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导师对培养计划的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目的
1、导师制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培训的习惯,在工作中形成言传身教的习惯,通过建立规范、系统的导师制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培养,引导其认知企业文化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快熟悉岗位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归纳和提炼,并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进度;
二、管理原则
1、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倡导导师和培养对象互学共赢;
2、注重实效,培养形式可灵活多样。
三、适用范围
主要培养对象纳入总部“英才培养计划”人员及各单位“杨帆培养计划”人员。
四、导师的作用
1、导师是培养对象的技术带头人、提携者,能为提供机会和纠正错误,能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是其思想引导者,既是教练和辅导员,又起到榜样的作用;
2、导师是培养对象能力与潜质的开发者,是值得培养对象可信赖的人;
五、导师的申报
导师的申报由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力争做到“1+1”,使每个培养对象都有导师。导师的申报将每年申报一次,导师申报须填写申报表(见附表一),由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总部人力资源部批准后生效。
六、管理与考核
(一)管理责任:
1、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导师制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和推动导师制的执行,制定和签发导师制的相关管理制度。负责制定和完善导师工作细则和评价标准;
2、各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本单位导师的管理工作:
(1)不定期对导师辅导工作进行检查,推动导师制度的深化;
(2)对本单位导师进行资格审查、工作检查、日常管理;
(3)导师及员工结束培养期的考核评定,组织答辩;
(4)进行导师工作的创新,保证本单位导师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导师的任职资格要求:
1、公司各部室正副部长、各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有能力对培养对象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
2、有能力对培养对象进行思想引导,愿意听取意见,并为他人解决思想问题;
3、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计划、组织、管理、沟通能力,有能力为培养对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相应的任务;
4、为人正直公正,有能力对培养对象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能利用各种激励方法,引导培养对象进步;
(三)导师的主要责任:帮助培养对象在思想上和业务水平上达到预定的目标。
1、定期与培养对象沟通,帮助解决其思想上的疑难。
2、针对培养对象的弱点、不足以及共同制定的发展目标、培养计划,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业务指导和经验传授,促使培养对象达到任职资格的要求或预计的目标。
3、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培养对象参加各种培训。
(四)导师考核
对导师工作的考核每半年由各企业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结合被培养人中所反映的情况和绩效考核情况,参照等级评定标准,给出具体等级评定意见,然后提交公司人力资源部,以下为导师等级评定标准: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考核点主要包括导师工作的结果和进程两部分。以培养对象工作学习表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做为导师工作的结果,以导师工作档案——“培养计划”、“月度总结”及沟通记录等做为导师的工作过程,并参考导师自评、培养对象评价意见、考核小组意见和周围同事的意见共同评定。
1、优秀
培养对象在辅导期内工作改善明显,业务水平提高很大,培养对象的成长得到公认。认同并融入公司文化和部门工作氛围,遵守公司各项工作制度,无违纪现象。培养对象经过实习期完全可以独立承担较重要的工作;导师工作认真负责,培养过程文档齐备、认真,培养对象及周围同事一致认可,表现突出。
2、合格
培养对象工作有改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认同并融入公司文化和部门工作氛围,工作较安心,无重大违反公司各种规章制度的行为。导师工作符合要求,过程文档基本完整,培养对象和周围同事都予以认可。
3、不合格
培养对象工作无改善,业务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对公司文化或部门工作惯例不认可,工作不安定或出现重大违纪事件。工作没有进步,同时,导师工作过程文档不完整,沟通、计划、总结等工作不合要求。
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导师,给予荣誉奖奖励,考核结果为合格的导师,可以继续担任导师工作;不合格者将被撤消思想导师资格,以上考核结果将与导师的绩效考核和年终评定直接挂钩。
(五)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要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主动与导师沟通并认真完成培养计划。
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定期追踪培养对象接受培养的情况。
(六)培养对象的考核
培养对象的考核除了在培养期间的绩效考核以外,还包括培养期结束的答辩审核。培养期结束后,培养对象必须接受考核答辩,具体方式和考核细则由各单位自行设计。
七、工作流程
1、培养对象进入业务部门定岗的第一天,由其所在人力资源部为其指定导师(导师必须是预先申报获准的)。并签订“导师制培养协议”,履行协议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报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备案,期满后“导师”关系结束。
2、导师应主动向培养对象介绍部门的组织结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相关业务进度及周边同事。应在一周内与培养对象认真沟通,了解其专业知识结构,并根据本部门需要和培养对象实际情况为其制定详细的月度“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导师、培养对象和人力资源部各存一份,总部人力资源部负责督促培养计划的及时完成,并不定期进行抽查。
3、导师除在技术上给予培养对象指导外,还应在思想上给予帮助,引导培养对象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4、在培养期间,导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养计划”做出修正,并对培养对象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5、培养期满后,导师填写“培训工作总结”,要求导师对自己的培养工作和培养对象的工作进展做出书面评价,提交人力资源部,作为对导师和培养对象工作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
6、培养对象每月填写“月度工作总结”提交导师、人力资源部,培养期满后,填写“工作总结”,要求对学习工作做出书面“总结”,对导师工作做出评价,提交人力资源部,也作为对导师和培养对象工作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统一制定培养对象培养手册。
八、培养内容
1、整个培养期分为两个阶段,在培养关系获准建立后一个星期内,导师要与培养对象进行一次全面的沟通,针对培养对象特点,目前工作现状,结合任职资格要求和培养目的,制定第一个阶段培养改进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此计划的时间区间为一个季度。
第一个季度培养完成后,再制定第二个阶段培养改进计划,此计划的时间区间也为一个季度。培养改进计划力求按照SMART原则,计划表由导师填写,经导师与培养对象签字确认后生效,一式三份,由导师、培养对象、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留一份。
2、导师应针对具体对象实际情况,指定相关资料、书籍要求培养对象限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沟通时查看读书笔记,听取学习体会、心得,并予以指导。
3、结合具体工作实例,共同讨论,指出工作中不足之处和提出改进建议。应多与培养对象沟通,每月正式沟通至少一次。正式沟通完毕后,导师应将沟通情况记入《培养手册》,并经双方签名后,交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4、培养期间内,导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养计划”做出修正,并对培养对象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被培养人员的工作进行总结,肯定进步,指出不足,并征求培养对象对自已指导工作的意见。
5、培养对象每阶段(一个季度一次)要填写“阶段培养总结表”提交导师,导师要填写好其中的“导师评价”项,经导师及各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反馈给培养对象。
九、导师的调整
为了保证被培养员工发展的持续连贯性,公司不主张导师的频繁更换,但以下情况例外:
1、若导师调离或出差超过一个月:向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提出更换导师的申请,由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为被培养人确定新的导师,并监督调离导师与新任导师做好工作交接;
2、若被培养人调离:由调入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是否继续实施培养提出建议,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生效。如果继续实施培养,则根据工作流程为其指定新的导师;如果停止实施培养,被培养人的导师必须为培养情况做总结,并将总结反馈给所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培养资料存入员工个人档案中。
篇2
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就是由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2]、品行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率先提出并实施导师制,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推广。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学分制、选课制的普及,才开始逐步在本科生中推行。发展到今天,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作为国家政策保障,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的卫生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因此,本科生导师对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3]。针对免费定向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免费医学定向生就业有保障,许多定向生入校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出现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的现象,许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只要拿到双证就可以了”的心态学习。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没有及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针对上述问题,导师要尽早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寻找学习动力,使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必要时采取激励机制。
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了较早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增强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导师要定期组织开展“人人健康、健康人人”预防保健讲座和“农村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历讨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增进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从而珍惜每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为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导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例如:让学生入学后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社区卫生院或培训班学习针灸和按摩技术等,也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基层卫生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居民家中或社区卫生院开展健康宣传活动,以为自己将来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全科医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着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基本技能和发展潜力,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本科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对本专业的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导师如有课题,可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组进行科研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去查阅文献及综述的书写;导师也要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对他们的课题设计给予指导。通过上述的指导,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使医学教育真正落实教改、服务医改的有效举措之一,不但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应引起各地方高等院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办.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
篇3
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今年2月28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中央部委出台了3个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文件,充分体现了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决心。
研究生教育及其相应的学科建设居于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但从近些年研究生教育实践来看,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不能够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质量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2012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2012年,我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然而,近年来,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3年低于本科生。稳定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已到了必须进行的地步。
二、突出重点,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教育部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10年后,联合国家相关部委提出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关意见,我们在座的各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领导和委厅有关部门的同志一定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要深刻领会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认真思考我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问题。
一要加大学习宣传工作力度。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作出安排。要把学习刘延东副总理讲话精神和贯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行政会议近期学习计划,集中一段时间,认真组织全体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管理干部进行学习讨论。委厅有关部门也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文件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切实提高对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准确把握领导讲话和国家文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努力提高研究生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要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近年来,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学位授予与研究生培养体系日益完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了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总体来看,我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学位层次和学科结构还不尽合理、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结构还不适应发展要求、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提升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科研平台条件缺口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不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我这里举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结构不适应发展要求的例子。2012年,全国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为12.2人,我省仅为6.22人,当年我省招收研究生9 889人,全国招生58.44万人,占全国比例为1.69%,在全国排2l位。2013年初,我省专业学位在校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相比为1:2.9,离国家提出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规模达到1:1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要把握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这一有利时机,上下沟通协调,做好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科技处(省学位办)及委厅有关部门要加强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司局汇报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培养、管理、评价、开放合作、条件建设、学位授予等有关工作,争取国家最大支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结合国家文件精神认真制定本单位改革方案,在9月底前完成改革方案的制定,并上报科技处(省学位办)。
三、围绕中心,切实抓好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关于今后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统筹协调、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结合对《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学习,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借此机会,跟大家谈谈。-
一要着力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特色化、高水平大学。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加强我省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分步实施,以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为龙头,重点建设5-8所高水平、有特色、贡献大的本科高校。通过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推动和引领我省高校在不同类型、层次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二要强有力推动重点学科和学位授权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为依托。当前,我省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挂牌省级重点学科仅有139个,这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要认真总结以往学科建设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力争在今后建设过程中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明显,能够支撑我省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学科体系。通过重点学科支撑,获得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要优化研究生类型结构。不断扩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充分发挥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稳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2015年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规模达到1:1的目标。
四要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导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增强导师的指导能力、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完善导师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导师指导人数、建立导师学术进修制度。
五要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生教育合作机制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篇4
20__年,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学院讨论制定了“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办法”,“某学院关于对在读研究生予以再次奖励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成立了“某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某大学某学院学位分委会”、“某大学某学院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复试专家组”、“某大学某学院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领导小组、面试专家组”、“某学院20__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小组、保密小组”等机构。为我院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等工规范化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证。
二、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经济管理学科共有30名教师(包括20__年新增遴选导师和院外导师)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其中,企业管理学科点21人,产业经济学科点9人。导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学历层次分布为: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2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占导师总数的73。年龄结构为:平均年龄43岁;35岁及以下者3人,35~45岁者16人,45岁以上者11人。年龄和学历结构如表1所示。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在学位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有能力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表1经济、理学科研究生导师信息统计表
类别
分类
人数
比例
备注
职称
教授
12
40
其中企业管理7名,产业经济学5名
副教授
18
60
其中企业管理14名,产业经济学4名
学科
企业管理
21
70
产业经济学
9
30
部门
经管学院
23
77
其它部门
7
23
年龄
小于35岁
3
10
35~45岁
16
53
大于45岁
11
37
学历
博士
5
17
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
硕士(含双学士)
12
40
含在读博士5人,双学士2人
学士及其它
13
43
三、招生与推免工作
20__年我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共有22人上线,经过复试实际录取17名(包括2名校内保送生)。加上20__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12名,目前我院共有在籍硕士研究生29名。
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推免、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综合测评,20__年我院共有118名应届本科生取得推免20__年硕士研究生资格,经过面试专家组面试,最终有17 人获得推免名额。其中,有1人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接收,2人被中国科技大学接收,其余14人被我校接收。
四、培养管理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某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依靠并配合导师把质量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认真审查并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重视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坚持中期检查制度;强调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和开题报告等。20__年度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一)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意见征集
10月17日,办公室就我院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进行了意见征集。本次意见征集共设计了两个表格,分别为《研究生意见征集表》和《关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意见调查表》,前者调查对象为我院全体研究生,征集他们对导师、任课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见;后者调查对象为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征集他们对研究生的意见。
(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研讨会
11月4日下午,我院召开了企业管理研究生导师座谈会,就我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学校研究生处领导及全体研究生导师出席了此次研讨会。通过研讨会,一方面加强了导师们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让导师们了解到了目前我院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研究生学风建设会
11月24日下午,我院召开了全体研究生学风班风建设会议。会议主要根据回收的《研究生意见征集表》和《关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意见调查表》的反馈信息,对我院研究生在学风、班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提出了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同时,会上学院领导还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的具体措施,表达了学院对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的态度,希望研究生在学院提供优越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下安心学习,踏实研究。
(四)20__级研究生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对20__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十分重视。对于参加开题的研究生,我院按照其研究方向的相似性,分成三组进行开题,为此专门成立了三个开题报告审核小组进行开题审核,审核小组成员全部由我院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构成。同时,为了体现开题报告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在开题过程中,我院实行研究生导师本人回避制度。
五、教学工作
20__年度,我院共开设研究生课程21门,由18名任课教师主讲。课程开设情况如为:上半学期3门>文秘站:<,下半学期18门;学位课程7门,专业选修课程14门;20__级课程18门,20__级课程3门。18名任课教师中,院内教师17人,院外教师1人;教授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人;学历层次分布:博士2人,在读博士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6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9。根据回收的《研究生意见征集表》,大多数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良好,研究生们对大多数任课教师的授课较为满意。
六、学科建设
20__年度,我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新增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整合科研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形成了企业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个学科团队。具体工作有:
(一)硕士点申报
20__年上半年,我院在已有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的情况下,积极组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三个硕士点。“产业经济学”硕士点有望获准布点。
(二)培养方案制定修订
12月上旬,我院召开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研讨会,主要针对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两项工作展开了讨论。12月中旬,又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了再次修订、完善。
七、学术环境建设
我院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环境的建设,在学术环境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
在硬件建设方面,我院今年先后购买了30余台(套)先进教学和实验设备,建设了三个研究生专用教室,其中有两个已安装固定多媒体和投影设备,同时专门建设了研究生实验室(有35台电脑等设备,宽带网络满足了研究生随时查阅、下载国内外文献的需要),供研究生使用;另外,学院拥有国内外学术期刊147中,今年新购图书2680册,新购了“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和“ERP”软件。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在学术环境软件建设方面,我院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主办、承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20__年度,我院主办了2次省级学术会议;共有四十多名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18场次,其中,国际会议3场次,国家级相学术会议8场次。参加学术会议的级别分布如图2所示。我院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讲座,以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学术氛围。20__年度共开展学术讲座32次,其中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做报告4次,院内教授、副教授做报告28次。另外,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我院20__级企业管理研究生于11月下旬开展了学术报告系列活动。为了鼓励本学院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院制订了《某学院关于对在读研究生予以再次奖励的暂行规定》。
图220__年度某学院参加学术会议统计图
八、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在培养管理方面,今后要着重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我院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时间较短,在籍研究生数量较少的情况,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今后要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并不断充实新的师资力量。我院还有一部分硕士生导师未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的科研课题,导致一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无研究课题支撑,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
(三)在学科建设方面,在建设好已有硕士点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争取新增硕士点有大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学科特色。
(四)在学术环境建设方面,今后主要加强学术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多举办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多和兄弟院校进行合作交流等。
篇5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为进一步推进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优秀人才选拔方式,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招考改革意见及相关要求,力学所2017年普通招考博士生实行“申请-审核”制。为做好2017年“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招生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申请与报名
“申请-审核”制仅适用于普通招考的博士生,所有考生一律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网址:admission.ucas.ac.cn,选择普通招考进行报名。
报名时间为:2016年12月12日-2017年1月12日。
考生报考前必须与报考导师联系,了解导师专业和当年度博士生招生计划,如报考导师当年度没有招生计划,考生应重新选择报考其他导师。考生确定导师后提供由报考导师签署的书面“同意报考意见”。
考生报名后须在2017年1月17日前向力学所研究生部提交(如邮寄建议用EMS)如下材料:
1.网上报名时填写的博士报名登记表(网报成功后通过系统打印并签名)。
2. 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职称专家(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书(推荐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由推荐专家填写后寄至力学所研究生部,也可密封后由考生转交)。
3.力学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见附件一)。
4. 导师同意报考意见书。(见附件二)
5.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者,提供证书复印件。未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者,面试时需加试英语笔试。
6. 本科和硕士期间的课程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往届生可从人事档案中提取复印,并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7.硕士学位、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和所在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能如期毕业的证明)。
8. 学位论文全文、论文评议书和学位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应届生提供详细摘要和目录)。
9.能证明考生学术水平的其它证明材料,如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等。
10.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11.考生组织关系或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签字、盖章的考生政审表。
申请人必须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提供虚假材料、作弊或其它违纪行为者,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二、 考核形式和内容
1.书面材料审核
形式审核:研究生部负责对考生提供的报考材料进行初步审核,主要审核考生报考材料真实性、完备性、规范性等方面。
学术审核:由招生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核的考生材料进行集中审核。审核专家采取无记名打分方式给出考生的审核结果并确定考生的准考资格。
2.考核形式与内容
考核形式以面试答辩为主。每位考生面试考核时间为30分钟,考生可准备10分钟的PPT自述(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硕士期间学习和科研情况、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报考专业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博士期间研究计划等)。考核专家以无记名的方式评分,并给出考生的面试成绩。
3.体检与政审
体检和政审由研究生部统一组织进行。
三、 录取
招生领导小组根据当年度招生计划数及考生考核成绩、政审和体检结果,确定拟录取名单。
四、 公示与监督
拟录取的学生名单将在力学所网站上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天。公示期结束后报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审核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进行二次网上公示。公示期结束无异议后,经中国科学院大学审核确定录取,力学所收到录取批件后,向考生发放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印制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力学所在招考期间向考生开放投诉监督电话,防止徇私舞弊行为,避免学术权力的滥用,切实维护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力学所接受考生投诉的电话为:010-82544118
五、 联系方式
电话:010-82544369
传真:010-82543864
电子邮箱:yzb@imech.ac.cn
篇6
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趋势。如今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因此研究生教育需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要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就是要培养新型人才。由于研究生的学术领域不同,学术经历不同,导致研究生个体之间的创新能力存在差异,要求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差异,为不同研究生选择合适的科研问题,安排合适的科研任务,并且分别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科研引导。我国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个性发展与教育体系之间的冲突,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阻碍,降低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某些高校还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生的个性很难被发掘,高校没有对研究生进行个性测试,因此未能反映出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导致导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其次,随着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生源结构也不断变化,但是现今研究生培养标准却是统一的,制定的课程也不能体现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不能带来质的提高。同时,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没有体现出成人与成才的功能。研究生的要求不仅是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具备一定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缺乏对学术理论的创新能力。由于以上种种问题导致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首先不能忽略专业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导师在安排科研任务时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达到充分尊重人才、鼓励个性发展要求。
1.遵循个性发展,科学选课。
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导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科研能力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帮助学生实现学术的个性化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研究生导师在其专业领域也会有一定的建树,因此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导师要做到的是挖掘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发展的洞察力,让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敏感并且能通过自己能力发现新的研究方向。笔者在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认识到遵循学生个性发展合理学科的重要性。过去,有些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特点随意选课,导致这些学生荒废了读研究生课程的时间。所以,导师在学生选课时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更加了解的科研重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研究生课程中。
2.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
导师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后,针对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制定培养计划,这份培养计划供研究生参考并且进行选择。这种培养模式目的是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让导师引导学生,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自主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教学策略可以让研究生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基础、科研经历和专业发展前景等综合因素,进行自主选择学习,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较强的个性化特征。研究生各自的学习任务不同,研究方向不一样,所以对培养计划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可以和导师进行沟通,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基础性培养计划规定的大前提下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微调。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要求,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清楚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更改计划。
3.从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导师在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个性化培养,还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例如,研究生在撰写的学术论文要对论文的严谨性进行个性化培养,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导师除了重视学生严谨治学外还要重视培育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质疑权威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知识、能力、科研素养的学生。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 硕士层次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工程建设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职教师补充对接研究”(项目编号:sdxh12b09)和2012年聊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聊城大学文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81-0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腾笼换鸟’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就需要有大量的双师型师资”。我国职业院校和私立高校方兴未艾,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应抓紧机遇培养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创特色道路。
一、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与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同类的研究主要有:职业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研究、教育硕士等培养模式的研究、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地方综合型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外的同类研究如美国、德国等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形成众多成功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照搬其模式会出现“半工程师、半教师”的非成品,但对其经验可参考和借鉴。
职业教育学硕士由职技高师类院校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培养,其培养定位是面向高职学院培养师资,但招生指标少,如黄胜的《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中职硕士教育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在职培养,但其培养定位模糊,如秦红卫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教育硕士教育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可借鉴其“双导师制”“联合师资培养”等方法,如杨根伟的《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师范类高校有坚实的教师教育文化基础,在教学型硕士教育中贯通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如李的《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美国教师教育的启示为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学位教育与任职资格的通道,提高教师地位是根本保证等,如任立梅的《基于美国PDS发展学校的启示》;德国“双元制”教育则以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如刘爱真的《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等。
二、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设计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硕士的培养采用职业定位分类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其他职业类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不同,但主要环节类似,即“三三三”培养模式,即在“三对接”(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原则下,经“三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三种证书(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在2~5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即可毕业。
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在培养理念上应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即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确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一定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一定创新精神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时,需选定专业研究领域和培养类型,在经过有较强责任心的导师充分评估其专业水平和考虑职业需求后,与学生及家长充分沟通,提出合理的培养建议和计划(如下图)。
“三三三”培养模式主要有四个培养环节。第一学期:学习内容为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总学分的70%~80%。第二学期:在职业院校进行实习,每位(或几位)学生跟一位有经验的职业导师一起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学习要求为考取教师资格证,或微课教学比赛获奖、教学技能考核达标。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企业)进行相应专业实习。学习要求为实习工作量饱满;撰写完成实习报告,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认定合格。第四学期:在校内导师、职教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科技项目、论文/设计等进行联合指导下进行论文/设计的撰写,并完成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
三、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培养主体为学校+行业。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校作为唯一培养主体,在“三三三”培养模式中学校既是责任主体,更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可以在校内学习,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来培养。
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三对接。学位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公共课学院教师教授;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由所在学院资深教授或研究生导师教授,这两种课程均通过课堂教学/考试进行考核;专业必选课程主要由本学校“双师型”教师或专业资格培训机构教师教授,通过应试教学/考查进行考核;专业选修课程由各研究方向导师讲授,通过讲座、课堂/考查进行考核;跨专业先修课程主要指本科阶段非本专业的学生,要修读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考核;学术活动,学生参与同行专家教授组织的讲座、论坛,通过总结报告进行考核;专业实践由行业企业专家组织(与职业需求和论文选题相对应),通过实习实践/考查进行考核。
2.课程内容的设计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按照专业和专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学术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新闻内容以及介绍教师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接受最新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前沿科研工作往往建立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强化在实际工作中“有用”知识的学习,淡化纯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协调好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推行新型的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学生要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要完成三种教育经历,还要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等,如学生不掌握导向型自主学习法便很难达到学习要求。同样,教师也要掌握运用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从传统的“导向型师主学习”向“导向型自主学习”转换,成为“促进者”“向导”和“带路人”。
4.注重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在专业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将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导师选择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制订个人培养方案。不同类别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区别在选修课的确定上。
5.合理进行专业师资配备。在理论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实际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安排一些有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或有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讲授。在实践课中,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监督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6.建立充足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和安排实习实践工作,每年举行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招生面试和毕业答辩;研究生实习期间进行每月一次校企联合检查。
7.制定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以分管校长牵头,由研究生院(处)、研究生工作部、财务处、人事处、服务地方办公室、相关学院和企业等组成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如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的职务聘任办法、企业教师待遇等制度和办法。
8.开展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每半年召开一次毕业生质量问题座谈会,邀请联合培养基地和用人单位交流成功经验、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检查学校方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撰写检查报告和工作改进建议意见,委托行业协会和企业进行教育评估。
四、培养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难点探讨
如何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是实现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的前提。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对有志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优先录用;其次,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将培养计划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联系起来;最后,职业院校积极与本地区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师资,深度参与职教硕士的选拔、教学、实践和论文工作等。
实行完全学分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难点。教育部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是2~5年,理论上可以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多数高校一直采用学年学分制,改革难度较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亟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
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师资,既可以开展职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可以开展非全日制的在职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有近47万师资缺口,54万在岗教师也亟待提升学历,高等职业学院同样存在研究生层次师资缺乏的困境。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在岗教师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胜.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6).
[2]秦红卫.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2).
[3]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篇8
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开展全面工作,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学管理者寻找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校企合作;培养与管理;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和改革保障机制的综合意见。基于此,如何有效进行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管理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1探索高校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顺应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教育日益国际化、综合化的趋势,以培养学生设计技能、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多学科交融为手段,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媒介,实现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初步具备建筑师的基本素质,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和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城市设计、景观与室内设计的能力。笔者所在学院是一所已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八年的公办二级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校企合作平台下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校校合作”开放式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平台下的“实践训练”培养新模式和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校外拓展”培养新模式。主要表现为:①“校校合作”培养新模式:主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由校内走向校外,由企业走向行业,形成了行业协会支撑、多校联合的“四校四导师”的特色教学模式。校校合作培养是“内核”+“外延”式培养新模式。“内核”主要是指在校内进行的联合培养,如跨学院、跨专业的联合教学与培养计划。“外延”主要是指校校联合,跨校协同创新,这种教学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教师都是学习的机会。②“实践训练”培养新模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贯通培养,包含了从业道德素养、专业观念、专业技能和从业视野等的培养。针对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建立一整套在企业完成的课程建设、带薪实习、毕业设计系统培养方案,实行企业工程师和教师的双岗双聘制。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健全了“内与校外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监控。③“校外拓展”培养新模式:“校外拓展”是校企合作平台下重要的培养新模式之一,针对学生从业素养培养的提高,在企业支持下学生成建制规模化境外研修,开展境外联合课程设计,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从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培养管理条例。
2探索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在校企合作平台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学院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将开始推进以“导师组工作室制”为主要核心内容的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改革分为两个部分:一二年低年级在目前已有的教学平台建设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相关召集人和团队架构;三四五高年级设立导师组负责制,在各专业教师中遴选和组建导师组,完成相关班级的分组和教学空间建设。形成“低年级大平台教学团队+高年级导师组负责制”纵横结合的教学体系,高年级由原来的按年级平行班级的教学组织方式,递进为“纵向导师组负责制”,构成三四五年级混编教学模式。其中低年级大平台包括一年级的设计基础和二年级的建筑设计;高年级导师组涵盖相关专业设计课以及毕业设计等。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教学大纲———大类课程课程指导书———设计任务书”三层级管理。仍以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由各导师组共同商议确定年级课程指导书(明确教学目的、设计类型、规模、成果等要求),由导师组细分各组、各年级学生的设计任务书(选定题目、场地选址、具体要求等)及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导师组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要求及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原则上每位导师负责但不限于一个年级的设计教学;采取多年级同时段上设计课的方式,调动导师组内所有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设计课提倡使用面对面单独辅导与统一讲解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场所安排上,对原有的每个班级独立专业教室进行重新编排,一二低年级仍保留设置独立专业教室;三四五高年级按导师组组建情况重新分组,各导师组采取“工作室+设计教室”模式,教室相对固定。在教师构成方面,进行如下设置:①低年级大平台分为一年级年级组和二年级年级组,各设组长1名,其余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工作;各导师组原则上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加跨方向教师(结构、设备、物理等)和若干外聘教师,每组设召集人1名;召集人负责本年级或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组织运行和管理。②高年级各导师组中须有不少于1名的校外导师参与日常教学。③跨方向教师可同时担任若干导师组成员;在各组分工中,鼓励具有设计院工作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进行真题真做。④教师可同时作为大平台和导师组成员。各导师组成员由召集人组织安排,原则上相对固定。在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年级组和导师组是各专业设计系列课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须接受各系直接指导,学院进行督导协调。学院将组织横向评比,定期开展各年级组和导师组之间的评比,所带学生表现优秀小组将予以奖励。
3结语
通过设计主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我们希望进一步凝练和突出专业特色方向,强化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结合教师个人特长明确职责定位,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和主动性,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达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风学风和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刘宁捷 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郝赤彪,许从宝,王少飞,解旭东,揽海营学———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略要[J].城市建筑,2015(16):123-126.
[2]申绍杰,周成斌.建筑学专业导师组工作室教改初探[J].中外建筑,2014(01):84-85.
[3]李文芳,彭蓉.基于建筑学专业特点的“设计工作室”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60-361.
篇9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硕士论文 质量 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图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其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个特点使得研究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进行论文研究及撰写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目前,食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质量及卫生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或教学科研骨干,在读期间其经济利益、职称晋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在完成论文同时,还得承担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当工作需要时,学习便成为次要,因此较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图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课程设置管理。着重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融合性及跨学科性,加大方法论课程和选修课比重。(2)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3)督导管理:成立督导组对导师教学进行检查,同时发挥研究生的评教作用。(4)加强实践管理。积极联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位论文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5)由导师团队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指导及答辩环节等,严格对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落实,防止培养环节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依据学习情况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潜心做应用型、高质量学位论文。(7)研究和实践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周)写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定期与导师交流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8)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9)研究生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独立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任务重、难度大、问题多,因此,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时间,应在完成论文开题后的半年左右进行,研究生必须按时提交论文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考核的实施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计入研究生档案。建立严格的中期检查制度,有利于学科组及导师及时发现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实验进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总结和分析前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论文规范。论文的外在质量即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规范的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论文封面、扉页、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声明及附录等部分;此外,要求论文表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书写格式及引用规范等。(2)论文选题。要求应来源于生产实际,重点针对食品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3)文献综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能够反映本方向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和应用情况,且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论文体现作者较为全面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5)研究结果效益。要求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或是有潜在应用价值。(6)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篇10
众所周知,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尝试总结归纳“卓越班”班级管理特点,分析“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索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如何切实提高“卓越班”管理质量,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力量支撑。
一、“卓越班”班级特点归纳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项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最基本的单位,那么,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卓越班”具备哪些独特性?客观全面地归纳独特性,是进行“卓越班”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学生素质不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按照这一原则,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管理办法,对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对工程师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立试点班。可见,学生需经历层层选拔才可进入“卓越班”,综合素质高于自然班级。
2.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科卓越型应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强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上,体现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专业特色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试点院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专业原有传统培养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人才培养方式不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按照要求,“卓越班”一般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1年在企业实践学习,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学校单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开展学习,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学校渡过,实践学习环节明显偏弱。在校期间,“卓越班”采取小班教学方式,配备优秀的教师,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学效果佳,并且多采取导师制,在学习上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辅导,而普通自然班级大班教学,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诸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4.班级稳定性不同。“卓越班”班级成员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按照遴选办法,不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被调整到自然班级,与此同时,普通班级优秀的学生会经过申请、面试、考核等一定的方式补充进入“卓越班”。这样一来,“卓越班”班级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稳定性较之普通班级比较差。
二、“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分析
如上所述,“卓越班”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具有诸多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一方面有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另一方面也给“卓越班”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 上一篇:产品设计的要点
- 下一篇:社区妇联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