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公司标准化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团学组织;标准化;管理模式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程度的加深,高校团学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且成为高校团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我国高校团学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缺乏科学性,导致高校团学工作效率较低。为优化高校团学组织结构,提升组织工作效率,将企业标准化运作模式与团学组织现状相结合,建立标准化高校团学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特点与运用借鉴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企业通过有效组织,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标准化水平,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它具有监控性、稳定性、先行性和基础性等特点。

标准化建设是组织建设的基础,组织管理水平与标准化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现代组织分工明确,组织关系复杂,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要求较高。而组织的标准化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借鉴企业标准化管理思想,组织实施标准化管理不仅能够协调各部门工作,提升组织工作效率,同时能够提升组织人员素质,建立高效的管理秩序,有利于推动组织全面管理的实现。

二、传统团学组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团学组织管理机制大部分沿袭多年前的方式,造成团学组织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欠缺,严重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组织效能与效率问题。对团学干部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培训,导致学生干部能力不足,组织工作效能和效率不到,最终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组织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导致团学组织开展活动时遇到突况时不能完成预期目标。

(二)团队管理-成员激励问题。团学干部缺乏对团学组织的全面、深刻认识,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对团学干部的奖惩措施,导致团学干部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不强,组织较为涣散,人才易流失,发展缺少基础动力。

(三)管理水平与组织文化问题。组织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工作效率较低;团学组织没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不高,导致活动开展难度较大。

三、标准化管理在团学组织中的运用与思考

1、组织结构化。企业组织中,从事产品服务开发的部门负责企业的研发工作,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事产品与服务推广的部门承担市场推广职责,其主要作用在于为产品或服务打造良好的形象,提升知名度,达到提升产品和品牌影响力目的;财务部作为企业经济枢纽,控制公司的各项支出,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团学组织中,以项目为中心,将活动项目视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建立研发中心,负责从各级学生搜集信息,策划具有学生市场的活动项目;建立推广部门,建立完整有效的推广方案和校园文化配套策略,打造活动项目及团学组织品牌效应,提升团学组织影响力;财务部审核各项目预算费用,同时合理规划项目资金;主席团、秘书处、人力资源部、项目服务中心等部门根据工作内容相互配合,保障团学组织正常运转。

2、管理制度化。一个优秀的团学组织,除了有健全的组织结构作为基础,还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在搭建组织制度框架时,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团学组织总章程,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日常事务,并以此为基础,扩展部门章程,以会计专业为背景建立财务制度,保障组织经济公开、顺畅运行;以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为基础学科,结合技能测试、情景模拟等方法建立团学干部选拔录用机制,运用360°和KPI绩效考核法完善学生干部考核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硬性制度的同时,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以组织文化为核心,发展组织软制度,提升团学干部对团学组织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3、运作项目化。以往举办团学活动多由部门单独负责,组织效率较低,分工不明确,同时减少了团学干部参与到活动全程的机会,严重限制了团学干部的提升机会和提升空间。

结合项目管理思想,将团学组织活动“项目化”,使活动承办方由部门向项目组的过渡,弱化部门概念,强调项目组管理作方式,以项目的形式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达到推动工作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的。

如图1,为项目化运作流程简单的概括:图1项目化运作流程图

以项目运行中的财务管理为例,在项目申报阶段,财务部门审核预算,通过审核后,项目组可向财务部预借30%的项目经费用于前期准备;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向财务部预借60%项目经费用于活动开展;项目结束后,项目组提交相关项目资料和费用发票,财务部核算经费使用状况,划拨剩余10%的经费。

四、标准化模式运作下的团学组织成效分析

1.人数方面。在新型组织结构下,团学组织结构得到有效精简,对比两届团学组织人数,往届总人数为119人,现总人数为97人,比往届减少18.5%;在体系结构缩小的同时,对比两种模式下项目各时间段个人工作量(如图2),虽然前期工作量较大,但随着时间推移,工作量逐渐减少,新模式的优势逐渐显现。图2新旧模式工作量图3新旧模式项目完成时间

2.工作时间方面。对比传统模式和标准化模式下的项目完成时间(项目完成时间=项目策划时间+项目审核时间+项目启动时间+项目实施时间+项目评价时间),如图3所示,以学科竞赛类活动为例,由于前期策划全面细致,人员和工作经过合理安排,避免了传统模式下项目实施过程中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项目时间明显缩短,工作效率有显著提升。

3.其他方面。对团学干部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针对基层学生干部开展团学组织认知以及基础技能培训,对中高层学生干部开展组织管理培训、思想政治培训等,使团学干部更全面、深入认识团学组织性质,明确自身责任,也提高了自身的基本素质,在服务师生的同时达到了提升和锻炼自己的目的;在完善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提高了团学干部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和积极性。

将企业标准化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团学组织管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挑战,同时也是加强高校团学组织建设的新趋势。然而,团学组织的建设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只有通过不断引导团学干部主动探索和实践,突破现有观念的束缚,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发挥团学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才能实现高校团学组织的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此项课题属于成都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专注标准化管理 着力职业素养平台建设――以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学组织建设为例》(项目编号:CDU_CX_201301081)

参考文献:

[1]夏斌,乔丽娟.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职业素养――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2,(29).

篇2

1规模化茶企业数量有限,带动能力不强

闽侯县有规模的茶叶企业7~10家,真正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茶叶企业不多,开拓市场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并且多数茶厂只能达到茶叶初制加工的水平。部分茶叶企业在管理上和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科技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虽有台湾企业4家,但是在对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上明显不足,两岸茶产业合作与交流尚待加强。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金缺乏

政府扶持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不到位,银行难放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2005年以来,新开发引进的5~6家茶叶企业由于茶叶种植初期资金投入巨大,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基本还处于原始开发状态,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资金少导致生产设备落后老化、经营条件差、技术落后,难以发展现代茶叶深加工,新产品研发步履维艰。

3品牌优势尚未建立,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尚未发挥出闽侯县高山茶品牌优势,还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虽然大部分的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但是茶叶产品过于单一,产地直接批发销售,价格普遍偏低,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同时,缺乏竞争意识,新品种引进、名优茶创新开发少,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闽侯县茶叶发展总体思路

1发挥地域特色,形成规模

引进和选育闽台优良茶树品种,如台湾软枝乌龙、铁观音、金萱、白牙奇兰、肉桂、水仙、佛手、黄观音、金观音、凤凰单枞等优质茶。做大做强榕台高山茶示范区,生产优质台式高山茶系列,引导茶叶企业发挥本地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化聚集,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形成规模,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和促进闽侯县茶产业提升发展水平。①加快名优茶产业化生产,优化茶叶品种配置,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促进闽侯高山茶与福州茉莉花茶同步发展,形成规模。②加快发展规模化种植,引进台湾新品种及省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区域内茶叶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③按照最适生态原则,适度调整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优势产业带,实行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④扩大多元化名优茶发展规模,逐步把发展名优茶工作从点向面延伸,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⑤着重打造福州地区最大的台式茶博园、茶园度假山庄、台湾茶叶生产科研和闽台茶深加工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观光的新型现代农业基地,提升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切实把农业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茶叶标准化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开展工作。在全面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县的具体实际情况,提高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宣传《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和《闽侯高山乌龙茶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①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现代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掌握和使用标准的能力,用行业标准化指导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生产。②严格按照高山茶生产标准化质量标准的要求,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管理,形成茶叶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以专业人才、专业市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广大农户掌握、运用各项农业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③对重点茶叶企业生产情况严格建制、建卡,对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健全和完善生产档案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④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申报工作,提升闽侯县高山乌龙茶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切实把茶叶生产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提高标准化示范推广的组织化程度,使示范区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核心示范区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严格按照高山茶生产质量标准的要求,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茶叶标准化水平,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辐射作用。

3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导向,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①围绕提高茶叶种植的科技含量,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全县茶叶新品种繁育苗圃示范推广基地20hm2,扩大闽台无性系优良茶树良种覆盖面,做实做强产业化发展基础;大力扶持规模较大的11家茶业企业,鼓励每年每家新植优质新茶园13hm2,以及旧茶园更新换代等综合改造。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清洁化茶叶生产线,提升名优茶机制技术和机采、机剪、机耕技术,加大培训、示范力度。同时还要狠抓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完善中、小茶企绿色食品认证、QS认证,有机认证及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闽侯县茶产业的生产、质量和经营水平。②结合茶叶科技、茶文化、休闲等项目,在优势产业带的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产地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帮助茶叶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网络,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增强先进营销理念,提高营销水平,突出精品化、产业化、生态型、集约型产业发展特色,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强化科技支撑。

4加强两岸茶产业合作和茶文化交流

大力弘扬茶文化,为闽侯县茶业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发挥海西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作用,全面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继续本着“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促进闽台茶业合作由单向、间接朝着双向、直接的方向发展,实现两岸茶业双赢。力争引进1~2家台商及国内外茶商,引进台湾及省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共同开发,发展规模化种植。形成开发、研究、推广台湾茶叶新技术、新产品体系:①加强对台湾茶企业科技引进,提高茶企业科技实力;②加强对台湾茶企业合作,增加对台湾农业经济发展动态、现状及其茶叶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研究和了解;③促进榕台高山乌龙茶合作,建成高标准集茶叶生产、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的台式示范基地;④充分发挥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及台湾茶树良种示范基地的重要作用。

篇3

关键词:食品 安全 标准化

1 公司基本情况

北京金路易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座落于北京顺义金马工业区内,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拥有近千名员工的综合型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公司规模较大,产品种类较多,信誉度、知名度较高,主要产品有面食、肉食、调理品三大系列,近百个品种。公司2001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2002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2004年通过了QS市场准入许可证;2005年12月通过HACCP认证;2004年10月被农业部、卫生部等国家六部委确定为“2004-2005年全国食品安全生产示范单位”;2005年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核定为“2000-2005年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2006年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已成为“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和各类产品目前已荣获国家级、市级、行业各类奖励30多项,最近又被中消协评为“全国用户满意品牌和质量满意、诚信三优单位”。近十年的标准化工作经验的累积为我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发展的主题是卫生、安全、营养和健康。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及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近两年频发的如猪肉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政府亟需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食品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食品行业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食品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这不仅包括食品本身质量不符合要求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包括食品生产环境恶化、合格食品数量相对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还包括食品制造、检测、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管不力等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3 标准化管理模式保障食品安全

3.1 我国标准现状 目前,食品管理标准的数量不多,而食品质量标准的数量却很多。按照食品标准的概念推演出来,食品安全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为成果基础,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能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多项。目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的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有些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些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1]

3.2 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管理应从基础做起,小到一个管理制度,大到国家标准,无一不是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在遵从国家标准的同时,建立属于自己的标准,同时积极参与标准化的建设,将标准化贯穿于整个生产,保障食品安全。

我公司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编写,至今参与了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行业标准《速冻春卷》(SB/T 10635-2011),《速冻米面食品》(SB/T 10412-2007)的编写。

在企业标准化工作中,构建企业标准体系不是看的,而是实际工作执行的。再好标准要想让员工做到,首先要让员工知道。为此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标准体系建立后,我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贯培训,组织全公司职工实施,并通过检查、奖惩等手段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不断持续改进,全面提高了服务质量。一是通过标准上墙、部门例会、晨会、员工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对标准体系进行宣传,是员工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标准;二是通过组织标准化考试和标准化知识竞赛,检查员工对标准的掌握程度;三是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制定奖惩制度相结合的方式,以保障标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标准化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大力宣传实施标准战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步伐,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标准体系,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显而言之,只要提高对标准的认识,才能激发自觉参加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标准工作的成效

4.1 管理日益规范化 通过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我公司构建了“标准全覆盖、管理到末梢”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使得我公司的管理有原来的“半靠制度半靠人”发展成为“一切以标准为依据”。各项工作均有标准可循,管理日益规范。员工各负其责,出现问题也可依据标准及时进行处理,降低因随意性而带来的各种管理风险。

4.2 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及销售业绩是我公司产品质量的直接体现。自开展标准化工作以来,销售业绩大幅提升,投诉电话也少之甚少,表扬信、锦旗与前比数量明显增多。

4.3 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公司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成为行业中的排头兵。高质量的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为促进我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极及的作用。

能够获得如此好的成效说明我公司的产品质量能够让消费者满意,这要归功于标准化的管理及公司员工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产品。

5 标准化实践经验与体会

5.1 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公司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各级领导一直都给予关心和指导,并提供多方面支持和保障,帮助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领导的重视对于我公司顺利推进标准化工作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5.2 全员参与是根本 标准化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我公司的标准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着我公司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纵向包含了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为了编好标准文本,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员工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标准文本的可操作性。

5.3 注重实效是重点 标准化工作要注重实效,不流行于形式,不走过场是我们开展标准化工作所秉承的重要理念。在搭建标准体系方面,务求科学、适用、可操作性强。在标准编写方面一定要扎实进行,避免脱离实际,要讲求针对性。为此,我公司在标准初稿完成后,组织个部门员工代表进行讨论修改,经标准文本与我公司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一一对照、逐字逐句地进行讨论修改,避免了在标准中出现“假、大、空”的情况。

5.4 促进发展是目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让政府部门对各企业的监管力度上有所加大,各种标准也相继出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金路易公司在建厂初期,便注重标准的管理模式,引进管理人才,至今,在公司内部已形成了“标准处处有,标准人人知”的文化氛围。

我公司开展标准化工作,旨在不断规范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商家,达到促进我公司发展的目的。速冻食品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调查显示,速冻食品已成为中国城市消费者日常饮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并日益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食品之一。同时,速冻行业在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产品种类、产品结构等方面也得到蓬勃发展。我公司经凭借这一契机不断扩大规模,发展壮大。我公司已将标准化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形成了长效机制,通过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将现行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进行复制,为我公司在“十二五”时期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准是规范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量规,也是促进企业科技管理、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路易本着夯实标准化基础,坚持标准化战略的原则,企业的标准化之路定会越来越宽阔,企业科学发展之路也会越走越顺畅。这正是:科学经营必须标准先行,企业发展应携法规为伴。

参考文献:

篇4

浙江省标准化管理实施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发展标准化事业应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准化事业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第三条 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省的标准化工作,并按照《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

市(地)、县(市、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方针、政策;

(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工作规划、计划;

(三)组织实施标准,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四)负责受理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

(五)指导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协调和处理有关标准化工作事宜;

(六)组织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培训;

(七)承担上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四条 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全省本部门、本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并按照《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

市(地)、县(市、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方针、政策;

(二)组织本部门、本行业实施标准,并按计划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三)受理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

(四)组织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培训。

第五条 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标准化人员,统一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方针、政策,实施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企业标准化工作应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第六条 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

(二)药品、兽药、农(林)药的品种、规格、质量、检验、包装、贮存、运输和使用方法及生产、储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食品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四)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要求,环境保护中各项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要求;

(五)地方能源开发、利用管理、能源监测、检验、计算方法,能源消耗定额,耗能设备的经济运行等节能技术要求以及节能产品的评价确认方法等要求;

(六)农、林、牧、渔业产品(含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检验、包装、储运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要求;

(七)企业生产过程(含工程建设)中的劳动安全、卫生、定额等要求;

(八)地方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中的术语、符号、代号、格式等技术要求;

(九)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地方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本省强制性地方标准代号为DB33/本省推荐性地方标准代号为DB33/T。

第七条 地方标准由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制计划,组织制订、审批、编号和;药品、兽药、农(林)药、饲料、农作物种子、种畜禽、动物卫生、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的地方标准,分别由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审批,报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号、;农业标准规范由县级以上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标准制定后,应按国家规定办理备案。

第八条 地方标准应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标准草拟和标准草案的审查工作。未组成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的,应由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负责组织生产、使用、科研、学术团体等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草拟标准和参加标准草案的技术审查工作。

第九条 地方标准应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地方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第十条 地方标准统一由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出版、发行。

第十一条 企业标准是对需要在本企业范围内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企业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的产品标准;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产品标准;

(三)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四)工艺、工装、原材料、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五)生产、经营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企业产品标准代号为Q/。

第十二条 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须经本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审查,并应充分听取使用单位、科研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企业标准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并对其实施结果负责。

第十三条 企业新产品投产鉴定前应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并应在批准后三十日内办理备案。该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和质量仲裁以备案标准文本为准。

对试产(销)的产品,企业应制定相应的试行标准,并在产品或包装上标明试制品。

第十四条 企业产品标准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外,应按企业的隶属关系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在我省的企业,其企业产品标准,应同时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办法,由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五条 企业产品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企业的产品标准复审后,应及时向受理备案部门报告复审结果。修订后的企业产品标准,应重新办理备案。

第十六条 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属科技成果。对技术先进、标准编写水平高,取得显著效益的,有关部门应根据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 从事科研、设计、施工、安装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工程、装置不能验收。

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推荐性标准的,应自我声明,并严格执行。

第十八条 经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和自我声明采用的推荐性标准在本企业应强制执行。企业应按标准组织产品生产和检验,并应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名称。

第十九条 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由合同双方约定。出口产品在国内销售时,属于我国强制性标准管理范围的,必须符合我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相应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应有企业产品标准,并已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应当贯彻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和《浙江省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标准化的作用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是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是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桥梁;是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通行证。具体表现于以下十一个方面:

① 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所谓科学管理,就是依据生产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对企业进行管理,而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以标准化为基础;

②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管理,可促进统一、协调、高效率等;

③ 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一项科研成果,一旦纳入相应标准,就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标准化可使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所以,大家说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

⑥ 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⑦ 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⑩ 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的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后,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展示窗口;效益

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长治县振兴新区在推进转型跨越中,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依托农业资源环境,以农业文化为内涵,集观光、采摘、休闲、求知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总投资1.7亿元,规划占地267 hm2。目前投资7 800万元,建成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20 hm2,发展道地药材苦参种子良种繁育基地67 hm2,发展规划干果经济林67 hm2,修建观光道路20 km,园内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采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展示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的全新模式。赏天然美景,吃农家美味,沐自然风光,鉴民风民俗,享山野乐趣,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特色发展道路。

1 努力加快建设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

近年来,本着富民强农的宗旨,长治县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示范园建设,加之养殖业发展迅速,沼气国债项目在长治县实施,华北一流的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在长治县落成,为将种植、养殖、沼气及营销有机结合打造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了充备的物质和市场条件。为此,长治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面提升全县农业水平,打造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领导重视,扶持力度加大

1.1.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园区建设

成立了由涉农部门、财政部门为成员的上党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振兴新区,办公室人员由农业委员会和新区的精干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园区综合协调、资金落实、面积落实和项目督查监管。同时,成立了由农委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制定、培训、指导和服务,确保技术到位。在办公室张挂了标准园创建实施方案、规划图、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档案制度、产品检测制度、基地准出制度、质量追溯制度等;设立了创建工作档案橱,所有档案及时整理入档;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制作了农业标准园标识牌,园内各温室也设立了统一标识,标识牌上标明了管理人姓名、栽培品种、种植时间、主要技术、技术负责单位及技术员姓名等内容。

1.1.2 科学制定规划,落实建设任务

首先把规划作为第一步,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结合不同区域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没有污染源的振兴新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将园区规划为种植基地区、集约化育苗区、农资供应储存区、市场交易区、加工分级包装区、产品检测室。其中规划建设连片种植的日光温室20 hm2作为示范园创建基地;建设集约化育苗区一处,占地4 000 m2,主要为基地生产提供优质种苗;设立农资储存区一处,占地1 200 m2,主要储存基地生产用物资;市场交易区一处,占地2 hm2,年交易量5万t,为蔬菜产品提供交易场所;蔬菜加工分级包装区、产品检测室10 000 m2,可对基地采收的产品进行检测、加工、包装。

1.1.3 有效整合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示范园区建设

长治县将用省、市及县财政安排的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集中连片13.4 hm2以上的高标准大棚园区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对规模化发展中产生的土地流转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

1.2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达到效益最大化

1.2.1 无公害标准化生态栽培技术层层落实

1.2.1.1 实行种苗统育统供。园区采用穴盘、营养钵、电热线等设施进行统一育苗,向园区和附近基地提供了近100 hm2的优质适龄壮苗。

1.2.1.2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集成和推广。先后引进优良品种50多个,经过试验筛选,确定各类主推品种30多个。同时集成提前育苗、营养钵分苗嫁接、双膜覆盖、沼渣和沼液还田生态种植等技术。利用设施农业,推广辣椒套作苦瓜、黄瓜套作菜豆等立体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产量6 000 kg以上,产值3万元以上。

1.2.1.3 积极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态栽培技术和物资统购,做到标准普及到园。园区设立了农资统一供应室,全面使用防虫网、黄板、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防雾滴棚膜、膜下微灌等绿色防控设施。应用黄板防治菜蚜、斑潜蝇、蓟马等害虫,应用性诱剂诱捕小菜蛾、斜纹夜蛾、跳甲等害虫,在田间地头安装了30盏频振式杀虫灯,农药用量减少33.5%,化肥用量减少30%,节本增效28%。平均每667 m2蔬菜产量6 000 kg,同比增加600 kg,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同时,以高温闷棚、冬季晒垡、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取代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走可持续生态发展之路。

1.2.1.4 加大指导培训力度,100%技术规程入户。组织专家编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技术手册》,分发给种植户,印制了《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张挂到棚头屋内,做到生产有标可依。专家、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位,分工包棚,面对面技术指导。聘请省、市级专家先后举办了4次管理技术培训班,培训学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番茄、黄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农时季节,召开现场观摩会5次,组织全县农民2 000余人集中参观学习,发放相关技术资料5 000份。利用县电视台、黎都报纸、县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宣传报道,吸引各地农民自行参观学习,辐射带动了周边农业发展。

1.2.1.5 重视产品质量监控,确保产品安全。建立和完善了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详细记录了肥料、种子、投入品使用和上市蔬菜质检报告等情况。购置了一套速测仪器,配备了3名专职检测人员,做到采收即检测,并且县级检测部门还进行不定期抽检,保证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由于推行生态栽培和标准化管理措施,所有自检和县级质量部门抽检产品全部合格。

1.2.2 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

为了增加产后附加值,利用建起的市场交易区、加工分级包装区进行产后精包装和净菜加工,园内产品全部实现了分等、分级、包装、贮运、保鲜为一体的商品化处理体系,实行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部分农产品实现了精加工,产品销往广州、上海等南方大中城市以及国外市场。园内农产品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100%商品化处理、100%品牌销售,引导农户为“卖”而产,达到效益最大化。

1.2.3 改良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选择较大规模的批发市场和超市,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销售专区、专柜。同时,采取与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学校(工薪层)、银行、保险公司等福利较好的,工作人员对农产品要求较高的单位实行订单联系、轮回销售这种直供的销售方式,受到上述单位的欢迎,也为示范园做了很好的宣传。

2 综合效益明显

2.1 经济效益

据田间调查与试验记录显示,绿色防治示范区较常规生产区每茬农作物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3次,年均每667 m2减少农药施用10次左右,减少用量260 g(mL),减少了33.5%,大大降低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提升了蔬菜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后,每年每667 m2平均优质农产品产值5万元以上,纯收入达4万元,与同期内常规种植相比,每667 m2平均节约成本2 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2.2 社会效益

2.2.1 拓展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农业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促进加工、运输、餐饮、包装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间接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创建,提升了农业产业档次,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税收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2.2.3 展示现代农业的窗口。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集成及推广,加强科技带动作用,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2.3 生态效益

在示范园区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建设有机肥发酵池和增施有机肥,有效控制化肥施用总量和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了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和氮磷等养分的溢出,形成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同时,推广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膜下微灌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和次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防治成本及农药残留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篇6

一、工作目标

全年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3000万袋(标准袋),其中发展秀珍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珍稀品种10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4000万元;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常规品种15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4000万元;竹荪、天麻、灵芝等药用品种5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1000万元。力争创建和培育食用菌栽培规模五百万袋以上乡镇2个,栽培规模百万袋以上乡镇8个,50万袋以上的村或食用菌基地10个,种植大户500家,加工或经销企业8家,区域品牌1个,产品品牌5个。

二、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用发展工业理念抓好食用菌产业,深入实施“以新为主,扩大总量,培育龙头,打响品牌”的发展战略。以科技培训为抓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集约经营方略,改善食用菌品种结构,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带,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打响生态绿色品牌,提高产业综合效益,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工作措施

1、实施“科技兴菌”战略,着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外出参观考察等各种形式确保将先进的栽培技术真正传播到农民手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扩大交流,借脑引智,引进食用菌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培育、筛选市场紧俏的新品种,开展多种试验示范,驯化出适宜在我区种植的品种,加快高产适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引进周年化生产技术和设施,开展周年化生产,推广新的栽培模式,做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分配农闲季节,打价格时间差,提高食用菌的总体效益;引进推广液体菌种、一料二用、反季节栽培等先进技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和探索最佳病、虫、杂菌防治技术方案及药物;搞好保鲜及储藏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

2、实施“规模强菌”战略,着力推进示范基地和区域产业带建设。根据各地资源、技术等基础条件,切实加强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区域产业带规划和培育。创建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全区食用菌产业科技化,把食用菌科技园建成引进、开发食用菌高产、稳产新技术基地;研究、开发适宜我区土壤、气候条件的食用菌品种基地;引进、试验、示范市场行情好的新品种和珍稀品种基地;培育、生产母种栽培种基地;进行周年化生产试验基地;大专院校学生实践、实验基地。坚持以珍稀品种为主,常规品种、药用品种并进的品种分布格局,规划衢南、衢北和*两岸三个区域产业带,着力推动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努力培育建设千万乡镇、百万村、十万户。

3、实施“质量优菌”战略,着力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认真实施《食用菌菌种管理条例》,加大对我区食用菌菌种厂及外来菌种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提供优质的原种和生产种。严格按省、市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要求操作,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食用菌产品,通过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和全程质量跟踪,健全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工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生产上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市场上执行准入标准,建立检测制度、推广速测技术、创建专销网点、实施标志管理和推行追溯与承诺制度;保障上,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标准体系,加快认证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健全信息服务网络。

篇7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重要业务环节,也是企业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决定了企业效益与市场竞争实力。大数据时代来临势必会使这些问题暴露甚至扩大化,积极探索有效的营销管理模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1大数据时代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机遇

1.1.1经济环境良好“十一五”以来,国家积极处理金融危机带来的各项问题,经济年增速率为10.52%;截止到2011年,我国经济受多种因素影响开始放缓,经济增速率为8.9%,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积极采取宏观调控,在工业化生产与城镇化步伐加快下电力需求持续增大;一方面,国家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加大力度推进重点产业生产,同时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工业用电一度出现新的增长点[1,2]。另一方面,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兴程城镇化建设,促使传统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进而使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成为潜在的电力消费群体[3,4]。1.1.2国家电网公司创建“两个一流”构建世界一流电网,推进智能化电网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智能城市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使服务智能化与互动化、多样化;加快“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将国家电网打造成具备创新能力与品牌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极具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对“大营销”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与变革,实现营销管理的一体化[5]。

1.2电力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国家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背景下售电市场开发难度大。国家近年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号召并提高工业、交通与建筑等高耗能产业的能源利用率,加快对落后产能的淘汰,进而使工业生产用电需求减少;国家支持环保型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自备电厂与分布式电源的电厂将增多,对电力企业营销是一种打击,市场占有率持续降低。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发展对新型供电模式构建有了更高需求。国家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与分布式电源及低碳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些节能环保型产业在电能交换、电能质量与双向计量上尝试技术突破,当前的供电模式可以满足分布式能源需求,仍需要在政策、技术、电价、运营模式等方面探索与研究[6]。

2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

2.1实施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

要想将用户故障分析与抢修调度落实到位,就必须将基于电力生产抢修平台的标准化运行体系构建出来。作为连接电网与用户之间的枢纽,面向用户配电网在供电关系平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电力生产常规性工作,必不可少需要与用户接触,无法从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对故障全天候响应。2.1.1电力抢修平台可视化流程在停电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与客服系统保修工单信息实现无缝连接,可以将抢修模块化与现场抢修终端模块、物资标准化管理模块、电网故障管理模块增加其中并使用,可以确保电力故障抢修更加精准化与标准•化、规范化。基于松耦合建立起电力指挥抢修平台系统构架,然后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可以接入用电采集系统、客服系统、PMS与DSCADA,可以使故障电网在线显示、在线分析与抢修管理,应用核心为抢修指挥,可以对信息更快集成,如图1所示。2.1.2电力抢修平台可视化成效分析基本实现了停电用户分析到户。对于基础数据出现的关联度低的问题,在GIS基础上构建出标准化电力抢修管理平台,比如,浙江省的宁波电力供电公司GIS低压数据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着非常完整的配电网拓扑结构信息,可以真正实现线路的“配变—分支箱—楼道表箱—用户”,可以跟进开展架空线路的“低压线路—表箱—用户排查-录入”,更高效、及时地完成社区低压台区用户信息普查及GIS系统录入[7]。

2.2“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

2.2.1精细化管理措施充分利用营销系统信息更加全面、数据更加精准的优势对“四分”集中管理与控制,进而使线损统计与分析、控制更加精细化与标准化。充分结合并利用配电GIS信息系统使电网拓扑关系基础数据动态维护变为可能,使线损率统计增加精准。将营销—配电信息通道打通,使拓扑档案实现动态化调整,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营销管理信息与配电网信息的整合与统一,构建出统一的信息平台,在改造了电网后,拓扑基础数据电子化移交真正使拓扑关系得以维护,使“四分”统计变得更加可靠、精准。2.2.2“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成效营销信息系统与配电网GIS信息联动下可以使系统各功能定位更加精准,基本实现了配电网与营销之间的互联与互动,进而从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及流程表单化几方面实现了精细化管理。鉴于营销系统中的电量与电费数据需要层层考核与复核,需要营销信息更加精准,基于营销信息系统的线损统计可以充分对厂站电量与线路供电量进行收集,对海量电力大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并统计,从而使统计精准性提高,减少了统计遗漏,尤其是在大数据下,真正实现了“四分”数据的精准与可靠。

3结束语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对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且基于电力企业管理精细化与优质化需求下,加强对电力数据可视化与数据化分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宏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2]张志宽.基于SAP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3]董俐君,张芊.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13,41(12):2556-2560.

[4]关为民.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J].电子测试,2016,(22):146-149.

[5]王聪.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J].电子测试,2016,(20):155-158.

[6]杨杨.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有效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98.

篇8

关键词:祁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58-03

食用菌产业在祁门县可谓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产业,所谓古老,是因为早在1 600多年前祁门县就开始用砍花法粗放种植香菇,一直是安徽省的香菇重点产区之一;所谓新兴,是因为近年来注重生态保护、全面推广了袋料栽培模式,大力发展袋料栽培食用菌,同时调整了食用菌品种结构,不断扩大袋料栽培香菇、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基地规模。全县食用菌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食用菌产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对祁门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乡村及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在全县经济领域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日显凸出,并被列入了安徽省蔬菜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在实施食用菌产业化过程中,祁门县探索和总结了一整套经验做法。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县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发展到1 077.49万棒,其中袋料低温香菇683.18万棒;袋料高温香菇107.4万棒,袋料黑木耳286.91万棒。2013年全县标准化食用菌基地规模为1 205.99万棒,比2012年增长11.93%。其中袋料低温香菇732.30万棒,袋料高温香菇135.65万棒,袋料黑木耳338.04万棒。目前,全县已形成了闪里、安凌、新安、箬坑等乡镇标准化袋料黑木耳生产基地,历口、古溪、渚口、小路口、祁红等乡镇标准化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基地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1.2 龙头带动日益凸显 祁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和产品系列开发的龙头企业共有两家,即山华集团和黄山祁瑞食品有限公司。山华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年来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菌种、收购”四到位服务,把企业的效益和农户的实惠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到目前为止,山华集团食用菌生产基地已由黄山市辐射到安庆地区、六安地区、江西省浮梁县等地区,带动周边和本县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共建立香菇、黑木耳等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万m2。黄山祁瑞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市级龙头企业,坚持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发展订单农业,开发了食用菌系列产品,为菌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营销网络日趋完善 目前我县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共有食用菌专业市场1个,产地市场3个,历口、大北两个产地市场共有保鲜库68个,有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及本省合肥、宣城等客商近200人,平均日交易量10t,日交易额60万元,分捡出的优质鲜菇通过深圳直接输港。2012年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 600万元。全县有食用菌专业协会2个,会员2 000余人,从事食用菌产品经销的农民经纪人达300多人,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营销大户有16户。我县生产的“山华”牌黄山徽菇和黄山黑木耳,荣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山华”牌黄山徽菇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山华”牌商标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我县生产的食用菌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山华集团利用品牌优势在国内外建立了稳定的营销网络,现已在全国10大城市设有办事处、营销窗口,在6大港口注册,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4 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2012年全县食用菌产量为1 034t,产值6 000万元,全县农民来自食用菌的纯收入人均达260元;预计2013年食用菌产量为1 200t,产值6 500万元,全县农民来自食用菌的纯收入人均达280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继外出务工及茶叶生产经营之后的又一主要现金收入来源及增收渠道。

2 主要做法与经验

自从实施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以来,我县袋料栽培食用菌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可持续发展,总结起来,主要做法与经验如下:

2.1 建立和完善了袋料栽培食用菌生产标准化体系 祁门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资源两大优势,针对农民种植食用菌积极性高,种植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及时确定了袋料栽培食用菌支柱产业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加以鼓励支持和规范引导,先后出台了《祁门县关于大力发展袋料食用菌生产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意见》、《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的意见》、《祁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试验区食用菌系列开发项目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祁门县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祁门县农业项目扶持奖励办法》、《祁门县鼓励外来投资暂行办法》和《祁门县政府目标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同时成立了县袋料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领导组,建立了一整套从菌种、大田生产、采摘到产品加工县级标准,从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上对基地县建设工作予以保障。同时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组织体系,发展食用菌生产。建立岗位责任制,把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各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交帐。”每年县农业部门都要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各项规程简化浓缩成《致全县菌农的一封信》,及时分发到菌农手中。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袋料食用菌生产标准化体系,促进了全县袋料栽培食用菌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2.2 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初步建立了安全追溯体系,完善了质量控制制度 近年来,我县逐步建立建全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完善了标签、标识制度及农资经营信用档案管理制度,每年都要对全县农业投入品定期进行综合执法大检查,通过市场整顿,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我县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逐步推行食用菌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健全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加快发展安全优质无公害食用菌产品,促进消费安全。建立了县级蔬菜、食用菌农残检测中心,同时利用检测中心平台,督促各生产基地严格按照《安徽省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指导菌农安全用药,严格保持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食用菌专用农药。严格食用菌生产用水管理,确保了菌棒注水全都用上山泉水和井水等优质水源。引进了一批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适合我县种植的食用菌品种,大力推广不脱袋层架式栽培和周年生产栽培模式。各基地都实行了严格的灭菌消毒和轮作,优化了生态栽培环境,做到了从源头上杜绝了劣质或有害食用菌产品上市。

2.3 建立核心示范区,实行标准化管理,开展系列化服务 逐步建立了历口、诸口袋料栽培香菇核心示范区和闪里、新安、安凌袋料栽培黑木耳核心示范区。对示范区实行标准化管理,开展系列化服务。一是抓好食用菌标准的制定。目前我县已制定了县级地方标准12项,为全县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参照依据。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以县菜办、各乡镇农技站及食用菌农村专业协会为依托,多层次、多方位加强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培训。2012年先后举办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现场会20余期,培训菌农近1 500人次,发放食用菌技术资料1万余份。三是做好生产技术服务。生产期间,实行技术人员包片联户指导生产,进行技术承包,重点指导食用菌制棒及大田管理等关键技术。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全县共引进10多个适合本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优化了食用菌品种结构。五是不断创新栽培技术,大力推广袋料栽培技术、以草代木栽培技术以及粪土结合栽培技术。改良传统栽培模式,实现了由季节性栽培模式向周年生产栽培模式转变。六是强化信息服务,利用农网、农业“110”服务热线以及食用菌服务窗口,了解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引导菌农发展质好价高的反季节袋料香菇、毛木耳、黑木耳和花菇生产,提高了菌农的经济效益。

2.4 服务龙头企业,培育品牌 我县在为龙头企业提供服务和品牌培育上,跳出传统的单纯靠财政扶持的框框,寻找新思路,实施新举措。引导企业逐步建立以提高经济效应为核心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山华集团通过改制转为民营企业,投入500万元新上了绿润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项目,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和经济效应明显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山华集团在很抓质量的同时注重品牌的培育,“山华”牌黄山徽菇在第三届中国农博会上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山华”牌黑木耳也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同时“山华”牌食用菌系列产品也获得了国际权威组织的有机认证。

2.5 重建产地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祁门县委、县政府为帮助农民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解除菌农的后顾之忧,积极营造市场、开拓市场,实现大生产大流通。一方面投入巨资先后建成拥有店铺400多套、3座交易大棚、1 600多个摊位、可供2 000多经营户经营的祁门县金东农特大市场、闪里边贸大市场,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热情服务,不断规范完善市场环境和功能,同时还注重各基地产地市场的建立和培育,在历口镇和诸口乡建立了两个鲜菇市场,在闪里镇建立了红梓木耳市场。市场共有鲜菇收购点68个,福建、浙江、合肥、宣城和本地客商200余人,平均日交易量10万kg,日交易额60万元,分捡出的优质鲜菇通过深圳直接输港。菇农在家门口就可售菇,均价达7.0元/kg,而且当场能收到现金。由于产地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健全了我县食用菌产品营销网络,方便了菌农出售产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袋料栽培食用菌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每年县委县政府都对做出一定成绩的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协会予以表彰奖励。充分发挥了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纽带作用,大大激活了食用菌市场的流通,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2.6 多元化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祁门县在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2012年通过农户自筹、财政项目资金、银行信用社贷款、农业招商引资等渠道,整个产业共投入资金近2 000万元,为全县栽培袋料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 存在问题

我县食用菌基地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食用菌产业化程度(下转88页)(上接59页)还不够高,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还不规范,吸纳农户生产的香菇、木耳产品的能力还不强,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范围及带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菌种市场还未实现有效管理,农户在生产香菇、木耳过程中还存在菌种质量隐患。三是袋料栽培食用菌等培植林建设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没同步。四是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民合作组织及产品产地市场运营还不完善,收购点以外地客商为主,还存在着菇贱伤农的隐患。

4 产业发展对策

为做优做强祁门县食用菌产业,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下一步发展要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按照“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区域特色,推进食用菌产业全面升级。

4.1 把握机遇,加快食用菌产业化进程 注重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地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在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多吸纳食用菌产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企业自身的同时,增加菌农收入。加快食用菌绿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绿色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项目资金和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改项目。支持山华集团增资扩能,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产地市场功能,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实施能人和合作社带动战略。切实加大食用菌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倾力打造“山华”绿色品牌,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化进程。

4.2 完善检测体系,全面提高食用菌产品品质 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强化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严格按规范化要求采集各基地的食用菌样品,对检测结果除及时上传外,还要定期加以分析,同时制定出食用菌病虫防治用药明白纸及时反馈给菌农,指导菌农安全用药。建立监测和检验体系,实行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基地的发展和生产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食用菌基地建设质量达到绿色基地标准。

4.3 合理开发与保护资源,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袋料栽培全面取代椴木的基础上,利用林业项目、政策和资金,注重并加快食用菌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建设,充分利用本地野生植物资源,开展综合利用,用薪炭柴和木材加工边脚料生产袋料食用菌,用生产后的废弃棒当薪炭柴使用。加快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山华集团已开发成功的以草代木生产香菇的技术、利用废弃棒作为原料种植鸡腿菇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生物转化率,做到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4 完善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袋料栽培食用菌产业要立足目前少数几个乡镇相对集中的特点,重点在历口、新安、闪里、渚口等部分乡镇集中发展,注重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建立标准化基地。要强化食用菌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发挥好现有食用菌合作社的作用,逐步健全和规范无公害食用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储备,指导农户将袋料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料进行综合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将未被杂菌污染的废弃料晒干粉碎,按30%左右的比例添加到新原料中继续栽培食用菌,既降低生产成本,又不影响产量;二是发酵后直接还田,培养地力;三是作燃料;四是可以生产饲料,食用菌废料中有大量的富含蛋白质的菌丝,及时晒干后粉碎,添加10%的细麸皮或玉米粉,再加入催化剂发酵,即可转化成家畜饲料;五是生产有机肥,对难以开发利用的应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或经济手段严加管理,指定地点,统一堆放、掩埋或焚烧,决不能放任自流,污染环境。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在木屑中加入农作物秸秆降低木材使用量,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手段,严格按规范化要求采集各基地的食用菌样品,定期加以分析,并制定出食用菌病虫防治用药明白纸及时反馈给菌农,指导菌农安全用药。规范和壮大历口、诸口和闪里3个产地市场,做到市场带生产、生产促市场的良性循环。强化菌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管理,对不合格的生产厂家,坚决予以取缔,逐步建立菌种注册登记制度,严禁无证生产销售伪劣菌种坑害菌农。对食用菌原材料经营网点进行定期检查,杜绝劣质原材料在市场出售,为菌农创造规范方便的市场环境,为广大菌农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篇9

1发展现状

1.1认证企业及产品情况

近5年来,广东省当年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数和产品数(图1)呈稳定增长趋势,每年新获证的企业数不少于80个,产品数不少于160个。根据2013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目前全国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3229个,获证产品数为7696个,广东省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18个,获证产品数为259个,分别占全国的3.65%和3.37%。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696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为19076个,广东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分别为304、626个,分别占全国的3.95%和3.28%。可知广东省绿色食品获得认证的企业数及产品数在全国所占比例不高,排名处于中等水平。

1.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目前,广东省有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分别是广东省河源市、开平市、农垦湛江垦区、仁化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基地数、种植规模、绿色食品产品产量分别是104200hm2、4个、33533.33hm2、41.6万t,在全国所占比例都不到1%,分别为0.61%、0.78%、0.39%、0.53%。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农业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广东省农业产品结构的限制。

1.3绿色食品认证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广东省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中,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6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个、其他企业37个。在获证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获证产品也大部分来自省级龙头企业,获证产品数为总数的57.92%。广东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在获证的企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2存在问题

2.1认知度不高,制约发展

在我国,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绿色食品的供应链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多驱动的系统[9]。绿色食品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但由于绿色食品概念和发展意义等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不高[10]。政府希望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手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措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但企业和消费者更多地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消费者的需求是优质优价质量安全,生产者经营者更注重从中是否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认知上观点片面,不能形成主动关联、有效制约的联动机制。调查显示,我国六成以上的消费者不清楚绿色食品与一般食品的区别,常因绿色食品价格偏高而放弃绿色食品的消费,经济效益空间减小也削弱了企业认证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认知度低使绿色消费的文化与氛围难以形成,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11]。

2.2重申报,轻监管

近年来,绿色食品行业发展迅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在数量上有较大突破,截至目前,“三品一标”的认证登记总量已达9.5万多个,涉及企业3.8万多家,认定产地近8万个;主要认证产品年产量已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40%以上,认定的种植业产地占全国耕地的45%以上。“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企业年度检查、产品抽样检查、市场监察等[12]。国外对于已经认证过的企业,认证后产量、销售产品数量都有追踪。但在我国,由于绿色食品相应的认证系统并未建立起来,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到认证后全程追踪,申报认证后,监管力度明显表现不足。现有的体系队伍性质、工作措施力度都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面强化“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13]。

2.3用标不规范,假冒产品存在

绿色食品标志是一个质量证明商标,属知识产权范畴,商标的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14]。为了把绿色食品同普通食品在市场的形象区分开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绿色食品质量证明商标,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少数企业用标不规范,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时有发生[15],造成绿色食品市场秩序混乱,出现“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行业乱象,并严重误导消费者。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冒用品牌、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品牌形象[16-17]。

2.4发展速度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亟待提高

绿色食品符合目前“绿色消费”的主流,未来市场需求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广东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和其他区域比较,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及产品数量上仍存在差距。截至2013年,广东省绿色食品企业数排名第8位,少于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河北、湖北、安徽7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排名第11位,位于山东、江苏、河北、湖北、黑龙江、浙江、安徽、四川、湖南、辽宁10省之后。面对绿色食品巨大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据统计,广东省的绿色食品如粮食、蔬菜、畜禽蛋、淡水养殖产品分别仅占全省同类产品的0.19%、0.04%、0.05%、0.22%,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总量来说,绿色食品占有比例比较小,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绿色食品总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进一步开发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从而带动广东省整体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对策建议

3.1加大科普宣传,提高认知

积极开展绿色食品科普宣传工作,包括大力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意义,普及绿色食品相关知识,宣贯认证的相关规定、流程等,树立企业品牌意识,调动企业认证积极性。此外可利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视广播、信息网络等,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开展健康消费引导,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同时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培训一批精通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基层科技人员,向全社会开展真实有效的宣传。

3.2强化企业为主体的责任制

目前,绿色食品认证必须以企业作为主体才能取得,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化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即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企业组织模式”等两种模式。因此,可以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18]。发展绿色食品市场不仅要做好消费者需求层面的工作,更要强化企业为主体的责任制,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要求企业主体诚信经营,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规范种植、合理生产,保证绿色食品市场中的有效供给。

3.3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政府指导

开拓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局面,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尤其是认证后的监管工作仍需加强。以贯彻新《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为契机,依法强化证后监管,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同时要全面加强体系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各部门职能,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保证农业系统绿色食品稳步健康地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作用,在宏观层面科学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总体规划,微观方面具体指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3.4强化基地建设,保证产量质量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保证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的基础,一般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9]。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完善基地建设,扩大总量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可有效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可依托地方经济特色与农业生产优势,组织农户积极参与,实现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产地准出管理,提高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3.5努力拓展市场,维护品牌形象

强化品牌培育和消费引导,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借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名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需要借助品牌效益、营销战略,进一步开拓绿色食品市场,一方面可增强概念消费,结合“绿色消费”理念,借助历史文化优势,融入品牌概念,打造品牌特色,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不断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建设,保护和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势,降低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减少产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附加费用,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激发国内强大的绿色食品潜在市场。同时利用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的中高档农产品行业竞争中的明显价格优势,拓展绿色食品在国际领域的发展。

3.6完善标准制定,推进产品认证

篇10

一、树立优质高效服务理念,服务“工业强市”战略

“工业强市”是市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来**分局在服务地方经济、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方面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1、优化办事程序,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根据市局《打造“服务型”工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挥工商职能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工作中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提倡办事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制定并实施了《加强注册登记的职能作用,打造“满意型”工商的实施意见》。为了方便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我们从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到收费等环节为经营者提供便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办事制度和六项服务措施:即引导服务、即时服务、延时服务、陪同服务、连续服务、上门(预约)服务。企业注册实行“一审一核”,提高工作效率,做到随到随办,当场办结,只要是企业申办手续齐全即可领取执照。

另一方面,我局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极为关注,特别是针对九洲软件园项目落实了专人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今年3月,为迎接四川省工业强省会议的召开,**公司的机顶盒项目需要上报国家部委审批,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带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其进行了变更登记,让企业及时上报材料,顺利通过审批。

2、建立龙头企业联系制度,重点帮扶企业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摸清了家底,掌握了两个园区企业基本情况、走访企业了解现状,建立了企业联系制度,确定重点联系企业名单,确定了“**公司”、“**有限公司”、“**开发有限公司”等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充分运用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细化服务事项,引导和帮助企业办好“出生证”、打好“商标牌”、铺好“订单路”,架好“发展桥”。对重点企业,在可行性研究、申请立项、审批等方面,我局提前介入,积极为其提供工商登记法律法规等方面咨询服务,主动为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想办法、出主意。“四川华欧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是2005年进驻辖区的省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之初,局长亲自带领注册登记人员多次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探讨论证,积极为其提供有关法律法规,使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筹建到出生。

3、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

我局辖区由于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土地拆迁后存在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保持地方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局始终把支持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结合部门职能,制定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帮助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制定了失地农民从事再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辖区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兴办私营企业的办照、规费收取、安排摊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惠政策。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人员从事个体私营或合伙经营的,凭当地居民委员会的证明,在所在地工商所备案,由工商所代办营业执照,送到本人手中,免收其登记费,免收三年的个管费、市场管理费、会费。对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社区服务的可暂不进行工商登记,免收工商管理费,近年来,累计为下岗职工、残疾人、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减免各项规费8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对下岗职工的帮扶活动。为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建立帮扶制度、落实帮扶机构,确定帮扶人员今年开展了牵手活动,确定了10户私营企业,20户个体工商户作为联系对象,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同时又通过他们解决、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4、实施绿色合同管理和帮扶,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我局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发展的措施,宣传工商部门在订单农业监管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合同意识,充分认识订单农业的好处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合同的签约率。通过“种养合同、管护合同、兑现合同”,抓住订单合同管理这一个关键环节,推行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将合同纳入备案管理。针对农业订单合同中往往会出现的条款不平等、内容过于简单等问题,推行了农业订单合同使用前备案制度,对于企业提供的农业订单,分局参与文本的制定与修改,对“保护价”、“包死价”、“保售量”等特殊条款进行了具体的约定,同时结合农业产品合同履行时间长、农副产品受气候、自然条件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对订单农业的特殊条款采取了“考虑、参照、测算、磋商”的办法,保证了合同的履行前提,维护了双方的合法利益。二是在农业订单合同签订后,督促订单方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农户提供生产补贴金和生产技术指导等服务,以保证订单户的项目优质高产。2005年,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种养农户严重损失,“绵阳西科种业有限公司”无偿为种养农户提高170万元的救灾补助。及时挽回农民的损失,提高了公司的形象。三是加大合同监管力度,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在对农业合同实施监管时,一方面以大型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为重点,进行上门回访检查,并督促合同履行,对于其中一方到期未履行的,查找原因并及时进行调解,目前已经督促履行农业订单合同500余份,金额8000余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引导、鼓励涉农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建立合同管理机构,明确合同管理人员,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运作程序。

5、开展商标品牌服务,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我局将推进品牌战略作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工业强区的重要措施,一是强化企业商标品牌意识。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提高企业品牌的市场覆盖面,积极支持全兴种苗公司的“杰力高”商标参与知名商标的复查。二是加大对品牌企业的字号(商号)保护力度,没有授权或没有投资关系的不予登记,对使用与品牌企业相同或相近似的字号(商号)的不予登记,坚决打击仿冒、盗用著名品牌企业的字号(商号)的违规行为;三是提高企业广告宣传水平,指导企业制定广告战略,正确运用广告营销手段宣传商标品牌、企业形象,开拓占领市场。充分发挥工商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咨询、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工业企业与诚信、有实力的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媒介合作,帮助企业达到最佳广告效应。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水平

1、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一年来,按照上级要求,分局的同志本着“内练素质,外树形象”,积极开展学政治、学理论、学业务活动,围绕如何创建“学习型工商”和“服务型工商”工作,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大《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学习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政治觉悟,坚定了政治立场,提高了适应新形势的工作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业务知识,积极实施“素质工商”系统工程。加强了工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的学习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提高了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积极改进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1、继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改进服务方式,坚持既要为投资者服好务,又要为政府的招商引资服好务的原则,提倡办事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受到企业和园区政府的好评。

2、认真贯彻落实《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依法登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在登记中,严格执行市局委托登记原则,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不违反规定随意降低法定条件,推行窗口式集中办公模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内资企业77户,其中内资公司51户,内资法人10户,分支机构6户;今年新登记注册内资企业4户,其中公司1户,,分支机构3户。

3、认真开展企业年检工作。按照省局、市局年检、验照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贯彻落实新的《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在年检工作中做到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措施到位、重点明确、责任落实,并且根据分局的管理辖区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为方便企业,制定了把有限责任公司的年检职责下放到工商所的办法,形成了由各工商所组织实施,综合业务室加强指导和督促的工作格局,按照工作的职责范围,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年检工作,达到了提高年检率和减少企业往返的目的。同时,在年检工作中,按照市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机读数据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在年检中加强对企业机读数据的清理、补录规范工作,做到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的档案情况和企业机读数据三统一。

4、改进监管方式,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推动“工商所12315综合执法工作流程管理”。根据市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分局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辖区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该项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协调关系,督促检查,汇总情况。二是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实施企业分类监管是信用监管的重要环节,分局要求各所应当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并在不同类别中将下列行业地域作为重点监管内容:1、特定经营行业:文化娱乐、中介服务、洗浴、非煤矿山、化学危险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等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或需进行备案的经营项目;2、特定经营地域:主要街巷、闹市区、学校和党政机关周边、旅游景点、城乡结合部、城乡商品交易会、农村集贸市场等重点地区。要合理调整监管重点,科学地分配监管力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三是加强信用信息的准确录入。分局要求各所要确定专人负责辖区企业信用信息的整理和录入,结合“工商所12315综合执法工作流程管理”,特别要对各类监管信息进行清理并准确录入,以保证信用数据的完整,为分类监管提供依据。

5、继续实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度,为改革和完善企业注册登记审批制度,分局结合辖区经济发展和工作实际,制定了《企业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制实施办法》,实行企业注册登记由工商所负责审查,业务室负责核准的制度,审查员和核准员由局长授权,并签发授权书,自去年5月1日起实行以来,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受到企业和园区管委会好评。

四、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窗口形象

今年以来,分局牢固树立登记窗口是工商第一形象的理念,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搞好窗口建设,全面提升窗口形象。

1、全面推进政务公示、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对登记注册窗口职责、权限、岗位目标、工商办事指南、办照程序、办照时限、收费标准、政策法规等进行公示,提供与审批事项相关的备查资料,方便企业和群众查询和办事。从公示形式上,采用墙面公示等模式做到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宣传工商,树立形象。二是牢固确立窗口服务无小事的理念,实行登记前发放“登记注册规范”,登记中认真辅导等多种方法,增加服务内容。今年以来,窗口当天办结率达到95%以上,以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群众和企业的信任。三是全面提高登记质量。今年以来,窗口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登记的观念,认真学习企业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新修订的《公司法》、《登记管理条例》、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负责任地审核每一个登记材料,做到每一件登记经得起法规的检验、时间的考验和上级的检查,登记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2、以争创“三满意”活动为契机,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按照市局、分局开展“三满意”活动的安排部署,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素质,转变了工作作风,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工商总局“六不准”和省工商局的“六条禁令”,杜绝利用“证、照、案、费”搞“吃、拿、卡、要、报”,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落实首问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

3、完善了登记窗口制度建设,建立了对工作人员的着装形象、出勤作息、言谈举止、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公开、民主、严密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做到了办事有须知,填表有示范,收费有标准,服务有感情。基本做到了“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齐指导办,外来投资优先办,多头管理并联办”的服务制度,登记窗口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

来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注册登记工作,努力钻研法律法规,特别是新修改的《公司法》及相关法规,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高注册登记管理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