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激励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激励的激励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权激励的激励理论

篇1

【关键词】股权激励;理论基础;性质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当前企业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通过授予经营者公司股权,使他们能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分享利润的同时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尽职尽责的工作。股权激励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不少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激励计划,实施效果不尽相同。了解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其动机以及它与公司业绩间的作用机理。

二、理论基础

1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该理论主要反映个人需要与达成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员工通过努力工作能够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努力工作可以提高业绩,而业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自己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该理论用公式表示就是: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期望理论是股权激励作用机制的首要分析点,合理的激励制度可以使被激励主体为达成设定目标而产生内在驱动力。让激励力达到最大是股权激励的出发点,由于激励力大小与达成目标的期望值与效价成正比,因此只有当被激励主体对目标的期望值与效价同时处于较高水平时,才可能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在设计激励方案时要注意目标的设定,激励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努力实现的可能性很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被激励者的积极性。过高或过低的激励目标都达不到激励效果。

2 公司治理与委托理论

公司治理及委托理论是股权激励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因为多数情况下股权激励是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的方式提出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建立一系列制度以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冲突问题。股权激励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能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一致,促进经营层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勤勉尽职的工作。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制度产生的前提,同时,科学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促进良好的公司治理。

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主要研究在委托人和人的各自利益发生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的制度来激励人。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人和人的追求目标不同,必然会导致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成本是委托关系的必然产物,股权激励是成本的支付方式之一,但不一定是最佳方式。

3 人力资本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人的能力和素质,企业所有者雇佣经营者后,他就拥有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本产权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企业已不再仅为所有者拥有,而为各相关利益主体共有。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激励一制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要想让人力资本发挥积极的作用,就要对其所有者进行有效激励。我国著名学者张维迎指出:企业最优的激励机制就是要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实现最大限度的匹配,最优的安排也就是要使经理人员有权与股东分享剩余。股权激励就是这样的一种机制。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说明经营者获得股权的内在合理性,而股权激励则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肯定。

股权激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可,它让经营者获得一部分股权,从而巧妙地把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与反映公司绩效的股票价值关联起来,股东可以通过股价变化来判断经营者的工作绩效。此外,股权激励机制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避免了企业人才的流失,还能为企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4 交易成本理论

篇2

[关键词]股票期权 激励 会计确认 计量

一、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是由企业所有者向经营者及其他关键人员进行激励的一种薪酬制度。一般是授予经营者在以后若干年期限中以某个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但这种权利不可转让,经营者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出售股票来赚取差价。股票期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近年来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二、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

目前,在会计理论界对股票期权的确认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费用观,它以美国为代表,认为应将股票期权确认为补偿费用。费用观认为,公司授予的股票期权是一种经济利益的让渡,根据配比原则,这种补偿成本的总额应作为费用,在经营者提供相应服务的期间内摊销计入损益表。第二种是利润分配观。谢德仁、刘文认为,经理股票期权的价值在于企业剩余索取权,进而企业剩余的分享。因此,只有将经理股票期权确认为利润分配,才能在会计上真正反映经理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现代企业理论以企业剩余控制权与企业剩余索取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经营者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并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

笔者认为,应该把股票期权在会计上确认为费用而不作为利润分配。因为:(1)首先要分清楚发放股票期权和因此而产生的后果是两项交易。期权的后果当然是管理人成为股东,享有企业剩余利润的索取权。但是企业实行期权本身是一项独立的交易,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期权作为一种报酬的支付形式,和工资、奖金福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激励的方式不同而已。工资、资金福利主要是对短期劳动的报酬;而股票期权则是对经理人长期的激励。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企业为了获得管理人的劳动而发生的支出。不能把交易发生的结果和交易本身混淆起来,不能以交易的后果来推断交易本身的性质。(2)从交易的主体来看,是企业而不是企业的股东实行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同样也是企业,而不是股东,以股权作为代价得到员工的劳动。也可以理解为,企业以期权的发放得到员工的劳动,企业得到的是经理人的劳动,付出的是期权的费用。因此,在管理人服务期内,对这笔费用进行摊销,和相应期间经理人劳动产生的收入进行配比,在会计上符合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二)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

IASB讨论了对期权进行计量的四种计价基础:历史成本法、内在价值法、最小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

1、历史成本法

IASB认为选用历史成本法是不恰当的,它认为企业的股票是股东权益,股票的回购应该作为对股东投入的返还。因此,在股票回购以及最终将股票支付给企业员工或者供应商的时候,不应当将实际行使价格同股票回购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收益或是费用。

2、内在价值法

内在价值是潜在股票的市价同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的差额,差额越大,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越高;反之,差额越小,内在价值就越低。股票期权的价值完全由时间价值所构成。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大体可分为确定型计划和不确定型计划两大类。在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下,行权价格和行权数量在授予日都是已知的,因此授予日即为计量日,在会计处理上一方面记录股票期权,一方面按照当日内在价值确认递延费用,以后在规定的服务期内平均摊销,实际行权后将股票期权转为股本。每一会计期末都需要以股票市价为基础对前期的期权费用进行调整,直到计量日调整确认递延费用,并将余额在剩余服务期内摊销,在行权以后,将股票期权转化为股本。

3、最小价值法

期权的最小价值等于股票现价减去合同存续期内预期股利的现值和行权价格的现值。IASB认为最小价值法忽视了期权价值的波动性,因而将它作为计价基础也是不恰当的。

4、公允价值法

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要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对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会计处理,公允价值是在信息完全公开的、交易双方自愿的正常交易时采用的价格。IASB认为,公允价值体现了企业在以股票期权同员工交换劳务中的竞价过程,同时也保证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也适应我国目前实行的股票期权类型(主要是固定的和不确定的两种)以及我国国有控股企业比较多,股票市场又不十分完善,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还不太规范的经济环境。但当股价变化较大时,会计调整比较多,容易出现差错,还可能给某些企业操纵利润带来方便。

三、结论

我国基本具备了一些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的条件,已经颁布实行规范公司制度所必需的新《公司法》、《证券法》、《税法》、会计准则等法规,为我国引入股票期权制度提供了法律框架。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全面完成,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股票市场正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人才市场也在逐步建立,人才素质正在迅速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会逐步走向科学、合理、规范,并将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海鹏.孙金梅.股票期权的缺陷分析及优化设计.科技与管理.2005.1.

[2]冯霞.崔冰.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分析.浙江金融.2005.1.

[3]黄伟杰.国外股票期权准则比较及启示.海峡科学.2006.2.

[4]王欢.王琳.肖峰.经营者激励机制与股票期权制度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32.

[5]程玉民.王莹.“谈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会计之友》.2006年第20期.

篇3

【论文关键词】股票期权;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

一、引言

长期以来,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因此,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其中的股权激励机制是国外现代企业用来解决公司治理矛盾,调动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对于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可行性也有待怀疑。

二、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1.股票期权激励的涵义

股票期权激励是以股票期权为手段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企业给予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个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力,并且经营者有权在一定时期后将所持股票在市场上出售,获取执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股票溢价)。在西方发达国家,激励性股票期权十分流行,并很成功。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一些公司制企业也开始实行了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

2.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状态下,如何保证人尽职尽责的管理经营企业是委托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最终利益分配不公平,必然引起人在经营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委托人必须给人适当的激励来减少他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和花费一定的监控成本来限制人偏离正道的活动,股票期权激励正是这样一种激励制度。

(2)人力资本理论

企业是市场中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特别合约。在企业组织中,所有者投入的是物质资本,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有着与其自身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这就决定了经营者不可能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即人力资本是不能用来负亏的,因此,企业的人可以凭借其人力资本及其自身的产权关系来分配企业所得,而股权激励机制就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属性。

(3)交易费用理论

企业所有者雇佣人来行使管理企业,必然要付出一定的费用,这实际上就是委托成本的问题。企业所有者为了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却提高了费用,如果人和委托人的动机、利益分配不一致,就会使成本上升,甚至超过了委托人因此而获得收益。

三、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有效性较差,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环境,我国上市公司推行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普遍不大,股权激励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要的问题和原因如下: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给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带来了很大障碍。首先,上市公司两职合一现象比较严重使得股权激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经营管理者提高福利的另一种方式;其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必然出现经营者为自己定薪定股,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情况。

2.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不完善,制约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行

股权激励的核心思想是使管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长期利益挂钩,即管理人员通过努力,使公司经营业绩提高,股价上升,从而自己也获得收益。这就要求股票的市场价格必须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只有市场真实地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股权激励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但我国目前的股市还是一个弱效率市场,市场的投机性很强,股价还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和业务成长性。由于股市的弱式有效可能使得股权激励并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的激励作用。

3.缺乏一个恰当的业绩评价体系

恰当的业绩评价制度使期权计划建立在相对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减少执行期权计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企业通常采用财务会计指标来评价其经营业绩,但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财务报表数据易纵等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且,在既定的会计程序及会计准则的限定下,它不能向股东传递有关经理人员所创造价值的详细信息。

如何建立一种以会计为基础,而又超越会计的业绩评价制度,能够公允地反映了人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并为期权计划的制定奠定公平合理的基础,是有效推广股票期权制度的前提。

四、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可行性的分析

1.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必然性

由于所有权与财产权的分离,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他们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经理阶层。经理阶层为企业投入自己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另外,管理层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管理层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过程,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会为其谋求报酬更高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物力资本所有者自然也会对这一情况有所感知,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股票期权便是其中的一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同他们一样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以此来“拴”住人力资本所有者。

2.股票期权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有效途径

(1)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力资本价值

一般情况下,股价体现了企业价值,而人又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股票期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本市场给人力资本定价,这样一种给人力资本定价的前提是股票期权已经授予给了持有者。现实的情况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使得股价对企业价值的反映是不够客观的,即使是在相对健全的资本市场中,股价也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使企业价值的变化无法准确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同时,股票期权的授予若要更加客观和有说服力,应当以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前提。

(2)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成为有效途径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股票期权是对企业家和管理者人力资本产权的一种确认和实现。通过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使企业与人才获得了争取共同利益的方式及通道,将两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管理者的奖励是以期权的形式支付的,甚至于一些工资也是以期权来支付,这就减少了企业因支付给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的现金流出,从而增加了运营资金,使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增强,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授予了管理者期权,使管理者工资降低,从而企业的固定成本降低。

篇4

[关键词]经理人;收入分配;动态股权;产权;人力资本 ;激励

一、企业人才激励—— 一个由来已久的激励难题

杰出的人才,包括杰出的经理人、技术人才和营销人员,他们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他们不应当是企业的雇员,确切的说,应该是合作者。迈克尔波特曾说,如果大家在同一变量下竞争,那么水准都会提高,但不会有公司走到前头。走到前头并保持领先优势——创建竞争的优势——是战略的基础。战略是要使你自己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并非只是把正在做的事做得更好,而是要把正在做的事做得与众不同。这件最应当值得做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发掘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创建企业独特的竟争优势。以经理人为例,界对经理人的激励的已经比较多了。有人认为,这可以通过高工资、低分享来实现。但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个人效价的最大化,这也是人之所以被激励的原因。委托-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往往被“内部人”所控制,是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对市场、经营、财务等信息掌握的不对称。“高工资、低分享”是有弊病的,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家没有创造高业绩的动机,而且带来了资本和劳动的非合作性博弈,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灵活的经理人可能会利用职权调控信息以获得更高利润分享,或携商业秘密而另觅高枝,这都将对所有者极为不利。查尔斯汉迪认为,新的财富源泉是才智,而不是土地、金钱、原材料或技术。它是人的头脑和技能。所谓公司属于向其投资的资本家,公司的职员仅仅是这些所有者的工具的模式在当今已经不适用了,在将来也决不会适用。它根本不是正确的概念。如果我们不修改公司法,我们将看到股票交易变成大的赌场,而不是任何经济的合理基础。我们必须修改,从而使资本家真正成为资本家,而不是所有者。即,他们就像抵押权人,他们对公司的资产拥有某种最终担保,但是他们无权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他们有权要求自己的投资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是他们仅有的权利。过于强调资本雇用劳动显然不可取,如同方竹兰所预测的,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相同的观点还见北大教授王跃生的文章《论当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国内固定年薪制使业绩对经营者的激励接近为零,除非道德因素和个人特性使然,纯粹理性的经理人是得不到激励的。从西方企业实践来看,似乎期股制是解决的好方法,还有黄金降落伞退休计划,但它们都过于着眼于长期,短期激励力度不足,甚至连宝洁公司的总裁埃德阿尔兹特都曾对此表示失望。笔者认为,应当基于对经理人经营业绩的考核,实行浮动年薪制和股份期权相结合,以解决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方式各自的弊端。但进一步,除非是企业的所有者,真正的经营者能拥有多大股份呢?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应当形成一种合作性博弈,而在传统按股分配方式下,经营者不拥有股权或拥有很少股权,一种激励方式的真正奏效恐怕应依赖于主观的认定(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经济刺激的敏感程度),这取决于当事双方——经理人和所有者所进行的友好博弈,这里夹杂着更多的和不确定性。对传统按股分配而言,棘手的是经理人的股权份额何以增长,特别是在经理人拥有股权份额较小的前提下,他对企业独创性的贡献仍不能得到体现而受到较少激励。此外,经营者年薪虽然浮动,但业绩(指群体业绩比方说公司的利润)和分红不直接挂钩(分红所得与业绩之间没有一个直接的乘数)也是一个问题,这也将促使经营者采取其他不利于企业的手段以弥补其损失。本模型也即基于此而提出,其目的不是为替代现有激励组合方案,而只是试图能够对特定情境下的激励作出一种补充和修正。

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提出

2.1 兄弟公司案例 兄弟公司股权设置如下:哥哥97%,弟弟3%。近两年,哥哥经营男装一直不景气,弟弟的女装却盈利了200多万。以前不管经营好坏,哥哥和弟弟都恪守彼此股权比例按股分红,谁也不多拿,谁也不少拿。但又过了一年,眼看哥哥的盈利还是没有好转,弟弟说要么根据他的贡献提高分红比例,要么就分开,二人为此闹僵。在公司股份设置的实际操作中,有这么两种倾向:一是公司高管通过职权便利,与普通员工包括前面所提的优秀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持股差距过大,根据公平理论,后者的积极性不易调动起来,也容易产生一股独大,使公司成为家天下,侵犯其他内部和外部股东利益;二是高管和普通员工的股权比例都很小,甚至没有股份,公司股份完全由外部股东持有。在股利的分配上,按股分红,红利不与实际业绩挂钩,大家同股同权。可以认为,这种按预先出资额的分配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平均主义,在此意义上,红利已经不是激励,而是与不同个人地位相称的待遇,是一种按级分配,而非按绩,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如同上面兄弟公司的案例一样。

2.2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即是在预先划定每位员工所享有的静态股权比例(初始股权比例)的基础上,按照其所负责业务(项目)给公司带来的税后贡献率超过其初始股权的部分进行的直接计算,是一种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动态股权分配比例每年都根据所有员工当年的贡献计算一次,是一种直接对当年业绩的回馈,而不能延续到下一年使用。该模型分配的计算公式如下:①动态股权比例=[(负责项目的净利润\公司所有项目的净利润-该员工的静态股权比例)×所做贡献的分配率+静态股权比例]\全体员工动态股权比例之和。②某员工应享有的净利润=公司净利润×该员工当年的动态股权比例。③公司净利润=公司当年各项目的总净利润-当年发生的期间费用。如果用R/

n 表示某员工动态股权比例,Rn表示某员工静态股权比例,Pn表示该员工当年负责项目的净利润,∑Pn表示公司当年所有项目的净利润,∑R/

n 表示全体员工当年动态股权比例的总和,r表示股东大会通过的当年贡献分配率,则为:R/

n =[(Pn\∑Pn — Rn )×r+ Rn ]\ ∑R/

n ,∑R/

n 和 ∑Rn 均为常数1,则动态股权比例 R/

n 的计算公式为:R/

n =(Pn\∑Pn — Rn )×r + Rn 。还按上例计算如下:在弟弟的当年业绩分别是0万、10万、50万、100万四种情况下,弟弟的股权为3%,假设所有项目的净利润∑Pn为100万元,r经兄弟协商为30%,则弟弟、哥哥二人的动态分配比例为如下集合:(2.1%,97.9%),(5.1%,94.9%),(17.1%,82.9%),(32.1%,67.9%)。而此前不论何种情况,即无论弟弟和哥哥是否努力,他们的分配比例始终为(3%,97%)。由此可知,如果股东之间只是简单按股分配,明显是股份份额大者获益,对于作出杰出业绩但股份份额小的经营人员则不能实现有效激励。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大股东乐于“搭便车”,没有激励,而作为经营者的小股东因其业绩不能充分与其分配挂钩,也没有激励,这便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但实行动态激励以后,作为经营者的一方尽管出资额小,但其利益仍可以得到较大保障,并且直接与其业绩挂钩,从而可以实现较大短期激励,这一强化效应还会对公司第二年的业绩产生积极。下面我们再将兄弟二人的静态股权比例调整为(40%,60%),其他条件不变,则在以上假定的四种情况下,弟弟和哥哥的动态分配率又变为(28%,72%),(31%,69%),(43%,57%),(58%,42%)。与调整前相比,调整后的激励力度更有较大改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按资本分配的原则得以较好地体现。但关键是,在客观现实中经营者的股权份额并不可能实现“掠夺式”地剧烈增长,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能“温和的”双赢吗?本文以下的论述将回答这一疑问。

2.3 应付股利转增股本 为了缩小经营者和所有者对合理股权配置认识的差距,在企业利润分配方面,可以构建经营者更高股权比例激励的自动转化机制,来缩小二者在此方面的分歧并使经营者对未来的期望发生改变而更能感受到公平。原则上,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皆应分配给员工,确因流动资金不足等原因只能分配部分利润的,未分配的部分也应留待以后年度再分配,以维护员工应享有的权益。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营运资金的来源应当是员工投入的资本金,而非应归属员工的利润,因而在会计上可以作为负债处理,但应在规定时间里予以偿还,还可以将应分而未分的利润按面值转作员工股本,使其静态股权比例发生改变。通过计算不难得出:若经营者业绩率上升(即Pn\∑Pn大于Rn)时,静态股权比例上升;若业绩率下降(Pn\∑Pn小于Rn)时,静态股权比例下降;若业绩率保持应有水平(Rn)不变,则静态股权比例维持不变。这便仿佛一道“软约束”,巧妙解决了经营者“温和夺权”的问题,有利于构建经营者长期激励机制,大股东还可通过调节利润转增比例来解决现通和防止股权过分震荡。三、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点及尚待

3.1 适用范围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型而被提出的,它是建立在传统按股分红基础上的分配模型,是一种对传统分配模式的改良。正基于此,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存在有其广泛的意义。它不光适用于股份制等意义上的大公司,而且适用于合伙企业、个体企业等传统意义上的小公司;不仅对企业经理人的考核和分配激励可以使用,而且对于企业的其他人员的激励,例如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也同样适用。一个实际的例子如海尔对其技术开发人员的激励。为了鼓励技术创新,海尔给予其技术人员的工资并不高,但尤为有意义的是,当海尔的技术人员研制的新产品上市后,从其销售利润中,技术人员可以获得约10% 的提成。如果某产品的销售利润有几千万,那从事该项产品研制的技术人员或攻关小组的收入就可以达到几百万。这种利润共享且分配额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的做法极大地促进了海尔技术水平的革新。据有关媒体报道,海尔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高达数百项,而其集团内的百万富翁也已达到数百人,并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的相当部分是其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营销经理。现在海尔的这种做法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尽管这种利润的提成方式与动态股权激励的原型并不完全相符,但它从另一个侧面——即让员工通过工作业绩参与企业利润分享的角度,验证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正确性。动态股权激励的本质特征就是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双赢,通过不断的动态合作性博弈实现企业业绩和个体效价的持续良性。另外,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还可适用于行政、事业等单位的附属企业,甚至虚拟股份制,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中也有广阔的空间。

3.2 优点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优点是克服了传统按股分红不能和员工股东业绩挂钩而带来的激励弱化的缺憾,其原因是传统的按股分红实际上是一种待遇而不是激励。股份制能把所有的人凝合成一个群体,但是却并不能保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尽力地去工作。尽管人能成为企业的股东,如果其经营业绩不能很好地与其收益挂钩的话,即使只是部分地挂钩(如实行效益工资),他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励,相反,他更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情况全盘的掌控,从各种途径而得到成本更低的更好的报偿,即使是针对大股东而言采取的非法手段,但比较他所获取的业绩,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基于杰出经理人对企业非凡的重要性,有时企业的外部股东也就只有寄希望于经理人的职业道德了。这样就在内外股东之间形成了零和博弈,委托人仍然是委托人,人仍然是人,这种合作困局如果无法自动破除,企业真正的所有者——控股股东不得不花费大力气来监控内部人,从而导致高昂的监督成本,甚至不得不亲自过问企业的是是非非,这便给经理人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带来了障碍,由此也给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蒙上了阴影。如何能够促进职业经理人自动自发,为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奉献自已的一切,特别是在已实行管理层参股的企业,引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让其能够分享自己的贡献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3 待研究的问题 在知识的今天,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所改进的只是传统的单纯按股分配不尽的方式,它虽有助于形成对企业和各种类型组织的各类人才更为合理的激励,但是没有确切的研究表明它能够根治管理层信息作假等败德行为。对于任何实行产权多元化的企业而言,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健全的内外监控制度始终是让正确的激励措施发挥作用的保障。此外,它的局限性在于,其关于业绩的定义是指那些能够被量化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指标,是一种现金衡量上的净流量,而非对绩效所定义的一般标准。关于项目的定义则是指那些细分得不能再细分的项目,是不可以被重复的。其最适用的情境是对单个具体项目的分割研究和操作,而对于那些层级较多、项目嵌套而管理层和技术层又普遍参股的大公司其具体操作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加以研究。

[1](美)孔茨(Koontz,H.),(美)韦里克(Weihrich,H.)著;张晓君等译.管(第10版)[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8

[2](美)达夫特(Daft,R.L.),(美)诺伊(Noe,R.A.)著;杨宇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4

[3](美)米尔科维奇(Gerge T.Milkovich),(美)纽曼(Jerry M.Newman)著;董克用译.薪酬管理(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美)马尔托奇奥(Joseph J.Martocchio)著;周眉译.战略薪酬 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费方域.企业的产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罗辉.再造企业制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 收益法; 专利权质押; 评估理论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资产规模小,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专利权质押融资这一新融资模式的兴起,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实践中专利权质押贷款“叫好不叫座”,2008年、2009年及2010年三年来我国专利权授予数(仅国内)分别为352 406、501 786、740 626,而被质押专利权数分别为97、658、1 076,其被质押比例仅分别为0.03%、0.13%、0.15%,其占专利权授予数的比重微乎其微,由此可见专利权质押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程度。

缘何专利权质押融资在实践中发展步履维艰呢?专利权作为无形资产,无论理论或实践中其首选的评估方法为收益法,但评估理论缺乏权威性,造成实际操作困难重重。因此,有必要对收益法下的专利权质押评估基础理论进行探讨,为评估师评估此类业务提供理论借鉴,促进评估行业的发展。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专利权

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它是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授予发明人或申请人生产经营其发明创造并禁止他人生产经营其发明创造的某种特权,是对发明创造的独占的排他权,具有无形性、法定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二)专利权质押

专利权质押是权利质押的一种形式,我国《物权法》和《担保法》明确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三)专利权质押评估

专利权质押价值评估的本质是以专利权价值的形成理论为基础,考虑影响专利权价值变动的各种因素,选用适当的方法,对用于质押专利权在一定时间点上的价值进行量化的过程,银行以此评估值为参考依据确定贷款折扣率及贷款额,实现借款人信用增级的效果,最终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

如图1所示,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借款企业欲取得银行借款并提供被质押专利权;其次,由资产评估机构对借款企业出质的专利权进行价值评估,最后由金融机构在此评估价值的基础上确定给予借款企业的贷款比率和额度。

三、收益法专利权质押评估基础理论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本文将分别从收益法的基本原理、专利权质押评估实质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收益法的基本原理

收益法是目前评估界三种基本评估方法之一,目前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是国际上资产评估专业领域普遍采用的三种评估方法:市场法、收益法以及成本法。

1.应用前提

(1)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能够用货币进行衡量。

(2)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可以预测并能够用货币进行衡量。

(3)被评估资产的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

专利权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质押,是因为其会给持有者带来可用货币计量的超额收益,且专利权具有明确的法律年限,其获得超额收益的年限也是可以预测的,另外尽管专利权质押面临的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其还是可以预测并用货币计量的,因此其满足收益法的基本应用前提。

2.基本原理

收益法是通过对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预测,并将未来各期收益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以此来判断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其理论依据为效用价值论。

收益法基本表达式:P= (1)

如(1)式所示,收益法中涉及三个基本参数:Rt,r,n,其中Rt代表超额收益,r代表折现率,n代表收益期,收益法运用的关键即为三个参数的选择和确定。

(二)专利权质押价值评估实质

由于资产评估起步较晚,其理论基础大都借鉴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经济学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评估思路和方法,因此本文在研究专利权评估价值的含义和实质之前,利用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对专利权价值进行了分析。

1.专利权价值经济学解释

(1)专利技术的价值

1)专利技术价值的产生

马克思彻底改造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在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具体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商品的二重性:揭示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是劳动具有二重性,他认为一切劳动,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抽象劳动;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具体劳动。三是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重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因而商品的价值量由抽象劳动的量来确定,由社会平均的简单劳动的量来决定,即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图2为商品的价值链转化过程图:

根据经济学结合图2可以得出商品的价值由不变成本C、可变成本V和剩余价值M构成,即P=C+V+M。那么依据以上经济学一项专利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其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中既有简单劳动,又有复杂劳动。

以下对专利价值的产生和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一项专利从概念的最初萌发到最后的产生大概要经过三个阶段:研究阶段、开发阶段以及最终形成阶段。研究阶段是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在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形成阶段都会涉及物质资料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因此专利的价值可用公式表示为:

P=C1+V1+M1+C2+V2+M2+C3+V3+M3 (2)

综上,专利技术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其在产生的各个阶段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专利资产价值的实现

当社会中的企业研究出某个专利,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将会降低该企业的产品成本,或扩大销路,抬高价格,但这种专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不具有或部分不具有排他性,很快将会被其他企业以很小或无成本进行模仿或“搭便车”,使得原企业的优势丧失殆尽。由于专利的研究和开发需要付出成本,但模仿者的“搭便车”行为使得创新者无法从自由市场中获得足够的经济补偿,从而导致了所谓的“公地悲剧”,因此必须由政府对研究开发者给予一定补偿或鼓励,授予其对该专利具有排他性的使用权,才能最终实现专利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创新与进步,此时专利权便应运而生了,这也正是专利权产生的必要性和本质。

(2)专利权的价值

1)专利权价值的产生

专利权是基于保护和实现专利的价值而产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专利的价值和专利权的价值是在统一过程中表现和实现的,二者实现于同一个过程,因此对质押专利权价值的评估是对专利技术本身价值和专利权价值二者的和的评估。

2)专利权价值的表现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及供求原理,当拥有专利的企业被赋予专利权时,其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价格或更高的产量提供同质量或更高质量的商品,那么此时该企业将会取得专利权带来的超额收益。如图3所示:

图3中阴影部分为消费者剩余。当市场均衡时,整个市场以M的价格提供商品,而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或者在垄断市场能够以专利权赋予产品的垄断价格提品,从而产生高于市场一般利润的超额利润。

3)专利权价值的实现

目前专利权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本企业实施、授权实施、软让、作价入股、证券化以及质押融资等,当然专利权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并不是都需要经过中介的作价评估,因文章是基于评估角度基于专利权特征立足评估的方法和技术问题,对于专利权价值实现的途径具体将会在专利权质押价值评估的横纵向比较中予以具体分析。

4)专利权价值的衡量和估算

资产评估中所指的价值不同于经济学的价值概念。资产评估中所确定的价值是一种模拟价格,非价值本身,也非真正现实意义交易的价格,只是评估师根据资产特点和市场特点对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易价格进行的模拟和专业估算。在这种意义上讲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为我们谋求这种模拟价格提供了一种思路,即能从专利权价值的表现和实现过程中去寻找,探寻其究竟能够为使用者带来多大的超额收益,效用越大,其所谓的价值量越大。借助于资产评估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在专利权各种价值实现途径中最有可能实现的价格进行估算,从而完成专业上的专利权价值评估。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是对专利权价值的评估实质是专利权和专利技术二者价值和的评估,二者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个过程;二是基于价值的计算和衡量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从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找思路,即为本文选择收益途径的依据。

2.专利权评估价值与经济学价值关系

资产评估是指通过对资产某一时点价值的估算从而确定其价值的经济活动,具有时效性、目的性、意见性、估计性。因此可以看出,资产评估所指的价值既不是资产的价值本身,更不是实际交易中的价格,而是基于资产的价值结合市场情况得出的一种合理的模拟价格。资产评估价值的估算是以经济学的价值论为基础和依据的,正常的条件下评估价值不会偏离其经济价值太大。针对专利权也是如此,其评估价值不同于以上所述的经济学价值。

3.专利权质押评估价值实质

基于以上评估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区分,本文认为专利权质押价值评估的本质是以经济学中的专利权价值形成理论为基础,基于专利权质押评估的特殊性,考虑影响专利权价值影响的各种因素,找出其关键点和主要风险点,选用适当的方法,对用于质押专利权在一定时间点上的价值进行量化的过程,其既不同于上述价值论,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交易价格。

纵观国内外文献,对收益法下专利权质押评估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资产评估基础理论出发,对专利权质押评估相关概念、收益法基本原理、专利权质押评估实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专利权质押评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维护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进而提高评估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EB/OL].http://,2011.

[2] 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创新与监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 于磊.技术型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篇6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1.1 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损失性、可变性、不确定性和可测性等多个特点。客观性是因为信息安全风险在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多样性是指信息系统安全涉及多个方面;损失性是指任何一种信息安全风险,都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可变性是指信息安全风险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动态变化;不确定性是一个安全事件可以有多种风险;可测试性是预测和计算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

 

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和脆弱性分析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利用系统,评估安全事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威胁和保护策略,从而防止和解决信息安全风险,或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系统的信息安全。通过评价过程对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面临威胁和漏洞威胁利用的负面影响,并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原理

 

2.1 风险评估要素及其关系

 

一般说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素有五个,除以上介绍的安全风险外,还有资产、威胁、脆弱性、安全措施等。信息安全风评估工作都是围绕这些基本评估要素展开的。

 

2.1.1 资产

 

资产是在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措施的对象。资产价值是资产的财产,也是资产识别的主要内容。它是资产的重要程度或敏感性。

 

2.1.2 威胁

 

威胁是导致不期望事件发生的潜在起因,这些不期望事件可能危害系统。

 

2.1.3 脆弱性

 

脆弱性是资产存在的弱点,利用这些弱点威胁资产的使用。

 

2.1.4 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系统实施的各种保护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保护资产、减少脆弱性、抵御威胁、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影响。风险评估围绕上述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资产是风险评估的对象,资产价值是由资产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越高,证券需求越高,风险越小。

 

(2)漏洞可能会暴露资产的价值,使其被破坏,资产的脆弱性越大,风险越大;

 

(3)威胁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威胁越多风险越大;

 

(4)威胁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

 

(5)安全措施可以防御威胁,减小安全风险,从而保护资产。

 

2.2 风险分析模型及算法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中,风险分析涉及资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威胁和脆弱性。每个元素都有它自己的属性,并由它的属性决定。资产的属性是资产的价值,而财产的威胁可以是主体、客体、频率、动机等。财产的脆弱性是资产脆弱性的严重性。在风险分析模型中,资产的价值、威胁的可能性、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两者是整合的,它是风险的价值。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为:

 

(1)识别资产并分配资产;

 

(2)确定威胁,并分配潜在的威胁;

 

(3)确定漏洞,并分配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

 

(4)判断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根据漏洞的威胁和使用的漏洞来计算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L(威胁可能性,脆弱性)=L(T,V)

 

(5)计算安全事件损失。根据脆弱性严重程度和资产价值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

 

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F(资产价值,脆弱性严重程度)=F(Ia,Va);

 

(6)确定风险值。根据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发生对组织的影响。

 

风险值=R(A,T,V)=R(F(Ia,Va),L(T,V))

 

其中,A是资产;T是威胁可能性;V是脆弱性;Ia是资产价值;Va是脆弱性的严重程度;L是威胁利用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F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R是风险计算函数。

 

3 信息风险分析方法探析

 

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信息安全系统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算法分析方法,风险评估作为风险分析的重要手段,早已被提出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一些算法已成为正式信息安全标准的一部分。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可以将风险分析方法分为三类,也就是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

 

3.1 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性的方法是凭借分析师的经验和知识的国际和国内的标准或做法,风险管理因素的大小或程度的定性分类,以确定风险概率和风险的后果。定性的方法的优点是,信息系统是不容易得到的具体数据的相对值计算,没有太多的计算负担。它有一定的缺陷,是很主观的,要求分析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比较著名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历史比较法、因素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法、Delphi法等,这些方法的成败与执行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3.2 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风险,通过数学和统计的援助,对一些指标进行处理和处理,来量化安全风险的结果。定量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直观,使用数据表示,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科学、严谨、更有说服力。缺点是,计算过程复杂,数据详细,可靠的数据难以获得。正式且严格的评估方法的数据一般是估计而来的,风险分析达到完全的量化也不太可能。与著名的定时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模型、决策树等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都是具有数学或统计工具的风险模型。

 

3.3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

 

是因为有优点和缺点的定量和定量的方法,只使用定性的方法,太主观,但只有使用定量方法,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目前常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相结合。这样,既能克服定性方法主观性太强的缺点,又能解决数据不好获取的困难。典型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具有@Risk、CORA等。

篇7

[关键词] 期权 股票期权 激励性股票期权

将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制度引入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公司开始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经理人员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自于激励性股票期权的收益在经理人员的整体薪酬中的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此时出现了有利于激励性股票期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外部条件,即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价飞速上扬。随着股价的上升,激励性股票期权给经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收益,成为薪酬结构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一、激励性股票期权的内涵及其特征

激励性股票期权,是指公司或企业授予一定范围内的员工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或某一时间点上享有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和条件购买一定数量该公司某种股票的权利。由于激励性股票期权是期权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与期权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即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并且激励性股票期权是一种看涨期权。持有这种权利的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期权合约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票。行权后,可以自行决定出售行权所得股票;也可以放弃行使该项股票购买权。但期权本身不得转让,且不得用于担保或偿还债务。

1.激励性股票期权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激励性股票期权是公司授予受益人的一种权利,受益人得以固定的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在行权期内,受益人没有一定要购买的义务,是否行权 ,他享有完全的自由,公司无权干涉。

(2)股票期权一般是无偿授予的。企业中的期权激励,是受股票市场上的期权的启发。金融市场上一般采取期权交易(买卖期权和约)的方式,进行有价买卖。而企业中的激励性股票期权一般采取无偿赠与的方式,而不是有偿买卖。

(3)股票期权的实现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虽然期权是无偿获得的,但期权受益人要实现期权必须按规定支付行权价。在期权和约中,行权价是固定的,一般是公司每股净资产价格或股票的市场价格。

(4)激励性股票期权是面向未来的。持有人通过期权获得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从而预示着高收益可能性。因此,具有极为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但同时由于不可预测性使得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期权可能一文不值。

二、激励性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

激励性股票期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 ,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民事理论未能做出明确的界定,我国学术界对此观点不一,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形成权。所谓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其成立的法律关系的效力产生、变更和消灭。 形成权的重要特征是无需对方合作即能改变法律状态 ,法律行为因一方意思表示而告成立,乃私人效果之行为 。这种观点认为激励性股票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是公司所有者赋予员工的一种特有的权利。在期权的有效期内,期权受益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是否行权,公司不得干预,权利人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因此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只有权利人向公司做出行使权利的意思表示,方才产生公司向其支付股份的义务,激励性股票期权是否行权与授予公司无关。

第二种观点是期待权。 期待权是民法学说上的概念,与既得权相对应,最早出现于德国民法理论。台湾学者王泽鉴指出,“期待权系取得权利之权利”。“可自两方面观察之:自消极方面而言,要求取得权利之过程尚未完成,权利还没有发生;自积极方面而言,权利取得虽未完成,但已进入完成的过程,当事人已有所期待。” 台湾现行民法对于期待权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判例学说都予以承认,主要有基于附条件或期限法律行为的法律地位、遗失物拾得人之地位和继承开始前继承人之地位三种情形。 这种观点认为激励性股票期权是一种双务法律行为。在授予期权时仅相当于公司向受益人发出一个具有选择性的要约,受益人在要约有效期内可以按照期权协议的要求向公司做出承诺,此时双方的合同关系成立,但为一附条件的合同,只有待到受益人完成协议规定的持续劳务时,激励性股票期权协议才能生效,即受益人根据协议确定地获得了所授予的期权。至于是否行权则由受益人自己决定。

第三种观点是合同债权说。所谓合同债权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请求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这种观点认为公司是以公司章程这一契约化的载体为中介组合而成的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以及股东与公司之间以及股东(公司)与政府之间的一系列契约。激励性股票期权协议是一系列契约中的当然内容。期权协议中的权利义务是双方约定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除特殊情况外(如遗嘱或法定继承)该权利不得转让。公司与期权拥有人之间互为权利义务,公司一方享有的权利是受益人提供的持续劳务及劳务所创造的价值和购买股票的价金;而受益人拥有的权利就是选择是否支付行权价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即所授予的激励性股票期权。

笔者认为,把激励性股票期权这一特殊的权利形态应当放在期权计划实施的动态过程中,随着所依附的基础法律关系的不断变化,其权利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应加以区别分析。从激励性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授予、授权、行权、和处置四个阶段。在授予阶段,公司向股票期权受益人寄送授予协议书(一式两份),受益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一份已经签章的授予协议寄回公司,此视为激励性股票期权协议的要约、承诺过程,此时期权合同成立。一份激励性股票期权计划在期权授予后,并不是马上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期权股票,而是必须等到行权日才能够真正获得这一权利。从授予到授权,这一期间属于附期限合同中期限未到阶段。授权日为到期日,至授权日期限届满,期权协议方才生效,对双方当事人产生合同拘束力。此时,期权受益人应根据已生效的期权合同履行义务,享有权利,即期权受益人应履行提供持续性劳务至行权日的义务,并享有至行权日是否行权的权利。行权日到来,激励性股票期权得以实现。

从上述对激励性股票期权计划实施过程来看,该期权合同成立于授予阶段,生效于授权日。在授予阶段,该合同是一附期限合同。由于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权利,属于典型的期待权, 因此,在此阶段受益人根据期权合同所获得的期权的性质是一种期待权。在授权日后,期权合同已生效,双方应根据合同规定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受益人只有在授予期内持续受聘,才能获得激励性股票期权。在授权日至行权日这一阶段,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具体来看,期权合同又包含着两个相对独立的子合同:第一个是期权受益人根据期权合同履行义务,至行权日享有选择是否行权的合同,此合同在授权日即生效;另一个合同则是根据受益人的选择,是否进行股票买卖的合同。由于激励性股票期权其激励性的实现必须通过购买公司股票的方式实现,但是期权受益人是否购买股票的决定权在于其本人的意志,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期权受益人选择行权的这一条件,股票买卖合同才能得以生效履行。同时股票买卖合同必须是在行权日到来时才能生效履行,因此这一合同应是一个既附期限又附条件的股票买卖合同,即只有期限届满、条件成就两项同时具备,该合同才能生效。当然第二个子合同是以第一个子合同为基础的,如果第一个子合同不生效或没有完全履行,第二个子合同则没有存在的可能。但第二个子合同的是否生效,不会影响第一个子合同的生效履行。前文已有论述,激励性股票期权是由期权衍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一种期权,因此激励性股票期权的本质也如同期权一样是一种选择权。所以,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激励性股票期权只依附于期权合同中的第一个子合同,而第二个子合同只不过是一个以行权为条件的具体买卖合同,也就是说,第二个子合同是在激励性股票期权实现后的一个后续合同。而第一个子合同子在授权日已生效,因此,这一阶段受益人所享有的激励性股票期权的性质是一种债权。

综上分析,激励性股票期权协议是一个双务合同。形成权说仅仅侧重于激励性股票期权外在表现和特征,即把激励性股票期权合同标的具有选择性的特征作为该权利的本质属性。而单纯把股票期权认为是期待权或是债权的观点,则是静态的、孤立的看待其性质,缺乏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载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一期

[2]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3]著:《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4]颜延著:《企业改制中的经理人员股票期权的方案设计》.载于《公司法律报告》(蒋大兴主编).2003年第一卷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评估;影响因素;模糊集理论

一、模糊理论基本概念

(一)模糊数学

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数学。所谓模糊性,意指客观事物的差异所呈现的“亦此亦彼”的特性。模糊数学中,归属度是建立模糊集合的基础,归属函数是描述模糊性的关键。

(二)模糊集合

模糊集合表示界限或边界不明确的特定集合,以特征函数来表示元素与集合间之归属程度,一般特征函数又称为归属函数,其值界于z0,1{区间。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绝对性、两极化的突变是不存在的,两极化间的差异往往要通过某种途径表征。需要定义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和关系,以便日后将模糊集合应用于各种领域之中,所不同的只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事物是无法以明确的二分逻辑法加以切割的。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工人的工作技术和工作态度。通过对众多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发现其中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员操作的不安全行为以及态度的不重视。如果施工人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安全工作态度,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良性l展,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状况,直接关系着能否及时发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只有保证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果能够提高工程队伍人员的综合水平,使他们能够明确自己所担任的工作职责,就可以很好的提高人员的安全警觉性。特别是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在面对临时性变更的工作任务时,可以较好的保证工程质量。

(二)工程施工材料的选用和使用方法。建筑工程的基本部分就是原材料,在进行原材料的选用时,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要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进行建筑材料选择和使用的时候,如果建筑材料类型或者规格不符合建筑尺寸等,就会无法正常使用,造成材料的浪费,同时也会给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严重后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安全控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施工作业,坚决杜绝违规操作的情况,如果操作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建筑材料受力不平衡等问题,影响材料使用时间,给建筑工程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以外,要注重对建筑材料长期性能的科学评估,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估计,则无法全面掌握建筑材料的使用年限和使用效果,给建筑工程的安全带来隐患。

三、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建筑工程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一)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建筑工程安全评估方法框架研究。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建筑工程安全评估方法的运用就是为了明确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对建筑工程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部分影响因素的特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影响的状况。影响因素的特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因素的现状、建筑工程安全问题对于各个影响因素现状和影响频率的敏感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对工程造成影响的频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

敏感程度代表的是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其现状或者影响频率对于安全问题的影响程度。

(二)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建筑工程安全评估方法操作研究。1、问卷调查。在确定了工程项目的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后,需要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恕6杂诿恳桓鲇跋煲蛩兀都有一份调宋示恚在获得完整调查报告后,可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影响因素的不利影响程度、风险程度。例如某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现状为适中,则其不利影响程度可确定为中等。而如果某影响因素现状为相对较差,其对工程造成影响的频率为大,则其风险程度可确定为高。这样就得到了工程项目中所有影响因素的现状、发生频率、不利影响程度、风险程度。2、不利影响程度与风险程度之间关系的定义。为求得最终结果,需要确定模糊概念“对工程安全问题的不利影响程度”与“出现错误的风险程度”之间的模糊关系。由于这两个模糊关系之间存在直接的逻辑关系,表现为“如果某工程安全问题的不利影响程度为C1,则其出现错误的风险程度为D1;或者某工程安全问题的不利影响程度为C2,则其出现错误的风险程度为D2;或者某工程安全问题的不利影响程度为Cn,则其出现错误的风险程度为Dn”,因此在应用模糊关系集得出其相关函数时,需要先对其进行定义。

四、结语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建筑工程安全评估方法是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是以模糊集理论为基础,结合建筑工程中现有安全评估方法的缺陷,运用模糊集的数学算法,对建筑工程的实际关系进行科学的模拟,进而更好的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注重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该方法,可以提高安全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出的精确结果有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进程中,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3年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并于1999年、2004年、和2005年修正三次。2005年大幅修仃后的《公司法》鼓励非货币出资的多样性,允许股东分期级纳出资,客观上加剧瑕疵出资的风险,又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投资者的诚信度和资本实力良芬不齐,无论在货币出资还是在非货币出资领域,都存在大量的瑕疵出资现象,本文从瑕瘫出资的意义及表现形式出发,探析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及其权利限制问题.

一、瑕疵出资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瑕疵出资,是指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或履行出资义务不符合出资协议、公司章程或法律规定的情形。如所缴纳的财产存在着第三人的合法权利或不符合约定的质量标准。股东瑕疵的表现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出资时间的瑕疵(不及时);二是出资财产的瑕疵。后者既包括货币出资的不足额,也包括非货币出资的质量瑕疵,尚包括非货币出资的权利瑕疵,但不包括完全不履行即股东根本未出资一包括拒绝出资、不能出资、虚假出资和履行出资义务后的抽逃出资行为。具体说来我们大致可以把股东瑕疵出资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第一,延迟出资或不及时出资即股东不按规定的期限交付出资或办理实物等财产权的转移手续。我国《公司法》第28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股东不按前款规定缴纳出资额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己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第二,出资不足瑕疵,即股东只足额缴纳了前期出资,而以后各期均未交纳或只缴纳了部分,从而导致公司注册资本不实。第三,出资价值瑕疵,是指实物、权利等出资的评估价值高于评估对象实际价值的情形。第四,出资权利瑕疵,是指用于出资的有形或无形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存在着权利上的瑕疵,如将已出卖给他人或己抵押给他人的财产用于出资等。第五,出资形式瑕疵,是指以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出资形式进行出资的情形。如我国《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因此,违反以上规定的其它形式的出资,即构成出资形式瑕疵。

二、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确定

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是出资者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采用何种标准确定股东资格,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公司债权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人数受到限制,公司不仅具有资合性还具有人合性,股东资格的取得要比股份有限公司复杂的多,尤其是在瑕疵出资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股东资格显得尤为重要。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导入了分期缴纳出资制度,使得严格的法定资本制有所缓和,这样实际出资和股东资格的取的与存续之间没有了必然的因果关系。股东足额履行出资义务并非公司成立的要件,也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出资与股东资格的取得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我国《公司法》第33条第2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可见新公司法赋予了股东名册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依据,股东资格的取得不在于其出资与否,而在于其是否签署公司章程、在公司有效成立后是否记载于股东名册以及是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律文件。签署公司章程并在公司章程中记载为公司股东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具有决定性意义。股东名册具有确定股东资格的推定效力,一般记载在股东名册上的股东被推定为拥有股东资格,但未被记载于股东名册上的出资人并不必然没有股东资格。出资证明只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初步证据,只能证明向公司出资而不能仅凭出资证明认定其具有股东资格。我国《公司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根据该款的规定,登记机关的登记具有对外公信力,即使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工商登记不符,也不得以股东名册的记载对抗第三人。当然,也不排除股东用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履行了出资义务,具有股东资格。

在公司设立具备其他条件的前提下,股东出资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时,应认定公司成立,具备公司法人资格。因公司的依法创设,出资人的名称已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并经工商登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其股东身份对内来讲,公司及其他股东均予认可,对外则予以公示,故出资人当然取得股东资格,享有股东权利。否则,将会导致公司股东的缺位,而危及到公司的法人地位或法人资格。因此,瑕疵出资人所承担的责任是是向公司足额缴纳出资、向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对公司债权人出资额范围内的债务清偿责任,还有可能要向工商行政部门承担罚款、责任改正等行政责任。可见,股东瑕疵出资只会导致相应的民事责任和相应的行政责任,而并不必然导致股东资格的否定。

从股权的性质考察,股权非单纯的财产权,属成员权的范畴,股东资格的取得是基于其股份认购的意思表示,即出资认购合同。股东资格的取得与股东对公司的实际足额出资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出资是合同的履行行为,并不是股东资格取得的基础与条件。因此,瑕疵出资人可取得股东资格,享有股东权利。

三、瑕疵出资人的权利限制

篇10

【关键词】事故因锁理论;道面破坏;安全分析;对策措施

1 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阐明了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如下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的; 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

于是,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种因素:

第一,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属于不良的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人的安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这种因素是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第二,人的缺点。即由于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这些缺点既包括诸如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陷,也包括诸如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的后天不足。

第三,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人缺点而产生的,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四,事故。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等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第五,损害或伤害。即直接由事故产生的财物损坏或人身伤害。

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用5块多米诺骨牌对该过程形象地加以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到(相继发生)。最后一块骨牌即为伤害。因此,海因里希连锁理论又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2 道面破坏的安全分析

由海因里希事故因锁理论可以对道面破坏进行如下分析:

2.1 遗传及社会环境

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包括修建人员、保障人员与飞行人员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习惯,思想意识上的不成熟、不认真、不紧张。

2.2 人的缺点

即由于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人的缺点。

修建人员、保障人员、飞行人员的不按照规定的行为习惯,懒惰、怠慢、粗心大意等缺点。

2.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修建人员在施工时不能够认真负责,建造过程中的疏忽与长期施工的不正规施工习惯。

保障人员在保障使用过程中不能高标准完成保障及维护维修任务,机械操作失误等。

飞行人员在操作飞机时的不规范动作,操作失误等。

2.4 事故

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等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修建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有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道面抗压强度不够,耐磨强度不够等诸多因素。

保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有可能会导致飞行的起飞着陆的不安全事故或者导致已破坏的道面进一步破坏,机械砸坏道面。

飞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有可能会导致飞机压坏道面,飞机对道面的非常规摩擦,破坏道面。

2.5 损害或伤害

即直接由事故产生的财物损坏或人身伤害。道面破坏为最直接的损坏,道面的损坏对飞机轮胎的摩擦的损坏,还可能带来的飞行事故甚至人员伤亡。

3 总结分析

根据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针对道面破坏,其对策措施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3.1 技术方面

从施工技术,维护技术,维修技术方面进行改良改进,吸取经验教训,在常犯、易犯的技术失误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道面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

3.2 管理方面

制定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从前期的施工到后期的保障使用,所有的人与物都有相应的时间与空间管理,针对每项工作也落实到人,并有快捷有效的检查监督程序,从而,减少人员失误,减少事故发生,减少道面破坏。

3.3 教育方面

加强教育的写实性,要让人员从心理到身体都能感受到道面的重要性,增强人员责任心,凝聚力,将集体视为家庭,加强协作交流,更有效更和谐的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袁昌明,张晓冬,章保东.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