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利益过分向经营者和职工倾斜,资本遭受严重侵蚀,资产流失惊人。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为继。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财务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制度空间。推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实现财务根本职能,保证财务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财务管理分层框架强调不同立场(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和权责利关系,把企业财务分解开来,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能否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出资者如何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以及经营者如何在出资者的财务约束下经营,成为财务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
众所周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选取公司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通过多层次的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利对等、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么,股东(出资者)如何行使其所有权?如何保证股东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股东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将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经营者目标不偏离股东目标?如何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机制来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保证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的关键。财力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而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促进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同时实现。或者说,建立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的建立,其实质是有关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套保证出资者与经营者共同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制度,而要建立这套制度,必须首先找到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出资者出资,是为了实现出资增值。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经营出资者出资,是因为依法事先承诺对出资者的财产责任,即保证出资的保值增值。因此,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统一出资者出资的保值增值,而增值又以保值为基础。所以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是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石,是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对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出资者权益通常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所有权”,即出资者出资所代表的权益。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才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模式,是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共同实现的载体;有效地保障出资者权益,是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
三、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力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出资者权益维护的基础上,或者说是以出资者权益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主线和指导。其精神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受托责任”的法人财产实体,经营者是在为完成出资者所赋予的“受托责任”而工作,这样出资者投入本金的维护、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以及通过利润来增长出资者权益,就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是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而展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来保证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获得净收益前,其出资者权益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和保持,即保全出资者是确定利润的前提。
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从或服务于资本运营目标是出资者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任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资本运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与单纯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对比,资本运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而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生产经营管理服从资本收益目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增量管理、资本配置管理等,供、产、销管理及一般的筹资、投资管理要从属于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本运营目标。财务管理也应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正是以资本运营目标作为根本任务的。
(二)保全出资者权益是确定收益(利润)的前提。企业经营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收益(利润),财务管理不仅要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服务,而且必须能够正确地计量收益。要正确地计量收益,必须以保全出资者权益为前提,划清本利的界限。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物价变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以及其他原因,往往使出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陷于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出资者权益得以有效维护,保证收益计量的科学、准确,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真正实现。
(三)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该模式有效运转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两权分离往往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问题,尤其我国现阶段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资产经营者以出资者的出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出资者投放资本的目的是谋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必须通过资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成。但事实上,资产经营者很可能损害出资者权益,如将资产据为己有或拱手送人,导致出资者资产流失。或者经营不负责任,导致低效或无效经营,使出资者资产发生损失。为此,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作为保障,从而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实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是一个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决定了我国企业要树立市场观念,谨慎经营,努力维护出资者权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目前严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迫使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目标必须从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走向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出资者权益将成为制约企业的根本动力,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是非功过的评价主要由出资者来进行,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将是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增长。我国已经开始推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就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宏观基础。
其次,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它反映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各方共同利益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存和发展只能取决于自身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否则只能走向萎缩乃至破产,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强烈要求出资者权益的保全;企业管理当局同样关注出资者权益维护问题,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规范的委托关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荣誉与应得报酬将维系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这就促使他们重视出资者权益维护,以便确保自身的长远利益;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投资办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所拥有的财富,而其中最为起码的要求则是保证其出资的安全与完整,因而他们是其权益维护的最大支持者;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用,势必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足够的偿债能力源自于企业足够的出资者权益;国家(政府)更要求出资者权益维护,企业全面坚持和贯彻出资者权益维护原则,保证其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这样国家将在诸多方面受益,因为企业确保了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自然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培植了资源,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五、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造
(一)树立牢固的资本运营观念,保证资本保值增值的正确考核。借鉴我国国有资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进行考核。我国国有资本主要考核指标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如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则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如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则意味着国有资本受到侵蚀。
可以看出,考察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采用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对比的方法,说明考察资本保值增值,重点在于考察出资者权益的增减。因此,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这种资本运营观念,强调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保持,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保证资本保值增殖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收益(利润)观念,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前已指出,出资者权益在会计账册中以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差数来表现。资产负债表借方的资产可以看作“正资产”,贷方负债可以看作“负资产”,即担负的经济义务或责任,出资者权益则以净资产表现。各类企业的出资者,其持有的利益不是资产总额,而是净资产的期末余额。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创立伊始便与收益密切相关。收益,它代表的是某一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净成果。从会计文献来看,一般都将收益(利润)定义为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但在界定其具体内容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本期营业观,将当期的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即为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AI[t2]=R[t2]—C[t]
其中,AI[t2]表示第二期的会计收益;
R[t2]表示第二期的收入;
C[t]表示第二期的费用(成本)。
另一观点是总括收益观,即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公式为:
AI[t2]-NA[t2]—NA[t1]+D[t2]
其中,NA[t2]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NA[t1]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D[t2]表示第二期的资本分配(股利)。
按照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的要求,收益的定义应当采用总括收益观,即收益应被定义成企业净资产的增值,换言之,只有在净资产保值基础上的增值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收益。这一定义较之本期营业观下的“以收抵支的差额”或“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货币表现”的说法当然要科学的多,它真正揭示了收益的本质,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是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指明了方向。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总括收益观实乃必要。其实,相比而言,说总括收益观更为科学,还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它能更好地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因此,应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在评估中应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为计量标准,特别应重视以资抵债后的资产净值,并以此计算当期收益,超过这一程度的利润分配意味着对出资者权益的侵耗,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
(三)全面贯彻资本保全原则。物价变动是市场经济的伴随现象,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使出资者权益的保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全面贯彻资本保全理论。在该种模式下,出资者权益的保全是确定收益的前提。任何一项权益都有资产相对应,出资者权益用净资产表示,净资产的计量即为出资者权益的计量。构成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有三: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计量因素的各种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出资者权益的量度和收益的确定都有区别,因而就产生了保全出资者权益的几种观点,主要包括出资者权益的货币资本保全观、出资者权益的稳值货币保全观和出资者权益的实物保全观三种,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都规定了各自的资本保全要求。要正确分析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方法保全出资者权益,防止补偿不足,全面实现资本保全。具体地说,物价变动轻微时期,财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应有所偏重,以便基本解决成本的补偿问题;当物价变动达到一定幅度之后,应该综合采用出资者权益保全措施,以便追求全面的资本维护。
(四)创造条件,促进谨慎性原则充分应用的。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获得净利前必须使其资本得到充分维护,体现在财务运作中,就要求必须在认真遵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同时,全面推行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时,通常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会计方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结果。1992—1993年的我国会计改革中部分地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开始允许采用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方法来强化资本维护,确为我国会计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程度还偏低,距离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要求和客观需要还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对有价证券和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进行计价;(2)将快速折旧法和直线折旧法均作为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备选方案,并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3)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4)递延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尽可能缩短摊销年限;(5)对企业发生的产品维修担保、法律诉讼等或有负债进行揭示;(6)审慎地确定支出补偿内容与额度、合理划分期间费用与制造成本;(7)收入的确认要严格核查其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或标准。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问题;创新路径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一)财务管理环境概念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条件或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各种影响和制约企业财务行为的外部因素,是企业本身无法控制的;而内部环境是各种影响和制约企业财务行为的内部因素,可以受企业控制。财务管理环境具有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相关性等特点,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分析具体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市场经济环境下,影响因素不是一尘不变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认真研究财务管理环境,掌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应对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应变以及利用能力,确保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因素
1.内部环境因素
企业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企业的组织形式有独资、合伙等, 不论哪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其特定的税收环境、法律环境、产业政策环境等, 因而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也必然有所不同。独资企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人员少等特点,财务管理模式也比较简单;合伙企业规模、资金和人员都比独资企业有所增加,财务管理模式自然要比独资企业复杂得多;而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最复杂,要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关系、财务权责和财务运行机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如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协调、由于管理层次和管理角度不同产生的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部门之间的不协调、人员工资上升则企业利润降低引起的财务管理与职工利益实现之间的矛盾等。
2. 外部环境的因素
其一,金融环境。金融环境是企业主要的环境因素,金融环境是企业主要的环境因素,影响财务管理金融环境的主要因素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利率等。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优化财务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企业投融资的重要场所,是企业长短期资金周转转换的重要场所,能为财务管理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方便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开展。其二,经济体制。我国正逐步转入市场经济,但受过去计划经济影响,还不能完全建立起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分配的完善微观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体系,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权力相对较小,内容也较为单一,不过这一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完善中。其三,价格因素。价格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形成和流动资金的需求、供应、占用都有影响,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它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成本、财务业绩和管理水平,但企业对外部价格是无法控制的,如果价格因素不稳定,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分配关系的稳定性。其四,竞争环境。竞争能促使企业用更好的方法来生产更好的产品,竞争越激烈,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要求越高,对经济发展越起推动作用。但对企业来说,竞争既是机会,也是威胁,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获得成功将增长盈利,若失败则在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其五,法律制度环境。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要和国家、其它企业或社会组织、企业职工或其它公民,以及国外的经济组织或个人发生经济关系,因此,每个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必须依法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制度与评价体系呆板。很多企业都是把制度当成一种约束员工的手段,制度呆板,加之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很容易让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产生厌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现行财务评价体系主要限于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指标,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知识资产等缺乏适当的指标加以考核评价,这些都是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二)财务管理方法需要提高。近些年,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网络财务管理、网络审计等使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为财务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我国财务管理还不是很健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网络化发展。传统环境下的会计工作缺乏良好及时的沟通,降低了财务管理本身的作用,完整预算控制的缺失更是加大了资金运行风险,企业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和会计资料。由此可见,传统财务管理已不再适应新环境要求,我们应根据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很好生存并发展。
(三) 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正逐步建立起较为健全的会计管理体制和收入、支出管理模式,但财务管理工作仍缺乏精专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整体会计队伍参差不齐,且会计工作风气很不好,违反财经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对于新的法规政策、制度、准则会计人员也没有及时学习掌握,知识得不到更新,导致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知识欠缺,方法落后、缺乏创新能力等,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四)财务管理风险防范问题。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财务风险是衡量企业生存的尺度,其实质就是财务收益的一个相对概念,是指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多数企业对财务风险没有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之单一注重销售额使得风险增大,风险带来的有机会,也有威胁,但必须要防范。否则,随着财务管理风险的加剧,财务管理环境受到威胁,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存在资产管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性、投资盲目化以及缺少内控意识,财务监控不力等问题,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更是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给财务管理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五)激励方式过于单一,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激励不仅是一个奖惩制度,也是组织结构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一系列完整的奖惩制度可以让员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同时多样化的激励,如奖金、福利、各种补贴、医疗保健等可以让员工更加体验工作的乐趣和价值,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从总体上看也达到了预期效果,但由于财务监管的力度不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创伤,给企业带来了一定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财务管理,狠抓制度落实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财务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要克服资产流失、资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就必须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狠抓制度落实,用制度约束行动,用制度规范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行为,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统一、科学的会计工作秩序, 从而推动企业全面科学管理,促进企业降低耗费、提高效益。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具体涵盖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资金安全、审批制度等方面,如对单位业务支出严格审批制度,日常经费报销结算,严格审核报销单据及有关合同等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并逐级审核签批,既保证流程的合法合规性,同时也让承办人更具责任心。二是要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有形资金,却被大多企业所忽略,应对其实行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其审批、购置、入库、管理、保养、使用以及报废都有明确的制度管理,并要执行到位。三是强化“小金库”治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杜绝“小金库”的存在,对资金管理设置权限,禁止公款私设账户等不法行为,企业也在经常进行“小金库” 检查工作,监督工作人员少犯错误,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并研究治理措施。
(二)努力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财务管理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运而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行网上报账、网上拨付,全程在线监督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以此来提高会计核算的精准性,实现财务内部监督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电子商务环境下,必须建立适应网络高速发展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建立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建成将远程控制、家庭式财务办公、实时财务动态监督、财务业务协同等为一体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如果财务管理能够适应环境而改变,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反之,不仅会阻碍自身发展,更会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埋下绊脚石。
(三)注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影响财务环境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人,特别是财务人员,因为财务工作具体要靠财务人员来实施,财务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新环境下,财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不仅懂得会计核算,还要善于理财,能很好的发挥财务管理职能。除了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对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有一定的观察力和预测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企业则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有关财会知识和财经法规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财务人员不仅要有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还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努力做一名既有较高水平专业知识又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企业则要注重选人用人,广纳贤才,做好财务人员的培养与储备工作,并努力建设学习型财务管理队伍,积极主动地加强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工作。
4.加强财务风险防范,营造健康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想要彻底消除不太可能,只能尽量防范,把影响降到最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重视资金运营,加强资产管理力度,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有效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其次,企业管理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常动脑、勤思考,提高计划、决策和预算分析能力,为改善财务环境、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基础。再次,拒绝盲目投资,投资要合理化,市场定位要精准,要在有限固定的市场空间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视企业启动成本和特殊定货成本的预算管理。最后,财务管理要科学化和技巧化,可以建立科学的财务预测和运用适当技巧规避风险,准确科学的财务预测能很好指导财务管理工作,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可以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5.加强激励与监督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砝码,这就需要我们创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对人才有一个很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和管理信息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人才选拔制度,健全激励机制,规范考评程序,并严格实施奖惩,以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监督检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密切配合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审计检查,有效开展经常性检查和专项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要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娄涛.财务环境及其对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J].中国论文中心,2009.
[2]史晓燕.浅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趋势[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篇3
关键词:财务环境;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财务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指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总和。按其与企业的关系,分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是指企业外部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因素,如经济、政策、市场、金融、法律、科学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因素,如管理体制、经营组织形式、生产经营状况、内部管理水平等。
研究理财环境,弄清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环境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把握开展财务活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并提出相应对策,提高财务工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利用能力,对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外部财务环境及其对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市场季节性等。
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内容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面向市场自主筹资,慎重地进行财务决策,强化财务控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灵活调度资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最终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的重点也转移到资金筹集、使用和分配方面。
2、经济政策环境
经济政策环境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如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法规、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等。
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法规都是用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其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财务目标模式和财务决策方向上,如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产业的鼓励或限制,就决定了企业的投资决策目标和方向。
3、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来自于市场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商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种市场要素对企业的作用不同,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企业未来收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财务目标能否实现。因而,企业面对不同的市场要采取不同的财务政策,寻找发展机遇,推动自身发展。如面对信息市场时,应时刻关注信息的更新,及时获得与企业前途相关的信息,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
4、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即金融市场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来自于金融市场方面的影响因素。金融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标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也称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主要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是指长期债券和股票市场。按照范围可分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其中前者影响后者。不同金融市场环境对企业的作用不同,金融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企业未来收益的高低,影响企业的财务目标和财务运行方式。因而,企业面临不同的金融市场要采取不同的财务政策,寻找发展机遇,推动自身发展。不过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时间比较晚,又加上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受金融市场影响不大。
5、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企业与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法规、税务法规和财务法规等。法律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规定了限制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相应空间内自由经营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每个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必须依法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法律环境主要影响企业的财务关系和财务行为。
6、科学环境
科学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科学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因素,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现代财务管理越来越朝着数量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数据处理手段。最近几年,电子计算机在我国企业得到普及和推广,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极大地促进了财务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二、内部财务环境及其对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
1、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管理体制是指企业对各项工作管理极限的划分,包括由一定制度所确定的纵向分权和横向分工、隶属关系以及各自管理范围的规定等。在企业内部理财环境中,管理体制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理财环境的优劣,以及企业理财权限的大小和理财领域的宽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确立了企业市场主体的地位,为企业自主理财提供客观可能性,企业可以自行筹资,自主投资,并可以制定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
2、企业经营组织形式
企业经营组织形式是指在既定的产权体制下,企业内部的权责结构和利益关系的组合方式,又称经营方式。企业组织形式按投资组合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
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企业理财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是独资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金少,人员少等特点,财务管理模式也比较简单。合伙企业的规模、资金和人员都比独资企业有所增加,合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比独资企业复杂得多。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最复杂,要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关系、财务权责和财务运行机制。
3、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商品市场上进行生产、销售、服务的发展现状。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营规模的大小,对财务管理模式复杂程度的要求有所不相同;企业的采购环境、生产环境和销售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好的环境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反之,阻碍目标的实现。
4、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是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目的的熟练程度。企业管理水平高,则财务管理模式相对规范,财务管理各方面的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则财务管理模式相对混乱,企业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都会受到限制。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外资企业 财务管理水平
一、外资企业相关理论综述
我们常说的外资企业就是外商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由外国企业出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遵守我国的法律,不是外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我们内部设立的分支机构。外资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独立经营核算,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外资企业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法人实体,具备法人条件的外资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其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不构成法人组织的外资企业,可以采取合伙和个人独资的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则是指由一个外国投资者依法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的企业,外国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他们将资金投向我国,一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带动了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外资企业高层也必须熟悉中国的法律,防止外企职工通过职务便利进行舞弊行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我国进行进行改革开放,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资来发展我国的经济,而外国企业看到了中国的市场都想到中国谋发展,因此想办法进入中国办企业,何时进入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是国外企业所考虑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无论是外资企业或是内资企业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取消了给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资企业的面临竞争压力加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外资企业的主体国家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艰难度日,各个国家的企业都在改变对外贸易的策略应对危机,并结合实际相应的调整了在华政策,同时提高在华外资企业的管理水平应对危机十分必要,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目前经济情况有所好转,笔者依然认为外资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外资企业如果能采取措施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能防范与化解风险,帮助企业从容的应对危机,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如何提高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选择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眼下,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即财务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所谓财务结算中心,是指在集团公司内部成立的,为各子公司开展资金融通与结算,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种财务专门机构。结算中心并非独立的经营单位,而只是母公司内部的一个专业资金管理部分。所谓财务公司,是指依法成立,为集团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并非母公司的财务管理机构,而是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自我约束的金融服务企业,其目的是要提高外资企业的财务资金配置效率与效益。对于外资企业来说,究竟是适宜于设立财务结算中心,还是适宜于设立财务公司,要看各跨国公司的实际情况。
一般来说,假如企业的集权程度比较高,下属各企业间和与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十分便利,而且资金转移的成本较为低廉,那么可以考虑设置财务结算中心;而如果企业的分权程度比较高,子公司已拥有了较多自,那么设立财务公司就更加可行。但是,鉴于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实际上,在各种模式中都有成功的实例。因而,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应当从全球的长远角度来分析目前与未来的发展环境、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并将财务管理模式的确定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2.采取适合外资企业实际的企业会计制度
外资企业是在中国内部设立的企业,因此,不管规模大小一级企业业务量的大小等,均应当按照我国新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在具体核算中,由于外资企业的特殊性,外资企业还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新准则采取相应的会计制度。笔者在此建议大、中型外资企业应当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因为新准则不仅构思严密,而且设计科学合理,最重要的是已实现与国际接轨,是财政部所倡导的企业会计制度。外资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在一些大城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设立了大量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其经营规模是相当大的,而且带来了这些知名跨国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经营模式大量优秀人才汇集在这些外资企业中间。外资企业执行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内资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和国际会计制度向趋同,同时也有利于国内外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而对于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小型企业,可以不执行新准则,建议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如今,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行列中,小型外资企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企业的经营范围相对较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牢固,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以及部分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还未达标。所以,这些企业要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可谓是头大脚轻, 不能很好的做好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衔接,具体执行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企业在工商年检与财务审计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建议小型外资企业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会更加有利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
3.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
目前,我国外资企业的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师事务所来执行的。据调查,作为监督机构的会计事务所与审计事务所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查账报告,执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审计的不全面,指使企业做假账,审计程序不够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外资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则应强化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提高审计的质量,加大审计的力度。比如,对已经验资并已开展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应规定执行定期验资复查制度、不定期验资抽查制度等,使外资企业置于我国中介组织的长期有效监督之下。具体来说,对外资企业的审计重点应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一是在开业前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严格审查、验证有无低估中方投资者资产价值与高估外商投资者资产价值的现象,严格依据合同或章程规定验证各方投资物与投资比例、投资期限。
二是在经营期间要加强制度审计。考察企业能否按照相关法规开展会计核算,有无隐瞒、虚报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并实行分项审计,尤其是开展利润与成本审计,以查明企业能否遵守政府财务会计法规、税法。同时,要规范外资企业年检工作。在审查报表时,应十分注意报表是否能揭示出关连企业之间的交易。要全面规范注册会计师制度,给予注册会计师以相应的监督权力,从而保障外资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进入到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轨道。
二、结论
篇5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现状,接着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前瞻性规划和决策入手;来说明加强企业财务监管是新时期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监管 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监管制度则是新时期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方面。现在有不少企业对企业监管制度认识不足,使大部分企业监管制度很不完善,会计数据失真、私设小金库、设账外账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要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企业财务监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得以显现。但由于企业的认识问题使得财务监管问题流于形式。一是不少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章不循,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审计,遇到问题“灵活”掌握;二是内部会计监管、控制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机构;三是企业领导对会计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以为是,管理不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职责不明,这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四是财务监管(即会计的事前审批、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五是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差,表现在文化、业务水平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靠人情、凭关系混进会计岗位,只听领导指挥,不管规章制度,对法律、法规更是置若罔闻;六是有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造成会计数据、会计报表失真,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
二、建立健全企业监管制度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监管制度应渗透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财务监管制度的推行,不能仅仅从会计入手,应全面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的组织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始终。合理配置各职能部门权限,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的目标。而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就是企业领导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完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监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促进企业监管制度有效运行,发挥控制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为研究制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权限,依法制定严格的批准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在《会计法》的指导下,以执法检查和其它检查监督的方式,督促检查各单位执行规范性的企业监管制度。必要时,可通过资产年检和企业监管制度挂钩,在国有独资企业率先推行,使国有独资企业在企业监管制度的推行和建设起到一个带头示范作用。企业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企业自我约束,规范经营的保障,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投资者监督经营管理提供体制框架,为经营管理者施展才能搭建平台。而企业的财务监管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这种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上,从而确保企业规范经营。
2.健全财务监管组织架构。在企业设立财务监管机构配备总会计师,实行财务委派制应当是现阶段强化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组织架构。财务监管机构专门监督企业各级组织企业监管机构的设立、企业监管制度的建设,以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总会计师重点监控所属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重大经营计划及预算的执行情况,确保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和其他重大经济事项的全面完成,参与重大的经营和资金运作工作;实行财务委派制有利于对企业的财务实行垂直领导,避免因利益关系而受制于本企业的领导,减少财务违纪违规现象的出现。
3.完善财务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监管办法,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财务监管应体现法律监督、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原则。企业监管制度是实施财务监管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系统,使财务监管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全方位控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4.加快信息技术在财务监管中的运用。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会计电算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财务监管,可以有效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控制。在企业会计电算化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逐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推进企业集成化财务管理,做到业务与财务信息的实时反映,实现财务信息的远程控制,真正体现提高决策、监控和执行的效率,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监管信息反馈。
5.以人为本,加强财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把财务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学习型的总会计师队伍、财务骨干队伍、从业人员队伍。二是持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既是加强财务监督的思想基础,也是开展财务监管的前提,其在财务监管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实施
良好的企业监管制度,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和贪污腐化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也有利于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秩序健康运行。企业监管系统必须具备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特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企业监管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1.财务全程监管。财务监管活动应渗透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贯穿于企业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对企业经济业务全过程和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监管。
2.财务分级监管。为确保财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财务活动,由适当的财务监管主体进行监控,实现管理界面清晰、层级分明。达到既要维护投资人权利,对财务监管的权限适度集中,尤其对重大财务事项的监控,也要维护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3.财务监管制度化。为有效加强财务监管工作,必须将财务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科学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财务监管程序。
4.财务监管内外结合。由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内部利益的影响,内部财务监管对部分不规范的现象可能忽视。结合外部监管,可弥补内部财务体系的疏漏,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
篇6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明确 许多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将自己的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混为一谈,没有严格明确的使用规定准则,导致了这两部分财产出现划分不清的现象。企业创建初期所有者的家庭财产被用于企业建设与投资却没有登记入账,然而企业建设步入正轨后又出现了企业自有资产被挪入企业所有者家庭财产范围之列,也就是所有者一切的家庭指出都当做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使用,导致了企业资产流失的现象。另外一个方面还存在着企业的原始产权主体界定不清楚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的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产权界定模糊;二是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与外界之间的产权关系不确定关系。由于产权关系不确定,因此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阻碍,最主要的是财务管理主体不明确现象。
(二)所有者和经营者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再加上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是制约我国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许多管理者素质比较低下,缺乏创新科学管理的意识,不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甚至有一些看不懂财务报表。而对于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企业管理者又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而轻管理的情况,不能正确摆正企业财务管理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发现企业管理者大多是企业创办者的家庭成员,他们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过硬的管理水平,从国内许多企业组织结构上看,担任会计、出纳、财务主管等掌握企业经济管理命脉的管理者大多数是企业所有者的亲属。然而这些管理者却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化的财务管理知识培训,有些也仅仅才加过短期的会计培训而已,但是对于担当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无论是知识功底还是管理技能都显得相对稚嫩,对以个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人才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进程。
(三)会计行为不规范 企业会计核算行为不规范是制约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环节。当前许多企业在开展考会计核算工作时由于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影响企业顺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另外一个方面,我国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往往缺乏自主判断性,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依然停留在原始的记账,算账和保障层面上,无法正确发挥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中的主题地位。会计行为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建账混乱。如账目数据不真实,项目部健全。二是凭证不合法。在登记入账的时候记账凭证与原始的票据不相符合,甚至有些会计工作者还私自篡改数据。三是会计核算部规范。这也是目前在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企业只对那些可见的项目进行会计核算,而对于一些暗收入却忽略了这项工作,另外会计核算不规范现象还出现在将收入归类到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项目内,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逃避国家的纳税义务,对销售收入不进行入账处理,而对于销售成本则全部登记入账,这样的结果就可以成功的逃避纳税的义务。
(四)筹集资金困难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的两项重要内容就是筹集资金和投资资金,然而我国企业现今却缺乏一套合理化的管理体系来顺利开展这两项工作。筹集资金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的投资项目,拓宽自己的业务市场。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试图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的筹资渠道越来越狭窄,企业不得不将筹资渠道转向个人家庭储蓄,或者是公司的留存收益以及高利息借款等等,这样的结果往往让企业承担了很大的资金筹资价值,并且筹资额不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许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存在着许多随意性,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往往没有按照银行的要求出示各项财务报表,即使提供了也出现了造假的情况。另外一个方面由于许多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活动时缺乏计划性,出现了许多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企业的资产利润率骤然下降,也不同程度的提升了筹资风险,因此导致了企业筹集资金越来越困难的现象。
(五)资金投资不合理 对于企业的资金投资活动而言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许多企业试图通过投资的途径来增加企业的资金收益,资金投资活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跟风现象,再加上企业没有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活动以及没有正确客观的对待投资风险,因此损害到了企业正常的投资收益。如由于企业没有做好市场调研以及风险预测工作,而导致了企业原有的投资项目利润被不合理的投资项目消耗掉的现象。二是许多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理念,不断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却忽略了资金成本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控制力度,不考虑资金投资风险,这样的结构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的资金结构出现失调现象,造成了企业周转困难,由于投资不合理又增加了企业的利息负担,混乱了企业正常的财务管理活动,让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的泥潭之中。三是资金投资不合理现象主要还体现在企业的资金运用管理水平上。有许多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往往加大对非生产型业务的投资力度,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投资。然而市场经济下往往容易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一旦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后,企业的主营业务所需的生产资金出现短缺,这时企业就很难再筹集出大量的资金,得不偿失。
(六)成本管理不科学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都缺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许多企业为了有效控制产品生产的成本绝对额,往往对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精打细算,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也出现了极端行为,如成本绝对额的降低是牺牲了产品质量为前提的,这样做往往降低了企业在消费者中的信誉,由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于是流失了许多客源,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收益。二是企业管理者由于在管理上缺乏过硬的管理知识,因此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往往无法准确找出盈亏平衡点,而盈亏平衡点直接关系到了对企业生产的相对成本控制水平上,因此阻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不能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作出改进措施等。另外,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有些企业甚至粗放的将十几种不同的产品归类到同一科目中进行汇总核算,然而一旦企业出现了利润负增长行或者是盈利降低时,管理者就无法根据具体的数字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哪一些是盈利产品, 哪一些是亏损产品,这对于企业日常的生产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品种安排以及生产结构的调整上面。
(七)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然而许多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凭借着自身在企业中的绝对控股地位,暗箱操纵成本,通过减少利润等途径来侵占小股东的经济利益。另外一个方面许多大股东利用其在企业中的控制权私自将自己家庭内部的支出划入企业期间费用的范畴内,导致了企业利润降低的现象。有一些企业的大股东甚至将自己的投资项目费用不计入到投资入账科目内,而将其计入到企业成本范围内,最终大股东既套取了企业流动资金由占用了企业正常的经济利益。由于大股东实际分到的经济收益往往大于其账面利润分配得到的利益,严重损害到了其他非控股鼓动的利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行为规范改革措施
(一)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关系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了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否清晰,因此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套明确的产权关系作为基础。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顺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第一要正确划分出企业所有者的家庭财产与企业自身固有财产之间的界限关系,合理划分出哪一些是业主及其家庭的各项消费支出,哪一些是企业日常生产活动或者投资的项目成本支出。第二对于那些独资企业应该努力向股份制企业过度,企业所有者的家族成员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对企业控股,但是却不能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第三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就是时下西方国家最流行的企业委托责任制。只有理顺了企业的产权过细,明确谁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体才能保证企业在健康稳定的环境下快速创造经济收益。
(二)提升所有者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对企业的管理者与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是保证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如工商、财政或者税务部分可以不定期的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是开展座谈会,有针对性的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另外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可以对从业人员素质进行硬性提高,如工商和税务年检可以将会计专业学历证明以及各项制成证明或者是培训合格证作为年检的依据,经过这样强制监控的管理手段,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规范财务制度管理由于现今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缺乏规范化操作流程,认为干预性比较强,因此加大对财务制度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能够依照现行的各项规范制度进行操作,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生产情况,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和审核的各项制度,做到让企业的财务管理触及到每一个企业内部生产领域与缓解,做到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监控和管理。其次为了进一步科学化的开展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财务部门要综合衡量各个部门以及影响生产的各项因素,围绕着最大限额的创造目标利润认真开展财务预算和编制工作,构建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财务责任指标体系。
(四)构建适应时展要求的资金管理体制 利用企业财务管理正确开展资金的筹集和投资活动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益,企业可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首先对于投资活动而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效益体系,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对于企业管理而言,错误的决策时造成资金投入收益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企业饿财务管理部门不仅要结合企业内部的信息价值进行评价,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有价值性的企业外部信息,化被动为主动来分析市场,提升自身在整个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自觉的加入到对投资项目的预算和论证过程中去。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综合衡量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并对各个项目的投资报酬率进行比较,只有将每一道投资决策关口都把好关才能够降低投资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灵活稳定的资金循环体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要在筹资结构合理的前提下适当的采取负载投资的经营模式,做到既可以“借鸡生蛋”,又可以“用蛋还鸡”,形成良好的筹资循环模式,将企业顺利的从高负债低收益过渡到科学合理化的资金筹集结构中。第二规范企业的各项融资活动。只有拥有良好的筹资信誉才能够顺利的通过各个融资机构的考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投资预算,保证在能力范围内进行投资,并及时规划借款,形成借还借的良好形态,无论是银行借款或者是商业性用都要讲究企业自身的融资信誉,否则将会形成债务链的恶性循环,造成企业财务管理的障碍。
(五)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制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离不开一套科学,严谨使用的管理机制,因此新的发展环境下要求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成本核算系统,严格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别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者通过盈亏平衡点来作出正确的企业决策活动。而对于具体产品的核算工作,必须要按照该产品的成本项目分别进行核算,这样做可以有效的对产品进行考核以及降低成本的突破点。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化的产品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控制管理体制。力求做到生产前做好各项产品的成本预测,生产过程中注重低成本的核算,而生产结束以后要煮好成本的考核工作。在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一个关于责任成本的管理中心,有效的利用财务管理的优势,尤其是全面性和权威性来准确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
(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任何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并且该项制度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财务部门要发挥好自身的监控作用,对企业资金的分流进行有效地监督,减少由于非生产型经营活动的成本的过多使用,或者是大股东利用企业资金而进行私人投资的资金外流现象。二是处理好劳动资产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科学的制定工资标准,确保每一个职工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三是制定好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利润比例,正确对待企业所有者及其其他非控股鼓动的个人消费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七)加大对现金流管理的力度 现金流是指一个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可以灵活运用的资金。加大对现金流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投资或者是再生产活动。现金流的管理是一个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才能帮助企业完成对战略目标的建设。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对现金流进行管理呢。首先是要做好对现金流预算的编制制度。要做到收入大于支出,也就是说支出要由收入来分配,切忌出现企业财政赤字。同时对现金流进行预算时也要注意与生产成本配用相匹配的原则。其次,在具体实行编制细则的时候,要做到上下相互统一协调的原则。由公司的财政部门对现金流的预算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编制,然后将具体的实施细则穿搭到各个部门或者是子公司,然后由各个下属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定制现金流的预算, 并将制定了的现金流预算方案反馈给上级部门。上下级部门相互协调统一的编制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对现金流管理的统一规划。
三、结论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开展起步比较晚,再加上管理者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比较低,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市场环境之下严重制约了企业快速盈利水平。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对策,希望能够引起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共同探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美好明天。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 可靠性 融资
一、引言
从踏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就一种飞快的速度发展着,中小企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认同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但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它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融资渠道困难与资金链薄弱是重要因素之一。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对一个企业财务状况以及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的重要判断因素之一。提供高质量的、可靠地会计信息是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吸引融资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由葛家澍、余绪缨等主编的《会计大典第一卷:会计理论》一书中对可靠性的定义为:“可靠性指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足以信赖。具体地说,对一个理性的,对会计信息有充分理解能力的人来说,依据这些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信息是可靠的。”影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1)法律制度。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我国在2011年10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但由于我国法律偏向于大陆法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在为企业会计信息提供保障的同时不能涵盖全面,会计人员灵活性不够,可能会出现合法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或出现有些会计人员利用法律漏洞修饰财务报表,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的情况。
(2)经济环境。在国家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和组织中,政府可以依靠其对企业的所有权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作为企业的拥有者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很强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属于私有企业,受政府的制约较国有企业相比相对较低,政府对其监管力度不够会使其信息质量较低。
(3)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也会对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造成影响。我国企业整体上而言,虽然市场化程度在逐步增加,但是市场经济只发展了三十年,整个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还处于中等水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较发达国家低。
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进入2011年以来,在流动性紧张和通货膨胀压力持续高压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普遍加剧,盈利空间有所缩小,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再次成为焦点。抵押担保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金融机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而基于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其经营者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长期贷款。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申请到的短期贷款往往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讲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在内因方面,第一,中小企业多为个体经营或家族经营,组织结构上相对简单,管理方式人格化。第二,很多中小企业都有着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较差的问题。第三,中小企业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市场的波动承受力较差,致使很多金融机构不敢像此类企业放款。第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往往是以租赁资产为主,自有资产少,无法按照银行的要求进行抵押。就外在原因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我国金融体现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门槛较高,对中小企业贷款发放缺乏激励政策,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性看的太重。第二在于,社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四、实证分析
案例:北京银辉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分公司
企业简介:北京银辉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分公司于2010年在山西省忻州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万,原股东张某与李某与2011年1月将全部股份转让给股东银某,目前公司主要经营保健药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成立于山西省忻州市开发区,于2010年注册之时获得专业资质的审核。
融资背景:在2012年企业为了扩大生产经营模式希望通过自由房产抵押,向当地银行进行流动资金融资。该公司先后与几家银行洽谈过该贷款业务,但都没有成功。主要由于洽谈中遇到的;两个问题。第一、截止2012年1月,公司在运营了两年之后一直处于负利润状态,而且在股权变动之后,银行不看好该公司的偿债能力。第二、公司在两年经营中,由于人员的变动一直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机构,公司一直存在着财务状况混乱、会计信息不健全的问题,银行不看好其经营前景。
公司改革:为了进行成功融资,挽救企业,该公司在2012年1月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组建了完善的财务制度,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了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同时对公司共注册开始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了清理,保证了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了其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
公司成功融资及分析:在进行财务改革一年之后,该公司于2013年1月再度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贷款,在向金融机构提供了透明真是的财务信息后,该公司与当地银行协商选用了时候自己的贷款模式,通过对其自有房产抵押获得了贷款50万于两年内还清。
篇8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在企业集团管理上,集团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总公司决策的目标是实现集团收益最大化,为了实现集团整体目标,总公司不仅要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管理,而且要凭借产权所赋予的控制权,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加以控制。同时,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其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生产、销售、分配等法定经营权,这能增强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子公司自身利益与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往往存在着矛盾。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力度,是企业集团管理活动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管理从价值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作为一个严谨、完整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表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母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统分程度,关键取决于财务管理权限在母子公司之间的划分。按照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财务管理的统分程度,集团化财务管理主要有高度集权型、广泛分权型以及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三种模式。
二、南京地铁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南京地铁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初,随着2005年9月地铁一号线建成投入运营,公司已由最初的以项目建设为主、业务较为单一的项目建设公司发展成为集土地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等多领域、多业务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总公司现有3个分公司(运营、建设、开发分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实业集团、科技公司、物业公司)、3个职能部门(地保办、土地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1个控股子公司(铁源房地产公司)及1个参股公司(IC卡公司),全资子公司又下设若干子公司和分公司,形成了以总公司为母公司的多层次集团化公司,并按照企业化进行运作。随着出资人变更为市国资委,产权关系进一步理顺,总公司将实施企业改制重组,成立地铁集团,通过集团化改制和内部机构调整,促使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内部协调和制衡的运行体制,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变。
按照南京地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 “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总公司全面负责地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分公司以资产关系为纽带,根据授权从事在建项目的建设管理或已建成项目的运营;子公司以投资产权关系为纽带,根据总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独立从事相关产业的经营。与组织管理模式相适应,南京地铁现有财务管理体系是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以资产管理和产权管理为纽带,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对下属公司进行监督管理。总公司与分公司是紧密型财务关系,总公司通过预算管理对分公司经营与财务进行控制,分公司财务自相对较小;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联系较松散,总公司通过经营预算指标对子公司经营与财务进行控制,子公司具有较大的财务自。
三、南京地铁构建集权式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设想
南京地铁各子企业主要从事地铁建设、运营及资源开发相关产业的经营,围绕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营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与总公司建设和运营主要业务依从度较高,且子企业多为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经营、人事、资金等方面受总公司的高度控制,在财务管理上适合采用高度集权的模式。为此,南京地铁将按照集团化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集权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集团财务集权管理,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资产经营为内容、预算管理为手段、审计监督为保证”的财务管理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委派制,加强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提高总公司宏观财务监管能力,强化对下属公司财务监管和指导,以全面提升总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真正发挥总公司在集团财务管理上的资金管理中心、预算控制中心、资产运营中心和审计监督中心职能。
具体来说,资金管理中心就是统筹总公司资金筹集、调配及支付结算管理,强化资金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预算控制中心就是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做好预算编制、审批下达、执行控制、调整、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和控制措施,做到事前科学预测、事中严格控制、事后总结完善,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计划、控制、协调和绩效考核的功能;资产运营中心就是建立完善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做好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基础管理,规范资产划转、转让处置、报废、盘盈、盘亏审批等流程管理,通过调拨、转让等程序优化内部资产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审计监督中心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做好经营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经营“把脉问症”的作用,强化对下属公司的内部监督。
1.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统一资金筹集、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的管理。为加强对下属公司的资金管理,总公司将建立资金结算管理中心,资金中心负责统筹集团范围内企业资金筹集、调配及支付结算管理。总公司对各下属公司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集中管理,总公司及下属公司统一在银行分别开设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通过网银建立银企网络直联。集中资金收入管理,各公司收入款项存入开设的收入帐户,并由银行按日自动上划到总公司收入帐户,以减少收入款项的流转环节,通过银行网银系统,总公司实时掌握各下属公司收入帐户明细;集中资金支付管理,设定各下属公司资金开支审批权限,按照不同的支出金额分层级审批,保证对下属公司的资金监管。资金结算管理中心通过资金统一管理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充分利用资金的存贷差、时间差、空间差来控制总量,调节存量,压缩下属公司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通过集中资金收支管理,加强资金管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效益。
2.以资产管理为内容,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流程,为后续总公司由资源、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提升夯实基础。地铁产业是资产密集型产业,资产总量大,设备系统复杂,专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各项资产沿地铁轨道和站点分布,分布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南京地铁在建两条线投入运营后,总公司资产总额将达300亿元。如此大的总资产规模,如何有效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如何进一步盘活资产,实现由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的转变,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可以说资产管理和利用的效果和效益如何是财务管理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体现。首先,完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办法,规范资产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公司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做好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基础管理工作,规范资产划转、转让处置、报废、盘盈、盘亏审批等流程管理工作。其次,建立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利用信息系统完善资产的台账管理,跟踪资产的购置、使用、转移、报废等流转全过程。第三,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由资产管理向资产经营的转变,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为下一步总公司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3.以预算管理为手段,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新体系。南京地铁从运营分公司成立起开始在运营实行预算管理,并逐步在其他下属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管理手段的提升,预算管理就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明确经营管理的层级、责任、范围和管理权限。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成本膨胀的必然需求,随着总公司的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只有有效控制成本的膨胀,才能确保有较高的利润,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措施。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需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通过预算编制了解公司的各项资产总量,预测能增加多少量,确定预算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流程,做到编制、审批下达、执行控制、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首先,树立正确、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提高集团上下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第二,构建高效的多层级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第三,强化全面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的环节,提高预算管理的过;第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第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效率。通过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切实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4.以内部审计为保证,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加强内部监督控制。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公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它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监督、控制和服务的职能。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一是要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职能、责任和工作要求,规范审计行为。二是拓展内部审计范围,转移内部审计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不只局限于财务领域,也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三是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四是改进内部审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实时审计、事中审计,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审查、监督与评价,找出公司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5.实施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强化对下属公司经营和财务行为的直接监管。各下属公司财务部门为其内设机构,受各公司经营层领导,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由各公司总经理聘任,其人事、工资等关系都隶属于所在公司,独立性较差,财务人员关系现状及其自身利益决定了财务部门很难对经营层的日常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各公司难免会出现财务不规范的行为。同时,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工作上、业务上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在问题面前难以形成合力。总公司获取的会计信息相对滞后,不能及时掌握各公司重大的财务行为,各项财务行为是否合法、规范,只能通过内部审计去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木已成舟,整改的难度也较大。为改变目前总公司对各下属公司财务监管被动的局面,变财务事后检查为事前控制,必须充分发挥各公司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的主动性,必须实行财务委派制。委派人员人事关系由总公司统一管理,明确派出人员的责任,赋予委派财务负责人相应的职责。通过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一是调动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监督的积极性,提高财务监督的力度。财务负责人委派确定了各公司财务负责人相对独立的地位,割断了其与被委派公司的经济关系,使财务负责人的切身利益与派驻公司脱钩,降低了被委派公司对财务人员的约束控制,使财务人员真正能从落实总公司财务管理要求的角度对被委派企业进行财务监督,以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总公司通过制订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对下属公司财务行为进行规范管理。二是提高总公司监管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不合规行为被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重大问题,委派人员可以随时向总公司汇报和有效沟通,有利于总公司及时采取预防对策和措施,防患于未然。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形成合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三是加强总公司与下属公司间财务信息的沟通。委派财务负责人作为总公司财务部门的一员,在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间搭起了信息沟通的桥梁,使总公司能及时了解下属公司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便于财务部门通过与外部单位积极协调、沟通,切实为各下属公司协调矛盾、解决问题,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
6.建立财务人员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加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水平。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准则接轨、趋同,经营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不断变化与更新;随着经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资金、资产、资本管理、投资、产权管理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断变革和创新,这些都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与公司的经营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南京地铁公司将按照分层次,分阶段,自学与统一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做好财务人员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全面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知识的提高。一是对于年轻人员近期3年内以会计核算知识的培训学习为重点,以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为基础,加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满足工作年限规定的人员,要求必须通过相应职称考试,促进财务人员熟练掌握经营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二是中长期以加强学历教育学习为重点,鼓励年轻人员参加会计硕士、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的学历教育,以改变学历偏低的状况。三是对于科级以上人员以综合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为重点,加强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综合业务水平。通过以上途径,争取5年内培养一批具有财务总监认证,通过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资格考试的财务人员,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多元知识结构、综合业务能力强、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各领域能独挡一面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地铁公司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