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基础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教学改革; 实践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必修课[1]。建立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法,是当今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及基础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2]。本组查阅相关文献,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总结了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教学及改革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学校2010级医学生60名,开展教学实践改革,其中男18名,女42名,年龄18~20岁,平均(20.6±2.2)岁。同时收集另一班级的学生60名,由另一老师实施常规教学。两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前一年的学习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展教学实践改革组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 讲好绪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基础。绪论是全书概括,讲解好绪论,能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将学生引入有趣、好学的境界。如讲解微生物时,可从生活中最简单的微生物商品如酿酒、发酵等引入,进而引入药物如抗生素制剂等,强调微生物研究在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其次,回顾人类对微生物认知进程,如古代即有种牛痘、冶金等历史,解放后党消灭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疾病。还可结合日常事例,如不卫生的饮食可诱发腹泻,抵抗力下降能够引起一系列的微生物感染等,使学生意识到微生物无处不在及对医学工作的影响[3]。

1.2.2 教学改革与实践 填鸭式教学模式一直存在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先天不足,尤其对于内容抽象的免疫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法采取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法跳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且提出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可构成教学主线及内容,这应在备课中把握好。微生物各章节讲解完后,可用一些这样问题启发学生:如哪些微生物能够导致化脓性感染,导致性病的微生物有何特点,诱发人畜共患病的常见微生物种类及特点。对于免疫学内容,可让学生思考:青霉素超敏反应类型及诱因机制,如何避免,人工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联系与区别等。通过上述方法,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激发学习热情,助于增强学习效果。

1.2.3 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微生物与免疫学与临床关系紧密,教学过程中联系临床实际特别重要。比如讲解至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曾有过化脓性感染;讲解至破伤风杆菌时,可总结临床实例介绍其致病因素及预防手段;讲解至乙肝病毒时,强调“五项指标”检测的必要性,了解其传播途径等。免疫学课程中,可以临床、生活常见病例作为切入点:为何左眼受伤右眼也会发炎,青霉素为何易出现过敏。母子间Rh、ABO不合易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器官移植时易出现排斥反应,防性疫苗注射等。总之,将学生已感知临床现象与理论相结合,从现象至本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及学习效果[4]。

1.2.4 重视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微生物免疫学属于实践性强的一类学科,理论课应与实验课同等重视。实验课可加强学生对细菌分布实验、细菌培养实验的了解,有助于其牢固树立无菌理念,严格无菌操作;通过熟悉各种理化因素对细菌活性的影响,帮助其以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消毒或灭菌方法[5];通过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实验及凝集反应试验,能够将抽象难懂的免疫学理论知识以直观的现象让学生理解,利于其由感性认识向理认识的深入转变。实验课教学课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自主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Windows SPSS 17.0软件计算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教学改革实验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为48.3%(29/60),不及格率为3.3%(2/60),显著优于常规教学班的33.3%(20/60)、8.3%(5/6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总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具有课时少、任务重特点,应依据专科学校教学的具体目标[6],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做好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训练,适当引进新的教学理论,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全面增强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红,敖薪,龚爱萍.《护理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685-687.

[2] 郭波,许桂莲,邹强,等.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3):283-284.

[3] 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3):73-78.

[4] 许琰,陈斌,李莉.多媒体在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3):155-157.

[5] 顾福萍.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质量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9(5):174-175.

篇2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已经是提上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教育改革不彻底,或者改革存在着巨大的副作用,都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人才素质的培养,从而降低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分析了高校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了实际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育改革;面临问题;解决措施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而在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教育向更高层次平台的发展。本文针对高校教育改革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面临的改革给予适当的建议。

一、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行政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还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于高校管理,采取改体制不仅可以保证高校在教学中的方向正确性和思想纯正性,而且还可以保证高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现今的管理体制体制在学校完成初步建立之后,极有可能对学校的学术性发展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此外,高校的抉择权大都掌握在部分领导手里,从而极大地削弱了高校所在师生表达意见的民主性,从而阻碍了高校的有序发展。同时,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对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存在巨大的阻碍作用,从很多方面降低了教学改革的推广,当前的管理体制会降低学校的工作灵敏性,从而导致高校教育在面临教育改革时的体制僵硬化。

(二)高校教育改革缺乏多部门间的配合

高校教育改革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但是,现如今推行的教育改革并未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仅凭借单一的力量,寸步难行。高校教育改革首先必须是以教育部为主体,制定好相关的改革条例,然后推行到各个高校加以实施。在推广过程中,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如果教育部发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而下级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将改革方案所要求的内容不加以具体的实施,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只会起到阻碍的作用。所以应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共同努力推动教育改革。

(三)高等教育观念及体制的落后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在教学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上,与世界高水平、高知名度的高校相比,我国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高校体制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高校许多教师将其主要精力均放在科研工作上,而忽视了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的必然产物。对于高校以科研水平为办学衡量标准的问题,是造成高校教师忽视教学的主要原因。更多的老师想要在职务上获得提升,必须首先展现出相关的科研水平,而以教育为本的理念则更多的被忽略了。这也充分暴露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性,这是高校改革需要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二、高等教育改革对策

(一)努力实现高校去行政化

现在许多改革者提出在高校中需要推行去行政化管理制度的方法,逐步削弱高校行政化管理的制度。在这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探讨在高校各大决策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扮演的角色。对于在学校的各项事务的决策中,不应以高校领导为中心,以领导来起决定性作用,而是需充分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再作出规范性的决策。尤其是学术科研方面的发展,应推行教授委员会制度,其决策权应该交给教授委员会,经过委员会的共同讨论方可做出决定。去行政化管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思想理念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教育改革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工作

前文对于高校教育体制中各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与配合问题做出了适当的分析。相关部门应认识到高校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严重性,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出的改革方案。在上级机构(教育部)制定了发展计划之后,水平配合机构(当地政府)就应积极配合和管理,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下级机构(高校)则应在得到大力支持之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只有这三者间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共同推进改革方案,才能够取得教育改革的胜利。

(三)改进高校教育理念和体制

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落后,是阻碍高校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高校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其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学术氛围,并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改进,使我国高校教育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争取与世界高校接轨。

三、结语

高校教育在我国人才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培养竞争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现在面临的巨大问题已经严峻妨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并且对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经过教育改革,高校重新审核自身的定位,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培养出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竞争性人才,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张凌霜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推出了《科学素养的基准》,这是该组织推出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指导文件之一,描述了学生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不同阶段,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应该知道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美国,这个科学教育改革研究成果得到一些州的响应,有些州按照“基准”对科学教育进行改革。但是就像美国没有国家课程和考试一样,也有一些州并不采纳。

“基准”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它在科学素养方面,除了科学的内容外,对于数学和技术也进行了重点强调。它分别对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性质进行了阐述。此外,“基准”还包括了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人类机体、人类社会、被改造了的世界、数学世界、历史展望、通用概念、思维习惯等不同的章节。有趣的是,“基准”认为心理学也属于科学课程的一部分,尽管这是否合适还存有争议,但其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来说明心理学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1996年,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Research Council)――一个更有政策影响的科学研究机构――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设定了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在科学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系列科学教育改革的文本不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只有一个文本。该科学教育标准秉承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点是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巨大挑战。因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同样的水平,整个学校教育所安排的教育资源、教师,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因素都必须要尽其所能地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标准。

科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不是仅坐着听教师讲,而是需要提问和积极参与。

学校科学教育应该反映现代科学实践所具有的理性传统和文化传统特征。 “标准”认为,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了解、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那样来学习科学。

提高科学教育质量,推动科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标准”重点强调提高科学教育质量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个教育共同体整体性地做出改变,而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和课程,否则不会有成效。

因此,《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包含了教师教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科学教育评估、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教育的大纲以及科学教育保障系统等各教育系统构成单元的标准,强调了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不仅限于科学教育的内容。

《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案》(NoChild Left Behind Act)

任何教育改革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改革至少需要12年,因为我们需要监测、评估整个教育改革对于各年级学生表现的成效。“基准”和“标准”都很有影响力,很多学校会选择遵循其中一个文本。但这两个文本的出台只是从研究或建议角度上推动教育的改革,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因为各州可以接受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而《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案》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改革。200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任期间,联邦政府批准了《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案》,这是一项国家教育改革立法。这项改革法案的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育结果的角度强化教育的绩效责任。密切监测学校学生每一个学年在学业上所取得的适当进步,达到进步标准的学校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给予各个州和学区更多灵活性。对于有些教育问题,地方可以选择自己优先考虑的领域,联邦政府不管地方如何实现以及是否实现。

采用实证有效的教育方法确保学生有效学习。强调教育研究应该像科学研究一样,周密仔细地使用对照、实验设计等一系列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实证来确认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育研究会获得支持。所有在学校中采用的教育方法都应该通过科学研究得到证明。

赋予家长更多的选择。家长可以了解到学校的表现情况,从而有权择校,并对学校教育改革发挥更大的参与作用。

“卓越竞争”计划(Pace t0 thetop)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卓越竞争”计划,这是一个资金支持计划,鼓励各州竞相改革教育体系。各州必须提出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改革方案,方可得到联邦拨款。计划主要支持:

推广教育标准和评估测试,使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工作以及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这是政府最关注的问题。

建立评测学生发展的数据系统,为教师和校长们提供信息来改进提高教学和管理。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帮助教育决策。

招募发展教师和校长,通过奖励保持教育人员的稳定,防止教师流失到其他收入更高的行业,特别是最需要的有能力的优秀教师。

扭转成绩最差的学校的状况。

“科学、技术、EE程、数学”整合试点(sTEM)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和学习方法试点,吸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每一个领域的基础整合成一个全面综合性的教育课程,打破各学科的传统隔阂,通过对某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多、更深地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坚实基础,毕业后可以应用到其他专业学科领域。

《科学教育的新标准和理论构架》

2010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推出《科学教育的新标准和理论构架》草案。新标准对1996年的“标准”进行了调整,精简了“基准”中过多的内容,以利于教师更好掌控,其基本理念包括:

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

对科学的理解和学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学生对一个科学概念的充分理解和掌握不是在一年的课程或者一个单元的课程中完成的,而是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积累和逐步扩展的,我们称其为学习进展(LeamingProgression)

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我们希望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和概念是什么,还应该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被构建、拓展、完善和修正的。

科学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兴趣和经历。科学教育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促进公平。这与原来标准中“面向全体儿童”的原则是一致的。

新标准使用了原有标准中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工程与技术的跨学科概念归类,并特别重视工程和技术。

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是教育的目标。因此,科学探究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的最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学习与别人讨论辩论。同时以培养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课程,重视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但不是只能答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这样的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不仅要求会用探究的方式,还要理解科学探究的核心实质是什么,科学知识是用特定的方式发展形成的;这样的课程强调解决问题,强调把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来加以利用。

美国科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学科深度与广度的矛盾

课程如果特别强调广度必然导致知识学习的表面化,学生的知识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但如果过于重视学习的深度,很多科学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无法提供给学生学习。因此存在着“精简即丰富”与“少就是少”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这个平衡是科学教育改革很难决策的地方。

地方化课程管理带来的问题

美国没有全国性课程和真正意义的国家考试。教育的管理在各州,学生学习的学校是各个学区的税收所支持的。对于课程政府只能推荐,但没有硬性的要求。如何在全国推广教育改革,但又同时保持各州和地方化的学校管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说服大家遵从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非常困难,因为涉及到整个美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完成学科内容学习与进行科学探究之间的平衡难以掌握

实现培养科学素质的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学科内容,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被建构发展的,以及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对探究和决策技能的关注增加了,相应的对于学科内容教育就会减少。做好二者的平衡非常困难,这个矛盾与“深度与广度”的矛盾是相似的。教师们的反映是我们没有时间保证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研究与实践相脱节

教育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把对教学与学习科学的研究与教育改革相结合,但是研究人员很少能够把研究中的发现转化成对实践的建议,或者研究发现无法解决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这就像一些医学研究成果无法帮助医生解决临床面临的问题一样,学术论文和研究数据不能直接帮助教师的教学。提高研究质量并有效地转化研究成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教师转变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教师对于教育改革常常会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改革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还有一些教师对于教育改革没有完全理解或者缺乏信心。改变教师的行为和实践,需要首先改变教师的理念。如何使教师们将教育改革所推行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并融会于教育当中,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y, stud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i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several spot specific request, and proposes myself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three suggestions.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s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显著变化,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面对这场深刻的、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我们必须好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稳定和保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下面我们将了解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新形势下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提出本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这里,是从个人的思想上入手,培养以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育的内化作用使其外化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的思想指导。另外一个部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相对于第一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从宏观的方面入手,培养人们思想上的整体意识,将人放到社会中来教育,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总体来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而展开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当今,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倾向的群体是大学生。而当今的大学生的性格一般具有兼容性、不稳定性、主体性和矛盾性。造成这些特性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容易地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冲击,也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大挑战。我们的大学生正是受到国外的文化的影响,才使个人主义的思想更加强烈。同样的,因为当今的大学生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于是在他们身上充分地体现出对文化的兼容性,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的思想意识形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种的挑战,必须积极地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改革的关键。(1)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世界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2)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更新,更换那些过时的事例,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功经验和更贴近现代人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新的内容,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结合点,更好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3)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更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之我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除了以上提到的要求以外,本人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一致。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只是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变革,需要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体系上一起改,一致地改。只作出单方面的改革只是徒劳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应该慎重地改。不能守旧、保守地保留一切过时的、不符实际的经验和方法,也不能全盘地否定西方的有用的、值得学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客观地分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可以避免产生任何极端的思想或行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美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安秦二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我见》,搜狐新闻网, news.省略/20041124/n223154588.shtml

篇5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的改革正式启动,其中,初中英语的教学改革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英语教师只有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水平发展,才能够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实现同步。他们的专业发展要想实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步,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教学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哥哥环节。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关于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可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六项目标: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精选基础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增强课程适应性。

根据上述六项目标,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整堂课程都是由教师来主宰,教师借助各种教学设备,把主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接受。而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应该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把自身当做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承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的角色。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才能够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改革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英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他们的能力结构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授课能力,还应该具备系统的设计教学的能力、监控教学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科研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三)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实现教学理念能力结构的变革,只是其实施英语教学的前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基础教育改革下促进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述基础教育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层面,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积极参与课程培训

在如今这个不断变革、千变万化的时代,教师一天不学习,就不能赶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所以教师应该抓住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断进步,与时俱进。参加课程培训,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最为普通的方法。教师尤其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培训,因为这种培训是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与自身的教学工作存在着密切关联的关系,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水平,促进教师的职业创新。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与其他的英语教师进行话题讨论和心得交流,形成一个大家积极参与的氛围。从而能够实现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的目标。

(二)增强知识的学习,重建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量和教师对知识的认知直接决定了他们专业水平和专业发展的前景。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学习,重组自身知识结构,使之能够与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相一致。新形势下,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理论、交流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环境知识、教学推理知识等等。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英语教师还应该学习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作为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之余,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和引导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较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教学方式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英语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定一个话题,让学生主动站到讲台上进行对话,也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讲解,这种角色扮演和角色替换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英语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课程培训,不断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提升专业相关技能,重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学习和交流,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玉梅.反思性教学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2]康海波,王晶波.试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J].民营科技.2011(01)

[3]朱厚敏.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01)

篇6

作者曾受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的委托,对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广西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下面是此次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从这些数据之一斑中,我们可以窥见目前广西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现状之全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对培训效果及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中小学教师作了广泛的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3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处理,将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对培训效果及培训工作的评价总结如下:

1、通过培训对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的理解提高程度认为:很大的占47.5%;一般的占45%;较小的占5.8%;没有的占8%。

2、培训后学科知识方面收获:很大的占43.‘1%,一般的占45.8%:较小的占8.1%;没有的占1.3%。

3、培训后在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提高:很大的占39.7%;一般的9.5%;较小的占8.2%;没有的占1.2%。

4、通过培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方面收获:很大的占31.9%;一般的占46.8%;较小的占14.3%;没有的占5.7%。

以上数据说明通过培训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以及学科知识方面收获较大,在科研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实际操作方面收获较小。

5、关于参加培训的原因有:10.5%的教师认为是职称评审的需要、81.7%的教师认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19.8%的教师认为是上级的规定。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小教师对继续教育持积极的态度,具有内在的培训需求和动机。

6、对培训者的下列表现表示感到满意的:敬业精神31.4%;学术水平39.1%;实践经验31.4%;授课能力21.4%;培训效果13.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者各方面感到满意的比例都较低,特别是对培训效果方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者对中小学的实际了解不多,从而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脱节,浪费了培训资源。

7、认为会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培训I方法58%;受训人员参与培训过程19.1%;体验与感受培训环境与气氛15.2%,提高受训人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意识36.7%。从这些数据看出培训方法的适切性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提高受训人员接受

培训的主动意识。

8、受训者认为培训者使用的教学方法对受训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能起示范作用有较高的相关性12.2%,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54.8%;较低程度的相关性24.9%;没有相关性 3.1%。这些数据说明培训者在培训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受训教师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因此培训者应注意自己教学的示范作用。

9、中小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的结果统计比例分别是

――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亏3.9%。

――经费不到位,培训的旅差费、培训费得不到十艮销46.8%。

――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23.3%。

――培训者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了解不够,对中小学教学实际了解不够35.4%。

――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认识不一 14.3%。

――由于学校工作压力,参加培训难以成行或不予放行17.6%。 .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中小学教师认为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是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这将是今后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费的短缺是第二位的困难与问题,这点是各方面的共识;培训者本身的素质是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培训者素质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师的工学矛盾、部分教师对培训目的的认识也都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10、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建议综合起来如下

――增加经费投入,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

――培训者应先接受培训,应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要注意了解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制定培训规划、目标时应分层次提出要求,不能搞一刀切。

――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与手段,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改革教材,使教材适应新形势要求。应加强科研意识、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注意培训的实效性。

三、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对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对广西区所有培训机构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159份。通过统计分析,将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对培训工作的评价情况总结如下:

1、关于培训者,你认为目前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有(数据为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

A学术水平44.7%;B敬业精神18.9%:C授课能力39%,D培训效果39.6%,E实践经验 31.4%;F教育科研能力55.3%。

此组数据说明培训者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亟待提高,其次在授课能力、培训效果、实践经验方面也有待提进一步改善,绝大部分培训者的敬业精神都较好。

2、培训者对所在培训机构的评价

――硬件建设方面:9.4%的人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要;46.5%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需求,37.1%的人认为大部分情况不能满足培训需求。

――经费预算与投入:认为合理的占0.6%;认为较合理的占20.1%;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的占 69.2%。

――师资结构及素质;10.7%的人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60 74%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21.4%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各种培训的需求。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培训者有1/3以上的人认为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这说明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是当务之急,经费预算及投入有2/3以上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投入不到位,有1/5左右的人感到培训机构的师资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加强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当务之急。

3、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培训者的意见如下

――认为经费不到位的占74,8%。

――认为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电教部门彼此之间协调不够的占28.9%。

――认为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占 32.7%。

――认为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不高的占 57.9%。

――认为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的占37.7%。

――认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培训需求的占44%。

――认为培训教师对中小学实际了解不够的占 40.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费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瓶颈”;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是:有些培训内容与教师的需要脱节、不能做到按需施训、培训的模式较为单一、经费的限制、工学矛盾等;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培训者对中小学的实际缺乏必要的了解、培训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都是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

4、如何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更能满足第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机构与培训者的建议主要有

――应进一步开展培训者培训,此类培训内容要新,方式要灵活,要讲究质量。

――应对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权属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培训机构之间的协调有个依据。

――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应按照规定收取教师的培训费,以免影响教师的参培极性。

――组织培训者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根据第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此次调查我们对广西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试卷110份。根据统计结果,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评价总结如下

1、关于培训机构

――师资结构及素质:不能满足的占30。9%。

――经费预算与投入:认为合理的占2.7%,较合理的占10%;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占81.8%。

――硬件建设: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的占 7.3%;基本能满足需求的占47.3%;不能满足培训需求的占40%。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建设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均不满意,特别是经费的投入。这表明加快对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尽快使硬、软件达标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

2、认为参与教师培训的机构应该有(选项后数字为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各级教师培训机构 84.5%;师范院校70.9%;教科研部门70%;学术团体15.5%;电教部门58.2%。

以上数字说明,应广泛发动各种资源参加教师的培训工作,各部门应广泛联合,协同搞好培训工作,但应注意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3、关于培训机构的师资,对下列各项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培训效果21,8%;实践经验15,5%;敬业精神63.6%,学术水平23.6%;授课能力 20.9%

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师资的敬业精神满意度较高,达到63.6%;对其它方面满意度较低。因此,大力加强培训者的培训显得十分迫切。

4、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的看法是

研机构、电教部门彼此之间协调不够。

――有90%的人认为经费不到位。

――有66.4%的人认为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有58.2%的人认为培训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乏实效性。

5、对于如何顺利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可归纳如下

――鉴于有相当部分教师经济困难,建议上级能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减轻受培教师经费负担。

――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的培训时间应安排在假期进行;制订切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继续教育方案,不能搞一刀切。

――继续教育制度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健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要通力合作、定期协商,力求上下一致,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协调好关系。

篇7

关键词:教育目标;改革途径;家长协助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人类在幼儿时期是形成个人品格和思维方式的最初阶段。尊重幼儿身心的发展以及适当开发幼儿思维能力是中国未来幼儿教育的首要教育改革方向。全面培养体、智、德、美各方协调发展为核心、以《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的目标和教育建议作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确定改革后的幼儿教育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直都注重教育,尤其是对幼儿的教育更是放置在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从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来看,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这不但可以为幼儿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能为树立良好品格埋下伏笔。

二、具体改革途径

搞好幼儿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要把幼儿约束和控制起来。教师要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目标,设定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区角活动,在各个区角活动中,只需教师提供一些适应本班幼儿特点的材料,放手让幼儿进行区角活动,发展幼儿全方面的能力。例如:在美工区绘纸,孩子们可以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绘制自己心中的图案;在阅读区,准备一些《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关于五大领域目标书籍,并且是幼儿喜欢的绘本等。

三、需要家长协助

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教育,家长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幼儿接触最多的是家长,从情感来说,人类最初的情感是在其幼儿时期形成的。假如在这个阶段只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其的关心,只会出现消极的结果。所以在幼儿时期,父母一定要时刻注意培养幼儿正直的品格,为其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研究可以得出,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具体措施。更要注重对幼儿情感的形成,通过实际生活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家校要积极合作与配合,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生理等变化,并及时与幼儿沟通,帮其解决疑惑,这样一定能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篇8

2015年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拉开了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序幕,并对改革提出了顶层设计。随后,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改革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这让广大苦于职称评聘的中小学教师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制度的具体落实上。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示范带动、先行试点性质,在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意义举足轻重。现如今,国家层面的制度已经出台,如何实现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等,这些难题仍需多方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从实际出发予以解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给予那些真心谋教育发展、促教育改革、育国家栋梁的教师以尊重、理解、支持、鼓励,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篇9

记者:请您谈谈陕西十年建成教育强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杨希文:“教育强省”是一个相对概念。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是西部地区教育强省。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步提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一网两工程”、“人人技能工程”深入实施并产生广泛影响,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8.11%,“985”程、“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成效显著,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保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陕西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认真分析教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对照上海、江苏等教育发达省份的发展指标,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10年建成教育强省,即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他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的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未来十年是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攻坚时期,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大都市、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迫切要求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为陕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环境和机遇。省委书记赵乐际、代省长赵正永多次指出,陕西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陕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特殊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陕西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发展成就显著,教育大省格局基本形成,三秦父老强烈期盼接受优质教育,社会各界迫切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全省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记者:请简要介绍《实施意见》及其相关文件的制定过程、总体考虑以及主要特点。

杨希文: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意见》编制工作。2009年4月.省教育厅就着手开展前期调研、分析测算等工作,组成8个研究课题组,召开覆盖各个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30多次,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形成了23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全国教育工作会后,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要求编制陕西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要“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代省长赵正永和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先后14次开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12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集中精力起草《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文本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集全省智慧、凝聚各方共识,体现了紧扣国家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反映群众需求、符合陕西实际的特点。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等重要问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文本和配套文件坚持科学发展、系统谋划。充分体现了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部署,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并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启动了十项重点工程项目和十项改革试点项目,不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量力而行,又体现了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精神,

记者: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有哪些?

杨希文: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四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提高学校办学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实施意见》对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思路和对策?

杨希文:《实施意见》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确了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规定了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新增了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人: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强调各级政府责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在“择校”方面,强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对口支援,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服务制度,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又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记者:《实施意见》有哪些亮点?

杨希文:《实施意见》有八个大的改革创新之处:一是在体例上确定制定《实施意见》而不是陕西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并制定了5个配套文件。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强调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贯彻落实;二是提出到2015年,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

前两年教育:三是结合实际对国家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细化,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时间节点,以及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新任教师“省考县选”、促进优秀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的措施,继续推进“蛋奶工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提出了“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等改革试点:四是提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实训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面向农村、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富民工程:五是提出加强对全省高校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引导不同层次的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办出水平;六是将民办教育单列一章,支持办好民办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保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七是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八是制定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教育强省的建设步伐。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十年建成教育强省

杨希文

(记者柯昌万)12月18-19日,陕西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具体描绘了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壮丽蓝图,响亮提出了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即“一建成、两率先、一进入”)的宏伟目标。会上,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就《实施意见》的制定过程、总体考虑、主要特点、保障措施及创新之处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您谈谈陕西十年建成教育强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杨希文:“教育强省”是一个相对概念。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是西部地区教育强省。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步提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一网两工程”、“人人技能工程”深入实施并产生广泛影响,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8.11%,“985”程、“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成效显著,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保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陕西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认真分析教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对照上海、江苏等教育发达省份的发展指标,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10年建成教育强省,即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他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的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未来十年是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攻坚时期,西部大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大都市、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迫切要求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为陕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环境和机遇。省委书记赵乐际、代省长赵正永多次指出,陕西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陕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特殊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陕西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发展成就显著,教育大省格局基本形成,三秦父老强烈期盼接受优质教育,社会各界迫切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全省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记者:请简要介绍《实施意见》及其相关文件的制定过程、总体考虑以及主要特点。

杨希文: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意见》编制工作。2009年4月.省教育厅就着手开展前期调研、分析测算等工作,组成8个研究课题组,召开覆盖各个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30多次,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形成了23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全国教育工作会后,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要求编制陕西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要“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代省长赵正永和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先后14次开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12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集中精力起草《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文本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集全省智慧、凝聚各方共识,体现了紧扣国家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反映群众需求、符合陕西实际的特点。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等重要问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文本和配套文件坚持科学发展、系统谋划。充分体现了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部署,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并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启动了十项重点工程项目和十项改革试点项目,不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量力而行,又体现了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精神,

记者: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有哪些?

杨希文: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四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提高学校办学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实施意见》对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思路和对策?

杨希文:《实施意见》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确了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规定了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新增了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

核体系,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人: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强调各级政府责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在“择校”方面,强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对口支援,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服务制度,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又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篇10

[关键词]美国;高质量教师;AACTE;NCLB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08)11-0029-05

教育专业团体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向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AACTE)作为美国唯一代表教师教育院校利益的全国性专业团体,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美国教师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走向。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并作出了做承诺:每间教室都必须拥有一位高质量的教师,所有学生都必须受教于高质量教师。然而,联邦政府对高质量教师(Highly Qualified Teacher,HQT)内涵所做的界定与美国教育团体的专业信念出现很大的分歧。作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团体,2006年,AACTE借美国国会就NCLB征求各方建议以便重新授权之契机,针对NCLB中的高质量教师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观点。AACTE的观点反映了教师培养者团体对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立场,也是立足于教学专业化立场而提出的有关美国教师教育变革的专业判断,这些见解对我们理解美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而为我国教师教育变革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AACTE的概况及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影响

AACTE是一个由培养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的院校及相关教育组织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的专业组织。AACTE成立于1948年,由当时的“美国教师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Colleges,AATC)、“全国教育学院和教育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和“全美城区教师教育机构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etropolitan areas)合并而成。AACTE的成立解决了美国师范学院在向大学教育学院转型过程中专业组织的代表性问题,改变了美国各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教师培养机构缺乏统一协调的局面,使美国教师教育领域有了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专业团体。

AACTE不仅是美国教师教育者(机构)的协会组织,而且曾是对美国教师培养机构实施专业评估的认证组织,其认证职能持续了四年。1952年,由于“全美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正式组建,AACTE将其专业认证职能移交给了NCATE,但AACTE仍是其中的核心机构成员,在美国教师质量的专业保障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是由于AACTE等组织的积极推动,美国专业化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最终建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AACTE于20世纪50年行的出版物――《教师教育杂志》(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双月刊)已经成为美国教师教育领域最富影响力的专业杂志,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专业声誉。

AACTE主要代表了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利益和旨趣,也是美国唯一代表教师教育院校利益的组织,对美国教师培养、进修、评价、认证等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宗旨是通过高质量教师和学校教育人员的培养促进美国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目前AACTE拥有近800个机构成员。除教师培养机构外,一些州的教育厅、社区学院、教育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国外相关团体也加入了该组织。AACTE对美国的教师培养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成员机构每年为美国培养的新教师超过了全美新教师的2/3。

AACTE自成立至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AACTE代表专业派的声音、教师教育的品质。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协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关注的问题更加广泛。然而AACTE的价值理念,如重视教师培养的质量,对社会公正的关注以及研究水平的提升等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的。AACTE的宗旨始终在于通过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以及学校教育人员,促进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它通过相关的政策文件,反映教育学院的呼声。

二、NCLB关于高质量教师的界定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质量是基础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质量的提升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美国已将提高教师质量作为其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1983年4月,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序幕,追求教育卓越和效率成为8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旨。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教师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核心要素。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美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CLB)。NCLB的Title Ⅸ Section 9101(23),界定了“高质量教师(Highly QuMified Teacher,HQT)”的含义,简言之,高质量教师要满足三个条件:具有学士学位;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包括那些通过选择性路径获得的教师资格证书);扎实的学科知识。然而,NCLB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新聘任的小学教师、新聘任的中学教师及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达到高质量教师的标准有所不同。

当前,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存在两股对立的势力――持教学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专业派和教师教育“常识派”或“解制派”。然而,专业派和常识派或解制派之间也有一些基本的共识:都认为美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肯定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何为高质量教师以及如何培养高质量教师方面,二者的观点大相径庭,争议颇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力度不断增强,在解读高质量教师的内涵时,更侧重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主张通过纸笔测试来检验教师是否合格,有“去专业化” 的倾向。虽然这一条款引起很多争议和误解,但是它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培养机构发生变革的一剂催化剂。

三、AACTE针对高质量教师提出的八条建议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教师教育者团体也不甘示弱,已经开始通过公开发表相关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呼声。AACTE作为唯一代表教师教育院校利益的全国性专业团体,在关于如何界定高质量教师的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AACTE结合了其他教育专业团体,如NCATE、NBPTS(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等的教学专业化观点,针对高质量教师提出了八条建议。关于高质量教师。AACTE提出:

1、高质量教师的定义要更加简单化和清晰化

当前高质量教师的定义已经引起众多争议和困惑。NCLB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标准不尽相同。当前需要一个适合所有教师的,新的、更加明确的标准。此外。应该取消仅对在职教师提出的高且硬性的州统一的评价标准(High and Objective Uniform State Standard of Evaluation,HOUSSE)。AACTE认为,教师的质量不是静态的,教师不是以成品(finished products)进入课堂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一个刚获得认证的高质量的新教师可能无法达到NCLB规定R高标准,当前的问题是要建立一套可以反映教师候选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实习的标准,尽管这套标准无法体现专业的最高水准。公众必须确信新教师有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所有学生都可以受教于这样的老师。

2、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

AACTE认为HQT的定义应该明确指出所有的教师必须了解其所教学科并且有能力从事教学。NCLB有关高质量教师的定义,明确肯定了教师了解任教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缺少了一项关键且必要的因素:即忽略了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NCLB关于高质量教师的定义确实提到了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但局限于小学的课程并且仅仅是刚从教的小学老师。此外,这些技能的证明只是通过一种测试来完成的。在多数情况下,州的测试是书面测试而非表现测试,因此这种测试无法表明考试者真正的教学能力。此外,教育部发出的关于高质量教师的文件重点强调学科内容,并指出测试的目的是验证他们在阅读、写作、数学和小学课程的其他方面的学科知识能力。

AACTE提出:教师在开始教学实践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必须让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并且以一种不同于成人的、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必须有能力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同时也要适应特殊教育学生的需要;必须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又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要观察学生在达到学科标准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而且还要善于解读和诠释学生成绩和进步状况,进而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必须能够胜任指导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在学校形成欢快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有效处理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关系。AACTE认为,NCLB过于强调教师的学科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应当得到及时的修正。

3、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习经验

很多州都要求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参加一些教学实习。然而,在实习的范围和严格程度方面,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最近的数据表明,大约3/4的州都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经验,教学实习的时间从5周到20周不等。研究指出,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会造成大量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人员流失。有教学实习经验的教师候选人第一年留在教学岗位的几率是没有教学实习的两倍。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对新教师的留任具有积极的影响。教师的入职培训如果是由大学和中小学联合进行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模式,是最有效的、高质量的提升教师实践经验的范本。

因此,高质量教师的定义应该规定每一位教师候选人有至少几小时在严格监控和指导下的课堂经验。AACTE建议至少要有15周的时间,每周30个小时或者一共450个小时的实习。传统路径和选择性路径的教师都要达到这一要求。

4、要求有教学表现的评估

教师认证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漏洞是没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对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抑或是学科教学论知识的测试多如牛毛,但是通常是不充分的。然而,对从事教师行业的实际教学能力的评估不是认证过程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表明:包括真正教学实践在内的表现评估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能力并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专业学习经验。国家研究中心和全国教育学会的报告强烈呼吁教学表现评估。

加利福尼亚和康涅狄格州均要求对获得认证的教师进行表现本位的评估。加利福尼亚教师的表现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California Teachers,PACT)是加利福尼亚州管辖下执行最好的一个范例。PACT是由大学和学院联合开发的一种综合的、完整的、真实的并重视学科的评估,该评估达到了州所要求的效度和信度的标准。PACT建立在NBPTS和INTASC分别评估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基础之上,但是PACT的任务是对教师入职前的表现评估。评估的数据资料包括:教师计划,学生的学习样品,教学录像带以及个人的反思和解说陈述。这些资料根据教学计划、教学指导、评估和反思的不同分类进行组织。康涅狄格州的入职支持和培训(Beginning Educator Support and Training,BEST)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入职指导计划,该计划包括:职前培训、入职指导和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成长)。该计划既包括对新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又包括对新教师的档案袋评估。对未来教师提出的培训要求反映了该州关于教学的共同要义,即详细阐述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该州认为这些能力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有很高的水准。

AACTE认为,NCLB应将基于上述评估的教学能力融入高质量教师的标准。诸如PACT和BEST的表现评估可以由州在其认证考试的过程中进行。

5、消除对选择性路径申请者的偏重

当前,在实践层面已经出现了不少教师候选人通过选择性路径,未经资格认证就从事教学工作的现象,这些人往往是在担任了教学工作之后再去寻求资格认证。美国联邦教育部批准那些未经认证的走选择性路径的人进入教师行业已有三年的历史。这项政策表面上似乎是承认联邦的权威,要求候选人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以符合他们州的认证法律,然而实际上是要打破这些法规,即获得认证之前已经成为教师。AACTE认为要想成为高质量的教师,不管选择哪条路径(传统路径或选择性教师培养路径),所有的教师都应达到同样的 要求。

6、教师应具备关心和责任的特质

尽管关心和责任较为抽象,很难测量,但任何有意义的高质量教师的定义都应该涉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责任。这些行为包括:教师要完全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致力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所教的知识;关心学生的动机和自我概念: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差异。

7、为多科教师提供灵活性

在美国的一些乡村学校、中学以及高中,教师必须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一些科学老师,经常需要教授生物、化学、物理或者地球科学等学科,这就导致多科教师无法主修所有的学科。对多科教师而言,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高质量教师的标准简直是天方夜谭。NCLB应该为在中学或乡村的小学任教的多科教师提供一些选择,他们要么主修任教的任一学科要么通过学科规定的内容测试。联邦政府应给予这些州一些支持进而实行多科认证或者制定一些考试策略来适应这些州的要求。

8、修订特殊教育高质量教师的定义

2004年的特殊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有其自身对特殊教育领域高质量教师内涵的界定。然而。它几乎专门指向教师对必不可少的学科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它为州在解读该界定方面提供了弹性。但未要求州确保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应该兼具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尽管学科知识的掌握对成为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是必要因素,但是了解个体特殊情况下的暗示的能力也很重要。由于所教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持续不断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准确解读学生的成绩,并且相应调整学习环境。他们不仅要选择和执行合适的调整,而且要使用积极的、正向的支持和干预手段。该定义应该要求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要有能力展示教授特殊教育学生的必要技能。如果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无法展示这些必要的技能,他们就不能被视为“高质量”。

四、结语

NCLB对高质量教师的界定。集中强调了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忽视了教师的教育学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报告声称,为了培养NCLB要求的高质量教师,各州应该从其他领域招募教师,并要广泛实施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尽管通过选择性路径的教师候选人缺乏教学经验,然而他们一旦参加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就会自动被视为高质量教师。从长远的眼光看,这一选择不仅不会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反而会使其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