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法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资源法

篇1

(一)缺乏完善的规划管理体制土地利用规划失控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规划体系和制度,导致规划行政缺位和控制详细规划缺失。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仅仅提到了详细规划,但是并没有控制详细规划的编制问题,导致详细规划与城市具体规划脱节。另一方面,行政权内部配置存在不合理。这种不协调体现在部门规划权之间因为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而发生冲突,比如城建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方面就造成了冲突。长期以来,我国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始终难以协调,引发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导致规划管理的不科学性。

(二)政府对土地供给监管不力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现象的发生。政府对土地资源供给监管缺乏力度更加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首先体现在政府对用地审批不严,甚至越级批地造成土地资源国有化流失;其次是政府对土地的供应缺乏应有的调控措施,从而导致很多不能得到利用,同时又没有收回土地资源,影响了土地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违法征地现象的存在当前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违法征地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公共土地资源的限定不够,一些企业利用农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名义变相圈地。政府部门存在、越级批地的状况,这种行政行为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国有土地资源浪流失。同时,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对土地资源征而不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二、房地产开发中土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方法与对策

(一)努力强化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是每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力度将逐年加大,这也就对土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合理、科学的规划配置土地资源才是土地资源法律制度的落实基础,通过从实体上构建完整协调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利体系;从程序上建立科学民主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等方面提高规划土地利用率,实现节约用地的目的。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供给制度完善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供给制度是健全土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供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合理的消除和规避传统土地资源使用制度的种种弊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能够保证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土地供给制度。一方面要严格审批制度,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通过政府的力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供给;另一方面要坚持收回制度,不断加强审批后的管理。将未能有效利用或者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收回,能确保每一块土地资源都能发挥作用。最后,要加强土地供应量的调控,通过在量上的监管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2

1、建设用地审批

(1)公开出让。自20*年国土资源部下达11号令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多个规范土地交易秩序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对经营性用地管理,对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公开出让,做到政策公开、计划公开、地块公开。20*年至20*年6月30日,向市场供地64宗,面积69.1255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62126.66万元。

(2)协议出让。20*年至20*年6月30日,共协议出让供地82宗,面积66.7152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4*5.5598万元。20*年9月至20*年6月30,我县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工业用地报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处理了一部分招商引资项目的遗留问题,协议出让工业用地20.4237公顷。

(3)行政划拨。20*年至20*年6月30日共划拨供应土地135宗,面积337.882公顷。一是严格执行《划拨目录》,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用地项目,依法逐级审查报批;二是严格执行浙江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供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宅基地报批。20*年至20*年6月30日宅基地共报批924户,面积81796.65平方米。20*年县政府制订出台了《*县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建房条件、报批程序、审批时限;下达了各乡镇农村私人建房指标,缓解了农村私人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制订了《农村村民建房申请》、《旧房拆除协议》等一整套规范格式文本,规范了审批操作规程。

2、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成效显著

20*年,全县完成土地整理项目30个,通过省、市验收认定,新增耕地5735.1亩,产生折抵指标4129.*亩,建成标准农田39*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项目50个,已竣工并通过市级验收40个,新增耕地面积809亩,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复验。目前,我县与外县(市)签订土地整理折抵指标调剂合同650亩,建设用地复垦指标2*亩。已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划转土地整理折抵指标650亩,建设用地复垦指标2*亩,回笼资金4330万元。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减少了乡镇财政压力,增加了县财政可用资金,同时还缓解了我县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

3、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多措并举

(1)着力加强建设用地批后闲置管理。对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的项目,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处理。对划拨的闲置土地,及时回收。如丽水市求知中等职业学校用地4.*45公顷、城西幼儿园0.58公顷,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已由县政府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2)着力加强土地用途管理。20*年,我县成立了工业用地改变用途清理整顿领导小组,抽调工业园区、建设、工商、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人员成立办公室,对1992年以来工业园区内工业用地改变用途行为进行地毯式清查。20*年,县政府结合基准地价更新,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改变用途、行政划拨土地转出让等行为,土地用途管理进一步到位。从20*年至20*年5月31日已处理该类行为7*宗,补收土地出让金333.55万元。

(3)着力加强土地出让金收缴力度。土地出让金收缴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的规定,纳入县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对未按时足额缴纳出让金的业主,县国土、财政、规划等部门实行联动管理,采取收取滞纳金、暂停发放土地权证和办理有关许可证、收回土地使用权等方式予以处理。20*年至20*年6月30日,全县因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收取滞纳金90余万元。截止20*年6月30日,土地出让金拖欠163万元,滞纳金约1184万元。

4、土地执法监察严肃规范

20*年,全县共查处各类违法用地案件156件,涉及面积26265.89平方米(占用耕地面积15293.52平方米)。其中,立案7件,面积2645.2平方米(占用耕地面积2487.62平方米);拆除制止147件,面积2*21.69平方米(占用耕地面积122*.9平方米)。违法用地发案率同比下降了16%。我县的违法用地查处成效明显,国土案件保持全省国土系统最低水平。有关部门坚持高压态势,组织开展查处违法违规专项行动以及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集中处理历史遗留案件和“以租代征”、违反总规扩大用地规模、未批先用等两违行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实行曝光,促使当事人自行拆除建筑物、构筑物面积4766.5平方米,进一步规范了用地行为。

二、存在问题

1、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土地开发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增耕地抛荒问题亟待解决。目前,耕地抛荒在全县14个乡镇均有存在,特别是耕种条件较差的山垄田已基本处于荒芜状态。新开发耕地抛荒问题也比较突出,排除因产权不明确导致无人耕种外,主要原因在于新开发土地或复垦建设用地质量标准较低、地理位置偏僻、多以旱地为主、表土肥力不足,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农民群众不愿耕种,由此产生新增耕地抛荒问题。

二是产业规划与土地开发项目设计脱节,利用率较低。存在“重开发、轻利用”的现象,各乡镇及涉土、涉农部门在土地开发后续利用规划中脱节,各管一摊,土地开发项目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形成了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民群众却因缺乏产业引领无法有效利用新增土地的矛盾。

三是土地开发复垦及资金筹措难度增大。我县多为丘陵地貌,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大多分布在立地条件差、垂直坡度大、开发难度高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连片开发。市国土局新近出台的土地开发项目质量验收标准,增加了开发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投入。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土地开发顺利推进的瓶颈。20*年,我县预算用于土地开发的投资高达83*多万,拟申请贷款52*万,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2、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闲置土地存量多,政府资金压力重。由于我县房地产市场近年来不够景气,造成了土地市场疲软的连锁反应,导致闲置土地存量增多,政府资金大量积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土地资源储备面广量大,收储待利用土地面积达64.4843公顷,造成政府资金严重积压,回笼周期拉长。其中,县国土收储公司收储土地57.7843公顷,政府支付征地补偿款1.*12亿元;县国资公司收储5.7公顷,政府资产额(包括房产)1亿多元。土地大量闲置,一方面造成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土地依法强行返还的风险。

二是“两规”衔接不到位,土地利用阻力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不一致已成为土地利用过程中又一难题,也是造成土地闲置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区块在征地拆迁前后,产业定位不明确、土地用途不清晰或规划变更频繁,导致土地迟迟得不到利用。

三是审批手续繁琐,土地久拖难用。由于工作机制所限,各部门尚未实现协同办公、同步审批,用地业主还需要挨个部门送材料,逐个部门等批文。各部门审批期限长短不一,也是造成审批效率低的原因之一,用地业主办理好所有审批项目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审批费时费力又费钱,直接影响业主投资积极性,也造成了土地供而未用。

四是用地“效益”偏低。我县根据《浙江省工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制定的云委〔20*〕14号文件规定,玩具行业投资密度要达到60万元/亩,经济密度要达到65万元/亩;金属机械行业投资密度要达到1*万元/亩,经济密度要达到150万元/亩。据我们抽样调查的23家玩具生产企业和4家轴承企业情况看,平均投资密度、平均经济密度、平均税收(自营出口企业按实际入库)密度等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差距。企业普遍存在用地规模大而空间利用率低、投入产出率不高的情况。

3、土地执法监察方面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住房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农民私人违章建房、各种形式非法占地、违法交易等扰乱土地市场的行为时有发生,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形式多。一是宅基地未批先建。二是宅基地少批多建。三是私搭乱建,违章建房。四是非法占用、破坏耕地。速度快。由于大多数非法占地建房属个体行为,设计结构简单,施工要求不高,违法成本低廉,往往几天之内就可建成。常常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大多利用节假日、夜间突击行动,施工速度快,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已成既定事实。人员杂。非法占地行为人既有本村村民,也有邻村村民,甚至还包括机关公务员、城镇居民和部分外来人员;违法行为既有个人建房,也有个私业主的工业作坊;非法占用的既有房前屋后的空地、菜地、坑塘,也有村民自己的承包地,还有私下非法买卖的土地。在土地违法查处中,还存在有关部门、乡镇协调不够,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土地执法监察形势严峻。

4、《规划》修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不合拍、脱节。好的规划具有科学的引导作用,可以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然而规划冲突却会导致重复建设,阻碍生产发展。我县在土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均制定了的规划,但由于“规”出多家,缺乏有效的沟通衔接,各自为表,口径不一,造成规划冲突。如,建设用地被划转为农保地,农保地却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开发与生态建设相违背等情况。

二是规划年人口确定问题有待解决。根据浙政办发〔20*〕12号和浙土资〔20*〕74号等文件规定,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时必须遵循“确保乡镇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不增加、城镇村的建设规模符合国家标准”的原则,即城镇用地规模标准为人均不超过1*平方米。按现行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县城市总体规划(20*-2*5)》,至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为5.5万人,而我县城市现状规模为5平方公里,加上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已考虑尚未实施的用地约1平方公里,合计*城市规模为6平方公里,城镇用地已达到人均109平方米,突破了最高界限,这样势必制约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三、建议措施

1、提高认识,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扎实推进创业创新,深化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是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县上下,特别是主管部门和乡镇,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意义,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城镇建设节地工程、工业建设节地工程、住宅建设节地工程、基础设施节地工程、农村建设节地工程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2、注重质量,切实抓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

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要坚持“依法办事、规划先行、适度推进、集约利用”的原则。一是调查摸底、合理包装项目。进一步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的资源分布情况调查摸底,在摸清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资源分布情况、民情民意等基本情况下,尽快进入项目地形测量设计阶段,并根据实际合理包装项目。二是责任明确、密切配合。县政府可以将今年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明确乡镇职责,将任务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与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促使乡镇主动抓好任务的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沉到项目上,沉到工作点上去。国土、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指导和管理工作。三是规范运作、严把质量标准。要严格依据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立项管理、实施管理、验收管理和监督领导,推进规范运作。加强监管,切实提高开发、复垦土地质量。

3、强化协作,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全力以赴抓好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应。对未供土地,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土地供应,力争达到省政府规定的供地率要求。一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展闲置存量建设用地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加强闲置用地、转而未供土地的清理力度。可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或无偿回收使用权等方式降低土地闲置率。探索建立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对尚未达到闲置收回条件的,可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方式处理利用,增加二、三产业投资强度,设法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加快资金回笼,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基于我县现状,在保证土地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可适当放慢部分区块的征迁进度,特别是减少经营性商业用地的征用力度,缓解政府财政压力。集中资金和精力处理好杨柳河区块的征迁工作。二是规范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工业园区要及早制定工业用地各地块分阶段出让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出让的规模、结构、布局、进度和宗地规模、产业类别、土地使用条件,实行“净地”出让,确保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的有效落实。国土、建设、发改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土地出让前期各项准备,规范工业用地的市场供应。三是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工厂生产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容积率。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在企业原有建设用地上加层改造、提高建筑容积率的,有关部门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并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提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加大土地平整力度,缩短供地周期。工业园区和有关乡镇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倒排工期,加大资金筹措和投放力度,加速完成土地平整任务,争取尽快供应土地。

4、加大力度,切实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

一是明确监管职责。在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上,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要定期对项目地块开发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单靠国土部门一家去抓落实,难度较大,也会造成部门职责越位、错位。为此,发改、经贸、建设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建设用地项目监督管理的任务。二是强化考核力度。要量化、细化项目主管部门建设用地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入产出率,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年度岗位目标考核内容,真正将项目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经贸、财政、科技等部门在兑现奖励、补助政策时,要从大局出发,抛开“面子关系”,严格执行县委、县府出台的奖励政策(含实施细则)。三是加大处理力度。要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未按约定投产,未达到相应投资密度、经济密度、税收密度的企业,坚决按《要约合同》规定执行,毫不手软。对各类闲置土地,严格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处理,政府还要出台闲置土地处理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要求有关部门敢于动真,严肃处置,依法管理,促进项目用地如期开工建设和尽快投产。

5、严肃法纪,切实提升土地执法监察水平

目前,我县的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得到初步控制,但两违行为时有发生,今后国土执法依然是重头戏,不能松懈。一是抓苗头。各乡镇和国土、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巡查,立足抓小、抓苗头,提高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现率和制止率。建立违法用地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特别是村两委干部积极检举、揭发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二是抓打击处理。继续坚持“露头就打、发现就拆”的高压态势。建设、国土、公安、司法等部门要相互支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加强土地监管。三是抓部门联合。一方面要明确职责,既要各司其职,也要协作配合,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县长办公会议既定的职责分工,做好“分内事”。另一方面要加强联合执法。国土、建设、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要建立联席会议和联合办案制度,整合力量、集中精力处理疑难案件。

6、创新思路,切实解决土地后续利用问题

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要与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用好每一块土地作为有效利用资源的衡量标准。一方面要坚持产业规划与土地开发同步推进。在做好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包装时,有关部门特别是乡镇要根据开发区块的立体条件、气候环境、水土因素,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规划,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做到边开发、边生产、边增收。如,朱村乡在产业定位上确立了“以茶兴乡、以茶富农”的宗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形成了土地开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茶叶种植促进土地开发项目推进的良性循环格局。另一方面要将扶持政策与后续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当前的政策往往倾向于鼓励从事土地开发工作,而忽略了对开发后续利用的引导与扶持,建议县委、县政府把制定出台土地开发后续利用扶持政策提上议事日程,重点扶持土地开发后续利用。农业、林业、科技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思路,认真研究适合新增耕地、山垄田种植的高效益经济作物,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少土地抛荒,有效缓解土地抛荒压力。

篇3

土地开发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它同人们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紧密联系。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是一项重要技术。可以为测绘技术提供依据,可以保障测绘质量。开展测绘工作时,需要针对当下土地使用情况,应该根据土地大小和位置进行确定。在满足土地开发需求管理基础上,还能够保障我国经济建设。随着技术投入使用,使得开发管理变得更有意义,可有效满足土地开发管理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测绘工程做为一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没在土地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土地详查到城镇地籍调查及耕地动态监测,获得精确测绘结果

1 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作用

1.1 提供可靠依据

环境、资源、统计、公共设施以及经济状况这些数据收集和获得对土地规划管理有重要作用,这些数据的收集和获得对于决策有重要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测绘技术,这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可以提供有效的判断信息。一般而言,测绘结果都是由很多数据组成,因此,在进行测绘之前需要建立起数据库,这样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数据使用有效性。而且在工作开展时,可以根据一定的人口、地形进行集中处理。

1.2 节约投资

土地资源在进行综合开发使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资金的分配问题,从节约的角度研究问题,做好预算工作,一般预算是控制的最好方法。另外,也需要合理且科学的制定出实施方案。因此,需要获得精确、精密的测绘成果,应该将详细的土地状况呈现出来,当信息反映出了实际问题,更好的保障测绘结果。在进行测绘过程中,如果精度比较低,这会影响到方案设计优化问题,影响到优化步骤。

1.3 规范工程行为

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施工验收标准问题。但是这些标准执行,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工作开展时,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这些工作得以实现,需要获得测绘数据支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保障数据全面性。另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流程开展。

2 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2.1 土地测绘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进行集体土地开发和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范畴也比较大,在实际进行开展工作时,难度比较大。就土地纠纷问题而言,就是缺乏了相关的法律效应还有相关的地籍资料从而引起的土地纠纷。解决该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进行科学的测绘,需要政府部门和双方法人一同测量获得精确土地图文信息。在进一步协商,使得测量得出数据更具法律责任,还需要在该文件上进行签字。解决土地变更问题。现在土地是稀有资源,土地的使用关乎每个人的利益。随着不动产不断变化,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变化,出现归属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获得准确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样可以获得精准的土地资料信息。应用土地测绘正射影像技术可以轻松的应对该问题,对需要测绘的位置定位,做好科学权属划分,精确的勘测和划定出准确位置,该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另外,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中,相关的部门也会使用星影像技术以及数字正射影像技术,该技术可以更好的对违法土地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土地,可以及时发现违章占地行为,掌握占地面积还有占地地点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给监督部门进行非法土地处理提供了依据。

2.2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检测与调查中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土资源丰富,国土资源的调查和检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集体土地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集体土地的等级、征集以及对其以管理区为权属单位的开发工作,因此在农村土地管理时,一般都会使用到测绘技术,而且使用的范围会比较广。土地测绘技术具备较高的分辨力,可以帮助测绘者测绘相应的数据。当前土地测绘技术不断发展,融入了遥感技术,大量的高分辨率技术出现,而且发展非常快。在进行资源调查和管理时,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进行土地筛查、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还有土地动态综合监测等等。在这些工作的需求中,土地测绘技术发挥着巨大作用。

2.3 土地测绘在土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工作,可以给规划审批提供充足依据,可以给土地规划提供重要的资料。基于土地使用规划图进行对比,可以更好的整合土地使用方案,从而更好的进行土地综合开发使用。众所周知,科学的规范方案,可以更好的开发土地,保障土地开发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是判断规划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可以看出土地测绘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另外,使用以往的测绘资料和当前的测绘资料,可以清晰的看出城镇土地扩建情况,可以更好的把握扩建规模,从而明确该地区土地综合使用情况。这样可以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实现土地综合利用,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建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第一,土地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使用,一开始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土地管理,土地资料库数据更新以及地籍管理等等,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当下这些基本的土地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土地规划提供依据。技术发展给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当前土地测绘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对土地采集工作可以提供精准的依据,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对监督管理能够提供依据。而且,在执行土地管理时,一般系统比较侧重的是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还有评价,这些可以为地籍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可以获得数据支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被建立起来之后,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地籍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中,为系统数据更新提供依据。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系统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大,更为社会发展提供依据。大量的系统可以为地籍管理实现一体化建设进程提供依据,在城乡土地综合使用上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更好的为城乡土地管理和建设做出贡献。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供求矛 盾越来越复杂。矛盾日益加剧。这对土地开发管理而言,有了新的要求。在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当下,应该不断使用新技术,新技术可以为土地测绘信息收集提供保障,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测绘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根据测绘标准进行,科学的测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土地;可持续利用;用途规制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1-0045-07

土地的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本质特征,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所决定的,这些特性主要包括:构成的整体性、存在的恒久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性能的差异性和利用的可更新性[1]。这些特性要求我们要积极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一、土地约束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 不存在土地约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单纯考虑资本和有效劳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函数为

Y(t)=F(k(t),A(t)L(t)) (1)

将(1)式用CD函数表示为:

F(K,AL)=K?琢(AL)1-?琢,0

在生产函数(2)式中■(t)=nL(t),■(t)=gA(t),即L(t)=L(0)ent,A(t)=A(0)egt。劳动(L)的增长率为n,知识的有效性(A)的增长率为g。

产出在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分配,投资的产出份额s是外生不变的,资本以?啄的速率折旧,所以有:

■(t)=sY(t)-?啄K(t) (3)

在上述模型表述中是不考虑土地因素的,现在我们对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扩展,加入土地因素,CD生产函数就变为:

Y(t)=K(t)?琢T(t)β[A(t)L(t)]1-?琢-β (4)

?琢>0,?茁>0,?琢+?茁

(4)式中,T表示土地数量。资本、土地和劳动的有效性的动态学与前面一样:

■(t)=sY(t)-?啄K(t),■(t)=nL(t),■(t)=gA(t)。

新的假设与土地有关,由于我们现在考察的是不存在土地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所以有:

■(t)=n (5)

(5)式的含义是土地的增长与人口的增长保持一致,每名工人平均的土地数量保持不变,即不存在土地约束。

对生产函数(4)式两边求取对数得:

lnY(t)=?琢lnK(t)+?茁lnT(t)+(1-?琢-?茁)[lnA(t)+lnL(t)]

(6)

由于某一变量对时间的导数为该变量的增长率,所以我们对(6)式求关于时间的导数得:

gY(t)=?琢gK(t)+?茁gT(t)+(1-?琢-?茁)[gA(t)+gL(t)] (7)

由于L、A和T的增长率分别为:n、g和n,所以(7)式可以写为:

gY(t)=?琢gK(t)+?茁n+(1-?琢-?茁)(g+n) (8)

由于在平衡增长路径上,gY与gK一定相等,所以有:

■■■■=■ (9)

■■■■表示不存在土地约束的平衡增长路径上Y的增长率。

(9)式意味着,在不存在土地约束条件下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每名工人平均产出增长率为:

■■■=■■■■-■■■■

=■-n

=■ (10)

2. 存在土地约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为了考察土地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要考察一个与前面所考虑的类似的经济。但这里由于考察了土地约束因素,即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土地的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在长期中用于生产的土地数量不会增长,因此我们假设■(t)=0。

gY(t)=?琢gK(t)+?茁gT(t)+(1-?琢-?茁)[gA(t)+gL(t)]

=?琢gK(t)+((1-?琢-?茁)(g+n) (11)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gY与gK一定相等,把gY=gK代入(11)式并求解gY,可得:

■g■■=■ (12)

■g■■表示存在土地约束的平衡增长路径上Y的增长率。

(12)式意味着,在土地约束下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每名工人平均产出的增长率为:

g■■=g■■+g■■

=■-n

=■ (13)

土地约束的“增长阻力”(Growth drag)等于不存在土地约束的增长与存在土地约束的增长二者之间的差额,用(10)式减去(13)式得:

Growth drag =■■■-g■■

=■ - ■

=■ (14)

(14)式表示从经济长期平衡增长的角度而言土地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力为■。土地资源的存量是固定的,尽管技术进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土地的限制,但土地对经济的约束仍然存在。尽管土地出让可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是从长期角度而言是违背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

二、土地用途规制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逻辑

土地对经济的约束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土地用途规制制度作为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政府为保证全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公共干预措施,其实施便顺理成章。土地用途规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所采取的制度安排。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用途规制是政府为纠正土地资源领域所产出的“市场失灵”的必然选择。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和农地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土地用途规制提上日程。美国把土地用途规制称为“土地使用区分规制”,英国称为“土地规划许可制”,法国和韩国等国称为“建设开发许可制”。虽然各国关于土地用途规制使用的名称各异,但其目标都是要通过土地用途规制,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2]我国新《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我国土地用途规制制度的目的是以资源供给引导需求,对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实行严格管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由此可见,我国土地用途规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数量,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土地用途规制是由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大量侵占农用地,耕地面积减少的基本情况决定的,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用途规制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土地用途规制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手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仅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政策法规的强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自觉,更需要土地利用制度的促进。[3]土地资源作为稀缺的资源,其合理配置应从两个角度考虑:其一是从土地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其二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考虑。土地使用者的目标是实现其私人收益最大化,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全社会土地利用整体利益最大化。土地用途规制就是要解决各种竞争性用途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它既要考虑每一个土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也要考虑社会整体利益,从二者的结合上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2]其次,土地用途规制是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的手段。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物价指数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成为宏观调整的重要内容,而通货膨胀的核心因素是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因此,确保“耕地红线”,保证粮食供给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耕地资源的数量不断下降。土地用途规制就是要是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数量,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确保“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再次,土地用途规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土地不仅以其自然资源特性为人类服务,还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土地用途规制基于土地的发展权属于国家的法理,通过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制定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处罚措施,使生态环境保护获得制度保障。[3]同时,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利益和生态环境,而且也会影响到临近的土地和生态环境,即土地资源在利用中会产生外部性。土地用途规制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经济和社会条件,合理划分土地用途,最大限度地限制土地使用中的负外部性,达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土地用途规制的现实困境

1. 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的驱动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在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存在一致性,但也有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追求的经济增长目标存在不一致性。中央政府追求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整个宏观经济的长期平衡增长,既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既要关注短期经济增长,同时也要关注长期经济增长。而地方政府往往追求的是地方政府官员任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而言它更加关注短期经济增长。所以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并不总是有利于全国经济增长。

具体到土地非农化方面,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土地非农化规模方面可能就存在不一致性。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任期政绩最大化,往往会加速土地非农化进程,而中央政府虽然在土地非农化进程中可以获得一定收益,但是也要关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说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土地非农化进程中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是不一致的。地方政府在土地非农化中只关注其付出的经济成本,而中央政府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也要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其结果往往是地方政府所希望的土地非农化规模超出了中央政府所希望的规模[4](如图1)。图1中,MC土地非农化中的边际成本曲线,MR1和MR2分别表示中央政府土地非农化中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曲线。根据MC=MR的均衡条件,地方政府要求的土地非农化的数量为T1,而中央政府要求的土地非农化的数量为T2。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土地非农化的数量高于中央政府从长期角度考虑所要求的土地非农化的数量。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另外一个扩展就是要考虑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事实上,农业用地不仅具有生产价值,而且具有环境价值(生态保养,涵养水源等)。地方政府在对农地征收过程中,往往只考虑农地生产价值并对其进行补偿,而很少考虑农地的环境价值,结果导致农地资源过度非农化(如图2)。图2中,MNB0是非农部门边际净利益曲线,MNB1为不考虑环境价值的农业边际净利益曲线,MNB2为考虑环境价值的农业边际净利益曲线。MNB0交MNB1于E1点,交MNB2于E2点,说明考虑农地环境价值的情形下农地非农化数量较不考虑农地环境价值的数量小。但地方政府为短期经济利益往往忽视农地的环境价值,造成农地过度非农化现象严重。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确从土地出让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当前土地非农化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对预算外收入贡献极大,因此,土地收益也被称为“第二财政”(见表1)。[4]

地方受土地出让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农地非农化严重,为政府土地用途规制造成了巨大困难。

2. 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制度。尽管学界关于产权的定义很多,但基本形成的共识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6]可以形成有效激励的产权结构具有完整性、排他性、明晰性、可分割性和可转让性以及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农地产权是有关农地这种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一切权利的总和,农地产权制度的合理与否是决定农地是否得到很好保护的关键。[7]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和探索总结,目前我国农地产权的基本内容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框架,即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拥有使用权。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农地产权主体模糊。现行集体产权的最大缺陷就是集体土地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具有模糊性特征。模糊的农地产权集体所有架构导致了作为农民集体组成部分的农民个人事实上被割断了与土地所有权的内在联系,不能完全履行土地所有权。同时农民集体所有不具备法律人格,造成了司法意义上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使得集体土地的法律保护难以实施。[7]农地产权稳定性差。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稳定性差主要表现在土地国家征占导致农地产权不稳定、土地集体支配导致农地产权不稳定、集体产权固有属性和产权制度安排导致农地产权不稳定、土地要素相对价格及功能变化导致农地产权不稳定。[8]农地产权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民对土地长期预期不足,土地经营行为短期化,耕地资源浪费严重。[9]农地产权排他性弱。排他性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和最本质、决定性的特征,它内含于权利束的各个组成部分。排他性是激励人们把外部行为内部化,有效防止使用者短期化行为,发挥产权在资源优化配置中作用的前提条件。[9]现行农地产权主体的模糊性造成了农地产权的排他性较弱,距离产权充分发挥作用所要求的排他性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地产权的内在缺陷是农民土地产权意识淡薄,不合理占用大量耕地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土地征收制度的不健全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性征用土地并依法给予补偿的制度。[10]任何国家,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都有土地征收的相关法律制度。我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但何谓是“公共利益”,相关法律均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内涵,因此,在征地过程中“公共利益”被扩大化的现象明显,不仅表现在面积上的扩大,还表现在用途上的扩大。“公共利益”扩大化直接导致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另外我国征地中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特别是对农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征地权力的滥用和征地数量的扩大(见表2)。

目前我国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用、安置补助费用以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用,而大多数国家是以市场价格为补偿标准。特别是当农地被征收改变用途,变为商业用地,这种偏低补偿费用和土地价格之间就形成了巨大差额,而这种巨大的差额就会进一步刺激征地行为的发生。

4. 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的干扰

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是寻租存在的前提。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前提,而政府权力介入经济却为权力寻租创造了条件。权力寻租的出现,导致社会上出现一个特殊的“权力交易市场”,这个市场交易的双方是设租者和寻租者,交易的商品是权力。政府的权力寻租活动是对稀缺资源的极大破坏,其结果会导致原本稀缺的资源的浪费。[9]在我国,国家是土地资源的供给者,政府有权力征地以满足公共利益之需要,但是目前对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的界定,而且公共利益也是由政府界定的,因此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政府官员权利寻租,满足个人私利的倾向。特别是在我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巨大租金,这种租金一方面来源于不同供地方式所造成的不同供地价格①之间的差额;另一方面来源于不同用途土地价格之间的差额。不同用途主要是指工业用途与商业用途,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巨大的内地非农化租金吸引大量的投机者进行寻租,千方百计地想以工业用途或公益性用途为名获得商业用地或经营性用地,或者以划拨、协议方式获得土地。而有些政府官员为了个人私利最大化,从土地出让中获取私利,便与投机者合谋,任意行使土地征用权,擅自改变土地使用用途,以协议或划拨方式出让土地,导致稀缺土地资源的低效使用和浪费。[12]

四、土地用途规制的思路

1. 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合理开发利用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

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该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各区域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发展格局,将国土空间具体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该规划对于优化国土资源整体功能,强化政府国土开发空间规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在对土地用途进行规制时,应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对于优先开发区域,应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用产业用地的高标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的“动态总量平衡政策”,大力优化区域内生态用地的结构和空间配置;对于重点开发区,要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要采取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通过优化配置增加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承载力;对于限制开发区,要通过严格的土地供给政策,控制各类开发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要从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建立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要采取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措施,使其整体生态功能得以恢复;对于禁止开发区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2. 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各类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尤其是占用大量耕地,从机制上讲主要是受地方政府局部利益、短期利益驱使,其结果导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下降。因此土地用途规制的一项重要保证就是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土地管理机制。具体思路是利用农地进行非农建设的土地收益全部上缴中央,原则上用于耕地的开发和农村社保制度的完善,实行占用耕地与耕地开发、复垦挂钩机制,把开发耕地资金作为建设用地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把耕地复垦资金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对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全部留给地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通过以上地收益分配方法的改革,不仅可以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将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强烈动机,而且可以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同时对建设用地单位也有了较强的限制。

3.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首先要严格界定和谨慎行使政府的征地权力。征地权是国家的强制性行使公权,只能服务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是社会公正的要求。若行使公权服务于追逐私利的需求,必然会导致对私人权力的侵害。国家的征地权应严格限制在公共利益的需要上,国家可以对重要公共利益用列举法界定。其次要规范土地征收和征用的操作规程。任何政府机构或组织为“公共目的”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按照征用法定审批程序进行,必须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并获得土地征用许可证。要保证被征地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诉求,使征地工作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防止盲目征地。再次要完善土地征用的利益补偿机制。世界各国,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都不尽一致,有的国家是按市场价格补偿,有的国家是按裁定价格补偿,有的国家则是按法定价格补偿。我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的规定是: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而征用耕地的补偿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相对其它国家而言,我国耕地补偿标准较低。事实上,我国土地补偿项目应在不完全补偿原则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使补偿范围扩大到土地补偿、青苗及建筑物(构筑物)补偿、相邻土地补偿和基础设施投入补偿等项目。

五、结 语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尽量减少稀缺资源对人类经济持续发展的约束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土地资源,其使用方向和配置效率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粗放浪费使用,特别是农地非农化趋势明显,如何对土地用途进行规制,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使用,保证我国耕地红线(18亿亩),在当前尤为重要和紧迫。而关于土地用途规制的实际效果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其规制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中。土地用途规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各方力量,使其贯彻落实于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土地用途规制的真正目标。

[注 释]

①当前我国土地一级市场上的土地供应方式主要有行政划拨方式、协议方式、招标方式和拍卖方式,由此形成了土地供应点的划拨价格、协议价格、招标价格和拍卖价格。

[参考文献]

[1]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9.

[2] 张全景,欧名豪.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 刘胜华,刘家彬.土地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曲福田,谭荣.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余丽生.“土地财政”的财政学思考[J].财政研究,2011(3):17-21.

[6]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53.

[7] 徐唐奇,姜志翔,胡海霞.探析我国耕地不合理建设的原因兼论耕地保护对策//中国土地学会,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57.

[8] 陈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9] 胡亦琴.农村土地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0] 土地管理法规及其解释[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2:189.

[11] 陈天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0-51.

[12] 张侠,亢翠霞,赵春燕.莱西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1):94-97.

Regulation of Land Resources Us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Thinking of Land Constraints Model of Neoclassical Economy

Zhang Jianbin, Liu Qinghua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Huhehaote 010051,China)

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 管理 法律价值 应用 研究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平衡是衡量土地有效管理的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法律制度对土地管理是否具有价值。国家是土地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利用法律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规划,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等多方面[1]。法律价值有效管理重点是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市场调节。土地资源有效管理涉及到经济、民事、行政等制度,必须要协调完善这三种制度才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

1 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分析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国人口众多,由于以往没有注意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出现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土地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提高土地资源有效管理而出现的,人们按照法律要求获得土地资源是受到法律保护的[2]。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不明显。没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合理规划,也没有达到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要利用法律调整好土地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内容。协调这三个方面的管理,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中优化配置流程见图1。

图1 土地有效利用结构

其中,土地的经济效益决定因素在于土地的用途、土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地的产出等,在很多情况下土地有很多利用方式。土地社会效益的决定因素在于养育人类的功能,那么决定土地的社会因素有人口数量、生产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等。土地的生态因素在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也取决于土地利用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经济等原因。利用法律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要明确土地资源效益的相互关系,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的保证,体现了法律公平价值[3]。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公平的对待人们的各种需要,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不能达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关系,能够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时间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存在的法律困境

随着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推行,总结关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宪法规范确立了土地公有制和土地使用权两项基本制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侵占买卖土地和采用其他形式转让土地。第二,土地行政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土地行政规范、土地行政行为规范、土地行政救济规范等,是关于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体现在土地保护和耕地保护以及建筑管理等方面[5]。第三,土地的民事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民法中不动产权利的法律规范和土地管理法中土地物权的法律规范。土地是一种重要的不动产,《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中有关财产权的范围、取得、变更和行使等内容,都是适用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制。第四,经济法律规范,主要包含土地利用规范以及国家的经济行为规范,财政法律规范、税收法律规范、价格法律规范等。第五,刑事的诉讼法律规范要规定,要加大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的力度,诉讼解决有关土地利用提供法律依据。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不高,社会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资源效益出现失衡,其中难点在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公平和效率的选择。管理制度的维护和认可依赖社会主张的价值观念。目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稀缺,不同主题之间会产生利益冲突。土地资源的生产过程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配使用,获得人们的生产和分配占有预先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在人们生产体系和分配体制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生产利益的冲突。土地的产权制度按照共有财产的私有化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土地问题,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5]。法律制度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也存在单调性,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差,任何制度都是静态不变的,产权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安排制度,单一性的管理和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差都是影响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法律问题。

3 法律制度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实施

一方面,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够明确规范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下级的规划政策必须要服从上级,在利用规划和实施这方面要动国家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经济在土地利用中受到损失要提供经济补偿。采用公众参与的形式,公众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土地的有效管理要加强土地利用的法律监督机制,健全各个方面的追求责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违法现象要严格追求法律责任。

结束语:

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建立法律管理机制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强调了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法律机制能够有效的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合理利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建求.土地资源安全风险的法律克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

[2] 崔光明.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 黄静芳.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5..

篇6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形势严峻。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利用角度作些探讨。总体上看,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四位、第五位和第二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极大地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以人均年需400公斤计算(含其他用粮),必须保证在2010年和2020年有1.11亿公顷和1.18亿公顷耕地用于粮食生产,而2004年全国耕地才1.22亿公顷。

工业经迅猛发展导致工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重型工业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大对土地资源消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继续挑战耕地资源保护。由于未来十几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净增约3亿,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生态建设对既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持构成强烈冲击。根据测算,以2000年为基期,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的全部潜力为2.1亿亩,但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束缚下,后备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对当前高强度的耕地消耗起到缓冲,但无法从根本上抵消耕地持续锐减态势。而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瓶颈”效应。我国土地资源供给将面临着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但是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的极度稀缺是需要深刻认识的基本国情。

1.人均土地小国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截至2005午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0%。

2.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公顷(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值得关注的是,未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仅占全部土地的25%。在十分有限的未开发土地中,相当兰部分属于荒漠化等不可开发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据估计,目前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仅约667万公顷(1亿亩)。

3.最宝贵的耕地资源极为稀缺

在全部国土中,耕地只占14%,且总体质量不高。在超过18亿亩耕地上,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更令人担忧的是,1996到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6.6%。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计393.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

4.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据1999年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5.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42%。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表层土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也造成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的不断增加。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5亿美元,目前,荒漠化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粗放带来的弊端突出

当前在国土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存量土地粗放利用比较严重。1990至2004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将近3.4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松散,集聚性差;空间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突出。

农村建设有地的粗放问题也非常严重。2004年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人均村庄用地达到218平方米,比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98平方米多一倍以上。

2.未批先建等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新增建设用地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通过未批先建、以租代征等方式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使耕地保有量一度处于失控状态。“十五”初期,特别2002和2003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682万亩。到2005年未批先建耕地面积仍然达到30.8万亩。

3.占优补劣造成耕地质量普遍下降

国家多次要求各地在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2005年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60万亩,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08.1万亩,虽然数量上得到补充,但补充土地的质量上却一直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2005年当年,建设占用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67%,而补充的耕地有灌溉设施的只占35%。

4.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在l亿亩以上

“九五”和“十五”期间,全国耕地被占用的速度非常快,从1996年的到2004年,8年内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540万亩,耕地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扭转,但全国耕地资源仍然非常有限。耕地在不断减少、人口却在不断增加,按目前趋势分析,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

5.我国未来占用耕地极限为1.5亿亩

耕地资源是无法通过贸易途径获得弥补的战略性资源。1996-2003年我国耕地净减少l亿亩,其中建设占地高达2240万亩,粮食从1996年的5.045亿吨,下降到2003年4.3亿吨,到2030年预计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按照人均年500公斤的粮食需求计算(西方发达国家在1000公斤左右),需要7.2亿吨粮食。目前,世界谷物贸易量每年两亿吨左右,若中国可以获得1/4即5000万吨,我国自产的粮食也必须达到6.7亿吨。假设我国平均亩产达到525公斤,20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保有量就必须达到17亿亩,这就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占用耕地的极限是1.5亿亩。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安全利用的基本思路

未来20年,要保证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安全利用,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地保护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规划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l.总体目标

――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亿公顷(18亿亩)

――年度供地总量中有偿供地的比例达到80%以上(目前不足60%),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面积的比列提高到60%(目前不足30%)。

2.主要任务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经济发展用地。二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三足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在城乡用地统一市场配置建设上取得突破,保证土地市场健康稳定进行。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交换流转速度和利用效率,切实加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改革完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四、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对策措施。

1.要更严格地保护耕地

(1)严格保护其本农田。按照耕地的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的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重点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监管体系。以建设保护,加大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

(2)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定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切实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有效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坚持按建设项目考核,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确保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加快建设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提高耕地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和国家监管能力。

(3)搞好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复垦质量。加大废弃土地复垦力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4)处理好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保障国家生态脆弱地区治理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用地需求。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退耕标准和指标,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重点做好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地区等的退耕工作,严禁将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平坝缓坡地退耕。生态退耕地区要确保每个农村人口保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口粮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设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

(5)加强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支持农民最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重点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电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用地。

2.要加强土地调查评价和监测

(1)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按照统一标准、技术先进、图数一致、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建立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基础数据的信息共享。

(2)建立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渝地区、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继续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各业用地状况、集约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的监测。选择土地利用变化频繁、有技术条件的省(区、市),建立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3)加强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深化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全国土地市场运行监测预警网络和市场信息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备案等土地利用监管制度。

(4)开展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实施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开展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覆被变化、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角度评价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为农、林、水、环等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信息。建设全国重点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3.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全面完成全国、省、市、县和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强化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的调控。按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东部地区要优化结构,节地挖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部地区要合理布局城镇和其他建设项目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在重点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基础上,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盘活存量土地,加强老矿山等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3)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要求,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立土地利用计划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实施计划台账管理,及时评估分析计划执行情况,落实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农用地转用及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审查,对违反规划、突破计划批准用地和供应土地的,依法严肃处理。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落实建设用地预审规定,凡不符合法律、规划、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得通过预审。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完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部门协调机制和规划实施评估制度。

4.强化土地产权管理

(1)完善土地权利体系。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各类他项权利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取得和消灭条件等,建立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产权机制。

(2)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任务,及时做好国有土地产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实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做好地土开发整理、土地置换中的权属管理。

(3)建立完善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研究基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的解决途径,建立调处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有较高法律政策水平的专业队伍,依法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

(4)推进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以县级为其础,建立自上而下的全国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实现土地产权信息、土地登记资料的异地查询和土地登记人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全面推进地产信息公开查询服务。

5.完善土地有偿使用

(1)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调整土地收益支出结构,建立土地基金制度。

篇7

【关键词】课程资源 高中地理 畲乡资源优势 高山湿地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8-02

一、背景综述

1.我国课程改革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6年秋季开始,我市高中全面开始实施新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起步较晚,如何挖掘高中地理学科的本土资源优势,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2.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背景

地理课程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地理学习,将学生的地理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地理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畲乡自然资源背景

畲乡景宁是浙江省的物种基因库和绿色百宝箱。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9%。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并有复杂多样的地域特点。

望东洋,生态学上称之为高山湿地。这里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因其地势平坦,湿地中着江南桤木等灌木林,涉足其间,如入迷宫,故名懵懂洋。位于景宁县东南部离城南31公里。是华东第一大、省内内陆山地最大最典型的高山湿地,被誉为“华东第一湿地”。海拔高、面积大,有着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有着典型的高山沼泽湿地群体,如见头平、茭白塘、双桥平、白云坪、畚斗田等几处,面积约54.2平方千米。盛夏时节四面环山,中央为盆地,成椭圆型。凉爽无比,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又称森林草木湿地。

长期以来,因人类的无知,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保护管理能力较薄弱,加上望东洋地表平坦,土壤肥沃,望东洋曾在1997年被地方政府部门作为农业经济开发地而开垦,试图在那里种植土豆、辣椒等经济作物,结果没有成功。但那个地方的生态却遭受灭顶之灾,将几十年不能恢复,现已有大面积的湿地退化和消失。

基于上述考虑,开发实施《探寻高山湿地》校本课程。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预期目标

1.在实践中了解望东洋湿地的形成、特点、功能等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信息交流培养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过程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的项目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呈现我县望东洋湿地的图片(大片的森林、水草相映的沼泽地、稀少植物凤尾蝶等)。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照片上显示的是什么植物?……激发探究热情。

师:在我们景宁有华东第一大、省内内陆山地最大最典型的高山湿地。海拔高、面积大,有着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有着典型的高山沼泽湿地群体,你们了解湿地吗?你想研究湿地的哪些方面?

把研究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探寻高山湿地”。

(二)学生分组确定研究子课题

1.根据问题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功能?”“望东洋在哪里?离我们县城远吗?”“望东洋那里有哪些动、植物资源?”等等。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为4个子问题:“湿地的概况及湿地的功能”、“望东洋湿地的动物资源”、“望东洋湿地的植物资源”“望东洋湿地的现状”。

(3)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子课题并成立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从以上四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凡是选择同一问题的组成一个小组,并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带领各组员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走进高山湿地”活动方案

阶段二:各队开展研究活动

1.各小组展开调查和研究活动,并及时做记录。

2.汇总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小论文,写活动体会。

阶段三:实践成果交流

(一)交流实践成果

1.各队交流汇报实践成果。

2.注重各队交流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验和真实感受,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二)课题拓展延伸

在成果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同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作铺垫。

四、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带来的收效

(一)学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使他们能主动探究,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给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体现以下两方面:(1)研究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提出,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从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凡是选择同一问题的组成一个小组,并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带领各组员进行活动方案设计。使得每个合作小组都有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小组活动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整个活动下来同学们显非常愉快轻松。(2)由于研究活动让学生从室内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城里走向乡村,这是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并体会到合作学习、互助提高的乐趣。从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可看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能树立自信心,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从整个过程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知道了如何应对困难,学会了怎样处理随机突发事件,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正如同学们在谈收获的时候说的,学会了怎样去调查,去采访,去上网查资料,学会了设计问卷和如何进行宣传活动;自己的胆子变大了,觉得没什么好害怕的,学会了和陌生交流,使自己的人际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等等。这次实践活动,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了运用,内容涉及生物、地理、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美术等多个学科。在实践中获得了亲身感受和直接的经验,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更加充满了兴趣。

3.丰富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查阅资料、讨论、设计创作等,不仅仅认识了湿地,开阔了眼界,更深刻地认识到湿地在自然环境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生机。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具体表现在:(1)学生经历了许多第一次,体会自然就不同了。去望东洋实地考察回来之后,毛炼玉说:“这次考察虽然没有老师的带领,虽然我们对那里人生地不熟,虽然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但是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在两位热情叔叔的带领下,我们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途中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是我们不怕风雨险阻,我们坚定信念。一定要到达那里,我们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与自豪,完全把刚才的艰苦忘得一干二净。可以说通过这次考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2)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不忘仔细观察,并真诚地向当地农民访问,包括湿地的发展、开发状况、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等等。并作了记录,还专门带了照相机拍摄下那里独特的风景奇观。经过这次亲身体验,亲自调查,他们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也认识到了保护家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的事情。(3)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做事的责任感更强了。梅晶在谈宣传体会时说:“我们上街宣传保护望东洋湿地,一开始,行人纷纷离我们而去,后来我们克服了这个困难,行人都认真听我们讲解。从中我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用微笑去面对困难,用负责任的精神去做事,都会取得成功!”(4)学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季景洪谈体会时说:“在此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限,对总是的认识不够全面;交往能力不强,调查还不深入,有些方面虽然意识到了,但难以深入研究下去,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打好基础,加强研究,提高能力。”

(二)教师方面

1.加深了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

以往,我们把乡土课程资源看得很神秘,认为它高不可攀,甚至认为这是教育专家做的事。自然地对“课程资源开发”产生了误解,如“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学校自编教材”,“地方课程就是原来的选修课”等。现在我想,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是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够。通常把课程当作一种结果,即教科书或教材。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的本质是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我们的家乡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色美丽迷人。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都是我们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我们教育学生要热爱家乡,为家乡添光彩,我们与其空洞说教,不如把最具特色的乡土地理资源逐步引进学校进行开发,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它的开发能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连在了一起,促进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

2.转变了对学生的认识。

在活动中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我们给他们机会,给他们自主空间,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宣传队的同学能把湿地的功能编成顺口溜,独特、新颖;有的制作了手抄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跃起来,丰富了实践成果;考察队的汇报把照片展示与解说相结合配合,显得真实、风趣,赢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等等。

最主要的是在活动中老师再次认识了学生,很多学生有着与平常不一样的表现,成绩优秀者不一定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却一下子“冒”了出来,令人刮目相看。真可谓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能力的“试金石”。

五、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走进高山湿地》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了较大成功,在近期的摸索探究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等待解决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若干思考。

1.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感到要充分体现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指导性资料严重匮乏。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过程及开发过程中,教师怎样正确地给自己的定位,怎样使得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艺术性……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2.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特色形成,始终是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过思考,但还没有从实践层面深入到理论层面,没有摸索出它们三者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如何纵深切入,进行系统而广泛的研究,这是我们的困惑,恐怕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3.此外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老师普通感到压力很大,原因很多,有知识缺陷方面的,有精力透支方面的,激情和付出是有限的,老师的主动性未能发自内心地体现。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进老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困难重重,我们面临着整体的师资水平问题、技术层面的问题及资金投入的问题。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知识堆砌到逐渐明了、从粗糙到完善、从感性涌动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有一点我们坚信:没有最好的教材,只有逐渐完善的教材。本着这一认识,我们认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一步到位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 ( 国务院 国发[2001]21号) 2001年5月

[2]靳玉乐.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12-1

[3]汪霞. 《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 安徽教育 2007-11

[4]科林・马什(Colin Marsh).《重新界定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展望》(澳大利亚课程研究协会会刊)

篇8

    国家应制定并择机颁布“林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综合规划”法规,法规执行的时间应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结束,与第三轮土地承包同步进行改革。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林业与农业之间的地位关系,使林业与农业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农业改革同时还应与水利、牧业改革相互配套,尤其是与林业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多方解决林业部门干部职工的经济待遇。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法,分阶段进行。实现森林经营单位全面转型,实行自然减员,不搞下岗分流,保障森林经营单位稳定发展。改善林业职工待遇,解决林业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林地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宣传教育层面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通信、互联网、宣传栏、标语、讲座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保护林地的重要意义。强化全社会成员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全面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自觉抵制破坏森林和林地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舆论支撑。根据农林综合改革办法,对土地实行分类管理。按土地利用的功能,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管理。适合农业用地的土地,按农业用地的要求进行管理,适合林业用地的土地,按林业用地进行管理,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生产力。

    3林地置换

    对不存在权属争议的零散农业用地通过置换的方式转换为林业用地,使林业用地集中连片,便于林地资源的管理。在林地置换过程中,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林地置换农民一方的利益。要保留好林地置换材料,并要有双方签字盖章,做好材料的归档保存工作。合理进行林班区划,尽可能使林班内全部土地权属变得单一,便于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林地、林木权属不清而产生的纠纷,减少林业案件的发生,进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把林地保护管理工作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全面保护林地和节约用地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因素,建立考核体系并落实考核办法。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征收占用林地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林地保护为前提,以增加林地面积为重点,实现科学经营,形成保护、利用、管理的新机制。理顺财政投入机制,改革林地资源管理体制,转变林业部门职能,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加大对林业案件的司法查处力度,客观公正地审判林业案件,是搞好林地资源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侵占蚕食林地行为。对非法占用林地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对重大毁林占地案件挂牌督办,限期查处,公开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震慑犯罪,教育群众。严格执行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有效地保护广大林政管理者的积极性,避免使林地资源管理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以及对资源、环境、生态、国土安全和社会风气造成巨大破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篇9

    地方文献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图书馆收集、整理、典藏的大量地方文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传统的服务往往只重视为读者提供地方史料的查询,忽视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兴起的当今之世,做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要做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做好社会调查研究工作,走出馆门,深入厂矿、科研机构,了解它们生产,科研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地收集开发信息资料。其次要对收集的地方文献,结合用户的所需进行精筛细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准确、可靠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应具备有一定的文献分析研究能力,应按一定的职称比例,配备高级职称的工作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有了这两方面的保障,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地方文献开发。

1 开发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1.1地方科技人员申报专利文献数据库

专利文献信息资源是揭示当地科技发明创造成果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科技信息源,图书馆应加强与专利局等管理部门的联系,全面收集本地区科研技术人员申请并被授权的专利。将其输入到计算机内,建立地方科技专利文献信息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发这些专利文献,可聘请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对所收专利研究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四个方面,及专利技术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调查分析;专利技术产品的生产投入与最佳经济效益分析。并将这些分析情况对应输入所收专利文献之下,以便于投资者全面详细地了解每项专利技术的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值得购买该项专利技术。这一数据库的建立,既能使投资者全面了解该地区科技发明的情况,又能帮助当地科技人员推广、宣传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1.2地方年鉴数据库

地方年鉴是按年度编辑出版,系统汇集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有关该地区时事大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史实资料的一种连续出版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能系统丰富地反映某时期地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尤其是经济年鉴和统计年鉴,以其信息密集,含研究成果丰富而深受用户欢迎。图书馆应保证各类年鉴的收全率。在不缺卷短期的基础上,建立地方年鉴、经济年鉴、统计年鉴全文数据库。一方面为读者和用户查找检索各类文献信息提供多种途径,另一方面还可对数据库做深入的开发。开展二、三次文献的加工工作,将数据库中的各年度的地方政策、法规汇集于一册,以供读者阅览;将各种科研成果、新产品信息汇集成册,为科研生产部门提供所需资料;将数据库中的经济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编写“地方经济发展综述”,“地方经济调查报告”、“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综述”等三次文献,提供给有关领导,为其决策服务。总之,全文年鉴数据库一次建成,可多角度、多途径检索利用地方文献信息。是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3地方人才数据库

依图书馆的职能,人才开发不属其工作的内容,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才也成为宝贵资源,许多中小科研生产单位,不仅需要科技文献信息,更缺少专业人才。因此,图书馆应和人事部门,当地人才交流市场建立关系,建立地方人才数据库。这将和其它各类型文献数据库相辅相承,并进一步推动文献数据库的利用。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才两大体系。各类下又可细分为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

1.4 地方厂矿、企业、产品名录数据库

在日常的工作中,人们使用的是书本式的地方厂矿、企业、产品名录,而这类名录因其篇幅所限,收录单位较少,且不宜随时反映各单位的人员、生产技术、产品规格、经营范围等变化情况。图书馆可以其收藏各类名录品种多、数量全的优势,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与各单位建立联系,及时更改有关数据。使读者和用户在检索时得到的是最新、最准确的文献信息。

各类型数据库的建立,标致着图书馆文献开发手工时代的结束。数据库将为计算机联网打下牢固的基础。成为联网系统中的文献信息源。数据库的建成,使得馆藏静态文献通过载体形式的变化,使之传播的广泛,利用的更充分。是当今文献开发最佳方式之一。

2 建立地方动态信息中心

地方动态信息中心的成立,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起着两个作用。一是收集、整理每日或近期的地方各类型动态信息。如报纸、电视、广播中的各种政治、经济、科研、文化信息,各类商品的新闻会信息,广告、股票、每日商品价格等信息。方法可利用计算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信息中心联网,也可以加入全国性有关信息网络,并将收集的不同信息分类建库,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最新的动态地方信息。二是通过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将建立的各类型数据库向社会传播,最终步入“信息高速公路”。使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得以广泛的传播利用。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随着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将与其并驾齐驱,而且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高低,将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收藏中心,要及时做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抓住机遇,尽早步入“信息高速公路”行列。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郝瑞芹,杨 如何发挥专利信息资源的作用 情报杂志 1995(4)

篇10

一、 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关切落实情况

根据市国土资源局下发的《关于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纪规律案件专项行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县国土资源局立即组织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采取五项措施落实紧急通知精神。

(一)、抓好学些。组织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学习《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请记住我站域名/]法的紧急通知》,提高了干部职工思想,从意识层面上认识到了从严土地管理的严峻形势和紧迫性。

(二)、宣传发动。将翻印了的国土资源部相关文件要求,将通知文件抄送折呈到有关部门。

(三)、强化责任。明确了局长负总责,各分管局长具体抓,各股室、站、所、队(中心),各乡镇国土资源所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度,每周一例调度会,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四)、严格执法。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执法大队及各乡镇国土资源所明确分工,责任到位,强化动态巡查,认真填写巡查日志,把好土地违法案件源头关口,绝不姑息。

(五)、成立了局重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工作领导小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党组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重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工作领导小组对总体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安排部署,重点抓好重大、复杂问题的协调处理。

二、20__年以来用地清理情况

对20__年1月1日以来省级、市级、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用地情况,进行了逐一核查逐一登记造册。一是已经审批建设用地,二是待批的建设用地。

三、工作措施

(一) 统一行动,分级负责。

(二) 严格执法,不走过场,对排查梳理出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立案处理。

(三) 突出重点,综合治理,重点查处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多用、非法低价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案件。

(四) 完善土地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法规制度,建立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长效机制。

(五) 把我政策,规范执法,将查处案件和促进依法管地有机的组合起来。

(六) 认真开展排查工作。

(七) 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四、 查处重点

重点查处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多用、非法低价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案件。通过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专项行动,落实土地管理和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全面清理排查,认真梳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摸清辖区内的土地违法情况,集中查处一批典型案件。从而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反贪势头,改善土地管理和土地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