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范文

时间:2023-04-10 04:4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业成本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业成本法

篇1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战略管理

一推行作业成本法的障碍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细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成本相关的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的成本核算方法。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方法,被许多大公司在企业内部使用,但是在中小企业中应用很少,而且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下面就以太和圆融(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和圆融)为例,企业在推行时的具体障碍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难得获取资料

太和圆融推行作业成本法,其目的是为了提供相比传统成本制度下更加精确和详尽的成本资料,所以各项作业成本及成本动因信息获取的难易,对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成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将太和圆融整体的经营活动仔细地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往往要花费巨大的费用,但是将作业分类合并,又常常会因为成本动因的不同而造成分类计算上的麻烦。而有一些作业活动的成本动因不容易确认,必须要依赖人为的主观判断。

(二)投入的成本较大,也非常耗时

太和圆融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在进行操作作业成本计算时,要求必须对大量的作业进行分析、计量、确认和记录,由此便增加了确认成本动因、选择作业成本库和分配作业成本等额外的工作内容,这就增加了实施成本,同时也要求我们充分考虑成本效益这个问题)

(三) 作业成本计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太和圆融实施作业成本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确认作业,选择动因和同质成本库,然而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判断,而这种主观随意性就会带来和实际较大的偏离。

(四)相关工作人员对每项作业活动的熟悉程度不同

太和圆融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在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前,必须让公司的内部相关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线上的记录人员了解各项作业的流程及操作,以降低在划分作业活动建立成本库,确认成本动因及进行成本分摊等工作上的难度。在期初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大员工的作业量。

二 成功操作作业成本法的措施

作业成本法是为了符合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环境所产生的新的完全成本制度,太在操作作业成本法过程中,太和圆融应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作业成本法能够成功实施

(一) 做成本―效益测试

太和圆融一味的采用作业成本法,必然会使实施成本出现大幅度的增加,因此企业在选择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首先考虑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最终通过成本―效益测试来判定是不是应该实行及在多好大程度上实施作业成本法。在实施之前进行分析预算,考虑投入的资金有多少,其中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服务会占多大的比例,还要考虑投入后收回的期限是多长;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零售价格和生产能力,还要分析生产厂房,物料处理的要求及进行生产的管理等方面。

(二) 用由点到面的方式进行逐步的推广

太和圆融为了合理控制实施的范围,首先应该选择比较好执行的部门进行操作实验,然后在向外进行推广。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视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调整,不应该在遇到困难就消极怠屑,同时还应该设定合理的目标,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对闪光点进行挖掘,不断鼓励企业职员将作业成本法持续不断的推动下去。努力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责任会计。具体要求提高这就要求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有一个不断的提高,企业职员之间与职员和上司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三) 将执行作业成本法与评价业绩和计划报酬相对接

业绩考核指标与太和圆融作业成本项目实施的高度和深度有很大的关系作业成本法的作业层次的划分,将传统成本法下的一次分配变为多次分配,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员工的工作量。当作业成本法和企业的鼓励制度不能达到相互协调时,就会让实施作业成本产生的许多额外工作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从而使各阶级的工作人员在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不够积极,严重的还会产生抵制和反抗心理,这样就使作业成本系统不能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所以必须让业绩考核指标和作业成本核算相互结合,同时依据作业成本法和企业业绩考核标准,制定一个完善的配套激励考核政策,例如发给各部门一定的补贴,额外的奖金,财务专向基金等,以此来鼓励和激发职员对作业成本法执行的支持和配合。

(四) 让企业领导和职员一起参与设计作业成本系统

太和圆融要顺利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获得集体的支持,只有员工自我责任意识的提高,外加管理层的支持,为了作业成本系统的成功实施,太和圆融必须获得集体的支持,因为只有员工自我责任意识提高了,外加企业管理层的支持,才能取得足够的信息资源。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作业成本管理人员辨别作业与成本的起因,将计量系统和成本管理的信息不断完善,同直接参与运营作者成本的职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仔细研究以分析其多层作业来确定成本库。如通过与员工和经理进行交谈,自下而上地确定他们所做的工作,并逐一认定各项作业。弄清生产过程和辨别成本动因需要弄清生产过程和辨别成本动因需要领导同职工不断的努力,这样也会有利于增加员工对实施作业成本系统的熟悉程度,提高员工对作业成本系统的兴趣.

三 结论

由以上观点可以得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改变了成本动因,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转变为根据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由此便提高了成本计算的精确性;强调了成本的战备管理,延伸了成本的概念,消除了在生产流程中的不增值作业,在对产品必要功能不影响的情况下,降低增值作业的操作成本;这样作业成本法除了准确的计算成本外,还提供了成本决策相关的信息。(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331300)

参考文献:

[1] 平震宇.《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中南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 张波.《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实施的障碍及对策》.会计之友,2008年第12期,第46―47页

[3] 马静.《依托新会计准则理念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1期

篇2

作业成本法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理念。它把最终产品看作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也是价值链的集合体。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在计算成本时,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先把企业消耗的各种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再把各项作业汇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控制是一种以作业为核心,由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分析过程有机结合的控制方法,其深远意义在于强调成本动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作业链(Ac—tivityChain)——价值链(ValueChain)改善问题。作业成本控制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减低和作业分享来降低成本。通过对企业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进行分类管理,使管理者识别并消除那些不增值作业和浪费,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抓住关键作业,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尽量实现作业共享,为降低作业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编制资源使用计划,重新配置未使用资源。基于作业管理的成本控制,按作业管理的要求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作为成本控制的中心,把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项作业上,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促使改造作业流程,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按目标或标准来控制成本。作业成本控制则应把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现代产品的成本含义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它不仅包括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消费使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消耗费用。前两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生产成本,后一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使用成本。生产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提高,使用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下降。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用户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会考虑购入价格,而且还会考虑使用时的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必须考虑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因此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产品生产必须着眼于用户需要的必要功能使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达到最低。我认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影响成本,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

1、重视产品设计,从源头进行成本控制

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完成某项作业的时间或耗费来实现,若要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耗费,企业应该追溯成本发生的源头,真正达到成本的降低。产品设计是企业内部作业链的首要环节,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作业。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所用材料、组织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成本乃至企业整体作业链———价值链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根据资料分析,产品成本的60%-80%一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己决定了,在产品生产的后续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因此,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在产品设计阶段,作业成本管理要求产品生产要尽量减少作业数量,实现作业共享,或选择成本作业。

2、生产过程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只是解决了生产什么样产品的问题,如何把产品设计变成现实,还要解决如何组织生产经营问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那么我们要严格区分哪些是增加价值的作业,哪些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因此在生产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作业链的优化,即: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尤其是无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和整个作业链的投入/产出比例,使成本利用趋向于最优化的高效率状态。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才能及时调整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使企业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生产过程保持企业整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环环相扣,准确无误地运转,通过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耗费达到成本控制。要做到在供应阶段企业需的材料物资能保质保量“适时”供生产使用;在生产阶段,各个生产环节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一道工序按后一道工序的要求“适时”地、保质保量地提供半成品;

3、消费使用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老大”地位,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研发、工艺设计及生产时间,从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

在销售阶段,按顾客的要求,保质保量“适时”地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力求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达到作业流程的优化。做好售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动态,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能为企业赢得市场占有率。

三、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要求消除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一切浪费、缺陷和作业。全面质量控制强调顾客满意,并把管理重点放在满足顾客需求上。企业实行作业管理,必须把“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其中,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四、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的途径

作业成本法应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知道哪些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哪些是关键作业,哪些是一般作业;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增值作业,抓住关键作业,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

一般可以采用如下途径控制成本的发生:

(1)消除作业或减少不增值作业:消除作业针对的是非增值作业。例如,对购进货物的检查不能增加顾客的价值,它之所以需要是由于企业在寻找适当的供应商这一作业上存在缺陷。如果能寻求到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话,则检查作业就可以消除.由于不增值作业不能为顾客增加价值,所以从理想的角度讲应彻底消除。

(2)选择作业:选择作业主要是针对那些增值作业,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理想的作业链应该是使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和重复次数最少。通过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即作业链分析,完成企业作业活动的不断改进,选择成本最低作业链组合。例如,在产品开发阶段,对产品的设计、产品生产的组织安排可能有不同的设定方案,不同的设定方案对所执行作业有不同的要求。

(3)分享作业:分享作业的指导思想是规模经济和提高零部件设计的通用性,降低相关作业的成本。这是因为作业的产出越大,单位作业所分担的成本越低,同时零部件的通用性越强,免除发生的作业量就越多。例如,在生产新产品时,如果有可以利用的老产品的部件,企业应考虑利用,从而避免生产新部件的一系列作业。在企业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时,需注意的是:由于作业与作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项作业的减少或消除,可能会引起其它作业的增加,从而增加作业成本。企业在进行作业控制时,要将单个作业放在“作业链”或“价值链”上进行分析,在使“作业链”或“价值链”价值增大的前提下,选择具体的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4)分析确定关键作业:

五、作业成本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在作业成本控制过程中除掌握上述内容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事项:

1、以顾客订单为起点,进行作业分析,组建业务团队,用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完成某类业务的全过程,缩短作业周期。

2、采取措施优化增值作业,消除“非增值时间。如,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改善作业方式;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提高作业质量水平。企业内部每一项作业的消耗要根据后一项作业的需求量来决定,合理配置资源。

3、注重现场成本控制,现场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要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就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现场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深人现场。现场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定额和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4、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特别是不能忽略班小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要对班组生产全过程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以达到用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增强职工勤俭办企业的责任。把增值标准或预算指标分解到班组、岗位,使人人有指标、有压力。按标准或预算指标进行事中控制,每月进行检查。

篇3

[关键词]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 企业管理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出现了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此后相继发展成作业成本管理,为变革传统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重要思路。而这也应该被视为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早期雏形。

在我国,作业成本管理的概念是在最近的几年才开始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现代科技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应用奠定了基础。国内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对于企业的作用,在一些大型的企业中也开始尝试运用作业成本法来管理企业。

由于作业成本管理在西方国家起步相对较晚,进入到我国的时间就更晚些。学者们都在探讨它,作业成本管理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林万祥(2001)谈到了作业成本管理形成和应用,称其是以“作业”为核心的计算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形成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前提。而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管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促成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形成的现实基础。李茜(2003)将作业成本法定义为: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朱小琴(2001)指出,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1.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在推行科学和流程管理的企业,一定要以客户和作业流程为中心来对工作任务进行管理,即开展作业成本管理。

2.作业成本法

80年代以前,成本会计一直以直接人工工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出现,生产企业的直接人工比重日益降低,而工厂的推销费用、技术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度增加。在此情况下就产生了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3.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的区别

作业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多分配标准,划分作业,然后为不同的作业找不同的动因,按多个动因进行分配。而传统方法的分配标准只有一个。作业成本法是先将成本分到作业,再依据成本标的消耗的作业数分摊到成本标的。

(1)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预算中的运用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以往的预算编制以成本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划分成本性态,编制预算多考虑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中的成本都是变动成本。作业成本管理则较多地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依产品、作业、资源三者的关系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作业成本、固定成本。预算中既要考虑变动成本,又要反映作业成本。两者考虑的成本内容不一样,编制的预算也就呈现出明显差别。

(2)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对责任会计体系也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企业全程管理观,它以倒推的方式确定各部门的作业水平,并进行整合,从企业的高度消除了无效或不必要的作业,超越了部门的界限,有效避免了企业决策的欠优化。作业成本管理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确定出更准确、更可靠的目标,使预算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有利于对各部门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评价。

三、作业成本法的分析方法

1.资源动因分析――评价作业的有效性

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它表现了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是把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基本依据。资源动因分析是通过对资源消耗、资源分配的分析,评价各项作业有效性的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哪些资源是必需的,哪些需要减少,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其实质是判断作业消耗资源的必要性、合理性的过程。

(1)确认主要作业,建立作业中心

这一步工作,应在了解生产流程的基础上确定各个作业。作业的划分不宜太细也不宜太粗:太细则不仅不能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反而有可能造成分析紊乱;太粗则难以揭示管理改善的机会。确定了作业之后,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作业,建立作业中心。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各个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建立后,需将资源费用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作业组成的。所谓作业的同质性是指这些作业都是为同一个目的或同一项服务而产生,对产品的生产起某一方面相同的作用。

(3)评价作业的有效性

企业的作业少则几十种,多则上千种,不可能一一确定增值性和效率,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只能选取相对比较重要的作业进行分析。

2.作业动因分析――判断作业的增值性

作业动因是指作业被消耗的直接原因,是进一步将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项产出上去的标的,其分配依据是该项产出消耗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代表作业的数量。作业动因分析是通过对作业的识别、作业的计量、作业消耗资源费用的归集与确认,分析评价各项作业增值性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哪些作业是必需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尽可能降低直至消除那些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最终确定如何减少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从整体上降低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确定是否为增值作业时,应结合作业动因分析对多项作业开展细微的分析。增值作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该作业能为最终产品或劳务提供价值;该作业在企业的整个作业链中不能去掉、合并或替代,三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企业各个环节的作业都是为了产出而作的。都是增值作业。而一些搬运、装卸、存储,以及生产过程中任一环节的等待、延误等,应属不增值作业。

3.作业综合分析

作业综合分析是对各项作业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行作业的综合分析,是看各个作业之间联系是否紧密,有无断开或重叠现象,会不会危害作业链的效率和价值。现实中作业之间的衔接时常会出现问题,作业管理的目标是要使企业各个作业之间的等待、延误达到最小。

四、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1.企业(某汽车4S店)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对成本核算的主体确定不够明确和清晰。作为商品流通企业中的成本相对于工业企业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但简单归简单,其中还是存在着对核算主体的确定不够准确的问题。举个例子,关于零件的核算,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将售价扣去成本来核算它的利润,而这中间的成本我们就将它定为购进价格。但仅仅将购进价格核定为是它的成本,这样显然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够全面的。

(2)对于成本在时间上的确定有偏差。一项维修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是有一个时间段的,那么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当这项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的时间才应该是它成本的核算时间。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为了完成上级公司的任务会将还没有维修结束的事故车也做完成处理,提前核算其成本。

(3)对成本核算的内容确定不准确。在一个企业中,我们在核算成本的时候都会考虑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人工。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实只仅仅核算了材料的成本并没有将维修过程中的人工,以及其他一些费用一并核算。

2.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对于主体确定的问题。关于如何确定一件物品的成本,一般我们都会认为一件物品的成本就是物品的进价。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物品生产时可能发生的一系列耗费,如:水电费、人工费甚至包括运费等等。这些费用的发生也应该是要包含在物品中来核算其成本的。之所以很多的商业企业不对这些细致的费用归入成本核算,最根本的原因是比较复杂和麻烦。为了图简便和省力就直接将进价定位成本来进行核算。

(2)关于时间上偏差的问题。对于一个4S专营店的维修来说,很多情况下是先维修后结算,一般的保养和小维修当天就可以进行结算。但如果遇到大的维修或者是事故车的维修,持续的天数就会更久。遇到时间久的情况一般是将哪天维修结束交车定为结算日,将结算金额核算进当天的营业额。但是由于上级供应厂家对于下级经销商考核方案的制定问题,为了应对这样的考核达到完成考核任务的目的,于是就将没有维修结束但已经进行了定损的事故车按照定损的金额结算,计入当月的营业额。虽然这是为了应对上级的考核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但对于成本的核算这是不合理的。

(3)关于成本核算内容的确定。在对成本核算内容的确定上目前我们仅仅是对它的进价做了统计和核算,并没有将在维修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人工等一并核算其中。因此,就目前对于成本的核算是不全面的。由于将其他的一些费用蕴含到货品的购进成本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对于一个商品流通企业来说仅将购进价格算作货品的购进成本这样的方法更简便但却并不全面。

3.针对问题思考

(1)针对主体确定不明确的问题。对于一个汽车4S店来说,零件的购进价格似乎就可以认定为是它的成本。这样的认定方法的确简单也直接但不够全面,毕竟还存在运费等其他的费用。依据作业成本法的理解,我们是应该将零件购进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记入零件的购进成本的。对于商业企业来说除了零件的购进价格以外运费是最大的一项费用,其余没有什么大的费用发生,因此只要将零件的购进价格加上运费即为相对完整的零件购进成本。

(2)针对时间上存在偏差的问题。对于任何一家汽车4S专营店来说,只要有上级公司的考核就都会存在这个问题。为了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都会在时间这个问题上做一些小小的变动,但这样的做法势必就会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其实要达到两全其美是很难的,对于已经做好的部分可放入成本核算,没有做好的部分就暂且放在一边,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列入核算。其实就是将本来一体的东西按时间将其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几来进行成本的核算。

(3)针对成本核定内容确定的偏差。虽然我们对成本的主体,也就是物品的成本已经做出了确定,但问题又出现了。物品的成本我们是已经明确了,那么维修的成本又如何来确定?除了材料和人工以外还发生了其他的费用,包括水、电,还有其他一些杂费。因为这些费用比较琐碎单独核算会比较麻烦,但不核算又不合理。其实这些费用一般计算都是按月来统计,大可不必将这些费用分出来单独核算,可以在月末的时候一并放入维修成本中来核算。这样即省去了分出来的麻烦又可以将其一起放在成本中显得合理些。

(4)信息技术支持。作业成本计算法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优点就是使成本计算更精确。但是,这需要信息的收集,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果在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方面需付出很大代价的话,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相比也许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茜. 论作业成本法[J]. 辽宁经济,2003(11) :54~55 .

[2] 朱小琴. 战略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J]. 财会月刊,2001(12):22~23.

[3] 赵海霞. 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

篇4

    关键词: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差异

    成本作为一种资源耗费,是企业为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所付出的代价,最终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补偿的成本越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高。因此,长期以来,传统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把精力放在“节约一个螺丝钉、一根绳、一个信封”上,并以成本的升降作为评估业绩的重要依据。所谓传统成本管理从时间上看指鲁宾?库帕和罗伯特?卡普兰在1984年创立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之前的各种成本管理体系。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1 传统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传统成本法指企业支持成本分摊的方法,所谓支持成本指支持产品或服务完成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成本费用。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再根据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原则,对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运用了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而企业以不同数量、规格和不同复杂程度生产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时,这样的分配比率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而如今,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并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状态由“多人操作一台机器”转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而,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的产品单位成本。即①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1)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ABC涉及两阶段的制造费用分配过程;第一阶段,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制造费用归集互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第二阶段,通过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最终得到产出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作业是指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订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管理等。

    ③计量作业成本。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即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罗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有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订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

    ⑤汇集成本库。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⑥作业成本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⑦计算产品成本。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 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5)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4 结论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 变动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固定性制造费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企业外部环境优化、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的前提下,财务部门的成本信息就成为企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的重要依据。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提供的会计资料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的需要,于是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就有了广阔的空间。但有研究发现,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实际使用率和成功率并不高,再加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为了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不断增加技术投入和加强内部管理,致使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比重不断上升。固定性制造费用是导致传统成本核算不合理的关键因素,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变动成本法在实务中便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实施的障碍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和最基本对象,先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实施的主要障碍

(1)管理者是否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决策难题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真实成本动因的分析与控制,改变了传统“酌情变动成本”甚至固定成本的范围。制造、管理、营销费用甚至研发费用,都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被暴露在“阳光”下。

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的灰色费用被隐藏在 “酌情变动成本”甚至固定成本中,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它们都要受到成本动因的“检验”。由于最了解成本动因的人很可能正是原来的既得利益者,这会导致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受到阻碍。

(2)处理部门之间关系的难题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成本动因的探寻来连接各部门,一方面在设计和分析阶段需要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另一方面在实施和考核阶段又绕不过各部门自身的考核与奖惩,而这会导致部门之间推诿责任。在成本动因的分析量化过程中,可能造成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联合起来与企业高层进行博弈。

(3)作业成本法设计团队成员的行为取向难题

作业成本管理从部门化管理转向流程管理。流程管理跨越部门界限,这固然符合企业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的客观现实,但同时又给企业组织结构带来冲击。实施作业成本法前,企业要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设计团队。跨部门的团队管理与部门化管理很容易产生冲突,尤其是在分析原来部门存在的问题时。

由此,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并不理想,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日趋发达,固定性制造费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它是导致传统成本核算不合理的关键因素,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变动成本法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优点

1、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全部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这种方法免去了固定成本的分配计算程序。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基于以下理由:产品成本应该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按照变动成本法的解释,产品成本必然与产品产量密切相关,在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成本消耗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产品成本总额应当随着完成的产品产量成正比例变动。如果不存在产品这个物质承担者,就不应当有产品成本存在。因此,在变动成本法计算下,只有生产成本中变动部分才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

2、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法,它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力工具。变动成本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使管理者重视销售环节

变动成本法如实反映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使利润真正成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睛雨表,有助于促使企业管理者重视销售,研究市场动态,实现以销定产,防止盲目生产。

(2)简化成本计算

由于采用变动成本法把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列入期间成本,既简化了成本分配工作,又可以避免间接费用分摊中的主观随意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成本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

(3)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

采用变动成本法,有助于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指标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分清各部门的责任,鼓励各部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全面降低各种产品的成本,进而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

(4)有利于企业进行短期决策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单位变动成本和边际贡献等资料,揭示了业务量与成本变动的依存关系,提供了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是企业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短期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变动成本法的三种应用方法

1、单轨制,即用变动成本法彻底替代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使得用变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合法化,是最理想的一种应用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仍然要求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提供报表,再加上变动成本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从会计制度上使其合法化。

2、双轨制,即企业在按完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另设一套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内部账

这种方法的工作量非常大,要增加专门的人员按变动成本法做账,从经济上讲没有多大必要。

3、结合制,即按单轨制原则,将两种成本计算法结合起来,平常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组织核算,随时能提供满足企业内部需要的管理信息,然后定期将变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成本与利润信息调整为按完全成本法反映的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这种方法不与现行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冲突,同时兼顾了企业内部和外部,且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的波动,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认真分析成本性态,将制造费用正确划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这一步是采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和前提,其关键是做到两种费用划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若划分不准确,预测就不会准确,由此所进行的决策必然失误。纯粹的固定性和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区分较为容易,主要看该项费用是否同产品产量成正比例变化,如成正比例变化,则计入变动成本;如与产品产量无比例关系,则划入固定成本。关键是要做好混合成本的分解,混合成本介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要将其准确划分较为困难,常用的划分方法有:1、合同确认法2、技术测定法3、历史成本法(包括高低点法,回归直线法,散布图法) 。这项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对各种费用的习性熟练掌握。

第二、在“制造费用”科目下增设“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制造费用”两个二级科目,再在这两个科目下设具体的费用明细科目,这样就做到了在平常记账过程中分清了变动性和固定性制造费用。

第三、提品成本信息用于预测、决策与控制。一是确定单位变动成本。根据现有生产情况,按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标准,逐步测算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并与市场销售价进行对比,以确定产品的盈利能力;二是确定保本生产量和销售量。据市场价格和测算的单位变动成本,计算收支平衡时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在确保完成保本销售量的同时,制定目标销售量,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争取最大经济效益。

四、结论与局限性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对传统会计的制造成本法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但变动成本法也有其局限性: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不是一种非常精确的计算;计算的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成本概念,给产品的定价带来一定的影响;变动成本法只为短期决策提供了最优选择依据,不适应长期经营决策的需要。要想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行变动成本法而彻底替代传统成本法,还需要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繁芝,《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探讨》,今日科苑,2010. 04

[2]丁金斌,《作业成本法为何难以实施》,改革探索, 2005.19

[3]王素玲,《简述变动成本法》,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2002.9

[4]黄宝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会计之友, 2005.01

篇6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传统成本法 制造费用 作业中心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原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它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的依据。这种理论要求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发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在一起,把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作为重点方面,突破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就成本论成本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是伴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情况而产生的。总体来说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制造费用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比较高;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复杂;企业拥有先进的核算信息系统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概念中闪烁着作业成本法的理念,但很多只是停滞在理论研究阶段,真正实践的还是少之又少,发展速度相当缓慢;第二,从总体上看,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比例很小;第三,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单一,应用的局限性较大。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仅仅处于一个理论研究阶段,真正进入实践的少之又少,所以它作为一种新的成本法传入我国,也必将经受很大的考验。但是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也有一定的优点,它不仅为企业揭示了生产成本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其所提供的信息还可被广泛用在预算管理、产品定价、生产管理、业绩计量与考核、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使得作业成本法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煤电企业激烈的竞争而其他竞争力量几乎持平的情况下, 企业创造效益的关键是如何降低成本,新的竞争点是如何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新时代下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对企业成本进行核算、控制和考核。霍州煤电集团是一个以作业分析为基本原理的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降低和作业分析,能够准确的提供成本信息,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水平将会大大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霍州煤电集团实行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此能够更好的降低公司的成本,全面提高预算管理,使霍州煤电集团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其竞争力。

二、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霍县矿务局,它始建于1958年,2000年进行了改制,2001年正式加入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成为其子公司。主导产品为冶炼精煤、电煤、焦炭共20多个品种级别。霍州煤电集团是一家以煤为主,煤—电—材、煤—焦—化两条主产业链综合发展多业并举的大型企业。该集团虽然采用作业成本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对霍州煤电集团而言成本较高。首先,作业成本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企业,而是适用于那些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要想实施作业成本法,就需要企业改进机器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能力,并且进行确认作业、作业中心,建立成本库,然后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中,这一系列环节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引进过程也相对复杂。这就必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耗费高额成本;其次,作业成本法对于系统的开发、设计、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费用也是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昂的成本可能使霍州煤电集团都不太愿意负担, 除非有政府在背后推动( 如给予财政支持或税收优惠) 。同时,运用作业成本法会提高其成本的另一个原因是必须对作业进行细分, 需要搜集分析详细的数据资料, 进行有关的培训, 这样必然使成本提高。而且,随着霍州煤电集团规模的扩大,到达成功实施作业成本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更长。虽然信息技术和电算化体系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成本,但是相对于传统成本法,其核算成本依旧很高。由于作业成本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国还少有实施此成本法成功的案例,这就使该集团的管理层对作业成本法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因此作业成本法在霍州煤电集团的发展缺乏动力。

(2)企业技术水平低,制造费用比重小。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中,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过于单一,仅仅局限于工时、工资定额等等指标,而作业成本法将车间的制造费用细分为各个成本动因的费用,各个成本动因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分配,提高了对制造费用的分配精确性。而霍州煤电集团是一个以人力为主要特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企业类型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还较小,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品成本结构中仍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为主,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作业成本法更适合于一些生产技术先进、产品工艺规范的企业,这样才能有效的实施。加之, 我国多数企业目前尚未形成生产的电脑化、自动化, 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有待提升和完善, 企业所发生的制造费用中因科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折旧费用所占比重不大。

(3)运用作业成本法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难度加大。霍州煤电集团由于管理不规范,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又需要很多的基础数据,所以数据的采集成为该集团的一个难点。随着集团规模的日益扩大,产品的日趋复杂,成本资料领取、处理的负担大为增加的情况下,集团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就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此大的工作量仅仅依靠人工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来帮助实现收集和处理大量数据,需要尽快完善集团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另外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工具能够帮助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但是与其他上市企业相比,霍州煤电集团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没有全面的应用于企业的采购、生产、成本管理等一系列综合的经营管理流程,其系统化程度较低,同时财务软件的开发不成熟,没有成熟的软件工具,那么作业成本核算所需的数据分析就比较困难。另外,作业成本法的作用不是仅局限于为企业提供正确的成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管理制度,因此集团会计制度会变得很复杂,所需要的资料也会更多,处理起来也较为复杂。霍州煤电集团如果无法准确的做好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对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必定会有很大的阻碍。

(4)各部门之间协作差。霍州煤电集团是一个大型企业,分配的部门比较多,为了简便,或是为了减小实施的阻力,以部门为基础来建立作业中心,而各个部门的团结和协作意识比较差,这样就会影响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实施,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甚至全集团上下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它的实施与维护会为各部门增加大量额外工作,这对当事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增加的成本。作业成本法的团队是由各个不同部门抽调人员组合成的松散组织,各个部门之间依靠成本动因来进行连接,这就要求参与部门在设计和实施中给予协作和配合,但是在绩效考核阶段由此带来的好处却不一定体现为该部门业绩的提高,反而将自己的作业合盘托出,这样或多或少会暴露出部门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一来必然会对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在设计和分析阶段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 同时在实施和考核阶段又离不开各部门自身的考核与奖惩, 而这会导致部门间推诿责任,各部门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可能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争斗,甚至会出现各部门联合起来与企业高层的博弈。这样一来霍州煤电集团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这样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损失。

(5)运用作业成本法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霍州煤电集团运用作业成本法在确认资源和作业,以及为资源库和作业库选择最佳的成本动因等方面,并不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难免具有主观性和一定程度的武断性。首先,该集团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不是使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作业,而是通过剔除合并大量减少作业数,这就需要依靠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这为管理者操纵成本提供了可能,也降低了公司间报告结果的可比性,与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其次,该集团的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确认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来决定的,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作业动因,因而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导致成本信息部真实,这样就不利于正确的核算成本,不利于企业管理,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业成本计算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推广。

三、合理采用作业成本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并作用着企业成本的高低,所以,霍州煤电集团应该花大力气放在成本的管理上。目前,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综合成本。只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1)依据自身条件,兼顾成本效益原则。霍州煤电集团应当兼顾成本效益原则,依据自身情况从生产水平和成本结构两个方面来考察是否满足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条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分析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是否能够为企业增加收益,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实施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条件,生产技术水平低或制造费用比重较低的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不但不能获得更加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复杂的核算工作还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因此,霍州煤电集团需要经过认真、慎重的分析,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

(2)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制造费用比重。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成本核算中对制造费用的准确分配上,但现在霍州煤电集团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该集团要想实施作业成本法,首先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员工的技能水平,实现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提高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以便于更好的发挥作业成本法的效果。

(3)完善信息化系统配套设施。霍州煤电集团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信息化的提高,因为技术是一个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加强技术,就会落后于其他的煤电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不管是在运行还是管理上都涉及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作业成本法中的很多应用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所以集团应尽快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链接并建立配方库、标准库等基础数据库,使作业成本法在管理信息系统下建立独立的作业成本法核算系统并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所必需的数据信息提供一个处理加工的平台。所以信息化技术的加强是霍州煤电集团履待解决的问题。

(4)以企业作业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为基础建立作业中心。作业中心的建立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有了作业中心资源才有了归集的对象,成本的分配也才有了分配的标准。科学建立作业中心的方法应该是以企业作业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为基础来建立,然而霍州煤电集团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建立作业中心时为了简便,或是为了减小实施的阻力,会选择以部门为基础来建立作业中心,这样做实际上是十分不可取的。霍州煤电集团与其他企业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集团内部组织结构非常不稳定,那么以部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作业中心也必然是不稳定的,动摇了作业成本法实施的根基,电气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将会大大影响到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效果,霍州煤电集团应当改进以部门为基础建立作业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以企业作业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为基础建立作业中心。

参考文献:

[1]师巧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10,(17).

[2]叶苗苗.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

[3]赵海霞.推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1).

[4]赵振洋.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库

引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面的成本管理方法,认为成本的发生是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作业所驱动的,发生多少与企业产品产量无关,而是与其驱动成本发生的作业量相关。它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始终,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进行动态反映,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这对于我国企业改善作业、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作业成本法概述

1.1 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改善的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的尖端化和“适时制”(JIT)的应用,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全面的反思。这个时期,以直接人工作为费用分配标准计算产品成本的传统方法对产品实际成本的扭曲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作业成本法(ABC)的研究全面展开。

1.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业成本法,即给予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1.3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成本动因理论是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成本动因理论认为,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从而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成本的发生是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作业所驱动的,发生多少与企业产品产量无关,而是与其驱动成本发生的作业量相关。作业成本管理通过成本动因分析,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从前因看,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而作业的形成要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从后果来看,对作业执行以至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及这些耗费可以对最终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做出多大贡献进行动态的分析,在所有环节减少浪费并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以促进企业整个价值链水平的提高。

2.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价值分析

2.1 作业成本计算

2.1.1 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建立的前提是:(1)作业消耗资源,产品生产又消耗作业;(2)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寻找到一种桥梁-作业,通过作业对资源耗费的归集,再通过作业成本确定产品耗费的归集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2.1.2 基本步骤

从理论上ABC的计算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为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第二步为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并建立作业成本库,将个各资源库汇集的价值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第三步为选择成本动因,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或劳务成本。

2.2 作业价值分析

2.2.1 基本程序

作业价值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作业的识别和计量、资源费用的归集与确认、产出消耗作业的确认与计量,产品成本费用归集等步骤方法,分析评价作业的有效性和增值性,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出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基本程序如下:(1)通过流程图和其他方法描绘企业的经营过程;(2)建立和计算一个ABC的草图模型;(3)通过分析和企业经营过程连接的价值链成本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机会,并就结果展开讨论;(4)用企业现行的判断和分析方法,解释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方案;(5)通过ABC的数据,通过量化成本节约、成本避免和提高收入的可能性,对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计划进行相应的改变。

2.2.2 作业价值动因分析-评价作业的增值性

作业动因价值分析的程序是:(1)从构成作业成本库的各项作业中,选择并计量代表作业;(2)确认并计量各产出所消耗的代表作业;(3)计算、归集各产出的作业成本;(4)分析各作业对产出的贡献,确认作业的增值性。

2.2.3 作业改善选择方式

对作业进行作业动因价值分析和综合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作业进行有效地改进。针对作业价值分析的结果,针对作业价值的分析的结果,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的选择:(1)减少作业所要的时间和资源,改善曾制作业的效率或者在短期内改进不曾制作业,直至消除;(2)消除不增值作业(包括不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低效作业);(3)努力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因为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而由质量不符合要求进行的加工、改造遗迹在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质量损失则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会造成成本的上升;(4)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5)利用资源集成原理,尽量实现资源共享与作业共享;(6)利用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变质资源使用计划,重新配置未使用资源。

3. X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成本动因成本控制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利因素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迅猛上涨,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尤其是石油、钢材、煤炭等产品的价格也创出近几年的新高,企业的成本控制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集成制造系统和弹性制造系统的应用、适时生产系统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影响并冲击着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会计系统嵌入到企业资源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会计实现了和企业业务信息、其他管理信息的集成,给会计领域带来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跃,它对会计流程、会计职能、财权安排、财务组织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ERP成本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这种控制方式在现在生产经营环境下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陷入困境,由此可见,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就要运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理念,建立起与之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为此,笔者在认真分析国内外ERP下成本模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切入点,对ERP下的成本模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做了适当的改进,旨在推动和促进企业ERP的实施与健康发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上的,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二、ERP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中国现行工厂支持成本是用两种方法列销的:对于车间水、电、生产控制、设施运转、工装模具、作业之间的调整准备、质量控制、搬运等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由于它们一般难以追溯到具体产品上,因此采用按产品耗用工时或机时进行分配产品成本;对于销售、产品设计、出厂试验等费用,习惯上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从当期损益列销。大多数公司采用两步程序分配制造费用。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门(如动力车间、维修车间等))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的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许多公司在第一步分配上做得很好,但是在把生产部门的费用追踪到单个产品上去做得很简单,多数公司是用直接人工作为分配基础一次分配到位。用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在几十年前是合理的,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公司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构成产品最重要的因素是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且这两种成本占产品成本的很大部分,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很小。因此,少量的制造费用构成产品成本主体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微小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比较准确的。现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制造和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目前正逐步摆脱工业时代的企业色彩,大步迈进国际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环境,制造工艺以及管理方式应进行快速根本地转变,比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程序设计严密科学,自动化设备等等,这些变化使传统成本分摊方法遇到了两大挑战:

第一,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科技进步及导致的资产密集,反映到生产工具上是设备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寿命的缩短,而设备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寿命的缩短反映到会计是单位会计期间内固定资产折旧增大。科技进步的另一个后果是需要越来越多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生产人员。这些人可以以一当十,其结果是传统方法下用以分配制造费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大大减少。

第二,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不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激烈的竞争使得传统的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让位于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模式。仔细观察,很多生产支持费与产出并无对应关系,诸如设备调整准备费、生产管理费用、工模具费用、设备及其维护费用等,如果把这些与产品生产工时无关的费用强行按工时去分配给产品,必然造成扭曲的分配结果。

三、ABC法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利用单项成本改进基础上的作业成本核算信息,将“作业”作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费用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

(一)选择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确认作业成本库

归集在同一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费用应该是有相同成本动因引起的。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可以有购货定单,材料采购,设备维修,存货移动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应本着重要性原则,选择主要的有影响作用的作业活动为作业成本库,这样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二)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由于成本动因决定了作业的发生,也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所以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最佳标准。当然,引起作业发生的成本动因中,必定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应选择那些主要的、直接的、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明确了成本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

(三)ABC法的优点

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发现,作业成本法有以下优点:

1.作业成本法分配成本不是单纯根据生产产品数量,而是根据生产产品的作业来分配产品的成本。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都可以是成本的计算对象,把成本向作业、作业中心归集可以使企业了解更全面的成本信息,更为突出的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归集对象还可以是顾客或市场。

2.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遵循“资源——作业——产品”主线,即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为沟通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正好同理论上“成本”概念相吻合。

3.作业成本法与传统计算方法的主要差别在制造费用的分摊。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明显优越于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较精确,较现行方法有较高的相关决策性。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法不但能提供一系列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而且拓展了成本服务的范围,可以适用于各种相关领域。

四、ABC模块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必要对ERP下传统的成本模块进行适当的改造,即引入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计量,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计量成本的先进性,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具体的设计思想如下:

(一)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从存货、工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等子系统取得成本总耗费,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二)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作业是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定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管理等。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内容,设定自己的作业内容。

(三)计量作业成本

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即作业成本。比如可以从其他子系统里得到材料处理、机器调试的成本作为作业成本。

(四)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定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这些数据可以从其他子系统传输或者本系统输入。

(五)汇集成本库

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六)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计算公式为: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七)计算产品成本

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根据计算出来的成本动因率和产品(服务)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计算出产品(服务)的作业成本和单位作业成本:

Cm表示m产品(服务)的总作业成本,C-m表示m产品(服务)的单位作业成本,Rj表示j作业成本库成本动因率,Qmj表示m产品(服务)耗用j成本动因的数量,Qm表示m产品(服务)耗用的成本动因总数量。其数据处理流程可简单用图1表示。

ABC框架下成本控制与ERP的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能力,是在千头万绪的成本控制中,为管理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二者结合运用的成本很高,导致在小型企业应用可能性很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软件开发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将持续下降,作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块化管理工具,二者系统的结合应用将会为企业管理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作业成本法(ABC)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工具,更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根据成本动因分配成本费用,提供了比传统成本计算更为准确、有用的信息。

作业成本法最先在制造业产生并发展起来,但是我认为它更加有用于服务行业。本文通过作业成本法在医院中的应用,我们看到,作业成本法为医院成本控制及本行业医疗资源提供了更为及时有用的信息。

当然,为了使作业成本法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做大量基础工作,如,划分医疗作业,选择成本动因,统计作业量指标等。除此之外,更加需要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成本管理医疗成本

一、背景介绍

作业成本法通过细化间接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比传统成本计算能更为准确的提供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自创建以来已经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局限于制造业,而且在提供劳务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学校和医疗机构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上许多企业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外资与外国企业的进入,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竞争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战略,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所接受和应用,并日益受到重视。作业成本法既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一种成本控制方法,是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基础管理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医院的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公立医院向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甚至股份制医院转变,由享受财政补贴向区分盈利性医院与非盈利性医院转变。医疗福利制度也由公费医疗转变为医疗保险制度,并先后由全额报销发展为有自负段和承担一定的自负比例,还有的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按病种报销。药品制度改革也正紧张的进行中,由原来实行的以药补医向药品收入纳入财政管理。

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提高了人民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水平,降低了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紧张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增强了医院的竞争意识。

二、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

医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其成本核算也有其特殊性。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不健全性。国家为保证人民享受到一定的医疗服务,对医疗服务采取国家定价的办法,这使得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有的甚至低于其成本价格,这也使医院的收入与支出严重相脱离,出现相当大的财务赤字,政府一方面用以药补医的办法来提高医院的收入,另一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这也要求医院实行预算会计制度,并且只核算收入,不核算成本。

医院提供的是医疗服务,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同时医疗服务又是直接面向患者个人的,较难采用传统的制造业等成形的成本核算办法,如品种法,分批法,或是分步法等。再者,患者病情的个体差异也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差异程度很大,如采取的医疗措施及需要的服务时间都有很大差别,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医院成本核算的不健全。

(二)间接成本占医疗成本的比重大。患者来医院就医,其成本中直接成本毕生相对较低,如仅药费,卫生材料费等,这些成本在门诊的医疗成本中约占60%-70%,在住院的医疗成本中则仅占40%-60%,(请王基鸿查看一下近两年来的数据),而大量的人工费用、检查成本、治疗成本、手术成本、监护成本等均是间接成本,无法直接计入某个患者或某个病种的费用里去。

(三)辅助费用分配困难。为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还必须把辅助费用分配到各个医疗科室。但由于各医疗科室差异大,传统的分配方法,如以人工费用、业务工作量等,无法较好地做到合理的分配辅助费用。

(四)费用发生期与收益期不匹配。医疗服务是个连续的过程,成本费用也是不间断发生的,但一些成本费用与医疗服务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如医疗设备的大修理费、小型医疗器械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收益期较长,有个甚至跨跃几个会计期间,这些成本如果计算在一年的成本里,会出现不稳定的问题,也会打击医疗积极性。

(五)资金成本数额大。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价值大,技术含量高,进行投资的风险大。为了保证医疗秩序的正常进行,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应对这些资金占用大的资产单独进行核算,即单机核算。

以上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医院成本核算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

三、医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分析

(一)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通过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的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Cost Objective)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Performance of Activity)和资源利用情况(Use of Resources)的方法。它根据资源耗用的关系进行成本分配,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照成本对象对作业的使用情况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由于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

在作业成本法下,为了克服传统成本法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而导致的成本信息的扭曲。ABC从成本对象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着手,力图揭示两者间的本质联系,为此创立了以成本动因(Cost Driver)为媒介的全新的因果分析方法。ABC认为,资源的耗费,成本的产生取决于成本动因,间接费用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尺度。成本动因是决定作业的工作负担和作业所需资源的因素,是决定成本的结构和金额的根本原因。它可以提示执行作业的原因及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例如,采购定单数决定着采购作业的工作负担和资源消耗,采购定单数便是采购作业的成本动因。因此,将资源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标准是成本动因。支配动因不仅是分配间接费用的恰当依据,它还揭示了成本发生的关系,揭示了消除浪费、改进作业的可能性,因此,找到了成本动因也就是找到了资源耗费的根本原因。例如,假定一个工厂内有两条生产线,其中前一条生产线的产品是后一条生产线采用的零部件,为了避免第一条生产线终端产品的积压,并防止第二条生产线停工待料,需第一条生产线的产品运送到第二条生产线前的仓库储存。就“运送”作业来说,两个生产线间的“距离”就是其成本动因。这种运送作业不增加产品的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如果两条生产线是相邻的,则“距离”就是其成本动因。这种运送作业不增加产品的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如果两条生产线是相邻的,则“距离”这个成本动因就消失了,浪费也就消除了。这个例子也说明,尽管分析成本动因是改进作业的前提,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分析阶段并不导致现存浪费的自动消除。只有消除了浪费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浪费,优化资源配置。

医疗服务是一个有许多中间活动的集体。医院为服务,首先进行投资,配置房屋,购买医疗设备、仪器等,并使用必要的卫生材料、药品、水、电、热力及劳动力等。患者来医院就医,一般需要经过挂号收款、医生诊查、辅助检查、住院治疗、康复出院等几个主要过程,每个具体环节可视为一个作业,在这些作业环节中,一方面产生工作量指标,如每人次、每台次等,另一方面也消耗资源,如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人工等,形成了成本。利用成本计算模型寻找各作业过程中成本支出与工作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患者就医或是单病种医治成本。

病种(或患者)成本:=直接成本+作业量1*单位成本1+作业量2*单位成本2+……+作业量n*单位成本n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医疗成本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患者就医所需的各作业环节的工作量,二是确定各作业环节单位成本。

(二)作业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

患者就医一般要经过医院多个部门协同作业,才能最终医治好患者的疾病。每个部门有的专门处理一项业务,如心电、脑电,有的虽是一项业务却分为各种情况,如B超、CT,大部分部门是多项作业,如检验科有验血、验便、细菌检验、病毒检验等,病区更是全面付责患者诊治,提供床位、水电、供暖、处置、监护、手术等。一般说来应先按作业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无法直接按作业归集的间接成本按部门归集,同时各作业中心计量不同作业的工作量,期末按各作业量分配成本费用,计量出各作业的单位成本,供计量患者就医成本使用,也为考核各部门业绩提供了依据。一般地,医院作业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大致如下两图表:

四、医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及应注意问题

由以上对作业成本法的介绍及通过实例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医院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ABC法提供了更精确的医疗成本计算,特别是由于医院医疗成本的间接成本较大,病种繁多,这种情况尤其适合采用ABC法。

2、ABC法可以灵活地根据成本动因及其作业量来进行决策,如某一病种是否开展,某一项医疗服务是否进行等,找出成本发生原因,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成本决策。

3、ABC法提供了有意义的财务(期间成本动因比率)和非财务(期间成本作业量)指标,可用于各个去年运行层次的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

4、ABC法重新分析、确认了医疗成本的性态,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概念,即将成本确认为约束成本和弹性成本,从而改进了成本预测。

5、ABC法为医院成本计算提供了更合理、可接受的和综合的成本管理工作基础。

当然,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实施ABC法必须得到医院及各科室领导重视,需要医院全体医疗、护理、管理、辅助人员的积极参与。ABC系统既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也是一个成本近年系统,要有效实施它,首先要领导认识到ABC法重要性并大力支持,这是医院实施ABC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必须使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改进作业的意识,即ABC要与全员成本管理相结合。

2、ABC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及基础管理工作。要正确分析医疗作业的组成及成本动因,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否则只能是乱摊成本,造成成本数据的失真。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即:⑴做好日常业务量的收集、统计工作;⑵做好成本收集、统计工作,正确区分约束性成本与弹性成本;⑶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作业指标参数及作业指标计算系统;⑷制定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和计算制度。

3、注意财会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由于ABC法比较复杂,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很大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不断的维护、改良和完善。所以,要成功实施ABC法必须高度重视财会及相关人员的培训问题。

参考文献:

Robert S. Kaplan and Anthony A. Atkinson.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1998.6;

《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2

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从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广义管理会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8

张刚.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与应用.财会月刊.2001.6

屈成鹰、沈艺峰.作业成本法:厦门三德公司应用的实地研究.财务与会计.2001.04

牛雪筠、苗建中、殷桂芳.作业管理的应用.企业管理.1998.3

王平心.靳庆鲁.柯大纲.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探讨.中国会计财务研究.2000.3

欧佩玉.王平心.作业分析法及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会计研究.2000.2

王平心.韩新民.靳庆鲁.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会计研究.1999.8

朱云.陈工孟.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0.8

林钢.杜(礻韦)清.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财务与会计.2000.1

王心平等.成本动因量的同质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5

篇10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同时加快了产品的更新速度,使得很多企业都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为了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稳定提高,企业开始进行价格战,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好成本,此时,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工作逐渐凸显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是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较为先进的方法,然而,两者都存在各自的利与弊,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扬长避短,确保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分析

(一)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比较科学的预计成本方法,在强化企业生产经营与成本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标准成本法把制造费用当作整体来制定消耗的标准,并进行成本的核算与考核,所以,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问题也越来越多。

目前现行的标准成本法,只是根据各个产品的成本要素来简单制定定额,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定额的有效性或者是采用标准的合理性是很难体现出来的。标准成本法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主要将成本差异当作工作重点,最终的目标就是节约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数量,但是却并没与从成本的本源入手来注重成本的动因,最终导致管理者很难在成因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1]。与此同时,标准成本法的控制重点仅仅是产品的制造环节,对产品在设计、研发、营销及售后方面的支 出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而不计入产品成本核算,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发展,管理目标也应进行合理的调整。由此看来,仅仅停留在制造成本控制方面已经很难符合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需求。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注重的是制造费用控制,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划分,形成不同作业,并积极建立作业成本库。同时深入探索资源消耗与发生作业的资源与作业动因,进而将作业当作重要方式,把资源成功分配至产品中。作业成本法已经逐渐从生产领域转向开发与售后服务的领域,并对开发、营销等活动进行细化,把与产品直接挂钩的作业所需消费资源成功分配到产品。

然而,作业成本法自身同样存在较多的缺陷,该方法并没有将直接成本单独提出来进行核算和控制。同时,如果作业生产能量是固定的,那么实际的生产数量不同就会使不同生产时间的产品负担不同的成本。此外,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成本计算的系统,并不是对成本进行控制的系统[2]。

二、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汽车行业中结合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行业成本管理特点构成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应用动因

在当前的汽车制造行业,首先,汽车的个性改装业务日益发展壮大,特别是专业用途车辆,如救护车、指挥车、护卫车等,由于其专业度高,个性化也很鲜明,主要的发展形式就是研发的同时进行生产,此种生产模式的显著特点是研发成果应用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经过多轮的研发和试制方能成功形成最终的产品。与此同时,该业务在改装并销售完成以后,由于其专业性及个性化的特点需要在售后服务的工作上投入较多精力,导致研发与营销以及服务的成本十分高,要比传统汽车制造行业高出很多。其次,目前汽车制造业的新产品更新非常快,而在新能源等新概念的背景下,研发阶段所投入的成本也会远远高于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投入。

现有汽车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成本核算仅考虑产品制造环节的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也仅停留在可控成本之上,而将研发设计发生的支出计入管理费用,营销及售后发生的费用计入销售费用,将其与产品成本完全割裂。在当前汽车制造业技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研发、营销、服务成本比重持续增加的形式下,传统的标准成本无法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完整的成本信息。且在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下,间接成本主要按与产品产量相关的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及直接材料消耗定额等作为分配基础,不具有合理性及有效性。因为,产品所耗用的成本与产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针对技术性强产量低的个性化改装生产车辆质量检验等部分间接成本耗费较大,会被分配予较少的间接成本,而产量多的产品则被分配了大部分的成本,此种分配标准采用单一因素过于简单,产品成本的准确度大大降低,进而影响产品最终定价,误导决策者的判断。

而作业成本法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的价值链,将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售后领域有益于最终产品形成的合理、有效的成本全部归为成本核算。解决了目前针对汽车行业产品成本失真的问题。同时,在成本控制方面,作业成本法打破标准成本法关注单一层次的模式,秉承“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实体”的观点,重点分析企业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对与价值增值无关的作业尽力避免或消除,对增值作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不断优化作业链,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作业成本法同时也克服了标准成本法对间接成本分配不准确的问题,作业成本法从“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角度出发,对发生的间接成本按照活动数量驱动作业因素进行间接成本的分配,驱动因素可以是多种的,可以是数量基础的,也可以是交易基础的。

然而作业成本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主要注重产品全过程的成本核算,忽略了成本差异的分析,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作用不如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通过事先测定的各项成本限额,将实际成本发生额与标准额进行比较,及时发现超支或节约,并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实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

综上所述,在现有汽车行业业务特点之下,如果只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及分析已经无法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将标准成法与作业成本法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完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

(二)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前提

通过对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对比分析,并结合二者的成本核算特点, 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融合的前提条件包括:(1)提高员工素质,形成全员成本管理控制模式。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结合应用需要对整体作业流程的梳理、调整,重构价值链,才能有效降低或消除无效作业,达到成本管理目的。而此项工作除了需要全员参与与配合之外,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人员执行。(2)配套的组织结构与管理部门的支持。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应用,不仅需要会计部门的配合,还需要采购、销售、生产、行政人事及研发等部门的支持与协助,才能科学准确的分解各个作业工序。(3)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由于成本核算数据计算量大,所以融合时,首先要保证信息系统的自动化,使信息的处理能更准确、可靠、及时。其次,企业要保证生产硬件的自动化,确保生产流程的现代化。(4)生产具有一定稳定性,产品的品类及产量具有多样化且差异大。

三、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有机结合的具体应用

(一)产品成本核算

在对制造费用进行成本分析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作业当作中心,进而实现资源至作业,并由作业至产品两个阶段的成本分配。将标准成本法引入后,需要分别制定出作业标准消耗的成本与作业标准的服务量。其中,前者所制定的是各个作业在发生过程中消耗资源的价值,主要包括资源数量与价格标准。而后者就是各项作业每次所能够提供的最大限度服务量。在确定具体标准的时候,需要详细分析历史资料,对各项作业消耗的不同资源价值平均数进行详细地统计,并将其细化至资源消耗数量与单价方面,最终制定出各作业单位作业的标准成本。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各项作业在理想情况下,部门作业提供的最大限度服务量,并将其当作作业服务量的标准。通过该服务量将单位作业的标准成本去除,进而计算出作业单位服务量的标准成本。

(二)成本差异的分析与考核

1.成本差异分析

针对不会增值的作业部分,因为其标准的消耗是零,所以效率差异就是不增值作业实际的成本。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该部分的差异予以一定的重视,并积极探索消除差异的具体途径。此外,针对增值作业的部分,其直接材料与人工都可以套用标准成本法中的差异分析法,将两种成本差异划分成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3]。与此同时,可以把作业成本法划分成作业变动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并把各项作业实际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和标准消耗的成本进行详细地对比,进而实现数量与价格差异的分析。而作业固定成本则可以运用标准成本法中的固定制造费用三因素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2.作业标准成本的控制和考核

第一,能够引起直接材料以及直接人工成本出现变动的因素就是数量与价格因素,所以,同标准成本法的控制和考核方式是一致的。

第二,作业消耗资源差异主要包括数量和价格因素。所以,各个责任中心需要对于其相关的资料进行定期地搜集,并详细分析其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与责任中心有关,则应该将其融入到作业中心考核的指标中。如果与责任中心无关,责任中心应负责分析出现的差异,进而上报给会计部门。与此同时,责任中心需要对价格差异的原因进行定期分析,并将实际情况如实反馈给有关部门,而后将汇总资料传送至会计部门,再将其纳入有关责任部门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