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金融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金融政策

篇1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1.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项目,推动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借鉴财政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议从目前省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5亿元资金,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参与,设立10亿元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厅负责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并实施监督管理。投资基金委托省属有资质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投资基金受托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产业项目,实现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

篇2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航空公司 风险 对策

一、航空公司的风险

目前航空公司遇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汇率风险,航油成本,天气风险,相关竞争行业的威胁。

目前国内制造大型客运飞机的能力有限,只能从国外进口,主要是从美国进口,一家飞机动辄就上亿美元,因此汇率风险是一个主要的风险。近期人民币有贬值的迹象,对于航空公司来说的确是一个噩耗,因为这样会产生巨大的汇兑损失。

近期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代表原油价格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达到了接近100美元。这个原油成本是成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有时候航空公司的业绩就是要看原油成本。比如2012年的各大航空公司的中期报告显示,同比下降超过50%,南方航空甚至超过80%的跌幅。都是原油惹的祸啊。2011 年航油成本为人民币326.75 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的43.1%,航油成本较2010 年增加39.1%,主要由于航油耗油量的增加及平均航油价格较2010年上升导致。

近期的天气也是影响航空公司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台风肆虐而来,导致无法运输旅客,多个航班延误,导致经常停运,引起大部分乘客不满意。毕竟航运业也算跟服务业有关系,服务不好的话很难赚到钱。

替代产业的威胁,比如说高铁,随着动车高铁网络的延伸越来越广,安全性比飞机好,逐步有抢占一大部分远途运输的市场,导致航空公司经营进入了霜冻期。

二、实证检验

现在用实证分析看一下南方航空股票与上证指数之间的关系。

先做出一张散点图,其中横轴表示南航股价的波动率,纵轴表示上证指数的波动率。看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从图形可以看出,点比较分散,相关性不是很大。

再用spss做一下相关性的分析:

如图可知,在0.01水平下,具有显著性。也就是说南方航空与上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真的不好,只有0.264.(相关性为>0.5才算比较相关)

相关系数

可以看出,在0.05水平下相关性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南方航空与上证指数在95%可信率的情况下相关系数是0.157。显然,相关程度很低。

然后进行回归模拟,其中南航股价的波动率作为自变量,上证指数的波动率作为因变量。

说明南航的风险并不是很小,上证指数波动一个点,南航波动0.165个点。也说明了两者之间并不是很相关。

综上所述,可以说南航的市场风险很大,有时候上证指数(代表全部市场)微小的波动,也会导致南方航空剧烈的波动幅度,因为南方航空的股价并不跟着市场一起运动。

三、航空公司风险的特征

1.外部性。外汇风险,原油成本风险,天气风险都是一些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对于国内的航空公司来说只能遭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处境。因为原油定价权并不在中国,而且中国还是一个石油的进口大国,不得不受制于国外。

2.可对抗性。不过上面列举的风险都可以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对冲,达到套期保值的效果。而且操作性并不是很难,只是就怕一些公司把衍生工具当成投机工具。

3.长期性。这些风险都是一些长期以来都存在的,不光中国的航空公司有,外国的同样。而且外国的风险更大,好多新闻。并不会很快消失,所以说路还很长,慢慢来,不要急于消除这些风险。否则可能欲速则不达。

4.独特性。是航空公司性比一些传统行业比如纺织业等是特有的,比如台风应该不会对纺织业的影响很大,而棉花算是一种创汇产品,可以赚到美元,不想原油那样只能进口,花掉美元,对汇率下降很敏感。

四、针对这些风险的对策

限于本人所学知识有限,主要是利用金融衍生品中的期货合约来进行套期保值。对于汇率风险,可以从外汇期货方面做一下套期保值。预期汇率下跌,可以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卖出人民币期货合约,该合约的交易单位是100万元人民币。比如说,南方航空需要进行保值的外汇是2000万的人民币,只需要卖空20手该外汇期货合约。

对于原油的成本构成的风险,国内还没有对应的期货形式,不过未来就快有原油期货了。为了防止原油现货价格的上涨,目前可以从外盘买进原油期货合约。未来等中国有了原油期货可以从国内买。比如说,预计2013年需要进口燃油140万吨,原油的期货合约是100桶/手(一桶原油大约140斤),这样的话买1万手原油期货合约就可以了。假设价格是4950元/吨,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8%,那么只需要用4950*140万*8%=55440万元就可进行套期保值,节省了将近10倍的钱而且还起到了保险的作用。

五、研究结论以及展望

后金融危机时代,航空公司风险的确大于一般企业,拥有自己独特拥有的风险。与上证指数也不是很相关,上证指数的变动不会很大的影响到南航的股价。合理运用期货衍生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货具有较好的套期保值的效果,可以以小博大。本文仅仅研究了期货这一项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其实其他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像期权等也可以很好用,甚至能用更低的价格进行以小博大,甚至做的比期货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薛薇 《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

篇3

金融形态是金融发展思路的投影,是金融体量和金融格局的自然演进,是未来金融布局的先导先声。丰富完善的金融业态,往往与良好的融资能力和活跃的市场氛围相联系。金融业态越多元,诸多业态之间便衔接得越顺畅,其扶持实体经济的引领与助推效果就越明显。

从来没有过哪个时期能像现在这样,金融从一个高冷的专业名词,经过科技、市场的发酵弥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身边资源。长久以来,金融形态似乎一直是稳定不变的,除了产品和制度上的创新,基本没有过颠覆性、革命性的变化。甚至一般人往往将金融仅仅简单理解为银行保险、证券交易、借贷按揭、投资炒作、高利放贷等具体机构与行为。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框架体系,金融形态、金融业务已经细密渗透至社会机体中的绝大数细胞,并且能遮蔽去除强大的中介势力,第一时间将潜在客户与金融供应商之间深度勾联,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市场和资本的效力。毫不夸张的说,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众神栖居地上的“众神之神”。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的本质和功能效用,与初创时期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相比,仍无二致,但金融的流通渠道、实现形式和覆盖范围,却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并且趋势还会持续,难以逆转。各种衍生的金融形态,特别是与其它核心要素深度捆绑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之下愈形式微。但鉴于金融在经济史上曾经有过严重挤压实体经济,甚至滋生剥削、诈骗和种族仇视,有人担心,日益普及的金融扩张,特别是准入门槛较低的互联网金融,会不会加速导致金融本身之恶的到来?同时,也有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席卷全球时,冷静叩问:互联网金融能否根本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一根本难题?是否会严重威胁到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存在的各种银行、投行和私募机构?

但必须看到,现代金融业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治理监管思路。有人认为,对金融的认识,要突破工具性这一狭隘框架。即使将金融政策附属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下,但也要充分尊重金融的独立地位和特有规律。有的推崇稳健理性,害怕过度扩张带来的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之间的主客颠倒,所以为求稳定可控,即使是牺牲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也在所不惜;有的标榜金融自由,相信人的理性决策与市场的自动调整功能,反对过度的金融干预,甚至嘲讽金融失序恰恰是不正当金融监管所致。两派各有渊源师承,在理论论辨与政策设计中,论战不休,动辄龟酢U庵制缫焯度在民间自主探索出的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和新制度中,表现的最为充分。由于涉及议题过于高深和专业化,加上专业人士对此也是见仁见智,新见迭出,所以,这对处于改革转型时期的决策者来说,更显得沉重和艰难。

篇4

关键词: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困难;对策

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云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结题编号:2014Y62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5日

一、引言

农村金融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央于2014年就如何建设、发展现代化农村金融制度作了明确部署。主要包括:①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②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的确立;③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的确认;④新型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策略的确定;⑤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的加大等。

随着广大农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农村地区,存在着金融服务与硬软件配套严重滞后的问题,导致其需求得不到满足,阻碍建设云南新农村经济策略的实施。

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资金供需矛盾显著。“三农”生产发展中,金融的支撑作用明显表现出后劲不足的现象。第一,处于建设起步阶段的新农村,其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第二,由于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资金逐利性等各方面综合复杂的因素导致资金外流。这需要政府与市场进行协调,明确的政策引导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这种显著的矛盾。

(二)机制僵化以及金融供需不平衡。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各家金融机构将贷款准入门槛提高,贷款审批环节增多,使得审批时间延长,导致农户和民营企业贷款困难,使农产业得不到有效的政府及资金扶持,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信社储蓄微薄。根据存贷额比分析可知,农信社已发展成为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各商业银行进行了拆撤并重组,但其在服务功能、资金实力以及风险抵抗能力等方面都逐渐趋于弱化。与此同时,农村里面其他的商业银行部门主要发展战略是将从农村吸收得到的资金向城市进行贷款,这就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短缺的现象。

三、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改革建议

(一)对农信社进行改革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进行金融创新,从而使农信社能够有效发挥在“三农”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与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的客观需求相适应,设计、开发符合云南当地农村及乡县区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其次,服务方式的创新。对现有的资金清算系统进行完善,账户系统与结算网络进行改进,鼓励支持产品创新,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贸易服务,特别是现金管理、农民理财、贸易融资以及账户服务等产品,从而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利益;最后,监管方式的创新。要有效保障监管和指导作用,就要积极探索开拓一种有效方法,实现对管理方法与监管模式的分类指导与管理。

(二)开发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第一,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抵(质)押品贷款,如土地使用权、林权等,增大抵押物的范畴,建立发展信用贷款,实行订单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农户贷款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存在的抵押难的问题;第二,努力引导保险机构去积极设计、开发具有特色的保险产品,为致力于农业生产加工专业的村镇、合作组织以及相关涉农龙头企业提供具有低廉保费、全面保障的保险服务;第三,逐步加强信贷与保险业务之间的关联,认真研究位于保险项下的各个信贷产品,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卓越有效的保险和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信贷金融服务。

(三)构建农村投融资体系。第一,要逐步成立土地流转补偿基金以及农业高科技投资基金,使政府针对农村投资贷款贴息政策得以优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发展;第二,要成立担保合作基金组织,努力提升农民的信誉使之与其积极配合,加大农村信用社及国有金融组织对农村经济的投入;第三,要使农民自身投入发挥主体作用,建立一种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四)强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金融逐步演变为现代农村经济中的核心力量,支撑并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云南农村相关金融政策的贴息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开展相关农业保险业务,并且农业信贷时,对其中符合贴息条件的予以适当的政策性补贴发放,从而使得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得以完善,力度得以加大。

四、结论

随着金融逐步全球化,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化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心骨,发挥着绝无仅有的作用。要实现云南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省政府要更加致力于金融市场中各项改革与创新服务的推动与完善,创造出相对安全有利的融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早日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1加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紧迫性

1.1加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是金融形势所迫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和不可抗拒的潮流,金融全球化也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货币及其它金融工具失去了国界的屏障,使得一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与其他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稳定息息相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金融秩序仿佛进入了“无制度”时代,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国际金融市场面临较大的投机空间,且投机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世界政治也向多极化格局的方向发展,使世界货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美元、欧元和日元处于既相互抗衡又联合妥协的局面,使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和利益冲突日渐明显。

当今国际金融领域还越来越气象万千: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广泛融合,以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业务所取代,多头化的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得金融的涵盖面越来越广,货币、信用、票据、证券、保险等金融要素,交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统一而广泛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方式在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受到迅速发展的票据、基金、证券等市场型直接融资工具的挑战,使得银行与种类繁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及工商企业等,均成为金融市场上地位平等的交易主体。

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这些创新变化和鲜明特色,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它们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规制和各国金融政策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需要不断得到改革和升级,特别由政府调制金融发展战略,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面对这样的国际金融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归根到底金融竞争需要人才来参与,金融改革需要人才来操控,金融风险需要人才来提防。培养既懂得国际业务规范和管理法规,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从全球视角把握中国金融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迫切。为此,中国必须在加快融入国际金融步伐的同时,也加紧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力资源的开发。

1.2加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是对外开放急需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迈开了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培养出了大批“懂专业,会操作”的金融人才。但由于金融业国际化步伐比较慎重,因而,金融体系还没有彻底摆脱垄断经营、粗放经营和封闭经营状态。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中,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偏低,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强。与此相应,人才的培养也比较注重国内金融人才培养,忽略国际金融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内向型的特征,导致国际金融人才短缺,这是中国金融业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虽然我国金融机构也与国外金融机构存在种种业务联系,但直接竞争的机会不多;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也有国际金融专业及课程,但中国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运用和外国金融机构的运作都缺乏短兵相接的认识,所学知识大都还只局限于纸上谈兵。

这种国际金融人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已经开始履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承诺:一方面允许外资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从而使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是中资银行在海外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新业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银行业现在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就不仅指在世界范围内、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而是还要在国内与进入本国市场的外国银行竞争。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金融业要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首要的问题不再是国外金融机构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更不是中国政府如何为本国金融业提供保护,而是中国金融业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国际竞争规则,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问题。

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中国金融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地运行和发展,关键是保持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谁拥有顶尖的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竞争力,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实质上还是国际金融人才的竞争,国际金融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又是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竞争。因此,回应新的时代呼唤,必须加紧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还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2加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标准和举措

2.1加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标准

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必须明确其标准。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总体而言是指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广阔的全球经济视野、充分的国际交道能力、深厚的国际金融功底、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具体表现如下: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即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首先必须爱祖国、爱人民,具有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觉悟。因为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媒介和枢纽,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的安全与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发展。国际金融人才应该在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的风云变幻中,以对祖国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发展好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2)具有广阔的全球开放视野,即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必须立足本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洞察全球经济动态的目光。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经济优势需要贡献于国际市场,经济劣势也需要求助于国际市场。这些都必须依赖于国际金融人才把握时代金融脉动和发展趋势,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不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找获利机会和发展空间。

(3)具有充分的国际交道能力,即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必须既敢于参与国际竞争,又善于进行国际合作,具有与对手周旋和共舞的能力。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主要特点都是国际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如何做到该竞争时就竞争取胜,该合作时就合作双赢,需要国际金融人才具备高超的国际应变和交道能力,既能够熟练地应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又能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平台上自由转换,还能够精通国际游戏规则。

(4)具有深厚的国际金融功底,即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必须既要能言善管,又要能写会算,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功底。没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人必然盲目短视,没有深厚实践基础的人必然夸夸其谈,这都难以胜任国际金融业务的高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应该在理论上既要熟悉传统的金融理论,又要熟悉现代金融理论;在实践中既要掌握金融财务技术和计算机技能,又要熟练掌握数理分析和网络信息处理等现代实践技能。

(5)具有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即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必须能够参与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创新,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开拓创新的勇气。开拓金融创新能力是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最重要的能力和最本质的属性,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地竞争力。不仅是微观金融的创新主体,争当在金融实践前沿活动的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观察家和实践者;对宏观金融政策操作和金融制度创新,也应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推进作用。

2.2加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举措

目前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如期而至,中国急需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必须采取既积极快速又切实可行的举措。

(1)要进一步改革金融专业高等教育。扩大对国际金融专业的资金投入,扩大国际金融专业招生计划,并将学历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打通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金融人才的快速培养通道,逐步扩大本科直接连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规模和渠道。

(2)大力发展国际金融博士后科研队伍。凡是负责培养当前急需的国际金融高层次人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条件具备、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没有设站的应加快设站进程,已经建站的应适当扩大招收名额。

(3)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方面要增加国际金融的公派留学生,和大力支持国际金融的自费留学生;另一方面抓住当前海外留学人员趋向回国创业的有利时机,注重鼓励和吸引海外国际金融学子和人才回国效力;还可积极主动地吸纳国内外资金融机构的人才。

(4)加强国际金融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根据世界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高校为主,动员社会力量,丰富培训形式,充实培训内容,建立起“四结合”的培训体系。即业余学习和脱产学习相结合;长期班和短期班相结合;实践锻炼和组织考察相结合;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安全;经济全球化;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5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以及残酷的国际竞争,我国长期受政府庇护的金融业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能够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金融风险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金融的全球化。各个国家的金融制度、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不尽相同,随着金融交易外延不断延伸,各个国家的金融互动不断加强,这些因素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金融交易行为,产生碰撞和矛盾,从而带来金融风险。每一种交易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完成的,其中被广泛使用的发挥社会共知作用的宏观制度性信息,确保交易契约在收到有限的成文条款外还受到社会理性和以及无形的社会公约的制约。如果交易双方的制度环境以及制度结构不同时,其默认的宏观制度性信息也不尽相同,在交易中双方就会由于社会共知的不同而产生交易的不平等,威胁金融安全。

上述金融风险属于制度性风险,是有交易双方共同承担的。但金融技术性风险则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者承担。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比发展中国家更为先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技术,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易者在金融技术性知识的占有上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易站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前的信息分布情况绝对了交易后的利润分配,因此这种情况使得发展中国家交易者在于发达国家进行金融交易时其交易风险要远大于后者。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励的金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研究制定防治金融风险的措施,确保金融安全。

二、我国维护金融安全的措施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何防止和化解风险,取决于我们的政策和应对方法是否得当。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在金融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

1 坚持国家金融。一个国家的金融神圣而不可侵犯,我国金融的完整性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地维护,尽量谋取我国在国际场合的发言权,反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垄断寡头。

2 加强国际金融政策的协调沟通。用中长期的发展眼光来看,我国完全有必要建立主要货币汇率的稳定机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主要国际货币稳定的汇率对于恢复市场的信心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汇率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的监督,为了防止有些国家大量地滥发货币,国际社会应当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机制。

3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在一个区域建立货币联盟能够增强自身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从而减轻国际风险进行传递的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变得日渐紧密,地球上任何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发一场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因此,要防范和抵御现代金融危机仅靠一国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加强区域金融监管之间的协作,并建立一致的应对机制才能实现。从这个方面来看,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是十分重要,而且是非常急切的。

(二)完善金融体制的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的存在就必然会出现金融安全问题。后退并不是出路,只有改革才能有效地保证金融安全来抵御金融风险。要想解决国内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增强国内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得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功能完善、结构合理、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改革是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只有我们的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才抵挡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当你处于弱小地位的时候就毫无安全可言,只有把市场做大才能加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1 深化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妥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国有银行的相关问题,通过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篇7

山亭联社立足山区实际,把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作为工作重点,跟着农民的愿望走,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宽服务渠道,大力推进山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POS机,家家用上银行卡,金融机具全覆盖”的目标,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了一条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安全、便捷、丰富、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完善“三项”工作机制,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整体合力

我们把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建设作为支持“三农”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推动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认识,积极协调,科学考核,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积极协调山亭区政府成立了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金融办、财政局、联社、供销社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农村金融服务建设工作进行督导、协调。区联社下发了《山亭区农村信用社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指导意见》,成立了由理事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各业务部门和营业网点建设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网络的职责分工,找准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实施。

(二)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我们向人民银行、省联社枣庄办事处和地方政府及时汇报、沟通,得到了大力支持。人行枣庄中心支行将我联社作为银行卡助农取款试点单位,从政策协调、系统推广、网络建设和机具购置等方面给予便利。省联社枣庄办事处领导多次深入山区农村调研指导,从资金、政策上大力倾斜。区政府要求各乡镇、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认真组织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联社与区供销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其超市、便利店等服务网络布放金融结算机具。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山亭区政府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对农村金融服务业务购置设备和发生业务给予相应补贴。联社将支付环境建设纳入网点月度、年度考核,与网点绩效工资挂钩,多次开展“银行卡、特约商户业务竞赛活动”,制定了自助设备、电子银行和POS业务推广方案,专项奖励支付结算业务的拓展工作,并对农村金融服务点办理的存取款业务按笔数给予管理员计酬,为管理员购买保险,提高了多方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二、采取“三化”宣传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现代金融意识

针对农村居民现代金融知识少、非结算意识差和结算方式单一的实际,我们以网点的柜面宣传为基地,以农村金融服务点为突破口,进村入户,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先进的支付结算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村居民使用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促进农村居民支付习惯的根本性改变。

(一)宣传形式多样化。我们选拔支付结算信息联络员1名,支付结算业务宣讲员2名,专门组织推进支付结算业务宣传工作。制作了《支付结算业务介绍》、《泰山卡简介》、《电话POS业务知识介绍》、《自助设备使用知识》和各类电子银行业务介绍等宣传材料20余种,印刷墙体广告126处,充分利用传媒平台、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扩大宣传面,增强宣传效果,使金融结算知识得到普及。

(二)积极引导长效化。制作了助农取款服务点标识牌500余个,引导农村居民就近办理取款、转账、消费等业务。通过在各营业网点长期张贴海报、设置宣传栏、散发业务材料,营业柜员在业务办理过程向客户讲解、推介,大堂经理现场解答客户问题等方式宣传先进的支付结算业务产品,引导客户使用电子化支付服务,增强了农民的非现金支付结算意识。

(三)业务培训多元化。定期组织全员支付结算业务知识、业务操作技能和电子银行业务培训,多次开展农民自助终端管理员业务集中培训,上门对POS商户和助农取款服务点进行业务操作指导,提高了服务技能。同时,对自助终端管理员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工作人员讲授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知识,防范各类业务风险。

三、选准“三个”着力点,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广覆盖

为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先后投入资金1100万元,加大网络建设和设备投入,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广覆盖,极大方便了农村居民办理金融业务。

(一)以电子机具布放为着力点,使山区人民足不出村就能存取款。及早谋划,科学规划,先后安装各类自助设备56台,网银体验机21台,农民自助服务终端20台,POS机1993台,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599个。自助设备网点覆盖率达到281%,农民自助服务终端覆盖41个行政村12000余户居民,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营业网点、自助设备、服务终端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在山区农村形成较为完善的支付结算服务网络。

(二)以银行卡发放为着力点,给山区人民带来便捷生活方式。上山进村入户,积极宣传银行卡安全方便、功能强大、手续费最低等特点,通过发放补贴、电费,建设使用载体,丰富受理渠道等方式向农村居民推介银行卡,目前正在举办第4期刷卡消费有奖活动,优化了银行卡用卡环境,提高了银行卡的知名度和使用率。目前,已发放银行卡18.85万张。山区人民只要一卡在手,无论是家门口存取款,还是在大城市购物消费,都非常方便快捷。

(三)以推广电子银行业务为着力点,让山区人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省联社开发出电子银行业务后,我联社全力向农村地区推广,印发了详细的《电子银行业务操作手册》,对各类产品免收工本费,营业柜员、客户经理和大堂服务人员上门讲解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使用方法,受到农民朋友欢迎。目前,已发展发展手机银行7112户,个人网银1.27万户,企业网上银行435户。借助现代化的支付手段,山区人民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转账、查询和网上购物等业务。

篇8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206-02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努力谋求经济复苏的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或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日益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现了经济增长率年均约9.8 %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同时还消耗了世界45%的钢铁和44%的水泥,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资源的大量耗费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不但影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使得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我国履行全球气候共同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经济发展催生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是伴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全新概念。关于绿色金融的界定,目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各方面观点,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和市场,开展支持环境保护等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从具体操作来看,绿色金融促使金融机构将环境保护作为决策评价的主要因素,在投融资决策中将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考虑在内,通过金融业的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市场主体的投资取向和行为取向,从而引导金融资源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合理配置。

二、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绿色金融伴随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探索运用市场手段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缓气候变化而生,相关立法与准则不断完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绿色金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立法不断完善

伴随着金融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或修改国内法律,进行绿色金融改革。从主要发达国家来看,美国于1980年提出超级基金法案,要求企业必须为其引起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促使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不得不高度关注和认真防范因放贷可能引起的潜在环境风险;1997年,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2001年,澳大利亚通过金融服务改革法案的修正案,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向国家披露有关环境保护因素在选择、保留或实现投资中被考虑的程度和范围的汇报。从国际来看,联合国于1992年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要根据各国情况实行经济政策改革,必须提高银行信贷、储蓄机构和金融市场领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联合国环境署于1992年和1995年相继推出了银行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和保险业环境举措;2003 年6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国际银行业发起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并由花旗银行等7个国家的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对融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审慎评估,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赤道原则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最低行业标准,为金融机构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可参照的一般准则和操作指南。

(二)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日益丰富,这些产品覆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绿色信贷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政府财税政策扶持下,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贷款审批等优惠措施,开发针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信贷产品。例如,英国巴克莱银行向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信用卡用户提供折扣,并提供较低的借款利率;澳大利亚银行向低排放的汽车车型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绿色证券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运用证券市场工具支持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或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为企业提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避险工具,如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气候衍生品等。绿色保险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制定费率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和专门为清洁技术以及节能减排而定制的保险产品,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节能减排保证保险等。

(三)碳金融体系逐步建立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两大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确立。气候政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也催生出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碳金融体系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领域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市场和工具。目前,碳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国外各大金融机构陆续开发、推广关于碳排放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在碳排放权的卖方和终端消费者或贸易商之间提供中介服务;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设立碳基金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设计碳金融零售产品、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伴随着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碳金融体系逐步建立。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较早关注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早在1995年就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金融机构将信贷发放与保护环境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贷款的发放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影响。然而,我国真正践行绿色金融是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式建立并进入探索阶段,将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积极作用。目前,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践来看,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的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是绿色信贷,我国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办了绿色信贷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上来看,我国推行绿色金融理念、践行绿色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绿色金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尚不完备,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绿色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2007 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相继推出一系列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领域的基本制度框架。但绿色金融发展仍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指引,造成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管理存在困难,削弱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规范尚不统一,导致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在执行绿色金融政策中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绿色金融的规范标准多为综合性和指导性的,在实践中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

(二)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不完善

绿色金融的实施过程需要金融机构、企业、环保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依据金融政策、企业环境影响、环保标准制订相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这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知程度有限,对其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绿色金融缺乏认识和了解。企业对自身的环境信息采取隐瞒或虚报的方法,以推卸环境责任,导致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全面相关环保信息,也不能实现与金融机构的环保信息共享。这些都导致难以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无法满足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以至导致金融机构在环境评估、绩效审核、信贷资金发放与绿色金融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偏差。

(三)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和成本较高

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往往也是高利润行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多数金融机构为了追逐短期利益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仍将金融资源倾向于投入“两高”企业,忽略了社会经济和自身的长期持续发展。同时,绿色金融支持的环保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风险较高,对于追逐利益最大化的金融机构来说,缺乏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动力。再加上当前绿色金融政策以限制性和约束性的政策居多、激励性和补贴性的扶持政策不足且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机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绿色金融的长期发展。

四、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与规则,适时制定、完善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为推进绿色金融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践经验,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的管理制度和项目融资技术评估与风险评估标准,保证绿色金融业务的规范有序发展。

(二)营造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倡导宣传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理念,改变企业和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提高对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的披露,由环保部门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环保信息库,及时充实、更新环保信息,确保环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促使环保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实现信息共享,为绿色金融推进提供现实依据。

(三)创新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

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低碳为核心的绿色经济转型的发展机遇,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可依托现有金融市场体系,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贷款、股票、债券、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环境保护优惠贷款、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基金、环境保险业务、环境融资租赁、环境产业创业资本、环境顾问服务以及碳权质押融资、碳期货、碳期权等,为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仁杰.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1,(10).

[2] 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

[3]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39).

[4] 王兆星.积极实施绿色金融战略[J].中国金融,2012,(10).

篇9

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金融业不够发达。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信用其中银行”,除了银行融资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融资形式和和融资渠道,因此,当时的金融学就是货币银行学,当然,由于还存在着对外金融贸易关系,有国际收支、汇率和外汇及等问题,因此又形成了国际金融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市场化,对外贸易及国际融资不断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世界金融业兴旺发达,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技术、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行发展,虚拟经济已经成为整个经济链条上不可缺憾的部分。可以这样说,没有金融经济或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根本就无法运转,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此情况下,金融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学科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当前应创立广义金融学,即现代金融学,改革金融学的教育和教学,以适应21世纪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认为,广义金融学应包括多种涵概与内容。从金融市场与企业金融角度,金融学应当包括货币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学等。从金融理论和金融技术等方面划分,应当包括金融经济学、金融制度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数学、金融技术学、金融管理学等。对近几年发展较快的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管理学在教学方面应引起高度重。

金融经济学是新兴的经济与金融结合的学科,主要研究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金融化、货币证券化的发展趋势,金融经济的基本特征,金融经济时代与其他经济时展的比较,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与金融学的结合等。同时,对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学习与研究金融经济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经济的特点,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工程学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和消除金融风险,或如何将此风险重新组合,以改变原有风险特质。研究各种金融工具、产品服务、融资方式以及机构和市场组织方面技术变革,把握各种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特点、操作要求、管理和方法和经验,揭示当代金融向技术化、工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用技术的、数学的、模型化的方式进行宏微观金融分析。

金融管理学应被视为现代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加上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金融管理变得非常重要,不仅进行金融宏观管理,还要进行微观管理;不仅要外部管理,重要的是内部管理;不仅要政策管理,还要进行技术管理。金融管理学主要研究现代金融管理的一般理论、管理内容和管理体系,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管理理论在金融管理中的运用以及金融业务管理、货币资金管理、金融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研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金融监管评价体系、国际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环境等。

当然,金融技术学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认为,金融技术学就是与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络金融交易、结算相适应的相关技术的科学,它是一种边缘学科,是现代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是现代技术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它要求不仅懂得金融交易程序,还应了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金融技术学的宗旨是利用现代技术运转金融交易并保证金融交易的技术安全。例如开发金融交易软件、金融风险防范软件、投资组合软件以及防止密码被盗和防止黑客入侵等技术。

随着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金融学本身的发展,对金融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金融学科本身应当得到新的发展与突破。就学科来讲,实际原来的狭义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早已被广义金融学所涵盖,金融学应当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例如公司金融)。现在在学科分类上金融学被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和保险学),已经不能涵盖金融学的全部内容,象公司财务学现属于工商管理范围,而金融工程学和金融数学等,又属于管理科学学科。因此,金融学已经是一门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和一门独立学科。如果将金融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将使学科划分得更为科学,有利于培养专门的金融人才。

金融学的教学也必须进行质的突破与改革。

1、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发展的最新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以及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仅要了解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金融体系和金融理论、利率和利率管理体系、货币供求和均衡理论、金融发展、金融制度、国际收支等理论,而且还要懂得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衍生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市场机制(包括利率机制、汇率机制、风险机制)、各种金融工具(包括风险资产、股票、债券、远期、期货、期权等)的定价、以及各主体(投资者、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监管者)的行为上,既有知识性,还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这样有利于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金融人才。

2、在过去金融的教学中我们重点侧重于宏观金融、金融理论和货币金融政策,也就是注重定性分析。从目前发展来看金融学更是一种实用经济学。更要求实际和实证分析,需要懂得实际操作,需要掌握和运用金融工具与金融分析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金融技术、金融数学及金融工程等方面应该更加强。应吸收国外新兴的金融工程学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情况加以介绍。鉴于金融研究的精密化、数理化和工程化,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创新,抛弃原来过分依赖定性分析的做法,而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逻辑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这样有利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把握金融市场的各种规律和各种金融定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培养既懂得理论能能实际操作的复合性金融人才。

篇10

关键词:科技金融;发展;现存问题;对策分析

前言

所谓的科技金融,就是利用制度与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使科技与金融实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使其服务于我国高新科技成果的转换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主导,金融投入为其主体,科技金融的本质就是一种多元化性质的科技投资与融资体系。科技金融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如企业的资金与政府的投入、科技贷款与担保以及中介服务等等。科技与金融是不尽关联的两个行业,在进行结合之时必将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面对我国社会发展对于科技金融的需求,笔者选择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与思考作为研究主体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面对科技与金融整合的挑战,我国的相关人士开始进行科技金融行业的探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不利于科技金融发展的问题,阻碍了科技金融前进的步伐。下面,我们就来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的现存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1有关部门的重视力度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已经在许多城市开始进行科技金融的探索,希望以此来推动科技金融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但是,一些地方性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科技金融中够的重视,使得科技金融的发展缺少主导力量。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相关政策不能有效地进行落实,这对于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其次,我国的许多部门早在多年前就针对科技金融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科技担保与创业投资等多个方面。正是因为政策涉及的内容过多,才使得政府关于科技金融的政策缺少系统性与全面性。没有了主干支撑,科技金融政府的制定与实施落后,阻碍了科技金融的发展。

1.2科技金融信息交流效果不佳

加强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只有政府部门与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实现有效联合,才能共同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的科技部与财政部就科技金融发展问题已经与国内的许多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一些科技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科技金融信息的交流效果不佳,交流平台建立不足,使得科技金融信息被封锁,没有作用于科技金融的发展。鉴于这样的情况,加强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与制度完善极为重要。

1.3金融创新力度不足

我国的金融行为的创新业务发展速度不高,金融业目前所经营的业务一般较为传统,没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这也是我国金融业创新力度不足的主要表现。无论是在股票还是在资产证券化以及基金等方面,金融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相关的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金融机构的帮助与配合。但是,鉴于金融行业创新力度不足,使得这些需要金融服务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加快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我国科技金融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加强对策的探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金融机构管理者等相关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下面,笔者就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大重视力度,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视力度,与其它部门进行联合,共同进行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每一个地方可以成立一个科技金融发展的领导班子,从融资机构或者其它机构的建立开始,明确科技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做出规划,并研究有效的执行方法。政府部门更应与监管部门进行合作,利用政策的开发来引导科技金融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与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与健全相关的政策进行收集与整理,对其进行修正与补充,使其与国家现行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人才政策者相符合,建立一个全面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服务于科技金融的发展。

2.2建立有效的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

科技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科技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得以建立,才能使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有效沟通,了解科技金融优化政策,使企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吕。另外,要建立一个科技金融专业组织,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网络上的实时咨询服务,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桥梁,帮助二者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二者互利共赢。

2.3加大金融体制的创新

金融机构应当不断加强金融体制的创新,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相关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式可以有无偿资助与贷款贴息、科技信用担保等等。金融机构要建立一个投资与融资的基本,利用政府的财政投入来吸引其它金融机构的投资或者私人投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可以利用我国的税收政策进行引导,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创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的创新,需要金融体制创新的配合。

3、小结

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对于科技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金融服务的提供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希望政府与金融机构正视科技金融的正面意义,加大重视力度,通过政府扶持与业务创新来加快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春市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姜丽丽. 构筑福建科技创新金融平台的探索与研究[J]. 海峡科学. 2010(11)

[2]曹颢,尤建新,卢锐,陈海洋.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