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法规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法规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法规制度

篇1

论文关键词: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

一、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是提高军费使用效益的实际需要。当前,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军费投入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军费使用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军队财务管理贯穿于军费运行的全过程,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对应协调财务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减少军费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浪费,提高军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是军队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通过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明确军队财务管理各个主体的责任,对军队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做出规定,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在有序规范的状态下不断向前推进,提高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

二、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队财务管理法规不健全。军队财务管理法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军队财务管理法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其法规内容滞后于形势的变化。由于我军部分财务管理法规的修订工作未能于之同步发展,从而导致军队的某些财务管理工作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缺乏相应的规范而陷入无序的状态;2、军队部分财务管理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财务管理法规应当具备的法律要素不齐全,有些财务管理法规内容表述得不够明确,有些法规缺乏主要的具体解释;3、部分财务管理法规之间存在着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或冲突。这就造成了军队相关部门执行财务管理法规的主动性的缺失,损害了执法的权威性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二)凭经验办事和以权代法现象的存在。在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一些部门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由于对现行财务管理法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他们不善于运用财务管理法规对军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管理,而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此外,以权代法现象也时有存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些财务人员往往习惯于用领导的行政命令来代替管理法规,将部分领导的个人意愿凌驾于法规制度之上。这样做的后果是,一些重命令、轻原则、循私情、靠个人关系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军队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不够完善。1、在内部监督中,部分财务工作执法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和原则操守,为财务违法犯罪当事人通风报信,传递信息,从而导致一些财务违法犯罪行为逃脱惩处;2、同级监督力度不够,军队财务法制监督的职责主体主要是要纪检部门和审计部门,但由于受现行制度的影响,这些部门对本级财务部门所展开的法制监督力度远远不够;3、群众监督缺乏。有些财务部门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集思广益,吸纳广大官兵参与到本单位财务监督体系中来,而有些财务部门则对广大官兵所反映的本单位财务经费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不及时果断做出处理。以上几种原因共同造成了军队财务法制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三、关于完善军队财务管理法制化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军队财务执法体制。1、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军队财务管理执法的权限。要通过立法明确军队财务执法权限,使军队财务执法人员各司其职,便于他们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尽可能减少军队财务执法权限的争议,提高军队财务执法的效率,维护军队财务执法的权威;2、要明确军队财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相对嘟噜独立的执法地位,减少行政权力和行政命令对其执法活动的不当干预,为其权威、公正执法提供依据,从而维护军队财务执法的权威。

(二)建立完备的军队财务法规体系。要构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衔接配套的军队财务法规体系,因为它是提高军队财务执法效率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完备的财务法规体系,才能使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在军队财务法规体系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因此,军队立法机关及权力机关应当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修正现有财务法规,废除不合时宜的过时法规,增制新的财务法规,保障军队财务执法活动有法可依。同时,也应当确保军队各项财务法规具有系列性、完善性及稳定性,从而为保证财务执法活动的权威性创造条件。

篇2

        关键词:企业;组织;财务管理

        1 企业组织形式与财务管理主体

        1.1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是由单个投资者投资创建和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法律角度而言,独资企业财产为投资者个人所有,其产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在权利和义务上,企业和投资者个人是融为一体的,投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企业的责任即是个人的责任,企业的财产也即是个人的财产。相应地,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无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但其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投资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所得归个人所有,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等。

        一般而言,独资企业规模较小、所需本钱不多,因此创办起来比较容易,同时其内部组织结构简单,易于管理和控制,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独资企业是其中比较活跃的成分,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因其组织特点和法律地位的局限,独资企业融资往往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很多企业以独资为起点,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进而演变成规模更大的公司组织形式。

        1.2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投资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经营实体,它是以合同关系及合伙协议为基础而设立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从法律角度而言,合伙企业与独资企业一样,也不具有法人资格,企业实体不与投资者个人相分离,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合伙企业由各合伙人组成,这是一项法律原则,以与个体企业相区别。合伙人出资构成合伙企业财产,它归合伙人所共有。全体合伙人通过合伙协议约定或者作出决定,可以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一名或者几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经营所得和风险,由各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共同分享和承担。

        与独资企业相比,合伙企业创办手续比较简单,成本不高,其优点在于能将不同个体的资金、技术和经营才能组织起来,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一般而言,合伙企业只适宜于小型企业,相对于公司而言是一种比较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与独资企业一样也存在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方面的限制,合伙企业能否长期正常存续也会因合伙人的协议即相互之间关系而受到一定的影响。由各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对维护合伙企业声誉是必要和重要的。

        1.3公司制企业

        现代公司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因各国公司法对设立公司的要求不同,公司的法律概念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和大部分发达国家,公司属于企业法人,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公司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财产,独立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所有权归股东共同所有,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有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组织形式也日益多样化,现代意义上的公司通常被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又可以按照其发行的股票可否在公开市场上市交易而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公司的不同种类以及公司能否上市的条件,都视公司所在国家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来定。

        以公司为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里,所有权与经营权是高度分离的,相应地其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也是分离的,因而使公司的财务管理权也相应分离,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被分属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方面,由此形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双重化。企业所有者基于保护其权益不受损失和追求资本增值的需要,一般要参与和作出有关所有者权益或资本权益变动的财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者基于履行管理职责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需要,应当对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正确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现代公司在一套法人治理机构的规制下进行,组织结构严密,公司经营比较稳定,企业融资也十分便利和通畅。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很快的速度迅猛发展,渐渐地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和领头羊,展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鉴于在三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公司最具规模、体制、运营和监管之优势,是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形态,公司理财也大体涵盖了另外两种形式的理财主体。

        2 财务管理机构

        2.1以会计为轴心的财务管理机构

        这种机构的特点是同时将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具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种职能,而且,在该机构内部以会计核算职能为轴心来划分内部职责,如在内部设立存货、长期资产、结算、出纳、成本、报表等分部门,有的在内部也单设财务部门。这种财务管理机构一般适合中、小企业。

        2.2与会计机构并行的财务管理机构

        这种机构的特点是实行会计核算职能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分离。财务管理职能由独立于会计核算职能之外的财务管理机构进行,它专司筹资、投资和分配或者组织资金运动之职。而且,在该机构内部以财务管理职能或财务活动为轴心来划分内部职责。典型形式是设立规划部、经营部和信贷部,分别负责预测、计划、筹措和运用资金,进行信用调查等。这种财务管理机构主要适应于大型企业。

        2.3公司型财务管理机构

        这种机构的特点是: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法人,独立对外从事各种财务活动,而且在公司内部除了设立从事财务活动的业务部门外,还设立作为一般公司所需的行政部门。这种财务管理机构通常称为财务公司,一般设立于集团公司或跨国公司内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集团公司或跨国公司的整体财务管理和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财务协调,各成员企业各自进行自身的日常财务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会计与财务机构是合并设置的,由总会计师或主管经营管理的副厂长(经理)负责领导企业会计和财务两方面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财务与会计机构合并设置的模式是同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已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主理财、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的独立地位也就越来越突出。因此,应当借鉴西方国家财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将财务管理部门从财会部门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在大型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应设置财务公司。

        3 财务管理法规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作为财务管理主体,主要通过制定一系列财务管理的法规、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企业除应严格遵守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法规外,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因此,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主要有三个层次。

        3.1企业财务通则

        企业财务通则是整个财务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企业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是国家进行财务管理、制定具体财务制度的法规依据。

        3.2分行业财务制度

        在企业财务通则的统帅下,根据各行业经营业务特点和特定的管理要求制定的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财务制度。具体包括工业、运输、商品流通、邮电、金融、旅游和饮食服务、农业、对外经济合作、施工和房地产开发、电影、新闻出版等十多个行业。

        3.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企业除应遵守国家统一财务制度外,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还应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如内部控制、存货管理、费用管理、利润管理、对外投资管理、内部结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4 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

        4.1财务预测

        预测是指预计和推测。财务预测是指根据历史资料,依据现实条件,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计和测算。

        财务预测的工作步骤如下:明确预测的对象和目的;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和资料;选定特定的预测方法。常用预测方法为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

        4.2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指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对已提出的多种方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作出科学的、技术的、经济的论证,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结论。根据企业的财务目标,在充分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得失,确定最佳方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原因是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以财务决策为核心建立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

        财务决策的工作步骤如下:根据财务预测的信息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采用决策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对比;拟定择优标准,选择最佳方案。常用的方法有线性规划法、数学微分法、概率决策法、损益决策法等。

        4.3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是在一定的计划期内以货币形式反映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及其来源、财务收入和支出、财务成果及其分配的计划。财务计划是以财务决策确立的方案和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来编制的,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是控制财务活动的依据。

        财务计划的工作步骤如下:根据决策要求,分析主、客观条件,全面安排计划指标;对需要与可能进行协调,实现综合平衡;调整指标,编制出计划表格。常用的方法有平衡法、因素法、比例法、定额法等。

        4.4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以便实现计划所规定的财务目标。实现财务控制是落实财务计划,保证财务计划实现的有效措施。财务控制的工作步骤如下:制订标准;执行标准;确定差异;消除差异;考核奖惩。常见的方法有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反馈性控制等方法,最常用的是反馈性控制法。

        4.5财务分析

篇3

所谓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资金形成、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会计管理是通过记账、算账、核算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同样是对资金运用的管理,但前者注重调控和使用,后者注重核算和反映。随着财会管理环境的变化,要进一步发挥财会决算、协调、导向三个方面的职能作用,笔者认为当前的财会管理工作应当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现代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应该实现由单纯从事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业务向提供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业务转变,并且充分发挥财会管理的预测作用。财务管理活动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是极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财务信息需要强调的是:一是有责任提供,二是确保真实可靠,三是要加以处理使之延伸为预测。信息基于此才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重大决策起到良好的作用,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正确的数据资料。反之,则会对企业、国家管理造成一定的危害。

财会管理要从过去的单纯进行核算向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和利益转变,以起到它的协调作用。财会管理可以说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而管理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协调。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分离,企业所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因所处地位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经营责任和着眼点。因此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对各方面的经济责任和利益加以明确和合理分配,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作为从事资金或价值管理的财会工作者,应以其自身的优势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情况下、针对问题和对象,主动地沟通和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更好的发挥重要协调者的作用。

财会管理工作还要从过去的重点完成会计报告向强化会计监督功能转变,以便及时地、准确地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所谓会计监督,就是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方面的法规,运用会计的方法和手段,对各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所进行的监督。由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有些企业单位财会人员奉领导旨意填报数字,伪造、变造账簿,搞两套账造成账实不符,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假造业绩等不正当目的。由于会计监督职能弱化,致使这些经济违法活动难以被及时发现,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财会管理还需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的功能。要做好监督工作需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监督与核算的关系。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要为核算服务,二者是统一的,没有监督的核算就难保核算的真实。二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只有保证各项开支符合国家的财经纪律、财务制度,以及企业的相关制度,企业才能更好地为生产和发展服务。三是处理好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关系,摆正这个关系的基本原则要依据会计法赋予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能不听法规听“法人”。四是处理好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的关系,正确实施会计监督,使之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单位自身的长远利益。

财会管理工作要实现以上三个转变,切实发挥好参谋作用、协调作用、监督作用,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财会人员要懂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适应国内外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通晓国际惯例,了解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紧跟改革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熟悉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现代金融保险等知识。恪守诚信,敬业爱岗,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勇于创新,为实现财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开创会计事业新局面,当好家,理好财。

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天平始终无法平衡,其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不错,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其发展水平始终不及城市经济管理,除了农村自身固有的落后属性之外,还是有很多其他外在原因,所以,对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建设更加和谐的农村生活环境。

1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经济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进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是农民的迫切要求,更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和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保障。农民群众的各方面的利益很大程度上都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挂钩,要想在整体上维护人民群众众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的发展以及对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1]。

2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

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便是在思想上,不管是村民还是对村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不深,很多时候认为国家的一些政策是多余的,一般情况上,大家也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会为整个农民大众考虑,所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2]。

2.2农村公共事业的服务不到位

第二点就是农村公共事业的服务不到位,由于种种内外在因素,很大部分地区是无法为村民提供有效的公共事业服务,公共事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民的收入来源更是少之又少,增加收入也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停滞不前,农村经济水平更加的低于城市发展水平。

2.3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不管是村民还是村干部,思想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一方面自身无法深入理解和运用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一方面又不能按实际情况完善法律法规,更无法彻底落实已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没有“法”的约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无法落实,为其他后期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了许多不方便。

2.4村集体债务严重

一些发展缓慢,财力底下的村庄,村里的日常公共开支无法解决,出现借债的情况,更加无法提供公共事业服务,例如农村基础设施的置办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影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也会十分的消极,可以说是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3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来源,一方面是农村自身固有的受体制影响的固有的属性,其决定农村无法短时间内像城市经济一样快速有序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天平很难平衡,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村民和村干部受教育程度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心中首要的位置一直都是个人的利益,很难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群众利益排在前面,这也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3]。

4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加强思想认识,提高经济管理力度

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从最本质的地方入手,即加强思想认识,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为了大众利益思考和奋斗,才有助于管理基层有效的提高经济管理力度,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4.2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

思想认识的加强背后,必须要有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例如:对农村社区的稳定,居住环境作进一步的考察,重点服务于全村医疗设施、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农村的经济发展更是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只有不断的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才能有效的展开每一期的相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4.4妥善处理农村集体债务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就必须解决其中的集体债务问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减少村里的各种支出,对一些公共消费精细化、合理化,集体借款必须得到监督决策部门的审批,节约公共费用,杜绝浪费和滥用,想一些可靠的办法进一步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经济发展之路途仍然遥远。不管是村民、村干部还是政府,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履行该履行的义务,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人为本,彻底落实经济管理工作,才能更进一步的强化经济管理,实现人民的期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实现新农村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光耀.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完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28.

篇5

关键词:内控 内部审计 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76-01

一、医疗业务流程及资金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外风险

1.医疗业务流程产生的内外风险。病人到医院的流程为:就诊病人来院挂号一诊疗――住院治疗(门诊治疗)――离院。在这一流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内部风险。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是否做到规范服务,有规可循,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等产生的风险。二是外部风险。医院在诊疗业务流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等,以及社会环境公众的评价,相关部门(财政、审计等)的认可,在诊疗过程中病人的满意信任度等。

2.医疗财务资金流动过程产生的内外风险。

资金流人过程(财政补助、业务收入、其他收入)――资金流出过程(人员费用、物质采购、管理支出)――资金结存情况。

(1)内部风险形成。内部财务制度是否健全,单位各岗位是否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会计账务是否按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正确及时处理。

(2)外部风险的形成。一是收入风险。是否按预算取得财政差额补助款,是否按医疗物价规定的项目进行业务收费,是否按规定取得其他收入。二是支出风险。人员经费开支是否按规定发放,物质采购是否按预算,按规定招标采购。合同法履行职责,医院资金管理及财务成果是否按会计法、会计准则正确反映等。

3.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除上述流程中产生的风险,在当前医疗执业社会环境及医疗物资供应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也给医院带来了不同的风险。如:医患之间缺乏互信,矛盾解决机制不完善等等,医院里出现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并发症或其它原因造成病员伤、残、亡等不良后果时。以及医疗收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等等造成医疗纠纷;再加上病人及家属对医疗过程中的不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无论在解决哪种纠纷时,采取协商解决、调解、诉讼方法,都会给医院造成了医疗上和财务上的风险,其最终都会给医院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以及医院公共形象的损害。

在医疗物资供应方面,医院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保障医疗正常运行,购置医疗用品都受一定要素的制约,医疗成本的高与低直接反映到医院医疗收费情况,影响病人人均费用的高低,间接影响病人就诊情况。在制度及市场经济双重情形的作用下,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不按制度规定进行违规操作,一是滋长腐败行为,二是医疗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与完善内控制度,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通过上述的风险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经济组织,无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如何,其运营及组织内的不同层级都会面临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不同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与预防风险,就会影响医院财务的稳固、医院的公共形象以及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风险存在是必然的,医院要安全运行,就应该规范服务,根据工作流程建立内控制度并具有较强的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做到办事有章可循,从而预防和避免风险发生。

1.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约束机制是否有效完善,都需要医院管理人员熟悉工作流程,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与规定等等。为此,很多医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医疗机构协调管理制度、门急诊管理制度、护理工作制度、医疗行政、技术管理制度、医疗信息管理制度、药剂管理制度等。在资金管理上,建立健全了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维修与设备采购管理制度、物资采购与药品管理等管理制度与规定,以及医疗收费与物价管理制度等等。

2.依据相关的法规及内控制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内部审计。有了制度能否控制风险,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以便督促医务人员按规定的工作流程、相关的制度进行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增加病人就诊量。物资供应及后勤管理也必须按规定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进行工作,就能降低医疗成本,预防腐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在制度执行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制度及规定,从而保证医院安全运行,使医院医疗风险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3.内部审计是医院安全运行的保证,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完善的制度是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医院内部审计不仅是检查、督促、评价,而更应该是预测、咨询、完善和保证;不仅是资金流动的审计,而且应扩展到经营业务的审计。在审计人员中既要有经济管理人员,还应有专业技术业务人员。所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是医院风险防范、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随着国家卫生政策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医院都面临着医疗市场经济、医疗机构竞争激烈、社会公众的监督、医疗技术的发展、后勤社会化及物资采购供应、基建维修等方面的挑战,无论是医院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给医院在医疗、理财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定期和不定期按制度审计,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昊红.内部审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举措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6

(一)台湾地区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建筑由早期的三合院演变到透天厝,之后形成公寓、社区。建筑物形态的改变提升了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台湾的物业管理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酝酿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官方主导下的物业管理尝试由于住宅形式的发展,居民对居住安全和设施安全等需求增加。不少住户自行聘请“大楼管理员”,管理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安全维护,并兼有代收信件等增值服务。这一阶段的物业管理仅限于“国民住宅”,是政府兴建的,低于市价销售的物业,其功能和流通类似于目前大陆市场上的经济适用房。

2.试行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物业管理的重点发生转移由“内政部警政署”实施了《公寓大厦及社区安全管理办法(已废止)》一改住户自行聘请物业管理人员的惯例,成立社区巡守队,由里长和“社区守望相助委员会”协助警务部门进行社会治安惯例。同时“保全业”的相关法规制定实施,保全业积极拓展市场,取代了部分楼宇的大楼管理员工作。由于保全业的兴起,系统化的安全防范、巡逻维保也被引入物业管理行业。此阶段的物业管理以社区治安维护为主,楼宇管理和环境卫生退居次要位置。

3.规范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3年),物业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1991—1995年多次的重大火灾事故,使住宅的安全管理从治安拓展到公共安全、消防安全上来。这一时期实施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加强了物业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条例》指出物业管理是物权的延伸,住户是其主体被服务的对象。根据《条例》成立的管理委员会强化了民主精神和理性自律,物业管理的概念中首次添加了服务的内容。同时,这一阶段的物业管理范围也从“国民住宅”扩展到所有的公寓大厦。

4.推进期(2004年至今),物业管理产业多元发展“中华物业管理协会”2004年提出的《物业管理法(草案)》,整合相关法规,推动台湾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现阶段台北等大城市建筑趋于饱和,使用和管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不少公司通过提升科技化水平,用设备和网络取代人员配置。同时,国际物业管理公司进入台湾市场,加剧了行业竞争。所以近年来台湾物业管理企业加强了与学界的联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强化了对物业管理师执照的要求,并逐步与国际物业管理协会的香港认证接轨[2]6。

(二)大陆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大陆物业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规范阶段。

1.萌芽阶段(建国后至1981年)

这一阶段,城市公有房屋基本上由政府出资建设,并以福利品的形式分配给职工。这些城市公有房屋产权归属政府,所以,房屋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维修保养均由地方城市房管机构负责,不带商业色彩,实行的是行政性、福利型管理体制,物业管理的特点是内容单一。

2.起步阶段(1981—1993年)

1981年3月10日,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作为大陆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以管理商品房为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物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被誉为“一座物业管理史上的里程碑”。此后,深圳、广州、沈阳、大连、上海、北京等城市先后出现了一批物业管理公司或机构。这些物业管理公司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和港澳地区物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对住宅小区、商厦、写字楼、别墅等物业管理、物业经营、售后服务和租金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经营型、综合性物业管理的新路子。

3.发展阶段(1993—2003年)

1993年6月28日,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它表明我国大陆物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94年4月,原建设部颁布了我国大陆第一部系统规范物业管理体制的规范性文件《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该文件指出“住宅小区应当逐步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由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从而确立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新体制,指明了我国大陆房屋管理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从此,上海、广州、深圳等物业管理市场初步形成。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物业管理发展的新。香港房地产服务公司纷纷进军内地,内地涌现了大量的物业管理公司。国家和一些地方还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以支持物业管理的发展。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以及深圳、海南、上海、广州等城市物业管理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物业管理体制已进人大发展阶段,物业管理日趋成熟。

4.规范阶段(2003年开始至今)

2003年6月8日,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大陆物业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条例第三条提出“国家提倡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第四天提出“国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新时期物业管理行业的纲领性文件,使我国大陆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行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二、物业管理行业规模比较

(一)台湾地区物业管理行业规模

根据周世璋、吴玫芳的整理,2007年台湾地区共有公寓大厦维护管理企业512家,从业人员24394人;保全业企业497家,从业人员35374人;清洁业7400家,从业人员约150000人。相关企业合计8409家,从业人员近21万人。此外在不动产经纪公司、室内装修、管理顾问咨询机构、旧城改造等公司的从业人员没有被一一统计。

(二)大陆物业管理行业规模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8年末我国物业服务企业58406个,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250.12万人。按照分析,加上安防、保洁等分包公司的人员,物业服务从业人员应该在500~600万,其中秩序维护员、清洁工、工程维修人员、车辆管理人员、绿化养护人员、其他勤杂工种等一线操作工人占80%以上。对比两岸物业管理行业规模(如表1所示),台湾地区的平均企业员工数是大陆的六成,规模偏小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盈利,与技术化网络化水平较高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大陆的物业管理刚刚实现了一线二线城市的覆盖,对于东部的三线城市和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仍有大量的市场空白,因此从业人口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台湾地区。

三、物业管理经营形态比较

(一)台湾地区物业管理行业经营形态

目前台湾地区物业管理中的公寓大厦管理、保全业、环境保护、消防、装修管理、小区服务分别由台湾地区“内政部”的“营建署”、“警政署”、“消防署”,以及“经济部”、“金管会”、“环保署”进行管理。其中公寓大厦维护管理公司和保全公司取得特许时有资本额的限定。其中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资本额在新台币1000万(合人民币208.22万)以上,在此基础上分为甲级、乙级、丙级物业管理公司,其注册资本额和管理面积都有所不同(详见表2)。而经营保全业的企业至少需要新台币4000万元(合人民币832.86万)的资本额,每增加一分公司须增加2000万元(合人民币416.43万)的资本额。在注册资本的要求上远高于大陆的物业服务企业。此外对于保全业企业还需在台湾地区“财政部”核准的保险公司投保责任保险1000万元(合人民币208.22万)以上。为了解决“特许”执照的限制,台湾地区的物业管理公司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取得多张特许执照,设立多家公司。目前台湾较具规模的物业管理企业大多采取这个模式,但在取得资质的过程中费用较大,也客观上提高了行业门槛。(2)建立合作同盟关系,承揽服务业务。建立合作同盟关系是没有多张特许执照的公司稳定发展的重要出路。但业主需要与多家公司签订合同,法律关系不容易理顺。(3)分包物业管理业务,拓展管理范围。针对没有取得特许执照的物业服务项目,一些企业通过分包的方式将相关服务交由其他公司执行。

(二)大陆物业管理行业经营形态

不同于台湾地区对物业管理按照公寓大厦管理、保全业进行专业技术分类,又对物业管理进行分级管理的做法,大陆的物业管理一直定位在物业的综合性的管理。但是物业服务企业毕竟是一种以较少自有资产管理庞大业主资产的企业,因此,国务院授权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对各级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企业的注册资本、员工职称人数、管理物业的类型和面积、经营管理业绩等进行了限定。表2对比了台湾地区和大陆在物业管理区域资质分级管理上的异同。可以看出,有别于台湾地区的集中管理,大陆的物业管理实行分级管理,且注册资本额度远低于台湾,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大陆对物业服务企业小区安全管理的性质和工作内容是逐步明晰的过程。安全管理的从业人员长期被称为“保安”。但“保安”一词隐含着“保证安全”、“保护安全”的含义,是配有防卫器械和枪支从事武装守护、护卫服务的工作,这与物业服务企业维护公共秩序和协助安全防范的职责不相符。物业服务企业使用“保安员”称谓容易造成社会误解,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8}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今后物业服务企业对从事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秩序维护和协助开展安全防范的工作人员使用“秩序维护员”的称谓,不再使用“保安”的称谓。国家对物业服务企业从事安全管理、秩序维护没有资质的限定。

2010年施行的《公安机关实施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办法》指出公安部负责全国保安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保安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其中监督管理包括受理设立保安服务公司、保安培训单位的申请材料;接受保安服务公司设立分公司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保安服务活动,以及自行招用保安员单位的备案;组织开展保安员考试,核发、吊销保安员证等。此外《办法》规定,对自行招用保安员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开展秩序维护等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只需要报送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保安服务分管负责人和保安员的基本情况、保安服务区域的基本情况,建立保安服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保安员管理制度的情况,保安员在岗培训法律、保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并没有注册资本的要求。相比之下,台湾的物业管理中,大型企业取得多张特许,进行物业管理综合管理;小型企业通过分包把没有特许的部分交由其他相关企业完成。大陆物业管理企业也常常通过分包拓展物业管理业务,通常由大型企业将保洁、绿化等劳动密集型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而保留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业务;小型物业管理企业倾向于独立完成全部的物业管理工作。通过比较,可知大陆虽然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多数地区物业管理都处于萌芽状态,但较之台湾地区已经在制度整合方面更进一步。

四、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比较

(一)台湾地区物业管理法规发展过程

台湾地区物业管理法规的发展,与社会时事有密切关联。1974—1983年,住宅建筑面积高速增长,针对国宅维护管理,1985年实施“台湾省高楼及社区管理维护办法”(已废止)。1991年针对重大治安问题造成的社会不安,“警政署”制定“保全业法”,第二年颁布了“公寓大厦及社区安全管理办法”(已废止)。1995年针对之前的引发全台关注的火灾事故,实施了“公寓大厦管理条例”,对建筑物设备管理进行规范。

(二)大陆物业管理法规发展过程

在物业管理的收费和支出方面,1996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下发《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加强各级政府物价指导部门会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服务收费的监督和指导。1998年颁布的《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结合物业古来企业特点及其挂历要求,从代管基金、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和利润等方面具体规定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同年由建设部、财政部印发《住宅共享部位共享设备设施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商品住房和公有住房售后都应建立共享部位共享设备设施维修基金,专项用于保修期后大修、更新和改造,维护产权人和使用人的共同利益。改革开放后,大陆的住宅小区建设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针指引下,得到飞速发展提升。为了提高城市物业管理整体水平,建设部在认真总结了一些地区物业管理基本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建设部为主的国家各部委于不同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物业管理法规政策。2003年国务院颁布《物业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介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条例》规范了物业管理活动,尊重维护业主的财产权利,建立了业主民主协商、自我管理、配合利益的机制,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随后,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大步推进,建立了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科学规范的法规体系。表四是有关物业管理的法律和自2003年《物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有关物业管理的主要法规政策。

(三)两岸物业管理法规比较

台湾物业管理发展较大陆早20年,但相关法规出现的时间十分接近。以下通过台湾地区2004年提出的《物业管理法(草案)》与大陆2003年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的对比(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两岸的物业管理都对业力、物业服务和前期物业管理进行了重点关注,但台湾地区的法规(草案)涵盖了更多的物业管理内容,如行业协会、都市更新、顾问咨询等。可见台湾地区在物业管理经营多样性上优于大陆,在行业的积累总结沉淀上优于大陆。

五、总结

篇7

小公司财务制度范文全体财务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政法规及会计制度,敬业爱岗,不做有损于公司的事。严格按照公司财务制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踏实,树立为客户服务意识。

一、财务部职责范围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2、建立健全公司各种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财务工作程序执行。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公司资金和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4、编制和执行财务收支计划,督促有关部门加强资金回流,确保资金的有效供应。

5、进行成本、费用核算、考核和控制,督促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6、建立健全各种财务帐目,编制财务报表。

7、参与公司工程承包合同和采购合同的评审工作。

8、及时核算和上缴各种税金。

9、参与业务项目结算,参与采供部与材料供应商结算。

10、会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安全、有效。

11、完成公司工作程序规定的其他工作,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任务。

12、加强本部门人员的培训,提高本部门工作人员素质。

二、借款和各种费用开支标准及审批制度

借款审批及标准:

1、出差借款: 出差人员应先到财务部领取 借款单,详细填写借款日期、资金性质、部门、出差地、出差事由、预计出差天数及金额,经本部门主管签字后报总经理签批;持已批借款单至财务处领款。前次借支出差返回时间超过5天无故未报销者,不得再借款。

2、出差在外人员借款:已出差在外或者从一出差地转另一出差地人员借款,先请一人到财务部部领取 借款单,详细填写借款日期、资金性质、部门、出差地、出差事由、预计出差天数及金额,经本部门主管签字后报总经理签批;持已批借款单至财务处领款。

3、日常费用借款:各部门因办理业务需要借款,到财务部领取借款单,填写好资金性质(支票或现金)、部门、借款事由,所借金额,审批程序同第1条。

4、其他临时借款:如业务费、招待费、周转金等,审批程序同第1条。

5、借款出差人员回公司后五天内应按规定到财务部报帐,报帐后所欠金额三天内补齐,对于不办理报销手续且三天内不能补齐所欠款项的,财务部有权从当月工资中扣回。

6、所有借款均遵循前帐不清后帐不借的原则。

7、严格禁止个人借款,特殊情况需由公司部门经理以上级别人员批准后方可借支。

三、日常费用报销:

1、公司员工在日常费用支出时,需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2、日常支出时应尽量取得原始发票,对于不能取得原始发票的情况,需由对方出具收款证明。

3、报销时须由经手人在发票上面签字并简述事由,并经相应领导签字后到财务部报销;

4、所有日常购用物品均须到库房办理入库手续,报销时发票后面附有经库房管理员签字的入库单,并经各相应领导签字后到财务部报销;

5、补充说明

如报销审批人出差在外,则应由审批人签署指定人,交财务部备案,指定人可在此期间行使相应的审批权力;或者由财务人员与审批人进行电话联系,先行借款或报销,待审批人回公司后再进行补签。

财务会计制度模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工作,促进公司经营业务的发展,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法规制度和公司章程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会计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第三条 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一)筹集资金和有效使用资金,监督资金正常运行,维护资金安全,努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二)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

(三)加强财务核算的管理,以提高会计资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监督公司财产的购建、保管和使用,配合综合管理部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五)按期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做好分析、考核工作。

第四条 财务管理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司财务管理中心对财务管理工作负有组织、实施、检查的责任,财会人员要认真执行《会计法》,坚决按财务制度办事,并严守公司秘密。

第二章 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五条 加强原始凭证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原始凭证是公司发生的每项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书面证明,是会计记录的主要依据。

第六条 公司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记帐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复核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收款和付款记帐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第七条 健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帐簿。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後相一致。

第八条 做好会计审核工作,经办财会人员应认真审核每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和资料的准确性。编制会计凭证、报表时应经专人复核,重大事项应由财务负责人复核。

第九条 会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帐务内容采用定期对会计帐簿记录的有关数位与库存实物、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往来单位或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帐证相符、帐实相符、帐表相符。

第十条 建立会计档案,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都应建立档案,妥善保管。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保管和销毁。

第十一条 会计人员因工作变动或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有监交人负责监交,交接人员及监交人员应分别在交接清单上签字後,移交人员方可调离或离职。

第三章 资本金和负债管理

第十二条 资本金是公司经营的核心资本,必须加强资本金管理。公司筹集的资本金必须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资,根据验资报告向投资者开具出资证明,并据此入帐。

第十三条 经公司董事会提议,股东会批准,可以按章程规定增加资本。财务部门应及时调整实收资本。

第十四条 公司股东之间可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股东应按公司章程规定,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和购买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财务部门应据实调整。

第十五条 公司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须努力降低筹资成本,同时应按月计提利息支出,并计入成本。

第十六条 加强应付帐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管理,及时核对馀额,保证负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凡一年以上应付而未付的款项应查找原因,对确实无法付出的应付款项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後处理。

第十七条 公司对外担保业务,按公司规定的审批程式报批後,由财务管理中心登记後才能正式对外签发,财务管理中心据此纳入公司或有负债管理,在担保期满後及时督促有关业务部门撤销担保。

第四章 流动资产管理

第十八条 现金的管理: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根据本公司实际需要,合理核实现金的库存限额,超出限额部分要及时送存银行。

第十九条 严禁白条抵库和任意挪用现金,出纳人员必须每日结出现金日记帐的帐面馀额,并与库存现金相核对,发现不符要及时查明原因。财务管理中心经理对库存现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以保证现金的安全和完整。公司的一切现金收付都必须有合法的原始凭证。

第二十条 银行存款的管理:加强对银行帐户及其他帐户的保密工作,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银行帐户印签实行分管、并用制,不得一人统一保管使用。严禁在任何空白合同上加盖银行帐户印签。

第二十一条 出纳人员要随时掌握银行存款馀额,不准签发空头支票,不准将银行帐户出借给任何单位和个人办理结算或套取现金。在每月末要做好与银行的对帐工作,并编制银行存款馀额调节表,对未达帐项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报财务部门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 应收帐款的管理:对应收帐款,每季末做一次帐龄和清收情况的分析,并报有关领导和分管业务部门,督促业务部门积极催收,避免形成坏帐。

篇8

关键词:财务;监督;问题;对策

军队财务监督是军队各级党委、各级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以及军队系统相关的监督机构、监督人员,依照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和军队财务法规,运用价值形式对军队一切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的检查和督导行为。它对提高财务管理效能,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增强有限军费的保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军费保障模式的转变,特别是理财观念的转变,财务监督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使得财务监督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待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军队财务监督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当前军队财务监督的理论依据

根据现代委托理论,军队提供国家安全这一产品,本质上是公众委托军队来提供由私人主体难以承担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军队和公众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同样,在军队各级单位也存在委托关系。根据现代契约理论,委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要解决委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国家安全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军队组织的特性决定了要解决委托的问题,不能依靠激励机制而主要依靠建立监督机制。以上分析表明,只有通过实行严密的军队财务监督,强化军队财务监督职能才能地减小由委托引起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二)当前军队财务监督的实践依据

加强军队财务监督是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财政监督工作飞跃发展,各级财政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财务监督部门,财务监督法规不断健全。军队财务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国家的财政改革需要。随着军队后勤改革步伐加快,军队财务管理的内容、范围都有了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加强军队财务监督是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网络财务、会计电算化等软件和硬件建设速度都很快,有效地促进了军队财务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军队财务监督必须适应新的监督环境不断地自我创新,才能跟得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军队财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军在财务监督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理顺了内部关系,明确了预算编制审批程序、经费的开支审批权限和职责范围等。但是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矛盾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一)监督机构职能重叠,监督机构的职责不明确,各自为政。我军财务监督的基本状况是多种机构并存,监督主体不够明确。在我军,财务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经济监督体系,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但当前监督主体之间职责分工还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检查结论上不能相互利用,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使得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降低。一方面,监督机构职能重叠。财务监督在目前没有自己独立的监督机构,因此与审计、纪检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中财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职能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监督主体不够明确,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都拥有监督权,但因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确导致重复检查,多头审计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整体性,既存在职能重叠又存在监督空挡。另一方面,监督机构的职责不明确。实际工作中,纪检部门权威性强,却无专门的监督力量和手段,审计部门有力量和手段,但仅是事后监督,严重影响了财务监督工作的质量。各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职能关系没有分清理顺,缺乏系统性,重复检查使监督单位不堪重负,而对一些经济违法违纪问题却视而不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单位有事没人管,管而无责任,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的失控局面。

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引言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是高速公路管理中的重点部分,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海存在诸如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管理手段不先进等问题,制约着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发展。因此,要在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探讨相应的对策,才能够保障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效果。

1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高速公路企业管理机构设置重复

在我国高速公路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其投资主体与投资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造成了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参与其经济管理的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等多种管理主体,导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中相关管理体制必须采用多种管理模式对其实行经济管理,引发了管理混乱、管理机构重复设置以及设置不合理的严重问题。例如,在一些省市内已设置了公路管理局,又另外设置了高速公路管理局,有些地方还设置了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对国有资产投资有直接支配权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公司。一系列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部门的重复设置,导致了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出现多个职能交叉的管理机构的现象,这种管理方式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家都在管,其实谁都没有好好管的局面,容易造成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混从而形成一定的经济管理漏洞造成经济损失。

1.2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适用于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体系,现有的公路法律条例并没有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手段提出针对性的规范要求,不能达到高速公路经济运营的需求,缺乏有力的执法力度与管理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地方上实行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规定与现行的《公路法》并不完全一致,在面对同一类型的经济问题时,处理措施和结果可能不一致,导致地方与政府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上的混乱。而高速公路路政部门不明确的执法范围又影响了其在经济管理上职能的发挥,在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投资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政府都没有提供足够的法律支持与保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1.3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管理脱节

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管理脱节问题的存在也影响着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效果。因为高速公路有其特殊的性质,因此其各方面的管理必须要集中统一,但是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往往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与其它管理脱离开来。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对交通安全管理的实施机构规定不明确,导致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无法实现管理的集中性及统一性,影响管理的效果。

1.4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也是目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由于目前高速公路的机构设置多元化及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从事高速公路管理的人员也存在多元化的特点。政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及企业人员都是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的管理实施者。而管理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管理思想不能够统一、管理的能力不同都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果及水平。加之,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使得管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责任心缺失,不能够有效的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工作,进而影响高速公路管理的效果。

1.5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缺乏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

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也是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科技的告诉发展使得网络在各种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长途运输当中,更需要网络手段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高速公路管理中,还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没有实现网络化的管理。这主要是由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决定的,由于高速公路管理主体存在多元化的现象,使得各个主体在协调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网络化管理需要的是管理主体之间高度协调与统一。因此,实现高速公路的网络化管理有一定的困难。而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必然会影响管理的效果及管理的水平,不能够发挥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最大价值。

2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效果的基础。首先,在明确管理主体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高速公路管理职责的划分,在明确职责及需要具备的能力前提下进行管理人员的选拔,确保管理人员能力达到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所需具备的能力;其次,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明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强调个人职责,以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

2.2 优化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机构设置

优化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设置,避免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是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重要对策之一。主要措施如下:首先,将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精简及职责划分,将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分开,避免两者职责不明的状况。具体权责划分如下:一、政府是管理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大的管理方向把握、政策引导及经费支持;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企业是具体的管理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管理活动开展及管理措施实施、管理政策落实等等。其次,在对机构进行合理设置的基础上,要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模式,确保这一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自上而下有效管理,且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益。将事业单位性质的组织形式与企业单位性质的组织形式进行有机的统一,实现企业化经营,以拓展高速公路的投融资渠道,并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3 健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

健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是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当前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完善,将高速公路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列入到其中,或者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制定适合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弥补国家在这方面法律法规上的空缺,以明确各部门及机构的职责;其次,各个地方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一定要与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相结合,避免冲突性条款的出现,以在满足当地高速公路管理的基础上,推动高速公路整体管理法律体制的完善。

2.4 实行政企分开的经济管理模式

政企分开即促进负责公路经济管理的相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进行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政府主要负责对高速公路所属的生产或经营的企业单位进行总体协调与宏观调控,给予其有效的政策引导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具有共同的经济特征以及社会属性,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管理组织模式对其经济运行进行统一管理。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的特点,使一般企业因资金问题而不愿涉足。此时政府应该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必须合理划分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及确立合理的特许经营期限,同时政府要对其进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这种方式适应了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2.5 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保障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促使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避免分割管理模式的出现。有效的运用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高速公路的价值。

3 结论与建议

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合理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针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制定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经济管理措施势在必行。本文分别从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置、管理人才能力、管理手段及管理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了目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以保障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成效,促进高速公路在交通运输及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 聂小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中国连锁,2013(12).

[2] 窦凌凌.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2014(01).

篇10

根据镇人大关于对*国土所工作进行评议的要求和部署,我所积极、认真地做了各项评议准备工作,今天镇人大对我所工作进行评议,这是镇人大对我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所工作的进一步促进。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按照评议要求,将我所20*年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汇报如下,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予以评议。

20*年以来,我所各项工作在县局、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国土资源监察,规范基础业务和内部管理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国土局和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保护与利用、服务与管理并举,狠抓机关效能建设,深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较好的完成县局和乡镇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20*年*国土所被评为全县国土系统先进单位,一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一、抓学习强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近年来,我所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年初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学习方式上坚持采取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一是狠抓了政治理论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开展了以《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国土资源业务知识为内容的学习,通过加强学习。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强化了工作作风、纪律作风的转变,增强了责任心、事业感,提高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教育,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了责任心、事业感,提高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认真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县局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积极参加了县局举办的专题辅导讲座、通过学习交流、专题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认识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认真落实各阶段的学教任务,认真查找自身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纪律作风、履行岗位职责、依法行政等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差距,制定了整改措施。采取了“三查、三强化”措施来提升和树立国土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一查服务态度,强化群众服务理念。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二查工作态度,强化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感,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每项工作。三查执法水平,强化依法行政能力。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深化,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质量。三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国土所作为国土部门最基层的服务窗口、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土部门的形象。我们要把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把为民、利民、便民作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做到热情服务,要求全所人员必须端正服务态度,讲文明礼貌,对来所办事人员要做到接待热情,耐心告知办事程序,主动提供有关政策法规依据,同时告知能否办理及原因,真正做到礼貌接待,办事认真,服务周到。

二、夯实基础、完善制度、狠抓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

近两年来根据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要求,我所坚持以队伍建设、软硬件建设为抓手,以精细化、规范化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国土资源新形象”为宗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务能力,以人民满意国土资源所创建活动为契机,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全力打造“人民满意国土资源所”,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确保国土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所先后建立、健全了《国土资源所工作职责》、《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勤政廉政制度》、《接待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国土资源所职责、所长职责、工作人员职责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承诺等上墙公示,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接待、土地巡查、勤政廉政、档案管理等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形成了以制度建所,用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注重预防与教育并重,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从三个方面规范国土所各项管理工作:一是规范了所里的地籍档案管理。建立了各项设施较为齐全的档案室,做到地籍资料和其它材料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二是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法规政策学习,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在执行公务时严格执行国土部门“五条禁令”,严禁、吃拿卡要。三是规范了用地审核报批程序。对各类用地,坚持做到一到现场,二把关,三跟踪。将违法违规用地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抓各项基础业务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各项建设用地的报批工作,严格按照土地管理的法规制度和程序、严格审核把关,经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建设用地户按程序上报县局审批。两年来国土所共为全镇审核上报事业单位、乡村二三产业、农民宅基地、农业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178宗、面积59422.6平方米。二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地籍调查工作,对依法审批的各类建设用地逐户进行了丈量核实,完成了土地登记的表、卡、册、图的填写绘制工作。两年来国土所共为全镇各类建设用地户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67本、集体土地使用证89本。三是全面开展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根据县局的要求从20*年11月开始,我镇的土地大调查工作全面展开,在镇、村、组干部的大力协调配合下,(1)从20*年12月17日开始利用42天时间,对全镇辖区内的八个村、八个个体小农场村与村、村与个体小农场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实地逐村逐组进行了调查。(2)从今年3月9日至5月25日开始对全镇八个村、八个小农场、六十二个村民小组的所有耕地按照土地大调查的技术规程,逐村逐组逐地块、在卫片影像图上标注了种植户户主的姓名、全镇共调查耕地面积8.6万亩、耕地地块29752块、为今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3)开展了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按照技术规程,对镇区规划、各村、组居民点、新农村建设、公益建设、二、三产业建设用地情况经过调研实地查看测算,为今后各项建设用地预留了较为宽松的空间。

四、强化监管、加大国土执法监察力度。两年来我所结合本镇实际、建立“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全程跟踪管理机制,完善了动态巡查制度,一是全面实行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将所辖区域分片、明确巡查责任人,切实加强监察力度规范新增建设用地行为。二是健全镇、村、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土地执法检查和动态巡查力度,着力加强日常监管,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制止,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两年来、全镇共开展执法监察39次。根据县局安排部署,依法对各类建设用地情况进行了检查,结合乡镇实际,对每年新建、扩建、改建的集体、个人156宗、建设用地情况逐村、逐组、逐户认真细致地进行了巡查,查处个人建房的违法违规案件7起,均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处理,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用地可能漫延的苗头,规范了用地行为;对全镇乱开荒地的违法行为不定期的开展次巡查,依法查处随意扩地、乱开荒地违法行为11起,全部及时制止处理;建立健全了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制度,按照县局要求,每年对基本农田变化,各类表、卡、册及台帐重新进行了调查核实,及时掌握全乡耕地保护动态情况。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责任制,按照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非农业建设用地“六个不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截止目前,未发生毁坏和占用耕地的违法行为,基本农田保护率保持在92%以上。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增强国土资源法制意识。我所近两年来紧紧围绕每年各个活动日主题,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4.22”地球日、“6.25”土地日、“8.29”测绘日期间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采取多种形式,结合辖区工作实际,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原则,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在集镇设立了“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咨询台,现场答复群众提出关于土地承包、宅基地、土地征用,等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国土资源管理的提问121个,二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宣传措施,采取张贴标语刷新永久性宣传标语,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等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开展宣教活动,在近两年的宣传活动期间、共挂横幅5条,张贴标语137条,板报7块,举办咨询活动11次,散发宣传手册和宣传资料1600多份,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教育和土地市场法制教育。增强了守法观念,“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这一观念,部群众普遍接受,依法有偿使用国土资源的意识也部群众理解和支持,为依法管好用好土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结合基层实际、充分利用村组会议见缝插针的对干部群众进行土地管理法规、农民宅基地、各类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保护禁止无序开荒和无序采砂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7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达到2300多人次、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四是以每年6.25”土地日活动为契机,强化土地执法巡查、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制止,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依法拆除个别村组农户临时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在此基础上采取查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对我辖区内依法查处的,受到处罚的农户,做为典型违法案件,在不同的乡村组会议上进行宣讲,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片的目地。及时制止、为依法规范土地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依法行政、依法征用土地,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牢固确立,各类违法用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六、落实责任制、狠抓土地纠纷调处工作。两年来、我所根据县局关于进一步土地纠纷的安排,认真推行首问负责制、完善了接待制度、限时办结制等,做到来访有记录,来信有答复,处理有反馈。积极做好上访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稳定来访人的思想情绪,从源头上防止群访、越级访、重复访的事件发生。两年来、针对群众反映的有关土地问题,国土所积极与镇司法所、村、组等协调配合,加大了对土地纠纷的查处调解力度,两年来共受理各类土地纠纷49起,调处结案49起,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71人次、做到了小事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较大纠纷不出镇,从源头上制止了群访、重复上访事件的发生,有力的维护了辖区内社会的稳定秩序。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两年来,我所尽管在做好本职工作中,做了大量艰辛的努力,但与镇党委、政府和县局的工作要求及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对自身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学习抓的不紧还不够深,对农村村民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二是行政执法措施手段不够强硬,对各类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还不够。三是在解决处理一些群众案件上不能够及时到位。四是国土所管辖两个乡镇,只有2名工作人员,由于管理区域大、人员少、交通工具落后,按照县局要求、每周一、二、三日在*镇上班,周四、周五在瓜州乡上班,致使管理和服务工作不能及时到位。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以业务精湛、工作勤奋、廉洁自律为目标,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与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本所的各项管理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所辖区内国土资源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