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法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整理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整理法

篇1

土地法律原则在民法中地位突出,尤其在《物权法》实施后,中国土地立法进入重要时期。土地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现阶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状况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用更大。随着国家立法部门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研的不断深入,土地综合有效利用的主要措施——土地整理也已成为深化土地管理的一项新课题,因土地整理涉及环境和资源诸多问题,也是贯彻国家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组成内容,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本文将目前我国法律关于土地整理方面的规定加以梳理,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供广大法律实务者参考。

一、 土地整理的法律规定及其概念

《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等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一章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个法律条款实际就是土地整理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告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等均作为了我国现行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内容。客观的说我国土地整理法律规范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指导性较强操控性较差。

土地整理是指国家为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其管辖下的国土资源、空间、环境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建设布局。土地整理是国家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部局,协调土地权益人关系。

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

土地整理表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土地整理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及其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需要,为了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活动、生产活动和社区活动提供优良的土地生产和居住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对土地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在为土地整理提供新的技术与措施,而新的土地整理又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相互联系,不断发展。

(2)土地整理表现为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相互结合。土地整理,不论是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还是生活环境的改善,都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注重开发,而忽视整治与保护的土地整理,往往会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丧失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特征,也就不可能体现土地整理的意义,因此,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土地整理的内在表现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土地总量是恒定的,有限的土地资源,其自然供给能力是无弹性的。因此,不论是土地生产能力提高,还是景观环境改善的土地整理,只能通过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从而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为目的。

(4)土地整理追求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就土地利用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追求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所以,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二、我国土地整理的原则和要求

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的原则。土地整理是人类改造土地、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活动,服从于并,统一于土地利用规划,可以说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继续和实施过程。只有以规划作为指导,才能实现土地利用的宏观效益最佳化,否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生态效益,势必给土地利用带来损失。

科学实施土地整理原则。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因此,对土地进行整理首先要对土地本身的属性、适宜性、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判,按照自然规律,科学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否则,使土地整理流于形式,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及应有的作用。

土地整理应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则。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新时期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遏制耕地数量不再减少战略目的要求的,否则,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土地储备资源有限,侵蚀耕地在所难免。

法律、法规保障原则。土地资源和土地管理都需纳入法制轨道,按照不同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土地整理涉及的部门、行业多,适用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多,唯有采取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管理手段,增加对土地整理涉及的技术和配合诸多方面的内容的规范,才能根本解决土地置换、搬迁拆迁、耕地保护和旧城改造等问题,从而保障土地整理的目的实现。

三、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根据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目的不明。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之一是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满足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因此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不是仅仅为了经济的发展争取用地指标,这一点中央政策是很明确的。但是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有一部分人却狭隘地把土地整理理解为只是为了争取占补平衡,为了地方经济建设多争取用地指标。更有极少数的人只把它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根本不理解土地开发整理的真正目的。

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系统性认识不够。首先,土地资源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能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生态效益,和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依存关系。因而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如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且生态系统不断改善;反之,土地资源就会被破坏,不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其次,土地开发整理和国土管理工作系统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属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和农村宅基地管理等管理工作一样,只是一项工作内容。但与它们相比,又更具复杂性和系统性。因为它又与国土管理系统以外的一些职能部门如环境保护、工农业发展、水土利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时候,绝不能没有一种全局观念,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协调其它部门的利益,只为工作而工作,仅为整理而整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新时代的土地开发整理必须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不能只考虑眼前的需要或近期利益。而目前还有少数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乱“圈地”,开发区开而不发,土地占而不用。

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验收和善后管理上还欠严格。土地开发整理的效果如何?要通过质量验收来把关,新增耕地的肥力及生产力要通过不断的妥善利用才能逐渐增强,但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定标准和监督管理办法。

要克服以上观念和认识的差距,需要通过完善法制体系来实现。土地整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政策来保证。需要修订《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增加或补正关于土地整理办法、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等内容,应明确规定政府的投资义务。同时,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土地在生产、服务中的生态问题,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废渣排污,适当增加绿色植被等,营造生态系统。

篇2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缓解土地瓶颈制约,促进集约用地,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

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种类型。

(一)土地开发。将未利用但具有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改造成可利用的土地。

(二)土地整理。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运用工程建设措施,对农村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用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

(三)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而废弃的土地,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况。

二、关于项目组织实施

土地开发整理采用项目建设方式运行,市政府成立土地开发整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市国土局和项目所在地的镇(区、场、处)村联合组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班,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地政府给予支持协调。

(一)项目设计。项目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田、水、路、林、村规划布局,严格控制村庄用地规模,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确定地块规模和农田水利布局,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二)立项申请。每块开发整理的土地,净增耕地不得少于15亩。项目区域只涉及一个区镇处场的,经可行性论证后,由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共同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书面申请;项目区域涉及两个以上地方的,由所在地联合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书面立项申请。立项申请必须附可行性报告。

(三)项目初审。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实地踏勘论证。对可行的项目,进行现状地形图的测量和规划的设计。项目实施者应填报《土地整理项目呈报表》。

(四)项目审批。通过初审的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后,下达立项通知书。

(五)项目实施。项目经批准立项后,采用公开招标和业主建设的方式进行建设。项目施工单位与当地国土部门签订《土地开发整理合同书》,按项目设计规划和合同要求组织实施,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六)竣工验收。项目竣工后,由市国土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到实地验收,并报请省验收,核定新增有效耕地面积。

三、关于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资金管理

(一)市国土局设立专帐,统一管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项目验收后,根据省批复向各地批复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二)各地政府使用在当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由当地政府向市国土局支付土地整理成本。

(三)对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由市国土局向开发整理土地的所在地政府支付土地开发整理成本,同时对开发整理土地所在地政府给予500元/亩的奖励。

(四)对调剂使用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实行有偿使用。属园林、泽口、张金工业园区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园区管委会向市国土局所支付的有偿使用费(包括土地整理成本在内)不超过2800元/亩。

(五)市财政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有缺口的镇处的补贴与土地整理任务挂钩。按亩平1000元的标准,以全市完成当年土地整理的平均数为基准,完成了平均数而仍不能补齐的收支缺口,由市财政补足;因未完成平均数而导致不能补齐的收支缺口,由镇处自行消化;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平均数,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补齐后的超出部分,转到下年度结算。

(六)市政府从每年耕地开垦费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有偿使用费中列支,设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专户,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偿使用资金统一进入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专户。资金管理由市国土局拟定方案,市财政局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国库集中支付。

四、关于整理后的土地使用

开发整理后的土地,可由土地所有者进行发包管理,其收益可用于弥补土地开发整理费用。

五、关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一)市土地开发整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市国土局负责具体开发整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编制全市年度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报市政府批准下达各地年度计划并组织考核;2、对全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统一组织实施;3、统一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管理;4、按市政府的要求,配合市财政部门进行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工作。

(二)各地政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督促当地国土部门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方案,并协调支持相关部门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

(三)市财政部门负责按文件规定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和调度。

篇3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相对于其它资源而言,土地也是一种相对供不应求的短缺资源。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问题等因素的限制,潜力非常有限。如此情况下使得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问题。

土地资源作为一切资源之首,对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我们必须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有效增加有效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产值)和服务。他具有发挥土地利用的双重效能,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后备资源少的情况下,土地整理对于解决经济要发展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土地整理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土地整理的产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特别在19世纪后末期,人类一系列征服自然的活动节节胜利,人类差不多完全超脱了自然的限制,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的大进军,不断扩大自己的索取领域,从土地延伸至整个生物圈,从而加速了自然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消耗速度,与此同时酿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耕地锐减、土地沙化、气候恶化、能源危机等。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全球性问题的产生有力地冲击着人类对待土地资源的唯意志论,促使人们冷静地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和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土地利用问题。

人类急待走出上述困境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呼唤着土地整理的产生。尤其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用中国的土地养活中国人口,兼顾吃饭、建设和保护环境的三重目标,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土地整理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借助土地整理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不仅保持质量状态良好的土地数量,同时又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农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实行沟、渠、林、田、路、村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可见,实施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在土地利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从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第五十五条又明确规定:“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我国“十五”规划第四篇第十四章第二节明确提出:“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立足于现有耕地的保护和改造”,“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集中连片治理,力争平原地区大部分耕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丘陵地区人均达到半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既为土地整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说明土地整理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土地整理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在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区位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利用。关键在于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土地整理的诸多功能均聚焦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存动力。

土地整理在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土地产出率的增加上的作用和功能就更加的明显和无庸置疑,极大地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的增强,有力地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如马克思所指出,“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反之,如果不合理利用土地,土地本身则不具备可持续性的特征。借助土地整理既可以对未利用土地加以开垦利用,又可以对业已利用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农村闲散地的开发和中低产地的改造,甚至包括旧城区土地的改造;追加投资和劳动加以集约利用,最终得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土地产出率,以保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对策

1.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

土地整理产业是指通过社会投入,保护、恢复、更新、增效、增值和积累土地资源的生产事业。土地整理产业化是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提高土整理效率,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一种有效方式,特别是政府资金有限,国家投入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产业化经营可以为土地整理寻找到一条资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2.认真编辑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编制好规划是推进土地整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环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以系统工程原理为指导,妥善处理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从而构成其专项规划。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处理好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其发挥整体效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核心是田块规划包括田块的方位、长度、宽度、规模、形状和质量组成,要同农田水利规划、林带规划、道路规划、居民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要认真研究沟—渠—路—林—田—村等项目的综合规划方案,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3.实行有利于土地整理产业的优惠政策

篇4

【关键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在土地规范的要求中,加强土地整体开发的复垦控制,土地管理复垦的调整工作进行相应的控制,最终保证对其他的工程的控制进行相应的调控,将土地整理的复垦指标进行控制,最终保证将规范进行的更加调控方便。

一、土地复垦指标设计目标

1.围绕批、供、用、补、查全方位土地管理

整体的依据指标中所控制的信息与用地的审批、供给中国的相应使用的土地进行分析,将土地的执法监督工作与信息联动,为土地管理全放位的进行监管和决策工作进行支持。

2.围绕部和省掌握全面真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占补平衡执行情况

在掌握了全局的土地的复垦状况进行分析,保证全面的掌握土地的复垦整理信息,对于全省的一年开展的土地的复垦项目的规模进行控制,加强调整与控制管工作,现代全国与各省都在开展一定的土地复垦管理开发项目,需要通过指标进行相应的调控工作,对于土地的投入以及土地资金的维护进行管理,这样,治理了不少粮食的产量问题及农民的收入问题,这也间接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3.围绕为宏观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依据

依据国家制定的一定的决策进行分析,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开发与占补平衡,规范整体的规范决策,加强对相关决策性措施提供依据。

4.围绕着“先补后占”政策的落实

通过对招标的信息控制,加强为地方上建立项目库,对于耕地的储备库的控制性,监理一定的平衡台账,为国家和省级的开展工作进行控制,提出一定的耕地保护目标等责任制,对于耕地的保护目标的责任制进行考核等情况作为依据,这在整体上严格的实现“先补后占”的政策,同时也落实了政策激励机制。

二、指标编制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原则

对于各省的土地整理的复垦目标进行项目需求性的动态控制,即各类的资金的调整目标的控制性,因此设计目标也要兼顾到这点。在土地管理中对田、水、道路等进行的总也行整理,也是具有这些目标的,通过对项目的信息的报备指标的规模性控制,这也需要多目标的调控工作。而所有的指标信息主要是加强土地项目的工程量信息与成效信息的分配,在全国属于全领域的项目,在指标信息的控制中属于广泛的调控工作,这样在地域间不仅要加强对地域特点的考虑,还要对决策性指标进行控制。

2.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原则

土地的复垦的报备指标性信息的价值主要在它的时效性,能够利于实践,这也体现了其可操作性。在指标体系中加强各类指标的具体性与平衡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观点来进行指标的分析,真正的做到既满足土地整理复垦的基本情况的需要,还有利于指标的信息的采集、统计与汇总工作。

3.多功能性原则

报备指标的控制不仅仅是在掌握了土地整体的情况后的统计分析工作,这在满足了一定的国家项目的需要之后进行的平衡占补的调控,对于土地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项目稽查的需要等都融合在一定的报备指标中。

4.过渡性原则

对于指标的设计业要考虑一定的过渡性,对于一些必须要采集到的指标进行严格要求,这也在一定基础上,保证了土地使用率的整体调控以及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的要求。

5.可核查原则

要建立土地的位置调控,不仅需要加强对地理的遥感信息技术的管控与定位,还要加强对立项信息文件的核查工作,保证招标信息的准确性。

三、土地的项目信息的分析

在土地的目标与原则的指导下,对于指标的信息进行完善,并把整体的土地的指标信息进行完善,最终达到补充方案的目的。耕地指标的体现不仅仅是针对整体的信息平衡项目中所提取的目标性控制,还需要填写相应的编号、项目名称、立项信息、验收时限以及对于项目的具体地址开工时间等记性详细的阐述。

1.项目建设位置坐标信息

通过对土地详细的区域号以及项目坐标进行结合,这样可整体的完善项目建设目标的位置。用比例尺对地里的信息进行详细的盘查,并对项目坐标进行分带,项目坐标根据项目所在的区有不同的分发,一般有中心原点坐标、四至坐标、拐点坐标等,若在项目的区域内分了不同的块,可以依据所在的哪一块进行划分项目坐标。

2.项目资金信息调控

项目资金信息,可以反映出项目投资额以及分类资金投入额等信息。对于新增的建设用地的调控,偿还费用主要是在地方那个新增土地的费用的利用上,也是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的耕田开采所需要的资金。由于土地的复垦的时候义务人员所要缴纳的费用是在自行开垦的条件下进行的。相对于其他的费用主要是针对农发的项目进行的集体、个人或者企业进行的工程资金的调控。

3.项目工程量的信息控制

项目工程量信息主要反应的是土地平整度的信息的汇总工作,这主要是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规定进行的。对于其中的土方工程量、灌溉渠道、排水沟道、机井等详细的信息都要按照一定的工程量进行控制。

4.项目的成效信息分析

项目的成效分析信息反映的土地在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粮食产能和农民的收入等方面的成效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新增加的农田灌溉情况以及农田防涝的正常的灌溉面积进行调控,提高灌溉的保证率。这主要以灌溉保证率提高度=(项目设计灌溉保证率-项目区原灌溉保证率)/项目区原灌溉保证率×100%进行计算的。

四、结语

项目区域的土地的质量的等级主要是按照农田的利用面积进行分析的,这也按照一定的指数以及单元进行控制的,按照面积所确定的平均等级或者说项目区内的计划所要开发的非耕地的指数进行计算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化 土地开发管理 资源 人地矛盾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land for non-renewable resources, suffered more attention. Whether land acquisition or l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work in the next period of time and even now will becom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must tackle the problem. The province i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the past few year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also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How to keep working through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total arable land balance,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improve land utilization, land and resources at this stage work to become the core issue.

Keywords: 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土地开发整理及其重要性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等措施,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具体指将废弃园地、林地、未利用地、废弃工矿等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整理成耕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从而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土地开发整理是保证18亿亩耕地的关键环节,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首先,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能够增加耕地有效面积。通过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加上一定工程技术的开发与整理,可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目的,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保证了农民的基本权利。其次,对土地进行有效的开发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可以改善土地生产、生态条件,从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二是可以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开发闲置土地、退耕还林等,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再次,土地开发整理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城市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步骤地推进扩及城镇的建设,从而建立了城镇之间的密切联系,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步伐。最后,土地开发整理能够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土地量少,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协调好人与地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发展现状及问题

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为了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视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取得一定成绩。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对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认识不够

政府和企业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一些政府和企业把经济发展水平当做衡量成绩的唯一指标,忽视环境保护和农民的权利,最终,出现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产生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一些采矿业,虽然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土地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土地破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等。对于普通村民来说,土地开发整理只是政府为人民办好事的工作,并希望能够从开发整理工作中得到好处。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有限投资条件下,农民的要求不能全部得到满足,一些农民出现了不理智行为,扰乱工程实施,最终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现状来看,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各地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时,只能够根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规实行,缺乏相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有时出现的问题无法可依。而且,目前法律中没有明确和稳定的产权制度,对于一些荒地、农村闲散地的开发整理仅按照“谁复垦、谁受益”的政策是不可以的,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还有,针对一些农村集体开发整理的土地,可能出现二次分配,这些权属由谁来负责,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三)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土地开发整理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国家在给予一定的经济投入后,各地区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而各级地方政府却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工程后期没有进行有效的管护,一些开发整理的土地出现“水渠堵塞、树苗枯萎、又回荒地”的现象,影响着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一些地区为了眼前利益,对后备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惜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忽视生态环境的规律,最终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三、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现实举措

(一)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是解决土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在相关规定中,国家明确鼓励土地整理。针对一些领导和地方民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是对社会的宣传,对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是必须的,同时还要对农业、城建以及新闻宣传单位等,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深远意义。另一方面,对管理者的宣传教育是统筹整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等多方面的学习,保证管理者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着眼于长远利益。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问题有法可依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众多领域,政策性强的多方利益的综合项目,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政策来保证实施。各个地方在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央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等法规外,还要尽快出台《土地开发整理条例》或《土地开发整理产权制度》、《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整顿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出现的土地产权混乱、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此同时,各个地方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条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证耕地面积,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调动各方力量,投入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就是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要想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程设施长期健康运行,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对工程设施进行有效的管护,明确管护责任人。同时,政府通过拓宽资金渠道,保障管护资金到位。还有,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尤其是农民,让农民参与到从项目的选址立项、组织实施到竣工验收等土地开发整理各个环节当中,尊重农民,使农民在了解项目情况的基础上,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同时,在进行农民损失补偿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顺应民意。这样就提高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水平,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结: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各项建设都在蜂拥而上,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变得尤为珍贵。土地开发整理成为目前国土资源工作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府,更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众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磊.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6)

篇6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的利用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建设规划所确定的用途和目标,并采取法律、行政、工程技术以及经济等有关手段,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改造、调整以及综合治理等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自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在耕地保护上已制定严格的制度。但是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面临两个难题:第一是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要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会减少;第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占用部分耕地。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土地开发整理是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手段,它对保护耕地、促进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1 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

1.1有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

从开展土地整理地区的情况看,在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行城镇存量土地挖潜的前提下,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合理配置,可有效地消除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产环境,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

1.2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的收入

在一些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方,通过土地整理,扩大了耕地面积,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力比较高的地方,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建立了高标准农田,适应了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后,农业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规模效益普遍提高。

1.3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开展村庄土地整理的地方,许多都建设了农民新村,体现了新农村的景象。同时,土地开发整理的效果之一是能实现农田的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民赢得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和技能,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发展。

2 土地开发整理存在问题

2.1土地开发整理体系有待完善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涉及面比较广,单独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目前在湖南地区由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开发整理规划不统一,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政策各异,从而造成了项目重复、资金管理混乱,土地开发整理混乱的局面。

2.2土地开发规划不合理

由于设计人员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条件等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从而导致部分的规划设计脱离实际,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大面积进行土地平整,石坎工程,在水利工程方面缺乏设计的依据,工程量统计不准确,设计混乱,从而导致计算和设计的结果不合理,造成很多的浪费,并且不能有效达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3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亩均投入有几千元,因此如果想要达到综合整治的目的,实现优质的更地要求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工程,并且目前的耕地开垦费用是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的,由于投资的资金不足,从而导致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过程中,出现轻质量、重数量;轻整理项目,重开发项目的现象。

3 做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议

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工作中,为了保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能够有序、健康、规范的开展,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建立健全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系

为了保证土地整治、土地整理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对整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权负责,同时,应该按照各个部门的职责,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从而可以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使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合力攻坚,从而保证整个项目工程有效的开展。

3.2制定科学可行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首先,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要按照我国的基本国策进行,要遵循“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要求,认真、科学地进行。其次是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导,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进行土地整理开发,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整理开发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保护,正确处理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关系,在土地整理开发中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成为重要的条件。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一项工程设计要求极高,并且也是一项理论性、科学性和技术性极高的工程,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制定科学合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且应该注意农田水利的规划、林带的规划、居民点规划、道路的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等,在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科学数据为依据,遵循理论性、科学性以及技术性的原则,从而保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科学,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3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投资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资金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关键。所以应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可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筹集和使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资金。并且可以组织群众人民投资、投劳,并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吸引广大群众的投资。还可以利用金融部门贷款,可以根据土地抵押债券可靠性、稳定性并且偿还周期长等特点,从而促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促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的进行。

3.4保障群众利益,不断完善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必然会遇到调整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间题。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初期的青苗及地表物政策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农时延误性的作物补偿、项目竣工后的田块再落实,项目实施先后的工作平衡等权属性、利益性调整问题。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复杂,其权属调整、利益调整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差异。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都必须服务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要顺应民情、民心和民意,切实把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做实、做好,最大限度地保护项目区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把好事办实,好事办好。

4 结束语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实现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工程。一个规划协调、设计科学、施工合理的农地整理项目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农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创设人地共荣的土地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邱国锋.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地理,2003,5.

篇7

土地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强大的实用性,能够生产供人类生存的粮食。因此,在吉林省的土地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土地实用性的原则。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说是被浪费了,或者说没有用到有用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可用耕地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减少的,针对目前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而言,不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实用性,对社会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除了土地的实用性外,在吉林省的土地开发整合工作中,科学合理性也是应该严格遵循的建设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当前的土地开发整合过程中,应该为以后的土地利用留写余地,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同时不能危机后代人的利用。

2合理进行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2.1根据吉林省土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策略

“因地制宜”方针是在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针。只有根吉林省具体的土地状况,才能采取与其相对应,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合的措施。对于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发展很难而言,还应该与我国整体的土地资源发展现状相结合。针对当前全国整体的土地资源而言,人均耕地存在严重的不足,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一些耕地占用,用于发展城市工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耕地资源的减少。同样在吉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乱占耕地,用于民用住宅或者商用的其他用途,这些非法占用农耕地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的紧急状况。因此,在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认清这一问题,采取恰当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方针来进行土地的整合工作。

2.2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促进土地开发工作的整体布局与综合整治

当前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因此,在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开发整合中,应该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对于当下的土地开发而言,不能够仅仅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求,而是应该采用可持续发发展的观念,促进社会整体的科学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应该正确的使用我们的土地,应该用于耕地的土地不能够被非法占用,用作住宅或者工业用地,这也涉及到综合整治的问题,为了促进吉林省土地的更好开发与整合,应该对吉林省的土地采用综合整治的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整体布局。

2.3积极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吉林省土地开发与整合工作

篇8

关键词:土方量;方格网法;断面法;精度

一、前言

土地平整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土地平整对合理灌排、节约用水、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机械作业效率,以及改良土壤、保水、保土、保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土地平整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项目前期如何准确地估算目土方量,对于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资金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土地平整中土方量计算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横断面法、散点法和其它方法(调查法,实物工程量法,水库积分法)。本文结合土地平整工程中常用土方量计算方法及使用范围、具体计算步骤进行探讨。

二、土方量计算的常用方法

土方量计算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基本的计算方法有方格网法、断面法、等高线法及基于数字地面模型(DTM)法等。现在普遍使用的测绘软件如南方公司的CASS ,瑞得公司的 RDMS ,清华三维公司的 EPSW系统等都有土方量计算功能。运用相关的计算软件来计算土方量有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但其运算的原理,与传统计算方法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且必须有精度较高的地形图或采集的数据为基础。

(一)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是土方量计算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简便直观,易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其计算填挖方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实地测定的地面点坐标(X,Y,Z)和设计标高,将方格的四个角上的高程相加(如果角上没有高程点,通过周围高程点内插得出其高程),取平均值与设计高程相减。然后通过指定的方格边长得到每个方格的面积,再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到填挖方量,最后累计得到指定范围内填方和挖方的土方量,并绘出填挖方分界线。因此,用这种方法算出来的土石方量与用其它方法得出的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精度不太高,这是由于这种方法"先天不足"-- 算法的局限性,但是方格网法简便直观,加上土方的计算本身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因此这一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非常实用的。用方格网法算土方量,设计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方格网法常用于土地平整,塘、河填挖土方计算。

(二) 断面法

断面法土方量计算是计算出两个相邻横断面的面积,根据它们之间的间距求得体积。断面法土方量计算主要用在道路土方计算和区域土方计算。即道路断面法土方计算和场地断面法土方计算。

(三)等高线法

等高线法计算土方量是计算任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土方量,但所选等高线必须闭合。由于两条等高线所围面积可求,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已知,可求出这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土方量。等高线法适用于将白纸图扫描矢量化后可以得到图形。但这样的图都没有高程数据文件,所以无法用前面的几种方法计算土方量。一般是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对工程进行概算时使用。

(四)数字地面模型(DTM)法

数字地面模型(DTM),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格格网点或三角网点的平面坐标(x,y)和其地物性质的数据集合,如果此地物性质是该点的高程Z,则此数字地面模型又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这个数据集合是从微分角度三维的描述该区域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

由DTM模型来计算土方量是根据实地测定的地面点坐标(X,Y,Z)和设计高程,通过生成三角网来计算每一个三棱锥的填挖方量,最后累计得到指定范围DTM 法土方计算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完全计算,一种是依照图上的三角网进行计算。DTM法常用在矿场开采等山地土方量计算。DTM法是计算机测绘软件计算土方量的主要方法,精度高,计算方便。

(五)散点法

散点法又称为算术平均法,原理简单,计算方便,适用于虽有起伏但变化比较均匀、不太复杂的地形,该方法的特点是测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点。根据地形情况布置测量点,考虑到计算的精确程度,应在田面四角四边、最高点、最低点、次高点、次低点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个位置上都均匀布置测点,将测点高程求算术平均值 Ha。

将各实测点高程与平均高程 Ha相比较,大于平均高程的为挖方,小于平均高程的为填方,等于平均高程的表示不挖不填,算出各点高程与平均高程的差值,将其中的正值求平均,可算出平均挖深 hc,负值求平均即为平均填高 hf。

在平整单元无土方进出的条件下,根据挖填平衡,平均值 Ha 即为地面设计高程.挖填方面积及相应的挖填方量用方程表示为:

挖方面积 ,填方面积 ,挖填方量 Vc=Vf=(Sa-S0)hfhc(hf+hc);

式中:Sc――为挖方面积;Sf――为填方面积;S0――为不填不挖面积;Vc――为挖方量;Vf――为填方量;Sa――为土地平整总面积。

三、精度分析比较

现在普遍运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土方量,计算时一般根据高程点文件或者图面数据进行计算。土方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采集数据的精度(地形图的精度)和数据采集的密度。在采集数据时,应注意地貌特征点,地形变换点,坎上与坎下,坡脚与坡顶。高程点分布要均匀,对高程不足的地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补注高程。

方格网法的精度取决于数据采集的密度大小,同时和方格网的大小有关。方格网越小,精度越高。使用计算机软件时可以将网格大小设为10×10或5×5。

断面法土方量计算要注意横断面数据选择和计算,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要增加断面数。

等高线法计算土方量的精度主要是由矢量化后可以得到图形的精度决定。一般此方法求得的精度较差,仅做工程概算时使用。

DTM 法的精度在于地形特征点必须采集到。使用DTM法计算时要先根据采集的高程数据文件建立三角网,对已经生成的三角网进行必要的添加和删除。

综合上述几种方法,从理论分析和实际工作检验可知,方格网法计算土方简便直观,易于操作但得出的结果精度不太高。DTM法计算土方量精度较高,运用也较广泛。

四、结论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不同的方法计算的同一场地土方量数量相差较大,所以,不同的方法计算的精度不同,适用的范围也不同。从上述分析可知对平坦地区宜用方格网法计算,对起伏大的山地宜用DTM法计算。对带状地形宜用断面法计算。对要求较高的工程应使用两种以上方法计算,土方量数量计算相差较大时,应仔细分析其中原因,调整计算方案。以上是本人在工作实践中对土方测量的一点经验,期望对测绘测量工作有所帮助,在实际工作中能根据地形情况选择更加合理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土方方量,提高土方量计算精度,尽量减少由土方计算带来的各种损失,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也为我们测绘行业能有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56~57.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工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63.

[3]张光辉.快速计算土方量的方法[J].测绘通报,1997,(5):23~24.

[4]张海印.土方计算精度与方格网边长之关系的研究.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23(1):70~73.

[5]王礼先.水土保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55~67.

[6]刘桦.土方量的表格法测算[J].测绘通报,2000,(4):64~65.

[7]黎细波,马向阳,黄宗发.等高线法计算挖填土方[J].大坝与安全,2004,增刊:74~76.

篇9

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土地整理,不断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挖掘土地潜能,扩大城市区域、乡村耕地面积,努力实现保耕地、保红线、促发展的战略。增加补充耕地和其它建设用地,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年摸索土地管理的经验,就如何保证土地整理后的质量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土地整理一般来讲,是对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实行改造。城市主要是国有企业搬迁后剩余土地和城市边缘闲散小地块的集中。对于乡村而言大多是历史遗留的荒山、荒地、滩涂、荒废弃地等。近几年城市通过改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使城区边角地块基本整理完成,土地利用水平大大提高。现在土地整理的重点工作集中在乡村。乡村的整理特点是项目大,后期管理薄弱。合理对农田、水域、道路、园林、村庄实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调整土地关系,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管理,保证土地整理后的质量应该特别引起大家注意。

(一)土地现状

就河北张家口地区为例,张家口地处三面环山,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平缓倾斜,中间一条大清河分成两个区,西半部属大清河冲击型一、二级阶地,东半部属燕山余脉渐缓堆积地形,呈缓坦渐降形状,地表坡度较大。东面连绵起伏山地,地质特点为层岩性裸棕褐色粘土、亚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河流冲击区间或杂有砾石,土层较厚,含有较丰富的水肥,适合浅山区开发和各种植物、农作物的生长。

(二)近几年土地整理状况

从河北后备资源资料显示,张家口是山区,荒山储备量大;从地理位置来看处于京、晋、蒙三区交界,有着得天独厚开发潜能。近几年,我们对所辖桥东区姚家庄镇小辛庄村、口里东窑子村的滩涂、水域、荒草地、废弃地块进行平整,从保障农田红线,扩大耕地面积,到实现耕地向大面积大户集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口里东窑子村集中新建义全聚、东泉聚小区正在使农民居住向中心城市集中,逐步实行小区统一管理。工业实现从市区向东山工业园区、西山工业园区集中,三年来,仅桥东区搬迁国有企业,腾出面积达2000多亩,逐步实现分类规划用地,集中管理的“三集中”形式。在城区拓展扩大补充耕地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表现在城区空间拓展上,开发整理荒山:张家口通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山中城”土地整理项目已经实施,将近千亩荒山平整开发成综合居住用地。特别是大胆的将市区附近的人头山村、口里东窑子村划归市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将来实行旧村改造建成居住小区,纳入城市统一管理。在区域经济方面,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正在谋划实施的张家口轻工产业集聚物流园区,为“扩区上山”战略的深化和 “东扩城区”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有效拓展城区发展空间。为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迈出了一大步。

表现在挖潜扩耕上,保障了农田红线,从2002年开始,开发荒地、滩涂,集中成片,扩大挖潜增加农用地面积。以张家口小辛庄村“三截沟”地块开发为例:三截沟地势低洼,落差7—8米,由于长期水沟冲刷而成,虽然地势起伏大,但是地区土层厚,有丰富的地下水,但长期荒废,得不到利用。国土资源局为挖掘耕地潜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农业增产,扩大农村有效面积,规划设计开发方案。确定对小辛庄三截沟废弃地进行耕地开发作为桥东区第一个试验点。请施工队平整土地,打井、修路,经实地勘察和二年多的不断努力,238亩的水浇地,已经成型。使东北面临小辛庄通村庄公路,东面和西面相邻村庄旱地,南面边坡挡土。整理后土地和东西旱地相接,扩大耕地面积。符合通管灌溉对土地平整度的要求,覆土厚度100厘米,水井保障供给,使土地平整,达到了农用耕地保浇灌,同时对周围地块的浇灌起到带动作用。

二、正确调理开发整理和土地质量的问题

从多年土壤学的学者提出最新的耕地质量观点来看,确定耕地的质量可以从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四个方面评价。为强化耕地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土地整理环境质量与开发的关系

前几年,土地闲置浪费现象非常突出,周围缺乏统一的规划,忽略环境的整体效果,在盲目开发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荒山土埂,废山沟,乱石滩,在村边、山边、随处可见,相比南方地区而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等待开发。拓宽思路,深化有序推进。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前提。全面规划,重点成片开发,打造土地开发与周围环境质量的协调一致。

(二)土地整理土壤质量和生产的关系

土地整理后的土壤质量很低,一般经过2-3年的自然熟化。改善植被条件,确保土地复垦质量。通过合理编制土地方案,以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为目标,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和农田水利建设,在项目区内集中连片实施废弃地块复垦,建设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修建塘坝,蓄水池,沟渠,埋设管线,确保旱能浇、涝能排,实现机械化耕种,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整理促进效益农业发展改善生产条件,改变生活环境,使过去的粗放经营改为用科学手段和管理模式耕作。

(三)土地整理耕地质量和管理的关系

加强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监管是确保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重点对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监管,二是靠土地、农林、水利等各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国土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管护以及建设工程的监管。三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实行等级评定、动态监察,及时掌握地块的质量变化。通过整治把废弃地变成农田,包管理、包浇灌的新局面。

三、如何保证土地整理后的质量

(一)合理规划是保证土地质量的前提

坚持统一规划,宽进严出,从规划上保证土地整理高标准、高质量。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开发利用荒山、荒地、滩涂、荒废弃地的利用,但是在资源开发中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先补后占,以补定占。调动群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对每一块开发整理的土地严格立项、严格实施、严格验收土地整理质量。

(二)管理制度为土地整理质量的保证

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后土壤的状态、肥力、耕作可持续力。1、严格贯彻落实土地整理后的管制制度,实行土地整理负责制度,推行逐级负责,分层落实,责任到人。2、制定有利于土地整理开发的倾斜扶持政策。比如 “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新增的耕地在一定时期内减免农业税和所得税。3、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大科技投入。4、允许土地承包、转让、出租、抵押。5、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纳入农村建设工程,逐步使整理后的土地“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建立起耕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整理和农村新民居建设有效的结合好处有,一是居住实行高层建筑,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和提高可利用土地数量和质量。节约用地,改善居住条件,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通过土地整理,对分散的旧村庄大规模整理后,归并零散地,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增加耕地的同时,可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它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四)监察防范机制是土地整理质量的制约

加强耕地质量监管是确保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对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监管,二是建立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三是国土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管护以及建设工程的监管,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管、资金使用的关键环节规范运行,加强监管,主动接受大家的监督。四是依靠科学技术对土地实行等级评定、实现动态监察,及时掌握地块的质量变化。

篇10

关键词:土地开发;档案资料;管理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的意义

为了能更好的监督项目的进程,能让日后项目的管理更容易,就需要管理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因为这样才能全面并及时的了解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和项目建设的进度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建设中的问题并进行处理,还能提供一些项目建设管理的信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1)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资料信息等都包括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当中,日后接受各级部门审查等也都是要把这个作为依据的。(2)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可以整治项目建设中的不良行为。(3)要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对项目进行质量检测,日后出了问题也需要用到这些资料进行追查。(4)在建设其他项目时也可以参考这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的管理模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国家也开始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只有不断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才能让国家投入的资金不浪费,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好的效益,而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是很重要的。整个项目管理活动的记录都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档案中,这其中保存和积累着项目的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项目中有些关键地方的施工记录也在其中。由此看来,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档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比较晚,很多方面的管理都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方面也是漏洞百出,而且也只是有一些零散笼统的文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1)填写的一些资料内容不准确。有许多原始资料在项目进行的时候不能及时填写,从而造成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内容与施工事实情况不相符,进而就导致了有些建筑材料没有完整的合格证和质保书等,最终就不能知道项目工程质量的具体情况,达不到符合要求的项目工程资料档案管理的质量。(2)没有完善的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许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项目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甚至有的企业就没有建立这个制度。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在乎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只偏重于质量等方面的问题。(3)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在施工过程中,档案资料的格式各式各样、内容不符合要求,不容易装订,这都是由于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没有统一档案资料的格式而造成的。资料的内容方面,有的资料是因为档案员在编辑的时候不了解施工的进度和相关情况,导致了编辑的资料和事实情况不一样,还有的是因为不清楚施工的操作过程在填写表格的时候造成了多填、漏填的现象。还有的资料中有错别字,内容叙述的没有逻辑关系,有的资料没有领导签字、盖章等,资料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期竣工资料的编制。(4)没有专门的人负责管理档案。目前,很少有企业设立了专门管理项目档案资料的职位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大部分的项目档案资料管理人员都不是专职人员,都只是身兼多职的人,这些人员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档案业务,而且他们平时还有原本的职务工作要做,就没有了时间去深入的学习了解该如何进行档案管理,这样他们就很难管理好。资料越来越多,他们又没有办法跟上节奏整理,渐渐地需要整理的资料越堆越多,也就越来越难整理,再加上取阅档案资料时不进行手续登记,最终就导致了档案的丢失。所以,项目档案资料一定要有专门的人进行管理,而且管理人员一定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3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建议

结合上述项目档案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想要土地开发工程建设有快的进度,就一定要重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3.1增强项目档案资料管理的意识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有很多重要的图表、文字、影像、图片等资料可以为其他的土地开发项目提供经验等。所以,加强对项目档案资料管理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够让那些档案资料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而且还能对档案进行妥善的管理,从而避免发生资料丢失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有充分的项目档案资料管理的意识,认真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认真对待工作。

3.2制定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在建设性工程当中,土地开发项目是具有很大规模的,而在土地开发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把项目档案资料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分类整理,并进行统一的规划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整个土地开发项目中,有许多方面的需要都要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等,交易过程中就会有许多的报告、文件等,要把这些资料进行划分归类,进而再统一的进行存档,这样在日后查询资料时就会更方便。

3.3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学习

整理、规范项目档案资料是需要非常认真严格的,所以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硬性要求。牢记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法规,了解项目工程中需要的所有的资料,能认真准确的把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等,能完好的保存完整的资料,这些都是这些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

3.4建立专人负责制度

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政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是很复杂的,而且时间长,项目资料的内容也很复杂,因此想要能够保证这个工作有效率的进行,就一定要让专门的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还要让这些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等,提高他们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而更好的保证档案管理的进行。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