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

篇1

关键词:技能比赛;调研报告

一、引言

随着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全国技能竞赛较前几年更受到学校的重视,社会对技能大赛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并对技能大赛褒贬不一。

二、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我校师生获得不俗地成绩

通过2014~2015年度对本校康复、护理、助产三个专业师生参加技能比赛情况进行调研。如2014年9月康复专业任老师获湖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二等奖。2014年护理专业王老师获校级说课专业比赛一等奖。2015年助产专业王老师获校级说课专业比赛一等奖,孙老师获校级说课比赛三等奖,并且孙老师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2015年湖北省医学职业教育护理技能大赛中职组我校两位同学获个人三等奖。2014年~2015年每年咸宁市教育局举行康复、护理、助产操作技能大赛,各专业每年近10名学生进入决赛并获奖。近两年经过技能大赛确实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第一,促使新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过技能比赛的引导改变了职业学校以往学科式培养技能人才的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技术岗位实操任务项目化课程的开发,既是把一些技能大赛的内容,同时也是真实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中的一些任务点,一项一项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从而使教学更贴近于实际工作岗位,也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新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岗位特色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选修课程模块、顶岗实习模块组成。同时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针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组织侧重点不同,校内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完成;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组织及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和医疗机构共同完成。第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在近两年我校投入191万元新装备专业实训室8间、多媒体教室9间,新购电脑292台,投入135万元校院合作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医院3家;购置了具有先进性与当前行业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仪器,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集专业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及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并与武汉、广州、深圳、福州等地的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密集的实习网络。第三,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技能大赛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壮大,三个专业在参加前的“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30%左右,参加技能比赛后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55%。第四,对周围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大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连续2年派出教学团队对周围基层卫生院进行技能培训,还为当地人社部门育婴师培训班进行技能培训。

三、职业技能大赛所引发的不良的问题

第一,平时正常情况下在一台仪器几个学生一组进行使用,但是考虑到一些参加比赛的学生,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训练,往往会给他们单独使用一台仪器。并且带实训教师会更多的关注这些参加比赛的学生操作手法是否规范等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实训的普通同学,使其他同学像“放鸭子”一样缺乏管理。第二,参赛学生存在学习观念的偏差。有些参赛学生认为自己是参加技能比赛的选手,就可以区别普通同学,如不用每天参加早自习和晚自习,甚至认为一些考查都可以不去上课,只要练好参赛技能就行。更甚着有些犯了错误都能从轻处理等现象。第三,我校护理系为强化中职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的项目包括无菌盘铺设、徒手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法三项护理操作。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以胜任今后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同时也为广大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希望通过此次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课改方向进一步明确,使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本次比赛先由各个班级推选出2~3名优秀选手进行初赛,采取淘汰赛形式取前十名再进行决赛。所以此次技能大赛形式注定了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去,使大多数学生无缘技能大赛的选拔。竞赛内容上每年省内及国家级竞赛都在添加新内容,促进了大家去学新技术、新设备。但是像我校护理竞赛项目就一直只有无菌盘铺设、徒手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法三项操作。

四、对现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几点建议

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英语是职业高中学校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是职业高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是时代所需。然而职业高中英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改善英语教学模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增加职业高中英语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更好地发挥英语教学的作用,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职业高中英语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1.职业高中英语的教学现状

职业高中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方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不懂英语,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甚至国际中立足。但是,目前情况下,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放于应试,只为学生取得高分而服务;根本就不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这就严重背离了职业高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学不能致用。其次,职业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性。职业高中学校是培养专职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英语教学也要根据职业需要,培养掌握职业英语的人才。目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仍采用普通的英语教材,缺乏职业性,以致很多专业的学生不能学到专业的英语知识。再次,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创新性。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低、学生厌学、英语水平低的状况出现。最后,职业高中英语教师的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外出培训的机会,不了解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趋势,视野狭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2.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明确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亟须改革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更好的工作保障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必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所需,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革新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模式

如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革新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针对上文提出的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全方位仔细研究,结合中外一些相关理论以及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具体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

职业高中英语教师要明确开展英语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针对学生的专业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学到毕生有用的东西,实现英语为学生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教学意义。将网络、教学软件和课堂有机结合,注重听说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培养应用英语能力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职业高级中学是为培养专职性人才而服务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专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首先,职业高中英语教学要采用与学生专业有关的教材,多安排专业实践,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对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学习英语。其次,职业高中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完善的英语学习考核制度,最好采用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专业英语所涉及的知识为考试内容。教师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针对学生的水平革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素养,为学生以后在社会立足打下基础。最后,职业高级中学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方便开阔学生眼界,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

3.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素质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发展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职业高级中学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当前,职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师虽然是英语专业毕业,但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实践经验也不丰富,而且对职业高中英语的发展趋向、社会发展潮流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职业高中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而且要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学校还应为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教育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多为教师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了,便能将专业知识很好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很好地承担起作为英语老师的责任。

英语教学是职业高中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门英语知识的人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让学生掌握一门对其职业生涯极为重要的技能,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英语素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在本文中略表浅见,希望能够为教育事业作出些许贡献。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范滢(1968-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课题“服装设计与工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BZD0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7-02

江苏理工学院服装系在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期间开发完成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教学法、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项目的开发首先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剖析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与会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成因,探索对策,为制定我国规范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点,分别选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并设计调查问卷,从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信息涵盖学校、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共计60道题。课题组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服装学校开展预调研,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问卷,再次向辽宁、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地48所含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发放问卷,考虑到样本分布的代表性,采用各点抽取的方式,按照地理分布对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86%。问卷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组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两年中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问卷、访谈立体结合的方式,真实调查各地区服装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态势,先后走访学校30余所,与各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座谈,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材料。同时,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担5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和2期省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向200多名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利用大型会议专家集中的特点及时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在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中开阔视野,为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28.3%,30~50岁教师占88.4%,50岁以上教师占11.6%。被调查的教师中学士占61.4%,硕士或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9.7%,“双师型”教师占43.2%,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占51.3%,获得服装技师证的占23.4%。以上数据说明,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大多为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技能层次仍有待提高。

(二)专业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有72.3%的教师已分别掌握服装设计、面料识别、立体裁剪、服装CAD制版、裁剪缝制、整烫与后整理等技能;59.7%的教师能熟练和较熟练地完成示范操作,分析纠正因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50.3%的教师具备对常规缝纫设备的使用及初步维修能力;44.6%的教师能让理论知识纳入职业流程中进行解析,在实践教学中阐明理论的内涵,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仅有17.5%的教师能在书本与设备仪器间自如转换,把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交融碰撞,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达到同步。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未能满足现代服装教育的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学设计情况

调查发现,81%的教师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59.7%的教师能根据学习动机的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安排教学程序;33.6%的教师能以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37.8%的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上仍有待提高。

(四)专业教学法运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发现,49.7%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单向强制性输入式教学,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33.6%的教师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提出富有问题性和开放度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通过学生活动生成有助于思维发展、能力增进的有益体验。但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调查发现,79.4%的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步骤的控制、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活动生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连贯和充分的体现,实践中活动的质量不高,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有效实践。因此,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70%以上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查阅资料,通过浏览专业教材、学术专著、期刊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化资源,其中仅有12.3%的教师浏览国际时尚网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43.4%的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 3D-Max,Flash等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35.6%的教师能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但总体看来,精品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能力不强,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不高。因此,职教教师应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六)专业管理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43.4%的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兼任班主任;38.3%的教师与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联系,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56.8%的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7.3%的教师能与他人分享教学资源,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团队请教。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在专业管理与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

(七)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已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常规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34.7%的教师能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编写教材,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15.6%的教师能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7.8%的教师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少有或没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八)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78.6%的教师希望通过企业实践得到专业技能训练,60.4%的教师希望得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教方法方面的培训,67.9%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科研方面接受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对教学反思能力认识不足。调查数据还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较强,80%的教师想成为优秀教师,71.2%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很感兴趣,79.7%的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现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优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模拟实验室、教学企业等。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效益,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安排,而采用模块化课程体制,从工作结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立足服装教师的职业活动和所履行的教育教学职责,采取微格教学、课例研究、角色扮演、服装工作室、教师博客等方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突出教师“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要求,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第三,建议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构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轴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能体现职教特色的实用教材,并且种类形式多样,既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

第四,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克服困难,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切实提高未来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拓展教育学科知识,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弱点,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尝试创业。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徐国庆.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培养对策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今,计算机已经在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不仅有助于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对计算机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条件。伴随着计算机的普遍运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学不但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当前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所以,应当加强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而培养出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计算机教育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中,存在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在当今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极快,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但是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没有较为创新的内容与理念。我国当前的教材当中,仅仅只有三成是近三年所编订的,五成是五年以前所编订的。

2.重视理论,忽视实践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理论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逐渐了解到这一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依然看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与兴趣,那么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熟练运用,更是无从谈起。

3.仅注重证书的数量,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计算机考级的现象,一些院校还将考级作为一个硬性条件,即如果没有相应等级的计算机证书,那么就无法顺利毕业。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技能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进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

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顺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其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相关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当树立最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实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同时,在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时,必须确切地提出素质教育在对民族素质的加强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与价值。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基础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方面的成长。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的实践能力体系,且从全局上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规划与设计,这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培养方案的关键性内容。第一,应当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筛选、更新以及补充,使教材不但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展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并且与学生实际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相一致。第二,对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与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第三,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且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包含横向和纵向体系,其中横向体系指的是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等;而纵向体系主要是指由学院、系以及学科三级所构成的一个管理层次。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技能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在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了解计算机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当中的关键性地位,明白并掌握计算机的关键配置与构成部分,并且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流程,学习在Windows环境之下各种运用软件(Word,Excel以及Photoshop)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对Windows进行学习时,学生在计算机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操作;又如,计算机教师在对学生讲授Word软件时,应当先将学生带至微机房,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面对这一软件的实际界面。

4.更新考评办法,建设合理的考评体制

对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将以等级证书作为凭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加以衡量的体制预提废除,构建合理、有效的计算机考核办法。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考核方面,其侧重点应当是学生的计算机动手实践操作水平。高职院校可采取项目考试的方式,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设计一个简单的系统,并且在完成之后参与答辩,教师依据设计与答辩情况给学生打分。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与自学能力,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计算机技术和运用型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正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难为”与“可为”:探索现代计算机教育新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

[2]田笑非.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现代企业教育,2013(8):85.

篇5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优势;实践

职业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变化,重新整理教课内容,重新进行课程设置,通过社会的需求进行改进,不断摸索出更好的教课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迎合现代化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适应岗位的实用性知识为主,以能力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形成一个综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作为现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最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电子技能与实训为核心,使教学更加易懂和实用化。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打破老旧的教学模式

将中等职业学校从文化课灌输到理论学习再到专业课程分析,最后进行实训的教学顺序完全打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融合学习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掌握知识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2.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发挥到极致

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宗旨是能够培养适用于社会需求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下,更加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此,必将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

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满足各种新知识与理论及动手的最新需求。

二、电子技能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实践

1.情景设置,项目引入

可以通过创设工作情境的方式引入项目,让学生实际感受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有目标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实际到场参观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在旁进行引导,让他们想象自己如果接到了这样的工作任务该如何进行操作,让学生去实际体会,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尝试的欲望,而且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实际去拓展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基础更为扎实而又不死板。

2.知识链接,项目分解

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快地熟悉工作流程,可以进行场景模拟,教师将学生进行分工,设置一些工作中会遇到的角色,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角色互换,有利于日后尽快地融入工作当中,不产生排斥感,减少适应时间。并且也可以通过角色演示的方式来了解工作的流程,预先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甚至有些学生还可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不论是对目前的教学还是对日后的工作都会起到好的作用。教师利用这种仿真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得学生知识的巩固与链接更加牢固和紧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的办法,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建设相关实训室

除了找到相关企业给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之外,学校还应该重点建设现代化一体化实训室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熟悉。在实训室里设置一些常见到的比如仪表、电子组装训练等。这样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用空口讲评,学生在学习时又可以直观感受,节省了上课的时间之外,又可以提高效率,加大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加熟悉各类操作工具,更加有利于今后工作的上手速度。

4.根据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合作

根据今后工作实际环境的需求,员工之间少不了互相协作,所以,教师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2~3个人,然后按小组给他们分配任务,通过他们的协作来完成作业。这样,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课业要求,还训练了他们互相协作的能力。教师在安排小组时,可以按照成绩好坏以相互穿插的形式进行编排,让学生在探讨时互相学习,学生之间进行帮带,更有利于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5.课堂效果测评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问一定是不能少的。因为只有通过提问才能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知道下一步的教课计划是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堂效果测评。在测评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直接点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来进行。增加整体的互动性,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还是在于人才储备的多寡上,那么也就是职业学校教育方法的一种竞争,并且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体现。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储备的关键,教育的形式更是成果的基础。只有顺应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形式,从实际出发,才是解决电子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本,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六大核心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小组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6-01

英国的职业教育中,有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就业技能。六大核心就业技能包括"团队合作、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参与、创新思维、自我管理、反思"六大能力。这六大能力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的具体化,这六大核心就业能力,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指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针对性也非常强。对于同样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中国中职的教育,这个目标一样适应。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贯穿这些职业技能,是中职语文课堂主要面对的问题。

1.中职语文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现状分析

笔者在中职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3年,经历了中职语文教材教学的不断改革。从与普高共用教材到用职校专门教材,现行的中职教材有了变化,但教学教法变化不大。但传统课堂灌输性教学模式、本本主义教学宗旨依然没有变化;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单一,不能把语文课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重视语文程度不够;而现行的灌输性教学,老师对知识呈现展现式,也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

基于学生以"团队合作、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参与、创新思维、自我管理、反思"六大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针,构建"以语文为基础,创新教学为内容,能力为核心,小组合作为途径"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从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选取、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形式、任务驱动式、引导式等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2.1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传统的教学思路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思考如何把知识更多地呈现给学生,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基本上只是作为知识的呈现着,而不是学习能力的促进者。作为能力促进型教师,他所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想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帮他们学会""怎么知道他们学会了",跳出了作为知识展现者"如何让学生更好记住知识点"的圈子,更注意知识的开放式、学生自主性与创新性。能力促进型教师,更多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虽然传统课堂,教师也会以小组合作形式教学,但小组合作更多时候成为知识记忆比赛的单位,而不是自主获取知识的合作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小组合作模式,更多的通过教学的精心设计,锻炼、激发学生"六大核心就业能力"的职业能力。

2.2小组合作制的创建与原则。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因素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可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习惯、性格特征、优劣互补等原则将4-6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

在小组活动中,适当的分类活动来锻炼学生反思能力。在这里,用英国有名的"帽子理论"做指导。帽共五顶:戴白色帽子的人在小组中注重思考可获得的数据,研究可得的信息,看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红色帽子的人凭直觉看问题,注重反应和情感,并尽量考别人的情绪反应;黑色帽子,主要审视决策中的不足之处,谨慎地审视决定,尽量寻求决定可能行不通的原因。这个角色很重要,可以突出小组计划的不足;黄色帽子可以帮助你积极地思考,乐观的态度能帮助你发现政策的优点和价值;绿色帽子代表创新,你可以发现有创意的解决方法;蓝色帽子代表过程控制,思考事物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实现目标。这些戴帽子的人每个小组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人来戴。这些角色的任务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完成共同的任务之后小组小组最后的总结反思阶段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思考任务进一步整体完善任务,完成评价等。

2.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式语文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六大核心就业技能"的职业能力。所以学生为学习主导,教师只是真正意义上引导者,能力的促进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利用活动来激励、帮助、挑战学生;第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第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第五: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包括同学评估和自我评价体系;第六:尽量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

以这些为基本原则,当然,并不是每个原则在每堂课程设计中都会用到,能用到几点就用几点。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导向;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市场营销学的这种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既要注重理论传授又要突出实训主导。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方法,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专业实训、情景模拟等方法,运用到营销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宗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思想。针对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定位及要求,在开展教学组织方面,应把握“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具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一)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精简、整合,讲清基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清晰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为实际应用打好知识基础。

(二)培养学生对营销技能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强化实训环节教学,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情境设计。这种教学情境设计的核心就是“教、学、做”于一体,即“寓教于做”。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训练,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进行学习,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检查知识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三)突出学生营销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众多的案例教学与实训项目训练,培养学生树立营销观念,提高洞察客户心理、加强需求沟通、注重市场调研等意识与素质,以达到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人”素质的目标。

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以能力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以强化营销技能培养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将原教材的11章整合设置了4大模块6个实训项目。其中,4大教学模块分别是市场营销概述、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目标策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6个实训项目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研训练、购买者行为分析、新产品创意开发、模拟推销和促销方案设计。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法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任务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也就是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准备一个或多个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以项目任务为引导,采用小组方式与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开展实践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最后结合成功的项目给予演示。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点,还通过项目将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开拓了思路,掌握了知识,达到了面向岗位的职业教育培训目标。

2.情景模拟法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实际工作的情景,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所需技能、积累一定经验。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情景”设计是一个关键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保证情景既能够紧扣教学的内容,又能够尽量真实地体现实际工作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营销演练,从广告宣传、营销策略、推销技巧、掌握顾客消费心理等,这些仿真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言表述、形体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景模拟结束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现场评议。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又一重要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形象化、生动化,是激活枯燥理论教学很有效的办法之一。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市场营销的真实性、实用性以及复杂性,能够有效地体现出传导知识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注重选取典型案例教学,最好考虑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现象,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求知欲望。其次是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和要求,应该环环相扣,在讨论中能够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三步是课中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生来说适应能力不强。教师对此应当有充分认识,通过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引导作用,不要直接暴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结合专业实践进行拓展训练。课外专业实训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程性质的要求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选定实战性很强的章节,由教师做精密的策划和联系,教师带队让学生接触社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或让学生参加一些市场调查活动,安排学生对附近与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产品的调查分析或参考公司产品推广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了解市场营销工作过程、项目运作的要求,提高市场营销的技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考核既要体现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倡导过程型考核。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体现能力形成过程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考核的形式上,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可以采用闭卷与开卷笔试、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报告、市场营销的策划设计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在成绩的评判上,摒弃一卷定成绩的传统简单做法,而应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理论学习效果、市场营销实战、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训模块等各项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在实训教学模块中,多数项目都需要以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完成。对于积极参加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并努力发挥作用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确实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但另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考评,也可能导致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极少数学生“滥竽充数”。为此,对于以学习团队为单位的情景项目任务的教学进行考评时,要设立整体与局部的考核指标,有效的规避“滥竽充数”现象的存在。应考虑对个别学生考核的内容,而不应仅以小组考核为最终的考核依据,考核除了考察小组团队合作最终创意的指标外,还应考察学生个人在创意中的分工与贡献,并作总结说明,以确保考核公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这也有利于切实保证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着力提升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具备实施“职业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示范者、解决问题的咨询者、创新探索的引路者,而目前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还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因此,为了着力打造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师深入行业挂职锻炼的力度,为教师深入行业顶岗实践提供政策和条件的保障,使教师不断积累和丰富行业实践经验以满足施行“职业导向”课程教学的需要,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二)应当注重教学考评环节设计的针对性

在实训教学模块中,多数项目都需要以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完成。对于积极参加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并努力发挥作用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确实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但另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考评,也可能导致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极少数学生“滥竽充数”。为此,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考核,要设立整体与局部的考核指标,有效地规避“滥竽充数”现象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吴建安.市场营销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庆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3] 吴青萍,朱幼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篇8

一、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训练中存在的误区

1.“优质教育资源优先用于技能竞赛”倾向

由于技能竞赛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一些学校全力以赴抓竞赛,技能竞赛成了“精英教育”的翻版,未能真正做到“全员提高”。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这与国家开展技能竞赛的初衷是相悖的。

2.“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的功利性倾向

学校为了体现教学水平、求得社会地位、赢得生存机会,“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倾向凸显,职业学校陷入技能竞赛指挥棒中。“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说法,如果将其分别作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检验和选拔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有违素质教育思想。

3.“竞赛内容与教学要求脱节”的倾向

由于忙于技能竞赛,长期接受封闭训练,学生与日常教学相脱离,知识面非常狭窄,甚至只是熟识了比赛学科中一块内容而已,一些公共课乃至专业基础课的知识非常薄弱,导致学生在深造的过程中挫折不断。片面追求单一技能训练,会使技能竞赛选出来的“精英”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道路上实力不足、机会不多,难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4.教师灌、学生装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竞赛训练中,为提高技能竞赛的成绩,教师往往按自己的构思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自明显大于学生的自。这种“教师灌、学生装”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现在竞赛辅导的模式有所改变,但仍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师传生受多于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思维、主动参与、主动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实际应变能力不强,在实际竞赛中不能应对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发挥失误,不利于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技能竞赛训练中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为改变传统的竞赛辅导模式,提高学生技能和比赛成绩,我校在技能竞赛训练中不断提高教育理念,引入“以学生为本,以一切学生的根本利益和科学全面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和辅导方式,使学生的技能和比赛成绩逐年都在提高。在省中职学校技能竞赛中,我校师生共获省金牌3块,银牌9块,铜牌25块;全国中职学校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国家金奖1人、银奖1人。这些骄人的成绩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优越性。

1.创新机制,赛教互动,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局面

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学校将技能竞赛的经历和成绩作为专业教师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学校建立学生常态培养机制,每年组织的操作技能竞赛。将课程教学分组竞赛,竞赛没有参赛资格的限制,每个班级的初赛选手采取按学号随机抽取而产生,这样,保证了人人参与,影响面较广,绝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使技能竞赛逐步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经历。

2.构建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行天下,技走人生”。选手光有出色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要。技能比赛的专业化分工应该会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面对更加激烈竞争的。团体项目的竞赛是对每个选手能力的检验,更是给选手提供一个展示团队合作的舞台。培训过程中将课程体系由“知识体系”转变为“工作体系”,构建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加一些项目的制作,把对学生的“要你做”变为学生的“我要做”,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会运用。

3.科学的培训方式,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技能竞赛培训过程讲求灵活的训练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加强训练强度和力度。每天要安排适当的训练强度,以适应竞赛的要求,给学生规范作息时间,要求学生统一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实验操作与训练。其次,变换训练环境和场所以提高选手适应性。要求选手迅速适应环境并进行自我调适,指导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选手减轻外界带来的压力。

4.评价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改进学风、教风、班风、校风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色彩构成教学;创新能力

色彩构成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基本源于国外的设计教育体系,历史并不久远,就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而言与我国快速发展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渗入创新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以及作业的安排中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是当前我们亟待重视和加强的教学问题。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始终把

培养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让创新思维的光芒闪现在每一次作业中,由此逐渐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设计的过渡。

色彩构成课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在每一次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强调设计思维,强调创意的发挥,鼓励学生在作业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并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教师授课时必须有具体的训练目的。一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对知识点和基本规律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深刻理解各种关于色彩的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要对每次作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训练目标,要求凡作业必先进行设计,设计中必有创意,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课的逐步过渡。

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的创造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事物本质规律的良好途径。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大家针对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在进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作业方面可从创意、图形设计、色彩组合、版式与构图、表现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尽可能多的正面评价,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其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个别化辅导和阶段性评价,对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激励其学习精神,促使其继续努力。

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

应教学生以探索的眼光从自然和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感知和发现色彩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并把对色彩的感受创造性地应用于色彩的主题性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课向设计课的过渡搭建桥梁。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大自然中存在着众多美妙的色彩,美术作品、设计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都在描绘和再现这些美丽的色彩。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目光从自然界中、生活中以及姊妹艺术中发现美的色彩表现,体会色彩给人带来的审美情感,并从中汲取色彩设计灵感,创造更新更美的色彩搭配。

“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刘勰《文心雕龙》)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对每个人的心理产生许多共同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属于个性的,即不同民族、年龄、性别、不同经历的人群对色彩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不同色彩所产生的联想、想象和心理感受,激发其创造性地进行色彩设计。“命题设计”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色彩训练方法。通过设立一些启发性的课题如春夏秋冬的联想,音乐节奏的表现,酸甜苦辣的联想以及对不同情感、不同性格的色彩表现等促使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思路,大胆表现,创造性地完成课题设计。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给予当代设计师以许多设计灵感。北京紫禁城的色彩令外国人惊叹不已,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为服装设计师所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使平面设计师找到了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色彩设计知识积累,拓宽其色彩设计思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更能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有指导意义。

运用现代化手段,把教学重点放在

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上

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地分析介绍色彩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学会用绘图软件进行作品表现。做到手绘与电脑表现相结合,既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又有助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教师在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插入经典和优秀的色彩设计案例,使课件显得图文并茂。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Photoshop或CorelDraw等绘图软件,通过演示更直观地给学生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色彩混合中的三原色时,教师常常难以出示准确的品红,因为在市场上很少有品红这种颜料,而靠言语表述或自己调色也很难准确表现,这个难题恰恰可以通过Photoshop来解决。在Photoshop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品红色并向学生展示。另外,在讲有彩色的明度对比时,可以对彩色图形进行“图像——调整——去色”处理,完成由彩色图形向黑白灰明度秩序的转换,从而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

以往的学生作业基本全用手绘来表现,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调色练习和作业训练积累色彩经验,但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细效果而忽视训练本身的目的。而如果在作业中把手绘表现与电脑软件操作表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手绘练习,学生可增加调色经验和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一方面,电脑软件的使用既可快速变换不同的色彩组织,帮助寻找最佳配色方案,又能表现出比颜料更加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这样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发学生创造力有很大的益处,并有益于提高学生操作电脑、应用软件的熟练水平。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思路必须围绕就业和实用的目的培养具有创造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力所能完成,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科教学形成合力,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出现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并辅之以教师的积极引导,必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

[3]陈琏年.色彩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小班化模式;意义;基本路径

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习成为一件独立、有效和自觉的事情,这一认识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所公认的观点。从社会的发展代际演变规律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不断持续演进和进步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实现其基本人生价值和目标的需要。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1.自主学习是学生掌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方式

我国加入了WTO之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世界,参与世界性事务,加大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英语的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育是符合时展的事业,同时其也需要契合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表现在学生需要进行很好的预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而在课堂之后学生也应当自觉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客观的效果评价,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其英语能力的提高幅度,这与其能否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各种资源有关,自主学习可以使得学生自主地利用资源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自学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主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品质,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个体在获得学习能力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在先天性的语言天x和客观的基础上都有着差异,个体性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方法不同,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是平等的,面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学生必须接收统一的教学内容,学生会由于个体性的差异而在接受能力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后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补充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些都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进步,并增强其不断学习的信心,即使在学生遇到了各种困难,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可以帮助其克服困难,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一种能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能力。

二、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传统教学包括英语教学在内都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唯分数论已经异化了教育的本质,而考试成绩则完全淡化了学生的个体情感表达和基本价值观,学习的功利性和势利化不断蚕食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基本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学习的生活体验也被进一步剥夺了,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背景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感觉到被尊重,学生不能体验到应有的快乐,兴趣作为一种心理是个体认识和爱好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兴趣是激发人的思想和引导人的意志努力的基本前提,并能有效促进智力型的学习。

2.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向指引

学习方向的指引是小班化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法,方向的指引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宏观的观念指导,具体的微观策略路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路径就是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性的学习;第二个策略路径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摸索和学习的策略。

因此,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相应的合适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做到的还包括收集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对某类型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进行记录,同时将准确率进行统计,还有对完成的计划进行记录。通过自主学习的记录分析,教师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进行合理性的建议改进。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老师的跟踪指导,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引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不断调整和改进,也可以增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在获得教师对自己看法的肯定时、在听取同伴不同意见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得以培养,这种能力,将令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甚至终生的发展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