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化专业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飞速提升,国家对于高校人才的要求以不仅仅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具有较强创新性及实践性。特别对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本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创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以及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四个方面,结合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简要介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方法。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当前的高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从业经验,使得教育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面存在断层。因此高校亟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现任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大力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鼓励教师将学校同企业的科研平台结合起来,同时开展横向及纵向项目,做到科研结合实践,保证了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增强其实践性。
二是资助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研修及技术交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并鼓励教师发表会议论文,通过交流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三是设立企业实践机制。定期委派多名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将企业的资源和资金优势同教师的研究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企业合作优势,让企业中生产经验与教学能力兼具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活动及专业课程建设中,设计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现师资队伍由单一的专任教师结构向“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转变,充分利用“校企互动”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及实践水平。
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进行改革,设计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方案。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大力开展教学改革。高校在制定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及修订课程大纲时,应当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计划。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让企业参与其中,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此外,还可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结合企业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
其次,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核心,授课时,将理论性强的课程同实践性强的课程结合起来,以理论为主,同时强调实践,即通过列举工程实例问题,并要求学生依据实际问题给出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使学生在掌握了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充分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最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整个教学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知识教授阶段、工程理论结合阶段以及综合能力提升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基础,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一阶段主要在本科前两年实现;以第二阶段为进阶,将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转化,这一阶段主要在大三、大四学年,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及企业实习等途径实现。第三阶段主要为实现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的循环,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阶段,学生的理论转化实践能力通过本课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检验。对于实践重要性的强调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创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课分为四类,即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工程实践以及创新实践。创设与上述四类对应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可在真正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
实验教学阶段,加大实验资源投入力度。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硬件投入,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维护更新现有实验室的设备;二是增设含新型设备及软件的实验室,如先进自动化测控系统组态设计实验室,该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单元设计、软件制作及调试等的系统的实验条件,大幅改善了科研环境。
社会实践阶段,借助同企业进行课程合作的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方便、更高层次水平的社会实践机会。学生能够在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将研究带入企业中,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增强科研的实践性。
工程实践阶段,在学校内部建立工程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之前先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认识,并且提供给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不仅掌握操作方法,更明白了在不同条件如何选择不同设备的问题,真正使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实践阶段,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平台,结合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依托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首先,通过设立多样化的实验课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检测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原理等。在实验课中,除向学生布置指定性实验,即教学内容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之外,还应当布置设计创新类型的实验,鼓励学生独立选择,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中检测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其次,为学生提供各项实习机会,如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等,通过亲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毕设课题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本文就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应用人人才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具体的培养计划方案。但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不高及企业需求改变等困难和制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高效不断地付诸努力,面临并解决困难,努力开展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迎年、李邓化、苏中、曹荣敏.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4:9-10.
[2]曹国辉、王新忠、陈伯望、文明才、祝新. 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J]. 中国建设教育,2008,11:10-13.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就业前景;学科特点;具体优势;要求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020
0 引言
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着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经济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自然资源以及军事实力等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经济实力最为重要,因此,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门学科,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重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专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目的和发展的前提。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科特点和具体优势
1.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点
作为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以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而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经营销售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任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有汽车服务、设备工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方向,刚入学时,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以学习本专业的平台课程为主,到三年级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自主选择三个专业的方向之一[1]。
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具体优势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自动化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控制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自身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精度,增强和改进产品的功能,此外,随着微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自动化产品的控制获得了更好的技术支持,使得产品的控制更加的简单和便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自动化产品在正常操作的情况下,产品可以再既定的方式下进行运转,不会受到操作者的影响,也就是说,产品在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具有安全性和效率性,因此,在技术工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地提升产品的合格率,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自动化产品能够及时的反映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减少损失,甚至,有些高端的自动化产品,可以自动处理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的问题,保证产品的正常生产。例如,当线路短路或者荷载过大时,自动化会出现跳闸的情况,以避免线路遭到损害,这样既可以提前预防发生故障或者及时处理运行中出现的故障,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又可以确保在线路故障时,减少损失,维护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因此,在使用自动化产品时,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安全隐患,还能够保障产品的持续稳定运行。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从事的行业和要求
2.1 成为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
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行业需要具有电子学、机械工程学、计算机技术和控制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制造业的基础知识,任用机电一体化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所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行业的人才,需要掌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以及机械设计等课程。另外,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行业的人,还可以在国防部门、设计研发机构或者各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机构从事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管理等工作。
2.2 设计与制造模具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还可以从事型腔模、冷冲模以及其工装的设计与制造,例如模具制造、钳工操作、机械维修岗位等,同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要掌握工程力学、电工技术、模具制造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英语、机械制图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2]。
2.3 自动化技术
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是自动化主要研究的对象。自动化专业具有“万金油”的称号,从业人员需要掌握运筹学、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信号与系统分析、电路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甚至,有时还需要学习流体力学,而且自动化专业与电子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理工科基础,不能出现偏科的情况。同时,自动化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因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与自动化挂钩,而且比较容易转行,例如可以转为通信,“硬”可以转电子工程,而“软”可以转计算机,并且,如果学生准备考研的话,可以选择中国科学院等一些相关院所,但是,由于国外大学基本上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专业,所以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不容易出国就业[3]。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
3.1 需要具有很高的英语技能
在目前许多本科院校里,英语四级是大学生必过的一项考试,而且很多企业把英语四级作为招聘的硬性门槛,对于许多职位而言,英语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而且是必备的职业素质,因此,英语四级可能成为毕业生应聘时的敲门砖,再加上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需要使用英语,甚至可能会与外国人打交道,因此,为了以后的发展,毕业生需要具有很高的英语技能[4]。
3.2 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学生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设置“工作经验”的门槛,这对于刚毕业、即将迈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道硬伤,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择业选择,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会招聘本科生,但是当发现这些本科生缺乏实践能力后,会改招研究生,因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任务[5]。
3.3 证书、奖状以及专利
毕业生不仅需要拥有英语四级证书,还需要拥有计算机二级证书,而且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计算机能力还是相当重要的,另外,如果想要从事工程师行业,还需要考取工程师证;另外就发明专利而言,拥有专利的人和缺乏专利的人会遇到不同的待遇,因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拥有专利或者在相应的比赛中获得荣誉,可以给毕业生增添不少的亮点。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就业前景,因此,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学生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理论知识,拥有各种必须的证书,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6]。
参考文献:
[1]丁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J].群文天地,2012(10):259.
[2]施晶晶.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及能力要求的浅析[J].青春岁月,2014(23):118.
[3]解瑞瑞.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及就业形势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76.
[4]宋建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探究分析[J].科学之友,2010(24):140.
[5]程世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反思与前景展望[J].湖南农机,2012(03):220-221.
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技术教育改革
当前社会上所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既要求数量上的庞大也要求质量上的精准;结合时代需求与我国国情对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保证源源不断地输出专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支援我国现代建设。
1关于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分析
(1)就业性的分析。针对近年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情况,总结出了其就业的对应方向,除了有传统的航空企业、电器制造企业,机器维护等也增加了与新技术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一些新式的营销和维护及相关电气行业的工作。企业虽然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身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如此有优势的前提下却受到更为严格的遴选,不但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其就业竞争力可想而知,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实践性与可行性。为服务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是教育机构的社会职能和社会意义,是各级学校掌握本体的教化功能,对于自己的定位进行专业设置,并规划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为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使得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独特发展道路,摸索出一条适应本体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途径。
(3)竞争性的分析。随着国家在教育上的大力投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得到支持,其中也包括对中职学校的投入,使得师资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正规大学或者是职业学校接受教育,选择想学的东西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专业,是基础建设行业中相对重要的专业。职业学校大多则是培养实践技能相对较强的技工,实践性质比较突出,理论方面相对较弱,在就业上就会有冲突和矛盾,是一种较为严酷的竞争。但在操作技能方面经过系统培训后及企业用工成本方面还是存在较强的竞争力。
2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实际操作
(1)确定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可以应用试点的方式来进行,面向社会发展,从我国的经济建设状况出发,抓住当前人才需求,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强调能力上的培养,所以就要保证,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均衡发展或者是相应发展的结构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
(2)确定专业培养模式。面向就业性而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这四个方面是绝对的准则。作为一个衔接呈现,对于未来的电气自动化的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方向进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规划与制定。就要根据学生自我的能力和优势进行分门别类的教育。可以是电气类工业类自动化类等具体的分化,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广泛的选择,针对个人的特点潜能进行不同的选择,或者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意愿,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建设负责。
(3)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归根究底是为了在实践中取得成效,最后得到工作或者是经济上的完善。所以,就要考虑到当前的教育形式,必须要走出教室,脱离完全的知识灌输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加强记忆,完全可以引入校地结合或者是产学结合模式,在学校阶段取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岗位操作技能的掌握上就会更加的完善。
(4)强化对教师的选拔和考核。既然是要改革,就必须在各个维度上考虑。考虑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并加以完善。不得不承认教师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多巨大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以及改革进行的是否顺利和学生接受的程度。所以,必须要强化对教师的选拔和考核,保证教师的高水准和强能力,推动改革的深入实行,培养越来越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类别的专业人才。
3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1)整合教学资源。近年来我国都在进行有关于教材内容的规划,是合理的删减和增加,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决定将C语言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将接口技术的部分内容也进行减少,将电力拖动,机床电气控制整合成电机与电气控制,以及图册内容的翻新整合,这都是在教学内容上的一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初步的规划和整合。
(2)强化职业性质教育。其实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电气自动化是一个有特殊优势的专业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具有综合大学所没有的实践条件。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定期带学生去实习,或者直接把整个学期的实习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尽早的接触到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并进行思考和独立解决,也帮助学生很好的消化理论性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所以说,这种形式促进带有职业性质的教育发展完善,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认可。
4总结
一个专业得到更多的注意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多一些关注会给这个专业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的机会,所以改革就出现了。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时展的人才,为了整体的良性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直在变,适当时机下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改革,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这个具有极大塑造性的专业变得更加深入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廖镇勋,王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5(17).
篇4
关键词:课程体系;电气信息类;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22.3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按照“电气与信息融合、强弱电并重、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2010年起,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电气信息大类招生。
一、电气信息类“平台+模块”的“2+2”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至关重要,坚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构建“平台+模块”的电气信息类大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的前2年为大类公共平台课,通过前2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把从原来4年前选专业推迟为2年前选专业。第3年起按各自专业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选学课程[1],即“2+2”模式。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更能合理的选择专业,可将分专业的矛盾后移;对学生培养而言,可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使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更理性的选择。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等)、电气信息大类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构成。
二、电气信息类大类平台课的建设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必须优化专业基础课及大类平台课,为更好的开设专业课做保证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合论与图论等课程纳入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公共学科基础课程,保证学生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表中除了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网站开发技术等,是为了满足两年后选择计算机及通信专业而开设的基础课程。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另外,我校是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院校,在建筑工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3C(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2],将建筑智能化的新技术引入专业教学,扩展专业方向,建筑智能化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四、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建设分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图1为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情况(不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
由图可知,整个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分为五类模块,每类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系列组成,体现了“三电三控”的特点,“三电”即电工电子类中的电路、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拖动三门课程为电气和自动化专业的三大电,是电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三控”即以自动控制原理为专业基础,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楼宇控制三类控制领域。
数理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在大类平台中开设,即主要设置在前两年,体现了宽基础,兼顾了4个不同专业的基础需求。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建筑电气应用技术为辅线,控制的专业特点及建筑特色相结合,控制类及建筑电气类主要集中设置在专业分流后,充分体现了自动化专业以控制为主的专业特点和建筑特色。
五、结论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不是针对着特定行业、特定工程对象、特定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着将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3]。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应用型本科培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任重道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玉泉 马继伟 卢卫娜 林红举 张丽红.“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大类平台课建设” [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30期。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computing simulation technology us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the automation major
Bai Rui, Zhang Ji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s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omputing simulation technology, a teaching reform approach is proposed, where the computing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the automation major in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computing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course design and graduation project, and the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The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can improve the existing teaching approach, and also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
Key words: computing simulation; automation major; teaching reform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系统的模型,并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实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1]。它具有高效、安全、受环境条件的约束较少、可方便改变仿真参数、仿真条件等优点,已成为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价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信息科学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鉴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势,目前,已经逐渐被引入到大学教学过程中,并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自动化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是该学科的重要特征[2]。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在多个高校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计算机仿真技术还没有深入到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目前仅停留在课堂演示的层面上,手段单一化,因此还难以更好地发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2)目前只是采用单纯的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教学,而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半实物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仿真领域的先进技术,我们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领域的这一先进技术和理念。
(3)计算机仿真技术虽然已经初步应用到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规则制度、评价体系、应用范围和适用课程等详细资料,从而使计算机仿真和教学过程相结合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依据、实施手段和方法路线等,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自动化专业教学为背景,深入细致地研究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相结合这一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包括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多个教学过程中深入全面的使用,半实物仿真等先进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等内容。研究将能够显著地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自动化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1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课堂授课中的应用
对于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某些知识内容,仅仅依靠板书或者幻灯片等教学手段并不能够使学生透彻真正地理解。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这些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仿真演示,通过改变仿真参数和仿真条件,获得不同的仿真结果,能够使知识内容的传授更加生动和直观,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因此,首先要全面深入地分析自动化专业各个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等特点,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出在哪些专业课程中、哪些知识内容中需要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目前,笔者所在单位针对自动化专业的一些主要专业课程,如“交流调速控制系统”“直流拖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拖动”等课程,开发了多个计算机仿真演示软件,并将这些计算机仿真演示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1.2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课程实验中的应用
目前,多数课程的实验手段都是单一的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受硬件设备等限制因素影响,一台实验装置还难以完成多项实验内容。计算机仿真实验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资源限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仿真实验中,学生可以方便地观察在实验装置中难以直接观测的内部参数变化和动态波形,通过对仿真曲线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各个知识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探索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针对上述主要专业课程,开发多个计算机仿真实验软件,并作为各个课程的实验内容,形成以“实物装置实验为主,计算机仿真实验为辅”的课程实验内容体系。
1.3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结合相关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性质,设计并规划出相应的、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课程设计题目以及课程设计内容,并应用到课程设计过程中。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已经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到某些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如“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引导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仿真验证。
1.4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毕业设计是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专业特点,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多数是针对冶金、化工等工业过程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虽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但多数情况下难以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业现场中进行验证,因此学生也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采用的控制方法以及开发的控制程序是否正确。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仿真验证。首先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软件开发,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设计控制方法和控制程序进行仿真验证,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毕业设计的内容,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
2 先进仿真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工业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的设计、开发及教学应用
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特征之一[3]。但受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学生很难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开发程序应用到实际的工业对象中,这样就导致了学生难以检验自己的设计效果,从而也难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虽然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但目前的应用只局限于使用仿真软件的层面上,即课堂演示、课程实验等内容都是使用软件的方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将半实物仿真(Hardware-in-the-loop-simulation)等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半实物仿真是将控制器(实物)与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控制对象仿真模型连接在一起进行实验的技术。在这种实验中,控制器的动态特性、静态特性和非线性因素等都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因此它是一种更接近实际的仿真试验技术。
笔者将硬件和软件结合,研制出由实际的PLC控制系统、PC机和计算机仿真软件所组成的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与纯粹的仿真软件相比,该仿真实验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利用我校罗克韦尔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罗克韦尔的ControlLogix PLC、检测仪表和执行机构装置、工业过程的模型计算机。ControlLogix PLC、检测仪表和执行机构装置均为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实际设备,工业过程的模型计算机通过运行仿真软件来模拟实际的工业过程。采用上述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控制程序在该平台上进行验证,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实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探讨如何将计算机仿真技术更好地应用在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分别应用在课堂授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并将先进的仿真技术—半实物仿真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所研究的内容能够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郝培峰,崔建江,肖文栋,计算机仿真技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工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下,自动化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在工业生产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自动化技术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从广义上来说,自动化技术包含了工业生产、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应用。从狭义上来说,自动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械设备等的应用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控制、管理等活动的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安全性,降低生产的成本以及对于能源的消耗。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自动化技术正向着智能化、多元化以及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1.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和机械化
自动化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机器的应用来提高生产力,这使得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来说,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电子设计原理,还要能够理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另外,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包含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对于设计工作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提高设计的效率,改变当前的设计现状。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化的反应出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优势,有效的反应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多元化和标准化。
2.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于电子信息的控制,并能够完成对于电子信息的设计和应用。信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设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设计中能够改变信息处理、开发形式以及内容的本质,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控制水平。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利用为信息处理及应用提供更方便的路径,为智能化控制带来一定的条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的水平,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3.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都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本身不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使得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效率并不是很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的发展。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各种技术的融合贯通,全面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效率,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工业生产的改革。
三、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1.电路分析设计与计算机控制
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电路分析设计与计算机控制具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电路分析设计中,自动化在双口网络、三相电路等中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而在计算机控制中,自动化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的证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另外,在自动化技术中,计算机控制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计算机控制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性。
2.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通过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应用来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在输入相关数据之后,计算机能够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自动得到设计的结果,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效率。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被应用于建筑、电子、汽车、机械等各个行业中。另外,计算机辅助设计还包含了产品数据管理、辅助制造等内容。这些都极大的体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所带来的便利性。
3.辅助办公管理
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办公管理也是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实现对于办公过程的管理。这个设计的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对其进行细化。而通过人力来进行文件的分析和整理已经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效率。另外,由于工作量特别的大,工作过程中的失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但是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OA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来对数据信息和文件进行自动化的管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于数据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有效的实现办公管理的自动化,提高办公管理的效率,降低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
4.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自动化设计
信息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汽车设计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提高车辆的设计质量和生产管理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主要进行的是工艺的设计、程序的编制等内容,能够有效的对设计过程进行验证,提高生产的效率,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的完善。而计算机辅助制造硬件的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数控机床、装卸装置等内容的设计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加大生产的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将被应用在更多的领域,来提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自动化技术受到了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的限制,自动化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技术会更加的智能化,实现工业生产的改革,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恩仓.汽车一体化安全技术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4(01)
[2]蓝玉华.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资讯.2015(07)
篇7
关键词:专业设置 专业群建设 职业群
高职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需要设置专业。那么是不是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呢?实际上,即便是高职院校也不可能不断调整专业设置。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一、我院原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色不明显
我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这段时期内,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曾涉及较多的专业,有工业企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气技术及自动化、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现代应用电器与电子、电气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不断变化、调整,使得专业改革和建设目标不明确,难以积淀形成专业特色。
(二)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专业的适应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且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能够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原有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方式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三)办学效益不高
从1995年开始,学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增设比较迅速,如机电一体化、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楼宇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等。而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往往面临较大投入,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校、院建设的重要时期,资金、师资队伍成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同时,各专业的独立建设难免出现重复投资资金利用率不高,缺乏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不合理等现象,从而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成本和办学成本,降低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综上所述,原有的专业设置方式很难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及其设置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是指与机械、电气、电子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
(一)设置原则
第一,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是依托于现代制造业中各类典型的机电、电气、电子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形成的一类相近专业;从校内来说,我院是一所信息类学院,长期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办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长期办学积淀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基础和文化基础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有共同的课程内容。专业群由于是面对现代制造业中大致相近的职业,如电气设备安装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装配人员、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等,因此它们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不少的专业群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或有共同的核心课程,或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课程。
第三,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由于专业群有共同的技术、技能基础,有共同的课程,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这对专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有共同的师资队伍。专业群的行业背景一致,理论和技术技能基础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相应地,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这样,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群落,形成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
第五,有核心专业。在依托行业的专业集群中,江苏省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处于核心的地位。该专业的办学历史长,积累的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大。核心专业成为凝聚专业群的核心。
(二)设置的方式
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该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方式来设置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它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办法。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也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的细化需要,如电气、机电、电子类典型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此外,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它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在专业设置中,我们以行业为背景,以所面向的就业职业群为标准,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和优势进行设置,见表1。
表1 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就业面向分析表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技能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见表2。
转贴于
表2 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职业素质能力和课程体系设置对照表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建设成果
(一)以核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同年通过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教改试点专业验收,2005年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
(二)以核心课程群建设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核心课程群中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3门课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主编出版教材12本,校内讲义32本,其中《电机与电气控制》、《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有3个多媒体课件获省级奖励。
(三)以专业方向的建设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我们通过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需要,增强专业社会适应性。同时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专业群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四)以实训室建设为主完善实训配套建设体系
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我们还十分重视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学校累计投入近1 000万元,建成了与之相已建成了一个较完整、先进、稳定的实训体系。包括电工电子实训中心、自动控制实训中心、电子设备实习工厂、机电实训中心等,以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能力培养的需要。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江苏省首批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和自动化实训中心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五)以高水平师资建设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成绩显著。教授、副教授占35%以上,博士、硕士超过50%。其中有江苏省级教学名1人,省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333”培养对象4人。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有1项国家级专利,5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5项通过市级鉴定。
(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近4界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超过98%,其中高级工通过率达到30%以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近2年社会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0%以上,近5年学生获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江苏省机械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首届职业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优势。是适合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EB/OL].nmggzjy.com
[2]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篇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近几年在创办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分类培养现代特色型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将对该校在电气专业上的特色教学实践进行介绍。
石油特色鲜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行业优势,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9年的炼厂仪表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企业电气化方向,起初招生规模仅为1个班,至今已扩至每年招收6个班,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培养和学生就业两方面压力都非常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决定创办具有石油特色的教学模式,既兼顾自身专业的特点,又融合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在专业教学方面强调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走特色教学、分类培养的道路。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实施措施。
专业特色教学与分类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具有石油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
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时,我们提出,本专业培养从事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方向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面向石油、石化,具有鲜明的石油特色,适应石油石化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意识,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工程方面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能在石油石化、地方及其他领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因此,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突出。
培养方案突出了石油石化特色
我们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以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石化专业的背景
不论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专业特色教学与分类培养的良好效果
篇9
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收入和工作状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承受加班、出差、压力大等工作要求,期待得到一份付出少、收入高的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这种期待在毕业之初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后认为薪资福利较低或者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而离职。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应当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专业对口率有待提升
专业对口率反映了毕业生的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在主动选择方面,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并不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具体情况,录取后发现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距甚远,毕业时会主动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跨专业就业。在被动选择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挑选个人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的学生录用,基本能力素质相对较弱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跨专业就业。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对口率。
加强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另外,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是销售,销售与营销是重要的知识,却满足度最低。因此在培养高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进一步改善就业现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严把培养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为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是严把培养质量关、改进培养全过程,落实好“三个对接”,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二是优化紧扣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根据典型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与生产现场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实践较强的课程,将其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亲临现场,既能够节省学时、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避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说教。四是在技能培养方面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双证书制度;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拓展能力培养视野;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创造能力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学生的就业做积极准备,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胜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从就业市场上看,电气自动化用工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具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企业涉及的领域专项性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学量的专项性内容;有的企业需要电气自动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而一般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并不会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其他学科;而通用型技术企业则希望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毕业即能上岗。面对这样的市场要求,做好“严把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具备自动化行业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远远不够,还应当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共育;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
(1)实施“行业企业订单”培养。选择与本专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组建“订单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2)实施“专项专业方向”培养。选择区域经济中份额较大、用人缺口较大的行业企业,开设与企业方向紧密联系的专业方向。例如可以开设电气自动化的煤矿机电专业方向、铁路电气专业方向、建筑电气专业方向、化工设备与仪表专业方向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
3.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学生的就业广度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销售,2007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中热门的也是销售。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有本专业背景的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工作。在这些行业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是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学期间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这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首先,可开设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其次,可通过图书馆、校园网把各个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学;最后,毕业设计时可由学生自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型的设计题目。
4.其他应注意的地方
(1)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就业指导不仅要开好职业指导课,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使学生对就业薪资待遇不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不频繁离职,能够放平心态踏踏实实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2)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除了教委规定的基础课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上课余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质。
篇10
【關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中职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剧增。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实业强邦发展战略的提出,全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制造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顺应我国时展的产物,并且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民生工程中扮演着关键之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出中职学校特色,依托课程建设与优化教学方法,培养专业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基于此,文章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推动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和谐发展有所裨益。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理念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忽视了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历练方面的培养。科技在各行业上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已逐渐被各专业学校所革新,将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转移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轨道。通过教学理念的变革,中职生逐渐在学习理论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并且在实践环节运用所学进行动手操作,同时在其适应社会、团结协作、自主创业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中职学校不再单纯将学生的应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学校降低了考试分数在综合测评中所占份额,将中职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等均计入测评得分之中,从而大大提中职生参与到实习、实践中去的积极性,中职生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二、树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调研发现企业对本专业中职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在日益提高,为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应设置如下:本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应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精通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与现场工艺实施、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设计;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调试和各类机械零件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分析的能力,具有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与良好职业道德,能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中职学校要树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职生指导方向,管理老落实到位,引导中职生要学有所成,需具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与企业归属感,能够为企业老板分担解忧,成长为企业欢迎的莘莘学子,将来才有可能成长为企业的栋梁。
三、创新理论教学范式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是应用型的专业学科,但课堂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然占据着大部分的内容和课时。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专业教师就必须利用好课堂,向理论教学要效率,让理论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理论性教学,在专业教师的讲授中往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中职生也容易走神发困,对理论教学的内容提不起来兴致。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应当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和改变,丰富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方式的创新多种多样,教师要用好PPT,开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讲授相结合,突出技术环节与专业课的重难点。
四、注重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中职生掌握一定应用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注重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中职生来说非常重要。实践应用能力也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未来要求,现在的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也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对中职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中职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坚持贯穿到毕业,中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具备,因此,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必须制订好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将实践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让中职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实践锻炼,让中职生能够学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既可以避免中职生对所学理论知识遗忘得过快,又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施长时期的实践教学,中职生的专业知识会更加牢固,而同时又能培养中职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中职生未来的就业有重要的帮助。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专业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之外,还应当多带领中职生到真实的实习岗位去参与实践锻炼。只有到真实的岗位中去才能帮助中职生树立职业理想,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专业机械制造人才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场实践操作示范方式能使教学课件直观易懂,再综合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就相当于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让中职生能直接感官到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培养实践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校外实训、实验室试验、毕业设计等都能考验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应该参与到中职生的实践讨论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技术疑惑问题,还能从中感受实践教学效果。总之,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中职生专业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成长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而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军.浅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革新[J].河北企业,2015.5
[2]白雪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分析[J].浙江交通职技学院学报,2016.6
【作者简介】
- 上一篇:妇联的年度工作计划
- 下一篇:会计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