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作业范文

时间:2023-04-04 13: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标准化作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标准化作业

篇1

Abstract: MTO-oriented corporations often suffer from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production and a low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of their products directly caused by their own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 which put the order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ustomers at the first place. Therefore, few can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result when the standard operation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idea of Standard Data Base, this paper provides with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approach which brings standard operations into effect by establishing "Standard Working Procedure Base" composed of public working procedures. In addition, it also specifies the approach on how to write the standard operations instructions and operation procedures.

关键词:订货型生产(MTO);标准化作业;标准工序库;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Key words: MTO;standard operations;standard working procedure base;standard operation instructions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81-02

0引言

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已经由卖方转向买方,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个性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适应市场变化、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1]。同时,为适应不同的客户需求,企业常需要更换一线员工,从而导致一线员工流动率和人工成本的升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要保持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和快速应变的竞争优势,实施标准化作业至关重要[2]。对于订货型生产(Make to Order,MTO)企业来说,由于其自身生产特点的限制,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更高的灵敏性和对市场变化更快的响应速度[3]。因此,如果能在MTO型企业实施标准化作业,必然会大大降低其员工流动率和人工成本,提高其响应市场变化的速度。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备货型生产(Make to Stock,MTS)企业已经实施了标准化作业,但对于许多MTO型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可以实施或者想实施但却不知该如何实施标准化作业。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某大型变压器公司参与实施标准化作业的经历,探索MTO型企业实施标准化作业的途径。

1标准资料法和标准工序库

一般而言,MTO型企业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编制标准作业指导书困难。但在实际生产中,MTO型企业虽然是按订单进行生产,但大多数产品生产流程都有若干相同的公共工序。比如在变压器线圈绕制过程中,无论是哪种型号的线圈,都会有包扎绝缘这道工序。对于这些公共工序,可以利用标准资料法的思想来进行处理。

所谓标准资料,是将直接由作业测定(时间研究、工作抽样、PTS等)所获得的大量测定值或经验值,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的某种结构的作业要素(基本操作单元)正常时间值的数据库。利用标准资料来综合制定各种作业的标准时间的方法叫做标准资料法[4]。企业如果掌握了一套公共要素标准时间的数据,就不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对同一要素进行测时。只要给这些重复发生的要素建立资料库,一旦有了新订单,就不必对新的作业进行直接的时间研究,而只需将它分解为各个要素,从资料库里找出相同要素的正常时间,然后通过计算加上适当的宽放量,即可得到该项新作业的标准时间。

因此,对于MTO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公共工序,可以通过程序分析和作业分析等手段将其标准化,而后将这些标准的公共工序组成一个工序库,即“标准工序库”。MTO企业如果建立了标准工序库,在编制作业指导书时就不需要对同一工序进行重复编写。当新订单来临时,只需从“标准工序库”里选取公共工序,辅助新订单产品所需的特殊工序,即可组成新订单产品的标准作业指导书,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在MTO型企业里面实施标准化作业。

2建立标准工序库

建立标准工序库,需要对企业生产过的所有类型产品进行分析,统计出其中的公共工序,并加以分析整理,编制成图、表等形式的资料,即标准工序。标准工序库的建立流程如图1所示。

①确定范围。一般情况下,应把范围限制在企业中的一个车间或一定的生产过程内,比如变压器中的线圈绕制过程。因为不同车间(生产过程)的作业相差一般比较大,而同一车间(生产过程)内的作业有一些公共工序,它们的操作方法相同。

②程序分析。运用“ECRS”四大原则对现有生产流程进行优化,首先考虑取消该工序,对不能取消而又必要者,再考虑进行合并,重排和简化。

③流程分解。将流程分解为工序,要找出尽可能多的各种流程里的公共工序。

④作业分析。通过作业分析,使每道工序的作业结构更合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其时间消耗,提高作业效率。

⑤编写标准工序。对分解出来的公共工序进行详细的描述,除了具体的作业步骤外,还需写明所需的工器具、备品备件及材料、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等内容。此过程需要车间工艺人员和工段长等人的参与。

⑥检验。将编写好的标准工序资料送到生产一线,让一线员工按照其进行操作,检验此标准工序是否标准,如果不符合标准,还需返回第二步,重新进行程序分析等步骤。整个过程需要工艺工程师和工段长在场监督操作。

⑦分类编码。对标准工序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使用者能快速检索,得到所需的正确资料。分类可以按设备型号或生产阶段等方式进行。比如变压器线圈绕制按生产阶段可分为准备阶段、绕制阶段、装配阶段;按设备则可分为立式绕机、卧式绕机等。

⑧入库。将编好码的标准工序存入标准工序库,以便检索。

对于流程分解出来的非公共工序,仍需编写其标准工序、检验、分类编码和入库,以备将来调用。因为企业虽按订单组织生产,但产品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一个新订单到来时,这些非公共工序也有可能会成为新的公共工序。

3编制标准作业指导书

MTO以顾客的订单为依据,按用户特定的要求进行生产。因此,订单与订单之间有许多差异,企业一旦有了新订单,都需要重新进行组织设计,然后进行制造。对于每一种产品,都要重新编制标准作业指导书。在编制作业指导书时,先将整个生产流程分解成各个工序,然后在标准工序库里搜索相应工序。对于已经存在的工序,可直接调用;没有的工序,则由车间工艺人员共同商定后进行编写。最后把所有工序组合起来,形成新产品的标准作业指导书。标准作业指导书样本如表1所示。新编写的工序指导书应存入标准工序库,以备将来调用。这样一来,标准工序库里存放的工序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而编写新作业指导书时需要重新编写的特殊工序将逐渐减少。

一份完整的作业指导书,除了封面上的一些常备信息(作业名称、编号、编写人及时间、审核人及时间、批准人及时间等)之外,还必须至少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①流程图。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图能使操作者对整个生产流程一目了然,一般绘在作业指导书的前部分。

②作业步骤及所需时间。作业步骤所包含内容比较多,应包括从标准工序库里抽取的工序的编码、操作的具体动作描述。具体作业所需时间在可通过作业测定来确定。

③工艺要求。注明每一工序的工艺要求。

④使用物料。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需按时按量存放到指定地点。

⑤工装、仪器及到位时间。对于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装仪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放到指定位置。

⑥注意事项。对于生产过程中易出错的步骤及危险点等应特别提请注意。

以上内容是标准作业指导书应备有的消息,具体情况下可做相应的增添。指导书的页眉页脚可写上该指导书的适用范围及审批权限等内容。

4标准化作业的具体执行

当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出来以后,还需在企业(车间)具体的推行,按计划进行作业。在MTO型企业实施标准化作业,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4.1 培训执行标准化作业之前,需要组织员工进行标准化作业的专题培训,让员工熟练掌握工作程序和要求。并且要向员工灌输遵守标准的理念,使他们深入彻底理解标准化的意义。

4.2 监督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监督一线员工按照指导书进行操作。员工在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指导书内容,但如发现指导书内容不符合现场实际和有关规定,应立即停止工作,由作业负责人根据情况修改后执行,必要时应履行审批手续并做好记录,通知作业人员按修改后的指导书进行作业。

4.3 完善企业(车间)应定期召开改善检讨会,介绍改善成果,明确今后改善方向。不断修正、完善企业的标准化作业,使作业标准化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5结束语

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全面实施标准化作业,对职工、企业都将有极大的好处。通过运用标准资料法的基本思想,为企业建立由公共工序组成的标准工序库,从而使得在MTO企业实施标准化作业成为可能。可以预见,一旦在MTO型企业实施了标准化作业,必然会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降低员工流动率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理查德.B.蔡斯.运营管理[原书第九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白东哲.生产系统现场工作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标准化;流程;机械制造

中图分类号:X76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怎么样的培训,最终员工的技术水平还是各有不同。所以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只靠培训员工操作技能是不够的,必须制定标准化作业。但是标准的作业,能否发挥其作用,前提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程序。当生产的作业是可以重复的时候,标准化流程就好比验证过的固定程序,可以达到稳定,清晰的正确结果,是创造稳定一致绩效的最重要关键。另外标准的流程是精益生产的基础条件,想要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目的,没有标准是谈不到改善的,通过标准化让流程达到稳定才能知道究竟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目前很多主机生产车间在生产计划上没有做到准时的周期和数量,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流程的不清晰、不稳定导致生产周期不固定,生产节拍混乱,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游配套部门的供货不准时等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前提就是要制定标准的作业流程,首先根据装配工艺要制定合理的装配工序。比如机床立式加工中心,按照装配工艺细分成床身序、丝杠序、结合序、防护序、电气序、验车序、几何精度和包装试水共八道工序。按照每个工序的装配情况配备人员制定出固定的时间,并根据出产量就能够确定出装配的工位。例如以上每个工序需要一天(其中验车和几何精度共同进行需要两天)按日出产一台计算,那么就需要八个工位。这样标准的流程就确定了,按照工位不动人动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流线性生产。标准的流程确定后,按照各工序的装配部分就可以制定出装配工人标准作业指导书,标明每个工位的装配过程,力求实现装配过程中操纵步骤最优化。操纵步骤描述、要领及原因这部分是标准化作业的核心部分,它可以由文字描述及图片组成。文字描述部分不仅对该装配的每一步操纵做了具体说明,而且还告诉工人操纵中的要领,及操纵不到位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工人是装配过程的主体,所以在标准化进程中,不仅要求加工人标准化操纵,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参与到标准化的设计中来,这样由加工人本人参与完成的标准化作业规范才更符合实际操纵,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标准化的目的并非强迫加工人接受,而是帮助加工人规范操纵,形成标准化操纵的习惯。考虑到文字说明的抽象性及局限性,除文字描述外,标准化作业要加进大量针对装配细节的照片,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配合文字,将装配中关键步骤的要点完全展示出来,还能使文件更加简明直观、轻易理解。有了标准就有了准确的周期,有了准确的周期就能够为供应商和加工车间提供准确的需求。尤其在生产计划的排产时有了可靠的依据。也能够做到先进先出的,单件流的生产模式。在员工的考核上这样的流程使任务完成量上更加明确,考核更加透明。员工目标清晰,从根本上杜绝了吃大锅饭的现象。这样的流程下也使问题更加突出,有了问题马上就能体现出来,不会出现拖拉的现象。

对于自制件加工车间来说有了准确的需求时间和数量,就可以根据所承担的零件确定一个标准的作业流程。加工车间标准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零件的定机台。例如中小件加工车间所承担的零件按类别由中曲件、小曲件、轴类和盘套类,四大类所组成,在这基础上把各类别的零件定到各个机台,白夜班合在一起以机台为单位。按照需求及机床能力首先按类别定首序机台,然后配备下序机台形成流线式生产,使零件流动不停滞不积压,合理利用机台能力。使机台能力目视化,能力预算准确。另外零件承担责任明确,提高员工积极性。

2 机台定刀具,对应机台所承担的零件,固定所用刀具,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且先进的刀具,减少刀具转借和提高切削效率,节省备刀时间。同时加配备z轴定位器,在对刀长的时候变的非常简单,替代原来的用刀具直接接触零件或垫纸的办法,还有对刀探针,在加工零件时很直观的对出零件的坐标。使固定的刀具进刀库后,在加工任何零件时不用再次对刀,减少对刀时间,增加对刀精度。

3 机台定程序,对应机台所承担零件,根据刀具的选择固定程序,存储在机台和储存卡中,加工时直接调用零件号,无须编程,只需确定刀的位置和装卡方式,省去编程时间。形成此种方式后不断优化程序及切削参数,达到最理想时为止。可以有效的减少因切削参数不合理造成的刀具消耗,降低成本。同时完成数字化工艺,纯加工时间也随之确定,使操作变得逐渐标准化,周期准确。程序固定后既能省去编程时间又能发挥机床最大潜力,还能保证零件质量。有了以上三方面标准的作业,同样加工车间也可以得出零件生产的准确周期,根据装配车间需求期量,按照标准化后的加工周期,确定生产最佳批量及投料和投产时间。达到标准化的加工计划,实现准时化生产。从而可以减少零件库存浪费,减少资金占用同时又满足装配需求,降低成本。

标准化作业产生的准确和稳定的需求量对装配及加工车间的资源供应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装配车间的采购件及加工车间的毛坯都需要相应供应商提供,所以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供应商与主机厂的合作关系对于准时化采购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稳定和准确的需求才能建立良好的供需合作关系,准时化策略才能得到彻底贯彻落实。如果不实施准时化采购,由于缺乏和制造商的合作,库存、交货批量都比较大,而且在质量、需求方面都无法获得有效的控制。通过建立准时化采购策略,把我们的精益理念扩展到供应商,加强了供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在开放性的动态信息交互下,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供应商能够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了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对主机厂来说,通过和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准时化采购,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制造过程与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成本降低了,制造的敏捷性也增加了。

企业的流程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一部分,标准化作业流程也越来越被企业生产环节重视,因为这个流程是把技术、工艺、管理等融合到一个标准的层次,并持续改善着。

篇3

关键词:标准化作业;安全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日常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各项预案、规程、管理文件等制度中所规定的内容执行,并且不允许有偏差的就是标准化作业,其是按照对员工日常工作的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来使预定的目标实现,以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能依照既定标准进行运作。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执行法定标准的企业,才能效益好、出人才、出名牌,否则违法生产经营,没有诚信准则,必然会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市场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一、标准化作业程序的推广运用

(一)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由传统经验型转变到科学技术型的重要途径,并且安全管理中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标准化作业,安全工作者与企业领导已经逐渐认识到标准化作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但因为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程度都不同,受到传统习惯的因素,想要将标准化作业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运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要把标准化作业的经济责任制和推广考核挂钩,且纳入考核,要不然,就会半进而废,难以收到实效。

(2)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工种与单位进行研讨、分析,制订符合本岗位、本工种实际的作业程序,组织工人总结改进、摸索、试点、学习,及时进行全面推广。

(3)要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要做到亲自抓,应充分重视这项工作。

(4)让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负责组织标准化作业推广运用工作与程序的编制,参加标准化作业推广应用小组,由主管领导带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干部。

(5)应克服阻力,提高认识,将标准化作业教育大力宣传。应激发工人改善作业方法的积极性,自觉克服不良作业习惯,且让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施工人员自己了解推行标准化作业的作用与意义。

(二)标准化作业属于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范围,在一个单位的具体实施一般要按宣传学习、作业分析、制订标准、试点运用、检查监督、效果观察、收集反映、程序改进、作业培训、全面推广、下达指令共11个步骤来进行和考核。实践证明,标准化作业推广运用之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作业失误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据某厂推行起重作业标准化程序前和标准化作业运用初期同等条件下的400次作业观察,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24.5%的事实,说明了标准化作业在安全生产中推广运用的意义是深远的,前景是广阔的。只要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整个生产作业过程中,针对每台设备的操作维护,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每个动作都实现标准化作业“凭感觉,凭经验”的不良操作习惯都得到有效的克服和纠正之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就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安全生产必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二、矿山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具体做法

(一)改变观念不断创新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产品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重视,知识标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为此新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要求矿山企业领导必须不断创新、开阔思路、改变观念,以加快本企业标准化的建立与更新速度,使矿山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紧跟知识经济时代步伐,适应市场需要,这样才能使企业创新效益。当今,一些矿山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更新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领导对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信息闭塞,使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单一的旧模式,应积极面对现实,将以前那种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经济效益的提高、参与市场竞争、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企业加强管理是矿山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如果矿山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不高,则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高,从而就不能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走向市场,所以,标准化工作应与新世纪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高度上相适应。企业建立标准后,需进行动态管理,不能一劳永逸,并在执行过程中应将标准体系不断补充完善。

(二)提高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建设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配合与支持,只靠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它同时也需要矿山企业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矿山企业的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意识,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基础工作,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队伍的培训工作,依据实际需求,组织实施标准提高全体员工标准化意识水平,积极开展标准宣贯,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管理队伍,使标准化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确保标准化工作的运行顺利。

(三)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

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叫做国际标准,国外的先进标准,通常是指工业发达国家的公司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例如日本、德国、美国的标准等。世界贸易中衡量产品质量的依据是国外先进标准与国际标准,可以促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采用国外先进标准与国际标准,可以更好的确保管理与生产的有序化、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利用资源、更好的节约能耗以及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与技术进步。企业的产品想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在制定标准时,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标准与国际标准。

(四)要将合理化、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充分体现

(1)矿山企业在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时,一定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即修订提高、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制定计划等,创造性地运用与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应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确保标准体系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现代企业的标准化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围绕企业的方针、质量目标进行就是合理化,运用标准化的原理,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2)系统化不是孤立各自为政的,是指标准化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而企业标准化管理系统是以企业的方针、目标为中心,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托,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为支持,工作标准为保障的子系统组成,其中技术标准是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保证,必须围绕技术标准进行。

(3)标准化管理体系必须具有合理化、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其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与传统管理标准及模式不同。指矿山企业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合乎工作要求、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的规定与标准就是全面化,简单来说就是,矿山企业实行标准化以后,企业的各项活动都有标准可依,标准便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建立健全安全标准体系,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标准,中介机构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评估评价,监管监察机构依据标准实施行政执法,安全生产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对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保持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企业的安全发展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故障定位;快速抢修;标准化

作者简介:周同梅(1969-),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工程师;范炜豪(1982-),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工程师。(江苏 徐州 221000)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08-01

一、标准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力输送网络迅速扩大,电力部门对电网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停电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变得难以承受。因此为保证实现供电可靠性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率,必须实现配电网快速抢修的标准化。所谓标准化即针对现有配电网络制定详细、专业的故障抢修体系,当故障发生后依照既定准则实施快速抢修的工作流程,最大范围内缩短作业时间。按照江苏省市公司关于配网应急抢修的要求,从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对电力保障特殊需要出发,应实现抢修“四个快速”及“五个确保”的理念,“四个快速”即“快速研判事故、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快速消除事故、快速传递事故信息”。所有资源在全市实行统一调度、灵活指挥、相互支援,确保出现紧急情况后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抢修,实现“五个确保”。确保居民生活用电,确保农业生产用电,确保医院、学校、金融机构、交通枢纽用电,确保党政机关、部队院校、市政公用设施、国防工业用电,确保高科技等优势企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重点工程等重要用户的用电。

二、标准化抢修流程

一次标准化作业主要分为故障研判、巡查、处理和分析。故障研判是当故障发生后能及时确定故障地点和类型,制定抢修方针、派发抢修人员与物资;故障处理是确定故障后,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处理本次事故;故障分析是事故处理完成后恢复停电区域并总结本次事故经验。图1为工区配电网标准化抢修流程图。

1.故障研判

配电故障发生后配电故障研判组(设在徐州抢修调度远程工作站)负责接受配调应急抢修指令、客户及其他来源信息、配电网故障快速定位系统信息、抢修班组反馈信息并汇总反馈,实现信息共享。故障研判分为配电网故障快速定位系统判别、95598用户信息反馈判别。

(1)配电网故障快速定位系统判别。配电网故障快速定位系统可分为主站、通信管理机及柱上故障定位监测终端三层,检测终端将测量到的线上各检测量信息通过预先判断之后将得到的故障信息通过GPRS无线传输传输到系统主站,主站通过各检测点的上传信息结合各检测点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故障判断,最终定位故障区段。配电网快速定位系统可判别的故障类型有短路故障(三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单相接地故障。之后配电网故障研判组根据主站系统的判别信息组织抢修巡线人员进入指定区域巡线,确定具体故障位置。

(2)95598用户信息反馈判别。供电公司全天候接受用户故障报修,并将接到的用户反应信息提交故障研判组进行故障分析。对于不能立即判断的故障,会立即派遣检查人员立即进入用户反应区域进行勘察,后将故障信息反馈故障研判组再次进行故障分析。

2.故障巡查

运检班及应急抢修班在接到故障后,应同时立即赶赴故障现场,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指导卡,尽快查明故障原因,控制险情。应急抢修班巡查车辆中故障应急处理备品备件及工器具应配备齐全。确保查到故障点后能够立即处理故障。具体标准化作业指导卡如表1所示。

3.故障处理

故障研判组根据判别出的故障性质,对于不涉及大型机械作业的,且判定应急抢修班能立即处理的,由应急抢修班立即处理。如涉及大型机械作业,应急抢修班无法处理的,立即通知相关施工单位。在施工单位组织抢修前,应急抢修班应完成验电、接地、设置围栏及控制险情的其他临时措施等工作。所有抢修作业严格执行江苏省电力公司标准化抢修作业体系。

4.故障分析

抢修处理结束后,抢修负责人应收集、记录本次故障的现象、原因及处置情况等信息,总结抢修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抢修报告上报抢修调度远程工作站,由抢修调度远程工作站按时汇总分析各类型故障情况并录入系统,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抢修预案。

三、人力资源制度

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确保抢修流程的人力资源制度,按照组织严密、制度完善、装备先进等要求,应调集最优资源,完善责任清晰、反映迅速,行动高效的配电应急抢修组织体系,组建装备精良、功能齐全、综合能力强的应急抢修队伍,认真梳理抢修流程的各个环节,围绕抢修的“快”字,简化流程,优化流程,完善应急预案,形成以应急演练促生产,以生产骨干保应急的先进理念,实施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应急抢修运转有序。市区配网在正常报修故障处理的基础上,根据配网故障情况分为三个响应等级。如图2所示。

目前工区应形成由近百人的先遣队到超过600人的抢修队伍,实现统一调度、灵活指挥、相互支援,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理的能力。三级响应包含了从大灾来临到日常维护都能使工作人员迅速到位,为实现“四个快速”抢修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员基础。

四、标准化成果

配网标准化抢修机制结果性指标主要有安全指标、时间指标和服务指标三类。其中安全指标为抢修安全违章次数;时间指标为“抢修全年平均到达时间及抢修全年平均抢修时间”;服务指标为客户投诉率。

2011年配电运检工区徐州供电公司配网抢修标准化完成的目标值为安全指标实现抢修安全零违章+抢修全年平均到达时间15.3分钟(缩短6.6分钟),抢修全年平均抢修时间20.7分钟(缩短3.2分钟),服务指标实现客户投诉率0/万户。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实行标准化作业可以大大缩短抢修时间,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确保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标准DL/T1036-2006《变电设备巡检系统》编写说明[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7,(5):22-23.

[2][5]况军,李志咏.新型智能化输电线路巡检系统的研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1):139-142.

[3]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电所标准化作业系统客户服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字 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质量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由于特别讲究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的全面执行,因此实施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必然结果,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讲又非常的必需。那么什么是经济责任审前标准化作业?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何作用?如何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在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时按照程序要求,对准备阶段各个环节实施标准化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能的目标。

二、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从审计程序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特别讲究工作程序和步骤,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是通过开展审前调查、确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取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成果运用等等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完成的,审计项目的质量高低也就在作业过程中形成了。而审计前准备工作是审计总体过程的必经阶段,审计前准备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和掌握的情况决定审计重点和审计取证以及人员配备和人员分工,它是整个审计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审前准备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如审前不培训,审计人员不具备把握质量的素质保证;审计方案不制订,脚踩西瓜皮审到哪是哪等等,在这种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推行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就显得非常必需。因此,加强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2、从审计标准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虽有各项关于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但每个审计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有优有劣,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如果得不到全面执行,也会影响审计质量,严重时带来审计风险。审计前准备工作对审计重点有慎重的确定,对审计人员有侧重的选用和培训,通过审前标准化作业可以做到条理清晰,明确审计重点,有的放矢,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好审计资源,实现审计质量的可控、在控、能控。

3、从审计人员素质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业质量的高低关键靠人来把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审慎性都是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审计组成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新进审计人员增加,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技术不熟练,审计经验缺乏,急需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以达到作业标准化的要求。把审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作为教材,重视审前培训,从而迅速提高审计新人基本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捷径。

三、如何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㈠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关键点

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关键点在于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在准备阶段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在实施中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程序要求逐一执行和记录,保证审计程序和标准得到全面控制,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㈡审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程序及标准

审前标准化作业共分项目立项、审前调查、数据采集、制定方案等11项程序。

1、审计项目立项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报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后或经单位人事管理部门等类似机构的委派、委托进行立项,安排审计项目。

2、选派合适的人员组成审计组并确定审计负责人

经济责任审计小组的选派可采用内部审计部门自行组织和聘请中介机构人员配合形式。

由内部审计部门确定审计人员的,应结合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性质、预计的审计工作量,以及审计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完成时限等,确定所需要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数量。在人员选派方面,要注意保持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审计分工要相对稳定,组员尽可能包括前期曾对该被审单位进行过审计的人员,这既可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检查督促以往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落实,同时注意执行回避制度。对审计组负责人或组长的选择和确定,应考察其以往工作态度和现实工作能力。

具体项目实施前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审计指令,审计指令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立项依据、审计起讫期间、审计种类、审计组成员等,组成审计组的同时应明确指定二级复核、三级复核人员,复核人员应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在现场审计期间进行远程实时复核。

3、编制与审定审前调查方案

审计组成立后,应当进行审前调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确定审前调查方案。

4、内部控制调查

在审计准备阶段,要通过调查表、流程图等形式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以及相关计算机控制环境进行了解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了解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调查和记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依赖,从而决定下一步审计策略。

5、审前调查情况分析

审前调查分析是确定审计方案的基础,审前调查分析应针对审前调查阶段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横向分析、纵向分析、比率分析,从数量和性质方面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适当的抽审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6、审计方案编制与审定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了解和初步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制订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方案由项目主审负责编制,审计组长审批。

⑴审计方案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

①审计目标及审计依据;

②审计对象及范围;

③审计内容及重点;

④审计程序和方法

⑤审计人员安排及分工;

⑥时间安排;

⑦工作要求。

⑵审计方案编制方法

①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完备;

②审前调查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通过提供审前调查提纲,编制具体调查资料格式,形成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依据;

③明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7、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应由审计机构送达至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本人。审计通知书应至少在审计组正式进驻被审计单位3日前提交,使被审计单位做好必要的安排,保证单位正常经营业务不因审计而受影响。

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书面承诺要求。

8、审计软件立项

审计项目实施前一周,项目负责人需要在审计软件中完成该项目的立项工作,完成组成项目组、进行工作分工、上传审计方案、审计指令、审计通知书等一系列阶段性文书,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9、采集数据,登记疑点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分工,在审前应充分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报表分析、指标分析、科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有效的把握总体、锁定重点和精确延伸,扩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疑问的业务、数据、证据作为疑点进行登记,为后期现场实施审计做好铺垫。

10、审前培训

审前培训由项目主审组织开展,目的是确保审计组成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备项目审计的胜任能力。审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了解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审计分工以及审计项目所需的针对性知识。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1、审前业务会议

进驻审计时由主审组织召开,全体审计小组成员参加,主要进一步明确审计分工协作、时间安排、审计责任和审计纪律,同时对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重要步骤进行强调。

四、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

准备阶段的标准化作业管理对促进项目总体质量有了保证,审前准备阶段程序从内部审计人员选择、疑点采集、审计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进行控制,明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应达到的审计目标,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考虑如何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内部审计质量最终体现在合理选择内部审计人员上,而标准化作业程序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了科学、合理分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项目总体的质量有了素质保证。

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除了按照作业程序和标准去执行,还应注重对审计人员加强标准化作业的意识教育,讲清标准化作业的形成过程,执行的目的、意义及作用,使广大审计人员对标准化作业有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这是落实好标准化作业不可忽视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邰先宇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6月

[2]《标准化作业管理》祖林 华夏管理培训网 2006年10月份

篇6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车辆段山西太原030045

摘要院铁路现场作业的标准化是铁路安全运输的保证,本篇文章围绕铁路现场作业标准化展开探讨,如何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

关键词 院铁路;标准化;现场作业

标准化是对所有重复性事物所做的统一规定,铁路的现场作业和任何的事物都是一样的,都是在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人民生产服务的。在铁路系统标准化作业系统中,社会环境是基础,标准化管理是保障,员工的素质是能动要素,实施操作是结果。最后结果的好坏和作业的规范性、严格性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想让铁路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就需要保证在各个环节,特别是在结合部的有效连接,标准化作业,避免不良循环的发生。

1 标准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足和思想误区通过调查发现,在现场作业标准化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对于安全生产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这是正确的观念,另一种就是对标准化作业存在模糊的认知,认为一次的违章违纪不会导致安全事故,因为,有些岗位虽然违反了规定,但是并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或者直接就认为标准化作业实行这么长时间,安全事故也没有避免。这种思想正是对标准化作业认识不足的表现。

1.2 职工的意识亟需从根本改变不少职工缺乏标准化作业意识,在他们的思想中认为,他们一直这样工作,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因此在现场作业的时候,一直凭借自己的经验工作,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规定进行作业。也有职工虽然熟记标准化作业的章程,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并不遵守,为了赶作业进度,图省事,把作业标准化抛诸脑后。甚至有些员工即使知道没有标准化作业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但是心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就是出了事情,也不一定会落在自己身上。

1.3 新标注执行滞后作业标准和实际生产不符合,有些站段的标准编制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效果上,都滞后于最新的装备、技术。不了解细心的标准修订情况,一些已经作废的标准,有些班组、车间仍然在使用。而且没有对标准化考核的手段,监督力度也不强,导致不标准化作业的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影响着作业安全。

1.4 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不够部分职工对自己所处岗位的规章制度、标准作业并不完全了解。因为即使自己违反了作业标准可能也没有察觉。有些职工本身责任意识就不强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拘小节”,在现场作业上面也是如此,对作业的标准化不严格执行。有些员工敢于“冒险”,为了图工作省事,不按照标准进行作业,完全不考虑后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5“学标对标”活动只流于形式缺乏考核制度,监督力度也不强,导致现场作业不标准化现象非常严重。虽然每个月车间、班组都参与了“学标对标”的活动,但这些活动都只是做一做表面功夫,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很少有班组真正的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标准化作业而展开活动。就是对于标准化作业的监督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致使员工对待上级的检查一点都不感到害怕。

2 铁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对策

2.1 增强作业标准化的信息建设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标准化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作业标准系统,根据最新的作业标准规范,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现场作业岗位进行视察,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各种作业标准进行修订,确保现场作业标准的时效性。建立铁路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让各段能够互相交流工作的经验,随时了解标准化的动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对于兄弟站段的成功经验可以大力的推广,让其他的站段相互学习。同时总结教训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作业标准化管理的工作。

2.2 加强领导标准化意识领导阶层对作业标准化的重视是让现场作业标准化的关键,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发生现场事故。往往难以找到发生事情的根源,最后都以安全思想不重视了事,因此如果不从标准化作业抓起,就无法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作业标准化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有些站段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而有些单位效果的显著与否,根本原因就是领导阶层是否真正重视作业标准化问题,如果领导都不重视这个问题,下面的职工更觉得没有必要去重视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就导致作业不标准化问题越来越挺严重,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3 利用摄像手电卡控标准化作业,监督现场作业过程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的职工都承认自己严格按照标准现场作业,但是没有实际证据证明,职工严格按标准进行了作业,因此利用摄像手电卡控标准化作业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根据《动客车乘务组摄像手电分析评比管理办法》,让运用车间及动车所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加强月度总结分析,突出对重点班组重点人、关键作业、关键时间、惯性问题的分析卡控,同时结合现场实际,不断细化完善车间摄像手电分析管理制度,逐步提高摄像手电分析管理水平。为调动职工严格按标作业的积极性,各运用车间在加大对漏检、漏拍问题考核力度的同时,应尽快完善本车间的奖励制度,对执行摄像手电作业标准较好的班组及超额完成分析量化任务、分析质量较好的分析管理人员或工队(班)长进行奖励,扭转职工被动执行作业标准的负面情绪,使职工积极主动的按标作业。各运用车间要发挥自主能动性,及时将变化的摄像手电作业内容纳入分析管理,如:出库前对车内顶板的检查、发电车下部油箱加锁确认等,同时将该内容纳入出库作业项目,未拍摄的核减相应乘务员作业评价分等等。

2.4 以人文本,加强班组自控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尊重员工,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身的价值,鼓励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断改进工作的方法,培养职工现场作业的控制力,避免不安全隐患,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行。

3 结束语

铁路现场作业是一个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整体来说,对现场作业标准化的管理实际就是对人的管理,促进员工的责任意识增强,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消除铁路现场作业中的安全隐患,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 键 词:安全检查表;作业标准化;防护作业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列车运行密度的不断增大,对铁路防护作业标准化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防护作业不标准引发的事故,在铁路工务作业中屡见不鲜,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铁路工务防护作业标准是在吸取了前人的血与泪、伤与痛中不断完善制定的,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根本手段之一,但在现场作业中防护作业标准化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引入安全检查表的方法,根据当前铁路工务防护员作业现状,编制相关作业的安全检查表,进而提高工务防护作业标准化程度和铁路工务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2 安全检查表的相关理论[1]

2.1 安全检查表的定义

为检查某一系统、设备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对检查对象加以剖析、分解、查明问题所在,并根据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有关标准、规范和事故情报等进行周密细致的思考,确定检查的项目和要点,以提问方式,将检查项目和要点按系统编制成表,以备在设计或检查时,按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和诊断,这种表就叫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是用系统的观点,组织有经验的人员,首先将系统分解成为子系统或更小的单元,然后集中讨论这些单元中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危险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何避免或消除它,等等。由于可以事先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容易做到全面周到,避免漏项,经过长期的实践与修订,可使安全检查表更加完善。

2.2 安全检查表的种类

安全检查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机械设备的制造、生产作业环境、日常操作、人员的行为、各种机械设备及设施的运行与使用、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安全检查的目的和对象不同,检查的着眼点也就不同,因而需要编制不同类型的检查表。目前,安全检查表按照用途一般可以分为:设计审查用安全检查表、厂级安全检查表、车间用安全检查表、工段及岗位用安全检查表、专业性安全检查表。

2.3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1)安全检查表应列举查明的所有能导致工伤或事故的不安全状态和行为,为了使检查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简明易行、符合安全要求,应依据国家相关安全法令、规章制度、标准手册及国内外事故和本单位经验教训进行编制。

(2)安全检查表的编制步骤一般为:确定检查对象,组织编制人员;熟悉被分析的系统;调查不安全因素;搜集相关法令、标准、规范、事故情报等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编制安全检查表;长期实践、修订,不断完善。

(3)安全检查表的格式一般包括:安全检查表名称;检查时间和检查人;序号;检查内容;检查结果;备注栏等。

3 防护作业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结合铁路工务防护作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查明引起所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事故的防护作业不安全行为,依据国家相关安全法令、部门规章制度和标准文件[2],参考国内外事故和铁路工务系统防护事故的经验教训,编制铁路工务防护员岗位安全检查表,如表1所示:

表1防护作业安全检查表

检查单位:检查时间:

序号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情况说明

1 防护员是否具有资质,是否持证上岗

2 防护员是否按照职责和不同的施工、作业内容,带齐通讯、记录用品、防护备品和标志

3 防护员是否掌握当日作业地点、作业内容、作业人数、作业使用的主要机具和防护办法等主要情况

4 进入栅栏或横越线路时,现场防护员是否提前与驻站联络员联系并先进入栅栏;作业时,现场防护员是否先上道,后下道

5 上下工时,现场防护员是否防护作业人员集体沿路肩行走

6 防护员是否根据施工作业类型按规定设置防护

7 在施工作业期间,防护员是否坚守岗位,加强嘹望,站位正确、准确及时预、确报来车,确保作业人员、机具及时下道

8 作业中,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是否联系彻底、通话用语是否标准,记录是否规范

9 天窗点外作业,驻站联络员是否按规定在车站《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内进行登销记

10 现场防护员防护一处作业人员沿线路分布长度是否超过100米

11 瞭望条件不良或通讯不畅时,是否增设远端防护联络员,是否执行3分钟联系制度

12 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联系中断时是否立即停止作业,确保人员和机具不得侵限

13 施工、作业结束后,防护员是否按规定撤除防护和防护信号,办理开通手续

4 防护作业安全检查表的应用

防护作业安全检查表编制过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化过程,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深入现场共同编制的过程[3],因此根据建立的铁路工务防护作业安全检查表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如:

(1)防护作业安全检查表可以用于防护员自查、互查,可实现防护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可以让负责人在安排工作中和安全检查人员检查过程中,做到突出重点,避免疏忽、遗漏和盲目性,及时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可实现安全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

(3)依据编制合理的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是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有效方式。它能克服因人而异的检查结果,提高检查水平,同时也是进行安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4)可作为安全检查人员或现场作业人员履行职责的凭据,有利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5 结语

安全检查表作为安全系统工程诸方法中最基础、最初步的方法,不仅是实施安全检查和预测、预防潜在危险因素的一个有效工具,也是实现作业标准化的一种有效手段,铁路工务防护作业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对铁路防护作业标准化具有积极作用,也为铁路其它专业标准化作业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汪元辉主编.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0-45.

篇8

关键词: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化 安全 人的不安全行为  标准作业程序

一、引言

油田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生产过程中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物质具有潜在危险,生产过程相对复杂,被控对象(如油井、计转站等)分布广,相互影响以及一些人为因素,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起人员伤亡事故的后面都伴随着几千次的违章操作行为。可以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以及生产场所环境不良等方面。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最终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要从人的因素抓起,重点抓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削减和控制。

二、推行安全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

生产经营过程和人的行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出现各种“异常”而导致事故。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对作业过程的操作程序和作业动作进行分解,筛选出安全、经济、优化的操作程序、作业动作、作业组织程序等,把它们标准化,并严格执行,这样可克服因随意性而导致的事故。推行作业标准化具有如下意义:

1.标准化作业是生产安全的客观需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最终多数都可归结为错误的操作。由于每个人所受的教育训练、工作经历、技术水平等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造成失误的原因也各异。为了减少操作方法与程序的标准,即作业标准。由于作业标准是经验和科学的总结,体现了安全、舒适、优质、高效的客观规律,因此只要按照它进行作业就能有效地防止错误操作。

2.作业标准化是过程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标准化是以制定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指导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管理领域,通过制定和贯彻管理标准,使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各环节、各要素达到有机、合理的配合,使管理定量化、科学化,这就是管理的标准化。在管理标准化基础上,以各种岗位工作标准化为依据,从组织行为角度,确定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用于约束、指导和激励生产经营单位人员的行,就是管理的规范化。无论是管理的标准化,还是管理的规范化都是以岗位工作标准为依据的,所以要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必须实现各生产过程作业的标准化。

3.标准化作业是安全规章制度的具体化

作业标准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对消除或防止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限制性的规定,但一般都并不指明保证安全的具体做法。但是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主要是解决“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问题,而“怎么干、先干什么、正常情况下怎么做,特殊情况下怎么做”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具体作业程序来回答。如果从宏到微观的思想方法来说明,就是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对安全的规定是针对较一般性的,相对较宏观的。对于作业过程比较具体程序方法只能通过作业标准来加以补充和完善。所以作业标准属于更微观层次的安全规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过程有很多随机的因素,条件千变万化,有时现有的规章制度与所处的条件差别很大而不适用,这时就必须以作业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作业标准又是规章制度的基础。

三、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化推广应用的方式和方法

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化是以“人”为管理对象的标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规定从事工作岗位上的人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以及完成该项任务的作业程序和方法,具体规定每个操作人员在完成该项作业中的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组织实施,以最佳的作业条件、作业质量、作业效率,达到安全、迅速、高效的作业效果。作业标准化的推行,需要经过以下六个过程:

1.建立标准作业程序

制定标准是推行作业标准化的前提,而统一规定标准内容,则是制定标准、推行标准化作业的关键。为使企业各种相同的作业(工作),统一按一个先进、合理的标准执行,必须针对企业内的各类岗位或作业制定标准。

目前,在一些石油企业应用的作业标准体系文件称为“标准作业程序”,即操作、作业标准。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对生产工艺、作业状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并对作业的过程和动作进行分解,根据有关规章制度、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以保护人身与设施安全及提高生产效率为出发点,对作业过程和动作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排列出优化的作业步骤,从而达到安全、准确、高效的作业效果。

标准作业程序必须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且覆盖岗位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操作,满足现场的实际需要,结构完整,内容详实。当岗位生产工艺、设备设施、操作方法、管理制度、劳动组织发生变化,通过相应的管理机制,及时更新标准作业程序。

2.强化标准操作技能培训

以《标准作业程序》为主要培训内容,突出“说、教、练、议、考”五个环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篇9

一、开展安全管理标准化及施工作业规范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施工作业规范化工作是现代化管理工作之一,它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规范人的行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它是强化安全监督体系的具体方法之一。

推广标准化工作可以让我们安监人员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安全生产,它对所有安全方面的工作通过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而建立完整的安全监察标准体系,使安监人员避免工作中的忙乱或考虑不周,有条不紊地履行安全监察职责。

而施工作业规范化工作则是有效防止和杜绝现场各种习惯性违章现象的“良药”。总结几十年来电力生产事故的教训,很多事故都是由于无票工作,监督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当及习惯性违章行为所造成的。推行现场作业规范化以后,就可以使整个作业的全过程处于受控制的状态,保证每次作业都能在周密的安全措施下进行工作,从而有效地防止和杜绝现场各种习惯性违章现象,克服一些凭经验办事,工作不按标准、马虎了事等各种弊端,最终大幅度降低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目前我们国内一些电力企业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管理。如: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性评价、施工作业危险点控制、作业指导书等;一些电力企业已经开始大力推行施工现场作业规范化工作。实践证明:凡认真开展这些工作方法的单位,都取到了超前控制事故的效果。安全生产形成迅速好转,安全状况呈现一片良好的前景,广大员工开拓了视野,促进了本单位安全生产水平,确保企业的效益。因此积极推广安全管理标准化及施工作业规范化工作是安全管理工作中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和编制办法:

1、制定标准化的条文依据:

根据国家及电力工业的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范、规程,标准的依据,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2、制定标准的原则:

做到管理到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明确到人,权限清楚的原则,

3、要求做到:

条文规定明确,办事程序精简明了,比较容易执行,事后便于检查等。

4、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一般应有下列内容:

(1)安全生产目标及分解管理标准

(2)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到位标准

(3)安全生产奖惩标准

(4)工作票、电气倒闸操作票管理标准

(5)反事故措施、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及实施标准

(6)安全管理工作标准

(7)安全网活动标准

(8)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标准

(9)安全大检查(安全性评价)标准

(10)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工作标准

(11)障碍、未遂,异常分析报告标准

(12)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报告标准

(13)多经安全管理工作标准

(14)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标准

(15)特种工安全管理工作标准

(16)反习惯性违章工作标准

(17)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

(18)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标准:

(19)安全工器使用及管理标准

(20)临时电源管理标准

(21)安全监督通知书管理标准

(22)安全设施标准

(23)运行安全管理、检修作业安全管理标准

以上23种标准各单位应结合具体情况增加和减少。

三、施工作业规范化的基本内容和编制要求

1、施工作业规范化的编制要求:

所谓现场规范化作业就是在执行某项工作时把工作任务、作业程序、人员活动范围、应做好的安全措施、办理工作票的程序、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工作人员的服装、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发生的不安全因素等,按“安规”及有关规程的要求,融合在千起,编制成一个结合实际的作业程序,经审核批准后工作人员必须按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同时要有专人来监督程序的认真执行,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起到实际效果。

编制作业规范化条文,应由生产技术部门牵头组织安安监人员、基层单位的有关专责人员及有经验的人员组成,对各种作业编制出不同的规范化作业程序,要求做到规范、标准、准确、齐全,然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总结、再完善,它是一个工作量比较大的安全系统工程。

2、编制作业规范化的基本内容:

(1)任务:在什么地点执行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名称要确切,工作范围要清楚。

(2)组织措施:有多少人参加,谁负责,其他人员分工要明确。

(3)安全措施:明确哪些安全措施由运行人员完成,检修人员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4)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包括临时电源、起重作业、高空作业时的注意事项,电气作业时应遵守的规定,常用工器具及安全工具、用具的使用,平台、施工围栏的安全设施等。

(5)施工作业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

篇10

产品质量与职工切身利益还没有做到息息相关,一是部门之间管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影响了效能最大化;二是激励政策不明显,员工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导致操作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其主要原因是:质量效益观念在领导层中牢固度不够,质量改进成果没有与主要策划者、主要实施者的经济利益挂钩。改进单位投入资金却得不到回报,因此积极性不高,有时致使改进速度迟缓,反映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形成“两张皮”现象。

2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

2.1解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两张皮问题

(1)领导层从思想观念上需进一步强化,杜绝本位主义,摆正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领导关注和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2)部分岗位职责存在表述不清,理解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需通过进一步加强培训,解决责任主体不知如何干、由谁干、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3)进一步强化考核,直接体现责任者经济利益。领导授权结合效能监察工作,解决相关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能不作为情况,强化质量管理部作为体系统筹考核的问题,强化质量体系运行中的监督考核功能,和在体系运行中对于相关部门的约束力,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4)奖惩的及时兑现,应建立质量管理基金,通过必要的奖励机制,解决部门及个人在体系运行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对于工作有业绩、有积极性、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消极、应付、不作为的要及时给予惩罚,在项目改进工作中主要策划者、实施人要依据改进成效给予重奖,实现质量效益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2加强过程控制是重点

加强过程控制要结合公司生产和管理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实现精细管理“四个化”来开展。(1)生产系统化。生产系统化是推行精细质量管理的一大法宝,是精细质量管理的核心子系统,其研究对象是生产作业系统,系统化的涵义就是从作业系统全局寻求影响质量、效率、成本的全局性关键因素,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以达到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我们在实际运行中在每周一的调度会基础上。要加强平时质量信息反馈,定期召开旬、月质量问题研讨会,由质检员、质管员、市场销售人员、生产调度、生产管理、现场管理人员的代表共同探讨,相互沟通,堵塞漏洞,实现采购质量、生产质量与市场的同步接轨,确保公司产品的质量得到及时有效的改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控制。(2)工序标准化。工序是产品形成过程的基本单位,工序质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工序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即5M1E(人、机、料、法、环、测),构成工序标准化的六大要素。工序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是工序能力指数,工序质量直观结果表现为合格率、单位工时等指标。工序质量受5M1E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能反映外部因素的变化,工序质量的易评价性就可促进对5M1E及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改善。工序标准化是精细生产、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共同的管理要求,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职能管理共同的要求。原有职能管理模式造成工序标准化的多头管理,各项要求相互间有交叉重叠也有遗漏,工序标准存在不协调一致等现象,工序标准化应综合体现质量、数量、成本等标准要求。可以说精细质量管理目标是寻求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对作业系统不刻意区分生产职能和质量职能,倡导多种工具方法的综合运用。构筑起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的坚实基础。结合企业实际在工序标准化工作中,对重点工序、作业现场添置控制图表,每个班次定时打点连线,做出分析判断,及时采取适宜的纠正、预防措施。以确保质量问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得到控制。(3)度量精细化。度量是六西格玛管理和质量体系特别强调的管理要求,在生产管理中常以统计一词表达相关生产结果。度量与统计是有区别的,度量隐含着与标准的比照,而统计则未强调与标准的比照,对偏差常不作深究。度量精细化主要包括六类指标:西格玛水平(Z)、工序能力指数(Cpk)、合格率(FTY、RTY)、不良质量成本(COPQ)、价值识别度量、浪费识别度量。度量精细化就是要将有必要度量的对象尽可能的纳入度量评价体系中,通过度量比较发现问题和不足,通过度量树立标杆或目标,通过度量促进改善。因此,首先应针对化工厂、精制盐洗涤等工序对度量有特殊要求的,要采用转子流量计控制洗涤液的流量流速,解决经验评估中的个体差异产生的误差。对因排料温度控制不准而影响产品质量的(如:氯化镁等产品)在强化工艺操作控制的同时,确保仪表精度达到工艺要求,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其次,解决氯化镁产品中硫酸镁含量过高问题。在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加大高温盐沉降器的沉降能力的同时(12m沉降器明显能力小,硫酸镁析出不足),加大光卤石沉降器容积及冷却结晶能力,将温度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之内,防止光卤石往后道工序飘移而影响下游产品质量。再次,精细化工厂、化工厂紧紧抓住投料计量、过程计量、产成品计量的控制的准确性,为满足后续工艺控制和用户要求创造条件。(4)改进持续化。持续改进是精细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共同强调的理念。改进持续化在精细质量管理中起承前启后作用,是度量精细化的延续和要求。改进持续化主要包括如下六类要素:市场意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工具方法、测量评价、奖惩措施。这六类措施是改进持续化的保障条件。让改进持续性因测量和评价而焕发生机和活力;奖惩措施将改进持续性纳入管理和激励体系中,是测量评价的延续和要求,促进改进真正实现持续性。改进持续性及构成要素主要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改进持续性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精华,并借鉴精细生产、六格玛等理论方法中度量、改善、激励等理念方法,能促进改进持续性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第一,质量改进要以人为本,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只有树立“抓住了质量,就抓住了市场,有了市场,有了适宜的产品质量,企业才会有更高的收益,才会高速健康地发展。培训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对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考核合格后聘任,才能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第二,质量改进要树立质量效益观念。使质量效益与相关人员工作业绩挂钩,解决质量问题“讲起来重要,看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问题。第三,质量改进要通过建立质量成本账户、细化管理。以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为框架,构建33个质量成本二级科目进行记录并考核。

2.3新项目建设

在新项目开发建设上相关部门要沟通协调,使之在质量改进过程中,达到效果最佳、质量成本最低的要求,在以往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因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使企业处于显失公平的不利地位和项目投产后出现诸多存在问题。因此,各部门间主动沟通协调好关系,团结协作才能堵塞管理漏洞。但凡新项目上马,为基于事实的决策提供符合事实的信息,作为预防措施,建议凡涉及产品项目,各有关部门都要参与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