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的粮食战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农业作为一种天然的弱质产业,具有投入时期长、收益较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自然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又成为一种高风险产业。传统上,我国是以小农经济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从业者抗风险能力的缺乏。首先社会实践论文,个体小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其经济决策经常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其次,小农因为生产规模小,市场谈判能力较弱,而无法通过谈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论文开题报告。因此,农户希望能通过一些制度和组织,与同业经营者,与上下游经营者进行结合,以减少风险,增加收入。于是,农业合作社划时代地产生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农业合作社的热潮,各种形式和产业的合作社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特别是2006年《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农业合作社得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出现了求量不求质、管理不规范、利润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实践论文,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针对农业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大批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提供了政策建议。一部分专家从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源性根据;也有一些专家着眼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从管理和组织的角度进行探讨;另外,也有相当多的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合作社的立法才是关键之处。总之,专家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组织自身开展的,而针对农户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态度和意愿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正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描述的方法,分析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现状与态度,并计量分析农户参加合作社的行为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为发展农业合作社规模、推广合作优势、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强农业竞争力、保障农户利益提供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二)文献综述
杨惠芳(2005)认为,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在组织创新,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我们找到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
韩洁、薛桂霞(2007)认为,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表现在其市场经营和谈判能力的增强社会实践论文,更与生产一体化、二次分红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王新利,李世武(2007)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的。要使这类组织获得长远而良好的发展,进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政策的实行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二、 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次数据由本班四位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前往丹阳市丹徒区实地调查获得,我们走访了当地茶叶合作社周边的4个村落,共发放问卷220份,通过剔除信息明显错误、前后矛盾和异常的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99份,有效率高达90.45%。
(二)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分为描述分析和计量分析两部分。在描述分析中,将参加合作社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份(是否村干部或党员)以及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产品销售价格等指标做横向的比较,以此对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做出基本的描述。在计量分析中,选择农户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家庭种植规模、非农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生产资料成本为解释变量,采用Cobb-Douglas模型进行计量。
2、描述统计:
(1)年龄: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36岁,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40岁,且两个群体中户主年龄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户主年龄没有显著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2)文化程度:将户主受教育程度按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5社会实践论文,则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8.82%,47.05%,26.47%,17.65%,平均值为3.14,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12.12%,76.97%,4.84%,4.84%,平均值为3.11.从各种文化程度分布比例来说,未参加合作社的户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总体均值较为接近,这是因为当地的教育模式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大部分户主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社会实践论文,以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绝对人数较少。
(3)身份: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占到了50%,而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仅为7.88%,有理由相信,身份的区别对参加合作社与否是有着较大影响的,这也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通常认为担任村干部或党员的农户觉悟较高,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另外也需要起带动作用,因此参与的意愿与可能性更高。
(4)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67%,而对于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13%,同时两个群体也符合正态分布。
(5)农产品销售价格:本次调查对象为当地的曲阿茶叶合作社,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户每年采摘两次茶叶。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社会实践论文,第一次茶叶的平均出售价格是328.1元/斤,第二次茶叶平均出售价格是235.2元/斤;对于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第一次茶叶出售价格为319.6元/斤,第二次茶叶出售价格为227.4元/斤,且上述数据分布都较为紧凑。
3、计量分析:
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总收入,以Y表示。解释变量见下表:
表1 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平均值
D1 是否加入合作社:是=1,否=0 0.23
X1 种植规模:农户耕种的总面积(亩) 3.43
篇2
农业持续发展,必然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组织相应的农机服务组织和项目,解决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服务,提供农机供应,农机修理,农机培训,农机信息,技术咨询等多方位、全面服务,农机合作社是首当其冲。首先,农机合作社是联系龙头企业、市场、农户、公司和政府部门的中间媒介。是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农机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及龙头企业销售渠道联系起来,扩大农产品种植、销售、加工。第二,农机合作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的经营体制对农机的需求,也是大规模经营,精耕精播,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相对比较,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机化进程,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统一播收的问题。三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机械作业才能让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达到抗灾保收、增产增效的目的;解决现代农民种什么?怎样种?买卖难的问题;使农业由过去“以肥增收、以地增收”改变为“以机增收、以种增收”的模式,由过去的“分散经营、多种经营”改变为“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四是农田治理改良工程,改造中低产田都需要农业机械化。农机合作社基础好,大型农机具配套齐全,技术可靠,是农田改造的中流支柱。五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靠科技,农机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载体主要是农机合作社,所以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合作社便于管理,作业技术好,安全系数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对农作物“播种收、存储运、加工卖”的一条龙服务。
二、农机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一是发展农机合作社,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有效拉动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促进土地的快速流转,解放大批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其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社员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出售环节的利润,增加非农业收入。三是农机合作社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发挥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四是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联结,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模式,做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面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应对世贸组织的挑战。
三、农机合作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机合作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团体,特别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使其具有开阔创新,敢于实践,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第二,农机合作社是农机农艺结合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和科学不断进步,使得大型农机具和先进农业机械开始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并利用。农机合作社是这一时期农机发展典型的缩影,具有充分发挥装备、技术、服务、质量、规模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农作物生长需求问题,科学择机用机,使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达到高产高效目的。三是农机合作社加快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农机“一条龙”服务作业的典型应用而生,迎合和满足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的优质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出现,土地集约化,持续发展,高产高效,品牌效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能有效解决残膜污染和秸秆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规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运用,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新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机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篇3
【关键词】私人借贷 农民专业合作社 融资 影响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情况,通过农业银行、信用社、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又存在着贷款成功率低、准贷额度小、门槛高等问题。私人借贷属于民间借贷,是一种非正式的融资方式,私人借贷由于具有无需抵押物、借款成功率高、手续简单以及借款对象广等特点,在我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活跃和普遍。据统计,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70%以上要依靠私人借贷或民间借贷。不言而喻,私人借贷对解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私人借贷的类别和特点
1.私人无息借贷及其特点
私人无息借贷是基于亲缘、血缘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借贷形式,具有互质。资金需求者通过向亲戚、朋友或是熟人等借款,这些私人资金的提供者出于对资金需求者的感情和信任又免收利息,只需借款人立借条作为凭证。这种借贷形式具有免收利息、成功率高、手续简单以及额度较低等特点,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借贷形式。
2.私人付息借贷及其特点
私人付息借贷是民间借贷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需求者通过向本地区内的熟人、专营放贷的个人或高利贷者借款,私人资金供给者不仅要求资金需求者立下借款凭证而且要收取一定的利息,且一般高于同期银行的利率。私人付息借贷具有高利息、手续简单、额度较大以及有明确的还款期限等特点,适合于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但又很难通过正式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个人和企业。
二、私人借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积极影响——与正式金融机构的比较
(一)快速解决资金问题
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业又具有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高、资本增值率低等特点,所以大多数正式金融机构都要对申请贷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反复的评估和论证,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可能会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错失发展良机。和正式金融机构相比,私人借贷具有手续简单、无需抵押担保或只需少量抵押物的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直接与私人资金供给者商谈,并立下借据或提供一定的抵押物,就可以获得资金。这就大大节省了借款时间,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填补资金空缺。
(二)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大多数正式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式金融机构处获得的贷款数额也比较低,不能有效解决合作社的资金短缺问题。由于私人借贷的成功率较高且手续简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可以同时向多个私人资金供给者借款,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筹集到合作社发展所需的资金,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三、私人借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不利影响
(一)私人无息借贷资金提供者的催款压力
首先,这些私人资金提供者可能具有风险厌恶的倾向,他们会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变差而不能收回自己的钱,因此可能会频繁地向合作社负责人索要借款,这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规划和正常使用。
其次,这些私人资金提供者可能因突发事件或商业投资而急需资金,他们可能会向合作社负责人催要借款,这也会对合作社对资金的规划和使用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
(二)私人付息借贷的利息压力
私人付息借贷资金的供给者一般会对合作社的借款收取比银行等金融机构高的利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资金量又比较大。很显然,合作社背负的利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合作社的资金压力,更加不利于合作社融资问题的解决。
四、私人借贷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私人付息借贷的利率和借贷协议
一方面,政府和金融监管单位要严格规范民间借贷的利率,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的规定,即私人付息借贷的利息率可以适当的高于银行的利息率,但最高不能超过银行利息率的4倍。如果超出4倍的规定,则超出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要规范借贷协议,防止高利贷和霸王条款的出现,切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减轻利息压力,进而解决融资问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建设,争取资金供给者的信任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获得私人借贷资金的支持,关键取决于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所以合作社负责人要通过各种方式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使私人借贷资金的供给者愿意将钱借给合作社,减少或者避免他们催促合作社还款情形的出现。
(三)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借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和合作社内部的成员有着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合作社内部成员一方面对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另一方面他们也深知只有合作社的正常运营才能使他们的收入增加,所以当合作社出现资金困难时,他们大多愿意将钱借给合作社。鉴于此,合作社负责人可以向成员们借款,对借款数额大的成员可适当付利息,以调动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海霞,王志宏.私人借贷问题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3).
篇4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思路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民群体却因为不善于进行经济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从而让农业合作社再次引起关注,并且受到了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在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服务职能。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合作社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农民群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但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研究分析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主要思路。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济全面改变了以往全体民众都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以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将所有的田地均分至每家每户,农民群众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耕作,而且还需做到自负盈亏。这一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了相应的激励体系,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实力,同时这也是当时确保我国的粮食产量能够持续提升与农民群体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但是,当时间推进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加入到了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也展现出产业化的新趋势,这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形式出现了大量让人觉得始料未及的新状况:一是个体的农户在变化多端的市场面前无法做到妥善地应对,因而也就不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之能力。二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等,农产品的价格总体偏低,竞争力也比较差,农民群众自然也就很难得到对其有利的化肥、种子以及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与此同时,个别农民只有能力卖出初级的农产品,也就在根本上无法对农产品实施加工,更谈不上进行流通了。三是个别农户的生产形式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农产品在生产上的成本,而且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无法全面发挥出农业经济所具有的巨大效应。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我国农业的基础相当薄弱,农业方面的科技信息流通途径不够畅通,因此,如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影响到了现代农业生产力取得新的提升。在此状况下,健全的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思路即可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能够运用更多的途径来收集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并且为具有需要的农民群体提供其所需要的咨询与帮助,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切实避免农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盲目行为。
二、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充分树立政府在农业合作社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农业合作社虽然属于自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但它同时还是弱势的组织,难以离开政府及其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之中,政府就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在制度制定上进行更加主动地鼓励以及扶持,从而做到切实理顺政府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依据农业合作社自办与自治、自主收益之原则,确保政府对农业合作社之建立以及运转无法实施过度地干涉或者是变相的干涉。在政府应当采取的角色定位之中,可归结成,政府既不可强化对于农业合作社实施行政领导以及控制,从而避免发展成粗暴的干涉人员。然而,政府也不应当放任自流,而是应当为农业合作社的更好发展营造出相应的发展情境以及各类优惠的条件,从而成为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者以及帮扶者。一是政府要在积极提供各类经济上的政策优惠。我国政府部门要依法在财政管理、税收管理以及价格、信贷等多个方面对农业合作社施行一些有必要的经济优惠措施。其一是要形成农业合作社的新型税收机制,落实低税或者免税等政策。比如,对于农业合作社予以免征相应的所得税以及营业税等。其二是提供一部分低息贷款或者一部分贴息贷款。其三是提供无偿性补贴以及奖励。对于符合我国产业经济政策的农业合作社投资开发等项目,政府部门应当运用营运设施设备来提供相应的无偿补贴,并且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评定达标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其四是低价提供生产资料或者提供相应的价格补贴。其五是设置由财政部门积极支持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主要是用在农业合作社在组织成本上的补助,而且可以持续实施国际交流。其六是对农业合作社所接受到的社会捐款项目予以免除缴纳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其七是相关农业项目由政府优先由农业合作社来承担或者全面吸收农业合作社参与其中。比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项目、扶贫方面的项目、技术推广方面的项目、环境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项目等均应尽可能地交给农业合作社加以实施。其八是要设置中立化的平台,从而作为农业合作社的重要组织机构,拓展政府与农业合作社间相互沟通联系的途径,并且立足于这一途径为农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要组织或者协调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工作人员实施短期的培训,而农业合作社在实践之中的各类信息还可及时地向政府加以反馈,从而促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加以调整,并且实施政策方面的全面调整。
(二)积极宣传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教育
科技可以说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农民群众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依靠于科技,而农业合作社的更大发展还是需要科技。如今,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还不够乐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缺口非常大,大量高校毕业生已经全面脱离了农业一线。所以,政府要教育投资中注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切实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强化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加以管理以及引导。要致力于创设出更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外部情境。很好的外部情境对于农业合作社是不是能够高效运行与发展一样变得十分重要。政府要全面禁止所有的个人或者组织为农业合作社寻找摊派。因为农业合作社为弱者的联合体,立足于通过横向或者纵向联合,能够提升其在市场之中所具有的竞争性地位,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垄断。
(三)强化农业合作社内部经济管理
要注重于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要完善农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以及监督等机制,通过相同的一人一票制可以让组织成员的关系更加紧密;要高度重视与培养、引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让一部分能人以及能够较为突出人士能够得到全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就能促使经济管理能力较为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脱颖而出,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管理核心。当前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上的激烈竞争,农业合作社作为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为了能够在市场之中更好地参与到竞争之中,一定要有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加以运作与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引入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从而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更好的经济管理能力支撑;要致力于改进农业合作社的整体结构,从而保障农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形成集中了生产、储存、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农业合作社,从而推动农业合作社中的各位成员之间能够实施更加紧密的合作,在合作社与企业相互间、合作社和合作社相互间、农民和合作社相互间进行紧密联系的农业经济合作体系,切实降低其中的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种植、物流以及销售等环节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现代市场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并且控制成本与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切实将农业合作社做大与做强。当然,农业合作社还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先进经验。比如,西班牙蒙德拉贡农业合作社就直接引入了社员群体持股机制,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合作社之中的社员的主动性。又如,新西兰恒天然乳品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非社员投资人,极大地提升了本合作社的资金能力,并且还能够参与到世界乳制品业的并购之中;印度的一些乳品专业合作社则立足于开发现代电子商务,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方式来控制对外销售的成本,致力于吸引80后、90后客户,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西方国家的以上合作事例均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多元化提供相应的借鉴。
(四)全面应用各类经济资源来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如今,我国所拥有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我国的传统经济合作组织,也就是供销社十分健全。供销社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市场营销体系之中网点最为全面、覆盖范围最广的销售实体。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供销社系统经营网络已经涵盖了全国的1/3以上的行政村,而终端的销售网点则达到80多万,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万亿。历经多年发展,各类供销社持续深化机制上的改革,采用建设现代企业集团、开发连锁经营模式等新型流通方式,能够让供销社的总体资源以及群体上的优势得到相应的强化以及展现。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供销社已形成更加健全的专业化农产品网络服务体系。而新型的农业合作社则是由农民群体自发地加以成立,从而做到接近于基层农民、机制更多灵活、市场化程度更加高的优势。一旦能够将两种资源予以紧密联系,而新型农业合作社则可依托供销社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来发掘自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在健全农业合作社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所具有的职责以及地位,提升农民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并且在较为分散的农户和现代市场间形成彼此联系与相互协调之关系。立足于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体控制市场风险与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应。这就需要持续加以深入探究,通过全面总结经济管理的经验,切实调整经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持续健全完善农业合作社,从而真正维护好我国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
作者:王芳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刍议[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8)
[2]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5(4)
篇5
关键词 组织化程度;产业链;利益协调;农业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038-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农业中介组织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06YJ37)
作者简介 吴珂,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胡礼文,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金融理论。(江西 南昌 330022)
一、问题的提出
由需求增长和政策激励推动的农业生产规模扩张并没能实现农民的增收梦想。现行的多项举措收效不甚理想:减负增补,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完善流通渠道,又由于农民作为单打独斗的市场参与者势单力薄,缺少定价权。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样因为企业主压价收购,丰厚利润无法传导到产业链上游。农业合作组织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等原则下面临着规模小、发展乏力等一系列问题。
基于对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国际经验的比较,本文认为,所有的症结都可归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研究成果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民合作组织的立法、法人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大量介绍,并给出了一些发展思路,如,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保障其健康发展;从金融、财税、保险等不同方面予以扶持;发展加工业务;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遵循合作社发展的民主、自治、公平、非盈利性的国际惯例;等等。这些成果对我国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为后续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合作组织实现产业链利益协调的功能,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具体建议。
二、农业合作组织利益协调功能的实证考察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罗虚戴尔原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其内容得以丰富和完善。各国农业合作组织在秉承人、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公平交易、盈余返还等基本原则的同时,在思想、理念的革新中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论是专业型合作社还是综合型合作社,其在行业和地方经济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及农村各个领域,农产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是通过合作社来完成的。丹麦1994年全国15个奶制品合作社的销售量占总产量的93%,5个屠宰合作社的销售量占总产量的97%,服务面几乎覆盖了全国的奶制品行业和养猪业。在日本,全国总流通量一半以上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是经农协之手销售。这些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自由的原则与发展的稳定性相协调,保障合作社的正常发展。自由的原则主要是从农民的角度而言:一是加入和退出合作组织的自由。二是自主处置农产品的自由。开放和自愿人、退社原则已成为合作社广泛接受的原则。农民加入或退出合作社完全尊重其本人的意愿。然而,该原则在给予农民充分的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为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隐患。合作社业务开展需要稳定的资金和产品供应作支持,但在市场行情看好时,农民为了获取最大收益,随时可能退出合作组织以自行处置产品。自由和稳定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解体。为消除其不利影响,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均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对之加以完善。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传统的合作社进行了创新,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构建稳定的合作社和成员间关系方面,合作社要求成员必须根据拥有股份所要求的投售量向合作社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产品,如果社员不能提供合同规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这样,合作社对成员形成了一种交易约束或供应约束,使得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依赖的稳定关系。合作社通常要求每个社员承购一定数量的交易权股。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般不能自由退股,可以将股份转让。同时,允许外来资金参与合作社投资,这使得合作社还可以从社会吸收大量资金,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资金实力。
2、内部管理与区域协调相结合,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合作社经济职能的加强得益于内部管理与区域协调能力的提高。美国、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众多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均聘请具有高级管理才能的人实行专业化管理,他们更加了解市场,对市场变化有更快、更准确的反应和判断能力,因而克服了社员自身素质低对合作社发展的阻碍。同时,股份可转让制度也使合作社管理层迫于压力必须通过经营业绩保证股份的价值。意大利合作社由全体社员组成的社员大会选出一个管理委员会(董事会),负责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和战略。管理者不一定是社员,只要有能力并且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合作社的雇用。社员大会、管理委员会、总经理班子再加上工会共同构成合作社的管理机构,合作社完全按现代公司制度来运作,在日常管理上与一般公司无异。荷兰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主们自行拟定合作社章程,确定合作社和社员的责任和义务,如董事会、监事会的产生及其职责、交售商品的义务和权利、合作社的财务审计、利润分成、监督仲裁等。专业化的合作社管理模式加强了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对接,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不仅如此,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区域性合作组织,甚至全国性的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展示了协调性对利益增长的重要。基层合作社生产的同质性容易引发恶性竞争,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状况,通过高一级的合作社联盟进行协调与安排是不错的制度选择。意大利农业合作社有初级和高级(二级)之分。初级合作社以单个农民为社员,高级合作社则以初级合作社为会员,是初级社的联盟。
3、利益协调和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农民带来实际利益的增长。农业合作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有两种实现途径:其一是利润返还的分配机制。非赢利原则是农业合作组织的国际通行原则。合作社将农产品销售所得在扣除日常运作所需资金后的剩余部分全部返还给农民。其二是合作社联盟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和争取。高层级的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像行业协会一样与政府和出口市场的利益集团展开对话,以充分保障本
国农民的利益。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全国委员会为维护合作社税收豁免争取权益。全国牛奶生产者联盟则致力于维持高水平定价,限制乳制品的进口限额等。
4、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不论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强,在合作社的任何发展阶段,缺少资金都是严重的制约。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社员认购、基于惠顾交易的筹资以及借贷资本等几种途径。其中社员认购的方式包括认购普通股或社员资格证、优先股、公司债等。但社员认购通常不能作为农业合作社资金的主要来源。基于惠顾交易的筹资是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方式包括:根据每笔交易支付额提留、根据交易额收取会费和收益分配红利的提留。在合作社发展之初,由于规模小交易量少,依靠这部分所得的资金并不多。借贷资本是合作社获取资金的另一种渠道,但条件较为苛刻,通常合作社规模越大,便越容易获得借贷资本的支持。
为有效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合作社原则也适应形势的变化有了一些调整,如在资金来源上,从依靠白有资金发展到允许有非社员入股,从而有助于从合作社外筹措资金;在盈余分配上,已从消灭剥削到允许少量剥削存在;在股金利息上,从与银行利率一致到允许略高于银行利率。这些举措都有利于解决合作社的资金来源问题,体现了制度上的灵活性。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低生产资料成本、维护产品合理定价上,农业合作组织已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组织的话语权和其规模正相关。(2)合作组织的利润返还机制和发展机制相协调是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3)农民和合作组织的稳定关系是双方发展的重要基础。(4)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撑。(5)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仍在增强,尤其是高层级合作组织的协调、对话功能是农民权益的重要保障。(6)从制度上解决资金约束瓶颈是合作组织壮大的必然选择。
2、启示。随着对国际上农业合作组织了解的增多,我国社会各界对其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功效表现出高度认可。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从法律上对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规范和保护。然而,由于指导思想和管理水平所限,我国很多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合作组织的热情。有鉴于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在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组织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壮大合作组织规模。势单力薄的“小农户”在市场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是“导致农民应得利益流向其他利益主体,初次分配显失公平”的根本原因。合作组织也是如此。规模小的合作组织如同小农户,其权益很难得到伸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大型合作组织在更大程度上担负起维护本国农民利益的职责。此其一。其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一样,也存在“最小必要规模”(车,2004)。由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加剧,农业“最小必要规模”的边界呈上移态势。换言之,在现有的小农经济状况下,只有更大规模的合作生产才是有效益的。因此,政府应积极作为以推动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建立组织型农业。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应向合作组织大幅度倾斜,制造明显的组织社员和非组织农民的差别,加大合作组织的吸引力。
(2)扩大合作组织资金来源。从对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很多合作组织业务量大,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合作社的经营开支、聘请有能力的经理、投资建造生产、储存、加工等所需设施。尽管如此,政府仍在设法扩大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以保证其快速发展,如放松参资入股限制,通过税收、利率等优惠加大合作组织的利益回报,等等。在我国,广大农民长期贫困,缺少积累,即使成立合作组织,也由于缺少对市场的了解与对接,或缺乏资金支持而举步维艰,业务量极其有限。因此,以农业合作组织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外部资金进入,是当下农业合作组织制度设计的中心内容。我国《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组织急需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制度应更具弹性,应着重研究“用什么”来吸引“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为合作组织的成员,而不是吸引多少。
(3)建立合作社专门人才的“廉价”使用机制。聘请有能力的专门人才参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是广为接受的指导思想。我国《合作社法》也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可以按照成员大会的决定聘任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据农业部“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6-2010年)显示,随着“十五”规划以来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开展,不仅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整体实力较高的农业人才队伍,而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和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方式。现在的问题是,我国15万多个农业合作组织中使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有多少?这个数字我们不得而知,但恐怕会是极小的。因为绝大部分的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实力差,他们用不起职业经理人,但他们又确实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指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构建农业合作组织专门人才的培训、使用和激励机制时应拓展思路,只要是基层合作组织需要的就不拘一格给以支持。例如,通过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才库,采用“小时工”式的、低成本的合作社专门人才使用模式,根据每年的工作时间对参与该模式的职业经理人进行奖励,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尽快发展。
篇6
合作社实际上是某种成员制企业,具体而言,是人们联合起来为形成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而建立的一种协会,利润并非其全部目的。合作社关心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利润,同时帮助成员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共同愿望。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社会企业,可以是注册合作社,也可采取其他名称和形式,例如生产者组织、自助团体、生产者联合会及联盟、农会等。农业合作社旨在协调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满足成员的需求,二是追求利润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合作社是人们联合起来为形成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而建立的一种协会,利润并非其全部目的。合作社关心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利润,同时帮助成员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共同愿望。
目前,全世界近1/7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足状态,不过世界仍然有办法消除饥饿,促进可持续发展。到2050年人口将超过90亿,人们广泛认同,在养活这些人口额外所需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将由小农提供。实现粮食安全的一个必要措施是支持和投资合作社、生产者组织及其他农村机构。世界各地大量成功案例表明,生产者组织和合作社等形式的农村机构,通过帮助小农、渔民、牲畜业者、林农及其他生产者获得所需信息、工具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增加粮食产量、销售产品、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计,从而提高全球粮食安全。洪都拉斯、泰国和贝宁等国通过农业合作社“取得了抗击饥饿和贫困的胜利”,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关注的范例。
农业合作社已帮助数百万小农脱贫致富,如果能够得到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和学术界的有力支持,农业合作社就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为消除贫困和饥饿作出贡献。在许多国家,大部分粮食作物由小农生产,但他们缺乏进入市场销售其产品的机会,缺乏议价能力,还缺乏金融服务。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小农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在创造就业、减少贫困、改善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大的合作社和其他生产者组织通过向其成员提供多项服务使其从中获益并能保障生计。这些服务包括提供自然资源、信息、通讯、投入与产出市场、技术及培训以及促进成员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团体购买和销售,农民获得了市场力量,并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农业投入物及其他必需品。诸如调解委员会等一些体制安排通过保障土地权利,改善了小农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管理。其他安排如投入物商店(供集体购买投入物)和仓单系统(供集体获得信贷)都提高了生产者进入市场和获得生产性资产的机会,同时降低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在培养小生产者技能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信息和知识,并帮助他们创新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有些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能提高农民对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查明问题,测试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最终采取最适合其农作系统的做法和技术。
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还能够帮助小生产者表达他们的关切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的谈判能力,并影响政策制定进程。“多方利益相关者平台”和磋商论坛就是其中两例,供小生产者讨论公共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粮安委)是审查有关世界粮食安全政策并采取后续行动的重要政府间机构。该机构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的主持下,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生产者组织及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汇聚到一起。粮安委的一项重要成就是,起草并通过了土地、渔业及森林权属自愿准则,生产者组织和合作社参与了这些准则的谈判。这些新的自愿准则将使各国政府就土地、渔业和森林资源的获取和所有权通过法律和制定政策。小生产者在从这些服务中获益的同时,还能保障生计,并在满足地方、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他们能为减轻贫困、实现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出贡献。
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组织化的核心模式,国际上把农业合作社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生产型、流通型、科技服务型、互助保险与信贷型、生活服务型。当前, 根据建立和运行的发起主体来划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分为专业户、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主导的形式。
在粮食危机警报频发的今天,联合国把农业合作社看作消除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2012国际合作社年旨在颂扬这一“具有社会道德的商业模式”在现代社会发挥的独特作用。据估计,当今世界饥饿人口数量达9.25亿,其中70%生活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业和粮食合作社已成为抗击贫困和饥饿的主要手段,但它们还可以发挥更多作用。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希望通过把农业合作社作为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促进各国对农业合作社的重视,希望各成员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制定有利的政策、法律框架、经济激励机制等方式,推动它们发展,帮助农业合作社和生产者组织日益发展壮大,也希望农业合作社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农村的社会进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农业合作社(Agricutural Cooperative),由农民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人员为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需要,根据一定原则组织和管理的经济组织。主要有两大类:生产型合作社和服务型合作社。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以生产合作为主,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为服务合作,生产合作很少。社会主义国家在商品经济不很发达的条件下,为实现劳动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有的国家土地是国有的)和共同生产劳动为特征,强调集中领导和管理,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合作社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地把小规模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从事大规模生产。其缺点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往往脱离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重生产合作而忽视流通领域合作从而造成流通渠道不畅,在分配上往往又不能把经济利益与劳动好坏紧密结合起来,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目前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对农业合作社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其基本方向是改进经营管理,在发展生产合作的同时加强流通领域的合作,使之逐步成为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综合企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则是劳动农民和中小企业主共同反对大资本剥削的经济与社会组织。它以私有制为基础,实行民主管理和公平分配。农业合作社多是服务型的。它既包括农用物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在内的流通领域合作社,也包括为生产者提供多种生产的合作社,如牲畜和作物种子改良合作社,病虫害防治和防疫合作社、灌溉合作社、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社以及各种科技服务合作社等。此外,还包括诸如信贷合作社、住房合作社、保险合作社、卫生保健以及教育方面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既可以保持家庭经营、发挥农民个人生产积极性,又解决个别家庭经营难以解决的多种难题。这种合作社已成为各国农业综合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学大辞典》)
各行各业的合作社为全世界提供了1亿多个就业机会,比跨国企业高出20%。其中包括合作社成员以及向合作社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企业员工。据估计,全世界的合作社成员数量已达10亿人。2008年,排名前300位的合作社的营业总额为1.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加拿大的规模,接近西班牙的经济规模。
在肯尼亚,合作社在各领域的市场份额为咖啡70%、乳品76%、除虫菊90%以及棉花95%。
在美国,乳品合作社控制了80%的乳品生产,而在加利福尼亚州,大部分特产作物生产者的活动都由合作社组织。
在哥伦比亚,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会负责为50万咖啡种植者提供生产和销售服务。该联合会向国家咖啡基金提供捐款,以资助咖啡种植社区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在巴西,合作社创造了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产品占涉农企业出口产品总量的6%。在许多国家,合作社主要分布于农业部门。
在越南所有活跃的合作社中,有44%来自农业部门。
篇7
1.法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农业合作社的促进作用分析。运用合作社的形式来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法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特色。法国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建立在家庭农场基础之上,保留着农户对家庭农场的私有制和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使农场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单位;另一方面,农民在其需要的活动领域内进行合作,建立的合作社也是一个相对自我独立的经济单位,农场和合作社二者之间,在法律和经济关系上都是平等的关系。虽然合作社通过服务,提供信息,进行技术援助,提出产品规模和质量要求,签订供销和加工饲养等合同,对社员农场进行指导,但它不具有领导和管制的职能,它对社员农场的职能只限于服务和援助。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是流通领域合作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前阶段(如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种子、饲料、幼畜雏禽,以及人工配种、生产设计、农田建设等)和农业生产后阶段(如运输、加工、仓储、销售、烘干、冷冻、出口等)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可以使社员农场保持独立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集中精力改善和发展生产,大量节省在供销和加工等方面的人力、财力消耗,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速流通过程,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社员农场能够通过合作社更好地获得市场信息反馈,以利于指导和改革生产。合作社把市场机制引进农场生产,并突破地区、国土界限,扩大农场同市场的联系,加强了市场对农场生产的刺激作用。合作社还能从市场销售角度,对农场改善管理、发展生产、改良品种、规格和质量,进行最好的技术援助。法国农业合作社通过从事农、工、商多方面的经营活动把农业生产、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
2.美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农场主合作社的促进作用分析。美国农场主合作社最普遍的形式是供销合作社,经营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包装,直至销售。据2002年资料,美国农场主购买的供应品,约有20%来自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约占全部商品的33%。美国农场主合作社的财产为社员所有,为社员服务;实行按成本经营的原则,按股金分红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利润的8%,利润主要部分按社员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分配;内部实行一人一票等民主管理制,由社员大会选举董事会决定合作社大事等。农场主合作社在发展农业生产、适应现代市场、改善农场主状况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最著名的“农地实验社”,年营业额高达46.9亿美元,拥有50万社员,2200个分社,一系列工厂,年生产210万吨化肥,1000多万磅除草剂等。这类合作社已形成“一类农工商一体化组织”。
总之,法、美、日的农业合作社都比较发达,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都很好地运用农业合作社的形式来发展本国农业产业一体化,从而快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二、我国供销合作社经营不善成因分析
1.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认识错误导致供销合作社发展动力不足。我国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合作社职员和农民社员对供销社所有制性质认识错误,导致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动力不足。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干部不是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而更多是由地方政府任命。因此,他们首先要对政府负责,其次又要考虑职工的利益,而对于农民社员的利益则关心不多,对于把供销合作社真正改成农民社员的合作经济组织更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足够的动力,从而在主观态度上大大影响了他们推进改革进程的工作力度。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不把自己作为供销合作社的雇员来看待,而认为自己是主人,他们希望供销合作社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和利益,并不关心供销合作社是否能给农民社员提供什么服务。由于历史上供销合作社的“官商”经营作风已把它与社员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农民不相信,也不知道供销合作社能够或应该给自己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因此,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也并不关心,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社员的参与程度不够,供销合作社改革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动力。在缺乏充分的动力和足够的压力的情况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进程必然受阻。
2.供销合作社经营宗旨认识错误导致供销合作社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目前我国供销合作社没有把对社员的供销优惠服务作为经营宗旨,而是与一般商业企业一样,在等价交换基础上和农民社员做生意,为了盈利而进行经营,失去了合作社特有的经营宗旨,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导致经营亏损,渐趋灭亡。
三、发展供销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8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双重特征;集体组织优势;独立经营优势;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 F30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34-03
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且农产品的生产者通常人数众多,每个农户对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所以农业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相反地,购买农产品的中间人――经纪人和加工商――通常都高度集中,他们有更多的市场力量。因此相对于卖方的农户来说,这些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实施买方垄断的市场支配力[1]。由于市场力量的不对称,农产品的销售]变为卖者(农民)之间的削价竞争,农民只能得到更低的市场价格并且承受更多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就会有很强的动因组建自己的合作社。
一、对生产合作社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Gearg Draheim(1952)的观点,合作社具有双重特征的概念,即合作社既是一个社会团体又是一个企业――一个向其成员提供经济优势的实体,是通过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共同治理的。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它对内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具有集体主义特征,这种精神体现为“团队精神”、“氛围”和“气氛”[2]。作为一个企业,合作社可以按照企业的管理原则进行组织,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各方面的经济约束。
从企业特征方面考察,合作社内部有两股似乎相反的力量在相互作用,即“集体组织优势”和“独立经营优势”[3]。一方面,成员们共同组织他们的活动,例如他们不单独在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而是把它们的销售转移到他们共同拥有的独立的企业――销售合作社中,即把他们的活动“内部化”到一个企业中,这即是集体组织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活动合并在一个完全一体化的大企业中,而是在经济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这即是“独立经营优势”。
1.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组织优势
对合作社经济优势的传统解释是:首先,合作社通过一个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其次,农户通过合作社进行市场交易可改善他们的市场谈判地位,以对抗市场上的垄断势力而获得较为有利的价格。
而新制度经济学派主要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探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组织优势。按照威廉姆森(Williamson,Oliver)的观点,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有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他与沉没成本概念有关。”①也就是说一项资产的专用性与这一资产用于其它用途或由不同使用者使用时其生产价值的损失程度成正比,损失程度很大时,为专用性资产;反之则为通用性资产。当一项资产具有专用性时,如果交易过早地终止,所投入的资产将无法完全或部分地改作它用,因为在投资所带来的固定或是可变成本中包含一部分的沉没成本或不可挽救的成本。而且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高,使得拥有专用性资产的一方在退出交易时变得困难,因为专用性资产在移作它用时通常表现为较低的价值,由此给交易者带来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交易双方中有一方投入了专用资产时,一旦另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前终止交易,投资一方就可能蒙受损失。因此,契约或是一体化的组织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契约自身的不完全性,使得契约一方当事人仍然有机可乘,利用契约的漏洞占用另一方的准租,也就是说契约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并不如一体化的组织更加有效。因此一体化的组织才是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最佳手段,这就是经济上上下游联系紧密的企业走向一体化的内在动力[4]。例如在蔬菜生产中,如果菜农要扩大其生产规模,需要专业户为其提供运输服务,将蔬菜运往价格更高的市场。此时,双方都要进行大规模的专用性投资。但菜农担心的是,当他投入大量的专用性生产资料后,运输专业户却借故转向其他业务或者以种种理由提高运费,对于这种“敲竹杠”的行为,投入大量专用资源的菜农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同样的对于运输专业户也担心在自己增加投入之后,菜农转向其他的运输商或借故压低运输价格,这也将给他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投资不能无代价地转为他用。因此存在大量准租金。因此,当存在“专用资产”时,为避免缔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有必要实行一体化。
而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投入的资本就具有高度的专用性,他的准租金很容易被破坏。这使得他有较强的动机建立自己的一体化组织――合作社以保护其投资的准租金不被他人占用。因此,集体组织优势(合作社紧密连在一起的向心力)在于不依赖外部公司的情况下利用交易专用性资产,对外部公司的依赖可能会破坏其投资产生的准租金。通过建立他们自己的企业进行交易,合作社的成员把重要的交易内部化,并避开了机会主义的威胁。
2.农业合作社的独立经营的优势
农业合作社不但具有集体组织的优势,而且还具有独立经营的优势。表现在合作社的每个成员都保持了其经济上的独立性,因而经济利益的边界是很清晰的。这种独立性,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激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独立经营的有效性和完全一体化的无效性。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就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其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有机体,这就要求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要关心和爱护劳动对象。另外农业生产周期长,且没有“中间产品”,只有最终产品,因此农业劳动成果的计量也只能根据最终产品,因此无法对劳动过程进行精确的计量。并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对农业劳动的监督、计量的困难使得相应的给付报酬与劳动效率难以匹配,这就可能造成分配的不公平,从而使不同成员间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正是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由家庭来组织,农业生产的最优规模取决于家庭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农户家庭的管理能力。
如果实行完全的一体化,农户合并到一个大型的农业企业,则这个农业企业 有多方面无法克服的弊端。很明显,农业生产受制于区域和气象上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很难在事前清楚的指令,也就无法根据自己的指令来监督雇员的活动。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有机体,这就要求雇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化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及时做出生产决策,但一旦出现不利的结果,监督者在追究雇员的行为时,经验和直觉都无法为其行为提供解释。因此雇员的决策对于自身是不利的,考虑到此,雇员就不愿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及时做出决策,也就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专用知识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两方面都将大大增加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这种成本的增加会完全或部分地抵消由一体化所带来的规模收益[5]。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的企业无法避免雇员或是雇主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指令和监督的不完全,雇员更加倾向于偷懒、搭便车,而不是诚实劳动,作为雇主也有可能利用以上原因故意低估雇员的劳动成果,把更多的收益转化为个人收益。苏联的集体农庄的失败生动地说明了放弃独立经营优势的大型、充分一体化的农业企业的无效性。
而农户的独立经营可以轻松地解决以上问题。由于实施了自我监督,偷懒行为已被内部化为农户的生产成本。所以在农户独立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监督成本为零。因此,在农业中家庭的独立经营至今仍然是最有效率的生产单位。
3.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合作社具有上述优势,但是不能忽视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高组织成本问题。农业合作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部机会主义的威胁,但是内部机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合作社还必须付出较高的组织成本: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强调了社员间的平等,但毫无疑问地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效率,并且在对合作社做出不同贡献的社员间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从而增加了协调的难度;由于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限制了资本的权力,增加了合作社融资的困难,也限制了合作社规模的扩张;为保持凝聚力所必要的情感的诉求和提供社区服务导致额外的支出等等[6]。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合作社是一个高成本的组织。
二、对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980年,几乎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此,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悄然兴起,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蓬勃发展起来。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数由2003年的668万人增加到2,363万人,由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8%上升到9.8%。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始由数量增长转变为成员人数的增加和组织规模的扩大。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及其周边农户代销农产品总量达2亿多吨,代购化肥、农药、饲料、农用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近1亿吨,全年经营服务盈余187亿元,其中返还成员36亿元,占盈余总额的19%,用于股金的分红50亿元,占盈余总额的26%,平均每个成员获得盈余返还和股金分红收入364元②。
尽管近些年农业合作的发展很快,但在实践中却有很多问题,如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够强;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弱;运作和管理尚不规范,对农户利益保护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制约因素多,扶持发展的措施不多,更加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合作社的发展的现实是宏观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政策供给不足[7]。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设置一个全国统一的对合作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行政指导的有权威的机构;二是全国性的合作联盟没有建立,行业性的组织协调和社会服务没有组织结构来承载。在发达市场国家都有比较发达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其主流的股份经济的补充,并建立比较健全的全国性合作经济联盟进行行业性的自律和服务,形成合作经济的强大组织网络。而我国没有这样的组织体系,也是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缓慢与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的分析,合作社既有自身固有的缺陷,也有我国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针对农业合作社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行为,应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系统论中的系统功能决定规律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合理而科学的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完整的决定因素。完善的组织机构应包括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且各部门职能明确,分工合理,能有效地实现权力制衡,因此农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并明确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层次的农业合作社应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全国范围内在统一管理机构的领导下有自己的行业组织管理制度,政府有调整和规范农业合作社行为的健全的法规体系。
2.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农业合作社是有成本的,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的成本与农户规模成反比,而与农户数量成正比。目前,我国农民过多,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这都将导致农业合作社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意识淡薄,进行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为此,政府应深化对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功能和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全面激活农民自身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和群体意识,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健康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3.宏观的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合作经济的管理与协调部门。这种统一的机构负责对合作经济的管理、协调和指导,这种联盟的组建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和民办的性质,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制定扶持合作经济的政策,政府主要应在财政、税收、信贷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流通等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社以政策扶持,为发展合作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简要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合作社本身虽然具有较高的组织成本,但它仍是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的有效组织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组织优势有效地避免外部机会主义进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利用独立经营优势提高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农业合作社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理想选择,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避开市场风险;同时也为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然而,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合作社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因此应从微观和宏观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加快和规范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注 释]
①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A].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70.
②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3.
[参考文献]
[1]亨利・汉曼斯.企业所有权论[M].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5-28.
[2][3] 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6.
[4]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78.
[5]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3.
[6]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9.
[7]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9.
Economic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Co-operatives
Cheng Chengping,Yue Fengl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篇9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联盟;农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按贡献分配;修正后的Shapley值; Stackelberg博弈
中图分类号:F304;F2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08-08
一、引言
自古以来,“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一直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现象。据商务部有关调查,从田头到市场,蔬菜近10倍的差价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存储成本等各种因素累加而成。这些都说明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农产品供应链主体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有效运转的关键,因此,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使供应链联盟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农业经济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主要采用博弈分析法和Shapley值法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Ilaria & Pierpaolo(2004)从供应链中间产品转移定价的角度分析了三阶段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认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各方达到渠道协调。金廷芳(2011)在对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了新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即由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零售企业组成的一体化战略联盟型供应链网络,并指出这种模式能够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谭涛和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即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认为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梁鹏和李江(2013)运用Shapley值法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认为“农户-农联组织-零售商-消费者”是最佳供应链联盟模式,并指出通过Shapley值法进行的内部收益合理分配可维持联盟关系的稳定。赵晓飞和李崇光(2008)同样运用博弈论思想和Shapley值法对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作了相关探讨,并在构建利益分配模型和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提出了发挥核心企业“物流中心”作用、建立供应链联盟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等建议。施晟和卫龙宝(2012)认为信息获取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决定了农超对接进程中不同行为主体对合作剩余的分配。
这些研究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其利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以“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分销商”或者“零售商”为核心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及其利益分配,鲜有从代表农户利益的“合作社”为主导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虽然不少文献运用Shapley值法与博弈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联盟中的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但很多仅限于理论模型,没有实证数值分析。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合作社+加工企业+零售商”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为基础,针对“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基于Shapley值及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对联盟中各主体的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并进行了模拟数值分析。
二、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
农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的广大分散农户被组织起来,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市场信息,提高了其市场交易谈判的能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零售商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零售商三者之间建立基于契约的合作联盟关系,联盟关系维系期间,合作社在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占有主动权的一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社员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强调了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农业合作社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的利益,所以该模式也使得在农产品价格决策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员农户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机会。
二是所提供的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一般农产品大。这种模式下,所供应的农产品不同于一般的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大多是反季农产品、品牌农产品或者地域性较强的农产品,而且此类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往往比一般农产品需求弹性大,如平度马家沟芹菜、胶州里岔黑猪等。高 强,穆丽娟:“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
三是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大。参与这种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农业合作社社员人数较多、基地面积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管理水平较先进,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例如,青岛成嗣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营项目为反季节精细蔬菜,拥有自主商标并获得了无公害青萝卜基地认证,目前,已与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盟关系,在供应链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
“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农业合作社既为上游的社员农户提供良种、饲料、化肥以及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又为下游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提供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零售商则为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只有三者形成稳定的联盟关系(图1),农产品供应链才能高效运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能否形成和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利润的分配,焦点在于如何分配由于供应链联盟的形成而产生的高于各主体单独经营获得的价值增值部分。
三、shapley值法及其修正
1.shapley值法
Shapley值法是合作博弈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同于基于投资成本的比例分配,而是基于合作各方在经济效益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分配(张润红 等,2008)。直观来讲,就是参与合作的各主体在共同参与生产得到一个总收益后,按照各自对收益贡献的大小来分配利益的一种方法。Shapley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合作伙伴i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n为集合I中的元素个数,w(|s|)是权重因子,v(s)为子集s的收益,v(s\\i)是子集s中去掉合作伙伴i后可得到的收益(孙世民 等,2008)。
2.Shapley值法的修正
其实上述Shapley值法的分配方式并不完美,如果联盟中各主体均可独立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水平,这种利益分配方式就可能导致偷懒行为的出现;而且这种分配方法是一种基于中性风险的分配方案,没有考虑到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承担问题。对于承担较大风险的主体就不能仅仅按照Shapley值法确定的边际贡献来分配利益,还应适当增加其在利益分配中相应的比重,这样才能保证相关主体的利益,进而巩固联盟长期合作的稳定性。因此,采用修正系数对相应主体增加或减少利益分配权重,可以使分配方案更公平合理和符合实际。
四、“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假定参与供应链联盟前,各主体都是分散决策的,则此模型相当于一个三阶段单周期的供应链模型。在一个周期里,农业合作社先给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加工企业根据收购价制定销售给零售商的价格,零售商再根据其采购价格制定采购数量以及农产品的零售价格。在此过程中,各主体都是风险中性和完全理性的,他们会根据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作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令合作社代号为n,加工企业代号为h,零售商代号为c。设农产品市场需求函数是关于农产品价格的线性函数,即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为D(pc)=a-bpc(其中a、b为常数,且a>0,b>0);零售商对农产品的采购量为q,且假定D(pc)=q;加工企业从合作社收购的某种农产品单价为pn,销售给零售商的单位农产品价格为ph;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的农产品单价为pc;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n,加工企业加工销售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为ch(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和单位运输成本等),零售商的销售成本为cc。
1.分散决策下各主体的利益
Stackelberg博弈中,领导企业具有先动优势,追随企业在观察到领导企业的选择后再做出选择,随后领导企业在估计跟随者企业反应函数的基础上来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产量决策(张维迎,2004)。根据上述假设,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合作社、加工企业和零售商之间存在利益方面的不断博弈,这种博弈就类似于一种以合作社为主导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为求得该情况下各主体的最优决策,本文采用逆向博弈的方法。
首先,零售商根据农产品采购价格确定最优采购量和零售价格,其期望利润为:
由表5可知,修正后的实际利益分配方案仍满足联盟的特征函数。加入综合修正因子后的算法使农业合作社得到了高于基础收益的分配额,而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所得利益则比修正之前少。这既与修正因素的测度值有关,也较好地反映了“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现实状况,即合作社承担的农产品成本和风险高于加工企业和零售商,而且种植养殖环节带来的价值增值也应高于销售环节,具有现实合理性。
六、结论与建议
从文中的分析可知,经过修正的Shapley值法更符合“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体现了按贡献分配利益的原则。虽然由于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所得利益减少了,修正后的分配方案看上去存在不稳定性,但是,这样的分配方案仍然是可行的,完全可以基于一种合作前的利益共享契约来实现。加工企业和零售商的预期利益虽然比修正前的少,但也比不参加联盟分散决策时获得的利益大,因此,他们还是可以并乐意接受这样的分配方案,这种预期结果也是由联盟中农业合作社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农产品供应链联盟能够带来农产品价值增值和超额收益,而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维系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的前提,也是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动力机制。为切实保障农户与合作社利益,实现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最大化,增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的稳定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当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规模小而分散的农户有组织地进入市场,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发展,增强农户在与其他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时的力量,这是形成“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前提,也是使农户有机会获得稳定和更高收入的前提。第二,维持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利益共享契约,以保证联盟内部公平公正高效的利益分配。利益共享契约的设计可以通过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来实现,使联盟各主体按照各自的贡献获得其应有的收益。
第三,供应链联盟各主体间应尽量实现信息对称。从合作前的Stackelberg 博弈可知,个体利益最大化并不能导致集体利益最大化,主要原因是联盟各主体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在参加联盟后,各主体应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消除信息不对称对联盟利益最大化的不利影响。
本文针对“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提出了基于Shapley值法及其改进的利益分配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已有同类研究的不足,利益分配更符合实际,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但具体模型及相关参数,尤其是基于风险承担和努力水平的各主体Shapley值修正系数的确定,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金廷芳.201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97-98.
梁鹏,李江.2013.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8):191-194.
施晟,卫龙宝.2012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J].中国农村观察(4):14-28.
孙世民,张吉国,王继永.2008.基于Shapley值法和理想点原理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利益分配研究[J].运筹与管理,17(6):87-91.
谭涛,朱毅华.2004.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5):24-27.
赵晓飞,李崇光.2008.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5):90-94.
张润红,罗荣桂.2008.基于Shapley值法的共同配送利益分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150-153.
篇10
关键词:参与意愿;专业合作社;农户;欠发达农区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得相当广泛。丹麦98%的农民都是农业合作社社员,法国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参加2.6个合作社;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也达90%以上,而我国参加各类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比例不到6%。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比例仍较低。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乡村人口数为全国第一,且全省欠发达农区较多,本文调查了河南省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并试图找出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调查区选取和数据描述
(一)调查区选取
在乡(镇)样本的选择上,要兼顾不同经济水平,兼顾不同的地理环境,兼顾不同农业类型,并用整体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村庄的选取,抽样调查主要依据抽样技术中的多阶段抽样、不等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4个村庄,即濮阳市台前县后方乡大寺郭村、周口市鹿邑县辛集镇董楼村、驻马店新蔡县十里铺乡宋圈村、信阳市潢川县白店乡陈湾村,作为调查区域。
(二)调研村概况
大寺郭村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841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3 239元。董楼村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1 74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棉花占6%。全村没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人均毛收入4 024元。宋圈村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临近106国道。耕地面积4 644亩,种植农作物种类较丰富。其中,春季种植小麦占85%,经济作物棉花占10%,秋季种植大豆和玉米共占70%,其他经济作物芝麻、花生、蔬菜等共占30%,有塑料大棚6个,占地4.2亩。全村共有专业种植养殖户8户,人均毛收入3 445元。陈湾村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离公路较远,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共有水田2 001亩、旱地600亩,水田均种植水稻,旱地春季种植经济作物油菜占20%,秋季种植大豆和红薯占83%、经济作物芝麻占17%。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5 017元。这4个被调查村庄附近均没有工商业企业。
(三)数据描述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份的农村实地调查,对以上4个村庄每村随机调查了大致50个农户,共计获得了212份有效问卷,占4个村庄总农户的11.2%。调查数据直接取自农户及各村村长,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依据事先印制好的问卷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经编码处理,在SPSS系统中形成了212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库,库中数据经过内部协调性检验,个别地方作了核实修改,成为本研究的依据。
二、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
由于调查时4个村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因此想只调查户主非常困难,在总调查的212个样本中,被调查者为户主的占44.4%,户主配偶占50.9%,总计为95.3%,由于农户的行为通常是由夫妇共同决定的,因此本调查对象较能真实的反映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据统计,愿意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农户仅占17.5%,说明欠发达农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不强。根据其回答,估计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被调查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当地环境特征。
调查的212个样本农户基本状况反映了欠发达经济社会特征,标志其富裕程度的户均交通工具拥有量均很低,户均农业毛收入仅为4 242元,人均农业毛收入仅为688元,表明4个村的农业经济发达水平均相当低,而4个村庄周围都没有工商企业,说明4个村的工商业经济发达水平也很低,因此所调查的4个村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农区。收入的75.3%来自非农活动,即外地打工和兼业活动。
第一,在被调查人的性别和学历方面,男性更愿意参加合作社;被调查者的学历越高,对专业合作社优越性的认知度越高,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这两个因素主要体现了被调查人的自身素质,这决定了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其参与意愿。
第二,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参与意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表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家庭,更希望加入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参加专业合作社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务农收入,而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农户家庭中成员参加非农劳动更多,他们多认为非农劳动比务农在提高收入方面更有比较优势,从而不愿在农业活动中投入太多,对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
第三,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与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负相关。虽然合作社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农户解决产品销售中的困难,因而农产品出售比重高的农户则应更愿意参加合作社,但结果却相反。原因可能是本文调查的农户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由于粮食作物保质期长、购销体系较健全、价格差别小,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不存在困难,从而使农户更偏好自由出售农产品。另外,调研还发现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不够,对合作社是否能在组织销售农产品过程中维护农户利益存在很大的怀疑,致使农产品出售比重越多的农户,越不愿意参与合作社。
第四,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的专业种植养殖程度和地形特征与参加意愿的相关性和理论假设的结果相同。即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专业种植养殖程度越高则该地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就越强;在地形特征中,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农户合作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更愿意参加专业合作社。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4个欠发达农村的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农户愿意参与专业合作社的仅占17.5%,可见,欠发达农村农户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较低。欠发达农区外出打工和兼业的人较多,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占50.8%,种植粮食作物的比例达90%以上,农户毛收入平均仅有25%来自从事农业劳动,在这些地方的农户不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是以外出打工和兼业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出现了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不强的结果。而且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兴事物,需要逐步获得信任,而农民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更加剧了对新事物接受的困难,需要培养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因素,验证了以下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被调查人特征因素,被调查农民中的男性和学历越高者对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越强;在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因素中,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和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成负相关性;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从地形环境特征来看,山地和丘陵地区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参与意愿较强。
-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制度
- 下一篇:公司后勤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