研究》,2007(1):160-162
[2]邓小琴.英语课堂呼唤文化教学,《中学英语之友:综合版》,2010(5):7-9
[3]蔡梦红.中学英语教学呼唤文化背景知识的熏陶,《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5):44-45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挖掘文本价值,构建读者与坐者的心灵连接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是积极的交流和认真的审视过程。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心灵交流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以人为本,构建学生与文本的自主心灵交汇。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提示,只需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已有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保证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当然,由于学生初读感知的水平不同,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可巡视指导,以便于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适当给予学生自学指导,让学生保留有价值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不同类型的阅读小组
根据一个丰富的世界才易接纳另一个丰富的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有一定阅读量的积淀。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确定读物,并且长期坚持阅读下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关注身边琐事或某一电视栏目或名人传记,随时积累材料或写随笔、读后感等。其目的是以一点为突破口扩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养成勤动脑、勤用眼、勤动笔、勤用口的良好习惯,以达到由自觉学语文到不自觉学语文的阶段。教师将根据学生喜好不同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如①文学爱好小组。(可以选择刊物有《读者》《读者文摘》《意林》《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②实事新闻小组。(提供资料来源:中央新闻4台,以及各电台新闻栏目、报刊杂志的新闻部分等)③生活琐事小组。(自己身上的小事、家庭班级身边发生的琐事、寻常人寻常事等)④文娱体育轶事小组。(关注文体界明星生活以及他们的艺术生涯,最新动态)⑤名人探究小组。(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及他们代表性的作品)⑥学科探究小组。(学生可以针对最喜欢某一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组成其他的更多的小组,因班级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定。
三、理清文脉
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并有计划提高阅读能力,使之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想要表达的意义。一千一万个人读的哈姆莱特都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文学文本带给你的喜怒哀乐来自于对文本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弄懂文本才能谈不同的感受。先读懂莎士比亚作品中这唯一的哈姆莱特,才能在头脑中构建自己的哈姆莱特。所以阅读根本是还原性阅读,即读懂莎士比亚笔下的唯一的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人。余彤辉在《也谈“创造性阅读”》之中,从内容的角度,把阅读的文本大致分为三类,文学文本、科学文本和一般文本。文学文本指各种文学作品。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灵活性。首先他的“文本所指”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客观对象由不同的人去描述,都不会相同。其次,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感受,是作者的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结果。第三,描述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本增加了一层虚幻的色彩。正是由于文学文本的这些特点,造成了文学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首先尽量读懂作者笔下的那一个。科学文本可细分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泛科学文本。纯科学文本主要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著和教科书,也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例如数量逻辑,教育统计学等等。这类文本兼具了确定性,精确性和严密性几大特点。泛科学文本,指传统的人文学科学术论著(包括教科书),例如哲学、历史、美学、神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等。这类文本在确定性和严密性上无法与自然科学著作比肩,这些特点决定了泛科学文本也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
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与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有机融合
网络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利用网络着力给学生搭建听说读写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更好地从事听说读写活动。网络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多媒体的展示、网络学习专题网站的建立等都应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始终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一定要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加强语言实践,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网络语文教学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J].语文学习,1997(1):2-4.[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3.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以生为本;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以师生的情感沟通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但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将原本富有趣味性的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的说教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氛围乏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消极情绪,使得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与恐惧心理,这些都非常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课堂教学不仅包含着知识的互动,还包含着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而且情感沟通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他们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但又学习任务比较重。我们要充分利用高中生的这一特点,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愉悦性与情感性,从而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与勇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与动力,课堂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呆板的表情、冰冷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只有心理的战栗,只有对教师的恐惧,能让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降至冰点,而不利于情感与心灵的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激昂的语言、抑扬的语调与语气来缓解师生间的紧张氛围,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微笑,感受到教师语言里的情感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敢说、会说,愿意并善于同他人合作。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平等与尊重是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平等,才能消除对教师的心理戒备,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学生才能愿意接近教师,这样才能使沟通有了基础。
(四)用激励机制激起学生交往的动力。
高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利用激励机制,激起学生说的积极性。情感的交流既是无声语言的交流,更是有声语言的交流。交流不是单方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激起学生说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大胆地交流,给予学生更多交流的机
会与鼓励。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亲切感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生活的外延就是学习的外延。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以生活拉近学生与学习的距离,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亲切感。
(一)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检验学生学习的标尺。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更多地来关注生活。如在作文题目为《关注生活》的写作中,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尽可能的写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文章,鼓励学生通过向家人询问和实地查看展开调查,收集资料。这样的活动可以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的所学真正为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借助生活来学习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捕捉生活现象,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参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事物入手,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参照。通过学生了解和熟知的事物进行教学,可以化解教学的难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如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出的作文题目是《猫的一天》,向学生提问,是否家里有养猫,是否喜欢猫,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猫的印象。这一话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学生们踊跃发言,从各个方面来讲述着自己对猫的印象,来描述着猫的性情、秉性等等。学生在发言与倾听的同时对猫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比起干巴巴的写作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白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谢筱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11期
[2]许小花.新形势下高中语文的有效性教学探讨[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3]莫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引导[J].文理导航(上旬)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