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活动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校园活动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校园活动的建议

篇1

一、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蒙语授课学生课堂上,教师以蒙语授课,同学之间以蒙语交流学习,考试卷是以蒙文出题测验;课堂下,蒙授学生的宿舍主要是以同专业、同年级、同班级进行的安排,同一宿舍的同学基本都是蒙授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中,蒙授学生与家人、老师、朋友的交流基本都是以蒙语为主,活动的圈子也很有局限性。长此以往,在面临毕业就业时,蒙授学生更突出的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表达能力差。汉语表达不够流利,不能够清楚明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更有甚者听不懂用人单位的面试题目;(2)持续学习能力差。因以往以蒙语授课学习为主,不能马上适应汉字语言的学习及培训,往往因开始出现的学习困难而出现畏难、厌学情绪,半途而废。(3)团队协作能力差。因语言交流出现的困难,更愿意与蒙授学生交往交流,在面对用人单位五湖四海的同事时,不能够尽快融入团队,开展工作时交流协作能力差。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以文化的形态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创造教育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其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积极的校园文化就是使这种无形资产发挥正面的功能,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物理学家范守善曾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这其中就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上的重要意义。

现在很多蒙授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和封闭心理,不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业余时间都沉浸在网络游戏里,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一定要鼓励引导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有很多能歌善舞、书法、绘画、体育等方面很出色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他们的才能。

广泛开展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使各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蒙古民族的风俗人情以及对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认识了解大大增强,也使得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更激起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欣赏和敬重之情。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多蒙授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组织者。一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展示了他们的特长,增长了他们的见识,锻炼了他们的才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扩大了交往范围,增强了专业学习动力、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为他们今后毕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会实践对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整个实践过程中,它不仅可以培养团队之间、师生合作、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提高沟通能力的好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形成了全面看待问题的做事风格,培养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为可贵的是开始思索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未来能够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社会实践还为同学们提供了锻炼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机会,并使得同学们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问题 建议 调查研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1932年,“校园文化”这一词最早被美国学者沃勒提出。我国学者曲宗湖和杨文轩对校园文化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见解,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解析。广义的校园文化从教育意义上理解,即为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课余文化活动,即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空间环境下,学生、教师作为其参与的主体,在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既反映了学校环境设施等硬件建设,也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等软环境的建设,是学生学习和成长必须依赖的重要环境。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校园文化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升一所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实际被调研人数为150人,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97.5%。

二、结果与分析

(一)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被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学校科学发展软实力中的主要作用的看法,主要集中于发展和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方面,占到总数的54.5%。此外,各有18%的同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凝聚师生人心以及坚持特色办学理念。由此可见,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比较全面。

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创新问题上,有51.3%的同学认为校园活动应该不断有所创新,27.6%的同学认为不受欢迎的传统文化活动应该取消,21.1%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活动应该做大。这从侧面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既没有做大,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更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不符合时展的传统活动取消掉,只是一味的传承下去,表明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层面上,现有活动与学生的期待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图1:校园文化在培育学校科学发展软实力中的作用

针对校园活动的调查研究,发现72.4%的学生希望学校多组织大型的校园活动,参加人数在100人以上或者为全校性的活动,以此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这样的校园活动,53.8%的同学认为一般以一周一次为宜,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提升机会,又能使学生劳逸结合,突出学校的特色。在校园活动的举办中, 2/3的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兴趣活动和体育活动,而学生社团(包括学生会和艺术团)也成为学生中最受欢迎的组织。

(二)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资源本身,而是包括了物质资源所蕴涵的思想和观念,如建筑造型、雕塑、体育场地设计等都附加人类的灵感与智慧,体现着人的情操、意志和观念。

调查中被问及校园体育场地是否够用时,有53.2%的同学表示经常因场地紧张而打消运动念头,还有部分同学觉得体育场地开放时间过短,导致运动未尽兴或者在时间安排上有冲突,如表1所示。这充分说明学校在基础设施上还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需求。

表1:对体育场地是否满足需求的调查

如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为了增加校园人文气息,调查显示,有39.7%的同学认为学校应多增加雕塑的数量,也有27.6%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刻字景观石来增加人文气息,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人文气息够浓,已不需要再增加其他东西来增强人文气息,如图2所示。阅报栏、公告栏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也是高校中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阅报栏、公告栏放置的位置也将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力度,在对阅报栏、公告栏放置位置进行问卷调查时,有2/3的同学认为阅报栏、公告栏应放置在教学楼前和宿舍楼前。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放置在图书馆或者食堂前合适,如图3。放置在教学楼或宿舍楼前,可能考虑到学生更有时间观看信息,学生自习、上课等都需要去教学楼,而晚上回去睡觉,宿舍也是学生必经之处,相比较图书馆和食堂,在时间上或者人数上更占一定的优势。

图2:要增加学校人文气息,优先考虑添加的人文景观

图3:阅报栏、公告栏放置在哪里方便浏览

(三)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保障。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表2:谁组织的活动最受欢迎

表3:对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服务引导工作满意程度

调查中问及“谁组织的活动最受欢迎”,见表2。学生更喜欢参加学生自发举办的活动,而对学校有关部门举办的活动兴趣不大。为何学校有关部门举办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首先,大部分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引导工作不太满意;其次,校园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为活动成效不大,资金紧缺,活动经费筹措困难,如图4所示。对于活动经费的来源,图5显示,有57.1%的同学认为,活动经费应该由学校拨款赞助,28.2%的同学认为应该由社会赞助获取。实际上,学生活动都由学校拨款赞助并不可行,学校只有少部分的经费用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如果学生活动由社会赞助,商家必然会提出诸多要求(冠名、横幅宣传等),而此时学校有关方面能否配合学生工作而取得这部分赞助费用,则需要有关部门拟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便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图4: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问题

图5:校园活动资金的来源

(四)制约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师生参与面不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调查的40.4%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参与面不广、可操作性不强,排在问题的第一位(见表4)。

表4: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另外,调查还显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见表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机会不多。

表5:学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态度

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系统规划,辐射性和传承性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不够丰富,档次不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低,导致校园活动虎头蛇尾,成效不大,降低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活动大都由学生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开掘。

3.大学里所开设的公共课中,文化类课程的设置屈指可数,学校举办的报告、讲座等都存在诸多问题,如图6所示。这些问题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尽合理,与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存在冲突,导致很多学生未能参与进来;或者是讲座过于专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不愿再听下去;还有就是讲座层次过低,缺乏高水平讲座,学生不感兴趣,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只在有限的课外活动时间里进行,没能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微乎其微。

4.网络的影响

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而荒废了学业,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过滤的,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侵蚀,这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还与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背道而驰。

图6:报告、讲座、论坛等突出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也基本正确,但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

2.学生对于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满意度不高,尚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一些硬件设施利用率低、开放不合理,学校环境及宣传设施方面也有待改善。

3.现有的文化传统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校尚未根据自身现状建立适合自己的条例,许多方面还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局面。

4.对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表现积极,但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缺乏。

5.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呈现多元化,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

6.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问题是经费来源不足、师生参与面不广、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低、网络影响等。

(二)建议

1.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协调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不仅要保证文化活动硬件设施的需求,还应该结合精神文化,开展有内涵、高层次的创新活动。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又是物质文化建设的条件。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发展。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它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在德、智、体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现出教育的全面性,从而有效的建设与创造良好文化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有效的执行方能显示其价值。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校园文化反映了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爱校的热情。学生的文化兴趣是提高文化意识的重要因素,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是其培养兴趣的最佳途径,富含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利平台。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G07)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8.

[2]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

[3]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5]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6]张斌,韩立新.构建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校高等农业教育,2011(11).

[7]曾学龙,周晓燕.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3),.

[8]蔡立彬.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9]冀伦文,朱先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10]谷贤林.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5,(6).

[11]张桓,马振山,陈名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

[12]叶汉钧,陈建新.试论大学形象与校园文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3

【关键词】河南省 中小学校园足球 开展现状 

校园足球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小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体能,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理念下,对河南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分析,对积极开展足球教学、竞赛和训练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中小学试点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小学校园足球”为关键词或主题目,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并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报告等,对所得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再运用访谈法对中小学足球教练员、主管领导等针对“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进行访谈再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5个校园足球试点市和临颍县,即选择部分河南省首批校园足球试点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整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试点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分析 

《全国青年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规定“为了校园中普及足球运动,各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必须为广大在校学生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足球活动,对试点学校的要求中提到学校必须组织校内班级和年级间的比赛。”所以,校园足球联赛是河南省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重点,而通过年级或班级间的足球比赛,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足球,不仅能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欣赏足球,对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和学生音质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调查发现,有38.32%的试点学校开展了校内班级间、年级间的联赛,61.68%的试点学校没有开展校内班级和年级间的联赛,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由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看重和担心,开展校内班级和年级间的联赛多少以小学为主,初中由于面临中招的压力,其联赛进行较少。在对“体育课中足球教学内容”、“组织足球比赛”、“组织课外足球游戏及活动”和“其它”的调查中发现,有86.31%的试点学校选择了“体育课中足球教学内容”,有76.34%的试点学校选择了“组织足球比赛”,19.76%的试点学校“组织课外足球游戏及活动”。在走访中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足球运动的,但一定程度上缺乏足球运动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练习,这点在某种意义上会影响学生对足球运动兴趣的持久性。所以,学校应该规范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规章制度,开展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更多地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开展多样化、多层欠的足球竞赛活动,并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的校园足球四级竞赛体系,形成分组管理的稳定赛制,并积极探索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保险机制,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消除学校、学生及家长参与足球运动而产生伤害的后顾之忧。 

2.2 河南省试点学校对校园足球文化普及与宣传的分析 

校园足球文化的普及与宣传是校园足球快速发展的核心,只有学生、家长及教师了解了校园足球文化,才会更好的参与校园足球,校园足球文化才能更大限度地得到丰富和完善,校园足球才会才会得到推广和强大。因此,只有做到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才会更好的营造足球文化的氛围,才能更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足球、喜欢和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通过调查发现,有36.98%的学校进行了校园足球文化的普及与宣传,还有63.02%的学校没有完成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工作。这些试点学校要多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迅通及校园电视等途径和形式,对学生广泛传播校园足球的意义和价值,大力营造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良好氛围。 

2.3 河南省试点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场地及器材情况分析 

足球场地与器材现状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国家体育总局对校园足球活动高度重视,2013年体育总局追加体彩投入由2009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5600万元,同时要求各地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进行匹配相应的资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出:“资金用于赛事组织、器材和装备购置、教练教师)和裁判员的培训、扶持基层单位场地建设、宣传推广、办事机构工作运行、评估和奖励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56.76%的学校表示足球器材能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正常开展,有26.41%的学校表示感谢足球器材能基本满足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还有16.83%的学校认为足球器材不能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再通过对校园足球场地的调查分析发现,足球场地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由于天然草场的造价高,养护难,所以在中小学基本没有学校采用天然草场。郑州市校园足球开展相对较早,其情况相对乐观,其调查学校基本都江堰市有足球场,但没有天然草场,其中具备人工草场的占居一半以上,拥有11人制足球场的学校占21%,且多数存在中学校园足球场地,小学校园足球场地多以7人制为主,占39%,拥有5人制足球场地的学校占26%,但还有14%的学校没有校园足球场地,通过访谈得知,这部分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教学和活动时,不得不在篮球场地或其它场地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试点学校足球课堂多以教学内容为主,其次是足球游戏与比赛;但校内班级间、年级间缺少相应的足球比赛和联赛,有的试点学校没有举行和参与过班级、年级和校级的比赛;各区、市、县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差距较大;学校缺少对足球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裁判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同时足球场地器材的足严重影响了校园足球的开展等。建议:建立各区、市、县学校间的互助和沟通制度,组织开展校园班级、年级及各校园的足球联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并制定从县市开始,层层淘汰制度;还要加强各试点学校对足球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鼓励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引导学生完成足球运动的项目,同时加大对校园足球的监督和统筹工作,切实解决校园足球中存在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并积极提高足球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与文献: 

[1]陈俊男.浅谈小学校园足球发展[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5(5):46-47. 

[2]许诺.郑州市青少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官方网站[EB/OL].http:/schoolfottball.cn. 

[4]李亚华 等.安徽省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6):73-77. 

篇4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越来越多新校区建设的展开,校区分散、新校区难以承载老校区的文化底蕴,文化同质性构建愈加困难。S大学新校区于2010年投入使用,距市区主校区20公里,机构设置多为主校区派出机构,并设有分教务处、分团委对学生进行管理。如何使大学校园文化在不同校区实现同质构建,是新校区面临的且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研究方法

本文以S大学新校区为调研点,调查范围和对象为在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文科类102份,理工类98份。在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基础上,采用较为客观的衡量方法、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获得一手资料,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针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尝试对S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解释。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该校新校区规定,本科生大一、大二两年级除乘校车至主校区外,不得通过其他途径出校。文科学院本科已将全部教学任务转移至新校区,但学院党委、团委及教育科研办仍留在主校区。在学生管理方面,大二全部文科学院本科生及部分理工科本科生不再回迁主校区,新校区未设教师住宅区,各院系辅导员平均3日工作日在新校区,2日在主校区办公。

2.1教学与科研层面

高校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实际载体,更是校风、学风的现实载体,具象于高校办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风貌等方面。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多数新校区校园文化由于建校时间短,难以传承历史文化底蕴。高校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师生关系是否能够相互信任,这也成为学生能否高效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及挖掘科研潜能的基础。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困难,62%的学生与任课教师在课外几乎没有交流,75%的同学表示未参与老师所组织的科研项目。对于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内容方面,关于学习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学校、生活和交际问题,还有少数同学与教师交流心理问题。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促使教师教学水平难提升,还会影响教育质量。学生解决学习难题途径的调研数据显示,首选查阅资料的有58%,选择求助同学的有26%,选择请教老师的仅有16%,一定程度反映出在新校区老师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所减弱。

2.2文化活动层面

高校搬至新校区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移植”难度较大,新老校区精神文化互动难度增强。高校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及师生员工的价值准则等均精神文化的传承应是贯穿于高校育人始终的。

2.2.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参与情况

跨院系开展联谊活动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尽管高校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出台相关举措,举办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半数学生对所在学院与其他学院联谊交流活动的举办并不熟知,学术、科研、文体活动的交流与沟通在院系互动层面较少,呈现出新校区校园内部跨系、跨学科文化交流氛围不足的问题。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已成为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能够经常参与的学生仅15%,51%的学生很少参加。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交通不便使得校区间联谊困难、活动申请审批流程复杂、形式主义严重、主题不明确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现存问题。宣传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对活动的了解程度较低,降低参与度。

2.2.2学生成长成才

校园历史文化作为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源泉,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引导作用。(1)高校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途径。据调查,S大学主页的官方介绍是学生了解校史的主要途径,也是较为全面和直接的方式,同时学校举办的相关报告或宣讲、校史馆和历史景观从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对校史的了解程度,但通过学生活动对体现校史、校风的程度较低。(2)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内容。据调查,S大学对校园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未充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形式多样化较为薄弱。学生对学校的建校过程和校办刊物的了解程度较低,学生对校园历史了解的方面如图1。(3)校园历史文化建筑的建设情况。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全面,新校区建成、运作时间短,本应呈现深厚文化积淀的校园景观的设置少,教学楼、图书馆等缺少文化底蕴,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新生由于接受高校特色的文化底蕴的熏陶,很难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在新校区学习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就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强烈程度,71%的同学认为一般或不强烈。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最看重的是图书馆资源、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学习风气,如图2,认为校园文化已经体现在校园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沉淀、学生活动所占比率最高,但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并未明显体现。

3结论与建议

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根基与灵魂,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基于对老校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根据老校区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底蕴、育人方针与精神风尚,形成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感染、引领、激励的作用。对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新校区,进一步改进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及学生适应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高校制度文化重要地位,积极发挥高校服务师生作用。高校应具备一个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并根据这个理念,各校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高校新校区在投入使用前,应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根据已有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预先制定好适合新校区管理模式、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一整套制度文化,包括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引导师生及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

(2)提升教师文化育人意识,切实促进多校区文化交流。新校区由于交通等因素限制,存在较多的教师“走教”现象,师生间交流机会少,使师生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校应当从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加强教师职业修养的再教育,激发教师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的热情,建立师生间沟通交流,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文化氛围。

(3)加强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认同感。高校新校区初建成时,师生特别重视校园的建筑风格,因而,高校新校区应依托校园建筑风格与景观,使师生一进入新校区便能感受到与老校区相同的亲切感,从而形成对新校区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为学生讲解高校发展历程、建校及校友励志故事,编排校史剧,借助包括优化的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内“有形文化”与老校区沉淀多年的文化底蕴移植的“无形文化”相结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将其逐步纳入到自身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中,最终成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做事的方式。

(4)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发挥“新媒体”载体促进作用。高校新校区应突出学生组织、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根据特长发挥其创造力,开展为学生所感兴趣、活动内容新颖、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诸如文化娱乐晚会、电影专场、公益服务、学术讲座、体育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群体对象,开展校级、院级、党团、班级、宿舍文化活动,建立新老校区学生间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跨校区活动,移植老校区校园品牌活动。拓展新媒体阵地,开辟学院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学院网页及时更新等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将教育、学习的职能融入其中,实现寓教于网。

参考文献

[1]吉爱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2]王千红.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

[3]郑洁.整合与重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阈[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篇5

1高校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是针对高校校园体育运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以为高校学生提供保障为宗旨的,集社会医疗保险、商业意外伤害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体育保险,及高校用于应对校园体育相关事故权责纠纷的责任保险于一体的保障机制。高校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的主体是高校、高校学生、政府、保险公司。保障机制的主要形式为保险,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校学生作为被保险人的社会医疗保险、商业意外伤害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体育保险;第二部分是学校作为被保险人的责任保险。商业意外伤害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体育保险,以及责任保险与现有社会保险的创新性结合。

上述保险的具体使用方式为:①社会医疗保险:当高校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而发生医疗费用时,可通过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得到医疗费用一定比例的补偿;②商业意外伤害保险:当高校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导致死亡或残疾时,可通过商业意外伤害保险得到相应的保险金给付;③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基本社会医疗保险,保险责任限定为高校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导致的医疗费用;④体育保险: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体育专业或体育队等学生,在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商业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障程度上进行补充。保险责任为在特定体育项目或赛事的进程或训练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以及在参赛途中发生的交通意外事故;⑤责任保险,当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或权责不清,学校需对学生及家庭给予赔偿时,由保险公司代其与学生一方协调。

保障机制应由国家相关部门、高校、保险公司共同运作。保障机制的制定者和提供者为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方案,使机制运行透明公开。保障机制的执行者是高校和保险公司,高校应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配备完善的医疗及体育设施,及时发现校园体育运动中的风险,做好避险减损等准备,定期对相关负责人、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险公司有义务对学校配备完善的体育及医疗设施,定期检查维护并进行监督提醒。学生作为保障制度的受益人,应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了解使用保险的相关知识,对于机制中商业保险和体育保险部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2影响高校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需求的因素分析

为研究辽宁省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的需求,本文以大连市高校为例,对其在校学生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5份。受访者中,男性占比4599%,女性5401%;年级分布方面,大一学生占比1722%,大二学生占比2473%,大三学生占比3097%,大四学生占比1907%,硕士生和博士生占比801%;专业类型方面,体育类专业占比1526%,非体育类专业占比8474%。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设置了问题“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建立起相应的体育运动保障机制”来考察受访者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的需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个可能影响高校学生对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的需求的因素。

(1)性别。通常,男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与女生相比较高,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频率也较高。

(2)年级。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因学习、就业压力参与校园体育活动机会较少的情况。

(3)专业(体育类或非体育类)。通常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接触体育活动与非体育类专业学生相比较多,对保障机制的需求相对较大。

(4)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参加体育活动频率越高的人,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概率越高。

为了使相关因素对需求的影响分析更具代表性,对特定几个学校按照学校类别分层抽取395个样本,其中250个样本对应的学生来自东北财经大学,50个样本对应学生来自大连理工大学,50个样本对应学生来自大连海事大学,45个样本对应学生来自辽宁师范大学。

因变量是“大学生认为是否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体育运动保障机制”,认为非常有必要为0,有必要为1,无所谓为2,没有必要为3。性别取值男为1,女为2;年级取值大一为1,大二为2,大三为3,大四为4,研究生及博士为5;专业取值体育类为1,非体育类为2;参加活动频率取值“一天一次及以上”为1,“一周三到五次”为2,“一周一次”为3,“一月三到五次”为4,“更少”为5;参与体育活?拥男问饺≈怠疤逵?课及体育测试”为1,“运动会及体育比赛”为2,“校队训练”为3,“军训”为4,“社团活动”为5,“自由锻炼”为6。

男生、女生在对于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的必要性有基本相同的倾向,大多数认为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综合分析得到专业的系数为正,说明体育类专业比非体育类专业学生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的需求更大,需要特别注意体育类专业学生对于校园体育运动保障机制的需求。参加体育活动频率越高越倾向于建立保障机制,并且显著。年级在模型中不是最佳解释变量。

模型中的部分因变量的系数不够显著,原因之一是数据数量较少,也说明高校学生对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的需求是具有普遍性的。本次调查中,有8987%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建立此类机制,仅有15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建立此机制。说明高校学生对于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有很大的需求。

由此,我们对有需求的同学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在可接受的校园体育保险投保方式方面,近6036%的受访者选择灵活的“自愿与统一结合的方式”,也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选择完全自愿投保,约占总受访者的3453%,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校方统一要求。说明,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应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调查了相关校园保险保费标准之后,问卷拟定的保费层次分别为:60以下、60到180、180到400、400以上(元/年)。通过数据可知,学生能够且愿意接受的保费范围大致为每年0到180元,说明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不宜费用过高。

3目前国内高校校园体育运动保障机制的缺陷

目前高校大学生所办理的保险主要分为两类: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由各省、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提供的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为强制保险。保险责任为住院、重大疾病治疗、门诊费等。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责任为意外伤害门急诊医疗费用、疾病身故或全残医疗费用、住院或重疾门诊医疗费用。这两种保险构成的保障机制存在如下缺陷。

31社会医疗保险保障力度不足

社会医疗保险对被保险人的医药费用支出部分可报销,根据药品类别、医院级别的不同划分相应报销比例。有些药品不在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住院费的赔偿也只有高于起付标准才可报销,因而不能包括全部医药费用,存在需由学生自己承担的缺口。

32商业保险实用性不足

首先,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责任与高校生需求契合度低。只有当被保险人出现重大伤亡或重大疾病时,保险公司才会赔付。但对于大多数不同于职业体育生的高校学生,他们多参与非竞技类体育活动,出现伤残、死亡、重大疾病的概率较低,而在大学体育运动中多发的骨折、摔伤等问题却不在保险责任之内。其次,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险责任广,保费较高。

33商业保险捆绑销售

据调研,大连市高校学生均购买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学生幼儿综合保障计划,该保险包括:①基本险:意外伤害险;②附加险:a疾病身故或全残保险;b住院及重疾门诊医疗保险;③可选保障:a意外伤害门急诊医疗保险;b意外伤害住院补贴保险。上述各险种学生不能有选择性地购买,捆绑销售拉高了保费。

34高校的巨额赔付支出

首先,高校学生年满18周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校方对其不再具有监护责任。校方只需做好指导、引领、告知工作,设备定期维修更新,出现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后及时采取措施即可。但校方出于人道主义,仍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偿田;其次,若学生的伤害来源于体育设备等存在的安全隐患,则高校应对学生运动意外伤害负责,这时需支付更巨额的赔款。

35缺乏特殊群体的特殊保障

目前的保障机制对高校体育特长生、体育类专业学生、高校运动员等运动量大的学生没有特殊保障措施。学校通常在其参加比赛前为其统一购买参赛期间的短期意外险,未能覆盖日常训练及其他激烈的、对抗性较强的项目。

36宣传力度不足

现存保障机制宣传力度不足,大部分学生在入校时统一办理了保险,但其中超过八成未使用过这些保险。学生对自身所投保险的信息、功能不甚了解,未考虑自身真正需求。并且在发生疾病或意外事故时,缺乏使用保险的意识。

4高校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创新性设想

41建议增设商业医疗保险及商业意外伤害保险

第一,商业医疗和商业意外伤害保险遵循自愿参保原则;第二,商业医疗和商业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限定为:高校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而引起的医疗费用,以及伤害导致的残疾、死亡等。

(1)校园体育运动的界定:由校方组织、代表校方?⒂爰靶7讲斡胄?调的体育活动,具体包括:军训、运动会、体育运动队训练、体育赛事、体育课、体育社团活动、体测等。

(2)医疗费用的界定:医疗费用的发生必须由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引致,且涵盖范围为社会医疗保险剔除重大疾病部分的保险责任范围。

(3)残疾与死亡:上述校园体育运动导致的方可。

一是本机制的保险责任有所缩小,因而保险费率应适当调低;二是与社会医疗保险重合的保险责任,在社会医疗保险进行限额赔偿后,本保险针对未补足的部分进行继续补偿,在不超过保险金额的前提下,于社会医疗保险基础上补偿至医疗费用全额。

42建议发展体育保险

(1)本保险以自愿投保为原则。

(2)体育保险的被保险人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运动队学生、体育特长生等。

(3)保险责任:符合投保条件的被保险人在参与体育赛事进程中、途中,以及日常训练中发生的意外伤害所造成的损失。

第一,对此类体育运动频率高、发生意外风险大的特殊人群,所设定的保障活动范围包括:体育训练、校内外赛事、体育课程等过程中的意外事故;第二,参与体育赛事途中发生的意外事故包括:行进过程中由于车辆、飞机、船只等交通工具出现故障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4)双重赔付机制:对于上述意外伤害中引发的基本医疗、住院、重疾等费用,本保险进行损失补偿;对于上述意外伤害中发生的残疾、死亡,本保险进行定额给付。

(5)由于国内尚缺乏体育保险的明确制度和典型范例,建议政府及高校对保险公司进行招标,建议保险公司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合理厘定保险费率。

43建议设立责任保险

(1)要求各高校必须投保。

(2)学校作为被保险人及投保人,需缴纳的保险费由国家财政在投保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3)投保形式:以学生为基本单位,学校按照学生人数购买相应份数的责任保险。

(4)若某生在读期间发生了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则由保险公司直接赔付,校方不再承担赔偿责任。若由第三人行为所致伤害,保险公司亦应先对被保险人进行损失补偿,再行使代位求偿权。

(5)若某生在投保期间均未出险,则待该生结业后,保险公司应将该生对应的保险份额的保费全额返还学校,校方需对政府资助部分的返还额设立专项基金进行统一保管,以备今后循环使用,后期出现资助金额不足的情况时,教育及财政部门应按年度统一及时补齐。

(6)该险种中校园运动活动的界定,与上述商业医疗及商业意外伤害险中界定的范围保持一致,若学生在校内自行锻炼而发生意外事故,可明确认定与学校责任无关的事件后果,该责任保险不做保障。

44机制其他建议

(1)学校应加强体育设施的定期检查维修;

(2)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医疗保障设施,确保校医院或医务室的科学性,配备专业医护人员;

(3)体育相关教师应培养学生安全素养,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普及自我保护及急救知识;

篇6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我们最先触碰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和着民族的脉搏;更是我们该去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我小组的调查所知,在我国大学校园里,不少同学对自己的校园生活不满,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反映出学校的相关工作做得不到位,而且同学们也会因对校园生活的不满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做出消极行为。本应受到重视的这一问题,却在如今的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肯定地说,尽管之前已有零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仍不大。大学生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一种总的心理感受与个人看法,它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大学生的满意度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态度与倾向,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相关工作的绩效及改进方向。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又是大学生满意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指标。

二、调查目的

我国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越来越多人能够上大学。上大学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都憧憬着大学校园的生活,然而当他们进了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活并非所想的美好,取而代之的却是对校园生活的不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对校园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与他们的学业和成长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希望能引起学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关注,最终希望大学生对其大学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

三、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大学生

2地点的选择:上海大学

3调查对象选择:以学校为单位,随机抽取30名同学(男女个半数)进行调查。

调查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进行网上作答或在校园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方面:1食堂、2晨跑3教学工作4硬件设施5规章制度6老师沟通7学习氛围8交通设施(校外)9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调查的结果

在莘莘学子的眼中大学是一个神圣而富有朝气蓬勃的地方。当然,学校是以教学为主、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地方。反观此次的学生调查中,除了在学校设施上的不足,我们还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仅存在着价值观与人生观上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我们之间也缺少了师生间的情谊。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今社会是什么让我们的距离变得如此的遥远。以下是根据调查所分析的一系列问题所在。

篇7

一调查背景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我们最先触碰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和着民族的脉搏;更是我们该去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我小组的调查所知,在我国大学校园里,不少同学对自己的校园生活不满,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反映出学校的相关工作做得不到位,而且同学们也会因对校园生活的不满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做出消极行为。本应受到重视的这一问题,却在如今的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肯定地说,尽管之前已有零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仍不大。大学生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一种总的心理感受与个人看法,它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大学生的满意度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态度与倾向,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相关工作的绩效及改进方向。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又是大学生满意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指标。

二调查目的

我国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越来越多人能够上大学。上大学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都憧憬着大学校园的生活,然而当他们进了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活并非所想的美好,取而代之的却是对校园生活的不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对校园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与他们的学业和成长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希望能引起学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关注,最终希望大学生对其大学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

三调查问卷的分析

1调查对象:二工大学生

2地点的选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3调查对象选择:以学校为单位,随机抽取30名同学(男女个半数)进行调查。

调查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进行网上作答或在校园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方面:1食堂、2晨跑3教学工作4硬件设施5规章制度6老师沟通7学习氛围8交通设施(校外)9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调查的结果

在莘莘学子的眼中大学是一个神圣而富有朝气蓬勃的地方。当然,学校是以教学为主、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地方。反观此次的学生调查中,除了在学校设施上的不足,我们还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仅存在着价值观与人生观上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我们之间也缺少了师生间的情谊。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今社会是什么让我们的距离变得如此的遥远。以下是根据调查所分析的一系列问题所在。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很少能够达到互动的效果,特别在大课堂上。而在一些有关理论知识的科目,课堂上的学生要么缺席要么对它毫无兴趣。在第三题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你会怎样解决它们?

a、向讲师或同学咨询b、查阅资料,自行解决c、置之不理

对于这道题目的调查,竟然仅仅只有10%的学生选a,而却又65%的学生选c,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否问一句老师曾考虑过什么样的课堂才会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我们学生为什么都不向老师提出建议,是我们不懂得还是懒惰呢?

篇8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本土社会与文化、培养创新精神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现有研究对校本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权利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在学生参与课程权利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思考。鉴于此,文章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试图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一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现状分析

不少地方在编撰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类似只注重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的作用,却忽略学生在校本课程当中的作用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首先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被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由于学生本身对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开展形式等了解甚少,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教师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学生缺乏对课程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可以作为评估校本课程需求的依据和参照 。”但由于现行校本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和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学生既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选课,并且由于课程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不但缺乏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缺乏选择教师的自由。

(三)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与反思的权利

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评价课程的主体。鉴于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现实中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漠不关心,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由于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并未起到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缺乏的原因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 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校本课程未被很好地开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权利意识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被确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学生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师、学校的事,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导致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

(二)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权利的落实

由于教师的课程观念和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这间接导致学生权利不到位。由于缺乏标准、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教师对校本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课程评价等都感到迷茫,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使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三)学校配套制度不健全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及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外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另外,大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实质性支持不够导致课程难以顺利实施,所以校本课程无法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

为了能更好地使得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并促使学校形成特色教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提高积极性,有计划地制订方案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笔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转变学生观念,确立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的编写,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征求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社会服务,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校园人文资源导游图,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等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再次,改进教师培训制度,既要关注理论层面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三)学校提供配套保障制度

学校要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比如,学校领导在校内明确教师课程权利的范围和运行机制,为师生创设校本研究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56.

篇9

关键词:小学生 足球兴趣课 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6-01

1 背景

当前我们国家校园足球开展如火如荼,形势大好。但是作为体育运动难免会有损伤,特别是校园足球所针对的小学生。由此,笔者针对校园足球开展较好的苏北县城进行了损伤抽样调查,期望能对校园足球训练提供帮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的东海县开设足球兴趣课的部分小学(东海县白塔小学、和平路小学、清湖小学、海陵路小学等四所小学)中选修足球的600名学生,取其中的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被调查学校的体育教师对随机抽取的600名选修足球的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发放问卷600份(每所学校随机抽取选修足球的200名学生作为样本),回收问卷573份,剔除其中无效问卷后,剩559份,有效回收率为97.4%。

经过对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资料进行整理,在559名被调查的学生中受过伤的13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3.9%。再对资料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常规统计法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3 损伤的部位与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海县小学生在进行足球运动时下肢伤病率高于上肢,这是由足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所决定的。足球运动是剧烈的竞赛项目,运动量大,拼抢激烈。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下肢反复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且常常是单腿支撑着整个身体的重量,负担过重,下肢肌肉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容易造成踝扭伤、膝扭伤、髌骨痛、半月板损伤等。肌肉长时间活动,容易疲劳;进攻防守时,常要做急停、变向、起动加速跑等动作,下肢膝、踝等关节运动变化快,负荷重,容易失去平衡,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交叉韧带或侧副韧带等撕裂。此外,用头顶球,对颈椎的冲击力很大,也可发生损伤。

4 损伤的类型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碰撞伤45例占受伤总数33.8%,扭伤39例占受伤总数29.3%,擦伤22例占受伤总数16.5%,拉伤14例占受伤总数10.5%,骨折3例占受伤总数2.2%,其它10例占受伤总数7.5%。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足球爱好者,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足球专项训练,因此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进行足球活动中,不注意自身动作的控制而导致互相撞伤“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扭伤处多为脚踝,我们认为扭伤发生率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对象踝关节力量差,自身控制动作能力不足并且不重视准备活动引起的。”白塔小学、和平路小学已经拥有人工足球草地,因此擦伤率较之以前已大大下降,但人工草地摩擦力仍较大,如果不注意倒地时的动作仍会发生擦伤。拉伤发生的原因则是缺乏必要的准备活动,疲劳时不注意自我控制而导致肌肉及韧带的拉伤。

5 损伤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因受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够充分的热身,同时对热身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了足球教学时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事件。而运动损伤主要以下肢为主,同时因学生踢球习惯不同,故左右下肢受伤的发生率也不同。足球的运动损伤以踝关节损伤最为常见。

6 结语

所调查的这四所学校的学生在足球兴趣课上进行足球运动时产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膝、大腿等下肢部位分别占22.6%、25.6%、15%;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是碰撞伤、扭伤、擦伤和拉伤分别占33.8%、29.3%、16.5%、10.5%;造成这些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应用的不规范占26.1%、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2.0%、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占15.9%、场地器材比较落后气象等条件占13.2%、身体素质差占11.0%、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占5.6%、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组织教法的不当占6.2%。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在进行足球运动时损伤事件的发生,应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此我们对校园足球训练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充分做好准备活动。(2)科学安排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3)认真检查场地、器械,针对不良气候采取防护措施。(4)加强各关节的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5)增强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6)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校报肩负着校园文化传播和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校园内发挥导向作用,在培养符合时展的大学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校园里也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权。高校校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政治主张和政治立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校报反应校党委思想文化建设的计划和目标,反应校党委在学校建设工作中作用,是贯彻和执行党的思想路线方针的有力工具。校报是弘扬学风、校风的重要阵地,在校报的影响下更好地培育优秀人才是校报的主要目标。它是校党委与教师、学生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高校是一个大集体,校内院系专业多且独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又较少,师生之间除了上课时间也基本没有往来,从而沟通在校党委与师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校报就为师生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

2、高校校报作为校园新闻媒体,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原因

2.1随意进入大学,但学生任存在学习、考证方面的压力,因而他们会以学习为主。所以,大家对校报的了解很少,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没有看到校报所传递的优秀思想文化。

2.2校报的实效性较弱。校报出版周期长,一般都是一个学期出版一次,新闻报道不及时,反应问题不及时,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一大因素。

2.3学生、编辑人员对校报作用认识不彻底,对校报在党建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他们一般会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校党建工作是校领导、党委的事,自己只要做好该做的就好。这样的想法影响了校报在党建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3、加强校报建设,改革宣传方法,不断改进校党委宣传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为校报在开展党建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

3.1校园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校报作用,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校党委应利用校报资源,认识校报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校报的作用。高举党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宣传党的先进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动员教师和学生,起到鼓舞带动作用。

3.2高校要加强对校报的指导,营造更好的办报条件,加强校报在党建过程中的实效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校报优势和特点,重视校报在党建过程中的作用。校党委应积极组织校报的出版刊印,成立宣传党建工作的编辑部,撰写文稿,审阅每期报刊,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校报在党建过程中在各方面的作用。

3.3增加学生记者和编辑的人数,扩大报刊编辑队伍,加强校报建设。校报的活动范围是整个学校,学生自然成了最好的新闻工作者。校报内容来自校园和学生,又为校园和学生服务,而最了解这些的自然也是学生自己。所以要挖掘学生中的精英,让这部分人带动整个集体。先提高他们在党路线方针上的修养,思想素质和编辑能力,然后发挥这支队伍成为党建过程中的宣传作用,带动身边其他学生党员,开展校党建工作,并不断为校党建过程带来新的活力,使校党建工作一步步走向成熟。

3.4要增强校报作为党建工作宣传阵地的实效性。缩短校报出版周期,及时反映党在各方面的动态。增加校报的信息量,从各方面反映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和校党建工作情况,扩大校报的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